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朝鲜族与在日朝鲜人社会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历史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朝鲜族社会与在日朝鲜人社会进行比较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主要阐明研究对象、论文结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意义等。
     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朝鲜人移居中国和日本的历史背景为前提,对战前中国朝鲜人社会和在日朝鲜人社会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比较:第二章对战前中国朝鲜人与在日朝鲜人的政治法律地位、社会经济生活及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文化教育、社会运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比较;第三章对日本战败后中国东北朝鲜人和在日朝鲜人的归国与滞留的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探讨了中国朝鲜族社会的确立与在日朝鲜人社会的重组及内在动因;第四章对确立和重组后的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第五章提出了当前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最后提出全文的结论。
     本文的主要观点有:
     第一,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形成始于20世纪10-20年代。朝鲜人这种同源异流局面的形成,是朝鲜内部的推力与来自中国东北及日本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是日本侵略朝鲜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就推力而言,日本吞并朝鲜以后所实施的一系列殖民统治措施,导致朝鲜农民纷纷破产,而朝鲜国内劳动力市场难以吸纳这些农民。从拉力上看,一方面,中国东北有广阔而肥沃的闲置土地和中国政府的开禁政策,足以吸引朝鲜人,且两国国土相连的条件又驱使朝鲜人付诸行动;另一方面,已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的日本资本家需要廉价的劳动力,一无所有的朝鲜人自然被种种诱惑所吸引。因此内外原因,失去土地的朝鲜农民首选移居中国和日本,中国和日本两个海外最大的朝鲜移民社会就此应运而生。
     第二,无论是中国朝鲜族还是在日朝鲜人,移居之前绝大多数都是朝鲜的贫困农民。由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尚有大量未开垦的耕地,所以朝鲜人移居东北后广开水田,并围绕水田形成许许多多的民族聚集区,营造了典型的农村型社会。这些村民从阶级属性上看仍属于农民阶级。移居日本的朝鲜人,由于当时的日本已经走上近代化道路,自然被纳入到日本各地的近代化工业体系中,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由原来的农民转化为了雇佣工人。在日朝鲜人多在海港和工业矿山区附近居住,与日本人的杂居程度也较高,具有都市型社会的特点。
     第三,无论是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还是移居日本的朝鲜人,都是离开母国到异国居住的同一民族,由于经济生活所迫或不甘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前者选择了日本影响力相对薄弱的中国,并在东北开展了反日民族教育和武装斗争,为朝鲜的光复和中国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后者则选择了殖民地宗主国日本,大多数人为维护生存权益开展了经济斗争,少数人投身到社会主义运动之中。
     第四,日本战败以后,居住在中国东北解放区的绝大多数朝鲜人同其他民族一样,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得到了平等待遇,特别是平等地分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他们以法定的朝鲜族身份成为中国的一少数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下,建立了朝鲜族自治州和自治县,行使民族自治权利,发展了民族文化教育。而日本战后对在日朝鲜人实施了“送还”的基本政策,对滞留于日本的朝鲜人一次性解除了日本国籍,从此他们以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身份生活在日本资本主义体制下,并长期受到日本社会的歧视、排斥和差别待遇。
     第五,中国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国家、民族、文化多层面关系上,逐步确立了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朝鲜族族群认同等多重认同,而且各层次认同并存不悖,协调统一,在国际国内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比重和意义。而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性格具有多重性,民族认同也存在着混乱和危机。要么是“日本人”、要么是“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使他们在处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处于两难境地。朝鲜半岛的分裂又使在日朝鲜人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三八线”,更造成了他们选择国籍及身心归属问题上的心理混乱和痛苦。
     第六,朝鲜人移居他乡后,由于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特别是国籍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差异,两国朝鲜族(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朝鲜民族自然发展的轨道,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仍具有相同的血族认同和起源认同,同时都与母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坚持发展民族教育,在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呈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从而使两国朝鲜族(人)社会具有同质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背负着共同苦难历史的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已经率先成为了地球村人,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经验、他们的胸怀和他们的意识等,都将成为构筑未来的东北亚乃至地球村的宝贵财富。我们期待着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在中朝韩日等多边关系和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中,更好地展现自身的魅力和活力,创造性地发展独具特色的族群文化和普适性价值,为维护和促进东亚各国的和平共处、为东亚区域的健康发展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This paper gives a comparison and research from history, ethnology and social point of view between Chinese Korean society and the Korean society in Japan. The paper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body of paper and the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paper mainly clarified the subject, structure, status, research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body of paper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Korean immigration to China and Japan, described,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causes and process of the pre-war Koreans society i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legal status of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and relationship with mainstream society, culture, education, social movements of Korean society in China and Japan were described, analyzed and compared; In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d the situation return and stay of the ethnic Korea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Korean in Japan after Japan' s defeat, and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reasons, and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Korean society and the reorganization and internal motivation of Korean society in Japan. ; In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Korean and Korean society in Japan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and reorganization; In the fifth chapter,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blems which Chinese Korean and Korean society in Japan faced, and show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endency.
     Finally, gave the conclusion of paper.
     The main points of view were as follows:
     First, Chinese Korean society and the Korean society in Japan began to form during the 10-20s in 20th century. The different flow situation of ethnic Korean homology was caused by the results which Korea' s internal thrust and the pulling of north-eastern China and Japan's role played in together, in the final analysis, it was the product of colonial rule that Japan invaded in Korea. Thrust came from a series of colonial rule after Japanese annex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Korea, and ethnic Korean farmers had to be bankruptcy, and the Korean domestic labor market was difficult to absorb these farmers. Pulling came from two ways; on the one hand, it was enough to attract ethnic Koreans that northeast China had a vast and fertile lying idle land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 Kai jin policy, and the linked conditions of land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led the ethnic Korean drive into action; On the other hand, Japanese capitalists who had already been Modernization needed cheap labor, and the ethnic Korean were naturally attracted by all sorts of temptation. Therefor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led the ethnic Korean farmers who had lost their land moved to Japan and China, then, two of the largest overseas Korean immigrant community came into being in China and Japan.
     Second, whether Chinese Korean or Korean in Japan were the poor farmers in Korea until moved. Northeast China was wide and sparsely populated, and there were a lot of virgin land. After ethnic Koreans moved to the northeast, they opened paddy fields and gathered to form many nation areas around the paddy fields, and created a typical rural-based society. From the class point of view, these villagers were still peasant class. The Korean people who moved to Japan, because Japan had embarked on the path of modernization at the time, was naturally into the 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system all over Japan, kept a living by selling out the workforce, from farmer transformed to worker. Most Korean in Japan lived near the harbor and industrial mining district, and had a high degree of mixed with Japanese, and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ociety.
     Third, the Koreans both moved to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moved to Japan were the same ethnic Koreans who were leaving homeland to live in foreign nation, as the economic life forced or unwilling to Japan' s colonial rule, the former opted China in the weak influence of Japan' s, and in the northeast carried out anti-Japanese armed struggle and national education, an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Korea and liberation of China. And the latter had chosen to Japan implement its colonial rule, most of the people carried out the economic struggle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survival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joined in the socialist movement.
     Fourth, after Japan' s defeat, most of Koreans living in northeast China, like the vast majority of other Chinese peoples have been equal treatment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spects, especially equal share of land and become masters of the lan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one of the Chinese minorities, they have gotten their own legal identity of Chinese Korean. Under the socialist system, unity and equality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policy, they set up the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countries, perform the right of national autonomous exercise, and develop the na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Japan, after the post-war, implemented the "return* policy for Koreans in Japan, on the detention of Koreans lifted a one-time Japanese nationality, Since then, they live in Japan, as the "foreigners" identity living under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have long been received social discrimination, exclusion and discrimination in Japan.
     Fifth, Identity of Chinese Korean has a long and complex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the national, ethnic, and multi-faceted cultural relations, and Chinese Korean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cross-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world Korean nation, ethnic Korean identity of Chinese minority and so on, and at all levels are co-exist but not opposite, harmonized, and have different position and meaning in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s. Koreans in Japan have the multi-national characters, and there are confusion and crisis on national identity. The legal status of "Japanese" or "foreigner" made them caught in a dilemma when the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national issues. The split of Korean Peninsula led internal "the 38~(th) parallel" among Koreans in Japan, but also caused them psychological pain . and confusion on choice of nationality and ownership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issues.
     Sixth, after ethnic Koreans have moved their residence,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system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the host country, in particular the differences of nationality policy and national policy, Chinese Korean and Korean in Japan are divorced from the natural nation development track of ethnic Korean and embark on a different path of development. But they still have the same blood group identity and the origin of identity, at the same time both of them have maintained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the home countries, both adhe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y are also showing many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ay of life, cultural traditions, customs and so on, So that the two Koreans societies have a homogeneity.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Chinese Korean and Korean in Japan having a common history of suffering have become the first to the global village, their history, their experience, their vision and their awareness and so on, will become a valuable asset to build the future of Northeast Asia and even the global village. We look forward to the Chinese Korean and Korean in Japan show their charm and vitality on multi-relations between China- North Korea-South Korea-Japan and other multilateral and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peninsula, and creatively to develop unique ethnic culture and universal value, and play a role as a bridge in order to safeguard and promote peaceful coexistence of countries in East Asia and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ast Asia region.
