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存·发展·融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对于大量的农民工来说,城市化则是一次再社会化的过程,农民工媒介形象则是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纽带,真实与准确的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建构,可以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建立沟通的桥梁,也为农民工的再社会化减少障碍。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工的“盲流”媒介形象是城市生活空间中尚未获得合法身份的存在者形象;1984年,中央提出了农民可以自理口粮到城市务工,这是中央首次承认农民工的合法身份;从1984年到2002年中央二号文件关于农村工作提出了十六字方针,这一时期的农民工总体上呈现为城市生活的边缘者形象;从2002年到现在,媒介中出现了大量的摆脱了早期的求生存的农民工形象,以城市生活的成功者形象出现,以及新型的第二代农民工形象出现。而媒体作为舆论公器,其建构的农民工形象从一定程度上就是整个社会对这个群体的价值判断和认识,显得相当重要。
     本文讨论的核心话题研究自1978年以来《人民日报》农民工形象变迁,借以投射主流政治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农民工媒介形象变迁,反映了特定背景下对农民工群体的话语意识建构,从而对农民工媒介形象塑造甚至是农民工政策制定产生良效的舆论导向。
     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追溯农民工渊源,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流动政策变动,着重探讨在主流政治视野下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并梳理中西方农民工媒介形象研究概况以及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内容分析,着重就采集而来的《人民日报》数据进行详细地说明,对其类目和指标进行一一确认。第三部分结合内容分析成果,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人民日报》农民工形象流变分为三大阶段四个时期,三大阶段即“生存者”阶段、“发展者”阶段、“融入者”阶段,四大时期,即盲流时期、职业劳动者时期、产业工人时期、新市民时期,并重点就“三大阶段四个时期”农民工形象做详细的分析与阐释,并深刻剖析流变的政治和社会动因。第四部分,针对《人民日报》分析数据就农民工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偏颇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时代特色和政治生态分析出现偏颇的根源,并适当引入个案分析,进一步印证研究。第五部分,总结《人民日报》农民工形象流变过程中所昭示出的社会进步,以此折射党中央对农民工的关心、关注和关怀。同时分析《人民日报》形象建构过程中利弊得失,提出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价值原则和话语导向,以期为媒介建构农民工形象提供参考。
For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ization is a process of resocialization, Media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is urban culture and rural culture of the bond, True and accurate media im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For urban culture and rural culture to build bridges, aslo reduce barriers to the re-socializa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1978 to 1984, the migrant workers of "blind" the image of the urban living space the media has not been legal status in the presence of those images; In 1984, the Central Committee can be self rations to farmers working in urban areas, this is the first recognition of the central legal status of migrant workers; From 1984 to 2002 Central on the 2nd file on the proposed work set by leaders of the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this period show the whole life of the marginalized urban image; From 2002 to now, there a lot of media out of the early images of migrant workers to survive, to live the successful urban appearance, and the new image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here. The media device as a media company, which constructs the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is to some extent from the community to judge the value of this community and awareness is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re topic of research since 1978, "People's Daily" change the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to the mainstream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cology perspective proje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nder the media image of the changes reflect the specific context of the discourse of migrant workers sense of community building, thereby Media Portrayal of migrant workers are migrant workers or even cause a benign and effective policy guidanc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irst, the trace origin of migrant workers, combined with movement of migrant worke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changes, focused on the political perspective in the mainstream population living condi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migrant workers combing the Western media profile and image of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content analysis, focusing on the collection from the "People's Daily"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data, their categories and indicators for confirmation. The third part of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the 3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ople's Daily," the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flow into three stages of four times, three stage, "Survivor" phase, "developer" stage, "Financial entrants "stage, the four periods, namely, a permanent residence during the period employment of workers, industrial workers during the period of new people, and focus on the" three phase four times, "the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to do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and deep analysis flow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motives. The fourth part, for the "People's Daily," Analysis of data on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image building and summarized biased and combines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biased source,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appropriate case studies, further confirms studies. The fifth part, concluded, "People's Daily," the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lear to flow out of the process of social progress, and this reflects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Worker's care, concern and care. At the same time of "People's Daily,"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image of the pros and cons, the media image of the migrant workers raised the value of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discourse-oriented, with a view to building for the media image of migrant workers provide a reference.
