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英语中,"Japanese Sinolog"一词可以翻译成中文:“日本汉学”或者“日本的中国研究”,但其包涵的内容也许远不止这两个中文表达。它可能指日本学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或是日本人对中国学术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意指日本人采用自己的方式和眼光对中国从古至今的文明作出的反应。笔者对此词的理解倾向于第一种指向,即日本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而“日本近代中国学”则系指1880年代到1940年代以“东洋史学”派和“支那学”派为中心,包括部分其它人士的中国研究(主要是中国史研究)。近代意义上的日本中国学与传统的日本汉学在性质上不尽相同,它是在日本以“明治维新”为标识的近代化潮流中形成的一种“国别文化研究”。其最显著特点,在于摆脱了传统的“经学主义”文化观念,而以“近代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为其学术的导向。
     日本近代中国学在创建之初,不少学者曾经进行过严肃的、认真的学术研究。但是,随着日本“大陆政策”的实施,日本近代中国学中的日本元素逐渐占据了指导地位,愈来愈多的研究家抱有日本国体神圣论、民族优胜论而轻蔑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为日本军国主义目的服务。背离历史科学的客观主义原则,甚至任意捏造和曲解有关历史。
     面对从客观主义走向反动的日本近代中国学,中国史学界其始因钦佩而表现出“倾听”和“学步”,其后亦因民族觉醒、文化自觉而逐步争取学术自立,对日本近代中国学有接受有抵制,彼此交流,互相影响。终因其蜕变为侵略和奴役中国的工具而坚决抵制,少数纯正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日本也被边缘化,在中国也难免被忽略。
     文章分七部分呈现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回应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相关概述。主要围绕日本近代中国学产生、发展、蜕化、衰亡的过程进行阐释,找出中国学界反应的系列聚焦点;第二部分主要以清末支那史、东洋史作品介译及响应情况为中心,探讨“新史学”思潮对日本“东洋史学”的移植;第三部分是通过王国维、胡适与日本近代中国学实证主义学派的交流和互动,分析“二重证据法”、“整理国故运动”形成、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是对争论己久的古史辩运动与日本疑古史的关联问题,作进一步的厘清,肯定顾颉刚“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说借鉴了日本白鸟库吉的“尧舜禹抹杀论”和内藤湖南的“加上原则”;第五、六部分集中突出中国学者对日本近代中国学中的侵略主义成分的拒斥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回应的焦点在于日本近代汉学家的侵华史观与满洲史地研究,结语部分则重点强调近代中日学术交流重要意义,分析指出中国史学与日本近代中国学的交流与互动中,中日双方学者所展现的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心态。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范围和考察角度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重点研究1890年至194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1880到1940年代的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认识与回应,从而把以前的“交流”或“传播”的研究向思想深层推进,并且回到历史现场,探讨中国学术主体性的变化及其与日本近代中国学的互动。
In English, the term "Japanese Sinolog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s follows:(1) "Japanese sinology" or (2) "Japan's Chinese studies", but it is should be noted that its inclusion content may be far more than the two Chinese expression. It could stand for the Japanese scholars' researches on th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class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Japanese. In addition, it maybe also stands for the unique manners and eyesight of Japanese to react to China avers civilization. In this research, I prefer to adopt and identity the first type, namely the Japanese researches on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Here the Japanese Modern Sinology covered the period from 1880s to 1940s, centring for "Asian Historical Studies"and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which also contented some others researches China studies (mainly history studies). Furthermore, there has some differences in nature between the modern sense of Japan Chinese study and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sinology, the former was a somewhat "national cultural studies"forming in the modernization tidy which marked as "Meiji Restoration". The most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of it were targeted the"modern socialist" and "rationalism" as its academic orientation, getting rid of the traditional"Confucian doctrine".
     In early times, many scholars have had serious and careful academic researches to Japanese modern Chinese study. But when the "continental policy"was implement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Japanese elements were gradually occupying the guiding position in this study, While the crude and ideologically predetermined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hinese studies have been toned up, liking as "Japan's constitution sacred theory"and "ethnic theory", which all had a contemptuous attitudes toward China, and embraced a aim to serve for Japanese militarism in th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ways. Moreover, some researches were obviously deviating from the objectivism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science, even arbitrarily fabricated and misinterpret the history facts.
     Facing the Changes in Japanese modern studies form objectivism towards reactionary, the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also had a distinct change from "listening and toddlers"to "academic independence"influenced by national awareness and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addition, they tended to take an embracing and rejecting manners towards the Japanese studies. Besides, some scholars in Japan who had academic independence spirit were being gradually marginalized just because of resisting the above academic tide in their own country, but unfortunately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were ignored by the Chinese Scholars.
     The article divides into seven sections to interpretate the Chinese historical academic' reaction to Japanese Sinology:In Chapter one, we shall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Sinology, focusing its generation, development, reduced, and decline processing, and find out the series differentiates reac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The second part will centre on some books on"Asian Historical Studies"and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 and their translations, exploring the influences of Japanese Oriental Historiography to"the new historiography". In Chapter three we will take a brief look at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Wang Guo—wei, Hu Shih and Positivism School, a branch in Japanese Modern Sinology, analyzing the Japanes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Method of Dual Evidence"and "Rearranging the National Heritage". In the fourth part, we will make a further clarify on some correlation problems between "Debating on the Ancient History" movement and "Suspected on the Ancient History" in Japan, to confirm the theory "Stratified Version" have much been influenced by Shiratori Kurakichi'"Obliteration of many legends" and Naitou Konan'"With the principle". In the last two parts, this article will pay special attentions to the Chinese historical academic's rejecting and struggles to the aggression component in Japanese Modern Sinology. In one word, we will discuss the aggression historical views and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y researches on Manchuria of Japanese Sinologist; in the chapter Summary and Conclusions, it will show the significance of modern Sino Japanese academic exchanges, analyzing that the distinct different disposition and mentality between the scholars in two countries during their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
     To sum up, the research scope and investigation perspective of this article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namely it will look in detail the knowledge and response of Chinese academic circle to Japanese Modern Sinology from the end of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first half of twentieth century. Only in this way can promote the academic paradigm from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to the thought level, as well as getting back to the historic sit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hanging of the Chinese academic subjectivity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Japanese Modern Sinology.
引文
①王古鲁编:《最近日人研究中国学术之一斑(第一册)》,上海:三联书店,1936年,第1页。
    ②日本以庚款一部,设立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于东京、京都二处,分别设立研究所。1912年(民国十八年,昭和四年)正式开院,择定题目,从事研究,并列刊行各种研究报告,其论文则别刊行《东方学报》,东京、京都两研究所分别刊行,不定期。
    ③1911年(清宣统三年,明治四十四年)1月创刊,每年3期,自11卷起,改为每年四期之季刊,长篇巨著,藉以刊布;末附汇报,并刊欧美新书目录。
    ④1902年(民国九年,大正九年)9月创刊,支那学社发行。
    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明治二十三年)十二月创刊,东京帝国大学史学会发行。
    ⑥后藤新平伯爵任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裁时,仿台湾旧惯例调查之例,以满洲历史地理之研究调查,委托白鸟库吉。自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明治四十一年),白鸟即偕稻叶岩吉等数人,在满铁会社历史调查室内,开始研究,满铁所刊《满洲历史地理》二卷(民国二年,大正二年),即其研究之结果。关于朝鲜史地 方面,亦由满铁于1913年(民国二年,大正二年)刊行《朝鲜历史地理》二卷。至1915年(民国四年,大正四年)1月,以其事业委托东京帝国大学。帝大即嘱托箭内亘、池内宏、和田清等,从事调查,一有所得,即由东京帝大发行《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
    ①1916年(民国五年,大正五年)1月创刊,京都帝国大学研究会发行。
    ②东洋史研究会发行,季刊。
    ③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昭和八年)创刊
    ④参见周宁编:《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2页。
    ①较早关注西方对中国史学影响的是台湾学者杜维运,他的《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西方史学心目中的中国史学》、《梁启超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探源》等论文以及《与西方史学论中国史学》一书的《中西史学的交流》一章对中西史学交流进行了论述。杜先生在《西方史学输入中国考》(收录在《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见《食货月刊》第1卷第2期,1971年5月。)一文中提到,对于20世纪初的梁启超,他当时所了解的西方史学极为有限,他没有直接阅读西文书籍的能力,仅能从日文书籍晓得一些西方史学。这种说法使我们明确梁早期的史学思想确实来自日本,但杜文没有进一步探究梁氏从哪些日文书籍中获取了哪些西方史学资源。
