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共革命与太行山区社会文化的变迁(1937—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37——1949年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对于现代中国历史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这一战争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也从此导致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变迁,这种变迁的发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社会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历史舞台,根据地成为坚持民族解放战争,刷新社会的“实验基地”,通过战争期间不断积累的社会变革而实现了社会的质变,彻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社会格局,缔造了一个新型的社会。太行革命根据地是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挺进华北后,创建的以太行山脉为依托的革命根据地,地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不仅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发轫地和中心,也是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嗣后是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的驻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太行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广阔的敌后战场上对入侵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持久、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太行根据地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然而,这一地区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在根据地建立之前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之中。劳动群众沿袭着旧有的生产方式,民众生活因循守旧,老百姓世代承传着小农社会中固有的乡土文化。随着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壮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该地区所发动的一系列革命性改造,这块落后、愚昧、封闭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迁,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鲜明亮点。
     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与乡村社会改造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根据地社会的两大主题。太革命根据地创建之后,当务之急就是对根据地区域内的乡村实行新的社会整合,“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经济、政治改革的同时,又成功地控制和倡导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根据地的巩固、壮大和发展无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抗日根据地建立在广大的乡村,尤其是抗战的政治领导力量与活动范围转入乡村,根据地文化宣传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充实文化建设队伍的也是农民,正因为如此,根据地农村文化运动便是根据地新文化运动的主体。战争爆发后,随着官方力量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特殊的战争环境下,文化作为战争宣传动员的阵地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为主导的,以动员民众抗日救亡为主要任务的抗日文化成为这一时期乡村社会的主流文化。所以,太行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的特点,是农村的、战争动员的、统一战线的,是同敌人的奴化宣传、同封建迷信思想搏斗的,是走向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战时蓬勃发展的根据地农村文化运动,作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相辅相成,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在根据地建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太行根据地农村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对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教育的过程。文化走入乡村,真正启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培育了农民爱国主义情感,张扬了民族精神,活跃了民主空气,有力地破除了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封建迷信思想,促进了军民团结,推动了抗日战争,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通过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强化了农村基层政权,贯彻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积累了宝成经验。太行革命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文化宣传、普及和建设运动,同时也是农村社会改造运动。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冲击了农村中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和旧的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封建礼教开始被冲破了,买卖婚姻开始被废除了,广大妇女开始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旧的风俗、习惯、道德,凡是不利于人民的解放,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的,都被不断地清算和扫除着,新的事物、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品质,开始成长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在摆脱了旧习俗、旧文化的束缚的同时,逐渐认同和接受了中共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并自觉地将其行为纳入到新政权为他们规划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及文化模式中,而这一过程最终的结果表现为民众力量与国家政权的结合。通过社会文化革命,中共权威逐渐向民间渗透和并最终达到了对民间的控制。
     无疑,战争改变了社会,战争孕育着新生。与军事斗争和暴力革命不同,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乡村社会文化入手,将束缚在农民日常生活中旧的思想、文化体系打破,从而进行了一次乡村革命,这里的革命并非单纯意义上的政权变革,而是涉及到农村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从文化变革入手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造,是依靠乡村社会中的文化张力来完成的,是发生在乡村社会中静悄悄的革命,所以通过这一研究路径可以凸现文化变迁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太行根据地乡村社会文化变迁,是太行根据地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透视太行根据地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可以为人们了解与研究根据地社会变革的具体情形和普遍意义,提供具体生动的现实标本。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后太行山农村自然经济状态、土地占有状况、乡村权力结构、人文历史变迁以及对农村社会文化诸方面,如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教育、戏剧娱乐、家庭婚姻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考察,并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农村实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改革政策相结合,对太行革命根据地区域社会文化演变的形式、特点与规律等展开深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在详实的史料和充分实证的基础上将中共革命中太行山农村社会文化变迁与社会改革的过程予以“实相”的描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并结合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以及生态学等学科方法,从文化变迁的视野研究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在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被传统意识形态束缚着的落后的社会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控制和倡导了一种新的文化,并将这种新的文化纳入政权建设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并且以超然的政治力量来唤醒和组织民众完成乡村社会改造的。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Liberation War form 1937 to 1949 are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which not only achieved the liber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led to the directional change of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change is that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nti-Japanese base area, which is an "experimental base" of insisting on the national liberation war and refreshing the society, provided the necessary stage of history for the social reform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war, the social change gradually accumulated and achieved the qualitative change in society, which completely changed the original society structure in rural areas and created a new society. The Taihang Revolutionary Base was set up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n 1937 when the Eighth Route Army was advancing in North China, with the backing of Taihang Mountains, located in the juncture of three provinces-- Shanxi, Hebei and Henan province, not only the birthplace and center of the Jin-Ji-Lu-Yu Border region, but also its summit organ--Northern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afterwards called the Central Bureau of the Jin-Ji-Lu-Yu) and the encampment of the Eighth Route Army battlefront headquarters. So, it had an important strategy posi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people in Taihang Base has carried on a lasting, tenacious, hard and bitter struggle against the invading Japanese troops and made a great sacrifice and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for the victory of winning the Sino-Japanese War, which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War of Liber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people in Taihang Base continued to carry on a valiant struggle with 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finally won a great victory in the war. However, the region of Taihang mountainous areas was a long closed and backward state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se due to the remoteness, transport facilities and poor information. With following the old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lives of conventionalism, the inherent local culture of small-scale society was develop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aihang revolutionary base and a series of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launch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is backward, ignorant and closed land has undergone enormous changes i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became the distinctive window of awakening modern Chinese nation's and democratic awareness.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reform in rural areas were two them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base in the 1930s and 1940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social integration in rural areas was the urgent task 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aihang revolutionary base, that is, "the backward rural area was turned into the advanced and consolidated base, and became the great revolution position in the military,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spects to oppose the ferocious enemies, who using the urban to assault the rural region, so as to gradually win all victories of revolutionary in the long-term battles. With th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forms in the bas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uccessfully controlled and initiated a new culture and its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undoubtedly ha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consolida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The rural culture movement became the main part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base because the anti-Japanese base was established in the vast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were not only the main object of cultural propaganda and education but also the main body of enriching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fter the war broke out, with the official force to penetrate rural society, the control of government to local society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degree. In the martial environment, the propaganda and mobilization function of culture in anti-Japanese were paid more attention, the anti-Japanese culture advocat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a rural mainstream culture of this period and its main task was to mobilize the people for nation-saving. So,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aihang revolutionary base was facing the rural areas, war mobilization, the united front, warring with the enemy's enslaving propaganda and feudal superstition thought, and is the road to the democrati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wer construction,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bas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construction. The rural culture development in Taihang base really enlightened the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ivated patriotic feelings of farmers, carried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democratic air, strongly get rid of the feudal superstition widespread in rural areas, promoted the civil-military unity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 formed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popular new-democratic culture, strengthened the rural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implemented the new democratic theory,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nd accumulated valuable experience to the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Th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aihang revolutionary base is not only the cultural propaganda, popular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movement, but also the rural social reform movement. The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direct impacted the old feudal order and the old customs to promoted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conduct such as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to be smashed, mercenary marriage to be abolished and the family status and the social status of most oppressed women to be improved. The new social morality and qualities began to grow up. Getting rid of the old customs and the bondage of the old culture, most farmers gradually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the communist ideology and morality, consciously incorporated their behavior into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atterns planned by the new regime, and the final results of this process represente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ublic power and state power. Through social and cultural revolutions, the authority of the CPC gradually infiltrated to the folk and ultimately achieved its rule.
     Undoubtedly, the war has changed the society and gestated a new life. With the different from military struggle and violent revolution,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War of Liberation is not a simple sense of regime change, also related to all aspects of rural social changes, which started from the rural culture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broke the old ideas and cultural systems. The rural social reform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al change has depended on the cultural tension in rural society to complete and it is a quiet rural revolution. So, this study path can be highlighte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society developmen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are an epitome of social change in Taihang Base, the research of which can provide a vivid and concrete reality specimen for people to study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social changes and universal significance in the base area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ural nature economy, the possession of the land, rural power structur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and rural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so on in the Taihang revolutionary base established in the 1930s and 1940s, with the social reform polici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economy, polity and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Liberation War,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changes of society and culture from rural drama, wedding change,funeral change and women's feet liberation to reveal the form of regional socio-cultu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in the Taihang revolutionary base. With the detailed historical data, the paper provides a "reality" description abou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ous areas and social changes.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and social history, combining with sociology, economics, culture and ecology approa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hang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 how to control and promote a new culture, bring it into the process of regime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change, and use political power to awaken and organize people to finish the rural society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war and a backward society controlled by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引文
①李金铮:《“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①李金铮:《“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②李金铮:《“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③李金铮:《“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①《彭总司令在晋东南文化界“五四”纪念会上的讲演》,《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5月11日。载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8~9页。
    ①李金铮:《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共11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共7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编写组:《太行革命根据地大事记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
    ①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②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③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④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⑤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日]丸田孝志:《太行?太岳根据地的追悼仪式及民俗利用》,《近邻》第49号, 2006年。
    ②见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①王笛:《街头文化:成都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页。
    ②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3页。
    ①见张岱年、方克立:《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②Fe1ix M.Keesing,Cul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1963年,第35页。
