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陷入了发展困境,甚至一度在电影银幕上“缺席”。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艺术与商业的失衡。电影现实主义如何在困境中突围,焕发新的生命力,促进中国电影持续健康的发展,成了一个亟需解决的时代命题。这也是本文进行“新世纪以来电影现实主义研究”的动机和目的。
     新世纪以来的电影现实主义处在一个新的生存语境当中,因此对它的研究不能再延续“电影要不要现实主义”的研究思路,而应该将研究重心转移到“电影如何现实主义”上来。因此,本文采用了理论探讨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实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电影文本为中心,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力求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持续发展探寻一条可行的道路。
     重提现实主义是基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生存境遇,这可以从文化语境,电影的全球化格局以及电影的产业环境三个方面来看。新世纪以后,大众文化逐渐取得主导性社会地位,社会的审美需要从理性认知转向了感性娱乐,官方立场和精英立场也转向了大众立场,这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受到了挑战。全球化电影格局的形成,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观念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电影观念的冲击。电影体制的转型使电影现实主义的市场价值受到了质疑。
     电影现实主义在新的生存语境中受到的多重挑战带来了理论上的困惑,同时也带来了理论探索与建构的动力。现实主义理论定位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问题、假定性理论的热起导致的电影与现实关系重新提及的问题、电影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多维度理解与阐释问题、“人性化”的讨论对于电影现实主义典型理论的拓展与重构问题,等等,这些理论问题的求解,对于在新世纪的语境下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突围与发展至关重要。
     数字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对之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改写。但数字制作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对电影现实主义形成冲击,又为其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可能。电影现实主义只有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才能利用先进的技术更好地展现自身的艺术魅力。
     新世纪电影现实主义在市场上的失利和银幕上的“缺席”,并不意味着电影现实主义的完全消失。事实上,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艺术传统,现实主义一直存在于中国电影创作当中。电影现实主义在新世纪中国电影中的表现样态主要有三种,主旋律电影创造的经典现实主义样式,纪实主义电影创造的进行了现代性转化的现实主义和商业电影中的娱乐化的现实主义。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自身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误区,这也是其陷入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与国家意识形态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存在情节虚假的问题,损害了现实主义电影的可信度。但是从根本上来看,限制的产生还在于电影创作者对意识形态的误读。新世纪电影影现实主义创作在进行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颇,将“底层叙事”视为唯一的题材选择,在个体化叙事的建构中又忽略了社会性因素的表现,使现实主义电影肤浅化。新世纪以来,纪实主义对电影现实主义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对纪实理论的简单化理解,又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出现了盲目拒绝戏剧性和对纪实手段的因循守旧的问题,消减了电影的观赏性。
     最后对新世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丢,但是也不能固守陈腐的思想观念,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和电影本身的发展变化,适时地做出调整和改进。现实主义精神要深化,加强电影现实主义的当代性,正视矛盾,重建社会性的视野,透视现实生活的真相,这样才能达到现实主义应有的深度和厚度。电影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需要丰富,不能拘泥于淡化情节的结构模式,而应不断开创新的情节模式,增强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创作精致的、有吸引力的现实主义影片。电影现实主义本身并不具有商业或非商业的规定性,主要还是取决于电影市场的需要。现实主义电影的商业潜力有待发掘,现实主义电影可以与类型片融合,以适应电影市场的需要。
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realism tradition of Chinese film creation has been in thedilemma of development; even it was once "absence" in the movie screen. At the sametime, Chinese film appeared imbalances in the arts and commerce in the process ofindustri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It becomes an urgent era proposition to solve how therealistic movie breaks out of encirclement and glows the new vitality in order to promotehealthily sustained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film. This is also the motive and purpose ofthe dissertation that "study on film realism since the new century".
     Film realism has been in a new survival context since the new century. So the studyon it cannot continue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whether the film needs realism or not, butresearch focus should be shifted to "how the film realizes realism ". Therefore, thisdissertation adopts research methods that combine theory discussion with close reading,i.e. based on realism theory, centered on movie text, combin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creative practice; striving to search for a feasible wa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Chinese film realism.
