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左传》与唐代散文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左传》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典籍,该书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是研究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对后代影响深远。本文选取唐代散文为切入点,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考察唐代散文接受《左传》的情况,以期为《左传》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论文有由绪论、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价值;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范围。
     论文的第一章论述唐代接受《左传》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首先简单介绍《左传》的成书时间、主要内容以及它的经学、史学、文学性质。然后论述皇室及朝廷官员等构成的主流社会成员对《左传》重视,他们在社会政治、日常生活受到《左传》的影响情况以及《左传》在唐代科举考试中的作用。
     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从唐代散文家的教育、科举背景入手,结合他们自己对《左传》的评价,并从后世评论家对他们作品具体篇目与《左传》的师法关系的评点中探究他们对《左传》的接受情况。首先通过考察唐代散文家的教育科举背景,了解他们对《左传》的研习情况并进行分析。其次,论述古文运动的先驱者萧颍士、李华、独孤及等人对《左传》的评价以及他们在散文中对《左传》的接受情况;三,论述韩愈对《左传》的批评和接受。韩愈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时文”,他的散文与《左传》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论述柳宗元《左传》的批评和接受。
     第三章探讨《左传》思想在唐代散文当中的延续。《左传》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而且它体现的思想对后世文学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唐代散文中洋溢着《左传》中所体现的史家强烈的作传意识、秉笔直书精神、经世致用思想、忠君重民思想等。
     第四章探讨《左传》与唐代诸体散文之间的传承关系。《左传》不仅具有文学的性质,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初步具有了后世传记文学的特征。不仅如此,《左传》对其它各类文体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本章重点探讨《左传》开创的传记体、箴文体、书信体、铭文、哀祭文等诸体散文在后世的流变过程,与唐代诸体散文的关系,以期探讨文体内部的规定性、美学特征、文化意蕴等。
     结语部分就唐代散文接受《左传》的特点进行总结。
"Zuo Zhua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assics of Pre-Qin period, The book statement the CHunQiu period between the kingdoms of meeting, visit, conquest, weddings and funeral, Usurp power and Regicide, It is a imporant Classics Study on the social status of Pre-Qin period, It had made profound effects on the later, This paper selects the Tang Dynasty prose as the starting point,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 the acception Zuo Zhuan of Tang prose, In order to find a new perspection of the Zuo Zhuan study.
     The paper has three parts. It's composed of introduction, the body and the end,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of study, the Research of the academic history,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research scope.
     The first chapter of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Tang Dynasty to accept" Zuo Zhuan"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conditions, at the first introduce it's main contents as well as its classics, history, nature of literature. Then discuss the royal family and court officials constitute the mainstream society of "Zuo Zhuan" attention, what They are influen by " Zuo Zhuan" at Daily life or Political life, then discuss " Zuo Zhuan" in the role of the Ta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 their acceptantion from the Tang Dynasty, imperial essayist education background,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Zuo Zhuan" evaluation, and from the later commentators on the specific contents and their works" Zuo Zhuan" to imitate the relationship in the comments on" Zuo Zhuan". Through inspects the Author of the Tang Dynasty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their study of "Zuo Zhuan" to Analysis, Secondly, the guwen prose movement pioneer, Li Hua, Xiao Yingshi Duguji acception of Zuo Zhuan. In the third, Han Yu discusses the" Zuo Zhuan" criticism and acceptance, Han Yu advocated learning the ancient, Han, against the" language" and" Zuo Zhuan", his essays are closely related; fourth, Liu Zongyuan discusses" Zuo Zhuan" criticism and acceptanc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Zuo Zhuan" thought Continua in the prose of the Tang Dynasty."Zuo Zhuan" not only marks the Chinese historical prose and great development. It also the ancient Chinese prose in the model, and it reflects the thoughts on literature of later ages also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 Tang Dynasty prose permeated with the" Zuo Zhuan" reflected the historians strongly as the transmit consciousness, spirit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loyalty, write the truth without fear or favor, people-oriented idea etc.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Zuo Zhuan"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se." Zuo Zhuan" not only has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s, plot twists and turns, vivid language, initially with a later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not only such," Zuo Zhuan" for other types of style formation h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Zuo Zhuan" to create a biography, pro style, epistolary, inscriptions, mourning style prose in the later evolu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Dynasty pros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rules of style, aesthetics, cultural implication.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d part on prose of the tang receiving "Zuo Zhuan" features.
