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皖南明清民居的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它不仅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建筑学、砖石木结构建筑技术,还涉及到中国传统图案在室内外装饰中的应用,中国传统图案在皖南明清民居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不仅让人在视觉和心理上感到美的愉悦,而且也在生态功能上起到一定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皖南明清民居室内装饰图案的应用研究较多的只停留在图案外观审美和祥瑞符号的表层上,对于室内环境装饰中中国传统图案形成这一整体美感及生态功能的作用及人与自然相合的宇宙观,却少有人去深究。那么在民居室内环境装饰中,中国传统图案产生美感功能起到重要作用的又是什么——那就是中国传统图案本质精神,生生不息的理念,深刻的思想内涵,阴阳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图案的格律,生态功能等恰恰这些正是深蕴在民居装饰中难以觉察的。
     中国传统图案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凝聚着全民的智慧才华,长久以来一直与建筑、装饰一脉相承,表里相依,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本论文以中国传统图案结构功能在皖南民居室内装饰中的应用研究为例阐述图案结构功能,再从民居装饰中的潜在基质和本源,揭示图案结构应用理念、方法,以此来找到中国传统图案结构在民居室内装饰中对视觉中心、场力形成的影响,空间中主次审美的关系,及生态功能所起到的作用和规律来弥补对中国传统图案在民居室内装饰中的片面认识,以免造成应用的局限性,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同时还通过对皖南民居室内装饰图案结构功能的应用,分析研究,找到那些在图案结构功能应用上,如材质、生态功能、造型等,由于历史原因和科技的不发达,致使在当时还不能实现或应用不够的方面,今天能够实现的,有待发展,为中国传统图案结构应用拓展一个既传承又开创、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全文分为十章,首先是绪论;第二章、第三章论述中国传统图案发展概况,及中国传统图案与文化,着重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中国传统图案结构,形式特点,功能性装饰性;第四章、第五章主要讲述皖南明清民居建筑,民居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及装饰的艺术特色;第六章讲述中国传统图案结构在皖南明清民居室内装饰应用中的节点分析,是揭示图案结构应用方法较重要的部分;第七章是论述图案结构对场力的影响及应用实例,重点以个案来分析,是理论、学术性的部分,是全文中一个重要突出部分;第八章论述了皖南明清民居室内装饰图案结构与生态功能的发展前景;第九章、第十章讲述了在新时期皖南民居室内装饰中图案结构功能应用发展中的新材料新形式新观念创新实例,这章是中国传统图结构功能应用的新视野具有一定的启迪性;第十章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
Ming and Qing residential houses in Southern Anhui are rich in cultural heritage. They involve not onl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and the technology of masonry and wooden architecture, but also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 in interior and exterior decor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patterns in the interior of Ming and Qing houses in Southern Anhui is not only pleasing to the eye and the mind, but also of ecological use. For a long time, the study of such application has been confined to the superficial level of aesthetic appearance and auspicious symbolism, and has rarely extended to the overall aesthetic effect and the ecological use. W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such aesthetic effect? The answer should be the essential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 the ever renewed concepts, the profound thought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yin and yang, and the rhythm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patterns, all of which are deeply embedded in residential house decoration and difficult to discern.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 have a long history and embody the whole nation's wisdom and talent. For a long time they have been married with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tructures and uses of patterns by citing the example of the research into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 structural function in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of Southern Anhui houses. Then it reveal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s of such use in terms of the latent matrix and origin of house decoration, and thereby finds out the role that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 plays in the formation of visual focus and field f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aesthetic effects in a space,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interior decoration,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the biased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 in interior decoration and avoid limitations on their application. That i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h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of the use of the structural function of the patterns of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of Southern Anhui houses, it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aspects of the use of the patterns' structural function, such as material, ecological function and form, which could not be realized or were not made full use of in the past due to historical limitations and backwardnes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can be realized and are to be developed at present, in order to bring about an unprecedented situation by carrying on the tradition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for the use of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en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2nd and 3rd Chapters trea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and culture, highl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structure, forms, features, functionality and decorating fun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 the 4th and 5th Chapters mainly narrate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Southern Anhui, plane and spatial layout of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s and art features of decorations; the sixth chapter, an important part for revealing the methods of applying pattern structures, describes a node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 structures in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of Ming and Qing houses in Southern Anhui; the 7th Chapter, as a theoretical and academic part and also a prominent part of the paper, treats the influence of pattern structures on field force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and cases are used mainly for analysis; the 8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ospect of the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patterns of Ming and Qing residential houses in Southern Anhui; the 9th and 10th chapters, which may inspire a new horiz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tterns, present innovative examples of new materials, new forms and new ide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function of patterns in the interior decoration of Southern Anhui residential houses in the New Perio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nclusion in the 10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whole paper.