    ③Mischa Titiev,The science of Man,NEW YORK,1960年,第16页。
    ④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
    ⑥李文海:《中国近代文化问题》,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①章人英:《社会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编,第66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编,第66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编,第698页。
    ①参看:《抗战三年来的晋东南文化运动——晋东南文化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提纲》,载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15~16页。
    ①中国作家协会山西省分会:《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资料》,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1987年版,第255页。
    ①《彭总司令在晋东南文化界“五四”纪念会上的讲演》,原载《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5月11日。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页。
    ①参看:魏宏远、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出版社1990版,第335~345页。
    ①参看: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9页。
    ①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1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448页。
    ②《论经营山货》,1941年月2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③引自: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页。
    ①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5页。
    ②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5页。
    ③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④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9页。
    ①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点校,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98】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页。
    ③史若民,牛白琳:《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34页。
    ④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页。
    ①齐武编:《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②参看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998年版,第820页。
    ①参看: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②山西档案馆:《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12),宗卷,A166-1-137-2。
    ③参见: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④参见: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⑤参见: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⑥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20页。
    ⑦山西档案馆:《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12),宗卷,A 166-1-137-2。
    ①齐武编:《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5页。
    ②参见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20页。
    ①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页。
    ②山西档案馆:《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12),宗卷,A 166-1-137-2。
    ③[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22页。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4页。
    ②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祁县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版,第164页。
    ①“六政”为:水利、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三事”为:种棉、造林、畜牧。
    ②张鸣:《乡村权利与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①《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9页。
    ②清·杨天锡,侯维泰等:《辽州志》雍正年版,第4页。
    ③清·杨天锡,侯维泰等:《辽州志》雍正年版,第229页。
    ①参看: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83页。
    ②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83页。
    ③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83页。
    ①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1~502页。
    ②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4页。
    ③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8页。
    ④尚华:《左权小花戏》,山西省晋中群众艺术馆编,内部发行,1980.年出版,第65页。
    ①《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9~470页。
    ①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页。
    ②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69页。
    ③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69页。
    ④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57页。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651页。
    ②临县地方志办公室《临县志》,第547页,海潮出版社1993年。
    ③参看: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70~571页。
    ④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出版,第55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15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
    ③元氏县志编篡委员会:《元氏县志》,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④临县地方志办公室:《临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第547页。
    ⑤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6页。
    ⑥《晋冀豫区1940年的冬学运动》,《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3月29日,第4版。
    ①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②董纯才、皇甫束玉:《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2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42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④《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7~178页。
    ①《左权二区救联会关于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堡则村)(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22-1-137-2。
    ①《左权二区救联会关于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堡则村)(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22-1-137-2。
    ②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③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④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2页。
    ⑤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①周桂英:《回忆我当妇救会干部》,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②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见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太原:1980年印行,第200~201页。
    ③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234、234页。
    ④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⑤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①《沁源霍登村发生抢婚案件——村干部得财包庇,捆绑去强迫成婚,竟如此漠视法令》,《太岳日报》1942年6月18日,第4版。
    ②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页。
    ③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出版,第3页。
    ④《左权二区救联会关于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堡则村)(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22-1-137-2。
    ①《左权二区救联会关于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堡则村)(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22-1-137-2。
    ①[美]费正清、刘广学:《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8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页。
    ③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43页。
    ④引自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20页。
    ⑤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20页。
    ⑥参看: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祁县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编印,第132页。
    ⑦《武安县志》卷之一·风俗。
    ⑧引自临县地方志办公室《临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9页。
    ①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5页。
    ②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9页。
    ③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99页。
    ④《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7页。
    ①《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7页。
    ②[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页。
    ③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
    ④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3页。
    ⑤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页。
    ①参看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8页。
    ②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祁县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出版。第164页。
    ③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6页。
    ①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8页。
    ①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出版,第225页。
    ①参看:刘瀛:《平顺的古庙会》,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版,第279~281页。
    ②刘瀛:《平顺的古庙会》,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版,第281页。
    ①《顺义县志》(二),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1968年版,第555页。
    ②中共太行区委研究室:《武乡群众意识调查材料》(1943年4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81-1-45-2。
    ①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②新华社:《太行区一九四四年冬季减租运动的基本经验》(1945年),魏宏运:《杭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690页。
    ③王宗淇:《平顺县一九四四年冬检查减租运动总结》( 1945年3月),魏宏运:《杭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页。
    ④李金铮:《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6页。
    ⑥《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71页。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4页。
    ②《榆社县志》(十卷·清光绪七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8页。
    ①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祁县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编印,第159页。
    ②《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73页。
    ③参看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6页。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卷二十九》,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4页。
    ②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7页。
    ③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④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8页。
    ⑤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7-838页。
    ⑥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⑦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7页。
    ①参看: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②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8页。
    ③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4页。
    ④《太行区的医药卫生工作——九四五年四月太行文教群英大会展览馆介绍(节选)》,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70页。
    ⑤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4页。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5页。
    ②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5页。
    ③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5页。
    ①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48页。
    ②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1页。
    ③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9页。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5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页。
    ③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8页。
    ④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5页。
    ⑤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488页。
    ⑥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页。
    ⑦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8页。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5页。
    ②参看: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4~545页。
    ①岳谦厚、张玮:《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农村社会》,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②王洪廷:《硕口志》,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③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59页。
    ①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②山西省妇女联合会:《晋绥妇女战斗历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
    ①《聂荣臻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5页。
    ①参看:陈晋:《毛泽东的文化创新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51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6页。
    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155页。
    ②伍宗华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史长编》(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4页。
    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377~378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傅希忠:《简论涉县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南开大学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④傅希忠:《简论涉县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南开大学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⑤傅希忠:《简论涉县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编:《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南开大学第二届中国抗日根据地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227~228页。
    ②《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7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303页。
    ②《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3月27日,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③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241页。
    ④1949年8月,太行区共有5个专区、37个县、5个市,人口6744547人。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6页。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1页。
    ②《太行行署从左权上庄村冬学发展报告中看出几个问题》(1945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92-1-57-12-2。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四——政权建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13~214页。
    ③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95页。
    ①《太行行政公署令:试办俱乐部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1949年2月19日),山西档案馆,宗卷号,A52-4-110-1-3。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8、356页。
    ③《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⑤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1页。
    ①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1页。
    ②冀太联办,即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是统一冀南、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行政领导的政府机关与最高权力机关,于1940年8月1日成立,杨秀峰任主任,薄一波、戎伍胜任副主任。
    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29页。
    ④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2页。
    ⑤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5页。
    ①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六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191页。
    ②《磐石在太行区第一次文教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45年4月22日),山西省档案馆编:《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七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0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①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②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21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页。
    ②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694页。
    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四——政权建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①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2页。
    ②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③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①《左权县一九四五年及一九四六年经常民校实施情形》(1946年4月1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40-4。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③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①《左权县冬学政治补充教材(三十四年春季用)》,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40-1。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③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1页。
    ①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1~412页。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9~50页。
    ④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6页。
    ①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15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②《太行行政公署令:试办俱乐部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1949年2月19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52-4-110-1-3。
    ③《太行行政公署令:试办俱乐部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1949年2月19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52-4-110-1-3。
    ④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4页。
    ①参看:《关于太行区人民文化馆工作问题》,山西档案馆,宗卷,A52-4-110-3-1-1。
    ②《襄垣人民文化馆十一月至十二月份工作汇报》(1949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82-1-50-2。
    ③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60页。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89页。
    ①王韦:《活跃的柏林文化组织》,原载“华北文化”革新第四期,1943年7月10日出版。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39页。
    ②黎逸:《农村文化活动一斑》,原载“华北文化”革新第四期,1943年10月25日出版。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43~244页。
    ①《左权农村文化娱乐工作总结》(1945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8-3。
    ②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22页。
    ③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2页。
    ①黎逸:《农村文化活动一斑》,原载“华北文化”革新第四期,1943年10月25日出版。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43~244页。
    ②黎逸:《农村文化活动一斑》,原载“华北文化”革新第四期,1943年10月25日出版,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43~244页。
    ①中国作协山西分会:《革命根据地文艺资料》,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48页。