     Revisit to the realism is based on the special living circumstances of the newcentury Chinese film. It involves three aspects as follow, the cultural context,globalization structure of the film as well as industry environment of the movie. After thenew century, mass culture gradually achieved a dominant position. The social aestheticneeds are turned away from the rational cognition to the perceptual entertainment and theofficial position and elite position are also turned to the mass position, which makes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Chinese film realism challenged. The western film ideas have animpact on the ideas of Chinese film realism in the process of formatting film pattern ofglobalization. Market value of the film realism is being questioned because of thetransformation of film system.
     Film realism is multiply challenged in the new survival context, which bringsconfusion in theory and impetus i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Realismhas openness and diversity, which is not only a kind of spiritual character, but also a kindof creation method. Film realism has the same assumption as artistic creation; the "authenticity" of film realism is a kind of multi-dimensional real, which includespresentational truth, a sense of reality and logical truth. Humanization shaping ofcharacters is not a deviation from typical theory, but the realization from anotherdimension. Exploring in these issues is critical for breakthroughs and development ofChinese film realism in the new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of film realism and even causes rewriting it to some extent. While film realism can useadvanced technology to show its own artistic charm better only by adapting to this kind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t does not indicate the entire disappearance of film realism that film realism in thenew century is defeated and "absence" in the market. In fact, as a kind of deep-rootedartistic tradition, realism has still been existed in Chinese movie creation. Film realism inChinese films in the new century mainly has three kinds of performance form as follow,classic realism style created by the Theme Movies, modernity transformation of realismcreated by documentary films, realism of entertainment in the commercial movies.
     Chinese film realism itself has had certain problems and errors since the newcentury, which is also the important reason for its being in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Thecreation of Chinese film realism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state ideology, which limits thecreation of film realism to some extent and damages the credibility of realism movies,such as the problems to false plot. But fundamentally, the limit of film creators is rootedby their ideological misreading. The creation of film realism in new century appearedsome bia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ity, such as regarding the "bottomnarrative" as the only subject choice, ignoring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factors in the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ized narrative, which makes the realism movie superficiality.Since the new century, the documentary doctrine has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creation of film realism. But simplistic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theory makes Chinesefilm realism creation produce the problem that it blindly refuses something dramatic andappears conformism of documentary methods. All of them cut down ornamental value ofthe movies.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Chinese film realism in the new century. We can neither lose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film realism, nor stick to stale ideas.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film itself, to adjust and improve timely, todeepen the realism spirit and strengthen the contemporaneity of film realism, to face thecontradiction and rebuild social vision and insight, as well as to see through the truth ofreal life.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the depth and thickness of realism.
引文
①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42-63
    ①习仲勋.对于电影工作的意见[J].电影创作通讯,1953(1),转引自《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
    ②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7-215
    ①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②[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3
    ①张华勋.武术题材的尝试与探索-《武林志》的创作拍摄回顾[J].电影艺术,1984(9):28-34
    ①鲁真、冯小刚.我把“人性”理解为带着柴火味儿的人间烟火[N].文艺报.2005-1-8,第4版
    ②转引自舒晓鸣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2
    ①杨柳.构建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现代电影文化体系[A].电影创作研究之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C].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69
    ②桂青山.现实主义电影与当代中国[J].当代电影,2006(5):101
    ③祝虹.重塑时代电影精神-巴赞再解读[J].当代电影,2009(2):55
    ①黄式宪.《让子弹飞》患了文化贫血症[J].人民论坛,2011(4):14-15
    ②王一川.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J].文艺研究,2007(8):89-93
    ①肖鹰.金球奖救赎不了的《金陵十三钗》[J].东方早报,2012-1-17,A23版
    ②周涌,冯欣.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问题[J].电影艺术,2011(5):5
    ③[美]M.H.艾布拉姆斯著.吴松江等编译.文学术语词典[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21
    ④[美]R·韦勒克著.丁鸿等译.批评的诸种概念[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17
    ①[美]R·韦勒克著.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A].批评的诸种概念[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14-243
    ②转引自《向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生琳,吉林大学,2010年6月,19页
    ①南帆等著.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59页。
    ②钟惦棐.电影<牧马人>笔记[N].光明日报,1982-4-24
    ①钟惦棐.现实主义要深化[A].起搏书[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11.
