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和谐利益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利益问题日益凸现,人们对利益关系问题也越来越关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社会矛盾碰头叠加,社会利益关系问题愈发错综复杂。时代的发展已经迫切地要求我们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利益关系的研究。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从社会利益关系角度入手研究和谐社会拓宽了利益问题研究的范围,推动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次,系统研究和正确处理新时期利益关系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深入研究并合理协调新时期的利益关系对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也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共分为三篇。理论篇回顾了中外思想史中关于和谐利益的思想渊源,剖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西方经济学、社会学所包含的和谐利益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和谐利益观点才是科学的和谐利益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践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和谐利益思想。在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和谐的内涵、外延与度量。本文还进一步提出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和谐利益。和谐利益是指社会利益关系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在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均衡和利益共享,各利益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竞相进发出来,在共同利益不断增进的同时,个别利益也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构建这样一种和谐的社会利益关系。
     现实篇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总体是和谐的,也存在着利益不够和谐的因素,利益不够和谐主要表现在:主体利益关系不够和谐、客体利益关系不够和谐及主客体利益关系不够和谐。如果把不及时协调和整合利益关系,利益不够和谐的负面效应会逐渐凸显出来,这会给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制度变迁的非均衡是当前社会利益关系不够和谐的深层原因,包括经济制度变迁的非均衡、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变迁的非均衡、经济制度与文化制度变迁的非均衡、制度变迁的城乡非均衡、地区非均衡、产业非均衡、阶层非均衡共同作用于当前的利益不够和谐。
     对策篇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实现和谐利益的相关对策建议。实现和谐利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实现和谐利益的关键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以利益统筹兼顾为主要方法,通过构建“四位一体”的和谐利益实现机制、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夯实和谐利益的基础完善利益补偿制度等来推动实现和谐利益。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首先,文章对和谐利益的内涵、外延及度量展开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次,本文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归结为和谐利益,第三,文章初步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实现和谐利益的贡献。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文章虽然构建了一个和谐利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未能测算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度及推出“利益和谐指数”;第二,文章虽然采集了一些统计数据,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未能通过社会调查取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及数据,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
Sinc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nterests question day by day in relief, the people also more and more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s relations question. The moreover 2008 international finance crisis impact, our country society meets to superimpose contradictory,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question increasingly intriguing. The time development already urgently requested us to strengthen to the socialism initial stage society interests relations research.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search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value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First, has opened up the interests question research scope from the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angle obtaining research harmonious society, impelled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development,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Next, the system research and deals with the new time interests relations to construct the China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correctly to have the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ce more, the thorough research and coordinates the new time the interests rela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in power ability reasonably also to have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full text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Theory reviewed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thinking history about the harmonious interests thought origin, analyzed the harmonious interests thought which Utopian socialism, the Western economic, the sociology contain, pointed out, the Marxism harmonious interests viewpoint is the scientific harmonious interests thought, the Chinese Communists fulfills unceasingly in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is developing the Marxism harmonious interests thought. Combs in the theory in the founda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essence is the harmonious interests. The harmonious interests is refers to the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to be at this kind of condition: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y condition, the interests main body realizes the interests under the interests difference and the interests contradictory premise balanced and interests sharing, various interests main body vigor and the creativity competition burst out, promotes unceasingly while the common interest, the individual interests also obtains unceasingly rich and the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essence constructs this kind of kind of harmonious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The article has also further analyzed the harmonious connotation, the extension and the measure. Reality pointed out that,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for 30 year our country society interests relations harmony enhances unceasingly.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society interests relations overall is harmonious, also has the interests insufficiently harmonious factor, the interests insufficiently is harmonious mainly displays in: The main body interests relations insufficient harmony, the object interests relations insufficient harmony and the host and visitor body interests relations insufficiently is harmonious. If coordinates not promptly and the conformity interests relations, the interests insufficiently harmonious negative effect can highlight gradually, this can give our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has the extremely disadvantageous influence. Our country system vicissitude non-balanced is the current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insufficiently harmonious in-depth reason, including the economic system vicissitude non-balanced,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vicissitude non-balanced,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cultural system vicissitude non-balanced, the system vicissitude city and countryside non-balanced, the area non-balanced, the industry non-balanced, the social stratum non-balanced does together uses in the current interests insufficiently being harmonious. Countermeasure in the analysis foundation, proposed current our country realizes the harmonious interests relate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Realizes the harmonious interests to have to persist by the Marxism as well as the Marxism Chinese newest achievement - - science development view instruction, must persist walks the socialist road, must persist China the communist leadership, the realization harmonious interests key is needs to coordinate the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properly, the coordinated social interests relations must take people's basic interest as the center, take the interests all-round consideration as the main method, the construction "the quaternity" harmonious interests realization mechanism, optimization social class structure ramming harmonious interests foundation, perfect interests compensation system impetus realization harmonious interests, and so on. This article main innovation spot lies in: First, this article sums up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s original story as the harmonious interests, next, the article to the harmonious interests connotation, the extension and the measure has launched the system thorough research, third, the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itially regarding the realization harmonious interests contribution. The article deficiency lies in: First, article although has constructed a harmonious interests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target system, but has not been able to survey our country society interests relations the harmony and promotes "the interests harmonious index"; Second, article although has gathered some statistical data, but also by far insufficient, has not been able to obtain a massive material and the data in particular through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uses in this article the real diagnosis research.
