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意表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民意表达逐渐成为一股醒目的社会潮流。加强民意表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础层面,是人民的强烈呼声,也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如何认识民意、表达民意、分析民意以及如何使公共政策以民意为依归,是实现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民意表达的概念、要素、结构、特征、价值、功能、环境、动力以及主要的路径,着力分析了当今中国民意表达的现状及其成因,并就一些突出问题提出基本的改良思路,旨在以系统的目光审视中国的民意现象,并透视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背景,为中国民主政治大厦打开另一扇窗子。
     广义的民意概念是指民众与公共领域相关的意志,是与国家意志相对应的范畴,通常与公共政策紧密相关;民意表达的要素包括民(主体)、客体、意志、路径、对方、场和环境,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充分的民意表达是现代政治和现代社会价值追求的天然构成,承载着自由、平等、民主与正义等普世价值;民意表达与社会是同质的,其动力来自于利益驱动、正义驱动与责任驱动,需要一定程度的规制与引导;民意表达的基本路径包括正式路径、民间路径、媒体路径与民调路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信访制度都是中国民意表达的正式路径。三种代表会议制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信访制度在发挥民意表达功能的同时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民间路径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民间社团组织机制,是基础的民意场。民间路径的建设其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民间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意表达的路径,媒体具有广泛性、及时性、公开性、多元性与间接性的特点,在民意表达中承担着呈现客体、整合民意、强化表达与培育主体的功能。媒体能否真实地传达民意,取决于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媒体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媒体与传播的关系。网络日益成为民意表达的强大路径,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成本低、反馈快、容量大、互动性强、自由度高等特点,因此公共管理部门需要给予高度重视;民意调查是民意表达的重要路径,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工具。民意调查的科学性特质为客观表达民意提供了可能,但也因其固有的缺陷受到广泛的诟病。除了民意测验之外,调查研究、座谈会、听证会等也是民意调查的形式,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the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s rapidly development, the expression of public will become a striking social tidal current gradually. Strengthening the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is a basic aspect of democracy construction, is people's intense call, is also the social progress objective request.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think about how to know the public opinion, how to express the public will, how to analyze the public opinion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s well as how to make the community policy take the public opinion as the basi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systematically the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concept, the essential factor, the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 the value, the function, the environment, the power as well as the main way of the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generalized public opinion concept is refers to the populace's will related with the public domain, is a category which corresponds with the national will, is closely related usually with the community policy;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essential factor includes people (subject), object, will, way, opposite party, field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which exists interaction and restricts; Free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is a natural constituent of the value pursuance of modern politics and society, containing the universal value as freedom, equality, democracy and justice; Th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comes from benefit justice and obligation, restricted by the environment of economy, legal system, politics and culture ,as well as regulated by the public authority in any countr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syste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resentative assembly system as well as the inquiry system are official ways of china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The three kind of representative systems need to further consummation and the inquiry system has the very tremendous negative influence during display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function; The folk way includes the grass roots autonomous system and the folk mass organ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is critica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lk way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As a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way , the media has the universality, timeliness, openness, multiplication and the indirect characteristics, undertaking the function of presenting object, conforming public opinion, strengthening expression and cultivating subjects in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Whether does the media transmit truly the public opinion, is decided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media and the government, media and the market and media and mass communication. The network becomes the formidable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way day by da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dia it is low-cost, quick-feed back, large-capacity and better- interactive. Therefore 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needs to pay more attention on it; Poll is the formidable way of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is also the modern democracy important tool with scientific characteristic which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the objective expression of public opinion, but it also receives multitudinous denouncing because of its inherent flaw. Besides public opinion poll, Investigation, symposium and public hearing are also the way of research public opinion.
引文
[1][2][16]黄月平.民意的发现和表达[N].浙江人大.2006(12).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4][15]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
    [5]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新闻网:1987-10-25.
    [6][8][18]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网十七大专题报告.2007年10月25日.
    [7]林尚立.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J].社会.2006(3).
    [9]俞吾金.也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
    [10]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J].现代传播.2004(2).
    [11]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12]张国清.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M].人民出版社.2006:12.
