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看待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国家建设、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和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文化思想领域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思想渊源、现实原因、主要内容和重要作用,从不同的角度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发展规律,从而进一步深化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研究。
     作为立论的基础和准备,本文绪论部分重点就“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分别加以阐述。本文的第二章主要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拨乱反正;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主要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适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关于文化建设的新主张和新办法,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党的十六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论断,使党的文化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继续深化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及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将建设和谐文化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文化思想。
     本文的第三章对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看待和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主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渊源与现实原因的分析;通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历史回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施以德治国战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作用的重大举措的内涵和作用的分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分别加以阐述。
     本文的第四章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认识并发挥文化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深刻认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作用。为了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中的科技实力和文教实力,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既要加强科技创新,又要重视教育创新,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推行人才强国战略。逐步重视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作用的新定位和增强文化国力的新举措。
     本文的第五章对中国共产党如何看待和发挥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对党的建设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主要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提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原因的分析,探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基本特征与前进方向的研究,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本经验的总结,提出要不断提高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水平,就必须用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扩大文化阵地,不断巩固和加强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建设水平。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studying the CCP’s culture thought, by systematically reviewing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course of the socialistic culture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by particularly studying the CCP’s right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istic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CP’s self-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how to fulfill a useful function on accelerating the socialistic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general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CCP’s self-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CCP’s revolutionary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n the source of ideas, the current reasons, the main contents and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he socialistic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s a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this dissertation particularly studies the meaning of the culture and the advanced culture at first. In Chapter 1, the author also narrates some new opinions, which deserves to be further studied.
     In Chapter 2,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course of the socialistic culture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From the end of 1970s to the early of 1980s, the CCP rectified the incorrect socialistic culture thought. From the early of 1980s to the middle of 1980s, the second delegation leaders of the CCP mainly brought some systematically new culture construction ideas and methods up on the socialistic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the middle of 1980s to 2002, apart from finding many rules of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third delegation leaders of the CCP discovered that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advanced culture should be represented and led by the CCP. The new leaders of the CCP have held the scientifically developing opinion and the socialistic moral opinions since 2002, which also could be extremely beneficial to the socialistic harmonio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hapter 3, the author particularly studies the CCP’s opinions on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alistic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duty, by analyzing the source of ideas and the current reas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ic spiritual civilization, by reviewing the forming and developing course of the socialistic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by particularly analyzing the important matters, such as enforcing belief in socialism, actualizing the strategy of ruling in cardinal virtues, amplifying patriotism, nurturing reformatory innovative zeitgeist.
     Chapter 4 focuses on the CCP’s opinions on how to enhance culture construction for increasing the general national strength since 1978. After deeply realizing the importance of natural scienc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increasing the general national strength, the CCP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order to keep on strengthen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and the education capability, the CCP ha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making us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our country, which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novation. In order to make good use of talent to strengthen our country, the CCP believes that i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human resource of our country. The CCP also believes that it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develop the culture industry as the new location of culture action and the new method in increas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strength.
