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电影的对比叙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标,是全面梳理、分析、论述中国电影对比叙事的核心位置、价值功能、模式流变、审美形态等。鉴于学界对电影对比叙事研究整体性、系统性的缺乏,笔者力图采用纵向观照和横向比较的方法,通过对数量众多的中国电影对比叙事文本的宏观面貌与微观性征的学术分析和学理阐释,勾画描绘出中国电影对比叙事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方向。
     论文主要依据电影叙事学理论,运用文化研究和影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电影的对比叙事进行研究,综合借鉴了多种关于对比叙事的理论成果,通过细致的阐释来触及和揭示中国电影对比叙事模式类型以及独特美学风格。
     对比是叙事的一个重要手法,它在文本的修辞、结构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电影叙事中,对比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叙事方法,与文字媒介不同的是,视听语言的特殊构成方式使其形式和内涵更加丰富。
     本文挖掘出中国对比叙事的传统根源,又从理论依据、剧作结构、视听语言、剪辑制作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证,归纳总结出了电影对比叙事的基本类型和功能,将对比乃电影叙事的核心形式这一判断作为全文研究的基础,全文的重点在于对中国百余年电影的对比叙事加以整体观照,归纳出戏剧式对比叙事模式、影像式对比叙事模式以及解构式对比叙事模式三种基本形态,并对每种形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证明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叠、电影理念的变更、意识形态控制的强弱、经济的发展变化、创作主体主观意识的区别、受众接受的影响等等因素或构成合力或在某一时期起到主导作用,影响了中国对比叙事的变化发展,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叙事样态和百花齐放的电影作品。最后本文对电影对比叙事的模式化问题进行了粗浅的讨论,认为模式化未必是阻挡创新之路的障碍,我们应该看到好莱坞类型片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叙事模式的助力;良好的观影者接受离不开模式的吸引力,总的来说电影的发展需要创新,但同样需要模式的推动力。对比叙事因存在的普遍性而导致易形成模式,善用和滥用对比模式都会成为电影良好发展的阻力,二者之间的尺度确实不好把握,需要电影人深入的思考和不断的实践。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objectives, is a comprehensive sort, analyze,discuss Chinese film narrative core of contrast, the value function, model rheology,aesthetic morphology. In view of academic study of film narrative contrast holistic,systematic lack, the author seeks to use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method contemplation,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film narrative textscontrast macro and micro face sexuality academic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interpretation, sketch depicts the Chinese art of narrative film contrast characteristics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Thesis mainly based film narrative theory, cultural studies and videos using themethod of Chinese text reading comparative narrative film studies, comprehensivenarrative draws on a variety of theoretical results on the comparison, through carefulinterpretation to reveal the Chinese film touches and contrast narrative pattern typeand a unique aesthetic style.
     Contrast is an important narrative technique, it 's rhetoric in the text, structure,hav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re is an irreplaceable special features. Filmnarrative, contrast is very prevalent narrative methods, and text media is different,because of visual language constitutes a way to make it a special form and contentricher.
     This contrast narrative excavated Chinese traditional roots, and from atheoretical basis, play structure, visual language, edit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production feasibility studies, summarized the narrative of the film contrast the basictypes and functions, the contrast is the core of the film narrative this research formsthe basis for judgment as a text, the text focuses on China over a hundred years to theoverall narrative film contemplation contrast, contrast summed theatrical narrativemode, image-contrast patterns and deconstructive narrative narrative pattern contrast three basic form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each shape were analyzed toprove that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e overlap, the film idea to change thestrength of ideological contro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creating thedistinction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audience accepted among other factorsaffecting or formed together or play a leading role in a given period, the impact ofchanges in China 's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contrast, constitutes a diverse narrativePatterns and flourishing films. Finally, we compare the film narrative superficialmodeling issues discussed that modeling is not blocking the road of innovationscourge, we should see the Hollywood genre narrative pattern flourish without help;well moviegoers to accept the appeal can not be separated mode, in general the film 'sdevelopment needs innovation, but also need to model the driving force. Contrastnarrative caused by the existence of universality is easy to form patterns, use andabuse of contrast mode will become the movie good development of resistancebetween the two scales really good grasp of filmmakers needed depth thinking andconstant practice.
