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会馆演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会馆是同乡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在明初开始出现,并盛行于明清两代。它以为同乡服务为宗旨,以固定的建筑物为标志和活动场所,乡土情结和异域而建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会馆成为戏曲演出的一个重要场所,这是会馆自身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相互作用共同促成的:会馆为凝聚会众,敦睦乡谊,满足同乡观剧的需求,一般会有较完备的演剧设施,适合团体宴乐演剧;而外部环境如戏禁政策也把大量的观众特别是官绅阶层的观众推向了会馆。由于会馆连接着故乡与他乡两级,会馆演剧既有对家乡文化张扬的一面,也有建立和处理与外界各种关系的一面,因此会馆演剧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会馆演剧与其他场所的演剧区别开来。
     会馆对家乡戏的需要、帮助和扶持,为各地戏曲进入异地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并有效地保证其能长期演出;会馆演剧对当地的丌放,影响到当地民众的戏曲欣赏习惯,为家乡戏曲培养了一批新的观众群,使家乡戏曲可以在外地扎下根来;会馆自己的特定观剧群体,对演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会馆演剧一直保持在当时剧坛演剧的较高水平。会馆演剧的这些特征,加快了戏曲的传播速度,对声腔的传播和剧种的形成及地方剧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以“会馆演剧与弋阳腔的发展与传播、会馆演剧与川剧的形成、会馆演剧对北京剧坛的影响”为个案研究,对会馆演剧的作用进行论证说明:
     弋阳腔之所以能走出江西,奔向全国,并能扎根生长,与走出去的江西人及其所建的江西会馆是分不丌的。江西会馆成为弋阳腔在外地最初演出的重要阵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阵地,促使家乡的戏班源源不断地向外迈出了脚步,也正是有了这个阵地,异乡的观众才了解并接受了弋阳腔。弋阳腔的遍地生根、发芽、成长与江西会馆这个稳定的舞台有着莫大的关系。
     会馆演剧对川剧的形成和传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和抹杀。可以说若没有这么多移民会馆,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外地声腔纷至沓来,即使有外地声腔来到四川,若没有会馆提供稳定的场所和经常的演剧机会,这些声腔或许只是匆匆过客,更谈不上落地生根,发展壮大。随着移民入川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地戏曲文化随之源源不断进入,它们相互竞争也相互融合,为川剧的形成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川剧形成之后会馆又成为传播川剧的重要演出场所。
     乾隆以来,花部乱弹和雅部昆曲长期博弈,使北京剧坛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梆子、皮黄等乱弹腔相继成为北京剧坛的盛行声腔,昆曲在北京剧坛渐次退场。由于文人不屑参与乱弹戏的创作,戏曲艺人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淫靡的表演之风和单一贫弱的思想内容成为剧坛痼疾。会馆演剧以对昆曲的留存与延续,对皮簧梆子的推波助澜,对淫靡表演风气的净化、戏剧品格的提高,而对北京剧坛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Guildhall is a kind of townsman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away from hometown, which began to appear in early Ming Dynasty and became popular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urpose of Guildhall is to serve townsmen and to provide them activity space. Guildhall took the fixed building as the symbol, of which the most basic characteristics is hometown complex and allopatry establishment. For quite a long period, Guildhall had been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drama performance, because of the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Guildhall characteristics and era background:to condense members, to promote hometown feeling, to meet townsman watching drama, Guildhall general possessed better dramatics facilities, which is suitable for group conviviality dramatics; Whil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forbidden policy about dramatics, push large audiences to Guildhall, especially gentries class. As Guildhall joint the two poles of birthplace and exile, Guildhall dramatics propagated hometown culture, but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and processing external kinds of relationships. Therefore, Guildhall dramatics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features, which distinguishes Guildhall dramatics from other position dramatics.
     Guildhall needed, help and gave support to hometown drama, and provided the convenient channel for different hometown drama being allopatrically propagated, and effectively ensured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The opening of Guildhall dramatics to local people affected their appreciation habit, and cultivated batch after batch new hometown drama audiences, which made hometown drama take root away from hometown. In addition, these particular audiences further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which made Guildhall dramatics remain higher level in the dramatic world at that time.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Guildhall dramatics accelerated the dramas propagation, exert profound impact on the tune spreading, on the type of drama formation, and the local dramatic world. The dissertation expounds and proves Guildhall dramatics, by taking "Guildhall dramatic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spreading of Yi yang tune, Guildhall dramatics and the formation of Sichuan Opera, the influence of Guildhall dramatics on Beijing dramatic world" as case study.
     When discussing the reason that Yi yang tune could go out Jiangxi, rush toward the whole country, and might take root to grow, it must be mentioned JiangXi person and their Guildhall. JiangXi Guildhall i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where Yi yang tune is initially performed away from hometown. By these positions, hometown troupe continuously took outward steps. It is also by the position that allopatry audiences just know, understand, and accept Yi yang tune. During Yi yang tune rooting, germinating, growing throughout, JiangXi Guildhall, this stable stage, played the remarkable role.
     The great role, which Guildhall dramatics played on the 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iChuan opera, should not be ignored and obliterated. We can say that, without so much immigration Guildhall, it is impossible for so much allopatry tune come in a continuous stream. And even if there is several kind of allopatry tunes arrived in SiChuan, no Guildhall provided the stable sites and the regular occasions for dramatics, those tunes might be just passer-by in haste, let alone taking root,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In the train of immigrants scale increasing, different kinds of drama culture continuously flowed into SiChuan. These culture not only competed mutually, but also merged mutually, which made adequate prepar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SiChuan Opera. Following that, Guildhall in return becam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for SiChuan Opera propagating.
     Since Emperor Qianlong Period, the long-term game between Huabu Luan and Yabu Kunqu made the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Beijing dramatic world. That is, some Luan tunes, such as Bangzi and PiHuang, successively become the prevalence tune in the Beijing dramatic world, while Kunqu gradually exited. Literati disdained to create Luan, as a result, theatrical actors became drama creative subjects, obscene climate and anaemic content become the stubborn illness of the dramatic world. Guildhall dramatics produc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Beijing dramatic world, by retaining and continuing Kunqu, encouraging and supporting Bangzi and PiHuang, purifying obscenely performance climate, improving the drama style.
引文
1 [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2页。
    2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页。
    3 常静之《论梆了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版社,1991年版。
    1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 据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十六《艺文二》载,晋代许逊许真君代有所封,在宋徽宗政和八年赐名延真,始改观为宫,加万寿三字,册号神功妙济万寿宫,江西会馆多供奉之。
    2 《兴修泉漳会馆碑》,《上海史资料丛刊·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5页。
    3 《七襄公所碑记》,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4 徐珂《清稗类钞》第一册“宫苑类”之“会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5页。
    5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二《建置》,民国七年刊本。
    6 民国《密云县志》卷二之五《坛庙》,民国三年刻本。
    1 光绪《慈溪县志》卷五《水利》,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2 吕作燮《明清时期的会馆并非工商业行会》,《中国史研究》,1952年第2期。
    3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0-62页。
    4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355贞.
    5 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54页。
    1 [明]叶向高《重刻福清会馆录序》,《苍霞续草》卷四,明万历刻本。
    2 费孝通《乡土中国》,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1页。
    1 费孝通《乡土中国》,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78页。
    2 [明]葛应秋《建燕都绩溪会馆疏》,《石丈斋集》卷二,清刻本。
    1 [清]何厚康《汉口山陕会馆志序》,《汉口山陕会馆志》,光绪二十二年景庆义堂刻本,第12页。
    2 [明]沈长卿撰《沈氏日旦》卷八之《祭太傅兵部尚书忠肃于公文》,明崇祯刻本。
    3 乾隆二十七年《陕西会馆碑记》,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1-332页。
    4 [明]陈懿典《长安嘉会卷序》,《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三,明万历刻本。
    5 [明]吴用《复修南城会馆序》,同治《南城县志》卷九之一,同治十二年刻本
    6 《重修湖广会馆碑记》,《北京湖广会馆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1 转引自周磊《湘潭老城故事》,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2 邱澎生《商人团体与社会变迁:清代苏州的会馆公所与商会》,台湾:台湾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5年,第174页。
    3 [明]葛应秋《石丈斋集》卷二《建燕都绩溪会馆疏》,清刻本。
    4 京都广信会馆记》,同治《广信府志》卷十一之二,同治十二年刻本。
    5 [清]吴荣光撰《新建广东南海县会馆碑记》,《(宜统)南海县志》卷一,清宣统二年刻本。
    1 《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2 [清]何开泰《岭南会馆广业堂碑记》,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28页。
    3 刘正刚《会馆: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左鹏军主编《岭南学》(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49-150页。
    1 黄菊盛《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2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第202-204页。
    3 刘影《皇权旁的山西:集权政治与地域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4 游汝杰主编《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页。
    5 齐如山《谈河南梆子》,中国河南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从》(内刊)第四辑,第62页。
    6 齐如山《谈河南梆子》,中国河南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从》(内刊)第四辑,第62-63页。
    1 刘正刚《会馆: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左鹏军主编《岭南学》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49页。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60页。
    3 傅谨《温岭戏班:民间信仰与戏剧的繁荣景象》,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4 [宋]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 都城纪胜 西湖老人繁胜录 梦粱录 武林旧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52-53页。
    1 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2 于一《巴蜀傩戏》,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3 《重修东齐会馆碑记》,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7页。
    4 《潮州会馆碑记》,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5 《建修戏台罩栅碑记》,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6 《建立罩棚碑记》,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版版,第50页。
    7 嘉庆《彭山县志》卷三《风俗志·十二月村市赛会》,嘉庆十九年刻本。
    8 民国《明溪县志》卷十《建置志·祠庙》,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
    1 转引自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2 刘建生、武芳梅《论晋商与戏曲的关系》,《普中帅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9卷第1期,第15页。
    3 毛鸣峰《沙市的工商业与十三帮》,沙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沙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沙市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6页。
    4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1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选辑》第2册,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42页。
    2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60页。
    3 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昆曲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4页。
    4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35页。
    5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上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262页。
    6 [清]翁同龢著, 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24-2525页。
    7 乾隆《汤阴县志》卷九《艺文》,乾隆三年刻本。
    8 民国《阳原县志》卷十八,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1 铃了《梨园世家》,转引自刘文峰《山陕商贾梆子戏》,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中华戏曲》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9-350页。
    2 李刚、赵晓东《陕西掌柜》,转引自曾凡安《晚清演删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29页。
    1 [清]夏仁虎《旧京琐忆》卷六《考试》,《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2 罗林《长沙地区会馆文化探析》,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6-27页。
    3 民国《大足县志》卷二《镇乡》,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
    4 胡春焕、白鹤群《北京的会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第253页。
    1 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三十八《人物十一·义行三》,民国十四年刻本。
    2 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民国十四年刻本。
    3 孙莉莉《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5页。
    1 北京档案馆编《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6页。
    2 王雪梅、彭若木《四川会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1页。
    3 中国戏曲志·江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
    4 嘉靖《香山县志》卷四《教化志》,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
    5 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65页。
    6 《中国戏曲志·湖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
    7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554页。
    8 《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10页。
    9 《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453页。
    1 《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2 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81页。
    3 卞伯泽《历史文化名城会洋揽胜》,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页。
    4 刘文峰《会馆戏楼考略》,《戏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60页。
    5 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1 黄定福《“浙东一绝”宁波庆安会馆戏台》,《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第85页。
    3 蒋默编《巍巍帝都北京历代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
    4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442页。