    ②该书中“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一章从20世纪初的各类旧期刊、翻译史著和清季历史教科书中爬梳出大量的史料,其意义不仅在于十分具体地为人们勾勒出了“新史学”思潮的总体概貌,还在于对西方史学东传的第一次高潮作了开拓性的研究。对于西方史学理论的借径日本输入中国的问题,俞文主要讨论浮田和民的《史学原论》和坪井马九三的《史学研究法》中译文的出版、流传及影响。俞文虽然对《史学原论》各种中译本作了整理,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进一步探究《史学原论》与梁启超《新史学》的关系。
    ①此三卷分别为1、《日本汉学史Ⅰ:起源与确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2、《日本汉学史Ⅱ:成熟和迷途(1919-194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3、《日本汉学史Ⅲ:转折和发展(1945-197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①胡逢祥:《20世纪初日本近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学术月刊》,1984年第9期。
    ①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3页。
    ②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2页。
    ③日本江户时期对西方文化化科学知识的称谓。从16世纪末起,逐渐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商人到日本经商。随后,天主教也很快在日本广设教堂、学校和医院。德川幕府初期,因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曾默许天主教的活动。但后来封建统治者看到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威胁日增,便于1639年颁布“锁国令”。此后,日本驱逐各国商人、教士,禁止日本人与外国贸易,只允许中国、荷兰两国在长崎通商。因在西方诸国中,只通过与荷兰的交往,接触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所以日本便将西学称为兰学。至18世纪,德川吉宗鼓励吸取西方自然科学、医学和军事技术,以后又扩大到注意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和政治学说,“兰学”便源源传入。这对日本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和近代文化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日本明治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在研习兰学方面颇有成绩,并于1858年,在江户开设兰学塾,招收学生,讲授兰学。
    ④赖山阳(1780—1832年)日本德川幕府后期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名襄,字子成,通称久太郎,号山阳。少年时就诵读《小学》、《近思录》,后读东坡的《史论》,于是以文章名世。后来在京都讲学。山阳著述甚丰,涉及面广,而尤以史论、历史哲学而闻名于世。主要著作有《日本外史》、《日本政记》、《通义》等。
    ①郑彭年:《日本中国文化摄取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8页。
    ②“万叶假名”指日本最古的和歌集《万叶集》中用以标注读音的汉字。《万叶集》约编于8世纪中叶,21卷,收4至8世纪中叶和歌共4500余首。该诗集虽全用汉字,但已全失汉字本来意义,仅被用作一种符号来表示日本语言,故称万叶假名。
    ③“假名”,读作kana,日文字母。传统的假名共有50个,由于其中有重复和同音的假名,现在实际上只有45个。假名是表音符号,日本人在唐朝初期由50个不同的汉字演变而成。因为汉字书体有正楷和草书之分,所以假名亦有“片假名”(katakana)和“平假名”(hirakana)之别。
    ④内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今日本秋田县人,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早年就读于秋田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899年来华游历。以后全力从事中国研究工作,数次来华活动。日俄战争前后主张对外侵略,曾到北京向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建议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1907年起任东京帝国大学东洋史教授,以研究清史知名。191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12年到奉天窃取故宫崇谟阁中保存的史料文献(满洲老檔),编出清代史料。1934年6月病死。著有《燕山楚水》、《清朝衰亡论》、《支那论》、《新支那论》、《支那古代史》、《支那史学史》等书。
    ①[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储元熹、卞铁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13页。
    ②[日]井上清:《日本历史》(中册),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77页。
    ③[日]福泽谕吉:《民情一新》,《福泽谕吉全集》第5卷,东京:岩波书店,1958年,第9-10页
    ④福泽谕吉(1834—1901)日本明治初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丰前中津藩人。他从14岁时开始跟同乡的汉学家白石照山学习汉学约四、五年,造诣很深。21岁时游学长崎,第二年到大阪,跟著名西医绪方洪庵先生学习兰学。1858年应中津藩召聘,到江户开办兰学堂,教荷兰文。翌年开始学英语。他于1860年第一次赴美,亲眼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增大了见闻,1861年第二次出使欧洲,历游法、英、荷、普、葡、俄等国,又接触到了近代欧洲的文明社会,进一步扩大了眼界。1867年他又随赴美代表团去美半年,因此他对欧美文化相当了解。明治维新后他坚决不做官,专心搞教育。主要是办庆应义塾进行讲学,同时还著书和译书,致力于宣传欧美新文化,以培养具有洋学和实学的人才,1873年参加《明六社》,与森有礼、西周等一起提倡启蒙思想,促进文明开化。晚年,思想倾向保守,积极宣传国家主义、国权思想等。主要著作有:《西方事情》(1866—1869)《劝学篇》(1872—1876)、《文明论概略》(1875)、《旧藩情》、《丁丑公论》(1877)、《国会论》、《民情一新》(1879)、《时事小言》(1881)、《帝室论》(1882)、《尊王论》(1888)等。
    ①[日]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马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93页。
    ②中村正直(1832—1891)幼名钏太郎,号敬宇,生于伊豆农民家庭。日本明治前期教育家、启蒙学者。早年入昌平阪学问所学习洋学。1855年任该所教授。1866年任幕府留英学生监督赴英。1868年回国,任藩学静冈学问所教授,翻译出版斯迈尔的《西国立志编》和穆勒的《自由之理》,是当时传播最广的启蒙书,同年任大藏省翻译官,译述西方思想的文献。1873年设立私塾同人社,讲授英国文学,出版《同人社文学杂志》。1876年创办训育哑院,翌年任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1886年为元老院议观。1890年为敕先贵族院议员,兼任女子高等师范校长。
    ③加藤弘之(1836-1916)日本政治学家。历任东京帝国大学校长、帝国学士院院长。贵族院议员、枢密院顾问官。明治维新后宣传立宪政治。哲学上,自称一元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与能力的混合体。政治学上,提倡社会有机体说,鼓吹国家主义,制造对外侵略理论。著作有《立宪政体论》、《国体新论》,《强者权利的竞争》等。
    ④参见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页。
    ①田口卯吉(1885-1905)名铉,号鼎轩,生于东京,日本明治时期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博士。早年学过兰医(西医),就学于共立学舍,后在大藏省翻译局学习经济学和英语。1874年在纸币寮任职。1877年与沼问守一等创办嘤鸣社,从事自由民权运动。1878年辞去纸币寮职务后,专门从事著述和翻译。1879年创办《东京经济杂志》,1891年创办史学杂志《史海》,1896年编辑出版《国史大系》。曾任东京府会议员、市会议员,1894年起为众议员。主要著作有《自由贸易日本经济论》、《日本开化小史》、《日本社会事汇》。
    ②[日]远山茂树:《日本近代史》,东京:岩波书店,1975年,第7页。
    ①杨鸿烈:《史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3页。
    ②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德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也是西方近代史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主张研究历史必须基于客观地搜集研读档案资料之后,如实地呈现历史的原貌,他的这种史学主张,被称作兰克学派,对后来东西方史学都有重大的影响。
    ③白鸟库吉(1865-1942)日本东方学家、民族史学家、“东洋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1890年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毕业后,即任该校学习院教授。19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1904年起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1925年后在国学院大学、立教大学任教。曾于1907年创立东洋协会学术调查部,又于二年后主持出版《东洋学报》,1924年创建东洋文库,并任理事长兼研究部主任。曾长期致力于朝鲜、中国、中亚、北亚各民族的历史、民俗、神话、传说、语言、宗教、考古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西域史研究》、《塞外史研究》、《满鲜史研究》、《亚洲各民族语言研究》、《满洲历史地理》、《朝鲜历史地理》等。白鸟库吉以西洋之法治东洋之史,可以说是使东洋史转向近代化、实证化、科学化的日本第一人,亦可谓东亚第一人矣。其门下和田清曾指出:“白鸟博士研究法的特色,总说一句,在于西洋方法的采用。从来日本学者多半免不了受汉学的影响,多半不能摆脱中国式思想方法的重压。但白鸟博士却能运用西洋最近的科学方法,以全然崭新的眼光为旧问题求新解释。……博采地理学、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知识,去解决满蒙的历史地理人种民族以及语言风俗思想文化等各种大问题。”
    ④市村瓒次郎(1864—1947)日本东方史学家、文学博士。字圭卿,号器堂、筑波山人、月波山人。1864年出生于常路国(茨城县)北条町,1947年去世。1877年到东京投入渡东嵎、小永井小舟门下。中经明治法律学校,于188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古典汉书科。先后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院、大东文化学院、国学院、早稻田、立教、日本女子大学等许多大学执教,培养青年学生。还参加史学会、斯文会、东方文化学院等学术团体工作,并分别担任这些团体的理事、评议员。1924年被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并写作东方史概论书籍,早在1892年就撰写六卷本的《支那史》,这为日本史学界研究中国史奠定了基础。晚年则写出四卷本的巨著《东洋史统》,这是他六十年精心研究的成果。市村瓒次郎的主要著作有:《支那史》、《东洋史要》、《东方史要》、《支那论集》、《文教论集》、《支那史研究》等。
    ⑤林泰辅(1854—1922)日本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文学博士。字浩卿,号进斋。初从并木栗水习汉学,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古典讲修科,修经学和古代史。1908年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初攻朝鲜史,后转攻中国古代史。曾到安阳殷墟考察,为日本甲骨文字学先驱。著作有《朝鲜史》、《朝鲜近世史》、《上代汉字研究》、《龟甲兽骨文字》等。
    ①重野安绎(1827—1910)明治时期第一流的史学家和汉学家,为安井息轩的弟子,1871年入明治政府,供职文部省,后任修史馆一等编修官,与宫岛诚一郎、川田刚等人共事,主编《大日本编年史》,致力于吸收欧美修史方法,以实证主义为治史原则。
    ②[日]五井直弘:《近代日本と东洋史学》,东京:青木书店,1976年,第22页。
    ③那珂通世(1851—1908)日本东洋史学家。本姓藤村。就学于庆应义塾,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文学博士。历任东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一高等学校教授。日本东洋史教学的开创者。从事日本、中国、朝鲜古代史的比较研究,发表日本纪年论,否定神武纪元。并从事元史的研究。著作有《中国通史》、《日本上古年代考》、《元史译文正补》、《成吉思汗实录》、《那珂通世遗书》等。他极关心东洋史学的发展,于1894年首先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使用“东洋史”的语汇。
    ④贺昌群:《日本学术界之“支那学”研究》,《大公报·图书副刊》,1933年第10期。
    ⑤中国人说“东洋”指的是日本,日本人说“东洋”却主要指中国。
    ⑥[日]那珂通世:《中等东洋史·叙》,《桑原骘藏全集》第4卷,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第3页。
    ①这时候所谓的“东洋史”,实际上是一个以中国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极为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历史、经济、宗教、地理、考古、艺术、法律等众多领域,几乎囊括了除哲学之外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诸种文化的所有层面。参见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页。
    ②儿岛献吉郎(1860—1926)日本文学博士,朝鲜京城(汉城)帝国大学教授。著有《国译孙子》。
    ③泷川龟太郎(1865年—1946年),号资言,是世界知名的日本汉学家。他著有《史记会注考证》(1934年),是研究《史记》的经典权威作品。泷川龟太郎是日本战国时期的武将泷川一益的后人。他生前居于日本岛根县的松江市。
    ④桑原骘藏(1870-1931)日本近代东洋史学的开创者之一,20世纪日本著名的东洋史家,京都学派巨头。福井县敦贺郡敦贺町出生,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文科大学汉学科毕业。大学院(研究院)专攻东洋史。1898年(明治31年)第三高等学校教授,翌年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从1907年(明治40年)至1909年(明治42年)到中国(大清国)留学。1909年归国后,任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教授。1910年,取得文学博士。1930年退休,1931年获京都帝国大学名誉教授。同年5月24日逝世。桑原隲(骘)藏精通英,法,德文。著述丰硕。1898年(明治31年)出版的《中等东洋史》(东洋史要)两卷,确立了东洋史教育的基础。1926年(昭和元年),以专著《宋末提举市舶船西域宽叶香蒲寿庚的事迹》获日本学士院奖、其它重要的著作有、《东洋史说苑》、遗著《东西交通史论丛》,《东洋文明史论略》、《支那法制史论丛》,《考史游记》。等书。
    ⑤坪井九马三(1858—1936),日本史学家,日本实证主义史学开拓者之一,文学博士。幼名久米吉。先后就读于大阪开成学校、东京外语学校、东京大学文学部和理学部。后留学德国专攻史学。归国后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文科大学校长。历任学士院会员、考古学会会长、史学会评议长。著作有《最近政治外交史》、《史学研究法》、《西洋史要》等。
    ⑥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6页。
    ⑦狩野直喜(1868-1947),号君山,是日本中国学中的实证主义先驱者和奠基者,是“京都支那学”的开创者。狩野直喜从本世纪初开始的30年间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由这些研究所表现的理念、方法论及其所取得的业绩构成了“狩野体系”。“狩野体系”是日本中国学实证主义学派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组成部分。
    ①1907年,京都帝国大文学部成立的“东洋史学第一讲座”,狩野直喜博士长期担当教学工作。
    ②矢野仁一(1872—1970)著名史学家,189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留任该校副教授。后应清政府之聘来华,任京师大学堂历史地理教习。辛亥革命后回日。1912年升任京都大学教授。1933年退休,任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最初专门研究中国历史,以后转而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著有《近代支那论》、《近世支那外交史》、《满洲国历史》、《中国人民革命史论》等书。