引文
①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832页。
    ①[苏联]高尔基:《诗人丛书》,转引自徐昌霖李长弓吴天忍:《电影的蒙太奇与诗的赋比兴——吟诗观影随想录》,《电影艺术》,1981年第1期,第52页。
    ②[法]克里斯丁麦茨:《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80页。
    ①赵斌:《电影语言修辞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②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编著:《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第154页第256页第359页第370页。
    ①李稚田:《追光音画——李稚田影视文化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第348页。
    ①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①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240页。
    ②聂欣如:《电影的语言:影像构成及语法修辞》,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283-302页。
    ①蔡师勇:《论对比——漫谈电影形式美》,《电影艺术》,1982年第10期,第31-35页。
    ②虞吉:《新兴电影剧作结构中的对比模式》,《电影艺术》,2004年第3期,第86-88页。
    ③吴青青:《早期中国电影的二元对比性》,《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107-111页。
    ①饶芃子、曹文静:《论中西戏剧结构的差异及其成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0年第04期,第77页。
    ①[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84页。
    ②[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③黄会林等:《中国影视美学民族化特质辨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
    ④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①转引自[美]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姚媛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②[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琴·汤普森,《电影艺术导论》,史正陈梅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
    ②肖大平:《论<诗经>思妇诗的内部特征》,《大众文艺》,2009年第13期,第139-140页。
    ①参见[香港]刘汉成:《中国电影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2页。
    ②王中德:《<史记>对比手法初探》,《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89页。
    ①王中德:《<史记>对比手法初探》,《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第89页。
    ①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饮冰室合集》第一卷,文集卷4,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61页。
    ①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75页。
    ①[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356页。
    ①[法]莱翁慕西纳克:《论电影节奏》,载《电影艺术译丛》,1963年第5辑,第169页。
    ②[苏联]多林斯基编著:《普多夫金论文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94页。
    ①[美]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著:《看电影的艺术》,张菁郭侃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7页。
    ②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③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①埃·谢尔曼:《论剪辑的艺术》,宫竺峰译,电影艺术译丛(一)1979年第4期第49页。
    ②[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231页。
    ①游飞、蔡卫:《电影艺术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3——214页。
    ①蔡师勇:《论对比——漫谈电影形式美》,《电影艺术》,1982年第10期,第33页。
    ①岳晓英:《一样悲欢都是离合——论中国电影的叙事结构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3页。
    ①[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高红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①苏牧:《太阳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读解》,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①谢飞:《第四代的证明》,《电影艺术》,1990第3期,第28页。
    ②张爱玲:《〈太太万岁〉题记》,载《大众报》,1947年12月3日
    ①钟大丰、舒晓鸥:《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②蔡楚生:《会客室中》,原载《电影戏剧》第1卷第3期,1936年12月10日出版,转引自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91页。
    ①钟大丰:《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和演变》,转引自《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①郑正秋:《编剧者言》,《明星特刊》第1期《最后之良心》号,1925年5月1日明星影片公司出版。
    ①钟大丰、舒晓鸥:《中国电影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②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1),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181页。
    ③同上,第217页。
    ①柯灵:《中国电影的分水岭——郑正秋与蔡楚生的接力站》,《电影艺术》,1984年第5期,第48页。
    ①柯灵:《中国电影的分水岭——郑正秋与蔡楚生的接力站》,《电影艺术》,1984年第5期,第48页。
    ①赵丹:《<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电影艺术》,1979年第6期,第38页。
    ①[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119页。
    ①[英]彼得布鲁克:《通俗剧象征》,转引自《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第117页。
    ②陆绍阳:《“影戏”传统对“十七年”电影叙事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第31页。
    ③虞吉:《新兴电影剧作结构中的对比模式》,《电影艺术》,2004年第3期,第87页。
    ①夏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祝<电影艺术>复刊并从中国电影的过去展望将来》,原文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1期,第15页。
    ②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①李显杰:《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64页。
    ②王晓平:《从启蒙到狂欢——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影像叙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第10页。
    ①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见郑树森编《文化批判与华语电影》,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50-59页。
    ②陈旭光:《影像当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①[香港]刘成汉:《电影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①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①陈旭光:《影像当代中国——艺术批评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①袁萍、齐林华:《“新生代”电影叙事嬗变的三个维面》,《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第48页。
    ①虞吉:《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福建艺术》,1999年02期,第19页。
    ②杨新磊:《效果循环与视域融合:“六个版本‘天涯歌女’的接受史发微》,《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23期,第154页。
    ①数据参见李小丽:《浮华影像的背后——华语大片的生存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殷安建:《电影,一个关于叙事的神话——再论电影与戏剧的关系》,《江汉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第73页。
    ①杨远婴:《电影学笔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②封孝伦:《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8页。
    ①[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
    ②[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①袁萍、齐林华:《“新生代”电影叙事嬗变的三个维面》,《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第49页。
    ①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①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上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①虞吉:《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创作》,《福建艺术》,1999年02期,第19页。
    ①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作为语言》,吴岳添赵家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页。
    ①[美]约瑟夫M·博格斯、丹尼斯W·皮特里著:《看电影的艺术》,张菁郭侃俊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0页。
    ①[法]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崔君衍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②黄莉:《文学叙事对电影叙事的影响》,《电影评介》,2007年第12期,第51页。
    ③Ernest Lindgrin:《The Art of the Film》New York:Macmillan,1963,p204-205.
