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小说低潮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这是一篇尝试“文学低潮期”研究的探索性论文,分析样本是宣统朝小说界,核心任务是勾勒“低潮期”小说界的运行状况及其演变轨迹,考察彼时的小说界为何陷入“低潮”,又如何为酝酿“高潮”作预前准备。
     论文主要分四大板块:导论——中国本土小说研究编(1—7章)——海外华文小说研究专编(末章)——附录。此外,若干章添设“附论”,为该章话题的延伸。
     导论,主要阐释基本研究思路,厘清基本概念,概述宣统朝小说界运行轨迹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例如,某些文学常规在宣统朝如何“走样变形”、评判晚清小说适用的价值标准、海外华文小说的独特参照价值等。“附论”包括前人研究评述、未来研究走向以及选题缘由,最后提出关于“文学低潮期”研究的命题。
     第1章,通过数理分析和文献考察得出结论:从宣统朝开始,晚清小说迅猛发展的势头被遏制,陷入一个约为时五年的“低潮期”。其原因是政局动荡、小说内部机制失衡,两者导致“小说界经济危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本章重点是对中国小说史上爆发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进行考察,论证该命题成立的可能性。“附论”则进一步延伸,提出影响小说演变的“第三种力”命题,并以此考察《域外小说集》传播失利的原因,提出最新的看法。
     第2章,提出将三大小说载体区别对待、相互比照的命题并阐释其意义,讨论低潮期中单行本、期刊、日报三大载体小说的博弈、调适以及各自发展模式的最终确立。
     第3章,通过数理分析发现肇始于宣统朝前夜的一个特殊现象——翻译小说与自撰小说比例出现逆转,从小说发展驱动力角度切入,考察两者易位的深层原因,并勾勒其渐变过程。
     第4章,勾画晚清小说理论界的“三派一群”格局,重点讨论其在低潮朝如何演进和调适。大致情况是“社会派”勉力支撑场面,但疲态渐显;“美学派”几乎集体失语;“现代派”理论前卫新颖,但收效甚微;“消闲群”寻求“正当性”之呼声日高,但理论建设乏善可陈。
     第5章,考察低潮期中的作家众生相。“小说界经济危机”(低潮期)对作家生活、心理造成之冲击甚大,部分作家选择离开,部分选择留守。论文重点考察留守群体的文学选择及其生存状态,最后以陆士谔为样本进行个案考察。“附论”是关于陆士谔的一组考辨文字。
     第6、7章,作品研究专题。论文将宣统朝小说作品大致归纳为四大类型:旧小说、“新消闲小说”、“时闻小说”和“先锋实验”小说。论述各个类型作品的特征,重点考察其在低潮期中如何加速演变、调适及其未来走向,并将之置于传统旧小说与“五四”时期小说(包括新、旧小说)的历史坐标中,对其文学史地位作出大致描述。第8章,海外华文小说专编。论文将晚清华文小说大致划为四大板块:中国本土、东洋、南洋、北美。本章以中国本土为参照中心,通过联系和比照,重点勾描后三者小说界的发展历程、文史地位及其作品特征,并考察当时境况下各板块小说“本土性”的生成有无可能。附录,含统计表和“宣统朝小说编年”(合作),将披露一批最新的统计数据和新发掘的近代华文小说文献。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low ebbs in literary history. The fictions in XuanTong Dynasty are taken as samples in the study.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vels and their development paths in the low ebb period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Introduction, China's domestic fiction(1-7chapter), overseas Chinese novels (the end of chapter), appendix.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me sections are followed with some "attachments",which are extensions of the topics of thes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focuses on basic research idea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an overview of the novel's typical and atypical operation, for example, how some laws of literature are "deformed" in the XuanTong Dynasty. The "Attachment" is the evaluation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is subject and finally Concludes with "literary ebb period"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The rapid growth of fictions stopped and fell into an ongoing five-year literary ebb period from Xuan Tong Dynasty in late Qing Dynasty. The reason is the unstability of politics, the unbalanced internal mechanisms of novels, and the novel economic crisis triggered by these factors. Nex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first "economic crisi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novels. The "Enclosure" proposes the proposition of "the third force" which causes the change of novels.And on this basis, this chapter examines the causes for the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foreign short stories",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new ideas.
     The second chapter regards the pamphlets, periodicals, newspapers as one system and gives the meanings for doing this.The discuss focuses on the "play", the adapt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loping modes,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in the literary ebbs.
     The third chapter puts forward a particular phenomenon in early Xuan To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ata:the ratio between translation fictions and native fictions reversed. Then I examin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is change between the two, and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hapterⅣ, I put forward the formation of "three factions, a group" pattern in theoretical circles in late Qing fictions, and the process of its formation, focusing on how they change and adapt in the "literary valley period ".The general situation is "social group" reluctantly support the scene, but it exposed a tired state; "aesthetic factions" had virtually disappeared; "modernist" theory is new but not welcomed; "leisure group" to find their own "legitimacy",But the theory-building is not prominent.
     The fifth chapter, I examine the living state of the writers in the "literary ebbs",and point out the "economic crisis in the novel world" caused great psychological impact on their lives.Some writers choose to leave, some chose to stay. Then I examine these Writers who insist writing their literary choices. In the end, Lu-shi'e for the sample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s. "Enclosure" is a by-product of the study.
     The sixth, seventh chapter focus on the texts of works. This thesis divides the novels in Xuantong Dynasty into four types:old novels, "The new leisure novel","review and news stories" and "pioneer experiment" novels. I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works, their evolution and future developing directions; from the traditional novel, judge their status in literature history by compare them with the new novels in "May 4th"period.
     Chapter VIII discusses the overseas Chinese-language fictions.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language novel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Chinese mainland, Japan, Southeast Asia,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ach other, I try to outline the late three sections their developing process and the work features, and examin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mbryo of their "nativity" at that time.
引文
陈大康先生主持之“中国近代小说资料库”。内含单行本、期刊、日报等近代小说相关原始文献,计有图片40余万张。此处不一一胪列。
    陈大康先生编撰之《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中外日报》等相关小说编年(未刊),总计约150万字。
    1.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3.[日本]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山东:齐鲁书社,2002年版。
    1.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李伯元研究资料》、《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1993年版。
    5.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7卷,上海:上海书店,1992-1995年版。
    6.邬国平、黄霖编著:《中国文论选·近代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3.陈平原、黄子平、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四、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柳亚子编:《曼殊全集》,北京:北新书局,1928年版。
    4.阿英:《晚清小说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5.蒋瑞藻:《小说考证》,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方正耀著、郭豫适审订:《中国小说批评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袁进:《中国近代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0.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11.陈伯海、袁进:《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3.[台湾]林德明编:《晚清小说研究》,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14.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程华平:《中国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黄霖等著:《中国小说研究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8.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王富仁:《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1.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22.[美国]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美国]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张静庐辑:《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3.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山东教 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台湾]李瞻主编:《中国新闻史资料》(第六种),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
    5.刘哲民:《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6.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年版。
    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8.李明山主编:《中国近代版权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美国]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5.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
    6.冯自由:《革命逸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7.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8.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冯自由:《华侨革命开国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2.[日本]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3.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台湾]赖美惠:《新加坡华人社会之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出版,1979年版。
    5.[新加坡]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新家坡]陈荣照主编:《新马华族文史论丛》,新加坡:新社1999年版。
    7.[新家坡]李元瑾:《东西文化的撞击与新华知识分子的三种回应:邱菽园、林文庆、宋旺相的比较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联合出版,2001年版。
    8.[菲律宾]陈烈甫:《华侨与华人学总论》,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9.[台湾]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
    10.[美国]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日本]樽本照雄:《商务印害馆の印刷物》,《清末小说から》(第23号),1991年10月。
    2.[日本]樽本照雄:《周樹人かいつぽい》,《清末小说》(第17期),1994年。
    3. [日本]沢本郁马:《李锡奇『南亭回憶绿』のこと》,《清末小说》(第22期),1999年。
    4. [日本]神田一三:《出版社の図书目绿》,《清末小说から》(第84号),2007年1月。
    5.[美国]。Adrian Arthur Bennett, John Fryer: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 Mass.: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1967
    6.[美国]James P. Danky,Wayne A. Wiegand, Print Culture in a Diverse Americ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
    7.[美国]Hyung-chan Kim,Distinguished Asian Americans: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Greenwood Press 1999.