引文
1 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朝鲜族人口》,http://tieba.baidu.com/f?kz=93278786。
    2 根据日本出入国管理统计年表,2006年数据。转引自在日本大韩民国民团中央本部:《民团和在日同胞的统计》。http://mindan.org/toukei.php。如果算上已归化的朝鲜人和战后偷渡到日本的“未登记者”估计目前在日朝鲜人将有100万以上(《朝日新闻》,1990年6月2日)。
    3 黄有福:<中美朝鲜移民社会文化比较>,《世界论坛》,1998年10月28日。
    4 参照百度百科:社会,http://baike.baidu.com/view/11175.htm
    5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乔健、潘乃谷主编:《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6 麻国庆: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民族研究,2000(4),第37-45页。
    7 陆俊元:《从地缘战略看朝鲜半岛的安全价值》,《当代亚太》,1996(3)。
    8 韩国海外公报馆:《韩国手册》,三和印刷有限公司,1992年12月,第13页。
    9 田政征收繁多苛捐的土地杂税,军政让16岁到60岁男子代替军役交纳罚金,还政则让百姓偿还政府粮食的高利贷。
    10 孙春日:《解放前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8页。
    11 孙春日:《解放前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9页。
    12 同上,第59页。
    13 崛和生:《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的农村政策——1920年代殖民地地主制的形成》,《日本史研究》171号,1976年11月。转引自曹中屏:《朝鲜近代史》,1993年1月,第280页。
    14 朴殷植:《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上卷,第534-555页。转引自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15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9页。
    16 在日朝鲜人人口数据参照山田照美、朴钟鸣:《在日朝鲜人历史及现状》,明石书店,1994年,第89页。整理。在朝日本人数据参照朴钟鸣:《在日朝鲜人历史及文化》,明石书店,2006年,第93页整理。
    17 矢内原忠雄:《殖民及殖民策》,第379页。转引自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18 朴庆植:《朝鲜人强制连行的纪录》,未来社,1965年,第26页。
    19 西成田丰:《在日朝鲜人的‘世界'与‘帝国'国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5月,第33页。
    20 朴庆植:《朝鲜人强制连行的纪录》,未来社,1965年,第31页。
    21 河明生:《韩人日本移民社会经济史》,明石书店,1997年,第35页。
    22 同上,第35页。
    23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75页。
    24 同上。这是1931年的数字,据此我们可以考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北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低于此一数字。
    25 《每日申报》1915年12月2日,第1版,转引自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77页。
    26 李勋求:《满洲与朝鲜人》,平壤崇实专门学校经济学研究室刊行,1932年。转引自姜载植:《中国朝鲜族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27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28 河明生:《韩人日本移民社会经济史》,明石书店,1997年2月,第29页。
    29 同上,第30页。
    30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52-53页。
    31 金哲:《韩国的人口与经济》,岩波出版社,1965年版,第28页。转引自许明哲:《当代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对策分析》,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4-15页。
    32 金炳镐:《中国朝鲜族人口简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50页。
    33 金哲:《韩国的人口与经济》,岩波出版社,1965年版,第28页。转引自许明哲:《当代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对策分析》,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4-15页。
    34 崔厚泽:《英明的政策 辉煌的历程》,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290页。
    35 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8页。
    36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东方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37 李林林:《日本的外国人政策》,1993年,第4页。
    38 转引自《历史教科书.在日韩国人的历史》编撰委员会:《在日韩国人的历史》.明石书店,2006年,第9页。
    39 朴在一:《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综合调查研究》,新纪元社,1957年,第11页。
    40 朴庆植:《在日朝鲜人关系资料集成》第四卷,三一书房,1975年,第796-797页。
    41 转引自郑信哲:《在日朝鲜人历史及其现状研究》,中国方正,2007年。
    42 根据在日朝鲜人人口数据根据内务省调查数据,转引自《历史教科书.在日朝鲜人的历史》编撰委员会编:《在日朝鲜人的历史》作成.明石书店.2006.2,第9页。
    1945年数据《日本残酷物语》,见朴庆植《朝鲜人强制连行的记录》,未来社,1965年,第57页。
    46 沈惠淑:《中国朝鲜族聚落地名与人口分布》,延边大学出版社,首尔大学校出版部,1994年,第44页。
    47 同上,第49页
    48 有些学者把1885年朝鲜人聚居区的形成看成是朝鲜族社会形成的起点,本文同意延边大学学者金春善的观点,即把聚居区的村落形态和朝鲜族社会区别开来。因为聚居区的形成,可以说是朝鲜族的定居受到了法律的承认,而朝鲜族社会的形成则需要以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及文化、社会等条件构成民族社会共同体。参考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9 “饭场”是指采矿、工事等行业在现场附近为劳动者所建的临时的住宿设施。
    50 岩村登志夫:《在日朝鲜人和日本劳动者阶级》.校仓书房,1987年,第11页。
    51 同上,第11页。
    52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学研究》,绿荫书房,2007年,第104页。
    53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学研究》,绿荫书房,2007年,第105页。
    54 同上,第107页。
    55 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9页。
    56 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杜,1986年,第23页。
    57 崔厚泽:《英明的政策 辉煌的历程》,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11页。
    58 王海波:《东北移民问题》,中华书局印行,民国二十一年四月,第86页。
    59 孙春日:《解放前朝鲜族土地关系史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4-135页。
    60 池田大作、狄尔鲍拉夫:《走向21世纪的人与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2页。转引自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和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东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参考,2006(27),第32页。
    61 林周二:《社会经营与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8页。转引自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和南北方宗族聚居的差异》,东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参考,2006(27),第32页。
    62 王曙光:《村庄信任、关系共同体与农村民间金融演进——评胡必亮等著<村庄发展与农村金融>》,《中国农村观察》,2007(4)。
    63 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0-291页。
    64 赵英兰:《东北朝鲜移民社会经济与文化考察(1840-1945)》,东北亚论坛,2004(5)。
    65 转引自郑信哲:《在日朝鲜人历史及其现状研究》,中国方正,2007年。
    66 文京洙:<战后六十年与在日朝鲜人>《思想》,岩波书店,2005(12),第12页。
    67 西城田丰:《在日朝鲜人的“世界”和“帝国”国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第92页。
    68 金炳镐:《中国朝鲜族人口简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12月,第49页。
    69 根据田村纪之《内务省警保局对朝鲜人人口的调查》(1),东京都立大学《经济与经济学》第46号,1981年2月,第58页的数据整理。
    70 拓务大臣官方文书课《满洲与朝鲜人》,1933年2月,106页.
    71 朴庆植:《朝鲜人强制连行的纪录》未来社,1965年5月,第29、32页
    72 崔秀汉:<中国东北早期朝鲜垦民的历史探索>,中国朝鲜史研究会:《朝鲜历史研究论丛》(二),1991年8月第1版,第223页。
    73 韩俊光:《朝鲜族》,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6页。
    74 洪相杓:《间岛独立运动小史》,第1-4页。
    75 胡春惠:《‘九一八'事变前的间岛韩人社会》,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第82次学术讨论会纪录,中华民国67年12月22日,第194-195页。
    76 马平安:《近代朝鲜族移民我国东北线索梳理》,《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1),第29页。
    77 金三民:《在满朝鲜人的穷状及其解决策》,大陆社,1931年,79-84页。
    78 同上,85页。
    79 杨昭全、李铁环:《东北地区朝鲜人革命斗争资料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19页。
    80 李淑娟:《从集团部落看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民》,《史学月刊》,2005(6),第50页.
    81 赵聆实:《日军暴行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82 系汪清县朝鲜族退休老干部。
    83 朴在容回忆录。
    84 满洲开拓史刊行会:《满洲开拓史》,全国拓友协议会,1980年,252页。转引自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69页
    85 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74页。
    86 同上。
    87 朴庆植.:《朝鲜人强制征用的记录》.未来社,1965年,第33页。
    88 同上。
    89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的历史学研究》,绿荫书房,2007年,第89页。
    90 西成田丰:《在日朝鲜人的‘世界'与‘帝国'国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第111页。
    91 转引自郑信哲:《在日朝鲜人的历史及其现状研究》,中国方正,2007年。
    92 大阪市社会部:《朝鲜人劳动者问题》,转引自朴庆植.:《朝鲜人强制征用的记录》.未来社,1965年,第37页。
    93 武田行雄:《什么是协和事业?》,中央协和会,1940年12月。
    94 李盛焕:《近代东亚的政治力学》,锦正社,1991年,第259页。
    95 《朝鲜工作委员会江宇给中央报告》(1931年5月11日),载入杨昭全、李铁环:《东北地区朝鲜人革命斗争资料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24页。文中认为满洲中国工农和朝鲜农民的关系没有切实密切的关系,这因于以下条件:1.朝鲜农民革命意识比中国诸农民,而其水准最高仰,这是朝鲜农民则自日本并合韩国以后,不堪其压迫和剥削,被逐渡满,所以反帝的意识成为第二天性,对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心,很为高昂:2.朝鲜农民则自亡国以后也坚决反对日本的殖民统治,尤其在“三.一”运动以后,每天做反日的工作,所以这样办,虽无完全的指导和训练,而在斗争当中多有经验和训练,因为革命意识比中国农民高一点儿;3.朝鲜农民来满作农民,受国民党官厅的剥削和压迫以外,直接和间接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实在是在二重三重的压削,所以反抗的意识比中国人而高一点儿;4.朝鲜人则自农水田,中国则农早田,所以利害的关系不一样;7.朝鲜人逐水源而集团的生活,中国人则随早地亦自集团居住,所以互相的相从很稀少,言语互相不通;8.无产阶级意识中国人呼韩人为亡国的高丽棒子,朝鲜人则呼中国人为胡了。
    96 满铁庶务部调查课:《在满朝鲜人状况》,1923年,第25页。
    97 拓务大臣官方文书课编:《拓务调查资料第3编·满洲和朝鲜人》,第244页。
    98 拓务大臣官方文书课编:《拓务调查资料第3编·满洲和朝鲜人》,第244页。
    99 《鲜人压迫问题》,《调查时报》,1928年1号(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第88页.
