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木兰故事的文本演变与文化内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木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她易装改服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对中国文学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经千余年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当代价值。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每一时代都会有一些受到表彰的女性道德模范,比如历代列女传中的的贞女、烈女、孝女等等,但随着时代的变更和价值观的改变,很多曾经得到赞赏和崇拜的偶像被人们渐渐遗忘,而木兰则是极少数能够继续留存在当代文化中并影响当代人精神文化的偶像之一。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易装故事、女英雄主题和婚恋故事这四个文化主题都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主题,而集合在这一个故事中就使得木兰故事有了穿越千年的魔力。
     从北朝的《木兰诗》到唐宋元时期的诗歌、笔记,乃至明清的杂剧、传奇、小说等,木兰故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文体中不断的演变,其叙事规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随之变化。研究木兰故事,梳理故事的形成演变轨迹,将木兰故事放到整个古代文化的总体中考察,对挖掘分析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搜集古代以木兰为中心的各种文本,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对文本的发展和演变的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木兰故事中的各个文化主题在故事演变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文化演进脉络和轨迹进行分析,挖掘导致情节演变和人物变化背后的文化内涵。论文共包括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是对研究对象、现状和研究方法的阐述。首先明确选题目的和意义,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而综述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介绍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阐明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为文献综述,旨在梳理与木兰故事相关的文献材料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以孝文化主题为分析中心,这是木兰形象成为文学文化史上的典范人物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在千余年的故事流变中,始终受到关注、较为恒定的主题。在孝主题的笼罩下,木兰易装出走、进入男性世界获取功名的“越界”行为不仅不是对礼教秩序的背离,而且成为近似于奇迹的英雄传奇,被主流文化接纳并歌颂宣扬。本章分析木兰故事中孝文化部分的演变轨迹,首先追溯历史中孝女文化和发展脉络,归纳各时代中孝女文化的时代特色;然后按时代分节,分别梳理从北朝到清代的木兰故事中的孝文化书写,分析其时代特色和流变轨迹,进而揭示出影响其演变的文化动因。
     第三章从易装文化角度分析木兰故事。木兰的易装从军是整个故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对通俗文学和现当代戏曲影视创作影响较大的文化主题。本章首先梳理易装的文化渊源,总结易装故事在文学中的发展脉络;然后通过木兰易装历代的演变轨迹,考察其文化内涵,进而揭示影响故事生成和演变的内在文化动因。
     第四章从女英雄故事主题切入木兰故事,木兰一直是我国历史中著名的女英雄形象,她的英勇和功勋使得她在后人的叙述中逐渐成为传奇女英雄的楷模,这种完美的功绩让木兰在古代众多受到赞美的女性典范中成为比较引人瞩目的一位。木兰故事中的巾帼英雄主题一直存在于北朝到清代的故事流变中,是故事中比较恒定的主题。但随着历代政治经济背景、女性观以及文人心态、社会风尚等因素的变化,这个比较恒定的主题也会在叙述方式和关注重点等方面发生变化。
     第五章分析婚恋主题,婚恋主题是木兰故事中唯一一个原始故事中没有涉及到,而是后世的故事演变中新增加的主题。木兰故事的婚恋情节出现较晚,但却是对后世故事,乃至于现当代的木兰故事影视作品影响较大的故事主题。木兰的婚恋和女性的情感在明清的通俗文学中得到了重视,也使得故事的情节人物等元素得到了补充和丰富。
     结语部分总结以上各章的观点,归纳出木兰故事文本演变过程中的特殊节点,从情节内容和文化内涵的结合上,总结出四个文化主题的演变轨迹,指出木兰故事在文学文化史上的特殊意义,以动态的视角梳理文献和情节脉络,并揭示出暗含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内涵。
Mulan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heroine, and the legendary story is well-known. Mulan's image have important value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story still has a contemporary value. Each dynasty in history, there will be some recognition by the female moral model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biography of women in virgin female, filial daughter and so 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change of values, many idols who have been appreciated and worship have been gradually forgotten, while Mulan was a few image which can stay on the contemporary spiritual culture and make influence to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The four theme of the story of Mulan in filial piety culture, costume culture, the heroine, and story of love and marriage are the eternal theme of human culture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and set in this story makes the story of Mulan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From the "Mulan" to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Poetry, notes, a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legend, novel, the story of Mulan in different periods, different styles of the evolution time scale, narrative, story and characters change. We should put the Mulan's legend into the ancient culture which gestates the legend.The reach about this 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evolution of legend about Mulan can help us to exp;re the whole Chinese basic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ancient lengend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variety of the collection of Mulan story,in accordance wjth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order context. And then,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 elements of legend about mulan to show the evlution of culture context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This paper expect to explore the legend of evolu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s,the thesis consists of six parts as follws:
     The first part is the exordium.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rearch object,current statu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desighed to sort out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the basic material conditions of legend about mulan.