     In Chapter 5, the author mainly studi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China to the CCP’s self-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reasons why the CCP put forward the opinions of keeping on leading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advanced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meaning, the basic features and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by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increasing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the advanced mainstream culture in the way of consolidating the culture outpost and expanding the predominant advantages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引文
1 (西汉)刘向著:《说苑·指武》,转引自《说苑全译》(王瑛 王天海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650 页。
    2《南齐书》卷 1《本纪第一·高帝上》,中华书局 1972 版,第 21 页。
    3《全唐诗》卷 41《卢照邻·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512 页。
    4《全唐诗》卷 108《程行谌·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回字)》,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1120 页。
    5《旧唐书》卷 30《志第十·音乐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1111 页。
    6《旧唐书》卷 30《志第十·音乐三》,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1114 页。
    7《元史》卷 154《列传第四十一·洪福源》,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3633 页。
    8《元史》卷 195《列传第八十二·忠义三》,中华书局 1976 版,第 4415 页。
    9 参见[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 页。
    10 李慎明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6-77 页。
    11 [德]康德著:《判断力批判》(下卷),商务印书馆 1985 年版,第 95 页。
    12 [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 页。
    13 参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347 页。
    14 郭莲:《文化的定义与综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 年第 1 期,第 115 页。
    15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15-416 页。
    16 参见[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7 页。
    17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为南京金陵大学、第一中学讲演》,转引自梁启超著《梁启超讲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3 页。
    18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为南京金陵大学、第一中学讲演》,转引自梁启超著《梁启超讲文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4 页。
    19 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16 页。
    20 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 59 页。
    21 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 60 页。
    22 庞朴著:《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82-83 页。
    23 黄楠森:《始终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前线》2002 年第 3 期,第 7 页。
    24 黄枏森著:《黄枏森自选集》,学习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93 页。注:黄枏森,即黄楠森。
    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53 页。
    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44 页。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44 页。
     28 陆扬 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 页。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 页。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06 页。
    31 李建群、杨晓英:《建设先进文化 促进精神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 年第 5 期,第 12 页
    32 于幼军:《认识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特质》,《人民日报》2000 年 6 月 6 日。
    33 陈晋:《对先进文化的一点理解》,《学习时报》2003 年 3 月 24 日。
     34 侯且岸:《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中共党史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71 页。
    35 参见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第 4 页。
    36 参见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第 5-6 页。
    37 1845 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8-59 页。
    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57 页。
    39《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8 页。
    40《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9 页。
    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20 页。
    42 “黑线专政”最先是林彪、江青一伙于 1966 年 2 月在《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用来诬蔑建国后十七年文艺工作的用语。纪要断言: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后来,林彪、江青一伙又把“黑线专政”论扩展到教育、出版、体育、卫生、公安工作和党的组织、宣传、统一战线工作以及其他党政工作。参见《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24 页。
    43 对建国后 17 年教育状况的不满,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原因。1966 年上半年,当毛泽东决心发动“文化大革命”时,他在同年 3 月的杭州会议上谈到:“学术界、教育界的问题。过去我们是蒙在鼓里的。”“事实上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掌握的。”“现在,大学、中学、小学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地富出身的人垄断了。”“将来要搞修正主义的,就是这一批人。”因此,向教育界发起冲击,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目标之一。
    4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9 页。 45 1957 年 3 月 12 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一方面肯定包括高级知识分子和普通知识分子在内的大约五百万知识分子“绝大多数人都是爱国的,爱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愿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同时又提出:“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4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1 页。
    47《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55 页。
     48 2005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 650 万,比 2004 年增加招生 100 万。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 2300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迈进了大众化时代。(转引自白剑峰 刘琼 施芳:《先进文化奏强音》,《人民日报》2006 年 3 月 2 日。)
    49《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9 页。
    50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曾经指出过,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有一个依附在哪张“皮”上的问题。只要还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知识分子就需要注意解决是否坚持工人阶级立场的问题。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对此,我党有过正确的认识和成功的经验,同时也犯有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制造了不少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种种谬论。
    51《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1 页。
    52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全国科学大会文件》,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62页。
    53《中共中央通知》(1966 年 5 月 16 日),转引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 年版,第425-426 页。
    54《纪要》全盘否定 20 世纪 30 年代进步文艺的作用,全盘否定建国后党领导的革命文艺的巨大成绩,断定建国后文艺界是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号召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
    55 百花齐放是文艺界提出的。1951 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题词,1953 年又为中国历史研究委员会确立了“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 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7 年 2 月 27 日,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56 1942 年 5 月 23 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历史证明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建国以后,伴随着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导致对“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理解趋于偏颇。”文化大革命”中,“左”的倾向愈演愈烈,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演化成为阶级斗争服务。
    5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73 页。
    5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1 页。
    5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00-701 页。
    6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96-197 页。
    61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曾对当时我国科研人员的现状作过分析:美国有 120 万,苏联有 90 万,我国只有20 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参见《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0 页。