    ②钟店棐.“离婚”一案[N].北京晚报,1980-8-6
    ③路易斯·贾内梯著.胡尧之等译.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2
    ①Pam Morris.Realism[M].New York: Routledge,2003:47
    ①周涌,冯欣.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问题[J].电影艺术,2011(5):7
    ②[法]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著.崔君衍.胡玉龙译.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57
    ①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A].中国电影研究[C],1983:4,转引自周涌.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之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1
    ②转引自: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42
    ①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7
    ①陈山.回望与反思-30年中国电影理论主潮及其变迁[J].当代电影,2008(11):34
    ②[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5-16
    ③[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6
    ①[法]克里斯蒂安·梅茨著刘森尧译.电影的意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4
    ①张英进.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J].电影艺术,2005(2):42-48
    ①戴锦华在《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中指出90年代许多以民间形式出现的机构或文化现象往往带有新主流文化的特征,看似大众文化形态,实则更象是“官方”对“民间”文化的整合与收编,或者是精英知识分子们以“自由派”的姿态发出的声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行为。
    ②[美]约翰·菲斯克著.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6:104
    ③[法]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3
    ①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03(5):36
    ②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J].艺术广角,2001(2):5
    ③[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80
    ①[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62
    ②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21
    ①陈晓明.审美的激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4
    ①[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6
    ②[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8-29
    ③[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8-32
    ①蒋磊,赵卫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1(10),160
    ②约翰·斯道雷.作为全球文化的大众文化[A].文化研究精粹读本[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86
    ①尹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策略[J].文艺理论与研究,2005(5):15
    ②饶曙光.全球化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2):9
    ③孙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命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8)6:77
    ①2012年全电影票房超170亿[EB/OL].http://news.sohu.com/20130110/n362982797.shtml,2013.1.10
    ②2012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EB/OL].http://www.douban.com/note/255327548/,2012.12.29
    ③尹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策略[J].文艺理论与研究,2005(5):15
    ①周传基编译.好莱坞论好莱坞[J].电影艺术,1989(2):63
    ②戴锦华等.由《站直啰,别趴下》所引发的议论[A].90年代的“第五代”[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317
    ①[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0
    ①[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65-67
    ①[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72
    ②[法]巴赞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1
    ①唐榕,邵培仁著.电影经营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9
    ②徐建生:电影课程首次进入商学院课堂,电影艺术,1997(5)
    ①唐榕,邵培仁著.电影经营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82-284
    ②陆绍阳.中国电影全面实施产业化政策以来成果研究[M].当代电影,2008(12):41
    ③[美]托马斯·沙茨著.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47
    ①饶曙光.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及其现代化转换[N].光明日报,2007-5-15
    ①杨柳.构建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的现代电影文化体系[A].2011:电影创作研究之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70
    ②桂青山.现实主义电影与当代中国[J].当代电影,2006(5):103
    ①雷纳·韦勒克著,刘让言译.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9:4
    ①[美]R·韦勒克著.丁鸿等译.批评的诸种概念[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31
    ②[法]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著.崔君衍、胡玉龙译.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8
    ③沈贻伟.电影的假定性叙事[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8):7-8
    ①陈旭光.“后假定性”美学的崛起[J].当代电影,2005(11):110
    ②田兆耀.也论电影艺术的假定性[J].当代电影,2005(9):121
    ①[苏]B·日丹.影片的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07-115
    ②[匈]卢卡契,范大灿译.艺术与客观真实[A].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430
    ③[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77
