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文献中有大量与唐五代时期农业相关的文字记载,是研究这一时期敦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的重要资料。同时,在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石窟的壁画中还有大量描绘农业生产场景的农作图,生动的反映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展现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面貌。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的文字记载和诸石窟壁画中的农作图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农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文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农业生产篇,共三章。第一章首先对敦煌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等作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当地的农业开发历史进行了必要的回顾。第二章讨论了唐五代时期敦煌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涉及土地耕整与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和粮食收获与加工技术。第三章主要围绕当时敦煌地区的农作物及其种植比例的变化展开了研究,探讨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和种植制度、麦粟种植比例的变化以及水稻种植的兴起与哀落。
     文章的下篇为农业社会篇,共分四章。其中,第四章主要对不同阶段的土地制度进行了简要的叙述。第五章对唐前期、吐蕃统治时期、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农业人口的增减、身份的变化、负担的轻重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六章主要分析了不同阶段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第七章主要讨论了唐五代时期的农业生产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社会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当时的环境保护措施等方面的问题。
There are a lot of agriculture-related written records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that was excavated in Mogao Caves. It is important material to research the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military and religion of Dunhuang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n the meantime, there are a lot of murals in Mogao Caves and Yulin Caves that portray the scenes of agricultural labor. They reflect the productive technique of agriculture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manuscripts and the murals supplement each other. They show the basic features of life and production of Dunhuang agricultural society.
     According to Dunhuang Manuscripts, murals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this thesis expatiates on the agriculture in Dunhuang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on the base of former researches. It consists of two volumes. The first volume researches o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In chapterⅠ,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terrain, climate, hydrology, wild animals, wild plants of Dunhuang, and reviews its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apterⅡ,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roductive technique of Dunhuang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t includes ploughing techniques, sowing techniques, tending techniques, reaping techniques and processing techniques. In chapterⅢ, the author researches on the crops and the change of planting proportion. It includes the kind of crops, planting system and the change of planting proportion between wheat and millet. Base on such argumen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rise and fall of rice planting.
     The second volume of this thesis researches on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of Dunhuang. It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Ⅳ, we can see the different land system of Dunhuang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n chapterⅤ,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change of identity and the weight of burden to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during early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Tubo period and Guiyijun period. In chapterⅥ, we can see the change of productiv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e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n the methods of production that link to it were changed too. In chapterⅦ, the author mainly researches on three questions. The first ques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ow to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 of oasis. The second ques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how to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 of oasis. The third question is the people how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during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引文
①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年,第80页。
    ②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00页。
    ①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第82—85页。
    ②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第85页。
    ③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第86页。
    ④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第90—93页。
    甘肃省统计局编:《甘肃地县概况》(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85页。
    ①吕钟:《重修敦煌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8—84页。
    ②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第99页。
    ③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④[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84—185页。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21页。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以下简称《释录》)第三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第253—270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271—276页。
    ④《释录》第三辑,第291页。
    ⑤[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60页。
    ⑥《释录》第三辑,第401—436页。
    ①《释录》第三辑,第455—512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162页。
    ③《汉书》,第2691—2692页。
    ④《汉书》,第176—177页。
    ⑤《汉书》,第189页。
    ⑥徐乐尧余贤杰:《西汉敦煌军屯的几个问题》,《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4期,第37—43页。
    ①汉敦煌郡各县的位置参吴扔骧、余尧:《汉代的敦煌郡》,《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2期,第24—32页。
    ②《汉书》,第1614页。
    ③[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26页。
    《汉书》,第1615页。
    ⑤《汉书》,第1614页。
    ⑥[唐]李吉甫撰 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第1028页。
    《汉书》,第1644—1645页。
    ⑧《汉书》,第2882页。
    ⑨《汉书》,第1614页。
    ⑩《释录》第一辑,第2—23页。
    ①[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098页。
    ②《后汉书》,第797页。
    ③《后汉书》,第121页。
    ④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敦煌学辑刊》第二集,第59—72页。
    ⑤[西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13页。
    ①《释录》第一辑,第4—5页。
    ②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
    ③[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542页。
    ④[唐]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556页。
    ⑤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第1—20页。
    ①王进玉:《敦煌壁画中的(农作图)》,《敦煌民俗研究(一)》,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6—254页。
    ②参拙著《略论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敦煌学辑刊》2008年第2期,第36—49页。
    ③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年,第290页;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15—20页。
    ④宋兆麟:《唐代曲辕犁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第62—72页。
    ①[唐]张(?):《朝野佥载》,《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页。
    ②张鸿修:《中国唐墓壁画集》,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③夏亨廉,林正同主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图版A5、A7、A9。
    ④《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803册,第258页。
    ⑤渑池县文化馆,河南省博物馆:《渑池县发现的古代窖藏铁器》,《文物》1976年第8期,45—51页,图三。
    ①参张宝玺:《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
    ②参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①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7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第九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84页。
    ①如无特殊说明,从本章开始文中所用日期均为农历。
    ②陈奇恩主编:《旱地农业实用技术》,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年,第92页。
    ③陈学禹,王渊:《现代敦煌农业的沿革》,政协甘肃省敦煌市委员会编印:《敦煌文史资料选辑》,1991年,第16页。
    ①《汉书》,第3873页。
    ②何诗海:《汉代屯田对西北农业发展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85—87页。
    ③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2期,第9—23页,图二三。
    ④张宝玺:《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第173页,图版23
    ⑤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全集·科学技术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1年,图版39、40。
    ①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7页;《释录》第四辑,第428页。