    100 高永一:《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参考资料汇编》,第2辑第1分册(上),第231-233页。
    101 俞辛淳:《满洲事变时期的中日外交史研究》,东方书店株式会社,1986年,第48-51页。
    102 宋官德:<延边汉族与朝鲜族关系形成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朝鲜族研究论丛》(4),1995年,第266-277页。
    103 许寿童:<伪满时期日本的民族离间政策——以延边的教育为中心>,朝鲜史研讨会.2008.8。
    104 在日韩国青年同盟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的历史与现实》,洋洋社刊,1970年,第15页。
    105 参考姜德相《关东大地震》,中央公论社,1994年。
    106 #12
    107 #12
    108 《现代史资料(11)续·满洲事变》,みすず书房,1965年,第525页。
    109 满洲帝国协和会中央本部调查部:《国内鲜系国民实态》,1943年,第99页。
    110 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下),原书房,1966年,第215页。
    111 这是日本第一次废除在“满洲国”享有的治外法权。第二次废除是在1936年11月“关于转让满洲国治外法权及南满洲铁道附属地行政权的条约”签订以后。至此日本废除了在“满洲国”享有的全部治外法权。但有关日本人的神社、军事、教育的行政权仍由日本管理,东北朝鲜人的教育权则归属于“满洲国”。
    112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Ref.C01003187700、昭和11年8月1日关东军参谋长板垣征四郎给陆军次官梅津美治郎电报《关于指导处理朝鲜人的件》(昭和11年·陆满密缀9.16~11.13)(防卫厅防卫研究所)。
    113 田中隆一:《对立和统合的‘鲜满'关系—‘内鲜一体'·‘五族协和'·‘鲜满一如'的形象》,《ヒストリア》153号,大阪历史学会,1996年。
    114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Ref.B05016159900、《有关在外朝鲜人指导方针的意见》《参考资料关系杂件 第6卷》(外务省史料馆)。
    115 田中隆一:《对立和统合的‘鲜满'关系—‘内鲜一体'·‘五族协和'·‘鲜满一如'的形象》,《ヒストリア》153号,大阪历史学会,1996年。
    116 转引自于逢春:《关于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从1902年“壬寅学制”公布至1945年“满洲国”崩溃为止》(博士论文,2003年,第449页,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117 塚濑进:《满洲国‘民族协和'的实像》,吉川弘文馆,1997年12月,第103页。
    118 广岗净进:<在满朝鲜人的“皇国臣民”演说——战时下的满洲国协和会为中心>《朝鲜史研究会论文集》(NO.41)朝鲜史研究会编辑.绿荫书房,2003.10,第134页。
    119 同上。
    120 同上,第135页。
    121 根据申奎燮:《‘满洲国'协和会和在满朝鲜人》,《满洲研究》第一集,韩国满洲学会,2004年,第113页数据计算得出。
    122 JACAR(亚洲历史资料中心)Ref.A06033530400、《满洲国现住人口统计》(国立公文书馆)。
    123 《满鲜日报》,1940年2月11日。
    124 《满鲜日报》,1940年8月11日。
    125 《满鲜日报》,1940年8月17日。
    126 塚濑进著:《满洲国‘民族协和'的实像》,吉川弘文馆,1997年,第105页。
    127 《满鲜日报》,1942年5月16日。
    128 塚濑进:《满洲国‘民族协和'的实像》,吉川弘文馆,1997年,第103页。
    129 宋建镐:《日帝支配下的韩国现代史》,风涛社,1984年,第336页。
    130 塚崎昌之:<一九二0年代在阪朝鲜人“融合”教育—以济美第四小学校夜间特别学级第二部为例>《在日朝鲜人史研究》在日朝鲜人運动史研究会编(No.35)2005年,第23页。
    131 金昌宣著:《在日朝鲜人的人权和植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第167页。
    132 塚崎昌之:<一九二0年代在阪朝鲜人“融合”教育—以济美第四小学校夜间特别学级第二部为例>《在日朝鲜人史研究》在日朝鲜人运动史研究会编(No.35)2005年,第33-35页。
    133 同上,第44页。
    134 岩村登志夫:《在日朝鲜人与日本工人阶级》,校仓书房,1972年,第291页。
    135 小泽有作:《在日朝鲜人教育论——历史篇》,日本.亚纪书房,1973年,第49页。转引自郑信哲《在日朝鲜人历史及其现状研究》,中国方正,2007年。
    136 朴庆植:《朝鲜人的强制征用的纪录》,未来社,1971年,第49页。
    137 同上,第50页。
    138 金英达:《朝鲜人强制征用的研究》,明石书房,2003年,第35-36页。
    139 朴庆植:《日本帝国主义的朝鲜支配》(下),青木书店,1973年,第33页。
    140 根据朴庆植:《朝鲜人的强制征用的纪录》,未来社,1971年。
    141 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0页。
    142 朴奎灿主编:《中国朝鲜族教育史》,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82页。
    143 金东和:《延边青年运动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144 《中国朝鲜族教育史》编写小组:《中国朝鲜族教育史》,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145 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0页。
    146 满铁经济调查会《满洲国教育方策》,1935年,第142页。转引自许寿同:《伪满时期日本的民族离间政策——以延边的教育为中心》,中国朝鲜史研究会第八次会员大会暨学术讨论年会论文集。
    147 关东军参谋部第三课:《在满朝鲜人教育纲要》,昭和八年十月;JACAR:B04012240000。转引自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族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0页。
    148 伪“满洲国”民生部《第四次民生年鉴》,“兴安东省教育”,1941年。转引自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7页。
    149 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57页。
    150 朴今海:《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族的“皇民化”政策》,《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178页。
    151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学研究》,绿阴书房,2007年,第104页。也有人主张在日朝鲜人社会的起点应该是1917年。
    152 李月顺:《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教育》,见山田照美、朴钟鸣:《在日朝鲜人历史与现状》,明石书店,1994年,第160页。
    153 山田照美、朴钟鸣:《在日朝鲜人历史与现状》,明石书房,1994年,第160页。
    154 小泽有作:《在日朝鲜人教育论——历史篇,亚纪书房,1973年,第71-72页。
    155 樋口雄一:《日本的朝鲜.韩国人,同成社,2002年,第82页。
    156 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2页。
    157 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韩国独立运动史》卷3,1968年版,第146-152页。转引自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158 《独立运动史再照明》,第42页,转引自权立主编:《中国朝鲜族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67页。
    159 金元石:《中国朝鲜族在反侵略斗争中的卓越贡献》,《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5),第68-74页。
    160 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
    161(日)姜德相等编《现代史资料》(27),三铃书房,1977年版,第616页;
    延吉道尹公署外交科:《汪清县呈报韩乱等20号》,中华民国9-10年,第40号,延边自治州档案馆藏。转引自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7页。
    162 同上,第172-177页。
    163 李鸿文:<30年代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164 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8页。
    165 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79页。
    166 同上,第367页。
    167 同上,第279页。
    168 同上,第289页。
    169 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9页。
    170 同上,第299页。
    171 <在间岛武装兵共匪势力的展望>,《满洲评论》第8卷第7号,1935年2月。转引自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172 金元石:《中国朝鲜族在反侵略斗争中的卓越贡献》,《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5),第68-74页。
    173 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174 同上。
    175 周保中:<延边朝鲜民族问题>,1946.12,延边州档案局(馆),《中共延边吉东吉敦地委延边专署重要文件汇编》第一集,第345页。
    176 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84页。
    177 杨昭全等:《朝鲜族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4页。
    178 崔圣春:《延边人民抗日斗争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97年,参照附录《延边抗日烈士情况表(1)》。
    179 高峻石:《在日朝鲜人革命运动史》.拓殖书房,1985年,第2页。
    180 高峻石:《在日朝鲜人革命运动史》,拓殖书房,1985年,第73页。
    181 同上,第74页。
    182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学研究》,绿阴书房,2007年,第227页。
    183 转引自岩村登志夫:《在日朝鲜人与日本工人阶级》,日本校仓书房,1972年,第115页。
    184 西城田丰:《在日朝鲜人的“世界”与“帝国”国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第146页。
    185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学研究》,绿阴书房,2007年,第230页。
    186 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0页。
    187 孙春日:《论抗战后东北朝鲜族人口急剧减少的历史原因》,《朝鲜族研究论丛》(5),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5-106页。
    188 王元年:《东北解放战争除奸剿匪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189 金宇钟、李炳哲:《朝鲜族人民在东北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论丛》(Ⅱ),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2年。
    190 1945年11月18日,受朝鲜独立同盟北满特别委员会书记金泽明的指派,专程从哈尔滨来到沈阳迎接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的元逸遇在向第三支队政治委员朱德海介绍哈尔滨社会状况时所言。《朱德海一生》写作组:《朱德海一生》,民族出版社,1987年。
    191 《吉林省收复区内各县韩侨民会长第一次会议录》,吉林省档案馆藏。转引自孙春日:《论抗战后东北朝鲜族人口急剧减少的历史原因》,《朝鲜族研究论丛》(5),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192 转引自李海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的朝鲜人回国实态>,《一桥研究》,第27卷2号,第58页。
