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拜占庭帝国圣像破坏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社会、政治和宗教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圣像破坏运动作为基督教第一次分裂的原因之一,其整个发展过程具有相当的历史及宗教意义。以往人们多注重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对于“圣像”本身以及其所引发的神学问题则很少加以关注。
     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重在指出论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且将论文的参考资料作出相应的概述。
     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促使圣像破坏运动发生的种种原因;第二部分详述了整个圣像破坏运动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总结了圣像破坏运动的历史影响;第四部分则着重讨论基督教对于圣像的看法,探讨基督教会内部对于是否支持圣像所做出的神学解释,并对其中主要政治人物及宗教人士的理论及神学见解进行介绍并分析;总结这些神学解释对于基督教后来发展的影响。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通过对圣像破坏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整理,和对不同时期基督教不同派别对于圣像的不同神学解释的考察,揭示圣像对于罗马公教会、希腊正教会和基督新教派的不同意义,使得人们更好的区分基督教的三大派别。
     本文的研究成果包括:概括圣像破坏运动在拜占庭帝国最初萌芽、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解析圣像的基本概念与具体表现形式;分析基督教会接纳圣像的原因;分析并归纳支持或反对圣像双方的神学理论;总结这一神学争论对于基督教发展、分化的影响。
     本文的贡献在于:概述了圣像在基督教会的发展历程;分析基督教会反对圣像的原因及神学根据;分析基督教会支持圣像的原因及神学根据,并以大马士革的约翰的理论为例进行重点分析;将罗马公教会、希腊正教会和基督新教派对于圣像的不同理解进行探讨总结。
As one of the reasons of the first Christion division, the entire process of iconoclasm have historical and Religionary significance. In the past people ofeten focus on it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research. But few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icon" and its trigger theology problem.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which points out the purpo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t the same time, I will introduce the sorces that the thesis relies on.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prompted a variety reasonsof the iconoclasm; the second part details the whole process of iconoclasm; the third part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iconoclasm; the last part focuses on the Christian view of the icon, discusses about Christian theology of whether to support the icon,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theory and theological views of the the major political figures and religious figures; sums up the influence which the theology explanation mak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ristian later.
     To some extent the last part of this thesis is a conclusion. Based on arranging the cause, the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iconoclasm, I try to reveal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icon for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Greek Orthodox Church and the new denominations of the Christian .
     The results includes: summing up the initial germin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iconoclasm in the Byzantine Empire; analysing the reasons that the Christian accept icon; analysing and summing the theology to support or oppose the icons.
     The innovation includes: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con in the Christian church; analysing the reasons of the Christian theology is against to the icon; analysing the reasons of Christian theology support to it, and making an example of the theory John of Damascus for it; summing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the Greek Orthodox Church and the Christian Protestant about the icons.
引文
1马其顿王朝是拜占廷帝国历史上的的一个封建王朝(公元867年——公元1056年)。因其王朝创始人巴西尔一世( Basil I,公元867~886年在位)祖居马其顿故名。这个王朝并将拜占庭尚武、狡诈的特性发挥到极致,重组了中世纪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使基督教文明在诸蛮族的围攻下生生不熄。马其顿王朝,不但是军事政治上的黄金时代,更是学术文化上的盛世。因此被称为“黄金时期”。