    ②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七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①《平顺县张喜尚发明新式犁耧,犁播两用异常方便》,《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4月20日,第4版。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③参看: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32页。
    ④《襄垣人民文化馆十一月至十二月份工作汇报》(1949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82-1-50-2。
    ⑤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59页。
    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页。
    ①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农妇运动的议决案》(1925年12月),《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71页。
    ①[瑞]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华北的战争、社会变革和中国共产党(1937~1945)》,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1987年版,第280页。
    ②毛泽东:《给中央妇委的一封信》(1940年2月),全国妇女联合会:《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①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编印,第12页。
    ②刘亚雄(1901~1988),山西兴县人,时任山西省军政训练班女兵连的指导员,任晋东南妇女救国总会主席,1940年任晋东南第三专署专员。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56页。
    ④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1页。
    ⑤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
    ⑥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⑦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78~179页。
    ①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245页。
    ①沁源县妇女联合会:《沁源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第一辑),内部发行,1987年出版,第23页。
    ②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第15页。
    ③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第17~18页。
    ④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第23页。
    ⑤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第44~45页。
    ⑥《辽县妇女工作模范》,《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7月27日,第1版。
    ⑦《左权大南庄村妇女调查》(1943年1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4。
    ⑧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
    ①《泽井儿上村公婆残杀童养媳—凶婆刘氏被处死》,《太岳日报》1943年8月28日,第4版。
    ②涉县讯:《反对打骂老婆,段爱廷受到批评》,《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1月23日,第1版。
    ③《垣上村李立真虐待幼侄女,吞没遗产又卖做童养媳,妇救会出面保障妇女人权》,《太岳日报》1941年12月9日,第1版。
    ①陈光:《杨小妮是怎样离婚的?》,《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0月14日,第4版。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目前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的决定》(1946年12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①参见沁源县妇女联合会:《沁源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第一辑),内部发行,1987年出版,第1~2页。
    ②参见:康克清:《三年来华北妇女运动》(1940年7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10~311页。
    ③沁源县妇女联合会:《沁源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第一辑),内部发行,1987年出版,第13页。
    ④《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3月1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①申福枝:《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②[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393页。
    ①《太行区的医药卫生工作——九四五年四月太行文教群英大会展览馆介绍(节选)》,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70页。
    ②钱忠信:《开展群众卫生运动——九四五年四月太行文教群英大会上的讲话》,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63页。
    ③《“神水”上了大当》,《太岳日报》1948年7月7日,第4版。
    ④李鸿禧:《罗虎英装“神”治病,打的病人断了气》,《新华日报》(太行版)1949年3月15日。
    ⑤赖若愚:《生产运动的初步总结》(1944年8月),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227页。
    ⑥《太行剿蝗经验》,《新华日报》(太行版)1944年9月25日。
    ①《通报》,河北省档案馆,全宗号,25-1-50。
    ②《开展反巫神的斗争》,《解放日报》1944年4月29日。
    ③《召开巫神会,破除迷信》,《新华日报(太行版)1945年8月5日。
    ④《林西县城厢区东兴村发动妇女工作经验》(1947年),河北档案馆,宗卷, 520-1-863-14-9。
    ⑤《算命算卦,尽是胡话》,《太岳日报》1948年10月11日,第4版。
    ①《济源群众不敬死神敬活神,翻身农民破除迷信》,《太岳日报》1947年1月23日,第4版。
    ②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4页。
    ③[日]三谷孝:《中国农村变革:家族·村落·国家》,第2卷,汲古书院2000年版,第75页。
    ①王春:《继续向封建文化夺取阵地》,原载1946年6月《北方杂志》,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26页。
    ②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页。
    ③王春:《继续向封建文化夺取阵地》,原载1946年6月《北方杂志》,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6页。
    ①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38页。
    ②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39页。
    ③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35页。
    ④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42~843页。
    ①沁源县妇女联合会:《沁源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第一辑),内部发行,1987年出版,第5页。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目前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的决定”(1948年12月)《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②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六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7页。
    ③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六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7页。
    ④王得溥:《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内使用麻醉毒品戕害中国人民的罪行》,《民国档案》1944年第1期,第58页。
    ①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七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1册,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266页。
    ③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页。
    ④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5页。
    ⑤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页。
    ①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页。
    ②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48页。
    ③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1页。
    ④《林西县新兴村妇女工作总结》(1947年5月),河北档案馆,宗卷,520-1-863-16-5。
    ⑤《林西县城厢区东兴村发动妇女工作经验》(1947年),河北档案馆,宗卷,520-1-863-14-9。
    ⑥高春平:《山西抗日根据地同日伪毒化政策的斗争》,《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
    ①《解放日报》1944年7月3日。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88页。
    ③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02页。
    ④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48页。
    ①太行根据地史稿第244页。
    ②《太岳日报》1948年6月23日,第4版。
    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58页。
    ①《医药卫生工作的新发展》(1947年),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5页。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62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45页。
    ①1950年11月27日- 12月10日,文化部召开全国戏曲工作会议,田汉先生在会议上做了题为《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曲斗争》的报告。
    ②曾有义:《戏曲源流新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③路应昆:《戏曲艺术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①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②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③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武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张紫晨:《中国民间小戏》,武汉: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辑部:《民间文学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6页。
    ②《西北稀有地方志续集》四,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版,第108页。
    ③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④《石湖诗集》卷二三,《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四库全书》本。
    ⑤王德昌:《襄垣秧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页。
    ⑥参见:王德昌编:《襄垣秧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页。
    ①参见: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574页。
    ②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1~502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4页。
    ②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地方史志资料选》(内部刊物),1984年,第7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4页。
    ②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574页。
    ③王德昌:《襄垣秧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3~4页。
    ①王德昌编:《襄垣秧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91页。
    ②王德昌编:《襄垣秧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91~292页。
    ③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85页。
    ④王德昌:《襄垣秧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92页。
    ①参见: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95页。
    ②韩晓丽:《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③参见: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第94页。
    ④参见: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109页。
    ①参见: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112~113页。
    ②参见:郭齐文:《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第36~38页。
    ③王德昌:《襄垣秧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68页。
    ④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编:《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第192页。
    ⑤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第194页。
    ⑥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第195页。
    ①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第126页。
    ②郭齐文,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第130页。
    ①参见: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612页。
    ①方戊昌:《不准唱秧歌》,《牧令经验方》,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太谷地方史志资料选》(内部刊物),1984年版,第59页。
    ②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769页。
    ①皇甫束玉:《左权县小花戏是怎样改造的》(1945年4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4。
    ②赵树理:《艺术与农村》,《人民日报》1947年8月15日,第4版。
    ③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11页。
    ①李伯钊:《敌后文艺概况》,原载1941年《中国文艺》第三卷第二期,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103~104页。
    ②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②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③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2页。
    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②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26页。
    ③《左权农村文化娱乐工作总结》(1945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38-3。
    ④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32页。
    ⑤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6页。
    ②朱穆之:《群众翻身,自唱自乐——在边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关于农村剧团的发言》,原载1946年《北方杂志》创刊号,录在: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0页。
    ③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④参看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8页。
    ⑤巩廓如:《戏剧组讨论概况》(原载“文教大会纪年特刊”),录在: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192页。
    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99~100页。
    ②《深入冬学运动与开展农村剧运》,《新华日报》(太行版) 1944年1月9日,第2版。
    ③张计安:《活跃在太岳区的一支文艺轻骑——忆沁源绿茵剧团》,王一民、齐荣晋、笙鸣:《山西革命根据地文艺运动回忆录》,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页。
    ④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①朱穆之:《群众翻身,自唱自乐——在边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关于农村剧团的发言》,原载1946年《北方杂志》创刊号,录在: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1,202页。
    ②《左权县年关文娱工作总结》(1944年),山西档案馆,卷宗,A166-1-38-4。
    ③《深入冬学运动与开展农村剧运》,《新华日报》(太行版)1944年1月9日,第2版。
    ④《看戏十九天》,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31页。
    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②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324页。
    ③卜克江:《一九四六年群众文娱创作评奖》,原载1947年4月《文艺杂志》三卷二期,录在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21页。
    ①《左权二高编的花戏老百姓很欢迎》,《新华日报》(太行版) 1944年1月15日,第2版。
    ②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原载《课本与剧作》,1945年7月出版。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9,10页。
    ③《太行行署奖励秧歌剧本》,《解放日报》1945年12月15日,第2版。
    ④卜克江:《一九四六年群众文娱创作评奖》,原载1947年4月《文艺杂志》三卷二期,录在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印,第21页。
    ⑤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366页。
    ①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原载《课本与剧作》,1945年7月出版。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11页。
    ②《阳南剧团的来历》,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29页。
    ③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④朱穆之:《群众翻身,自唱自乐——在边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关于农村剧团的发言》,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28页。
    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②《左权农村文化娱乐工作总结》(1945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38-3。
    ①《左权县政府一九四五年元宵节前后文化娱乐工作总结》(1945年3月),山西档案馆,宗卷号,A166-1-38-2。
    ②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2页。
    ①《左权县年关文娱工作总结》(1946年3月1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号,A166-1-38-2。
    ②一丁:《太行根据地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③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原载《课本与剧作》,1945年7月出版。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10页。
    ④《看戏十九天》,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31-233页。
    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②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30页。
    ③杨秀峰:《文化工作要配合群众运动——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扩大执委会上的讲话》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85页。
    ④朱穆之:《群众翻身,自唱自乐——在边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关于农村剧团的发言》,原载1946年《北方杂志》创刊号,录在: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10页。
    ①李伯钊:《敌后文艺运动概况》,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5页。
    ①李伯钊:《敌后文艺运动概况》,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25页。
    ②李雪峰:《关于文化战线的几个问题》,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57页。
    ③陈明:《西北战地服务团第一年纪实》,见《新文化史料》1982年第二期),录在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④刘建勋:《延安文艺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5- 206页。
    ⑤晋冀鲁豫五专属:《响应戏剧节明春救灾出演进行旧剧班登记审查剧目开展戏剧运动》,河北档案馆,宗卷:175-1-18-1-3。
    ①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原载《课本与剧作》,1945年7月出版,录在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11页。
    ②参见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12页。
    ③参见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12页。
    ④参见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编:《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版,第13页。
    ①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载1940年3月24日重庆《大公报》、《战线》,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181页。
    ②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
    ③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48页。
    ①《剧本要经过审查》,《太岳日报》1948年6月23日,第4版。
    ②参见:流焚:《谈谈文艺的民族形式》,原载1941年5月1日《华北文艺》创刊号)。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30页。
    ①晋冀鲁豫五专属:《响应戏剧节明春救灾出演进行旧剧班登记审查剧目开展戏剧运动》,河北档案馆,宗卷,175-1-18-1-3。
    ②左权戏剧审查委员会:《左权县戏剧审查登记表》,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7。
    ③左权戏剧审查委员会:《左权县戏剧审查登记表》,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7。
    ①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②参看:《冀南区关于审查地方戏上演节目的通知》,河北省档案馆,宗卷,25-1-97-10。
    ③鲁石:《一个农村剧社的成长——记临县任家沟剧团》,《山西文艺史料》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22页。
    ④《一等模范戏剧工作者王聪文》,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12~213页。
    ①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63~264页。
    ②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4页。
    ①参见《襄垣农村剧团的改造》,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03-205页。
    ①《农村剧团的旗帜——记太行人民剧团的成长》,原载《人民日报》, 1949年1月10日。录在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607-608页。
    ②李伯钊:《敌后文艺运动概况》,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31页。
    ③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④史耀清:《红色寻光》(魅力长治文化丛书,革命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197页。
    ①李伯钊:《敌后文艺运动》,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32页。
    ②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7页。
    ③《太行行署嘉奖武乡盲人宣传队》,原载《人民日报》1947年1月19日。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晋察冀、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石家庄:河北新闻出版1991年版,第13页。
    ④《左权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初步总结》(1944年1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38-1。
    ①《左权县年关文娱工作总结》(1946年3月1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38-4。
    ②《晋沁剧团座谈会决定把“论联合政府”编成歌子快板宣传》,《新华日报》(太岳版) 1945年6月25日,第2版。
    ①皇甫束玉:《左权县小花戏是怎样改造的》(1945年4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4。
    ②《左权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初步总结》(1944年1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8-1。
    ③《左权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初步总结》(1944年1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8-1。
    ④皇甫束玉:《左权县小花戏是怎样改造的》(1945年4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4。
    ①皇甫束玉:《左权县小花戏是怎样改造的》(1945年4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4。
    ②皇甫束玉:《抗战时期左权县的歌舞戏剧活动》(节选),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1~432页。
    ①山西省左权县党史县志办公室:《左权抗战民歌》,1987年编印,第137~140页
    ②皇甫束玉:《左权县小花戏是怎样改造的》(1945年4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4。