    6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7 页。
    6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7 页。
    6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38 页。
    6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45 页。
    66《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1 页。
    67《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12-213 页。
    68《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20-221 页。
    6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 页。
    7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9 页。
    7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 页。
    7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95 页。
    7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46 页。
    7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9 页。
    75 李瑞环著:《学哲学 用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70 页。
    7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19 页。
    7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20 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41 页。
    7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19 页。
    80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2 年 10 月 12 日),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3 页。
    8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 年 5 月 6 日),转引自江流 刘枫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年鉴》(1995-1996),改革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1 页。
    82 转引自江流 刘枫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年鉴》(1995-1996),改革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1 页。
    83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年 11 月 8 日),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0 页。
    8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87 页。
    85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1 页。
    86 转引自温红彦:《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他们座谈》,《人民日报》2001年 8 月 8 日。
    87 江泽民:《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第 2 页。
    88 江泽民:《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第 2 页。
    89 转引自温红彦:《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人民日报》2002 年 7 月 17日。
    90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1 页。
    91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 年 7 月 1 日),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 页。
    92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93 提倡多样化,就是既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也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94 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 年 2 月 21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18 页。
    95 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 年 2 月 21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27 页。
    96 转引自李平安:《走人才强国之路》,《求是》2003 年第 17 期,第 20 页。
    9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点摘录》,《领导科学》2006 年第 2 期,第 1 页。
    9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 年 10 月 19 日。
    99《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 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人民日报》2006 年 5 月 16 日。
    100《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 年 10 月 19 日。
    10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42 页。
    102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丹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相近或相通之处,可以很好地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无论占统治地位的俄国式的共产主义是否成功,中国的土壤上已经在培育中国的共产主义。总有一天,西方人可能会发现,令他们感到窘困的并不是因为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而是因为共产主义正在成为中国式的共产主义。……除非我们拼力排除思想障碍,否则东方文化在所有形式上都使西方人捉摸不透。”(E. H. Dance,History the Betrayer,Hutchinson of London,1960,P.102-103. 转引自侯且岸:《论文化的差异与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 年第 2 期,第 41 页。)
    103《尚书·康诰》,转引自(清)孙星衍撰:《尚书古今文注疏》,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 359 页。
    104《论语·为政第二》,转引自(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54 页。
    105《孟子·尽心章句上》,转引自(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1983 年版,第 353 页。
    106 攻法子:《政法片片录》,《译书汇编》第 2 卷第 11 期[光绪壬寅(1902 年)十一月],转引自钟哲明:《社会主义必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87页。
    107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1917 年 5 月 11 日),《新青年》3 卷 3 号,转引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 年版,第 205 页。
    108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在北京神州学会讲演》(1917 年 5 月 11 日),《新青年》3 卷 3 号,转引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北京:三联书店 1984 年版,第 207 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94 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91 页。
    1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32 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04 页。
    113《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94 页。
    114《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85 页。
    115《列宁选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 页。
    1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2 页。
    117《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64 页。
    118《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92 页。
    119《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839 页。
    12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 页。
    12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9 页。
    12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08 页。
    123 刘志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始末——访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李昌》,《党史博览》2002 年第 7期,第 37 页。相关内容参见《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李昌同志给中央领导同志的一封信》,《半月谈》1981 年第3 期;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共党史人物传》第 82 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71 页。
    124《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67 页。
    1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0-121 页。
    12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2 页。
    127 转引自江流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05 页。
    1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20 页。
    12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已经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到1985 年全国儿童入学率已达到 95.9%,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都有提高,但是全国成人中有近四分之一是文盲半文盲,有些老、少、边、穷地区的村寨甚至没有一个小学毕业生。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 12.95 亿的总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 4751 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 14109 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 42989 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 45191 万人。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 1422 人上升到 3611 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8039 人上升到 11146 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 23344 人上升为 33961 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 37057 人下降为 35701 人。我国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新华社消息,转引自《广西教育》2001 年第 13 期,第 5 页。)
    1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4-15 页。
     13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27 页。
    13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57-558 页。
    13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57 页。