    1.欧阳健:《津门储仁逊及其抄本小说》,《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4期。
    2.郭延礼:《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3.袁进:《试论晚清小说理论流派》,《江淮论坛》1999年第6期。
    4.王学钧:《实录与评论:晚清陆士谔社会小说论》,《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5.潘建国:《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6.陈年希:《从陆士谔小说中探寻陆士谔的小说创作》,《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7.范伯群:《<催醒术>:1909年发表的“狂人日记”——兼谈“名报人”陈景韩在早期启蒙时段的文学成就》,《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8.王风:《从“自由书”到“随感录”——晚清报刊评论与五四议论性文学散文》,《现代中国》第四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潘建国:《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10.陈大康:《论晚清小说的书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1.[台湾]刘伯骥:《美国华侨报业发展史略》,台湾《文艺复兴》1971年第19期。
    ①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序》,中华书局,2006年,第2,4页。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786页。
    ②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中华书局,2006年,第57页。
    ③陈大康:《古代小说研究及方法·序》,中华书局,2006年,第5页。
    ①汪家熔辑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湖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详见“附录一”。按:笔者曾就此数据请教樽本先生,其回信云该数据主要根据早年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及后来搜集到的一些资料统计而来。
    ②觉我(徐念慈):《<丁末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引言》,《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关于《新小说》停刊原因,时人豫立曾有提到:“饮冰创始延陵续,风行海内共欢迎。旋因经费嗟窘迫,孑然鼓掌恨离鸣。”豫立:《月月小说·祝词》,《月月小说》第二十一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爱看《新报》人来稿:《忠告报界与阅报诸君》,《北京新报》宣统三年(1911)二月初十日。
    ①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初十日。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1-32页。文云:“《孽海花》在当时影响极大,不到一二年,竟再版至十五次,销行至五万部之多。”
    ②别士(夏穗卿):《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三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①冷(陈景韩):《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二十七日。
    ②摩西(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觉我(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新庵(周桂笙):《胡宝玉》,《月月小说》第五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申:《东洋花蝴蝶·序》,《中外实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二十日。
    ②商务印书馆:“新年消遣之乐事”,《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正月十一日。
    ③刘德隆:《稿酬制度的建立对晚清小说繁荣的影响》,收入郭延礼主编:《爱国主义与近代文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452页。关于稿酬与晚清小说发展关系的论文尚有不少,如郭延礼《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等。
    ④吴沃尧:《李伯元传》,《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李葭荣:《我佛山人传》,《天铎报》,宣统二年(1910)。
    ①李葭荣:《我佛山人传》,《天铎报》,宣统二年(1910)。
    ②张恨水曾云:“虽然很穷,我已知道靠稿费活不了命,所以起初的稿子,根本不是由‘利’字上着想得来。”张恨水:《我的写作生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⑨钏影(包天笑):《钏影楼笔记》(七),顾冷观主编版《小说月报》第十九期,1942年。
    ④(未署名):《著作者日少之原因》,《民吁日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十九日。
    ①例如,署“古沪警梦痴仙戏墨”所著的《海上繁华梦》(初集)就出版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②阿英:《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7页。
    ③“新小说”一词按字而理解有两种含义:一是按动宾式结构理解,意为“革新小说”;二是按偏正式结构理解,意为“新的小说”。此处讨论的是后者的范畴。
    ①[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35页。
    ②[美]韩南(Patrick Hanan)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③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④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⑤统计数字见文末“附录六·表二”。
    ⑥侦探小说有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务报》刊载的《英国包探访喀迭医生奇案》、《英包探勘盗密约案》;光绪二十三年(1897)该报又刊载有《继父诳女破案》、《呵尔唔斯缉案被戕》等。
    ⑦《佳人奇遇》,标“政治小说”,作者署“[日]东海散士前农商部侍郎柴四郎”,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议报》第一册开始连载,光绪二十七年(1901)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时改题《佳人之奇遇》,译者署梁启超。
    ⑧《巴黎茶花女遗事》,署“[法]小仲马著,冷红生(林纾)、晓斋主人(王寿昌)译”,光绪二十五年(1899)福州畏庐刊行。
    ⑨《经国美谈》,标“政治小说”,作者署“[日]矢野文雄”,未署译者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清议报》第三十六册开始连载。
    ⑩《黑奴吁天录》木刻四卷本,作者署“[美]斯土活著,林纾、魏易同译”,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林魏氏刊行。
    ①改良小说社:“改良小说社征求小说广告”,《民呼日报》宣统元年(1909)五月初十日。
    ②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第二卷第一期,1915年。
    ③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④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⑤(梁启超):《<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⑥陆士谔:《新三国》第二十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⑦寅半生:《小说闲评·序》,《游戏世界》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于本年开始连载于《教育世界》。
    ②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859年5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7页。
    ③《香艳丛书》,虫天子编,二十集,收录有小说、诗词等,国学扶轮社宣统元年至三年(1909-1911)出版排印本。
    ④《古今说海》,明代陆楫等辑,收录唐代至明代小说共一百三十五种,宣统元年(1909)集成图书公司出版。
    ①《笔记小说大观》,王均卿主编,收笔记小说二百余种,上海进步书局1912年石印本。
    ②比如,“新消闲小说”就是新、旧小说“杂交”的产物。
    ③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的核心内容是以小说艺术观驳斥小说功利观。该书已有刘振瀛先生的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笔者目力所及,已见有一些学者著文,忽略历史的现实环境,只是单纯地以坪内之小说观念来衡量梁氏小说观念之落后。
    ④见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见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①《圣人欤盗贼欤》,标“心理小说”,题“[英]笠顿著,[日]抱一庵主人译,冷血(陈景韩)重译”,连载于光绪三十年(1904)《新新小说》。
    ②《星划日》,署“觉我(徐念慈)”,连载于光绪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06-1907)《理学杂志》。注: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第134页)将该小说所载之《理学杂志》误为《理科杂志》;将徐念慈的原创作品误为翻译作品。此后学界多从之,今予修正。
    ③《断鸿零雁记》,苏曼殊著,宣统三年(1911)连载于南洋《汉文新报》。
    ②(未署名):《金琴荪·楔子》,《长春公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二十九日。
    ③宋教仁:《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7页。
    ①《狮子吼》,署“过庭(陈天华)著”,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报》第二号开始连载。
    ②《仇史》.署“痛哭生第二手编”,光绪三十一年(1905)《醒狮》第一期开始连载。
    ③《黄海梦》,署“零蒙生撰”,《海军》第二期,宣统元年(1909)。
    ①《申报》创办初期曾刊载过3篇小说,但此后数十年间小说刊载中断,直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方复载。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言》,《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0页。文云:“至于民国以来所发生的新派的小说,还很年幼——正在发达创造之中,没有很大的著作,所以也姑且不提起它们了。”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后记》,《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6页。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初版。
    ⑤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美]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作者随后又出版了《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该书导言即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③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初版。
    ①统计数据的材料来源为陈大康先生的《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据包天笑回忆,商务印书馆在《时报》报头旁登一块广告,即使包月优惠价也要花费2000元,这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出版机构,是难以承担的。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商务印书馆》,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90页。
    ①东海觉我(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楚卿(狄平子):《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①李鸿章:《李鸿章全集》(第二册),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825页。
    ①周建人回忆云:“武昌起义,出版家大都收缩营业,鲁迅出版丛书的计划也就只好作罢。”见周建人:《绍兴光复前鲁迅的一小段事情》,《人民文学》1961年第7、8月合刊。
    ②《神州日报》宣统三年(1911)正月初九日曾刊登商务印书馆的新年团拜广告,文中开列有各地20家分馆的名单。
    ③见梁长洲整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商务印书馆股东常会》,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④梁长洲整理:《中华民国元年六月商务印书馆股东常会》,宋原放主编:《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三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4页。
    ⑤同上。
    ①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法政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广告”,《时报》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初六日。
    ③疁报馆:“本社特白”,《疁报》第八十号,宣统三年(1911)十月初十日。
    ①(泖浦四浪信):“《潘杰小史》译者之告白”,《申报》宣统元年(1909)四月初七日。
    ②申报馆:“本馆广告”,《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四日。
    ③玳:《秘密社会》第四回回目注释,《疁报》第六十八号,宣统三年(1911)。
    ④顽石公:《男女现实宝》篇首按语,《新闻报》辛亥年十月二十日。
    ①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同上。
    ②(未署名):《金琴荪·楔子》,《长春公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二十九日。“■”为原件模糊不可辨,下同。
    ③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第二卷第一期,1915年。
    ①钏影(包天笑):《钏影楼笔记》(七),顾冷观主编版《小说月报》第十九期,1942年。
    ②改良小说社:“改良小说社征求小说广告”,《时报》宣统元年(1909)五月初九日。
    ③江阴香:《九尾狐》,上海社会小说社排印木,光绪三十八年至宣统二年(1908-1910)。顾曲周郎:《九尾鳖》(一名《女优现形记》,文艺消遣所出版,宣统元年(1909)。
    ④引文分别见江阴香:《九尾狐》序,第一回,第十一回,上海社会小说社排印本,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1908—1910)。
    ⑤胡适:《海上花列传序》,《胡适文存》第三集卷六,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第737页。
    ⑥曾迅:《上海文艺之一瞥》,《二心集》,合众书店1932年版,第123页。
    ①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未署名:《金琴荪·楔子》,《长春公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二十九日。
    ③(末署名):《新小说之平议》,《新闻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十日。
    ④同上。
    ⑤嘉定二我:《小说的小说》,《申报》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十一日。
    ⑥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二日。
    ①三段引文分别出自绿天馆主人《古今小说序》、杜溶《觉世名言序》、《肉蒲团》第一回。皆转引自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陈大康先生在《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中推算:“十个工匠刻八万字的《三国志平话》约花一个月便可以完成,可是要刻七十万字的《三国演义》就得花上十个月”。可见出版时间慢、成本高,是通俗小说发展、普及的一大制约因素。
    ②(未署名):《铅字印书宜用机器论》,《申报》同治十一年(1873)十月二十四。
    ③申报馆:“发售《女才子》告白”,《申报》光绪三年(1877)九月十四日。
    ④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一册,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①《忠王李秀成给上海百姓谕》,转引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②鹤湖意意生:《癸丑纪闻录》,转引同上。
    ③据邹依仁先生所制《上海历年人口统计(1852-1950年)》表,上海总人口同治四年(1865)为691919人,宣统二年(1910)为1289353人。见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0页。
    ①陆士谔:《新孽海花》第四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清实录馆:《清实录》第59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3-744页。
    ③关于此次波及全国的“金融恐慌”详情,可参见徐鼎新,钱小明所著之《上海总商会(1902-1929)》(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129页)。另外,陆士谔的“实录”性小说《最近社会秘密史》,也使用了大量篇幅,从一个下层文人的视角对这次金融危机进行了生动描述。
    ④宣统元年(1909),中国对矿冶、纺织、食品等基础国民经济的投资不及上年的半数,而辛亥年(1911)更是跌至谷底,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13年亦未见起色。参见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年)》(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57页。