     The second chapter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theme of Mulan's imag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model character literary and cultural history, but also in the story changes of thousand years, always pay attention, more constant theme. Enveloped in the theme of the filial piety, Mulan is away, into the male world and gain fame "crossing" behavior is not only not to deviate from the social order, but also become similar to the miracle of the legendary hero, was accepted and praised by the mainstream cultur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of Mulan story, first filial culture and history development history, summariz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filial culture in different ages; then according to the time section, summarizing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writing of filial piety culture of Qing Dynasty in the story of Mulan, analysis time gen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rheological trajectory, and further reveal the cultural motivation effect of its evolution.
     The third chapter analyses the story of Mulan in the costume story. The story of Mulan in costume theme is a very important theme in the story, the theme is large influence on popular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stories.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Cultural Perspective from transvestites Mulan story, first sort out the cultural origin of cross-dressing, development summary easy story in literature; and then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story of Mulan brand story, stor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investigation, which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inner cultural motivation of story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The fourth chapter starting from Mulan story heroine Mulan has been the theme of the story, a famous female hero image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her bravery and meritorious service makes her become legendary female hero model in the later narrative, this perfect achievement let Magnolia in ancient times many have become a relatively high-profile praise female model. In the story of the heroine Mulan theme has existed in the Northern Dynasties to the story changes in Qing Dynasty, is the constant theme in the story. But with the change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feminism and literati mentality, social customs and other factors, the constant theme will also change in the narrative way and the attention key.
     The fifth chapter analyses the subject of marriage and love, love and marriage theme is the story of Mulan in only one original story relates to, but later story evolution in the newly added theme. The story of Mulan's marriage plot appeared relatively late, but in later stories, and even in the contemporary story of Mula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of the theme of the story. Mulan's marriage and female emotion gained importance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popular literature, also makes the story plot and character elements have been added and rich. The story of Mulan's marriage plot appeared relatively late, but in later stories, and even in the contemporary story of Mulan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of the theme of the story.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above chapters point of view, summed up the story of Mulan special text node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lot content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four cultural themes, points out that the special meaning of the story of Mula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with the dynamic perspective, combing the literature and plot line, and reveals that the implicit in the text after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引文
① 许可:《关于〈木兰诗〉的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
    ② 许善述:《也谈宋抵的时代和主题》,《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③ 宋抵:《〈木兰诗〉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
    ④ 曹熙:《〈木兰诗〉新考》,《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第4期。
    ⑤ 赵从仁:《〈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
    ⑥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16,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① 姚大荣:《木兰从军地表征》,《东方杂志》第22卷第2号,1925年1月。
    ② 姚大荣:《木兰从军时地补述》,《东方杂志》第22卷23号,1925年12月。
    ③ 徐中舒:《(木兰歌)再考》,《东方杂志》第22卷第14号,1925年7月。
    ④ 徐中舒:《(木兰歌〉再考补篇》,《东方杂志》第23卷第11号,1926年6月。
    ⑤ 齐天举:《(木兰诗)的著录及时代问题续证》,《文学遗产》,1984年第1期。
    ⑥ 赵从仁:《(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
    ⑦ 赵从仁:《(木兰诗)题注源流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2页。
    ① 易德生:《花木兰故里到底在哪里》,《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5期。
    ① 杨耐:《木兰会与木兰信仰的背后——关于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木兰会的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② 王大良:《关于〈木兰诗〉及木兰的几个问题》,《中州丛刊》,1991年第1期。
    ③ 马俊华:《“木兰故里”初探》,《虞城县志》附录,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681-686页。
    ① 任崇岳:《(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与林春分同志商榷》,《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2期。