    ①皇甫束玉:《左权县小花戏是怎样改造的》(1945年4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4。
    ②皇甫束玉:《抗战时期左权县的歌舞戏剧活动》(节选),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③皇甫束玉:《抗战时期左权县的歌舞戏剧活动》(节选),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④皇甫束玉:《左权县小花戏是怎样改造的》(1945.4.20),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4。
    ①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5页。
    ②皇甫束玉:《抗战时期左权县的歌舞戏剧活动》(节选),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①转引自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②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③丁里:《秧歌舞简论》,原载《解放日报》1942年9月23日,贾芝:《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09页。
    ④《周扬文集》(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42页。
    ①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山西概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2页。
    ②赵树理:《艺术与农村》,《人民日报》1947年8月15日,第4版。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文化事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2页。
    ②丁一波:《秧歌探源》,《寻根》2001年第2期。
    ③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页。
    ④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0页。
    ①朱鸿召:《秧歌是这样开发的》,《上海文学》2002年第10期,第64~65页。
    ②李波:《黄土高坡闹秧歌》,见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7页。
    ①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②安波:《由鲁艺的秧歌创作谈到秧歌的前途》,《解放日报》1943年4月12日。
    ①[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①参见苏一平:《延安文艺从书?秧歌剧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41~342页。
    ②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页。
    ①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1页。
    ①艾青:《艾青全集(第五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422页。
    ②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75~476页。
    ③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75~476页。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北京:图书出版社: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75页。
    ②苏一平:《秧歌剧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版,第336页。
    ③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第2版。
    ①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页。
    ②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晋察冀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石家庄:河北新闻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
    ③赵树理、靳典谟《秧歌剧本评选小结》,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42页。
    ④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页。
    ①张庚:《秧歌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45页。
    ①《咱们翻身》,太行公立第三中学印(1946年),山西档案馆,宗卷,G1-25。
    ②平顺枣峧剧团:《互助好》,山西档案馆,宗卷,G1—121。
    ①张庚:《秧歌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第288页。
    ②《错打算盘》(武乡秧歌)山西档案馆:宗卷,G1—19。
    ③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①新编短剧秧歌剧——独幕剧《传家宝》(1949),山西档案馆,宗卷,A182-1-50-6。
    ①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62~263页。
    ②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13页。
    ①王书明:《武乡秧歌剧集(第一集)》武乡县印刷厂印制,1999年版,第315页。
    ②王书明.武乡秧歌剧集(第一集),武乡县印刷厂印制,1999年版,第325页。
    ③王书明:《武乡秧歌剧集(第一集)》武乡县印刷厂印制,1999年,第335页。
    ①《拥军喜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G1-53-3。
    ②陈培材:《送伤员》,山西省档案馆,宗卷,G1-141。
    ③冀南行署:《模范抗属》(广场独幕秧歌剧)》,(1948年6月15日),河北省档案馆,宗卷,27-1-341-2-12。
    ①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①朱穆之:《群众翻身,自唱自乐——在边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关于农村剧团的发言》,原载1946年《北方杂志》创刊号,录在: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06页。
    ②朱穆之:《群众翻身,自唱自乐——在边区文化工作者座谈会上关于农村剧团的发言,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冀鲁豫边区的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28页。
    ③《金城的故事》,《文艺战士话当年(一)》,晋察冀文艺研究会1986年编,第215页。
    ④《抗战日报》1945年1月23日,第4版。
    ①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山西概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32页。
    ②《武安农村剧团在新区演<减租>等剧》,《解放日报》1945年10月14日,第2版。
    ③山西省武乡县文化局:《光明普照五十年》,1989年编印,第4页。
    ④华含:《介绍武乡东堡村解放剧团》,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省地区革命文艺运动史料(初编)之九——晋冀鲁豫边区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57页。
    ⑤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4页。
    ①华含:《介绍武乡东堡村解放剧团》,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省地区革命文艺运动史料(初编)之九——晋冀鲁豫边区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编,第58页。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四——政权建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①参看: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5~256页。
    ①辛酉:《集体的突击——记黑峪口秧歌队》,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二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19页。
    ②璧夫:《道蓬庵农村剧团的经验——关于农村剧团方面问题的研究》,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67,268页。
    ③璧夫:《道蓬庵农村剧团的经验——关于农村剧团方面问题的研究》,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70页。
    ①王大化,李波,、路由编剧,安波作曲:《兄妹开荒》,苏一平,陈明:《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剧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59页。
    ①郭宝珠:《新年乐》,山西档案馆,宗卷,G1-141。
    ①艾青:《论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新文艺论集》,群益出版社1951年,第83页。
    ②艾青:《论秧歌剧的创作和演出》,《新文艺论集》,群益出版社1951年,第83页。
    ①人民日版1947年8月15日,第4版。
    ①陈勤建:《文艺民俗批评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②周扬:《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③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④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阮章竟:《群众文艺创作上的几个问题》,原载1949面貌1月10日《人民日报》,收录在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99页。
    ①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65页。
    ②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336页。
    ①《新华日报》(太行版)1948年11月22日,第4版。
    ②《新华日报》(太行版)1948年10月25日,第2版。
    ③《新华日报》(太岳版)1948年12月29日,第2版。
    ④《新华日报》(太岳版)1949年6月27日,第2版。
    ①《新华日报》(太岳版)1948年6月23日,第4版。
    ②《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七日太谷县民主政府通令:教字第二十二号“坚决禁止各村唱旧秧歌文”》,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771页。
    ①[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页。
    ①沁源县志(八卷·民国22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8页。
    ②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③潘玉林:《一个村镇的农妇》,《社会学界》(第六卷)1933年版。傅建成:《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择偶方式分析》,《历史教学》2001年第3期。
    ④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⑤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⑥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①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内部材料),1985年版,第16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③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2页。
    ④沙河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91页。
    ⑤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①《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山西省档案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3页。
    ②《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1月),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137-3。
    ③《左权县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1月),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④《左权大南庄村妇女调查小结》(1943年3月10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137-4。
    ⑤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5页。
    ①浦安修:《抗战时期北方局妇女工作回忆》,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一集),(内部资料),1983年版,第25页。
    ②《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1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3。
    ③武乡妇女运动史办公室编:《武乡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1年版,第38页。
    ①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37页。
    ②《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3。
    ③《左权二区救联会关于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2。
    ①《左权县粟城村妇女问题调查》,山西档案馆,宗卷号:A166-l-137-7。
    ②参看: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
    ③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8页。
    ④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2页。
    ⑥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0页。
    ⑦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①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12页。
    ②《左权县粟城村妇女问题调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l-137-7。
    ③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④山西省左权县党史县志办公室:《左权抗战民歌资料》,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134页。
    ①山西省左权县党史县志办公室:《左权抗战民歌资料》,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134页。
    ②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0页。
    ①泓桂:《一个问题》(通讯),《新华日报》(华北版),华北妇女月刊,1942年5月17日,第4版。
    ②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页。
    ③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0页。
    ④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⑤泓桂:《一个问题》(通讯),《新华日报》(华北版),华北妇女月刊,1942年5月17日,第4版。
    ⑥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2页。
    ⑦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2页。
    ⑧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
    ⑨《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3月10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 66-1-137-6。
    ⑩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0页。
    ①太行区党委:《关于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规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6~459。
    ②《太行三专区请示军属婚姻处理办法由》,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3-2。
    ③参看:[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466页。
    ④参看:《林县政府解除婚约判决书(太行五专)》,山西省档案馆,卷宗,A53-5-32-3。
    ①《太行行政公署指令》(1949年),山西省档案馆,卷宗,A53-5-32-4。
    ②《村干部不该强迫我跟石继存结婚》,《新华日报》(太行版)1948年10月28日,第4版。
    ③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2页。
    ④[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466,536页。
    ⑤黎城讯:《寡妇改嫁竟遭责难》,《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8月28日,第4版。
    ①《平顺县四五两个月民事婚姻案件统计表》(1949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53-5-14-2。
    ②《武乡司法科婚姻案件登记表》(1949年4月份案件),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15。
    ③邓子琴:《中国风俗史》,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340页。
    ④《辽州志》(八卷·民国十八年重印清光绪十六年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1页。
    ⑤《太谷县志》(八卷·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8页。
    ①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7页。
    ②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1页。
    ③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37页。
    ④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837~838页。
    ①《磁县县志》(二十卷·民国三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59页。
    ②《沁源县志》(二十卷·民国三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8页。
    ③《临县志》(五卷·民国六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08页。
    ④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页。
    ⑤《陵川县志》(十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5页。
    ⑥《元氏县志》(十六篇·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⑦《武乡县志》(六卷·民国十八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2页。
    ①参看:峰峰矿区区委宣传部:《李岗西村李氏宗族习俗调查》新华网河北频道( 2009年01月16日15:09:27 )。
    ②《沁源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8页。
    ③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39页。
    ④《武乡县志》(六卷·民国十八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2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篡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③《太谷县志》(八卷·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2页。
    ④《磁县县志》(二十卷·民国三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0页。
    ⑤《太谷县志》(八卷·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8页。
    ⑥《太谷县志》(八卷·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8页。
    ①襄垣县志编纂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2页。
    ②襄垣县志编纂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2页。
    ①襄垣县志编纂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2页。
    ②襄垣县志编纂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3页。
    ③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243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6页。
    ②《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3月1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③《太行第五专员行署指示信——关于处理离婚问题的几项参考办法》(1945年),河北档案馆,宗卷,130-1-11-5-3。
    ①沁源县妇女联合会编:《沁源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第一辑),内部发行, 1987年版,第5~7页。
    ②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3页。
    ①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3页。
    ②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3页。
    ③《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1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3。
    ④《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 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137-2。
    ⑤《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 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137-2。
    ①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243页。
    ②《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137-2。
    ③《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54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6~617页。
    ③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7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9页。
    ①《北岳二地委关于婚姻政策执行的检查》(1943年) ,山西省档案馆,卷宗号:A44-7-2。
    ②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1页。
    ①《左权大南庄村妇女调查小结》(1943),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137-4。
    ①《好女不做汉奸妻,董娥子声请离婚》,《新华日报》(华北版)1943年9月4日,第4版。
    ①章炼烽:《十件离婚案》,原载《解放日报》1945年4月27日,转引自西南政法学院函授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制建设资料选编》(第三册),第65页。
    ①[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465页。
    ②桂馥:《说文解字义正》,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687页。
    ③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1页。
    ④辽县讯:《闺女接客娘不恼,成嫦娥母女太自由》,《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8月8日,第4版。
    ⑤《太行第五专员行署指示信——关于处理离婚问题的几项参考办法》(1945年),河北档案馆,宗卷,130-1-11-5-3。
    ①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0页。
    ②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③《太行第五专员行署指示信——关于处理离婚问题的几项参考办法》(1945年),河北档案馆,宗卷,130-1-11-5-3。
    ④《太行行署关于取消区公所处离婚案件》(1946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2-6-28-2。
    ①《左权县粟城村妇女问题调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137-7。
    ②[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536页。
    ③参见: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1页。
    ④[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354页。
    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3页。
    ①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页。
    ②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③晋冀豫区妇救会《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④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3页。
    ⑤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4页。
    ⑥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1页。
    ⑦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中国解放区农村妇女翻身运动素描》,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28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6页。
    ②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内部材料1985年,第29页。
    ③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32~33页。
    ④《林西县新兴村妇女工作总结》(1947年5月),河北档案馆,宗卷,520-1-863-16-5。
    ①《涉县匡门村王永金干涉寡妇再嫁》,《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9月11日,第4版。
    ②[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201页。
    ③晋冀豫区妇救总会:《一年来妇女工作报告——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2年7月15日),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
    ①晋冀豫区妇救总会:《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0页。
    ②黎城讯:《寡妇改嫁竟遭责难》,《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8月28日,第4版。
    ③[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页。
    ④晋冀豫区妇救会《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33页。
    ⑤《新华日报》(华北版)1943年3月19日,第4版。
    ①《左权县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②《左权县粟城村妇女问题调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l-137-7。
    ③沁县讯:《沁县南泉发生两件欺凌妇女案宋甲生侵吞寡妇财产,诱奸之后复唆使改嫁》,《新华日报》(华北版) 1942年8月19日,第4版。
    ④《左权一区关于半年来婚姻总结报告》(1943年6月),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8。
    ⑤《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关于土地占有情况及婚姻法令执行情况的调查材料》(1941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9-2-30-14。