    ③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的历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8页。当然,内藤湖南博士的学风也许可以上溯到江户时代折中学派实学思想体系中。他的祖父内藤天爵是朝川善庵的弟子,他的父亲内藤十湾是明治期间著名的汉学家,内藤天爵的友人那珂梧楼又是内藤十湾的老师,那珂梧楼的养子就是日本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的那珂通世博士。因此,内藤湖南博士的学风在其本质上又和那珂通世博士的实证主义史学学风是一脉相通的。这样一位集中、日、德三国实证主义史学传统于一身的中国学大师,为京都学派的兴起准备了无可匹敌的基础。
    ①藤田丰八(1869—1929)日本东洋文学家。号剑峰。出生在德岛县美马郡郡里村,1892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汉文科。1895年毕业后即任早稻田大学的前身东京专门学校哲学系教员。1897年到中国上海创办东文学社,1903年起先后任两广学务督办处顾问、江苏学务处顾问兼江苏两级师范学堂总教习、北京大学农学院教习,得到清政府授予的勋章。1912年回国后相继任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教授,并主持东洋史学讲座。1928年藤田应朋友之请,以近60岁的年纪,只身前往台湾,为台北大学教授。1929年5月应东京大学之邀,回日本讲座,因病去世,年61岁。
    ①“岛国焦灼”的说法见于胡平:《解读日本文化》,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3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9页。
    ②参见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20页。
    ③佐藤信渊(1769—1850)日本德川时代后期的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思想家。通称百佑,字符乱号椿园、松庵、融斋等。出生于秋田县雄胜郡。十六岁时到江户学习兰学。后进入政界,成为幕府和各藩主的顾问。晚年辞去顾问,过隐居生活,潜心著述。他的著作内容广泛,涉及经济、农政、农业技术、新田开发、治水、矿业经济、纪行、藩政改革、国防和世界经济、军事等。主要著述有《开国要论》、《垂统秘录》、《经济问答》、《经济要录》等。
    ①《近代思想大系》(卷二十一),“佐藤信渊章”,转引自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7页。
    ②吉田松阴(1830-1859)是日本德川末年阳明学左派思想家。名矩方,通称寅次朗,又号二十一回猛士,出身长洲藩武士之家。精习兵法,是幕末提倡尊王攘夷的志士,1859年被幕府捉获入狱后处死。年29岁。主要著作有《李氏(李贽)焚书抄》、《李氏续藏书抄》、《七生说》、《诀别书》、《与入江杉藏书》等。
    ③[日]吉田松阴:《幽囚录》,《吉田松阴全集》第1卷,东京:岩波书店,1936年,第596页。
    ①[日]福泽谕吉:《脱亚论》,《福泽谕吉全集》第10卷,东京:岩波书店,1961年版,第238-240页。
    ②山县有朋(1838-1922)日本陆军上将、首相,军国主义对外扩张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长州藩(今山口县)下级武士出身,陆军长州派军阀头目,明治维新前,担任长州藩奇兵队军监,参加讨幕战争,为建立明治维新政权作出过重大贡献。明治维新后,赴欧考察各国军制,归国后历任兵部少辅、陆军大辅、陆军卿、
    参谋总长等职,先后两次组阁,推行“富国强兵”(少不了以“病民”为代价,T.V.)政策,对兵役制度、编制装备、组织机构和教育训练进行一系列改革,逐步把日军建设成一支近代化军队,1890年晋升为上将。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先后任第1集团军司令,大本营监军兼陆军大臣,率部侵略朝鲜和中国东北。日俄战争期间,人参谋总长兼兵站总监。山县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①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日本,导致日本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摆脱危机,竭力将国内人民的视线引向国外,“满蒙生命线论”就是为配合日本征服的这一目的而提出的。1931年1月,前满铁副总裁松冈洋右(1880-1946)在第59次议会的众议院会议上发表演说,提出“满蒙是我国的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满蒙政策的危机现在比任何时候都严重”,应充分认识“满蒙危机”的严重性。他将日本多年来侵略中国东北的思想概括为“生命线”,这个理论出笼立即受到各家舆论机关的关注,日本的报纸、电台争相宣传“满蒙生命线”论,“满蒙生命线”成为一句非常时髦的用语。经过日本政府的宣传,日本国民对东北“特殊利益”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国内问题,这个侵略理论达到了转移国民注意力,乘机侵略东北的目的。可以说,“满蒙生命线”发展了山县有朋的“主权线、利益线”的理论,是更为露骨的侵略理论,它直接成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理论根据。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磨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囊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彻底破灭。
    ③[日]大山梓编: 《山县有朋意见书》,东京:原书房,1966年,第203-205页。
    ①二十一条共分五号,大致内容如下:1、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2、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3、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4、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5、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日合办警政和兵工厂。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间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等等。参见拙文《耻感与爱国——民国时期“五七”、“五九”国耻纪念平议》,《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2期。
    ②德富苏峰(1863—1957)日本著名报人、评论记者。曾一度投身于自由民权运动,但不久变成御用文人,熊本县人。1882年为谋生与父办大江村义塾。同年参加自由党地方组织“相爱会”。并与自由党的思想家马场辰猪来往频繁。1884年写出小册子《论明治二十三年以后政治家的资格》,1886年写政论性文章,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在舆论界名声大振。1887年在京创办《国民之友》杂志。1890年办报《国民新闻》。1894年成为狂热的侵略鼓吹者,1897年受统治集团的赏识,任内务省参事官。其后充当伊藤傅文、山县有朋、桂太郎等达官贵人的政治顾问.1942年充当军部法西斯分子在政论界的得力帮凶。1948年被解除公职。1957年死去。著有《近世日本国民史》(104卷)等大量著作。
    ①“支那”作为古代印度对中国的指称,是一种尊称,至少没有歧视意义。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中国国势衰微,屡遭列强欺侮,日本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将“支那”一词贬义化,用来蔑称中国,这不仅深刻反映了自诩为神国的日本排斥异族,惟我独尊的岛国劣根性,而且透露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实质,含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如甲午战后,中国战败求和,割地赔款,实为中国人的奇耻大辱。而在日本却弥漫着一种疯狂的胜利喜悦,日本人在街上叫嚷“日本胜利!支那败北!”。对中国人的蔑视侮辱也达到了极点。日本人侮辱留居日本的中国人,而口本警察并不制止。日本人以“猪尾巴”、“猪尾奴”、“秃子”等辱骂中国人,“首批留日学生十三人中有四人中途退学归国,原因之一就是忍受不住‘猪尾巴!猪尾巴’这种嘲弄”。 另外,甲午战争之后,“支那”的语音统一为“希呐”,而没有统一按英语“China”的发音“恰依呐”,也没有统一按传统中国“唐”的发音“卡拉”、“唐土”的发音“毛姥烤希”。其意图何在?中国留日学生王拱璧在1919年11月出版的《东游挥汗录》中指出,“支那”读“希呐”,有将死之意,有物件之意,又与雕泥木偶音近似。且不论是否果真如此,但日本弃象征强大中国的“唐”的发音而用具有起义的“希呐”音来为“支那”注音,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不能不说明“支那”语义的微妙变化。作为外来语的“支那”一词为什么会被日本政客、学者乃至广大民众接受并被贬义化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运用及其所含有的情感态度离不开使用它的语境。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屈辱,任人宰割。崛起的日本开始蔑视中国,这种蔑视情绪在那些不负责任的知识分子和记者报人的煽动下,被众多的日本国民所接受,并演变为其后的扩张主义政策和对中国的侵略。在这种蔑视心理的支配下,日本人拒用“中国”而用“支那”来称呼中国。实藤惠秀认为大正时代(1912—1926)以后四十余年间,日本人拒用“中国”这个称呼大抵有四种理由:①“中国”是个傲慢的名称:②作为历史上的通称,除“支那”之外,便无更好的名称;③“文那”,亦即China,是世界性的名称;
    ④日本国内有“中国地方”这个地名。经分析他认为这四种理由是不能成立的。([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林启彦译,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第193-201页。)但这四种理由确实反映了当时日本人的心态。在日本坚持“国家主义”观点的人认为,中国人自称自己为中国或中华,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夜郎自大式的语言表现,日本人用之有伤日本国民的自尊。因而,这些人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这样,在日本人疯狂似得崇拜西方文明,越发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中,大量使用的“支那”一词逐渐变成了贫弱、懒惰、因循守旧的代名词。参见拙文:《诬蔑与辩正:“支那”称谓之源流考论》,《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②[日]白鸟库吉:《我国之所以强盛的原因》,《白鸟库吉全集》第9卷,东京:岩波书店,1971年,第161-175页。
    ①[日]酒卷贞一郎:《支那分割论》,东京:启成社出版,1913年,第275-276页。
    ②[日]内藤湖南:《支那论·附新支那论》,东京:创元社,1938年版,第93-95、245-246页。
    ③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7-15页。
    ①[日]大学史编纂委员会编:《东亚同文书院大学史》,东京:沪友会,1982年,第43-46页。
    ②冈仓天心(1863-1913年),出生于横滨的一个藩士家庭,幼名角三,后更名觉三,中年以天心为号。冈仓的父亲指望儿子成为政界人物,并让他在幼年就受到良好的教育。1878年,冈仓在东京大学文学部攻读政治学和经济学。1880年出仕文部省。1881年参与创立以革新日本画为目标的鉴画会,此后尽力于东京美术学校的创建。1889华就任帝室博物馆美术部长,参与美术杂志《国华》的创刊。翌年以教授衔就任东京美术学校校长。1891年创立日本青年绘画协会,被推选为会长。1898年,另创日本美术院,任评议长。1904年任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长。1913年9月2口猝死于赤仓小庄。冈仓—生建树颇巨,其著作收于《冈仓天心全集》。
    ③小寺谦吉(1877—1949),大地主、政客,曾留学美国。1908年起六次任众议员。1946年任日本新闻社社长,1947年任日本神户市市长。1916年(日本大正五年)11月,他的《大亚细亚主义论》由东京宝文馆出版。
    ④日本东洋史学家关注最深、研究最多的一个特殊课题是所谓的“满洲学”(即东北史地研究),这与其“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中国完全被我国征服,其它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的侵华政策有关,可以说满洲是日本侵华乃至征服世界的第一道所要攻克的地域,故而其钻研力度之深可想而知。“满洲学”所包涵的内容也是极其繁杂的,笔者精力有限,只选取近代日本学者有代表性的东北史地研究成果作为论述对象,以彰显日本中国学蜕变过程中为侵华服务的政治导向。
    ①津田左右吉(1873—1961)日本历史学家。生于岐阜的士族家庭。早年就读于名古屋的私塾和私立中学,1891年夏毕业于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毕业后曾一度任中学教师。1907年起在史学家白乌库吉博士主持的满铁、满鲜地理历史研究室任职,1919年起在早稻田大学任教授、后又任东京大学讲师、东洋文库研究员等职。1940年3月,其同岩波茂雄以违犯出版法为名被提起公诉。1942年被判有罪,此后,便一直争取拥护天皇的立场。1963—1966年《津田左右集全集》(全28卷,别集5卷)由岩波书店出版。主要著作有《神代史的研究》、《古代的日本社会和思想》、《中国思想和日本》、《道教的思想及其发展》等。
    ②井上清(1913—2001)日本历史学家。193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后任日本文部省维新史料编辑顾问,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战后一贯参加日中友好活动,对日本侵华政策持批判立场,并积极支持日本部落解放运动,1954年至1964年任部落问题研究所评议员。曾多次到中国访问,在中国讲学。1987年为纪念卢沟桥事变50周年,曾著文谴责日本军阀。著作颇多,主要有《天皇制》、《日本近代史》、《日本现代史》、《日本妇女史》、《日本的军国主义》等。
    ①稻叶岩吉(1873—1940)日本人。又名稻叶君山。1900年来华活动。1905年日俄战争时任随军翻译。1909年任满铁历史调查部研究员,研究满鲜史。1922年任朝鲜史编纂委员会委员。1935年任伪满建国大学教授。关于中国的著述有:《清朝全史》、《支那政治史纲领》、《近代支那史》、《满洲发达史》、《满洲国史通论》等。
    ②[日]东亚研究所编:《异民族统治中国史》,韩润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10页。
    ①参见刘萍:《津田左右吉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30页。
    ②[日]福泽谕吉:《文明论之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21、137页。
    ③[美]王晴佳:《中国近代“新史学”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学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学”》,《台大历史学报》第32期,2003年。
    ①[口]友香亭中根淑:《日本开化小史·跋》,[日]田口卯吉:《日本开化小史》,余又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年。
    ②[日]田口卯吉:《历史概论》,鼎轩田口卯吉全集刊行会,《鼎轩田口卯吉全集》第1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90年,第291-293页。
    ①[日]松本三之介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卷三十,《明治思想集》(1),东京:筑摩书房刊,1997年,第263页。
    ①[日]东京大学史学会编:《史料的日本史》(近代编),东京:吉川弘文馆,1989年,第171页。
    ①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傅斯年全集》(第三册),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年,第1225页。
    ②王舟瑶:《京师大学堂中国通史讲义》(贰编),《读历史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第2-3页。
    ①梁启超:《论学日本文之益》,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24页。
    ②康有为:《戊戌奏稿》,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326),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第44页。
    ③张之洞:《劝学篇·外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85),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第15页。
    ④载于《东华录续录》中, 转引自潘玉田、陈永刚:《中西文献交流史》,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201页。
    ⑤当时史书的翻译也是首选日本,《欧洲历史揽要·序》中言:“泰西可译之书多矣,而史为要,史不胜译矣,而以日东名士所译之史为尤要。盖泰西上古、中古、近古数千年盛衰兴亡之理,史皆具焉。日本与吾国近,自明治维新汲汲之以译书为事,所译以历史为多,且其书皆足以为吾国鉴戒,故译史尤以日本所译之史为尤要。”可见当时中国学界对日本史学的重视。
    ①梁启超:《东籍月旦》,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29页。
    ②梁启超:《东籍月旦》,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32-334页。
