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宗臣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宗臣是明代“后七子”重要成员,文学上诗文曲赋,众体兼擅,颉顽七子,卓然名家;政治上清廉刚正,反奸抗倭,忧国忧民,入祀名宦。惜乎天厚其才而啬其遇,未及不惑,流然而夭。历来研究者对宗臣关注不多,虽然近年来随着明清文学研究的升温,学术界对宗臣研究有所推进,但与王世贞、李攀龙等人的研究比较,显得相对薄弱且缺乏系统性。本文拟将宗臣放在明代中、晚期复古思潮的背景中,结合宗臣作品和相关文献,力求对宗臣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述。
     导论部分为宗臣研究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将目光集中在《报刘一丈书》,尽管已经涉及到宗臣诗文、生平、经世致用思想等方面的研究,但是仍有很大的学术空间,如宗臣家世生平、版本梳理、思想研究及其诗文特色等诸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第一章为宗臣家世生平考证:笔者多次走访宗臣后裔后寻得《广陵宗氏家谱》,结合其它史料推知宗臣为宋代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宗泽21世孙。宗臣京师为官阶段,反对权奸严嵩,赙祭杨继盛,爱憎分明,正气凛然;贬谪福建期问,负戈抗倭,督学八闽,文武双全,廉洁爱民。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年仅三十六岁,逝后入“名宦祠”。宗臣秉性刚直,他与权奸斗争时气节有余,韬略欠缺,如果能有所忍,有所待,可能会更有作为。
     第二章为宗臣作品版本考证:宗臣作品现有16种版本。初刻本已佚,就正斋重刻本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版本。嘉靖十五卷刻本影响最大,它是诸多版本的底本。四库本之底本则是万历宗书重校本。笔者在梳理宗臣版本过程中,一是考证了《宗子相集》干卷本,即吴国伦刻本的成书年代为1563年前后;二是发现了一个新版本——《宗子相集》万历十四卷本,它因藏诸日本,历代文献很少提及,《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亦未收录,有重要的版本研究价值。宗臣作品刻本既与明朝出版业发展同步共振,又与文学复古思潮密不可分,同时还记录了出版者的社会处境和内在追求,折射出明清宽严不同的书禁、文禁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三章为宗臣思想研究:一、宗臣的尊儒意识主要表现在尊君重民、宏志勤业和端范慎履诸方面;他在福建为官期间,刻印了《逊志斋集》、《中庸一助》、《大学衍义》和《大学衍义补》等儒家色彩浓厚的作品,亦是其尊儒意识的反映。此外,他作品中屡次出现的凤凰意象也是宗臣尊儒的重要体现。二、宗臣的循吏思想有四个方面内涵:心忧社稷,以民为本;贩灾济民,抑制豪强;重儒宣教,以德化民;所去见思,死见奉祀。宗臣远仰汉代循吏的风采,近绍明代清官的轨迹,将儒家的仁爱兼济思想和宣教化民理念相结合,进行了可贵的循吏实践。三、宗臣虽然对佛道观念感兴趣,但只是积极入世思想受挫后的一种心灵调剂,而并非其真正的宗教信仰。四、宗臣提出了“文以济道”观点,其“道”有多义性,“文”有独立性,显示了宗臣文学思想的开放性。宗臣认为文学有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宗臣的文学思想既是他整个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复古派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但有效弥补了复古派长于诗论短于文论的不足,而且还对公安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宗臣的文学思想既继承了传统,又体现了时代特色,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褊狭,有转益多师取径宏阔之圆通,尤其是宗臣身为复古派成员,却能反对摹拟,提倡人性之文,这反映了他对盲目复古反躬自省的力度和对文学本质理解的深度。深入探讨其文学思想,不但有助于我们研究作者本人及其作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推进对复古派乃至整个明代文学思潮的研究。
     第四章为宗臣的诗歌研究:一、宗臣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反映了社稷苍生在外敌入侵下所遭受的痛苦,谴责了祸国殃民贪生怕死的宵小奸佞,歌颂了临危受命忠心报国的有为循良,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在社会变动面前的出处行藏,结盟词苑振兴诗文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惜,等等。二、宗臣诗歌创作态度认真,感情真挚,苦心吟事,含精吐华。宗臣诗歌众体兼备,风格多样,在七律方面用力甚勤,但摹拟杜甫的痕迹比较明显,真正体现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是他的七一言歌行。宗臣诗歌地域特色鲜明,突出表现为喜用芙蓉、薛荔、杨柳等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意象,尤其是偏爱广陵城随处可见的杨柳。“物之能感人者,……在植物莫如柳”。宗臣虽然也借杨柳抒发怀人伤别的传统情蕴,但抒发的只是乡情、友情和亲情,从未涉及柳陌花衢、柳市花街等风尘意蕴。宗臣不但不是王夫之所批评的诗俑,而且其维扬文化的主体意识很强。宗臣与李、王、吴的诗文逐胜,其实是维扬文化与齐文化、吴文化和楚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对话。他具有维扬文化的危机感和参与维扬文化重建的自豪感。三、宗臣的辞赋受明代庄、骚审美意识影响纯用骚体,而目_《钓台赋》突破了前人钓名说、高节说、友谊说等窠臼,宗臣结合自己的贬滴处境,提出了严光隐居避祸的新观点,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岁月空流功业未建的惆怅之情。
     第五章为宗臣的散文研究:一、宗臣御倭散文在“后七子”中独具特色,因有亲身抗倭的经历,再加之长期受《史记》、杜诗的熏陶,具有明确的存史意识,所以和明代边防诗相比较,其御倭散文的史料价值更为突出。二、宗臣反奸散文深刻揭露了嘉靖官场的黑暗,尤以《报刘一丈书》为代表,作者用漫画手法描绘了一幅官场群丑图。明清有不少诗歌、小说、戏曲对严嵩贪婪狡诈残害忠良的行径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它们大都诞生于严嵩倒台之后,而宗臣的《报刘一丈书》则撰于严嵩炙手可热之时,随时可能致祸,其胆识之高可见一斑。“有塞天地之气,而后有垂世之文”也!三、宗臣的游记散文数量不多,其笔下自然山水的描绘较少,忧愁风雨的感慨较多。与袁宏道侧重表现山水本身之乐、徐霞客侧重表现自然科考迥然不同,从而在明代游记史上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貌。四、宗臣的散文反对摹拟,力主创新;尚实黜浮,风格多样;讲究气盛言宜,经世致用。其主张既是对复古派蹈袭摹拟的自觉纠偏,又是对唐宋古文运动革新精神的继承,体现了唐宋派高扬主体意识的精神追求,成为了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先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知识分子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渴望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第六章为宗臣和后七子研究:一、“后七子”只是一个文学复古社团的称谓,其成员构成前后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之中。“后七子”具有明代社团相互标榜和相互攻击两大特点。宗臣和吴国伦之间虽有论诗争名的不快,但并未影响两人的真正友谊。从某种角度说,两人因相互论争促进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两者的友情,提高了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二、“后七子”聚集在复古的旗帜下,高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摹拟倾向;他们狂傲不羁,崇拜杜甫,希望成为文坛巨子,有强烈的大家情结。总体而言,后七子诗歌创作强,散文创作弱一些,且作品中酬唱、寿序、墓志比例重,艺术价值大大削弱等等。钱基博对前、后七子评价较高,认为他们能够随物赋形,古泽可掬。三、宗臣深于情而长于文,诗歌创作重才气、重名言隽句,五、七言古体成就较高;散文创作清新雅洁,无王、李等人估屈聱牙之弊,尤其是其福建抗倭散文,在七子中别具一格,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诗歌失之浅露,有佳句而无全篇;散文方面应酬文字较多,且句法相对单一。其作品虽有一定的摹拟痕迹,但往往能够突破格调之束缚,抒发一己之真情,既显示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非上偶木俑者可比,乃有瑕之玉也。
     结语主要从嘉靖士风、区域文化、文化思潮三方面探讨了宗臣研究的意义和影响。一、与那些贪墨成性、蝇营狗苟、缺乏责任感的衮衮诸公相较,含忠服洁的宗臣确实是嘉靖朝屈指可数的忠义之士,他和沈炼、杨继盛、海瑞等人一起成为嘉靖朝的中流砒柱,同时也和范仲淹、文天祥、李庭芝、史可法等人一并构成了维扬文化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二、宗臣以简明通脱的文学主张和富有特色的创作实践成为了明代扬州府作家中的翘楚。宗臣继承和发展了扬州讽刺文学的传统,其揭露权奸和倭寇的作品给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载,这是其作品最有价值之所在,同时也是高出同时代作家的原因之一。三、宗臣大多作品都是真情流动,大至爱国爱民,小至亲情友情。前人很少关注的描写爱情的套数《情女述怀》更有力地表明了宗臣同样沐浴着浪漫洪流,吟唱出和整个时代同步共振的精彩华章!
Zongchen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mbers of "Hou Qi Zi" in the Ming Dynasty, he was skilled at literature. He was an outstanding master and always composes poetries with the senven. He was quite incorrupt in politics, and he was against Japanese and fight against them determinetly.So later he became very famous. Although he was very talented, he died very early at his forties. Traditionally, not many researche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him.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warming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literature studies, academic researches on him have promoted. But if the researches were compwered with the study of Wang Shizhen, Li Panlong and others, the researches were relatively weak and lack of system.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study in the background of Ming dynasty and late the retro trend, and try to combine his works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seek to comment on Zongchen objectively and fairly.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 will review the study of Zongchen:most of the exwasting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focused the book Bao Liuyizhang Shu, although they have involved Zongchen's poems, biographies, his practical study, there was still a great deal of academic space for exploration, such as the study of Zongchen's family life, version carding, thought and its characterwastics of poetry and prose, and many other aspects.
     The frist chapter is to investigate and verify his life experiences:after I repeatedly vwasited descents of Zongchen, I find the Guangling family tree, combined with other historical references. Zongchen was the21grandson of Zongze,an anti-Jin hero in the Song dynasty. When he was a politician in the capital, he was against the right of Yansong. He paid a lot of money to hire others to write articles to memorize Yang Jwasheng. He was righteous and honest. After he was relegated to Fujian, being the inspector, he armed himself with weapons and fight against Japanese. He was adept with both the pen and the sword. Later he became ill because of overwork and died at the age of36, after his death, he was moved into "Famous Huan Temple". Zongchen was integrating, and was brave to fight against rape and pride; however he was lack of strategy. He would be more successful if he knew when to endur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o investigate and verify the versions of his works:There exwasts16versions of Zongchen's works. The first version has already lost, and now the version publwashed by Jiuzhengzhai was the earliest one. The most influential version was the Jiajing15volumes; it was the bases of many versions. The version of Si Ku Quan Shu was based on the modified version of Wanglizongshu. In this process author has investigate and verify the12volume of Zong Zixiang Ji that was Wu guolun version which was publwashed during1563; the second one was the discovery of a new version of Zong Zixiang Ji Wanli14volumes. Historically, it was rewerely mentioned in ancient literature because of hiding in Japan; however this was an important version of research value. The publish of Zongchen's works was synchroniz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on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was inseparable from the retro trend of literature. It has also recorded the publwashers'social situation and internal pursuit, reflected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different book ban policy, embodies the dwa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research of Zongchen's thoughts:First, Zongchen's viewpoint of respecting confucianwasm mainly reflects in respecting the emperor and caring about people, realizing ambitions and working diligently, having good manners and behaving carefully,etc. During the period of staying in Fujian as an official, he engraved a large number of works, such as Xun Zhi Zhai Ji. Zhong Yong Yi Zhu, Da Xue Yan Yi. Da Xue Yan Yi Bu, which were full of Confucianwast thought and Manifestation of Confucian's sense. In addition, the image, phoenix,in his work, it was also an imprtant kind of manifests in respecting Confucian. Second, Zongchen's Xunli thought has four aspect connotations: worrying about his country and taking people oriented, reliving disaster to aid the people and suppresssing the powerful bullies, taking Confician and education seriously and educating people by touching them, mwassed and respected by people for a long time. Zongchen admires not only the literary grace of Xun Li in Han Dynasty, but also the honest official's path in Ming Dynasty. He combines the thoughts with the Confucianwast's benevolence idea, proclaiming and enlightening people, concurrently and carry on the valuable Xunli practice. Third, although Zongchen was interested in Buddha idea, it was only one kind of mind to fill a prescription for him to suffer setbacks after trying to live better positively. It's not a true kind of religious belief. Fourth, Zongchen proposes "Wen Yi Ji Dao"."Dao" has different kinds of meanings,"Wen" has a feacture of independence". All these demonstrate the openness of his literary thought. He thought the literature has function about humanizing and esthetic. Zongchen's literary thought was not only the organic constituent of his entire thought, but simultaneously an indwaspensable part of the old sends the literature theory. It not only effectively makes up the shortcoming that the Old Faction poem was longer than poetic theory and shorter than literary theory, but also h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Gong An Faction. Zongchen's literary thought has both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and manifested the time characterwastic. It does not have the partial opinion "Wen Bi Qin Han, Shi Bi Sheng Tang", but can broaden his mind. Although as a member of the Old Faction, Zongchen can oppose simulation and advocate article of the human nature, which reflect his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iterature essence blindly restoring the old dynamics and the depth which engages in self-examination. By discussing his literature thought thoroughly, we can learn the complexity and abundance of Zongchen and his works. What's more, this can be helpful to speed up our research about the old sends and the entire Ming Dynasty literature ideological trend.