    ①王一川:《茫然失措中的生存竞争——<红高粱>与中国意识形态氛围》,《当代电影》,1990年第1期,第
    42页。
    ②郑洞天:《它不是我心目中的<红高粱>》,《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第4页。
    ①郑洞天:《它不是我心目中的<红高粱>》,《电影艺术》,1988年第4期,第4页。
    ②莫言:《红高粱家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莫言:《红高粱家族》,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①[美]乔治普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②[法]米歇尔塞尔索:《埃里克侯麦》,李声凤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①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②饶芃子、曹文静:《论中西戏剧结构的差异及其成因》,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0年第04期,第76页。
    ①参见王晓平:《从启蒙到狂欢——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影像叙事》,《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第9-12页。
    ②张福贵:《行为上的“暴民”与思想上的“顺民”——关于<原野>复仇行为和意识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2期,第215页。
    ①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年版,第54页。
    ①胡零:《从“如何创造正面人物”谈起》,《东北文艺》,第4卷第6期。
    ②陈荒煤:《开展部队文艺创作活动》,《解放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0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①王俊秋:《从模式化到经典化<青春之歌>的文学史意义》,《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3期,第5页。
    ②王俊秋:《当代“清宫戏”的类型化与叙事模式化》,《华夏文化论坛》,2010年第5辑,第183页。
    ①孟繁华:《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电影艺术》,2000年第5期,第7页。
    ②梅耶霍夫:《有声电影和现实》,第39页,引自[德]齐格弗里德克拉克考尔:《电影的本性》,邵牧君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迪兹先生进城》(《Mr. Deeds Goes to Town》,弗兰克卡普拉,美国,1936)
    《党同伐异》(《Intolerance》,D W格里菲斯,美国,1916)
    《祝福》(桑弧,中国,1956)
    《红高粱》(张艺谋,中国,1987)
    《小麦的囤积》(《ACorner in Wheat》,D W格里菲斯,美国,1909)
    《逃离德黑兰》(《Argo》,本阿弗莱克,美国,2012)
    《巴顿将军》(《PATTON》,弗兰克林斯凡那,美国,1970)
    《美丽人生》(《La Vita è bell》,罗伯托贝尼尼,意大利,1997)
    《天使之心》(《Angel Heart》,美国,艾伦帕克,1987)
    《新龙门客栈》(徐克,中国香港,,1992)
    《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美国,1993)
    《暗恋桃花源》(赖声川,中国台湾,1992)
    《青春祭》(张暖忻,中国,1985)
    《菊豆》(张艺谋,中国,1990)
    《双虎屠龙》(《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约翰福特,美国,1962)
    《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奥逊威尔斯,美国,1941)
    《神女》(吴永刚,中国,1934)
    《祈祷》(《Мольба》,坦格斯阿布拉泽,苏联,1967)
    《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中国,1947)
    《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中国,1999)
    《安妮霍尔》(《Annie Hall》,伍迪艾伦,美国,1977)
    《战舰波将金号》(《БроненосецПотёмкин》,爱森斯坦,苏联,1925)
    《北斗》(周予,中国,1979)
    《太太万岁》(桑弧,中国,1947)
    《合法婚姻》(《Законный брак》,Albert S. Mkrtchyan,苏联,1985)
    《卧虎藏龙》(李安,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2000)
    《教父》(《The Godfather》,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美国,1972)
    《天云山传奇》(谢晋,中国,1981)
    《雁南飞》(《Летятжуравли》,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苏联,1957)
    《鸟人》(《Birdy》,艾伦帕克,美国,1984)
    《中国教会被袭记》(《Attack on a China Mission》,James Williamson,英国,1903)
    《淘金记》(《The Gold Rush》,查理卓别林,美国,1925)
    《屋项》(《ILTetto》,维托里奥德西卡,意大利,1956)
    《远山的呼唤》(《遥かなる山の呼び声》,山田洋次,日本,1980)
    《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刘易斯迈尔斯通,美国,1930)
    《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D W·格里菲斯,美国,1915)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维克多弗莱明、乔治库克、山姆伍德,美国,1939
    《罗生门》(《羅生門》,黑泽明,日本,1950)
    《冰河世纪》系列电影(《IceAge》,美国)
    《怪物史莱克》系列电影(《Shrek》,美国)
    《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郑君里,中国,1947)
    《三个摩登女郎》(卜万苍,中国,1933)
    《都会的早晨》(蔡楚生,中国,1933)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罗伯特怀斯,美国,1965)