    ③参见[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上海:三联书店,1983年,第216页。
    ①谭汝谦主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序》,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①参见潘玉田、陈永刚:《中西文献交流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247页。。
    ②随着中国知识精英们对日文中国史著作的介绍和翻译的增多,众多带有日本色彩的史学术语、新名词移植到中国,诸如:历史、文明、文化、地理、国家、国民、社会、民族、民族主义、革命、侵略、伦理、政治、政治家、权利、背景、主义等,这些与史学相关的日译新术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渗入汉语的历史学词汇系统,并逐渐归化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形成了一套史学范型或话语表达体系,从此逐渐改变了旧的思考范畴,造成了史学界深微的变化。譬如“国家”、“国民”、“社会”等词汇在经过日本人之手而后反馈中国之后,时人即借此而开始反省传统史学究竟是不是“国家”、“国民”、“社会”的历史。如果不是,旧史学能不能成为史学,中国究竟“有史”还是“无史”。
    ①王国维:《支那通史·序》,上海:东文学社己亥(1899)冬三次石印本,卷首。
    ①参见刘肖兰:《晚清的报刊与近代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①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48、453页。
    ②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737-741页
    ③关于从文本比较看梁启超采撷日人史著内容的文章已有不少,故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④彬彬(徐彬):《梁启超》,《时报》,1929年1月26日-28日。
    ①邓实:《政治通论内篇·通论八》,《政艺通报》壬寅第十二期“史学文编”,1902年8月18日。
    ②邹容:《革命军》,郅志选注:《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2页。
    ③所谓无史,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史书,而是说中国以往的史书记述的是帝王将相、一姓一朝之事,没有国民运动、发展之史。
    ④陈黻辰:《独史》,《陈黻辰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566-558页。
    ⑤《私史》,《新民丛报》第十九号,1902年,第99页。
    ⑥马君武:《(法兰西今世史)译序》,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页。
    ⑦谢无量:《万国史纲·序》,上海,支那翻译会社,1903年。
    ⑧章太炎:《章太炎来简》,《新民丛报》第13号,1902年8月4日。
    ⑨胡逢祥:《二十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和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第4期。
    ①章太炎:《章太炎来简》,《新民丛报》第13号,1902年8月4日。
    ②贺昌群:《日本学术界之“支那学”研究》,《大公报·图书副刊》,1933年10月。
    ③[美]佛格尔:《内藤湖南——他的政治学与中国学》,井上裕正译,东京:平凡社,1989年,第27页。
    ④[德]鲁道夫·瓦格纳:《为新国家引入“新史学”:中国1899年》,朱潇潇译,潘玮校,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6页。
    ①[日]三宅米吉:《文学博士那珂通世君传》,转引自陈垣:《日本文学博士那珂通世传序》,《陈垣学术论文集》第2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408页。
    ①[德]鲁道夫·瓦格纳:《为新国家引入“新史学”:中国1899年》,朱潇潇译,潘玮校,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56页。
    ①[日]那珂通世:《支那通史》序,上海:东文学社己亥(1899)冬三次石印本,卷首。
    ②[日]田中正美:《那珂通世》,见江上波夫编:《东洋学の的系谱》,东京:大修馆书店,1992年。
    ③新史学的基本观点可归结为以下诸端: (1)提倡民史,反对君史; (2)提倡进化论,反对历史循环论、历史倒退论; (3)提倡新体裁,反对旧体裁,摒弃了旧史学的所谓的史法、史例; (4)提倡社会文化史,主张吸取如哲学、社会学、地质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积极成果,反对单一的政治史的史学格局; (5)提倡用明白易懂的语体撰写史书。
    ④周朝民:《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①王舟瑶:《京师大学堂中国通史讲义》(贰编),《读历史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
    ②这是斯宾塞曾用来形容毫无意义地堆积历史事实的一个说法:或有告者曰,邻家之猫,昨日产一子。以云事实,诚事实也,然谁不知为无用之事实乎!何也?以其与他事毫无关涉,于吾人生活上之行为,毫无影响也。然历史上之事迹,其类是者正多。
    ③王国维:《支那通史·序》,上海:东文学社己亥(1899)冬三次石印本,卷首。
    ④《支那通史重刻广告》,《申报》,光绪十五年(1899),5月24日。
    ⑤参见吉少甫:《书林初探》,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第45页。
    ⑥马雄:《续支那通史序》,《续支那通史》,上海崇实书局印刷,会文政纪书局,1903年发行,卷首。
    ①梁启超:《东籍月旦》,《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333页。
    ②另外还包括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小川银次郎的《西洋史要》、箕作元八的《欧罗巴通史》等日译史书,由此可见这些日本史家的著作在中国的影响度。
    ③《台州黄岩县城内学界区所表》,《浙江潮》第7期,1903年9月11日。
    ④王国维:《支那通史·序》,上海:东文学社己亥(1899)冬三次石印本,卷首。
    ⑤《国粹学报略例》,《国粹学报》第1期,1905年2月23日。
    ⑥孙永如:《柳诒徵评传》,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47页。
    ⑦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92年,第364页。
    ①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凡例”。
    ①参见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页。本章在王国维实证考据学风形成的日本影响因素一节中,还将重点谈到给王国维导入“科学”思想的非京都派学人的藤田丰八,他因受兰克史学和清代考据学的影响,追求客观主义、实证主义的学风,因此,笔者也把他归入日本近代中国学实证主义学派。
    ②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从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19页。
    ①蒋黻(1866—1911)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名一作黼,字伯斧,又名蒋斧,人称斧公,室名已学庵。戊戌前(1896)与罗振玉创农学社于上海,编刊《农学报》,后又参与创建东文学社。曾藏唐写本《唐韵》四五两卷,并作跋语。王国维有《唐写本唐韵残卷校勘记自序》,刊《观堂别集》。
    ②《东文学社社章》,日本《东亚学会杂志》第二编第二号,1898年2月27日。
    ③王国维:《静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9页。
    ④田冈佐代治(1870—1912)日本学者。土佐人,号岭云,肄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专攻汉文学。历任冈山县律山中学、江苏学堂教员;报馆记者。译有《和译孙子》、《和译武经七书》、《和译鬼谷子》、《和译老子庄子》、《和译墨子列子》,著有《岭云摇电使文章》、《壶中观》和《支那(中国)文学大纲》。
    ①杨鸿烈:《史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3页。
    ②[日]藤田丰八:《序泰西通史》,《政艺通报》第13期,中篇:“史学文编”,1902年9月2日。
    ③[日]江上波夫:《东洋学的系谱》(卷2),东京:大修书店,1992年,第21页。
    ④王国维与罗振玉以安阳之商朝甲骨,敦煌之汉魏简椟,千佛洞之唐宋典籍文书等出土新数据为研究对象,以重建中国上古史为圭桌,进行了划时代之研究,他们的学问被后人合称为“罗王之学”。
    ①周锡山编著:《王国维文集》第4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517页。
    ②王国维:《<欧罗巴通史>序》,《静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案:此文作于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当1901年初。
    ③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徐洪兴编选:《求善·求美·求真:王国维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110页。
    ④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徐洪兴编选:《求善·求美·求真:王国维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第373页。
    ①[日]成家彻郎:《日本人研究甲骨的先驱——林泰辅》,王宇信、宋镇豪主编,《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1页。
    ②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0页。
    ①[日]林泰辅:《周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弁言”
    ②王国维:《与林浩卿博士论洛诰书》,《观堂集林》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0页。
    ③王国维:《致林泰辅》,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第46页。
    ④王国维:《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姚淦铭、王燕编:《王国维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①[日]内藤湖南:《关于对中国古典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内藤湖南全集》第七卷,东京:筑摩书房,1969年,第161页。
    ①[美]佛格尔:《内藤湖南的政治学与支那学》,[日]井上裕正译,东京:平凡社,1989年,第131页。
    ②钱婉约:《论桑原骘藏的中国学》,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11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50页。
    ①参见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5页。
    ②桑原骘藏:《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J·H·C生译, 《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1917年7月。
    ①桑原骘藏:《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J·H·C生译, 《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1917年7月。
    ②桑原骘藏:《中国学研究者之任务》》,J·H·C生译, 《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1917年7月。
    ①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海:上海书店,1947年,第1166页。
    ②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胡适文存》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327页。
    ③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存》第4卷,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557页。
    ④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胡适文集》第12卷,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91页。
    ①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10页。
    ②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13-14页。
    ①崔述(1740—1816)字武承,号东璧,直隶(今河北省)大名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嘉庆冗年(1796)任福建罗源县知县。当时地方的兵将经常勤索海上的商民,不遂心愿时,就诬陷商民为“海盗”。崔述不轻信兵将一面之辞,而是认真查明后将商民释放。后又调任上杭县税关,他感到官场公务与个人志向不合,遂辞官回乡,专心从事著述。崔述早年研究宋元理学,后来则致力于考证古史。他的著作有《崔东璧遗书》三十余种,其中以《考信录》最为后人称道。他研究历史时,敢于怀疑旧说,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对历史一定要“征实”,即史实是否可信,应视史实是否有据可查。他认为,在战国、秦汉人的著作中所提到的上古的史实,有很多是不可靠的,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不能信以为实。崔述的主张对后世曾产生过一定影响。
    ②章学诚(1734—1801)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清代史学家、文学批评家。青年时期从朱筠问学。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北榜副车。后朱筠督学安徽,章学诚被延至幕府。乾隆四十三年中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后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又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襄助编辑《续资治通鉴》。章学诚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地方志的工作。其史学名著《文史通义》长于辨析学术源流,与唐代刘知几《史通》齐名。其中亦有文学批评的内容。《古文十弊》为其文学批评的主要著作。它针对当时桐城派古文空谈义法的流弊,首先强调文章内容的真实可靠:“传人者文如其人,述事者文如其事”,反对因追求形式而损害内容的表达:“与其文而失实,何如质以传真也!”《古文十弊》还具体批评了古文写作的诸如“剜肉为疮”、“削趾适屦”、“画蛇添足”等时弊。章学诚还著有《校雠通义》。遗著于1922年曾刊行过《章氏丛书》。
    ①[日]那珂通世:《考信录解题》,《史学杂志》第十三卷第七号,1902年。
    ②刘师培:《崔述传》,《国粹学报》第三十四期,1907年。
    ①胡适:《胡适致顾颉刚函》,《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12页。
    ②青木正儿(1887—1964),日本中国文学研究家。文学博士。号迷阳。曾为日本学士院会员,是研究中国文学尤其中国戏剧史的权威,与胡适交往甚密。著有《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国文艺论从》、《中国文学思想史》等书。已出版《青木正儿全集》10卷。
    ③胡适:《胡适致青木正儿函》(1921年2月4日),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19页。
    ④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国学季刊》1923年,第1卷第1号。
    ①萧穆:《敬孚类稿》,项纯文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第259页。
    ②[日]内藤湖南:《章实斋先生年谱》,《支那学》,第1卷第3期,1920年11月。
    ③胡适:《胡适致青木正儿函》(1921年2月17日),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21页。
    ①胡适:《章实斋先生年谱序》,《胡适文集》第7卷,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25、26页。
    ②周一良:《日本内藤湖南先生在中国史学上之贡献:<研几小录>及<读史丛录>提要》,《史学年报》第2卷第1期,1934年9月。