    ⑤且不说读者捂紧口袋、压缩文化商品消费给小说产业带来的影响,哪怕是纸张、邮费的顺势涨价,就已给小说带来不小的冲击。
    ⑦相关情况见文末“附录五”。
    ①关于晚清新旧小说出版的比例统计,详见第六章第一节。
    ②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东海觉我(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⑥同上。
    ⑦同上。
    ①同上。
    ②商务印书馆:“唯一无二之消夏品”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六月十一日。
    ③鸿文书局:“新出小说三种”广告,《民立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二十日。
    ④国学扶轮社:“秘本旧小说十种定期出版,减收半价”广告,《神州日报》宣统三年(1911)七月十三日。
    ⑤广智书局:“书籍大廉价”广告,《申报》宣统三年(1911)十月初八日。该广告云:“自十月初一日起,凡购本局出版书籍者,照定价五折,现银交易。”该局当年就有新发行的小说《盗面》、《裴逎杰奇案之一》等。
    ①《红星佚史》一册,署“[英]罗达哈葛德、安度兰俱著,会稽周逴译”,即周作人口译,鲁迅笔述,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版。
    ②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09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商务印书馆》,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88页。
    ④郑逸梅:《林译小说的损失》,《羊城晚报》1962年7月28日。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商务印书馆》,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90页。
    ⑦时报馆:“各埠阅报诸君鉴”告白,《时报》宣统元年(1909)七月初一日;完全相同的文字,又见于申报馆:“各埠阅报诸君鉴”告白,《申报》宣统元年(1909)七月初七日。
    ①申报馆:“本馆特别广告”,《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月二十九日。
    ②按:晚清邮购书刊一般由购者自付邮费。就发行商而言,邮费增加并没有直接减少单件商品的利润;但对读者而言,邮费增加无疑意味着购书成本的增加。最终受损害的,依然还是整个小说产业。
    ④陆士谔:《新上海》第十六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版。
    ⑤相关情况请见拙文《晚清商务馆在近代小说发展中的典范意义》,《出版科学》2009年第6期。
    ⑥相关情况见文末“附录四”。
    ⑧相关情况见文末“附录五”。
    ②东海觉我(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年-191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页。
    ②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页。
    ②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儒冠和尚:《读<闺中剑>书后》,《闺中剑》,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东海觉我(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天谬生(王无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一卷第十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寅半生:《小说闲评·序》,《游戏世界》第一划,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周树人:《域外小说集·序言》,《域外小说集》第一册,日本东京宣统元年(1909)。
    ③周树人:《<域外小说集>第一册》,《时报》宣统元年(1909)闰二月二十七日。
    ①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②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文集》第三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按:该文最早由申报馆于1924年出版。
    ③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37页。
    ④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⑤蔡元培:《答林琴南书》,《公言报》1919年4月1日。
    ⑥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⑦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637页。
    ⑧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⑨新世界小说社:“《短篇小说丛刻》”出版告白,《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初十日。
    ⑩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①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07页。
    ②同上书,第212页。
    ③同上书,第164页。《孤儿记》,署“会稽平云撰”,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版。
    ④同上书,第209页。《红星佚史》,署“(英)罗达哈葛德、安度兰俱著,会稽周逴译”,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版。
    ⑤《匈奴奇士录》,署“(匈牙利)育诃摩耳著,周逴译”,商务印书馆出版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版。
    ⑥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07页。
    ⑦同上。
    ⑧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该序开篇云:“我们在日本留学时候,有一种茫漠的希望:以为文艺是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因为这意见,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介绍外国新文学这一件事。”
    ⑨商务印书馆堪称近代小说营销上的典范,其富于创意的诸多营销案例,甚至对当代文化出版业的营销依然有借鉴意义。相关情况请见拙文《晚清商务馆在近代小说发展中的典范意义》,《出版科学》2009年第6期。
    ⑩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版。其中的附录《杂志发行经验谈》,谈到了图书杂志的营销经验。
    11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12周树人:《<域外小说集>第一册》,《时报》宣统元年(1909)闰二月二十七日(此广告又见于翌日《神州日报》)。同日的《神州日报》,载有一则未署名之“赠书志谢”告白,对周氏兄弟赠送的《域外小说集》表示感谢,亦起到了广告作用。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商务印书馆》,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88页。
    ②周树人此前译著小说署名为:《哀尘》(庚辰),《斯巴达之魂》(自树)、《地底旅行》(索子),《造人术》(索子)等;《红星佚史》(周逴,两人合译)。周作人此前译著小说署名为:《侠女奴》(萍云女士),《孤儿记》(平云),《玉虫缘》(碧萝女士)、《匈奴奇士录》(周逴)等。
    ④鲁迅留学日本时间为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元年夏(1902-1909),其间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回国完婚,同月偕周作人返日,直到宣统元年(1909)六月回国,此时《域外小说集》第二册已经出版:周作人留日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906-1911)。
    ⑤关于这点,同是“逆流而上”的改良小说社,在组稿策划、营销运作等方而,正好可以提供不少正面的参考经验。详见第六章。另外,此间的畅销小说家陆士谔的营销策略也颇可借鉴,详见第五章。
    ①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①详细分布表见文末“附录四”。
    ②小说林社出现销售困难,面临资金周转紧张的相关情况。见曾虚白未定稿:《曾孟朴先生年谱》(中),《宇宙风》第三期,1935年:觉我(徐念慈):《丁未年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427页。宣统元年后,有正书局重印原小说林社版权的小说时,都挂上了有正书局的名号。
    ④改良小说社:“阅本社小说者注意”告白,《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十八日。
    ①《缙绅镜》,标“社会小说”,不题撰人。《新闻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初二日开始连载,至宣统元年(1909)闰二月十六日,仍未完,期间有多次暂停。
    ②《商场蠹》,标“社会小说”,作者署“化民”。《新闻报》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八日开始连载,至本年十月初二日连载毕。
    ③《小说世界日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二十五日创刊,本年十月初一改名《小说世界》,半月刊,旋停刊。
    ④爱看《新报》人来稿:《忠告报界与阅报诸君》,《北京新报》宣统三年(1911)二月初十日。
    ⑤苏报馆:“本报大注意”告白,《苏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初七日。
    ⑥蹈海子(于右任):《民呼日报宣言书》,《民呼日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十五日。
    ⑦章太炎:《敬告同职业者》,《大共和日报》1912年1月7日。
    ⑧典型如王韬主持《循环日报》时,“其时交通未便,消息难通,故主笔政者常须述野语稗史以补白”。见张静庐:《中国的新闻纸》,光华书局,1928年版,第26页。
    ②《新小说》虽然创刊于日本横滨,但也由设在上海的广智书局做总代理。第二年,编辑部也搬回上海。相关情况见日本新民丛报支店:“上海本报社支店广告”,《新民丛报》第二十二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晚清小说期刊的创办地见文末“附录二”。
    ③(未署名):《小说杂志界之惨淡》,《小说时报》第二期,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一日。
    ①《谈瀛小录》,译者不详,连载于《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十五日至本月十八日。
    ②《一睡七十年》,原著者为美国作家欧文,编译者不详,《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二十二日。
    ③《乃苏国奇闻》(自第二回起改题为《乃苏国奇闻把沙官小说》),撰者不详,连载于《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十日。
    ②申报馆:“新译英国小说”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
    ③申报馆:“刊行《瀛寰琐纪》自叙”,《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十三日。
    ④申报馆:“新■■板各种书籍照码折扣出售”广告,《申报》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初四日。
    ⑤申报馆:“重印《儒林外史》出售”广告,《申报》光绪七年二月十七日。此为三版时对前两版销售情况的描述。
    ⑥沪报馆:“刊印奇书告白”,《沪报》光绪八年(1882)四月二十五日。
    ⑦松江颠公:《懒窝随笔》,转引胡适:《胡适文集·<海上花列传>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6页。
    ⑨海上漱石生:《退醒庐笔记·<海上花列传>》(下卷),上海图书馆1925年版。
    ①任公(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文明普及之法》,《清议报》第二十六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
    ②《英国包探访喀迭医生案》,未署译者(后素隐书屋单行本署“丁杨杜译”),《时务报》第一册,光绪二十二年(1896)。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④此前,梁启超参与或主办的刊物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
    ⑤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②同上。
    ③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④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⑤新小说报社:“新小说征文启”,《新民丛报》第十九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同时期《新民丛报》的“广告价目表”为:“一页十元,半页六元,一行四号十七字起码五角。”
    ①宣统朝间的报刊创刊数量,比此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到了宣统三年(1911)更是达到了历史顶峰。相关情况见文末“附录三”。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③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358页。
    ②(未署名):《上海之流氓》,《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十二日。
    ③彦农:《官威》,《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十五日。
    ④迅雷:《无米炊》,《申报》:宣统三年(1911)七月十六日。
    ①箫史(胡显伯):《亡国泪》,《图画日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三十日开始连载,至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二十一日连载毕。
    ②臣:《暗杀党》,《神州日报》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三日(1909年6月10日)。
    ③神州日报馆:“特别启事”,《神州日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初七日。
    ④悯人:《金氏》,《神州日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十三日开始连载,至翌年三月初十日,未完。在《金氏》刊载前后,该报都有不少的推介文字。如宣统二年(1910)十月初七日之“特别启事”,本年二十月初八日之“本馆特别启事”等。
    ⑤南越报馆:“社会小说《学蠹现形记》出版”广告,《南越报》宣统二年(1910)五月二十四日。
    ①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按:文中的“那时”,指宣统元年(1909)前后。
    ②申报馆:“《潘杰小史》译者之《告白》”,《申报》宣统元年(1909)四月初七日。
    ③神州日报馆:“本馆特别启事”,《神州日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十四日。
    ④三处引文皆见枕亚(徐枕亚):《答函索<玉梨魂>者》,《民权素》第二集,1914年。
    ⑥胡适:《十七年的回顾》,《时报》1921年10月10日。
    ①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神州日报馆:“启事”,《神州日报》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六日,文云:“本报逐日附送画报,均系鸿文代印。现因修理石机,暂行停送。”
    ①厦门日报馆:“本馆特白”,《厦门日报》宣统二年(1910)三月二十七日。
    ②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划,光绪三十二年(1906)。该文也将梁启超列入“最为可恨”之列:“虽共推文豪之饮冰室主人亦蹈此习,如《新罗马传奇》、《新中国未来记》俱未成书。”看来,对小说的“烂尾楼”现象,读者是深为厌恶的。
    ③月月小说社:“上海月月小说社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十三日。
    ①时报馆:《马贼》篇末广告,《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二十一日。
    ②时报馆:“本馆特别告白”,《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二十三日。
    ③《中间人》,标“短篇小说”,作者署“兢公”,《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二十四日。
    ④月月小说社:“特别征文”告白、“征文广告”,《月月小说》第十四、十五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胡适:《十七年的回顾》,《时报》1921年10月10日。
    ⑥以晚清主流日报媒体《申报》(1907-1911)、《新闻报》(1906-1911)、《时报》(1904-1911)、《神州日报》(1907-1911)为例,据初步统计,四大报小说总数约700篇,其中短篇小说就超过了500篇。
    ①相关情况见文末“附录二”、“附录三”。
    ②包天笑回忆当年办《小说时报》云:“有一个有正书局的出版所,又有一个很好的印刷所,铅印石印齐备,办一个杂志,也较为方便:又有《时报》上,不花钱可以登广告。”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8页。
    ③小说时报社:“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宣统元年(1909)九月。有正书局:“新出《小说时报》”广告之“本报四大未曾有”,《时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初七日。
    ④小说时报社:“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宣统元年(1909)九月。
    ①有正书局:“购《小说时报》者再鉴”告白,《时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二十一日。
    ②小说时报社:“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宣统元年(1909)九月。
    ③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④侠人:《小说丛话》,《新小说》第十三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⑤小说时报社:“本报通告一”,《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号,宣统元年(1909)九月。
    ⑥同上。
