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崇实厚生·回归自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任何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都必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时代背景有着丝丝相扣的关联,尤其会受到当时思维模式和文化心理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明代住宅室内设计中“宜居”的生活化特征的多层次分析,试图揭示出明代住宅室内设计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深层心理机制及其文化意蕴,以期对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设计文化趋同的困境有所启示。
     本文从三个层次(“器物层”、“行为层"、“心理层”),逐级剖析明代住宅室内设计产生的独特社会背景、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论文首先从影响其特征的社会经济文化入手,介绍了明代“新旧激荡”的历史背景与明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关系。随后论述了明代住宅室内设计“崇实达”的造物观与传统文化心理的关系。接着通过对明代不同阶层生活方式的分析,阐释了明代人们“厚生任性”的生活态度与明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关系。最后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揭示出明代住宅室内设计“回归自我”的文化内涵。
     论文在结论部分对明代住宅室内设计的历史地位做了简要的论述和当代解读,认为明代住宅室内设计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所表达的设计理念,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提出中国传统设计观念的“当代转换”仍然是今天中国设计师们探索和追求的方向。
Creative activity is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economical, political and spiritual conditions, especially influenced by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of a certain age. This essay tries to throw light on the inne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 cultural meaning of the interior design of Ming-Dynasty housing, hoping to help the design focusing on civil trend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phenomenon .
     The paper separates into three parts(material\ behavior\ mentality)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s of the interior design of Ming-Dynasty housing. Firstly,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of Ming Dynasty through society civilization and economy, the essay analyzes why Ming-dynasty housing came into being, the potential cultural meaning of it and what type of mental state it hinted. Here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 of the interior design of Ming-Dynasty housing with Ming-dynasty, when new thing greatly conflicted with traditions. The secord part is discuss the view of utility of interior design in Ming Dynasty and the relations of utility view with traditional civil mentality.The third is to analyze the living styles for different classes, with tradi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with the special life view of love life and free oneself". The interior design of Ming-Dynasty housing show a view of return to oneself, this essay also explores the inner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potential meaning of this idea.
     The final part is review and explain the status of the interior design of Ming-Dynasty housing, take for it as the most successful desig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design, which has most advantages of precedent. Now we can still learn a lot from it. It is still a long way ahead to explore how to mak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esign views in modern design.
引文
①[德] 毕尔格:《主体的退隐:从蒙因到巴特间的主体性历史》,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P4~9
    ①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6,P526
    ①姜祖桐:《易学心理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6,P2
    ①张宏:《中国古代住居与住居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P3
    ②[日]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P5
    ③[日]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P22
    ④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P2896
    ①参见: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p156.
    ①参见李东:《空间、制度、文化与历史叙述——新人文视野下传统聚落与居民建筑研究》,《建筑师》第 115期,P11
    ②[荷] 赫茨伯格著,刘大馨译:《建筑学教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2,P158
    ①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①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①《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二十五
    ②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同,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P1
    ③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P65
    ①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P601
    ②《大明会典》卷189《工匠二》
    ①《大诰二编》,《苏州人才第十三》
    ②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总论P12
    ①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第413页
    ②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①明·王世贞:《弇山园记》
    ②参见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总论P13
    ①高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P247
    ②《明太祖实录》卷一一八
    ③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P642—643
    ④《大明会典》卷一八九
    ①田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1,P30—33
    ①万历《歙志》卷十,《货殖》
    ②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P69
    ③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自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P2—3
    ④《明太祖实录》卷198
    ⑤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文集卷8《赠水部周汉浦榷竣还朝序》
    ⑥何心隐:《何心隐集)卷3《答做客》
    ⑦(王徵:《两理略》卷2《恤商裕国》)
    ①傅农凌主编,杨国帧、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P69
    ②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
    ③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玩具》“好事家”条
    ④崇祯《松江府志》卷7《风俗·俗变》
    ⑤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纪风俗》
    ①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4月,P154
    ②张瀚:《松窗梦语》卷7《风俗纪》
    ③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④参见除充:《暖姝由笔》
    ①张践:《试论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p4
    ②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第9页
    ③参见王杰:《中国实学思想研究随感》,《理论前沿》,2000年第17期,P9
    ①陆陇其:《三鱼堂集》卷二,《学术辨上》
    ②高攀龙:《高子遗书》附录,《景逸高先生行状》
    ③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十八,《东林学案一》
    ①《明史·舆服志四》
    ②见《大明会典》
    ①《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
    ②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P276
    ①高攀龙:《高子遗书》卷八上,《答朱平涵书》
    ②颜元:《颜氏学记》卷一
    ③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P328
    ①李渔:《闲情偶寄》
    ②李渔:《闲情偶寄》
    ③明·文震亨:《长物志》“几榻”卷,榻
    ①明·文震亨:《长物志》
    ②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P521—522
    ①罗筠筠:《雅俗互补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P35
    ②《明史》卷六十九
    ③邢兆良:《晚明社会的士与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p70.