    ⑥[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354页。
    ①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
    ②《太行行属关于处理妇女离婚出嫁带地的通知》(1949年6月12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 52-6-28-6。
    ③《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1943年7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03页。
    ①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编:《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6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太行行署关于贺功劳及纪念烈士的指示》(1947年),河北省档案馆,宗卷,92-1-18-39-2。
    ①《抗日军人妻子不容霸占,张焕娥离婚不成,随意与人相好受到严厉批评,黄立忠破坏抗属家庭依法惩处》,《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2月8日,第4版。
    ②《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1942年1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7页。
    ③《太行三专军属解约离婚的几点处理办法》(1948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3-l。
    ④《太行三专请示军属婚姻处理办法由》,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3-2。
    ①《太行三专一个典型的调解婚姻材料》,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6。
    ②《晋察冀边府关于解决荣抗军婚姻的几个具体问题的指示》,河北省档案馆,宗卷,579-1-34-17-5。
    ③《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1942年1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5页。
    ①《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1942年1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5页。
    ②《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暂行条例》(1942年1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58页。
    ③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第12~13页。
    ④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1943年7月16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2页。
    ①王向贤:《抗属的贞节》,《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②王向贤:《抗属的贞节》,《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③《太行三专区请示军属婚姻处理办法由》,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3-2。
    ④《左权大南庄村妇女调查小结》(1943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137-4。
    ⑤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403页。
    ①《太行三专军属解约离婚的几点处理办法》,河北档案馆,宗卷,A53-5-33-l。
    ②太行行政公署指令:《为郝仲文通奸军属应从重处罚由》,河北档案馆:宗卷,82-1-16-6-2。
    ③襄垣讯:《抗日军人妻子不容霸占,张焕娥离婚不成,随意与人相好受到严厉批评,黄立忠破坏抗属家庭依法惩处》,《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2月8日,第4版。
    ④见L. S.斯诺夫里阿诺斯:《远古以来的人类生命线——部新的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页。
    ①[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页。
    ③《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页。
    ④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⑤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⑥《邯郸县志》(十七卷·民国二十二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37页。
    ⑦《林县志》卷10,民国21年铅印本。
    ⑧梁红:《太行区的婚姻制度》,《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8月20日,第4版。
    ⑨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⑩《乡村改造》第5卷第2期。民国二十五年版。11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三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12梁红:《太行区的婚姻制度》,《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8月20日,第4版。
    ①《井径县志》第10编,民国23年铅印本。
    ②[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③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纂:《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21(甲)页,民国23年12月版。
    ④赫宝英:《山西人口总调查》,《新农村》第十三、四期合刊,民国23年7月版。
    ⑤赫宝英:《山西人口总调查》,《新农村》第十三、四期合刊,民国23年7月版。
    ⑥刘容亭:《山西阳曲等22县50个乡村人口概况之调查》,《新农村》第十三、四期合刊,民国23年7月版。
    ⑦[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乔启明:《山西人口间题的分析研究》,载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第732页,上海攀明书局1933年版。
    ②梁红:《太行区的婚姻制度》,《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8月20日,第4版。
    ③《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版1989年版,第464页。
    ④《元氏县志》(十六篇·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⑤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5页。
    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6页。
    ①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0页。
    ②赵英深:《我对早婚的问题的意见》,《太岳日报》1948年10月15日,第2版。
    ③[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页。
    ①平山县志料集(十六卷?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页。
    ②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9页。
    ②《兴县通讯》,《中国妇女》1940年第1卷第8期。
    ③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1页。
    ④[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⑤[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324页。
    ⑥《沁源霍登村发生抢婚案件——村干部得财包庇,捆绑去强迫成婚,竟如此漠视法令》,《太岳日报》1942年6月18日,第4版。
    ①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②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③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0页。
    ④《完县新志》(七卷·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354页。
    ①黎城讯:《买卖婚姻愁煞人——黎城两月发生妇女自杀七起》,《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8月27日,第4版。
    ②新华日报(华北版)1943年1月25日,第4版。
    ③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4页。
    ④《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3月1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⑤晋冀豫区妇救总会:《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2年7月15日),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
    ②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619页。
    ③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四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42~843页。
    ④山西省左权县党史县志办公室编:《左权抗战民歌资料》(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76~77页。
    ⑤《山西灵丘县1944年群运总结》,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版,第212页。
    ①《平顺五区买卖婚姻调查统计表》(1949年7月18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53-5-14-2。
    ②《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137-2。
    ③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3页。
    ④参看: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989年版,第502页。
    ⑤《太行行署关于三月份司法工作中案件积压、婚姻政策、工商业问题的请示报告》(1944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53-2-16-1。
    ⑥《新华日报》(太行版)1948年10月17日,第4版。
    ①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页。
    ②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406页。
    ③[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④[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①[[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7页。
    ②冀氏讯:《冀氏郭庄李福水折磨童养媳》,《太岳日报》1944年3月3日,第4版。
    ③[美]韩丁《翻身——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43~44页。
    ④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内部材料1985年,第25页。
    ①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28页。
    ②《泽井儿上村公婆残杀童养媳—凶婆刘氏被处死》,《太岳日报》1943年8月28日,第4版。
    ③韩国锋:《抗日战争中的五乡妇女》,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9页。
    ④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4页。
    ⑤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1页。
    ①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1943年7月15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11页。
    ①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②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页。
    ③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页。
    ①乃恭,文海等:《韩洪妇女翻身,积极防治半年织布一百九十丈,左桂苗捐地三亩推动互助组纺织,七十八个纺妇今冬能穿新棉衣》,《新华日报》(太岳版)1946年9月21日,第4版。
    ②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1985年版,第36页。
    ③《北岳区的妇女纺织业》,《解放日报》1940年08月24日。
    ④《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2。
    ⑤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89页。
    ①[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124页。
    ①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①参看: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4页。
    ②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页。
    ③《邢台县志》(八卷·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75页。
    ④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3页。
    ⑤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5页。
    ⑥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⑦参看: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5页。
    ⑧《沙河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页。
    ⑨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5页。
    ⑩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海潮出版社998年版,第655页。
    ①《沙河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页。
    ②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465页。
    ③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④《沙河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页。
    ⑤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⑥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4页。
    ⑦《沙河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页。
    ⑧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5页。
    ⑨《榆社县志》(十卷·清光绪七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6页。
    ①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48页。
    ①峰峰矿区区委宣传部:《李氏岗西老茔风水信仰安》,《李岗西村李氏宗族习俗调查》,新华网河北频道(2009-01-16 15:09:27)
    ①《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2页。
    ②《榆社县志》(十卷·清光绪七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5页。
    ③《榆社县志》(十卷·清光绪七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6页。
    ①参看: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②《柏乡县志》(十卷·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77页。
    ③《柏乡县志》(十卷·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77页。
    ④《沁源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9页。
    ⑤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①《太谷县志》(八卷·民国二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579页。
    ②《沁源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8页。
    ③《武乡县志》(六卷·民国十八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3页。
    ①《陵川县志》(十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页。
    ②《磁县县志》(二十卷卷·民国三十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0页。
    ③《邢台县志》(八卷·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76页。
    ④《沙河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页。
    ⑤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54页。
    ①潞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38~839页。
    ②《元氏县志》(十六篇·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③《元氏县志》(十六篇·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④《安新县风俗调查纲要》(1932年11月20日),二档, 12 ,全宗,第18266卷。
    ①《陵川县志》(十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页。
    ②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845页。
    ③《武乡县志》(六卷·民国十八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3页。
    ④《沁源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9页。
    ①《沙河县志》(十二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页。
    ②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2页。
    ③《沁源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8页。
    ④《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5页。
    ①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4~655页。
    ②《陵川县志》(十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页。
    ③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5页。
    ④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5页。
    ⑤《沁源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9页。
    ⑥参看: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①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页。
    ②《沁源县志》(六卷·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629页。
    ③《元氏县志》(十六篇·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④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
    ⑤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第297页。
    ①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7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
    ③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8页。
    ④《元氏县志》(十六篇·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页。
    ⑤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4页。
    ①《醴陵县志》(1948年印) ,引自《民俗资料·中南卷》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99页。
    ②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③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4页,291。
    ④太行一专署:《为隆重纪念被难先烈由》(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8-14。
    ①《全区党政军五千余人痛悼党国忠魂》,《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7月13日第4版。
    ②《雷雨声中各界次第举行公祭灵前宣誓坚持敌后抗战》,《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7月13日第4版。
    ③太行行署:《太行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武委会、救联分会联合命令》(34年12月29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11-3。
    ④《左权万人纪念抗战胜利周年,池部长号召青壮踊跃参军新》,《华日版》(华北版)1946年10月1日,第4版。
    ⑤《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4月25日,第1版。
    ①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编:《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49年版,第263页。
    ①太行一专署:《为隆重纪念被难先烈由》(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8-14。
    ①太行行署:《太行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武委会、救联分会联合命令》(1945年12月29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11-3。
    ②太行一专署:《为隆重纪念被难先烈由》(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8-14。
    ③《太行行署关于清明节举行纪念烈士大会的通知》,(1949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52-2-141-9
    ①《冀南行政公署监督委员会指令尧山县政府:为该县去年开庆祝胜利会及追悼大会,动用粮款姑准核销由》(1946.8.29),河北档案馆,宗卷,38-1-15-4—4。
    ②左权(1905~1942),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1942年5月,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今左权县)麻田进犯,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
    ③周建屏(1892~1938),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1938年6月13日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平山县小觉镇因旧伤复发不治去世。
    ④范子侠(1908~1942),任太行第六军分区司令员。7月,当选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2年2月12日,在沙河县反“扫荡”战斗中,与日军骑兵激战,不幸被击中左肩下的大动脉,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时年34岁。
    ⑤郭国言(1913~1942)是八路军太行军区3分区司令员,1942年2月9日于山西省武乡县太有镇阻击扫荡之敌时牺牲。
    ⑥参见: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30~531页。
    ①漳北讯:《林县公祭殉国烈士,四十军、八路军代表共同主祭》,《新华日版》(华北版)1942年9月24日,第2版。
    ①太行讯:《边府定“九一八”公葬左权将军,烈士纪念塔亦正设计动工》,《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9月11日,第4版。
    ②《太行日报》1943年4月7日,第4版。
    ③《巍峨太行山之颠将建八路军纪念塔,汪逆夫妇长跪塔前》,《新华日版》(华北版)1940年6月7日,第1版。
    ④《纪念抗战五周年,追悼左权将军及诸死难烈士》,《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7月10日。
    ⑤《誓死保卫胜利果实,武安七七民兵检阅》,新华日报》(华北版)1947年7月11日,第2版。
    ⑥《纪念“七七”反对内战,太岳三万人集会反对蒋阎进攻实行自卫》,《人民日报》,1946年7月11日,第2版。
    ⑦《太行区文化节新闻界追到抗战中殉国战友》,《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9月4日。
    ①《阴云低沉群山合悲,太行各界公葬诸先烈》,《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0月12日,第1版。
    ②《左权万人纪念抗战胜利周年,池部长号召青壮踊跃参军》,《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10月1日,第2版。
    ①《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7月日,第4版。
    ②《神头建纪念碑》,《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3月27日,第1版。
    ③《太岳军民建烈士纪念塔,悼慰烈士英灵》,《新华日报》(太岳版)1940年7月19日,第4版。
    ④《巍峨太行山之颠将建八路军纪念塔,汪逆夫妇长跪塔前》,《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6月7日,第1版。
    ⑤《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9月11日,第4版。
    ⑥《某团筹建黄岩洞纪念塔,无向民众纷纷捐助砖石》,《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9月22日,第4版。
    ⑦《榆社县城建委员会关于纪念抗战八年殉国烈士建立碑亭有关事宜给李主任的信》(1945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2-2-141-1-1。
    ⑧太行行署:《太行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武委会、救联分会联合命令》(34年12月29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11-3。
    ①《太行日报》1945年12月1日,第2版。
    ②《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开展拥军优抗运动高全区同胞》,《太行日报》1946年1月16日,第2版,1月25日第1版。
    ③《新华日报》(太行版)1946年3月8日,第3版。
    ④《太行日报》1946年4月1日,第4版。
    ⑤《太行日报》1947年3月15日,第2版。
    ⑥《人民日报》1948年4月7日,49年4月5日,第2版;4月13日,第2版。
    ①《太行行署关于规定死难烈士运尸办法的命令》,山西档案馆,宗卷,A52-2-144-1。
    ②《太行行署关于搬运死难烈士尸体统一办法的通知》(1948年12月5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52-2-141-11。
    ③《太行行署停止烈属往太原区起运灵柩的通知》(1949年3月14日),山西档案馆,宗卷, A52-2-141-1—16。
    ④《太行日报》1946年4月25日,第1版。
    ①太行一专署:《为隆重纪念被难先烈由》(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8-14。
    ②《联办订定纪念办法,追念英烈表扬忠贞》,《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12月11日,第1版。
    ③《祁县追悼先烈》,《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3月27日,第1版。
    ①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219页。
    ②《索堡追悼郝老先生》,《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7月14日,第4版。
    ③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218页。
    ①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7~349页.