    1刘正刚《会馆: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左鹏军主编《岭南学》(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49-150页。
    2 卞伯泽主编《历史文化名城会泽揽胜》,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3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4 甘熙《白下琐言》卷二,1926年金陵甘氏刻本。
    5 张正明《山西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83页。
    6 李刚、宋伦《山陕会馆铁旗杆文化刍议》,《华夏文化》,2002年第2期,第16页。
    7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8 孙晓芬《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8页。
    1 车文明《中国现存会馆剧场调查》,《中华戏曲》,2008年第1期,第37页。
    2 车文明《中国现存会馆剧场调查》,《中华戏曲》,2008年第1期,第37页。
    3 赵述《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版,第113页。
    4 刘文峰《会馆戏楼考略》,《戏曲研究》,1995年第2期,第161页。
    5 杨志烈《秦腔入川与自贡戏雕》,《当代戏剧》,1984年第5期,第61页。
    6 王亚菲、朱黎明著《笙歌满庭芳:江西古戏台旅游》,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7 陈昆麟《聊城山陕会馆对联牌匾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52页。
    1 刘正刚《会馆: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左鹏军主编《岭南学》(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150页。
    2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3 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359页。
    4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13页。
    1 肖迪民《湘潭会所初探》,《求索》,2004年第7期,第248页。
    2 《中国戏曲志·湖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307页。
    3 [清]竹孙氏《荆沙竹枝词》,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6页。
    4 王雪梅《四川会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2009年版,第144页。
    5 李劫人《死水微澜》,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27页。
    6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7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8 《建修戏台罩棚碑记》,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砷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9 《浮山会馆余桩神像碑记》,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00页。
    1 [明]袁中道《游居柿录》卷四,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2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楼北冗元》,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09页。
    3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役南琐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55页
    4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楼北冗言》,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45页。
    5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楼北冗言》,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47页。
    1 民国《巴县志》卷五《礼俗》,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2 王定欧《川剧研究百年史略》,《戏曲研究》,2000年第4期。
    3 民国《金堂县续志》卷四《礼俗》,民国十年铅印本。
    4 [清]沈德潜纂修《长洲县志》卷十一《风俗》,乾隆三十一年刻本。
    5 [清]陈炎宗《旅食祠碑记》,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十二《金石下》,道光十一年刻本。
    6 徐珂著,孙安邦、陆建宏点校《民国笔记小说大观·康居笔记汇函》,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页。
    7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7页。
    1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34、35、35、36、42、47、47、66页。
    2 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堂会演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43页。
    3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上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1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上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234、257、257、257、262、264、264、265、274、276、381、462、473、473、580、614页。
    1 《正乙祠公议条约》,转引自[日]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2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页。
    3 据嘉庆《郴州总志》载:“灵感娘娘庙,在州署西,旧名女郎庙。乾隆二十四年署州事谢仲坃倡修,额今名。”而谢是广东人,在福建及沿海地区人们奉林默娘为海上保护神,广东人也早已把林默娘当作自己的神灵,许多广东会馆都祭祀林妃默娘。另外《坦园日记》18页有“闻娘娘系前月廿六诞辰,祝嵩还原,故连日演戏”的记录,可以确定这是广东供奉天后林默娘的会馆,虽然林默娘生日系农历三月二十三,但联系作者的另一则日记是三月十九日“过天妃宫,值神诞,正张灯演戏,”来看,可能因为诞期的演戏活动一般会提前开始,人们一般也就把开始庆祝活动的时间看做天后的生日,故日记中对天后娘娘的生辰有不国的记载。
    4 [清]杨恩寿著、陈长明标点《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5 见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317-319页。
    6 《谭鑫培轶事》,叶祖孚《燕都旧事》,北京:中国书店,1998年版,第111-112页。
    7 徐列《清稗类钞》第11册“优伶类”之“汪笑侬演新剧”,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24页。
    8 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广州戏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48页。
    9 周询《芙蓉话旧录》卷三《戏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10 [清]杨燮《锦城竹枝词百首》,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3190-3191。
    1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2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3 [清]余缙《恭请严禁畜优疏》,《大观堂文集》卷二,康熙三十八年刻本。
    4 [清]潘末《遵谕陈言疏》,《遂初堂集》文集卷四,康熙刻本。
    5 [清]胤祯《雍正上谕内阁》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清实录·世宗实录》第七册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1页。
    1《雍正上谕内阁》之“雍正七年九月”,清雍正间刻本。
    2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乾隆朝)》之“乾隆七十”,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3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四十五,钞本。
    4 《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十六,钞本。
    5 《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一四六,钞本。
    6 [清]方大湜《平平言》卷二,光绪十八年资州官廨刊本。
    7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十八,钞本。
    8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十七,钞本。
    1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三十一,钞本。
    2 哈思忠编选《乾隆初年整饬民风民俗史料》(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第35页。
    3 《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刑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六,钞本。
    5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九,钞本。
    6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五《刑律·杂犯》。
    1 [清]延煦等《台规》卷二十五《五城》七,光绪十八年刊本。
    2 《中国戏曲志·安徽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3 《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三十八,钞本。
    4 《中国戏曲志·北京卷》,北京:中国ISBN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875页。
    5 徐珂《消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串客”,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57贝。
    6 [清]汤斌著,范志亭等辑校《汤斌集》之《汤子遗书》卷二,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7 [清]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告示》卷四《严禁迎祌赛会以正风俗事》,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8 哈恩忠编选《乾隆初年整饬民风民俗史料》(上),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第29页。
    9 屹隆《杞县志》卷七《风土风俗》,乾隆十年刊本。
    1 道光《舞阳县志》卷六《风土志·风俗》,清道光十五年重修本。
    2 [清]郑观应《论广东梨园神会风俗》,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页。
    3 [清]顾公樊《丹午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4 [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奏议》卷三十八《奏议》,民国刻《张文襄公全集本》。
    5 [清] 王先谦《东华续录(同治朝)》之“同治四十八”,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1 《陈州府保护周口山陕会馆关帝圣诞演戏告示》,转引自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编《晋商史料全览·会馆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2 候希三《北京老戏园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页。
    1 齐如山《戏园的副业》,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469-472页。
    2 [清]陈森《明清佳作是本丛刊 第一辑 品花宝鉴(上、下册)》,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3 [清]陈森《明清佳作是本丛刊 第一辑 品花宝鉴(上、下册)》,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4 [清]陈森《明清佳作是本丛刊 第一辑 品花宝鉴(上、下册)》,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5 吴焘(倦遊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35-836页。
    6 齐如山《戏园的副业》,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472页。
    7 [清]华胥大夫(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8 [清]艺兰生《侧帽余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601页。
    9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76页。
    1 [清]李慈铭《越缦堂菊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04页。
    2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3 [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旧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1 [清]杨静亭《都门纪略》,转引自候希三《北京老戏园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第90-91页。
    2 吴焘(倦游逸史)《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32贝。
    3 [清]佚名《都门竹枝词》,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4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1页。
    5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页。
    6 周志辅(周明泰)《近百年的京剧》,几礼居从书之五,1962年版,第67-68页。
    7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薄》,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7页。
    8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薄》,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旧版社,1988年版,第347页。
    1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5、241、301页。
    2 [清]杨恩寿著、陈长明标点《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71、72页。
    1 民国《大足县志》卷二《镇乡》,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
    2 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十六《艺文二》之《江西会馆记》载,晋代许逊许真君代有所封,社宋徽宗政和八年赐名延真,始改观为宫,加万寿三字,册号神功妙济万寿宫,江西会馆多供奉之。亦有供奉萧公和晏公者,王士性《广志绎》说:“江湖社伯们到处有祀萧公、晏公者,其神皆生于江右。萧公讳伯轩,庞眉、美髯,白暂,生而刚直,善善恶恶,里闾咸质之。没于宋咸淳间,遂为神,附童子言祸福,乡人立庙于新淦县之大洋洲,洪武初曾遣官谕祭。晏公名戍仔,亦临江府之靖江镇人也,浓眉、虬髯,面如黑漆,生而疾恶太甚,元初以人材应选,入为文锦局堂长,因疾归,登舟遂奄然而逝,乡人先见其驺从归,一月讣至,开棺无所有,立庙祀之。亦云本朝封‘平浪侯’。”(《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江西》)萧公、晏公都是江西临江府人,故临江所修会馆一般奉祀。
    1 民国《万源县志》卷五《礼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2 乾隆《大邑县志》卷三《风俗》,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3 [清]顾禄著、王迈校点《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3页。
    4 民国《金堂县续志》卷四《礼俗》,民国十年铅印本。
    1 [清]黄印《锡金识小录》卷一《补订节序·正月至十二月》,台北:成文旧版社,1983年据乾隆十七年修,光绪二十二年刊本影印,第88页。
    2 民工《新修合川县志》卷三十五《风俗》,民国十一年刻本。
    3 民国《明溪县志》卷十《祠庙》,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
    4 黄兆星《连州的传统经济》,谭伟伦等主编《连州的传统经济、宗教与民俗》上册,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等旧版,2005年版,第103-104页。
    6 《中国戏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国ISBNZ中心,1996年版,第704页。
    6 [清]顾禄著、王迈校点《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旧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1 《建修戏台罩棚碑记》,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2 《北京文昌会馆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24页。
    3 《道光二十一年广扣帮公议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42页。
    4 道光二十九年《新建豫章会馆始末碑》,《上海碑刻资料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6页。
    5 《潮州会馆碑记》,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旧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6 《重修天后列圣碑》,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等编《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8页。
    7 出自《旗奉燕鲁会馆录》,转引自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8 《旗奉燕鲁会馆录》,转引自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9 袁霞《从湘潭闽商会馆建福宫看闽商的信仰及生活》,《学习月刊》,2008年第9期下半月(总第412期),第13-14页。
    1 转引自张正明《山西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80-81页。
    2 转引自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页。
    1 转引自王日根《中国会馆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317-319页。
    1 乾隆《绥德州直隶州志》卷六《人事门》,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钞本配补。
    2 [清]李桂林修《(光绪)吉林通志》卷二十七《舆地志》十五,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3 光绪《广州府志》卷一百六十三《杂录》四,光绪五年刻本。
    4 [清]纪昀著、董国超标点《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5 《嘉庆元年胰染绸绫布匹头绳红坊众艺师友等公议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页。
    6 [清]黄印《锡金识小录》卷一《补订节序·正月至十二月》,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据乾隆十七年修,光绪二十二年刊本影印,第88页。
    7 侯利敏《山陕会馆中的神祗崇拜-—以社旗山陕会馆的关公崇拜为例》,《黑龙江史志》,2008年14期,第46页。
    1 张涛、王永芬《清代会馆的祭祀制度研究》,《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2期,第263页。
    2 引自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73页。
    3 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35页。
    4 赢庆十七年《汉州志》卷十五《风俗》,嘉庆十七年刊本。
    6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1 [宋]林之奇《拙斋文集》卷十五,舒大刚主编《宋集珍本从刊》第44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714-715页。
    2 [宋]黎站德辑、王星贤校点《朱了语类》卷九十一《杂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322页。
    3 [宋]陈淳《上赵寺丞修学释菜会饺》,陈淳《北溪大全集》卷二《古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六《故实》,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之《士人赴殿试唱名》,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2 讷葊《北京梨园谈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三十二册(总九十三-九十五),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注释3。
    3 [清]曾国荃《曾国荃全集》第六册,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50-51页。
    4 [宋]崔与之著《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9页。
    1 吴友如《点石斋画报》第一集下,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122页。
    2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37页。
    3 齐如山《前清无夜戏》,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421页。
    4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1 锡纯仁《我记忆中的旧济南会馆》,《春秋》,2008年第4期,第59页。
    2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7页。
    3 讷葊《北京梨园谈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三十二册(总九十三-九十五),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页。
    4 [清]祝德麟《悦亲楼诗集》卷十七《古今体诗八十三首》,嘉庆二年姑苏刻本。
    1 徐列《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秦腔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20页。
    2 金梁《光宣小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3 [清]艺兰生《侧帽余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页。
    4 齐如山《国剧漫谈》,《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20页。
    5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37、38、42页。
    1 [清]李棠阶《李文清公日记》,民国据原稿本影印,第826页。