引文
1张道一著《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7页;
    1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页;
    2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68年:第94页;
    1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9页;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8页;
    3赵茂盛著《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6页;
    1赵茂盛著《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89页;
    1赵茂盛著《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第140页;
    3赵茂盛著《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第27页;
    1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第184页;
    2赵茂盛著《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3雷圭元、李骐著《中外图案装饰风格》,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61页;
    4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186页;
    1赵茂盛著《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1雷圭元、李骐著《中外图案装饰风格》,人民美术出版社年:1985,第79页;
    1赵茂盛著《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243页;
    3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52页;
    1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53页;
    2张道一著《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年:第140页;
    1陆元鼎著《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1-161页;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52页;
    3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224页;
    1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224页;
    2赵茂盛著《装饰图案》,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117页;
    3贾荣建,刘凤琴著《中国彩陶图案的艺术形式探寻》,河北美术出版社,1994年6月:第62页;
    4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页;
    1转引于袁运甫:《袁运甫悟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2引自郑红艳:《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16卷第3期,第118页;
    1朱良志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第31页;
    1张道一,《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51页-第54页;
    1安琪、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1引自《荀子·礼论》;
    2韩林德著《境生象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181页;
    1《诗探索》第11期156页;
    2韩林德著《境生象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4月:第51页;
    3朱良志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56页;
    1刘书堂,周大光编著《平面构成法新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1页-第29页;
    1吴山编著,《几何形图案的构成和应用》,人民艺术出版社,1985年11月:第26页;
    1吴山编著,《几何形图案的构成和应用》,人民艺术出版社,1985年11月:第20页.第44页;
    2《工艺美术论丛》1982第二辑;
    1刘书堂,周大光编著《平面构成法新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7页;
    1刘书堂,周大光编著《平面构成法新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40页;
    1朱良志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402页;
    1吴山编著《几何形图案的构成和应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11月:第23页—第24页;
    1陆元鼎,杨谷生著《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第407页;
    1楼庆西主编《乡土瑰宝》系列之《户牖之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年11月:第86页;
    2陆元鼎,杨谷生著《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年:第408页;
    3张仲一,曹见宾,傅高杰,杜修均合著《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5月:第36页;
    1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5页;
    2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1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5页;
    1王其钧著《图说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82页;
    2陆元鼎、杨谷生著《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5页;
    1王翔子著,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7卷第6期,2004年;
    2何人可著《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3胡文彦著《中国历代家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第72页;
    1周艳著,明代家具与清代家具的艺术风格——谈明、清家具艺术风格的差异性,湖北工学院学报第16卷第3期,2001;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第299页;
    3陆元鼎,杨谷生著《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第60页;
    1胡文彦著《中国历代家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2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年:第367页;
    3谭均平著.《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第65页;
    1谭均平著《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第33页;
    2杜文超著《传统木雕文化艺术研究及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2008年;
    3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3页;
    1杜文超著,传统木雕文化艺术研究及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2008年;
    2谭均平著《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第65页;
    1胡文彦著《中国历代家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79页;
    2谭均平著《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第61页;
    3谭均平著《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第37页;
    1李贤著《基础图案画法》,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65页;
    2李贤著《基础图案画法》,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27页;
    1谭均平著《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第33页;
    2谭均平著《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第50页;