引文
1 《小康》研究中心.2006~2007中国综合小康指数[J].小康,2007(12):17-18.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
    1[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5.
    1 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6.
    2 魏杰,叶榕.建立科学的经济利益和谐观[J].理论前沿.2007(9):5-8.
    3 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22-2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2 西蒙·库兹涅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J].美国经济评论第45卷,1995,(1):18.
    3 钱纳里等.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
    1[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
    2 胡振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J].求是.2005.23:48-51.
    1 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J].北京社会科学.1998(4):56-63.
    2 Rod.Hague,Martin Harrop,Shaun Breslin.Political Science: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73.
    1 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5.
    2 钞小静.天然和谐,还是人为和谐?——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论争的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07-111.
    3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5.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47.
    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3.
    1 中国超级富豪不寻常的致富之道[N].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7月8日.
    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比例经计算得出。
    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比例经计算得出。
    3 计算方法为,资本收入=国民收入—职工工资总额—政府税收额,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计算。
    4 数据引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China Economic Information Network.
    5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和计算而来。
    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和计算而来。
    1 杨桃源.部门利益更直白[J].《瞭望》新闻周刊,2007(30):21-23.
    2 江涌.警惕部门利益膨胀[J].《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10月9日:33-35.
    1 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兼评我国近年来的市民社会话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151.
    1 王裕国.调整失衡的社会利益格局,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J].消费经济,2007(6):8-12.
    2 米歇尔·克罗齐.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19.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2 王裕国.调整失衡的社会利益格局,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J].消费经济,2007(6):8-12.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2 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74-482.
    1 《论语·里仁》
    2 《论语·述而》
    3 《论语·尧日》
    4 《孟子·滕文公下》
    5 《老子·道德经》
    6 《老子·道德经》
    7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83.
    8 《论语·雍也》
    9 《孟子·梁惠王上》
    10 《墨子·兼爱中》
    11 《礼记·礼运》
    1 《老子·道德经》
    2 《老子·道德经》
    3 《春秋繁露·基义》
    4 《尚书·泰誓》
    5 《孝经·圣治章》
    6《 孟子·梁惠王上》
    7 《荀子·王制》
    8 《论语·学而篇第一》
    1 《左传·隐公十一年传》
    2 《老子》
    3 《论语·尧日》
    4 《管子·治国》
    5 《史记·货殖列传》。
    6 《论语·子路》
    7 《论语·季氏》
    8 《尚书·吕刑》
    9 《荀子·王制》
    1 陈戍国(点校).四书五经[M].长沙:岳麓书社,1991:143.
    2 《孟子·尽心上》
    3 《荀子·天论》
    4 《老子·道德经》
    5 《庄子·齐物论》
    6 《易·乾卦文言》
    7 《孟子·尽心上》
    8 孔子.论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84.
    9 刘志辉,李典军.中西和谐观与和谐社会理想的比较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7期:80-85.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57:37.
    1 策勒尔.希腊哲学史(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385-386.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上海:三联书店.1956:241.
    3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57:19.
    1 菜布尼茨自然哲学著作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29.
    2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0.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80-181.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213.
    5[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312.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44-245.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2.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174.
    1 孙来斌.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岭南学刊.2007年第6期:70-72.
    1 陈家付.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J].学术论坛,2005(4):133.
    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18.
    3[意]康帕内拉.太阳城[M].陈大维、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23.
    4[意]康帕内拉.太阳城[M].陈大维、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24.
    5[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106.
    6[[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107.
    7[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109.
    8[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110.
    9[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姜亚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106.
    10[法]G.韦耶德、C.韦耶德合编.巴贝夫文选[M].梅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90.
    1[法]G.韦耶德、C.韦耶德合编.巴贝夫文选[M].梅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91.