    13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58 页。
    1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5 页。
    136 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政策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37 江泽民著:《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8 页。
    1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82 页。
    139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8 页。
    140 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 年 7 月 28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23 页。
    1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3 页。
    14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30 页。
    143《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 年第 4 期,第 51 页。
    14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99 页。
    145《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80 页。
    146《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 年 8 月 31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529 页。
    147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1993 年 3 月 7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43 页。
    14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1 页。
    14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0 页。
    150《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10 页。
    15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63 页。
    152《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2004 年11 月 7 日),《党的建设》2005 年第 2 期,第 4 页。
    15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23-624 页。
    154 胡锦涛:《总结和运用“三讲”教育经验,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2000 年 12 月 16 日),《求是》2001 年第 2 期,第 3 页。
    155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4-135 页。
    156《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8 页。
    157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4 页。
    158 参见陈晏清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21 页。
    159 参见漆玲:《关于民族精神若干问题的辩证思考》,《道德与文明》2005 年第 1 期,第 17 页。
    160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齐鲁学刊》2003 年第 5 期,第 5 页。
    161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齐鲁学刊》2003 年第 5 期,第 8 页。
    162 陈晏清:《〈儒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社会精神〉序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1 期,第 113页。
     16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9 页。
    16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8 页。
    16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53 页。
    166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 年1 月 9 日),《求是》2006 年第 2 期,第 5 页。
    167 邓楠:《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建设创新型国家》,《求是》2006 年第 2 期,第 11-12 页。
    168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9 页。
    169 李方主编:《中国综合国力论》,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3 页。
    170 应当注意的是,西方学者用“national power”表示“国力”,其中“power”强调的是对他国的支配、控制和统治。西方学者强调综合国力的强制和统治的功能,属于典型的以强权政治为诉求的国家权力论。中国学者用“national strength”表示“国力”,其中“strength”所侧重的是一国自身所拥有的力量和实力。中国学者对综合国力的理解侧重于主权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与西方一些学者所崇尚的文化价值观和理论取向有着显著的区别。
    171《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48 页。
    172《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449 页。
    173《毛泽东选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第 268 页。
    174 江泽民:《发展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我国先进文化》(2001 年 12 月 18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22 页。
    175 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998 年 9 月 28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49 页。
    176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 年 9 月 12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 页。
    177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 年 9 月 12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5 页。
    178 转引自温红彦:《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戴河亲切会见部分国防科技和社会科学专家并与他们座谈》,《人民日报》2001 年 8 月 8 日。
    179 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0 页。
    180 即江泽民提出的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
    181 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将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其主要原因在于考虑到,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不能被包括在社会科学之中。在国外,对科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俄罗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法国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德国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此外,英美等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
    1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28 页。
    183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4 年 6 月 2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2 页。
    184 钱学森:《感谢、怀念和心愿》,《人民日报》1991 年 10 月 17 日。
    185《爱因斯坦文集》第 1 卷,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374 页。
    186 钱学森:《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编:《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1 页。
    187 路甬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路甬祥主编:《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9 页。
    18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45 页。
    189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4 年 6 月 2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7 页。
    190 路甬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路甬祥主编:《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8 页。
    191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2004 年 6 月 2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2 页。
    192 陈先达:《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理论依据》,《广东社会科学》2003 年第 6 期,第 20 页。
    193 江泽民:《加强技术创新》(1999 年 8 月 23 日),《江泽民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93-394 页。
    194 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40 年 2 月 5 日),《毛泽东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69 页。
    195 毛泽东:《在延安新哲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的讲话》(1940 年 6 月 21 日),《新中华报》1940 年 6 月 28 日,转引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16 页。
    196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1945 年 4 月 24 日),《毛泽东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41 页。
    197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41-742 页。
    198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742 页。
    199 钱学森:《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上海交通大学编:《智慧的钥匙——钱学森论系统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00 页。
    200《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8 页。
    20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5 页。
    202 毕秀梅:《中国共产党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考察》,《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7 期,第 21 页。
    20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79 页。
    204《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0 页。
    205《人民日报》1991 年 2 月 24 日。
    206 江泽民:《加强党的理论建设》(1991 年 4 月 27 日),《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 页。
    207《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5 页。
    208 江泽民:《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的演讲》(1998 年 11 月 24 日),《江泽民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235-236 页。