引文
①(清)冯李骅撰:《左绣》,国学集要二编,马小梅主编,文海出版社印行,46页
    ①(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三十二,中华书局,1999年版,613贝。
    ③(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七十五,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148页。
    ③(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97版,第4940页。
    ④(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五,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37页。
    ①(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五,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37页。
    ②(唐)吴兢编撰:《贞观政要》,《慎所好》,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10页。
    ③(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一百五,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38页。
    ④(唐)吴兢编撰:《贞观政要》,《崇儒学》,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33页。
    ⑤(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97版,第4941页。
    ①(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941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661页。
    ③《四国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一,易类一,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页。
    ④马宗耀著:《中国经学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3页。
    ⑤许道勋、徐洪兴著:《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9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选举志士》,卷四四国,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9页。
    ③(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0页。
    ①(唐)陆淳著:《春秋啖赵集传纂例·啖氏集传注义第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1页。
    ②(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春秋》,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3贝。
    ③ (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409页。
    ①(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192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1357页。
    ①(后晋)刘昫著:《旧唐书·杨场传》卷一八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4819页。
    ②(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义第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2页。
    ③(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啖氏集传注义笫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1页。
    ④(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三传得失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0页。
    ⑤(宋)晁说之著:《崇山文集》,卷十七,《四国部从刊续编·集部》。
    ①张高评著:《左传之文韬》,丽文出版公司,1994年版,124页。
    ②(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进学解》,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7页。
    ③张高评著:《左传之文学价值》,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④梁启超著:《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52页。
    ①(清)冯李骅撰:《左绣》,国学集要二编,马小梅主编,文海出版社印行,第55页。
    ②朱宝庆著:《左氏兵法》,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③(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077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781页。
    ①(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211页。
    ②(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249页。
    ③(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677页。
    ④(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062页。
    ⑤(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六,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219页。
    ⑥龚鹏程著:《晚明思潮》,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43页。
    ① (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871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5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9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6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2页。
    ③(宋)宋敏求著:《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7页。
    ④(宋)宋敏求著:《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8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5页。
    ②(宋)王钦若、杨亿等编纂:《册府元龟》卷二百五十七,《储蓄宫·文学》,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057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39页。
    ④(宋)宋敏求编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8页。
    ⑤(宋)宋敏求编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29页。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8页。
    ①(宋)宋敏求编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3页。
    ②(宋)宋敏求编纂:《唐大诏令集》,中0华书局,2008年版,第203页。
    ③(唐)吴兢著:《贞观政要》,《诚信》,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页。
    ①(后晋)刘昫著:《旧唐书·王恭传》,卷七十三,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603页。
    ②李国均、王炳照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二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5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9页。
    ②(清)皮锡瑞著:《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4页。
    ①许道勋、徐洪兴著:《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35页。
    ③宋大川著:《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43页。
    ⑤(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4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37页。
    ②(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946页。
    ③(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951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59页。
    ①(宋)宋敏求编纂:《唐大诏令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37页。
    ②(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942页。
    ③ (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一九,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429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六,《孝廉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1页。
    ⑤(唐)杜佑撰:《通典》,卷十匕,选举五《杂议论中》,中华书局,1996年年版,第424页。
    ①(永)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五,《明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7页。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五,《三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5页。
    ③(唐)李林甫著:《唐六典·尚书礼部》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2页。
    ①《唐六典》卷二《吏部·考功员外郎》,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0页。
    ②傅璇踪著:《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③(唐)杜佑著:《通典》卷15《选举3》,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7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六,《进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3页。
    ⑤(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六,《进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3页。
    ①(唐)权德舆著:《权德舆诗文集》,上海古箱出版社,2009年版,第617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78页。
    ①王士祥《论唐代省试赋的宗经特征》,《中州学刊》,2010年1期
    ②(宋)王溥撰:《唐会要》卷七十六,《页举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3页。
    ③(唐)杜佑著:《通典》卷十五《选举三》,中华书局,1996年,第357页。
    ①(宋)王溥撰:《唐会要》,《贡举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5页。
    ②(唐)杜佑著:《通典》卷十五,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7页。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二十六,经部二十六,春秋类一,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①(唐)孔颖达编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四《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第4189页。
    ②(唐)孔颖达编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四《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第4205页。
    ①(唐)孔颖达编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四《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第3699页。
    ①(唐)孔颖达编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四《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第4163页。
    ①(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51页。
    ①(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20页。
    ②(清)皮锡瑞著:《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04页。
    ①(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三传得失议》,《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0页。
    ②(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义第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4页。
    ①(唐)陆淳著:《春秋集传辨疑》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600页。
    ②(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啖子取舍三传义例》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7页。
    ③(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三传得失议第二》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1页。
    ④(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十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79页。
    ⑤(唐)陆淳著:《春秋集传纂例·赵氏损益义第五》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百四六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第383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50页=。
    ②(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0页。
    ③(唐)独孤及撰:《昆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724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814贝。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96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738页。
    ③(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588页。
    ④(唐)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樊川文集》,《注孙子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⑤(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88页。
    ①(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509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①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册三,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页。
    ②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册五,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③盂二冬著:《登科记考补正》崔傑下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页。
    ④(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八,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936页。
    ⑤盂二冬著:《登科记考补正》殷侑下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662页。
    ⑥(元)辛文房撰,周绍良笺证:《唐才子笺证》,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5页。
    ①(唐)品休著,萧涤非等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贝。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07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11页。
    0(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3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14页。
    ③《从书集成新编》,《魏郑公誎录》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第31册,第64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36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52页。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52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52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52页。
    ①(宋)李昉、徐铉等编纂:《文苑英华》卷六九九,杨炯《王勃集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608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32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47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25。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03页。
    ①(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①(唐)萧颖士著:《萧茂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②(后晋)刘昫著:《旧唐书》第一百四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048页。
    ③(唐)萧颖士著:《萧茂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页。
    ④(唐)萧颖士著:《萧茂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⑤(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9页。
    ①(唐)萧颖士著:《萧茂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1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20页。
    ③(唐)独孤及撰:《比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笫101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945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304页。
    ②(南宋)计有功编:《唐诗纪事》卷二一,李华《寄赵七侍御》“四人才成童”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49页。
