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黄梅戏唱腔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选取建国前和建国初期黄梅戏唱腔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源于这段时期的唱腔发展在整个黄梅戏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文中重点章节对黄梅戏唱腔从不定腔到定腔规式化发展中的音乐本体进行深入剖析,对黄梅戏唱腔演变背后的文化脉络进行深刻阐释,试图为今天的黄梅戏音乐创作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第一章主要对黄梅戏历史渊源及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梳理。说明戏曲的繁荣发展与它所处的区域环境息息相关,尤其与地方方言的关系最为紧密。
     第二章对建国前不定腔发展的黄梅戏曲调举例阐述。从音乐唱腔的视角出发,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层次理论,对不同形式、不同表现内容形成的曲调进行分析和比较,另一方面对建国前黄梅戏发展中遭遇的农村和城市双重文化环境进行比较性梳理,深入阐述了黄梅戏不定腔成因更多归因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的现象。
     第三章探讨了建国初期黄梅戏从不定腔到定腔的规式化发展进程,主要从三个层次进行举例说明:首先是选腔,在众多没有归类的曲调中,选择具有较大拓展空间的曲调为黄梅戏定腔做好准备;第二个层次是黄梅戏定腔规式化,从唱腔类型规式化、伴奏规式化、“腔”结构规式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最后一个层面从创新视角对规式化之后的作品创新发展进行说明,包括传统范围内的创新和专业创作手法介入后的创新两个方面。随着黄梅戏一大批经典剧目搬上银幕及其众多脍炙人口曲调的全国性传播,唱腔发展进入崭新的时代,这也标志着黄梅戏从不定腔到定腔的基本确立。
     第四章对建国前至建国初期二十年间,黄梅戏唱腔发展的文化脉络进行探索性分析,首先从黄梅戏唱腔发展的运营机制入手,继而探讨它的创作思维、舞台表演以及唱腔审美等多个方面的嬗变。
     余论部分主要描述规式化之后的唱腔对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戏三十多年发展的影响,以及笔者对黄梅戏未来发展的一点展望。
This article selects Huangmei Opera music singing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period of the n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ecause of its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angmei Opera history. It analyses Huangmei Opera singing from variable cavity to cavity and tries to find its singing rheological of inheritance essence, which provides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oday's opera music cre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s to card and analyze Huangmei Opera historical origin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pera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ir closest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cal dialect.
     The second chapter aims at Hangmei Opera music singing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period of the na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 play music singing,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structural hierarchy theory to analyze and compare different music singing by different contents. To carding the support and sustain of this culture context from double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third chapter bases mainly on the perspective of accompaniment and Huangmei Opera singing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from variable cavity to cavity,from the countrysides into the cities, centering on the drums accompaniment to string accompanim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range to professional technique involved in the cavity and cavity, Huangmei Opera's take-off becomes historically inevitable. As a large number of Huangmei Opera classic screen, along with the numerous vocal music singing national, Huangmei Opera music singing began to enter the gauge type development era, it also marks the HuangmeiOpera from variable cavity to cavity development of basic establishment.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analyse Huangmei Opera running mechanism, and then explore creative thinking, stage performance and aesthetic. Drama origin may contain more interest, and opera development may be more economic oper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at work, its change will bring other drama related content changes
     On the part of the main description of the the Huangmei aria given chamber rules on the Huangmei nearly50years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outlook.
引文
①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0页。
    ① 李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戏曲艺术的动态性传承——以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12年11月。
    ①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②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① 学犁.黄梅戏历用的名称[M].湖北:湖北文史资料,1996年,第2期,第32页。
    ①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戏曲研究第六十八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65页。
    ② 安庆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庆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1476页。
    ③ 怀宁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怀宁县志.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6年,第636页。
    ④ 程演生.皖优谱[M].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第8页。
    ⑤ 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5页。
    ①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3页。
    ① 王长安主编.安徽戏剧通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页。
    ①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1页。
    ①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① 王长安主编.黄梅戏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234页。
    ① 班友书.黄梅戏古今纵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9页。
    ② 游汝杰主编.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17页。
    ②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① 王兆乾.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6-107页。
    ② 时白林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66页。
    ①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② 时白林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94页。
    ①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22页。
    ①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7页。
    ① 见附录1-1
    ②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6页。
    ① 蒲亨强.论民歌的基础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1987年第2期。