    [13]刘建明.政治文明视阈下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M].理论探讨.2007(4).
    [14]江泽民.在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R].新华网新华资料.2002-11-8.
    [17]塞缪尔.享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59.
    [19]肖巍.西欧社会党社会治理理论和政策述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0]吴顺长.民意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9-20.
    [21]杨意菁.公共/众、民意与媒体再现[M].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媒介论坛.2002-01-28.
    [1]“氏族有议事会,它是氏族的一切成年男女享有平等表决权的民主集会。这种议事会选举、撤换酋长和军事首领,以及其余的‘信仰守护人';它作出为被杀害的氏族成员接受赎金(w ergeld)或实行血族复仇的决定,它收养外人加入氏族。总之,它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4)。
    [2][36]李广智、李培元、贾宏图。舆论学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33-35、11。
    [3][4][6][7][8][9][10][11][12][13][14][15]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0、33、24、79、21、32、3、40、36、53、79、36页。
    [5]一些学者把众意定义为团体、群体的意志,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中没有找到依据。
    [16]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9。
    [17]杨意菁。民意调查的理想国--一个深思熟虑民调的探讨[M]。民意研究季刊。1998(204)。
    [18]程世寿。公共舆论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123。
    [19][32][33]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170、171、171。
    [20][29][38][41][42][43][44][45][46]吴顺长。民意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7、6、85、155-158、155-158、151-153、153-155、192-193、197-198。
    [21][22][30][31][35]单之卉。民意何来,民意何去--点击民意研究关键话题[M]。《数据》。2006(9)。
    [23]陈善哲。中国民意调查机构“出生潮”[M]。南方报业网:2005-01-26。
    [24]赵刚。香港舆论认为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反映港人希望繁荣稳定的主流民意[N]。人民网综合报道。2004-04-28。
    [25]陈建兴、张勇。高瞻远瞩 诚挚善意 两岸学者谈胡锦涛四点建议。新华网港澳台要闻。2006-04-26。
    [26]广州社会心理与情绪十四年研究[M]。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网。2008-4-25。
    [27]张曙光等。乳山核电:遭遇不同的民意冲突[N]。环评爱好者网。2008-1-13。
    [28]金陵。民意调查发现伊战引起美国内民意分裂[M]。金羊网-羊城晚报。2004-3-20。
    [34]俞吾金。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冲突与出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37]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7。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18。
    [40]竺乾威、邱柏生等。公共管理(MPA)简明读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97-411。
    [47][48]余致力。民意与公共政策:表达方式的厘清与因果关系的探究。中国行政评论[M]。2000(9):81-110。
    [49]2006年4月21日晚,许霆在广州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结果取出1000元后,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1元,许霆先后取款171笔,合计17.5万元。许霆潜逃一年后被抓获,一审以盗窃罪被判无期徒刑。一审结果宣判后,引起社会各界关注。2008年1月10日,许霆案裁定发同广州中院重审。4月初,许霆被判有期徒刑5年。现在许霆不复判决,声称要上诉。
    50、湖北大学毕业生孙志刚到广东打工,2003年3月17日,他因为没有暂住证而被带至广州的黄村街派出所,后被转送至广州市收容站,但在收容期间却遭到无故毒打,最终致其惨死,死时27岁。3月底,《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在“西祠胡同的BBS”里从一个网友那里最早得到了这个消息,经过跟踪采访,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了孙志刚惨死一个多月却无人过问的前前后后。文章当天被各大网站转载,立即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反响。有网友撰悼文“天堂里没有暂住证”来表达愤怒,中山大学艾晓明教授以一个母亲的名义发问“是什么样的体制一直在纵容这些虐待狂?”人民网在4月25日中午以《谁为一个公民的非正常死亡负责》为题转载了《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几个小时内的跟帖就达到了上万条。当天,纪念孙志刚的网上纪念馆建立,几天之内就有25万人次浏览。在网络民意的推动下,广东本地媒体、中央和地方的官方媒体都竞相报道,一时间,公民维权运动风起云涌。在媒体和部分法学界人士的推动下,仅仅事隔两个月,国务院在6月20日宣布废除实行20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公布惠及千百万人口的《城市生活无着者流浪乞讨人员救济管理办法》。就这样,一部旧法就此废止,一部新法就此催生,这其中网络民意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1][2]桑玉成.探寻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R].上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2007.