    ⑦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9页。
    ⑧小说时报社:“增刊《小说时报》减价原因”告白,《时报》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三日。
    ①小说月报社:“《小说月报》特别广告”,《小说月报》第三卷第十二号,1913年。文中有云:“凡长篇小说,每四期作一结束;短篇每期四篇以上。”
    ②医学世界社:“本社新订简章”,《医学世界》第十一册,宣统元年(1909)三月二十日。
    ③医学世界社:“本社广告”,《医学世界》第十一册,宣统元年(1909)三月二十日。
    ④《破伤风》,标“医学小说”,作者署“禅”,《绍兴医学报》宣统二年(1910)五月第十九期开始连载,未完。
    ⑤《医家伯道》,标“短篇实事小说”,作者署“潜”,《中西医学报》第六期,宣统二年(1910)九月。
    ⑥《医林外史》,标“科学小说”,作者署“鹫峰樵者编辑”,《绍兴医学报》宣统元年(1909)第十五期开始连载,未完。
    ⑦《医林外史》,作者署“四明遯庐客”,《医学新报》宣统三年(1911)五月二十日第一期开始连载,未完。
    ①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③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版,第274页。
    ①统计数据的原始材料来自陈大康先生主持之“中国近代小说资料库”
    ②详细分布表见文末“附录六·表二”。
    ①世(黄小配):《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四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中有云:“翻译者如前锋,自著者如后劲”。
    ①罗伯特·汤姆译:《意拾喻言》,《广东报》道光二十年(1840)。
    ②《天路历程》,译者署“宾(REV.WM.CHALMERS BURNS)”,咸丰三年(1853)厦门出版。
    ③蠡勺居士:《<听夕闲谈>小叙》,《瀛寰琐记》第三期,同治十一年(1872)。
    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119页。该日记作于光绪三年(1877)正月,郭嵩焘此间正出使英国。时人王韬的《漫游随录》,对西学持相同态度。
    ①几道(严复)、别士(夏穗卿):《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几道(严复)、别士(夏穗卿):《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⑤任公(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
    ⑥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⑦天笑生(包天笑):《译余赘言》,《铁世界》,文明书局出版,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①两处引文皆见(鲁迅):《<月界旅行>辨言》,[美]培伦著,中国教育普及社译印:《月界旅行》,日本东京进化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②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五十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③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定一:《小说丛话》,《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171页。
    ⑥林纾:《<贼史>序》,[英]却而司迭更司著,林纾、魏易同译:《贼史》,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⑦天谬生(王无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未署名):《新小说之平议》,《新闻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十日。
    ②周桂笙:《译书交通公会试办简章》,《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译书交通公会代理书记员:“译书交通公会广告”,《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七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觚庵(俞明震):《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未署名):《新小说之平议》,《新闻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十日。
    ①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未署名):《新小说之平议》,《新闻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十日。
    ③(未署名):《小说新语》,《小说时报》第九期,宣统三年(1911)。据文意推知作者为狄平子。
    ④新广:《说小说·<海底漫游记>》,《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七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未署名):《新小说之平议》,《新闻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十日。
    ②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初十日。
    ③任公(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④天僇生(王无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⑤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年第十号,1912年。
    ①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年第十一号,1912年。
    ②同上。
    ④任公(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
    ⑤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报之经历》,《清议报》第一百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
    ⑥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页。
    ①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3页。
    ②[日]山田敬三作,汪建译:《汉译<佳人奇遇>纵横谈——中国政治小说研究札记》,赵景深主编:《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02页。
    ③冯自由:《革命逸史》(三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9页。
    ②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④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初十日。
    ⑤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⑥翻译小说形式上的改造包括采用章回体、插入点评文字等传统小说样式。
    ⑦[日]菊池幽芳原著,东莞方庆周译述,我佛山人衍义,知新室主人评点《电术奇谈》,《新小说》第十八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①[法]鲍福著,上海知新室主人译,趼廛主人评:《毒蛇圈》,《新小说》第十二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②海天独啸子:《<空中飞艇>弁言》,[日]押川春浪著,海天独啸子泽:《空中飞艇》,明权社出版,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③冷(陈景韩)译:《火里罪人》,《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十三日。
    ④相关方而请参见李明山主编《中国近代版权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8-98页。
    ⑤大声小说社:“创办大声小说社缘起”,陆士谔:《女界风流史》,宣统三年(1911)。
    ⑥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三日。
    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第142页。梁氏评论自创之“新文体”云:“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必有一种魔力焉。”
    ②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同上。
    ①小说林社:“小说林社广告”,觉我(徐念慈):《美人妆》附页,小说林社,光绪三十年(1904)。
    ②(未署名):《破裂不全的小说》卷首,《江苏》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
    ③世(黄小配):《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四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相关情况见文末“附录六·表二”。
    ②邯郸道人:《月月小说·跋》,《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月月小说社:“征文广告”,《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三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邯郸道人:《月月小说·跋》,《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同上。
    ⑥《月月小说》末两年,自撰小说远超翻译小说。具体情况见文末“附录六·表二”
    ⑥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年第十号,1912年。
    ⑦同上。
    ①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叙》,《新评水浒传》,保定直隶官书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南支那老骥氏编,上海冷眼人评点:《亲鉴·楔子》,《亲鉴》,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国学保存会:《国学保存会简章》,《国粹学报》第一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②中国老少年(吴趼人):《<中国侦探案>弁言》,《中国侦探案》,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我佛山人(吴趼人):《新石头记》第四十回,改良小说社,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请见拙文:《中国传统小说批评的现代转型——以晚清报刊小说评点为视角》,《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①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楚卿(狄平子):《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②狄平子:《小说新语》,《小说时报》第九期,:宣统三年(1911)。
    ③平子(狄平子):《小说丛话》,《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①狄平子:《小说新语》,《小说时报》第九期,宣统三年(1911)。
    ②见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④(未署名):《<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未署名):《论小说之教育》,《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老棣(黄小配):《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六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耀(黄伯耀):《学校教育当以小说为钥智之利导》,《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④老棣(黄小配):《学堂宜推广以小说为教科书》,《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十八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十二月初十至十三日(1910年1月20至23日)。
    ②棠(黄小配):《中国小说家向多托言鬼神最附人群慧力之进步》,《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九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林纾:《<洪罕女郎传>跋语》,[英]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洪罕女郎传》,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李荫廷:《快看小说歌》,《通俗日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十五日。
    ①公奴:《金陵卖书记》,开明书店版,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俞佩兰:《<女狱花>叙》,《女狱花》,泉唐罗氏藏版,光绪三十年(1904)。
    ③冷(陈景韩):《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上),《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二十七日。
    ④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⑤摩西(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摩西(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划,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⑥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年第九号,1912年。
    ⑦摩西(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⑧同上。
    ①同上。
    ②觉我(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见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卷三),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0、292页。
    ④据时萌先生所编之《常熟近代文学五家·黄摩西行年与著作略考》,江苏“名城文化丛书”,1995年印刷(未标出版社)。
    ①觉我(徐念慈):《<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同上。
    ③同上。
    ①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蛮(黄摩西):《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同上。
    ⑤黄摩诬:《<国朝文汇>序》,《国朝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宣统二年(1910)。
    ⑥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⑦小说林社:“徐念慈先生遗影”背面附文,《小说林》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摩西(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同上。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①王国维(1877-1927),发表《红楼梦评论》时年仅28岁;鲁迅(1881-1936)、周作人(1885-1967).在其早期文学观念的建构阶段,都是不足30岁的年轻人。另,梁启超(1873—1929)发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发动“小说界革命”时,也不过刚满30岁。
    ②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教育世界》第七十六至七十八号、八十号至八十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①周启明(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附录三:关于鲁迅之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127页。该文实作于1936年。
    ②周树人:《<月界旅行>辨言》,《月界旅行》,东京进化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③《地底旅行》,署“[英]威男著,索子(鲁迅)译”,《浙江潮》第十期至第十二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造人术》,署“米国路易斯托仑著,索子(鲁迅)译”,《女子世界》第十六、十七期合刊,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萍云(周作人):《<造人术>跋语》,《女子世界》第十六、十七划合刊,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⑤平云(周作人):《<孤儿记>凡例》,《孤儿记》(又名《哀史》),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二年(1906)。该作实据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改译而成。
    ①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第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魏文帝撰,孙冯翼辑:《典论·论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第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④同上。
    ⑤同上。
    ⑥迅行(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第七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同上。
    ②同上。
    ③周树人:《域外小说集·序言》,《域外小说集》第一册,日本东京宣统元年(1909)。据周作人回忆云:“短短的一小篇序言,可是气象多么的阔大,而且也看得出自负的意思来;这是一篇极其谦虚也实在高傲的文字了。”见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31页。
    ⑤周启明(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附录三:关于鲁迅之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131页。
