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医方剂定量化问题研究及动物实验验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方剂研究历来是中医药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中药方剂从创制伊始就没有建立精确定量的概念,在其发展历程中也一直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今天,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下,方剂的数字化、客观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个问题就成为中医方剂发展的主要桎梏之一。
     受现代工程科学计算方法的启发并结合中医的基本理论,经过数年的思考研究之后,笔者提出了一种中医方剂定量化分析方法。在本文中,笔者完整地给出了这套中医方剂定量化假说,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部分假说的合理性。此外,笔者运用这种方法分析了一些典型的中医方剂(《伤寒论》经方和国家推荐的几个“非典”预防用处方),从临床应用的角度验证了这套理论假说的可行性。通过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首先给出几个基本定义和理论假设的前提下,笔者推导出一套中医方剂的定量化分析方法。从所列举的一些计算实例中不难看出,这种计算方法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计算结果均与传统方剂理论分析的结论相同,而且部分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解释了一些以往未能说明的问题。
     2.从所完成的动物试验来看,中医同类药物的效力,确实存在一种定量上的比例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方剂定量化假说的药力比值假设(中药同类药物的药效具有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是基本成立的。
     3.从《伤寒论》经方等方剂的计算对比中,可以看出这套方剂定量化理论是有一定的中医临床价值的。从整个分析的过程来看,这套理论不仅建立了一种中医方剂定量化分析的基准标尺,而且始终坚持传统中医的基本思想——所有的定量分析都是围绕着中医的四气五味和归经理论等来展开的。
     显而易见,上述这些特点明显不同于国外内一些学者目前引入中医的某些分析思路和计算方法。
Research on TCM prescription calculation method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modernization of TCM. Bu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TCM prescription history,people did not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prescriptions. And this problem has not been resolved until now. This thesis wassettled to try to resolve some of these problems.
     Combined the ideas of the modern engineering and the TCM basic theory, anew theory (hypothesis) for calculating the composing of TCM prescriptions hasbeen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the theory was described in detail, and an animal testwas carried out to prove an item of the hypothesis. Otherwise, this theory was usedto analysis some typical prescriptions of TCM. Results of these researchessuggested:
     1. Given some basic hypotheses, the TCM prescriptions can be computed oranalyzed in digital forms. The calculated outcomes of some of the TCMprescription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new theory is useful and efficient.
     2. The results of the animal test proved that the hypothesis is reasonable in somedegree—one item of the new theory (hypothesis) had been proved right by theanimal test. The item presumes that there are quantity relationships in thepowers of the same kind of Chinese herbs.
     3. Using the new theory, several typical TCM prescriptions were calculated andanalyzed. And the analyzed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ethods are efficientand give a good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ing ways of the TCMprescriptions.
     Obviously, the theory given in this thesis having used some different methodscompared to some popular theories in the Chinese and other countries.
引文
[1] 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月
    [2] 常存库,吴鸿洲,和中浚主编.中国医学史t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
    [3] 甄志亚,傅维康主编.中国医学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
    [4] 朱华德.方剂的起源[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4,18(3):177-178
    [5] 薛文忠编著.中国医学之最[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4月
    [6] 聂耀,李永清,高美先.从《五十二病方》看先秦时期中药学发展概况[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7.9,19(3):54-55
    [7] 朱建平.先秦时期方剂学的萌芽与初步形成[J].中华医史杂志,2001.4,31(2):69-74
    [8] 姚纯发.浅谈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J].中华医史杂志,2000.7,30(3):187-188
    [9] 王心东.《五十二病方》治则学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1,1(4):25-26
    [10] 陈力,黄新建.从《万物》和《五十二病方》看春秋战国时期药学物发展状况[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6,17(2):3-5
    [11] 王洪图主编.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12] 程士德主编.内经I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9月