     The forth chapter is about Zongchen's poetry. First, Zongchen's poetry were content-rich with a wide range of topics, which reflect both the common people suffering in the foreign invasion, condemning the disastrous crafty and fawning villain mortally afraid of death, and prawased heartily the country's lofty ideals who entrusted with a mission at a critical moment. In the meantime, his poetry expresse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official and retire the individual facing with social change, the revitalization of poetry's ambition, as well as treasure of friends and family and so on. Second, Zongchen's poetry creative attitude was serious with his sincere feelings and he paid attention to bitter chant. His works were full of emotion. Zongchen's poetry involves a variety of subjects and styles. He's good at "Qilu", but the way he mimic Du Fu was obvious, which truly reflects his personality and style of writing was his"Qiyan Poem". Zongchen's poetry has dwastinctiv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as like to use hibwascus, ficus pumila, willow and other characterwastics of images with Jiannan water features, especially the ubiquitous willow in Guangling city."The most moving plant was willow." Although, Zongchen also expresses feelings of the traditional emotion of separation and sorrows, he only was expressing nostalgia, friendship and family, never been involved in the brothels and other dust meanings. He was not the client Wang Fuzhi criticized, but had a strong sense of maintaining the WeiYang Culture. The poetry competition between Zongchen and Li Panlong, Wang Shizhen, Wu Guolun was in fact the collwas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WeiYang Culture and Qi Culture, Wu Culture, Chu Culture. He had a sense of crisis of WeiYang Culture and the pride in WeiYang Culture's reconstruction. Third, Zongchen's poetry use Sao sty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esthetic sense of Zhuangzi and Sao in Ming Dynasty. Moreover, Diaotai Fu broke through the previous stereotypes of fwashing, high section and friend, proposed strict new view of light hiding a refuge combing with his situation of being removed and expressed his dwassatwasfaction of dark reality and melancholy of waste of time and business minor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for Zongchen's prose:First, Zongchen's essays about reswasting japanese were dwastinctive among "Hou Qi Zi". Plus nurturing from Shiji and Dufu's poems. The essays possesses a lot of historycal consciences. So compwered with the frontier poem of Ming dynasty, his prose with historical value was more prominent.second,Zongchen's anti traitors proses profoundly revealed jiajing officialdom darkness, Especially represented by Bao Liuyizhang Shu, The author using a picture cartoon depicted a ugly map about beaurocracy of that time. There were so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literature such as poems, novels, drama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riticized Yansong's disgusting manners, but they were wrote after the collapse of YanSong's organization. However, this essay was wrote when Yansong was so popular in that period, it may caused disaster at any time, from this, we can see Zongchen's braveness obviously. As the saying goes,"A plug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then have the gas of vertical text". Third, Zongchen's travel prose accounted for smaller number, Its natural landscape depiction were not much, but sorrow was more. Compwered with YuanHongdao's emphasis on performance with the joy of landscape itself, Xu xiake's plate-size on different displaying nature, Zongchen's essays presented totally different. Fourth, Zongchen's prose reswasted mimic and argued with innovation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style.its theory reflected zongchen's poem conscience, inherited tangsong's spirits chasing up self-esteem highly, and became the forefather of Gongan's theory about "to say what you want", reflected the priod's spirits about awakeness of scholors.
     The sixth chapter is for the research of Zongchen and the "Hou Qi Zi":First,"Hou Qi Zi" was atitle of literary associations that they thought literary must "Restore ancient ways", its membership in a dynamic and changing."Hou Qi Zi" has two major features like other associations in Ming dynasty:prawased each other and attack each other. Although Zongchen and Wu Guolun have some debate on poetry, but did not affect the real friendship between them. In some ways, the debates promote their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deepened friendship,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ir poetry. Second,"Hou Qi Zi"gathered under the banner of the retro, high advocating "Restore ancient ways", so they all had suffered different degrees of mimetic tendencies; they were proud and uninhibited, worship of Dufu, want to become literary giants. Overall,"Hou Qi Zi" were good at writing Poems, but weaker at prose, and the works of present each other, birthday congratulations and epitaph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artwastic value was greatly weakened. Qian Jibo gave higher evaluation to both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Masters, he thinks they could write what they saw and similar to ancient.Third, the cases of Zongchen deep in the feelings and good at the text, his poetry formed with talent and some famous sentence. Five and Seven ancient body got high achievement; prose was fresh and elegant, not hard to read, in particular, prose about reswasting Japanese in Fujian Province, was a distinctive style,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his poetry was plain, there was some beautiful lines but no the whole chapter; prose text has more entertaining, and the syntax was relatively simple. Although some of his works mimic signs, but were often able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style, to express his own feelings, both show a distinct individual character, but also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as a flaw of the jade.
     Epilogue, is mainly from the scholar's common practice and spirit of Jiajing, local culture, and cultural trends three aspects dwa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Zongchen research. First, compwered with those people who conspired engages, lack of integrity, Zongchen was numbered loyal minwaster in the peried of Jiajing, together with Shen Lian,Yang Jwasheng,Hai Rui and so on, they build up the mainstay toward Jiajing. Also together with Fan Zhongyan, Wen Tianxiang, Li Tingzhi, Shi Kefa and so on, they constituted the rawase of the dimension of a beautiful scenery of WeiYang cultural.Second, with concise Zongchen literary literary views and the dwastinctive creation practice became a celebrity in Yangzhou state of Ming dynasty. Zongch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raditional Yangzhou's satires, the works of reveal treacherous and Japanese gave the world precious historical records, this was the most value given in his works, but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why he was above other contemporary writers. Third, Zongchen's mostly works were true feelings flow, big to patriotic, small to affection, featured friendship. Previous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work of "Qingnvshuhuai", the article more powerful showed Zongchen bathed romantic plunges and wrote many good articles which were in step with the times.
引文
①(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四,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②明)胡应麟:《国朝下·正德、嘉靖》,《诗薮·续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55页。
    ③(清)钱谦益:《宗副使巨》,《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59年版,第431页。
    ④(清)陈田:《宗臣》,《明诗纪事·己签》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8页。
    ①(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②(清)纪昀等:《宗子相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化京:中华书局,11497年版,第2328页。
    ①李博:《宗臣创作述评》,《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101页
    ②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186页
    ①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年版,第340页。
    ②参见安琪:《宗臣经世致用观及其诗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清)纪昀等:《宗子相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8页。
    ②(清)张园棣:《宗臣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③(汉)赵岐注,(宋)孙奭疏:《万章下》,《孟子注疏》卷十,(清)阮儿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防局,1980年版,第2746页。
    ①(清)张园棣:《宗周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203页。
    ②(清)张园棣:《艺文志》,《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③(清)张园棣:《儒林》,《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页。
    ①(清)张园棣:《忠烈》,《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页
    ①(明)宗臣:《总约八篇·遵帝第一》,《宗子相集》卷十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806页。下引宗臣诗文及附录,除特别注明外,皆为同一版本。
    (元)脱脱等撰:《宗泽传》,《宋史》卷三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285页。
    ①(元)脱脱等撰:《宗泽传》,《宋史》卷三百六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275-11285页。
    ②(明)王袆:《镇江望京岘山有作》,《上忠文集》卷一,《四库全书》本,第12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
    ①李恭简修,魏俊、任乃赓纂:《舆地志》,《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卷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页
    ②(明)樊献科:《斗山公送子相入名宦祠移文》,《宗子相集》附录,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4页。
    ③(清)张园棣:《宗臣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④(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17年版,第431页。
    ⑤(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⑥(明)宗臣:《杂诗二首》其一,《宗子相集》卷四,第127页
    ⑦(明)宗臣:《战城南》,《宗子相集》卷三,第96页。
    ①(清)张廷玉等:《世宗二》,《明史》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250-251页。
    ②(清)谷应泰:《庚戊之变》,《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③(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④(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1页。
    ⑤(清)张廷玉等:《宗臣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378页。
    ⑥(明)王世懋:《徐方伯子与传》,《王奉常集》卷之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别集133,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359页
    ⑦(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⑧(明)王世懋:《徐方伯子与传》,《王奉常集》卷之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别集133,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359页。
    ①(明)宗臣:《送张明府谪教湖州》,《宗子相集》卷六,第243页
    ②(明)宗臣:《秋夜省直》,《宗子相集》卷四,第126-127页。
    ③(明)宗臣:《岁暮》,《宗子相集》卷四,第129页。
    ④(明)宗臣:《送施子之豫章》,《宗子相集》卷五,第200页。
    ⑤(明)宗臣:《寄怀乡园游好》,《宗子相集》卷六,第237页。
    ⑥(明)宗臣: 《寄怀乡园游好》,《宗子相集》卷六,第238-239页。
    ⑦(明)宗臣:《报梁公实》,《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54页。
    ①(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②(明)宗臣:《报王元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51页。
    ③(明)宗臣:《再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52页。
    ④(明)李攀龙:《送子相归广陵七首》其一,《沧溟集》卷十二,《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⑤(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第431页。
    ①(明)宗臣:《还至别业五首》其五,《宗子相集》卷四,第143页。
    ②(明)宗臣:《夏日池上坐》,《宗子相集》卷四,第150页。
    ③(明)宗臣:《秋夜》,《宗子相集》卷四,第153页。
    ④(明)宗臣:《山中与陆长庚》,《宗子相集》卷四,第146页。
    ⑤(明)宗臣:《报沈二丈》,《宗子相集》卷十四,第679-880页。
    ⑥(明)宗臣:《报陆长庚》,《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92页。
    ①(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②(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从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1页。
    ③(明)宗臣:《留别子培舍弟七首》其六,《宗子相集》卷四,第160页。
    ④(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三百八《严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16页。
    ⑤(明)宗臣:《江上行》,《宗子相集》卷五,第216页。
    ⑥(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1页。
    ⑦(明)欧大任: 《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1页。
    ⑧(明)宗臣:《报陆长庚》,《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93页。
    ①(明)宗臣:《报高子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64-965页。
    ②(明)宗臣:《报李伯章》,《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95页。
    ③(明)宗臣:《报李伯章》,《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94页。
    ④(明)宗臣:《报陆长庚》,《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93-894页。
    ⑤(清)张廷玉等:《李默传》,《明史》卷二百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339页。
    ⑥(明)宗臣: 《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87页。
    ⑦(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76页。
    ⑧(明)宗臣:《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87-988页。
    ⑨(清)张园棣:《宗臣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①(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11-1012页。
    ②(明)宗臣:《报姜使君》,《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14-1015页。
    ③(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33页。
    ④(明)宗臣:《与子与登茅山绝顶冈雨骤至》,《宗子相集》卷八,第100页。
    ⑤(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33-1034页。
    ⑥(明)宗臣:《燕子矶》,《宗子相集》卷五,第228页。
    ⑦(明)宗臣:《登方山》,《宗子相集》卷五,第229页
    ①(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5页。
    ②(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严光传》,《后汉书》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66-1867页。
    ③(明)宗臣:《钓台赋》,《宗子相集》卷一,第80页。
    ④(明)宗臣:《钓台赋》,《宗子相集》卷一,第80-81页。
    ⑤(明)宗臣:《报元美》,《宗了相集》卷十五,第1039页。
    ⑥(清)张廷玉等:《阮鹗传》,《明史》卷二百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15页。
    ①(明)宗臣:《西门记》,《宗子相集》卷十三,1976年版,第663页。
    ②(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5页。
    ③(明)宗臣:《七月西征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72页。
    ④(明)宗臣:《九月西征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81页
    ⑤蒋鹏举:《李攀龙简谱》,《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19页。
    ⑥(明)宗臣:《报王元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60-1061页。
    ⑦(明)宗臣: 《报于鳞》,《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57-1058页。
    ⑧(明)宗臣:《报方武库》,《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80页。
    ①(清)张园棣:《宗臣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②(明)李攀龙:《广陵十先生传序》,《沧溟集》卷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58页。
    ③(明)欧大任:《宗子相集》,《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④(清)沈学渊:《汀州杂诗十二首》之八,《桂留山房诗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9页。
    ⑤(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①(明)王世贞:《祭宗子相文》,《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四库全书》本,第1230册,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37年版,第662页。
    ②(明)王世贞:《宗子相集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7年版,第135页。
    ③(明)樊献科:《斗山公揭子相遗诗传》,《宗子相集》附录,第21页。
    ④(明)樊献科:《斗山公揭子相遗诗传》,《宗子相集》附录,第22页。
    ⑤(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⑥(明)王世贞:《明承直郎刑部山西司主事梁公实墓表》,《弇州四部稿》卷九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4页。