    ③(唐)独孤及撰:《皑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二陌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75页。
    ⑤(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随武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⑥(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管敬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⑦(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鸱夷子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笫26页。
    ⑧(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东里子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①(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②(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③(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①独孤及《比陵集》序言,文注阁四库全书, 第三五八一三五九册,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5页。
    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五十,集部三,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775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中华书局,1985年,第5260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笫3927页。
    ⑤(唐)独孤及撰:《昆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① (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260页。
    ②(唐)独孤及撰:《比陵集》,上海古籍出版,1993年版,第101页。
    ③(唐)独孤及撰:《比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④同上
    ①(唐)独孤及撰:《比陵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②(元)辛文房撰,周绍良笺证:《唐才子传校笺》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6页。
    ③(清)赵翼著,王树民校:《甘二史箭记校正》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2页。
    ①(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六0,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195页。
    ②(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答侯继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78页。
    ③(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99页。
    ④(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与冯宿论文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16页。
    ①(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答李翊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699页。
    ②(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题哀辞后》,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96页。
    ③(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答李秀才书》,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725页。
    ④(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进学解》,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6页。
    ⑤(清)曾国藩著:《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40页。
    ①(宋)黄庭坚著:《黄庭坚全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32页。
    ①(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810页。
    ②(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636页。
    ③(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96页。
    ④(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85页。
    ①(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018页。
    ②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③钱穆著:《中国文学讲演集》,香港人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④(清)方苞著:《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①(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7页。
    ②(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49页。
    ③(清)何焯著:《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27页。
    ④(清)方苞著:《方苞集》,《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页。
    ⑤(清)方苞著:《左传义法举要》,广文书局,1977年版,第12贝。
    ⑥(清)方苞著:《左传义法举要》,广文书局,1977年版,第45贝。
    ⑦(清)方苞著:《左传义法举要》,广文书局,1977年版,第57页。
    ⑧我基博著:《韩愈志》,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页。
    ①钱基博著:《韩愈志》,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83页。
    ②钱基博著:《韩愈志》,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页。
    ③(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761页。
    ④(宋)庞元英著:《谈薮》,《学海类编》(刻本)第七十六册。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笫203页。
    ②(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82页。
    ③(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09页。
    ④(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07负。
    ⑤(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同吴武陵送前桂州社留后诗序》,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9页。
    ⑥《方肇溪先生全集》卷五《书柳文后》,《四部从刊初编集部》。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40页。
    ②(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47页。
    ①(宋)邵博著:《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1页。
    ②(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与韩愈论史官书》,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8页。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全集》,《忧箴》,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406页。
    ①郭维森、许结著:《中国辞赋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页。
    ②刘梦初著:《刘禹锡与柳宗元赋体文学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4,(1)。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与韩愈论史官书》,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8页。
    ②(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断刑论》,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57页。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晋文公问守原议》,中华书局,1960版,第62页。
    ②《从用典谈史记对唐代边塞诗的影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第28期第2卷。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41页。
    ①张高评著《左传之文学价值》,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第122页。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35页。
    ②(清)张伯行选评:《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9页。
    ③(清)孙琮著:《山晓阁古文选》卷四,从书集成本。
    ①(宋)谢枋得编:《文章轨范》第二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影印本。
    ②钱基博著:《韩愈志》,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③吴德旋著:《初月楼古文绪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7页。
    ①(宋)陆游著:《陆游集》第五册,《杨梦锡集句杜诗序》,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08页。
    ②叶盛著,魏中平校点:《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0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85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03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31页。
    ②(唐)李华著:《李遐叔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8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1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6页。
    ②(唐)杨炯撰:《盈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50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40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781页。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16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063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305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785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031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0页。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81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944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46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07页。
    ④(清)董浩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37页。
    ⑤(唐)陈了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81页。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252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30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48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18页。
    ④朱彝尊撰: 《经义考》, 上海中华书局,据扬州马氏刻本校勘,第2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229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97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1页。
    ③(唐)杨炯撰:《盈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笫70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15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9页。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笫462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96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80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f华书局,1985年版,第1485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31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6页。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511页。
    ⑦(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02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毕书局,1985年版,第84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笫145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2页。
    ④(唐)杨炯撰:《盈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7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79负。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16页。
    ⑦(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40页。
    ⑧(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10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83页。
    ②(清)董浩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33页。
    ③(清)董浩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94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3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23页。
    ①(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4页。
    ②(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04页。
    ①(清)章学诚著:《文史通义》,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0页。
    ①许凌云主编:《儒学与中国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第22页。
    ①罗时进著:《唐诗演产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②(唐)刘知几著,(清)油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26页。
    ①(店)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07页。
    ①班固著:《汉书·司马迁传》第六十二卷,中华书局,第2707页。
    ②(南梁)刘勰著,王运熙注,《文心雕龙》《史传第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③(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21页。
    ④(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21页。
    ①(唐)吴兢著:《贞观政要》,《文史》,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39页。
    ②(唐)吴兢著:《贞观政要》,《文史》,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39页。
    ③(唐)吴兢著:《贞观政要》,《文史》,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239页。
    ④(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杂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笫1305页。
    ⑤(宋)王溥撰: 《唐会要》,卷六十三,《修史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5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81页。
    ②(唐)元结著,孙望校:《元次山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6页。
    ③(唐)元结著,孙望校:《元次山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鹿坊节度使推官大理评事唐君墓志铭并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21页。
    ②(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太尉逸事如右》,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13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847页。
    ④(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77页。
    B(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目知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①(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91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449页。
    ②(唐)皮日休著,萧涤非等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
    ③(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9344页。
    ④(唐)罗隐著:《馋书》,卷五,中华书局,1985年,第205页。
    ①(唐)吴兢著:《贞观政要》,《君道》,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唐)吴兢著:《贞观政要》,《政体》,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③(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612页。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96页。
    ①许凌云主编:《儒学与中国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①(清)董浩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49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50页。
