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弋阳腔传播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弋阳腔是南戏发展到弋阳县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的产物。弋阳腔以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远播各地,在全国繁衍出了一个庞大的高腔系统。弋阳腔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是依靠人口的流动进行传播。因此,本篇论文主要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江西戏曲的概况、本课题的思路、方法及前人的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弋阳腔的概况,包括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及剧目的简单介绍。弋阳腔主要以帮腔作为演唱方式并伴以锣鼓。弋阳腔改调歌之的艺术特色,也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主要围绕弋阳腔的传播途径进行论述。弋阳腔通过人口迁移的方式进行传播。明初“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及朱元璋的军队调防制度,把弋阳腔带到到云南、贵州、四川、安徽等地。弋阳腔的传播还和商人的四处流动有密切的关系。戏班、弋阳腔艺人的四处演出也带动了弋阳腔的传播。
     第四部分论述了弋阳腔在传播中发生的变化及传播特色,分析了弋阳腔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
     第五部分主要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弋阳腔的生存面貌做一番全面论述。在此基础上探讨振兴日益衰弱的弋阳腔的方法。
     最后一部分为结语,综合弋阳腔的艺术特点、流变过程及传播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弋阳腔的整个发展历程。
Yiyang Qiang operal is a art what is Nanxi operal spread to Yiyang county and combination of the local folk song.flexibility make Yiyang Qiang operal art full of energy and it spawn a enormous GaoQiang system in the whole nation.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Yiyang Qiang operal is varied,but it spread mainly rely on population flow. Therefore, The paper to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Mainly from the great perspective of Jiangxi operal. And also about its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this topic and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about the profile of the Yiyang qiang operal.Include history,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dramas. BangQiang and song wit the gong and drum is Yiyang qiang operal'scharacteristics. The change itself make its vitality is so strong.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talk about the way of Yiyang qiang operal's spread. Yiyang qiang operal spread over the nation through the way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Ming and Qing Dynasty"Jiangxi people go into Huguang,Huguang fill in Sichuan ",and The emperor named Zhu yuanzhang implements a policy that army move to Yunnan, Guizhou to guards frontier, putting YiYangQiang operal spread to Yunnan, Guizhou, Sichuan,Anhui, etc. In addition, the spread of YiyangQiang operal by the businessmen trade everywhere.of course, Yiyang Qiang operal artists and the atrical troupe around the performanc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Yiyang Qiang operal's sprea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nges about Yiyang Qiang operal when it spread.and also research the features about its spread.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Yiyang qiang operal can able to spread over the the national.
     The fifth chapter basically with fieldwork way, to acquaint current situation of Yiyang qiang operal.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of re-energize the Yiyang qiang operal who is weakening day by day.
     The last chapter is a conclusion. Summary the The first five chapter content. and we can understand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iyang qiang operal.
引文
①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213页。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者注:正文注释中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的《善本戏曲丛刊》,其出版年代“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均应为“1984年8月”。
    ①黄英龙等编《弋阳腔读本》,江西:弋阳县文化局出版,2008年4月,第4页。
    ②弋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弋阳县志》(民国版),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12月,第493页。
    ③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收入《秦腔研究论著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第172页。
    ④徐渭著,李复波注释《<南词叙录>注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1月,第5页。
    ⑤徐渭著,李复波注释《<南词叙录>注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1月,第37页。
    ①程炳达、王卫民著《中国历代曲论释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②胡文焕《群音类选》(全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53页。
    ③黄英龙等编《弋阳腔读本》,江西:弋阳县文化局出版,2008年4月,第4页。
    ④转引王利器辑录《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第280页。
    ①《怡春景》,收入《善本戏曲从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791页。
    ②同上,第793页。
    ③同上,第843--844页。
    ④同上,第860页。
    ①程炳达、王卫民著《中国历代曲论释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②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第251页。
    ③上饶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饶地区志》(2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1512页
    ④张岱著,史念林、刘同军等注《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17页。
    ⑤朱彝尊著《静志居诗话》(上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30页。
    ①梁辰鱼著《浣纱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390页。
    ②《玉谷新簧》,收入《善本戏曲从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90页。
    ③《八能奏锦》,收入《善本戏曲从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55-56页。
    ①《怡春景》,收入《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796页。
    ②王起《中国戏曲选》(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第137页。
    ③《怡春景》,收入《善本戏曲从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790页。
    ④同上,第814页。
    ①陈栋撰《北泾草堂曲论》,《新曲苑.(全十二册)》册六,北京:中华书局铅印,民国二十九年十月,第3页。