引文
[1]董小玉,农民工媒介形象流变.2008年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M],2006
    [3]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M],2005
    [4]谢建社, 《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05
    [5]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东南大学出版社[M],2003
    [6]张跃进, 《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光明日报出版社[M],2007
    [7]宋林飞,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 《中国社会科学》[J],1982年5期
    [8]任贤良、熊小立, 《盲流还是潮流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深层思考》, 《农村经济》[J],1989年06期
    [9]周运清、李春声, 《潮流不是盲流兼析民工浪潮的疏导》, 《湖北社会科学》[J],1992年08期
    [10]刘豪兴, 《民工潮的发展趋势初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5年03期
    [11]林飞, 《民工潮的形成趋势与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J],1995年04期
    [12]栾轶玫, 《媒介形象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2007年9月版
    [13]潘会玲,“重塑农民形象——对改革十五年来山西农村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阶层的分析”, 《统计与决策》1996年第2期
    [14]王星, 《城市农民工形象建构与歧视集中效应》, 《社会科学评论》[J],2006年第3期
    [15]李艳红, 《一个差异人群的群体素描与社会身份建构——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新闻报道的叙事》, 《新闻与传播研究》[J],2006年2期
    [16]张诗蒂,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读——以农民工媒介形象为例》,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J],2007年12月第6期
    [17]杜少虎, 《二十世纪农民形象的历史反观与文化重构》, 《文艺理论与批评》[J],2007年第5期
    [18]张鹏, 《模式化再现与农民工传媒形象》, 《淮阴工学院学报》[J],2007年8期
    [19]孟庆红, 《浅析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再现与刻板印象》, 《东南传播》[J],2007年第4期
    [20]王义祥: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陆学艺: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农村现代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2]富用健一: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3]张国良: 《新闻媒体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英)詹姆斯·库兰: 《大众媒介与社会》[M],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25]李希光等,《妖魔化中国的背后》[M],中国社科出版社.1996年版
    [26]李建明、李建强, 《论大众传播与警察形象》[J].公安教.2005(10)
    [27]杨珍, 《被看的女人”——媒介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符号学批判》[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第3卷第1期
    [28]黄小熳,《学界明星的媒介形象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4)
    [29]高贵武,《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审视》[J].国际新闻界.2008(9)
    [30]董宽,《塑造健康的农民工媒介形象》[J].新闻三味.2006第三期卷首语
    [31]白晶,《女科技工作者的媒介形象》[J].青年记者.2009(6)
    [32]张有年、赵广平,《“80”后媒介形象研究初探——从大批判到盛赞的逆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33]宣宝剑,《媒介形象系统论》[M],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论文
    [34]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5]刘建明,《媒介批判通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9]保罗·美萨里著.王波译, 《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新化出版社2004年版
    [40]埃里克·M·艾森伯格等著.白春生等译,《组织传播——平衡创造性和约束》[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41]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哈贝马斯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沃尔特·李普曼.阎克文等译,《公众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43]哈罗德·伊尼斯著.何道宽译,《传播的偏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Hargreaves, Duane A. Female "Thin Ideal" Media Images and Boys' Attitudes Toward Girls. Sex Roles; Nov2003, Vol.49 Issue 9/10, p539-544,6p
    [45]Durkin, Sarah J. Predictors of vulnerability to reduced body imag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response to exposure to idealized female media images in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Nov2002, Vol.53 Issue 5, p995, 11p
    [46]Bullock, Heather E. Media Images of the Poo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Summer2001, Vol.57 Issue 2, p229,18p
    [47]Fujioka, Yuki. Black Media Images as a Perceived Threat to African American Ethnic Identity:Coping Responses, Perceived Public 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towards Affirmative Acti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Electronic Media; Dec2005, Vol.49 Issue 4, p450-467,18p,2 charts
    [48]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49]古斯塔大·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1]居伊·德伯,《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①邢世伟.《2.4亿农民工 80后占半》,《新京报》2010年2月24日。
    ②仇春川.《全面落实“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平等权利保障刻不容缓》,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③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版。
    ①汤浩.《媒介排斥论——基于对弱势群体媒介传播现状的考察》,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57页
    2郝幸田.《国外怎样对待农民工》,《企业文明》,2007年第05期。