    ④顾宪成:《泾皋藏稿》卷17《明故处士景南倪公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P193
    ⑤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P1200
    ⑥参见《吴县志》
    ⑦参见《明英宗实录》
    ①参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9《工匠卿贰》,P484—485
    ②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P264
    ①朱载堉:《山坡羊·钱是好汉》
    ①唐锦:《龙江梦余录》卷4
    ②《明太祖实录》卷174
    ⑨万历《沃史》卷十三,《风俗考》
    ④王丹丘:《建业风俗记》
    ⑤金木散人编:《鼓掌绝尘》第八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P91—92
    ①《庄子·外篇·骈拇》
    ①明·计成:《园治》卷一·装折
    ②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别水仙花说》
    ③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堂”
    ⑤明·袁宏道:《瓶史》五·宜称)④(明·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位置第二·忌排偶》
    ⑥明·陈继儒:《岩栖幽事》
    ①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种生活的艺术观——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简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第130页
    ②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③明·李渔著,王连海注释:《闲情偶寄图说(下)·器玩部·制度第一·床帐》,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0月,P242
    ①明·李渔著,王连海注释:《闲情偶寄图说(下)·器玩部·制度第一·床帐》,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0月,P242
    ②陈静勇:《对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传统住宅室内陈设艺术理论与设计的评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一期,1995年3月,p105
    ①明·高濂:《遵生八笺》
    ②明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p8
    ①参见张居正《张太岳集》卷1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P181
    ①《鲁班经·卷二·大床》
    ②《鲁班经·卷一·门楼》
    ③张燕:论《鲁班经》——兼谈我国古代工艺思想特色,《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年1月第7卷第1期,P98
    ①程建军:《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9,p181
    ②《园冶》卷一《相地》
    ③张薇:《<园冶>古典人类宜居理论探研》,《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第3期,2006年,P258
    ④《园冶》卷一《相地》
    ①张燕:《山阴道上 宛然境游——论<园冶>的设计艺术思想》,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第3卷第1期,P77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P115
    ③[英] 李约瑟:《中国的科学由于文明》,中译本第1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P162
    ④[英] 李约瑟:《中国的科学由于文明》,中译本第1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P163
    ①《王心斋先生遗集》,卷一语录
    ②李砚祖《创造精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P33
    ③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制体直坚》
    ④明·文震亨:《长物志·位置》
    ①张绮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第二版),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p15
    ②明·文震亨著;海军 田君 注释,《长物志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p8
    ①邱春林:《设计生活》,《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第2期P22
    ②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
    ③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①明·计成:《园冶·装折》
    ②明·计成:《园冶·装折》
    ①明·计成:《园冶·装折》
    ②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p59
    ③明·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制度第一》
    ①陈静勇:《对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传统住宅室内陈设艺术理论与设计的评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一期,1995年3月,p103——107
    ②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藏污纳垢》
    ③明·计成:《园冶·铺地》
    ①见《长物志》位置第十
    ②李允鉌:《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P30
    ③参见: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P5—13
    ①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页
    ①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十
    ②明·高濂:《燕闲清赏笺》卷上
    ③明·归有光:《项脊轩记》
    ④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
    ⑤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一
    ①明·计成:《园冶·掇山·峭壁山》
    ②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种生活的艺术观——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简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p134
    ③明·计成:《园冶·园说》
    ④《园冶·借景》
    ⑤俞国良等:《环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P252
    ⑥俞国良等:《环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P228
    ①明·李渔著,王连海注释:《闲情偶寄图说(下)·器玩部·位置第二》,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10月,P267
    ①参见:陈静勇:《对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传统住宅室内陈设艺术理论与设计的评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一期,1995年3月,p106
    ①见《长物志》卷十,位置,“敞室”
    ②见《长物志》卷十,位置,“置炉”
    ③参见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p58
    ①参见朱家溍:《明清室内陈设》,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P28—39
    ①参见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P970-980
    ①程建军:《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9,P28
    ②明·计成:《园冶·装折》
    ①明·计成:《园冶·圆说》
    ②明·计成:《园冶·门窗》
    ③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
    ①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取景在借》