    ⑥周作人:《著者事略》,《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⑦周树人:《杂识》,《域外小说集》第一册,日本东京宣统元年(1909)。
    ⑧迅行(鲁迅):《文化偏至论》,《河南》第七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令飞(鲁迅):《摩罗诗力说》,《河南》第二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周启明(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附录三:关于鲁迅之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第127页。该文实作于1936年。
    ③独应(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河南》第五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同上。
    ②同上。
    ③同上。
    ④《中国文学史》,林传甲著,为京师大学堂之文学讲义,光绪三十年(1904)印。
    ⑤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此处引自独应(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河南》第五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⑥独应(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河南》第五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⑦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观》,《著作林》第十三期。按:《著作林》,月刊,不标出版日期,约发行于光绪三十二至三十四年间(1906-1908)。
    ①独应(周作人):《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河南》第五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引文皆同上。
    ③同上。 ①转引栾梅健:《通俗文学之王包天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①俞佩兰:《<女狱花>叙》,《女狱花》,泉唐罗氏藏版,光绪三十年(1904);这句话,一字不差又见于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凡例》,《女娲石》,东亚编辑局,光绪三十年(1904)。
    ②摩西(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寅半生:《小说闲评·黑行星》,《游戏世界》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⑤冷(陈景韩):《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二十七日。
    ①竞竞:《镜中花》篇首序言,《天铎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初十日。
    ②务本报馆:“《务本报》出版预告”,《申报》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初十日。
    ③昼锦里仁记书庄:“醒世小说《嫖界现形记》出版”告白, 《时报》宣统元年(1909)五月初七日。
    ④改良小说社:“请看新小说出版”告白,《神州日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十二日。
    ①冷(陈景韩):《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二十七日。
    ②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①俞佩兰:《<女狱花>叙》,《女狱花》,泉唐罗氏藏版,光绪三十年(1904)
    ②壁荷馆主人:《新世纪》第一回,小说林社,宣统元年(1909)。
    ③报癖(陶报癖):《<扬子江小说报>发刊辞》,《扬子江小说报》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
    ④陆士谔:《<新上海>自序》,《新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⑤同上。
    ①同上。
    ②陆士谔:《新三国》第二十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版。
    ①别士(夏穗卿):《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三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②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二日。
    ③同上。
    ①张春帆,名炎,别号漱六山房,著有《九尾龟》、《宦海》等小说。其生卒年学界说法不一,据笔者考证,张氏当生于光绪五年(1879),卒于1935年8月10日。
    ②树棻:《最后的玛祖卡:上海往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7页。
    ③同上书,第287页。
    ④郑逸梅:《漱六山房主人张春帆》,《清末民初文坛轶事》,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200-201页。另可见《铁报》1935年8月刊发的鸢肩、泪史、啼红等人对张春帆生平的介绍文字。
    ⑤《九尾龟》,标“醒世小说”,署“漱六山房(张春帆)著”,点石斋出版。其出版情况为:每集一册,共十二集一百九十二回;光绪三十二年(1906)出版第一、二集,光绪三十三年(1907)出版第三至五集,光绪三十四年(1908)出版第六集,宣统元年(1909)出版第七、八集,宣统二年(1910)出版第九至十二集。
    ①昌言报馆:“《茶花女遗事》告白”,《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月十七日。该告白云:“此书闽中某君所译,本馆现行重印,并拟以巨赀酬译者。承某君高义,将原板寄来,既不受酬赀,又将本馆所偿板价捐入福州蚕桑公学。特此声明,并志谢忱。”
    ②陆士谔:《说小说》,原载《金钢钻》报,此则材料转引自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6页。
    ①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7,17页。
    ②新小说社:“本社征文启”,《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③见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17页。
    ④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09页。
    ⑤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商务印书馆》,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88页。
    ⑥郑逸梅:《林译小说的损失》,《羊城晚报》1962年7月28日。
    ⑦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09页。
    ②东尔:《林纾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编:《1897-1987商务印书馆九十年:我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42页。
    ③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12页。
    ④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88页。
    ⑤林纾宣统二年(1910)出版的小说为《双雄较剑录》、《三千年艳尸记》(皆商务印书馆出版),宣统三年(1911)出版的小说为《薄幸郎》(商务印书馆出版)、《冰洋鬼啸》(短篇小说,载《小说时报》第12期)。
    ①有正书局:“购《小说时报》者再鉴”告白,《时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二十一日。
    ②张恨水:《我的写作生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①亚东破佛(彭俞):《竞立社小说月报·序》,《竞立社小说月报》创刊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儿子虚白未定稿:《曾孟朴先生年谱》(中),《宇宙风》第三期,1935年。
    ③曾朴:《孽海花代序——修改后要说的几句话》,《孽海花》,真美善书店,1928年版。
    ④同上。
    ①小说林社:“小说林社机器铅字廉价出售”广告,《申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二十七日。另据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427页)云:小说林社将库存图书作价3000大洋卖给有正书局。
    ②参见儿子虚白未定稿:《曾孟朴先生年谱》(中)(下), 《宇宙风》第三期、第四期,1935年。
    ④参见蒋瑞藻:《小说考证》,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25-326页。
    ⑤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①(未署名):《著作者日少之原因》,《民吁日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十九日。
    ②(未署名):《金琴荪》第一回,《长春公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二十九日。
    ③时萌:《黄摩西行年与著作略考》,《常熟近代文学五家》,1995年印刷(未标出版社),第119,120页。
    ④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法政杂志》、《教育杂志》、《小说月报》广告”,《时报》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初六日。疁报馆:“本社特白”,《疁报》第八十号,宣统三年(1911)十月初十日。
    ①亚东破佛(彭俞):《竞立社小说月报·序》,《竞立社小说月报》创刊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王庆寿: 《<地府志>序》,葛啸侬:《地府志》,集成图书公司,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徐枕亚:《枕亚浪墨三集》(卷五),清华书局,1922年版,第7页。
    ①李葭荣:《我佛山人传》,《天铎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
    ③周桂笙:《新庵笔记》(卷三),古今图书局,1914年版,第35-36页。
    ④从宣统元年(1909)至吴趼人离世这段时间,除《近十年之怪现状》载于《中外日报》、《中雷奇鬼记》载于《民吁日报》外,其余小说作品皆载于《舆论时事报》。
    ⑤桐生:《小说丛话》,《小说月报》第二年第三期,:宣统三年(1911)。
    ①严芙孙:《全国小说名家专集》,云轩出版部,1923年版,第62页。
    ②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年版,第47页。
    ③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张静庐自传》,上海杂志公司,1938年版,第44页。
    ①钟心青:《新茶花》第五回,时中书局,宣统元年(1909)。
    ④一琴一剑斋主:《<新西游记>评话》,煮梦(李小白):《新西游记》,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①以上引文皆见煮梦(李小白):《<新西游记>自叙》,《新西游记》,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按:该小说出版时间,第一卷标“宣统二年二月初版”,其余各卷标“宣统元年冬月初版”。今按较早的为准。
    ②书带子: 《新天地》第一章,集文书局出版,宣统二年(1910)。
    ③《时报》附刊《滑稽时报》于宣统三年(1911)正月三十日创设,并于此日开始连载长篇小说《倒乱千秋》,作者署“无知少年”,又署“无知”,其问连载时有中断。
    ①颉刚(顾颉刚):《<官场现形记)之作者》,《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六期,1924年。
    ②为《孽海花》人物作索隐者,较早的是狄平子的《小说新语》(《小说时报》第九期,宣统三年),随后有冒鹤亭的《<孽海花>闲话》、纪果庵的《<孽海花>人物漫谈》等。
    ③儒林医隐(郁闻尧):《医界镜·小引》,同源祥书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相关情况请参见本章第二节文末之“附文”《陆士谔著作考辨及其他》。
    ④大声小说社:“新出小说《女界怪现状》”启,《神州日报》宣统三年(1911)八月二十九日。
    ⑤梦天生:《乌龟生涯》第十六回,新华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另,志希(罗家伦)在《今日中国之小说界》(《新潮》第一卷第一号,1919)中,也已注意到了相关问题:“这一种风气,在前清末年已经有一点萌蘖。”
    ①百业公:《商界现形记》第十三回,商业会社,宣统三年(1911)。
    ②同上。
    ③陆土谔:《绘图新上海》第三十七回,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①同上书,第十回。
    ②同上书,第六十回。
    ②陆士谔:《孽海花续编》第五十六回,启新图书同,1912年。
    ③李友琴:《<绘图新上海>序》,陆士谔:《绘图新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④李友琴:《<绘图新上海>终评》,陆士谔:《绘图新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⑤侗生:《小说丛话》,《小说月报》第二年第三期,宣统三年(1911)。
    ②陈年希:《陆士谔家世、生平及著述新考》,《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③在陆士谔编纂的《云间珠溪陆氏谱牒》中,陆氏在自我评介时,也是将行医作为自己的首要业绩。见陆守先、陆纯熙纂修:《云间珠溪陆氏谱牒》卷七,1926年石印本。
    ④江剑秋:《鬼国史序》,陆士谔《绘图鬼国史》(一名《新鬼话连篇》),改良小说社,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⑤例如,宣统元年(1909)年底初版的《绘图新上海》,此后两年间就已经重版了三次,在宣统三年(1911)第三版的封底告白中,陆士谔已被当作“大小说家”向读者隆重推介。
    ⑥陆士谔的生年参考陈年希先生的《<陆士谔生平及著述年表>正误、辨析及补遗》(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3期)。
    ⑦陆守先、陆纯熙纂修:《云间珠溪陆氏谱牒》卷七,1926年石印本。
    ⑧陆士谔别署“云间龙”,依据的是陈年希先生的考证成果。见陈年希《陆士谔家世、生平及著述新考》,《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①上海市青浦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浦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86页。
    ②郑逸梅:《陆士谔行医趣闻》,《艺坛百影》,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32页。
    ③同上书,第134页。
    ④陆士谔:《绘图新上海》第三十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文中有云:“这部书名叫《新上海》,在下十四岁到上海,十七岁回青浦,二十岁再到上海,到如今又是十多年了。以资格而论,不可为不老。”
    ⑤丁慕琴:《四十年艺坛回顾录·出租小说的始创者》,原载《东方日报》(民国间,具体日期未详),此处转载自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陆士谔:《绘图新上海》第九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陆士谔:《绘图六路财神》,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其篇首“楔子”有云:“我坐着人力车,回到白克路寓所。”
    ③郑逸梅:《民国旧派小说名家小史·陆士谔》,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史料部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574页。
    ①阿英:《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49页。
    ②沁梅子(陆士谔):《精禽填海记》第一回,愈愚书社,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同上。
    ④改良小说社:“大小说家陆士谔先生健著十一种”告白,陆士谔:《绘图新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⑤陆士谔:《孽海花续编》第五十六回,启新图书局,1912年版。
    ⑥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证》,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389-393页。
    ⑦李友琴:《<绘图新上海>终评》,陆士谔:《绘图新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①陆士谔:《新三国》第六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同上书,第一回。
    ③同上书,第八回。
    ①同上书,第五回。
    ②同上书,第八回。
    ③同上书,第七回。
    ①陆士谔:《新三国》第二十八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陆士谔:《绘图新中国》第一回,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③陆士谔:《最近上海秘密史》第一回,新新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④陆士谔:《十尾龟》第十九回,新新小说社,:宣统三年(1911)。
    ①同上。
    ②同上书,第二十回。
    ③同上。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卷).《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②陆士谔:《绘图新上海·自序》,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③陆士谔:《绘图新上海》第一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④同上书,第十三回。
    ⑤陆士谔:《新水浒》第六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⑥同上书,第九回。
    ⑦同上书,第六回。
    ①陆士谔:《新野叟曝言》第一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陆士谔:《新三国·开端》,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③同上书,第十七回。
    ①同上。
    ③陆士谔:《血泪黄花》第一回,新小说林社,宣统三年(1911)。
    ①陆士谔:《说小说》,原载《金钢钻》报,此则材料转引自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6页。
