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发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一步认识到教师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之后,普遍组织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活动,并且力度逐年增大。这些培训活动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和素质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面貌。但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这种由高校主持的培训弊端日益显现,于是,有些学校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校本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外培训的缺陷,但作为以"补缺"为旨归的"培训",在促进教师主动全面发展方面仍显不足。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小学教师校本发展"这一概念,以期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探寻更为广阔的教师发展对策。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校本发展"的提出。文章首先在对"教师发展"和"校本"进行概念辨析的基础上,阐释了"教师校本发展"的含义,并分析了本研究限定于"中小学教师"的原因,接着从四方面考查了"中小学教师校本发展"兴起的缘由:1、对传统培训模式弊端的反思;2、校本课程、校本研究、校本管理的兴起;3、人们对教学本质认识的深化;4、对教师形象的重新设定。
    第二部分:对国外中小学教师校本发展的省视。由于国外关于教师校本发展多采用"校本培训"方式,故本部分主要对较具代表性的英美两国的校本培训作以考查,并在此基础上省视了国外教师校本培训在促进教师校本发展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以作为笔者构思我国中小学教师校本发展的依据。
    第三部分:我国中小学教师校本发展的构想。本部分在对影响中小学教师校本发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校本发展的对策:1、转变有关人员的观念;2、实施校本培训;3、开展行动研究;4、建设学习型学校。
    总之,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应是主动的、开放的、全面的,促进教师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尤其是教师本人及其所任职的学校。本文提出教师校本发展并不是对传统培训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的否定,而是对其采取的一种弥补和变更措施,而且,校外人员和机构在促进教师发展时也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积极参与。因此,希望各中小学、各位老师以及各界关注教师发展的人士行动起来,投身于教师校本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
During 1980's, teachers' vital status being recognized further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field, a large number of activities of training teachers having being organized all over the country. Furthermore, the training is being intensified step by step. These actions improve the teachers' qualities and speed up their development. But with times proceeding, the defects of university-based training are becoming visible, so some schools learn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and develop school-based training, which makes up for the defects to some extend. The training to "make up for defects" is not enough to promote teachers' activ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order to search for more extens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eacher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fter expounding what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school-base mean, the author gives implication of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the research is limited to elementary school. Next, the paper advances four causes about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ppearance: (1)Ponderation on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2)Emergen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3)Recognizing the teaching essence more deeply; (4)Understanding the image of teachers in new perspective.
    Because the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depends on school-based training abroad, the second part mainly examines the representative school-based training in America and Englan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further inspect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in improving teachers'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basis for author to conceive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na.
    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eption to promote the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author tries proposing some concrete measures: (1)Changing related personnel's idea; (2)Implementing school-based training; (3)Launching action research;(4)Setting up learning school.
    In short,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should be active, open and comprehensive. All circles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teachers and the schools where teachers working. The advancement of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s not to negate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training in promoting the teachers'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reparative and alterative measure. What's more, the help outside schools for promoting teachers' development must have the teachers' and schools' active participation as its basis. The author hopes related personnel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practices and research of improving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引文
著作类: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布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德]第斯多惠著:《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4、[美]欧内斯特·L· 博耶著:《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法]柏拉、让丹著:《学校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叶澜、白益民、王楠、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袁振国、谢维和等主编:《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朱小蔓著:《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郑金洲著:《校本研究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教育研究专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叶忠海著:《大学后继续教育论》,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
    16、王北生、姬忠林主编:《成人教育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高志敏等著:《成人教育心理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王斌华著:《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王北生著:《教学艺术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1、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2、杜时忠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3、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胡东芳、陈炯编:《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教育的透视与反思》,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瞿葆奎等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8、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文章类:
    
    
    1、叶澜:“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
    提供的启示与经验”,《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
    2、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3、叶澜:“跨世纪中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年第2期。
    4、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5、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课程· 教材· 教法》,2002年第4期。
    6、陈桂生:“‘基础教育’辨析”,《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期。
    7、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8、林正范、徐丽华:“略论新世纪新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特征”,《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8年第6期。