    [3]伯纳德·克里克:政治理论和实践[M].BernardCrick.PoliticalTheoryandpractice.Ln don=Penquin.1971:37.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4.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3.
    [8][51][52][58][59][60]密尔顿.《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45、33、73、73、71、33.
    [9]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7.
    [10]彼得森.《杰斐逊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53.
    [11]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2.
    [12]冯军.瑞典新闻出版自由与信息公开制度论要[M].环球法律评论.2003:52.
    [13]桑玉成.《探寻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上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2007:
    [14]周仲秋.平等观念的历程[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5、3.
    [15]伏尔泰.论平等[M].中国政治学网经典著作.2007-10-18
    [16]勒鲁.论平等[M].中国政治学网.2008-02-08
    [17]Willkymlicka.ContemporaryPoliticalPhilosophy[M]:Anlntroduction.Clarendon PressOxford.1990:4.
    [18]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97.
    [19][20]中国外交部.200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M].中国网.2007-03-08.
    [21][22][28][29]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60、360-361、364、364.
    [2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64.
    [24]蔡定剑等.人民代表大会二十年发展与改革[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38
    [25][26][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27、39-41、95.
    [30]李广智、李培元、贾宏图.舆论学通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11-12.
    [31]杨成铭.人权法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159.
    [32][33][37]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92、1-12、9.
    [34]柏拉图.理想国[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57.
    [35]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9.
    [36]E·博澄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53.
    [38]邱柏生.从政治沟通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39]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8.
    [40]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6-28.
    [41]威尔佰·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0.
    [42]A.Cox.FreedomofExpression[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1:3-4.
    [43][4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34、335.
    [45][46]夏中义.人与国家(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1、171.
    [47]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J].新闻与写作.2006(9)
    [48][5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40.
    [49]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21.
    [53]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华夏出版社:1989:1275.
    [54]朴贞子、金炯烈.政策形成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68.
    [55]邱柏生.从条件论角度看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江汉论坛.2006(9)
    [56]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78.
    [57]侯健.言论自由及其限度(J).北大法律评论.1998(3).
    [61]肖巍.风险社会中的协商机制[J].学术界.2007(2).
    [1]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8.
    [2]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3]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65.
    [4]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586.
    [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2.
    [6]刘泽华、葛荃.《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1987:36.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8][9]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18、28.
    [10]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9.
    [11]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21.
    [12]陈月生.国外政府利用民意调查引导民意研究综述[M].社科纵横.2007(2).
    [13]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西方民意调查:“反映”还是“塑造”民意[N].《社会科学报》.2006-10-26.
    [1]李强.论两种类型的民主[M].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三联书店.1998:5.
    [2]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2.
    [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78.
    [4]桑玉成.政治发展与我国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J].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5]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288-289.
    [6]桑玉成.权利及其保障:党内和谐的组织基础[J].共产党员.2007(9).
    [7]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
    [8]新华网..(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1号)信访条例[M].新华网新华网2005-1-17.
    [9]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三联书店.2001:23-25.
    [10]姜新菊.为达个人目的煽动上访,天安门前非法游行者被捕[N].北京娱乐信报.2004年1月7日.
    [11]蔡国荣.如何破解信访难题[J].学习月刊.2005(1I)
    [12][21]李秋学.中国信访报告.[M].公盟网法律研究.2008-2-18.
    [13]王学军.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的儿个问题[J].瞭望.2006(4).
    [14]曹康泰.《信访条例》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制度[M].见汪永清、吕锡伟.信访条例释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2.
    [15]吴邦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R].中国人大网新闻2007-03-11.
    [16]赵凌:国内首份信访报告获高层重视[J].南方周末.2004-11-04.
    [17]桑玉成.政策预期与政策认同及其对于社会公正的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18]余瑞冬.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M].中国新闻网国内新闻.2007-06-24.
    [19]李同欣等.人民日报:党的十六大以来信访工作成就综述[M].新华网迎接十七大专题.2007-9-19
    [20]蔡国荣.如何破解信访难题[M].学习月刊.2005(1).