    ①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第114页。
    ②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③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①明袁中道著刘如溪等点评《案头枕边珍品系列(第2辑)·游居柿录》青岛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第165页。
    ②龙华著《湖南戏曲史稿》,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8页
    ③张灿奎等纂《民国宿松县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4》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第133页。
    ①张灿奎等纂《民国宿松县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14》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第137页。
    ②转引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增订本),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244页。
    ③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第249页。
    ④中国会馆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⑤中国会馆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第123页。
    ①王亚菲、朱黎明著《江西古戏台旅游》,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第163页
    ②重庆市戏曲工作委员会编《铁树宫》,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页。
    ①程炳达、王卫民著《中国历代曲论释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46页。
    ②徐珂《曲稗》,《新曲苑》(册七),北京:中华书局铅印,民国二十九年十月,第6页。
    ③赖伯疆《广东戏曲简史》,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④转引自刘怀堂著《正字戏研究》,广东: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90页。
    ⑤转引吴新雷著《中国戏曲史论》,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279页。
    ①转引帅学剑《安顺地戏》,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第15页。
    ①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秘书处编《云南民族戏剧的花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03页。
    ②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6月,第30页。
    ③陈梧桐《中国文化通史·明代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9年7月,第16页。
    ④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4页。
    ①张瀚《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4页。
    ②转引龚国光著《江西戏曲文化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367页。
    ③谭霈生《戏剧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第145页。
    ④《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本社,2005年,第1430页。
    ①王恒富、谢振东主编《贵州戏剧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页。
    ②《弋阳县志》(民国版),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12月,第9页。
    ③潘之恒著,汪效倚辑注《古典戏曲论著译注丛书·潘之恒曲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第144页。
    ④任中敏编,《梅花草堂曲谈》,《新曲苑》册二,北京:中华书局铅印,民国二十九年十月,第5页。
    ①沈复等著《闺中忆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第14页。
    ②明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梼杌闲评,》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140页。
    ①刘延玑《在园杂志》,《新曲苑》(册四),北京:中华书局铅印,民国二十九年十月,第1页。
    ②《怡春景》,收入《善本戏曲从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864页。
    ③《玉谷新簧》,收入《善本戏曲从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65页。
    ①《玉谷新簧》,收入《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64页。
    ②《新订十二律京腔谱》,收入《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73-74页。
    ③《怡春景》,收入《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838页。
    ④《时调青昆》,收入《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195—196页。
    ①王正祥,《新订十二律京腔谱》收入《善本戏曲从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49—50页。
    ②清徐珂《曲稗》(新曲苑第三十二种),北京: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九年,第6页。
    ①故宫博物院掌故部编《掌故从编》,北京:中华书局(据首都师范图书馆馆藏),1990年3月,第51页。
    ②同上。
    ③据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页。
    ④转引刘水云《论晚明弋阳腔存在状况》,《戏曲研究》,2002年第1期,第245页。
    ①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2页。
    ①聂石樵邓魁英《古代小说戏曲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5月,第354页。
    ②(明)范濂:《云间据目抄》,收入《笔记小说大观》(卷二),台北:新兴书局,1978年,第3贝。
    ③王实甫《西厢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66页。
    ①《怡春景》收入《善本戏曲丛刊》,台湾:学生书局,中华民国七十三年八月影印出版,第798—802页。
    ②周鸿铎主编《文化传播学通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第45页。
    ①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第218页。
    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年,第131页。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39页。
    ①明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04页。
    ②清徐列《曲稗》收入《新曲苑》(册七),北京:中华书局铅印,民国二十九年十月,第6页。
    ③参见李连生博十论文《明代弋阳腔研究》,河北大学,2003,第126-127页。
    ①1953年赣剧团成立后,弋阳腔也融入到赣剧声腔之中。因此,本文建国后所说的现代弋阳腔,基本上指的就是赣剧。
    ①黄英龙等编《弋阳腔读本》,江西:弋阳县文化局出版,2008年4月,第110页。
    ②黄英龙等编《弋阳腔读本》,江西:弋阳县文化局出版,2008年4月,第101页。
    ①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5重印),第238页。
    [1]黄英龙编.弋阳腔读本[M].江西:弋阳县弋阳腔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出版,2008年.
    [2]黄英龙主编.弋阳腔画册[M].弋阳:中共弋阳县委、弋阳县人民政府出版,2007年11月.
    [3]弋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西省弋阳县志(民国版)[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
    [4]刘上洋主编.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1949-2009)戏剧卷一[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
    [5]刘上洋主编.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1949-2009)戏剧卷二[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
    [6]陈红.江西弋阳腔戏曲新探[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7]王秋桂.善本戏曲丛刊[M].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11月影印.
    [8]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大会秘书处编.云南民族戏剧的花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63年.
    [9]帅学剑.安顺地戏[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
    [10]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湖北高腔(湖北地方戏曲丛刊56)[M].湖北:湖北省戏剧工作室出版,1983年.