    ②黑丁:《母子》,《北方杂志》创刊号,1946年6月,第42~46页。
    ①《新华日版》(太岳版)1946年3月7日,第2版;3月9日,第2版。
    ②《宁南四区集训,贫雇中诉苦,公祭悲愤复仇》,《人民日报》1947年9月18日,第2版。
    ③《人民日报》1947年6月20日,第2版。
    ④《涉县城关几年“七七”,翻身农民争表知心话》,《人民日报》1947年7月8日,第2版。
    ⑤《新华日报》(太岳版)1947年11月13日,第1版。
    ①《新华日报》(太岳版)1947年8月29日,第2版。
    ②《新华日报》(太岳版)1947年10月3日,第1版。
    ③《新华日报》(太岳版),1947年10月17日,第2版。
    ④《人民日报》,1947年1月28日,第3版。
    ⑤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1页。
    ①《太行日报》1949年1月1日,第3版。
    ②《新华日报》(太岳版)1946年1月16日,第2版。
    ③《太行日报》1946年12月5日,第2版。
    ④《人民日报》1947年1月28日,第3版
    ⑤《三专属号召端阳节举行拥军优属周,潞城合室镇已作具体布置》,《太行日报》1947年6月21日,第1版。
    ⑥《左权优待南征干部家属,黎城中秋节开展优军运动》,《太行日报》1947年9月21日,第1版。
    ⑦《太行日报》1947年5月5日,第1版。
    ⑧《太行行署关于贺功劳及纪念烈士的指示》(1947年),河北省档案馆,宗卷,92-1-18-39-2。
    ①《悲痛化成力量,全村追悼烈士》,《新华日报》(华北版)1947年6月29日,第2版。
    ②[日]丸田孝志:太行.太岳根据地の追悼のセレモニ一と土地改革期の民俗,近きに在りて49期,2006.5
    ①《三年抗战与八路军》,《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6月29日,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①参看: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8页。
    ②魏宏运,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1900年版,第160页。
    ③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5页。
    ④参看: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
    ⑤山西省潞城市志向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9页。
    ⑥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23页。
    ⑦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卷二十九》,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①沁源县妇女联合会编:《沁源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第一辑),内部发行,1987年版,第5~7页。
    ①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7页。
    ②《中共晋冀豫区党委第二次民运干部会议记录摘要》,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三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4页。
    ①[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②涉县志编篡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③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62页。
    ①《黎城中街村群众公葬老战士郜国洲》,《新华日报》(太行版)1947年6月21日,第1版。
    ②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页。
    ③襄垣县志编篡委员会:《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页。
    ①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页。
    ②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8页。
    ③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0页。
    ④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0页。
    ⑤[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①[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版,第22页。
    ②[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版,第22页。
    ①《济源群众不经死神经活神,翻身农民破除迷信》,《太岳日报》1947年1月23日第2版。
    ②《闻喜各村翻身农民庆祝运城的解放给毛主席拜大年》,《太岳日报》1948年1月1日,第3版。
    ③引自:[日]三谷孝:《中国农村变革:家族·村落·国家》第2卷,汲古书院2000年,第75页。
    ④《新华日报》(太岳版)1947年10月9日,第2版。
    ⑤《新华日报》(太岳版)1946年3月9日,第2版。
    ⑥《闻喜各村翻身农民庆祝运城的解放给毛主席拜大年》,《太岳日报》1948年1月1日,第3版。
    ⑦《定陶两万农民集会,追到烈士公审汉奸》,《人民日报》1947年7月22日,第2版。
    ①冯纪汉:《翻身》,华应申编《翻身》,新华书店1948年版,第33页。
    ②《人民日报》1947年9月20日,第2版。
    ③《人民日报》1947年7月18日,第2版。
    ④《三专属发出指示,以纠左纪念教师节》,《人民日报》1947年6月10日第1版。
    ⑤参看:《错误清晰教员将重新恢复工作》,《人民日报》1947年5月20日,第1版。
    ⑥《三专属发出指示,以纠左纪念教师节》,《人民日报》1947年6月10日第1版。
    ①《群众石碑不应随便拉用》,《人民日报》1947年8月13日第2版。
    ②《随便挖掘人家的对吗?》,《新华日报》(太行版),夏历己丑(1949年)三月二十三日。
    ①《给私人配婚是不是迷信?》,《新华日报》(太行版)夏历己丑年(1949)三月二十三日,第4版。
    ①[英]吟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王维周、王元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①儒家经典编委会:《儒家经典》,团结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页。
    ①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240页。
    ②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③武安县志(十八卷?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版,第468页。
    ①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祁县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版,第184页。
    ②应县县志办:《应县历史上的恶俗陋习》,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第102页。
    ③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④曲沃县志办:《曲沃民情风俗》,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第102页。
    ①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杜1992年版,第33页。。
    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国民政府文官印铸局编印,第54期,第5页,“批”。
    ③《解放画报》(第三期),1920年7月25日。
    ①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192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0~281页。
    ②参见: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81页。
    ③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第101~104页。
    ④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第223~224页。
    ⑤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第98~101页。
    ⑥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第963页。
    ①曲沃县志办:《曲沃民情风俗》,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第102页。
    ②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
    ③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页。
    ④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3页。
    ⑤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页。
    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7页。
    ⑦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乔志强标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
    ⑧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第228、230页。
    ⑨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第224~225、527页。
    ⑩舟人《香莲琐记》,《采菲录》三编,天津书局1934年。
    ①《关于直豫山陕等处妇女实情的报告》,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1928年2月16日。
    ②云裳:《从大同女孩的小脚说到阎锡山的土地公有》,《妇女共鸣》,第4卷第10期(1935年10月)第8页。
    ③《中央日报》,1933年10月15日,第3版,录在《采菲录·纪事》第5页。
    ④《新新新闻》,1935年5月2日,第3版。
    ⑤“妇女消息”,《妇女共鸣》第6卷第4期(1937年4月),第4—7页。
    ①曲沃县志办:《曲沃民情风俗》,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第102页。
    ②应县县志办:《应县历史上的丑陋恶习》,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出版,1987年,第114页。
    ③屯留县志编篡委员会:《屯留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2页。
    ①[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页。
    ②[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25页。
    ③蒲安秀:《回忆抗战时期北方局妇女的工作》,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④晋冀豫区妇救会:《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2年7月15),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⑤晋冀豫区妇救会:《一年来妇女工作总结报告——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⑥周桂英:《回忆我当妇救会干部》》,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半边天》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①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②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2009年8月。
    ③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2009年8月。
    ①张竹君:《女子兴学保险会序》,《警钟日报》,1904年4月23日。
    ②彭德怀《谈根据地的妇女工作》,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78页。
    ①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页。
    ①《政府布告禁止缠足》,《新中华报》1937年7月19日,第4版。
    ②《新华日报》(华北版) 1939年2月15日。
    ③《各界筹组救联会、工农妇女青年文化各界救国总会筹委会均成立》,《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1月11日,第1版。
    ④《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编辑组:《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⑤《晋东南妇女的大团结》,《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3月7日,第5版。
    ①参看: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内部材料1985年,第9页。
    ②《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第12页。
    ③《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施政纲领》,原载《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年10月5日。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
    ④晋冀豫区党委:《关于妇女工作的指示》(1941年2月),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4页。
    ⑤《新华日报》(华北版)1941年8月19日,第5版。
    ①《限期推行放足运动,逾期不放将受法律制裁》,《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5月8日,第4版。
    ①《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民政厅、晋冀豫区救联总会关于妇女放足的指示》,河北省档案馆:宗卷:576-1-128-10-2。
    ②《晋冀鲁豫第六专署彻底贯彻执行妇女放足工作》(1943.7),河北档案馆,宗卷号:177-1-3-5-1。
    ①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第16页。
    ②蒲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③《妇女工作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08页。
    ④《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目前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的决定》(1948年12月),《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①《太行行政公署指示严谨妇女缠脚由》,山西档案馆,宗卷,A52-02-112-02。
    ②蒲安秀:《回忆抗战时期北方局妇女的工作》,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③蒲安秀:《回忆抗战时期北方局妇女的工作》,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①《限期推行放足运动,逾期不放将受法律制裁》,《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5月8日,第4版。
    ②太行讯:《边府与临参会竞赛,协助驻村房租工作》,《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12月17日,第4版。
    ③《屯留农村不开化,青年妇女仍缠足》,《太岳日报》1942年9月11日,第4版。
    ①太行讯:《纪念三八节,黎城妇救会号召姐妹参加生产,左权全县妇女发动放足竞赛》,《新华日报》(华北版)1943年3月8日,第1版。
    ②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③《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137-3。
    ④《左权大南庄妇女调查》(1943),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4。
    ①《左权二区救联会关于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3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2。
    ②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③周桂英:《回忆我当妇救会干部》,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烽火太行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235页。
    ①王焕珍:《武乡妇女运动史料选编》下(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20页。
    ②屯留县志编篡委员会:《屯留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2页。
    ③蒲安秀:《回忆抗战时期北方局妇女的工作》,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烽火太行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①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183页。
    ②《各地妇女热心上冬学》,《新华日报》(华北版)1943年12月17日,第4版。
    ③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84页。
    ④《彭德怀在晋冀鲁豫四区党委妇委联席会议闭幕时的讲话》,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六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页。
    ①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第241页。
    ②袁勃:《解放中的晋察冀妇女》,重庆市妇女联合会妇运史编写组:《妇女之路》第16期,1940年12月3日,上册,第22页。
    ③《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④《涉县妇女热心放足,主任落后群起反对》,《华北日报》(华北版)1942年4月21日,第4版。
    ⑤平顺讯:《平顺妇女要求集训》,《新华日报》(华北版)1943年2月17日,第4版。
    ①孙普金:《北平西郊的妇女》,《中国妇女》2卷4期,1940年9月10日,录在《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第397页。
    ②《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3月1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③屯留县志编篡委员会:《屯留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2页。
    ④屯留县志编篡委员会:《屯留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2页。
    ①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②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①《屯留农村不开化,青年妇女仍缠足》,《太岳日报》,1942年9月11日,第4版。
    ②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③余淑贞:《为已缠足的妇女请命》,天津:《大公报?读者论坛》,1931年3月25日。
    ④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①阎起鹗:《宁乡县服饰演变过程》,路成文,祈风义,聂元龙:《山西风俗民情》,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出版,第146页。
    ②《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3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①《限期推行放足运动,逾期不放将受法律制裁》,《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5月8日,第4版。
    ②《限期推行放足运动,逾期不放将受法律制裁》,《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5月8日,第4版。
    ①杨秀峰:《半年来群众运动中政策执行的检查》,《边区政报》26期,1943年8月3日,第16。
    ②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③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1943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91页。
    ①浦安修:《五年来华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初步总结》(1943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03页。
    ②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③《晋察冀边区妇女联合会第一次扩大执委会决议》,录在《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第19页。
    ④笔者:“对太行根据地所属涉县、武安、赞皇三县23个老年女性的走访与调查”, 2009年8月。
    ①《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1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3。
    ②《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2。
    ③《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2。
    ①《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1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3。
    ②《五分区劳动英雄孟祥英》,《新华日报》(太行版)1944年3月19日,第4版。
    ③晋冀豫党委:《关于妇女工作的指示》,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1页。
    ①[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②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③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78~179页。
    ④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9页。
    ⑤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2页。
    ①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内部材料1985年,第38页。
    ②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第30页。
    ③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④涉县妇女救国会:《孟祥英运动是涉县妇女运动的新方向》,《新华日报》(太行版)1944年4月9日,第4版。
    ⑤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⑥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①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②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③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④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2页。
    ⑤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72页。
    ⑥《新华日报》(华北版)1942年8月20日,第2版。
    ①《岳区的妇女纺织业》,《解放日报》1940年8月24日。
    ②新华日报(太行版)1944年5月1日,第4版。
    ③《太行五地委发挥妇女积极性,解决劳动力紧张问题》(1949年4月15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 A101-1-10-4-6。
    ④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⑤中国现代文学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⑥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1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3。
    ①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1页。