    ②《释录》第三辑,第499页、501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403页。
    ④《释录》第三辑,第447页、449页。
    ⑤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130页。
    ①张宝玺:《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第53页、55页、94页、127页、130页、176页、180页、181页、186页、284页、307页、321页。
    ②[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①[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榆校释:《齐民要术》,第50页。
    ②[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第126页。
    ①又称劐,是装在耧脚上用来破土开沟的部件。
    ②张鸿修:《中国唐墓壁画集》,第26页。
    ①[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第25—26页。
    ②《释录》第三辑,第478页、501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228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67页。
    ⑤[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第66—67页。
    ①宁欣:《唐代敦煌地区农业水利问题初探——从伯三五六○号文书看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水利》,《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467——541页。
    ②冯培红《唐五代敦煌的河渠水利与水司管理机构初探》,《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第67—83页。
    ①《释录》第一辑,第394—400页。
    ①宁欣:《唐代敦煌地区农业水利问题初探——从伯三五六○号文书看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水利》。
    ①《释录》第二辑,第239—241页。
    ①徐元诰撰 王树民 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21页。
    ②[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22页。
    ③张宝玺:《嘉峪关酒泉魏晋十六国墓壁画》,第131页。
    ④[元]王祯撰:《农书》,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233页。
    ①[日]西岛定生:《碾皑寻踪——华北农业两年三作制的产生》,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358—377页。
    ②王进玉:《敦煌壁画中的粮食加工工具》,《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第215—220页。
    ③参[日]那波利贞:《中晚唐时代にぉけゐ敦煌地方佛教寺院の碾硙经营に就きて》,《东亚经济论丛》第一卷第三、四号,第二卷第二号: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敦煌寺院碾硙经营的两种形式》,《历史论从》1983年第3辑;[法]谢和耐著、耿昇译:《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唐耕耦:《关于敦煌寺院水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献》1988年第1期:刘小平:《唐代寺院的水碾硙经营》,《中国农史》2005年第4期。
    ①卫斯:《我国圆形石磨起源历史初探》,《中国农史》1987年第1期,第26—29页。
    ②周听:《中国农具发展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459页、519—528页。
    ③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67页。
    ④[元]王祯:《农书》,第402页。
    ⑤《英藏敦煌文献》第五卷,第184页。
    ⑥《释录》第三辑,第8页。
    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2页。
    ⑧《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⑨《释录》第二辑,第31页。
    ⑩梁忠效:《唐代的碾硙业》,《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第129—139页。
    11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7—228页。
    ①王进玉:《敦煌壁画中的粮食加工工具》。
    ②[清]严可均辑 何宛屏等审订:《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30页。
    ③[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第490页。
    ④[唐]韩锷原编 缪启愉校释:《四时纂要》,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153页。
    ⑤郑炳林:《唐五代敦煌手工业研究》,《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1期,第20—38页。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第五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8页。
    ⑦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第226—245页。
    ①姜伯勤:《敦煌寺院碾硙经营的两种形式》,《历史论丛》1983年第3辑。
    ②《释录》第二辑,第414—420页。
    ①《释录》第三辑,第603页。
    ②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03—181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179—181页。
    ①939年和945年部分内容参考自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第77—120页、第215—280页。
    ①[宋]宗赜著 苏军点校:《禅苑清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7页。
    ②[宋]王谠著 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38页。
    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三,第73—74页。
    王赛时:《唐代饮食》,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1—16页。
    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103—181页。
    ④徐海朵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二,第404—414页。
    ①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8—38页;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2年,第69—88页。
    ①[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第133页。
    ②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0期,第1—8页。
    ③《释录》第一辑,第420页。
    ④《释录》第一辑,第426—434页。
    ⑤《释录》第一辑,第479—485页。
    ⑥《旧唐书》,第5220页。
    ⑦《释录》第一辑,第493—494页。
    ⑧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55页。
    ⑨《释录》第二辑,第405—406页。
    ⑩《释录》第二辑,第407页。
    11 《释录》第一辑,第488—489页。
    12 《释录》第三辑,第55—57页。
    13 《释录》第二辑,第88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30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67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339—341页。
    ④载有荞麦的文书有:P.2763Va、P.2763Vb、P.2763Vd、P.2654等。
    ⑤甘肃省博物馆,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简报》,第1—8页。
    ⑥载有大麦的文书有:P.2763背、P.2654、P.3446背、дх2683、дх11074等。
    ①《释录》第一辑,第426—434页。
    ②《释录》第一辑,第445—462页。
    ③《释录》第一辑,第491—492页。
    ④《释录》第一辑,第493—494页。
    ⑤《释录》第一辑,第490页。
    ⑥《释录》第三辑,第302—303页。
    ⑦《释录》第三辑,第172—173页。
    ⑧《释录》第三辑,第316—318页。
    ⑨《释录》第三辑,第252页。
    ⑩《释录》第三辑,第339—341页。
    11 《释录》第三辑,第116—118页。
    12 《释录》第三辑,第482页。
    13 《释录》第二辑,第458页。
    ①《释录》第一辑,第491—492页。
    ②《释录》第一辑,第490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212—215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239—241页。
    ⑤《释录》第三辑,第271—276页。
    ⑥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82页。
    ⑦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28页;徐晓卉:《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麻的种植品种试析》,《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第87—91页。
    ⑧王克孝:《дх2168号写本初探——以“蓝”的考证为主》,《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第24—30页;
    刘进宝:《唐五代敦煌种植“红蓝”研究》,《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3期,第247—270页。
    ⑨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园囿经济研究》,《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第24—37页。
    ①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34—39页;朱书玉:《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园圃种植》,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21页。
    ②《释录》第三辑,第296—297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302页。
    ④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3—38页。
    ⑤《释录》第三辑,第322页。
    ⑥《释录》第三辑,第248页。
    ⑦《释录》第三辑,第190页。
    ⑧《释录》第三辑,第419页。
    ⑨《释录》第三辑,第508页。
    ⑩《释录》第三辑,第555页。
    11 《释录》第三辑,第222页。
    12 《释录》第三辑,第225页。
    13 《释录》第三辑,第235页。
    14 《释录》第三辑,第553页。
    15 《释录》第三辑,第275—276页。
    16 《释录》第三辑,第273页。
    17 《释录》第三辑,第250—251页。
    18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4册,第284页。
    ①《汉书》,第1614页—1615页。
    ②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第35页。
    ③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99页。
    ④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95页。
    ⑤《释录》第二辑,第461页。
    ①S.5590中有“支瓜户安阿朵酒一斗”。
    ②[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906页。
    ③王大方、张松柏:《西域瓜果香飘草原—从内蒙古发现我国古代最早的西瓜图谈契丹人的贡献》,《农业考古》1996年第1期,第180页。
    ④王尧主编:《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48页。
    ⑤《释录》第二辑,第414—420页
    ⑥参唐耕耦:《吐蕃时期敦煌课麦粟文书介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唐耕耦:《吐蕃时期敦煌课麦粟文书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唐耕耦:《关于敦煌寺院水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献》1988年第1期: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高启安:《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杨际平:《也谈唐宋间敦煌量制“石”“斗”“驮”“秤”》,《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
    ①唐耕耦:《关于敦煌寺院水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文献》1988年第1期,第178—197页。
    ②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14—15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129页。
    ①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三,第71—72页。
    ②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第103—181页。
    ①《释录》第三辑,第347—366页。
    ②《释录》第三辑,第369—389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440页。
    ④《释录》第三辑,第455—512页。
    ⑤《释录》第三辑,第401—436页。
    ⑥《释录》第二辑,第334—368页。
    ⑦《释录》第一辑,第130—134页。
    ①《释录》第一辑,第394—400页。
    ②表中P.2040背、P.2032背两件文书的时间参考自唐耕耦的《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第67—280页。
    ①[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第29页。
    ②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99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487页。
    ④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402页。