    ③对此,胡适也曾呼吁“当下”学者们治学必须要打破闭关孤立的态度,要存在比较研究的虚心。他指出:“第一,方法上,西洋学者研究古学的方法早已影响日本的学术界了,而我们还在其冥行索途的时期:我们此时应该虚心采用他们的科学的方法,补救我们没有条理系统的习惯。第二,材料上,欧美日本学术界有无数的成绩可以供我们的参考比较,可以给我们升无数新法门,可以给我们添无数借鉴的镜子。学术的大仇敌是孤陋寡闻,孤陋寡闻的唯一良药是博采参考比较的材料。”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胡适文集》第3卷,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8年,第15页。
    ①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考辨学术(流派观点)的内容、分别和递承关系。章学成曾说目录学可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又说“目录学是治学之钥”。所以我按照目录学的方法来治学,全面地掌握文献,广泛地翻书,把存世典籍当中有关的部分竭泽而渔式地尽可能地都过一遍,同时也按照层次来理解文献,采取多疑的态度来整治文献,这正是我所以超越前人或者是我能够有大量新发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②[日]宫崎市定:《独创的支那学者内藤湖南博士》,《向中国学习》,朝日新闻社,1971年。
    ①胡秋原:《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台北:学术出版社,1973年,第83-84页。
    ②顾颉刚:《自序》,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6、43、78页。
    ③顾颉刚:《自序》,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2页。
    ④王汎森认为顾颉刚在《古史辨》中最突出的论点“层累造成说”是受了崔述的《考信录》、胡适提倡的科学方法、民俗戏曲研究、康有为、章太炎这几层影响而发展成的,但促成古史辨运动兴起的关键性因素,“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今文家的历史观”。另外,在谈到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是否源于白鸟库吉的“尧舜禹抹杀论”这一问题时,王指出:“这个说法是否影响到顾颉刚等人的古史观点,是深深令人怀疑的。一方面是因为顾氏本人并不懂日文,而且也没有任何的数据显示他曾接触过白鸟氏的作品。另一方面是因为白鸟的说法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引起热烈的讨论。”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7年,第36-55页。
    ①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中国文化》,1992年,第7期。
    ②刘起釪:《关于“走出疑古时代”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4期。
    ③刘起釪:《现代日本的(尚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
    ④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陈明主编:《原道——文化建设论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
    ⑤吴锐:《论钱玄同先生在古史辨运动中的地位并原廖名春先生的“难言之隐”》, 吴锐等编:《古史考》第五卷,《古典学批判》,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①钱婉约:《“层累地造成说”与“加上原则”——中日近代史学上之古史辨伪理论》,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从》,1999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李庆:《日本汉学史Ⅰ:起源与确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01页。
    ①白鸟库吉:《中国古传说之研究》,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选译》(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第2页。
    ②白鸟库吉:《中国古传说之研究》,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选译》(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第2页。
    ③参见钱婉约:《内藤湖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230页。
    ④白鸟库吉:《中国古传说之研究》,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选译》(第1卷),中华书局,第2-4页。
    ①白鸟库吉:《中国古传说之研究》,刘俊文主编、黄约瑟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选译》(第1卷),中华书局,第6-7页。
    ②参见钱婉约:《内藤湖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230-231页。
    ③[日]青木富太郎:《东洋学的成立及其发展》,东京:莹雪书院,1940年,第155-156页。
    ④此称谓是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在《内藤湖南的世界》中文版序中所说。参见[日]谷川道雄:《内藤湖南的世界·中文版序》,内藤湖南研究会编著,马彪等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年。
    ⑤钱婉约:《论内藤湖南中国学研究》,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六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33页。
    ①[日]狩野直喜:《缅怀内藤君》,《支那学》,七卷三号,1934年。狩野提及的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进士,著名学者,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其著作繁富,影响较大的有《困学纪闻》,《玉海》等。另有《深宁集》,已佚。仅《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七八存《王尚书遗稿》。事见清钱大听《深宁先生年谱》,《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②刘起釪:《现代日本的<尚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
    ③富永仲基(1715—1762)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无神论哲学家、大阪朱子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在《出定后语》中,他提出了“加上法则”,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后起的思想对以前的思想的否定,是在以前的思想上加上一些东西从而创立新思想。佛教的发展即是如此。他证明佛教的教义和经说都是加上的结果,认为佛教只有其行善、积德的道德说是可取的。他还用这种方法对儒学和神道进行了研究,认为一切思想都是跟着时代而推移,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他还认为,学问因地理环境而异,所以神、儒、佛教因时因地而不同,只有在“为善”这一点上,三教有共通之处,即是“诚之道”。
    ④李圭之:《近代日本的东洋概念——以中国与欧美为经纬》,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九十六年(2007年)。另外,内藤还介绍了富永在支那学研究中对这一原则的运用,他概括富永的观点是:“孔子生时,正值春秋五霸鼎盛时期,齐桓、晋文为当时最强大的霸者。在此霸者极盛之时,孔子鉴于当时人人尊霸的现象,便在此上“加上”,倡言文武,于是周文王、周武王之说出。孔子之后,墨家兴起,墨家在文、武之上更说尧舜,此后又有杨朱在此之上又说黄帝,再后《孟子》书中的许行又在此之上说神农。这就是支那史上的加上说。”(内藤湖南:《大阪的町人学者富永仲基》,《内藤湖南全集》第九卷。转引自钱 婉约:《内藤湖南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235页。)如内藤所述,“加上原则”所揭示的是中国古代学说之学派的产生顺序与传说中历史发生的顺序正好相反,学派越晚起,其假托的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就越早,传说中的中国上古史因而就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此观点正契合顾颉刚的“层累说”。
    ①[日]内藤湖南:《大阪的町人学者富永仲基》,《内藤湖南全集》第九卷。转引自钱婉约:《内藤湖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7月,第235页。
    ②其实据钱婉约博士的考证,内藤经多方搜索才于1924年终于发现了富永仲基的《翁之文》一书,1925年他作《大阪的町人学者富永仲基》一文,首次全面介绍富永仲基之学,故内藤正式以“加上原则”之观念来论述中国上古史造伪情形,只是在1925年的这一文章之中。但这不能证明内藤1921年时不了解富永仲基的观点,故内藤作《尚书稽疑》、《易疑》等篇不能不说有富永仲基的影响。
    ③冯友兰在为《古史辨》第六册所作的《冯序》中说:“中国现在之史学界有三种趋势,即信古、疑古、及释古。其中信古一派,与其说是一种趋势,毋宁说是一种抱残守缺的人的残余势力,大概不久即要消灭:即不消灭,对于中国将来的史学也是没有什么影响的。真正的史学家,对于史料,没有不加以审查而即直信其票面价值的。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审查史料。释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将史料融会贯通。就整个的史学说,一个历史的完成,必须经过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两个阶段,而且必须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历史方能完成。但就一个历史家的工作说,他尽可作此两阶段中之任何阶段,或任何阶段中之任何部分。任何一种的学问,对于一个人,都是太大了。一个人只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须如此。由此观点看,无论疑古释古,都是中国史学所需要的,这期间无所谓孰轻孰重。”冯友兰:《古史辨·序》,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六册,上海:开明书店,1938年。
    ④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27页。
    ⑤王沉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序》,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①如章培恒先生为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一部作序时就说,进入20世纪以来,日本的汉学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较为明显,有些则尚不甚为人所知。但如仔细企考,就不难发现踪迹。例如,20世纪兴起的疑古思潮,就曾有日本学者的影响。章先生的言说即旨在消除人们对疑古思潮独创性的“错觉”。(章培恒:《日本汉学史·序》,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一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此外还有上文提到的宫崎市定与胡秋原等。
    ②孟子就曾对《尚书·武成》所记周武王伐纣时“血流漂杵”产生怀疑,认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应如此”“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孟子·尽心下》,朱熹《孟子集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显然这流露出孟子的疑古思想。实际上孟子理想中的“仁义之师”是不可能存在的,战争中必然会有伤亡和流血,《尚书·武成》的记载可能是真实的, 《逸周书·克殷解》可为之作证。参见赵金昭、吴少珉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22页。
    ③崔述:《无闻集》卷三《曹氏家谱序》,《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崔适还指出:“世近则所闻详,学深则所记多,此必然之理而无可疑者也。然吾尚读《尚书》,孔子之所序也,乃仅断自《尧典》以下。其后五百余年,有司马迁,其学不逮孔子远矣,而所作《史记》乃始于黄帝。至司马贞,又后于黄帝者千数百年。下至于明,世益晚,其人如王世贞、钟惺辈,学亦益陋,而其所作《纲鉴捷录》等书乃反始于开辟之初,盘古氏之时。是何世益远,其所闻宜略而反益详。”此说法与顾颉刚的古史论断很相近,只是顾说更加精彩,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了,而崔说还比较直观和感性化。参见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37、538页。
    ④顾颉刚:《崔东璧遗书·序》,顾颉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①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浙江吴兴人。19岁留学日本,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从章太炎治“小学”。1913年始,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杂感,力主“文学革命”,成为“随感录”的重要作者。“五四”后,任北京师大国文系主任,参加语丝社,并致力于音韵学研究,从事文字改革工作。1928年任北平大学中文系主任。有音韵学和辞书等著述多种。
    ②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③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陈明主编:《原道——文化建设论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
    ①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9页。
    ②幸德秋水(1871-1911)日本明治时期社会主义者。原名传次郎,号秋水。生于没落商人家庭。高知县人。幼年聪明好学,能读中国古籍、作诗文,才华出众而闻名乡里。1887年去东京参加自由民权运动,同年遭政府镇压,被驱出东京回乡。1888年起作中江兆民氏的弟子,获得中江门人“麒麟儿”之美称。1891年入国民英学会,学习英语。1893至1903年间,为《自由新闻》、《中央新闻》、《万朝报》等报记者(同时译介马克思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等,是亚洲首次引入马氏之思想与著作)。1898年加入社会主义研究会。1903年与堺利彦等退出《万朝报》,建立平民社,创办《平民新闻》周刊,进行反战宣传。1905年流亡美国,加入美国社会党,倾向无政府主义。次年归国后,提出“直接行动”策略,认为组织工人总罢工,是一种最有效的斗争。1909年创办《自由思想》杂志。1910年6月,以“大逆事件”(日本当局虚构的假案)首犯被捕,翌年1月24日被处死刑。著有《廿世纪的怪物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神髓》等。后刊有《幸德秋水全集》全九卷,别卷二卷。
    ③钱玄同:《答顾颉刚书》,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7页。
    ④前述参阅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陈明主编:《原道——文化建设论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
    ①顾颉刚:《自序》,顾领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②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60页。进一步分析顾颉刚的论述可见,“层累”现象的形成至少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时间的推移。所谓“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即强调了时间在“层累”形成中的作用。没有时间的推移,则无以谈“层累”。另为构成“层累”的材料。神话传说是构成“层累”的基本材料。随着传承的延长,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或故事的内容不断增加,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层累。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性质的材料,例如,为了服务于现实,在上古一定时段内虚构“史实”,然后借助传统的权威或力量制造理论依据,即以书写历史之名,行“托古自重”、“托古改制”或托古易俗之实。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虚构的“史实”逐渐被认可为信史,从而形成“层累”。而且,在上述材料生成和“层累”形成的初期,围绕中心人物或故事往往众说纷纭,参差不齐,陋野而不雅训。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弥补其中不足,后世往往按一定价值尺度予以修改润色,整齐合理,这又必然在已有层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层累”。(参阅顾銮斋:《从比较中认识“层累”理论的学术价值》, 《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①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②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2-63页。