    ④章国锋.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范式转换”[A].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
    ①[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
    ②[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6
    ③巴赞的电影理论中所指的长镜头除了时间上的长度(胶片长度)之外还包括另外三个因素,景深、运动和场面调度,因此也被称为镜头内部蒙太奇。
    ④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45
    ①[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47
    ②[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4
    ③[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5
    ④[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417
    ①王志敏、陈捷.关于艺术真实、电影真实和现实主义的漫谈[J].社会科学,2007(11):174-177
    ②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49
    ①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50
    ②刘桂清.新时期电影中的现实主义[J].当代电影,1993(10):13
    ③胡谱忠.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理论资源的流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6):44
    ④姚晓濛,胡克.电影:潜藏着意识形态的神话[J].电影艺术,1998(8):5
    ①陈宇.真实的虚假与虚假的真实-兼谈影片《高考1977》[J].电影艺术,2009(4):83
    ②[美]S·普林斯,王卓如译.真实的谎言:感觉上的真实性、数字成像和电影理论[J].世界电影,1997(2):221
    ①[美]托马斯·沙茨著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4
    ②[美]S·普林斯,王卓如译.真实的谎言:感觉上的真实性、数字成像和电影理论[J].世界电影,1997(2):211
    ③王志敏、陈捷.关于艺术真实、电影真实和现实主义的漫谈[J].社会科学,2007(11):176
    ①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7
    ②王志敏、陈捷.关于艺术真实、电影真实和现实主义的漫谈[J].社会科学,2007(11):178
    ③[法]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著,崔君衍译.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0
    ①葛红兵等.真实·典型·女权主义·个体化写作—当代批评的“魔鬼词典”[J].文艺争鸣,2001(9):38
    ②何志云.人性:一种拓展与限制-评影片《湘女萧萧》[J].电影艺术,1986(12):16
    ③陈学超.典型的迷惘与重建[J].文学评论,1987(12):14
    ④葛红兵等.真实·典型·女权主义·个体化写作—当代批评的“魔鬼词典”[J].文艺争鸣,2001(9):38
    ①恩格斯.致敏·考茨基[J].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84
    ②恩格斯.致斐·拉萨尔[J].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3
    ③恩格斯.致敏·考茨基[J].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84
    ④傅莹.在文学本体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典型理论影响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1999(4):
    ①刘再复.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J].读书,1986(8):12
    ②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2
    ③刘再复.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J].读书,1986(8):12
    ④赵勇.无边的典型[J].读书,2004(6):19
    ①陈林侠.从普适到特殊:人性话语与国族政治的辩证—以《南京!南京!》、《拉贝日记》等为核心[J].文艺研究,2010(1):19
    ①朱虹.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当代电影,2011(2):48-53
    ①[美]S.普林斯.王卓如译.真实的谎言-感觉上的真实性、数字成像与电影理论[J].世界电影,1997(2):215
    ①刘起.解域与重构-数字技术下重新思考电影的现实主义[J].当代电影,2010(7):99
    ①王一川.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84
    ①黄式宪.以清醒的现实主义让银幕焕发出新的文化光彩-兼对2011年“贺岁电影”高端文化贫困现象做出反思[A].电影创作研究之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C].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28
    ①一个特效迷写给冯小宁的信[EB/OL].豆瓣电影,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91580/,2008-12-21
    ②赵卫防.数字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美学思考[A].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30
    ①[美]S.普林斯.王卓如译.真实的谎言-感觉上的真实性、数字成像与电影理论[J].世界电影,1997(2):218
    ①[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4
    ①陆绍阳.主旋律影片的发展及其社会价值[J].艺术评论,36
    ①[挪威]雅各布·卢特著徐强译.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0
    ①柳城.关于主旋律与多样化及其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1):49
    ②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6
    ①郝健邓双林.主旋律电影创作和“主流化”倾向[J].文艺研究,2009(1):26-32
    ①[苏].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423
    ②[苏].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425
    ③[苏].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421-422
    ④[苏].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424-425
    ①[美]刘易斯·雅各布斯著,刘宗琨等译.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333
    ②郝健.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的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9):92
    ①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①[匈]卢卡契.《欧洲现实主义研究》英文版序[A].卢卡契文学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47
    ①杨慧.“第六代”导演的社会地理学“镜像”[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76
    ②吴小丽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71
    ③程青松,黄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367