    ⑤[后魏] 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第65页。
    ⑥[唐]韩锷原编 缪启愉校释:《四时纂要》,第80页。
    ①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第77—280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426页。
    ①[后魏]贾思勰原著 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第126页。
    ②《释录》第三辑,第274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240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94页。
    ①沙知录校:《敦煌契约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44页、246页。
    ②李并成:《唐代前期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第12—19页;宋家钰:《敦煌文献所见唐代农业生产》,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9—177页: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第92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283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70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8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30页。
    ③国家文物局古文物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士文书》第七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406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83页。
    ②文中所用面积、容积单位皆为唐制。
    ①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三,第70—71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405—406页。
    ①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54—255页。
    ②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55页。
    ①该文书中的“罗麦”、“干麦”是指小麦的加工方式而非麦类品种,故将二者数量相加得576.3石,关于这篇文书,笔者前文已有论述。
    ②表中部分文书的时间参考自唐耕耦的《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③该年数值系唐耕耦先生依据逐项入历所推算,详参《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第217—218页。
    ①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第285页。
    ②参见游修龄编著:《中国稻作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第268—307页: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第18辑,第33—68页;张泽咸:《汉晋唐时期农业》(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733—813页;华林甫:《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第27—39页;卫斯:《我国汉唐时期西域栽培水稻疏议》,《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第230—235页,等等。
    ①《释录》第一辑,第3页。
    ②池田温:《沙州图经略考》,《榎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山川出版社,1975年,第31—101页;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第11页。
    ①《释录》第一辑,第415—420页。
    ②卫斯:《我国汉唐时期西域栽培水稻疏议》,《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第230—235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626—627页。
    ①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590页。
    ②参陈香:《汉唐间黄淮地区的水稻生产》,《农业考古》2005年第3期,第55—58页: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华林甫:《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
    ③王赛时:《唐代饮食》,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18页。
    ④《旧唐书》,第2736页。
    ⑤《旧唐书》,第3188页。
    ⑥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
    ①《释录》第一辑,第472页。
    ②《旧唐书》,第5220页。
    ③《释录》第一辑,第491—492页。
    ④《释录》第一辑,第493—494页。
    ⑤《释录》第二辑,第281页。
    ⑥《释录》第二辑,第381—393页。
    ⑦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95页。
    ①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第68—71页。
    ①《释录》第三辑,第71页。
    ②《释录》第三辑,第61页。
    ③《旧唐书》,第5220页。
    ①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82—283页。
    ②《释录》第三辑,第172页。
    ③《释录》第三辑,第147页。
    ④《释录》第三辑,第170页。
    ⑤《释录》第三辑,第299页。
    ⑥《释录》第一辑,第488—489页。
    ⑦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27页。
    ①这八件文书分别是S.76、S.4782、P.2032、P.2049(两件)、P.3234、P.3745、P.4957。
    ②这十三件文书分别是S.542、S.1733、S.3074、S.6061、S.6233、S.6829、P.2567、P.2654、P.2763、P.2837、P.3446、P.3613、P.T.1097、P.T.1205、P.T.1261。
    ③郝春文:《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62—65页。
    ④《释录》第三辑,第347—366页。
    ⑤《释录》第三辑,第369—389页。
    ⑥《释录》第三辑,第401—436页。
    ⑦《释录》第三辑,第442—444页,第450—451页。
    ⑧唐耕耦:《敦煌净土寺六件诸邑入破历算会稿缀合》,《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59—284页。
    ⑨《释录》第四辑,第19—22页。
    ⑩《释录》第三辑,第309—312页。
    ①《释录》第三辑,第316—319页。
    ②本表中的部分年代参考自唐耕耦的《敦煌净土寺六件诸色入破历算会稿缀合》。
    ③参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①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
    ②参见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1期,第4—15页;布雷特·辛斯基著,蓝勇、刘建等译:《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期,第50—65页: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1973年第1—4期。
    ③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4715页。
    ④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332页。
    ①吕钟修纂:《重修敦煌县志》,第77页。
    ①[法]谢和耐著 耿昇译:《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第134页。
    ②高启安:《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第59—71页。
    ③杨际平:《也谈唐宋间敦煌量制“石”“斗”“驮”“秤”》,《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第16—21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405—406页。
    ⑤《释录》第二辑,第407页。
    ⑥唐耕耦:《吐蕃时期敦煌课麦粟文书介绍》,《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第125—126页。
    ⑦高启安:《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
    ①杨际平:《也谈唐宋间敦煌量制“石”“斗”“驮”“秤”》。
    ②《释录》第三辑,第163页。
    ①《释录》第三辑,第473页。
    ②此处的“八十七石八斗”是原文中修正后的数据。
    ③《释录》第三辑,第415—416页。
    ①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第221页。
    ①《旧唐书》,第1644页。
    ②参唐耕耦:《从敦煌吐鲁番资料看唐代均田令的实施程度》,《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1期,第18—39页。杨际平:《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均田制新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2—199页。
    ③[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4页。
    ④戴建国:《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37—38页。
    ①《释录》第一辑,第130—134页。
    ②《释录》第一辑,第138—144页。
    ③《释录》第一辑,第160页。
    ④《释录》第一辑,第161—188页。
    ⑤《释录》第一辑,第189—207页。
    ⑥陈昌毓:《河西走廊实际水资源及其确定的适宜绿洲和农田面积》,《干早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3期,第122—128页。
    ⑦华林甫:《唐亩考》,《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第152—154页。
    ⑧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77页。
    ①[韩]金圣翰:《唐代均田制下宽乡的给田基准额》,《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85—100页。
    ①[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6页。
    ②《旧唐书》,第1808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322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334—368页。
    ①齐陈骏:《简述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职田的资料》,《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40—49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577—586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321页。
    ④《释录》第四辑,第417—428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4—246页。
    ②参侯绍庄:《“自田”考释》,《社会科学(甘肃)》,1981年第2期,第68—72页;杨际平:《从唐代敦煌户籍资料看均田制下私田的存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4期,第28—45页:张维训:《唐代敦煌地区户籍和手实中的“自田”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52—58页:胡如雷:《也谈“自田”兼论与店代田制有关的一些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第97—113页:朱健:《从唐代敦煌户籍中的“自田”看均田制》,《浙江学刊》1989年第6期,第108—111页;[日]山本达郎:《敦煌发现籍帐中的“自田”》,[日]铃木俊、山本达郎等著,姜镇庆、李德龙等译:《唐代均田制研究选译》,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17—340页:郑学檬、杨际平等著:《中国经济通史》第四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94—197页,等等。
    ①参杨际平:《吐蕃时期敦煌计口授田考》,《社会科学》(甘肃),1983年第2期,第94—100页;姜伯勤:《突地考》,《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第10—18页。杨铭:《吐蕃在敦煌计口授田的几个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5期,第104—105页;吴廷桢、郭厚安主编:《河西开发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64—271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408—409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410—411页。
    ③杨际平:《吐蕃时期敦煌计口授田考》,《社会科学》(甘肃),1983年第2期,第94—100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87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81—282页。
    ②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44—46页。
    ①参陆离:《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官田与营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第77—82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283页。
    ①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第239页。
    ②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①刘进宝:《归义军政权初期的人口调查和土地调整》,《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第58—62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467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471页。
    ①[日]池田温:《李盛铎旧藏敦煌归义军后期社会经济文书简介》,《庆祝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479—480页。