    ①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p515
    ①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
    ①明·计成:《园冶·六·借景》
    ②明·计成:《园冶·兴造论》
    ③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建筑师》,第36期,P60—63
    ④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建筑师》,第36期,P60—63
    ①李允鉌 著《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2,p295
    ②刘森林:《中华陈设·传统民居室内设计》,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9,p321-322
    ①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二“不二斋”
    ①明·袁宏道:《瓶史·宜称》
    ②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十
    ①陈静勇:《对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传统住宅室内陈设艺术理论与设计的评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一期,1995年3月,p115-116
    ①明·张鼐:《张侗初集·题王甥尹玉梦花楼》
    ①《东坡志林》卷三
    ①杨耀著:《明式家具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P25
    ①明·文震亨:《长物志》
    ②刘鸿伏、邱东联编著:《明清笔筒赏玩》序言,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9月
    ①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5“书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P181
    ②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P164
    ③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12“香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P494
    ①唐王维:《竹里馆》
    ②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7“器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P356
    ③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3“水石”,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5,P113
    ①文震亨:《长物志·器具》
    ①[德]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译者序言P8~10
    ②《墨子·辞过》
    ③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6,p1074
    ①罗筠筠:《雅俗互补 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北京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P38
    ②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P437
    ③于慎行:《谷山笔尘》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6页
    ④罗筠筠:《雅俗互补 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北京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P37
    ①文震亨:《长物志》卷一
    ②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
    ③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第412页
    ①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二《梅花书屋》《不二斋》P16
    ②周晖:《金陵琐事剩录》卷20,据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P71
    ①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二“花木”
    ②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二“花木”
    ③ 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十“置瓶”
    ①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四“禽鱼”
    ②张翰:《奚囊蠹余》卷13《鱼异记》,明隆庆六年刻本
    ③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四“禽鱼”
    ④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2,P586
    ①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
    ②明·董其昌:《骨董十三说》
    ①明·董其昌:《端明集·古董十三说》卷三四《砚记》
    ①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和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4,P182
    ②明·冯时可:《<茶董>序》
    ③明·许次纾:《茶疏》
    ④明·文震亨:《长物志》卷十二,“香茗”
    ①周晖:《二续金陵琐事》卷上“茶坊”条
    ②明·许次纾:《茶疏·茶所》
    ③参见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经籍会通》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P26
    ④明·文震亨:《长物志》
    ①参见谢肇淛:《五杂俎》卷13《事部》
    ②参见蒲松龄:《聊斋文集》卷2《清韵居记》,载《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P38—39
    ③郑瑄:《昨非庵日纂》卷7《颐真》,载《笔记小说大观》第14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P52
    ①明·唐锦:《龙江梦余录》卷四
    ②参见嘉靖《太平县志》卷2《地舆志》下《风俗》;万历《新昌县志》卷4《风俗志》
    ①明·张翰:《松窗梦语》卷四,百工记
    ②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
    ③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P481
    ①参照叶梦珠:《阅世编》卷9《宴会》
    ①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一,“吴中绝技”
    ②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一,“濮仲谦雕刻”
    ③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诸工”
    ① 罗筠筠:《雅俗互补 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北京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P35
    ① 袁忠:《匠师文化及中西建筑文化心理比较》华中建筑第23卷01/2005,p25-27
    ② 明.计成《园冶·兴造论》
    ③ 《长物志》“几榻”卷,榻
    ① 《长物志》“位置”卷,悬画、置瓶
    ② 李渔:《一家言·居室器部·位置》
    ③ 钟筱涵:论李渔的自适人生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P61
    ① 罗筠筠:《雅俗互补 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北京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P35
    ② 袁忠:《匠师文化及中西建筑文化心理比较》 华中建筑第23卷01/2005,P27
    ① 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制度第一》
    ① 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② 计成:《园冶·兴造论》
    ③ 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④ 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山石第五·零星小石》
    ① 明·计成:《园冶·兴造论》
    ② 李渔:《闲情偶寄·凡例七则》.