    ④张颐武.第六代-状态的想象[J].艺术广角,1997(2):33
    ①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62
    ①[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47
    ②高楠.别一种真实――艺术的生存体验[J].思想战线.2005(2):89
    ①王超.退回到自由[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83
    ①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7
    ②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59
    ①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58-161
    ②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59
    ①[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①张华勋.武术题材的尝试与探索-《武林志》的创作拍摄回顾[J].电影艺术,1984(9):28-34
    ②转引自饶曙光.中国类型电影:理论和实践[J].电影艺术,2003(9):14
    ①周涌.冯欣.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问题[J].电影艺术,2011(3):7
    ①人再囧途之泰囧.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213587.htm
    ②[美]托马斯·沙茨著.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4
    ①尹鸿.加法和减法-关于陈凯歌导演的《搜索》[J].当代电影,2012(8):29
    ②蓝爱国.好莱坞主义:影像民间及其工业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①桂青山.现实主义电影与当代中国[J].当代电影,2006(9):101
    ②宋维才.对“《天狗》现象”的思考——兼论现实主义电影的当下困境[J].文艺争鸣,2006(11):96
    ③陈晓云.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现实”[J].当代电影,2006(9):104
    ①余楠.曹保平的愤怒与光荣[J].新世纪周刊,2007(28):118
    ①余楠.曹保平:小心翼翼,并荒诞着[J].新世纪周刊,2007(28):120
    ②沈国芳.影视写作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2
    ③张延纪.现实主义与中国电影之“病”[A].电影创作研究之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C].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20
    ①制片人的话:我们为什么要投资拍摄《天狗》[EB/OL].http://ent.sina.com.cn/m/2006-04-11/10291045409.html
    ②[澳]格雷姆·特纳著,高红岩译.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7
    ①[美]加布里埃·F.吉拉特.数字化时代的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表征[J].世界电影,2011(1):7
    ②[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李讯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6():31-32
    ③[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著.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9
    ④马琳.深度关注与表达困惑[J].当代电影,2006(9):108
    ①[澳]格雷姆·特纳著,高红岩译.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7
    ②[澳]格雷姆·特纳著,高红岩译.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0
    ①[法]路易·阿尔都塞著.李讯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6():31-43
    ②王尧.关于”底层写作”的若干质疑[J].当代作家评论,2008(7)7
    ①王一川.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A].电影创作研究之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C].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3-13
    ②王尧.关于”底层写作”的若干质疑[J].当代作家评论,2008(7):13
    ③蒋俊,王晖.“底层”如何影像?[J].电影艺术,2007(5):120
    ①张宏森.现实主义电影重获新生—《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思考与启示[J].人民日报,2010-7-23,第24版
    ②吴小丽,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72
    ①[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03
    ②[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03
    ①陈晓云.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现实”[J].当代电影,2006(9):104-:
    ①贾樟柯、饶署光、周涌等.三峡好人[J].当代电影,2007(3):22
    ②张猛,皇甫宜川等.《钢的琴》四人谈[J].当代电影,2011(6):41
    ①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研究-20世纪回眸[J].文艺研究,1999(5):203
    ②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③郝建.安德烈·巴赞在中国:被言说与被消减[J].当代电影,2008(4):1
    ④申燕.巴赞电影理论对中国电影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0(6):27
    ⑤[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评《偷自行车的人》[A].电影是什么[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15
    ①[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导演德·西卡[A].电影是什么[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24
    ②[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戏剧与电影[A].电影是什么[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58
    ①[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00
    ②[法]莫里斯·谢雷,特吕弗.采访罗西里尼[J].电影手册,1954,转引自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主义到现在[M],[美]彼得·邦达内拉,王之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92
    ③[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365
    ①张猛,皇甫宜川等.《钢的琴》四人谈[J].当代电影,2011(6):42
    ②康婕.风格化的底层叙事《钢的琴》[J].中国电影报,2011-7-28:第11版
    ①[UK]Pam Morris.Realism[M].New York: Routledge,2003:54-55
    ②[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6
    ③王一川.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A].电影创作研究之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C].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4