    2李丽其它几篇文章为1999年06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的《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2009年第12期《学术交流》上的《也谈拜占庭帝国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
    3持此种学说的著作有A.A.Vasili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Wisconsin, 1970;C.Mango: Byzantine and its Image, London, 1984;D.Stein,De Beginn des Byzantinischen Bilderstreites und seine Entwieklung, Munich,1980;K.J.Hefele,A history of the Couneils of the Chureh,London,1896。
    4持此种学说的著作有Paparrigopoule,History of the Greek people,Athens,1928;J.F.Harrton,The Poliey of Ieonoelasm,《拜占廷研究》,1977年,第35期;D.J.Geanakoplos,Chureh and Statein the Byzantine Empre: A Reeonsideration of the Problem of Caesaropapism,《教会史》,1969年,第3期;F.Gorres,Justinian11und da sRomise he Papsttum,《拜占廷研》,1908年,第18期。
    5与此种学说有关的著作有M.F.Hendy,Studies in the Byzantine Monetary Eeonomy,Cambridge ,1985;A. Bryer,Byzantine Monasterie,《教会史研究》,1979年,第16期。
    6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安提阿学派:安提阿学派(Antiochene School)古代基督教以安提阿教会为中心的神学学派。该学派诠释《圣经》注重字面意义,在三位一体的教义上该学派主张三位的区别仅在于上帝分工形式的不同。因强调基督的人性被指责具有忽视神人两性的密切结合的倾向。
    9第28款规定确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辖区(包括小亚细亚和色雷斯),也确立了君士坦丁堡在各地教会中的地位仅次于罗马。
    10 F.Gorres,Justinian11 und da sRomise he Papsttum,《拜占廷研》,1908年,第18期,第440一450页,转引自陈志强:《拜占廷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载《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
    11皇帝教权主义(Caesaropapism):即“至尊权”。起源于基督教会早期对于国家统治力量保护的需要,使得皇帝拥有控制教会的权利。因此,在宗教问题上由皇帝做出决定,并要求教会必须服从皇帝规定的教义。
    12王令云:《八至九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君权与教权之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68页。
    13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刷馆,1997,第152——153页。
    14关于教会经济方面的数字,除注明外,主要来自M.F.亨迪:《拜占廷货币经济研究:300一1450年》(M.F.Hendy,Studies in the Byzantine Monetary Eeonomy),转引自陈志强:《拜占廷毁坏圣像运动的原因》,载《世界历史》,1996年第3期。
    15王令云:《八至九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君权与教权之争》,《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第69页。
    16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17同上,第78——83页。
    18琼斯:《晚期罗马帝国:卷1》,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607-608页。
    19 M.安高德:《科穆宁王朝统治下的拜占廷教会和社会,1081一1261年》,(Michael.Angold, Church and Society in Byzantium under the Comneni, 1081一1261)剑桥,1995年版,第287页。
    20林樾编著:《帝国的崛起与没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21尤西比乌斯:《尤西比乌斯作品中的教会史》(Eusebius:Historia ecclesiastica in Eusebius Werke),莱比锡1903一1909年版,第7章,第8节,第4段。
    22安条克(Antioch)地名,位于地中海东北沿岸。是当时地中海东岸商业重镇和交通枢纽。公元前64年起属于罗马,公元七世纪为阿拉伯人占领。君士坦丁大帝主持召开尼西亚会议后,成为五大教宗驻地之一。
    23本次会议又被称为“以弗所强盗会议”。449年8月会议召开,共有135位主教参加。整个大会由狄奥司科(Dioscorus)把持,若有人发言不利“一性派”者,立刻遭到镇压。罗马教宗的代表团,甚至无法宣读利欧(Leo I,公元440——461年在位)的《大卷》(The Tome),只有离开会场,以免被迫签署大会的决议。
    24 A.A.瓦西列夫:《拜占廷帝国史》,第1卷,第252页。
    25保罗派运动在7世纪末发生在东方行省的亚美尼亚,它吸收了波斯摩尼教的成分,因此其教义带有二元论的性质。它将世界分为上帝的王国和撒旦的王国两部分,把教会的财产以及整个位居统治地位的宗教都划归于撒旦王国,它反对社会不平等,要求简化宗教仪式,废除教会偶像崇拜。
    26罗伯特·福西耶主编,陈志强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50~95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303页。
    27罗伯特·福西耶主编,陈志强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50~95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321页。
    28张绥著,《“上帝”的文化:中世纪基督教会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80页。
    29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134页。
    30《旧约·出埃及记》,20章3-5节,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印,1982。
    31斯纳达的约翰(John of Synnada)和下文出现的克劳狄堡城的托马斯(Thomas of Claudiopolis)均只查到是这一时代的人物,具体生卒年或在位年不详。
    32日耳曼努斯一世,公元715-730年任君士坦丁堡大教长。他是贵族出身,自愿献身教会,并成为了一个城市教堂的神职人员。在其父亲去世之后,他被提拔为基齐库斯(Cyzicus)的主教。因此有机会进入国家统治阶层。他见证了三位皇帝(即Philippicus,Anastasius II和TheodosiosⅢ)各两年的短期执政。而他最为著名的是对于圣像的坚定支持,并在死后因此被封圣。