    [22]任不寐.上访浪潮与中国政治危机[M].中国社会稳定网阅读新闻.2006-12-26.
    [23][24]旷烛.中国信访制度的十大危害[M].中国乡村发现网三家论剑.2007-2-2.
    [1]列宁.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19.
    [2]吴理财.民主化与中国乡村社会转型[M].见天津社会科学.1999(4).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8-59.
    [4]周 贺.国家信访局局长:80%上访有道理[N].人民网时政.2003-1120.
    [5]新华网.(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1号)信访条例.新华网政策出台.2005-1-17.
    [6]沙莲香.中国的民族性(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65.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1.
    [8][9]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3.
    [10][11][14]张广修.村民自治权与基层政权关系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61、67、3.
    [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稿)[M].中国选举与治理网国家法律.2001-11-23.
    [15]林尚立.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M].见学术月刊.2006(5).
    [16]刘军宁等.自由与社群[M].北京:三联书店.1988:77.
    [17]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
    [18]吴忠泽.社团管理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2.
    [19]王颖等.社会中间层-改革与中国的社团组织[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25.
    [20][34][36][38][39][40]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J]: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21]肖巍.西欧社会党社会治理理论和政策述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37.
    [23]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1.
    [24]米歇尔·克罗奇等.马殿军等译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5.
    [25]张志尧.集团政治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208.
    [26]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M].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冬季号).
    [27]黄月平.民意怎样被发现和表达?[M].人民网党建政法.2006-7-31
    [28]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82.
    [29]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179.
    [30]邱柏生.论党的执政基础的变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适时调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4).
    [31]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32]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
    [33]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2000[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6.
    [35]桑玉成.群体分化与政治整合[M].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
    [37]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8-20.
    [41]林尚立.Two Mod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the CPC and the NGO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ummer 2007.
    [1]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90.
    [2]wayneoverbeck.mayorprinciplesofmedialaw.Holt,RinehartandWinston.inc.1994:269.
    [3]孙玮.新闻传媒怎样生产民意[J].探索与争鸣.2006(9).
    [4]胡智峰、汪文斌.2004中国电视关键词[M].《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1).
    [5][6][7][9]刘建明.“第四权力说”的历史滑落[J].现代传媒.2006(4).
    [10][15][16]王多.健全媒体的民意表达机制[J].探索与争鸣.2006(1).
    [11][14]喻国明.给北京主要媒介公信力打多少分[J].新闻写作.2007(6).
    [12][13][18]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J].现代传播.2004(2).
    [17]焦集瑩.中国网民数已达2.1亿[M].新浪网科技时代.2008-01-18.
    [19]任远.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J].探索与争鸣,2006(9).
    [20]刘涌,1960年11月30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原任沈阳嘉阳集团董事长.2000年7月11日被沈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同年8月10日经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据统计,刘涌黑社会性质组织从1995年末初步形成至2000年7月初被沈阳警方抓获的4年半时间里,刘涌亲自参与或指使授意他人的犯罪行为共27起.2002年4月,刘涌被辽宁省铁岭市中级人民法 院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伤害罪、非法经营罪、故意毁坏财物罪、行贿罪、妨碍公务罪、非法持有枪支罪等多项罪名一审判处死刑.1年零4个月后的2003年8月,刘涌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在刘涌被改判死缓的两个月之后,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10月向刘涌送达了再审决定.在刘涌案中,网络舆论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力.
    [21][24][27][29]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J].新闻与写作.2006(9).
    [22][23]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07(1).
    [25]肖巍.风险社会中的协商机制[J].学术界.2007(2).
    [26]项宁一.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的传播应对[J].网络传播.2006(12).
    [28]邓新民.网络民意与网络民意的引导[J].探索.2003(5).
    [1]王石番.民意理论与实务[M].台北黎明文化专业公司.1995:225.
    [2]项国雄等.西方民意测验的批判性解读.媒体观察.2006.(12).
    [3][4][5][6][11][12][13]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西方民意调查:“反映”还是“塑造”民意[N].社会科学报.2006-10-26.