    ④[美]R·韦勒克著.丁鸿等译.批评的诸种概念[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230
    ①张宏森.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0):28
    ②《光荣的愤怒》:输了票房赢了口碑[EB/OL].http://ent.people.com.cn/GB/1083/6549130.html,2007-11-19
    ①懿谦.不能算是最爱的最爱[J].西部广播电视,2011(6):99
    ①陈镭.《最爱》:失血的梦[N].文艺报.2011-5-18,第004版
    ②雷纳·韦勒克著,刘让言译.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9:4
    ③高楠.别一种真实-艺术的生存体验[J].思想战线.2005(2):89
    ④[UK]Pam Morris.Realism[M].New York: Routledge,2003:55
    ⑤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选(一)[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90
    ①王一川.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A].电影创作研究之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C].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4
    ②张宏森.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0):28
    ①贾樟柯、饶署光、周涌等.三峡好人[J].当代电影,2007(3):24
    ①[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89
    ①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02
    ②[UK]Pam Morris.Realism[M].New York: Routledge,2003:55
    ①尹鸿.李瑗瑗.从重制作向重创作的美学转向-2012年中国电影创作[J].当代电影,2013(3):5
    ①李铁.转型年代呼唤现实主义大片[N].南方周末,2011-6-2,第F29版
    ②饶曙光.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及其现代化转换—从影片《天狗》的有益探索谈起[N].光明日报,2007-5-15,第12版
    ③[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30-31
    [1][法]安德烈·巴赞.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匈]巴拉兹·贝拉.安利译.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匈]贝拉·巴拉兹.何力译.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4]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达米安·格兰特.周发祥译.现实主义[M].北京:昆伦出版社,1989
    [6][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曾伟祯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7]冯放.论现实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8][英]菲斯克.杨全强译.解读大众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美]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10]高楠.王纯菲.中国文学跨世纪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1]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M].上海:泥土社,1951
    [12]洪宏.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13]莱斯利·辛德勒.周宪译.文学是什么-高雅文化与大众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4][法]罗杰·加洛蒂.吴岳添.论无边的现实主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15]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南帆刘小新.练暑生.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邵牧君译.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8]钱中文.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9][法]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0]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1]田卉群.探寻:中国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之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22]王向峰.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3]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4]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5]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6]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26
    [27]张德祥.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28]周涌..被选择与被遮蔽的现实-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之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9]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0]周月亮.韩骏伟.电影现象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1]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33][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4][法]雅克·奥蒙米歇尔·玛利著.崔君衍.胡玉龙译.电影理论与批评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5]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6][法]克里斯蒂安·梅茨著刘森尧译.电影的意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7][英]迈克·费瑟斯通著,刘精明译.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8]陈晓明.审美的激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39][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0][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41]唐榕.邵培仁著.电影经营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2][美]R·韦勒克著.丁鸿等译.批评的诸种概念[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
    [43][苏]B·日丹.影片的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44][美]托马斯·沙茨著冯欣译.好莱坞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5]屠明非.电影技术艺术互动史—影像真实感讨论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49]
