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恢复性司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阶级和国家产生以来,报应刑司法一直是刑事司法的主流,立法者和执法者将犯罪视为“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由国家代表被害人对犯罪人提起诉讼,对犯罪人判处严厉的刑罚,以此维护统治秩序和社会正义。然而这种以恶制恶为核心的国家垄断刑事司法模式在社会发展趋于多元,自由和人权呼声高涨的进程中日益暴露出其弊端。首先,受到犯罪最直接影响的被害人却置于“被遗忘的角落”;其次,严厉的监禁刑使犯罪人“标签化”难以重新回归社会,罪犯交叉感染严重和再次犯罪率居高不下;再次,国家司法资源投入巨大,增加了司法成本和社会负担。恢复性司法正是在对报应性司法的检讨与反思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犯罪处理模式,它强调尊重、修复和广泛参与,对被害人而言,恢复性司法就是修复犯罪所造成的实际的物质损失和困扰其生活的精神伤害;对犯罪人而言,恢复性司法就是不再单纯地接受惩罚,而是通过以实际行动承担责任并重新融入社区;对社区而言,恢复性司法就是通过参与犯罪的处理,促进被害人和犯罪人双方进行面对面接触,从中协调、平和各种关系,致力于社区秩序的稳定;对国家而言,恢复性司法就是让渡一部分司法权,使权力回归于民,国家则将有限的司法资源用于更需要的地方。恢复性司法不仅注重修复因犯罪受到损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而且鼓励在被害人、犯罪人和社区之间重新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积极司法。
     本文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恢复性司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源流,阐述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理论,包括恢复性司法的含义、特征和功能;第二部分介绍恢复性司法在国外现有的比较成熟的五种运作模式:被害人一—加害人调解模式、家庭小组会议模式、量刑圈模式、社区服务、补偿委员会等,具体分析各种模式的含义、特点和适用范围;第三部分客观分析恢复性司法与我国刑事司法的冲突与契合,阐明恢复性司法在以报应刑和矫正刑为主导的现实司法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从我国传统文化、现行刑事立法、刑事政策和司法实践方面探讨恢复性司法本土移植的可行性;第四部分列举了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具体实践模式和现状,分析了实践中的不足,重点探讨恢复性司法本土建构的具体理论设计。
Since class and the country which has been, and will reward them punishment has been criminal judicial justice of mainstream, lawmakers and law enforcers will crime as "isolated individualopposition ruling class struggle", by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of criminal litigation, the victim of criminal sentenced to severe judgments, thereby maintaining ruling order and social justice. However this evil system evil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monopoly criminal judicature pattern in social development tends to multivariate,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calls upsurge exposed its drawbacks. First, the most direct influence by crime victims but park "the corner that is forgotten;" Secondly, the severity of the imprisonment make sinner "labeled," difficult to return society, criminals cross-infection serious crime rate high; and again, Again, the state judicial resources into huge, increased the judicial cost and burden on society. Restorative justice is retributive justice review and reflection on the basis of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as a kind of new mode of crime treatment, which emphasizes the respect, repair and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the victim is concerned, restorative justice is fixed crime caused by the actual material loss and bothering their lives spiritual damage, To offenders are concerned, restorative justice is again is simply accept the punishment, but rather through by the practical action accept responsibility and reintegrate into community; For community is concerned, restorative justice is through participate in crime treatment, promote the victim and offenders face-to-face contact, both coordinate various relationships, and peace to community ordex; For countries, restorative justice is part of the judicial power, enable the power hampers in people, countries will return the limited judicial resources for more where it is needed. Restorative justice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repair damage for crimes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order, and encourage during the victim, crime and community rebuilt between a harmonious social relationship, it is a kind of future-oriented actively judicial.
     This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restorative justice i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rigi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theory of restorative justice, including restorative justice,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 restorative justice in foreign existing comparatively mature five kinds of operation mode:the victim one aggressor mediation model, family group meeting mode, sentencing circle pattern, community service, compensation committees etc, specific analysis of various modes of its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pplicable scope; In the third part of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restorative justice and our criminal judicial of conflict and fit in with restorative justice,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recompense punishment and correction punishment for the leading the reality of the judicial environment challenges, from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urrent criminal legislation, judicial practice of criminal policy and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restorative justice native transplantation, The fourth part lists the restorative justice in China's concrete practice patterns and situation, analyzed its deficiency in practic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local construction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theory design.
引文
1 Susan L. Smith-Cunnien, "Restorative Justic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Curriculum",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Education, Vol.12, No.2, Fall 2001, p.385.
