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游记中的晚清中国印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时期,大量日人来华,并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游记,这些游记以纪实的形式对中国晚清社会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录,是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一批珍贵史料,但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游记中,日本游士记录了晚清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社会政局动荡,军备废弛;清政府对于改革与发展方向感到迷茫;城市商业繁荣,但缺乏市政建设与管理;政治精英们对于社会变革默然;晚清文化也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等。这些“中国印象”在日本固有的大国梦想和近代中日两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晚清日人的“中国观”。这种“中国观”的形成具有三大特征:涉及面广,内容庞杂;重实地调查;误读、偏见较多,感性与理性交织。然而,这种“中国观”一经形成,在晚清以后的中日关系交往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大的历史作用。首先,来华的日本游士或是提供情报或是转化为政治家,直接影响了中日政局发展;其次,“中国印象”促进了中日士人的深入交流,深深地影响了日本民间舆论和思想界;最后,推动了近代日本“东洋史学”与“支那学”的兴起。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Japanese in China who left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travel notes, these documentary notes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of China in the form of community which carried out a detailed record of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was a group of more precious materials, but has not yet been fully exploited. In travel notes, they record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ociety was instable, bad arms; Qing government was confused fo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city commercy is prosperious but lack of municip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Political elite do not care about social change.Under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inherent dream of a great power and the changes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modern China and Japan, these Chinese impression turnned into Japanese "China concep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formation of "China view" had three major characteristics: involving many areas, and the cumbersome; re-spot investigations; misunderstanding, prejudice more emotional and irrational intertwined. However,when this "China concept" had formed ,it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the course of exchang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First of all, providing intelligence to Japan or some travelers becoming into politicians,so it took a direct impact on the Sino-Japa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s; Second, the "impression of China" promoted the Sino-Japanese in-depth exchange, deeply affected the Japanese public opinion; Finally, the "impression of China" made the course of "Oriental History" and china study arise.
引文
[1][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6页。
    [1][日]中野孤山著、郭举昆译:《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版,第3页。
    [2][日]芥川龙之介著、秦刚译:《中国游记》,中华书局 2007版,第4页。
    [3]邹兆辰等著:《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当代中国出版社,第271页。
    [4]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0页。
    [1]张柱洪、王晓秋编:《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293页。
    [1][日]小岛晋治编:《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第1卷,游麽尼书房平成九年版,第96页。
    [2]《辞海》1999年版,第405页。
    [3]严绍璗:《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岱宗学刊》1992年第2期。 第59页。
    [1][日]名仓予何人著:《海外日录》,《集成》第11卷,第91页;转引自冯天瑜著《“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40页。
    [2]为了交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原本批准件,幕府于1860年2月13日首次向美国派遣使团。
    [3]王晓秋:《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4版。
    [4]1837年(天保八年)日本曾发生大盐平八郎(1793—1837)领导的城市贫民暴动,给幕府统治造成巨大震撼。
    [1]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中国的租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第56页。
    [1]王辑五著:《中日交通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95页。
    [2]《1870—1945年日本侨民在上海》第8页。
    [3]《中日交通史》第204页。
    [1][日]信夫清三郎著:《日本政治史》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78页。
    [2][日]《吉田松荫全集》(第二卷),第218页。
    [3]《集成》第1卷,第18页。
    [1]《集成》第1卷,第18页。
    [2]《集成》第1卷,第18页。
    [3][日]曾根俊虎著、范健明译:《清国漫游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26页。
    [4]《清国漫游志》第327页。
    [5]《清国漫游志》第333页。
    [6][日]竹添进一郎著、张明杰译:《栈云霞雨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1页。
    [7]《北中国纪行》第181页。
    [8]《北中国纪行》第184页。
    [1]《集成》第1卷,第168页。
    [2]《北中国纪行》第165页。
    [3]《清国漫游志》第314页。
    [4]李鸿章著:《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页四十五。
    [5]《上海行日记》,转引自《千岁丸上海行》第100页。
    [1]《集成》第一卷,第39页。
    [2]《集成》第一卷,第39页。
    [3]《中国游记》第16页。
    [1]《北中国纪行》第34页。
    [2]《北中国纪行》第8I页。
    [3]《北中国纪行》第94页。
    [4]《清国漫游志》第363页。
    [5]《北中国纪行》第88页。
    [6]《北中国纪行》第96页。
    [7]《北中国纪行后编》第188页。
    [8][日]中野孤山著、郭举昆译:《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2页。
    [1][日]内藤湖南著、吴卫峰译:《燕山楚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页。
    [2]《燕山楚水》第87页。
    [3]《燕山楚水》第88页。
    [1]《集成》第11卷,第172-173页。
    [2]《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19页。
    [3]《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18页。
    [4]《北中国纪行》第3页。
    [5]《燕山楚水》第37页。
    [6]《北中国纪行》第82页。
    [7]《清国漫游志》第357页。
    [8]《集成》第11卷,第27、101页。
    [9]《北中国纪行》第6页。
    [10]《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80页。