    ② 刘彬荣,华雪:《须知木兰是女郎——也谈(木兰诗〉的主题思想》,《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6期。
    ③ 钱文辉:《〈木兰诗)主题刍议》,《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
    ④ 阳国亮:《试论〈木兰诗〉的主题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⑤ 王全华:《漫评(木兰诗)主题》,《枣庄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
    ⑥ 刘庆莲:《替父从军传奇下的女英雄建构策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 罗执廷:《民间立场与反战倾向——(木兰诗〉解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2期。
    ② 张志合:《徐渭的生平及其〈四声猿)刍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第2期。
    ③ 钟海:《徐渭(四声猿)杂剧的本事和写作缘由》,《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④ 戚世隽:《〈四声猿〉发微》,《戏曲研究》,1998年第1期。
    ① 徐明安:《论徐渭杂剧的审美意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2月第4期。
    ② 陈志国:《论〈四声猿)的悲剧主题》,《菏泽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
    ③ 徐振贵,焦福民:《世事糊涂、雌雄难辨的断猿哀鸣——徐渭〈四声猿〉探微》,《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
    ④ 刘烈茂:《小说戏曲子弟书鼓词——论车王府抄藏曲本了弟书的文学价值》,《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⑤ 扎拉嘎:《蒙古文花木兰故事——(异说唐朝平北传)述略》,《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① 刘佳:《被观看的女英雄与花木兰的当代形象》,《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
    ② 罗艳秋:《木兰形象在文学接受中的演变》,《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③ 张泽伟:《木兰形象解析及其文学影响》,《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12期。
    ④ 陶磊:《论明清戏剧小说中的“仿木兰”形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⑤ 秋禾:《“木兰现象”略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3卷第5期。
    ① 郭英德:《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理依据》,《天中学刊》,2012年第3期。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2页。
    ① [清]董诰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994页。
    ① [宋]程大昌:《演繁摒》卷16,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① [唐]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4页。
    ① [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40页。
    ②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点校:《西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0页。
    ① [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页。
    ②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正:《郡斋读书志校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0页。
    ①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页。
    ② [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370页。
    ① [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72页。
    ① [宋]乐史编辑:《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0页。
    [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73页。
    [明]冯梦龙编著:《醒世恒言》,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7页。
    ① 中华书局编辑部:《丛书集成初编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页。
    ① [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43页。
    ① [明]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144页。
    ① 王彬:《清代禁书总述》,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版,第456页。
    ①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18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749页。
    ① 李豫等编著:《中国鼓词总目》,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15页。
    ① 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伦理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107页。
    ①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69页。
    ② [宋]朱熹:《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2页。
    ① [宋]朱熹:《论语集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4页。
    ② [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页。
    ③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62页。
    ④ [宋]邢昺:《孝经正义》,出自《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39页。
    ⑤ [宋]晁公武编,孙猛校:《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5页。
    ⑥ [宋]朱熹《孝经刊误》,选入《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⑦ [唐]李隆基注:《孝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唐]李隆基注:《孝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② [唐]李隆基注:《孝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③ [汉]班固:《汉书》卷4《文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页。
    ④ [汉]班固:《汉书》卷56《董仲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13页。
    ① [汉]班固:《汉书》卷8《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7页。
    ② [汉]班固:《汉书》卷76《韩延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11页。
    ① 劳悦强:《(孝经〉中似有还无的女性——兼论唐以前孝女罕见的现象》,《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4年第3期。
    ① 《明太祖实录》卷255,洪武三十年九月戊辰条。
    ② [明]王阳明:《王文成公全书》卷17《南赣乡约》,明隆庆六年谢廷杰刻本。
    ③ 方学城,梁大鲲:《夏津县志续编》,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6年版影印本。
    ①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96《孝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593页。
    ① [明]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39《清表节义本》,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版,第1108页。
    ① 《清圣祖实录》卷34,康熙九年冬十月初一口条,见《清实录》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1页。
    ②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3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③ [清]石蕴玉:《独学庐四稿》卷2《孝行录序》,第96页,道光间刊本。
    ① 民国《上海县志》卷18人物,“丛书·华中”,第14号,第3册,第16页。
    ② 光绪《吴江县续志》卷18《人物三·孝友》,“集成·江苏”,第20册,第427页。