    [46]吴小丽徐甡民.九十年代中国电影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7][美]彼得·邦达内拉,王之光译.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主义到现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8]雷纳·韦勒克著,刘让言译.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9:
    [49]蓝爱国.好莱坞主义:影像民间及其工业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0][澳]格雷姆·特纳.电影作为社会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
    [51]王春荣.新时期电影的多元结构[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52][苏]B·日丹.影片的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53][德]鲁道夫·爱因汉姆著.邵牧君译.电影作为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54]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55]张会军主编.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56]林勇.“文革”后时代中国电影与全球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7][美]安敏成著.姜涛译.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60]崔志远.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61][法]克里斯蒂安·麦茨著.王志敏译.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62]李慈健.田锐生.宋伟.当代中国文艺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63]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4]路易斯·贾内梯著.胡尧之等译.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论文类
    [1]埃·冯·斯特劳亨.汪朗译.现实主义的梦想[J].世界电影.1985(4)
    [2]B.巴斯卡阔夫.张由今\黎力译.对现实主义的进攻[J].世界电影.1986(2)
    [3]陈国军.坚守影视创作的现实主义方法[J].文艺报.2011-05-18
    [4]陈西禾.电影语言中的几种构成元素[A].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卷)[C]2002
    [5]陈犀禾,万传法编译.西方电影理论思潮系列连载八:现实主义问题研究[J].当代电影.2008(10)
    [6]桂青山.当代中国需要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J].电影艺术.2006(3)
    [7]胡星亮.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5)
    [8]金丹元,曹琼,顾昉冉.巴赞理论与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电影美学的关系及其当下意义[J].电影艺术.2008(6)
    [9][英]柯林·迈凯布.李迅译.理论与电影:现实主义原则与快乐原则[J].世界电影.1989(1)
    [10]李道新.选择与坚持:早期现实主义电影批(1932-1937)[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01)
    [11]刘桂清.新时期电影中的现实主义[J].当代电影.1993(5)
    [12]罗慧生.现实主义电影表现派的历史源流(上)[J].电影艺术.1987(11)
    [13]罗慧生.现实主义电影表现派的历史源流(下)[J].电影艺术.1987(12)
    [14]刘起.解域与重构——数字技术下重新思考电影的现实主义[J].当代电影.2010(7)
    [15]李铁.转型年代呼唤现实主义大片[J].南方周末.2011-06-02
    [16]罗伊·阿米斯.沈善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承[J].电影艺术译丛.1981(2)
    [17]凌振元.论我国三、四十年代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精神[J].怀化师专学报(哲社版).1987(1)
    [18]凌振元.中国左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比较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19]梅朵.20年,再创现实主义电影辉煌[J].当代电影.1999(1)
    [20]裴亚莉.新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理论的诸阶段及其代言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
    [21]饶署光.现实主义电影发展及其现代转换[J].光明日报.2007-5-15
    [22]饶署光.地气、伦理与现实主义[J].当代电影.2010(8)
    [23]任殷.现实主义精神的恢复和探索——近四年电影文学之管见[J].电影艺术.1981(8)
    [24]沈义贞.论“现实主义大片”兼谈当前国产大片的误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1)
    [25]沈义贞.论苏俄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流变[J].艺术百家.2010(5)
    [26]少舟.论中国四十年代电影的现实主义品格[J].电影艺术.1995(6)
    [27]王志敏,陈捷.关于艺术真实、电影真实和现实主义的漫谈[J].社会科学.2007(11)
    [28]艺军.电影与革命的浪漫主义——关于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学习笔记[J].中国电影.1958(10)
    [29]仲呈祥、张金尧.现实主义典型化形象魅力永存——由电影《第一书记》说开去[J]人民日报,2010-12-03
    [30]张德明.夏衍现实主义电影观刍议[J].电影艺术.1985(10)
    [31]钟惦棐.电影《南征北战》所达到的和没有达到的方面[J].文艺报.1953(3)
    [32]周星.现实主义美学的魅力-论第四代电影导演的现实主义特质[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3]周星.论夏衍电影剧作的现实主义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34]宗树洁.现实主义精神的张扬[J].光明日报.2011-4-22
    [35]周涌、冯欣.中国电影产业化语境下的现实主义问题[J].电影艺术.2011(3)
    [37]蒸颖.进一步发展苏联艺术电影的任务——格拉西莫夫论苏联电影艺术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摘要)[J].中国电影.1958(3)
    [36]张亚彬,姜永环.纪录与影戏:电影观念上的差异[J].1990(4)
    [37][英]华伦·巴克兰德.宋雁蓉李含译.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斯皮尔伯格的数字恐龙、想象的世界和新审美现实主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3)
    [38]王一川.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39][美]S.普林斯.王卓如译.真实的谎言-感觉上的真实性、数字成像与电影理论[J].世界电影,1997(2)
    [40]鲁真、冯小刚.我把“人性”理解为带着柴火味儿的人间烟火[N].文艺报.2005
    [41]黄式宪.《让子弹飞》患了文化贫血症[J].人民论坛,2011(4)
    [42]王一川.眼热心冷:中式大片的美学困境[J].文艺研究,2007(8):
    [43]陈山.回望与反思-30年中国电影理论主潮及其变迁[J].当代电影,2008(11)
    [44]张英进.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J].电影艺术.2005(2)
    [45]罗钢.西方消费文化理论述评[J].国外理论动态,2003(5)
    [46]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J].艺术广角,2001(2)