    [1]《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19页。
    [2]《北中国纪行》第6页。
    [3]《北中国纪行》第65页。
    [4]《燕山楚水》第126页。
    [5]《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91页。
    [6]《北中国纪行》第4页。
    [7]《北中国纪行》第97页。
    [8]《北中国纪行》第262页。
    [1]《燕山楚水》第146页。
    [2]《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7页。
    [3]《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10页。
    [4]《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13页。
    [5]《北中国纪行》第5页。
    [6][日]小林爱雄著、李炜译:《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3页。
    [7]《集成》第11卷,第15页。
    [8]《集成》第1卷,第29页。
    [1]《燕山出水》第34页。
    [2]《燕山出水》第31页。
    [1]《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十五,页十。
    [2]《清国漫游志》第346页。
    [3]《清国漫游志》第370页。
    [4]《燕山出水》第31页。
    [5]《燕山楚水》第191页。
    [1]《集成》第1卷,第67页。
    [2]《集成》第11卷,第102页。
    [3]《集成》第11卷,第108页。
    [4]《北中国纪行》第186页。
    [5]《集成》第11卷,第172页
    [6]《北中国纪行》第192页。
    [7]《北中国纪行》第219页。
    [8]《北中国纪行》第192页。
    [1]《栈云霞雨日记》第80页。
    [2]《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14页。
    [3]《中国印象记》第37页。
    [4][日]夏目漱石著、王成译:《满韩漫游》,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0页。
    [1]《北中国纪行》第166页。
    [2]《栈云霞雨日记》第32页。
    [3][日]竹添进一郎著:《栈云霞雨诗草》,《集成》第19卷,第221页。
    [4][日]冈千仞著:《观光纪游》,《集成》第20卷,第76页。
    [1]《中国印象记》第72页。
    [2]《中国印象记》第16页。
    [3]《北中国纪行》第37页。
    [4]《北中国纪行》第315页。
    [5]《北中国纪行》第50页。
    [6]《北中国纪行》第188页。
    [1]《清国漫游志》第373页。
    [2]《中国印象记》第14页。
    [3]《燕山楚水》第182页。
    [4]《燕山楚水》第74页。
    [1]王振坤、张颖著:《日特祸华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谋略谍报活动史实》(第1卷),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2][日]井上清著:《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第10页。
    [1]清 贾桢等:《筹办夷务始末》,中华书局1979年版。
    [2]清 李鸿章著:《李文忠公全集》,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1]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3页。
    [3]汪向荣著:《日本教习》,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6页。
    [4][美]拉尔夫·鲍威尔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0页。
    [5]《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第145页。
    [1][日]股野琢著、张明杰译:《苇航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0页。
    [1]《燕山楚水》第136页。
    [1]《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33页。
    [2]《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34页。
    [3][日]桑原鷙藏著、张明杰译:《考史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页。
    [1]《北中国纪行》第94版。
    [2]《北中国纪行》第94版。
    [3]《北中国纪行》第81页。
    [4]《北中国纪行》第194页。
    [5]朱谦之编:《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页。
    [6]《集成》第11卷,第172页。
    [1]《燕山楚水》第31页。
    [2]《燕山楚水》第86-88页。
    [3]杨乃乔著:《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4]《北中国纪行》第65页。
    [1]《燕山楚水》第191页。
    [2]《燕山楚水》第184页。
    [1][日]中村新太郎著:《日本与中国的两千年》(下),日本东邦出版社,第574页。
    [2]《北中国纪行》第2页。
    [3][日]薄井由女士2001年初出版硕士论文《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
    [1]《满韩漫游》第142页。
    [2]《满韩漫游》第143页。
    [1]日人在华担任教职则要早得多,日人早存戊戌维新期间的1898年7月就成立了福州东文学堂,发起者为陈宝琛和东亚同文会记者中岛真雄。
    [2]其他学者的研究见《新政革命于日本》第71、72页,文中表给出的为目前的研究数据,在这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的还有日本的服部宇之吉博士、实藤惠秀、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的阿部洋、加藤佑三、南里知树和中国方面的汪向荣和王晓秋两位教授。
    [3][日]荫山雅博著:《清末近代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与日本教习》第9页。
    [1][美]任达著、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2][H]山川早水著、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3]《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第90页。
    [4]《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146页。
    [5]汪向荣:《日本教习》,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24、125、126、129、138页。
    [6]《新政革命与日本》第98页。
    [1]王屏著:《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6页。
    [2]《北中国纪行》第263页。
    [3]《北中国纪行》第37页。
    [1]《燕山楚水》第87页。
    [2]《燕山楚水》第173页。
    [3]《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第4页。
    [4]钱婉约著:《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2007版,第4页。
    [1]《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第4页。
    [1]《燕山楚水》第183页。
    [2][日]那珂通世著:《中等东洋史·叙》,载《桑原鷙藏全集》岩波书店1968年,第4卷第3页。
    [1][日]吉川幸次郎著、钱婉约译:《我的留学记》,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3、4页。
    [2][日]内藤湖南著:《支那学问的现状》,《内藤湖南全集》第六卷,筑摩书房1972年;转引自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4页。
    [3]《我的留学记》第77-80页。
    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国七十五年(1986年)——民国八十四年(1995)。
    2、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代孤本外交档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2年版。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成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同治朝政务档案(全三册)》,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3年版。
    1、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1932年版。
    2、中研院近代史所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中研院近代史所1972年版。
    3、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清内务府档案汇编》,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4年版。
    4、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外交文牍》,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5年版。