    ②晋冀豫区妇救总会:《一年来妇女工作报告——1941月至1942年5月》(1942年7月15日)。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五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③中共山西省左权县党史研究室:《中工左权县历史大事记述(1937.7——1949.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1页。
    ①桂馥:《说文解字义正》,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687页。
    ②太行区党委.如何贯彻中央:《关于解放区农村妇女工作规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6~459。
    [1]《左权二区救联会关于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堡则村)(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22-1-137-2。
    [2]中共太行区委研究室:《武乡群众意识调查材料》(1943年4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81-1-45-2。
    [3]《太行行署从左权上庄村冬学发展报告中看出几个问题》(1945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92-1-57-12-2。
    [4]太行行政公署令:《试办俱乐部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1949年2月19日),山西档案馆,宗卷,52-4-110-1-3-3。
    [5]《左权县一九四五年及一九四六年经常民校实施情形》(1946年4月1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40-4。
    [6]《关于太行区人民文化馆工作问题》,山西档案馆,宗卷,A 52-4-110-3-1-1。
    [7]《襄垣人民文化馆十一月至十二月份工作汇报》(1949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82-1-50-2
    [8]《左权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初步总结》(1944年1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38-1。
    [9]《左权农村文化娱乐工作总结》(1945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8-3。
    [10]《左权大南庄村妇女调查》(1943年1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4
    [11]左权县《芹泉村妇女工作调查》(1943年3月1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6。
    [12]《左权县政府一九四五年元宵节前后文化娱乐工作总结》,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8-2。
    [13]皇甫束玉:《左权县小花戏是怎样改造的》(1945年4月2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4。
    [14]《左权县年关文娱工作总结》(1946年3月10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8-2。
    [15]《左权县年关文娱工作总结》(1946年3月10日),宗卷,A 166-1-38-4。
    [16]《左权县口则村五年来妇救工作的总结》(1943年1月),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137-3。
    [17]《左权二区救联会关于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137-2。
    [18]《左权县粟城村妇女问题调查》,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l-137-7。
    [19]《左权一区关于半年来婚姻总结报告》,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66-1-137-8。
    [20]《堡则村五年来妇女工作的总结》(1942年12月),山西档案馆,宗卷,A 166-1-137-2。
    [21]《左权县冬学政治补充教材(三十四年春季用)》,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40-1
    [22]太行公立第三中学印:《咱们翻身》(1946年),山西档案馆,宗卷,G1-25。
    [23]平顺枣峧剧团:《互助好》,山西档案馆,宗卷,G1—121。
    [24]《错打算盘》(武乡秧歌)山西档案馆:宗卷,G1—19。
    [25]新编短剧秧歌剧——独幕剧《传家宝》(1949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182-1-50-6。
    [26]《拥军喜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G1-53-3。
    [27]陈培材:《送伤员》,山西省档案馆,宗卷,G1-141。
    [28]冀南行署:《模范抗属》(广场独幕秧歌剧)》,(1948年6月15日),河北省档案馆,宗卷,27-1-341-2-12。
    [29]郭宝珠:《新年乐》,山西档案馆,宗卷,G1-141。
    [30]晋冀鲁豫五专属:《响应戏剧节明春救灾出演进行旧剧班登记审查剧目开展戏剧运动》,河北档案馆,宗卷号:175-1-18-1-3。
    [31]左权戏剧审查委员会:《左权县戏剧审查登记表》,山西档案馆,宗卷,A166-1-37-7。
    [32]《太行行政公署指令》(1949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2-4。
    [33]《壶关县司法工作在土地改革中一般情况》,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2-16-14。
    [34]《平顺县四五两个月民事婚姻案件统计表》(1949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53-5-14-2。
    [35]《武乡司法科婚姻案件登记表》(1949年4月份案件),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15。
    [36]《太行第五专员行署指示信——关于处理离婚问题的几项参考办法》(1945年),河北档案馆,宗卷,130-1-11-5-3。
    [37]《太行三专区请示军属婚姻处理办法由》,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3-2。
    [38]《林县政府解除婚约判决书(太行五专)》,山西省档案馆,卷宗,A53-5-32-3。
    [39]《林西县城厢区东兴村发动妇女工作经验》(1947年)河北档案馆,宗卷,520-1-863-14-9。
    [40]《林西县新兴村妇女工作总结》(1947年5月),河北档案馆,宗卷,520-1-863-16-5
    [41]《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关于土地占有情况及婚姻法令执行情况的调查材料》(1941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9-2-30-14。
    [42]《北岳二地委关于婚姻政策执行的检查》(1943年) ,山西省档案馆,卷宗,A44-7-2。
    [43]《太行第五专员行署指示信——关于处理离婚问题的几项参考办法》(1945年),河北档案馆,宗卷号,130-1-11-5-3。
    [44]《太行行署关于取消区公所处离婚案件》(1946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2-6-28-2。
    [45]《太行行署关于贺功劳及纪念烈士的指示》(1947年),河北省档案馆,宗卷,92-1-18-39-2。
    [46]太行三专军属解约离婚的几点处理办法》(1948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3-l。
    [47]《太行三专请示军属婚姻处理办法由》,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3-2。
    [48]《晋察冀边府关于解决荣抗军婚姻的几个具体问题的指示》,河北省档案馆,宗卷,579-1-34-17-5。
    [49]太行行政公署指令:《为郝仲文通奸军属应从重处罚由》,河北档案馆,宗卷,82-1-16-6-2。
    [50]《平顺五区买卖婚姻调查统计表》(1949年7月18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53-5-14-2。
    [51]《太行行署关于三月份司法工作中案件积压、婚姻政策、工商业问题的请示报告》(1944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53-2-16-1。
    [52]太行一专署:《为隆重纪念被难先烈由》(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8-14
    [53]太行行署:《太行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一分区司令部、政治部、武委会、救联分会联合命令》(34年12月29日),河北档案馆,宗卷,95-1-28-11-3。
    [54]《太行行署关于贺功劳及纪念烈士的指示》(1947年),河北省档案馆,宗卷,92-1-18-39-2。
    [55]《晋冀鲁豫第六专署彻底贯彻执行妇女放足工作》(1943年7月),河北档案馆,宗卷,177-1-3-5-1。
    [56]《太行行署关于清明节举行纪念烈士大会的通知》,(1949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52-2-141-9
    [57]《冀南行政公署监督委员会指令尧山县政府:为该县去年开庆祝胜利会及追悼大会,动用粮款姑准核销由》(1946年8月29日),河北档案馆,宗卷,38-1-15-4—4。
    [58]《榆社县城建委员会关于纪念抗战八年殉国烈士建立碑亭有关事宜给李主任的信》(1945年),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2-2-141-1-1。
    [59]《太行三专军属解约离婚的几点处理办法》,山西档案馆,宗卷,A53-5-33-l。
    [60]《太行三专一个典型的调解婚姻材料》,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53-5-36。
    [61]《太行行署关于规定死难烈士运尸办法的命令》,山西档案馆,宗卷,A52-2-144-1。
    [62]《太行行署关于搬运死难烈士尸体统一办法的通知》(1948年12月5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52-2-141-11。
    [63]《太行行署停止烈属往太原区起运灵柩的通知》(1949年3月14日),山西档案馆,宗卷,A52-2-141-1—16。
    [64]《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民政厅、晋冀豫区救联总会关于妇女放足的指示》,河北省档案馆,宗卷,576-1-128-10-2。
    [65]太行行政公署指示严谨妇女缠脚由》,山西档案馆,宗卷,A52-02-112-02。
    [66]河北省档案馆:《通报》,全宗号,25-1-50。
    [67]《太行五地委发挥妇女积极性,解决劳动力紧张问题》(1949年4月15日),山西省档案馆,宗卷,A101-1-10-4-6
    [68]《太行行署关于在邯郸建设较大规模烈士陵园及上报团级以上和县级以上烈士埋葬地的通知》(1948年),山西档案馆:宗卷,A52-2-141-1-19。
    [69]《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年——1943年。
    [70]《新华日报》(太行版),1944年——1949年
    [71]《新华日报》(太岳版),1937年——1949年
    [72]《人民日报》,1946年——1949年。
    [73]《解放日报》,1941——1949年。
    [74]《抗战日报》,1937——1938年; 1945年。
    [75]《晋察冀日报》,1940——1948年。
    [76]《晋绥日报》,1940——1949年。
    [77]《新中华报》,1937年。
    [78]《胜利报》,1938——1941年。
    [79]《黄河日报》,1939——1942年。
    [80]《中央日报》,1933年
    [81]《新新新闻》,1935年。
    [82]《大公报》(天津),1902——1937年;1945——1949年。
    [83]《前线》,第一期,1939。
    [84]《前线月刊》,1940——1941年。
    [85]《抗战生活》,半月刊,1——6期,1939年。
    [86]《新大众》,月刊,1945年。
    [87]《华北文艺》,月刊,1948——1949年。
    [88]《东方杂志》,1904——1948年。
    [89]《北方杂志》,第1——3期,1946年。
    [90]《中国妇女》第1卷第8期,1940年。
    [91]《新农村》,第十三、四期合刊,民国23年(1934)
    [92]《妇女共鸣》,1935至1937年。
    [93]《边区政报》,第26期,1943年。
    [94]《妇女之路》第16期,1940年。
    [95]《太行民兵》,半月刊,1943——1944年。
    [96]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9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50卷本),北京,中华书局1900—2000年。
    [98]河北地方志编辑部:《河北地方志》(合订本),河北地方志编辑部1988年。
    [99]左权县志编篡委员会:《左权县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0]山西武乡县志编纂委员会:《武乡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1]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太谷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2]太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太谷地方史志资料选》(内部刊物),1984年。
    [103]山西省潞城史志编篡委员会:《潞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104]黎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黎城县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年版。
    [105]平顺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平顺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年。
    [106]山西省襄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襄垣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8年。
    [107]山西省沁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沁源县志》,海潮出版社1996年。
    [108]屯留县志编篡委员会:《屯留县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9]《凤台县志》,乾隆四十八年本,山西省晋城市人民政府翻印,1983年。
    [110]临县地方志办公室:《临县志》,北京:海潮出版社1993年。
    [111]王洪廷:《硕口志》,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
    [112]贾维祯等:《兴县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
    [113]吕梁地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吕梁地区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4]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祁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版。
    [115]胡德荣:《榆社县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6]山西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山西概况》,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17]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涉县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1998年。
    [118]井陉县志编纂委员会:《井陉县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9]元氏县志编篡委员会:《元氏县志》,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
    [120]武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武安县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
    [121]《西北稀有地方志续集》四,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年。
    [122]邢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邢台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23]河北省赞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赞皇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124]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
    [125]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126]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二——党的建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7]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四——政权建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8]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五——土地问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9]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六——财政经济建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0]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七——群众运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1]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八——文化事业》,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3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37——194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13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45——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135]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13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
    [137]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一、二、三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138]山西大学晋冀鲁豫边区史料研究组:《晋冀鲁豫边区史料选编》第二辑,太原:1980年。
    [139]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0]魏宏运:《杭日战争时期晋冀普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2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
    [141]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编辑组:《晋察冀边区妇女抗日斗争史料》,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
    [142]武乡县妇运史办公室:《武乡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一集),(内部资料),1983年编印。
    [143]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二集)》(内部材料),1985年。
    [144]王焕珍:《武乡妇女运动史料选编》下(内部资料),1985年编。
    [145]武乡县妇女运动史办公室:《武乡县妇女运动简史》(内部资料),1985年。
    [146]沁源县妇女联合会:《沁源县妇女运动史资料选》(第一辑),内部发行,1987年。
    [147]祁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祁县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
    [148]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49年。
    [149]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50]山西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山西文艺史料》(第三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51]襄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襄垣文史资料》(第一、二、三辑),内部刊物,1989年编印。
    [152]河北省赞皇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赞皇文史资料》,2005年。
    [153]河北省文化厅文化志编辑办公室:《晋察冀晋冀鲁豫乡村文艺运动史料》,河北新闻出版社1991年。
    [154]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北省地区革命文艺运动史料(初编)之九——晋冀鲁豫边区群众文艺运动1937-1948》,1964年。
    [155]山西村政处:《山西村政汇编》。
    [156]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员会编:《太行根据地史稿(1937——1949)》,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7]齐武:《一个革命根据地的成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概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158]齐武:《晋冀鲁豫边区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
    [159]魏宏远、左志远:《华北抗日根据地史》北京:档案出版社出版社1990年。
    [160]王新泰:《黎城妇女运动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1]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62]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闪光的文化历程——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
    [163]冀南革命斗争史编审委员会:《冀南革命斗争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164]戎子和:《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简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87年。
    [16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166]刘梅、李建国:《太行革命根据地教育简史》,1989年。
    [167]徐吉军:《中国丧葬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
    [168]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北京:图书出版社:中国ISBN中心,1995年。
    [169]贾芝:《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170]山西省左权县党史县志办公室:《左权抗战民歌资料》,内部资料,1987年。
    [171]中国作协山西分会:《革命根据地文艺资料》,北岳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7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75]《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176]《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
    [177]《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78]《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9]全国妇女联合会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180]《聂荣臻军事文选》,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
    [18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
    [1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
    [183]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