    2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上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3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9、552、553、553、554、554页。
    4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5、48、48、页。
    5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05页。
    1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76页。
    2 [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3 缪荃孙校订《瞿木夫先生自订年谱》,民国嘉业堂从书本,第59页。
    4 [清]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2月版、1997年12月湖北第三次印刷,第154页。
    5 杨湘衍《福州的戏台》,政协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第176页。
    6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5、186、241、242、301页。
    1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191页。
    2 周询《芙蓉话旧录》卷一《会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6页。
    3 《嵩云草堂条规》,转引自周华斌《京都古戏楼》,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4 见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700页。
    1 王灿炽纂《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2 《酌定上下两江会馆条约》,转引自转引自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373页。
    3 《旗奉燕鲁会馆录》,转引自转引自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372页。
    4 《再修湖广会馆碑记》,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2页。
    5 王灿炽纂《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6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63页
    7 [清]李慈铭《郇学斋日记》丙集之下,《越缦堂日记本》,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版,第4861页。
    1 [清]李慈铭《郇学斋日记》丙集之下,《越缦堂日记本》,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版,第5028页。
    2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3 讷葊《北京梨园谈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三十二册(总九十三-九十五),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8页。
    1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18页。
    2 《品花宝鉴点校后记》,[清]陈森《明清佳作足本从刊第一辑 品花宝鉴(上、下册)》,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710页。
    3 吴焘(倦游逸叟)《梨旧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7页。
    4 [清]陈森《明清佳作足本从刊第一辑 品花宝鉴(上、下册)》,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71页。
    1 [清]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湘绮楼日记》第二卷,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第735-736页。
    2 吴焘(倦遊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7页。
    3 [清]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4页。
    4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8页。
    1 张次溪《北京梨园掌故长编·梨园声价》,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99页。
    2 李长春《京剧长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52页。
    1 张次溪《燕都名伶传》,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7页。
    2 齐如山《国剧漫谈》,《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20页。
    3 吴焘(倦遊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7页。
    4 周明泰《京戏近百年琐记》(原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64-65页。
    1 周明泰《京戏近百年琐记》(原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84-85页。
    1 常人春、张卫东《喜庆堂会》.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2 [清]杨恩寿著、陈长明标点《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78页。
    3 《猪行公议条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页。
    4 《道光二十一年广扣帮公议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 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1 光绪《广昌县置》卷十一,清光绪元年刊本。
    2 乐承耀著《近代宁波商人与社会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3 《那桐口述日记》张园抄录、注释,《北京档案史料》编辑部梅佳、孙刚点校、整理,《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2期,第163页。
    4 转引自乐承耀著《近代宁波商人与社会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页。
    5 《糖饼行北案重整行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页。
    6 《嘉庆元年胰染绸绫布匹头绳红坊众艺师友等公议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1 毛鸣峰《沙市的工商业与十三帮》,沙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沙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沙市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6页。
    2 《糖饼行合行增长工价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页。
    3 《糖饼行永远长久碑记》,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49-150页。
    4 《嘉庆元年胰染绸绫布匹头绳红坊众艺师友等公议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5 《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页。
    6 《基尔特集·浙慈会馆》,引自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70页。
    7 《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520页
    8 《糖饼行北案重整行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页。
    1 《道光十五年乡城公议割猪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2 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社旗山陕会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页。
    3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选辑》第二册,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42页。
    4 《道光二十九年渝城男工顾绣老板师友公议条规》,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5 《嘉庆元年胰染绸绫布匹头绳红坊众艺师友等公议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6页。
    1 彭泽益《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2 齐如山《戏班》,《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3 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 李华《明清以来北京的工商业行会》,引自刘文峰《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中华戏曲》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5 道光二十九年渝城男工顾绣老板师友公议条规》,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
    6 《财神庙成衣行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版,第122页。
    7 《猪行公议条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版,第151页。
    8 沈杨《老坪石传统商运概况》,曾汉祥《韶州府的宗教、社会与经济》上册,国际客家学会,2000年版,第94-95页。
    9 《道光二十一年广扣帮公议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
    10 《重建药行公馆碑记》,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4页。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乌鲁木齐: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第82页。
    2 《延邵纸商会馆碑文》,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9页。
    3 《创办青韭园行历年功绩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页。
    4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5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1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页。
    2 光绪《贵县志》卷五《纪人二编·风俗》,光绪二十年刻本。
    3 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94页。
    4 张焘《津门杂记》卷下,转引自刘正刚《会馆: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左鹏军主编《岭南学》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
    5 民国《阳原县志》卷十八,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6 道光《沁阳县志》卷二,道光四年刊本。
    7 道光《沁阳县志》卷二,道光四年刊本。
    8 民国《阳原县志》,卷十八,民国二十心年铅印本。
    1 《嘉庆元年胰染绸绫布匹头绳红坊众艺师友等公议章程》,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页。
    2 李洪春《京剧长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页。
    3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4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园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页。
    5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9页。
    6 王亚菲、朱黎明著省《笙歌满庭芳:江西古戏台旅游》,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1 [明]袁中道《游居柿录》,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2 江志伟《名人逸事与徽商会馆》,《江淮文史》,2009年第1期,第163页。
    1 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六年版,第328页。
    2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薄》,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61页。
    3 廖和平《天下南岳》,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4 讷葊《北京梨园谈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三十二册(总九十三九十五),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注释2。
    5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60页。
    6 [清]杨恩寿著、陈长明标点《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页。
    1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36、47、66页。
    2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63页。
    3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4页。
    4 张园抄录、注释,梅佳、孙刚点校、整理《那桐口述日记》,北京市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2期,第151页。
    5 张聊公《听歌想影续录》,转引自陈晋楚编《正乙祠大戏楼》,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1 韩顺发《关帝神工——开封山陕甘会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灭。
    2 乐承耀著《近代宁波商人与社会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灭
    3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4 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测,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52页。
    5 [清]杨恩寿著、陈长明标点《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40、311页。
    1 王忠和《袁克文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2 《湖广会馆的一张戏单》,叶祖孚《燕都旧事》,北京:中国书店,1998年版,第128-129页。
    3 王忠和《袁克文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4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都市志·川剧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5 王忠和《袁克文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1 马祥麟《北昆沧桑忆当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页。
    1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中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471页。
    2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中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471页。
    3 引自徐耀新主编《南京文化志》上册,北京:中国书记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页。
    4 [清]曾国藩著、邓云生编校、标点《曾国藩全集·家书》第一册,长沙:岳麓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5 解维汉编选《中国衙署会馆楹联精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1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四《会馆对》,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4页。
    2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薄》,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3 李德复、陈金安主编《湖北民俗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8页。
    4 李德复、陈金安主编《湖北民俗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98页。
    5 胡复君编《古今联语汇选(五)》,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1页。
    1 胡复君编《古今联语汇选(五)》,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9页。
    2 胡复君编《古今联语汇选(五)》,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5页。
    3 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4 [明]袁中道《游居柿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5 胡淦主编《蜀伶杂志》,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9页。
    6 周询《蜀海从谈》卷三《吴勤惠公》,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87-188页。
    1 嘉庆十七年《汉州志》卷十五《风俗》,嘉庆十七年刊本。
    2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3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4 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330页。
    5 黄兆星《连州的传统经济》,谭伟伦等主编《连州的传统经济、宗教与民俗》上册,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等出版,2005年版,第103-104页。
    6 转引自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7 杜汉文主编《海南文史》(第19辑),海口:南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196页。
    1 《山陕会馆众商重修关圣帝君大殿、财神大王北殿、文昌火神南殿暨戏楼看台并建飨亭、钟鼓楼序》,陈清义、刘宜萍编著《聊城山陕会馆》,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页。
    2 王云、李泉《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及其史料价值》,《文献》,2004年第1期,第236-251页。
    3 《中国戏曲志·云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版社,1994年版,第469页。
    4 史红帅《西安城会馆异乡人的第二个家》下,《西安晚报》,2008年11月6日。
    5 [清]王先谦《东华续录(嘉庆朝)》之“嘉庆四十七”,光绪十年长沙王氏刻本。
    6 [清]王闿运《湘潭县志》卷十一《货殖》第十一,光绪十五年刻本。
    1 颜邦英等《桂林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 [清]杨恩寿著,陈长明标点《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页。
    3 王亚菲、朱黎明著《笙歌满庭芳:江西古戏台旅游》,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4 刘闽生《闽剧演出场所的历史沿革述略》,《福建艺术》,2010年第3期,第30页。
    5 胡淦主编《蜀伶杂志》,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9页。
    6 蒋维明《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7 周询《蜀海从谈》卷三《吴勤惠公》,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9-20页。
    1 [清]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湘绮楼日记》第二卷,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第735-736页。
    2 [清]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湘绮楼日记》第二卷,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第730页。
    3 魏馘《集成曲谱·序》,王季烈、刘富梁选辑《集成曲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4 徐列《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昆曲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4页。
    5 沈太侔《宣南零梦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6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7页。
    7 吴焘(倦遊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0页。
    8 谢公祠,即为纪念宋末元初绝食而死的谢枋得而建立的祠堂,《宜南鸿雪图志》载“明人为纪念其忠烈行为,在法源寺后街故居处建谢公祠,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塑像。因谢为江西弋阳人,祠为江西籍人士所建,所以此祠属于江西会馆,也有人称此处为江西会馆。”
    9 齐如山《国剧漫谈》,《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页。
    1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页。
    2 杨湘衍《福州的戏台》,政协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第176页。
    3 《珍稀罕见的戏楼墨题》,陈清义、刘宜萍编著《聊城山陕会馆》,北京: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4 李泉《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末民初的地方戏剧》,《戏曲研究》第69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1 《潮剧志》编辑委员会编《潮剧志》,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1 杨尚棪《福州的戏班》,萧乾主编《艺林述旧》,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53页。
    1 [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2 [清]吴好山《成都竹枝辞》,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3 [清]杨燮(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百首》,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0-3191页。
    4 [清]竹孙氏《荆沙竹枝词》,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6页。