    ①刘进宝《归义军政权初期的人口调查与土地调整》,《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第58—62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11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483—485页。
    ④刘进宝:《归义军土地制度初探》,《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第45—57页。
    ⑤陈国灿:《从归义军受田簿看唐后期的请田制度》,《敦煌学史事新证》,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01—326页。
    ①唐刚卯:《唐代请田制度初探》,《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2期,第55—61页。
    ②[宋]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253页。
    ③冯培红:《唐五代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考》,《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第33—42页。
    ④刘进宝:《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40—44页。
    ⑤《释录》第二辑,第463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465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473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89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468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469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302页。
    ①《宋本册府元龟》,第1254页。
    ②唐刚卯:《唐代请田制度初探》。
    ③《释录》第二辑,第464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483—485页。
    ②《宋本册府元龟》,第1253页、1255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8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19页。
    ⑤《释录》第二辑,第30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93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8页。
    ①《汉书》,第1614页。
    ②齐陈骏先生认为文中的七百应为七千之误,参《敦煌沿革与人口》。
    ③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敦煌学辑刊》第一集。
    ④《旧唐书》,第5295页。
    ①《旧唐书》,第2388页。
    ②《旧唐书》,第1644页。
    ③参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23页。
    ④[唐]李吉甫撰 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第1025页。
    ⑤[唐]杜佑撰 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566页。
    ⑥参冻国栋:《唐代人口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页;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
    ①[唐]杜佑撰 王文锦等点校:《通典》,第155页。
    ②《释录》第一辑,第161—188页。
    ①[唐]杜佑撰 王文锦等点校:《通典》,第155页。
    ②[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46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第242页。
    ①《旧唐书》,第2088页。
    ②《释录》第一辑,第130—134页。
    ①本表所统计的是人口数和田亩数均完整的民户。老中口包括中男、中女、丁妻、寡、老,黄小口包括小男、小女、黄男、黄女。
    ②文中数据的计算方法参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第57—69页。
    ③[唐]李林甫等撰 陈促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4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619—1620页。
    ⑤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附唐令复原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第486、494页。
    ⑥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
    ①《释录》第二辑,第326—327页。
    ①对于敦煌地区陷蕃前后的人口数量,目前学界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陷蕃前后基本一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参[日]前田正名著,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第264—265页;齐陈骏:《敦煌沿革与人口》(续),《敦煌学辑刊》第二集,第59—72页: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人口变化研究》,《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2—465页。第二种看法认为陷蕃前后敦煌的人口有一定数量的增加,参汪永臻:《从人口变化看唐代河陇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西北人口》2009年第1期,第90—93页;苏莹辉:《论敦煌县在河西诸州中陷蕃最晚的原因》,《敦煌论集续编》,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第173—180页。
    ②《旧唐书》,第5254页。
    ③《新唐书》,第6087页。
    ④《新唐书》,第6088页。
    ⑤史苇湘:《河西节度使覆灭的前夕——敦煌遗书伯2942号残卷的研究》,《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119—127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628页。
    ②《释录》第一辑,第189—207页。
    ①[日]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41页。
    ②《释录》第一辑,第161—188页。该文书由P.2592号、P.3354号、S.3907号、P.2547号背等缀合而成。
    ①此处的中女、中男都按照《手实》原文统计。
    ①《释录》第二辑,第624页。
    ②[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610页。
    ③《新唐书》,第6101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628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630页。
    ②《金石萃编》卷九七《唐故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侧记》。
    ③[唐]李吉甫撰 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第1027页。
    ④《释录》第五辑,第314—325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87页。
    ②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第1—7页。
    ③《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381—393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87页。
    ②“蕃和”一词是吐蕃统治下的沙州居民对阎朝经过谈判出降、吐蕃和平占领沙州这一历史事件的简称,见陈国灿的《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第1734页。
    ④《旧唐书》,第5246页。
    ⑤[宋]乐史撰 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543页。
    ⑥《释录》第五辑,第314—325页。
    ①《旧唐书》,第5220页。
    ②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吐蕃居民初探》,《中国藏学》2005年第2期,第40—45页。
    ③黄征、张涌泉校注:《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92页。
    ①李正宇:《吐蕃论董勃藏修伽蓝功德记两残卷的发现、缀合及考证》,《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1997年),第249—257页。
    ②王尧 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9—22页。
    ③杨铭:《吐蕃时期敦煌部落设置考——兼及部落的内部组织》,《西北史地》,1987年第2期,第34—41页。
    ④《释录》第四辑,第194—204页。
    ①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第80—81页。
    ②杨铭:《吐蕃时期敦煌部落设置考——兼及部落的内部组织》。
    ③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尼特点》,《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817—857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147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91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88页。
    ③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98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379页。
    ②参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日]竺沙雅章:《敦煌的寺户》,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16—360页:等等。
    ③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75页。
    ④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第34、41、73页。
    ①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154—155页。
    ②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99页。
    ③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95页。
    ④参杨际平:《吐蕃时期沙州经济社会研究》,《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357—413页:陆离:《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劳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5年,第177—189页。
    ①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93页。
    ②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76页。
    ③荣新江:《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S1362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第195页。
    ①方广锠:《宣宗关于归义军的诏敕》,《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第113—114页。
    ②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第215—216页。
    ③参陈国灿:《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第39—50页:冯培红:《归义军时期敦煌县诸乡置废申论》,《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第97—101页。
    ④这些户状残卷包括:京都有邻馆敦煌文书51号《唐大中四年十月沙州令狐进达申报户口牒》、S.6235背《唐大中六年十一月唐君盈申报户口田地状》、дх2163号《唐大中六年十一月百姓杜福胜申报户口田地状》、S.4710号《唐年代未详(九世纪后期)沙州阴屯屯等户口薄》、P.4989号《唐年代未详(九世纪后期)沙州安善进等户口田地状》、P.3384号、罗振玉旧藏《唐大顺二年正月沙州翟明明等户状》。以上文书均参考自《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
    ⑤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28—56页。
    ⑥《释录》第二辑,第473页。
    ①刘进宝:《归义军政权初期的人口调查和土地调整》,《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第58—62页。
    ②冷鹏飞:《唐末沙州归义军张氏时期有关百姓受田和赋税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第28—40页。
    ③李正宇:《<吐蓄子年(公元808年)沙州百姓氾履倩等户籍手实残卷>研究》,《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76—218页。
    ④魏承恩:《唐代家庭结构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2期,第92—96页。
    ①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人口变化研究》,《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2页。
    ②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第84页。
    ①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81页。
    ②姜伯勤:《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敦煌研究》试刊第1期,第43—54页。
    ③李锦绣:《试论唐代的税草制度》,《文史》第34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103—118页。
    ④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⑤姜伯勤:《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
    ①陈国灿:《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第39—50页。
    ②[唐]杜佑撰 王文锦等点校:《通典》第924页。
    ③[唐]杜佑撰 王文锦等点校:《通典》,第63页。