    《毕业生》(《The Graduate》,迈克尼克尔斯,美国,1967)
    《狮子王》系列电影(《The Lion King》,美国)
    《青春之歌》(崔嵬、陈怀恺,中国,1959)
    《黑炮事件》(黄建新,中国,1986)
    《刑场上的婚礼》(广布道尔基、蔡元元,中国,1980)
    《九色鹿》(钱家骏、戴铁郎,中国,1981)
    《贪婪》(《Greed》,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美国,1924)
    《刘三姐》(苏里,中国,1960)
    《野战排》(《Platoon》,奥利佛斯通,美国,1986)
    《关山飞渡》(《Stagecoach》,约翰福特,美国,1939)
    《黄金眼》(《GoldenEye》,马丁坎贝尔,美国/英国,1995)
    《黄土地》(陈凯歌,中国,1985)
    《一个和八个》(张军钊,中国,1983)
    《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中国,1994)
    《英雄》(张艺谋,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02)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Un homme et une femme》,克劳德勒鲁什,法国,1966)
    《热情似火》(《Some Like It Hot》,比利怀尔德,美国,1959)
    《火车大劫案》(《The Great Train Robbery》,爱德温鲍特,美国,1903)
    《大义灭亲》(苏怡,中国,1938)
    《女侠李飞飞》(邵醉翁,中国,1925)
    《侠凤奇缘》(张石川,中国,1927)
    《王氏四侠》(史东山,中国香港,1927)
    《火烧红莲寺》1——18集(张石川,中国,1928——1931)
    《大侠复仇记》(前后集)(张石川,中国,1928)
    《黑衣女侠》(程步高、郑正秋,中国,1928)
    《侠女救夫人》(郑正秋,中国,1928)
    《飞行大盗》(但杜宇,中国,1929)
    《海誓》(但杜宇,中国,1921)
    《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张石川,中国,1922)
    《红粉骷髅》(管海峰,中国,1922)
    《不堪回首》(裘芑香,中国,1925)
    《摘星之女》(李泽源、梅雪俦,中国,1925)
    《花好月圆》(裘芑香,中国,1925)
    《同居之爱》(史东山,中国,1926)
    《同学之爱》(又名《一脚踢出去》,张石川、洪深,中国,1928)
    《奋斗的婚姻》(程步高,中国,1928)
    《生死夫妻》(张石川,中国,1931)
    《立地成佛》(邵醉翁,中国,1925)
    《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张石川、郑正秋,中国,1913)
    《孤儿救祖记》(张石川,中国,1923)
    《玉梨魂》(张石川、徐琥,中国,1924)
    《最后之良心》(张石川,中国,1925)
    《挂名的夫妻》(卜万苍,中国,1927)
    《不堪回首》(裘芑香,中国,1925)
    《黑籍冤魂》(张石川、管海峰,中国,1916)
    《狂流》(程步高,中国,1933)
    《春蚕》(程步高,中国,1933)
    《丰年》(李萍倩,中国,1933)
    《上海二十四小时》(沈西苓,中国,1933)
    《城市之夜》(费穆,中国,1933)
    《万家灯火》(沈浮,中国,1948)
    《母性之光》(卜万苍,中国,1933)
    《乡愁》(沈西苓,中国,1934)
    《船家女》(沈西苓,中国,1935)
    《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王为一,中国,1947)
    《热血忠魂》(程步高,中国,1935)
    《八百壮士》(应云卫,中国,1938)
    《东亚之光》(何非光,中国,1940)
    《胜利进行曲》(史东山,中国,1940)
    《保家乡》(何非光,中国,1939)
    《女性的呐喊》(沈西苓,中国,1933)
    《时代的儿女》(李萍倩,中国,1933)
    《姊妹花》(郑正秋,中国,1933)
    《丽人行》(陈鲤庭,中国,1949)
    《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中国,1938)
    《铁板红泪录》(洪深,中国,1933)
    《十字街头》(沈西苓,中国,1937年)
    《马路天使》(袁牧之,中国,1937)
    《肉搏》(胡涂,中国,1933)
    《共赴国难》(孙瑜、王次龙、史东山、蔡楚生,中国,1932)
    《火的洗礼》(孙瑜,中国,1940)
    《三毛流浪记》(严恭,中国,1949)
    《平原游击队》(苏里,中国,1955)
    《渡江侦察记》(汤晓丹,中国,1954)
    《野火春风斗古城》(严寄洲,中国,1963)
    《小兵张嘎》(崔嵬,中国,1963)
    《铁道游击队》(赵明,中国,1956)
    《地雷战》(唐英奇、徐达、吴建海,中国,1962)
    《李双双》(鲁韧,中国,1962)
    《千万不要忘记》(谢铁骊,中国,1964)
    《上海姑娘》(成荫,中国,1958)
    《霓虹灯下的哨兵》(王苹、葛鑫,中国,1964)
    《阿诗玛》(刘琼,中国,1964)
    《刘三姐》(苏里,中国,1960)
    《五朵金花》(王家乙,中国,1959)
    《农奴》(李俊,中国,1963)
    《乡村女教师》(《Сельскаяучительница》,马克顿斯阔依,苏联,1947)
    《政府委员》(《Член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约瑟夫赫依费茨,苏联,1940)
    《马克辛三部曲》(《ЮностьМаксима》,格里高利柯静采夫、列昂尼德塔拉
    乌别尔格,苏联,1935)
    《列宁在1918》(《Ленинв1918году》,Mikhail Romm,苏联,1939)
    《林则徐》(郑君里、岑范,中国,1959)
    《甲午风雨》(林农,中国,1962)
    《女篮五号》(谢晋,中国,1957)
    《今天我休息》(鲁韧,中国,1959)
    《枯木逢春》(郑君里,中国,1961)
    《大李小李和老李》(谢晋,中国,1962)
    《女理发师》(丁然,中国,1962)
    《满意不满意》(严恭,中国,1963)
    《南征北战》(成荫、汤晓丹,中国,1952)
    《渡江侦察记》(汤晓丹,中国,1954)
    《董存瑞》(郭维,中国,1955)
    《平原游击队》(苏里、武兆堤,中国,1955)
    《智取威虎山》(谢铁骊,中国,1970)
    《红灯记》(成荫,中国,1970)
    《红色娘子军》(谢晋,中国,1961)
    《沙家浜》(武兆堤,中国,1971)
    《奇袭白虎团》(苏里,中国,1972)
    《春苗》(谢晋、颜碧丽、梁廷铎,中国,1975)
    《决裂》(李文化,中国,1975)
    《欢腾的小凉河》(刘琼、沈耀庭,中国,1976)