    ① [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54-355页。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①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1页。
    ①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页。
    ②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19页。
    ③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18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②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15《韦元甫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91页
    ② [清]董浩《全唐文》377卷,李齐古《进御注孝经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831页。
    ③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54《薛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127页。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24《礼仪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917页。
    ② [唐]武则天:《臣轨·序》,粤雅堂丛书,第4页。
    ③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558页。
    ④ [唐]武则天:《臣轨·至忠章》,粤雅堂丛书,第10-11页。
    ① 程毅中主编:《宋人诗话外编》(下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711灭。
    ② [宋]何汶:《竹庄诗话》,四库全书本。
    ③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142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① [元]脱脱:《宋史》卷460《吕良子传》,北京:中华书局,第13491页。
    ②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7《后妃列女》,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5页。
    ① [宋]林同:《孝诗》,《宋集珍本丛刊》86册,四川大学古籍所编,2004年版。
    ② [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03页。
    ①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1页。
    ② [唐]宋昭若:《女论语》,收于《状元阁女四书》,光绪壬辰年(1892)善成堂校刊。
    ① [明]李贤修等撰:《大明一统志》,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7年版。
    ① [明]冯梦龙:《情史类略》,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36页。
    ① [明]李贽:《焚书续焚书》卷3“读律肤说”,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页。
    ② [明]徐渭:《徐渭集》卷19“肖甫诗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4页。
    ③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8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8页。
    ②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9页。
    ①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255页。
    ② 胡文楷著,张宏生合著:《历代妇女著作考》(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③ [明]叶绍袁著,冀勤辑校:《午梦堂集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页。
    ① [清]许夔臣辑:《国朝闺秀香咳集》,上海:上海申报馆丛书,铅印本。
    ② [明]吕坤著:《闺范》,官箴书集成编纂委员会,官蔽书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版。
    ① 范红娟:《明清女孝戏曲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清]高景芳撰:《红雪轩稿》,六卷,康熙刻本。
    [清]王采薇撰:《长离阁诗集》,一卷,嘉靖刻本。
    ① [清]陈端生著:《再生缘》,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42页。
    ① [清]永恩:《漪园四种》,乾隆礼亲王府刻本。
    ② [清]永恩:《漪园四种》,乾隆礼亲王府刻本。
    ③ [清]张绍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0页。
    ④ [清]张绍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4页。
    ⑤ [清]张绍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6页。
    ① 刘烈茂,郭精锐主编:《蒙古车王府钞藏曲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91页。
    ① 四川唱本,《木兰荣归》,成都:思贤堂民国二十四年本。
    ①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4卷,第91页。
    ②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7卷,第518页、531页。
    ① [汉]司马迁撰:《史记》第82卷《田单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55页。
    ① [清]翟灏:《通俗编》,卷37“梁山伯访友”条引[唐]张读《宣室志》。
    ② [唐]李延寿:《南史》,卷45《崔慧景传附东阳女子娄逞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43页。
    ③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27《五行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24页。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27《五行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23页。
    ② 吕一飞:《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09《慕容皩载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23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5《孝愍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4页。
    ③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107《冉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95页。
    ① [三国]曹操著:《曹操集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页。
    ② [晋]陶渊明著,王瑶编注:《陶渊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35页。
    ③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3页。
    ④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5页。
    ⑤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8页。
    ⑥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3页。
    ⑦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9页。
    ⑧ [北齐]魏收撰:《魏书》卷73《杨大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4页。
    ① [北齐]魏收撰:《魏书》卷50《李安世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76页。
    ② [宋]朱熹注:《诗经集传》,收于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中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6、39、150页。
    ①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69页。
    ② [宋]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70页。
    ①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142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8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7页。
    ①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②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8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8页。
    ①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2年版,第371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4页。