    193 《朝鲜年鉴》,1950年版。转引自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页。有资料表明,1945年6月1日止,东北朝鲜人的统计数据是2,163,115人。
    194 转引自李海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的朝鲜人回国实态>,《一桥研究》,第27卷2号,第48页。
    195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48页。
    196 李海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东北地区居住的朝鲜人回国实态>,《一桥研究》,第27卷2号,第48页。
    197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48页。
    198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48页。
    199 本文第83页朴在容老人回忆部分已谈及此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200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4-45页。
    201 西城田丰:《在日朝鲜人的‘世界'与‘帝国'国家》,东京大学出版会,1997年,第328页。
    202 三轮泰史:《占领下的大阪》,松籁社,1996年,第68页。
    203 平林久枝:<八·一五解放后的在日朝鲜人生活(1945-1950)>、《在日朝鲜人史研究》第2号,1978年,第1页。
    204 #12
    205 同上,第58页。
    206 朴在一:《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综合调查研究》,新纪元社,1957年,第157页。
    207 #12
    208 同上,第59页。
    209 法务研修所:《在日朝鲜人处遇的推移和现状》,1975年,第53页。
    210 金太基:《战后日本政治与在日朝鲜人问题—SCAP的对在日朝鲜人政策1945-1952年》,劲草书房,1997年,第102页。
    211 #12
    212 小林聪明:<归还·密航·送还—GHQ占领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移动和媒体>,《东亚近代史》(10)(特集 战后东亚关于人的移动和20世纪史的再展开—以一九四五~一九五五年为中心)2007.3东亚近代史学会,ゆまに书房,第53页。
    213 #12
    214 小林聪明:<归还·密航·送还—GHQ占领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移动和媒体>,《东亚近代史》(10)(特集 战后东亚关于人的移动和20世纪史的再展开—以一九四五~一九五五年为中心)2007.3东亚近代史学会,ゆまに书房,第54页。
    215 金太基:《战后日本政治与在日朝鲜人问题—SCAP的对在日朝鲜人政策1945-1952年》,劲草书房,1997年,第238页。
    216 小林聪明:<归还·密航·送还—GHQ占领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移动和媒体>,《东亚近代史》(10)(特集 战后东亚关于人的移动和20世纪史的再展开—以一九四五~一九五五年为中心)2007.3东亚近代史学会,ゆまに书房,第62页。
    217 金太基:《战后日本政治与在日朝鲜人问题—SCAP的对在日朝鲜人政策1945-1952年》,劲草书房,1997年,第241页。
    218 金太基:《战后日本政治与在日朝鲜人问题—5CAP的对在日朝鲜人政策1945-1952年》,劲草书房,1997年,第243页。
    219 #12
    220 #12
    221 金英达著作集Ⅲ.《在日朝鲜人的历史》,明石书店,2003年,第105页。这一数据是日本政府遣送船只送还的人数,自行回国者不在统计数据之中。
    222 在日朝鲜人的本籍地(昭和34年,昭和13年)昭和34年4月数据根据法务省《在留外国人统计》,昭和13年末数据根据内务省统计。引自森田芳夫<从数字看在日朝鲜人>,《外务省调查月报》,1960年12月。
    223 #12
    224 朝日新闻,昭和34年(1959年)7月13日。1959年日本外务省调查表明,1944年9月至1945年3月下关-釜山航运停止的7个月期间作为战时劳动征用来的朝鲜人中仅有245人留在日本。
    225 朝鲜银行调查部:《朝鲜经济年报》,1949年,Ⅱ-33。转引自小林聪明:<归还·密航·送还—GHQ占领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移动和媒体>,《东亚近代史》(10)(特集 战后东亚关于人的移动和20世纪史的再展开—以一九四五~一九五五年为中心)2007.3东亚近代史学会,ゆまに书房,第54页。
    226 小林聪明:<归还·密航·送还—GHQ占领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移动和媒体>,《东亚近代史》(10)(特集 战后东亚关于人的移动和20世纪史的再展开—以一九四五~一九五五年为中心)2007.3东亚近代史学会,ゆまに书房,第54页。
    227 “历史教科书.在日朝鲜人的历史”编撰委员会:《在日朝鲜人的历史》,明石书店,2007年,第67页。
    228 同上,第67页。
    229 日本学者小林聪明把GHQ统治下的在日朝鲜人分为三种类型:归还、密航、送还。~(229)归还主要是指日本战败后至1946年初在日朝鲜人自主地由日本向南朝鲜的移动;密航是指1946年春以后,不断增大的由南朝鲜向日本的移动;送还是指GHQ和日本政府启动的对在日朝鲜人由日本向南朝鲜的输送。归还和密航属于朝鲜人自主选择的移动,而送还则带有强制性质。
    230 金太基:《战后日本政治与在日朝鲜人问题—SCAP的对在日朝鲜人政策1945-1952年》,劲草书房,1997年12月,第263页。
    231“AFPAC/K/7”,Reports-AFPR-K,GHQ/SCAP,Box8547,RG331,NARA.转引自小林聪明:<归还·密航·送还—GHQ占领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移动和媒体>,《东亚近代史》(10)(特集 战后东亚关于人的移动和20世纪史的再展开—以一九四五~一九五五年为中心)2007.3东亚近代史学会,ゆまに书房,第61页。
    232 #12
    233 《韩侨事务》,1947年,第2期、第3期。
    234 同上。
    235 《为呈复韩侨在长春被害真相报请鉴核由》,1947年1月,吉林省档案馆藏。
    236 权宁朝:《东北解放战争中的朝鲜族》,《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1)。
    237 朴昌昱:《中国朝鲜族的历史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238 《延边地委主要文件汇集》,1949年2月15日,转引自权立:<试论中国朝鲜族在历史上的法律地位问题>,《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58页。
    239 同上。
    240 金元石:<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朝鲜移民的基本政策>,《党史纵横》,2004(3)。
    241 <延边地委关于延边民族问题>,1948年8月15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局:《中共延边吉东吉敦地委延边专署重要文件汇编》第一集,1945年11月-1949年1月,第387页。
    242 刘俊秀:《关于民族政策中的几个问题(草案)》,1948年1月29日。
    243 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1289页。
    244 《中国境内的朝鲜民族》,人民日报,1950年12月6日。
    245 金東鹤:<在日朝鲜人的法定地位、社会诸问题>,朴钟鸣编著:《在日朝鲜人的历史及文化》,明石书店,2006年,第145-146页。
    246 李林林:《日本的外国人政策和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第267-268页。
    247 塚濑进:《满洲国‘民族协和'的实像》,吉川弘文馆,1997年,第146页。
    248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年,第202-203页。
    249 塚濑进:《满洲国‘民族协和'的实像》,吉川弘文馆,1997年,第146页。
    250 李林林:《日本的外国人政策和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第269页。
    251 姜微:《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日本的法律》(第3版),雄山阁,2006年,第226页。
    252 同上。
    253 田中宏:《在日外国人》,日本岩波书店,1999年,第72-73页。
    254 《关于生活贫困的外国人的生活保护措施》,1954年5月8日,厚生省社会局长第382号通知。
    255 田中宏:《在日外国人》,岩波书店,1999年,第66页。
    256 徐正禹:《关于在日朝鲜人人权运动的理论构筑》,兵库县立大学硕士论文,第6页。
    257 延边地委:《延边地委关于延边民族问题》。1948年8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局《中共延边吉东吉敦地位延边专署重要文件汇编》第一集,1949年11月-1949年1月),第385页。
    258 同上。
    259 《中鲜人民团结起来—庆祝朝鲜人民共和国成立》,《东北日报》社论,1948年11月17日。
    260 《和龙、龙井》,《延边日报》,1948年11月2日。
    261 《东北日报》,1948年11月7日。
    262 《黑龙江朝鲜民族》编辑委员会,黑龙江朝鲜民族,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14-115页。
    263 据朴在容老人回忆,1950年11月,解放军部队在汪清县中学毕业生中招募志愿军翻译人员,有11个人入伍。后在沈阳经过短暂的培训(东北军区政训队),于1951年1月10日,从沈阳出发经丹东进入朝鲜。此赠言是入朝前战友之间的临别赠言。
    264 日本.国史编-第12章。 http://masmas.jp/kkks/Chapter12.html,
    265 在日大韩民国民团中央本部:《韩国民团50年》,五月书房,1998,第7页。
    266 同上。
    267 李光奎、崔吉城:《在歧视中生活的在日朝鲜人》,第一书房,2006年,第147页。
    268 同上,第148页。
    269 同上,第149页。
    270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绿荫书房,2007年,第440页。
    271 高峻石:《在日朝鲜人革命运动史》,拓植书房,1985年,第258-259页。
    272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绿荫书房,2007年,第440页。
    273 在日大韩民国民团中央本部:《从图表看韩国民团50年》,五月书房,1998,第22页。
    274 同上。
    275 同上。
    276 #12
    277 尹健次:《思想体验的交错:日本·韩国·在日1945年以后》,岩波书店,2008,第ⅵ页。
    278 转引自许明哲:《当代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对策分析》,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69页。
    279 金钟哲:《党的民族政策与延边的民族经济》,见权立:《中国朝鲜族史研究》(3),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页。
    280 同上。
    281 德罗比热娃·苏索科洛夫:(族际关系和民族文化发展过程),《苏联民族学杂志》,1981(3)。
    282 刘智文:(中国东北朝鲜族自治地方民族和睦的成因初探),《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2),第26页。
    283 姜载植:《中国朝鲜族社会研究——对延边地区基层民众的实地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02页。
    284 在日韩国青年同盟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的历史和现实》,洋々社刊,1970年,第43页。
    285 《在日朝鲜人的历史》,日本彩流社,1981年,第152、157页。
    286 日韩国青年同盟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的历史和现实》,1970年,第42页。
    287 李光奎、崔吉城:《在歧视中生活的在日朝鲜人》,第一书房,2006年,第34页。
    288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和植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第225页。
    289 李林林:《日本的外国人政策和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第276页。
    290 新国籍法改正案规定了归化日本国籍的条件:1.连续居住日本5年以上;2.20岁以上者有劳动能力;3.品行端正、善良:4.有谋生能力,或亲人有抚养能力;5.放弃其他国籍(双重国籍防止):6.对(日本)政府
    293 田边俊介:<日本人的外国好感度极其构造的实证研究>《社会学评论》(59)日本社会学会,2008.2第371页.