    209 江泽民:《加强技术创新》(1999 年 8 月 23 日),《江泽民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92 页。
    210 江泽民:《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000 年 6 月 5 日),《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35 页。
    211 江泽民:《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2000 年 6 月 5 日),《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 40 页。
    212《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4 页。
    213《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1 页。
    214《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1 页。
    215《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92 页。
    216 王炳林著:《文化方略》,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2 页。
    217 胡锦涛:《在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998 年 5 月 8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42 页。
    218 李岚清:《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1998 年 8 月 21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14 页。
    219 江泽民著:《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5 页。
    220 江泽民:《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民日报》1998 年 6 月 2 日。
    221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1956 年 1 月 14 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81页。
    22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年 6 月 27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22 页。
    2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5 年 5 月 6 日),转引自赵常伟著:《新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9 页。
    224 江泽民著:《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1 页。
    225 江泽民著:《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47 页。
    226《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 页。
    227 据统计,中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 6000~8000 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在中国技术研究单位最集中的上海,产业技术对国外的依赖度高达 75%, 60.2%的企业技术靠引进,1/3 以上的企业都是用国外的生产线。——参见《2006“两会”代表热议科技创新》,《科技潮》2006 年第 4 期,第 28 页。
    228 路甬祥:《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影响》,路甬祥主编:《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报告集》(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 页。
    229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07 页。
    230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2 年 9 月 8 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6 期,第 6 页。
    231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6 年 1 月 9 日),《人民日报》2006 年1 月 10 日。
    2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转引自红旗大参考编写组编:《加强自主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参考》,红旗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18 页。
    233 胡锦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2003 年 12 月 19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11 页。
    234 参见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05-1307 页。
    235 转引自杨宝国:《论科学人才观与人才强国战略》,《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1 期,第 21 页。
    236 转引自王通讯:《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人才资源开发》,《中国人才》2005 年第 3 期,第 20 页。
    23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0 页。
    23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2 页。
    23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81 页。
    24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46 页。
    24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51 页。
    24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52 页。
    24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59 页。
    24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的通知》(1990 年 8 月 14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224 页。
    245 江泽民:《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 年第 3 期,第 2 页。
    246 江泽民:《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2002 年 5 月 28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409 页。
    247《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李金松 张来民主编:《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百题》,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年版,第 2 页。
    24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5 页。
    249 胡锦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2003 年 12 月 19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15 页。
    250 胡锦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2003 年 12 月 19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25 页。
    251 参见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05 页。
    25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 年 10 月 11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95 页。
    253 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2002 年约 5300 亿元,2003 年约 5800 亿元,到 2020 年可能达到 29460 亿元。——参见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 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13 页。
    25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3 页。
     255 转引自王文章主编:《中国先进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59 页。
    25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5 页。
    257 虽然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至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称谓:美国称之为版权产业,英国称之为创意产业,西班牙称之为文化消闲产业,在中国、日本、德国、荷兰、韩国等许多国家叫文化产业,还有称之为文化工业、内容产业或创意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参见王文章主编:《中国先进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版,第342 页。另外,根据 2004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规定,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这些有关的活动的集合。
    259 参见《日本经济新闻》2004 年 2 月 8 日。——转引自胡惠林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 40 页。
    260 参见《理论与当代》“本期关注”栏目所刊载的相关资料,详见《理论与当代》2006 年第 l 期,第 10 页。
    261 参见《出版总署官员做客中国网:中国展团成法兰克福书展亮点》,[ED/OL].http://www.china.com.cn/book/zhuanti /flkfsztj/txt/2006-10/25/content_7274869.htm
    262 李长春:《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 年 6 月 28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64 页。
    263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07 页。
    264《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7 页。
    265《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8 页。
     266《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08-709 页。
    267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003 年 10 月 14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06 页。
    26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84 页。
    269《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7 页。
    270 李长春:《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 年 6 月 28 日),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61 页。
    271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06 页。
     272 王炳林著:《文化方略》,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32 页。
    273 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 页。
     274《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7 页。
     275《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6 页。
    276《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77 页。
    277《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7 页。
    278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08 页。
    279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相关各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 1 版。