    ③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5页。
    ①李庆:《日本汉学史》第一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01页。
    ①[日]子安宣邦:《近代日本对抗轴——亚细亚主义:日本近代史与战争的二重性》,林键鳞译,《文化研究》(增刊),2008年第6期。
    ②[日]子安宣邦:《近代日本对抗轴——亚细亚主义:日本近代史与战争的二重性》,林键鳞译,《文化研究》(增刊),2008年第6期。
    ③在历史上,日本恪修贡职,渊源尤深,远在周代,“已有倭人贡鬯草”及“南倭北倭属燕”之后的两千年岁月里,两国交往更至密切和频繁,东汉光武帝绶“倭奴国”使者的金印:隋唐时期日本推行的“遣隋使运动”及“遣唐使运动”;元时,蒙古骑兵入侵日本,亡宋后裔与日人协力抵抗元军;殆至明末清初,中国学者为避难,远渡日本讲学,传播朱子及阳明心学。
    ①事实上,中日“同文同种”只是一个虚像和错觉。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中日之间同中有异,它们虽有千余年割舍不断的文化交往史,但历经岁月的沧桑变迁,两国已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显著,不相融合。吾辈宁可只能认为中日是“同文异义,同种异族”罢了,举一个最浅近的例子说,譬如中国人和日本人都用筷子吃饭,但是中国菜和日本菜的味道却完全不同。这亦就可以说是“同筷异食”了。可以说,中日间在好多场合是文同义不同,貌同心不同。中国和日本虽是地处最近、相交最久的两个国家,但事实看来像是距离最远的国家。当然,敌对和异视是我们两国人民都不愿看到的,只有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相互理解,以诚相待,才不致行同陌路,隔膜与误会不断。参见拙文:《近代中国人种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大东合邦论》全部以口本式的、不无生硬的汉语文言写成,樽井自称这是为了使“朝鲜人,支那人皆读之”,声称即使“大东和邦不成,亦必有裨补学理者矣”。全书共十四篇,包括:序言:一、国号释义;二、人世大势;三、上、下世态变迁;四、上、下万国情况:五、俄国情况;六、汉士情况;七、朝鲜情况:八、日本情况;九、日韩古今之交涉;十、国政本原;十一、合邦利害;十二、联合方法;十三、论清国应与东国合纵;十四、附宇内独立国一览表。其基本主张是日本和朝鲜先“合邦”,而后与中国“合纵”,以柢御异种人之外侮。
    ①[日]竹内好:《ァジァ主义》,东京:筑摩书店,1920年,第107、119、124页。
    ②参见[日]大学史编纂委员会编:《东亚同文书院大学史》,东京:沪友会,第43-46页。
    ③参见[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④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①[日]冈仓天心:《东洋の理想》,龟并胜一郎、宫川寅雄编,《明治文学全集·38·冈仓天心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第9页。
    ②[日]冈仓天心:《东洋の理想》,龟并胜一郎、宫川寅雄编,《明治文学全集·38·冈仓天心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第120页。
    ①[日]小寺谦吉:《大亚细亚主义论·序言》,上海:中国西城书店,1918年,第1页。
    ②[日]小寺谦吉:《大亚细亚主义论·序言》,上海:中国百城书店,1918年,第9页。
    ③参见王向远:《“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180页。
    ①李飙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入侵欧非》,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②孙中山并非属于史学界人士,但他对日本侵华言论的揭橥警醒了李大钊等人,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忽视,因此笔者特书于此。
    ③孙中山:《支那保全分割合论》,黄彦编:《孙文选集(中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6页。
    ①李大钊:《大亚细亚主义》,《甲寅》日刊,1917年4月18日。
    ②李大钊:《大亚细亚主义与新亚细亚主义》,《国民》杂志,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1日。
    ③参见赵军:《辛亥革命与大陆浪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275页。
    ①胡汉民编:《总理文集》,第2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542、546页。
    ②孙中山的“大亚细亚主义”可以理解为三民主义的大亚细亚主义,即民族主义。1934年9月,胡汉民又在《三民主义月刊》第4卷第3期发表《再论大亚细亚主义》,认为孙中山之所以讲大亚洲主义,“就为的实行民族主义。大亚细亚主义是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间的一层连锁,说清楚些,是由民族主义过渡到世界主义的一座桥梁。所以讲大亚细亚主义。一方面要完成民族主义,一方面要促进世界主义。而完成民族主义一端,尤为先急。完成民族主义,在抵抗一切帝国主义的侵略,解决帝国主所在亚洲民族的羁绊。”
    ①杜重远:《大亚细亚主义》,《新生》周刊,1934年第1卷第45期。
    ②周之鸣:《黄祸即日祸论》,上海:独立出社,1944年,第2、106页。
    ①郭沫若:《同文同种辨》,王锦厚等编,《郭沫若佚文集1906—1949》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07、310、314、318页。
    ②囿于时势,郭沫若笃定中国民族来自西方,此不当者一;其次,就现代种族之分类,中日民族同属黄色种族,确切地说他们应是同种异族人,此不当者二。
    ③霍实:《中日两国同文同种之历史观》,《日本评论》,1936年第3期。
    ④方济生:《大亚细亚主义之研究》,北京:新亚洲书局东方问题研究会第一支部,1937年,第4页。
    ①[日]德富苏峰:《大日本膨胀论》,民发社版,参见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63页。
    ②[日]德富苏峰:《大日本膨胀论》,参见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①阿英:《尾崎行雄<吞并支那策>》,柯灵主编:《阿英全集》(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02页。
    ②阿英:《所谓“晚清的中国观”》,柯灵主编:《阿英全集》(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③[日]中岛端:《支那分割之命运》,东京:弘文堂,1912年,“自序”,第1页。
    ①[日]中岛端:《支那分割之命运》,东京:弘文堂书房,1912年,第135页。
    ②[日]酒卷贞一郎:《支那分割论》,东京:启成社,1913年,第275-276页。
    ③[日]内藤湖南:《支那论·附支那新论》,东京:创元社,1938年版,第93-95页。
    ④[日]内藤湖南:《支那论·附支那新论》,东京:创元社,1938年版,第245-246页。
    ①此四篇论文收录于矢野仁一的《近代支那论》(东京:弘文堂书房,1923年)一书中。
    ②[日]矢野仁一:《《近代支那论》,东京:弘文堂书房,1923年。转引自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55-176页。
    ③参见[日]细野繁胜:王慕宁译,《日本吞并满蒙论》,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版。
    ①孙中山的文章最先对支那分割论进行了驳斥,此处提及的意义与上节相同。
    ②孙中山:《支那保全分割合论》),黄彦编:《孙文选集(中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9、130页。
    ①李大钊:《<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2页。
    ②李大钊:《<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页。
    ③李大钊:《<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5页。
    ④李大钊:《<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页。
    ①伍学文:《斥细著之日本并吞满蒙论之谬论》,《新声》,1930年,第9期。
    ②伍学文:《斥细著之日本并吞满蒙论之谬论》,《新声》,1930年,第9期。
    ①伍学文:《斥细著之日本并吞满蒙论之谬论》,《新声》,1930年,第9期。
    ②伍学文:《斥细著之日本并吞满蒙论之谬论》,《新声》,1930年,第9期。
    ③伍学文:《斥细著之日本并吞满蒙论之谬论》,《新声》,1930年,第9期。
    ④顾颉刚:《“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益世报》,1935年1月1日。
    ①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9期。此文写于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2月9日,发表于同月13日昆明《益世报·边疆周刊》第9期。转载于重庆《中央日报》、南平《东南日报》、西安《西京平报》以及安徽屯溪、湖南衡阳、贵州、广东等地报纸。1947年发表于《西北通讯》第1期。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②傅斯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独立评论》,1935年第181号。
    ①对欧洲以外的历史作独立研究是马克思始终思考的一个方向。中国文明作为亚细亚文明的一个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自然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为说明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发展路径,马克思创造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1859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一次使用了“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名词:“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前此,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部分中,马克思对这种“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曾做过较多的论述。指出,在大多数的亚细亚的基本形式中,由公社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那凌驾于公社之上的总合统一体则是徒弟的最高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公社的某些农产品以贡赋的形式缴与总合统一体,其余部分仅满足农民及其家属的有限生活消费;公社范围内手工业与农业密切结合,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高踞于公社之上的专制政府(即总合统一体)掌管水利灌溉及其他公共事业。此外,在马克思、思格斯的其他著作及通信中,也论及“亚细亚生产方式”或“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内容、特点如何理解,它究属何种社会形态,在历史上几种生产方式的演进中处于什么地位,所有这些便构成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
    ①日本评论家秋泽修二,静冈县人。1930年早稻田大学哲学系肄业,历任静冈大学教授,日本驻苏联、德国大使馆译员等,另兼日本苏联研究会干事等职,译有马克思《社会民主主义纲领批判》,斯彭《社会哲学》等。
    ②华岗:《评侵略主义的历史观》,吕振羽、翦伯赞等著:《中国历史评论》,厦门:东方出版社,1945年,第74页。
    ③参见朱政惠:《吕振羽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第152页。
    ④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上海:华东人民出版,1954年版,第2页。
    ⑤邬国义整理,:《吴泽文集第4卷学术思想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页。
    ①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上海:华东人民出版,1954年版,第56页。
    ①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理论与现实》第2卷,第2期,1940年。
    ②吴泽:《中国社会历史是“停滞”、“倒退”的吗?——秋泽修二的法西斯侵华史观批判》,《读书月报》第2卷,第8期,1940年。
    ①华岗:《评侵略主义的中国历史观》,吕振羽、翦伯赞等著:《中国历史评论》,厦门:东方出版社,1945年,第62页。
    ②王亚南:《官僚政治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的影响》,《时与文》第2卷,第19期,1947年。
    ③罗克汀:《论中国社会发展阻滞的原因》,《群众》第8卷第1、2合期,1943年。
    ①所谓“满洲学”,是以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部分地区为对象的一种以人文学和社会学为中心的综合性调查研究,尤以收集实地资料为主。本来就其研究和调查的对象而言,理应属于“中国学”的范畴之内。抛却“中国学”的概念,另立新名,这本身就是不学术的,而是政治性的。试欲与“中国学”并列,这无疑是日本企图分割中国的军国主义恶势力在学术中的表现。参见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52页。
    ②黑白学会编:《研究中国东北参考书目·叙言》,沈阳:辽宁省立图书馆发行,1932年,第2页。
    ①“满洲”原为满族人的自称,此名定于1635年皇太极掌权之时。19世纪后半叶,若干国家在政治上企图侵略中国,别有用心之徒将东北地区看做一个完整区域而以“满洲”称之。
    ②参见[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③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19世纪60年代一20世纪40年代中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5页。
    ①引自[日]酒寄雅志:《近代日本与渤海史研究》,李东源译,《东北亚考古资料译文集·高句丽、渤海专号》,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2001年。
    ②参见林明德:《近代中日关系史》,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第53页。
    ③参见拙文:《耻感与爱国——民国时期“五七”、“五九”国耻纪念平议》,《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2期。
    ①[日]矢野仁一:《满蒙藏非支那本来领土论》, 《外交时报》(日),第35卷第1号,1922年1月。
    ②赖振南:《日本汉学研究的历史背景概述》,《汉学研究通讯》第25期,2007年2月。
    ③龚古今等编:《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侵华文件选辑》,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95页。
    ①[日]石原莞尔:《解决满蒙问题方案》,《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758页。
    ②[日]神田信夫:《内藤湖南的满学研究》,阎崇年主编,《满学研究第5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3页。
    ①[日]白鸟库吉:《我国之所以强盛的原因》,《白鸟库吉全集》第9卷,东京:岩波书店,1971年,第161-175页。
    ②《满洲发达史》还有增订本于九·一八事变后出版,增订本更全面,尤显稻叶岩吉对待“满洲问题”之态度,并且其影响超过前版,故笔者将在下一目中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①引自阎崇年主编:《20世纪满学著作提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30-131页。
    ②参见[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前言,第1页。
    ①[日]稻叶岩吉的:《满洲发达史(增订本)·总论》,东京:日本评论社,1939年。
    ②参见[日]矢野仁一:《满洲国历史·总论》,东京:黑目书店,1943年。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卷讲稿辩论集》,《序》,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1页。
    ①萧一山:《清代通史》,蒋廷黻:《序》,上海:商务图书馆,1927年,第1页。
    ②萧一山:《清史大纲》,上海:经世学社,1944年版,第227-232页。
    ①傅斯年:《东北史纲(第一卷)》,“引语”,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卷首。
    ①傅斯年:《论本书用“东北”一名词不用满洲一名词之义》,《东北史纲(第一卷)》,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第3页。