    ③ 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④ 计成:《园冶》卷3《铺地·冰裂地》
    ① 《园冶》,郑元勋题词
    ② 《园冶》,郑元勋题词
    ③ 《园冶》,郑元勋题词
    ④ 《长物志》卷一
    ⑤ 《长物志·小室》
    ① 《长物志·室庐》
    ① 王艮:《语录》,《王心斋先生集》卷一
    ② 李贽:《答邓石阳书》,《焚书》卷一
    ①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② 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房舍第一》
    ③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
    ① 《华夏地理》2007年5月刊,p34
    ② 《王阳明全集》卷八,P280《王阳明全集》卷八,P280
    ① 参见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2.P619—626
    ② 王艮:《语录》《王心斋先生集》卷一,《广理学碑考》。
    ③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
    ① [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7,译者序言P8~10
    ① B·R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郭本禹 等译,华东帅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P858
    ② 计成:《园冶》.题词
    ③ 李渔:《李笠翁一家言全集·答问席诸子》
    ④ 文震亨:《长物志卷一》
    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3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P334
    ②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1“巾履”条
    ③ 李乐:《续见闻杂记》卷10
    ① 张岱:《陶庵梦忆》卷8“蟹会”条
    ② 李渔:《闲情偶寄·器玩部·位置第二·忌排偶》,P267
    ①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筑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黄兰谷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p10
    ① 陈宝良、王熹著:《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第407页
    ②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P35
    ③ [法]雅克·阿达利:《智慧之路-论迷宫》,邱海婴 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P15
    ④ [英]艾伦·鲍尔斯,《自然设计》,王立非 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P74
    ① [法]雅克·阿达利,《智慧之路-论迷宫》,邱海婴 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P14
    ② 明·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窗栏第二·制体宜坚》
    ① 童寯,《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P38
    ② [美]L·A·伯文,《人格科学》,周榕 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73
    ③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P12
    ①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筑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黄兰谷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①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华书局,P129—130
    ②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P191
    ①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P199
    ② 罗筠筠:《禅悦士风与晚明小品》,《文学评论》,第2001第1期,P123—130
    ① [美]珀文 著,《人格科学》,周榕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71—73
    ① 王贵祥 著,《东西方的建筑空间》,天津:百花出版社,2006.1,P294—300
    ① [意]艾柯等著,[英]柯里尼编,《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1,P53
    ① [美]弗罗姆 著,《逃避自由》,刘林海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6,P205
    ② 翟学伟 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P232
    ① 俞孔坚 著,《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P121
    ② 汉宝德 著,《中国建筑文化讲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P93
    ③ 参见 杨国枢、余安邦 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3
    ①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筑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黄兰谷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P193—194
    ① 陈绶祥 著《对中国建筑的现代认识》、《美术研究》,1989年第3期,P11
    ② 王其均 著《中国民间住宅建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P215
    ③ 汉宝德 著《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三联书店,2006,P87~89
    ① 包亚明 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P48
    ① 李允稣 著《华夏意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P179
    ② 杨耀:《明式家具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P17
    ① 杨耀著:《明式家具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P17
    ① 王毅:《传统结构艺术的完善与危机——读<明式家具珍赏>》,《读书》,1998年第四期,p111
    ① 王澍:《设计的开始》,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P156
    ② 王其钧:《中国民间住宅建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p238.
    ① 王毅:《中国古典居室的陈设艺术及其人文精神》,《红楼梦学刊》,1996第一期,P276
    ① 汪凤炎 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P353
    ① 张岱年,成中英等著《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P91
    1、[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2、[德]毕尔格:《主体的退隐:从蒙因到巴特间的主体性历史》,陈良梅,夏清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法]德勒兹:《德勒兹论福柯》;杨凯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
    4、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6,
    5、姜祖桐:《易学心理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6
    6、[日]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8、刘敦祯:《中国住宅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9、[荷]赫茨伯格 著,刘大馨译:《建筑学教程》,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10、张绮曼、潘吾华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2装饰与陈设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1、张绮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2000年版
    12、张绮曼主编,《室内设计经典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张绮曼:中国室内装饰发展的新台阶,《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4、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之路,《为中国而设计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5、杨耀:《明式家具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16、B·R赫根汉,《心理学史导论》,郭本禹 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18、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9、张勃:《北京建筑艺术风气与社会心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0、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中国历史·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21、[英]李约瑟:《中国的科学由于文明》,中译本第10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
    22、楼庆西主编:《雕梁画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3、赵春林主编:《园林美学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4、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元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5、何重义、曾昭奋编著:《圆明园园林艺术》,科学出版社,1995
    26、王世仁:《理性与浪漫的交织—中国建筑美学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7、李诫 撰;《营造法式》(影印本),中国书店,1995
    28、吕品晶编著:《中国传统艺术·建筑装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9、刘敦祯:《苏州古典园林》:上海三联书店,2000
    30、任继愈:《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
    31、胡德生:《中国古代家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6月
    3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33、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