    294 同上。2006年日本总理府的调查表明,日本人对外国人的好感度依次是:第一,美国(75%);第二,大洋洲诸国和EU诸国(60%)。韩国(50%)、东南亚(45%)、中国(34.4)、非洲(24.9%)、中东各国(17.5%)、俄罗斯(15.4%)。韩国地位略为提高。
    295 参见山田照美、朴钟鸣:《在日朝鲜人的历史与现状》,明石书店,1994年,第235页。
    296 《每日新闻》,1978年5月8日。
    297 罗丽馨:台大历史学报,第38期,2006.12,第159-218页。
    298 “鬼畜美英”是日本人创造的四字熟语,用来描述二战时的对手美国和英国,与中国称二战时日本兵为“日本鬼子”一样。
    299 文京洙:《在日朝鲜人问题的起源》クしイソ、2007年,第160页。
    300 孙东民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11月8日。转引自李林林:《日本的外国人政策和法律》,1993年,第235页。
    301 田边俊介:<日本人的外国好感度极其构造的实证研究>,《社会学评论》(59),日本社会学会,2008.2第370页。
    302 《朝日新闻》,1986年10月17日。
    303 百度-日本:<日本人有关“自己人”的标准>,http://tieba.baidu.com/f?kz=5138514
    304 中根千枝:《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中译本。
    305 《朝日新闻》,1989年7月26日。
    306 下田熏菜、田中共子.<在日外国人留学生感觉到的文化间距离>,《留学生教育》(12),留学生教育学会编辑委员会、留学生教育学会,2007.12,第27页。
    307 江村裕文:<留学生的异文化适应>,《法政大学教养学部纪要》,1993.85.第1-11页。
    308 鹿野政直:《福泽谕吉》,三联书店,1987年1月版,中译本,第75页。
    309 小林聪明:<归还·密航·送还—GHQ占领关于在日朝鲜人的移动和媒体>,《东亚近代史》(10)(特集 战后东亚关于人的移动和20世纪史的再展开—以一九四五~一九五五年为中心>2007.3东亚近代史学会,ゆまに书房,第65页。
    310 同上,第64页。
    311 萩原滋:<日本电视有关外国关联报道的动向(2003年11月—)2004年8月>>《庆应义塾大学媒体.交流研究所纪要》56,2006年,第39-57页。
    312 尹健次:《思想体验的交错:日本·韩国·在日1945年以后》,岩波书店,2008,第ⅵ页。
    313 金炳镐:《中国朝鲜族人口简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61页。
    314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5848.html。
    315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综述>,《中国新闻》,2002年9月3日。http://www.cctv.com/news/china/20020903/141.html。
    316 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发展战略及企业组织创新>,袁方等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9月,第30页。
    317 <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渐优化>,《黑龙江新闻》(朝文版),1998年12月26日,第2版。
    318 李振山:《中国朝鲜族现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第268页。
    319 资料来源:延边州商务局。
    320 同上。
    321 延边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搭舞台.[EB/OL].http://cqworker.swwwdiy.com 2007年6月21日。
    322 周伟萍:<韩国引进外籍劳工政策与延边发展劳务输出>,《东北亚研究》,2006(3)。
    323 朴庆植:《朝鲜人强制征用的记录》,未来社,1965年,第57页。
    324 根据在日本大韩民国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在日同胞统计》整理,http://www.mindan.org/toukei.php。
    325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学研究》,绿荫书房,2007年,第367页。
    326 在日本大韩民国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在日同胞统计》,http://www.mindan.org/toukei.php。
    327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学研究》,绿荫书房,2007年,第367-369页。
    328 1994年各地方分布人口根据在日大韩民国民团中央本部:《通过图表看韩国民团50年历程》.五月书房,1998,第3页整理。2005年数据在日本大韩民国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在日同胞统计》整理,http://www.mindan.org/toukei.php。
    329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年,第51页。
    330 同上,第32页。
    331 在日本大韩民国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在日同胞统计》,http://www.mindan.org/toukei.php
    332 シリ—ス 08在日”事情第1回“归化”1万人的时代,《统一日报》
    333 在日本大韩民国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在日同胞统计》,http://www.mindan.org/toukei.php。
    334 《统一日报》,2008年1月25日。
    338 《朝日新闻》,1971年1月13日。
    339 朴钟硕、上野千鹤子著,崔胜久,加藤千香子:《关于日本多文化共生:在日的经验》,新耀社,2008年。
    340 参考朴一:<在日朝鲜人的经济事情-历史与现在>,藤原书店编集部:《历史中的“在日”》,藤原书店,2005,第278页和日本大韩民国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在日同胞统计》作成。http://www.mindan.org/toukei.php。
    341 朴一:<在日朝鲜人的经济事情-历史与现在>,藤原书店编集部:《历史中的“在日”》,藤原书店,2005年,第278页。
    342 金光正:《在日同胞社会与就业问题》1999年6月。转引樋口雄一:《日本的朝鲜.韩国人》,同成社,2002 年,第200页。
    343 永彦:<在日朝鲜人企业家的经营活动与经营网络的展望>,《大原社会问题研究所杂志》.2007.11,第44页。
    344 《产经新闻》,1989年10月11日。
    345 锻冶博之:<弹子游戏博彩业的现代课题与对策>,《社会科学》,2007(3)。
    346 朴奎灿:《中国朝鲜族教育史》,延边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
    347 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第186页。
    348 朴奎灿:《中国朝鲜族教育史》,延边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04-410页。
    349 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
    350 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编:《中国民族人口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5月。
    351 权寿根:《战后在日朝鲜人的民族教育权拥护斗争:纪念“4.24阪神教育斗争”60周年》,在日朝鲜人兵库县民族教育対策委员会,2008年,第48页。
    352 金赞汀:《在日朝鲜人百年史》,三五馆,1997年,第158页。
    353 在日韩国青年同盟中央本部.《在日韩国人的历史和现实》.洋洋社刊,1970年,325-326页。
    356 李光奎、崔吉城:《在歧视中生活的在日朝鲜人》,第一书房,2006年,第154页。
    357 文科省方针<“有关大学入学资格的弹性化”的见解>,《国立大学行政法人化诸问题》。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C%9D%E9%AE%AE%E5%AD%A6%E6%A0%A
    358 同上。
    359 李光奎、崔吉城:《在歧视中生活的在日朝鲜人》,第一书房,2006年,第159页。
    360 在日本大韩民国民团中央本部:《行国民团五十年》,五月书房,1998年,第78页。
    361 日本学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的学校总称。一条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中等教育学校、大学、大专、盲人学校、聋哑学校、护理学校。各种学校和职业训练校、托儿所不包含在内。
    362 在日本大韩民国民团中央本部:《行国民团五十年》,五月书房,1998年,第79页。
    363 李光奎、崔吉城:《在歧视中生活的在日朝鲜人》,第一书房,2006年,第165页。
    364 同上,第167页。
    365 日语是“いじめ”。是指孩子们之间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它一直长期存在校园中,包括肢体或言语的攻击、人际互动中的抗拒及排挤,也有可能是类似性骚扰般的谈论性或对身体部位的嘲讽、评论或讥笑。
    366 李光奎、崔吉城:《在歧视中生活的在日朝鲜人》,第一书房,2006年,第165页。
    367 同上。
    368 许明哲:《当代延边朝鲜族社会发展对策分析》,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1页。
    369 李承律:《东北亚时代的朝鲜族社会》,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第161-162页。
    370 2006年进入国内大城市的朝鲜族人口数字,参照李振山:《中国朝鲜族状况》,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2006年和2006年黑龙江新闻的资料整理。
    371 ッリ一ズ 08年“在日”事情 第1回“归化”1万人的时代,《统一日报》,2008年1月1日。
    372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年,第51页。
    373 《统一日报》,2008年1月1日。
    374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第18页。
    375 文京洙:<战后日本的地域社会的变迁与在日朝鲜人>《立命馆国际研究》 18(1)(通号63)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会,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2005(6),第261页。
    376 《统一日报》,2008年1月1日。
    377 李光奎、崔吉城:《差别を生きる在日朝鲜人》.第一书房,2006年,第8页。
    378 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网站,http://www.chongryon.com/j/edu/index5.html。
    379 外村大:《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历史研究》,绿荫书房,2007年,第365页。
    380 坂中英德:《在日韩国.朝鲜人政策论的展开》,日本加除出版株式会社,1999年,第85页。
    381 尹健次:《思想体验的交错:日本·韩国·在日1945年以后》,岩波书店,2008年,第388页。
    382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第24页。
    383 迈向全球化的时代,http://hi.baidu.com/wangjie198622/blog/item/585ceelfdbalf8f7e1fe0b5a.html
    384 阙河嘉:国家认同初探——纽西兰的经验,http://www.tisanet.org/Activity/20060610/conference/2-5.pdf。
    385 <云南边民大规模外迁越南加快惠边政策是主因>,《瞭望》,2007年7月31日。
    386 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求是学刊,2005(5)。