    [7][8][9]黄月平.民意怎样被发现和表达?[M].人民网党建政法.2006-07-31.
    [10]余致力.民意与公共政策:表达方式的厘清与因果关系的探究.[M]中国行政评论.2000(9):81-110.
    [14]载表军、龙耘、韩运荣: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57.
    [15][18]袁岳等.中国公共政策及政府表现评估领域的零点经验:独立民意研究的位置[J].美中公共管理,2004(1)
    [16]彭梅芬.民意调查与政府科学决策[J].中美公共管理.2006(3)
    [17]李焱鑫.独立民调,上传社情民意[M].南方.2008-1-2
    [19]国家统计局.我局对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有关提案进行答复[M].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1-26
    [20][21]陈延武.提高调研质量管见[J].中州统战200(6)
    [22]章礼华.克服四种不良倾向努力提高调研水平,办公业务,2003(1)
    [23][28]吕青:制度缺陷正让听证会变成鸡肋,金融界网财经评论:2007-1-8
    [24]“目前,我国有三大类听证,一是1996年建立的行政处罚听证,二是1997年建立的价格决策听证,三是2000年建立的立法听证”(褚洪波.现行听证会制度易被利益集团操纵 亟待全面改革.新华网新华财经.2008-1-14.
    [25][29]王薇.听证对政府决策尚缺约束力 听证会制度有待完善--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必丰.荆州市人人立法网.2005-9-15.
    [26]肇颉.从听证于民到决策利民--论听证会制度建设.新华网国内新闻播报.2003-9-14.
    [27]王锡锌.听证会何以频繁遭遇公共信任危机.浙江法制在线焦点网谈.2008-1-25.
    [30][31][32]褚洪波.现行听证会制度易被利益集团操纵亟待全面改革.新华网新华财经:2008-1-14.
    [33]周汉华.对我国听证会制度发展方向的若干思考.南方周末.2003-05-08.
    [34]一位律师报名参加听证会,被以会场容量有限为理由拒绝的.他利用其他途径进入会场对听证会主持者提出抗议,令听证会在非常规状态下结束.
    [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
    [3]林尚立.有机的公共生活:从责任建构民主[J].社会.2006(3).
    [4]俞吾金.也谈人的全面发展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
    [5]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J].现代传播.2004(2).
    [6]桑玉成.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刘建明.政治文明视阈下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M].理论探讨.2007(4).
    [8]肖巍.西欧社会党社会治理理论和政策述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9]杨意菁.公共/众、民意与媒体再现[M].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媒介论坛.2002-01-28.
    [10]吴顺长.民意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1]塞缪尔.享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2]张国清.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M].人民出版社.2006.
    [1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网十七大专题报告.2007-10-25.
    [14]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5]程曼丽.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7]李广智、李培元、贾宏图.舆论学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
    [18]喻国明.解构民意--一个舆论学者的实证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9]程世寿.公共舆论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0]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社会力学的若干定律[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21]俞吾金.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在冲突与出路[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22]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3]密尔顿.《论出版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4]李炳烁.言论自由的法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25]桑玉成.探寻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R].上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2007.
    [26]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三联书店.1997.
    [27]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8]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97.
    [29]彼得·斯特克、大卫·韦戈尔.政治思想导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0]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1]柏拉图.理想国[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32]E·博澄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3]邱柏生.从政治沟通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34]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5]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6]威尔佰·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7]A.Cox.FreedomofExpression[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1.
    [3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9]夏中义.人与国家(C).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0]喻国明.解读当前中国传媒发展关键词[J].新闻与写作.2006(9).
    [41]胡伟.政府过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2]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43]朴贞子、金炯烈.政策形成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4]邱柏生.从条件论角度看马恩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江汉论坛.2006(9).
    [45]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46]肖巍.风险社会中的协商机制[J].学术界.2007(2).
    [47]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8]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9]李治安.孙立群.社会阶层制度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0]邱柏生.寻求弥合政治文化分野的实现机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6.
    [51]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52]菲利普·柯尔库夫.新社会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3]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4]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55]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98.
    [56]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变迁[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57]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
    [58]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73.
    [6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85.