    ②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1页。
    ③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卷1131《子部·杂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1页。
    ① [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378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1页。
    ① 刘烈茂,郭精锐主编:《蒙古车王府钞藏曲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991页。
    ① [清]永恩:《漪园四种》,.乾隆礼亲王府刻本。
    ② [清]张绍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0页。
    ③ [清]赢园旧主:《木兰奇女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82页。
    ① [清]孙德英:《绘图金鱼缘全传》,光绪上海书局石印本。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73页。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页。
    ①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1页。
    ② [明]杨继盛:《杨椒山先生言行录》,弘化社,1932年版,第5页。
    ③ 包东波选注:《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萃》,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06页。
    ① [周]吕望:《六韬》,《四库全书》子部。
    ② [汉]黄石公:《三略》,《四库全书》子部。
    ③ [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3页。
    [魏]刘劭:《人物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6页。
    ① [元]脱脱等:《宋史》卷364《韩世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360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96《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15-2523页。
    ①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96《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27页。
    [唐]李延寿:《北史》卷13《后妃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91-503页。
    ①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42页。
    ②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6页。
    ①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①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页。
    ① [宋]吴自牧:《梦粱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6页。
    ①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142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2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2-1203页。
    ②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9页。
    ②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6页。
    ① [明]邹之麟:《女侠传》,收于《绿窗女史》卷9《节侠部·义侠类》,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①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6页。
    ② [清]佚名:《罗通扫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① 胡晓明:《江南女性别集》,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第1091页。
    ② 王英志:《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641页。
    ③ 王英志:《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693页。
    ① [清]永恩:《漪园四种》,乾隆礼亲王府刻本。
    [清]张绍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83页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6页.
    [宋]罗烨:《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①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② [魏1王弼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1页。
    ③ [汉]毛公传,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① [汉]毛公传,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② [汉]毛公传,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页。
    ③ [汉]毛公传,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1页。
    ④ [汉]毛公传,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① [南朝]范哗:《后汉书》卷83《梁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65页。
    ② [汉]班固:《汉书》卷57《司马相如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2577页。
    ① [清]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1页。
    ② [汉]刘向:《古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③ [汉]班固:《汉书》卷28《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104页。
    [唐]魏征等撰:《隋书》卷47《柳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75页。
    ①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90《乌桓鲜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79页。
    ②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90《乌恒鲜卑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85页。
    ③ [北齐]魏收:《魏书》卷110《食货志》,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849页。
    ④ [北齐]魏收:《魏书》卷8《宣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91页。
    ⑤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3页。
    ⑥ [唐]李延寿:《北史》卷15《常山王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65页。
    ① [北齐]魏收:《魏书》卷21《北海王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595页
    ② [北齐]魏收:《魏书》卷13《皇后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37页。
    ③ [唐]姚思廉:《梁书》卷39《杨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556页
    ④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9《皇后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127页
    ① 薛瑞泽:《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①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25《横吹曲辞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②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25《横吹曲辞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3页
    ③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22《横吹曲辞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页
    ④ [北齐]魏收:《魏书》卷7《高祖孝文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⑤ [北齐]魏收:《魏书》卷62《李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81页。
    ⑥ [北齐]魏收:《魏书》卷8《宣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97页.