    ①戴建国:《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36—50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326页。
    ③《旧唐书》,第1825页。
    ①[唐]杜佑撰 王文锦等点校:《通典》,第63页。
    ①赵吕甫:《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乡”的职权地位》,《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9—19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331页。
    ②参金滢坤:《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第27—35页;杨铭:《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第63—71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142—143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144页。
    ③《释录》第五辑,第320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283—286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145页。
    ①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第278页。
    ①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第111—115页。
    ①《释录》第四辑,第493页。
    ②《释录》第四辑,第495页。
    ③《释录》第四辑,第501页。
    ④《释录》第五辑,第29页。
    ①胡如雷:《唐代的田庄》,《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80—92页。
    ②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村庄聚落辑考》,《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5—116页。
    ③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24页。
    ④《旧唐书》,第1825页。
    ①陈国灿:《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
    ①《释录》第二辑,第465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2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3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11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11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473页。
    ④《释录》第二辑,第291页。
    ①杨际平:《论唐末五代宋初敦煌地权的集中与分散》,《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第192—199页。
    ②本表所统计的是有全部土地分布信息的民户。
    ①参刘进宝:《试谈归义军时期敦煌县乡的建置》,《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冯培红:《归义军时期敦煌县诸乡置废中论》,《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陈菊霞:《归义军中后期敦煌县非十乡制》,《敦煌研究》2009年第3期。
    ①参郝春文:《敦煌的渠人与渠社》,《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孟宪实:《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4—341页:[日]佐藤武敏:《敦煌の水利》,《讲座敦煌》3,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年,第265—295页。
    ②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第215—236页。
    ③孟宪实:《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95—100页。
    ①参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2—23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463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302页。
    ①《新唐书》,第1045页。
    ②《释录》第四辑,第306页。
    ③阎文儒:《敦煌史地杂考》,《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5期,第96—126页;侯仁之:《敦煌县南湖绿洲沙漠化蠡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研究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15—525页:李并成:《古阳关下的又一处“古董滩”》,《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第91—94页;《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地理学报》第53卷第2期,第106—115页。
    ①陈昌毓:《河西走廊实际水资源及其确定的适宜绿洲和农田面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3期,第122—128页。
    ②华林甫:《唐亩考》,《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第152—154页。
    ③参宋家钰:《敦煌文献所见唐代农业生产》,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2页;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第49—52页。其中宋先生根据P.2803号《唐天宝九载八月敦煌郡仓纳谷牒》推算天宝九载前后敦煌县仅用来种粟的耕地就在30万亩左右,此外还有部分用来种植小麦和豆类的耕地;李正宇先生也据此件认为当时敦煌县有耕地258400亩,但是其中不包括神沙乡和寿昌乡,如果以其他11个乡的平均数作为这两个乡的耕地数量,13个乡共有耕地30万亩以上。
    ④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第84页。
    ⑤参[日]池田温《沙州图经略考》,《榎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东京:山川出版社,1975年,第31—101页。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第11页:朱悦梅、李并成:《(沙州都督府图经)纂修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2003年第5期,第61—65页。
    ⑥参宁欣《唐代敦煌地区农业水利问题初探—从伯三五六○号文书看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水利》,《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2月,第467541页。
    ①《释录》第二辑,第483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473页。
    ①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第7—8页。
    ①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第216页。
    ②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第297—298页。
    ③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士志八种笺证》,第256—257页。
    ①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第192—193页。
    ②参李锦绣:《试论唐代的税草制度》,《文史》第34辑,中华书局,1992年,第103—118页: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0—174页。
    ③《释录》第二辑,第27页。
    ①《释录》第三辑,第614—615页。
    ①《释录》第一辑,第405页。
    ②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畜牧区域研究》,《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第9—25页。
    ①《释录》第四辑,第160页。
    ①高启安:《敦煌文献中的“草子”为“沙米”考》,《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2期,第43—44页。
    ②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第18卷第4辑,第124—133页。
    ③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种植林业研究》,《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32—38页。
    ④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2页。
    ①《释录》第三辑,第618—620页。
    ②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第163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第十三卷,第204页。
    ④荣新江:《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S1362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第183页。
    ①表中油、布价格参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物价》,《敦煌研究》1997年第3期,第14—32页。
    ①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市志》,第124页。
    ②《释录》第二辑,第427—436页。
    ③雷绍锋:《P.3418背唐沙州诸乡欠枝夫人户名目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第107—115页。
    ④邓文宽:《张淮深平定甘州史事钩沉》,《敦煌吐鲁番学耕耘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第112—113页。
    ①郑炳林:《唐五代敦煌种植林业研究》。
    ②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贸易市场的物价》。
    ③[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1负。
    ④[唐]长孙无忌等撰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第249页。
    ⑤[唐]长孙无忌等撰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第517页。
    ⑥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植树情况参郑炳林先生的《唐五代敦煌种植林业研究》。
    [汉]崔寔撰 石声汉校注:《四民月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汉]应劭撰 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西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北齐]魏收撰:《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令狐德菜等撰:《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唐]玄奘 辩机原著 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唐]李延寿撰:《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李延寿撰:《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魏征 令狐德棻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长孙无忌等撰 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李林甫等撰 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唐]李吉甫撰 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唐]杜佑撰 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唐]韩鄂原编 缪启愉校释:《四时纂要校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
    [唐]段成式撰 方南生点校:《酉阳杂殂》,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郑樵撰:《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宋]乐史撰 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宋]王钦若等编:《宋本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宋]王溥撰:《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宋]赵彦卫撰 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宋]陈旉撰 万国鼎校注:《陈勇农书校注》,北京:农业出版社,1965年。
    [宋]高承撰 [明]李果订 金圆 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元]王祯撰:《农书》,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元]鲁明善著 王毓瑚校注:《农桑衣食撮要》,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年。
    [明]徐光启撰 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清]黄文炜原著 吴生贵 王世雄校注:《重修肃州新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14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年。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俄罗斯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俄藏敦煌文献》(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001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博物馆编:《上海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国家文物局古文物研究室等编:《吐鲁番出土文书》1—10册,北京:文物出版社。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14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
