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柏拉图对话文体与思想创制之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柏拉图的著作大多采用对话文体写成。采用这一独特的文体形式,柏拉图道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奥秘。进入柏拉图世界的门径尽管多种多样,但对其写作方式即对话文体的研读,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柏拉图,把一个活生生的柏拉图而不是一个枯燥的柏拉图呈现在读者面前。
     任一文本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其一是文本作者的积极建构和其独特的个性气质使然,其二是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实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柏拉图采用对话方式来阐述哲学思想,一方面是得益于其天生的诗人气质,使得他融哲学家的深邃与诗人的激情于一身,实现了诗与哲学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这一文体深深地扎根于古希腊的社会文化土壤中。开放世界的形成、民主政治的运作、希腊理性的发展、生活世界的生机盎然,使得希腊社会既密切联系,又彼此独立,并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通过对话方式解决彼此间的争端和精神世界的冲突。这一切都是对话文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柏拉图把古希腊文学中的多种文体形式,如神话、史诗、悲剧、喜剧、历史、传记、寓言、诗歌等基本要素吸收进对话体的写作之中,使其对话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既有神话的想象,又有历史的真实;既有诗歌的激情,又有戏剧的激烈冲撞。诗人和哲学家的双重身份,使得柏拉图在阐述哲学思想时,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哲学家,他不是在作品中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图隐藏起来,通过一种隐微的方式,暗暗地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柏拉图是一位戏剧大师,他的哲学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他既善于通过整体(情节),又善于利用细节(场景)来表明自己的哲学立场和观点。只有深刻意识到这一切,对其写作方式即对话文体细作品味,才能揭开其哲学的面具,把握其思想的实质。
     要了解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是什么,必须设法弄清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柏拉图思考的问题很多,但其核心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柏拉图的哲学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在其看似冷冰冰的概念论证和抽象的思辨的背后,凝聚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著思考和追求。对柏拉图对话文体的阐释,也应将其放在这一哲学背景中。对话在柏拉图哲学中,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是柏拉图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使人变得智慧的唯一生活方式。柏拉图用对话来对抗智者的修辞术,与其说是对智者和修辞术的不满和批判,不如说是对智者和修辞术所指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反思。
     对话文体对柏拉图思想的表达与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对柏拉图思想的表达与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它借助于文学手法,使抽象深奥的哲理形象化,为读者的接受和在后世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哲学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发人深思的结论,而且在于真理的探索过程之中,对话使得思想的探索成为一个活的运动过程,这与真理的本性相符合。另一方面,它对柏拉图思想的表达与传播又带来了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诗化的表达和戏剧性的暗指使柏拉图真实意图几乎成为一个不可解读的“谜”,对读者的阅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并易使读者误入歧途;它虽倡导对话双方平等交流的原则,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将这一原则加以贯彻,而是将过多的篇幅安排在苏格拉底名下,造成了对话双方话语权的严重失衡,使对话实质上沦为苏格拉底个人的独白。
     全球化使分散的世界结为一个密切的整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这既为各个民族和各种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又加剧了各民族、各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各民族、各文化间如何从冲突走向融合,实现彼此间的真诚交流与对话,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关系着未来世界的走向和文化的发展。柏拉图的对话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智慧,为今日世界之对话提供了方法论资源和价值论资源,值得深入挖掘,以为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和谐共存作出贡献!
Plato's writings were mostly written in the style of dialogue. By using this unique style of the form, Plato described the lives of an unprecedented intelligence and the mysteries of life. Access to Plato's world, there are lots of roads, but bis writing style of dialogue is a thoroughfare, for it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Plato, presenting a living Plato rather than a boring Plato to the readers.
     Any tex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wo aspects, one is the author's actively constructing and his unique nature of personal temperament, the other is the spirit of time and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Plato used the dialogue approach to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one hand, thanks to his natural-born poet temperament, making him into a philosopher and a passionate poet .so he realize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hilosophy and poem;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alogue style is deeply rooted in ancient Greek social and cultural soil. The formation of an open world, the functioning of democracy, the Greece rational development, the vitality of life world, all of these factors made the Greek society that not only has close connection but also independence of each other .This produced a new type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rough dialogue, people resolved disputes and the conflict of spiritual world.