    1谭均平著《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第60页;
    1张仲一,曹见宾,傅高杰,杜均修合编《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5月:第17页-第18页;
    1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1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1页;
    1楼庆西主编《乡土瑰宝》系列之一《前门万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2月:第78页—第81页;
    2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83页;
    1引自[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90页;
    1张仲一,曹见宾,傅高杰,杜均修合编《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5月:第20页—第21页;
    1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1张仲一,曹见宾,傅高杰,杜均修合编《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5月:第20页;
    1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122页;
    2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323页;
    1张仲一,曹见宾,傅高杰,杜均修合编《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5月:第27页;
    2马幕良著《中式装饰图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1月;
    1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18页;
    2陆元鼎主编《中国民居建筑》上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0页;
    1引自[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63页;
    1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174页;
    1姜振鹏著《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226页;
    1朱良志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第10页;
    2《美术》1982年8月第61页;
    1李砚祖著《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第196页;
    2长北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0页;
    1周来祥著《论中国古典美学》,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7年:第4页;
    2[日]中川左一著,许平等三人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上海人民艺术出版社,1991年6月:第17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5月:第48页;
    1葛路著《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第2页;
    2《艺术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第3期:第10页;
    1[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1刘纲纪,范明华著《易学与美学》,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27页;
    2朱良志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第59页;
    3孟宪文,班中考著《中国纺织文化概论》,中国纺织出版,2000年8月,第1版:第386页;
    1[日]山口正域冢田敢著,辛华泉译《设计基础》,中国工业美术协会,1981年7月:第37页;
    2刘纲纪,范明华著《易学与美学》,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142页;
    3刘纲纪,范明华著《易学与美学》,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35页;
    1[日]山口正域冢田敢著,辛华泉译《设计基础》,中国工业美术协会,1981年7月:第19页;
    1陈圣谋编《基础图案》,轻工业出版社,1986年4月:第55页;
    2陈圣谋编《基础图案》,轻工业出版社,1986年4月:第55页;
    3陈圣谋编《基础图案》,轻工业出版社,1986年4月:第57页;
    4陈圣谋编《基础图案》,轻工业出版社,1986年4月:第9页;
    1陈圣谋编《基础图案》,轻工业出版社,1986年4月:第57页;
    2董欣宾,郑奇著《中国绘画方法生态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115页;
    3吕凤子著《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10月:第29页;
    1杨荣国著《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6年3月:第27页;
    2周来祥著《论中国古典美学》,齐鲁书社,1987年:第64页;
    3[日]山口正域冢田敢著,辛华泉译《设计基础》,中国工业美术协会,1981年7月:第36页;
    1亢亮,亢羽著《风水与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2月:第24页;
    2韩林德著《境生象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92页;
    3钱穆著《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出版社,1986年5月:第37页;
    1引自陆元鼎等《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第407页-第408页;
    2东南大学建筑系婺源博物馆编著,《东南大学建筑丛书——豸峰》,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9月第11版第16页-第31页;
    3引自陆元鼎等,《中国民居建筑》上卷第11页-第47页;
    4叶如强主编,《徽州文化系列---徽州文化知识读书》,黄山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7月第一版;
    1黄晨等编,《建筑环境学》第一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1陈建红主编,《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1钱滨江等编,《简明传热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第一版;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61页;
    1[联邦德国]E·希尔德等著,岳文其等译,《建筑环境物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
    1[美国]B·吉沃尼著,陈士译,《人·气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2年1月第一版;
    2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建筑光环境》2005年9月;
    1[美国]B·吉沃尼著,陈士驎译,《人·气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第96页;
    1[美国]B·吉沃尼著,陈士驎译,《人·气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年1月第一版,第96页;
    2周永钊编,《噪声及其控制》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机械电子工程,2005年1月,第27页;
    1姚运光主编,《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1钟祥璋编著,《建筑吸声材料与隔声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109页、第307页、第349页、第462页;
    [1]张仲一,曹见宾等.徽州明代住宅.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
    [2]杨春风,郭汉图.中国现代建筑彩画.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3]张道一.道一论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
    [4]汤重熹.室内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赵茂生.装饰图案,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6]回顾.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7]桂林市匠心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人文家居口住生活.奖设计,2006.