    2[法]G.韦耶德、C.韦耶德合编.巴贝夫文选[M].梅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2:92.
    3 傅立叶选集(第3卷)[M].赵俊欣、吴模信、徐知勉、汪文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296.
    4 魏特林.和谐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92.
    5 傅立叶选集(第1卷)[M].赵俊欣、吴模信、徐知勉、汪文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77.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6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69.
    3 钟祥财.中西和谐社会思想之异同:经济学说史的视角[J].社会科学,2007(10):105-11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6 欧文选集(上卷)[M].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50.
    7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北人民日报,2005-06-27.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80.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8-11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4.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1.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321、322.
    3 于桂芝.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理论渊源[J].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132-13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4.
    1 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5-9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4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
    5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05.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3.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8.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0.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75.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4.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374.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4.
    8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8.
    9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2.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56-457.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538-539.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3 刘云山.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体会[N].人民日报,2006-09-07(2).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5,33-34.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7、288.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6.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6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0.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48.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39.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6.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3.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2.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39.
    3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436.
    4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33.
    5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32.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4.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0.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9.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5 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N]人民日报,2005-4-2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05-7-2.
    7 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6.
    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47.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1-1462.
    6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8-539.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1079.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1-2.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02.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7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389.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142.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7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
    2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3.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351.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75-17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47.
    1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的讲话[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20、20.
    2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C].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13.
    3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5-326.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6.
    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7.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1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3.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1.
    3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46.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2).
    6 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N].人民日报,2005-6-27:(1).
    7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0.
    8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7-228.
    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3.
    1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783.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1.
    3 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4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10.
    6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17.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4.
    2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5.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344.
    4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19.
    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2.
    1[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8.
    2[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7.
    3[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9.
    4[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4.
    5[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77.
    6[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52.
    7[法]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12.
    1 参见蒋自强等.经济思想通史(第2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67-268.
    2 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11.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15.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6.
    3[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经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4.
    4[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经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9.
    5[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经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0.
    6[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经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7.
    1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3.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7.
    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3.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9.
    4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60.
    5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79.
    6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57.
    7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26.
    8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
    1 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1.
    2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21-322.
    3 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英文第12版),中文版,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68.
    1[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啧、于真译,刘民权、刘柳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7.
    2[澳]布伦南、[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秋风、王代、魏志梅等译,冯克利、冯兴元统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3[澳]布伦南、[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秋风、王代、魏志梅等译,冯克利、冯兴元统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4.
    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87-388.
    2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第17版)[M],中文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01.21.
    3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英文第17版)[M],中文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01.
    1 庇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0.
    1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M].卷2.4章
    2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94.
    3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
    1 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5.
    2 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7.
    3 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7.
    4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8.
    1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9.
    2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252.
    3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8.
    4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 14.
    1 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59.
    2 T.Parsons,Working Paper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New York:Free Press,1953;T.Parsons,Economy and Society,New York:Free Press,1956:T.Parsons,Sociologic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New York:Free Press.1967.
    1 马斯洛.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21。
    2 马斯洛.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3。
    3 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22.
    1 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14.
    2 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15.
    3 周小亮.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体制下利益协调机制的理论演进——兼论主流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之本质[J].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103-11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7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75.
    2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3[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
    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16-18世纪西欧各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17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9.
    7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6.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 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37.
    3 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6.
    1 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78.
    2 张艳涛.和谐社会的文化意蕴[J],求实,2005(8):35.
    1 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22-29.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0-33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2、483.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663-66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1 洪远朋等.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
    1 西蒙·库兹涅茨.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J].美国经济评论第45卷,1995,(1):18.
    2 钱纳里等.经济增长中的收入分配[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
    1[美]卡罗尔·索尔坦、埃里克·尤西拉纳、维吉尼亚·郝夫勒.新制度主义:制度与社会秩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6):28-33.
    2 参见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270.
    1[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
    2[美]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1,
    3[美]罗尔斯.正议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
    4[美]罗尔斯.正议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7.
    1周燕军.制度伦理评价系统的原则与建构[J].理论与现代化,2000(5):24-27.
    2[英]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0.
    3[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24-125.
    4李济广.所有制·收入分配·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1):29-34.
    1 高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4):38-52.
    2 胡振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J].求是.2005(23):48-51.
    1 万俊人.从政治正义到社会和谐——以罗尔斯为中心的当代政治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05(6):10.
    2 逄锦聚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2-323.
    3 王伟光.论利益范畴[J].北京社会科学.1997(1):64-68.
    1 洪远朋、徐宝林、余政、孔爱国、戎生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十大利益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30-36,11.