    ① [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①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②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3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③ [明]宋濂:《元史》卷81《选举志一学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09页。
    ①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142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①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31,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吴澄:《吴文正公全集》卷23,卷14,乾隆二十一年万氏刻本。
    ③ [元]余阙:《青阳集》卷6,四部丛刊续编本。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5页。
    ①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8页。
    ②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9页。
    ① [清]永恩:《漪园四种》清乾隆礼亲王府刻本。
    ② [清]永思:《漪园四种》清乾隆礼亲王府刻本。
    ① [清]永思:《漪园四种》,乾隆礼亲王府刻本。
    ① [清]张绍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② [清]张绍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20页。
    ① [清]张绍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第120页。
    ① [清]佚名:《绘图花木兰征北鼓词》,锦章书局本。
    [清]永恩:《漪园四种》,清乾隆礼亲王府刻本。
    ① [清]昭梿:《啸亭续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裤,1996年版,第396页。
    ② [清]昭梿:《啸亭续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27页。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5][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6][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宋]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9][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0][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1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3][清]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1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16][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7][宋]李防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18][宋]曾慥:《类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9][唐]李冗:《独异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21]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2][唐]韩愈:《韩愈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3][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
    [24][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5][宋]程大昌:《演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6][清]黎清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27][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28][宋]赵与时:《宾退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9][宋]吴自牧:《梦梁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0][宋]何薳:《春渚纪闻》,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31][宋]何汶撰,常振国、绛云点校:《竹庄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2][宋]刘克庄撰:《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33][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34]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35][清]褚人获:《隋唐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36][清]张少贤:《闺孝烈传》,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版。
    [37][清]赢园旧主:《木兰奇女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8]张寿崇主编:《子弟书珍本百种》,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39]北京市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辑校:《清蒙古车王府藏子弟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
    [40][清]虫天子编:《香艳丛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41]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初编:《绿窗女史》,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42]胡晓明、彭国忠主编:《江南女性别集》,初编,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
    [43]胡晓明、彭国忠主编:《江南女性别集》,二编,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
    [1]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3]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4]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孙楷第:《戏曲小说书录解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7]程毅中:《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
    [8]刘叶秋等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10]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袁行霈,侯忠义编:《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13]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5]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6]王森然主编:《中国剧目辞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7]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
    [18]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
    [19]谭正璧谭寻:《弹词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0]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1]《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2]《中国绘画全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3]《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4]《海外藏历代中国名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5]马俊华主编:《木兰文献大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6]陈鹏翔主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版。
    [27]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8]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32]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学与社会整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4]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谢宝耿:《中国家训精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1997年版。
    [36]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7]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38]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9]梁乙真:《中国妇女文学史纲》,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40]王子今:《中国女子从军史》,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8年版。
    [41]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42]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3]衣若兰:《史学与性别》,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4][美]卢苇菁:《矢志不渝明清时期的贞女现象》,南京:凤凰出版集团,2010年版。
    [45][美]高彦颐:《闺塾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刘思谦,屈雅君等:《性别研究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7]张宏生编:《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8]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9][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威译《缀珍录一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0][美]孙康宜:《文学经典的挑战》,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宁稼雨:《主题学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构建》,《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2]宁稼雨:《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设想》,《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宁稼雨:《故事主题类型研究与学术视角换代——关于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术设想》,《山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4]郭英德:《构建中国叙事文化学的学理依据》,《天中学刊》,2012年第6期。
    [5]陈文新:《叙事文化学有助于拓展中西会通之路》,《天中学刊》,2012年第6期。
    [6]姚大荣:《木兰从军地表征》,《东方杂志》第22卷第2号1925年第1期。
    [7]姚大荣:《木兰从军时地补述》,《东方杂志》第22卷23号1925年第12期。
    [8]徐中舒:《(木兰歌)再考》,《东方杂志》22卷第14号1925年第7期。
    [9]齐天举:《关于(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1957年。
    [10]赵从仁:《(木兰诗)的著录及其时代问题》,《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
    [11]孙楷第:《(木兰诗)考》,《新思潮》1946年。
    [12]罗根泽:《(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和地点》,《光明日报》1954年4月26日。
    [13]萧涤非:《从杜甫、白居易、元稹诗看〈木兰诗〉的时代》,《文学遗产》增刊第一辑1955 年第9期。
    [14]刘庆莲:《替父从军传奇下的女英雄建构策略研究》,《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5]徐振贵,焦福民:《世事糊涂、雌雄难辨的断猿哀鸣——徐渭<四声猿>探微》,《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
    [16]刘烈茂:《小说戏曲子弟书鼓词——论车王府抄藏曲本子弟书的文学价值》,《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17]扎拉嘎:《蒙古文花木兰故事——<异说唐朝平北传>述略》,《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8]刘佳:《被观看的女英雄与花木兰的当代形象》,《艺术评论》,2010年第3期。
    [19]张晓梅:《“木兰故事”的叙事空白及其意识形态书写》,《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0]罗执廷:《民间立场与反战倾向——〈木兰诗)解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