    5 讷葊《北京梨园谈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含订本)第三十二册(总九十三-九十五),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页。
    6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三编》第五十九辑,第585册《上海新报》,台湾:文海出版社酉限公司,1990年版,第2200页。
    7 乾隆《大邑县志》卷之三《风俗》,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1 民国《金堂县续志》卷四《礼俗》,民国十年铅印本。
    2 [清]李桂林修《(光绪)吉林通志》卷二十七舆地志》十五,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3 [清]杨燮(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百首》,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0-3191页。
    4 周询《芙蓉话旧录》卷三《戏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5 [清]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湘绮楼日记》第二卷,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第730页。
    6 抄录于重庆移民博物馆(湖广会馆)。
    7 [清]杨恩寿著,陈长明标点《坦园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9、70页。
    1 转引自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页。
    2 李泉《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末民初的地方戏剧》,《戏曲研究》第69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3 颜邦英等《桂林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 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了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70页。
    5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6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1 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了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2 王恒富、谢振东主编《贵州戏曲大观·剧种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89页。
    1 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北京: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第2页。
    2 齐如山《北平皮簧史》,《齐如山文集》十五《齐如山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35页。
    3 《河北梆子史料·访问集》,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中华戏曲》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4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9页。
    5 《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1 《延邵纸商会馆碑文》,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99页。
    2 《创办青韭园行历年功绩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贝。
    3 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山陕会馆福地碑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明清佛三碑刻本献经济资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4页。
    4 梅兰芳《舞台生活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5 刘闽生《福建古剧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6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7 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52页。
    1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薄》,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2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35页
    3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14-815页。
    4 周明泰《京戏近百年琐记》(原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64-65页。
    1 杨湘衍《福州的戏台》,政协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福建文史资料》第二十辑,第176页。
    1 [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2页。
    2 [明]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98页。
    3 [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8页。
    4 [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8页。
    5 [清]李调元《剧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6页。
    1 [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2页。
    2 [明]魏良辅《南词引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乐论选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285页。
    3 [明]姚旅《露书》卷十二《谐篇》,明天启刻本。
    4 [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9页。
    5 [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页。
    6 [明]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虫天子编《香艳从书》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9页。
    7 [明]沈德符《万历野扶编》补遗卷一之“禁中演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857页。
    8 庄清逸《南府之沿革》,北平国剧学会《戏剧从刊》,1932第2期,第1页。
    9 周明泰《都门纪略中之戏曲史料》,上海:光明书局,1932年版,第9页。
    10 [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8页。
    11 [清]李调元《剧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6页。
    1 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124页。
    2 [清]周广业《过夏杂录》卷六《戏园》,清种松书塾堂本。
    3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9页。
    4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34页。
    5 [明]凌濛初《谈曲杂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54页。
    6 [清]李调元《剧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6页。
    7 王正祥《新订十二律京腔谱·序》,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第二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98页。
    8 路应昆《论到腔》,《文艺研究》,1996年第4期,第64页。
    8 路应昆《论高腔》,《文艺研究》,1996年第4期,第78页。
    1 [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四平腔》,路于《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第149页。
    2 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3 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页。
    4 [清]李调元《剧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八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6页。
    5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9页。
    6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483页。
    7 周贻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页。
    1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中国京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
    2 王易《词曲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35灭。
    3 张国基《香火、日连与高腔戏》,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398页。
    4 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5 《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辑部编《川剧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6 《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7 王恒富、谢振东主编《贵州戏曲大观·剧种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页。
    8 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9 施之华《戈阳腔与云南民族戏剧》,《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6期,第9-10页。
    1 [清]王闿运《湘潭县志》卷十一《货殖》,光绪十五年刻本。
    2 嘉庆《竹山县志》卷一《地理》,嘉庆十一年刻本。
    3 [清]李绂《京城抚州、临川二会馆记》,《穆堂别稿》卷十二,乾隆丁卯年刻本。
    1 [唐]白居易《盐商妇》,黄钧,龙华,张铁燕等校《全唐诗》第五册,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48页。
    2 [元]王冕《竹斋集》卷下,寿勤泽点校《王冕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
    3 [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0页。
    4 崇祯《清江县志》卷二《疆域志下》,明崇祯刻本。
    5 万历《南昌府志》卷三《风俗》,万历十六年刻本。
    6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8页。
    7 [明]张瀚著,萧国亮点校《松窗梦语》卷四“百工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1 [明]魏禧《日录杂说》,转引自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
    2 [清]王闿运《湘潭县志》卷十一《货殖》,光绪十五年刻本。
    3 嘉靖《常德府志》卷六《户口》,嘉靖十三年石印本。
    4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二二三《岳州府部·风俗考》。
    5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一二一O《长沙府部·风俗考》,卷一一四九《衡州府部·风俗考》。
    6 [清]谢圣纶辑、古永继点校《滇黔志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7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页。
    8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8页。
    9 [明]李贤《吾乡说》,转引自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页。
    10 [明]王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2页。
    11 乾隆《永兴县志》卷五《风土一·习俗三》,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12 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67页。
    1 徐辉《江西人口史若干疑义试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83页。
    2 [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0页。
    3 [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之四《商贾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
    4 [明]王锜《穀山笔塵》卷四《相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6页。
    5 道光《浮梁县志》卷五《会馆》,道光三年刻,道光十二年补刻本。
    6 光绪《抚州府志》卷十九《建置·公廨》,光绪二年刊本。吴伯宗,曾“三元及第”,明洪武三年乡试以第一中举,洪武四年会试、廷试都是第一,是金溪唯一的状元,曾做翰林检讨、武英殿大学士,卒于1384年;王英明永乐二年(1404) 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按吴们宗的卒年,金溪会馆应该创建于1384年之前,即明洪武时期。
    1 同治《建昌府志》卷二《建置志·公廨》,同治十一年刻本。
    2 同治《建昌府志》卷二《建置志·公廨》,同治十一年刻本。
    3 同治《饶州府志》卷七《学校志·书院》,同治十一年刻本。
    4 同治《广信府志》卷十一之二《艺文》,同治十二年刻本。
    6 [清]朱轼《高安会馆记》,同治《高安县志》卷二十四《艺文》,同治十年刻本。
    6 [清]刘体仁《异词录》卷三,《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二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41页。
    7 [清]李绂《京城抚州、临川二会馆记》,《穆堂别稿》卷十二,乾隆丁卯年刻本。
    8 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十六《艺文二》,清道光二十年刻本。
    9 民国《芜湖县志》卷十三《建置·会馆》,民国八年石印本。
    1 王雪梅、彭若木《四川会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5页。
    2 蓝勇《西南文化历史地理》附录一《清代西南的移民会馆·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清]谢圣纶辑、古永继点校《滇黔志略》,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4 乾隆《谔嘉县志》,转引自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83页。
    8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1 卞伯泽主编《历史文化名城会泽揽胜》,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2 孙晓芬《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8页。
    1 刘志忠《泸州川剧的形成与发展》,《泸州史志通讯》,1985年12月第4期,第30页。
    2 王恒富、谢振东主编《贵州戏曲大观·剧种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89页。
    3 《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4 《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1 张庆国《会泽金钟:乌蒙会馆的发现和重访》,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2 民国《宜春县志》卷十三,民国二十九年石印本。
    3 转引自陈宗蕃《燕都从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
    4 熊为霖撰《增置西馆记》,见程鼎芬辑《新建馆录》,光绪六年新建馆刻本。
    5 程矞采撰《重修京都新建东西两馆记》,见程鼎芬辑《新建馆录》,光绪六年新建馆刻本。
    1 [清]李绂《穆堂类稿》别稿卷十七,清道光十一年奉国堂本。
    2 嘉庆《汉州志》卷十五《风俗》,嘉庆十七年刊本。
    3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训》(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4 乾隆《大邑县志》卷三《风俗》,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5 民国《广安州新志·风俗》,民国十六年重刻本。
    6 姜仁武《浅析湖南湘西“辰河高腔戏”的艺术特征》,《艺术教育》,2009年4期。
    1 [清]王闿运《湘潭县志》卷十一《货殖》,光绪十五年刻本。
    2 [清]罗汝怀《户部左侍郎江苏学政周公传》,《绿漪草堂集》文集卷二十四,光绪九年罗式常刻本。
    3 《中国戏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2页。
    4 [清]王振世《扬州揽胜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合刊本,第119页。
    1 韦明铧编著《画笔春秋:扬州名图》,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133页。
    2 《中国戏曲志·湖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7页、29页。
    3 王恒富、谢振东主编《贵州戏曲大观·剧种卷》,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388页。
    4 乾隆《绥德州直求州志》卷六《人事门》,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钞本配补。
    1 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418页。
    1 王雪梅、彭若木《四川会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0页。
    2 [宋]文天祥《衡州上元记》,《文天祥集》,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3 [元]刘岳中《增浦学正序》,《申斋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湖广”是一个省级行政区划名,最早设立于元朝至元二十七年(1290),是元代十一个行中书省之一,行政范围主要在湖北、湖南,和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明改湖广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代设湖广行省,即今湖南、湖北范围。康熙三年(1667),分湖广为左、右二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左司改湖北,右司改名湖南。但湖广之称,却在清代一直沿袭,故二省所建会馆,也常称为湖广会馆,石荣嶂解释曰:“大湖南北在一省统治下,经数百年,吾民相处已久,不忍离析,联合组织,益见乡谊之笃,历久不渝。地虽判为南北,而吾人心目中不知有所谓南北也。”。
    5 孙晓芬《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 康熙《安岳县志》卷一《户口》,清康熙五十八年刻本。
    2 王德完《四川异常困苦乞赐特恩以救倒悬疏》,《明经世文编》卷四百四十四,明崇祯平露堂刻本。
    3 [清]李馥荣《滟灏囊》卷四,道光二十七年退思轩本。
    4 陈世松等著《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5 光绪《盐源县志·户口》,光绪二十年刻本。
    6 民国《郫县志》卷六《风俗》,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1 同治《壁山县志》卷一《风俗》,同治四年刻本。
    2 民国《邛崃县志》卷二《庙祀篇》,民国十一年铅印本。
    3 同治《仪陇县志》卷三《食货志》,同治十年刻本。
    4 乾隆《四川通志·序》,乾隆元年刻本。
    5 光绪《永川县志》卷三《礼俗》,清光绪二十年刻本。
    6 民国《富顺县志》卷四《坛庙》,民国二十年刊本。
    7 民国《南充县志》卷五《礼俗》,民国十八年刻本。
    8 民国《大足县志》卷二《镇乡》,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
    9 光绪《威远县志》卷一《建置志》,光绪三年刻本。
    10 民国《灌县志》卷十六《礼俗纪》,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11 [清]吴好问《成都竹枝词》,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9页。
    12 民国《犍为县志》卷一,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13 民国《犍为县志》卷二《建置志》,民国《达县志》卷十,光绪《屏山县志》卷下,民国《江津县志》卷四。
    14 蓝勇《西南文化历史地理》,《附录一:清代西南的移民会馆·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 王雪梅、彭若木《四川会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31页。
    1 刘正刚《清代四川南华宫分布考》,《岭南文史》,1997年第3期。
    2 重庆移民会馆《清前期移民入川路线示意图》。
    3 [元]虞集《亡弟嘉鱼大夫仲常墓志铭》,《道园学古录》卷四十三,四部从刊景明景泰翻元小字本。
    4 [清]王云《蜀游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从钞》本。
    5 [清]方象瑛《使蜀口记》,《小方壶斋舆地从钞》本。
    1 民国《金堂县续志》卷二《建置》,民国十年铅印本。
    2 民国《巴县志》卷五《礼俗》,民国二十八年刻本。
    3 民国《灌县志》卷十六《礼俗纪》,民国二十一年刊本。
    4 [清]史次星《自页竹枝词》,林孔翼、沙铭璞辑《四川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5 周询《芙蓉话旧录》卷三《戏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6 李劫人著《死水微澜》,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第27页。
    7 重庆戏曲志编辑部编《重庆戏曲志》,重庆戏曲志编辑部,1988年版,第51页。
    1 民国《重修南川县志》卷六《戏剧》,民国二十年首都明明印刷局铅印本
    2 民国《犍为县志·居民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3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4 咸丰《天全州志》卷二《祠庙》,咸丰八年刻本。
    5 民国《南充县志》卷五《礼俗》,民国十八年刻本。
    6 民国《万源县志》卷五《礼俗》,民国二十一年排印本。
    7 民国《宣汉县志》卷十六《礼俗》,民国二十年石印本。
    8 杨治平《三汇镇会馆的兴衰》,《渠县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渠县委员会,1989年版,第121、122页。
    1 乾隆《大邑县志》卷三《风俗》,清乾隆十四年刻本。
    2 嘉庆《彭山县志》卷三《风俗志》,嘉庆十九年刻本。
    3 民国《广安州新志·风俗》,民国十六年刊本。
    4 民国《犍为县志·居民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5 胡东强、庞国翔、高敏《江津仁沱镇发现客家会馆群》,《重庆晚报》,2003年9月23日。
    3 陶若愚《简忆遂宁“九宫十八庙”》,政协遂宁市中区文史资料委员会《遂宁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1993年版,第175页。
    1 民国《新修合川县志》卷三十五《风俗》,民国十年刻本。
    2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3 周询《芙蓉话旧录》卷一《会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16页。