    [8]张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出版社,1999.
    [9]亲华泉.形式构成学美术卷.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10]史春珊.现代形式构图原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1]张国伟.江南遗风.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201.
    [12]雷圭元.新图案的理论和作法.上海万叶书店,1950.
    [13]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14][意]P.L.奈尔维著,黄运开译.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15]张道一.艺术学研究第一期.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16]吴镇保,张闻彩.色彩理论与应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17]陈楠.图案设计教学.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18]芮传明,余太山.中国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中村吉郎.建筑造型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0]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1]李贤,时彩舟.装饰图案构成.吉林美术出版社,1986.
    [22]周作明.风水与经商.漓江出版社出版.
    [23]姚运光.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4]吴山.几何形图案的构成和应用.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25]浙江美术学院.新美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26]朱保良等.室内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27]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
    [28][美]V.C奥尔德里奇著,李泽厚译.艺术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9]乐嘉龙,浩勃.建筑奇观.湖北少年儿章出版社,1989.
    [30]陆一帆.文艺心理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
    [31]王元化.传统与反传统.上艺文艺出版社,1990.
    [32]吴翘璇.立体构成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33]赵经寰.形式美学入门.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
    [34]顾孟潮,王明贤,李雄飞.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5]范溟.中国玉器图案集.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1992.
    [36]杜耘隆,袁明.室内设计装修.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37]李贤.基础图案画法.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
    [38]梁德媖.故宫博物院陈列辅助图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1986.
    [39]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建筑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0]王化斌.黑白平面构成.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41]万征.室内设计.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
    [42]姚运光.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43]李福成.基础图案.河北美术出社,2001.
    [44]本书编委会.现代中式家居风.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5]李法茂.美术之友.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46]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业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8.
    [47]文艺美学丛书编委会.美学向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48]张景然,王伯杨,周鑫.世界室内装饰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香港书画出版,1992.
    [49]韩巍.形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0]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51]韩林德.境生象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2]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文物出版社,1962.
    [53]靳尚谊,余景韩.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学报,1988.
    [54]本书编委会.家装中的中式元素.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55]华尔德.格罗比斯.新建筑与包豪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
    [56]赵辰.金属与织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7]赵辰.瓷砖与石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8]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迹.人民出版社,1985.
    [59]钮恩溥.周易——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60]何人可.工业设计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61]辛华泉.空间构成.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1992.
    [62]周显祖.建筑装饰设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63]明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64]高杨选.台湾建筑师论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65]吴宝良,马飞.中国民间禁忌与传说.学苑出版社,1990.
    [66][瑞士]约翰尼斯.伊顿.设计与形态.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7]肖君和.现代人的艺术系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
    [68]江苏画刊第2期.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1988.
    [69]唐尧.宗教概述.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70]张小侠.欧洲工艺美术史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7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72]E.L.格列高里.视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73]叶明鉴.中国护身符.花城出版社,1993.
    [74]张愉,杨艾强.平面构成.贵州美术出版社,1987.
    [75]陈炜.实用色彩设计.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76]刘书堂,周大光.平面构成法新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77]曾坚.当代世界先犹存建筑的设计概念.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78]江苏省建设厅.新世纪村镇康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9][日]松村祯夫著,周正,吴士元译.现代设计丛刊.哈尔滨市装潢广告公司,1984.
    [80]苗壮,邵龙.室内设计与图例.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81]工亚非.现代设计表现技法.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
    [82]金鑫,孙振杰.综合设计全书.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83]王其.传统建筑装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4][明]计成,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85]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6]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87]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88]卢辅圣.书法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89]张雪扬.服饰艺术与美.重庆出版社,1987.
    [90]安琪,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工艺出版社,1994.
    [91]贾亦显,李婷.铜镜文化与图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92]潘鲁生博士研究生论文,张道一指导教授.民艺学论纲.南京艺术学院,1995.
    [93]钟祥璋.建筑吸声材料与隔音材料.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94]杨淑萍.染织花卉图案设计.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95][美]卡洛琳.M.布鲁墨著,张功铃译.视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96]臧振.蒙昧中的智慧中国巫术.华夏出版社发行,1994.