    ①(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21页
    ②(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426页。
    ③(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88贝。
    ①(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自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03页。
    ②(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15页。
    ③(唐)白居易著,谢思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37页。
    ①(宋)欧阳修、宋社著:《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55页。
    ②(后晋)刘昫著:《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4195页。
    ①(宋)陈骙著,王利器校点:《文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5页。
    ②禇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①(清)冯李骅撰:《左绣》,国学集要二编,马小梅主编,文海出版社印行,第60页。
    ②姜白岩著:《读左补义》卷一“纲领下”,线装十六册,三多尚藏版,乾隆二十九年序。转引自许凌云主编《儒学与中国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5页。
    ③(明)凌稚隆著: 《春秋左传注评测义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经126册,第611页。
    ①刘上升著:《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②何新文《<左传>人物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①(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563页。
    ②(唐)韩愈著,刘真伦等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97页。
    ①(宋)黄震著:《黄氏目 钞》卷59,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6页。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7页。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08页。
    ①(唐)柳宗元著:《柳河东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94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85页。
    ①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②黄怀信等编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③黄怀信等编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259页。
    ④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28页。
    ⑤高诱注:《吕氏春秋》,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32页。
    ①范哗著:《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11页。
    ①(唐)元结著,孙望校:《元次山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083页。
    ②(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80页。
    ③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6页。
    ④(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61页。
    ⑤(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574页。
    ⑥(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280页。
    ⑦(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17页。
    ①(清)董诰等编纂:《全唐文》,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92页。
    ①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等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0页。
    ①张高评著:《左传之文学价值》,台湾文史出版社,1982年版,第18-19页。
    ②(南北朝)任昉撰,陈懋仁注:《文章缘起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①刘师培著:《中古文学论著三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3页。
    ①(南梁)刘勰著,王运熙注: 《文心雕龙》,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页。
    ②(唐)杨炯撰:《盈川集》,上烸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3页
    ① (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2页
    ②(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0页
    ③《旧唐书》卷一百九十。
    ①吴文治编:《韩愈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927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卷二百一,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42页。
    ①褚彬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①(清)李兆洛编选: 《骈休文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②周作人著:《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1.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晋·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3.晋·杜预《春秋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6.梁·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7.唐·刘知几《史通》.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8.唐·白居易撰,朱金城笺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9.唐·韩愈撰,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唐·刘禹锡撰,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1.唐·李白撰,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
    12.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3.唐·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14.唐·吴兢撰《贞观政要》.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
    15.唐·陈子昂著,徐鹏点校《陈子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6.唐·孟浩然撰,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17.唐·刘禹锡撰,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8.唐·杜牧著,清·冯集梧注《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9.唐·柳宗元著,曹明纲校点《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0.唐·陆淳《春秋集传纂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2008年
    21.唐·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编著《晋书》.卷65.四库全书本
    22.唐·刘肃著,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3.唐·杜甫著.高仁标点《杜甫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4.唐·王维著.陈铁民校《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5.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26.唐·谌东飚校点《王勃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27.唐·王勃,谌东飚校点《骆宾王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28.唐·杨炯,东飚校点《杨炯集》.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
    29.唐·元稹《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0.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1.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3.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4.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35.宋·宋敏求编,洪丕谟等点校,《唐大诏令集》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
    36.宋·刘钦若《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7.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38.元·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9.宋·王应鳞《困学纪闻》.四部丛刊本
    40.宋·姚铉《唐文萃》.四部丛刊本
    41.宋·真德秀《文章正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42.宋·王震霆编《古文集成前集》.《四库全书》本
    43.明·吴讷著,于北山点校《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4.明·胡应麟著《诗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5.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6.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章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7.明·姜炳璋《读左补义》.台北:文海出版社,影乾隆33年同文堂藏板,1968
    48.清·董浩《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9.清·陈鸿墀编《全唐文纪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
    50.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51.清·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2.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3.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54.清·赵翼霍松林,胡主佑校点《瓯北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5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马宗霍《中国经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2.吴庆鹏《唐宋散文史》.贵阳:贵州熙民出版社,1945年
    3.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4.李肇《唐国史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年
    5.吴文治《柳宗元评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6.冯其庸《中国散文发展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64年
    7.冯书耕、金纫千《古文通论》.台北:台湾国立编译馆,1966年
    8.章士钊《柳文指要》.北京:中华书局,1970年
    9.钱冬父《唐代古文运动》.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10.罗联添《韩愈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77年
    11.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2.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3.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黄云眉《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成都:巴蜀书社,1980年
    15.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6.孙昌武《柳宗元传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7.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8.朱传誉主编《柳宗元传记资料》(八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1985年出版
    19.陈幼石《韩柳欧苏古文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20.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
    21.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
    22.刘耕路《韩愈及其作品》.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4年
    23.张高评等《中国散文之面貌》.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
    24.吴小林《唐宋八大家》.合肥:黄山书社,1984年
    25.罗根泽《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6.高海夫《柳宗元散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27.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长春: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5年
    28.吴孟复《唐宋八大家概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29.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0.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31.孙昌武《韩愈散文艺术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
    32.陈克明《韩愈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33.罗联添《白居易散文校记》.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
    34.谭家健、郑君华《先秦散文纲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35.何法周《韩愈新论》.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
    36.洪流《韩愈的一生》.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37.朱世英、郭景春《唐宋八大家散文技法》.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
    38.吴文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柳宗元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9.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0.(英)崔德瑞《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1.葛晓音《唐宋散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42.朱义禄《儒学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43.吴小林《唐宋八大家汇评》.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44.邓潭洲《韩愈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45.胡楚生《古文正声——韩柳文论》.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91年
    46.赵吉惠《中国儒学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47.陈兰村、张新科《中国古典传记论稿》.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8.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49.王洪主编《唐宋散文精华》.北京:朝华出版社,1992年
    50.邢怀忠《百代文宗韩愈》.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51.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52.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3.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54.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55.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56.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台湾: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
    57.钱伯诚《韩愈文集导读》.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58.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59.胡克生《杜牧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60.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61.谢楚发《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62.吕武志《杜牧散文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
    63.袁本秀《柳宗元的历史意识与史学贡献》.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
    64.张跃《唐代后期儒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5.胡亚敏《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66.张跃《唐代后期儒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7.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
    68.朱世英等《中国散文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69.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70.陈新辉《韩愈传》.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71.陈祥耀《唐宋八大家文说》.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72.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73.成复旺《韩愈评传——转折点上的文化强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74.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75.周克乾《先秦历史典故》.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年.