    33皇帝的命令很快传达于民众中,一群愤怒的妇女立即集合在宫殿大门前,在那里的士兵已经爬到梯子顶端,正准备除掉这幅圣像。在随后发生的一场恶斗中,妇女们将梯子推倒,爬到梯子上的士兵因此而送了命。抗议者的首领据说是一个叫做狄奥多西亚的修女,后来在竞技场上因她的信仰而受到惩罚。
    34旧习俗:在文中指在教会中间流传已久的一些做法,例如崇拜圣像。
    35此事指由于马丁一世于649年7月未经拜占庭帝国意大利行省总督同意就担任罗马主教,并于同年10月在拉特兰宫的圣救世主教堂举行大规模宗教会议。在653年6月,后任意大利总督逮捕并押送他至君士坦丁堡。同年12月,马丁到元老院受审。最终,他被君士坦斯二世以叛国罪处以流放,在656年4月病逝于车臣。
    36大马士革的约翰,又被译为“约翰·达马森提努斯”。本名曼苏尔,生于大马士革一个有影响力的基督教家庭。出家前在哈里发的宫廷里担任过重要官职,后在巴勒斯坦的圣萨巴斯修道院出家,教名为约翰。圣像的支持这就是在其的著作中找到辩论的理论根据,并引以为标准。
    37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38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⑤》,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78——79页
    39阿塔巴斯多斯(Artabasdus),曾作为亚美尼亚军区的首脑将军帮助利奥三世夺取皇位。之后他成为了利奥三世的女婿,近卫军头领和奥普西金军区伯爵。
    40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140页。
    41因为罗马教宗和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均无代表参加,同时亚历山大、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三大教区也没有派出使节,这次的会议又被戏称为“无头会议”。
    42天主教百科全书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7620a.htm。
    43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147页。
    44塔拉修斯:曾经担任艾琳的秘书。总体来说是一位受过神学教育,且有清醒政治判断力的知识分子。
    45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页。
    46有关宗教会议的内容转自网络资料:The Second Council of Nicaea,下载自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1045a.htm
    47正是在军队中的反对圣像的人们的存在,使得第二次圣像破坏运动有可能发生。
    48公元811年,拜占庭曾与保加利亚人交战,但惨败的结局使得拜占庭皇室的权威受到沉重打击。公元812年,米哈伊尔一世承认查理曼(Charlemagne)为皇帝,法兰克王国成为了法兰克帝国。这进一步损害了拜占庭帝国的尊严。同年,保加利亚王科鲁姆(Krum)对于拜占庭的侵略,进一步摧毁了拜占庭皇室的威严。
    49尼基弗鲁斯被放逐到博斯普鲁斯海峡。直到在829年去世,他以自己的著作捍卫对于圣像的崇拜,写了他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
    50以下内容转自网络资料:St. Theodore of Studium,下载自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14574a.htm。
    51以下内容转自网络资料:Iconoclasm,下载自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7320a.htm。
    52同上。
    53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164页。
    54将来的君士坦丁堡大教长,公元843-847年在位。
    55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页。
    56以下内容转自网络资料:Iconoclasm,下载自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7320a.htm。
    57罗伯特·福西耶主编,陈志强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50~95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321页。
    58丕平(Pippin,714年-768年9月24日)又称丕平三世(Pepin III),矮子丕平(Pepin the Short),是公元751至768年在位的法兰克国王,是查理曼大帝的父亲,加洛林王朝的创建者。
    59查理大帝(Charlemagne ,742年或747年-814年1月28日)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年-814年),神圣罗马帝国开国皇帝(800年加冕)。在其以前,法兰克王国的統治只限于高卢的一部分,他通过各次战争,領土几乎扩大了一倍。相当于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時时、奧地利以及德國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
    60李丽:《圣像破坏运动时期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和外交》,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5期,第273页。
    61军事屯田制指政府将国家所有的空闲土地划分成小块分给自由农民,农民领取这块土地后则必须服兵役。
    62 Canon 3 of Constantinople I ,"THE Bishop of Constantinople, however, shall have the prerogative of honour after the Bishop of Rome; because Constantinople is New Rome."转自网络资料:天主教百科全书,http://www.newadvent.org/cathen/04308a.htm。
    63 A.A.瓦西列夫:《拜占廷帝国史》,第1卷,第263页。
    64早期基督教神学家。曾在亚历山大里亚地区任教职。因反对三位一体之说,主张圣子不具有神性,引起了基督教内部的严重分歧,325年召开的尼西亚公会议定其为异端并流放。
    65早期基督教护教士,神学家。曾任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在尼西亚公会议期间坚决反对阿里乌派的圣子受造说,认为圣子圣父同性同体。其神学主张对381年《尼西亚信经》的修订有极大影响,其三一论观点被许多教派尊奉。
    66曾进入安提阿修道院作修士,于428年4月10日至431年6月22日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他反对把玛利亚当作圣母,从而一再强调耶稣的人性。
    67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圣诞节”。无论是榭寄生还是“圣诞树”都是对于植物神崇拜的遗迹。
    68龚昊:《前基督教传统与圣像破坏运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33页。