    《天云山传奇》(谢晋,中国,1980)
    《芙蓉镇》(谢晋,中国,1986)
    《亡命天涯》(《The Fugitive》,安德鲁戴维斯,美国,1993)
    《泰坦尼克号》(《Titanic》,詹姆斯卡梅隆,美国,1997)
    《甲方乙方》(冯小刚,中国,1997)
    《十面埋伏》(张艺谋,中国,2004)
    《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中国,2006)
    《无极》(陈凯歌,中国,2005)
    《夜宴》(冯小刚,中国,2006)
    《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中国,1999)
    《鬼子来了》(姜文,中国,2000)
    《小花》(张峥,中国,1979)
    《城南旧事》(吴贻弓,中国,1983)
    《人到中年》(王启民、孙羽,中国,1982)
    《本命年》(谢飞,中国,1990)
    《十七岁的单车》(王小帅,中国,2001)
    《过年回家》(张元,中国,2000)
    《站台》(贾樟柯,中国,2000)
    《任逍遥》(贾樟柯,中国,2002)
    《三峡好人》(贾樟柯,中国,2006)
    《安阳婴儿》(王超,中国,2001)
    《盲井》(李杨,中国,2003)
    《站直喽,别趴下》(黄建新,中国,1993)
    《归心似箭》(李俊,中国,1979)
    《乡音》(胡炳榴,中国,1983)
    《逆光》(丁荫楠,中国,1982)
    《天伦》(费穆,中国,1935)
    《小城之春》(费穆,中国,1948)
    《霸王别姬》(陈凯歌,中国,1993)
    《小山回家》(贾樟柯,中国,1995)
    《世界》(贾樟柯,中国,2004)
    《小武》(贾樟柯,中国,1999)
    《东》(贾樟柯,中国,2006)
    《边城》(凌子峰,中国,1984)
    《孔雀》(顾长卫,中国,2005)
    《美人草》(吕乐,中国,2003)
    《茉莉花开》(侯咏,中国,2004)
    《暖》(霍建起,中国,2003)
    《小街》(杨延晋,中国,1981)
    《罗拉快跑》(《Lola rennt》,汤姆提克威,德国,1998)
    《盗梦空间》(《Inception》,克里斯托弗诺兰,美国,2010)
    《蛇形刁手》(袁和平,中国香港,1978)
    《盐潮》(徐欣夫,中国,1933)
    《同仇》(程步高,中国,1934)
    《人生》(费穆,中国,1934)
    《香雪海》(费穆,中国,1934)
    《红盖头》(李前宽,中国,1996)
    《地狱究竟有几层》(吕小龙,中国,1995)
    《戴勋章的走私贩》(朱鼎玉、潘培成,中国,1988)
    《浴血疆城》(阿布尔,中国,1990)
    《风声》(陈国富、高群书,中国,2009)
    《蓝宇》(关锦鹏,中国,2001)
    《东宫西宫》(张元,中国,1993)
    《可可西里》(陆川,中国,2004)
    《天下无贼》(冯小刚,中国,2004)
    《灰姑娘》(梅里爱,法国,1899)
    《活着》(张艺谋,中国,1994)
    《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中国,1991)
    《红楼梦》(卜万苍,中国,1944)
    《阿Q正传》(岑范,中国,1981)
    《林家铺子》(水华,中国,1959)
    《1942》(冯小刚,中国,2012)
    《周渔的火车》(孙周,中国,2002)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李安,美国,2012)
    《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迈克尔柯蒂斯,美国,1942)
    1.[美]伯格,姚媛译.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朱自清.诗言志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卢佑诚.中国古代文论探微[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6.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加]诺思洛普弗莱,孟祥春译.世俗的经典——传奇故事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8.曹禧修.鲁迅小说诗学结构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10
    9.张福贵.“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日]佐藤忠男,钱杭译.中国电影百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1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周斌.电影历史与现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15.爱森斯坦,魏边实译.爱森斯坦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6.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7.[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8.[英]马克卡曾斯,杨松锋译.电影的故事[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9.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0.[美]詹姆斯费伦,陈勇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论理、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2.[美]罗伯特考克尔,郭青春译.电影的形式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3.沈殆炜.电影的叙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24.杨远婴.电影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25.[美]范茜秋,王旭峰译.电影化叙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6.[美]悉德菲尔德,鲍玉珩;钟大丰译.电影剧本写作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27.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8.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9.[匈]贝拉巴拉兹,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0.