     Plato absorbed the ancient Greek literature stylistic forms, such as myth, epic, tragedy, comedy, history, biographies, fables, poetry and other basic elements of into his writings of dialogue. It made dialogue a unique style, connecting the imagination of myth, and the truth of history; the passion of poetry, and the fierce collision of drama. The dual identity of Poet and philosopher made Plato different with the other philosophers in history. He didn't directly reveal their viewpoints and intentions in his works, but hid their thoughts and intentions through an esoteric way, then subtly conveys their thoughts. Plato was a great dramatist and his philosophy was a great drama. He was not only good at the whole (plot), but also good a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details (scenes) to show their own position and views of philosophy. Only being acutely aware of all this, we can open its philosophical mask, and grasp the essence of his thought.
     To learn more about a thinker's thought, we should try to understand what the problem he considers is. Plato thought a lot of questions, but its core question should be how people are living, what kind of life is good life. Plato's philosophy started on this problem, in its seemingly cold and abstract concept of speculative argumentation he was dedicated to a better life and the thinking pursuit .The interpretation of Plato's dialogue style, should be plac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hilosophy. Dialogue in Plato's philosophy, not only had the significance of methodology, but also was a way of life advocated by Plato .which was the only way to a intelligent life. Plato used the dialogue to counter the rhetorical technique wise; his aim would rather be criticism and reflection on their life style than on the Wise and rhetorical technique.
     The dialogue style has had a far-reaching effect on the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s of Plato's thought. On the one hand, it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xpress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Plato's thought. Such were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firstly, through literary techniques, it make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abstract figurative for the reader's acceptance and wide dissemination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have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secondly, It makes the charm of philosophy not only in thought-provoking conclusions, but the truth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makes the exploration of thought into a live exercise proces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nature of truth. On the other hand, its also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expression of Plato's thought and communication, mainly as follows: the poetic and dramatic expression of the real intention of alluding to make Plato's almost become a non-interpreted the "mystery" of readers constitute a great challenge, and easily so that readers from going astray; Although the dialogue it initiated by the two sides communicate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but at a specific writing process, there is no good will to implement this principle, but too much space in the name of Socrates, resulting in a dialogue both sides the right to speak the serious imbalance in the dialogue Socrates substantially reduced personal monologue.
     Globalization has made a decentralized world into a closer world.
     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various countries, all ethnic groups are becoming more frequent. This will provide a great historical opportunity for all people and cultures. But this also exacerbate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mong the nationalities and cultures. How to go forth from conflict to integration, and to achieve mutual exchange and dialogue in good faith, has become a worldwide concern relating to the future of world trend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lato's dialogue contains enormous philosophical intelligence, it provides with methodology resources and values of resources for the dialogue of today's world. It is worth digging deeper,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multi-cultural an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all ethnic groups!
引文
1 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P.53.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3.
    2让·布兰:《柏拉图及其学园》杨国政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页。
    3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140页。
    4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174页。
    1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卷,马永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4页。
    2阿尔法拉比:《柏拉图的哲学》,程志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7页。
    3刘小枫:《<王制>要义》“编者说明”,载刘小枫:《拣尽寒枝》,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308页。
    1徐学庸:《灵魂的奥迪赛--柏拉图的<斐多篇>》,台北长松文化兴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171页。
    1维兰德:《色诺芬的<会饮>--对话体戏剧叙事的典范》,朱雁冰译,载《色诺芬的<会饮>》,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65-166页。
    1 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2亨利·托马斯等:《大哲学家小传》,陈建华等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0页。
    1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卷,马永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4页。
    2详见王晓朝:《柏拉图全集》“中译者导言”,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1 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2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42-143页。
    3W.K.C.Guthrie.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V4,p.40.