    4 周询《芙蓉话旧录》卷三《戏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1 万斌武等《旧川戏班的班规制度》,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六卷《社会民情编及其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293页。
    2 齐如山《谈河南梆子》,中国河南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从》(内刊)第四辑,第62-63页。
    1 道光《德阳县志》卷一《风俗》,清道光十七年刻本。
    2 道光《乐至县志》卷三《风俗》,清道光二十年刻同治八年补刻本。
    3 民国《安县志》卷五十四《礼俗志》,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4 民国《大竹县志》卷三《风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5 光绪《广安州新志》卷十《户口》,光绪三十三年修,民国十六年重印刊。
    6 嘉庆《汉州志》卷十五《风俗》,嘉庆十七年刊本。
    7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8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9 [清]杨燮(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百首》,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0-3191页。
    1 周询《芙蓉话旧录》卷三《戏剧》,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页。
    2 民国《金堂县续志》卷四《礼俗》,民国十年铅印本。
    3 [清]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湘绮楼日记》第二卷,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第730页。
    1 抄录于重庆移民博物馆(湖广会馆)。
    2 见钟韬《川剧源流辨析——兼谈刷种史的研究》,《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戏曲源流沿革研讨会文集》,1987年版,第76-78页。
    1 [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围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2页。
    2 [明]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虫天子编《香艳从书》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9页。
    3 转载自邓运佳《川昆的形成与振兴》,《戏曲研究》第七十八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4 此说主要依据是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和流沙的《宜黄诸腔源流探——清代戏曲声腔研究》。
    1 同治《新宁县志》卷三《风俗志》,同治八年刻本。
    2 同治《增修万县志》卷八《地理志·户口》,同治五年刻本。
    3 民国《巴县志》卷四《赋役·仓储》,民国二十八年刊本。
    4 光绪《铜梁县志》卷一《民风》,光绪元年刻本;民国《巴县志》卷四《赋役·仓储》,民国二十八年刊本。
    5 民国《安县志》卷五十六《礼俗》,民国二十七年石印本。
    1 民国《中江县志》卷二《风俗》,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2 民国《大足县志》卷三《风俗》,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
    3 民国《宣汉县志》卷十六《礼俗》,民国二十年石印本。
    4 [清]李惺《牟氏词堂记》,民国《大邑县志·文征卷》,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5 [清]杨燮(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百首》,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8贝。
    6 民国《峨边县志》卷二《建置志》,民国四年铅印本。
    7 民冈《万源县志》卷二《营建·祠庙》,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8 民国《西昌县志》卷六《祠祀志》,民园二十一年铅印本。
    9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12页。
    1 《江西巡抚郝硕奏遵旨查办流传删本情形并黏签呈览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6页。
    2 [清]杨燮(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百首》,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0-3191页。
    3 [清]李调元《雨村词语》,转引自蒋维明著《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4 [清]檀萃《杂吟》,转引自流沙《宜黄诸腔源流探——清代戏曲声腔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6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3-1441页。
    1 胡淦《蜀伶杂志》,转载自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页。
    2 蒋维明《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3 周询《蜀海从谈》卷三《吴勤惠公》,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第19-20页。
    4 [清]陆箕永《绵竹竹枝词》,林孔翼、沙铭璞辑《四川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5 观点取自流沙《魏长生的秦腔与吹腔考》,流沙《宜黄诸腔源流探——清代戏曲声腔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
    6 转因自焦文彬《长安戏曲》,西安:西安川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1 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11页。
    2 [清]范楷《蜀产吟》,转引自刘正维编著《民族民间音乐概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3 嘉庆《崇庆州志》卷二《风俗》,嘉庆十八年刻本。
    4 见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5 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
    6 吴福辉《沙汀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7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杜,1982年版,第72页。
    1 重庆戏曲志编辑部编《重庆戏曲志》,重庆戏曲志编辑部,1988年版,第8页。
    2 涪陵地区文化局编《涪陵地区戏曲志》,涪陵地区文化局1991年编印,第5页。
    3 涪陵地区文化局编《涪陵地区戏曲志》,涪陵地区文化局1991年编印,第5页。
    4 [清]王阎运著,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湘绮楼日记》第二卷,长沙: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第730页。
    5 重庆戏曲志编辑部编《重庆戏曲志》,重庆戏曲志编辑部,1988年版,第7页。
    1 [清]丁治棠著《丁治棠纪行四种》之《晋省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163、164、168页。
    2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都市志·川剧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3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阿英《晚清文学从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页。
    4 陈独秀《论戏曲》,阿英《晚清文学从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2页。
    5 周企旭《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诞生于现代》,《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1 长秋《康了林累死“八阵图”》,《重庆商报》,2007年11月10日。
    2 《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13页。
    3 涪陵地区文化局编《涪陵地区戏曲志》,1991年版,第7页。
    4 彭高泉《遂宁天上宫》,《四川文物》,1990年第6期,第72页。
    5 陶若愚《简忆遂宁“九宫十八庙”》,政协遂宁市中区文史资料委员会《遂宁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1993年版,第175页。
    6 民国《新繁县志·娱乐》,民国三十五年铅印本。
    1 [清]王英奎《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页。
    2 周明泰《都门纪略中之戏曲史料》,上海:光明书局,1932年版,第9页。
    3 雍正十年《梨园馆碑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12页。
    4 [清]吴太初(安乐山樵)《燕兰小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1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2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446页。
    3 [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1 [清]吴太初(安乐山樵)《燕兰小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2 [清]吴太初(安乐山樵)《燕兰小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3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039《都察院·五城》,转引自马龙文、毛达志《河北梆子简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4 嘉庆三年《翼宿神祠碑记》,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95-296页。
    5 [清]华胥大夫(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6 [清]华胥大夫(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版,第246页。
    1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篡《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50页。
    2 路工选编《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3 [清]震钧《天咫偶闻》卷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页。
    4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撰《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5 吴思训《都门杂咏》,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47页。
    6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9页。
    7 罗瘿公《菊部从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86页。
    1 许九埜《梨园轶闻》,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46页。
    2 范丽敏《清代北京剧坛——花雅之争盛衰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08页。
    3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辛壬癸甲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80页。
    4 王芷章《中国京剧史编年》下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704页。
    1 [清]华胥大夫(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2 [清]杨静亭《都门杂咏·词场门·黄腔》,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3 [清]华胥大夫(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30页。
    4 魏馘《集成曲谱·序》,王季烈、刘富梁选辑《集成曲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5 [清]艺兰生《侧帽余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602页。
    6 [清]夏仁虎《旧京琐忆》卷十《坊曲》,《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
    7 罗瘿公《菊部从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81贞。
    8 沈太作《宜南零梦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9 转引自王维江《“清流”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页。
    10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4月影印版,第5664页。
    11 [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4页。
    12 [清]香溪渔隐《凤城品花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71页。
    1 [清]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91贝。
    2 罗瘿公《菊部丛淡》,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81页。
    3 张次溪《燕都名伶传》,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8页。
    4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28灭。
    5 [清]昭链《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7-238页。
    6 [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7 [清]铁桥山人著、周育德点校《消寒新咏》,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80页。
    8 [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1 [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2 [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3 [清]吴长元《燕兰小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
    4 [清]铁桥山人著,周育德校刊《消寒新咏》,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50页。
    5 [清]小铁笛道人《日下看花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6 [清]众香主人《众香国》,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034页。
    7 [清]得硕亭《草珠一串》,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8 [清]昭梿《啸亭杂录·秦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6页。
    1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长安看花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323页。
    2 陈澹然《异伶传》,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33页。
    3 转引自黄裳《关于违碍戏》,黄裳《旧戏新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4 [清]萝摩庵老人《怀芳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99页。
    5 张次溪《燕归来簃随笔》,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5页。
    6 天僇生《剧场之教育》,阿英《晚清文学从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9页。
    1 黄裳《关于违碍戏》,黄裳《旧戏新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2 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3 钮骠《萧长华先生漫谈“打戏”》,萧长华述,钮骠记《萧长华戏曲谈从》,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35页。
    4 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5 齐如山《杂言》,《齐如山文集》十五《齐如山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2页。
    6 齐如山《杂言》,《齐如山文集》十五《齐如山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04页。
    7 饯玄同《寄陈独秀》,原文发表于《新青年》三卷一号(1917年3月),转引自吴新雷《民初昆曲论坛的回顾与反 思》,载于《苏东学刊》,2004年第2期。
    1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四《会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08页。
    2 [明]朱国桢撰《朱文肃公集》之《会馆条约序》,清钞本。
    3 [清]李绂《穆堂类稿》别稿卷十二,清道光十一年奉国堂本。
    4 [明]袁中道《游居柿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5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楼北冗言》,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09页。
    6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役南琐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55页
    7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楼北冗言》,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45页。
    1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之《楼北冗言》,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第147页。
    2 陈宗蕃《燕都从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16页。
    3 [清]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4 [清]林则徐《林则徐门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5 徐列《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昆曲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14页。
    6 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六年版,第320页。
    7 [清]夏仁虎《旧京琐忆》卷十《坊曲》,《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104页。
    1 齐如山《国剧漫谈》,《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20页。
    2 [清]艺兰生《侧帽余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623-624页。
    3 齐如山《京剧的变迁》,齐如山《齐如山全集》第二册,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版,第831页。
    4 仲芳氏《庚子记事》,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1840—1949)第4卷《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页。
    5 汤锦程《北京的会馆》,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第55页。
    6 侯希三《奉天会馆一场堂会戏》,北京市西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京城旧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99页。
    7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7页。
    1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75页。
    2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69、1005页。
    3 讷斧《北京梨园谈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三十二二册(总九三一九十五),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28页。
    4 (日)冈本正文编译《北京纪闻》,文求堂书店发行,明治四十年(1907)版,第27页。
    5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47页。
    6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230、2231、2523、2524-2525页。
    1 [清]曾闫藩《曾国藩日记》下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57、257、257、258、262、264、265贝。
    2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70、471、491、513页。
    3 [清]蒋超们《南漘楛语》卷四,《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版,第320页。
    4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4页。
    5 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版,第328页。
    6 [清]郭则沄《竹轩摭录》,民国27年刻本。
    7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薄》,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61页。
    1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薄》,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2 齐如山《国剧漫谈》,《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20-321页。
    3 [清]冯士履编,冯十镳补编《先君子太史公年谱》,清道光《小罗浮草堂文集》本。
    4 [清]冯士履编,冯士镳补编《先君子太史公年谱》,清道光《小罗浮草堂文集》本。
    5 徐明《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癯叟善烟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81-5082页。
    6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7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763页。
    8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逄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76、527页。
    1 傅耕野《堂会戏》,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524-525页。