    1 李景鹏.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的特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1-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1 Rod.Hague,Martin Harrop,Shaun Breslin.Political Science:A Comparative Introduction[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2:73.
    2 奥塔·希克.第三条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现代工业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1-32。
    3 魏杰.叶榕.建立科学的经济利益和谐观[J].理论前沿.2007(9):5-8.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7.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
    3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图文出版公司,1985:80.
    4 汪玉凯,黎映桃.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失衡与均衡——公共治理中的利益调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6):66-69.
    5 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7.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3.
    1[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47.
    2[美]Reinhold Niebuhr.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23.
    1 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0.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
    3[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3.
    4 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15.
    1 钞小静.天然和谐,还是人为和谐?——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论争的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07-111.
    2 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吴斐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6.
    3 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77,35.
    4 庇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M].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0.
    5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86-388.
    1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08.
    1 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
    2 魏宏森,曾国平.系统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4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 钟学富.物理社会学——社会现象演绎理论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30.
    5 陆家淦.发展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36.
    6 奥肯.平等与效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56.
    7 魏宏森.曾国平.系统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347.
    8 罗尔斯.正议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
    1 宋长青.统计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好务[N],中国信息报2005年6月15日.
    2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定[EB/OL].(2004-8-11)[2005-11-15]http://www.cnemc.cn/standard/c1ass.sap?unid=748.
    1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8.
    2 Zadeh,L.A.Fuzzy Sets[J].Inform and Controi,1 65,8:338-353.
    1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5):23-29.
    2 Saa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lanning,Priority setting,resource allocation..McGraw-Hill Inc.New York,1980.
    1 周春喜,陈钰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1):34-40.
    1 欧阳建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6(2):16-22.
    1 洪远朋、陈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31-42.
    2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9:32-57.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342.
    2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20.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7.24.
    1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2月13日。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5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9.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37,32.
    2 黄泰岩.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中国假说及其验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5):26-29.
    1 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08.
    1 中国超级富豪不寻常的致富之道[N].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7月8日.
    2 富人更富0.5%家庭拥有60%个人财富[N].星岛环球网.2005-12-14.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3.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2.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17.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3 周振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10.
    1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2月13日。
    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计算而来。
    1 数据引自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2 数据引自2006年5月13 日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人民网2006年5月13。
    3 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
    1 数据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
    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比例经计算得出。
    2 数据转引自王振中.劳动与资本在分配中的地位[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29。
    1 数据引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China Economic Information Network.
    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和计算而来。
    3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整理和计算而来。
    1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52-1253.
    1 杨桃源.部门利益更直白[J].瞭望》新闻周刊,2007(30):21-23.
    2 遏制部门利益膨胀[J].《瞭望》新闻周刊,2007(30):20.
    1 国土资源部:我国1.5亿亩耕地遭污染[J].环境保护,2008(8):21.
    2 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3 青连斌.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问题[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2):5-9.
    1 许敏兰.个人医疗消费支出上涨的经济学分析[J].消费经济,2006(2):62-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3 李铁捷.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年内会有办法[N].劳动报2008.8.30(3)。
    4 转引自中国失业问题会否引发社会动乱?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knfo.asp?newsID=46098
    5 中国社科院发布研究报告我国农民工转移就业数量仍在增长.北京市劳动局官方网站,2007年10月5日。
    1 余恩海、刘德中.中国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4期。
    2 赵晓:《处于临界点的中国失业问题》,http://61.153.209.130/bbs3/showtopic.asp?TOPIC ID=301&Forum ID=50
    3 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37-291.
    4 汪生科.豪门盛宴:央企十二强收入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7月12日。
    5 辛鸣.“福利腐败”的经济分析与社会政治考量[N].理论参考,2006年第10期。
    1 吴敬琏.腐败是造成收入不公的首要因素[J].当代经济,2006(9)(下):1.
    1 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
    1 杨天宇,刘国鹏,赵攀.和谐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调整模式[J].上海经济研究.2006(12):3-11.
    1 王小章.国家、市民社会与公民权利——兼评我国近年来的市民社会话语[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5):151.
    1 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169。
    2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9:32-57.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
    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社北京2006年09月13日电。
    1 樊纲、土小鲁:“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9-18.
    1 牛若峰.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J].古今农业,2003,(4):1-11.
    1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7.
    1[世界银行]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中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93.
    2 杨天宇.政府管制、收入差距与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J].上海经济研究.2006(4):34.
    3 余秀兰.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18-26,33.
    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
    1 苏雪串.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收入分配[J].商业研究,2002(I1.下):78-80.
