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成套技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以下简称空心方桩)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一种较新的桩型(见附录A)。近些年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以下简称管桩)在国内发展迅猛,而关于空心方桩的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是空白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将空心方桩与管桩进行对比,阐述了空心方桩在贮存、运输、施工、承载力以及截面的力学性能等方面的优势,从而说明,对空心方桩的生产工艺、工程应用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意义。
     基于管桩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空心方桩的生产工艺、设计计算、工程应用和产品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理论研究和昆明市的四项工程现场试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研究的主要内容成果和研究方法如下:
     1)空心方桩作为一种新的桩型被开发,本文详细地介绍了空心方桩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空心方桩作为新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关键技术研究,并最终总结出一整套生产工艺技术规程;
     2)本文详细介绍了空心方桩在四项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以及选取15根空心方桩和4根管桩进行单桩承载力现场试验,将现场试验结果与规范提供的经验参数估算的结果对比,调整承载力经验参数表格,并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辅助分析。依据空心方桩与管桩的承载力对比试验,显示空心方桩比管桩的优越性;
     3)研究空心方桩的设计计算理论。提出简便的空心方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桩的土塞效应,易于工程应用。提出空心方桩抗裂、抗弯的理论计算方法,克服了以往对预应力空心桩采用经验计算方法的不足,并通过试验得到初步验证。本文还对空心方桩预应力损失计算、桩身结构承载力计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4)编制空心方桩的产品标准和标准图。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究编制了空心方桩产品标准和标准图,其中产品标准已经批准颁布为建筑工业行业产品标准,编号为JG197-2006,实施日期为2007年6月1日。该产品标准的颁布为空心方桩的生产、检测和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通过上述研究表明,空心方桩具有很多优势,并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本文在最后指出空心方桩作为新产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建议。
Prestressed spun concrete square pile (simply named PS) is a new type of piles developed by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attachment A) . In recent years, prestressed pipe pile (simply named PP)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day by day in China. But PS pile system has many advantages compare with PP pile.
     Based on PP pile research work, to address questions on the designing, application, and standard of PS pile,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field experiment were carried in a building site in Kunming city, the autho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which can serve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ject engineer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A new pile style-PS is developed. The manufacture method and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2) Field experiment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PS pil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the thesis. The test program is similar to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of PS in building projects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experience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to other projects. Based on the tests in situ, the parameter of pile installation is presented in the thesis. It is shown that the PS pile has great practical value.
     3) The design an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PS pile are studied. A simplified method of bearing capacity of PS is proposed. In the method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il plugs is considered. Calculation formulae study has been made by the simplified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method is more convenient to be used in engineering design.
     4) The product standard and drawings of PS pile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S pile will be improved by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 standard of PS.
     PS has bright market prospect. But many problems and topics remain open and need further research on i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China.
引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 13476-1999).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
    7.建材行业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JC 888-2001).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8.苏州中材建筑设计研究院.03SG409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云南中技管桩有限公司企业标准.离心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2004.
    10.浙江省建筑标准设计结构标准图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2002浙G22).浙江:浙江省标准设计站,2002.
    11.上海市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DBJT08-92-2000(2000沪G502),2000.
    12.宁波市建筑标准设计通用图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DBJ02-10-99,1999.
    13.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地基与基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4.汪荣鑫.数理统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5.陶学康.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设计与施工.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6.黄强.桩基工程若干热点技术问题.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
    17.陶学康.后张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18.黄强.勘察与地基若干重点技术问题.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9.罗文章.管桩在低应变瞬态集中荷载作用下的速度响应研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硕 士研究生论文。2002.
    20.朱瑞.预应力混凝土工业技术及其现代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21.杨克己.实用桩基工程.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2.费康.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的理论与实践.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论文,2004.
    23.苏振明等.花岗岩地区PHC桩的荷载传递特性和工程设计参数取值研究报告.福建:泉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2004.
    24.徐至钧,李智宇.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5. —1951.