    69龚昊:《前基督教传统与圣像破坏运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34页。
    70米尔恰·伊利亚德.《宗教思想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第993页
    71休·昂纳,约翰·弗莱明.《世界美术史》国际文化出版社, 1989.
    72 (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著,刘新利,陈晓春,赵杰译:《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1648-1860年:帝国法、宗教和文化》,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6页。
    73沙媚:《圣像的基督论之维》,北京大学,2005,第42–47页。
    74 (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著,刘新利,陈晓春,赵杰译:《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1648-1860年:帝国法、宗教和文化》,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86-89页。
    75沙媚:《圣像的基督论之维》,北京大学,2005,第27页。
    76林恩春:《大马士革的约翰及其圣像神学》。
    77《东方教父选集》,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第495页。
    78潘国忠:《浅谈圣像画》,《公教报》3140-3142期。转载自网络:http://www.theology.org.hk/default1.htm。
    79意思即是绘制圣像并不是仅仅为了欣赏圣像、教导信众和教会仪式为目的。
    80 L·乌思宾斯基、V·洛斯基:《圣像的意义》,SVS出版社,1989,第48-49页。L. Ouspensky and V. Lossky, The Meaning of icons, SVS Press, 1989, pp 48-49。
    81 L·乌思宾斯基、V·洛斯基:《圣像的意义》,SVS出版社,1989,第49页。L. Ouspensky and V. Lossky, The Meaning of icons, SVS Press, 1989, pp 49。
    82 (苏)阿·齐斯托兹沃诺夫,刘立勋译.《十六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第51页。
    [1]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M],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陈志强:《拜占庭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陈志强:《独特的拜占庭文明》[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
    [4]徐家玲:《拜占庭文明》[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年版。
    [6]葛定华:《拜占庭帝国》[M],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孔祥民:《世界中古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朱寰:《世界中古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乐峰:《东正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罗金声:《东方教会史》[M],上海书店,1996年版。
    [11]张绥:《基督教会史》[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
    [12]杨真:《基督教史纲》[M],三联书店,1979年版。
    [13]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王美秀、段琦、文庸、乐峰:《基督教史》[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南斯拉夫)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著,陈志强译:《拜占庭帝国》[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苏联)列夫臣柯著,葆煦译:《拜占庭》[M],三联书店,1962年版。
    [3](英)爱德华·吉本著,席代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⑤》[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版。
    [4](英)罗伯特·福西耶主编,陈志强等译:《剑桥插图中世纪史350~950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5](英)约翰·麦克曼勒斯主编,张景龙等译:《牛津基督教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苏联)约·阿·克雷维列著,王先睿等译:《宗教史(上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7]《圣经》[M],中规基督教协会,1994年版。
    [8]费多铎编订,谢扶雅等译:《东方教父选集》[M],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9](美)威利斯顿·沃尔克著,孙善玲、朱代强、段琦译:《基督教会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美)布鲁斯·雪莱著,刘平译:《基督教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胡斯都·L·冈察雷斯著,陈泽民等译:《基督教思想史》[M],金陵协和神学院,2002年版。
    [12](美)奥尔森著,徐成德、吴瑞诚译:《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著,晏可佳等译:《宗教思想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4](俄)弗·洛斯基著:《东正教神学导论》[M],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年中文版。
    [15](俄)布尔加科夫著,徐凤林译:《东正教:教会学说概要》[M],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美)穆尔著,郭舜平等译:《基督教简史》[M],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意)法兰克·卡尔蒂尼著,张海鸿译:《基督教历史》[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 (德)彼得·克劳斯·哈特曼著,刘新利,陈晓春,赵杰译:《神圣罗马帝国文化史1648-1860年:帝国法、宗教和文化》[M],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 A.A.Vasiliev: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Wisconsin, 1970.