    5、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晚清东游日记汇编:日本政法考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晚清东游日记汇编:日本军事观察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晚清东游日记汇编:中日诗文交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8、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民国中日交涉密档》,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5年版。
    9、黄月波等编:《中外条约汇编检查表》,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
    11、黄遵宪:《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沈云龙主编2006年版。
    12、张德泽编:《清季各国照会目录》,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沈云龙主编2006年版。
    13、誉阳甚八著:《日清战史讲授录》,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十八辑,沈云龙主编2006年版。
    14、王彦威、王亮主编:《清季外交史料》,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二辑,沈云龙主编2006年版。
    15、汪向荣、夏应元:《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0》,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17、18、国家图书馆分管编选:《清末实事采新汇选》,北京图书馆2003年版。
    19、[日]桑原骘藏著、张明杰译:《考史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20、[日]内藤湖南著、吴卫峰译:《燕山出水》,中华书局2007年版。
    21、[日]芥川龙之介著、李炜译:《中国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22、[日]中野孤山著、郭举昆译:《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中华书局2007年版。
    23、[日]小林爱雄著、李炜译:《中国印象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24、[日]夏目漱石著、王成译:《满韩漫游》,中华书局2007年版。
    25、[日]竹添进一郎著、张明杰译:《栈云峡雨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26、[日]股野琢著、张明杰译:《苇杭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27、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光绪戊戌年收发抄电》,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2004年版。
    28、[日]曾根俊虎著、范建明译:《北中国纪行》,中华书局2007年版。
    29、[日]曾根俊虎著、范建明译:《清国漫游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
    30、[日]山川早水著、李杰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 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1、贾桢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中华书局1964年版。
    32、罗振玉编辑:《皇清奏议》,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年版。
    33、王先谦编:《东华续录》(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369-3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4、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35、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申报》
    2、《东方杂志》
    3、《大公报》
    4、《中外日报》
    1、[日]林屋辰三郎编:《幕末文化/研究》,岩波书店刊行昭和五十二年版。
    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3、[日]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日]依田憙家:《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
    6、[日]小叶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ミスズ书房昭和四十三年版。
    7、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同]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史》,三联书店1983年版。
    9、[日]宫崎寅减:《三十三年落花梦》,致良出版社1987年版。
    10、翟新:《近代以来日本民间涉外活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版。
    11、[日]井上清:《日本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2、[日]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78年版。
    13、[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76年版。
    14、[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吏》(上、下),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15、[爱尔兰]乔恩·哈利戴:《日本资本主义政治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6、[日]丸山真男,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
    17、[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3年版。
    19、[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0、[日]藤家礼之助:《日中交流两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21、[日]中村新太:《中日两千年—人物来往与文化交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2、[日]源了圆:《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23、[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4、[日]伊原泽周:《从笔谈外交到以史为鉴》,中华书局2003年版。
    25、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26、李永炽:《日本的近代化与知识分子》,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版。
    27、汪向荣:《日本教习》,三联书店1988年版。
    28、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29、王晓秋:《近代中国与日本——互动与影响》,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30、米庆余:《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1、汪向荣:《中国近代化与日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2、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3、万峰:《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序版。
    34、郭连友:《吉田松阴与近代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米庆余:《日本近代外交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6、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中华书局2004年版。
    37、钱婉约:《内藤湖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版。
    38、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编:《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人民出版 社1999年版。
    39、王晓秋:《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40、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41、石晓军:《中日相互认识变迁史的比较文化学考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42、渡边浩:《中国与日本的“日本观”》,《日本学刊》2002年第6期。
    43、高增杰:《福泽谕吉与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观》,《日本学刊》2002年第6期。
    44、张晶萍:《叶德辉与日本学者的交往及其日本想象》,《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5、陈景彦:《西风东渐与中日知识分子的回应》,《日本学刊》2002年第2期。
    46、周启乾:《晚清知识分子日本观的考察》,《日本学刊》1997年第6期。
    47、桑兵:《“兴亚会”与戊戌庚子之间的终日民间结盟》,《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3期。
    48、冯天瑜:《同治元年日本人对上海社情的观察》,《学术月刊》2000年第1期。
    49、邱雅芬:《“湖南的扇子”:芥川龙之介文学意以及中国观之变迁》,《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