    26. Y.Miwa, S.Ikeda. The Development of U Shaped Prestressed Concrete Sheet Piles. FIP Notes. 1990/2:9—12
    27. S.Ikeda. Utilisation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in Japan. FIP Notes. 1993/4:9~13
    28. M.L. Lings. Predicting the shaft resistance of driven pre-formed piles in s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pril, 1997:71~84
    29. S. Trent Parkhill. Geotechnic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from 1848 to 1998.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13(2):7~30
    30. J. Michael Duncan. Apply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Practical Use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14(2):75~80
    31. Samuel G. Paikowsky. Using Dynamic Measurements for the Capacity Evaluation of Driven Piles.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 10(2):61~76
    32. Lucian Nedelcu. Designing and Analyzing Prestressed Concrete Members Using a Capacity Diagram.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4(2):75~81
    33. Dipak D. Shan, Sajjan K. Jain, Robert W. Prybella, JR. The Performance of a Remotely Controlled Fiber Glass Pile Jacking System. Civil Engineering Practice.7(1):7~28
    34.宋建军,阮起楠.适用于生产PHC管桩的预应力钢棒.金属制品.第21卷第5期.总第123期:14~16,26
    35.金舜.PHC管桩与PC钢筋的发展及应用.金属制品.第22卷第3期,总第127期:48~52
    36.罗宗满.静压预制砼管桩施工难点及技术对策.福建地质.第21卷第3期:172~175
    37.袁益镛,孙长俊,洪有根,潘永东,林维正.混凝土空芯方桩壁厚的超声检测.无损检测.1994年6月第16卷第6期:151~153
    38.钱树青.φ7高强预应力钢丝管桩技术经济分析.铁道物资科学管理.1994年第12卷第 2期:27~28
    39.张金芳.DTJ-1型程控镦头机.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4年第5期10月:39
    40.王离.试论不宜应用预应力管桩的工程地质条件.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5年第1期:27~33
    41.富文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抗震问题.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5年第1期,2月:34~38
    42.李立权.推广薄壁管桩 提高经济效益.广东建材.1995.NO.3:17~19
    43.蒋家奋.高强混凝土板桩——日本最近开发生产的一种新型桩材.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5年第2期.4月:38~39
    44.蒋元海.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结构的检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5年第5期,10月:38~40
    45.吴国祥,夏春,李国柱.高强预应混凝土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确定.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第5卷第2期,1995年12月:58~60
    46.汤关祚.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计算方法的探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6年第1期2月:23~28
    47.俞青.钢筋混凝土预制方桩制作的质量控制.福建建筑.1996-2总第48期:45~46
    48.李世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性能及制作质量的若干问题.江苏建筑.1996年第2期:28~31
    49.魏峰.PHC桩纵向配筋计算方法探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6年第3期,6月:28~30
    50.刘金砺,黄强,张雁.桩基承载性能及有关设计问题.桩基工程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1~7
    51.王离.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广东的推广应用.桩基工程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177~183
    52.王离.预应力管桩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桩基工程技术.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55~61
    53.熊炳贤.钮泽明.预应力管桩的承载力研究.广东土木与建筑.1997年第4期:2~9
    54.杜伯明,梁维谦.PHC管桩的构造、生产工艺及打桩施工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土工基础.第11卷第3期,1997年9月:39~44、48
    55.余智敏,邓建强.预应力管桩桩头的新型式及应用.广东土木与建筑.1998年第4期:19~20
    56.毛伍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分析.工程质量.1999,3:38~39
    57.胡红兵.预应力混凝土离心管桩在浙江的应用.西部探矿工程(岩土钻掘矿业工程).第11卷第3期,1999年5月:7~9
    58.阮起楠,曾少霞,陈新光,欧阳纯,谢和明,周小龙.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养护问题探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9年第4期8月:474~477
    59.蒋元海.GB 1347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修订说明.建材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9,6:21~24
    60.蒋元海.国标GB 13476《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修订编制说明.测试技术.1999,12:27~30
    61.周继忠.混凝土C55预制方桩制桩质量监理.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12月第1卷第2期:27~30
    62.何伟年.管桩桩尖改进的一次尝试.广东土木与建筑.2000年第5期:13~15
    63.曹称宇.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轴向极限承载办计算.水运工程.2000.11:13~14
    64.蒋元海.关于管桩结构设计中预应力损失计算问题的探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年第1期2月:26~27
    65.蒋元海.《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 13476-1999)》评述.浙江建筑.2001年第2期:16~17
    66.胡根兴,陈如连,张国光.初论土中开口预应力管桩的闭塞系数.地基处理.第12卷第1期,2001年3月:32~35
    67.章杰春.当前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生产和应用存在的问题.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年第3期,6月:29~30
    68.周向东.由苏G9901《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试用图)引出的思考.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49~50
    69.阮起楠,外方内圆截面形式的预制混凝土桩.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年第5期10月:28~30