    2 吴卫平.当前个人收入不平等的类型及其与效率的关系[J].江苏经济探讨,1996(4):47-49.
    3 王晓英.我国行业间职工收入差距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5):46-48.
    1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M].鹭江出版社,2000:101.
    2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 王裕国.调整失衡的社会利益格局,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J].消费经济.2007(6):8-12.
    1 王裕国.调整失衡的社会利益格局,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J].消费经济,2007(6):8-12.
    2 丁业震.利益均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理论学习.2007(2):12-13.
    3 米歇尔·克罗齐.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19.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2 胡鞍钢.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3.
    1 王裕国.调整失衡的社会利益格局,推进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J].消费经济,2007(6):8-12.
    2 张玮东.基于利益失衡条件下的我国社会成本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下):16-17.
    3 张玮东.基于利益失衡条件下的我国社会成本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11下):16-17.
    1[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6.
    2[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86.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7.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人民日报,2006-10-19.
    1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64.
    1 细听“不丹模式”——把全民幸福的指标完成得更好[J].管理与财富.2006(11):12-13.
    2 张国祚.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6(10):46-48.
    1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1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85-287.
    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2.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7.
    4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8-29.
    1 朱中原.“共享式改革”:中国改革的新信号[J].中国报道.2006年第5期:5.
    2 马克思主义研究期刊记者.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现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徐崇温[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4):10-16.
    1 勃兰特、克赖斯基、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5、113-114.
    1[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27.
    2 谢莉·伯曼.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与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1):1 18-120.
    3 高峰译.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1):19-45.
    1 周新城.苏东剧变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危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2):65-70.
    2 林德山.社会民主主义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M].2007(3):36-38.
    3[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152-153.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17.
    1 程恩富.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纪念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N].中国教育报,2008-05-13.
    2 张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则[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1期:104-107.
    3 李济广.所有制·收入分配·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1期:29-34.
    1 周新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J],中华魂,2005(6):43-46;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J],中华魂,2006(6):54-57.
    2 刘林元.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要求[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7):70-74,85.
    3 程恩富.和谐社会需要“四主型经济制度”[J].长江论坛.2007(1):4-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4 李楠.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1.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6 程恩富.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纪念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N].中国教育报,2008-05-13.
    1 程恩富.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纪念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N].中国教育报,2008-05-13.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1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237.
    3 王庆兵.利益整合:政党制度发展的首要功能[J].天津社会科学.2007(1):63-66.
    1 王长江,姜跃.现代政党执政方式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51-552.
    2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课题组.论不断提高党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能力(一)——利益协调理论及利益协调意义[J].前沿.2006(1):16-19.
    3 周新城.苏东剧变与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危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2):65-70.
    1 龚先庆.“党的利益”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导刊.2007(3):100-103.
    1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5.
    2 孙力.人民利益代表的政治机制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2):72-75.
    1 孙立平.破除改革争论中的意识形态迷雾[N].南方都市报.2006-3-21.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3 周小亮.体制改革新阶段: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统一[J].经济评论,2007(2):33-39,50.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1 周新城.必须排除新自由主义对改革的干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1-7.
    2 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J].求是.2005(3):38-41.
    1 吴易风.新自由主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第一个大灾难:20世纪90年代大萧条.中华魂:47-49.吴易风.新自由主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第二个大灾难:私有化——人民公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中华魂:58-60.吴易风.新自由主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第三个大灾难:经济殖民化——民族资本被剥夺.中华魂:57-60.
    2 卡齐米耶日·Z.波兹南斯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民族资本被剥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3 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J].求是.2005(3):38-41.
    1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对待西方思想理论[J].求是.2004(23):12-13.
    2 张文木.改革不能丢掉人民的利益[J].凤凰周刊.2005(32):61.
    3 朱中原.“共享式改革”:中国改革的新信号[J].中国报道,2006(5):5.
    1 冷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是.2007(23):21-24.
    1 魏礼群.不断提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J].求是.2004(20):39-43.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16.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4.
    1 周小亮.体制改革新阶段:促进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互统一[J].经济评论2007(2):33-39,50.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第175页.
    2 中宣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33.
    3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1 冯同庆等.劳资利益平衡与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04月28日.
    2 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74-482.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3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38.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
    4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N].人民日报,2004年3月11日.
    5 李崇富,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66-73.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17.
    1 张道根.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相关机制的系统分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70.
    1 杨天宇.刘国鹏,赵攀.和谐社会中的经济利益矛盾调整模式[J].上海经济研究.2006(12):3-11.
    1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1-12.