    2 傅耕野《堂会戏》,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524-525页。
    3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66页。
    4 铃了《梨园世家》,转引自刘文峰《山陕商贾与梆子戏》,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编《中华戏曲》第三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9-350页。
    5 《建修戏台罩棚碑记》,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版,第1页。
    1 《财神庙成衣行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22页。
    2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35页。
    3 讷莽《北京梨园谈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三十二册(总九十三-九十五),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31页。
    4 齐如山《戏班》,《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63页。
    5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6 《猪行公议条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1页。
    7 《糖饼行北案重整行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页。
    1 《糖饼行合行增长工价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36页。
    2 《马神庙糖饼行行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34页
    3 《糖饼行北案重整行规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42页。
    4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9页。
    5 宫步生《谭鑫培移晋剧板腔于京剧》,山西省文史研究馆编《汾晋遗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6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页。
    7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上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57页。
    8 孙献韬《复辟纪:张勋传》,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1 罗瘿公《菊部从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删出版社,1988年版,第792页。
    2 刘嵩崑《票界大王红豆馆主》载:红豆馆主(1871—1950)满族,清爱新觉罗氏宗室,本名溥侗,字厚斋,号西国,别署红豆馆主。系清嘉庆帝颙琰之兄成亲王永理玄孙、道光帝旻宁之孙载治第五子,清同治十年(辛未)生人。光绪七年(1881)被封为二等镇国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加辅国公衔,时年36岁。自幼奉旨于上书房读书,学经史,作诗文。他喜收藏金石、碑帖,精于文物鉴赏,能琴、棋、书、画,署名“懒侗”,且精于治印。人们常以侗将军、侗西园、侗五爷称之。
    3 周简段:《梨园往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4 徐幕云:《梨园外纪》,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0页。
    5 刘嵩崑《票界大王红豆馆主》,《海内与海外》,2008年第6期,第60-61页。
    1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3页。
    2 袁寒云(1890—1931),名克文,字豹岑,一字抱存,号寒云,一生儒雅风流。幼承家学,诗文高逸清旷,古艳不群,金石书画和收藏赏鉴皆为一时之选,有“近代曹子建”之喻。
    3 徐凌霄:《纪念曲家袁寒云》,载《刷学月刊》,1933年第2卷第1期。
    4 王忠和著《袁克文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5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3页。
    6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3页。楚生《熙春社和正乙祠》,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北京文史资料精华·府园明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68页。
    8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71页。
    9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77878页。
    10 陈彦衡《旧剧从淡》,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1页。
    1 许姬传《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3页。
    2 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随笔》第二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14页。
    3 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戏剧类”之“串客”,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057页。
    4 吾群力主编《余叔岩艺术评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206页。
    5 楚生《熙春社和正乙祠》,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北京文史资料精华·府园明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69页。
    6 楚生《熙春社和正乙祠》,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北京文史资料精华·府园明》,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69页。
    7 楚生《熙春社和正乙祠》,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北京文史资料精华·府园明址》,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69-570页。
    1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596页。
    2 陈维麟《余叔岩生平回忆片断》,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北京文史资料精华·梨园往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436页。
    3 张聊公《听歌想影录》,天津:天津书局,1941年版,第109页。
    4 开群力主编《余叔岩艺术评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2页。
    5 李伶伶《程砚秋全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页。
    1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596页。
    2 张聊公《听歌想影录》,天津:天津书局,1941年版,第81-82页。
    3 武翠娟《串客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19页。
    4 张聊公《听歌想影录》,天津:天津书局,1941年版,第110页。
    5 叶祖孚《湖广会馆的一张戏单》,叶祖孚《燕都旧事》,中国书店,1998年版,第128-129页。
    6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596页。
    1 张聊公《听歌想影录》,天津:天津书局,1941年版,第41页。
    2 张聊公《听歌想影录》,天津:天津书局,1941年版,第36页。
    3 张豂子《歌舞春秋》,上海:广益书局,1951年版,第27-28页。
    4 许九埜《梨园轶闻》,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42页。
    1 [清]麓珠旧史(杨懋建)《长安看花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11页。
    2 转引自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882页。
    3 [清]佚名《嘉庆二年麝庆丁巳、戊午观剧日记》,见颜长珂著《戏曲文学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1 [清]艺兰生《侧帽余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602页。
    2 [清]夏仁虎《旧京琐忆》卷十《坊曲》,《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
    3 [清]华胥大夫(张际亮)《金台残泪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250页。
    4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页。
    5 罗瘿公《菊部从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88页。
    6 沈太侔《宣南零梦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7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0页。
    1 沈太侔《宜南零梦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04页。
    2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国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2页。
    3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7页。
    4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7页。
    5 [清]铁桥山人著《消寒新咏》,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清代编》第4集,合肥市: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736页。
    6 顾笃璜《昆剧史补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7 齐如山《国剧漫谈》,《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页。
    8 许九埜《梨园轶闻》,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46页。
    9 陈彦衡《旧剧丛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出版社,1988年版,第849页。
    1 讷葊《北京梨园谈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三
    十二册(总九十三-九十五),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9-230页。
    2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4页。
    3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95页。
    4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9页。
    5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3页。
    6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53页。
    7 [清]李慈铭《越缦堂菊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05负。
    8 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优伶类”之“沈芷秋举止洒落”,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30页。
    9 [清]李慈铭《越缦堂菊花》,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05贝。
    10 李慈铭《越缦堂菊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05页。
    11 谢公祠,即为纪念宋末园初绝食而死的谢枋得而建立的祠堂,《宣南鸿雪图志》载:“明人为纪念其忠烈行为,在法 源寺后街故居处建谢公祠,供奉谢枋得和文天祥塑像。因谢为江西弋阳人,祠为江西籍人士所建,所以此祠属于江西会馆,也有人称此处为江西会馆。”
    1 齐如山《国剧漫谈》,《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页。
    2 周剑云主编《鞠部丛刊·伶工小传》,见《民国丛书》第二编第69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4页。
    3 吴丰培《红氍毹上的载涛和溥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100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95年版,第210页。
    4 刘嵩崑《票界大王红豆馆主》,《海内与海外》,2008年第6期,第60-61页。
    5 刘成禺、张伯驹著,吴德铎标点《洪宪纪事诗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89页。
    1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334页。
    2 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附录四《昆史编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88页。
    3 吴新雷《民初昆曲论坛的回顾与反思》,《苏东学刊》,2004年第2期。
    4 转引自吴新雷《吴新雷昆曲论集》,台北:国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5 韩世昌《我的昆曲艺术生活》,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北京文史资料精华·梨园往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579页。
    6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
    1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533页。
    2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点校《翁同龢日记》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41页。
    3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 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古籍版社,1981年版,第94页。
    4 [清]忧患生《京华百二竹枝词》,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95页。
    5 陈澹然《异伶传》,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28-729页。
    6 罗瘿公《菊部从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80页。
    7 徐珂《清稗类钞》第11册“优伶类”之“谭鑫培为伶界大王”,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119页。
    1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14-815页。
    2 [清]艺兰生辑《宣南杂俎·梨园竹枝词·堂会》,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516页。
    3 许九埜《梨园轶闻》,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46页。
    4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35页。
    1 周明泰《京戏近百年琐记》(原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64-65页。
    1 周明泰《京戏近百年琐记》(原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84-85页。
    1 转引自陈晋楚编《正乙祠大戏楼》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4页。
    2 叶祖孚《湖广会馆的一张戏单》,叶祖孚《燕都旧事》,北京:中国书店,1998年版,第128-129页。
    3 转引自陈晋楚编《正乙祠大戏楼》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71-72页。
    4 罗瘿公《菊部丛谭》,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786页。
    1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54页。
    2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1页。
    3 陈彦衡《旧剧从谈》,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51页。
    4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22-823页。
    1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2 武翠娟《戏曲串客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71-172页。
    3 吴焘(倦游逸叟)《梨园旧话》,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830-831页。
    1 [清]李渔《比目鱼》,《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1 [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6页。
    2 [清]顾禄《清嘉录》卷七《青龙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3 西安梨园会馆嘉庆十二年四月立《重修庄工庙神会碑记》,来源于苏育生《梨园会馆:200年前兴起》,原载于《西安晚报》,http://www.ce.cn/culture/memory/200902/19/t20090219_18255405.shtml
    4 [宋]孟元老著、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5-206页。
    5 [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7-1128 页。
    1 [清]李渔《比目鱼》,《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2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3 [清]篮球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4 嘉庆九年孙星衍撰《吴郡老郎庙之记》,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98页。
    5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第二册《志第一·天文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3页。
    6 嘉庆九年孙星衍撰《吴郡老郎庙之记》,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98页。
    7 《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昆剧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54页。
    8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9 张次溪《燕归来簃随笔》,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4页。
    1 齐如山《戏班》,《齐如山文集》十四《齐如山文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07页。
    2 周华斌《北京精忠庙及戏曲壁画考述》,《中华戏曲》第4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3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4 [清]李渔《比目鱼》,《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5 [清]李渔《比目鱼》,《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1 王英宏《“彦了红”建梨园会馆》,《文史月刊》,1999年Z1期,第147-152页。
    1 李峄《证实广州有琼花会馆后产生的疑问》,http://gb.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1721&secid=31742.
    2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73页。
    3 廖奔《中国戏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4 张次溪辑《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重修安庆义园关帝庙碑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16页。
    5 张次溪《燕归来簃随笔》,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3页。
    6 张次溪《燕归来簃随笔》,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删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3页。
    7 张次溪《燕归来簃随笔》,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3页
    8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第107页。
    9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50页。
    1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333页。
    2 廖奔《中国戏曲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3 [清]李亨特修《绍兴府志》,转引自陈志勇《民间视野下的老郎神信仰考察》,《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第33页。
    1 [清]悔堂老人(徐承烈)著,陈桥驿点校《越中杂识·学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页。
    2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2002年印刷本,第261页。
    3 [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8页。
    4 [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8页。
    5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片汇编》第63册,引自《中国文化杂说:北京文化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454页。
    6 周华斌《北京精忠庙及戏曲壁画考述》,《中华戏曲》第4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7 王芷章《清代管理戏曲的衙门和梨园公会、戏班、戏园的关系》,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16页。
    1 李峄《广州也有琼花会馆》,《南国红豆》,1994年第6期,第39-45页。
    2 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广东文物》,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799页。
    3 黄君武《八和会馆馆史》,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文史资料》第35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9页。
    4 《西安梨园会馆乾隆四十五年砷》,来源于苏育生《梨园会馆:200年前兴起》,原载于《西安晚报》,http://www.ce.cn/culture/memory/200902/19/t20090219_18255405.shtml.