    9、肖川:“论教师的专业成熟及其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11、程红艳:“教师形象:从‘师范人格’到‘非师范人格’”,《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12、霍力岩:“21世纪的教师形象”,《教育展望》,2000年第1、2期。
    1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14、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5、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16、彭泽平:“培养公民还是人才——对我国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17、石中英:“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人民教育》,2002年第1期。
    18、曾乔:“论创建人本特色的学校模式”,《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19、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0、卢乃桂、操太圣:“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教育研究》,2002年第12期。
    21、许雪梅:“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有效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22、陈颢:“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势”,《中小学学校管理》,2001年第3期。
    23、毛亚庆:“应注重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管理”,《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4、冯周卓:“论中小学校管理改革的创新”,《中小学学校管理》,2001年第6期。
    25、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6、厉以贤:“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教育研究》,1997年第7期。
    27、黄明:“关注教师发展:走进新课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28、戚业国、陈玉琨:“学校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29 赵慧:“以专业发展学校看美国教师教育改革”,《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30、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31、郑金洲:“认识‘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32、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33、洪永胜:“对‘校本培训’的再认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4期 。
    34、林永希:“‘校本’挑战校长”,《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5、卢辉炬、谢清连:“浅论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喀什师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6、李臣之:“课程开发呼唤校本教师进修”,《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5期。
    37、陈立群、乔世伟、任奕奕:“构建学校自培体系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38、朱益明:“论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1期。
    39、王俭、余秋月、洪俊彬:“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40、胡杰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校本化培训”,《北京教育》,2002年第5期。
    41、朱旭东:“国外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研究”,《外国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42、许健美:“美国的教师发展学校”,《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43、丁邦平:“论美国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44、田爱丽:“中美英三国教师培训‘校本’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8期。
    4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制度、理念、课题”,《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46、洪明:“西方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转向——行动研究探略”,《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47、刘良华:“教育行动研究——解释学的观点”,《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1期。
    48、姚利民:“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49、吴义昌:“行动研究法的历史演变及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启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50、刘朋:“走向以人为本的行动研究——讨论教育行动研究的伦理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51、陈乃林、孙孔懿:“学习型组织及其发展”,《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5期。
    52、孟繁华:“构建现代学校的学习型组织”,《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53、丁秀芝:“试论教师群体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4、郑春光:“学校创新的重要策略——组织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①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①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②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①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274页。
    ② 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① 以上关于“校本”的论述主要参考郑金洲:“认识'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6期。
    ② 王长纯:“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重新发现”,《教育研究》,2001年第11期 。
    ① 转引自王楠:“终身学习:教师自我成长的云梯”,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2002年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
    ① 李春玲:“一个概念:教育理想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① 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10期。
    ② 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和思考”,《教育探索》,2002年第4期。
    ① 徐继存:“教师生活重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12期。
    ②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① 转引自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① 袁桂林:“英国在职培训的六阶段模式”,《外国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①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②《人民日报》,2001年1月16日第六版。
    ① 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1年第8期。
    ① 袁振国等主编:《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9页。
    ② 转引自袁振国等主编:《教育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① 转引自李兴洲:“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的比较”,《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第1期。
    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0页。
    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布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译者的话)。
    ② 转引自刘良华:“教学实验改革百年:反思与构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第2期。
    ① 郑金洲:“认识‘校本培训’”,《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9期。
    ② 郑金洲:“认识‘校本培训’”,《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9期。
    ① 王少非:“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法与教学案例的开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① 转引自高慎英:“教师成为研究者 ‘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3期。
    ② 转引自刘尧:“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构想”,《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①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教育研究专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② 宋秋前:“教育动研究述评”,《杭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①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50页。
    ① 范国睿:“走向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学校”,《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2期。
    ① 徐永高:“构建学习型组织浅见”,《广州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②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2页。
    ①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页。
    ② 肖锋:“创建学习型学校”,《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3期。
    ③ 潘健:“师范教育和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与对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① 徐永高:“构建学习型组织浅见”,《广州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②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