    ②傅斯年:《论本书用“东北”一名词不用满洲一名词之义》,《东北史纲(第一卷)》,南京: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第2页。
    ①金毓黻:《东北通史·引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43年,第2页。
    ①刘选民,近人,生平不详目录学方面,与于式玉合编《一百七十五种日本期刊中东方学论文篇目附引得》,校补日本青木富太郎辑《东北史地参考文献摘目》后者载自《禹贡半月刊》年三、四期。是书举凡英美德法俄日及中国诸学者研究北之巨著或论文,一并收录,然其分类芜杂,收罗过滥。故刘氏为之重行分类,并酌删其无关史地者,又将搜集之目录断以时限,欧文方面仅至年,中日文方面仅至月,稍事增补,以成此目,所收书籍约一千种。
    ①陆费逵:《东三省热河早为我国领土考》,《新中华》,1卷3期,1915年12月。
    ②包翰生:《历史证明东三省是中国的领土》,《东方杂志》,30卷19期,1933年。
    ①陈啸江《从前代史实辟“满蒙非支那领土”的谬说》,《文史学研究所月刊》2卷1期,1933年10月。
    ②金待风:《七七事变后国人对于东北应有之认识》,《七七》抗战建国2周年纪念刊,1940年。
    ③金毓黻:《中华民族与东北》,《东北集刊》6期,1944年。
    为其侵略服务,决定研究东北史,以证明东北是中国领土,并发起成立了“边疆研究会”。1934—1937年协助顾颉刚编《禹贡》杂志。1937年应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邀请,到该馆对所藏汉文书籍进行编目整理。1939年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编纂处工作,1945年与美国魏特夫合作用英文编著了《辽代社会史》。1947年回国,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62—1963年兼任《辞海》修订本西北民族史的主编。著作甚丰,主要有《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合著)、《新疆与祖国的关系》(合著)、《中国火药的发明和西传》等,译著有《西辽建国始末及其纪年》、《契丹哥敦城》、《东胡民族考》等。
    ①顾颉刚:《发刊词》,《禹贡半月刊》,1934年2月。
    ①杜维运:《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原序》,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第7页。
    ②需要指出的是,这时所谓的西学,乃中国朝野人士所赏识的天文、立法、地理、数学等西人已知的近代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当然不包括西方史学。
    ③文化传播学上将此现象称为跨文化传播的“不对称”现象,指的是文化传播强国和文化传播弱国之间在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单向度的境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还是由国家间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所决定的。
    ④曾国藩:《议复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第一要务折》(1861年8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甲),台北艺文书局,1957年,19-20页。
    ⑤中国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屈指一算,它已然存续了至少五千多年。在这期间,多种文化形式不断融合,中华民族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知识、信仰、风俗、习惯。在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中国人精神特质就是儒家文化。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当然,儒家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这一点就连新儒学的代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先生也不否认。但是,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释道以及其它民族文化的特色,成为唯一一个同时为中国官方和中国老百姓认可和接受而 且至今还影响中国社会的文化。不能不说它对中国文化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毋庸置疑,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东亚诸如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乃至西方国家的国民,一提起中国文化,首先就会想起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它植根于中国本土,以四书五经为教育民众的蓝本;以大一统的礼法制度即“王道政治”为政治教化方式: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标准。违背了这三个方面就背离了中国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歧出与变质。故笔者将中国文化的主体视为“儒家文化”,明治维新前日本文化的主体也是儒家文化的成分大些。此处特别说明,以求明确中日传统文化及传统史学的思想内核。参见拙文:《儒家文化式微论》,《群文天地》,2010年第6期。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3105页。
    ①[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李苏平、龚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②事实上,清末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旧礼教纲常观念”的影响,中国学人往往不能碰触前辈学者忽略的部分,中国史学研究在许多领域确实落后于日本。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印本,第79页。
    ②陈垣:《日本文学博士那珂通世传序》,《史学丛刊》(第1卷),1931年6月6日,第1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国粹学派的邓实、胡适、顾颉刚等人。这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然提及,故此处不再赘述。
    ③周作人:《日本期刊三十八种中东方学论文篇目附引得序》(1933年9月10日),于式玉编:《引得特刊之六》,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1933年,第2页。
    ④如章太炎先生:1910年,他在《与罗振玉的书》的公开信中将林泰辅、白鸟库吉、服部宇之吉等日本新老教授一一举名痛骂,指出日人治汉学只知宋明以后,对隋唐之前的学术则不甚了了,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好附会,任胸臆”,而且特别强调学术研究与国家之间的交涉相关,其本质仍是为日本的侵华政策服务,故其学不专精,疏漏无闻,不求其实。中国学者崇信日本汉学,是由于他们因中国积贫积弱而缺乏自信。因此章氏鼓励中国的有识之士要有责任担负起研究自己固有文化的使命,告诫他们在研究中不迷信盲从他人,尤其不应在对外交流中彼此标榜,藉以沽名钓誉。章太炎的这番批判日本东洋史学者的言论固然打击面过大,有夸大之嫌,但并非捕风捉影,反映出当时中国人反感日本人的普遍心理。
    ⑤笔者与罗志田先生持相同观点。见罗志田:《<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第2集,中华书局,1982年
    陈德溥编:《陈黻宸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傅斯年:《东北史纲(第一卷)》,“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2年。
    方济生:《大亚细亚主义之研究》,北京:新亚洲书局东方问题研究会第一支部,1937年。
    佛雏校辑:《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哲学辨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顾燮光:《译书经眼录》,杭州:杭州金佳石好楼印行,1935年。
    顾颉刚等编:《古史辨》(全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顾颉刚编:《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上海:上海书店,1947年。
    胡汉民编:《总理文集》(第2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黄彦编:《孙文选集(中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金毓黻:《东北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43年。
    柯灵主编:《阿英全集》(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吕振羽等编:《中国历史评论》,厦门:东方出版社,1945年。
    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
    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
    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1-10卷),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李学勤主编:《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马雄:《续支那通史》,上海:会文政纪书局,1903年。
    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胡适文存》第2、5、7卷,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8年。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日]那珂通世:《支那通史》,上海:东文学社,1889年。
    [日]箕作元八、峰岸米造合纂:《欧罗巴通史》,徐有成、胡景伊、唐人杰合译,东亚译书会,1901年。
    [日]桑原骘藏:《东洋史要》,樊炳清译,上海:东文学社,1902年。
    [日]小寺谦吉:《大亚细亚主义论》,东京:中国百城书社,1918年。
    [日]细野繁胜:《日本吞并满蒙论》,王慕宁译,上海:太平洋书店,1929年版。
    [日]田口卯吉:《日本开化小史》,余又荪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42年。
    [日]福泽谕吉:《文明论之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日]和田清:《东洋史》,何宁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63年。
    [日]东亚研究所编:《异民族统治中国史》,韩润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上下册)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夏应元选编并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日]浮田和民讲述:《史学通论四种合刊》,李浩生等译,邬国义整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日]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85),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326),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990年。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甲),台北:台北艺文书局,1957年
    谭汝谦主编:《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舟瑶:《读历史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
    王古鲁编:《最近日人研究中国学术之一斑(第一册)》,上海:三联书店,1936年。
    王锦厚等编,《郭沫若佚文集1906—1949》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
    邬国义整理:《吴泽文集第4卷学术思想论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谢无量:《万国史纲·序》,上海:支那翻译会社,1903年。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第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04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上海:商务图书馆,1927年。
    萧一山:《清代通史下卷讲稿辩论集》,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萧一山:《清史大纲》,上海:经世学社,1944年版。
    萧穆:《敬孚类稿》,项纯文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
    徐洪兴编选:《求善·求美·求真:王国维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杨鸿烈:《史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
    袁英光,刘寅生编著:《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阎崇年主编:《20世纪满学著作提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支那少年编译:《支那四千年开化史(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
    周之鸣:《黄祸即日祸论》,上海:独立出版社,1944年。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资料编译组编译:《外国资产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反动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论著选译》(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李大钊文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郅志选注:《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朱文通等整理编辑:《李大钊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白鸟库吉全集》(卷2-3、卷8-10),东京:岩波书店,1970-1971年。
    大山梓编:《山县有朋意见书》,东京:原书房,1966年。
    稻叶岩吉:《满洲发达史(增订本)》,东京:日本评论社,1939年。
    福泽谕吉:《脱亚论》,《福泽谕吉全集》(卷10),东京:岩波书店,1961年。
    冈仓天心:《东洋の理想》,龟并胜一郎、宫川寅雄编,《明治文学全集·38·冈仓天心全集》,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
    酒卷贞一郎:《支那分割论》,东京:启成社出版,1913年。
    林泰辅:《支那上代之研究》,东京:光风馆,1927年。
    牧野谦次郎:《日本汉学史》,世界堂,1938年。
    内藤湖南:《支那论·附新支那论》,东京:创元社,1938年。
    《内藤湖南全集》(卷4-5、卷7、卷10-12),东京:筑摩书房,1969-1976年。
    山口县教育会编:《吉田松阴全集》(卷1),东京:岩波书店,1936年。
    矢野仁一:《现代支那论》,东京:弘文堂,1923年。
    矢野仁一:《满洲国历史·总论》,东京:黑目书店,1943年。
    《桑原骘藏全集》(卷4),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
    松本三之介编:《日本近代思想大系》(卷三十),《明治思想集》(1),东京:筑摩书房刊,1997年。
    田口卯吉:《历史概论》,鼎轩田口卯吉全集刊行会,《鼎轩田口卯吉全集》第1卷,东京:吉川弘文馆,1990年。
    武义内雄:《满蒙问题》,东京:朝日新闻社,1932年。
    中岛端:《支那分割之命运》,东京:弘文堂书房,1912年。
    竹内好:《ァジァ主义》,东京:筑摩书店,1920年。
    《译书汇编》、《游学译编》、《新民丛报》、《新青年》、《政艺通报》、《甲寅》、《国民》、《新生》、《日本评论》、《时报》、《大公报》、《新声》、《益世报》、《独立评论》、《理论与现实》、《读书月报》、《时与文》、《群众》、《新中华》、《东方杂志》、《文史学研究所月刊》、《七七》、《东北集刊》、《说文月报》、《政治经济学报》、《史学丛刊》、《国学季刊》、《申报》、《浙江潮》、《国粹学报》、《史学年报》、《20世纪之支那》、《古史辨》、《禹贡(半月刊)》、《史地学报》
    《东洋史学报》、《支那学》、《史学杂志》、《支那研究》
    杜维运:《与西方史家论中国史学》,台湾:三民书局,1986年。
    [德]施耐德:《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梅寅生译,北京:华艺出版社,1984年。