    70.谈维汉,李法尧.管桩钢桩尖的正确选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第1期2月:25~26
    71.曾国红.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初步实践.山西建筑.第28卷第4期2002年4月:32~33
    72.王炜,邓祺.混凝土方桩拼接方法的探讨.水运工程.2002年6月总341期第6期:50~51
    73.邓志勇,陆培毅.几种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岩土力学.第23卷第4期2002年8月:428~431,464
    74.谢耀峰,吴芳银,王云球.试桩未达极限状态时桩的极限承载力预测.水运工程.总第344期第9期2002年9月:5~8
    75.邓建刚,傅旭东,罗云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勘察科学技术.2003年第2期:9~12
    76.黄英,符必昌.昆明某地软土静动力特性分析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第28卷第1期,2003年2月:45~48
    77.赵春风等.预制桩竖向承载力的分项系数研究.岩土工程学报.第25卷第2期.2003年3月:154~156
    78.王戍平.深厚软土中PHC长桩的时效性试验研究.岩土工程学报.第25卷第2期,2003年3月:239~241
    79.邓友生,孙宝俊,邬忠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应用研究及发展前景.建筑技术.2003年第4期:263~266
    80.王理满,蔡仁祉.《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图集编制简介.天津建设科技.2003.NO.5:19~21
    81.徐醒华.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和施工中的若干技术问题.广东土木与建筑.第1期,2004年1月:12~13,16
    82.蒋元海.执行行业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士薄型管桩》JC888-2001应注意的若干问题.陕西建筑与建材.2004年1月总第103期:30,10
    83.金舜,匡红杰,周杰.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发展近况和方向.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年第1期.2月:27~29
    84.蒋元海.执行GB13476-199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士管桩》应注意的若干问题.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年第1期2月:32~34
    85.赵龙,蒋元海.关于JC888-200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型管桩》中薄壁管桩抗弯性能技术指标的探讨.福建建材.2004年第2期总第84期:24~25
    86.徐伟,刘琳.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端板生产及应用.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月第14卷第1期:34~35
    87.黄绍江,严志隆.关于PHC管桩的预应力损失和有效预应力问题.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4年第2期4月:26~28
    88.禹琦,楼海军,蒋元海.执行行业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型管桩》应注意的问题.特种结构.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83~84
    89.楼海军,禹琦,蒋元海.执行国家标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应注意的问题.特种结构.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82,84
    90.肖海明,蒋元海.PHC高强管桩砼配合比设计参数优选探讨.广东建材.2004年第8期:22~24
    91.马琳琳.预应力管桩的设计与施工.山西建筑.2004年9月第30卷第18期:82~83
    92.贾丽君,袁利民,于海民.PC管桩钢筋镦头开裂原因分析.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4 年10月第40卷第10期:522~524
    93.王勤.预应力管桩设计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分析.广东土木与建筑.第11期,2004年11月:27~28,26
    94.董国民.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中国的发展.山西建筑.第30卷第22期,2004年11月:108~110
    95.郑俊杰,聂重军,彭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研究与应用进展.平顶山工学院学报.第13卷第4期,2004年12月:51~55
    96.刘瑾瑜,刘明虹.简述PHC管桩的发展态势.黄石理工学院学报.第21卷第1期,2005年2月:24~26
    97.蒋元海.建材行业标准《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JC934-2004编制简介.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5年第1期,2月:35~37
    98.徐康茹.预制预应力砼方桩产生裂缝的原因与解决对策.港工技术与管理.2005年第3期:1~2,5
    99.区汉聪.肇庆地区建筑桩基常用桩型选择与设计要点.广东土木与建筑.2005年5月第5期:46~47
    100.向安乐,袁红星,李全民.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余浆的回收利用.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5年第4期8月:30~31,32
    101.陈中,梁勇.预应力张拉用千斤顶的校验.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5年第4期8月:32~33
    102.蒋中明,喻小明,张新敏.现浇混凝土薄壁管桩与土体共同作用的三维数值分析.中外公路.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90~92
    103.陈旭.打入式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的设计应用.四川建材.2005年第6期:85~86
    104.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艺技术规程.辽宁建材.2005年第6期:92~94
    105.许钢.超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施工实例.大众科技.2005年第10期总第84期:15~16
    106.陈飞.静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第12期总第116期:23~25
    107.许巍,梁书亭,戴国亮.预应力管桩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讨论.工业建筑.2005年第35卷增刊:489~491
    108.刘天波.预应力管桩基础设计.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第27卷第1期:95~96
    109.宋天耀.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曹娥江大闸基础工程的应用.浙江水利科技.2006年1月总第143期第1期:68~69,77
    110.陈天丰.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控制和常见问题的处理.福建建筑.2006年第2期总第98期:100~103
    111.陈晓连,张勇,邓于林.静压管桩承载力取值论证.房材与应用.2006年第3期:12~13
    112.魏宜岭.PHC管桩余浆循环利用的方法和实践.广东建材.2006年第3期:12~13
    113.沈励操,仲崇民.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在西安8度抗震区的应用问题.陕西建筑.2006年3月总第129期:38~40
    114.侯伟生.福建省岩土与基础工程现状与展望.福建建设科技.2006.No.3:6~7
    115.王建军,杨军,林伊方,孔唐.论预应力管桩停止锤击和终止静压的控制.浙江建筑.2006年6月第23卷第6期:46~48,54
    116.沈建良.管桩在公路工程的应用研究.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8月第25卷第4期:53~57
    117.潘琦,庄作成,陈忠,孔超,朱纪平.钢筋混凝土空心方桩承载性状及工程应用.建筑结构.2006年10月:40~42,5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