    唐耕耦、陆宏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1—5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吴礽骧 李永良 马建华释校:《敦煌汉简释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上下》,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范学宗 王纯洁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黄征 吴伟校注:《敦煌愿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
    [日]小田义久:《大谷文书集成》,京都:法藏馆,2003年。
    [日]仁井田障原著 栗劲等编译:《唐令拾遗》,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年。
    [英]F.W.托玛斯编著 刘忠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俄]孟列夫主编 袁度箴 陈华平译:《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上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俄]丘古耶夫斯基著 王克孝译 王国勇校:《敦煌汉文文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法]A·麦克唐纳著耿升译:《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法]童丕著 余欣 陈建伟译:《敦煌的借贷:中国中古时代的物质生活与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日]小野胜年:《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の研究》,京都:法藏馆,1964年。
    [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日]池田温著 张铭心郝轶君译:《敦煌文书的世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日]平冈武夫 市原亨吉:《唐代的行政地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日]前田正名著 陈俊谋译:《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
    [日]青山定雄:《唐宋时代の交通と地志地图の研究》,东京:吉川弘文馆,1963年。
    [日]松田寿男著 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日]藤田丰八著 杨錬译:《西北古地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英]斯坦因著 赵燕等译:《从罗布沙漠到敦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日]中村裕一:《唐令逸文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5年。
    柴剑虹:《敦煌吐鲁番学论稿》,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陈国灿:《敦煌学史事新证》》,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陈国灿:《唐代的经济社会》,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
    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邓文宽:《敦煌吐鲁番学耕耘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白化文:《敦煌文物目录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
    陈秀兰:《敦煌变文词汇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陈祚龙:《敦煌文物散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戴春阳 张珑:《敦煌祁家湾西晋十六国墓葬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敦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敦煌志上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敦煌研究院编 施萍婷主撰稿:《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全集1--2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佛爷庙湾西晋画像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年。
    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高国藩:《敦煌民俗资料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高国藩:《敦煌俗文化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高启安:《敦煌饮食探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公维章:《涅槃、净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郝春文:《中古时期社邑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6年。
    郝春文等编著:《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1—7卷)。
    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
    胡之主编:《甘肃敦煌汉简》(1—4),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黄永武:《敦煌丛刊初集》(1—1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姜伯勤:《敦煌社会文书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2年。
    姜伯勤:《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金荣华:《敦煌吐鲁番论集》,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金雅声 束锡红主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李并成李春元:《瓜沙史地研究》,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年。
    李正宇:《敦煌历史地理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李正宇:《敦煌史地新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
    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刘光华主编 祝中熹著:《甘肃通史·先秦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刘建丽:《甘肃通史·宋夏金元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刘进宝:《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刘伶:《敦煌方言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罗宗涛:《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年。
    马德:《敦煌工匠史料》,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毛民:《榴花西来:丝绸之路上的植物》,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孟宪实:《敦煌民间结社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乜小红:《唐五代畜牧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宁可 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彭金章 王建军:《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1—3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齐陈骏:《枳室史稿》,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饶宗颐 李均明:《敦煌汉简编年考证》,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
    荣新江 李肖 孟宪实主编:《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荣新江:《敦煌学新论》,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荣新江:《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S13624)》,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
    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沙知:《敦煌契约文书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美编:《中国散藏敦煌文献分类目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施萍婷:《敦煌习学集上下》,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年。
    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苏莹辉:《敦煌论集》,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第三版。
    苏莹辉:《敦煌论集续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谭蝉雪:《敦煌民俗——丝路明珠传风情》,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
    谭蝉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
    唐耕耦:《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陶秋英辑录 姜亮夫校订:《敦煌碎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汪受宽:《甘肃通史·秦汉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伯敏:《敦煌壁画山水研究》,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王尧 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王尧 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献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王尧 陈践译注:《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尧主编:《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王震业 赵荧:《敦煌残卷争讼文牒集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致中 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上下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王仲荦著 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夏鼐:《敦煌考古漫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年。
    项楚:《敦煌诗歌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谢生保主编:《敦煌民俗研究一》,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许国霖:《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敦煌杂录》,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杨富学 李吉和:《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杨际平 郭锋 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杨际平:《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研究 均田制新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杨铭:《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殷光明:《敦煌画像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殷晴:《丝绸之路与西域经济 十二世纪前新疆开发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尹伟先 杨富学 魏明孔:《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6年。
    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
    赵丰主编:《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赵声良:《敦煌壁画风景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赵向群:《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周一良 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日]堀敏一著 韩国磐等译:《均田制的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日]天野元之助著 彭世奖 林广信译:《中国古农书考》,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
    [日]铃木俊:《均田、租庸调制度の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年。
    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陈文华:《农业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图录》,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陈玉民等编:《中国主要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年。
    杜青 林孙政才主编:《中国农业通史》(1—5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关连吉 赵艳林:《西北开发思想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
    郭文韬:《中国大豆栽培史》,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
    郭文韬:《中国古代的农作制和耕作法》,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年。
    韩国磐:《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赫治清主编:《中国古代灾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侯绍庄:《中国古代土地关系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胡泽学:《中国犁文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