    2郭建安、郑霞泽主编:《社区矫正通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页。
    31974加拿大安大略省基陈纳市(Kitchener)的两个年轻人实施了一系列的犯罪行为,侵犯了22名被害人的财产,在当地缓刑机关和宗教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这两名犯罪人与被害人逐个会见,从被害人的陈述中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害和痛苦,从而不但承认了被指控的罪行,而且半年后交清了全部赔偿金以补偿被害人的损失。这种被害人—犯罪人的和解程序被视为恢复性司法的起源。参见狄小华、李志刚编著:《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4吴立志:“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4月,第13页。
    5张建升:“恢复性司法:刑事司法新理念”,《人民检察》2005年第2期,第29页。
    62000年4月,加拿大和意大利政府向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提案,提议制定一个有关帮助其他国家采纳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国际性的行动纲领。这份提案在第十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
    9同上,第17页。
    10温景雄:“复合公义在香港的试点成效”,载狄小华、李志刚编著《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11 Barnet, R."Restitution:A New Parading of Criminal Justice", Ethics 87:4,1977, pp.279-301.
    12周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问题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1月,第4页。
    13对于“恢复性司法”的理解还有其他不同称谓:有的称为“关系司法(Relational Justice)",它强调这样的事实,即与传统的司法过程相比,这种司法更多关注的是创造一种积极的关系;有的称为“积极司法(Positive Justice)",宣扬的是相同的理念,主张摒弃消极的仅仅为惩罚而惩罚的做法,而转向建立一种更加积极的司法方法;还有的称作“融合性司法(Reintegrative Justice)",与恢复性司法可以看作同义词。“恢复性司法(RestorativeJustice)"这一术语未见得比其他类似的术语表达得更好,但它使用的时间更长,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术语。参见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卷首语第1页。
    141996年,一些著名的恢复性司法学者参加了一个研讨会,目的是想验证学者们对恢复性司法的核心概念达成的共识度。有三个方面基本达成共识:(1)恢复性司法把犯罪看成是对人们及其关系的侵害:(2)犯罪人有义务对这些侵害进行矫正:(3)被害人和犯罪人是直接的利益方,同时其他人也受到影响。但对其他利益方究竟是谁、犯罪人应当对他们承担怎样的赔偿却没有达成协议。更为重要的是,对什么是恢复性司法的首要目标和什么实践构成恢复性司法学者也未达成共识。See Howard Zehr and Barb Toews, Critical Issues in Restorative Justice, New Yorkcriminal justice press and UK Willan Publishing,2004, pp.160-161.
    15(英)麦高伟:《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页。
    Howard Zehr and Barb Toews, Critical Issues in Restorative Justice, New York criminal justice pressand UK Willan Publishing,2004, p.161.
    17狄小华、李志刚编著:《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18前注12,第1页。Minor,Kevin I.And J. T. M orrison, A Theortical Study and Critique of Restorative Justice,in Res torative Justice:Internan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Burt Galaway and Joe Hudson,Criminal Justice Press and Kugler Publications,1996, P.117.
    19刘方权:“恢复性司法:一个概念性框架”,《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32页。
    20董士昙:“中国恢复性司法研究综述”,《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33页。另见王宏玉:“恢复性司法及在我国的前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58页。
    21陈晓明:“论修复性司法”,《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53-54页。
    22张庆方:“恢复性司法研究”,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275页。
    23研究表明通过恢复性司法程序处理过的犯罪人在重新犯罪率方面有30—-35%下降。一项对1298名青少年犯罪者的研究显示,通过恢复性司法程序处理的实验对象的重新犯罪率要比对比组的实验对象低32%。另一项更近且更为严格的对在25个不同地区的11950名青少年的研究显示,重新犯罪率因通过受害人—犯罪人和解这种形式的恢复性司法模式而下降了34%。Lawrence W. Sherman, Heather Strang, and Daniel Woods. Recidivism Patterns in the Canberra Reiterative Shaming Experiments(RISE)12(2000). Cited in Mark Umbreit, Betty Vos, Robert B. Coates, and Elizabeth Lighfoot, Symposium:Restortive Justice In Action:Restorative justi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arquette law Review 89'no.2(Winter2005), pp286-87.
    24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江苏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5期,第69-86页。
    25吴丹红:《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范式—欧美恢复性司法的一组典型案例评介》,中国民商法律网www.chinaeivillaw.com 2006-12-14.