    4 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1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1-43。
    2王晓朝:《柏拉图全集》“中译者导言”,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1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卷,马永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98页。
    2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1页。
    3Friedrich Schleiermacher,Schleiermacher's Introduction to the Dialogues of Plato,New York:Arno Press,1973,P134。
    1详见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7-50页。另见王晓朝:《柏拉图全集》“中译者导言”,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30页。
    2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第54-56页。另见《柏拉图全集》“中译者导言”,第32页。
    1景昌极:《柏拉图五大对话集》“导言”,载柏拉图:《柏拉图五大对话集》,郭斌和、景昌极译,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年,第7-8页。
    1陈康:《巴曼尼得斯篇》“序”,载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页。
    1刘小枫:《柏拉图的<会饮>》“译者弁言”,载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4页。
    2陈康:《巴曼尼得斯篇》“序”,载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页。
    3陈康:《巴曼尼得斯篇》“序”,载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3页。
    4刘小枫:《柏拉图的<会饮>》“译者弁言”,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3页。
    1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页。
    1W.D.Ross,Plato' s Theory of Ideas,P.241,Greenwood Press,1951.
    2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62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 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2页。
    2详参Trevor J.saunders.Bibliography on Plato' s Laws,1920-1970.New York:Arno Press,1976.
    3 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34页。
    1 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页。
    1 柏拉图:《斐德罗篇》 264C。
    2 CF.Francisco J.Gonzalez.Ed.The third way:New Directions in Platonic Studies.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5,PP.1-2.
    1 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页。
    2 Leo Strauss,The City and Man,P.59.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1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21页。
    1王宏文、宋洁人:《柏拉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32页.
    2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3页。
    1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页。
    2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页。
    1 参见柏拉图:《斐德罗篇》,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7-200页。
    1柏拉图:《斐德罗篇》,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9-200页。
    2格里斯渥德:《柏拉图论诗和修辞》,张文涛译,载《戏剧诗人柏拉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2页。
    1施特劳斯:《苏格拉底问题》(第五讲),丁耘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1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冯川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1罗森:《诗与哲学之争》,张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18页。
    2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96页。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2页。
    2泰勒:《苏格拉底传》,赵继铨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81页。
    1柏拉图:《书信》(第2封),《柏拉图全集》(第4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2李平:<神祗时代的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4页。
    1李平:《神祗时代的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4页。
    1芬利:《希腊的遗产》,张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8-209页。
    2汉·诺·福根:《柏拉图》,刘建军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5页。
    3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4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译后记),载《朱光潜全集》(第1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4页。
    5 泰勒:《苏格拉底传》,赵继铨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7页。
    1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59页。
    2陈中梅:《柏拉图诗学与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页。
    3柏拉图:《法律篇》(第7卷),载《柏拉图全集》(第三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6页。
    4同上,第569-570页。
    1J.B.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12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5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5-166页。
    2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6页。
    1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90页。
    2洪涛:《逻各斯与空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1克雷:《一种被遗忘的阅读》,载《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2芬利等:《希腊的遗产》,张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4。
    1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4页。
    2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77页。
    3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78页。
    4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78页。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300页。
    2泰勒:《苏格拉底传》,赵继铨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98页。
    3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12页。
    1克林娜·库蕾:《古希腊交流》,邓丽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8页。
    1伊索格拉底:《泛希腊集会辞》,罗念生编译,载《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选》,北京出版社.1988年。
    2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20-621页。
    1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21页。
    2克林娜·库蕾:《古希腊交流》,邓丽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3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62页。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吴象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第212页。
    2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1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48页。
    2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志扬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62-68页。
    3Xenophon,Oeconomicus,XX,27-28.