    34、陆元鼎、陆奇编著:《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宅第建筑(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35、王贵祥:《东西方的建筑空间》,天津:百花出版社,2006.1
    36、刘森林:《世界室内设计史略》,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37、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8、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9、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0、吴山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41、刘森林:《中华陈设·传统民居室内设计》,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42、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3、[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建筑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黄兰谷 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44、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三联书店,1997
    45、刘士林:《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东方出版社2005
    46、胡文彦:《中国家具文化》,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9月
    47、凌继尧:《艺术设计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8、郑曙炀:《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9、张家骥:《园冶全释》,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0、高丰:《中国设计史》,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51、陈宝良、王熹:《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52、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3、祝慈寿:《中国古代工业史》,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5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55、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56、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57、葛荣晋:《中国实学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58、顾宪成:《泾皋藏稿》卷17《明故处士景南倪公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9、金木散人编:《鼓掌绝尘》,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60、[明]文震亨著:海军 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61、[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15,P18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2、程建军:《中国传统建筑与周易哲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6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64、李砚祖《创造精致》,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年
    65、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6、李允稣:《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67、[明]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
    68、俞国良等:《环境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69、阮长江:《中国历代家具图录大全》,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7月
    70、《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71、费箐:《超媒介-当代艺术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2、王世襄编著:《明式家具珍赏》,文物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5
    73、李德喜、陈善枉:《中国古典家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74、[美]L·A·伯文,《人格科学》,周榕 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5、汤兆基主编:《竹木雕刻》,学林出版社1999年
    76、[德]古斯塔夫·艾克著:薛吟译,《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地震出版社1991
    77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78、[法]雅克·阿达利,《智慧之路-论迷宫》,邱海婴 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79、萧默主编,《中国建筑艺术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80、于慎行:《谷山笔尘》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
    81、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82、蒲松龄:《聊斋文集》卷2《清韵居记》,载《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83、郑碹:《昨非庵日纂》卷7《颐真》,载《笔记小说大观》第14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年版
    84、叶梦珠:《阅世编》卷9《宴会》,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85、徐弘祖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86、王念祥编著:《明式家具雕刻艺术》,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
    87、朱家溍:《明清室内陈设》,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88、濮安国:《明式家具》,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89、马甫笙主编:《中国古典家具(杂项卷)》,深圳摄影出版社2003年
    90.陈瑞枫主编:《中华古奇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91、谭均平:《木雕工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年
    92、濮安国:《中国红木家具》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93、刘森林:《中国家具宝库——中国家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94、许柏鸣编著:《家具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
    95、[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2《经籍会通》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96、李学英、舒彤编著:《中国传统图案赏析》,河北美术出版社,1995年
    97、吴山编:《中国历代装饰纹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98、马慕良编著:《术雕图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
    99、[英]艾伦·鲍尔斯,《自然设计》,王立非 等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100、张道一主编:《中国图案大系》,山东美术出版社,1993年~1995年
    101、谢天宇编:《中国雕器收藏与鉴赏全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2、何家亮、陶世智:《漆艺髹饰学》,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
    103、[法]雅克·阿达利,《智慧之路-论迷宫》,邱海婴 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104、菲奥纳·贝克、基斯·贝克:《20世纪家具》,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105、[清]李渔 著,《闲情偶寄》,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
    106、[清]李渔 著,《闲情偶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07、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
    108、宗志罡:《明代思想与中国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9、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0、曹林娣:《姑苏园林与中国文化》,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版。
    111、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2、陈从周:《扬州园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
    113、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大安出版社,1988年版。
    114、陈学文:《中国封建晚期的商品经济》,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5、陈瑜:《文人与茶》,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116、童寯,《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117、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台北明文书局,1986年版。
    118、[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四库全书本。