    [97]盖湘涛.建筑与美.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98][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
    [99][美]P·戈德伯格著,黄新范,曾昭奋译.后现代时期的建筑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00]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01]本书编委会.家庭装饰的中式元素.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102]潘鲁生.民艺学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103]陈圣谋.基础图案.轻工业出版社,1986.
    [104]周永钊.噪声及其控制.南京林业大学自编讲义,机械电子工程,2005.
    [105]曾昭奋.创作与形式.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06]王豫湘,全森.装饰基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107]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08]雷圭元.中国图案作法初探.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109]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110]阮长江.中国历代家具图録大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111]王其钧.传统建筑装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2]姜振鹏.传统建筑木装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13]谭均平.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114]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76.
    [115]张道一.中国古代图案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116]荀子·礼论
    [117]夏燕靖.中国艺术设计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118]董伯信.中国古代家具综览.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19]贾荣建,刘凤琴.中国彩陶图案.河北术出版社,1994.
    [120]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121]徐邠,李玫.装饰美术.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122]卢少夫.现代立体构成技法.安徽美术出版社,1994.
    [123]曾昭远.装修完全手册——家居篇.海天出版社,2004.
    [124]保彬,张连生,单德林.装饰艺术精品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125]崔冬晖.室内设计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6]朱天明.现代视幻图案集锦.天津杨柳青画社,1988.
    [127]童寯.新建筑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128]中央建筑工程部设计局,工业及城市建筑设计院.中国建筑参考架图集——窗格,建筑工程出版社,1954.
    [129]左汉中,李智勇.中国民间青花瓷画.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130]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江苏省室内装饰行业管理办公室.造型与风格.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131]张敕.建筑庭院空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32]陈志春.史上最具争议的建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3]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34]唐星明,甘小华.装饰艺术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135]荆其敏.建筑环境观赏.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
    [136]马慕良.中式装修图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
    [137]陆元鼎,杨谷生.中国民居建筑中卷.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
    [138]楼庆西.乡土瑰宝系列之户牖之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4.
    [139]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岳麓出版社,1986.
    [140]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1985.
    [14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68.
    [142]胡文彦.中国历代家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43]雷圭元,李骐.中外图案装饰风格.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144]袁运甫.袁运甫悟艺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145]郑红艳.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16卷第3期.
    [146]王其钧.图说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47]东南大学建筑系婺源博物馆.东南大学建筑丛书——豸峰.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
    [148]叶如强.徽州文化系列---徽州文化知识读书.黄山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
    [149]工艺美术论丛.第二辑.1982.
    [150]朱和平.世界现代设计史.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151]杜文超.传统木雕文化艺术研究及其在室内设计的应用,2008.
    [152]美术.1982.
    [153]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7卷第6期,2004.
    [154]周艳著.明代家具与清代家具的艺术风格—谈明清家具艺术风格的差异性.湖北工学院学报16卷第3期,2001.
    [155]李砚祖.造物之美.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156]陈建红.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57]钱滨江.简明传热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58][日本]乾正雄.新建筑学大系11---环境心理.1981.
    [15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60]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卷七十五
    [161]明令典
    [162]黄晨.建筑环境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63]史卷六十八.
    [164]吕凤子.中国画法研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165]孟宪文,班中考.中国纺织文化概论.中国纺织出版,2000.
    [166]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方法生态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67]周来祥.论中国古典美学.齐鲁书社出版发行,1987.
    [168][日]中川左一著,许平等三人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上海人民艺术出版社,1991.
    [169]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
    [170]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171]艺术世界第三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72]刘纲纪,范明华.易学与美学.沈阳出版社,1997.
    [173][美]B·吉沃尼著,陈士麟译.人·气候·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2.
    [174][日]山口正域冢田敢著,辛华泉译.设计基础.中国工业美术协会,1981.
    [175][联邦德国]E·希尔德等著,岳文其等译.建筑环境物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77]Pattern Design:Applications and variations,2007by maomao publications Barcelona,Spai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