    2 程恩富.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
    无编改内容
    1 国家教委社科司.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2-63.
    2 杨海波.论公平的历史发展[M].中国社会学年鉴(1992.7-1995.6)[M]:143.
    3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73.
    4 秦晖.市场的昨天与今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237.
    5 周毅.从行政管理新理念看政府改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32.
    6 罗德刚.论学习借鉴西方行政改革经验[J].中国行政管理,2005(4):73.
    1 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王大海、吴群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0.
    2 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7):25.
    1 李景鹏.政府职能与人民利益表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6):15-19.
    2[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李柏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0.
    3[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11.
    4[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与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8。
    5[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8.
    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66、138.
    1 方同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6(6):10-14 。
    1 李景鹏.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的特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1-4.
    1[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0.
    1 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22-29.
    2 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22-29.
    1 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6-29.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
    2 何小民.扩展共同利益的衍生空间——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环节[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38-42.
    3 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J].求是.2007(14):52-54.
    1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2.
    2 陈冠任,易扬.中国中产者调查[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3 王开玉,方金友.中国中等收入者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 肖文涛.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3):93-98.
    5 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6):93-99.
    1 李春玲.中国当代中产阶层的构成及比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3,(6):25-32.
    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对我国中等收入者的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5):8-15.
    3 李强.当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江苏社会科学,2004,(6):93-99.
    4 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4):85-94.
    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51.
    1 新华网2004年9月14日.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6.
    3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9-150.
    4[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99.
    5 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8.
    1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2).
    2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 4.
    1 对于当前我国社会阶层,还有“洋葱型”(陆学艺,2002)、“丁字型”(李强,2004)等不同的观点。
    2 叶富春.利益结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4-65。
    3 程丽香.中间阶层:构建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关键所在[J].福州党校学报.2007(5):31-34.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7.
    1 中国农民工数量2.3亿,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的中国民工网,http://www.mingong123.com/news/13/200811/e0662ce6a21a2a9f.html.
    2 闫增强、李永宁:“外部性补偿与西部开发”,当代经济科学,2000(9):91-97.
    1 陈波.卢志强,洪远朋.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4(2):33-37.
    1 洪远阿.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59-464.
    1 “去年中国社会捐赠创纪录半数来自国内个人捐赠”,《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2009年03月11日.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75.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96、649、82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45.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3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47.
    1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2、54.
    1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8.
    16、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17、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6.
    1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663-664.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1079.
    2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68,270.
    2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9.
    2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3.
    2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0.
    2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5.
    2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6.
    27、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1.
    3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33、胡锦涛.与时俱进、继往开来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N]人民日报,2005-4-23.
    34、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 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6.
    35、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N].人民日报,2005-6-27:(1).
    3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20.
    37、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1-14.
    38、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39、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
    4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4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8.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61-1462.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47.
    4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
    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10.
    46、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二十一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N]人民日报,2005-7-2.
    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48.
    4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8-29.
    49、洪远朋等.经济利益关系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关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
    50、洪远朋,卢志强,陈波.社会利益关系演进论——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轨迹[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92-417.
    51、余政.综合经济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2-63.
    52、陈飞翔.开放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3.
    53、程恩富.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经济调节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
    54、郝云.利益理论比较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8-305.
    5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6.
    56、胡鞍钢.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3.
    57、李景鹏.中国转型期问题的政治学思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38.
    58、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9.
    59、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8.
    60、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M].鹭江出版社,2000:101.
    61、李寿祺.利益集团和美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4.
    62、逄锦聚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2-323.
    63、秦晖.市场的昨天与今天[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237.
    64、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9.
    65、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6、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85.
    67、王荣华,童世骏.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36.
    68、王养冲.西方近代社会学思想的演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5,67,159.
    69、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7.
    70、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411.
    71、杨瑞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9.
    72、叶富春.利益结构、行政发展及其相互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4-65。
    73、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94.
    74、张道根.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相关机制的系统分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170.
    75、周振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10.
    76、蔡建文.制度伦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支撑[J].理论研究2007.1:6-8.
    77、钞小静.天然和谐,还是人为和谐?——西方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和谐论争的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107-111.
    78、陈方刘,张品彬.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中国化[J].桂海论丛,2007年3月:1-3.
    79、陈雅丽.论“和谐社会”的社会学理论基础[J].兰州学刊,2006年 第5期:107-108,154.
    80、程恩富.和谐社会需要“四主型经济制度”[J].长江论坛.2007(1):4-5.
    81、程恩富.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纪念真理标准讨论30周年[N].中国教育报,2008-05-13.