    ①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22-24。
    ②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③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25页。
    ④乔同舟、李红涛.《农民工社会处境的再现:一个弱势群体的媒体投影》,《新闻大学》2005年冬,42页。
    ⑤谢建设.《新产业工人阶层——社会转型中的“农民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版,4页。
    ⑥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308页。
    ⑦汤浩.《媒介排斥论——基于对弱势群体媒介传播现状的考察》,浙江大学博士毕业论文,57页。
    ⑧张伟.《中国工人阶级60年:从产业工人到农民工阶层兴起》,《瞭望》,2009年5月4日。
    ⑨新华社北京2004年2月8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
    ⑩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①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18页。
    ②北大法意网.聚焦户籍制度改革,http://www.lawyee.net/News/Legal Hot Displav.asp?RID=1787。
    ③张艳玲.中国2010年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http://shuli.sysu.edu.cn/2009-12-08/100017868.html。
    ①卢迎安.《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第二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
    ②栾轶玫.《媒介形象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③宣宝剑.《媒介形象系统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①夏雨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议程设置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①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19页。
    ②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20页。
    ③夏雨禾.《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三农”议程设置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11页。
    ①刘洪智.《民工劳动之余写打油诗 称连干14小时不休》《齐鲁晚报》,2007年5月1日
    ①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人民日报》,2010年2月1日。
    ②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人民日报》,2010年2月1日。
    ①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第29页-38页。
    ①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第29页-38页。
    ②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第29页-38页。
    ①李红涛、乔同舟.《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二十一世纪》,2005年7月号。
    ②盛洪.《盲流》,中评网。
    ①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人民出版社,第29页-38页。
    ①张富良.《农民工:新产业工人》,《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②赵东辉等.《我国产业工人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http://202.84.17.73:7777/Detail.wct?RecID=27&SelectID=1&ChannelID=4255&Page=2。
    ①北大法意网:聚焦户籍制度改革http://www.lawyee.net/News/Legal_Hot_Display.asp?RID=1787。
    ①刘冬妩.《在城市里跳跃在城市里跳跃——“打工诗人”笔下的动物形象阐释》,《读书》2004(11)。
    ①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②毛家武、陈鹏.《中国媒介文化的转型困境与<人公报>式新闻专业主义的重建》,选自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
    ③曹淑慧.《对<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的实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①黄希庭.《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②张诗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读——以农民工媒介形象为例》,《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6。
    ③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刘建明.《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孙立平(2003).《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的流动》,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第15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②孙立平(2003).《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的流动》,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第15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③张鹏.《农民工传媒形象再现的内容分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1月。
    ①王彦超、任春晓.《关于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问题的思考》,《今传媒》,2009年第6期。
    ②葛兰西.《狱中杂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16页。
    ③转引自贾奎林.《谁在说话?》,《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4期(上)。
    ④转引自朱颖、廖振华.《当代女性媒介话语权缺失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⑤喻国明.《21世纪传媒业揭秘》,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①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
    ②本报综合.《百姓如何才能活得有尊严》,《京江晚报》,2010年3月16日。
    ③张诗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新读——以农民工媒介形象为例》,《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6。
    ④朱俊骏.《大学生调查两千80后农民工:不要高薪要尊重》,《现代快报》,2008年12月7日。
    ①方晓红、贾冰.《论<人民日报>“农民形象”塑造——兼议衡量媒介三农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界》,2005,(4)。
    ①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2)。
    ①陈冀.《农民工融入城市之梦:供大于求矛盾突出》,《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02月09日。
    ②2009年12月30日,访于王开玉教授办公室(安徽·合肥)。
    ③2009年12月30日,访于王开玉教授办公室。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