    黄耀能:《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史研究》,台北:六国出版社,1978年。
    赖先齐主编:《中国绿洲农业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李根蟠:《中国农业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李埏 武建国:《中国古代土地国有制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梁永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
    林蒲田:《中国古代土壤分类和土地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刘磐修:《盛世探源汉唐农业发展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
    卢嘉锡总主编 董恺忱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卢嘉锡总主编 陆敬严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卢嘉锡总主编 唐锡仁第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卢嘉锡总主编 周魁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路兆丰:《中国古代农书的经济思想》,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
    罗桂环 舒俭民:《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
    罗丽编著:《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宁亚高 桑传贤:《中国历代农业诗歌选》,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
    钮溥编著:《旱地农业蓄水保墒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年。
    农业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农谚》,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
    邱梅贞主编:《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史》,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
    申元村:《中国绿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沈百先 章光彩等:《中华水利史》,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
    宋树友主编:《中华农器图谱1--3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王红谊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
    王红谊等著:《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
    王云森:《中国古代土壤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
    王运华:《中国西部屯垦概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吴廷桢 郭厚安:《河西开发史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 上中下》,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
    武建国:《均田制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辛树帜编著 伊钦恒增订:《中国果树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年。
    熊大桐主编:《中国林业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年。
    徐文生编:《中国古代生产工具图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阎万英 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阎万英:《中国农业思想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
    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年。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
    岳琛主编:《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张波:《西北农牧史》,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张波等编:《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张景书:《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研究》,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平真主编:《中国蔬菜名称考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
    张泽咸:《汉晋唐时期农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赵冈 陆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赵俪生:《中国土地制度史》,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赵俪生主编:《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
    赵予征:《丝绸之路屯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
    赵云旗:《唐代土地买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编纂组编纂:《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年。
    中国农业博物馆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中国农业博物馆编:《中国古代耕织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国农民负担史》(1—4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
    钟祥财:《中国农业思想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
    周立三主编:《中国农业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朱绍侯:《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日]池田温著孙继民译李少军校:《唐代敦煌均田制考察之一——以天宝后期敦煌县田簿为中心》,《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2期,第150—173页。
    [日]堀敏一著 林世田译:《唐代后期敦煌社会经济之变化》,《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1期,第94—103页。
    [日]土肥义和:《唐代敦煌の居住园宅にっぃて》,《国学院杂志》第77卷第3号,第162—177页。
    安国强:《古代敦煌的祈赛风俗》,《丝绸之路》1994年第5期,第27—28页。
    自文固:《唐代僧尼道士受田问题的辩析》,《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第54—58页。
    陈菊霞:《归义军中后期敦煌县非十乡制》,《敦煌研究》2008年第3期,第93—97页。
    戴建国:《唐(开元二十五年令·田令)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36—50页。
    党瑜:《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农业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从》第16卷第2期,第114—117页。
    段小强 赵学东:《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的农作图》,《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第278—282页。
    封玲:《历史时期中国绿洲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第124—129页。
    冯培红:《归义军时期敦煌县诸乡置废申论》,《敦煌研究》2003年第3期,第97—101页。
    冯培红:《唐五代敦煌的河渠水利与水司管理机构初探》,《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2期,第67—83页。
    高启安 索黛:《唐五代敦煌饮食中的饼浅探》,《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第76—87页。
    高启安上玺玉:《唐五代敦煌人的饮食品种研究》,《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60—71页。
    韩茂莉:《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略论》,《中国农史》2000年第3期,第91—99页。
    郝春文:《敦煌的渠人与渠社》,《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90—97页。
    郝春文:《再论敦煌私社的“春秋坐局席”活动》,《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1期,1—5页。
    郝春文:《敦煌私社的“义聚”》,《中国唐代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27—30页。
    郝春文:《再论敦煌私社的“义聚”》,《敦煌学》25,第279—292页。
    郝春文:《敦煌遗书中的“春秋坐局席”》,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第31—36页。
    郝春文:《关于唐后期五代宋初沙州僧俗的施舍问题》,《唐研究》3,第19—40页。
    黑维强:《敦煌社会经济文献词语考释》,《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38—-42页。
    金滢坤:《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第27—35页。
    冷鹏飞:《唐末沙州归义军张氏时期有关白姓受田和赋税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第28—40页。
    李并成:《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洲》,《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第71—78页。
    李并成:《汉唐时期河西走廊的水利建设》,《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第59—62页。
    李并成:《河西地区历史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2年第2期,第16—21页。
    李并成:《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地理学报》53卷第2期,第106—115页。
    李并成:《唐代前期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第12—19页。
    李并成:《汉敦煌郡的乡、里、南境塞墙和烽燧系统考》,《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第65—73页。
    李并成:《汉敦煌效谷县城考》,《敦煌学辑刊》1991年第1期,第57—62页。
    李并成:《汉敦煌郡冥安县城再考》,《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第41—44页。
    李并成:《汉敦煌郡广至县城及其相关问题考》,《敦煌研究》1991年第4期,第81—88页。
    李并成:《汉唐冥水(籍端水)冥泽及其变迁考》,《敦煌研究》2001年第2期,60—67页。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4辑,第124—133页。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56—61页。
    李并成:《历史上祁连山区森林的破坏与变迁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从》2000年第1期,第1—16页。
    李并成:《唐代敦煌绿洲水系考》,《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159—168页。
    李浩:《四时纂要所见唐代农业生产习俗》,《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第132—139页。
    李正宇:《唐宋时代敦煌县河渠泉泽简志(二)》,《敦煌研究》1989年第1期,第54—63页。
    李正宇:《唐宋时代敦煌县河渠泉泽简志(一)》,《敦煌研究》1988年第4期,第89—97页。
    李正宇:《唐宋时代沙州寿昌县河渠泉泽简志》,《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第32—38页。
    李正宇:《汉敦煌郡广至城新考》,《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第69—78页。
    李正宇:《渥洼水天马史事综理》,《敦煌研究》1990年第3期,第16—23页。
    李宗俊:《敦煌寿昌县的废置与唐前期对西域石城、播仙二镇地区的经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第22—29页。
    廖国一:《吐蕃农牧业支术考略》,《中国藏学》2000年第1期,第26—29页。
    刘进宝:《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私有上地的发展途径》,《中国农史》2006年第2期,第42—50页。
    刘进宝:《关于吐蕃统治经营河西地区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1期,第13—21页。
    刘进宝:《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西北师大学报》第41卷第2期,第40—44页。
    刘进宝:《归义军政权初期的人口调查和土地调整》,《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58—62页。
    刘进宝:《隋末唐初户口锐减原因试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3期,128—137页。
    刘进宝:《吐蕃对河西的统治与经营》,《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集》,北京:书日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322—338页。
    陆庆夫:《唐代前期对河陇地区的经营及其效果》,《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69页。
    陆离:《论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官田与营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3期,第77—82页。
    马德:《曹氏三大窟营建的社会背景》,《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第19—24页。
    孟宪实:《论唐宋时期敦煌民间结社的组织形态》,《敦煌研究》2002年第1期,第59—65页。
    孟宪实:《唐宋之际敦煌的民间结社与社会秩序》,《唐研究》11,第543—558页。