    [184]李雪峰:《李雪峰回忆录———太行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185]张岱年、方克立:《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6]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
    [187]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188]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189]儒家经典编委会:《儒家经典》,团结出版社1997年。
    [190]李雪峰:《李雪峰回忆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191]赵树理:《赵树理文集》(第四卷),北京:工人出版社,1980年。
    [192]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193]魏宏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山地区社会调查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4]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5]李金铮:《借贷关系与乡村变动——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借贷之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6]李金铮:《民国乡村借贷关系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7]杨懋春:《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98]谢忠厚,李昌远,申玉山,李翠艳:《新民主主义社会雏形——彭真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9]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2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
    [200]岳谦厚、张玮:《黄土·革命与日本入侵——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农村社会》,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年。
    [201]朱汉国:《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202]冯崇义、古德曼:《华北抗日根据地与社会生态》,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
    [203]杨圣清:《新中国的雏形——抗日根据地政权》,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04]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5]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6]王铭铭:《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207]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08]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外学者论抗日根据地》,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
    [209]傅建成:《社会的缩影——民国时期华北农村家庭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0]江沛、王先明:《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211]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12]李玉文:《山西近现代人口统计与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
    [213]黄正林:《陕甘宁编曲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14]肖红松:《近代河北烟毒与治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15]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7年。
    [216]张玮:《战争·革命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17]乔志强,行龙:《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218]朱玉湘:《中国近代农民问题与农村社会》,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9]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9年。
    [220]汤安中:《读不懂农民读不懂中国》,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年。
    [221]复旦大学历史系:《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2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223]王政,杜芳琴:《杜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224]邓子琴:《中国风俗史》,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
    [225]郭齐文,陈建民,王效端编:《山西民间小戏之花——太谷秧歌》(内部资料) ,太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6年。
    [226]曾有义:《戏曲源流新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227]路应昆:《戏曲艺术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228]李惠芳:《中国民间文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229]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
    [230]倪钟之:《曲艺民俗与民俗曲艺》,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
    [231]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32]晋察冀文艺研究会:《文艺战士话当年(一)》,1986年。
    [233]纳日碧力戈:《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34]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235]项阳:《山西乐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236]陈建森:《戏曲与娱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7]董晓萍,[美]欧达伟:《乡村戏剧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8]王德昌编:《襄垣秧歌》,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
    [239]王书明:《武乡秧歌剧集》(第一集),武乡县印刷厂1999年。
    [240]赵正晶: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太行半边天》,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41]一丁:《太行根据地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
    [242]中国现代文学馆编:《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243]刘建勋著:《延安文艺史论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44]艾克恩:《延安文艺回忆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45]苏一平:《延安文艺从书?秧歌剧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246]艾青:《艾青全集(第五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247]周扬:《周扬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48]张庚:《秧歌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249]苏周平:《中国古代丧葬习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50]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251] [旧]内山雅生:《20世纪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252] [日]三谷孝:《中国农村变革:家族?村落?国家》第2卷,汲古书院2000年。
    [253] [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254] [美]黄宗智:《连接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55] [美]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256]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57] [美]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58]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9] [澳]大卫·古德曼:《中国革命中的太行抗日根据地社会变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260] [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61] [美]弗里德曼:《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62] [美]克·塞尔登编:《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中译本,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263]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64] [美]费正清、刘广学:《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版。
    [265]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266] [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出版1989年。
    [267] [美]费正清著,张沛等译:《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
    [268] [瑞]达格芬·嘉图:《走向革命——华北的战争、社会变革和中国共产党(1937~1945)》,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1987年。
    [269] [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70] [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71] [美]韩丁,韩惊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
    [272] [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273] [美]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274] [美]安娜·L·斯特朗:《中国人征服中国人》,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
    [275]李金铮:《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的构想》,《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
    [276]李金铮:《中国现代社会史研究刍议》,《光明日报》1998年4月10日。
    [277]李金铮:《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278]李金铮:《“新革命史”转型:中共革命史研究方法的反思与突破》,《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
    [279]李金铮:《另一种视野: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农村调查》,《文史哲》,2009年第3期。
    [280]李金铮:《传统与变迁:近代冀中定县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6]学版)2009年第1期。
    [281]李金铮:《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282]李金铮:《也论近代人口压力:冀中定县人地比例关系考》,《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83]李金铮:《论抗战时期张闻天主持的晋陕农村调查》,《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1期。
    [284]李金铮:《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河北学刊》2007年第5期。
    [285]李金铮:《清末官方与民间社会互动之一瞥——以1908~1911年天津商会反对印花税为中心》,《江海学刊》2006年第6期。
    [286]李金铮:《从11村个体农民生产消费看中国近代农村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287]魏宏运:《抗战第一年的华北农民》,《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
    [288]魏宏运:《抗日根据地史研究述评》,《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1期。
    [289]江沛《华北抗日根据地区域社会变迁评析》,《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290]江沛《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变动》,《南开学报》1998年第4期。
    [291]江沛《二十世纪上半叶华北农村乡土文化论纲》,《农村发展论坛》1996年第3期。
    [292]张静如、唐正芒:《抗战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求索》2003年第3期。
    [293]唐正芒:《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理论体系》,《湖湘论坛》2002年第5期。
    [294]高向远:《论抗战文化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95]黄正林:《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变迁》,《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3期。
    [296]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妇女》,《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297]傅建成:《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择偶方式分析》,《历史教学》2001年第3期。
    [298]傅建成:《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
    [299]王向贤:《主体性与根据地妇女运动——以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边区为案例》,杜芳琴《社会性别?第二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301]王向贤:《抗属的贞节》,《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
    [302]肖红松,韩玲:《民国时期河北省的烟毒吸食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303]曲晓鹏:《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妇女权益问题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2期。
    [304] [日]丸田孝志的《太行·太岳根据地的追悼仪式及民俗利用》(《近邻》第49号, 2006年。
    [305] [日]《国旗、领袖像:中共根据地的象征( 1937—1949 )》(《亚洲研究》第50巻3号, 2004年。
    [306]郭于华:《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载杨念群主编《新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07]李放春:《北方土改中的“翻身”与“生产”》,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308]邓红:《论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抗日战争研究》1999年第2期。
    [309]白雪枫:《试论20世纪40年代太行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沧桑》2008年第5期。
    [310]白雪枫:《试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太行革命根据地冬学运动的历史性价值》,《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6期。
    [311]王春慧:《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的民众动员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4期。
    [312]罗朝晖:《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与社会风气的变革》,《文史月刊》2004年第6期。
    [313]苏泽龙:《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冬学运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4期。
    [314]薛慧锋:《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对农民的影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8期。
    [315]李晓晨:《华北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禁烟禁毒》,《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12期。
    [316]张慧玲《抗战文化大众化成因探析——以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例》,《沧桑》2005年第6期。
    [317]吴金华《邓小平对建设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历史贡献》,《北京党史》2005年5期。
    [318]马书岐《浅谈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沧桑〉2004年1期。
    [319]郭卫民,岳谦厚,董佳:《“抗日根据地与太行精神”研讨会综述》,《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3期。
    [320]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321]王笛:《晚清长江上游地区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322]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323]李怀印:《晚清及民国时期华北村庄中的乡地制——以河北获鹿为例》,《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324]李怀印:《二十世纪早期华北乡村的话语与权力》,《二十一世纪》1999年10月号。
    [325]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326]韩晓莉:《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
    [327]张静如:《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328]田利军:《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禁毒斗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29]高冬梅、李仁杰:《中国共产党变革与整合抗日根据地社会的经验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30]杨兴梅:《南京国民政府禁止妇女缠足的努力及其成败》,《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331]杨兴梅:《观念与社会:女子小脚的美丑与近代中国的两个世界》,《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332]张丹:《也论赵树理笔下的新一代农民》,《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333]陈思和:《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334]叶志坚:《文化功能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10月。
    [335]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中国农村中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卷,2002年。
    [336]汪扮玲:《民间喜剧初探》,选自《民间文学论丛》,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年。
    [337]高春平:《山西抗日根据地同日伪毒化政策的斗争》,《晋阳学刊》2006年,第2期。
    [338]吕徽:《现代性论争中的民间文学》,《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339]徐扶明:《小戏短剧简论》,《戏曲艺术》1995年第3期。
    [340]丁一波:《秧歌探源》,《寻根》2001年第2期。
    [341]朱鸿召:《秧歌是这样开发的》,《上海文学》2002年第10期。
    [342]陈勤建:《文艺民俗批评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343]陈晋:《毛泽东的文化创新之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344]朱晓东:《通过婚姻的治理:1930——1950年共产党的婚姻和妇女解放法令中的策略与身体》,2003 http://www.usc.cuhk.edu.hk/wk_wzdetails.asp?id=821。
    [345]孙伊:《论中国妇女婚姻的权利贫困》,http://www.aisixiang.com/data/21419.html。
    [346]王荣花:《抗日战争时期太行革命根据地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实践》,《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347]范铁权:《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的科学文化》,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348]刘润民:《战争?革命与吕梁山区社会之演变》,山西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49]杨兴梅:《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努力与成效述略》,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50]王克霞:《革命与变迁》,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51]鲍伯丰:《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文化的变迁》,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352]田静波:《太行根据地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动》,山西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53]张基辉:《中共重塑下的晋西北乡村》,山西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354]杨波:《革命·战争与村界的形成》,山西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55]李孝猛:《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华东政法学院博士论文,2004年。
    [456]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357]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358]张慧玲:《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婚姻变革——以晋冀鲁豫为例》,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59]张爱青:《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妇女地位变化研究》,山西大学2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