    ②陆士谔:《新三国·开端》,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其“开端”文云《新三国》故事:“虽事迹未免蹈空,而细思皆成实理。”笔者此处化用“蹈空”、“实理”二词。
    ③陈景韩(1877—1965),包天笑(1876—1973),比陆士谔(1879—1944)略大两三岁:陈、包皆出身于殷实之家。
    ①李友琴:《新水浒》第二十一回点评,陆士谔:《新水浒》,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同上。
    ③陆士谔:《最近上海秘密史》第二十六回,新新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④陆士谔:《说小说》,原载《金钢钻》报,此则材料转引自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6页。
    ①同上。
    ②陆士谔:《新三国》第二十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版。
    ③陆士谔:《绘图新上海·自序》,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④同上书,第九回。
    ⑤李友琴:《绘图新上海·序》,陆士谔:《绘图新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⑥李友琴:《新孽海花·序》,陆士谔:《新孽海花》,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⑦陆士谔:《绘图新上海》第九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卷),《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②陆士谔:《新水浒》第十四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卷),《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5页。
    ④同上书,第293页。
    ①陆士谔:《新三国》第五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陆士谔:《<绘图新上海>自序》,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①同上书,第六十回。
    ①陆士谔:《社会秘密史》第一回,新新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①江剑秋:《鬼国史序》,陆士谔《绘图鬼国史》(一名《新鬼话连篇》),改良小说社,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③陆士谔:《八仙失道》,《金刚钻》1934年5月23日。其篇末云:“久不作小说,偶尔动兴,遂草此篇。
    ①金刚、常庚整理:《社会官场秘密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
    ②王学钧:《实录与评论:晚清陆士谔社会小说论》,《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①陆士谔:《十尾龟》第十一回,新新小说社,宣统三年(1911)
    ②田若虹:《陆士谔“三大秘密史”》,日本《清末小说から》第63期,2001年4月。该文随后收入她的《陆士谔小说考证》(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之中。
    ①陆士谔:《绘图新上海》第三十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陆士谔:《社会秘密史》第一回,新新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①南浦慧珠女士:《最近女界现形记·赘言》,南浦慧珠女士编辑、春江香梦词人校字:《最近女界现形记》,新新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②晚清间,署名为“女士”的小说家,并非都是女子之身,例如周作人曾署“萍云女士”、罗普曾署“羽衣女士”等。
    ③笔者几经查找,并未发现存有《天公旷议》一书,故是否杜撰待考,并就此请教博学者。
    ①百业公:《商界现形记》第十六回,商业会社,宣统三年(1911)。由于是小说人物语言叙述,其真实性待考。
    ③[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863、864页。
    ④田若虹的《陆士谔考证》(2002年岳麓书社初版;2005年上海三联书店出修订版,并改名为《陆士谔小说考证》)与樽本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出版于同一年。
    ①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证》,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①(未署名):“最新卫生小说《医界镜》告白”,《新闻报》宣统元年(1909)闰二月初四日。
    ①张聿青著,吴文涵、郭汇泰等整理:《张聿青医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重印版,第48,73页。按:《张聿青医案》原本刻于1918年,由江苏无锡郭汇泰出资印刷。
    ①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年第十、十一号,1912年。
    ①同上。
    ②觉我(徐念慈):《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樊:《小说界评论及意见》,《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二日。
    ②同上。
    ③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年第十号,1912年。
    ②选稿:《旧小说之势力》,《吉林白话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二十二日。
    ①平子(狄平子):《小说丛话》,《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②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年第十号,1912年。
    ①自了生:《阿玉》,《正宗爱国报》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七日。
    ②尹箴明:《寄生》篇首语,《北京新报》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二十六日。
    ③耀亭(庄耀亭):《江城》篇首语,《北京新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初二日。
    ④耀亭(庄耀亭):《巧团圆》,《北京新报》宣统三年(1911)三月十三日。
    ①梁启超的相关言论见《变法通议》(《时务报》第八册,1897年)、《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1898年)、《<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1902年)等。
    ②管达如:《说小说》,《小说月报》第三年第十、十一号,1912年。管文在整合近十年来小说理论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断,不过对旧小说的评述,依然没有超出“诲淫诲盗”的范畴。
    ③此处参考其考证成果,将《八贤传》、《双龙传》等编撰时间划入宣统朝前后。
    ②饮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转引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3页。
    ②冯君:《阿斗官》第十回,广州觉群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③潘侠魂:《阿斗官·绪言》,冯君:《阿斗售官》,广州觉群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①天梦著,忧天生评:《官场离婚案》,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②散红:《自由泪·读法》,《自由泪》,上海维新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①(未署名):《新小说之平议》,《新闻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十日。
    ①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商务印书馆:“新年消闲之乐事”广告,《申报》:宣统元年(1909)正月初七日。
    ①王钝根:《游戏杂志·序二》,《游戏杂志》第一期,1913年。
    ①相关情况见文末“附录四”。
    ②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01页。
    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313页。
    ①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其十种类型为:政治小说、历史小说、军事小说、冒险小说、探侦(侦探)小说、写情小说、语怪小说、剳记小说、传奇体小说。
    ②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叙》,《新评水浒传》,直隶官书局,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
    ④阿英:《晚清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7版,第270-271页。
    ①未署名:《<绘图新天地>序》,《新天地》,集文书局,宣统二年(1910)。
    ②东亚寄生:《情天劫》,蒋春记书庄,宣统元年(1909)。
    ③笑龛居士记,风楼女史述:《新痴婆子传》,新新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
    ④高阳不才子(许指严):《电世界》,《小说时报》第一年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
    ⑤陆士谔:《血泪黄花》,新小说林社,宣统三年(1911)。
    ⑥《红楼梦》第三回对惜春的描写。
    ①《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对宝玉的情态描写。
    ②陆士谔:《新三国》第二十回,改良小说社,宣统元年(1909)。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④陆士谔:《十尾龟》,新新小说社,宣统三年(1911)。
    ①(未署名):“实事小说《家庭惨史》出版”广告,《天铎报》宣统二年(1910)六月十七日。
    ②鸿文书局:“新出《女界现形记》六集至十一集”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六日。
    ③鸿文书局:“新出小说三种,准下月中出全,预定特别廉价”广告,《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二十日。
    ④商业会社:“奇文快文,绘图《商界现形记》出版”广告,《时事新报》宣统三年(1911)四月二十一日。
    ⑤商务印书馆:“最新小说出版”广告,《民呼日报》宣统元年(1909)五月二十一日。
    ⑦鸿文书局:“新出小说三种,准下月中出全,预定特别廉价”广告,《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二十日。
    ⑧上海大声社:“新出小说《女界怪现状》”广告,《神州日报》宣统三年(1911)三月二十九日。
    ①新小说社:“本社征文启”,《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
    ②商务印书馆:“《经国美谈》前后编”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初十日。
    ③商务印书馆:“五月份三次出版新书”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二十四日。
    ④包天笑:《铁世界·译余赘言》,文明书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①笑林报馆:“绣像《海上繁华梦》新书初集出版”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十五日。
    ②商务印书馆:“上海商务印书馆征文”启事,《新闻报》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初八日。
    ③时报社:《(时报)发刊例》,《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二十九日。
    ④侠民:“《新新小说》叙例”,《大陆》第二年第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
    ⑤上海白话日报社:“《血泪花》出版广‘告”,《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初一日。
    ⑥(未署名):“《海上尘天影》新书出版”广告,《新闻报》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初三日。
    ⑦小说林社:“艳情小说《离恨天》出版”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二日。
    ①小说林社:“小说林社最新出版”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十二日。
    ②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新出小说”广告,《申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十七日。
    ③小说新书社:“看,看,看!最新小说《枯树花》出书告”,《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十八日。
    ④新小说丛报社:“新小说丛报社征求小说”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二十一日。
    ⑤月月小说社:“本社征文广告”, 《月月小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⑥普益书局:“社会小说《卢梭魂》”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初九日。
    ①务本图书社:“《环游地球旅行记》足本全书出现广告”,《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二十一日。该广告亦见于《新闻报》。
    ②小说林社:“募集小说”启事,《小说林》第一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竞立社:“竞立社小说月报社征求小说启”,《神州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初一日。该启事亦见于《时报》。
    ④民议报社:“上海《民议报》即日出版广告”,《神州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十一日。
    ⑤鸿文书局:“看!看!看!”广‘告,《神州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初六日。
    ①月月小说社:“《月月小说》编辑部告白”,《月月小说》第二十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②民声日报社:“《民声日报》出版预告”,《申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十四日。
    ③商务印书馆:“林琴南先生新译小说”广告,《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七日。该广告亦见于《申报》、《新闻报》、《时报》。
    ④新世界小说社:“上海棋盘街中新世界小说社出版”广告,《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十五日。
    ⑤图画日报社:“本报徵求小说”广告,《图画日报》第一号,宣统元年(1909)七月初一日。
    ⑥改良小说社:“改良小说社征求小说广告”,《申报》宣统元年(1909)五月初九日。该广告亦见于《时报》、《神州日报》、《民呼日报》。
    ⑦改良小说社:“消闲妙品最新最奇最有趣味之小说”广告,《时报》宣统元年(1909)闰二月初三日。该广告亦见于《申报》、《神州日报》。
    ①商务印书馆:“唯一无二之消夏品”广告,《时报》宣统元年(1909)六月初九日。
    ②天铎报社:“征求小说”广告, 《天铎报》宣统二年(1910)四月初九日。
    ③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第一期出版”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八月十八日。
    ④改良小说社:“请看新小说出版”广告,《申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十三日。
    ⑤科学书局:“新书出版”广’告,《神州日报》宣统二年(1910)五月十六日。
    ①商务印书馆:“本社通告”,《小说月报》第二年第一号,宣统三年(1911)。
    ②小说时报社:“本报通告”,《小说时报》第十二期,宣统三年(1911)。
    ③改良小说社:“请看新出小说”广告,《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五月初六日。
    ④上海大声社:“新出小说《女界怪现状》”广告,《神州日报》宣统三年(1911)三月二十九日。
    ①冷(陈景韩):《三月十五日》,《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十四日开始连载,至此日连载毕。
    ②朗:《选举鉴》(一)、(二),《申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初七、初八日。
    ⑤鸿文书局:“新出《女界现形记》六集至十一集”广告,《时报》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六日。
    ①(未署名):《天上选举议员笑话》,《申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二十四日。
    ②(未署名):《广东新鬼谭》,《长春公报》宣统三年(1911)四月二十六日。
    ③寄重:《无稽之谈》,《申报》宣统三年(1911)七月二十四日。
    ④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4页。
    ⑤申报馆主人:“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二十三日。
    ⑥同上。
    ⑦豫东野人来稿:《虎狼窟》,《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二十六日。
    ⑧朗:《新发辫》,《申报》宣统元年(1909)四月初一日。
    ①统计资料来源为陈大康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小说资料库”
    ②报载小说的类型时有交叉的现象,因此这里只能按其所叙内容的主要方面,做大致的鉴定。
    ③(泖浦四郎信):“《潘杰小史》译者之《告白》”,《申报》宣统元年(1909)五月初四。
    ④同上。
    ①[汉]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45页。
    ②据鲁迅先生考证,从班固《汉书·艺文志》所附的小说书目看,这些小说主要是两种类型,或是托古言今事,或专记前代的古事传说,“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申报馆主人:“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二十三日。
    ④申报馆:《本馆自述》,《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四月初二日。
