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战争语境下的女性苦难与成长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世纪中国女性革命战争小说,即20世纪中国女性创作的、以革命战争状态为语境、描写战争感悟和革命战争时期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
     本文不是挖掘20世纪全部的女性战争创作,为其梳理秩序,而是通过对一些经典或者被忽视的作品的解读,考察革命战争状态下女性独特的性别苦难及女性在苦难中的成长轨迹,感知战争中女性体验苦难、奋力抗争的意义所在,审视女作家的战争感悟及她们对女性苦难和成长描述的独特关注点,探寻女性革命战争写作的独特价值。并试图通过回首革命时代,寻找在战火硝烟中忙忙碌碌的女性背影,重新思考革命战争和女性、战争和文学、文学和女性的关系。
     本文把一般的主题研究方法和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方法相结合,从共同母题的书写和不同时期对母题的变奏主题中描述20世纪女性战争小说。论文主体分为五章,另有绪论、结语相佐。第一章“20世纪女性革命战争小说的苦难母题”梳理了20世纪女性描写的三种女性战争苦难母题,这正是本论文研究这一现象的出发点。第二章“20世纪女性革命战争小说的总体特征”,以女性对战争苦难的书写态度为基础,以同类题材的男性创作为参照,总结女性战争写作的审美共同点,也是审美独特性,这是女性战争写作的价值之一。从第三章开始历时性地研究三个时期的女性战争苦难书写的具体特征。第三章“战争年代中激情和苦难并重的女性书写”是对1949年以前女性战争书写的总结。在战争进行的年代里,参与的激情必然时时充盈在女性心中,苦难的处处存在也使她们无法不去关注,激情和苦难双重交织在女性革命战争写作中。第四章“战时文化心态下苦难记忆的理想化和温情化”,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一段时期,主要集中于“十七年”时期的书写。战争结束了,战争的记忆却活跃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形成了战时文化心理。胜利的喜悦与现实政治的严酷并存,战争的苦难被一步步理想化和温情化。第五章“和平时期战争和苦难的女性反思”,关注的是“文革”结束直至世纪末的女性革命战争小说书写。本时期历史反思的意味较重,女性的声音也更为明显和清晰,对战争苦难、女性成长和革命历史都有了女性自己的思考。在结语里,本文尝试对20世纪女性革命战争书写进行文化探源,这部分亦是笔者进行下一步研究的起点。
     基于对作品的大量解读,本文认为女性革命战争书写与男性创作的异
    
    质性,以及女性创作之间的同质性和女性对自身风格不断的超越和发展正
    是女性创作能够存在,并在文学史上熠熠发光的价值性之所在。出乎文本
    之外,其对女性苦难经历和成长激情的深情笔录所获得的广泛社会接受性
    以及行文和叙事中体现出来的深切的女性关怀使它们的价值得到升华。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Chinese revolutionary war novels of women in the 20th century, which were created by Chinese women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regarded revolutionary state of war as linguistic context, and described women's survive state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time.
    The author does not excavate all of the women's war writing in the 20th century to put them in order. But through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some classics or some ignored works, In the concrete describing, the pap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investigate the women's growth in the revolutionary state of war and women's unique experience and sex suffering during the growing up of women, and examines closely the war scene or the unique attention which women describe in their works, and focus on th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attitudes to suffering. Thus, it seeks the meaning that women experience the war suffering and do all one can to resist or the unique value of women's writing. The paper attempts to ponder again over the relation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history with women and the relation of literature with women and the relation of literature with wa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se novels to review the revolutionary era, the paper looks for the busy women's figure among flames of war and smoke of gunp
    owder, and looks for their value to existence.