    5 《西安梨园会馆乾隆四十五年碑》,来源于苏育生《梨园会馆:200年前兴起》,原载于《西安晚报》,http://www.ce.cn/culture/memory/200902/19/t20090219_18255405.shtml.
    6 《五聚堂感恩碑记》,转引自《一场反抓官戏的斗争——兼述梨园会馆“五聚堂”》,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太 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1 《一场反抓官戏的斗争——兼述梨园会馆“五聚堂”》,太原: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2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外汇编》第63册,引自《中国文化杂说》四之《北京文化卷》,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454页。
    3 张次溪辑《北京梨园金石文字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12页。
    1 张次溪辑《北京梨园金文字录》,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15页。
    2 苏州梨园会馆《翼宿神祠碑记》,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0-294页。
    3 《潮州梨园会馆田元帅庙碑文》,林淳钧《潮剧闻见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4 光绪十二三年(1887)《梨园会馆碑》,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版,第104页。
    5 《重修喜神殿碑序》,张次溪编篡《北京梨园金石文字录》,《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15页。
    6 景孤血《精忠庙首琐谈》,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24-525页。
    7 《西安梨园会馆乾隆四十五年碑》,来源于苏育生《梨元会馆:200年前兴起》,原载于《西安晚报》,http://www.ce.cn/culture/memory/200902/19/t20090219_18255405.shtml.
    8 光绪四年(1878)十二月管理精志庙事务谕示,引自王芷章《清朝管理戏曲的衙门和梨园公会、戏班、戏园的关系》, 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16-517页。
    1 《潮州梨园会馆田元帅庙碑文》,林淳钧《潮剧闻见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2 乾隆四十五年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引自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第119页。
    3 《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526页。
    1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第122页。
    2 [清]顾禄《清嘉录》卷七《青龙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3 齐如山《北京皮簧史》,《齐如山文集》十五《齐如山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03页。
    4 齐如山《戏界小掌故·庙首》,《齐如山文集》十五《齐如山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74页。
    1 引自齐如山《北京皮簧史》,《齐如山文集》十五《齐如山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 [清]夏仁虎《旧京琐忆》卷十《坊曲》,《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3页。
    3 马祥麟《北昆沧桑忆当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页。
    4 钱培荣《记先师孟小冬夫人》,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页。
    5 乾隆四十五年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引自洗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第119页。
    1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2002年印刷本,第261页。
    2 乾隆四十五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引自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第119页。
    3 黄君武《八和会馆馆史》,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文史资料》第35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4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页。
    5 [清]竹孙氏《荆沙竹枝词》,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5-2646页。
    6 《一场反抓官戏的斗争——兼述梨园会馆“五聚堂”》,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1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2页。
    2 刘小中,郭贤栋《汉剧史研究》,武汉:武汉艺术研究所,1987年版,第126页。
    3 苏育生《梨园会馆:200年前兴起》,原载于《西安晚报》,http://www.ce.cn/culture/memory/200902/19/t20090219_18255405.shtml。
    4 乾隆四十五年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引自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第119页。
    5 《一场反抓官戏的斗争——兼述梨园会馆“五聚堂”》,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6 《中国戏曲志·湖南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477页。
    7 《一场反抓官戏的斗争——兼述梨园会馆“五聚堂”》,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8 刘迎秋《忆姜妙香》,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487页。
    1 《中国戏曲志·四川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第495页。
    2 雍正《梨园馆碑记》,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11页。
    3 西安梨园会馆嘉庆十二年四月立《重修庄王庙神会碑记》,来源于苏育生《梨园会馆:200年前兴起》,原载于《西安晚报》,http://www.ce.cn/culture/memory/200902/19/t20090219_18255405.shtml.
    1 《一场反抓官戏的斗争——兼述梨园会馆“五聚堂”》,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9页。
    2 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宪水禁差役梨园扮演迎春碑文》,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78页。
    2 张次溪《燕都名伶传·时小福》,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3页。
    4 周明泰《京剧近百年琐记》(原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70页。
    1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2002年印刷本,第261页。
    2 张次溪《燕都名伶传·时小福》,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3页。
    3 陈澹然《异伶传》,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1988年版,第733页。
    4 道光二十七年《苏州织造府禁止老郎君庙管事人徇私弊混碑》,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00页。
    5 王芷章《清朝管理戏曲的衙门和梨元公会、戏班、戏园的关系》,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15页。
    6 [清]夏仁虎《旧京琐忆》卷十《坊曲》,《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版,第104页。
    7 乾隆四十五年广州《外江梨园会馆碑记》,引自《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第119 页。
    1 王金璐《回忆恩师丁永利先生》,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411页。
    2 《一场反抓官戏的斗争——兼述梨园会馆“五聚堂”》,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 [清]顾禄《清嘉录》卷七《青龙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1 嘉庆三年《翼宿神祠碑记》,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95页。
    2 嘉庆三年《苏州织造府禁止演唱淫靡戏曲碑》,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辑》,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97页。
    3 “传办”指的是上边来的差务;“讲庙”足研究梨园界内部的事务。此解释见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17页。
    4 叶龙章《清朝同、光十三绝简介》,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01页。
    5 关立勋主编《中国文化杂说》之四《北京文化卷》,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3 引自王芷章《清朝管理戏曲的衙门和梨园公会、戏班、戏园的关系》,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页。
    7 引自王芷章《清朝管理戏曲的衙门和梨园公会、戏班、戏园的关系》,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517页。
    1 [清]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簿》,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351页。
    2 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3 [清]杨静亭《都门纪略》,转引自侯希三《北京老戏园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第90-91页。
    1 《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第652页。
    2 [清]李渔《比目鱼》,《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3 [清]李渔《比目鱼》,《李渔全集》第五卷《笠翁传奇十种》下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4 [清] 蕊珠旧史(杨懋建)《梦华琐薄》,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374页。
    1 《重修喜神殿碑序》,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911页。
    2 张次溪《燕归来移随笔》,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3页。
    3 转引自周育德《<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解》,《戏剧学刊》,2010年1月第11期,第15页。
    4 开封县文化局编《开封县戏曲志》,1988年版,第13页。
    5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第657页。
    6 转引自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69页。
    1 《潮州梨园会馆田元帅庙碑文》,引自林淳钧《潮剧闻见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2 《笛情琐忆》,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37页。
    3 [清]李亨特修《绍兴府志》,转引自陈志勇《民间视野下的老郎神信仰考察》,《文化遗产》,2008年第2期,第33页。
    4 [清]顾禄《清嘉录》卷七《青龙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5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第122页。
    6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7年版,第45页。
    7 李梧庭《梨园会馆与何朝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长治市政协文史处编《长治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版,第102页。
    1 [清]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页。
    2 转引自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页。
    3 转引自中国剧协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1963年编印《广东戏曲史料汇编》第1辑,第8页。
    4 翁偶虹《印象所及的几场义务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508页。
    5 《侯喜瑞印象记》,许法新《爆火姚家河》,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94页。
    6 翁偶虹《记忆所及的几场义务戏》,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509页。
    1 李计筹《粤剧与广府民俗》,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91页。
    2 翁偶虹《记忆所及的几场义务戏》,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513-514页。
    1 [清]顾禄《清嘉录》卷七《青龙戏》,上海:上海古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页。
    2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新城北录》,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版,第117页。
    3 《江苏戏曲志·扬州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335页。
    4 李计筹《粤剧与广府民俗》,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5 王黎主编《荥阳戏曲志》,荥阳县文化广播电视局,1990年版,第170页。
    6 《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年版,第350页。
    1 《笛情琐忆》,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37页。
    2 李梧庭《梨园会馆与何古朝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长治市政协文史处编《长治文史资料》第5辑,1988年版,第102页。
    1 《笛情琐忆》,政协江苏省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编委会编《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14辑,第37页。
    2 王廷信《昆曲戏班与神灵信仰》,《戏曲研究》第六十七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3 翁偶虹《记忆所及的几场义务戏》,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第506页。
    [宋]黎靖德辑《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陈淳撰《北溪大全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骏撰《南宋馆阁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都城纪胜 西湖老人繁盛录 梦梁录 武林旧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
    [明]叶向高《苍霞续草》,明万历刻本.
    [明]葛应秋《石丈斋集》,清刻本.
    [明]陈懿典撰《陈学士先生初集》,明万历刻本.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明]王锜《毅山笔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明]袁中道《游居柿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明]张瀚著,萧国亮点校《松窗梦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明]《汤显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明]袁中道撰,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清]曾国荃《曾忠襄公文集》,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年版.
    [清]曾国藩《曾国藩日记》,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清]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王文韶著,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同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缪荃孙校订《瞿木夫先生自订年谱》,民国嘉业堂从书本.
    [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 《翁同龢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清]夏仁虎等:《旧京遗事、旧京琐记、燕京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清]李慈铭《越缦堂同记本》,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版.
    [清]陈森《明清佳作足本丛刊》第一辑《品花宝鉴(上、下册)》,北京:人民中国出版,1993年版.
    [清]谢圣纶辑、古永继点校《滇黔志略》,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清]顾禄《桐桥依棹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清]王闿运著,马积高主编、吴容甫点校:《湘绮楼日记》,岳麓出版社1997年版.
    [清]杨恩寿著、陈长明标点《坦园f=1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罗汝怀《户部左侍郎江苏学政周公传》,《绿漪草堂集》文集卷二十四,光绪九年罗式常刻本.
    [清]王振世《扬州揽胜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合刊本.
    [清]林则徐《林则徐日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清]王先谦《东华续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华书局,1982年版.
    [清]《汉口山陕会馆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景庆义堂刻本.
    [清]方大浞《平平言》,光绪十八年(1892)资州官廨刊本.
    [清]顾禄著,王迈校点《清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刘体仁《异词录》,《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二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周广业《过夏杂录》,清种松书塾堂本.
    [清]刘廷玑《在园杂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清]丁治棠著《丁治棠纪行四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震钧《天咫偶闻》,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清]昭链《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铁桥山人著、周育德点校《消寒新咏》,北京: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
    [清]冯士履编,冯士镳补编《先君子太史公年谱》,清道光《小罗浮草堂文集》本.
    [清]潘荣陛、富察敦崇《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清]悔堂老人《越中杂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版.
    [清]郭则法《竹轩摭录》,民国27年刻本.
    [清]顾公燮等著,甘兰经等点校:《丹午笔记 吴城日记 五石脂》,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叶调元著,徐明庭、马昌松校注《汉口竹枝词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清宣宗成皇帝实录》,钞本.
    《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钞本.
    《清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钞本.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钞本.
    《清穆宗毅皇帝实录》,钞本.
    舒大刚主编《宋集珍本丛刊》第44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
    林孔翼辑《成都竹枝词》(增订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金梁著《光宣小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四川省档案馆、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清代嘉道巴县档案选编》(上),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上海史资料丛刊·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版.