    ⑦(明)李攀龙:《哭子相》,《沧溟集》卷十三,《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页。
    ①(明)吴国伦:《哭宗子相》, 《甔甀洞稿》卷二十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118页。
    ②(清)褚人获:《宗子相女》,《坚瓠广集》卷五,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③(明)王同轨:《宗先生》,《新刻耳谈》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部第24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80页。
    (明)李维桢:《耳谈序》,《新刻耳谈》,《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子部第24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5页。
    (明)郑仲夔:《简远有准》,《玉塵新谭·偶记》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68册,上海:上少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页。
    ①(明)余曰德:《子与、方伯上事,余方伏庐中未得即晤,对月不能成寐,遂赋怀友诗六章》其五,《余德甫先生集》卷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2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29页。
    ②(明)王世贞:《宗子相集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页。
    ③(明)萧时中:《方城先生小像赞》,《宗子相集》附录,第28页。
    ④(魏)何晏等注,(宋) 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五《卫灵公》,(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17页。
    ①(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微子》,《论语注疏》卷十八,(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9页。
    ②(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尽心上》,《孟子注疏》卷十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65页。
    ③(明)宗臣:《报顾国子》,《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61页。
    ④(明)宗臣:《战城南》,《宗子相集》卷三,第96页。
    ⑤(明)宗臣:《登平远台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91页。
    ⑥(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⑦(明)宗臣:《赠徐文征授良医序》,《宗子相集》卷十二,第624页。
    ⑧(清)张园棣:《艺文志》,《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⑨(明)宗臣:《总约八篇·遵帝第一》,《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09页。
    ⑩(明)宗臣:《总约八篇·辩学第二》,《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0页。
    ①(明)吕毖撰,章沙、章林整理:《文武管家》,《明朝小史》卷十二,参见车吉心总主编《中华野史·明朝卷四》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3页。
    ②(明)冯惟敏:《小令·北双调清江引·八不用》,谢伯阳编:《全明散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1891页
    ③(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明祖晚年去严刑》,《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44页。
    ④(明)朱元璋:《秀才剁指》第十,《御制大诰三编》,钱伯城等:《全明文》,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03页。
    ⑤参见廖可斌:《复古运动力第二次高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发展过程》,《明代复古运动文学研究》第六章,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01页。
    ⑥(清)张园棣:《仕迹》,《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
    ①(明)宗臣:《刻<文训>序》,《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37页。
    ②(明)宗臣:《江上行》,《宗子相集》卷五,第216-217页。
    ③(明)宗臣:《总约八篇·慎履第四》,《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7页。
    ④(清)张廷玉等:《选举二》,《明史》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3
    ①(清)袁枚:《刺时文》,《随园诗话》卷十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11页
    ②(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年版,第149页。
    ③(明)哀宗道著,钱伯城标点:《送夹山母舅之任太原序》,《白苏斋类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8页。
    ④(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十八房》,《目知录集释》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7-1248页。
    ⑤(清)纪昀等:《集古文英序》,《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九十三《集部》四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715页。
    ①付琼:《科举背景下的明清教育对文学的负面影响》,《上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第138页
    ②(明)宗臣:《刻<文训>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35-536页。
    ③(明)宗臣:《刻<文训>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36页。
    ④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11页。
    ①(明)宗臣:《总约八篇·谈艺第六》,《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23页
    ②(明)宗臣:《报陆子和》,《宗子相集》卷十四,第591页
    ③(明)宗臣:《报颜使君》,《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108页。
    ④(清)潘末:《送田伦霞水部督学江南序》,《遂初堂集》卷之九,《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丛书》,集部第250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页。
    ①(清)张园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旧序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②(清)张园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旧序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③(清)张廷玉等:《杨继盛传》,《明史》卷二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41页。
    ④《明世宗实录》卷三九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微卷影印,1962年版,第6912页。
    ⑤(清)张廷玉等:《杨继盛传》,《明史》卷二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41页。
    ⑥(清)阮葵生:《学术》,《茶余客话》卷九,《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1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①钱仲联主编:《历代别集序跋综录(元—明代卷)》之《杨忠愍公集·张伯行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1089页。
    ②十年砍柴:《晚明七十年——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清)张廷玉等:《杨继盛传》,《明史》卷二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42页。
    ④(清)张廷玉等:《沈炼传》,《明史》卷二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33页。
    ①(明)谈迁:《丁巳嘉靖三十六年》,《国榷》,《续修四库全书》本,第36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577页。
    ②(清)张廷玉等:《沈炼传》,《明史》卷二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533页。
    ③(清)张廷玉等:《杨继盛传》,《明史》卷二百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41页。
    ④钱仲联主编:《历代别集序跋综录(元—明代卷)》之《杨忠愍公集·毛奇龄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页。
    ⑤(清)张廷玉等:《徐阶传》,《明史》卷二百一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31页。
    ⑥(清)张园棣:《宗臣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9页。
    ⑦(清)张园棣:《宗臣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⑧(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留侯论》,《苏轼文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页
    ①(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贾谊论》,《苏轼文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页。
    ②(明)王世贞:《于谦传》,《弇州续稿》卷八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2页。
    ③(明)王世贞:《上冯少宰》,《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④参见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十年砍柴:《晚明七十年——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明)王世贞:《书<项羽传>后》,《读书后》卷一,《四库全书》本,第128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明)李春芳:《访宗考功百花洲》,(清)《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②(清)张园棣:《李春芳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页。
    ③(清)张廷玉等:《李春芳传》,《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119页。
    ④(清)张园棣:《八哀诗·福建提学副使前吏部员外郎方城宗君协》,《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53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黄琼传》,《后汉书》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032页。
    ①(明)宗臣:《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09页。
    ②(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10-101页。
    ③(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贾谊论》,《苏轼文集》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6
    ①参见崔建英辑订,贾卫民、李晓亚参订:《明别集版本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4页。
    参见崔建英辑订,贾卫民、李晓亚参订:《明别集版本志》云:《宗子相集》卷八后镌:“查得书部内数叶字句多讹,因在闽中仓卒謄刻,未经校对。且原稿门人收去,无从改正。恐讹以传讹,因削之。谨告。”北京:中华书局,2006版,第354页。按:有衍文“以传讹,因削之。谨告。”“对校”误为“校对”
    (清)叶德辉:《宗子相集八卷题跋》,《郋阵园读书志》卷九集部,程仁桃选编:《清末民初古籍书目题跋七种》,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461-463页。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04页。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04页
    ①笔者摘自土海图书馆《宗子相集》十二卷吴国伦刻本。此段文字与八卷本《方城先生小像赞》文字有异。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04页。(明)王世贞:《徐子与》,《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①(明)吴国伦:《报宗先生书》,《甔甀洞稿》卷四十九,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75页。
    ②(明)王世贞:《吴明卿》,《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55页。
    (清)张廷玉等:《王忬传》,《明史》,卷二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5399页。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云:“观卷端题款知从闽本出,观卷端载知兴化县事李戴等祭文,知此本刻于兴化。《四库全书》盖据此本著录。此本较闽本稍有增益,叶德辉谓两本篇目相同者,不足据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26页。
    注:笔者在南京图书馆查阅时发现此版有题跋,无署名。从《善本书宝藏书志》集部卷三十七得知清丁内跋。参见《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71页。
    ①参见崔建英辑订,贾卫民、李晓亚参订:《明别集版本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①参见崔建英辑订,贾卫民、李晓亚参订:《明别集版本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5页。
    ②参见崔建英辑订,贾卫民、李晓亚参订:《明别集版本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5页。
    ③参见崔建英辑订,贾卫民、李晓亚参订:《明别集版本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5页。
    ①(清)张廷玉等:《姜曰广传》,《明史》卷二百七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030页。
    ②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06页。
    ①(清)纪昀等:《宗子相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7-2328页。
    ①崔建英辑订,贾卫民、李晓亚参订:《明别集版本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54
    ②参见本章第一节《版本时间考证》。
    ③(清)纪均等:《宗子相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8页。
    ④(明)樊献科:《序宗子相集》,《宗子相集》附录,第14-16页。
    ⑤(清)叶德辉:《宗子相集八卷题跋》,《郋园读书志》卷九集部,程仁桃选编:《清末民初古籍书目题跋七种》,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961-462页。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修订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页。
    ①(清)纪昀等:《子相文选五卷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63-2969页。
    ①(清)李塨:《与方灵皋书》,《恕谷后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②(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夫子之言性与天道》,《目知录集释》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38页。
    ①(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论说第十八》,《文心雕龙注》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28页。
    ②(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诏策第十九》,《文心雕龙注》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59-360页。
    ③(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议对第二十四》,《文心雕龙注》卷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439页。
    ④(明)于慎行:《诗文》,《谷山笔塵》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84页。
    ①(明)郑二阳等:《再报明卿》评语,《子相文选》第五卷,《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丛书》,集部第12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67页。
    ②(明)郑二阳等:《福建己未贡士齿录序》评语,《子相文选》第四卷,《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丛书》集126,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1页。
    ③周心慧主编:《明代版刻述略》,《明代版刻图释》卷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④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①(明)胡应麟:《甲部·经籍会通四》,《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6-57页。
    ②周心慧主编:《明代版刻述略》,《明代版刻图释》卷首,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
    ③(明)郎瑛:《事物类》,《七修类稿》卷四十五,车吉心总主编:《中华野史·明朝卷一》,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9015页。
    ④(明)朱国祯撰,林永匡整理:《谥》,《涌幢小品》卷三,车吉心总主编:《中华野史·明朝卷四》,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3563页。
    ①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②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③(明)宋濂等:《刑法志·大恶》,《元史》卷一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51页。
    ④(明)宋濂等:《刑法志·大恶》,《元史》卷一百四,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84页。
    ①(清)叶德辉:《明时刻书工价之廉》,《书林清话》卷七,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54页。
    ②(清)汤斌:《严禁私刻淫邪小说戏文告谕》,《汤子遗书》卷九,《四库全书》本,第12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7页。
    ①(清)纪昀等:《文学部十·儒术一》,《御定渊鉴类函》卷二百一,《四库全书》本,第98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页。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丧服第十一》,《仪礼注疏》卷第二十九,(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
    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00页
    (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二上·口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页。
    (汉)许慎:《说文解字·第一上·示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页。
    (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小雅·北山》,《毛诗正义》卷十三,(清)阮元校刻:《十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3页。
    ①(汉)孔字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周书·洪范》,《尚书正义》卷十二,(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0页。
    ②(清)苏舆撰,钟哲点校:《为人者天》,《春秋繁露义证》卷第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19页。
    ③(唐)韩愈:《论沸骨表》,《韩愈全集》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35页。
    ④(唐)韩愈:《原道》,《韩愈全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页。
    ⑤(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朱子全书》第十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4页。
    ⑥(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朱子全书》第十七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9页。
    ①(明)宗臣:《总约八篇·遵帝第一》,《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06-809页。
    ②(明)俞汝辑:《考法》,《礼部志稿》卷二十四,《四库全书》本,第59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7-448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艺文志》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28页。
    ①(明)宗臣:《移郡邑学官弟子文一首》,《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03-804页。
    ②(明)宗臣:《圣人出》,《宗子相集》卷三,第100-101页。
    ③(明)宗臣:《上之回》,《宗子相集》卷三,第101-102页。
    ④(明)宗臣:《圣人之心无穷》,《子相文选》第二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3页。
    ⑤(明)宗臣:《赠督台王公平倭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53页。
    ⑥参见本章第二节《宗臣的循吏思想》。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卷七《夏书·五子之歌》,(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6页。
    (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卷十八《大雅·烝民》,(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0页。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十四上《尽心下》,(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74页。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卷十二《颜渊》,(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3页。
    (明)宗臣:《圣人之心无穷》,《子相文选》第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2页
    (明)宗臣:《圣人之心无穷》,《子相文选》第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3页
    (明)宗臣:《圣人之心无究》,《子相文选》第一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3页。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等正义:《周易正义·坤卦》,(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页。
    ①(明)宗臣:《总约八言·宏志第三》,《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2-816页。
    ②(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泰伯》,《论语注疏》卷八,(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87页。
    ③(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尽心上》,《孟子注疏》卷十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65页。
    ④(魏)曹操:《步出夏门行》,《曹操集》,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页。
    ①(汉)诸葛亮:《诫子书》,《诸葛亮集》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28
    ②(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唐文》卷一八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46
    ③(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岳阳楼记》,《范文正公文集》卷第八《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5页。
    ④(明)杨继盛:《给予应尾应箕书》,喻岳衡编著:《历代名人家训》,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⑤(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五十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32页.