    The research approach combines general theme research together wit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me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and uses common motif writing and the variation theme of motif in different periods to describing the war novels of women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subject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having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o assist. Chapter one is " suffering motif of women's revolutionary war novels in the 20th century ". It has combed three kinds of war suffering motif of women described by women of the 20th century, which is exactly the starting point to studying this phenomenon in this thesis. Chapter two is "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 of women's revolutionary war novels of the 20th century ". Basing on the writing attitude to the war suffering of women as the foundation and regarding male creation of the similar subject matter as consult, it summarizes the aesthetic common ground of women's war writing, which is the source of value of woman's war writing. It begins to st
    udy the Concre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writing by time and time research method form the chapter three. Chapter three is " women's writing putting passion and suffering in equal important positions during the war years ",
    
    
    which is the summary to women's war write before 1949. During the times when the war is carrying on, the passion participated in must be plentiful in the minds of women, and it make them to be unable to pay no close attention to the everywhere suffering. So passion and suffering double to interweave of woman's revolutionary war writing. Chapter four" reason and tender feeling of the suffering memory under culture psychology of wartime " is these writings form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o the end of the seven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mainly concentrating on the period in " 17 years ". War was over. But memory of war still enlivened in the abyss of people's mind, and formed the culture psychology of wartime. Victorious happiness and harshly realistic politics co-existing, the suffering of the war is idealized and softened step by step. Chapter five is " women's review to war and suffering in peacetime ". It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ose novels from the end of" the Culture Revolution " to the end of the ce
    ntury. The meaning of history reviewing is relatively heavy in this period. Women's voice is more obvious and clearer. They have their own thinking to war suffering and women's growth and revolutionary history.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tries to visit the cultural source to women's revolutionary war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is part is also the new starting point that the author's further studying.
    Basing on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a large amou
引文
谢冰莹:《女兵自传》,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白朗:《白朗文集 短篇小说选》,春风文艺出版1984年版。
    白朗:《白朗文集 中篇小说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草明:《草明文集 第一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谢冰莹:《谢冰莹作品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家平编:《谢冰莹文集》,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冯铿:《重新起来》,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白薇:《白薇作品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丁玲:《丁玲作品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丁玲:《丁玲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丁玲:《丁玲集外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子通、亦清编:《张爱玲文集补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版。
    杨沫:《芳菲之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函子:《前方》,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杨沫:《青春之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杨沫:《杨沫文集·中短篇小说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杨沫:《芳菲之歌》,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
    杨沫:《杨沫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柳溪:《功与罪》,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柳溪:《战争启示录》,nbyouth.cnnb.net。
    茹志鹃:《茹志鹃小说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茹志鹃:《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刘真:《刘真作品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版。
    袁静、孔厥:《新儿女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舒丽珍:《峦城火焰》,解放军出版社1980年版。
    珠珊:《爱与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刘会军等编:《现代中篇小说选第四辑(1921—1949)》宝文堂书店1984年版。
    刘会军等编:《现代中篇小说选第二辑》,宝文堂书店1984年版。
    项小米:《英雄无语》,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姜安:《走出硝烟的女神》,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裘山山:《我在天堂里等你》,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苏雪林:《苏雪林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管桦:《管桦中短篇小说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郭俊峰 王金亭主编:《孙梨小说全集》(上、下),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孙犁:《风云初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阳翰笙:《两个女性》,花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巴金:《火》,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田涛:《田涛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茅盾:《虹》,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曲波:《林海雪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冯德英:《苦菜花》,解放军文艺社1978年版。