    3、《列宁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列宁全集》相关各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 2 版。
    5、《斯大林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
    6、《斯大林全集》相关各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 1 版。
    7、《毛泽东选集》第 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年版。
    9、《毛泽东文集》第 1-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999 年版。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13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1998 年版。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年版。
    12《刘少奇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1985 年版。
    13、《周恩来选集》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1984 年版。
    14、《陈云文选》第 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16、《邓小平文选》第 1-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17、《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18、《邓小平思想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年版。
    19、《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年版。
    2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21、江泽民著:《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22、《江泽民文选》第 1-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2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1-20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年版。
    2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2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1988 年版。
    2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993 年版。
    2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1999 年版。
    2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2003 年版。
    2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 年版。
    30、新华月报编:《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3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编:《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年版。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3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35、中共中央中宣部编:《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 年版。
    36、中共中央中宣部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年版。
    3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38、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2003 年 7 月 1 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39、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2006 年 1 月 9 日),《求是》2006 年第 2 期。
    1、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2、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年版。
    3、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4、王炳林著:《文化方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王炳林主编:《党的领袖与党史研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6、朱志敏著:《中国共产党与 20 世纪中国文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年版。
    7、周向军著:《走向理想的精神家园:毛泽东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比较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8、陆扬 王毅著:《文化研究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9、戴诗炜著:《邓小平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
    10、赵丽江著:《邓小平文化理论研究》,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年版。
    11、李敬真著:《邓小平精神文明理论研究》,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年版。
    12、李慎明主编:《邓小平理论研究前沿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13、陈晋 王均伟主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
    14、马启民著:《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评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5、任青等著:《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
    16、王伟光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17、聂月岩著:《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
    18、石仲泉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19、李慎明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20、李慎明主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
    21、赵存生 王东主编:《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22、黄枏森著:《黄枏森自选集》,北京:学习出版社,2005 年版。
    23、胡惠林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24、赵智奎著:《精神文明建设论》,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年版。
    25、罗国杰主编:《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20 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版。
    26、朱汉国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
    27、张晓林 郝怀明等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年版。
    28、江流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 年版。
    29、罗国杰 夏伟东主编:《以德治国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0、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编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年版。
    31、中央文明办组织编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3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编:《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年版。
    33、陈光林主编:《文化环境与思想道德建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34、胡振平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5、殷海光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年版。
    36、王文章主编:《中国先进文化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年版。
    37、周向军等著:《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38、韩荣璋主编:《中国共产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9、郭建宁著:《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0、江流 刘枫主编:《中国社会主义年鉴》(1995-1996),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年版。
    41、江流 刘枫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1997),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42、江流 刘枫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1998),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43、曾敏主编:《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44、赵常伟著:《新科技革命与当代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5、郭德宏 耿云志主编:《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英]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1 月第 1 版。
    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3、[英]B.马林诺斯基著:《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剑波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美]弗·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
    5、[美]怀特著:《文化科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6、[德]洛伊宁格尔著:《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王山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7、[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8、(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9、(苏)弗·让·凯勒主编:《文化的本质和历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
    1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文化转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版。
    11、(美)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年版。
    12、[苏]E.A.瓦维林等著:《马克思主义文化范畴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13、A. L Kroeber.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3.
    14、Samuel P. Huntington. Who are we? : 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4.
    15、Karl Mundt. The naked rise of communism: a penetrating study of communism, its origins and doctrines, it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Derby, Conn.: Monarch Books, 1962.
    16、Archie Brown, Jack Gray.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ommunist states. London: Macmillan, 1977.