    王国平、唐力行《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正明、科大卫、王勇红编著《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史研究室等编《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彭泽益《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李家瑞编《北平风俗类征》,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民国二十六年五月版.
    林孔翼、沙铭璞辑《四川竹枝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雷梦水等编《中华竹枝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第三十二册(总九十三一九十五),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齐如山《齐如山文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齐如山《齐如山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
    王灿炽纂《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
    潘镜芙、陈墨香著,张褚、王云鹏校点《梨园外史》,北京:宝文堂书店,1989年版.
    周询《芙蓉话旧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版.
    周询《蜀海丛谈》,成都:巴蜀书社,1986年版.
    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李长春《京剧长谈》,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
    周明泰《京戏近百年琐记》(原名《道成以来梨园系年小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
    常人春、张卫东《喜庆堂会》,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乐承耀《近代宁波商人与社会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沙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沙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沙市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
    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版.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选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鲁木齐市委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8辑,乌鲁木齐:新疆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亚菲、朱黎明著《笙歌满庭芳:江西古戏台旅游》,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韩顺发《关帝神工——开封山陕甘会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忠和《袁克文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叶祖孚《燕都旧事》,北京:中国书店,1998年版.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成都市志·川剧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从》(内刊)(第四辑),中国河南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
    胡复君编《古今联语汇选(五)》,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年版.
    路应昆《中国戏曲与社会诸色》,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日根《中国会馆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陈清义、刘宜萍编著《聊城山陕会馆》,北京: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蒋维明《移民入川与舞台人生》,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清义、刘宜萍编著《聊城山陕会馆》,北京:华夏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常静之《论梆子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
    《北京湖广会馆志稿》,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年版.
    黄菊盛《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
    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修订版).
    刘影《皇权旁的山西:集权政治与地域文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游汝杰主编《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傅谨《温岭戏班:民间信仰与戏剧的繁荣景象》,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年版.
    于一《巴蜀傩戏》,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曾儿安《晚清演剧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胡春焕、白鹤群《北京的会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等《中国戏曲志》,北京:中国ISBN中心、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999年版.
    王雪梅《四川会馆》,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2009年版.
    卞伯泽《历史文化名城会泽揽胜》,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正明《山西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陈昆麟《聊城山陕会馆对联牌匾赏析》,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年版.
    李劼人《死水微澜》,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
    徐珂著,孙安邦、陆建宏点校《民国笔记小说大观·康居笔记汇函》,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山西省政协《晋商史料全览》编辑委员会编《晋商史料全览·会馆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侯希三《北京老戏园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
    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周志辅(周明泰)《近百年的京剧》,几礼居丛书之五,1962年版.
    张正明《山西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周简段《梨园往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增订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1986年版.
    黄裳《旧戏新谈》,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丁秉鐩《菊坛旧闻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中国京剧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苏移《京剧二百年概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刘正刚《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连裕如、李国平、林淳均、陈韩星《潮剧志·清代的潮剧》,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王恒富、谢振东主编《贵州戏曲大观》,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张伯驹《红毹纪梦诗注》,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
    穆雯瑛主编《晋商史料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希曾主编《晋商史料与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海鹏等《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
    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张正明、薛慧林《明清晋商资料选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余从《戏曲声腔剧种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
    路工《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北京出版社,1962年版.
    周贻白《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易《词曲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路应昆《高腔与川剧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戏曲志·四川卷》编辑部编《川剧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张国基《香火、目连与高腔戏》,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
    黄钧,龙华,张铁燕等校《全唐诗》,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版.
    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蓝勇《西南文化历史地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孙晓芬《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章文焕《万寿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张庆国《会泽金钟:乌蒙会馆的发现和重访》,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陈宗蕃《燕都丛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陈世松等著《大变迁:“湖广填四川”影响解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重庆戏曲志编辑部编《重庆戏曲志》,重庆戏曲志编辑部,1988年版.
    政协遂宁市中区文史资料委员会《遂宁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1993年版.
    钟永毅《重庆江津的移民与客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版.
    吴福辉《沙汀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涪陵地区文化局编《涪陵地区戏曲志》,涪陵地区文化局1991年编印.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萧长华述、钮骠记《萧长华戏曲谈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吕效平《戏曲本质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汤锦程《北京的会馆》,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版.
    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续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编《汾晋遗珠》,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刘成禺、张伯驹著,吴德铎标点《洪宪纪事诗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北京文史资料精华梨园往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京剧谈往录》,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文史资料》第35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近义编著《泽州戏曲史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吴新雷《吴新雷昆曲论集》,台北:国家出版社,2009年版.
    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刘文峰《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 《中华戏曲》,第3辑.
    刘正刚《会馆: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左鹏军主编《岭南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云、李泉《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及其史料价值》, 《戏曲研究》,第69辑.
    刘闽生《闽剧演出场所的历史沿革述略》, 《福建艺术》,2010第3期.
    杨湘衍《福州的戏台》,政协福建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编委会编《福建文史资料》(二十).
    王定欧《川剧研究百年史略》, 《戏曲研究》,2000年第4期.
    吕作燮《明清时期的会馆并非工商业行会》, 《中国史研究》,1952年第2期.
    刘建生、武芳梅《论晋商与戏曲的关系》, 《普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9卷第1期.
    黄定福《“浙东一绝”宁波庆安会馆戏台》, 《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李刚、宋伦《山陕会馆铁旗杆文化刍议》, 《华夏文化》,2002年第2期.
    肖迪民《湘潭会所初探》, 《求索》,2004年第7期.
    王定欧《川剧研究百年史略》,《戏曲研究》,2000年第4期.
    袁霞《从湘潭闽商会馆建福宫看闽商的信仰及生活》, 《学习月刊》,2008年第9期下半月·总第412期.
    张涛、王永芬《清代会馆的祭祀制度研究》,《北京档案史料》,北京:北京市档案馆,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李静《试论明清堂会演剧中的赏玩性欣赏》,《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李静《明清会馆演剧述论——以广东会馆演剧为例》,《戏曲研究》,第80辑.
    宋俊华《山陕会馆与秦腔传播》,《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李泉《从聊城山陕会馆戏楼墨记看清未民初的地方戏剧》,《戏曲研究》,第69辑.
    刘闽生《闽剧演出场所的历史沿革述略》, 《福建艺术》,2010年第3期
    路应昆《论高腔》, 《文艺研究》,1996年第4期.
    徐辉《江西人口史若干疑义试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施之华《弋阳腔与云南民族戏剧》, 《民族艺术研究》,1992年第6期.
    刘志忠《泸州川剧的形成与发展》, 《泸州史志通讯》,1985年12月第4期.
    姜仁武《浅析湖南湘西“辰河高腔戏”的艺术特征》, 《艺术教育》,2009年4期.
    刘正刚《清代四川南华宫分布考》, 《岭南文史》,1997年第3期.
    胡东强、庞国翔、高敏《江津仁沱镇发现客家会馆群》, 《重庆晚报》,2003年9月23日.
    钟韬《川剧源流辨析——兼谈剧种史的研究》,《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戏曲源流沿革研讨会文集》,三省戏曲志编辑部编印,1987年9月版.
    周企旭《川剧形成于20世纪初诞生于现代》, 《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彭高泉《遂宁天上宫》, 《四川文物》,1990年第6期.
    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 《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
    武翠娟《戏曲串客研究》,江苏: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邱澎生《商人团体与社会变迁:清代苏州的会馆公所与商会》,台湾:台湾大学邱澎生博士学位论文
    罗林《长沙地区会馆文化探析》,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孙莉莉《论明清以来北京江西会馆的发展与管理》,江西: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范丽敏《清代北京剧坛花、雅之盛衰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年.
    李连生《明代弋阳腔考》,河北: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戴和冰《清代北京高腔考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7年.
    嘉靖《香山县志》,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
    康熙《云南府志》,清康熙刻本.
    乾隆《当阳县志》,清内府本.
    乾隆《杞县志》,乾隆十年刊本.
    乾隆《蒙自县志续修蒙自县志》,清乾隆五十六年抄本.
    乾隆《宜良县志》,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
    乾隆《荣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刻本.乾隆《永兴县志》,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清]沈德潜纂修《长洲县志》,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乾隆《绥德州直隶州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钞本配补.
    乾隆《绥德州直隶州志》卷六,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钞本配补.
    嘉庆《汉州志》,嘉庆十七年.
    嘉庆《竹山县志》,清内府本.
    嘉庆《彭山县志》,嘉庆十九年刻本.
    嘉庆《汉阴厅志》,清嘉庆二十三年刻本.
    嘉庆《四川通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嘉庆《石门县志》,清嘉庆二十三年刊本.
    嘉庆十七年《汉州志》,嘉庆十七年刊本.
    道光《沁阳县志》,道光四年刊本.
    道光《大定府志》,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道光《武城县志续编》,道光二十一年刻本.
    道光《大定府志》,清道光二十九年刻本.
    道光《浮梁县志》,道光三年刻,道光十二年补刻本.
    道光《舞阳县志》,清道光十五年重修本.
    道光《济南府志》,清道光二斗年刻本.
    同治《高安县志》,同治十年刻本.
    同治《建昌府志》,同治十一年刻本.
    同治《饶州府志》,同治十一年刻本.
    同治《广信府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同治《南城县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同治《广信府志》,同治十二年刻本.
    光绪《会同县志》,光绪二年刻本.
    光绪《会同县志》,光绪二年刻本.
    光绪《黎平府志》,清光绪八年黎平府志局刻本.
    光绪《广昌县志》,清光绪元年刊本.
    光绪《抚州府志》,光绪二年刊本.
    光绪《黎平府志》,清光绪八年黎平府志局刻本.
    光绪《武昌县志》,清光绪十一年刊本.
    [清]王阎运《(光绪)湘潭县志》,清光绪十四年刊本.
    [清]李桂林修《(光绪)吉林通志》,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光绪《慈溪县志》,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光绪《海城县志》,宣统元年铅印本.
    宣统《南海县志》,清宣统二年刻本.
    民国《富顺县志》,清光绪八年重刻乾隆五十四年本.
    民国《大足县志》,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
    民国《芜湖县志》,民国八年石印本.
    民国《宜春县志》,民国二十九年石印本.
    民国《新纂康县县志》,民国二十五年石印本.
    民国《贵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民国《都匀县志稿》,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民国《清镇县志稿》,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
    民国《重修婺源县志》,民国十四年刻.
    民国《明溪县志》,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
    民国《明溪县志》,民国三十二年铅印本.
    民国《开阳县志稿》,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民国《大足县志》,民国三十四年铅印本.
    民国《重修婺源县志》,民国十四年刻本
    民国《瓮安县志》,民国二年铅印本.
    民国《息烽县志》,民国油印本.
    民国《续遵义府志》,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民国《镇宁县志》,民国三十六年石印本.
    民国《开阳县至稿》,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
    民国《绥阳县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民国《昭通县志稿》,民国十三年铅印本.
    民国《重修婺源县志》,民国十四年刻.
    民国《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
    民国《续丹徒县志》,民国十四年刻本.
    民国《上海县志续》,民国七年铅印本.
    民国《阳原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新修《什邡县志》,什邡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新修《岳池县志》,岳池县志编篡委员全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