    ⑤主人稿:《记遇仙赠丹事》,《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初一。
    ①中国之新民(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新民丛报》第十七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报之经历》,《清议报》第一百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
    ③时报馆(梁启超):《<时报>发刊例》,《新民丛报》第四十四、四十五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④据统计,从光绪二十六年至宣统三年间(1900-1911),每年的报刊新创量都以加速度方式快速增长。相关数据见文末“附录三·表一”。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4页。
    ①王培英主编:《中国宪法文献通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45页。
    ②(未署名):《天上之国丧》,《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八日。
    ③臞:《国恤谈》,《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三十日。
    ④臞:《新中国之大纪念》,《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初十日。
    ⑤谭汝俭:《四十七年来广东报业史概略》,原载《香港<华宇日报>七十一周年纪念刊》1934年10月,此处转引自[台湾]李瞻主编:《中国新闻史资料》(第六种),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465页。
    ⑥统计资料来源:史和、姚福申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①世次郎(黄小配):《本报开创一周年纪念文》,《南越报》宣统二年(1910)五月初七日。
    ②同上。
    ③同上。
    ④谭汝俭:《四十七年来广东报业史概略》,原载《香港<华宇日报>七十一周年纪念刊》1934年10月,此处转引自[台湾]李瞻主编:《中国新闻史资料》(第六种),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版,第465页。
    ⑤详情见第四章第一节。
    ⑥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竹园稿:《烂根子树》,《大公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初七日。
    ①时报馆:《马贼》篇末告白,《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二十一日。
    ②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文云:“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而,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其中,所取“最精彩的一段”往往就是一个“横截而”。
    ①胡适认为“某生,某处人,幼负异才……”之类的滥调小说,即使篇幅上属于短篇,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short story)。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
    ②胡适:《论短篇小说》,《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918年。
    ③灌文书社编:《短篇小说丛刻》(初刻),鸿文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嘉定二我(陈其源):《零碎自由小说》,《申报》九月二十五日。
    ①趼(吴趼人):《查功课》,《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八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②朱炳勋:《化外土》,《小说月报》第一年第二期,宣统二年(1910)。
    ③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在叙述过程中随时插入叙述者评论的做法,被后代不少学人置于西方小说观念之下多有诟病。笔者不敢苟同,更愿意将之视为中国小说的民族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将之定性为“叙事缺陷”。
    ④胡适:《十七年的回顾》,《时报》1921年10月10日。
    ①同上。
    ②同上。
    ①申:《东洋花蝴蝶》,《中外实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二十日开始连载,至二十七日毕。
    ②渊渊:《无名侠儿》,《申报》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三、十四日。按:此篇后被《时报》转载,改题为《你来了》,作者署“涤骨”。
    ①承郊:《某公子》,《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二十六日。
    ②迅雷:《无米炊》,《申报》宣统三年(1911)七月十六日。
    ①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此标示时间以出版单行本的年份为准。《匈奴奇士录》,交由出版商时名为“神是一个”,“言情小说”也是出版商为吸引读者而擅自所加。相关情况见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第212页。
    ②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1918年。
    ③鲁迅:《<竖琴>前记》,《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3页。按:该文作于1932年。
    ④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6页。按:该文作于1933年。
    ①周作人:《著者事略·显克微支》,《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②同上。
    ③周作人:《著者事略·迦尔洵》,《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④周作人:《著者事略·淮尔特》,《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⑤周作人:《著者事略·摩波商》,《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①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1918年。
    ②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③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5页。
    ④临近两处引文皆为周作人:《著者事略·斯谛普虐克》,《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⑤周作人:《著者事略·斯谛普虐克》,《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①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②(鲁迅):《域外小说集·序言》,《域外小说集》第一册,东京神田印刷所,宣统元年(1909)。
    ③关于安特来夫对鲁迅的影响,王富仁先生的《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作有较为详尽的论述。
    ④周作人:《著者事略·安特来夫》,《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①同上。
    ②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页。按:该文作于1918年。
    ③冷(陈景韩):《催醒术》,《小说时报》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
    ④范伯群先生在《<催醒术>:1909年发表的“狂人日记”——兼谈“名报人”陈景韩在早期启蒙时段的文学成就》(《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中,将《催醒术》与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了比较研究。
    ⑤同上文。
    ①[俄]痕苔著,冷(陈景韩)译:《心》,《小说时报》第六期,宣统二年(1910)。
    ①[俄]迦尔洵著,树人(鲁迅)译:《四日》,《域外小说集》第二册,东京神田印刷所,宣统元年(1909)。
    ②关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先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已有详尽讨论。
    ②《爱与心》,阿褒利武斯原著,未署译者名,目录标“心理伦理小说”,正文标“心理小说”,连载于《教育世界》第一百二十期至第一百二十三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③《新泪珠缘》,标“心理小说”,署“天虚我生(陈蝶仙)”,连载于《月月小说》第十九号至二十四号,未完,光绪三十四年(1908)。
    ①(鲁迅):《杂识·迦尔洵》,《域外小说集》第二册,东京神田印刷所,宣统元:年(1909)。
    ①周作人:《著者事略·迦尔洵》,《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②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鲁迅):《杂识·安特来夫》,《域外小说集》第一册,东京神田印刷所,宣统元年(1909)。
    ①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柳亚子《曼殊全集》第五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115页。
    ②同上。
    ③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六章,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三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32~33页。
    ④周作人:《<晚间的来客>译后附记》,《新青年》第七卷第五期,1920年。
    ①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6页。
    ②“现代性”是杨联芬教授在其《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借用了杨教授的提法,特此说明。
    ③周作人:《著者事略·显克微支》,《域外小说集》,上海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①周作人:《<晚间的来客>译后附记》,《新青年》第七卷第五期,1920年。
    ②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③杨联芬教授在其《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对《域外小说集》的“超越性”作有精彩的论述,并将之视为“潜文本”。
    ④苏曼殊生平参考柳无忌《苏曼殊年谱》、杨鸿烈《苏曼殊传》等文,皆收于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四册,北新书局,1928年。又参考文公直:《苏曼殊年谱》,收入柳无忌编:《曼殊大师纪念集》,正风出版社,1949年。
    ⑤毛策:《苏曼殊<断鸿零雁记>最初发表时地考》,《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3期。
    ①苏曼殊:《断鸿零雁记》,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三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168页。
    ②王以仁:《神游病者》,《小说月报》第十五卷第十一号,1924年。
    ③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柳亚子《曼殊全集》第五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115、118、120页。
    ④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三章,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三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81页。
    ②罗建业:《苏曼殊研究草藁》,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四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288页。
    ③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七章,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三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36-41页。
    ①可见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四、五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
    ②魏秉恩:《断鸿零雁记序》,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四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51页。
    ③同上。
    ④郁达夫:《杂评曼殊的作品》,柳亚子《曼殊全集》第五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120页。
    ⑤罗建业:《苏曼殊研究草藁》,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四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391页。
    ⑥分别见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五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116,126页。
    ⑦柳亚子:《苏曼殊之我观》,柳亚子 柳无忌编《苏曼殊年谱及其他》,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83页。
    ①关于苏曼殊是不是“鸳派”,争论从“五四”胡适、陈独秀等人就已开始,此后一直没有间断过。到了近几年,这一问题依然处于争辩之中。不过,近年为之辩护,将之跟“鸳派”撇清关系者占主流。
    ②周作人:《答芸深先生》,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五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127,128页。
    ①苏曼殊:《断鸿零雁记》,柳亚子编《曼殊全集》第三册,北新书局,1928年版,第97-101页。
    ①相关引文皆见张之洞:《劝学篇·游学第二》,慎始基斋刊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
    ②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上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
    ③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页。
    ①据包天笑回忆,当年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时的情形是“登高一呼,群山呼应”。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②周作人(实为鲁迅所作):《域外小说集·序》,《域外小说集》,群益书社版,1921年。
    ①见[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附录三之表5》,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52页。
    ②几道(严复)、别士(夏穗卿):《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二十三年(1897)十一月十八日。
    ③“衡南劫火仙”(蔡奋):《小说之势力》,《清议报》第六十八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
    ④梁启超云:“天津《国闻报》初出时,有一雄文,日《本馆附印小说缘起》,殆万余言,实成于几道与别士人之手。余当时狂爱之,后竟不克裒集。”饮冰(梁启超):《小说丛话》,《新小说》第九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①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②同上。
    ③同上。
    ①筑客:《池上谈》,《豫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②白眼:《新三国》,《豫报》第四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
    ③豫报社:《<豫报>公启并简章》,《豫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④梦南:《说气》,《豫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⑤仗剑:《<豫报>之缘起及其宗旨》,《豫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
    ①统计资料来源为史和、姚福申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沈殿成主编:《中国人留学日本百年史》(上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7页。
    ③统计数据的原始材料来自陈大康先生主持的“中国近代小说资料库”。
    ④不妨列出部分当时旅日学生的留学年龄供参考:陈天华29岁,宋教仁23岁,陈独秀23岁,黄兴29岁,鲁迅22岁、周作人22岁。
    ⑤据冯自由回忆云:“庚子以后,东京留学生渐濡染自由、平等学说,鼓吹革命排满者日众。”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页。
    ⑥汉声杂志社:《汉声》,《湖北学生界》第六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⑦汉声杂志社:《燕窝子》,《湖北学生界》第七、八期合刊,光绪二十九年(1903)。
    ①孙文:《发刊词》,《民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②《狮子吼》,题“过庭(陈天华)著”,《民报》第二号开始连载,后续载于第三至五,七至九号,因陈天华蹈海而未完,共八回,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905—1906)。
    ③无畏:《醒后之中国》,《醒狮》第一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①痛哭生:《仇史》,连载于《醒狮》第一至三期,未完,光绪三十一年(1905)。按:据作者所作的《凡例八则·之七》云,读者若有反馈意见,可直接写信到杂志编辑部,可推知痛哭生应为留学生会会员。
    ②痛哭生:《凡例八则·之一、之二》,《醒狮》第一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