    76.卞孝萱《韩愈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77.周克乾《先秦历史典故》.武汉:武汉出版社,1998年
    78.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79.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80.(台湾)张高评《左传文章义法樟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81.熊礼汇《先唐散文艺术论》.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
    82.刘维治《元白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83.李彬《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84.陈克明《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85.郁贤皓《唐刺史考全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86.刘丽文《春秋的回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87.唐晓敏《中唐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8.褚斌杰《儒家经典与中国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89.张清华《唐宋散文——建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90.董小英《叙述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91.蒋凡《文章并峙壮乾坤——韩柳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92.王素《陆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93.陶敏、李一飞《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94.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济南:齐鲁出版社,2001年
    95.杨朝明《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96.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97.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98.(台湾)蔡妙真《追寻与传释一左绣对左传的接受》.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99.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100.姜广辉《经学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1.阎琦、周敏《韩昌黎文学传统》.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
    102.周楚汉《唐宋八大家与文化文章学》.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103.俞樟华、许菁频《古代杂传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
    104.(台湾)张高评《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05.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06.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107.汪荣祖《史学九章》.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08.俞樟华《传记文学谈薮》.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109.杨树达《春秋大义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10.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
    111.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增订本.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112.姚美玲《唐代墓志词汇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3.张素卿《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台北县: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
    114.(德)顾彬《中国古典散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15.(日)竹添光鸿《左氏会笺》.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116.史素昭《唐代传记文学研究》.长沙:岳簏书社,2009年
    117.唐群《唐代教育研究》.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年
    118.柯卓英《唐代文学传播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19.乔力《打开中国文学史之史传文学》.台北县:培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年
    120.方铭主编《<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年
    121.杜希德(Twitchett, Denis C.)《唐代官修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22.卢心懋《左传“君子曰”研究》.台北县: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
    1.胡念贻《<左传>的叙事倾向》,《江海学刊》,1963年第2期
    2.高海夫《柳宗元论“文”》,《人文杂志》,1980年第1期
    3.胡守仁《柳宗元散文述评》,《江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
    4.曾敏之《从古典文论看文章规律》,《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5.朱宏达《论<左传>的语言艺术》,《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6.张碧波、雷啸林《先秦散文论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规律挥微》,《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2期
    7.易平《<左传>中的传记体雏形》,《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8.曾子鲁《试析韩愈散文立意谋篇的“奇”处》,《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
    9.何新文《“左氏浮夸”辨析》,《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10.陈兰村《略论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起源》,《人文杂志》,1984年第3期
    11.王和《论<左传>预言》,《史学月刊》,1984年第6期
    12.何新文《<左传>的写人艺术》,《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6期
    13.钱茂竹《试论<左传>的叙事特色》,《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4.傅正义、郑孟彤《论柳宗元的传记散文》,《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5.张相端《悠久的历史丰厚的遗产——我国散文传统略说》,《渤海学刊》,1985年第3期
    16.杨莼《唐代古文运动的纲领性文献——韩愈<答李翊书>》,《曲靖师专学报》,1987年第1期
    17.王立《论<左传>预见艺术的审美效应》,《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8.魏发展《<左传>人物心理描写艺术探微》,《许昌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
    19.葛晓音《中晚唐古文趋向新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20.徐相霖《先秦史传散文纵向观》,《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21.张汉东《<左传>及其向<春秋>学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88年04期
    22.迟乃鹏《论韩愈“古文”的涵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
    23.邓韶玉《<左传>人物描写艺术美初探》,《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24.范文质《浅谈韩愈散文的曲折美》,《绥化师专学报》,1989年第3期
    25.李学勤《<春秋事语>解题与<左传>的传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4期
    26.万平《论<左传>“君子曰”之引<诗>》,《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7.刘中项《<左传>中“行人辞令”的语言特色》,《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8.刘溶《韩、柳文章理论观》,《经济经纬》,1990年第2期
    29.张卫中《试论<左传>的文学性》,《杭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30.沈时蓉《试论陆贽对韩愈及唐古文运动的影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31.范文质《谈韩愈散文的讽刺艺术》,《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32.谢保成《中唐<春秋>学对史学发展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3期
    33.施丁《中国史学经世思想的传统》,《史学史研究》,1991年第4期
    34.郭丹《<左传>写人艺术综论》,《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4期
    35.郝润华《李翱史学观初探》,《兰州学刊》,1991年第6期