    82、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6-29.
    83、程恩富.新自由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J].求是.2005(3):38-41.
    84、崔巍.经济增长、社会分配与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学派和谐社会建设分析模型及运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第7期:5-9.
    85、戴辉.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研究综述[J].资料通讯2007年第7、8期:46-50.
    86、邓磊.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128-131.
    87、邓伟志.论“和谐社会”[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22-29.
    88、董欢.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公正观及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求 实,2007.8:4-6.
    89、董清民.《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27-29.
    90、范铁中,刘志礼,谢永宽.西方利益协调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理论导刊,2007.12:63-66.
    91、方同义.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与和谐社会建设[J].浙江社会科学,2006(6):10-14.
    92、高鹏程.斯宾诺莎的政治利益分析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月:50-54.
    93、龚云,孙应帅.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述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7期:73-75.
    94、洪银兴.论市场规则及其相关的制度安排[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11.
    95、洪远朋、徐宝林、余政、孔爱国、戎生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十大利益关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30-36,11.
    96、胡立法,唐海燕.制度变迁与和谐社会[J].经济体制改革,2007(6):47-51.
    97、黄宏.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7年第3期:85-88.
    98、江虹,卓俏青.均衡、演化与度——经济学研究范式演变的美学解读[J].生产力研究,2005(10):103-104.
    99、姜迎春,田常华.论马克思的资本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90-94.
    100、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对待西方思想理论[J].求是.2004(23):12-13.
    101、金春.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需求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J].求实,2007.4:8-11.
    102、冷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求是.2007(23):21-24.
    103、李济广.所有制·收入分配·和谐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1期:29-34.
    104、李景鹏.中国社会利益结构变迁的特点[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1-4.
    105、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2):55-73.
    106、李湘云.西方关于经济利益的政治争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12-14.
    107、李玉山,田艳琴.从福利经济学演进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7月:27-30.
    108、廖志成.论邓小平的和谐社会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9月:85-87.
    109、林建华,任保平.西方经济学经济利益和谐理论的述评及其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11月:10-15.
    110、林世选.江泽民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探索[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3-7.
    111、刘爱.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历史探索[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1:8-10.
    112、刘建华.“和谐社会”的经济思想渊源和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37-40.
    113、刘静暖.由经济人的思想渊源到理性借鉴: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反思[J].理论前沿,2007年第10期:20-21.
    114、刘期忠.黑格尔论和谐解决利益矛盾的路径解读[J].求索 2006.8:155-157.
    115、刘仁胜.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口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7年第3期:70-74.
    116、刘云山.高扬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文化建设思想的体会[J].人民日报,2006-09-07(2).
    117、刘志辉,李典军.中西和谐观与和谐社会理想的比较分析[J].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7期:80-85.
    118、楼慧心.将隐性利益调节机制纳入唯物史观的研究视野[J].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105-110.
    119、毛玉美.邓小平政治稳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思想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7年6月:163-164.
    120、苏华.快乐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近年来关于快乐经济学研究综述[J].理论学术与探索,2007(5):77-80.
    121、孙立平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J].战略与管理,1998(5):12.
    122、唐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资本主义到生态社会主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76-81.
    123、唐秀玲.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0月:15-19.
    124、汪玉凯,黎映桃.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失衡与均衡——公共治理中的利益调控[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6):66-69.
    125、王冰,陈纲.以马克思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10月:27-29.
    126、王惠君.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观的科学内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56-58.
    127、王明霞.社会学理论中的和谐社会观[J],理论界2007.3:25-26.
    128、王明霞.西方社会建设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功能论和冲突论的视角[J].社会科学论坛,2007·12(下):55-57.
    129、王伟光.论利益的类别[J].北京社会科学.1998(4):56-63.
    130、王伟光.论利益范畴[J].北京社会科学.1997(1):64-68.
    131、魏礼群.不断提供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J].求是.2004(20):39-43.
    132、魏伟.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7年2月:12-14.
    133、吴易风.新自由主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第一个大灾难:20世纪90年代大萧条 [J].中华魂,2005(5):47-49.
    134、吴易风.新自由主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第二个大灾难:私有化——人民公有的生产资料被剥夺[J].中华魂,2005(6):58-60.
    135、吴易风.新自由主义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第三个大灾难:经济殖民化——民族资本被剥夺[J].中华魂,2005(7):57-60.
    136、伍柳氏.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发掘.求是2007.4:13-17.
    137、许崇正.重温亚当·斯密理论与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思考[J].经济评论,2005年第2期:67-73.
    138、严书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五题[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2):5-8.