    ⑥杨柳桥:《劝学》,《荀子诂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9页
    ⑦(唐)韩愈:《进学解》,《韩愈全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
    ①(明)宗臣:《总约八言·勤业第五》,《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9-822页。
    ②(明)宗臣:《报顾国子》,《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61页。
    ③(明)宗臣:《总约八言·端范第七》,《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26-829页。
    ①(明)宗臣:《总约八言·慎履第四》,《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6-819页。
    ②(明)樊献科:《序宗子相集》,《宗子相集》附录,第24页。
    ③薛世昌:《凤凰意象:杜甫的精神图腾》,《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年第1明,第37页。
    ①(清)张潮著,肖凡注评:《幽梦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201页。
    ②(清)纪昀等:《逊志斋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85页。
    ③(清)纪昀等:《大学衍义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九十二《子部》二儒家类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16页。
    ④(洁)纪昀等:《大学衍义补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九十二《子部》三儒家类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225页。
    ⑤(汉)司马迁撰, (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循吏列传》,《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99页。
    ①(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太史公自序》,《史记》卷一百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17页。
    ②(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循吏传》,《汉书》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24页。
    ③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①(明)宗臣:《武进白公集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608页。
    ②(明)宗臣:《报郑侍卿》,《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21页。
    ③(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卓鲁魏刘传》,《后汉书》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9页。
    ④(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卓鲁魏刘传》,《后汉书》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9页。
    ⑤(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卓鲁魏刘传》,《后汉书》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9页。
    ⑥(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卓鲁魏刘传》,《后汉书》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869页。
    ⑦(明)宗臣:《明瓯宁县令胡公德政碑》,《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60页。
    ①(清)张廷玉等:《涂九思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14页。
    ②(明)宗臣:《赠曾公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73-574页。
    ③(明)宗臣:《赠陈大夫之太平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86页。
    ④(明)宗臣: 《明封承德郎刑部山东司主事东皋徐公墓志铭》,《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07页。
    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龚遂传》,《汉书》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40页。
    ⑥(明)宗臣:《赠巡台斗山樊公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87-788页。
    (明)宗臣:《赠巡台斗山樊公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87页。
    (明)宗臣:《赠查大夫报绩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91-592页。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黄霸传》,《汉书》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20-3626页。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黄霸传》,《汉书》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1页。
    (清)张廷玉等:《陈灌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86页。
    (清)张廷玉等:《方克勤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87页。
    (清)张廷玉等:《段坚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09页。
    (明)宗臣:《明封承德郎刑部山东司主事东皋徐公墓志铭》,《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01页。
    (明)宗臣:《明瓯宁县令胡公德政碑》,《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60-661页。
    ①(明)宗臣:《明瓯宁县令胡公德政碑》,《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58-659页。
    ②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7-172页。
    Chun-ming Chang(张纯明) , "The Chinese Standards ot" Gooci Government: Being a study of the "Biographies of Model(Ofticials) in Dynastic Histories'", Nankai Social and Economic Quarterly, vol. VIII, no. 2(Ju1y. 1935)。转引自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杨柳桥:《儒效》,《荀子诂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①(明)宗臣:《赠曾公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77页。
    ②(明)宗臣:《赠陈大夫之太平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86页。
    ③(明)宗臣: 《报陈使君》,《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52-953页。
    ④(明)宗臣:《明瓯宁县令胡公德政碑》,《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58页。
    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朱邑传》,《汉书》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7页。
    ⑥(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朱邑传》,《汉书》卷八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43页。
    ⑦(清)张廷玉等:《史诚祖传》,《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91页
    ⑧(清)张廷玉等:《翟溥福传》,《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96页
    ①(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第415页。
    ②(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③(清)张园棣:《宗臣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④(明)宗臣:《总约八篇·辨学第二》,《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1-812页。
    ①(明)宗臣:《总约八篇·诫俗第八》,《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29-831页。
    ②(明)宗臣:《总约八篇·诫俗第八》,《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32页。
    ③(明)宗臣:《总约八篇·诫俗第七》,《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26-827页。
    ④(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⑤(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序》,北京:中华书局,197年版,第1730页。
    ①(明)宗臣:《赠陈大夫之太平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83-584页。
    ②(明)宗臣:《赠陶先生卜之封川令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633页。
    ③(清)张廷玉等:《循吏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98页。
    ④(清)张廷玉等:《循吏传序》,《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85页。
    ⑤陈梧桐:《论明前期的清官循吏》,《史学集刊》,2006年第5期,第15页。
    ①(明)宗臣:《赠徐文征授良医序》,《宗子相集》,第621页。
    ②(明)宗臣:《再复何侍御》,《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68页。
    ③(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元夕道院同公实子与于鳞元美子相五君得家字》,《谢榛全集校笺》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④(晋)嵇康:《与山臣源绝交书》,《嵇康集》卷二,《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4页。
    ⑤(唐)杜甫著,:高仁标点:《丈人山》,《杜甫全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⑥(明)谢棒著,李庆立校笺:《冬夜徐子与宅同梁公实、宗子相食黄精作》,《谢榛全集校笺》卷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①(明)宗臣:《再复何侍御》,《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68页。
    ②(明)刘仕义撰,章萱整理:《宗方城》,《新知录摘抄》,车吉心总主编:《中华野史·明朝卷二》,济南: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1691页。
    ①(明)宗臣:《游燕子矶记》,《宗子相集》卷十二,第603页。
    ②(比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养生》,《颜氏家训集解》卷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6页。
    ①(汉)无名氏:《驱车上东门》,《古诗十九首》之十三,《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②(清)张园棣:《陆西星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③胡道静等主编:《藏外道书·金丹大旨论》,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372页。
    ④(宋)宋濂著,罗月霞主编:《夹注辅教编序》,《宋濂全集·翰苑续集》卷之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39页。
    ⑤(明)李贽:《三教归儒》,《续焚书》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5页
    ①(明)宗臣:《报梁公实》,《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55页。
    ②安琪:《宗臣经世致用观及其诗文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11页。
    ③(唐)杜甫,高仁标点:《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全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④(唐)李延寿:《宗悫传》,《南史》卷三址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71页。
    ⑤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5页
    ⑥(明)黄宗羲著,沈芝盈点校:《姚江学案小传》,《明儒学案》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81页。
    ⑦(明)王守仁撰,(明)钱德洪原编、(明)谢廷杰汇编:《王阳明先生墓志铭》,《王文成全书》卷三十七,《四库全
    书》本,第12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158页。
    ⑧(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前集》卷二五,《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49,北京:北京出版社,第113页。
    如哀震宇、刘明今的《明代文学批评史》、安琪的《论宗臣的经世致用思想》论述范围仅限宗臣《谈艺》。
    ①(明)宗臣:《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子相文选》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6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百八《裴行俭传》:“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如勃等,虽有才,而浮躁炫露,岂享爵禄者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088-4089页。
    ③(明)宗臣:《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子相文选》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6页。
    ④(明)宗臣:《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子相文选》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7页。
    ①(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先进第十一》,《论语注疏》卷第十一,(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98页
    ②(明)宗臣:《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子相文选》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7页。
    注: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改革、苏轼卷入宋代党争不宜简单论之。韩愈好功名富贵则不枉也。顾炎妙武云:李商隐《齐鲁二生》记载刘叉持韩退之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尔,不若与刘君为寿。”愈不能止。(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目知录集释》卷十九《作文润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8页。)顾炎武云:少年未达,投知求见之文不可轻作。《韩吕黎集》有《上京兆尹李实书》,曰:“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所见公卿大臣不可胜数,皆能守官奉职,无过失而己。未见有赤心事上,忧国如家如阁下者。今年以来,不雨者百有余日,种不入土,野无青草,而盗贼不敢起,谷价不敢贵,百坊百二十司六军二十四县之人皆若阁下亲临其家,老奸宿赃,销缩摧沮,魂亡魄丧,影灭迹绝,非阁下条理镇服,布宣天子威德,其何能及此:”至其为《顺宗实录》,书贬京兆尹李买为通州长史,则曰:“实谄事李齐运,骤迁至京兆尹,恃宠强愎,不顾文法。是时春夏旱,京畿乏食,实一不以介意,力务聚敛征求,以给进奉。每奏对辄曰:‘今年虽旱、而仪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至坏屋卖瓦木,货麦苗以应官。陵轹公卿已下,随喜怒,诬奏迁黜.朝廷畏忌之。尝有诏免畿内逋租,实不行,用诏书征之如初,小勇于杀害,人吏不聊生。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与前所上之书迥若人渊矣。岂非少年未达,投知求见之文,而不自觉其失言者邪?后之君了,可以为戒。(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目知录集释》卷十九《文非其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1483页。)
    ①(明)宗臣:《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子相文选》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8页。
    ②(明)宗臣:《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子相文选》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8页。
    ③(明)宗臣:《总约八篇·辨学第二》,《宗了相集》卷十三,第811-812页
    ④(明)宗臣:《报梁公实》,《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55页。
    ①(明)陈子龙:《谭子庄骚二学序》,《安雅堂稿》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253-255页。
    ②(明)钱澄之:《庄屈合诂》之《人间世诂》,斟雄堂藏本,清康熙年间刻本,第20页。
    ③(明)钱澄之:《庄屈合诂自序》,斟雉堂藏本,清康熙年间刻本,第2页
    ①(清)刘熙载:《文概》,《艺概》卷一,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页。
    ②(清)刘熙载:《文概》,《艺概》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3页。
    ③(明)胡维霖:《明诗评五》,《胡维霖集·墨池浪语诗评》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本,集部第164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573页。
    ④(明)宗臣:《宗子相集》附录王世懋语,明万历刻本。
    ⑤(明)江盈科纂,黄仁生辑校:《诗评·诗文才别》,《雪涛阁四小书之四》,《江盈科集》(增订本),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704页。
    ⑥(清)纪昀等:《宗子相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8页。
    ⑦(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5-416页。
    ①(清)刘熙载:《诗概》,《艺概》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57页。
    ②(清)龚自珍:《最录李白集》,《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55页。
    ③(明)沈佳胤:《高语》,《翰海》卷十二,《四库禁毁书丛刊》集2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372页。
    ④(明)宗臣:《三报张范中》,《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46-847页。
    ①(明)黄其昌:《容台文集》卷一,明崇祯三年董庭刻本。
    ②(明)黄居中:《柳南先生归来来稿序》,《千顷斋初集》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6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页。
    ③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页。
    ④(明)李攀龙:《沦溟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页。
    ①(明)宗臣:《再报张范中》,《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44-845页。
    ②(明)宗臣:《报张范中》,《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39-840页。
    ③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页。
    ④(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卷第三《贲卦》,(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7页。
    ⑤(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卷第三《贲卦》,(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7页。
    ⑥(明)宗臣:《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子相文选》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6-487页。
    ①(明)宗臣:《大学衍义合补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36-740页。
    ②(明)宗臣:《移郡邑学官弟子文一首》,《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03页。
    ①雷·韦勒克 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6-27页。
    ②雷·韦勒克 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21页。
    ③(明)宗臣:《报张范中》,《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46-847页。
    ①(明)宗臣:《读太史公杜工部李空同三书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43-746页。
    ②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2期,第99页。
    ①参看周立琼:《文学共鸣的心理机制》,《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第75页。
    ②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49页。
    ③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8页。
    ④参见(清)张廷玉等:《李梦阳传》,《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48页
    ①(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脚体序说》,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4页。
    ②周建渝:《从<史记评林>看明代文人的叙事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91页。
    ③孙之梅:《明清人对“诗史”观念的检讨》,《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第59页。
    ④(明)周晖:《五大部文章》,《金陵琐事》卷一,上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第141页。
    ⑤(明)李贽:《文学名臣·副使李公梦阳》,《续藏书》卷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06页。
    ①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701页。
    ②(明)宗臣:《总约八篇·谈艺第六》,《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23-825页。
    ①参见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第五章《明代中期的诗文批评(下)》第一节《李攀龙、谢榛及后七子的兴起》:安琪:《论宗臣的经世致用思想》第二章《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下的文学》第一节《文学思想》。
    ②(明)宗臣:《武进白公集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608页。
    ③(清)张廷玉等:《方孝孺传》,《明史》卷一百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19页。
    ④(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杂说类·论文下》,《白苏斋类集》卷之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6-286页。
    ①(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杂说类·论文下》,《白苏斋类集》卷之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85页。
    ②(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白苏斋类集》卷之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92-93页。
    ③李圣华:《晚明诗歌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页。
    ④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之《晚明的诗文批评(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6-467页。
    ①(明)衰宏道著,钱伯城笺校:《答李子髯》(其二),《敝箧集之二——诗》《袁宏道集笺校》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1页。
    ②范嘉晨、段慧冬:《晚明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①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9页。
    ②(明)王世贞:《宗子相集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③参看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8页。
    ④郁步生:《明代扬州府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62页
    ①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沦》中译本序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7页。
    ①(清)夏燮撰,王日根等校点:《明通鉴》卷五十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632-1633页。
    ①(明)宗臣:《二月》,《宗子相集》卷七,第317-318页。
    ②(明)宗臣:《杂诗》其一,《宗子相集》卷四,第127页。
    ③(明)宗臣:《送王中丞巡抚山东》,《宗子相集》卷九,第415-416页。
    ①(明)宗臣:《送王判之裕州》,《宗子相集》卷五,第180-182页。
    ②(明)宗臣:《秋塞曲》,《宗子相集》卷五,第179-180页。
    ③(清)夏燮撰,王日根等校点:《明通鉴》卷六十,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662页。
    ④(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56页
    ⑤(明)宗臣:《吴中兵乱海上征援感事赋怀因寄元美》,《宗子相集》卷六,第266-267页。
    ⑥(明)宗臣:《即事六首》其三,《宗子相集》卷六,第273页
    ⑦(清)夏燮撰,王日根等校点:《明通鉴》卷六十一,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691页。
    ①(明)宗臣:《报于鳞》,《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73页。
    ②(清)夏燮撰,王日根等校点:《明通鉴》卷六十一,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1700页
    ③(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24-1025页。
    ④(明)宗臣:《五月歌》,《宗子相集》卷五,第215-216页。
    ⑤(明)宗臣:《南陵道中闻闽寇》,《宗子相集》卷六,第312页。
    ⑥(明)张居正:《杂著》,《张太岳集》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11页。
    ①(明)宗臣:《还至别业五首》,《宗子相集》卷四,第140-142页。
    ②(明)宗臣:《卖花曲》,《宗子相集》卷二,第120页。
    ③(明)宗臣:《楚阳曲》,《宗了相集》卷二,第119-120页。
    ①(清)赵翼著,李学颖、曹光甫校点:《瓯北集》卷二十三《题元遗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72页。
    ②(明)宗臣:《淮上杂诗》其一,《宗子相集》卷四,第162-163页。
    ①(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枚乘传》,《汉书》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365页。
    ②(明)宗臣:《淮上杂诗》其二,《宗子相集》卷四,第163-161页。
    ③(汉) 班固撰,(唐)颜师古注:《韩信传》,《汉书》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95页
    ①(唐)王珪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咏淮阴侯》,《全唐诗》(增订本)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29页。
    ②(清)揆叙:《过淮阴侯故里》,《益戒堂诗后集》卷三,《四库未收书辑刊》捌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624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韩信传》,《汉书》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61页。
    ④(明)宗臣:《淮上杂诗》其三,《宗子相集》卷四,第164页。
    ①(唐)徐凝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忆扬州》,《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七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410页。
    ②(明)宗臣:《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32页。
    ③(明)宗臣:《过采石怀李白十首》,《宗子相集》卷十一,第477-478页。
    ④(明)宗臣:《真州谒文丞相祠》,《宗子相集》卷七,第357页。
    ①(元)脱脱等撰:《文天祥传》,《宋史》卷四百一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第12534页。
    ②(宋)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全集》,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376页
    ③(清)王士禛:《真州绝句》,《带经堂集》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
    ④张自新:《咏史怀古诗发展论略》,《唐山师专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第62页。
    ①(明)胡震亨辑:《癸签卷三》,《唐音统签》(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35-536页。
    ②(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之三,《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5年版,第73页。
    ③(清)刘熙载:《诗概》,《艺概》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4页。
    ④(南朝)江淹著, (明)胡之骥注,李长路、趙威点校:《别赋》,《江文通集汇注》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版,第35页。
    ⑤(晋)孙绰:《与庾冰诗》,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8页。
    ①(明)宗臣: 《留别京洛诸游好三首》其三,《宗子相集》卷四,第138页。
    ②(明)宗臣:《留别子培舍弟七首》其七,《宗子相集》卷四,第160-161页。