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1.邵牧君.电影新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2.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33.[苏]爱森斯坦,富澜译.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4.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5.[德]乌利希格雷戈尔,郑再新等译.世界电影史3—1960年以来(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6.[德]乌利希格雷戈尔,郑再新等译.世界电影史3—1960年以来(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37.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
    38.崔卫平.我们时代的叙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39.钟大丰;舒晓鸥.中国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40.张中全.当代中国电影的转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1.吴小丽;张成杰.苏俄电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42.[美] D.G.温斯顿,周传基;梅文译.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43.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4.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5.倪震.改革与中国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46.宋彦.新时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7.[法]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8.[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9.[美]罗伯特麦基;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50.陆绍阳.电影的斜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1.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52.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5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4.[法]热拉尔热奈特,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5.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6.[美]华莱士马丁,武晓明译.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7.[美]J·希利斯米勒,申丹译.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8.[英]柯里马克,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9.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60.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1.[以]里蒙凯南,姚锦清译.叙事虚构作品[M].上海:三联书店,1989
    62.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高小健.重论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
    2.杨菊.中国左翼电影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3.王丽娟.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论80年代中国电影思潮的流变[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4.邹娟薇.言志诗学与华语电影的审美倾向[D].广州:暨南大学,2010
    5.唐佳琳.新兴电影运动——30年代中国电影的现代性追求[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
    6.赵慧娟.新时期文学思潮对电影的影响[D].济南:山东大学,2010
    7.石秋仙.论中国早期电影与文学的互动关系[D].济南:山东大学,2005
    8.岳晓英.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D].上海:复旦大学,2008
    9.许海燕.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电影文学研究(1990——2005)[D].苏州:苏州大学,2009
    10.段运冬.电影,作为隐喻的艺术[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研究,2009
    1.周星、孙惠丽.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J].电影艺术,2006(5)
    2.林黎胜.电影叙事研究与电影叙事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6(1)
    3.海阔;罗钥屾.电影叙事空间文化研究范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2)
    4.宗良.英雄主义的另类演绎——杜琪峰电影叙事学分析[J].美与时代,2011(3),(下)
    5.屈小顺.电影《罗生门》和《太阳照常升起》的叙事结构比较分析[J].电影评介,2011(6)
    6.戚甫东.天边那道彩虹——李安电影叙事特征探微[J].电影评介,2011(5)
    7.李颖.叙事的魅力——《小城之春》的古典情怀解析[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2)
    8.周星.略论中国电影叙事问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1)
    9.李晓明.欲望与法则的冲突——李安电影主题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1(1)