    ① 时白林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163页。
    ②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74页。
    ① 采访时间:2011年10月7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家中;采访人:李峰:受访人:王文治。
    ② 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戏曲研究所/《社会科学战线》编.戏曲研究(第二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第90-91。
    ① 班有书著.黄梅戏古今纵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
    ② 见附录1-3
    ① 时白林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93页。
    ①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107页。
    ② 王廷信.新民间语境与戏曲传播策略的转换[J].戏剧.2006年第4期,第16页。
    ④ 王长安主编.中国黄梅戏.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
    ① 刘厚生著.刘厚生戏曲长短文.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② 李峰.时白林黄梅戏音乐创作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年5月。
    ① 王文治提供的手稿资料。
    ② 陈晓卿等著.大戏黄梅.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21页。
    ③ 陈晓卿等著.大戏黄梅.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75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第487页。
    ② 陈晓卿等著.大戏黄梅.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97页。
    ①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编.严凤英、王少舫的艺术历程.安徽: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第381页。
    ②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编.严凤英、王少舫的艺术历程.安徽: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第347页。
    ③ 王文治提供的手稿资料。
    ①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编.严凤英、王少舫的艺术历程.安徽: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第382页。
    ② 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86页。
    ③ 采访时间:2011年5月24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宾馆会客室;采访人:李峰;受访人:郑立松。
    ④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编.严凤英、王少舫的艺术历程.安徽: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第381页。
    ① 王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5月。
    ② 王文治提供的手稿资料,此外在访问郑立松先生时获得进一步的证实。
    ① 王文治提供的手稿资料。
    ② 王丽娟.“新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戏曲改革的影响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76页。
    ①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6-107页。
    ② 时白林.从黄梅戏两个腔体的历史形态衍变看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编创技法与发展的一般规律[J].黄梅戏艺术.2009第4期,第9-11页。
    ① 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② 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0-13页。
    ①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07页。
    ① 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②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24页。
    ③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① 见附录1-9
    ①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160页。
    ① 时白林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70-271页。
    ② 采访时间:2011年7月18日;地点:安徽安庆临江宾馆会客厅;采访人:李峰;受访人:郑立松。
    ③ 本节所有“弦乐伴奏”以及未说明出处的“锣鼓样式”曲谱资料,均来源于黄梅戏作曲家王文治先生手稿资料。笔者在得到王先生同意授权下,对其手稿中部分资料进行引用,特此说明。
    ④ 凌祖培著.黄梅戏曲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第207页。
    ① 王文龙/潘汉明编著.黄梅戏锣鼓[M].合肥: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2年,第3页。
    ① 王文龙/潘汉明编著.黄梅戏锣鼓[M].合肥: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2年,第5页。
    ①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2页。
    ② 王兆乾.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乐出版社[M].1999年,第96页。
    ③ 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1年,第426页。
    ① 时白林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174 227页。
    ① 时白林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74页。
    ② 时白林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160页。
    ① 王耀华著.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38-139页。
    ②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③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4页。
    ④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1页。
    ⑤ 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86页。
    ①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95、301页。
    ② 王耀华著.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
    ③ 附录1-13
    ①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88页。
    ② 时白林先生提供的影印件资料。
    ① 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1年,第48页。
    ② 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1年,第24页。
    ① 见附录1-11
    ②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69页。
    ③ 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68页。
    ① 见附录1-10
    ① 徐锵.黄梅戏名段赏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M].2009年,第3页。
    ② 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M].1993年,第197页
    ① 徐锵.黄梅戏名段赏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M].2009年,第4页。
    ② 王兆乾.浅说黄梅戏板腔的发展.黄梅戏艺术[J].1986年,第49页。
    ① 王文治提供的曲谱资料。
    ① 徐高升编著.严凤英黄梅戏音乐唱腔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6页。
    ① 见附录1-9
    ② 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71页。
    ① 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290页。
    ① 徐锵.黄梅戏名段赏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M].2009年,第164页。
    ① 见附录1-13
    ② 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① 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黄梅戏新腔介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M].1983年,第150页。
    ② 时白林.黄梅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第396页。
    ①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6页。
    ① 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① [日]德丸吉彦.王耀华陈新凤(译)民族音乐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5页。
    ① 采访时间:2012年7月20日;地点:安徽省安庆市;采访人:李峰;受访人:何成洁。
    ① 纪永贵.黄梅戏《天仙配》的改编与影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戏曲研究第六十八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83页.