    ③(明)宗臣:《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87页
    ④(明)宗臣:《天宁寺同天鳞子与元美饯别公实各赋二首》,《宗子相集》卷六,第251-252页。 参见第六章第一节《后七子结社考论》。
    ②(明)宗臣:《杨氏园亭饯别谢榛三首》,《宗子相集》卷四,第135-137页。
    ③李庆立:《谢榛生卒年代考辨》,《文学遗产》, 1996年第6期,第103页。
    ④(明)宗臣:《谢山大榛》,《宗子相集》卷四,第130页。
    ⑤(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秋夜李降仲杨虚卿查性甫宗子相四吏部饯予杨氏园亭二首》,《谢榛全集校笺》卷十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79页。
    ⑥(明)宗臣:《报子与》:“昨为足下赋《金山》,人自奇特。《古剑》、《二华》、《匡庐》诸篇,仆之为诸君作语至矣,非诸君,顾不足当仆语也。”《报于鳞》:“向所赠足下《二华》之篇,不可读则己;可读,则足下何能忘情于武夷哉?”分别见《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09-1010页、第1058页。
    ①(明)宗臣:《二华篇》,《宗子相集》卷五,第175-178页。
    ②(清)薛雪著,社维沫校注:《一瓢诗话》第二一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①(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1003-1004页。
    ②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40页。
    ①(明)宗臣:《伯伦席土迟峻伯不至戏赠》,《宗子相集》卷五,第199-200页。
    ②(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之四,《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1页。
    ③(清)纪峋等:《弇州山人四部稿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5页。
    ④(南朝梁)钟嵘:《诗品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①(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二,《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7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②(明)屠隆:《鸿苞集·论诗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89,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49-250页。
    ③(明)胡应麟:《国朝下·正德、嘉靖》《诗薮》续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52页。
    ④参见(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三,第三十九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80页。
    ⑤(清)陈田辑撰:《宗臣》,《明诗纪事·己签》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8页。
    ①(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后集纂要》卷二,第七十三则,《诗源辩体》,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19页。
    ②(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内编卷二,第五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47页。
    ③(唐)皎然:《取境》,《诗式》卷一,(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1页。
    ④(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厄言》卷四,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⑤(明)胡应麟:《古体上·杂言》,《诗薮》内编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页。
    ⑥(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四,第七十六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25页。
    ①(明)李攀龙:《五子诗·宗子相》,《沧溟集》卷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②(明)曾异:《漫兴》其二,《纺授堂集》二集卷九,《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6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693页。
    ③(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十《物色第四十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693页。
    ④(梁)钟嵘:《诗品序》,(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页
    ⑤(明)李梦阳:《鸣春集序》,《空同集》卷五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3页
    ⑥(明)何景明:《明月篇并序》,《大夫集》卷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⑦(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二,第二十七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0页。
    ⑧(明)王世贞:《李于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一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⑨(明)王世贞著,陆洁栋 周明初批注:《艺苑危言》卷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⑩(明)宗臣:《总约八言·谈艺第六》,《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23-824页。
    ①(明)吴国伦:《读宗子相遗稿伦然作》,《甔甀洞稿》卷五,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431页。
    ③(明)宗臣:《七哀诗为伊氏作》,《宗子相集》卷四,第149页。
    ②(明)宗臣:《伤春四首》其一,《宗子相集》卷九,第407页。
    ①(明)张自烈:《旅记一》,《芭山文集》卷之三,《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66,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②缪钺:《诗词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25页。
    ③(明)宗臣:《报元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78页。
    ①(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十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75页。
    ②(明)王世贞著,陆洁栋 周明初批注:《艺苑厄言》卷四,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明)胡应麟:《近体中·七言》,《诗薮》内编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82页。
    ④(明)樊献科:《序宗子相集》,《宗子相集》附录,第10页。
    ⑤(明)王世贞:《放歌赠子相考功出参闽省》,《弇州四部稿》卷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⑥(明)王世贞:《宗子相集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⑦(明)胡应麟:《古体下》,《诗薮》内编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55页。
    ①(明)宗臣:《何侍御为予谈泰山、蓬莱、东海之胜令我飞动辄赋长篇》,《宗子相集》卷五,第213-215页。
    ①钱钟书:《七律杜样》,《谈艺录》(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4页。
    ②(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8页。
    ③袁行霈:《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①石志鸟:《杨柳:江南区域文化的典型象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123页。
    ②(明)陈了龙著,施蛰存、马祖熙标校:《扬州》,《陈子龙诗集》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94页。
    ③(清)郑板桥著,王缁尘编校:《寄扬州不得之西邨之作》,《郑板桥全集》卷二《寺钞》,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版,第26页。
    ④(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五·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235页。
    ⑤参见潘宝明主编:《维扬文化概观》,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⑥(清)汪灏:《广群芳谱》,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1859页。
    ⑦(清)张园棣:《旧序二》,《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⑧(清)张园棣:《古迹·阳山十二景》,《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⑨周晓琳、刘玉平著:《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①(明)宗臣:《寒夜偶过吴峻伯读其山中诸篇分得天字席上赋》,《宗子相集》卷五,第190页。
    ②(明)宗臣:《武陵歌》,《宗子相集》卷五,第198页。
    ③(明)宗臣:《寄怀乡园游好五首》其四,《宗子相集》卷六,第238页。
    ④(明)宗臣:《郊行六首》其六,《宗子相集》卷十,第435页。
    ⑤周晓琳、刘玉平著:《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⑥(明)宗臣:《报李伯章》,《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67页。
    ⑦(明)宗臣:《楼中闲望家君报己赴蜀矣即怅然有赋焉》,《宗子相集》卷九,第406页。
    ⑧(明)宗臣:《望蜀》,《宗子相集》卷七,第322页。
    ①(清)张潮著,肖凡注评:《幽梦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②程杰:《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杨柳题材创作繁盛的原因和意义》,《文史哲》,2008年第1期,第123页。
    ③(明)王世贞著,陆洁栋 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四,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④(明)王世贞著,陆洁栋 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四,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①(清)陈田:《宗臣》,《明诗纪事·己签》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8页。
    ②(明)陈子龙、李舒章:《宗臣》,《皇明诗选》卷之六,《四库禁毁书丛刊》本,补编5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③(明)陈子龙、李舒章:《宗臣》,《皇明诗选》卷之六,《四库禁毁书丛刊》本,补编5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页。
    ④(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内编卷二,第四十六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4页。
    ⑤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83-84页。
    ①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②蒋寅:《王夫之诗论的批判性、独创性与诗歌批评的缺陷》,《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春之卷,第40页
    ③(明)宗臣:《报朱职方》,《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24-925页。
    ④(明)宗臣:《报吴峻伯》,《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19页
    ①(明)宗臣:《报于鳞》,《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56页。
    ②(明)宗臣:《报沈二丈》,《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30-931页。
    ③(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八,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④(明)李攀龙:《广陵十先生传序》,《沧溟集》卷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58页。
    ⑥(清)刘熙载著,薛正兴点校:《赋概》,《艺概》卷三,《刘熙载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①(明)宗臣:《钓台赋》,《宗子相集》卷一,第77-81页。
    ②(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严光传》,《后汉书》卷八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63-2764页。
    ①(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范文正公文集》卷第八,《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191页。
    ②(明)徐渭:《严先生祠》,《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9页。
    ③(唐)李白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古风》,《全唐诗》(增订本)卷一六一,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75页。
    ④(唐)顾况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严公钓台作》,《全唐诗》(增订本)卷二六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26页。
    ⑤(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范文正公文集》卷第八,《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0页。
    ⑥(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杂诗》,《山谷外集诗注》卷第七,《山谷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1页。
    ①(唐)李白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箜篌谣》,《全唐诗》(增订本)卷一六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688页。
    ②(明)载冠:《钓台怀古》,(清)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卷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4页。
    ③(唐)罗隐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严陵滩》,《全唐诗》(增订本)卷六六三,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659页。
    ④(清)洪异:《钓台》,(清)沈德潜等编:《清诗别裁集》卷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622页
    ⑤(清)吴寿昌:《严陵钓台》,《虚白斋存稿·对薇集》,《四库未收书辑刊》拾辑2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页。
    ⑥(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微子》,《论语注疏》卷十八,(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9页。
    ⑦(元)贡师泰:《钓台》,《玩斋集》卷五,《四库全书》本,第12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0页。
    ⑧(宋)工令著,沈文悼校点《读东汉》,《王令集》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5页。
    ①(唐)白居易著,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放言》,《全唐诗》(增订本)卷四三八,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659页。
    ②降人任:《千古钓台咏严光》,《名作欣赏》,1999年第5期,第50页。
    ③(清)张廷玉等:《宗臣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8页。
    ④(明)徐阶:《明故兵部武选员外郎赠太常少卿谥忠愍杨公墓志铭》,《世经堂集》卷十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79,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65页。
    ①罗曼·罗兰著,傅雷译:《名人传·米开朗基罗传》,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263页。
    ①(明)朱元璋:《严光论》,钱伯城等:《全明文》,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2页。
    ②(明)王世贞:《登钓台赋》,《弇州四部稿》卷一,《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③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1页。
    ④(明)宗臣:《叹逝赋》,《宗子相集》卷一,第83-84页。
    ⑤(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⑥(清)章学诚:《诗教上》,《文史通义》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8页。
    ⑦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7页。
    ①马积高:《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8-519页。
    ②(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9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1页。
    ③(明)陈子龙:《谭子庄骚二学序》,《安雅堂稿》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253-255页。
    ④(清)吴景旭:《楚辞·渔父》,《历代诗话》卷十,《四库全书》本,第14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页。
    ⑤(清)纪昀:《庄屈合沽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三十四《子部》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76页。
    ⑥参见许结:《离骚学与中国古代文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6期,第68页。
    ①(明)王世贞:《少歌三章序》,《弇州四部稿》卷二,《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②参见卢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之《伤逝第十七》:“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36页。
    ①(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二十《祭宗子相文》,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801-804页。
    ②周勋初:《赋体评议》,《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第36页。
    ③(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二,第一百一十八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62页。
    ④(清)刘熙载:《赋概》,《艺概》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6-101页
    ①陈懋恒:《明代倭寇考略》,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7页。
    ②(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昆山县倭寇始末》,《震川先生集》卷八《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3页。
    ③(明)王世贞:《倭志》,《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
    ④(清)纪昀等:《宗子相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8页。
    ①(明)宗臣:《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53-1054页。
    ②(清)张廷玉等:《日本传》,《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46页。
    ③(清)张廷玉等:《日本传》,《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53页。
    ④(明)佚名:《嘉站东南平倭通录》,上海:上海书店,1951年版,第1页。
    ①(明)郑若曾撰,李致中点校:《筹海图编》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71页。
    ②(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四)卷二八二,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2年版,第2979页。
    ③(明)郑晓:《今言》卷之三第二百三十九则,《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2-383页。
    ④(明)宗臣:《二曾夜谈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96-697页。
    ①(明)宗臣:《七月西征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72-673页。
    ②(清)张廷玉等:《兵志》,《明史》卷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42页。
    ③(清)张廷玉等:《兵志》,《明史》卷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42页。
    ④(明)戚继光:《上应诏陈言乞晋恩赏疏》,《明经世文编》卷三百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37页。
    ⑤(明)戚继光:《上应诏陈言乞晋思赏疏》,《明经世文编》卷三百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37页。
    ①(明)宗臣:《七月西征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73页。
    ②(明)宗臣:《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51-1052页。
    ③(明)宗臣: 《二曾夜谈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95页。
    ④(明)宗臣:《二曾夜谈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96-697页。
    ⑤(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⑥(明)陈子龙等选辑:《二曾夜谈记》评语,《明经世文编》(五)卷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35页。
    ⑦(明)宗臣:《报阮督学》,《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34页。
    ⑧(明)宗臣:《报阮督学》,《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36页。
    ①(明)宗臣《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52页。
    ②(明)戚继光:《上应诏陈言乞晋恩赏疏》,《明经世文编》卷三百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738页。
    ③(明)《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二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微卷影印,1962年版,第7401页。
    ④(明)邓球编:《日本》,《皇明泳化类编》卷一百二十八,《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50,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7页。
    ⑤(清)《海澄县志》卷二十一《艺文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刊本。
    ①(明)宗臣《报方武库》,《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80页。
    ②(明)宗臣《报阮督学》,《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34页。
    ③(明)宗臣:《赠督台王公平倭序代巡台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51-752页
    ④(明)宗臣:《赠督台王公平倭序代巡台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53页。
    ⑤(明)佚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附录,上海:上海书店,1951年版,第59页。
    ⑥(清)张廷玉等:《日本传》,《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352页。
    ①(明)宗臣:《九月西征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79-681页。
    ②(明)茅坤撰,张大芝、张梦新校点:《茅坤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27页。
    ③(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二百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862页。
    ④(清)张廷玉等:《阮鹦传》,《明史》卷二百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15页。
    ⑤(清)张廷玉等:《严嵩传》,《明史》卷三百八,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914页。
    ①(明)钱薇:《血泪歌》,《海石先生文集》卷之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97,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9页。
    ②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版,第170页。
    ③(清)沈学渊:《严家兵诗》,《桂留山房诗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8-309页。
    ④(明)郑若曾撰,李致中点校:《除内逆》,《筹海图编》卷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76页。
    ⑤(清)张廷玉等:《朱纨传》,《明史》卷二百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04-5405页。
    ①(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御倭议》,《震川先生集》卷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1-72页。
    ②(明)王世贞:《倭志》,《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
    ③(明)宗臣:《报子与》,《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54-1055页。
    ④(明)李攀龙:《送汝南太守徐子与序》,《沧溟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页。
    ⑤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⑥张亭立:《明代兵儒合流与<陈忠裕公兵垣奏议>》,《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第52页。
    ①(明)《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微卷影印,1962年版,第1277页。
    ②(清)张廷玉等:《兵志》,《明史》卷九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43页。
    ③张显清:《关于明代倭寇性质问题的思考》,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二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第61-69页。
    ①(清)金鋐、郑开极纂修:《福建通志》(上)卷三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从刊》34,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版,第1879页。
    ②(明)宗臣:《赠督台王公平倭序代巡台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52页。
    ③(明)宗臣:《登平远台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91页
    ④(清)纪昀等:《宗子相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8页。
    ⑤(明)宗臣著,郑二阳等评:《西门记》评语,《子相文选》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47页。
    ⑥周啸天:《略论明代的边防诗》,《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1期,第148页。
    ⑦(明)俞大酞:《舟师次马幕和李次山》,《正气堂余集》卷之一,《四库未收书辑刊》伍辑20,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页。
    ⑧(明)戚继光:《过文登营》,《止止堂集·横槊稿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4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50页。
    ①(明)宗臣:《福建武举同年录后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27页。
    ②(明)宗臣:《赠大参刘公之浙江叙》,《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69页。
    ③(明)宗臣:《赠袁宪长之云南右方伯叙》,《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02页。
    ④(明)宗臣:《赠巡台斗山樊公序代督台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83页。
    ⑤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8页。
    ⑥(明)宗臣:《赠督台王公平倭序代巡台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56页。
    ⑦(明)宗臣:《登平远台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92页。
    ⑧(明)宗臣:《二曾夜谈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97页。
    ⑨(明)宗臣:《西门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68页。
    ①(明)宗臣:《读太史公杜工部李空同三书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43页。
    ①(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宗子相集》卷十,第933-937页。
    ②(清)黄宗羲:《明文授读》卷十九,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74页。
    ③(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相公》,《目知录集释》卷二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3页。
    ④(清)张廷玉等:《张翀传》,《明史》卷二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566页。