    [德]施耐德:《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关山、李貌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复口大学历史学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学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韩]李润和:《中韩近代史学比较研究》,宋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
    胡秋原:《一百三十年来中国思想史纲》,北京:学林出版社,1973年。
    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胡平:《解读日本文化》,凤凰卫视编著:《世纪大讲堂第13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编:《思想与文化第5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吉少甫:《书林初探》,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路新生:《中国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印本。
    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李庆:《日本汉学史Ⅰ:起源与确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庆:《日本汉学史Ⅱ:成熟和迷途(1919-1945)》,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庆:《日本汉学史Ⅲ:转折和发展(1945-197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萍:《津田左右吉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李文:《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1972-200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连清吉:《日本近代的文化史学家:内藤湖南》,台北:学生书局,2004年。
    林明德:《近代中日关系史》,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
    林庆元,杨齐福:《“大东亚共荣圈”源流》,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6年。
    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刘兰肖:《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大正:《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李仲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潘玉田、陈永刚:《中西文献交流史》,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钱婉约:《内藤湖南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钱婉约:《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日]井上清:《日本历史》(中册),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上海:三联书店,1983年
    [日]田久川:《古代中日关系史》,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7年。
    [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1-3卷,李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
    [日]阪本太郎:《日本的修史和史学》,沈仁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林和生、李心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日]丸山真男:《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泽谕吉》,区建英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储元熹,卞铁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日]五井直弘:《中国古代史论稿》,姜镇庆,李德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日]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日]神田喜一郎:《敦煌学五十年》,高野雪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日]小森阳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陈多友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日]内藤湖南研究会编著:《内藤湖南の世界——亚洲再生的理想》,马彪、胡宝华、张学锋、李济沧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任继愈主编:《国际汉学第11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史学研究会、日本史研究会编:《日本史学史》,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孙永如:《柳诒徵评传》,北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盛邦和:《东亚:走向近代的精神历程——近三百年中日史学与儒学传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邵东方:《崔述与中国学术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桑兵:《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唐文权、罗福惠:《章太炎思想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田旭东:《二十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田亮:《抗战时期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沉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7年。
    王攸欣:《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王屏:《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王向远:《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年。
    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吴锐等编:《古史考》第五卷,《古典学批判》,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年。
    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徐旭生:《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
    [新加坡]林徐典编:《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中华书局,1995年。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俞旦初:《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袁英光:《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评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六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赵军:《辛亥革命与大陆浪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92年。
    郑彭年:《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
    周一良:《大日本史之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宁编:《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广智主编:《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坂野润治:《近代日本の国家构想:1871——1936》,东京:岩波书店,1996年。
    大学史编纂委员会编:《东亚同文书院大学史》,东京:沪友会,1982年。
    大久保利谦:《日本近代史学の成立》,吉川弘文馆,1988年。
    东京大学史学会编:《史料的日本史》(近代编),东京:吉川弘文馆,1989年。
    江上波夫:《东洋学の系谱》,东京:大修馆出版社,1992年。
    [美]佛格尔:《内藤湖南——他的政治学与中国学》,井上裕正译,平凡社,1989年。
    青木富太郎:《东洋学的成立及其发展》,东京:莹雪书院,1940年。
    右滨纯太郎:《东洋学の话》,东京:创元社,1943年。
    陶德民:《明治的汉学者と中国》,关西大学出版部,2007年。
    五井直弘:《近代日本と东洋史学》,东京:青木书店,1976年。
    小泽荣一:《近代日本史学史の研究·明治篇》,吉川弘文馆,1966年。
    远山茂树:《日本近代史》,东京:岩波书店,1975年。
    Joshua A., Fogel, The Literature of Travel in the Japanese Rediscovery of China 1862-194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Michael A., Barnhart, Japan and the World since 1868, New York:St. Matin's Press,1995.
    Tanaka, Stefan, Japan's Orient: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班玮:《明治启蒙思想家的中国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泊功:《浅论近代日本汉学与对中国的东方学话语》,《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陈其泰:《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董说平:《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龚咏梅:《试论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政策的关系》,《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顾銮斋:《从比较认识”层累“理论的学术价值》,《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胡逢祥:《二十世纪初日本近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学术月刊》,1984年第9期。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中国文化》,1992年第7期。
    刘起釪:《现代日本的<尚书>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2期。
    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陈明主编:《原道——文化建设论集》,学林出版社,1998年。
    罗志田:《山海经与近代中国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李孝迁:《清季支那史、东洋史教科书介译初探》,《史学月刊》,2003年第9期。
    李春雷:《史学期刊与中国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倾向——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例》,《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李孝迁:《清季日本文明史作品的译介与回应》,《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赖振南:《日本汉学研究的历史背景概述》,《汉学研究通讯》第25期,2007年2月。
    李圭之:《近代日本的东洋概念——以中国与欧美为经纬》,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民国九十六年(2007年)。
    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
    钱婉约:《“层累地造成说”与“加上原则”——中日近代史学上之古史辨伪理论》,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戚其章:《日本大亚细亚主义探析》,《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荣新江:《狩野直喜与王国维——早期敦煌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敦煌学辑刊》,2003年第2期。
    [日]山根幸夫、顾铭学:《日本关于中国东北史的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6期。
    [日]町田三郎:《明治汉学纪要(上)》,马振方,马小立译,《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2期。
    [日]町田三郎:《明治汉学纪要(下)》,马振方,马小立译,《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
    [日]子安宣邦:《近代日本对抗轴——亚细亚主义:日本近代史与战争的二重性》,林键鳞译,《文化研究》(增刊),2008年第6期。
    桑兵:《胡适与国际汉学界》,《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史学月刊》,2003年第5期。
    石之瑜、李圭之、曾倚萃:《日本近代中国学:知识可否解放身份》,《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1期。
    吴少珉、张京华:《论顾颉刚与崔述的学术关联》,《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日本学刊》,2003年第2期。
    王晴佳:《中国近代“新史学”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学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学”》,《台大历史学报》第32期,2003年。
    王家范:《萧一山与清代通史》,《历史研究》,2006年第2期。
    邬国义:《梁启超新史学思想探源》,《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王向远:《日本对华侵略与所谓“支那国民性研究”》,《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王建伟:《国难之际的史学遭遇——以1931—1937年的“通史”编纂为例》,《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徐松巍:《夏曾佑与<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历史教学》,1997年第3期。
    项文惠:《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之史学》,《浙江学刊》,1997年第6期。
    解学诗:《从史学博士白鸟库吉到右翼狂人大川周明——满铁的“满鲜”历史地理调查和“满蒙狂”煽动》,《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严绍璗:《日本近代中国学中的实证论与经院派学者——日本中国学家狩野直喜、武内义雄、青木正儿研究》,《岱宗学刊》,1997年第2期。
    咏梅:《东洋史学家藤田丰八在中国的活动及其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杨鹏、孟玲洲:《诬蔑与辩正:“支那”称谓之源流考论》,《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杨鹏、张远波:《耻感与爱国——民国时期“五七”、“五九”国耻纪念平议》,《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2期。
    左汉卿:《章太炎在日本的活动及其日本观变化》,《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4期。
    周桂钿:《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哲学动态》,2004年第1期。
    [日]宫崎市定:《独创的支那学者内藤湖南博士》,《向中国学习》,朝日新闻社,1971年。
    Joshua A., Fogel, To Reform China:Naito Konan'Formative Years in the Meiji Press Mordern Asian Studies,16,3:(1982), Printed in Creat Britian.
    Meribeth E., Cameron, the Periodiz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15.2:(194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