    26前注5,第130页。
    27黎丽:“现状与前瞻”,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第5页。
    28邹积超:“论恢复性司法应该缓刑”,《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41页。
    29宋英辉:“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第35页。
    39赵玉刚:“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程序设计”,《恢复性司法论坛2006年卷》,北京:群众出版社,第158页
    40一项加拿大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于较轻微的犯罪者,恢复性司法程序在降低重新犯罪率方面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事实上,对于财产犯罪案件,重新犯罪率反而上升了6%),;但对于暴力犯罪案件,重新犯罪率却有很大的下降(一年的总体犯罪率下降了38%)。与之相似的是,另一项研究发现,越是那些严重犯罪,就越容易取得长期的成功。这看上去有些令人吃惊,但又合乎情理:既然被害人一加害人和解程序使犯罪者直面他们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伤害,那么,从逻辑上说,伤害越大、越严重,犯罪者的反映也应该越强烈。Hennessey Hayes and Kathleen Daly,"Youth Justice Conferencing and Reoffending "Justice Quarterlv20,no.4(December 2003),P,739.
    41前注25,第38页。
    42唐芳:“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59页。
    43马婷婷、罗鹏:“恢复性司法本土化理性思考”,《理论观察》,2007年第5期,第107页。
    44邹积超:“论‘恢复性司法’应该缓行”,《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43页。
    46周燕:“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问题研究”,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1月第30页。黎丽:“现状与前瞻”,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4月,第31页。巴益军:“基层人民法院恢复性司法程序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7年12月,第2页。
    46彭海青:“论恢复性司法“,《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3期,第86页。
    1、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樊凤林主编:《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组织编译:《所有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5、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6、狄小华,李志刚编著:《刑事诉讼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7、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
    9、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2006年卷),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10、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陈晓明:《修复性司法的理念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2、(英)麦高伟、杰弗里·威尔逊主编:《英国刑事司法程序》,姚永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5月第16卷第3期。
    2、(美)丹尼尔凡奈思:《全球视野下的恢复性司法》,王莉译,《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刘仁文:《恢复性司法:刑事司法新理念一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副研究员》,《人民检察》2004年第7期。
    4、邵军:《恢复性司法的利弊之争》,《法学》2005年第5期。
    5、王敏:《论修复性司法模式》,《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04月第7卷第2期。
    6、吕瑞萍:《国际恢复性司法研究综述》,《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现代法学》2004年6月第26卷第3期。
    8、彭海青:《论恢复性司法》,《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3期。
    9、石先广:《司法新动向:恢复性司法在上海悄然兴起》,《中国司法》,2005年6月。
    10、高铭暄,张杰:《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探讨》,《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1期。
    11、刘晓梅:《恢复性司法框架下的社区犯罪防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2、吴晓红,许俊:《暂缓起诉制度引进恢复性司法当义》,《滁州学院学报》第8卷第1期。
    13、吕欣,韩宁:《恢复性正义:当代刑事政策的新理念》,《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9月第5期。
    14、刘江春:《恢复性司法研究》,《求索》2006年第11期。
    15、杜文俊,任志中:《被害人的宽恕与死刑适用—以恢复性司法模式为借鉴》,《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6、唐芳:《恢复性司法的困境及其超越》,《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7、陈药:《建立少年恢复性司法模式当议》,《法制与社会》2007年1月。
    18、王彬:《从恢复性司法论我国和解制度的刑事化》,《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卷第4期。
    19、吴丹红:《实现正义的另一种范式—欧美恢复性司法的一组典型案例评介》,中国民商法律网。
    20、林维,全蕾:《论未成年人恢复性刑事司法的构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1、吴常青:《论恢复性司法的本土资源与制度构建》,(法学论坛))2006年第21卷第3期。
    22、于红:《浅论恢复性司法与被害人权利保护》,《理论界》2006年2月。
    23、马明亮:《恢复性司法的程序化》,《国家检察院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24、(加)肯特·罗奇著:《恢复性司法的程序化》,刘晓兵,上官春光译,《国家检察院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25、陈晓明:《论修复性司法》,《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
    26、陈瑞华:《刑事诉讼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国的兴起》,《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27、陈光中、葛琳:《刑事和解初探》,《中国法学》2006年第5期。
    1、吕欣:《恢复性司法问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4月。
    2、蒋君:《我国恢复性司法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3、杨江滢:《恢复性司法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3月。
    4、珠勒花:《刑事和解制度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
    5、何珊:《论恢复性司法与我国被害人权益保护》,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6、朱赞:《恢复性司法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10月。
    7、李游:《从无讼到恢复性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8、吴立志:《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4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