    [47]徐敏.大众文化的快感理论:从美学到政治经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1)
    [48]蒋磊,赵卫东.“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1(10)
    [49]尹鸿.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国际化策略[J].文艺理论与研究,2005(5)
    [50]饶曙光.全球化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2)
    [51]孙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化命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18)6
    [52]周传基编译.好莱坞论好莱坞[J].电影艺术,1989(2)
    [53]沈贻伟.电影的假定性叙事[J].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8)
    [54]陈旭光.“后假定性”美学的崛起[J].当代电影,2005(11)
    [55]田兆耀.也论电影艺术的假定性[J].当代电影,2005(9)
    [56]胡谱忠.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理论资源的流变[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6)
    [57]姚晓濛胡克.电影:潜藏着意识形态的神话[J].电影艺术,1998(8)
    [58][美]S·普林斯,王卓如译.真实的谎言:感觉上的真实性、数字成像和电影理论[J].世界电影,1997(2)
    [59]陈宇.真实的虚假与虚假的真实-兼谈影片《高考1977》[J].电影艺术,2009(4)
    [60]葛红兵等.真实·典型·女权主义·个体化写作—当代批评的“魔鬼词典”[J].文艺争鸣,2001(9)
    [61]何志云.一种拓展与限制:评影片《湘女萧萧》[J].电影艺术,1986(12)
    [62]陈学超.典型的迷惘与重建[J].文学评论,1987(12)
    [63]傅莹.在文学本体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典型理论影响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1999(4)
    [64]刘再复.关于人与文学的思考[J].读书,1986(8)
    [65]赵勇.无边的典型[J].读书,2004(6)
    [66]陈林侠.从普适到特殊:人性话语与国族政治的辩证—以《南京!南京!》、《拉贝日记》等为核心[J].文艺研究,2010(1)
    [67]朱虹.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当代电影,2011(2)
    [68]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3)
    [69]王一川.数字技术时代电影的富贫悖谬症[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70][美]加布里埃·F.吉拉特.数字化时代的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表征[J].世界电影,2011(1)
    [71]余纪.电影电影影像的本体论从电影到后电影的美学发生学问题研究[J].当代电影,2001(3)
    [72]柳城.关于主旋律与多样化及其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5(1)
    [73]郝健.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的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J].当代电影,2002(9)
    [74]高楠.别一种真实――艺术的生存体验[J].思想战线.2005(2)
    [75]尹鸿.加法和减法-关于陈凯歌导演的《搜索》[J].当代电影,2012(8)
    [76]宋维才.对“《天狗》现象”的思考——兼论现实主义电影的当下困境[J].文艺争鸣,2006(11)
    [77]陈晓云.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另一种现实”[J].当代电影,2006(9)
    [78]余楠.曹保平的愤怒与光荣[J].新世纪周刊,2007(28)
    [79]王尧.关于”底层写作”的若干质疑[J].当代作家评论,2008(7)
    [80]蒋俊,王晖.“底层”如何影像?[J].电影艺术,2007(5)
    [81]张宏森.现实主义电影重获新生—《唐山大地震》带来的思考与启示[J].人民日报,2010
    [82]贾樟柯、饶署光、周涌等.三峡好人[J].当代电影,2007(3)
    [83]张猛,皇甫宜川等.《钢的琴》四人谈[J].当代电影,2011(6)
    [84]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研究-20世纪回眸[J].文艺研究,1999(5)
    [85]郝建.安德烈·巴赞在中国:被言说与被消减[J].当代电影,2008(4)
    [86]张宏森.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0)
    [87]尹鸿.李瑗瑗.从重制作向重创作的美学转向-2012年中国电影创作[J].当代电影,2013(3)
    [1]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A].《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的概念》[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谢尔宾纳.冯申译.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A].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钟惦棐.电影的锣鼓[A].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897-2001)[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4]卢卡契文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5]詹明信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
    [6]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电影创作研究之创意多元与坚守现实主义精神[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7]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8]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译丛(1)[C].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
    [9]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译丛(3)[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10]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卷)[C].北京:文艺艺术出版社,1984
    [11]陶东风.文化研究精粹读本[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博士,北京师范大学,2007
    [2]姜丰.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纪实现实主义[D].博士,英国剑桥大学,2006
    [3]冯潇.世纪之交中国电影趋势[D].博士,苏州大学,2007
    [4]王丽娟.中国电影艺术的现代转型[D].博士,南京师范大学,2006
    [5]生琳.向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D].博士,吉林大学,2010
    [6]朴宰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D].博士,复旦大学,2009
    [1][UK]Pam Morris. Realism[M].New York: Routledge,2003
    [2]姜丰.Docr-re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lm[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