    ③宣统三年(1911)东洋板块华文小说作品仅见一篇,名《珠还合浦记》(载于《留日女学会杂志》创刊号),这是一篇译自英国的作品,作者署“昙华”。本年自撰小说未见。相关情况见下文。
    ①请见文末“附录一”及第一章相关论述。
    ②统计资料来源为史和、姚福申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报之经历》,《清议报》第一百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
    ①请见文末“附录三”及第一章、第二章相关论述。
    ②[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附录三之表1、表2》,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51页。
    ③同上书,第39页。
    ④同上书,第81页。
    ⑤梁启超:《与夫子大人书》,转引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3页。
    ①宋教仁:《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37页。
    ②饮冰室主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①新加坡华人人口统计数据来自[台湾]赖美惠:《新加坡华人社会之研究》,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出版,1979年,第5-6页。
    ②统计数字材料来源如下:[英国]维多·巴素著、刘前度译《马来亚华侨史》(梹城光华日报有限公司,1950年版),[台湾]赖美惠著《新加坡华人社会之研究》(台湾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出版,1979年);[新加坡]王庚武著、张奕善译《南洋华人简史》(新加坡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
    ③[新加坡]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双美脱险记》,译者署“轩裔氏”,未署原著者名,宣统元年(1909)出版。轩裔氏生平不详。作品相关内容介绍见文末附录之《星洲晨报》、《中兴日报》小说编年。
    ③“斧军说部”所收录的小说,一部分已在《中兴日报》上刊载。作者王斧(1880—1942),字玉父,别号“斧军”,笔名“虎军”、“斧”等,祖籍海南,同盟会员,南洋著名革命人士,时任《中兴日报》主笔,兼主持小说栏“非非”副刊。
    ④(未署名):《劝焚毁淫书板文》,《叻报》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三十日。该文开头云:“昨承友人命嘱本馆作一论,劝世勿刻淫书……”推知该文当为该报主笔(叶季允)所作。
    ①(未署名):《淫戏不可禁论》,《槟城新报》光绪二十二年(1896)七月三十一日。该文置于报首论说栏,当为该报主笔所作。
    ②邱菽园生平参见[新加坡]邱新民:《新加坡先驱人物》(第3辑),新加坡新闻与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56-63页。
    ③邱炜装:《挥塵拾遗》,光绪二十七年(1901)刊本。转引《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8页。
    ④同上书,第411-412页。
    ①邱菽园的这些小说主张,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出版的《<日本书目志>识语》(上海大同译书局版)、梁启超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表的《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以及次年的《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中都有提到。
    ②斧军(王斧军):《斧军说部经已出版》,《中兴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二十三日。
    ①玄理(何虞颂):《清廷又欲禁报耶》,《中兴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五日。
    ②犹太韦力庵原著、恨海(田桐)重译:《亡国泪》,《中兴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十二日开始连载,至九月初七日,未完。
    ③汉民(胡汉民):《<中兴日报>发刊词》,《中兴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二日。
    ①斧(王斧军):《想入非非》,《中兴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二日开始连载,至本月十六日毕。
    ②(未署名):《大懵》,《中兴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二十日。
    ③侠民:《哭出个粤讴来了》,《中兴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六日。
    ①滑稽子:《蓄屁机》,《中兴日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初九日。
    ②慧观:《谷中侠》,《星洲晨报》宣统元年(1909)七月初三日开始连载,至本月初五日毕。
    ③慧观:《颠圣人》,《星洲晨报》宣统元年(1909)十月二十六日。
    ④星洲晨报社:“新书出售”告白,《星洲晨报》宣统元年(1909)七月初三日。该告白断续出现数月。
    ⑤劝:《照方服食》,《南洋总汇新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十二日。
    ①劝:《纪侦探申与堡事》,《南洋总汇新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二十九日开始连载,至七月初二日毕。
    ②劝:《美少年》,《南洋总汇新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十三日。
    ③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告白,《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
    ④东洋板块中,以小说参与论战的主体是留学生,思想相对“单纯”,论战激烈但尚能保持一定的克制:南洋板块中,论战的主体则是职业政治家或社会活动家,政见之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极易失控。
    ⑤冯自由:《南洋各地革命党报述略》,《革命逸史》(第四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8页。
    ⑥兆吉:《看看附张出世》,《叻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初四日。
    ⑦(未署名):《发报存档》,《叻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十二日。
    ①(未署名):《再生妄谈》,《叻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二十四日。
    ②冷然:《恨姻缘》,《叻报》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二十九日开始连载,至七月初三日毕。
    ③铎:《七百五十金买得一场春梦》,《叻报》宣统三年(1911)九月二十九日开始连载,至八月三十日毕。
    ④(未署名):《论永宜禁男女合演之戏剧》,《叻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十日。
    ⑤(未署名):《敬告提倡女学者》,《叻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十七日。
    ⑥瞻庐:《孝女泪》,《叻报》宣统元年(1909)九月十三日。此篇原载于本年八月十九日《申报》。
    ②涯(徐圆阳):《蛇报冤》,《槟城新报》宣统三年(1911)二月初二日开始连载,至二月初六日。
    ③槟城新报馆:“阅报声明”告白,《槟城新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六月二十日。
    ①[新加坡]陈嘉庚:《祖国光明在望》,《陈嘉庚言论集》,星洲南侨印刷社,1949年版,第52-53页。
    ②邱炜萲:《新小说品·凡例九则之一》,《新小说丛》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
    ③摩西(黄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文中有云:“小说者,文学之倾向于美的方面之一种也。”相关论述请见第四章。
    ④邱菽园:《<李觉出身传>序》,[法]嘉破虏著、陆善祥译、邱菽园评注改订《李觉出身传》,宣统三年(1911)刊本。
    ①冷然:《水里月》,《叻报》宣统三年(1911)六月初十日开始连载,至闰六月初八日毕。
    ②冷然:《恨姻缘》,《叻报》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二十九日开始连载,至七月初三日毕。
    ③餐英客:《一味痴》,《叻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十六日开始连载,至四月二十日止,未完。
    ①冷然:《粤泪》,《叻报》宣统三年(1911)七月初六日开始连载,至七月初九日毕。
    ②[英]F.皮尔逊《新加坡通俗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1页。
    ③数据根据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页)中提供的材料测算。
    ④餐英客:《一味痴》,《叻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十六日开始连载,至四月二十日止,末完。
    ⑤初:《风流梦》,《星洲晨报》宣统元年(1909)七月初八日。
    ⑥阿鹤来稿:《醒梦钟》,《星洲晨报》宣统二年(1910)五月十四日开始连载,至五月十五日毕。
    ⑦两处引文出自狂仲:《堪称侠妓》,《叻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十五日。
    ①冷然:《医界》,《叻报》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二十二日开始连载,至七月初一日毕。
    ②天汉世民(何虞颂):《金锁连环》,《中兴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八月初九日开始连载,至十一月初二日,未完。
    ①伍盘照生平参考[美]James P. Danky,Wayne A. Wiegand,Print Culture in a Diverse Americ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美]Hyung-chan Kim Distinguished Asian Americans: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Greenwood Press 1999.
    ②冯自由:《革命逸史》(第四集),1981年版,第21页。
    ③[台湾]刘伯骥:《美国华侨报业发展史略》,[台湾]《文艺复兴》第十九期,1971年。
    ④[菲律宾]陈烈甫:《华侨与华人学总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337页。
    ⑤关于傅兰雅在《中西日报》所任职务,笔者所见有两种略有差别的说法:James Philip Danky说是文学顾问(Literary Advisor),而Hyung-chan Kim则说是编辑助理(Editorial Staff).前者见[美]James P. Danky,Wayne A. Wiegand,Print Culture in a Diverse Americ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86.后者见[美]Hyung-chan Kim Distinguished Asian Americans: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Greenwood Press 1999,57.
    ①[美]韩南(Patrick Hanan)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168页。
    ②同上书,第168页。
    ③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申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初二日。
    ①傅兰雅:“时新小说出案”,《万国公报》第八十六册,光绪二十二年(1896)。
    ②傅兰雅:“有奖中国小说”,《中国记事》(Chinese Recorder),光绪二十一年(1895),原文为英文。此处转引[美]韩南(Patrick Hanan)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③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申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初二日。
    ④傅兰雅:《The Literature of China》,光绪二十六年(1900)。此处转引[美]韩南(Patrick Hanan)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⑤傅兰雅:《The Chinese Problem》,光绪二十七年(1901)。此处转引[美]韩南(Patrick Hanan)著、徐侠泽:《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①砵仑梅跃云:《祝<中西日报>十周年之纪念》,《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六日。
    ②奇:《黑籍魂》,《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正月十七日。
    ③(未署名):《中国禁烟后之效果》,《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初六日。
    ④朗:《戒烟》,《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六月初四日开始连载,至本月五日毕。
    ⑤奇:《凌波影》,《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二十六日。
    ①上述两则材料皆转引自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2000年版,第208-209页。
    ②亚兢(崔成达):《美洲华侨新智识进步之确情》,《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初三日。
    ③治惧:《一落千丈》,《中西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初六日开始连载,六月初六日毕。
    ④警丁:《骗妓》,《中西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十八日。
    ⑤咸菜道人:《风月主人》,《中西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十八日。
    ⑥帆:《博徒恨》,《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三月二十九日。
    ⑦青:《断指生》,《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十一日连载毕,始载日期不详。
    ⑧青:《赌食》,《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三月十七日开始连载,至本月十九日毕。
    ①(未署名):《争偶像》,《中西日报》宣统三年(1911)六月初三日开始连载,至本月初四日毕。
    ②(未署名):《文明贼》,《中西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初十日。
    ③采莲子:《梦异》,《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四月二十二日开始连载,至本月二十三日毕。
    ④(卯金子):《纪客述秦中双侠事略》,《中西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三十日开始连载,至五月初八日毕。
    ⑤(未署名):《奇婚》,《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闰二月二十三日。
    ⑥炜:《毙巨蛇》,《中西日报》宣统三年(1911)三月初三日。
    ⑦(未署名):《上海苦力界之奇男子》,《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三月初七日开始连载,至本月初八日毕。
    ⑧(未署名):《吴朝霞记》,《中西日报》宣统三年(1911)六月二十四日。
    ①《冰库》,狄花露原著,署“美国文豪施斯原著,本馆记者守瓶选译”,《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七月十四日开始连载,至八月二十九日毕。
    ②《水银彪》,署“林文江译,粱守瓶校”,《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二日开始连载,至本月初五日毕。
    ③(未署名):《鲤庭双福》,《中西日报》宣统三年(1911)四月十二日开始连载,至本月十四日毕。
    ④(未署名):《妾命薄》,《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九月二十一日开始连载,至十月初九日,末完。
    ⑤(未署名):《桃僵李代》,《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二十一日开始连载,至本月二十八日毕。
    ⑥(未署名):《盗侠》,《中西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十八日。
    ⑦(未署名):《醋海花》,《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五月三十日。
    ①光:《狮泪》,《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四日。
    ②垂:《孽海沉娇》,《中西日报》宣统三年(1911)八月初六日。
    ③垂:《骆甲》,《中西日报》宣统三年(1911)八月初九日。
    ④亚兢(崔成达):《美洲华侨新智识进步之确情》,《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初三日。
    ⑤[台湾]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2年版,第54页。
    ⑥亚兢(崔成达):《美洲华侨新智识进步之确情》,《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初三日。
    ①中西日报馆:“办到各种时务书籍发售”广告,《中西日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初十日。
    ②荷荷:《信天翁死,信天翁自种族灭》,《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六月十三日。
    ③荷荷:《猩猩》,《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六月二十二日。
    ④荷荷:《盲国》、《斗鸡》,分别载《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六月二十五日、八月初三日。
    ⑤荷荷:《钱串虫》,《中西日报》宣统元年(1909)八月十九日。
    ①芸:《花之泪》,《中西日报》宣统三年(1911)六月二十四日开始连载,至七月初十日毕。
    ②引文皆见林纾:《<红礁画桨录>序》,[英]哈葛德著,林纾、魏易合译:《红礁画桨录》,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