    387 同上。
    388 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4页。
    389 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哲学研究》,2001(2)。
    390 王希恩:<全球化与族性认同>,此文认为,“族群是在民族因流动和移居被打破之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族性再生体”。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391 李宏图:<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认同>,《社会观察》,2004(4)。
    395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年,第20页。
    396 《认同危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e3c99010004rc.html。
    397 藤原书店编集部:《历史中的“在日”》,藤原书店,2005年,第1页。
    398 文京洙:<战后六十年与在日朝鲜人>《思想》,岩波书店,2005(12),第10页。
    399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年,第23页。
    400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年,第23页。
    401 同上,第56页。
    402 《统一日报》,2008年1月25日。
    403 文京洙:<战后日本的地域社会的变迁与在日朝鲜人>《立命馆国际研究》18(1)(通号63)立命馆大 学国际关系学会,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2005(6),第273页。
    404 徐正禹《关于在日朝鲜人人权运动的理论构筑》,兵库县立大学硕士论文,第6页。
    405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年,第44页。
    406 同上,第45页。
    407 对于国际结婚所生子女,在日朝鲜人社会有“half”(一半)和“double”(双重)的说法。“half”是从“纯血”的意义上强调“不纯”,具有一定的否定意义;而“double”是对复数“根”的肯定态度,具有超越民族认同瓜葛的积极意义。
    408 水野直树:《创世改名—日本统治下的朝鲜》,岩波书店,2008年。
    409 兵库在日韩国朝鲜教育研究会,兵库县在日外国人教育研究协议会:《多文化·多民族共生教育的原点:从在日朝鲜人教育到在日外国人教育历程》,明石书店,2008年,第252页。
    410 朴钟鸣:《在日朝鲜人的历史与文化》,明石书店,2006年,第195页。
    411 根据金原左门、石田玲子等:《在日本的韩国、朝鲜人、中国人》(明石书店,1986年)一书,1984年对神奈川县内外国人的实态调查中,80%以上的在日中国人没有通名。
    412 兵库在日韩国朝鲜教育研究会,兵库县在日外国人教育研究协议会:《多文化·多民族共生教育的原点:从在日朝鲜人教育到在日外国人教育历程》,明石书店,2008年,第5页。
    413 兵库在日韩国朝鲜教育研究会,兵库县在日外国人教育研究协议会:《多文化·多民族共生教育的原点:从在日朝鲜人教育到在日外国人教育历程》,明石书店,2008年,第5页。
    414 同上,第5页。
    415 福冈安则:《在日韩国.朝鲜人——年轻一代的认同》,中央公论社刊,1993年,第60页。
    416 金英达:《创氏改名的法制度与历史》,明石书店,2002年,第226页。
    417 张汉音:<新加坡的族群认同危机>,http://www.zaobao.com/zaobao/chinese/region/singapore/pages/singapore_chinese091299.html。
    418 Sahlins.M.,Goodbye to Tristes Tropes:Ethn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world history.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65,pp.1-25,1988。转引自麻国庆:<比较社会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互动>.《民族研究》,2000(4),第37-45页。
    419 金昌宣:《在日朝鲜人的人权与殖民地主义:历史·现状·课题》,社会评论社,2008年,第24页。
    420 梁玉今等:《延边人口问题与边境人口安全问题研究》,《吉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0页。
    421 黑龙江新闻,2006年2月23日。
    422 <在大草原维护我们村庄和学校的朝鲜族>,《黑龙江新闻》,2006年5月21-27日。
    423 中国吉林网—朝鲜文,http://www.jlcxwb.com.cn/articleview/2008-08-02/article_view_25307.htm。
    424 李承律:《东北亚时代的朝鲜族》,韩国博英社,2007年,第431-453页。
    425 <朝鲜族农村未婚青年现在忙什么>,《吉林朝鲜晚报》,2005年9月21日。
    426 延边州发展计划委员会社会处:《关于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的调查报告》,2001年12月。
    427 延边统计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07年,第56页。
    428 金炳镐、刘春玉:《中国朝鲜族人口问题及其对策》,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99页。
    429 梁玉今等:<延边人口问题与边境人口安全问题研究>,《吉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430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统计年鉴》。
    431 2007年延边统计年鉴没有2006年延边朝鲜族出生人口数据。该数据根据各方资料进行的统计数。
    432 同上。
    433 潘龙海、黄有福主编:《跨入21世纪中国朝鲜族》,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8页。
    434 《黑龙江新闻》,2006年7月16日。
    435 黄有福:《中国朝鲜族社会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436 全信子:中国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55页。
    437 黄有福:《中国朝鲜族社会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438 梁玉今等:<延边人口问题与边境人口安全问题研究>,《吉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439 同上,第208-209页。
    440 金炳镐、刘春玉:《中国朝鲜族人口问题及其对策》,民族出版社,2007年8月,第15页。
    441 潘龙海、黄有福:《跨入21世纪的中国朝鲜族》,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20-621页。
    442 同上,第484-485页。
    443 <在大草原守卫我们村庄和学校的朝鲜族>,《黑龙江新闻》,2006年6月,第21-27页。
    444 <面对逆境坚持民族教育>,《黑龙江新闻》,2006年5月28-6月3日。
    267 朱正奎、具本振:<认清形势,看清方向,取得发展民族教育的主动权>,《中国朝鲜族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问题及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11月。
    268 吉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朝鲜族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朝鲜族散杂居地区民族教育问题及对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447 蔡美花:《延边朝鲜族中小学校教育问题现状的调查研究》,《东疆学刊》2004(4)。
    448 崔成学、金哲华:《21世纪朝鲜族教育问题与改革研究》,韩国教育开发院,2004年12月,第81页。
    449 同上,第101页。
    450 郑判龙:《中国朝鲜族与21世纪》,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14页。
    451 李勇植:《对朝鲜族中小学生就读于汉族学校现象的思考》,《朝鲜族教育科研》,2001(1),第6页。
    452 在一定时期内,两个民族间缔结婚姻的人口占某一民族所有缔结婚姻人口总数的比值,即为该民族与另一民族的通婚率。
    453 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广西民族研究,2004(3),第20-27页。
    454 李萍:日本现代社会中的共生伦理,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55 卞崇道:《融合与共生》,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456 李维汉:《关于民族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961年),《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56页。
    457 日本:《读卖新闻》,2003年4月12日。转引自朴钟鸣:《在日朝鲜人的历史与文化》,明石书店,2006 年9月,第195-196页。
    458 松野哲二:<与在日朝鲜人的共生>《社会评论》,2008夏,第9页。
    459 藤原书店编辑部:《历史发展中的“在日”》,藤原书店,2005,第47页。
    460 《朝日新闻》,1989年10月7日,朝刊4页。
    461 神奈川大学人文学研究所:《在日外国人与日本社会的全球化:以神奈川县横浜市为中心》,御茶水书房,2008年,第129页。
    462 中国加拿大研究网:《中加合作:“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移民”研讨会在广州召开》,http://www.zhuoda.org/cs/79210.html。
    [1]王海波.东北移民问题.中华书局,1932
    [2]胡春惠.九·一八事变前的间岛韩人社会.中国现代史专题报告研究报告第9辑,中国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9
    [3]高永一.朝鲜族历史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1982
    [4]朝鲜族简史编写组.朝鲜族简史.延边人民出版社,1986.6
    [5]杨昭全.中朝关系史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6]韩俊光.中国朝鲜民族迁入史论文集.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1989
    [7]朴奎灿.延边朝鲜族教育史稿.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8]金东勋,金昌浩.朝鲜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3
    [9]王希亮.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朝鲜族研究论丛,1~4集.延边人民出版社,1991-1996年
    [11]杨绍全.东北地区朝鲜人革命斗争资料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6
    [12]崔昌来.延边人口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2
    [13]权立主编.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
    [14]杨昭全.中朝边界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5]朴昌昱.中国朝鲜族历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16]朱七星.中国朝鲜日本传统哲学比较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5