    ⑤(明)何良俊:《史四》,《四友斋丛说》卷之八,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2页。
    ①(明)于慎行:《相鉴》,《谷山笔塵》卷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7页。
    ②(明)宗臣:《总约八篇·慎履第四》,《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7页。
    @(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④(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丛刊》集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⑧(清)刘熙载著,薛正兴点校:《减字木兰花·里中怀古》,《昨非集》卷四,《刘熙载文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07页。
    ⑥(清)张廷玉等:《宗臣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8页。
    ⑦(清)王先谦:《宗子相先生诗集序》,《虚受堂文集》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①(明)陆元李:《宗公百花洲记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卷之三十三《古迹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
    ②(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415页。
    ③(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75页。
    ④(明)王文禄:《文脉》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417,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①(明)宗臣:《墀石刘丈像赞》,《宗子相集》卷十二,第625-626页。
    ②(明)宗臣:《报刘一丈》,《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76页。
    ③(明)宗臣:《墀石刘丈像赞》,《宗子相集》卷十二,第626-627页。
    ④(明)李春芳:《祭墀石刘会丈》,《贻女堂集》卷之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13,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72页。
    ①(明)李春芳:《墀石刘会丈六十序》,《贻女堂集》卷之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13,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36页。
    ②(清)张园棣:《刘玠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3页。
    ③(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④(明)王世懋:《徐方伯子与传》,《王奉常集》卷之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33>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59页。
    ⑤(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六,朱一清主编:《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75页。
    ⑥鲁迅:《孔令境编<当代文人尺牍序>》,《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09页。
    ①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7页。
    ②武夷山隐屏峰岩壁有一处摩崖石刻:“嘉靖乙未冬十月七日,缙云樊献科按闽之暇,偕督学使君宗臣访汪、刘二真人于大隐屏之巅,献科因题其居曰‘怀仙馆’,名其泉曰‘仙掌露’,宗臣为文记之。”现存文集未见其文,或己散佚。
    ③(明)宗臣:《燕子矶》,《宗子相集》卷四,第228页。
    ④(明)宗臣:《游燕子矶记》,《宗子相集》卷十二,第604-605页。
    ①(明)宗臣:《游滴水岩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83-688页。
    ②(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页。
    ①(明)茅坤:《小石城山记》,《柳州文钞七》,《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第13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8页。
    ②(清)奚又溥:《徐霞客游记序》,《徐霞客游记》附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0页。
    ③(明)黄仲昭纂修:《宫室·平远台》,《八闽通志》(下)卷七十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34,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027页
    ①(明)宗臣著,郑二阳等评:《登平远台记》评语,《子相文选》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26,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52页。
    ②(明)宗臣:《旅怀》,《宗子相集》卷七,第329页。
    ③(明)张岱著,云告点校:《跋寓山注》,《琅嬛文集》卷之五,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211页。
    ①(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龚惟长先生》,《锦帆集之三——尺牍》,《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5-206页。
    ②(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吴敦之》,《解脱集之四——尺牍》,《袁宏道集笺校》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06页。
    ③(明)袁宏道:《答小修》,《未编稿之三——诗、尺牍》,《袁宏道集笺校》卷五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17页。
    ④(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丘长孺》,《锦帆集之三——尺牍》,《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
    ⑤(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沈广乘》,《锦帆集之三——尺牍》,《袁宏道集笺校》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页。
    ①(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聂化南书》,《锦帆集之四——尺牍》,《袁宏道集笺校》卷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11页。
    ②(明)宗臣:《报姜使君》,《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14-1015页。
    ③(明)宗臣《报姜使君》,《宗子相集》卷十五,第1013页。
    ④(清)丁廷挺修,赵吉士纂:《康熙徽州府志》卷二,康熙二十八年刊本。
    ⑤(明)袁中道著,钱伯城点校:《玉泉拾遗记》,《珂雪斋集》卷一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57页。
    ①(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李湘洲编修》,《潇碧堂集之十八——尺牍》,《袁宏道集笺校》卷四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33页。
    ②(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潇碧堂集之十三——游记》,《袁宏道集笺校》卷三十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45页。
    ③(清)钱谦益:《嘱毛子晋刻游记书》,《徐霞客游记》附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6页。
    ④(明)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徐霞客游记》附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4-1195页。
    ⑤(清)潘耒:《徐霞客游记序》,《遂初堂集》卷之七,《四库全书总目存目丛书》,集部第250册,齐鲁书1997年版,第9页。
    ⑥(清)钱谦益著,(清)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徐霞客传》,《初学集》卷七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9页。
    ⑦(明)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徐霞客游记》附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4页。
    ⑧(清)纪昀等:《徐霞客游记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日》(整理本)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74页。
    ⑨(清)纪昀等:《徐霞客游记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七十一《史部》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74页。
    ⑩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
    ①(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0页。
    ②(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11页。
    ③王立群:《中国古代文学山水游记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页。
    ①(清)纪昀等:《怀麓堂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集部》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99页。
    ②(清)纪昀等:《遵岩集提要》,《四库全书》本,第127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③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74页。
    ④(明)宗臣:《赠许簿之海宁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63页
    ①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701页。
    ②(清)谢庭兰:《宗公祠记》,(清)张园棣:《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③(唐)韩愈:《答李翊书》,《韩愈全集》文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77页。
    ④(清)张廷玉等:《选举志二》,《明史》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3页。
    ⑤(明)杨慎:《文字之衰》,《升庵集》卷五十二,《四库全书》本,第12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7页。
    ⑥(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拟题》,《日知录集释》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60页。
    ①(明)康海:《制策后附张太微跋》,《对山集》卷一,《四库全书》本,第126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4页。
    ②(明)宗臣:《重刊大学衍义合补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37页
    ③(明)宗臣:《报何侍御》,《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65-866页。
    ④(明)宗臣:《辨学第二》,《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0页。
    ⑤(明)宗臣:《宏志第三》,《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5页。
    ①(明)宗臣:《总约八篇·辨学第二》,《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10-812页。
    ②(清)张园棣:《宗臣传》,《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
    ③(明)欧大任:《宗子相传》,《广陵十先生传》,《四库禁毁书刊》集部47,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32页。
    ④(明)李攀龙:《广陵十先生传序》,《沧溟集》卷十五,《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58页。
    ⑤(明)宗臣:《平远台记》,《宗子相集》卷十三,第691页。
    ⑥(明)屠隆:《詹炎下》,《鸿苞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89,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⑦(明)李梦阳:《空同集》卷六十六《论学》,《四库全书》本,第12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5页。
    ①(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三,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明)宗臣:《总约八篇·遵帝第一》,《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07页。
    ③(明)宗臣:《重刊<中庸一助>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49页。
    ④(明)宗臣:《刻<文训>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36页。
    ⑤(明)宗臣:《刻<文训>叙》,《宗子相集》卷十二,第537页。
    ⑥(清)张廷玉等:《文苑传序》,《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07页。
    ⑦(清)钱谦益:《李按察攀龙》,《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28页。
    ①(明)屠隆:《论诗文》,《鸿苞集》卷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89,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48页。
    ②(明)屠隆:《与王元美先生》,(明)贺复征编:《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四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4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③(明)宗臣:《总约八篇·谈艺第六》,《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25-826页。
    ④(明)屠隆:《鸿苞集》卷十七《三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89,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5页。
    ①(明)李廷机:《新锲宗先生子相文集》序,明万历刻本。
    ②(明)宗臣:《读太史公杜工部李空同三书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44页。
    ⑧(明)宗臣:《读太史公杜工部李空同三书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44页。
    ④(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⑤(清)万斯同:《李杲堂先生五十寿序》,《石园文集》卷七,《四明丛书》本,第21-23页。
    ①(明)宗臣:《总约八篇·谈艺第六》,《宗子相集》卷十三,第823-824页。
    ②(明)屠隆:《鸿苞集》卷十七《六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89,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26页。
    ③(明)唐顺之:《与茅鹿门主事书》,《荆川集》卷四,《四库全书》本,第127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3页。
    ④(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雪涛阁集序》,《瓶花斋集之六——叙》,《袁宏道集笺校》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09页。
    ⑤(明)李梦阳:《再与何氏书》,《空同集》卷六十二,《四库全书》本,第126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8页。
    ⑥(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与沈敬甫书》,《震川先生集》别集卷之七《小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69页。
    ①(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诗·内篇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明)焦竑撰,李剑雄点校:《澹园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81页。
    ③(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5-416页。
    ④(明)宗臣:《报徐子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59-860页。
    ①(清)叶德辉:《宗子相集八卷题跋》,《郎园读书志》卷九集部,程仁桃选编:《清末民初古籍书目题跋七种》,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463页。
    ②(明)江盈科纂,黄仁生辑校:《诗评·诗文才别》,《雪涛阁四小书之四》,《江盈科集》(增订本),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版,第704页。
    ①(明)王世贞:《徙倚轩稿序》,《弇州续稿》卷四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5页。
    ②(明)王世懋:《贺天目徐大夫子与转左方伯序》,《王奉常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别集133,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67页。
    ③(清)纪昀等:《江右诗稿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59页。
    ④(明)陈子龙、李雯等:《李先芳》,《皇明诗选》卷之八,《四库禁毁书丛刊》本,补编5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①(清)钱谦益:《李同知先芳》,《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27页。
    ②(明)于慎行:《明故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北山先生李公墓志铭》,《谷城山馆文集》卷二十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47,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09页。
    ③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5页。
    ④(清)钱谦益:《李同知先芳》,《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27页。
    ⑤(明)李攀龙:《送王元美序》,《沧溟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9页。
    ⑥(明)王世贞:《王氏金虎集序》,《弇州四部稿》卷七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⑦(清)张廷玉等:《李攀龙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7-7378页。
    ⑧(清)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续修四库全书》本,第5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①郑利华:《王世贞年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
    ②袁震宇、刘明今:《明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34页。
    ③朱荣所:《谢榛行实交游考论》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第16页。
    ④(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三,第十九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72页。
    ⑤(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刑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①(明)王世贞:《明中宪大夫福建提刊按察司提学副使方城宗君墓志铭》,《弇州四部稿》卷八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4页。
    ②(明)李攀龙:《五子诗·宗子相》,《沧溟集》卷四,《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③(明)吴国伦:《复王敬美书》,《甔甀洞稿》,卷五十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424页。
    ④(明)王世贞:《赠吴人参明卿先生六十叙》,《弇州续稿》卷三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1页。
    ⑤(明)许国:《吴明卿集序》,《甔甄洞稿》卷首,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4页。
    ⑥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15页。
    ⑦(明)王世懋:《徐方伯子与传》,《王奉常集》卷十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别集133,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59页。
    ⑧(清)张廷玉等:《李攀龙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8页。
    ⑨明)宗原:《七子小像篇》,《宗子相集》附录,第511页。
    ⑩(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①(清)钱谦益:《宗副使臣》,《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31页。
    ②(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四,第十五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00页
    ③(清)钱谦益:《谢山人榛》,《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23页
    ④(明)王世贞:《报宗子相书》,《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一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⑤(明)王世贞:《报宗子相书》,《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一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⑥(明)王兆云:《谢茂秦》,《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九:“榛至京师,颇为人道攀龙治顺德无状,不任为守。”台北:明文书局印行,1991年版,第460页。
    ⑦(明)李攀龙:《戏为绝谢茂秦书》,《沧溟集》卷二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3页。
    ⑧(明)查继佐:《谢榛传》,《罪惟录》卷十八,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印行,1991年版,第2323页。
    ⑨(明)宗臣:《报李于鳞》,《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75页。
    ⑩(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厄言》卷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①(明)徐渭:《廿八日雪》,《徐渭集·徐文长二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3页。
    ②(清)朱彝尊:《谢榛》,《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7页。
    ③(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2页。
    ④(清)胡思敬:《四溟山人诗跋》,《问影楼从书》初编本《四汉山人诗集》。
    ⑥(明)郑仲夔:《仇隙》,《玉塵新谭·清言》卷十,《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07页。
    ⑥(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三,第三十九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80页。
    ①(清)朱彝尊:《谢榛》,《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6页。
    ②(明)李攀龙:《送王元美序》,《沧溟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69页
    ③(清)陈田:《谢榛》,《明诗纪事·己签》卷二,上海:卜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897页
    ④(清)张廷玉等:《李攀龙传》,《明史》卷三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8页。
    ⑤(明)谢榛:《新乡城西昔送李学宪于鳞至此感怀》其五,《四溟集》卷十,《四库全书》本,第128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52页。
    ⑥(清)宋弼:《谢榛》,《山左明诗钞》卷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412,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61页。
    ⑦(明)李攀龙:《答李伯承书》,《沧溟集》卷二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7页。
    ①(明)吴国伦:《哭梁公实比部四首》其二,《甔甀洞稿》卷十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966页。
    ②李庆立:《谢榛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106页。
    ③(明)王世贞:《明承直郎刑部山西司主事梁公实墓表》,《弇州四部稿》卷九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3页。
    ④(明)王世懋:《贺天目徐大夫子与转左方伯序》,《王奉常集》卷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33,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66页。
    ⑤(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118页。
    ①(清)钱大昕;《嘉靖七子考》,《潜研堂集·文集》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4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1页。
    ②(明)王世贞:《明故中宪大夫福建按察副使午渠余公墓志铭》,《弇州续稿》卷一百十二,《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6页。
    ③张珊:《并称探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第166页。
    ①参见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20页。
    ②(明)王樵:《西曹记》,《方麓集》卷六,《四库全书》本,第12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③(明)林大春:《送吴福州诗序》,《井丹先生集》卷九,明万历十九年潮阳林氏家刊本。
    ④何宗美:《明代文人结社综论》,《中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2期,第50-51页。
    ①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18页。
    ②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26页。
    ③(清)张廷玉等:《吴国伦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9页。
    ④(清)朱彝尊:《吴国伦》,《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
    ⑤(明)胡应麟:《国朝下·正德、嘉靖》,《诗薮》续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52页
    ①廖可斌:《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347页。
    ②(明)宗臣:《报李于鳞》,《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75页。
    ③(明)李攀龙:《与吴明卿书》,《沧溟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4页。
    ④(明)王兆云:《余德甫》,《皇明词林人物考(二)》,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第512页。
    ⑤(明)宗臣:《报徐子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60页。
    ⑥(明)宗臣:《报徐子与》,《宗子相集》卷十四,第871页。
    ⑦参见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历科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64页、1010页。
    ⑧(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退朝逢徐子与宗子相与之论诗作》,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26页。
    ①(明)查继佐:《宗臣传》,《罪惟录》卷十八,周骏富辑:《明代传记丛刊》,台北:明文书局印行,1991年版,第2321页。
    ②(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三,第四十九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84页。
    ③(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八,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①(明)吴国伦:《复王敬美书》,《甔甀洞稿》卷五十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424页。
    ②(明)吴国伦:《哭宗子相诗四首》,《甔甀洞稿》卷二十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120页。
    ③(明)吴国伦:《与宗子相书》,《甔甀洞稿》卷五十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63页。
    ④(明)吴国伦:《报宗先生书》,《甔甀洞稿》卷四十九,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75页。
    ①(明)吴国伦:《与宗子培书》,《甔甀洞稿》卷四十九,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77页。
    ②(明)吴国伦:《报元美书》,《甔甀洞稿》卷五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第2355页
    ③(明)吴国伦:《报元美书》,《甔甀洞稿》卷五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第2352页。
    ④参见张永刚:《吴国伦生平及文学复古》,《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1期。该文认为,嘉靖三十三年,吴国伦在京,爆发了七子内部的第一次纷争,即宗、吴之争。嘉靖三十七年,七子内部第二次起了纷争,谢榛因与李攀龙交恶而被排挤出五、七子之列。李攀龙重订五子,黔谢榛而登吴明卿。吴国伦作《五子诗和于鳞元美作》,与之呼应。嘉靖四十年,七子内部发生第三次纷争,李攀龙因怀疑吴国伦有“境外交”,五子诗遂将徐中行置于吴国伦之前,引起吴国伦强烈不满,后吴国伦写信给工世懋进行申辩。
    ①(明)吴国伦:《读宗子相遗稿怆然作》,《甔甀洞稿》卷五,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431页。
    ②(明)郑仲夔:《任诞》,《玉塵新谭·清言》卷八,《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2页。
    ③(明)许国:《吴明卿集序》,《甔甀洞稿》卷首,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4页。
    ①(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明中叶才士好傲诞之习》,《廿二史札校证》卷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3-784页。