    [2] George Ostrogorsky: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Oxford, 1956.
    [3] C.W.Omen: The Byzantine Empire, London, 1892.
    [4] Venning, Timothy: A chronolog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New York, 2006.
    [5] Baynes, Norman Hephburn: Byzantine studies and other essays, Westport, Conn, 1955.
    [6] Hussey, Joan: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Oxford, 1956.
    [7] Hussey,J.M: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Vol.4,The Byzantine Empire..Byzantium and his neighbou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8] Hussey,J.M: The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Vol.4,The Byzantine Empire..Govement,church and civilis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5.
    [9] Hussey,J.M: The Orthodox church in the Byzantine Empire, Oxford, 1986.
    [10] H.M.Gwatkin: Studies of Arianism, Cambridge, 1900.
    [11] F.Loofs: Nestorius and hi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hristain Doctrine, New York,1914.
    [12] P.J.Alexander: The Patriarch Nicephuros of Constatinople, Oxford ,1958.
    [13] C.Mango: Byzantine and its Image, London, 1984.
    [14] Nicol, Donald MacGillivray: Church and Society in the Last Centunies of Byzantine, New York, 2008.
    [15] Stacy Boldrick, Richard Clay: Iconoclasm : contested objects, contested terms, Ashgate,2007.
    [16] John Anthony McGuckin: The Orthodox Church : an introduction to its history, doctrine, and spiritual culture, Malden, MA, 2008.
    [17] John Bin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hristion Orthodox churches, Cambridge, UK ; New York, 2002.
    [18] Whittow Mark: The Making of Orthodox Byzantium 600—1025, Basingstoke, Hampshire, 1996.
    [1]陈志强:《拜占庭毁坏圣像的原因》[J],《世界历史》,1996年03期。
    [2]徐凤林:《东正教圣像的神学含义》[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3]谭天宇:《拜占廷帝国毁坏圣像运动分析》[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李丽:《试论拜占庭帝国的圣像破坏运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李丽:《拜占庭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6]李丽:《也谈拜占庭帝国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9年第12期。
    [7]李丽:《圣像破坏运动时期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和外交》[J],《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5期。
    [8]祁颖:《再析圣像破坏运动的影响》[J],《学术交流》,1997年第5期。
    [9]董亚娟:《拜占庭帝国的毁坏圣像运动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3期。
    [10]苑一博:《圣像与圣像破坏运动》[J],《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3期。
    [11]龚昊:《前基督教传统与圣像破坏运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2]郭昕宜:《解读东正教圣像画的密码》[J],《俄语学习》,2007年03期。
    [13]徐家玲:《论早期拜占庭的宗教争论问题》[J],《史学集刊》,2000年03期。
    [14]谭启见:《东方正教会与西方公教会的分裂过程》[J],《道风汉语神学学刊》,第六期1997年。
    [1]张昊:《拜占延帝国政教关系特征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
    [2]沙媚:《圣像的基督论之维》[D],北京大学,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