    冯德英:《迎春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雪克:《战斗的青春》,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知侠:《铁道游击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白刃:《战斗到明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慕湘:《满山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李英儒:《女游击队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李晓明、韩安庆:《平原枪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黎汝清:《雨雪霏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黎汝清:《碧血黄沙——西路军苦战记》,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周梅森:《军歌》,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王朝柱:《女囚徒》,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刘正华:《战争女人和喇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女俘》,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刘学江:《三个女红军的命运》,春风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魏继新:《三个铁女人》,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马云鹏:《雁塞游击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李尔重:《新战争与和平》,武汉出版社1993年版。
    莫言:《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小说作家珍藏版,莫言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版。
    格非:《走向诺贝尔,当代中国小说作家珍藏版,格非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版。
    [苏]斯·阿列柯西耶维契:《战争中没有女性》,吕宁思译,昆仑出版社 1985
    
    年版。
    钱满素选编:《我生为女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孙美玲选编:《莫斯科女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高慧勤选编:《清贫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白舒荣、何由:《白薇评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王中忱、尚侠:《丁玲生活与文学的道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季季、关鸿编:《永远的张爱玲——弟弟、丈夫、亲友笔下的传奇》,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范伯群、曾华鹏:《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巴金、老舍等著:《文学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赵清阁:《行云散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陈学昭:《蔓草拾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郁茹:《西湖,你可记得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版。
    丁玲:《丁玲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萧红:《萧红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张爱玲:《张看》,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草明:《世纪风云中跋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庞守英编:《黎如清研究专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孙露茜编:《茹志鹃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丁茂远编:《陈学昭研究专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4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陈思和:《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向前:《军旅文学史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周政保:《战争目光——战争或战争边缘小说批评》,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
    周政保:《精神的出场:现实主义与今日中国小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蓝海:《中国抗战文艺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范咏戈:《新时期的军事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房福贤:《中国抗日战争小说史论》,黄河出版社1999年版。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三联书店1998年版。
    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张学新、王玉树主编:《创造新世界地文学——首届解放区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刘绳、刘波编:《作家与冀中——十位作家访问记》,花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中国新文学大系·文艺理论集二》(1927—1937),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洪子诚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1949—197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四卷)1937—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朱向前:《朱向前军旅文学批评选集寻找结合点》,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乔以钢:《中国女性的文学世界》,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盛英:《中国新时期女作家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陆文采:《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初探》,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刘献彪主编:《中国现代文学手册》,中国文联文出版公司1987年版。
    徐乃祥主编:《中国现代作家评转》,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刘成纪:《欲望的倾斜——叙事中的女性及其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素琰:《文学广角的女性视野》,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攀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和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李杨:《抗争宿命之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赵圆:《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扬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美]马克·斯洛宁著:《苏维埃俄罗斯文学(1917—1977)》,浦立民、刘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苏]B·科瓦廖夫主编:《苏联文学史》,张耳、王建夫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吴元迈、邓蜀平主编:《五、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廖鸿均等编译:《苏联文学辞典》,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敏泽、党圣元:《文学价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王子今:《中国女子从军史》,军事谊文出版社1988年版。
    李忠辉:《枪炮宣言》,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李宪科编:《中国军史之最简说》,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瓦西列夫 赵永穆等译:《情爱论》,三联书店1985年版。
    函子:《女兵列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986年、1987年版。
    林吉玲:《二十世纪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国敏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妇女》,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唐娅辉:《中国妇女百年奋斗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小江:《女人 一个悠远美丽的传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刘巨才编:《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艾鲍姆:《女人需要什么》,苏格、金宵译,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版。
    [美]M·爱瑟·哈婷:《月亮神话——女性的神话》,蒙子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美]凯瑟琳·巴里:《被奴役的性》,晓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逢振主编:《性别政治》,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埃利斯:《男与女》尚新建、杜丽燕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版。
    [英]詹·乔·弗雷泽:《金枝》,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中国战争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崔长琦主编:《20世纪的战争》,新时代出版社1998年版。
    [德]克劳塞维茨著:《战争论》,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版。
    赵鑫珊、李毅强:《战争与男性荷尔蒙》,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翟作君、蒋志彦:《中国学生运动史》,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李小江主编:《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第8页,三联书店,2003年版。
    《青年杂志》(1915—1919);
    《良友》(1926—1941);
    《妇女时报》(1911—1917);
    《妇女杂志》(1915—1931)
    《女声》(1942—1945);
    《妇女生活》(上海,1936—1940)
    《妇女文化》(南京,1937年战时特刊);
    《妇女新运》(重庆,1938—194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