    ②(清)张廷玉等:《杨溥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144页。
    (明)王守仁撰,(明)钱德洪原编、(明)谢廷杰汇编:《外集四·送别省吾林都宪序》,《王文成全书》卷二二,《四库全书》本,第126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第644页。
    ④(清)张廷玉等:《儒林传一》,《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222页。
    ⑤(明)高攀龙:《王文成公年谱序》,《高子遗书》卷九上,《四库全书》本,第129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5页。
    ①(明)何景明:《李大夫行》,《大复集》卷十一三,《四库全书》本,第12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②(清)张廷玉等:《李梦阳传》,《明史》卷二百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438页。
    ③钱钟书:《论难一概》,《谈艺录》(补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03页。
    ④(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四库全书》本,第10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页。
    ⑤(明)冯梦龙:《卢太学诗酒傲公侯》,《醒世恒言》卷二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1页。
    ⑥(明)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弇州四部稿》卷八十三,《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366页。
    ①(明)王世贞:《中奉大夫江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天目徐公墓碑》,《弇州续稿》卷一百三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60页
    ②(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③(明)梁有贞:《梁比部行状》,《兰汀存稿》附录,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86页
    ④(明)王世贞:《吴明卿先生集序》,《弇州续稿》卷四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2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3页。
    ⑤(明)王世贞:《瑞昌王府三辅国将军龙沙公暨元配张夫人合葬志铭》,《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4页。
    ⑥罗浩刚:《论杜甫“诗圣”誉称在明代的逐步确立》,《平顶山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9年第1期,第78-81页。
    ⑦郭绍虞笺释:《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⑧孙学堂:《从台阁体到复古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67页。
    ①(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三,第三十九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80页。
    ②(明)胡应麟:《近体土》,《诗薮》内编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③(明)胡应麟:《近体中》,《诗薮》内编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3页。
    ④(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六,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⑤(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哀哉行四首庚戊岁八月十六日虏犯京师》,《谢榛全集校笺》卷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⑥(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二,第五十七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7页。
    ①(明)王文禄《诗的》,《挥塵录诗话(及其他四种)》,《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②钱纂博:《中国文学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第736页。
    ③(明)吴国伦:《访子相旅社醉而放歌》,《甔甀洞稿》卷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540页。
    ①(清)张廷玉等:《李攀龙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7-7378页。
    ②蒋鹏举:《李攀龙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43页。
    ③(明)李攀龙:《古乐府序》,《沧溟集》卷一,《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④罗宗强:《读<沧溟先生集>手记》,《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第85页。
    ⑤(清)钱谦益:《李按察攀龙》,《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428页。
    ①(明)李攀龙:《大阅兵海上》其一、二,《沧溟集》卷十,《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8页。
    ②(明)陈子龙、李雯等:《李攀龙》,《皇明诗选》卷之十一,《四库禁毁书从刊》本,补编5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③(明)王世贞著,陆洁栋、周明初批注:《艺苑卮言》卷七,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④(明)李攀龙:《五子诗·宗子相》,《沧溟集》卷四,《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①(明)李攀龙:《送宗子相序》,《沧溟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页。
    ②(明)李攀龙:《送宗子相序》,《沧溟集》卷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③(明)李攀龙:《送公实还南海》,《沧溟集》卷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④(明)李攀龙:《与吴明卿书》,《沧溟集》卷二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4页。
    ⑤(清)张廷玉等:《王世贞传》,《明史》卷二八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80-7381页。
    ⑥(清)纪昀等:《弇州山人四部稿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 2325页。
    ①(清)纪昀等:《弇州山人四部稿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5页
    ②(明)艾南英:《答夏彝仲论文书》,《天傭子集》卷二,《四库禁毁书丛刊》本,补编72,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③(清)纪昀等:《弇州山人四部稿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5页。
    ④(清)朱彝尊:《王世贞》,《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2页。
    ⑤(明)胡应麟:《国朝下·正德、嘉站》,《诗薮》续编卷二,上海:土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353页。
    ⑥(明)王世贞:《浮淮集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①(明)王世贞:《放歌赠子相考功出参闽省》,《弇州四部稿》卷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②(明)王世贞:《戏宗吏部买妾》,《弇州四部稿》卷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③(明)王世贞:《哭子相》,《弇州四部稿》卷三十六,《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0页。
    ①(明)王世贞:《宗子相集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②(明)王世贞:《宗子相集序》,《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135页。
    ③(清)张廷玉等:《谢榛传》,《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6页。
    ④吴乔:《围炉诗话》卷之六,《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7页
    ①(清)王先谦:《宗子相先生诗集序》,《虚受堂文集》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570册,2002年版,第314-315页。
    ②(清)纪昀:《天目山堂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61页。
    ③(明)徐中行:《太宰李公<群玉楼稿>序》,《天目先生集》卷十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582页。
    ④(明)徐中行:《秋日同宗少参子相游朝斗岩作》,《天目先生集》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91页。
    ①(明)徐中行:《宗公案牍》,《天目先生集》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857页。
    ②(明)王世贞:《明承直郎刑部山西司主事梁公实墓表》,《弇州四部稿》卷九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了年版,第523页。
    ③(明)王世贞:《明承直郎刑部山西司主事梁公实墓表》,《弇州四部稿》卷九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23页。
    ④(清)朱彝尊:《梁有誉》,《静志居诗话》卷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8页。
    ⑤(明);胡应麟:《六朝》,《诗薮》外编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54页
    ①(清)纪昀等:《四溟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30页。
    ②(明)陈子龙、李雯等:《梁有誉》,《皇明诗选》卷四,《四库禁毁书丛刊》本,补编5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③(清)纪昀等:《宗子相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二《集部》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28页。
    ①(明)计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点校:《李自成伪沼》,《明季北略》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66页。
    ②(明)计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点校:《责臣罪己》,《明季北略》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9页。
    ③(明)计六奇撰,魏得良、任道斌点校:《帝后自尽》,《明季北略》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69页。
    ④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8页。
    ⑤(汉)赵岐注,(宋)孙爽疏:《离娄下》,《孟子注疏》卷八,(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6页。
    ①(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宗子相集》卷十四,第936页。
    ②(明)宗臣:《大学衍义合补序》,《宗子相集》卷十三,第736-740页。
    ③缪钺:《诗词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①(清)归庄:《吴余常诗稿序》,《归庄集》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182-183页。
    ②(明)郑二阳等:《九月西征记》评语,《子相文选》卷四,第549页。
    ③(清)黄宗羲:《明文案序上》,《四库禁毁书丛刊》本,补编44,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58页。
    ④(清)黄宗羲:《明文案序上》,《四库禁毁书从刊》本,补编44,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458页。
    ①李时人:《论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与“流派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2页。
    ③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沈山人诗六卷续集五卷》云:“首乾卢学易遴选,启明潘应诏校正,子相宗臣编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19页。
    ④参见郁步生:《明代扬州府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8页。
    ①(清)朱彝尊:《朱应登》,《静志居诗话》卷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8页。
    ②(明)许宗鲁:《凌谿先生集叙》,朱应登《凌谿先生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51,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381-382页。
    ③(清)纪昀等:《凌谿集提要》,《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一百七十六《集部》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412页。
    ①潘宝明:《讽刺文学与扬州》,《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54页。
    ②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194-199页。
    ①(明)宗臣:《情女述怀》,谢伯阳:《全明散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2391-2392页
    ①(明)李廷机:《引宗方城先生文集首》,《新锲宗先生子相文集》,明万历二十七年书林郑氏云竹斋刻本。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1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3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4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5-246页。
    ③(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6页。
    ④(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6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7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七,《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页。
    ③(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七,《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259页。
    ④(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七,《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七,《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七,《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
    ③(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七,《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页。
    ④(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八,《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八,《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八,《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66-267页。
    ③(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八,《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土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1页。
    ④(明)李攀龙:《沧溟集》卷八,《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72页。
    ⑤(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一,《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0页。
    ⑥(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一,《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0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二,《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二,《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2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二,《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页。
    ③(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三,《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0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五,《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了年版,第358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二六,《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0页。
    ③(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二九,《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0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二九,《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3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二九,《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3-544页。
    ③(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二九,《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4页。
    ④(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二九,《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4页。
    ⑤(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二九,《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5页。
    ①(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三○,《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页。
    ②(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三○,《四库全书》本,第127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7-558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25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87年版,第26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163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八,《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4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三,《四库全书》木,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6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300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305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五,《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8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五,《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9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五,《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0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五,《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1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六,《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二六,《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0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1-382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一,《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1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三,《四库全书》木,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8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0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三,《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1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5-426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9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0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1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2页。
    ⑥(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四,《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4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五,《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8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五,《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0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五,《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1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六,《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6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六,《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57页。
    ⑥(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六,《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0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三八,《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83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七,《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2-603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八,《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8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八,《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5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八,《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8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四八,《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612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五一,《四库全书》本,第127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2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五,《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六,《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148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八三,《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5-366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四库全书》本,第128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62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七,《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
    ⑥(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32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3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4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一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4-35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5-36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8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6-47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52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4-55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二,《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5-166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二十九,《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7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四十八,《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03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3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3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8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四库全书》本,第128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36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三,《四库全书》本,第12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十一,《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64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十二,《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76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二十三,《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15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三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63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四十,《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六十三,《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六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页。
    ①(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八十,《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80页。
    ②(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八十二,《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5页。
    ③(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八十五,《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41页。
    ④(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一百九十,《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06页。
    ⑤(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续稿》卷二百四,《四库全书》本,第12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875页。
    ①(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②(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130页。
    ③(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④(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①(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十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471页。