    36.樊维纲《随宜适变,奇笔层出——论韩愈史论、史笔的艺术特色和美学价值》,《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37.曾海龙《论<左传>对编年记事的贡献》,《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3期
    38.王青山《柳宗元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广西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39.史建华《<左传>记叙战争的特点》,《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40.陈其泰《<左传>为古代史学树立的范例》,《浙江学刊》,1995年第3期
    41.陶然《<左传>的叙事艺术》,《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42.周楚汉《韩愈的文章理论及其意义》,《理论与创作》,1995年第3期
    43.代继华《刘知几论实录》,《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44.刘家和《<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45.汪受宽《<左传>史学理论初探》,《兰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46.郑国民《继承与创造——韩愈散文语言刍论》,《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47.郑力戎《陆贽与唐宋古文大家》,《文史哲》,1996年第3期
    48.陈平原《从言辞到文章、从直书到叙事——秦汉散文论稿之一》,《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49.刘虹《论韩愈、柳宗元的修辞观》,《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50.王章焕《韩愈散文的叙事艺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4期
    51.白显鹏《论<左传>作者叙事写人的家族意识》,《齐鲁学刊》,1996年第4期
    52.王一民《柳宗元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和发展》,《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53.陈平原《从言辞到文章 从直书到叙事-—秦汉散文论稿之一》,《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
    54.周振甫《唐宋八大家论》,《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55.李福标《先秦散文对皮日休的影响》,《咸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56.韩晖《<左传>的实录美管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57.刘立文《论<左传>文本的史诗性整一》,《北方论丛》,1997年第5期
    58.赵海霞《韩愈散文写入艺术评析》,《咸阳师专学报》,1997年第5期
    59.解少华《韩愈与古文运动》,《学习论坛》,1997年第10期
    60.赵炎秋、毛宣国、墨白、陈果安《挖掘叙事学的中国之源——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笔谈》,《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1期
    61.程水金《早期史官散文产生的文化背景述略》,《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年第2期
    62.段承校《论韩愈在经学史上的地位》,《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63.赵荣蔚《论吕温对中唐文学的贡献》,《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64.闫永利、丁全贵《韩愈对儒家文艺思想的强调与突破——论唐代古文运动的文艺思想基础》,《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65.张卫中《<左传>占梦、占星预言与春秋社会》,《史学月刊》,1999年第4期
    66.寇养厚《中唐新(春秋>学对柳宗元与永贞革新集团的影响》,《东岳论丛》,2000年第1期
    67.罗军凤《论<左传>的特殊叙事方式——记言》,《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68.李玉福《韩愈对文章语言发展的贡献》,《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69.李福标《皮日休散体文管窥》,《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70.张治中《略论韩愈的散文笔法》,《内蒙古电大学刊》,2000年第5期
    71.潘万木《<左传>评论式模式的生成及扩张》,《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72.刘希庆《论<左传>中的预叙》,《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73.杨世文《论李翱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改造》,《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4期
    74.李洲良《钱锺书关于史传文学理论问题的若干阐释》,《求是学刊》,2001年第4期
    75.何广中《柳宗元与韩愈史观比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76.任晓勇《读王、李、杜三家散文杂记》,《中国李白研究——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
    77.欧阳雪梅、胡志平《<左传>编年体结构的叙事优势及其影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78.刘凤泉《<左传>叙事文学价值论略》,《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9.叶娇《文人与史家的完美结合—论唐代古文家传记主体意识的增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80.贺陶乐《<左传>的幽默讽刺艺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81.杨新勋《唐代啖赵陆的(春秋)学》,《殷都学刊》,2002年第3期
    82.王基伦《韩愈读书观与其散文创作关系之研究》,《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2年
    83.杨世文《论韩愈的儒学文化观及其历史意义》,《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
    84.芝梅《论唐末五代散文的儒学内蕴和艺术特质》,《怀化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5.刘希庆:《论<左传>中的顺叙和倒叙》,《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6.马慧娜《<左传>叙事比较浅谈》,《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年第S1期
    87.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若干焦点之探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3期
    88.朱占青《论<左传>的客观叙事特征》,《天中学刊》,2004年第4期
    89.邓乔彬《简论先秦历史散文的文化特性》,《暨南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6期
    90.周和军《见微而知著——论<左传>的叙事视角艺术》,《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91.周和军《论<左传>的叙事时间艺术》,《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
    92.黄觉弘《刘知几论<左传>》,《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3.吴美卿《<左传>的叙事特色对<史记>创作的影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4.黄觉弘《啖赵《春秋》学派略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5.张新科《<左传>叙事文的艺术结构》,《人文杂志》,2005年第3期
    96.熊礼汇《唐末三家古文艺术论——从皮、陆、罗“小品”的“光彩和锋芒”说起》,《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期
    97.宋擎擎《叙事中的时间—<左传>与<史记>中的时间观》,《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98.李文《论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创作继承与创新》,《邵阳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99.朱冬《<左传>叙事角度研究》,《文教资料》,2006年第3期
    100.耿天勤《<左传>与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1.衣然《史官的“慎”与“胆”——浅谈韩愈、柳宗元关于史官问题的争论》,《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02.朱维铮《史官与官史——韩、柳的史官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03.过常宝《(左传>虚饰与史官叙事的理性自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104.江湄《以“公天下”大义正“家天下”之法——论中唐<春秋>学的“王道”论述及其时代意义》,《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4期
    105.查清兰《浅析<左传>外交辞令的产生及其发展》,《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06.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左传>叙事艺术论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07.王有景《论<左传>》预言叙事艺术》,《运城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08.王晓敏《试论<史通>对唐代<左传>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09.傅修延《中国叙事传统形成于先秦时期》,《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110.李润强《牛僧孺散文创作及其与唐代古文运动的关系》,《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11.杨钊《论<左传>“诗以言志”的传播学思想》,《电影评介》,2007年第1期