    1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年,第242页。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48页。
    1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35页。
    2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第134页。
    1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2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55-56页。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7页。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10页。
    3顾准:《希腊缄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4页。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40页。
    2洪涛:《逻各斯与空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1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34页。
    2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38-39页。
    3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34页。
    4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22E-323A
    2古郎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1页。
    1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18页。
    2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3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37页。
    1休德利等:《希腊简史》,商务印书馆,1974年,第21页。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98页。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页。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32页。
    4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第10页。
    5古郎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5页。
    6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37页。
    1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4页。
    2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5页。
    3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38页。
    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下册),谢德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5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页。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页。
    2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流》,徐齐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页。
    1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2页。
    2韦尔南:《神话与政治之间》,余中先译,三联书店,2005年,第218页。
    3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2页。
    4泰勒等:《从开端到柏拉图》,韩东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2页。
    1皮埃尔·格里马尔:《希腊神话》,尚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页。
    2皮埃尔·格里马尔:《希腊神话》,尚杰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09页。
    3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页。
    1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119页。
    2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119页。
    3韦尔南:《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杜小真译,三联书店,2001年,第93页。
    1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9页。
    2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92页。
    3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5页。
    4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1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2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页。
    3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1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页。
    2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4页。
    3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9页。
    4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第4页。
    5孔多塞:《人类精神史表纲要》,何兆武译,三联书语,第41页。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页。
    2J.B.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页。
    3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4页。
    1石敏敏:《希腊人文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7-158页。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瞬、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0页。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页.
    2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页。
    2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5页。
    3《古希腊罗马哲学》,苗力田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103页。
    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苗力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30页。
    5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65页。
    1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40页。
    2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01页。
    3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与责任》,载《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4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41页。
    1狄金森:《希腊的生活观》,彭基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6页。
    2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48页。
    4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300-301页。
    1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页。
    2基托:《希腊人》,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30页。
    1希罗多德:《历史》(上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2页。
    2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3基托:《希腊人》,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30页。
    1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陈修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2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58页。
    3基托:《希腊人》,徐卫翔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162页。
    1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94页。
    1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页。
    2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译后记》,载《朱光潜全集》第1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4页。
    1柏拉图:《法律篇》817b,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第59页。
    1约翰.E.彼得曼:《On Plato》,胡自信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3页。
    2柏拉图:《斐德罗篇,227A-230C,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10D-E,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1柏拉图:《拉凯斯篇》183D-184A,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柏拉图:《斐多篇》110B-111B,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斯塔斯:《批评的希腊哲学史》,庆泽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1柏拉图:《卡尔米德篇》154B-155C,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2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23A,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柏拉图:《蒂迈欧篇》26A,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李咏吟:《原初智慧形态:希腊神学的两大话语系统及其历史转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3页。
    1柏拉图:《会饮篇》215a。
    2安东尼·弗卢:《西方哲学讲演录》,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页。
    1参见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4-15页。
    2安东尼·弗卢:《西方哲学讲演录》,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页。
    3约翰·E.彼得曼:《On Plato》胡自信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116页。
    1施特劳斯:《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2同上文第61页。
    1施特劳斯:《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60页。
    1约翰·E.彼得曼:《On Plato》胡自信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111-112页。
    2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册),朱光潜泽,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47页。
    3董健:《戏剧性简论》载《戏剧艺术》 2003年第6期。
    1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42页。
    2柏拉图:《高尔吉亚》,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71页。
    3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4页。
    1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84页。
    2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6页。
    3同上文第18页。
    4同上文第21页。
    1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86页。