    ②(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十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67页。
    ③(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十五,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79页。
    ④(明)谢榛著,李庆立校笺:《谢榛全集校笺》卷十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13页。
    ⑤(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五,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421页。
    ①(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五,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431页。
    ②(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539页。
    ③(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539-541页。
    ①(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66页。
    ②(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67页。
    ③(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68页。
    ④(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68页。
    ①(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70页。
    ②(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75页。
    ③(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76页。
    ④(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76页。
    ⑤(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76页。
    ①(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677页
    ②(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715页。
    ③(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959页。
    ④(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968页。
    ⑤(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26页。
    ⑥(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26页。
    ⑧(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52页。
    ①(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56页。
    ②(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57页。
    ③(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58页。
    ④(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59页。
    ⑤(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66页。
    ⑥(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66页。
    ①(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68页
    ②(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102页
    ③(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93页。
    ①(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118页。
    ②(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四十九,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63页。
    ③(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四十九,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64页。
    ①(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四十九,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75页。
    ②(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四十九,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2277页
    ③(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42页。
    ④(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52页。
    ⑤(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52页。
    ①(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53页。
    ②(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54页。
    ③(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54页。
    ④(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56页。
    ⑤(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89页。
    ⑥(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90页。
    ⑦(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95页。
    ①(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197页。
    ②(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01页。
    ③(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01页。
    ④(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02页。
    ⑤(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03页。
    ⑥(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08页。
    ①(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82页。
    ②(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84页。
    ③(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90页。
    ④(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91页。
    ⑤(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七,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294页。
    ⑥(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326页。
    ①(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434页。
    ②(明)徐中行:《徐天日先生集》卷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434页。
    ③(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十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582页。
    ①(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801页。
    ②(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843页。
    ③(明)徐中行:《徐天目先生集》卷二十,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第857页。
    ④(明)梁有誉:《兰汀存稿》卷一,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52页。
    ①(明)梁有誉:《兰汀存稿》卷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7页。
    ②(明)梁有誉:《兰汀存稿》卷三,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08页。
    ③(明)梁有誉:《兰汀存稿》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47页。
    ④(明)梁有誉:《兰汀存稿》卷四,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51页。
    ⑤(明)梁有誉:《兰汀存稿》卷五,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71页。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明嘉靖三十九年就正斋15卷刻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明嘉靖间三十九年8卷刻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明嘉靖三十九年门人黄中等15卷刻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明嘉靖吴国伦12卷刻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明万历宗书重校15卷刻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明万历15卷刻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明万历14卷刻本
    《新锲宗先生子相文集》,(明)宗臣撰,明万历二十七年书林郑氏云竹斋12卷刻本
    《新锲宗先生子相文集》,(明)宗臣撰,明万历四十年范济宇12卷刻本
    《宗子相先生集》,(明)明末天华阁25卷刻本
    《子相文选》,(明)宗臣撰,明天启二年5卷刻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四库全书》15卷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清15卷本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5卷影印本,1976年版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台湾商务印书馆15卷影印本,1983年版
    《宗子相集》,(明)宗臣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5卷影印本,1987年版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史记》,(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后汉书》,(南朝宋)范哗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1965年版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史》,(明)宋濂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北平图书馆红格抄本微卷影印,1962年版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通鉴》,(清)夏燮撰,王日根等校点,岳麓书社,1999年版
    《明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撰,中华书局,1977年版
    《明会要》,(清)龙文彬纂,中华书局,1956年版
    《国榷》,(明)谈迁撰,《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献微录》,(明)焦竑辑,上海书店影印本,1987年版
    《广陵十先生传》,(明)欧大任撰,《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皇明词林人物考》,(明)王兆云撰,《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清)张园棣修,咸丰二年刻本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
    《善本书室藏书志》,(清)丁丙,中华书局,2006年版
    《列朝诗集小传》,(清)钱谦益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明诗纪事》,(清)陈田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谷山笔塵》,(明)于慎行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四友斋丛说》,(明)何良俊撰,中华书局,1983年版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中华书局,1996年版
    《韩愈全集》,(唐)韩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苏轼文集》,(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朱子全书》,(宋)朱熹著,朱杰人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宋濂全集》,(明)宋濂著,罗月霞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沧溟集》,(明)李攀龙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弇州四部稿》,(明)王世贞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弇州续稿》,(明)王世贞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奉常集》,(明)王世懋撰,明万历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兰汀存稿》,(明)梁有誉撰,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6年版
    《甔甀洞稿》,(明)吴国伦撰,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6年版
    《天目先生集》,(明)徐中行撰,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本,1976年版
    《谢榛全集校笺》,谢榛著,李庆立校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余德甫先生集》,(明)余曰德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李东阳集》,(明)李东阳撰,周寅宾校点,岳麓书社,1983年版
    《空同集》,(明)李梦阳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大复集》,(明)何景明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迪功集》,(明)徐祯卿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遵岩先生文集》,(明)王慎中撰,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荆川先生文集》,(明)唐顺之撰,《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震川先生集》,(明)归有光撰,周本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白苏斋类集》,(明)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袁宏道集笺校》,(明)袁宏道撰,钱伯城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坷雪斋集》,(明)袁中道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隐秀轩集》,(明)钟惺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谭元春集》,(明)谭元春撰,陈杏珍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诗品汇》,(明)高株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等选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
    《明文海》,(清)黄宗羲编,《四库全书》本
    《明诗综》,(清)朱彝尊编,《四库全书》本
    《全明文》,钱伯城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全明散曲》,谢伯阳编,齐鲁书社,1994年版
    《明诗评选》,(清)王夫之评选,陈新校点,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明三十家诗选》,(清)汪端选编,同治十二年刻本
    《明诗别裁集》,(清)沈德潜、周准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明诗归》,(明)钟惺、谭元春选编,《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盛明百家诗》,(明)俞宪编,《四库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
    《黄宗羲全集》,(清)黄宗羲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幽梦影》,(清)张潮著,肖凡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刘熙载文集》,(清)刘熙载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四溟诗话》,(明)谢棒撰,宛平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艺苑危言》,(明)王世贞撰,陆洁栋、周明初批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诗薮》,(明)胡应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诗源辩体》,(明)许学夷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文章辨体序说》,(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唐音癸签》,(明)胡震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撰,(清)黄汝成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静志居诗话》,(清)朱彝尊著,黄君坦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区瓦北诗话》,(清)赵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83年版
    《艺概》,(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清)纪昀等撰,中华书局,1997年版
    《随园诗话》,(清)袁枚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香祖笔记》,(清)王士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坚瓠集》,(清)褚人获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王国维论学集》,王国维著,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撰,夏晓虹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歌德谈话录》,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文学概说》,青木正儿著,重庆出版社,lc02年版
    《中国文学史》,钱基博著,东方出版中心,2008年版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历代别集序跋综录(元—明代卷)》,钱仲联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明代倭寇战争》,李光璧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明代倭寇考略》,陈懋恒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引得编纂处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六朝乐府与民歌》,王运熙著,中华书局,1961年版
    《乐府诗论丛》,王运熙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袁中郎研究》,任访秋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善本书提要》,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明史人名索引》,李裕民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中央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科举史话》,王道成著,中华书局,1988年版
    《明代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李恭简修,魏俊、任乃赓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谢棒研究》,李庆立著,齐鲁书社,1993年版
    《王世贞年谱》,郑利华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明代前后七子研究》,陈书录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晚明士风与文学》,夏咸淳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明代诗文的演变》,陈书录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晚明思想史论》,嵇文甫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周明初著,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
    《文艺的“复古”与创新》,霍有明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版
    《明代版刻图释》,周心慧主编,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
    《晚明小品研究》,吴承学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赵园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华野史·明朝卷》,车吉心总主编,泰山出版社,1999年版
    《袁宏道评传》,周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许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明代出版史稿》,缪咏禾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周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明代诗学》,陈文新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情与理的碰撞一明代士林心史》,夏咸淳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黄卓越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明代文学研究》,邓绍基,史铁良主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明代文人心态史》,史小军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复古与复元古——中国古代复古文学理论的美学探源》,刘绍瑾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王世贞研究》,郑利华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晚明诗歌研究》,李圣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公安派研究》,钟林斌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历代名人家训》,喻岳衡编著,岳麓书社,2003年版
    《明清散文流派论》,熊礼汇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蒋寅著,中华书局,2003年版
    《崇古理念的淡退:王世贞与十六世纪文学思想》,孙学堂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明代文学研究》,鲍世斌著,巴蜀书社,2004年版
    《明代社会生活史》,陈宝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明别集版本志》,崔建英辑订,贾卫民、李晓亚参订,中华书局,2006年版
    《知非集:元明清文学与文献论稿》,陆林著,黄山书社,2006年版
    《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陈文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明代文学研究论集:2006》,廖可斌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明代前中期诗学辨体理论研究》,邓新跃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陈国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晚明七十年1573-1644,从中兴到覆亡》,十年砍柴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严绍璗编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古书版本鉴定》(修订版),李致忠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明代唐宋派研究》,黄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廖可斌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清末民初古籍书目题跋七种》,程仁桃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赋体评议》,周勋初,《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离骚学与中国古代文论》,许结,《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后七子”内部分化的一桩著名公案——李、谢之争考论》,李庆立,《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明“后七子”结社始末考》,李庆立,《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
    《浅谈后七子的内部纷争及其影响》,王承丹,《临沂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叶舒宪,《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第2期
    《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吴承学、曹虹、蒋寅,《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略论明代的边防诗》,周啸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论前后七子的诗学祈向》,陈文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论王世贞诗文主张的形成与后七子的结盟》,丽仔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9期
    《二十世纪明代文学研究之走向》,邓绍基、史铁良,《中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佛禅与袁宏道的文学思想》,周群,《文史哲》,2002年第1期
    《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陈文新,《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从台阁体到复古派》,孙学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宗臣创作述评》,李博,《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谢榛、王世贞诗论比较》,林启柱,《求索》,2003年第3期
    《论明七子的文化人格》,孙学堂,《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试论明代前后七子的理论贡献》,郭瑞芳,《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吴国伦年谱简编》,张永刚,《聊城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前后七子”的诗文复古与明代文化复古思潮》,刘毓庆,《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试论前后七子与“公安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对立》,雷震,《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李攀龙简谱》,蒋鹏举,《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明代文学思想转型期徐渭与王世贞之比较—兼论吴越文化、朝野文学之异同及影响》,陈书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论钱谦益对前后七子的批评(上)》,杨连民,《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论钱谦益对前后七子的批评(下)》,杨连民,《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论明前期的清官循吏》,陈梧桐,《史学集刊》,2006年第5期
    《王夫之与明代诗歌》,董林,《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
    《吴国伦生平及文学复古》,张永刚,《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唐宋派与后七子关系新论》,蒋鹏举,《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12期
    《中晚明之交文学新探》,孙康宜,《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明代兵儒合流与<陈忠裕公兵垣奏议>》,张亭立,《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杨柳题材创作繁盛的原因和意义》,程杰,《文史哲》,2008年第1期
    《杨柳:江南区域文化的典型象征》,石志鸟,《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论王世贞明诗文流变观》,魏宏远,《兰州学刊》,2008年第1期
    《明代的文学复古与史学复兴》,张德建,《中州学刊》,2008年第3期
    《科举背景下的明清教育对文学的负面影响》,付琼,《上海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文学共鸣的心理机制》,周立琼,《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论杜甫“诗圣”誉称在明代的逐步确立》,罗浩刚,《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并称探源》,张珊,《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加强区域文化视野中明清区域文学的特色研究》,陈书录,《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公安派的文化阐释》,易闻晓,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谢棒论》,、邵传永,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王世贞文学研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归有光研究》,贝京,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李攀龙研究》,蒋鹏举,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刘尊举,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李攀龙年谱稿》,王秋明,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2007年
    《论嘉靖后期到万历前期的文学理论》,彭静,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袁中道入仕后诗文创作研究》,贺莉莉,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袁宏道的诗论与诗歌创作》,刘芹,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公安派“性灵”文学思想研究》,段慧冬,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严篙其人其诗》,王兰兰,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明代湖广作家研究》,刘方,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年
    《宗臣经世致用观及其诗文研究》,安琪,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明代格调理论研究》,曹碧清,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明代扬州府作家研究》,郁步生,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