    [13] 许占民.《神农本草经》对我国药物学的贡献及其使用价值[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9(1):16-18
    [14] 谭同来,文加进.《神农本草经》药学成就探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1.5,36(5):349-350
    [15] 陈亦人主编.《伤寒论》译释(第三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8月
    [16] 李克光,张家礼主编.《金匮要略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4月
    [17] 任添华,李伟,张淑文.《伤寒论》主要医学成就述要[J].中医药学刊,2002.12,20(6):785
    [18] 张燕青,董保民.浅谈《伤寒论》方剂的特点[J].内蒙古中医药,1996年第1期:39-40
    [19] 蒋永光.《伤寒论》方药组配特点与规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9,22(3):7-9
    [20] 武肇玲,周铭心.仲景方剂用药及组配的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02年,20(1):56-59
    [21] 赵锡忠.从仲景用药剂量析当今细辛用量[J].国药论坛,1995年第2期:3-4
    [22] 郦永平.《伤寒论》定量辨证思想初探[J].中医研究,1997.8,10(4):6-9
    [23] 范仁忠.试析《伤寒论》方剂组伍的基本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5):5-8
    [24] 许济群,王绵之,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
    [25] 常向明,王左.《肘后备急方》救治内科急症探析[J].国药论坛,1998年,13(2):36-37
    [26] 尹必武.浅谈《肘后备急方》对中医急症诊治的贡献[J].中国中医急症,2000.2:37
    [27] 郭教礼.系统研究《千金方》应用价值的新思路[J].陕西中医,1997,19(11):525-526
    [28] 史常永.《千金方衍义》评价[J].中医文献杂志,1995年第1期:5-6
    [29] 高飞,王明喜,曹贻训.铜与自然铜用于接骨的历史与现状[J].中医正骨,1998,10(1):45-46
    [30] 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M].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10月:8
    [31] 章健,李洪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考略[J].中医文献杂志,2001年第4期:11-12
    [32] 王振国,谢锁法.略论宋代名家集方成就[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26(1):53-55
    [33] 田思胜,高萍.试论成无己注释《伤寒论》的特点与方法[J].中医文献杂志,1999年第1期:1-2
    [34] 徐晓东.成无己对方剂学的贡献[J].中医函授通讯,1999.2,18(1):3-4
    [35] 李华安,王长凤.金元四家的学术是非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1):7-9
    [36] 阎现章.论《普济方》的编辑学价值[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第4期:76-80
    [37] 吴承艳.对张景岳《新方八阵》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2,5(2):44-47
    [38] 王鹏,张家英.《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处方用药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4):4-7
    [39] 曹美莹.汪昂与《医方集解》[J].中华医史杂志,2000.7,30(3):179-181
    [40] 甄仲,秦玉龙.《医方集解》对祖国医学的贡献阴.吉林中医药,2003.7,23(7):1-2
    [41] 潘敬舜.赵学敏《串雅外编》学术思想评介[J].中医外治杂志,1999.2,8(1):26-27
    [42] 李时珍原著.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11月
    [43] 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月
    [44] 蔡景峰、李庆华、张冰浣主编.中国医学通史(现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1月
    [45] 薛长松,马英平,田祥云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用药思想及特点[J].黑龙江中医药,1994年第5期:52
    [46] 彭正发.从《医学衷中参西录》谈张锡纯的医药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3):62-63
    [47] 张文康.关于中药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学杂志,1997年11月,32(11):450-454
    [48] 贾谦.21世纪中医药发展战略(上)[J].药业论坛,2000,9(5):1-2
    [49] 贾谦.21世纪中医药发展战略(上)[J].药业论坛,2000,9(7):2-5
    [50] 郝勇,滑莉莎,曲军.论中药现代化[J].中医药信息,2002,19(5):1-3
    [51] 贾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反思[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6):1-4
    [52] 赵博.中医现代化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47-50
    [53] 钱元龙.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江苏中医药,2004,25(3):6-8
    [54] 张丽玲,方泰惠,梁秉文等.方剂学研究的前景、思路和方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6,11(4):40-42
    [55] 范颖,马骥.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方剂学现代化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1999.5,29(5):295-296
    [56] 嵇波,张秋霞,赵勇等.中医方剂、证候关系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1,24(6):1-4
    [57] 秦首科,牛孺子.利用数据仓库分析处理中医方剂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2.6,20(3):341/359
    [58] 侯家玉主编.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59] 许有玲.方剂学基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世界科学技术,1999,1(2):26~27
    [60] 谢鸣主编.中医方剂现代研究(上卷)[J].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年9月
    [61] 尹英杰.六味地黄丸(汤)异病同治规律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3年6月
    [62] 孙波,贾少谦,杨建宇.方剂药理研究临床应用体会[J].光明中医,2001年第1期,16(92):7-8
    [63] 范颖.试论中医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现状与基本思路[J].江苏中医药,2003,24(4):9-11