    112.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13.李旭《韩愈散文复古理论新释》,《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14.刘明、孙荣秀《论<左传>中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之消长》,《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115.常晓宇《<左传>的主要叙事手法及细节描写》,《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第3期
    116.郑蔚萍《浅论晚唐小品文》,《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7.戴伟华《史、文、兵学视野中的唐代春秋左传学》,《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18.柳海莉《天才俊拔 文彩赡遗——略论中唐散文家吕温》,《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19.李永明《<左传>历史思想新探》,《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20.陶运清《浅谈《左传》战争的叙事视角》,《新疆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7年第5期
    121.吴碧珠《论<左传>的学术价值》,《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22.谢立峰、刘春雪《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左传>与<史记>的传承》,《绥化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23.汪正元《论<左传>与“春秋笔法”之关系》,《滨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24.梁志刚《元稹文章理论及创作的作用和影响》,《社科纵横》,2007年第9期
    125.魏红星《<左传>的文本特征——与<公羊传><毂梁传>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
    126.梁志刚《不应忽视元稹对古文运动的贡献》,《前沿》,2007年第10期
    127.文育玲《从传记比较视阈看<左传>的叙述策略》,《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128.杜华平、吴斌《罗隐诗文中的历史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129.李伏清《中唐解经范式变革发微——以新<春秋>学派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30.雷恩海《论韩愈对陆贽的认同与接受》,《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31.何彬《论早期史传叙事对传统小说叙事的贡献》,《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32.罗军凤《<左氏春秋>的撰作与流传》,《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33.刘红旗《柳宗元与韩愈经学思想之比较》,《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34.李华《<左传>中的引用》,《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35.陶运清《浅论<左传>战争的叙事结构艺术》,《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136.惠联芳《遥远的梦想:罗隐对儒家传统思想的认同》,《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37.吴秉坤《<左传>叙事与解经语不合的原因及其影响》,《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138.夏继先《谈<左传>记史的“尽而不汗”》,《湖湘论坛》,2008年第6期
    139.王媛《<左传>叙事艺术探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7期
    140.王凤玲《唐代论史书信》,《理论月刊》,2008年第8期
    141.汤太祥《<易林>援引<左传>典语的特点》,《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142.高微征《皮日休杂文中冷静的思考与辛辣的讽刺》,《科学之友(B版)》,2008 年第11期
    143.王晓敏《论唐代“新春秋学”对<左传>的贬抑》,《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144.胡家全《浅析<左传>中的委婉用语》,《职业时空》,2008年第11期
    145.赵翔新《浅析左传的叙事手法》,《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年第12期
    146.贾俊玲《<左传>的战争描写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学教育》,2008年第18期
    147.桂军、张月炎《<左传>刻画人物的映衬手法》,《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48.李冬英《从<郑伯克段于鄢>看<左传>的叙事特点》,《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49.朱宏秋《浅论吕祖谦<左传>学之经史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50.夏继先《试论<左传>的细节描写》,《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51.舒大清《论<史记>对<左传>预叙的扬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52.汪杏岑《<左传>“君子”评论之文学研究》,《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153.孙绿怡《<左传>的写人:文学作品人物描写之滥觞》,《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54.宋小克《先秦史官文化与<左传>所载梦象》,《北方论丛》,2009年第2期
    155.栾吉《浅析<左传>的用词特点及辞令之美》,《作家》,2009年第2期
    156.史素昭《试论唐代散传对<史记>传记文学传统的继承》,《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57.杨军《元稹散文概说》,《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58.李金坤《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述略》,《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59.汪杏岑《<左传>“君子”评论之文学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2期
    160.李丽琴《论经学信仰与韩愈“文以明道”的文学阐释观念的提出》,《东方丛刊》,2009年第2期
    161.高微征《皮日休对儒家传统的继承与突破》,《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62.田林、王劭《史官文化对<左传>叙事架构的影响》,《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63.杜鹃《<左传>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64.乔东义《论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65.查清兰《从<左传>看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含蓄美》,《兰台世界(下半月)》,2009年第4期
    166.童岳敏《唐代古文运动与<春秋>学派》,《兰州学刊》,2009年第4期
    167.朱育戈《春秋笔法与<左传>预言》,《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第4期
    168.杨岭《浅析史官文化对<左传>叙事模式的影响》,《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169.李箫《浅谈<左传>中的孔孟思想》,《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70.葛聪颖《<左传>历史叙事的文学性与真实性关系辨微》,《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71.尹雪华《试论两汉<左传>经典化过程》,《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72.唐桂丹《<左传>外交辞令的修辞方式探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73.刘春雪《<左传>中的“君子日”与叙述人的观点》,《理论观察》,2009年第6期
    174.李伏清《柳宗元论左氏与<左传>、<国语>及<春秋>之关系》,《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75.杜云辉《浅谈<左传>叙事的文学特色》,《作家》,2009年第6期
    176.李少玉《唐太宗史学观探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77.张代平《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比较》,《文学教育(上)》,2009年第8期
    178.徐敏《<左传>的语言运用》,《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9年第10期
    179.陈文静《从<左传>看春秋的“义”“利”之变》,《南方论刊》,2009年第10期
    180.马钰滢《唐初史家与古文运动的兴起》,《网络财富》,2009年第12期
    181.何昆《结合<春秋左传注>看<左传>叙事方式的特点》,《文学理论》,2009年第13期
    182.龙银东《两唐书经籍志春秋家比较研究》,《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3期
    183.龙国庆《细品韩柳话民本——韩愈、柳宗元民本意识之比较》,《船山学刊》,2010年01期
    184.汪政《刘禹锡、柳宗元散文题材比较》,《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2期
    185.赵奉蓉《战国诸子对<左传>传播的效应》,《船山学刊》,2010年第2期