    10.陆绍阳.“影戏”传统对“十七年”电影叙事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1.马潇.主旋律电影的“今世前生”——简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流变[J].当代文坛,2011(1)
    12.周洁.叙事学视野下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J].长治学院学报,2010(6)
    13.冯萱.浅谈板块式叙事结构电影[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11)
    14.徐刚.家庭伦理、历史叙事与“苦情戏”的意识形态[J].艺术广角,2010(6)
    15.虞吉.中国电影“影像传奇叙事”的原初性建构[J].文艺研究,2010(11)
    16.尹鸿;皇甫宜川;李相;郝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影片分析[J].当代电影,2010(11)
    17.张普安.影像叙事:民族传统文化的生态记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8.谢婉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文化概述(20世纪80年代)[J].电影评介,2010(20)
    19.冯果.1920-30年代中国文学对早期中国电影叙事和表意功能的影响[J].中国比较文学,2010(4)
    20.赵世佳.电影叙事中的叙述者[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5)
    21.张鑫.情节模式、循环讲述与相互说理——论电影《罗生门》的叙事艺术[J]文艺争鸣,2010(20)
    22.吕远.“英雄的历程”——好莱坞主流故事模型分析[J].当代电影,2010(10)
    23.杨鹏.“十七年”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结构研究[J].艺术百家,2010(1)
    24.李熙.读解二十一世纪的神话——类型影片之魔幻电影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3)
    25.孙为.后现代语境下好莱坞电影的类游戏叙事[J].新闻爱好者,2010(8)
    26.徐永红.从《赎罪》看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关系[J].时代文学,2010(9),(下半月)
    27.梁西智.电影故事的叙事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0(9)
    28.徐俊六.“历史诗学”对电影叙事的阐释[J].当代文坛,2010(5)
    29.郑月.多源散乱非线性——伊纳里多的电影叙事结构对现代人精神境遇的映射[J].当代电影,2010(9)
    30.兰朵;黄婷.浅析“三一律”在电影中的运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1.刘伟.《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文字叙事与电影叙事比较[J].时代文学,2010(8),(下半月)
    32.刘艳.电影叙述声音的功能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8)
    33.马婷.浅析《赤壁》电影叙事中的传统文化[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
    34.韩颖琦.是双赢,也难免遗憾——电影《姐姐词典》与小说《耳光响亮》叙事策略比较[J].名作欣赏,2010(24)
    35.李军.《铸剑》的叙事结构及修辞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10(7)
    36.李显杰.国家叙事与主体间性——论新中国电影六十年的叙事嬗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7.陈祥波.张艺谋电影叙事结构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7)
    38.张雯雯;徐明卿.声音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以影片《楢山节考》的对话为例[J].电影评介,2010(13)
    39.李显杰.“跨媒介”视野下的电影叙事二题[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0.孔朝蓬;王珊.电影音乐对影片情节叙事的构建[J].文艺争鸣,2010(12)
    41.徐明卿;张雯雯.浅析电影《十七岁的单车》的情境设置[J].电影评介,2010(9)
    42.杨娜娜.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叙事策略[J].新闻世界,2010(5)
    43.田小华;杨康鑫.中国当代新时期电影中的叙事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44.艾青.论主旋律电影叙事模式转型[J].兰州学刊,2008(11)
    45.焦晓航.解析徐静蕾电影叙事母题[J].电影评介,2010(8)
    46.胡文谦.论谢晋电影的“文革”叙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1)
    47.刘砺刚;白雪峧.浅谈电影叙事系统的建立与解构[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48.水源;丁梦;邓国圆.论电影《罗生门》、《罗拉快跑》的复调叙事[J].电影评介,2010(6)
    49.吕峰.浅析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民族叙事传统[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
    50.张茜.色彩和构图在电影叙事中的作用——《呼喊与细语》电影语言解析[J]电影评介,2010(4)
    51.王思慧.电影文本当中“影戏”理论以及戏曲文化符号的探究[J].大众文艺,2010(3)
    52.胡竞.《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电影叙事学解读[J].戏剧之家,2010(1)
    53.毕兆明.从小说叙事到电影叙事:谈影片《生死朗读》的再创作[J].名作欣赏,2010(6)
    54.王颖吉.从传统电影到奇观电影——电影叙事模式变化及其前景[J].文艺争鸣,2010(1)
    55.凌海衡.历史创伤的再现——大屠杀电影叙事的两种方法[J].文艺研究,2010(1)
    56.燕俊.结构的意义:电影板块式叙事结构研究[J].电影评介,2009(4)
    57.李蓉.《午夜之子》中的经典好莱坞叙事结构[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58.张春岭.论电影的艺术表现媒介与电影的叙事机制及其叙事结构之间的关系——把脉国产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无极》之病根[J].大众文艺,2009(3)