    2斯塔斯:《批评的希腊哲学史》,庆泽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4-135页。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113页。
    2李咏吟:《原初智慧形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2-444页。
    1斯塔斯:《批评的希腊哲学史》,庆泽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3页。
    1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页。
    2皮埃尔·格里马尔:《希腊神话》,尚杰、柏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页。
    1柏拉图:《高尔吉亚篇》523A,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21页。
    2柏拉图:《蒂迈欧篇,26E-27A、26A,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78、277页。
    1克吕格:《王制要义》,张映伟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1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4页。
    2范明生:《古希腊罗马美学》,载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页。
    1李咏吟:《原初智慧形态--希腊神学的两大话语系统及其历史转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2尼采:《悲剧的诞生》,李长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4页。
    1李咏吟:《原初智慧形态--希腊神学的两大话语系统及其历史转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2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2年,第1页。
    3转引自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96页。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李约斐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9页。
    2施特劳斯:《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编,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58页。
    1参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8年,第217、225、273页。
    2邹广胜:《柏拉图与孔子文体形态比较研究》,载《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34页。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44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65页。
    1参见《世界名著鉴赏大辞典》,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第1860页。
    1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3页。
    2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6页。
    1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8页。
    2柏拉图:《高尔吉亚》451C,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7页。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7页。
    4汪子嵩、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55页。
    1柏拉图:《泰阿泰德篇》150D,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第662-663页。
    1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
    1柏拉图:《智者篇》230C,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2柏拉图:《智者篇》230D-E,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页。
    3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2页。
    1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8页。
    2柏拉图:《智者篇》246D,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7页。
    3柏拉图:《美诺篇》84C,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对话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13页。
    1柏拉图:《美诺篇》80A-B,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05页。
    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48页。
    1塞缪尔·斯柯尼可夫:《私人的和公共的逻各斯》,李超杰译,载《西方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9页。
    1柏拉图:《会饮篇》215D-216A,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0-261页。
    2戈登:《作为诗人和戏剧人的柏拉图》,黄莎译,载《戏剧诗人柏拉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1高尔吉亚:《海伦颂》,陈村富译,见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6页。
    2柏拉图:《斐德罗篇》272D-273A,王晓朝译,见《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4页。
    3柏拉图:《斐德罗篇》260A,王晓朝译,见《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
    1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2-233页。
    2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1页。
    1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2-233页。
    2F.L.芬利主编:《希腊的遗产》,张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3页。
    1柏拉图:《拉凯斯篇》188A-C,王晓朝译,见《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2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10页。
    1柏拉图:《卡尔米德篇》165B-C,王晓朝译,见《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51页。
    2让·布兰:《柏拉图及其学园》,杨国政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0页。
    3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60页。
    1柏拉图:《理想国》492B-D,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41页。
    2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37B-C,王晓朝译,见《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0页。
    1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36A-B,王晓朝译,见《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9页。
    2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336C-D,王晓朝译,见《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59-460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4页。
    2转引自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1-62页。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52页。
    2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00页。
    3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135页。
    1柏拉图:《美诺篇》80C-D,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05页。
    2柏拉图:《美诺篇》84C-D,王晓朝译,载《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13页。
    1约翰·E·彼得曼:《On Plato》,胡自信译,中华书局,2004年,第120页。
    1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1页。
    2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69页。
    1布朗德尔:《柏拉图对话的戏剧形式及其解读问题》,张文涛译,载《戏剧诗人柏拉图》,第112页。
    2利茨马:《苏格拉底·色诺芬·维兰德》,朱雁冰译,载《色诺芬的<会饮>》,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04页。
    3仸拉斯托斯:《苏格拉底的悖论》,顾丽玲译,载《苏格拉底问题》,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49页。
    1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54页。
    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1阿尔法拉比:(《柏拉图的哲学》,程志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2塞缪尔·斯柯尼可夫:《如何读柏拉图的对话》,李超杰译,载《西方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页。
    1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6页。
    3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92年,第344页。
    1钱中文:《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述评》,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张志伟、马丽:《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2金维:《哲学是一把圣火》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9期。
    1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3-3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76页。
    1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75页,
    2约翰·雷尼·肖特:《多维全球化》,张淑芬译,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99-100页。
    1约翰·雷尼·肖特:《多维全球化》,张淑芬译,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29页。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99页。
    1万俊人:《“致中和”:文化对话与文化互镜》,载《跨文化对话》第2卷,1999年,上海文化出版社,第118页。
    1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4页。
    2恩贝托·埃柯:《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共存》,蒯轶萍、俞国强译,载《跨文化对话》第1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84页。
    1艾略特:《诗歌的社会功能》,载《美国作家论文学》,刘保端译,三联书店,1984年,第193页。
    1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1页。
    1仸拉斯特斯:《苏格拉底的悖论》,顾丽玲译,载《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华夏出版社,2005年,149页。
    1.Plato:The Dialogues of Plato,translated into English with Analytic and Introduction,5 Vols,3~(rd),Edition 1892,Impression of 1931.
    2.Plato:The Collected Dialogues,New Jersey:Princeton Press,1996.
    3.Plato:The being of the beautiful:Plato's Theaetetus,Sophist,and Statesman/translated and with commentary by Seth Benardet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 1984.
    4.Plato:Gorgias,translated with notes by Terence Irwi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Plato:Plato's Phaedo,edi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John Bumet,Oxford:Clarendon Press,1984.