    186.韩再峰、黄儒敏《<左传>的战争叙事策略》,《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87.刘春雪《<左传>情节类型研究》,《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88.黄茂文《从神话、史录到传奇——中国古代叙事类战争文学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89.武群《孔颖达对词义辨析的研究——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例》,《兰州学刊》,2010年第3期
    190.谭家健《<左传>的美学思想》,《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
    191.何昆《<左传>叙事方式形成的原因》,《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92.柴俊丽:《<左传>中的战争》,《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93.汤太祥王锦坤《<易林>引<左传>典语探因》,《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94.刘春雪《<左传>叙事手法研究——预叙》,《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95.鞠岩《贾至中书制诰与唐代古文运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96.刘成荣《<左传>小题材的叙述功能与文化背景》,《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97.郑绍龙《论<左传>中叙事手法的运用》,《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第6期
    198.刘春雪《<左传>叙事的意义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199.邹文荣《略论元结在中唐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200.罗勇《试论<左传>的叙事视角》,《丝绸之路》,2010年第10期
    201.李轩明《“直书”与“曲笔”——结合刘知几<史通>分析史家作史》,《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年第20期
    1.孙绿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史”的传统——<左传>与中国古典小说》东北师范大学,1985
    2.梁晓云《<史记>与<左传>的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7
    3.任振镐《<左传>与中国古典文学》,南京师范大学,1998
    4.朴晟镇《<左传>文学价值研究》,北京师范大学,1998
    5.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1998
    6.武丽霞《唐代杂传研究》,四川大学,2004
    7.南哲镇《唐代讽谕文研究》,复旦大学,2004
    8.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
    9.吴峥嵘《<左传>索取、给予、接受义类词汇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贾名党《中唐儒学与文学研究》,扬州大学,2006
    11.黄鸣《春秋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活动》,复旦大学,2006
    12.陈才训《源远流长——论<春秋><左传>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山东大学,2006
    13.孙赫男《<左氏会笺>研究》,吉林大学,2006
    14.符懋濂《唐代明道文学观与正统历史观的比较研究》,复旦大学,2006
    15.柯卓英《唐代的文学传播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6
    16.童岳敏《唐代的私学与文学》,苏州大学,2007
    17.宁全红《<左传>刑罚适用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
    18.付兴林《白居易散文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
    19.尹雪华《先秦两汉史传作品叙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
    20.胡燕《盛唐散文研究》,四川大学,2007
    21.黄爱平《李翱研究》,复旦大学,2007
    22.刘成荣《<左传>文学接受研究》,北京大学,2008
    23.郑路《<左传>时间范畴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8
    24.王贺《中唐碑志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8
    25.刘宗棠《清代<左传>文献研究》,山东大学,2008
    26.刘顺《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华东师范大学,2008
    27.安敏《<春秋左传正义>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
    28.单良《<左氏春秋>叙事的文化阐释》,辽宁大学,2008
    29.高雨《<左传>与古文》,南京大学,2008
    30.李卫军《<左传>评点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
    31.李华《<左传>修辞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8
    32.刘心《中唐文编年》,厦门大学,2008
    33.张巍《中晚唐经学研究》,山东大学,2008
    34.周兴泰《唐赋叙事研究》,上海大学,2009
    35.金永健《清代<左传>考证研究》,扬州大学,2009
    36.黄建德《萧颖士、李华古文理论与创作比较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9
    37.安建《试论<左传>中的纪传体雏形》,山东大学,2009
    38.史素昭《唐代传记文学研究》,暨南大学,2009
    39.白盛友《吕温研究》,复旦大学,2009
    40.周兴泰《唐赋叙事研究》上海大学,2009中
    41.李永祥《<左传>文学论稿》,陕西师范大学,2010
    1.廖正雄《杜佑<通典>的编纂创新及其史学思想》 中国文化大学[台湾],1991
    2.何爱英《(左传)文体特征及其文化意蕴》,河南大学,2001
    3.于海平《柳宗元与中唐儒学》,曲阜师范大学,2002
    4.韩利萍《韩愈古文散论》,内蒙古大学,2004
    5.兵界勇《唐代散文演变关键之研究》,台湾大学[台湾],2005
    6.段开正《论春秋战争礼仪与军事文化》,青岛大学,2005
    7.王晓敏《唐代<左传)学研究》,河南大学,2005
    8.张晓琦《杜牧散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5
    9.李世进《沈亚之的生平与创作》,四川大学,2005
    10.黄洁洁《韩门弟子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5
    11.邹文荣《元结诗文创作研究》,武汉大学,2005
    12.汪卷《试论唐人沈亚之的传奇小说》,华中科技大学,2006
    13.陶运清《<左传)的叙事特色》, 郑州大学,2006
    14.吴秉坤《(左传>叙事与弑君凡例之关系》,清华大学,2006
    15.高微征《皮日休杂文研究》,山西大学,2006
    16.陈辉《柳宗元的古文理论研究》,新疆大学,2006
    17.张丽《皮日休散文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18.刘凤侠《(左传>的叙事学研究》,山东大学,2007
    19.侯培《陆龟蒙散文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
    20.李发亮《皇甫湜的生平与创作》,华中科技大学,2007
    21.谢仲伟《论白居易的散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
    22.胡作法《白居易文初探》,安徽大学,2007
    23.史继东《<左传>叙事观念及叙事艺术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7
    24.闫立业《刘禹锡的“文章”论》,中国海洋大学,2008
    25.肖莹星《元白派散文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9
    26.张新安《沈亚之及其传奇研究》,苏州大学,2009
    27.车颖《<左传><史记>叙事艺术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9
    28.郭静《李白散文研究》,内蒙古大学,2009
    29.万金存《试论<左传>中的纪传体雏形》,山东大学,2009
    30.孙兴国《罗隐诗文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
    31.安建《试论<左传>中的纪传体雏形》,北京师范大学,2006
    32.刘明涛《<左传)外交辞令述论》,吉林大学,2006
    33.王小梅《论<左传>因果叙事模式》,北京师范大学,2006
    34.唐沙《<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西南大学,2006
    35.陈金海《论<左传>的“求真”精神》,北京师范大学,2007
    36.刘凤侠《(左传>的叙事学研究》,山东大学,2007
    37.谢仲伟《论白居易的散文》,山东师范大学,2007
    38.高玉洁《顾况研究》,四川大学,2007
    39.何昆《(左传>叙事方式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
    40.郑强《陆贽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
    41.治部刚《(左传>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9
    43.朱闻宇《<左传)“君子曰”引<诗>考论》,陕西师范大学,2009
    44.阴锦霞《西汉(左传>传播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09
    45.王崇任《(左传>政变描写艺术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
    46.陆娴《论唐宋古文与“文以载道”》,苏州大学,2009
    47.刘涛《(左传>所见史官资料分析研究》,烟台大学,2009
    48.车颖《(左传)<史记>叙事艺术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9
    49.延玖娣《吕温及其诗文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50.张秀萍《吕温及其文探微》,首都师范大学,2009
    51.张淑珍《萧颖士文集研究》,西南大学(2009)
    52.刘义论《<左传>中“仁”、“义”、“信”三德目》,上海师范大学,2010
    53.孙荆辉《刘禹锡赋作研究》,延边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