    139、杨承训,张新宇.实事求是地剖析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层矛盾[J].海派经济学2007卷第19辑:22-34.
    140、杨小明.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研究述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1月:21-24.
    141、杨玉生.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劳动价值论的历史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论人和自然的和谐[J].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5-12.
    142、于桂芝.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理论渊源[J].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1期:132-135.
    143、虞佳.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9-11.
    144、曾建萍.论胡锦涛对党的“人民利益观”的发展创新[J].探索,2007年第1期:18-22.
    145、张国栋.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辩证特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6-9.
    146、张国祚.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几个问题[J].求是.2006(10):46-48.
    147、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J].求是.2007(14):52-54.
    148、张俊国.毛泽东与建国初期新中国国家利益的争取和维护[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7年3月:20-26.
    149、张牛,周安敏.从古典到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经济伦理观[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65-70.
    150、郑江淮,唐湘筠.以和谐看待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6-31.
    151、钟祥财.经济思想中的伦理因素——兼及一种分析框架的修正[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66-73.
    152、周小亮.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机制下利益协调机制的理论演进[J].经济评论,2005,(2):103-111.
    153、[澳]布伦南、[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M].冯克利、秋风、王代、魏志梅等译,冯克利、冯兴元统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4.
    154、[法]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1、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96.
    155、[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0.
    156、[美]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16.
    157、[美]亨廷顿.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55.
    158、[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2.
    159、[美]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1.
    160、[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3-176.
    161、[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66、 138.
    162、[世界银行]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中文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93.
    163、[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5-27.
    164、F.A.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6-67.
    165、L·E·戴维斯、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270.
    166、T.A.Boylan and P.F.Gorman.经济学方法论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3-36.
    16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5.
    168、艾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9.
    169、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许明龙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70、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萧琛,樊妮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01.
    171、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162.
    172、庇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M].谨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0.
    173、勃兰特、克赖斯基、帕尔梅.社会民主与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5、113-114.
    174、凡勃伦.企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43.
    175、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22.
    176、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7、卡齐米耶日·Z.波兹南斯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民族资本被剥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178、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11.
    179、魁奈.魁奈经济著作选集[M].吴斐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66.
    180、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王大海、吴群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10.
    181、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14.
    182、刘易斯.发展计划[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78.
    183、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80
    184、路德维希·冯·米瑟斯.自由与经济繁荣的国度[M].韩光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69.
    185、洛克·约翰.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7.
    186、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9:32-57.
    187、马斯洛著.林方译.人性能达到的境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13、221.
    188、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89、欧文选集(上卷)[M].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50.
    190、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三联书店,1989:237.
    191、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85、187.
    192、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12、215-216、270、272.
    193、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0.
    194、魏特林,和谐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92.
    195、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96、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3.
    19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4.
    19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5、32.
    199、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86-388.
    200、Liodakis,G·(2000)“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Uneven Development:Toward a Critique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32(1):40-79.
    201、Acemoglu,D.,Robinson,J.A.“A theory of political transi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 91:pp.939-963.
    202、Burkett,P·(1996)“Value Capital and Nature:Some Ec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Science & Society60(3):332-339.
    203、Cropper,M·and W·Oates(1992)“Environmental Economics:A Surve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XXX:675-740.
    204、Dasgupta,P·(1990)“The Environment as a Commodity”,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6(1):51-67.
    205、Foster,J·B·(1995)“Ecology and Human Freedom,”Monthly Review,47(6):22~31·Foster,J·B·(1995).
    206、 Goodman,D·and M·Redclift(1991)Refashioning Nature:Food,Ecology and Culture·Routledge,London·xvi,p·250,p.254.
    207、 Kapp,K·W·(1971)The Social Cost of Private Enterpris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P·231.
    208、 Liodakis,George,“The People-Nature Rel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Capital and Class,Spring 2000:73.
    209、 Marx,K and F·Engels(1974)Selected Works:one Volume.International Publisher,New York·P·365,P·364-368.
    210、 Marx,K·(1973)Grundrisse·Vintage Books,New York,p·705,p·706,p·159,p·705,p·705,p·706.
    211、 Marx,K·(1973)Grundrisse·Vintage Books,New York,p·325;Vygodsky,V·(1981)The Economic Substantiation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Progress,Moskow,p·83.
    212、 Vygodsky,A·(1981)The Economic Substantiation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Progress.Moscow·pp· 151-152.
    213、 Weber Max.The Methodology of the Social Sciences[A].Edward A.Shils,Henry A.finch.Glencoe,Ill[C].The Free Press,1949:4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