    6.Plato:Republic,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
    7.柏拉图:《柏拉图全集》(1-4卷),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5年。
    8.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9.柏拉图:《文艺对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0.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严群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11.柏拉图:《赖锡斯、拉哈斯、费雷泊士》,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12.柏拉图:《泰阿泰德、智术之师》,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13.柏拉图:《柏拉图五大对话集》,郭斌和、景昌极译,南京国立编译馆,1934年。
    14.柏拉图:《波罗塔哥拉篇》,邝健行译,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5年。
    15.柏拉图:《苏格拉底最后的日子》,余灵灵、罗林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16.柏拉图:《苏格拉底之死》,吕健忠编译,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17.柏拉图:《政治家》,黄克剑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
    18.柏拉图:《柏拉图对话七篇》,戴子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柏拉图:《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柏拉图:《法律篇》,张智仁、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22.柏拉图:《政治家》,原江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23.柏拉图:《蒂迈欧篇》,谢文郁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24.《古希腊罗马哲学》,苗力田编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
    25.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陈康译脏,商务印书馆,1997年。
    26.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刘小枫译脏,华夏出版社,2003年。
    27.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吴飞译/疏,华夏出版社,2007年。
    28.Gadamer:Dialogue and Dialectic:Eight Hermeneutical Studies on Plato,New Haven and London,1980.
    29.Friedrich Schleiermacher:Schleiermacher's Introduction to the Dialogues of Plato,New York:Arno Press,1973.
    30.Gordon,Jill:Turning toward Philosophy:Literary Device and Dramatic Structure in Plato's Dialogues,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2.
    31.Kahn,Charles H:Plato and the Socratic Dialogue:The Philosophical Use of a Literary Fo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2.CF.Francisco J.Gonzalez.Ed:The third way:New Directions in Platonic Studies.Marylan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5.
    33.R.Kraut: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ato,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4.K.Seeskin:Dialogue and Discovery:A Study in Socratic Metho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7.
    35.M.Stokes:Plato's Socratic Conversations:Drama and Dialetic in Three Dialogues,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36.Chroust.A.H.:Socrates:Man andMvth.University of Notre Pams Press.1957.
    37.约翰·E.彼得曼:《On Plato》,胡自信译,中华书局,2004年。
    38.汉·诺·福根:《柏拉图》,刘建军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9.让·布兰:《柏拉图及其学园》,杨国政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40.卡尔·雅斯贝尔斯:《柏拉图》,赖显邦译,台北自华书店,1986年。
    41.阿尔法拉比:(《柏拉图的哲学》,程志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2.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谢随知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43.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44.保罗·埃尔默·摩尔:《柏拉图十讲》,苏隆编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
    45.N.帕帕斯:《柏拉图与<理想国>》,朱清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6.刘小枫选编:《<王制>要义》,张映伟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
    47.卡斯代尔·布舒奇:《<法义>导读》,谭立铸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
    48.尼柯尔斯:《苏格拉底与政治共同体--<王制>义疏:一场古老的论争》,王双洪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
    49.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50.王宏文、宋洁人:《柏拉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51.陈中梅:《柏拉图诗学与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
    52.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53.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4.徐学庸:《灵魂的奥迪赛--柏拉图的<斐多篇>》,台北长松文化兴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55.刘小枫 陈少明主编:《柏拉图的哲学戏剧》,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56.刘小枫 陈少明主编:《柏拉图的真伪》,华夏出版社,2007年。
    57.程志敏:《宫墙之门--柏拉图政治哲学发凡》,华夏出版社,2006年。
    58.Flaceliere,R.:Daily Life in Greece at the Time of Pedicles,New York,1997.
    59.Ferguson,J.and Chisholm,K: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in The Great Age of Athens:A Source Book,the Open University,1978.
    60.Sinclair,R.K.:Democracy and Partiicipation in Athe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61.Jaeger,Werner:Paideia:The Ideals of Greek Cul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62.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3.