    ① 采访时间:2012年2月18日;方式:电话采访;采访人:李峰;受访人:郑立松。
    ① 周畅.音乐与美学[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②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1.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2.王耀华著.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3.程演生.皖优谱[M].上海:世界书局,1939年。
    4.伍国栋.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传统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5.杨非.梨园谚诀辑要[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6.王耀华.琉球御座与中国音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7.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
    8.郭汉城.当代戏曲发展轨迹.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9.叶明生.莆仙戏剧文化生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刘云燕.旦角唱腔音乐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11.吴凡.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12.冯光钰.戏曲声腔传播[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0年。
    13.路应昆/海霞著.季羡林主编.长江戏曲[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14.孟繁树.中国戏曲的困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
    15.孔培培.腔里拉魂——从拉魂腔到柳琴戏的传承与变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1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17.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戏曲研究八十一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18.王学仲.评剧音乐DNA探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9.何辉斌.戏剧性戏剧与抒情性戏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0.新时期中国戏曲创作概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21.宋玉珍.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22.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
    23.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戏曲研究第六十八辑[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24.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
    25.(清)陈香同.李华川/凌敏译.中国人的戏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新中国地方戏剧改革实录(上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年。
    27.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8.徐煜.近现代戏曲名角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
    29.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30.周畅.音乐与美学[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年。
    31.傅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2.魏绍昌.石挥谈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33.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34.杨瑞庆.风格旋律写作.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
    35.何为.谈戏曲唱腔的创作与发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
    36.胡延仲/常维孝.民间音乐与戏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
    37.华东戏曲研究院编辑.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一集).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5年。
    38.王耀华.乐韵寻踪[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39.张伯瑜编译.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1.学犁.黄梅戏历用的名称[M].湖北:湖北文史资料,1996年第2期。
    2.陆洪非.黄梅戏源流[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5年。
    3.时白林.黄梅戏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7月。
    4.王长安主编.安徽戏剧通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
    5.王兆乾.黄梅戏音乐[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10月。
    6.凌祖培.黄梅戏曲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年。
    7.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8.王长安主编.黄梅戏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9.安徽省艺术研究院《新戏剧》编辑部编辑.新戏剧.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
    10.班友书.黄梅戏古今纵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11.徐高升编著.严凤英黄梅戏音乐唱腔选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
    13.陈晓卿等.大戏黄梅.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
    14.王文龙/潘汉明编著.黄梅戏锣鼓[M].合肥: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82年。
    15.班有书.黄梅戏古今纵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
    16.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编.严凤英、王少舫的艺术历程.安徽: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
    17.时白林.黄梅戏唱腔欣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18.徐锵.黄梅戏名段赏析.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M].2009年。
    19.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黄梅戏新腔介绍.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M].1983年。
    20.张亭.怀宁艺坛樜录.怀宁:怀宁县文化体育局印,内部发行准印号:NO:00005。
    1.(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安庆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安庆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
    3.怀宁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怀宁县志[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6年。
    4.刘月蕾段聚宝.遗传与基因[M].山西:陕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
    5.董晓萍.田野民俗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6.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一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7.马广海.文化人类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8.孙立平主编.社会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
    9.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10.(日)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头传承文化[M].林琦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厉以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
    1.蒲亨强.论民歌的基础结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J].1987年第2期。
    2.李玖久.从特殊道路走向板腔体声腔的黄梅戏[J].黄梅戏艺术.2005年第1期。
    3.王廷信.新民间语境与戏曲传播策略的转换[J].戏剧.2006年第4期。
    4.周大风.中国戏曲的伴奏形式.中国音乐[J].1982年第3期
    5.王立新.黄梅戏锣鼓的来源和运用[J].黄梅戏艺术.2004年第3期。
    6.周来达.过门之于板腔体音乐的形成发展和改革转型——以越剧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2011年第1期。
    7.刘智强.“一曲多变”的“创腔型”戏曲——黄梅戏——论黄梅戏音乐的欣赏、发展与创新.戏剧之家[J].2009年第6期。
    8.时白林.从黄梅戏两个腔体的历史形态衍变看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编创技法与发展的一般规律.黄梅戏艺术[J].2009年第4期。
    9.王丽娟.“新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戏曲改革的影响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12期。
    10.王兆乾.浅说黄梅戏板腔的发展.黄梅戏艺术[J].1986年第2期。
    11.谢柏梁.黄梅季说黄梅戏.黄梅戏艺术[J].1993年第2、3期合刊。
    12.李玖久.泛谈黄梅戏的丑角行当.黄梅戏艺术[J].2007年第1期。
    13.郑立松.关于戏曲之乡昔日辉煌和现实的思考.黄梅戏艺术[J].2002年第1期
    14.许民.十音序列-黄梅戏声腔的腔核.黄梅戏艺术[J].1992年第2期。
    15.齐文斗.黄梅戏要变革但不能变种.黄梅戏艺术[J].2004年第1期。
    16.梁海.由戏曲调查引发的思考.中国戏剧[J].2003年第553期。
    17.权宽洲.从伴奏压唱想到的.当代戏剧[J].1983年第10期。
    1.李峰.时白林黄梅戏音乐创作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年5月。
    2.王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调查与研究.硕士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5月。
    3.叶丹.女性角度看旦角在黄梅戏音乐唱腔中的作用——以黄梅戏女性旦角唱腔为例.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1年5月
    4.宋玲.黄梅戏电视剧音乐对黄梅戏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5月。
    5.苗莉.黄梅戏行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运用.硕士论文.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5月。
    6.刘彦.金陵琴派及其文化生态研究.硕士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5月。
    7.马志飞.马街书会民间曲艺活动的社会机制研究(1979-2007).博士论文.福建师 范大学.2008年5月
    8.刘洪艳.当代历史文化视野中繁荣吕剧艺术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5月。
    9.李慧.折子戏研究.博士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5月.
    10.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研究.博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5月。
    11.仲立斌.京剧梅派唱腔艺术研究.博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5月。
    12.陈文革.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博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5月。
    1.Alan P. Merriam,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2. Bruno Nettl,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Chicago London,1983
    3. Stephen Blum, Philip V. Bohlman, Daniel M. Neuman, Ethnomusicology and Modern Music Histor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and Chicago, 1991
    4. Julian H. Stteward,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年。
    1.王文治.未出版手稿.1984年
    2.时白林.未整理的录音资料.20世纪80年代
    3.内部资料.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