    [64]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0.
    [65]Geertz,Clifford.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M],New York:Basic.1973.Bourdieu,Pierr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66]Marx Karl.Capital,volume I[M],Harmondsworth:Penguin.1976.
    [67]Grossberg.Lawrence,et al.Cultural Studies[C],New York:Routledge.1992.
    [68]郑杭生,等.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9]乔治娜·怀特、肯·戴维斯.中国趋势报告[M],新华出版社.2000.
    [70]塞缪尔·亨廷顿.发展的目标[A],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71]安东尼·葛兰西.狱中札记选[M],伦敦.1971.
    [72]毛志亮.论我国的人大代表制度[D].湘潭大学.2004.
    [73]徐振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县级人大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4]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75]林尚立.有序民主化:论党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3).
    [76]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7]格尔哈特·伦斯基.1988.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浙江人民出版社.
    [7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9]刘泽华、葛荃.《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1987.
    [80]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81]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7.
    [82]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西方民意调查:“反映”还是“塑造”民意[N].《社会科学报》.2006-10-26.
    [83]李强.论两种类型的民主[M].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三联书店.1998.
    [84]桑玉成.政治发展与我国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J].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
    [85]桑玉成.权利及其保障:党内和谐的组织基础[J].共产党员.2007(9).
    [86]林尚立.制度整合发展: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使命与战略[J].毛泽尔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4).
    [87]曹康泰.《信访条例》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制度[M].见汪永清、吕锡伟.信访条例[]释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88]张修成.1978年以来中国信访工作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89]李旭洲.浅论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D].郑州.郑州大学.2007.
    [90]桑玉成.政策预期与政策认同及其对于社会公正的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91]李培林、张翼、赵延东、梁栋.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9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5]李凡.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96]林尚立.创造治理:民间组织与公共服务型政府[M].见学术月刊.2006(5).
    [97]刘军宁等.自由与社群[M].北京:三联书店.1988.
    [98]肖巍.西欧社会党社会治理理论和政策述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99]罗伯特·A·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10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1]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102]刘建明.《穿越舆论隧道》[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103]邱柏生.论党的执政基础的变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适时调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4)
    [104]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
    [105]李斌.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关系结构的变迁:建国以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106]林尚立.Two Mod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the CPC and the NGO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ummer 2007.
    [107]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08]wayne overbeck.mayor principles of media law.Holt.Rinehart and Winston.inc.1994.
    [109]孙玮.新闻传媒怎样生产民意[J].探索与争鸣.2006(9).
    [110]刘建明.“第四权力说”的历史滑落[J].现代传媒.2006(4).
    [111]王多.健全媒体的民意表达机制[J].探索与争鸣.2006(1).
    [112]喻国明.给北京主要媒介公信力打多少分[J].新闻写作.2007(6).
    [113]喻国明.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J].现代传播.2004(2).
    [114]任远.理性认识网络舆论的现实民意表达[J].探索与争鸣,2006(9).
    [115]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国际新闻界》.2007(1)
    [116]肖巍.风险社会中的协商机制[J].学术界.2007(2).
    [117]邓新民.网络民意与网络民意的引导[J].探索.2003(5).
    [118]薛佃涛.论公众舆论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D].苏州.苏州大学.2004.
    [119]阮云志.社会舆论及其调控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4.
    [120]王石番.民意理论与实务(M].台北黎明文化专业公司.1995:225.
    [121]项国雄等.《西方民意测验的批判性解读》.见《媒体观察》.2006.(12).
    [122]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西方民意调查:“反映”还是“塑造”民意[N].社会科学报.2006-10-26.
    [123]袁岳等.中国公共政策及政府表现评估领域的零点经验:独立民意研究的位置[J].美中公共管理,2004(1)
    [124]周汉华.对我国听证会制度发展方向的若干思考.南方周末.2003-05-08.
    [125]希尔斯曼.美国是如何治理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6]Kroebe,A.L.& Clyde 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M].New York:Ranclom House.1952.
    [127]Parkin,Frank.The Social Analysis of Class Structure[M],London:Tavistock.1974.
    [128]Coser,Lewis A.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M].London:Free Press.195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