    63.荷马:《荷马史诗》,陈中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64.埃斯库罗斯等:《古希腊戏剧选》,罗念生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65.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66.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67.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68.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69.色诺芬:《色诺芬的<会饮>》,沈默等译,华夏出版社,2006年。
    70.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7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7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73.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74.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75.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卷,马永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6.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77.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7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2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79.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80.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81.泰勒等:《从开端到柏拉图》,韩东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2.泰勒、龚珀茨:《苏格拉底传》,赵继铨、李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83.霍普·梅:《On Socrates》,瞿旭彤译,中华书局,2003年。
    84.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
    85.芬利等:《希腊的遗产》,张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86.依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葛海滨译,辽宁教育出 版社,2005年。
    87.斯塔斯:《批评的希腊哲学史》,庆泽彭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88.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及其前人》,卢华萍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89.狄金森:《希腊的生活观》,彭基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90.基托:《希腊人》,徐卫翔、黄韬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91.莱昂·罗斑:《希腊思想和科学精神的起源》,陈修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92.皮埃尔·格里马尔:《希腊神话》,尚杰、柏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页。
    93.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
    94.韦尔南:《古希腊的神话与宗教》,杜小真译,三联书店,2001年。
    95.韦尔南:《神话与政治之间》,余中先译,三联书店,2005年。
    96.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缪灵珠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97.克林娜·库蕾:《古希腊交流》,邓丽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8.古郎士:《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
    99.皮埃尔·布吕莱:《古希腊人和他们的世界》,王美华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
    100.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01.吉尔伯特·默雷:《古希腊文学史》,孙席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102.施特劳斯等:《苏格拉底问题》(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华夏出版社,2005年。
    103.克尔凯郭尔:《论反讽概念:以苏格拉底为主线》,汤晨溪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4.罗森:《诗与哲学之争》,张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
    105.安东尼·弗卢等:《西方哲学讲演录》,李超杰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6.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
    107.麦金泰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108.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109.尼采:《悲剧的诞生》,李长俊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0.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111.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
    112.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113.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11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
    115.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6.马丁·布伯:《我与你》,陈维纲译,三联书店,1986年。
    117.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18.特伦斯·欧文:《古典思想》,覃方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19.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华夏出版社,2005年。
    120.陀思妥耶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三联书店,1992年。
    121.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
    122.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123.陈康:《陈康:论希腊哲学》(汪子嵩、王太庆编),商务印书馆,1990年。
    124.王太庆等:《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57年。
    125.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6.杨适:《古希腊哲学探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27.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8.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9.陈村富:《古希腊名著精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130.邓晓芒:《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1.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2.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
    133.李咏吟:《原初智慧形态:希腊神学的两大话语系统及其历史转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4.李咏吟:《审美与道德的本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5.洪涛:《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6.陈恒:《失落的文明:古希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7.解光云:《古典时期的雅典城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8.刘晨光等:《希腊四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9.肖厚国:《自然与人为:人类自由的古典意义--古希腊神话、悲剧及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0.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141.蒋培坤:《古希腊罗马美学与诗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载《朱光潜全集》第六、七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3.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44.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冯川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45.杜维明:《对话与创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46.徐岱:《美学新概念》,学林出版社,2001。
    147.徐岱:《批评美学》,学林出版社,2004。
    148.李平:《神祗时代的诗学: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诗学思想的再思与认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9.方珊:《美学的开端:走进古希腊罗马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0.吕新雨:《神话·悲剧·(诗学):对古希腊诗学传统的重新认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15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8年。
    152.陈村富:《希腊原创文化及其观念》,载《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53.邓晓芒:《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
    154.邹广胜:《柏拉图与孔子文体形态比较研究》,载《文学评论》2000年第6期。
    155.黄洋:《希腊城邦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文化》,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156.程志敏:《柏拉图著作的翻译与理解》,载《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
    157.张文涛:《柏拉图的诗人面容》,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
    158.张志伟、马丽:《问题与对话:一种非黑格尔式的哲学史观》,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159.侯文宜:《论二十世纪末期对话体批评》,载《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
    160.夏东民:《交流、理解、沟通: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明对话》,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161.贾英健:《对话哲学与哲学对话的范式》,载《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
    162.杜维明:《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载《回族研究》2003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