    [11]湖北省戏剧工作室编.湖北高腔(湖北地方戏曲丛刊57)[M].湖北:湖北省戏剧工作室出版,1983.
    [12]安徽省徽剧团研究室.借靴(安徽传统戏曲小丛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59年.
    [13]重庆市戏曲工作委员会.铁树宫[M].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
    [14]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5]王起主编.中国戏曲选(上中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6]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1年.
    [17]徐渭著.李复波注释.南词叙录注释[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18]钟嗣成.录鬼簿新校注[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
    [19]夏庭芝.青楼集笺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20]潘之恒原著,汪效倚辑注.古典戏曲论著译注丛书潘之恒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21]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22]任中敏.新曲苑(全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九年十月.
    [23]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
    [24]苗怀明著.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
    [25]钱南扬.戏文概论;谜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1月.
    [26]曾永义.戏曲腔调新探[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3月.
    [27]周华斌主编.中国戏剧史论考[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2月.
    [28]周华斌著.中国戏剧史新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1月.
    [29]葛建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30]陈文华.江西通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31]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2]龚国光著.江西戏曲文化史[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33]赖伯疆著岭南文库编委会、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广东戏曲简史[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34]王恒富,谢振东.贵州戏剧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
    [35]龙华著.湖南戏曲史稿[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
    [36]戴德源辑录.四川戏曲史料[M].四川: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辑部、成都市川剧志编辑部编撰出版,1986年11月.
    [37]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38]张发颖著.中国戏班史(增订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1月.
    [39]邱绍雄著.中国商贾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0]中国会馆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11月.
    [41]丁汝芹.清代内廷演戏史[M]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9月.
    [42]金耀章主编.中国京剧史图录[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11月.
    [43]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44]杨安邦.汤显祖交游与戏曲创作[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
    [45]王甲辉,过伟主编.台湾民间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
    [46]杨宝春著.琵琶记的场上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7月.
    [47]陈东有主编.现实与虚构:文学与社会、民俗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48]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4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
    [50]宋波.昆曲的传播流布[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51]周育德.昆曲与明清社会[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
    [52]刘怀堂.正字戏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
    [1]钱贵成主编.弋阳腔新论[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
    [2]陈文新、余来明主编.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J].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编.目连戏研究论文集[G].湖南长沙:艺海编辑部出版,1993年5月.
    [4]简佳尧.析弋阳腔的文化传播方式[J].新余高专学报,2009.4.
    [5]袁平.刍议弋阳腔的等级式传播方式[J].四川戏剧,2007.6.
    [6]袁平.论弋阳腔的传播方式及特征[J].中国音乐,2007.(3).
    [7]黄钟.戏曲声腔的传播[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3).
    [8]龚国光.江西弋阳腔的产生与流变[J].文史知识,1998(1)
    [9]马华祥.弋阳腔源流考[J].戏剧艺术,2006(4)
    [10]徐宏图.试论南戏的流向及地域分布[J].戏曲研究,2007(3)
    [11]苏子裕.《江两弋阳腔真得“调绝”了吗?》[J].戏曲研究,2005(1)
    [12]苏子裕.《温州杂剧.戏文.永嘉戏曲.南戏诸腔——宋元南戏发展的四个阶段》[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2).
    [13]杨咏.江西弋阳腔滚唱的艺术特色[J].四川戏剧,2010(4)
    [14]曹晖.高腔溯源—也谈弋阳腔、青阳腔在高腔形成中的作用与地位[J].电影文学,2008(8)
    [15]黄爱平.其节以鼓,其调喧—弋阳腔的艺术特征[J].四川戏剧,2008(6)
    [16]戴和冰.明代弋阳腔“错用乡语”及其官语化[J].文艺研究,2007(10).
    [17]王丽霞.豫剧在山西的繁盛原因初探[J].沧桑,2008(4).
    [18]秦翠红.试论明清商人对职业戏班发展的积极影响[J].安徽史学,2005(5)
    [19]罗咏.凤凰古城与江西商人[J].江西画报,2006.(1).
    [20]王振忠.江西填湖广[J].读书,1997,(4).
    [21]黄艾禾.会馆:移民的精神家园[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5).
    [22]周琦.济南的江西会馆与芗寿宫[J].春秋,7(5)
    [23]王日根.漫谈“移民乡井”之四川会馆[J].文史杂志,2008,(5).
    [24]陈立立.江右商与万寿宫[[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5]叶树发.江西戏曲改革刍议[J].陶瓷学报,1994(Z1)
    [26]童丹.如何在大学里推广传统戏曲(赣剧)[J].艺术教育,2009(11)
    [27]李连生.明代弋阳腔研究[D].河北大学,2003.
    江西电视台,江西省文化厅,中共弋阳县委,弋阳县人民政府.弋阳腔[CD].2007年摄制.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