    59.黄莉.论王家卫电影极具冲突张力的后现代叙事[J].电影评介,2009(3)
    60.王玉.历史的背面——试析电影《南京!南京!》叙事视角的意义[J].电影评介,2009(1)
    61.宦晓渝.电影《返老还童》和《阿甘正传》的叙事学分析[J].电影评介,2009(1)
    62.王霞.天安门广场上的照片——《天安门》仪式空间下的个体化叙事[J].电影艺术,2009(6)
    63.杨世真.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当代电影,2009(11)
    64.管红星.后现代语境中当代恐怖电影的叙事特征[J].当代文坛,2009(6)
    65.黄莉.王家卫电影叙事的后现代时空观[J].电影评介,2009(9)
    66.李壮志.电影《高兴》的底层叙事策略[J].电影评介,2009(9)
    67.李诗晓.在文化“二重奏”中探索历史题材电影叙事新路——跨文化电影《拉贝日记》观后[J].电影评介,2009(19)
    68.卢兆旭.贾樟柯电影叙事的结构流变[J].宜宾学院学报,2009(9)
    69.卢晓云.焦虑的叙述者——电影《南京!南京!》叙事策略分析[J].电影评介,2009(18)
    70.易晓艳.《色戒》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比较[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9)
    71.田卉群.行走在空中的影像——试析英模传记片“苦情”式[J].中国图书评论,2009(9)
    72.王成军;胡玥.传记电影叙事中的“契约伦理”[J].电影艺术,2009(5)
    73.厉双庆.反思缺失断裂——谈“第五代”影片的形式美[J].电影评介,2009(16)
    74.吕湛.《怪物史瑞克》三部曲叙事结构浅析[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8)
    75.张波.观众必须承受之重——电影的叙事公设问题[J].当代电影,2009(8)
    76.岳晓英.中国第六代电影叙事模式研究[J].艺术学界,2009(1)
    77.陈勇曦.浅析斯皮尔伯格电影叙事中的好莱坞元素[J].大众文艺(理论版),2009(14)
    78.尹婷婷;方明.解析影片《假如爱有天意》中的色彩运用与叙事[J].新闻世界,2009(7)
    79.阮青《画皮》:从鬼魅故事到东方魔幻电影——兼论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叙事策略[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
    80.贾宇萍;苗勇刚.穿越光影的爱情往事——评拜厄特小说《占有》的电影叙事[J].电影评介,2009(12)
    81.张重岗.《海角七号》的叙事纬语[J].华文文学,2009(3)
    82.沈慧.简析电影中的声音叙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3.蔡园园.另类叙事——贾樟柯地下电影的叙事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4.王偲.经典叙事模式与开放式结局[J].贺州学院学报,2009(2)
    85.聂伟.想象的“本邦”与“看不见”的都市——试论新世纪以来上海电影叙事的空间转向[J].当代电影,2009(6)
    86.尹鸿.谢晋:中国电影黄金时代的艺术高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7.马宁.新时期谢晋通俗剧电影中的空间性与主体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8.毛云飞.看见未可见的——画外音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J].电影艺术,2009(3)
    89.胡牧.从成长到胜利——“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美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J].名作欣赏,2009(10)
    90.刘蕊.小人物的“世界”——对贾樟柯电影叙事主题的解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1)
    91.王冠含;江少川.论新移民小说的影像叙事[J].华文文学,2009(2)
    92.郭文杰;徐晓村.平凡生命的咏叹调——电影《孔雀》的叙事学解读[J].新闻界,2009(2)
    93.李盛涛.论《色戒》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的差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4)
    94.孙慧.《玫瑰的名字》电影叙事策略探幽[J].电影评介,2009(7)
    95.沃尔特梅斯;潘源.伍迪的美莲达与托德的故事:依据文学现代性的复杂电影叙事[J].世界电影,2009(2)
    96.利福德T.曼拉夫;潘源.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J].世界电影,2009(2)
    97.胡牧.中国十七年电影英雄人物形象的符号学意义——以电影《红色娘子军》等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
    98.张海燕.符号与叙事的自由嬉戏——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理论对电影叙事学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09(1)
    99.李恒田.近年来抗战题材电影叙事视角变化分析[J].文化与诗学,2008(2)
    100.倪震.谢晋——20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1.陈旭光.潮涌与蜕变: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J].文艺研究,2009(1)
    102.周佩蓉.《撞车》的电影叙事学解读[J].才智,2009(1)
    103.杨彬.周星驰电影的叙事分析——从《长江7号》说起[J].当代电影,2009(1)
    104.晏凌.叙事与景观的平衡——看侯孝贤的《冬冬的假期》[J].当代电影,2009(1)
    105.焦勇勤.试论电影的空间叙事[J].当代电影,2009(1)
    106.刘爽.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J].电影评介,2008(4)
    107.陈莉.悬念视点信息——好莱坞电影《勾引陌生人》的叙事策略分析[J]电影评介,2008(4)
    108.王小平.从启蒙到狂欢——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影像叙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