    [64] 宋建国.中药方剂桂枝汤的时间药理学[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3):178-180
    [65] 葛争艳.林成仁,周亚伟等.活血化瘀经典古方对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8):489-490
    [66] 韩国栋,冯学瑞,郝泗城等.大承气汤对实验性肺损害促修复作用的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4,9(5):15-17
    [67] 金芳,雷茂华.工艺对十全大补口服液药效的影响[J].中成药,1994,16(5):2-4
    [68] 盖国忠,闫凤杰,刘春梅等.六神喷水剂治疗急性喉痹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1995,4(3):143
    [69] 陈志春.中医方剂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02,14(6):8-9
    [70] 黄熙,蒋永培,臧益民等.方剂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5,26(10):546-549
    [71] 洪净,王跃升,巢志茂等.加强中药化学研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保障[J].中国中药杂志,2004.2,29(2):98-100
    [72] 李庆业,蔡玉岭.论“法”[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10-12
    [73] 李庆业主编.中医处方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74] 高媛.对半夏泻心汤组方配伍特点的再认识[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12-14
    [75] 杨斌.方剂处方法的宏观量化分析方法研究与实践[D][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02年5月
    [76] 李庆业编著.中医处方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9月
    [77] 李飞,彭怀仁主编.中医历代方论选[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9月
    [78] 马有度编著.医方新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6月
    [79] 尤荣辑,刘学文主编.现代新方剂学[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1年7月
    [80] 林坚,金策.浅谈中医方剂学的系统观和系统方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9(3):164-165
    [81] 陈敏,宋琪雯,张力.六味地黄丸(汤)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新医药,2004,3(1):48-50
    [82] 赵威,赵致镛.应用集合论对中医方剂中药物功效探讨[J].四川中医,2002,20(11):7-8
    [83] 杜喜平,田瑞华,刘士义等.探讨基因芯片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J].药学进展,2001,25(6):330-334
    [84] 王喜军,张宁,孙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7,2(4):219-222
    [85] 何金洋,郭兴伯.纳米中药的功能与应用研究浅释[J].中医药学刊,2002.1,20(1):37-38
    [86] 陈力,吴懿平.微米中药及其制备技术[J].中草药,2002,33(10):865-868
    [87] 李致重.论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J].科技导报,2001年第8期:24-27
    [88] 王振华.论中西医理论形成原理及发展规律[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8):487-490
    [89] 蒋文跃.寻找物质基础并非当前中药现代化关键[J].中草药,2003.1,34(1):1-3
    [90]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1月
    [91] 荆鲁.六味地黄丸临床研究进展[C].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4年8月:74~79
    [92] 陈奇主编.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3月.
    [93]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中医方剂学实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3(2):50-51.
    [94] 孙振球,徐勇勇主编.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8月.
    [95] 方积乾主编.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7月.
    [96] 徐勇勇,孙振球,颜虹主编.医学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97] 石岩,梅世昌主编.医学动物实验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1月.
    [98] 苗明三主编.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6月.
    [99] 余建英,何旭宏编著.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4月.
    [100] 阮桂海,蔡建琼,朱志海等编著.统计分析应用教程——SPSS,LISREL& SAS实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101] 渠敬文.《伤寒论》方药剂量古今折算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3,15(2):104-106
    [102] 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中医研究所编著.伤寒论方解[M].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11月
    [103] 杨百茀,李培生主编.实用经方集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12月
    [104] 徐灵胎(清)撰著,李铁军校注.伤寒论类方[M].江苏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10月
    [105] 王付主编.伤寒杂病论临床用方必读[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
    [106]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袖珍中医四部经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7月
    [107] 彭怀仁,项平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下)[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1999年7月
    [10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典型肺炎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试行)[A],2003.4
    [109] 盛志刚,李庆业.预防“非典型肺炎”几个中药处方的计算分析[J].中草药,2003年6月,34(6):附16-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