    [17]徐万民.中韩关系史(近代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8]金光洙,金龟春.朝鲜通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12
    [19]朴真爽等.朝鲜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4
    [20]姜孟山.朝鲜封建社会论.延边大学出版社,1999.9
    [21]姜龙范.近代中朝日三国对间岛朝鲜人的政策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0.4
    [22]金春善.延边地区朝鲜族社会的形成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3]潘龙海,黄有福.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朝鲜族.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24]孙春日.解放前东北朝鲜族土地关系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5]孙春日.中国朝鲜族社会文化发展史.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
    [26]孙春日.“满洲国”时期朝鲜开拓民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9
    [27]金柄珉.朝鲜-韩国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精神.延边大学出版社,2004.2
    [28]翟健文,崔明龙.朝鲜族-吉林磐石烧锅朝鲜族村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7
    [29]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8
    [30]李虎.中朝日三国西学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
    [31]潘畅和.中韩日儒学比较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5
    [32]王芸生.六十年来的中国与日本.三联书店,2005年再版
    [33]金柄珉.朝鲜-韩国的文化的历史与传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5
    [34]许青善.中国朝鲜族教育史料集1-4卷.延边教育出版社,2005.5
    [35]许青善.中国朝鲜族教育研究.延边教育出版社,2006.12
    [36]金成镐.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2
    [37]崔文植.朝鲜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总书1-10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12
    [38]杨昭全,何彤梅.中国-朝鲜韩国关系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39]金泰国.东北地区“朝鲜人民会”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10
    [40]于逢春:中国国民国家构筑与国民统合之历程——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边疆民族国民教育为主.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6。
    [41]姜载植.中国朝鲜族社会研究——对延边地区基层民众的实地调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6
    [42]郑信哲.在日朝鲜人历史及其现状研究.方正出版社,2007
    [43]金炳镐、刘春玉:《中国朝鲜族人口问题及其对策》,民族出版社,2007.8
    [44]李承律.东北亚时代的朝鲜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4
    [1]#12
    [2]上田稔.在满朝鲜人は何処へ行く.1931
    [3]金三民.在满朝鲜人の窮状と其の解决策.新大陸社,1931
    [4]東亜経済調查局刊,間島問题の経緯.1931
    [5]朝鮮総督府警務局编.間岛問題の経過と移住朝鲜人.1931
    [6]外務省亜細亜局.在满朝鮮人概況.1933
    [7]拓務大臣官房文書課.滿州と朝鲜人.1933
    [8]满州国民政部総務司調查課.在满朝鲜人事情.1933
    [9]吉林省における鮮人の一般状況.滿铁調查月報,1934.3
    [10]在满日本帝国大使館编纂.在满朝鲜人概況.1936
    [11]滿州帝国協和会中央本部調查部.国内に於ける鲜系国民実態.1943
    [12]#12
    [13]朴在一.在日朝鮮人に関する総合調查研究.新紀元社,1957
    [14]朴慶植.朝鮮人強制連行の記緑.未来社,1965
    [15]在日韓国青年同盟中央本部編著.在日韓国人の歴史と現実.洋々社刊,1970年
    [16]朴慶植.在日朝鮮人関係資料集成(1—5卷).三一書房,1975
    [17]滿州移民史研究会編.日本帝国主義下の滿州移民.龍溪書舍,1976
    [18]高峻石.在日朝鮮人革命運動史.拓植書房,1985
    [19]岩村登志夫.在日朝鮮人と日本労働者階級.校倉書房,1987
    [20]#12
    [21]若槻泰雄.韓国·朝鮮と日本人.原書房,1989
    [22]内藤正中.日本海地域の在日朝鮮人.多賀出版株式会社,1989
    [23]教育研究所編.在日朝鮮人社会.帰化(上卷).晚声社,1989
    [24]内山一雄.在日朝鮮人と教育.三一書房,1990
    [25]李盛煥.近代東アジアの政治力学.錦正社,1991
    [26]朴慶植.在日朝鮮人.強制連行.民族問題.三一書房,1992
    [27]福岡安則.在日韓国朝鮮人.中央公論新社刊,1993
    [28]山室信一.『キメラ—滿州国の肖像』.中央公論社,1993
    [29]山本有造.『「滿州国」の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3
    [30]#12
    [31]山田照美,朴鐘鳴.在日朝鮮人歴史と現状.明石書店,1994
    [32]金太基.戦後日本政治と在日朝鮮人間題.勁草書房,1997
    [33]信田一郎.朝鮮の歴史と日本.明石書店,1998
    [34]在日大韓民国民団中央本部編著.図表で見る韓国民団50年の步み.五月書房,1998
    [35]#12
    [36]坂中英德.在日韓国.朝鮮人政策論の展開.日本加除出版株式会社,1999年
    [37]#12
    [38]朴三石.海外コリアン.中央公論新社刊,2002
    [39]樋口雄一.日本の朝鮮韓国人.同成社,2002
    [40]金英達.創氏改名の法制度と歴史.明石書店,2002
    [41]金英達.在日朝鮮人の歴史.明石書店,2003
    [42]金英達.朝鮮人強制連行の研究.明石書店,2003
    [43]外村大.在日朝鮮人社会の歴史学的研究.緑蔭書房,2004
    [44]#12
    [45]#12
    [46]#12
    [47]藤原書店编集部.歴史のなかの「在日」.藤原書店,2005
    [48]白榮勛.東アジア政治·外交史研究—「間島協約」と裁判権一.大阪経 済法科大学出版部,2005
    [49]#12
    [50]郭基焕.差別と抵抗の現象学—在日朝鮮人の「経驗」を基点に.新泉社,2006
    [51]李光奎,崔吉城.差別を生きる在日朝鮮人.第一書房,2006.3
    [52]#12
    [53]姜徹.在日朝鮮人の人権と日本の法律(第3版).雄山閣,2006年
    [54]#12
    [55]#12
    [56]文京洙.在日朝鮮人間の起源.クレイン,2007
    [57]#12
    [58]姜尚中.在日.集英社,2008
    [59]金昌宣.在日朝鮮人の人権と植民地主義:歴史·現状·課題.社会評論社,2008年
    [60]#12
    [61]#12
    [62]#12
    [63]権寿根.戦後在日朝鮮人の民族教育擁護闘争:「4.24阪神教育闘争」60周年を記念して.在日朝鮮人兵庫県民族教育对策委員会,2008
    [64]外村大,金仁德編.解放前在日韓人關係記事集成(1-3集).景仁文化社,2008
    [65]水野直樹.創氏改名:日本の朝鮮支配の中で.岩波書店,2008
    [66]尹健次.思想体驗の交錯:日本·韓国·在日1945年以後.岩波書店,2008
    [1]李勳求.滿州(?)朝鮮人.崇実大学出版社,1932
    [2]玄圭煥.韓国流移民史.(?)語文閣,1959
    [3]韓国国史編纂委員会编.韓国独立運動史.1965年-1969
    [4]李光奎.韩国家族(?)构造分析.一志社,1975.12
    [5]李光奎.韩国家族(?)心理问题。一志社,1981.6
    [6]申贞淑.韩国传统社会(?)女性生活文化.大光文化社,1984.5
    [7]韩国教育开发院.中国现代文献中出现的有关韩国内容的分析和研究.1996.4
    [8]海外韩民族(?)未来.1996.5
    [9]姜錫和.「白頭山定界碑(?)間島」『韓国史研究』 96.韓国史研究会,1997
    [10]韩相福,权泰焕.中国延边朝鲜族社会的构造与变迁.首尔大学出版部,1997年
    [11]尹炳奭等著.『中国東北地域·韓国独立運動史』(?),1997
    [12]#12
    [13]崔長根.『韓中国境問題研究』.白山資料院,1998年
    [14]金明基.『間島研究』.(?)出版社,1999年
    [15]金漢奎.『韓中関係史』Ⅱ.図書出版(?),1999
    [16]#12
    [17]保坂祐二.『日本帝国主義(?)民族同化政策分析—朝鮮(?)滿州台湾(?)中心(?)—』.J&C,2002
    [18]#12
    [1]权立.试论中国朝鲜族历史上的法律地位问题.朝鲜族研究论丛2,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1989
    [2]孙春日.试论中国朝鲜族聚集区的形成.朝鲜族研究论从(2)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1989
    [3]万明刚.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4]王锡宏.中日两国朝鲜族(人)教育比较初探.民族教育研究,1994(1)
    [5]潘畅和.儒学与当代韩国.当代韩国1996(4)
    [6]朴今海,郑信哲.略论中国朝鲜族的爱国主义情结.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7]吴相顺.朝鲜族女性文化与女性文学.满族研究,2001(1)
    [8]朴吉春.从东三省政略看清末朝鲜族移民法律地位.朝鲜族研究论从(3)延边大学民族研究所,1991年。
    [9]姜龙范.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与中国朝鲜族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0(4)
    [10]潘畅和.日韩儒家文化背景比较.日本学刊,2001(3)
    [11]全信子.浅谈朴氏村落朝鲜族的民族意识.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2]姜龙范.中、日围绕“间岛朝鲜人”领事裁判权的矛盾对立.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13]金光熙,李宗勋.日本新历史教科书与近现代朝鲜历史.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4]孙春日.论伪满时期日本对无籍朝鲜人的就籍措施.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5]孙春日.伪满洲国《国籍法》的难产与在满朝鲜人的国籍问题.东疆学刊,2001(2)
    [16]姜孟山,金淑子.中国朝鲜族的特征和优势.东疆学刊,2001(4)
    [17]金海燕,张晶.朝鲜族对外劳务输出之我见.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1)
    [18]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民族研究,2002(1)
    [19]孙春日.清末中朝日“间岛问题”交涉之原委,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4)
    [20]孙春日.论清政府对犯禁朝鲜垦民的土地政策.满族研究,2002(3)
    [21]许明哲.论当代延边朝鲜族文化发展战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2]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2(1)
    [23]尹大奎.略论日韩两国文化的差异.韩国研究论丛(第九辑),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2.
