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交流方式的革新,网络技术以潮流般的态势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迅速而又广泛的应用。据《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人数跃居世界第一位。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创造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信息时代一种崭新的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网络活动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增强时代意识,拓展和改变传统观念中的工作理念,主动深入到网络空间开辟工作局面扩大教育覆盖面和增强教育的影响力。高等学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大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快速发展的高校网络已经成为教学、科研、后勤、管理赖以运行的今天,高校育人环境正经受着网络这把双刃剑带来的的种种挑战。如何大兴网络之利,力除网络之弊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的迫切需要。当我们在对大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确立新的教育理念,要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调整自己的角色,结合社会、家庭等,在对大学生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观、世界观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网络社会中能自觉选择、吸收美好的、善良的、正确的东西,养成良好道德,推动社会发展。
In recent years, China's Internet has made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ty, according to "22nd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 as of the end of June 2008, China's Internet users reached 253 million, for the first time significantly exceed the United States, the size of Internet users rank jumped the first place in the world. Network has penetr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our life and affected our way of lif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learn as well as to entertain. Colleges contain great amoun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wher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firstly become a major force in Internet surfing, and make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revolution shock even more significant and representative. Generated under a variety of network environment, various new sense of morality, ethics and moral behavior, has greatly enriched the contents of human morality. However, network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promotes human morality on and on, meanwhile, trips human beings into an unprecedented moral dilemma, and make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of world, life and ethics. It brings a number of negative impact which directly endangers the regulation of the network and the college students' formation of healthy personality. Consedering the fact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et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deficientcies of network-moral education,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nessesity to strenthen network-moral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eth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internet students, is of great positive meaning to the whole social mood and mental outlook.
     In the course of network-moral educa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new educational conception must be established by the works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way of moral education, adjusting their roles, leading students to a correct view of world, life and value combining the society and family, helping them master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methodology, meanwhile taking the ablities of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self-disciplin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goals. They should put great effort to enhance students’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by using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methodology, ability to tell right from wrong and to learn to chose the online inform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analyze.While helping students develop the ability to compare and analyse the authenticity and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self-reliance and self-awareness ability must be excercised, so that they can chose to absorb good, right things, getting rid of ugly wrong things by obeying network morality and standard network behavior.
引文
[1]后发先起从INTERNET说起.计算机世界,1997.10
    [2]贾鳗,武夷山.依靠网络进行科学研究.国外科技动态,1994(6)
    [3]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7(2)
    [4]周曦明.论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与影响.社会科学,1997(7)
    [5]冯沈萍.信息高速公路给高校德育带来新课题.高校理论战线,1997(5):52-54。
    [6]张文杰.高校网络建设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影响.高校理论战线,1998(11):34-37
    [7]王长友.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及对策,思想教育研究,1997(3):21-22。
    [8]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主页.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大事记(2000~2001)。
    [9]徐飞.网络化——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的趋势.思想教育研究,1999(6)
    [10]陈毓.网络抢滩——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阵地.理论前沿,2000(12)
    [11]盛湘鄂,陈维亚.网络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与高校德育.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12]吴永红,胡钰.信息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想教育研究,1998(6)
    [13]胡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4]胡成广.沦德育主页的制作和德育网站首页的建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
    [15]杨英.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论坛,2002(10)
    [16]章上泉.网络时代的高校德育创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l(2)
    [17]陈勇,王艳霞.论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煤炭高等教育,2001(11)
    [18]奚建华.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2(9)
    [19]张革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5)
    [20]林莉,杨海燕.网络社会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改革,2001(5)
    [21]张卫平,杨莲珍.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1(6)
    [22]孙伟平,贾旭东.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哲学研究,1998(8)
    [23]冯鹏志.虚拟安全阀.网络社会张力的根源及其调适.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4)
    [24]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江苏社会科学,2001(5)
    [25]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26]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27]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28]郑中玉,何明升:“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1)期。
    [29] [美]曼纽尔·卡斯特:论网络社会的社会学.国外社会科学,2001(3)
    [30] [美]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1] [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 [美]劳伦斯·莱斯格:代码:塑造网络·空间的法律.李旭,姜丽楼,王文英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年。
    [33] [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年。
    [34] [美]爱德华·A·卡瓦佐,加斐诺·莫林:赛博空间和法律:网上生活的权利和义务.王月瑞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5] [美]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6] [美]巴雷特:赛伯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李新玲译.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8年。
    [37] [美]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金燕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年。
    [38] [美]施瓦茨:数位达尔文主义,陈正平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年。
    [39] [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0] [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陈晓天,世佩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
    [41] [英]戴维·冈特利特主编: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年。
    [42] [英]丹尼斯·麦奎,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
    [43] [英]蒂姆·伯纳斯—李. [英]马克·菲谢蒂.编织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和最终命运.张宇宏,萧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年。
    [44] [英]约翰·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朱萍,茅庆征,张雅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
    [45]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年。
    [46]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年。
    [47]曹荣湘.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3年。
    [48]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9]陈秉5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年。
    [50]陈红梅.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5年。
    [51]陈力丹.舆论学一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5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5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54]戴元光,苗正民.大众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年。
    [55]邓利平.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年。
    [5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年。
    [57]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58]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9]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年。
    [60]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年。
    [61]高厚满.外国军警处置突发事件选评,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92年。
    [62]顾明远,黄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年。
    [6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4]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65]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66]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6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年。
    [69]孟威.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年。
    [70]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71]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7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73]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
    [74]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年。
    [7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76]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77]王水雄.结构博弈——互联网导致社会扁平化的剖析.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年。
    [78]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
    [79]王永章.中国文化产业典型案例——以信息技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年。
    [80]吴伯凡.孤独的狂欢:数字时代的交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81]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
    [82]吴基传.领导干部信息网络化知识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
    [8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