    119、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20、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1、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22、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3、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4、郭厚安:《明实录经济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25、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6、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27、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8、[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129、[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130、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32、[明]李贽:《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
    133、[明]李贽:《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34、[明]李贽:《续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135、[明]凌濛初:《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36、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7、濮安国:《明清家具装饰艺术》,浙江摄影出版社,2001年8月
    138、[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
    139、[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管巧灵,谭属春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140、王其均:《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141、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42、[美]弗罗姆著,《逃避自由》,刘林海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6
    143、翟学伟 主编,《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14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45、王世襄:《锦灰堆》,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6、[明]王世贞:《弁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147、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48、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中下三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49、[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50、[明]袁中道:《珂雪斋选集》,上海书店,1982年。
    151、[明]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52、[明]张瀚:《松窗梦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53、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54、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
    155、[意]艾柯 等著,[英]柯里尼 编,《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11
    156、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57、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
    158、杨国枢、余安邦 主编《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3
    159、王其均:《中国民间住宅建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60、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三联书店,2006
    161、包亚明 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6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63、王瑾:《互文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164、邢兆良:《晚明社会的士与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165、王刚:《论明中后期世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文人主体精神的嬗变》,《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66、张薇:《<园冶>古典人类宜居理论探研》,《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5卷,第3期
    167、张燕:论《鲁班经》——兼谈我国古代工艺思想特色,《东南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年1月第7卷第1期
    168、张燕:《山阴道上 宛然境游——论<园冶>的设计艺术思想》,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第3卷第1期
    169、陈静勇:《对李渔<一家言居室器玩部>中传统住宅室内陈设艺术理论与设计的评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第一期,1995年3月
    170、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种生活的艺术观——明清环境艺术设计与陈设思想简论》,《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171、缪朴:《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建筑师》,第36期
    172、王毅:《中国古典居室的陈设艺术及其人文精神》,《红楼梦学刊》,1996第一期
    173、王毅:《传统结构艺术的完善与危机——读<明式家具珍赏>》,《读书》,1998年第四期
    174、钟筱涵:《论李渔的自适人生观》,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75、蒋绿荷:《中国传统家具的继承与发展》,《家具》2002年第5期。
    176、朱大渭:《中古汉人由跪坐到垂脚高坐》,《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
    177、黎敏:《古典家具生产中的技术与情感》,《家具与室内装饰》2003年第2期
    178、行淑敏 陈健敏:明式家具装饰纹样及其内涵浅析,家具与室内设计,2004年第1期
    179、罗军:《明式家具品赏》,《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第4期
    180、周耀 宋秀琴:《明代家具结构装饰特点分析》,《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81、高丰:《木头构创的诗篇——明式家具的艺术与文化》,《东南文化》,2000年第2期
    182、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183、陈茂山:《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184、陈忠平:《明清徽商在江南市镇的活动》,《江淮论坛》,1985年第5期。
    185、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
    186、郝秉键:《明清绅士的构成》,《历史教学》,1996年第5期。
    187、黄果泉:《自娱:李渔的创作心态及文学功能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9卷第4期。
    188、季桂起:《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转变及文化人格的转型》,《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89、金丹元:《论明清时期的艺术审美思维》,《学术季刊》,1994年第4期。
    190、朱力:《野渡无人舟自横》,《美术观察》,2003年第十二期
    191、刘学忠:《茶与诗——文人生活对艺术的渗透》,《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192、王世襄:《文人趣味与工艺美术》,《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1期。
    193、王世仁:《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审美观》,《文艺研究》,1985年第3期。
    194、王树良:《“百姓日用即道”思想影响下的晚明设计》,《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
    195、王毅:《中国士大夫隐逸文化的兴衰》,《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
    196、吴仁安:《明代江南社会风尚初探》,《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2期。
    197、严迪昌:《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苏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98、闫力,赵劲松:《文士园林“虚与实”的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年第8卷第1期。
    199、陈绶祥:《对中国建筑的现代认识》、《美术研究》,1989年第3期,P11
    200、罗筠筠:《雅俗互补 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P35
    201、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202、段炳果:《吴门四家艺术中的审美意趣》,《苏州人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03、范青、李秀:《论江南园林造园的艺术特点》,《绵刚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15卷第1期。
    204、范仲明、王涛:《明清时期紫砂壶的制作与特征》,《江苏陶瓷》,2001年第34卷第3期
    205、方四文:《江南古典园林的生态意向》,《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卷第3期。
    206、刘敦桢:《鲁班营造正式》,《文物》,1962年第2期
    207、袁忠:《匠师文化及中西建筑文化心理比较》华中建筑第23卷2005
    208、李东:《空间、制度、文化与历史叙述——新人文视野下传统聚落与居民建筑研究》,《建筑师》第115期
    209、张践:《试论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一期
    210、张学智:《中国实学的义涵及其现代架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第6期
    211、葛荣晋:《中国实学的现代转换》,《齐鲁学刊》,1995年第一期
    212、尤西林:《实学与本体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六期
    213、王杰:《中国实学思想研究随感》,《理论前沿》,2000第17期
    214、陈义海:《中西实学之辨——明清间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第32卷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