    明成满:《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厨田”》,《中国农史》2009年第2期,第66—72页。
    敏春芳:《敦煌社邑文书量词“事”、“笙”辩考》,《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2期,第180—183页。
    乜小红:《对敦煌农业雇工契中雇佣关系的研究》,《敦煌研究》2009年第5期,116—122页。
    乜小红:《试论唐五代宋初敦煌畜牧区域的分布》,《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37—43页。
    齐陈骏:《简述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职田的资料》,《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40—49贝。
    荣新江:《英伦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西域文献——附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敦煌汉文写本目录》,《敦煌学辑刊》1995年第2期,第1—8页。
    荣新江:《日本天理图书馆藏敦煌文献考察纪略》,《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第127—132页。
    荣新江:《日本书道博物馆藏吐鲁番敦煌文献纪略》,《文献季刊》1996年第2期,第149—158页。
    荣新江:《归义军年表》,《出土文献研究》3,第234—260页。
    荣新江:《沙州归义军历任节度使称号研究(修订稿)》,《敦煌学》19,第15—67页。
    荣新江:《归义军改元考》,《文史》38,第45—53页。
    施萍婷:《本所藏<酒帐>研究》,《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第142—155页。
    施萍婷:《俄藏敦煌文献дх1376、1348、2170之研究》,《敦煌研究》1996年第3期,第21—50页。
    施萍婷:《俄藏敦煌文献经眼录之一》,《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第51—83页。
    施萍婷:《俄藏敦煌文献经眼录(二)》,《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第90—107贝。
    施萍婷:《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遗书叙录(一)》,《敦煌研究》1993年第2期,第74—91页。
    施萍婷:《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遗书叙录(二)》,《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第90—107页。
    施萍婷:《日本公私收藏敦煌遗书叙录(三)》,《敦煌研究》1995年第4期,第51—70页。
    施萍婷 邰惠莉:《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叙录》,《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研究院藏敦煌文献
    研究篇》,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2—133页。
    史念海:《河西与敦煌》,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8年第4期、1989年第1期。
    宋家钰:《从敦煌吐鲁番文书看唐代永业、口分田的区别及其性质》,《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第29—39页。
    宋兆麟:《唐代曲辕犁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年第1期,第62—72页。
    苏金花:《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人私有地产的经营》,《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20—130页。
    苏金花:《唐五代敦煌寺院土地占有形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25—29页。
    谭蝉雪:《敦煌祈赛风俗》,《敦煌研究》1993年第4期,第61—67页。
    唐耕耦:《从敦煌吐鲁番资料看唐代均田令的实施程度》,《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63年第1期,第18—39页。
    田尚:《古代河西走廊的农田水利》,《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第88—98页。
    汪永臻:《唐五代河陇地区的农田水利开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第40—43页。
    王欢:《唐代敦煌雨水信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32—34页。
    王进玉:《敦煌壁画中的粮食加工工具》,《农业考古》1988年第2期,第215—220页。
    王进玉:《敦煌壁画中的粮食脱粒及扬场工具》,《农业考古》1994年第1期,第264—267页。
    王进玉:《敦煌壁画中农作图实地调查》,《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第138—149页。
    王进玉:《敦煌古代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使用》,《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第49—52页。
    王静如:《论中国古代耕犁和田亩的发展》,《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第51—64页。
    工克孝:《дх2168号写本初探——以“蓝”的考证为主》,《敦煌学辑刊》1993年第2期,第24—30页。
    王星光:《试论犁耕的推广与曲辕犁的使用》,《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4期,91—98页。
    王致中:《河西走廊古代水利研究》,《甘肃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第81—85页。
    翁俊雄:《关于唐代均田制中永业田的性质问题》,《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2期,第64—70页。
    吴晓军:《河西走廊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46—49页。
    肖亢达:《河西壁画墓中所见的农业生产概况》,《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130—137页。
    徐晓卉:《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麻的种植品种试析》,《敦煌研究》2004年第2期,第87—91页。
    徐中舒:《耒耜考》,《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第65—74页。
    阎守诚:《唐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第61—67页。
    杨际平:《从敦煌户籍看唐代均田制下土地还授的实施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64—76页。
    杨际平:《从唐代敦煌户籍资料看均田制下私田的存在——兼与日本学者西岛定生教授商榷》,《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2年第4期,第28—45页。
    杨际平:《唐末宋初敦煌土地制度初探》,《敦煌学辑刊》1988年第1期,第10—24页。
    杨际平:《吐蕃时期敦煌计口授田考——兼及其时的税制和户口制度》,《甘肃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第94—100页。
    杨际平:《再论唐代敦煌户籍中的田亩四至“自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8—24页。
    杨际平:《平均寿命与家庭结构、家族规模——敦煌籍帐研究》,《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北京:世界国书出版社,1996年,第430—448页。
    杨际平:《列宁格勒所藏天宝年间敦煌田簿研究》,《敦煌学辑刊》1989年第1期,第28—41页。
    杨铭:《吐蕃在敦煌计口授口的几个问题》,《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3年第5期,第104—105页。
    杨芳:《汉简所见河西边塞军屯人口来源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1期,第57—66页。
    余欣:《神祇的“碎化”:唐宋敦煌社祭变迁研究》,《历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59—73页。
    翟麦玲 谢丽:《辨析唐代的屯田与营田》,《中国农史》2008年第1期,第41—50页。
    张波 张纶:《中国绿洲——东西亚古代农事交流的纽带》,《中国农史》1993年第四期,第7—12页。
    张德芳:《敦煌悬泉置遗址》,《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粹》,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1—336页。
    张德芳:《从悬泉汉简看两汉西域屯田及其意义》,《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第113—121页。
    张春辉戴吾三:《江东犁及其复原研究》,《农业考古》2001年第1期,第168—177页。
    张国刚:《唐代农村家庭生计探略》,《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2期,第1—51页。
    张维训:《唐代敦煌地区户籍和手实中的“自田”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52—58页。
    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第十八辑,第33—68页。
    张之恒:《历史时期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生态和农业的影响》,《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第115—123页。
    张正涛:《汉晋时期的粮食加工机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总第11期,第48—54页。
    赵敏:《中国古代农时观初探》,《中国农史》1993年第2期,第73—78页。
    赵云旗:《唐代敦煌吐鲁番地区土地买卖研究》,《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112—119页。
    郑灿林:《唐五代敦煌种植林业研究》,《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32—38页。
    郑灿林:《唐五代敦煌畜牧区域研究》,《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2期,第9—25页。
    郑灿林:《唐五代敦煌手工业研究》,《敦煌学辑刊》1996年第1期,第20—38页。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园囿经济研究》,《敦煌学辑刊》1997年第1期,第24—37页。
    钟祥财:《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述论》,《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第1—10页。
    周魁一:《中国古代农田灌溉排水技术》,《古今农业》1997年第1期,第1—12页。
    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S.0613号看北朝均田制的若干问题》,《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4期,第81—87页。
    朱雷:《敦煌所出《万子、胡子田园图》考》,《武汉大学历史学集刊》(第一辑)。
    朱雷:《唐代手实制度杂识——唐代籍帐制度考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3年第5期,第27—36页。
    [日]铃木俊等著姜镇庆等译:《唐代均田制研究选译》,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五辑(敦煌学专号),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 古窟·艺术编上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
    敦煌研究院编:《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宗教文史卷》,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敦煌研究院编:《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纪念敦煌研究院成立五十周年石窟艺术卷》,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1900-2000历史文化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1900-2000石窟艺术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汉学研究中心编:《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1年。
    段文杰:《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韩国磐主编:《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年。
    沙知孔祥星编:《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郑炳林主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敦煌吐鲁番学资料研究中心编:《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金雅声 束锡红主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郝春文主编:《敦煌文献论集——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等编:《敦煌吐鲁番研究》(1—11卷)。
    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5卷)。
    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义,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生活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3年。
    周尚兵:《唐代的技术进步与社会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帅范大学,2005年
    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6年。
    朱书玉:《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园圃种植》,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许文芳:《古代敦煌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考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马翼:《唐代敦煌地区农民家庭收入若干问题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大学,2005年。
    袁建光:《汉代西北开发》,湖南师范大学硕土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