    17、Raymond A. Bauer, Alex Inkeles, Clyde Kluckhohn. How the Soviet system works: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them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18、Victor S. Kaufman. Confronting Communism: U.S. and British policies toward China.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1.
    19、Lance L. P. Gore. Market communism: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 of China's post-Mao hyper-growth. Hong Ko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2000-2003 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综述》(上)、(下),《理论前沿》2005 年第 3 期、第 4 期。
    2、张静如 齐卫平:《论五四精英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共党史研究》2001 年第 4 期。
    3、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文艺理论与批评》1996 年第 3 期。
    4、黄楠森:《把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前线》2001 年第 4 期。
    5、黄楠森:《“三个代表”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教学与研究》2001 年第 10期。
    6、黄楠森:《始终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前线》2002 年第 3 期。
    7、王炳林:《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若干问题述要》,《中共党史研究》2002 年第 4 期。
    8、王炳林 徐春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增强民族凝聚力》,《理论前沿》2002年第 23 期。
    9、王炳林 汤志华:《维护和发展好党执政的文化资源》,《理论前沿》2005 年第 4 期。
    10、王章维:《20 世纪始末中国两次文化论争之比较》,《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 1 期。
    11、侯且岸:《论文化的差异与独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 年第 2 期。
    12、侯且岸:《关于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若干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 年第2 期。
    13、侯且岸:《反思文化差异》,《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 4 期。
    14、朱志敏:《研究中国共产党与文化关系的四个角度》,《新视野》2003 年第 3 期。
    15、朱志敏:《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中共党史研究》2003 年第 6 期。
    16、朱志敏:《严复与中国文化现代化》,《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2 期。
    17、马捷莎:《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 年第 3 期。
    18、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之历史考察》,《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6年第 1 期。
    19、于幼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 3 期。
    20、于幼军:《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功能》,《光明日报》1999 年 11 月 19 日。
    21、于幼军:《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特质》,《人民日报》1999 年 12 月 21 日。
    22、罗国杰:《“以德治国”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高校理论战线》2001 年第 3期。
    23、罗国杰 夏伟东:《论“以德治国”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高校理论战线》2001 年第 6 期。
    24、罗国杰:《新中国道德建设的回顾与展望》,《齐鲁学刊》,2002 年第 2 期。
    25、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再论以德治国的几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3 年第 8 期。
    26、孟兰芬:《“以德治国”研究述要》,《齐鲁学刊》2002 年第 5 期。
    27、李建群、杨晓英:《建设先进文化 促进精神文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 年第
    5 期。
    28、邱连波:《文化创新与现代化》,《中国教育报》2002 年 11 月 27 日。
    29、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 年第 4 期。
    30、韩荣璋:《一道世纪性的难题——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 年第 4 期。
    31、漆玲:《关于民族精神若干问题的辩证思考》,《道德与文明》2005 年第 1 期。
    32、梁桂全 田丰等:《在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05 年第 4 期。
    33、涂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中外治国经验研究》,《理论前沿》2005 年第
    6 期。
    34、孙家正:《提高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求是》2006 年第 1 期。
    35、张德瑞 钟阳春:《“和谐社会”的文化渊源》,《政工学刊》2006 年第 1 期。
    36、陆扬:《谈文化研究的学科前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 年第 3 期。
    37、吴迪:《从样板戏看“文艺为政治服务”的造神功能》,《当代中国研究》(美国)2001 年第 3 期。
    38、苏国勋:《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共生》(上),《国外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期。
    39、赵存生 宇文利 王永浩:《近年来先进文化问题研究综述》,《高校理论战线》2006 年第 2 期。
    40、孔祥文:《江泽民科技创新思想体系的形成及特征》,《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2 期。
    41、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 5 期。
    42、赵存生 宇文利 王永浩:《关于深化先进文化研究的十个问题》,《高校理论战线》2006 年第 8 期。
    43、赵存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理论教育》2007 年第 1 期。
    44、李宁:《李瑞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 年第 2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