    [24]金强一.边缘文化的文化功能和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文化优势.东疆学刊,2002(3)
    [25]金香.中国朝鲜族文化发展和韩国语的作用.当代韩国,2002冬季号
    [26]郑信哲.“在日朝鲜人”问题研究.世界民族,2003(2)
    [27]金元石.关于中国朝鲜族的含义.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4)
    [28]孙春日.论日伪对朝鲜族学校的整编.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9]朴泰洙.朝鲜族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与基本经验.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0]李晓霞.试论中国族际通婚圈的构成.广西民族研究,2004(3)
    [31]赵英兰.东北朝鲜移民社会经济与文化考察(1840-1945年).东北亚论坛,2004(5)
    [32]许辉勋.“老虎母亲”型故事之流变——以汉族与朝鲜族的民间故事为中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3]全信子.试析朝鲜族女性的涉外婚姻.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4]朴今海.对朝鲜族百年教育的理性思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5]陈龙山.简论东北农村朝鲜族聚落变化趋势.东北亚研究,2004(4)
    [36]衣保中,房国凤.论清政府对延边朝鲜族移民政策的演变.东北亚论坛,2005(6)
    [37]太平武.中国朝鲜族民族教育现状.民族教育研究,2005(5)
    [38]郑锡元.从民俗看韩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39]崔志鹰.日韩两国文化的比较研究.亚太研究,2005.5
    [40]李信昊,刘荣厚,张文基.东北地域农村朝鲜族民居实态调查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5增刊
    [41]吴相顺.20世纪末中国朝鲜族小说的“寻根意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42]于逢春.清末民初中日两国的朝鲜族教育政策之一侧面——以“间岛”垦民教育会的教育活动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4)
    [43]潘畅和.论日本与韩国文化机质的不同特色.日本学刊.2006.(5)
    [44]全信子.“朝鲜族新娘”在韩国——同族异国文化的冲突.世界知识,2006(15)
    [45]钱雪梅.试论朝鲜半岛民族主义的特性及影响.世界民族,2006(2)
    [46]文钟哲.浅谈华裔朝鲜族人的来源及其历史地位.贵州民族研究.2006(2)
    [47]林明显,申顺芬.婚姻行为中的资源与交换.人口研究,2006(5)
    [48]金香兰.当代朝鲜族家庭结构及其伦理的擅变.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9]姜妮伶.延边朝鲜族人口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东北亚论坛,2006(3)
    [50]孙春日,沈英淑.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东疆学刊,2006(4)
    [51]郑信哲.在韩中国打工者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
    [52]全信子.中韩国际婚姻中的文化因素.当代亚太,2006(3)
    [53]吕秀一.简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际政策.东疆学刊,2006(3)
    [54]李锡熙.韩国教育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当代韩国,2007(1)
    [55]郭志刚、李睿.从人口普查数据看族际通婚夫妇的婚龄、生育数及其子女的民族选择.社会学研究,2008(5)
    [1]松葉秀文.満州国国籍問題の一考察.満鉄調查月報,16卷5号,1936
    [2]井上学.日本帝国主義と間島問題,朝鮮史研究会論文集10,朝鮮史研究会,1973
    [3]#12
    [4]神戶輝夫·黑屋敬子.「間島領有権をめぐる日清の角逐」『大分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紀要』,1991
    [5]佐藤元英.『昭和初期对中国政策の研究—田中内閣の対満蒙政策—』原書房,1992
    [6]#12
    [7]#12
    [8]鶴嶋雪嶺.『中国朝鮮族の研究』関西大学出版部,1997
    [9]日本社会文学会编『近代日本と「傀満州国」』不二出版,1997
    [10]#12
    [11]#12
    [12]#12
    [13]塚瀬進.『満州国—「民族協和」の実像—』吉川弘文館,1998年
    [14]#12
    [15]申奎燮.「在満朝鮮人の『満州国』観および『日本帝国』像」『朝鮮史研究会論文集』第38期,朝鮮史研究会编,2000
    [16]#12
    [17]#12
    [18]『十五年戦争下の朝鮮統治·未公開史料 朝鮮総督府関係者録論記録』1·2.東洋文化院,2000·2001
    [19]#12
    [20]#12
    [21]小池聖一.『満州事変と对中国政策』吉川弘文館,2000
    [22]古庄正.「朝鮮人強制連行と広告募集」『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编(No.32),2002
    [23]#12
    [24]#12
    [25]金仁德著,坂本悠一訳.「韓国における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编(No.33),2003
    [26]涉外身分関係突務研究会.『国籍·帰化に関する実務相談』加除出版,2003
    [27]#12
    [28]宋惠媛.「南朝鮮の新聞に見る在日朝鮮人—1945-1950年」『在日 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编(No.33),2003
    [29]#12
    [30]廣岡淨進「在満朝鮮人の<皇国臣民>言說—総力戦下の満州国協和会を中心に」『朝鲜史研究会論文集』(NO.41)朝鮮史研究会編集.緑蔭 書房,2003.10
    [31]川島真.『中国近代外交の形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4
    [32]#12
    [34]#12
    [34]塚崎昌之.「朝鮮人徵兵制度の実態」『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编(No.34),2004
    [35]金鉉洙.「日韓条約の締結と在日韓国人の対応」『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编(No.34),2004
    [36]申奎燮.《‘满洲国'协和会和在满朝鲜人》,《满洲研究》第一集,韩国满洲学会,2004年6月
    [37]大沼保昭.[在日韓国·朝鮮人の国籍と人権』東信堂,2004年
    [38]#12
    [39]#12
    [40]文京洙.『戦後六十年と在日朝鮮人」『思想』岩波書店,2005(12)
    [41]外村大.「帝国東京の在日朝鮮人と被差別部落民」『部落解放』部落解放.人権研究所,2006(8)
    [42]金隆明.「指紋押捺制度の沿革と在日朝鮮人」『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編(No.34),2004
    [43]#12
    [44]#12
    [45]#12
    [46]文京洙.「戦後日本の地域社会の変容と在日朝鮮人」『立命館国際研究』18(1)(通号63)立命館大学国際関係学会编/立命館大学国際 関係学会2005(6)
    [47]#12
    [48]塚崎昌之.「一九二二年大阪朝鮮労働同盟の設立とその活動の再検討」『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編(No.36)2006
    [49]古庄正.「朝鮮人戦時労働動員における民族差別」『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编(No.36)2006
    [50]鈴木久美.「在日朝鮮人の帰還援護事業の推移—下関·仙崎の事例から」『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编(No.36)2006
    [51]樋口雄一.「朝鮮と在日朝鮮人—戦時労働動員を中心に」『朝鮮史研究会論文集』朝鮮史研究会編,2007(10)
    [52]#12
    [53]盧珠恩著,村上尚子訳.「関東大震災朝鮮人虐殺と日本の在日朝鮮人政策」『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编(No.37)2007
    [54]趙慶済.「在日韓国·朝鮮人の属人法に関する論争」『立命館法學』2007年(2)(通号312)立命館大学法学会编/立命館大学法学会
    [55]#12
    [56]#12
    [57]#12
    [58]#12
    [59]#12
    [60]#12
    [61]#12
    [62]#12
    [63]#12
    [64]#12
    [65]#12
    [66]#12
    [67]#12
    [68]#12
    [69]#12
    [70]盧琦霙.「一九五0年代民団の<本国志向路線>」『在日朝鮮人史研究』在日朝鮮人運動史研究会編(No.37)2007
    [71]#12
    [72]#12
    [73]田辺俊介.「<日本人>の外国好感度とその構造の実証的検討」『社会学評論』(59)日本社会学会,2008.2
    [74]#12
    [75]#12
    [1]慮啟鉉.「間島協約(?)関(?)外交史的考察」『兪鎮午博士回甲記念論集—大韓国際法学会論叢』11(?)1(?)、大韓国際法学会,1966
    [2]高承済.「間島移民史(?)社会経済的分析」『白山学報』 5,1968
    [3]朴永錫.「万宝山事件(?)歴史的背景」『白山学報』 6,1969
    [4]申基碩.『間島領有権(?)関(?)研究』探究堂,1979
    [5]権錫奉.『清末対朝鮮政策研究』亜細亜文化社,1982
    [6]朴慶輝.「在中朝鮮族(?)法的地位(?)関(?)歴史的考察」『韓国民族運動史研究』7、韓国民族史研究会,1993
    [7]姜昌錫.『朝鮮統監府研究』国学資料院,1994
    [8]権錫奉.「清末間島地方(?)越墾韓民策研究」上·下『人文学研究』 23·24、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5
    [9]金燦奎.『間島(?)領有権」『韓国北方学会論文集』.創刊号韓国北方学会,1995
    [1]衣保中.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南京:南京农业学,2002.3
    [2]#12
    [3]当代泰国与印尼华人社会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5
    [4]崔庆植.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中国民族政策及朝鲜族历史、现状与未来.[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5
    [5]李尚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5
    [6]全信子.中国朝鲜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李泰周.中国朝鲜族民族自治的历史和现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5
    [8]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5
    [9]#12
    [10]李晶.朝鲜族的认同意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5
    [11]朴娟姬.劳务输出对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延吉:延边大学,2008.6
    [12]#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