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介入到关怀: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演变(1902-1911)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光绪三十一年为转捩点,以晚清最后十年间大量报刊刊载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演变为线索,讨论在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之后,晚清小说的变化和特征,并探寻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论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缘起及对中国近代小说史研究的回顾,审视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此外还对相关概念、史料情况、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思路等作了解释;本章最后对“小说界革命”前中国古典小说及传教士小说的功用性内涵作了简单探讨。
     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章题为“发现小说: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待到“小说界革命”赋予小说以政治功用性后才得以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梁启超是一位枢纽性的人物。他不仅在思想上为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而且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小说的繁盛也并非梁启超一手独立造成,但其开创之功,其影响之深且广,则是不争之事实。本章就近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梁启超文学功用观的提出,梁启超的新小说理论以及新小说内质的变化等几个方面,对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赋予进行了深入考察。
     第三章题为“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扩展:八股世界忽为小说世界”。本章着重分析“新小说理论”在小说理论界和实际创作中的泛化。小说界革命之后,小说的政治功用性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扩展,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创作界无不对其纷纷响应。这一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文学观念转变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依靠的正是报纸、期刊、书局的鼎力合作。离开任何一方,晚清小说很难在如此短期内获得如此繁荣之势。随着晚清小说的兴盛,晚清小说的分类也日趋繁盛,小说分类的势旺,又促进了各门类小说的写作,促进了晚清小说的发达。
     第四章题为“娱乐压倒启蒙:小说政治功用性第潮落”。光绪三十一年起,晚清小说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新小说在实际创作上与“小说界革命”理论主张渐行渐远,政治小说潮落,娱乐压倒启蒙,小说创作在娱乐性和政治功用性之间求新求变。这种小说格局的形成是小说政治功用性的缺陷、近代小说本身的完善以及小说作为文化消费品的特性,三者交互着力的结果。
     第五章题为“从介入到关怀: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新变”。光绪三十一年后,晚清小说呈现出新的格局,开口见喉咙的政治小说逐渐淡出,更具通俗娱乐性的小说逐渐兴起,表现为“娱乐压倒启蒙”;但小说的政治功用性,“小说救国论”并为因此消失,而是与小说的娱乐性一直处于博弈状态,最终形成了“立意高尚之书”与“消闲娱乐之书”既对立又互融的并存局面。在此期间,小说的创作观念发生转化,经历了从“功利小说观”(强调小说作为政治变革的工具),到为“膏粱谋”和“反映社会人生”的发展历程。用小说以为政治变革之工具的观念逐渐得以修正和完善,小说从作为政治功用性的直接介入,发展为潜在的社会关怀,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的现实主义品格开始显现。
     结语部分对晚清最后十年间小说的基本面貌进行评价。晚清最后十年间的小说纷杂繁呈,其间不乏怪诞支离之著作,诘曲聱牙之译本,娱乐启蒙相互角力博弈,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之发展并非没有一条主要的线索,并非没有某种明确的目标与趋向,从介入到关怀,一切虽然尚处在探寻与摸索当中,但晚清小说潜在的现实主义品格却在其发展的多元性、过渡性以及其内在冲突与张力中不断彰显。
This Thesis takes the Guangxu Thirty-one as a turning point, the fiction published in a large numbe of the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over the last decade of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Political Efficacy of the fiction as the clues,to discuss the change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fiction, which were happened after the "Fiction Revolution" which was advocated by Liang Qichao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to that.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I: "Introduction". Introducing the original of the problems of the Chinese modern Fiction and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its academic research, reviewing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puting forward a new perspective. In addition to that ,the dissertation explans the related concepts, historical data,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writing ideas, etc. Finally, this chapter explores the conception of the Fiction's Political Efficacy before the "Fiction Revolution" ,which exsits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Fction and the Missionary Fiction.
     Chapter II: "Found the Fiction", the Fiction' Function was given.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e Modern Fiction was caused by "Fiction Revolution". In this process, Liang Qichao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Liang Qichao, not onl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ntellectuals of ideology in Late-Qing Dynasty,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ment man who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lthough the changes in the Late-Qing Dynasty Fiction was caused by various factors, but Liang Qichao's contribution as a pioneer is an indisputable factor. This chapter makes a thorough inspection on the concept of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Fiction, Liang Qichao's understand of the Literary Function, Liang Qichao's New Fiction Theory, and qualitative change in Late-Qing Fiction.
     Chapter III, Fiction Prosperity.This chapter focus on analyzing the "New Fiction Theory" both at the Theoretical Circle and the Literary World. the "Fiction Revolution", the Fiction's Political Efficacy has been expanded to a maximum extent, both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and the Literary World all responded to it. The formation of this situation, on one hand from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wsa relied on the full co-operation of the newspapers, periodicals and the bookstores. Without any of the factors, it was very difficult for the Late-Qing Dynasty Fiction to obtain such a prosperity in such a short time. With the rise of Late-Qing Fiction, the Late-Qing Dynasty Fiction's classification we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which in turn promoted promote the writing of various categories of fiction,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Late-Qing Fiction.
     Chapter IV, The Entertainment overwhelming the Enlightenment. Since Guangxu Thirty-one the Late-Qing Dynasty Fiction pattern had began to change. The new fiction on the literary world had been drifting further and further away from the theory advocated by the "Fiction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Fiction had began to ebb, the entertainment overwhelming the enlightenment, the fiction sought its new balance between the entertainment and the enlightenment. This pattern of the fiction were caused by the defects of the Political Fiction, the self-improvement of the Modern Fiction and the fiction itself as a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mer goods.
     Chapter V, From the Intervention to the Solicitude. Guangxu Thirty-one ,the Late-Qing Dynasty Fiction has taken on a new pattern, the Entertainment overwhelming the Enlightenment, but useing the fiction as a instrument for political efficacy had not disappeared, the function was given to the fiction has never been forgoteen. Eventually it formed a coexistent situation of the noble one and the entertainment one. The concept of using the fiction as a instrument for political ideas' propagate has been changed. Fiction, from the instrument of directly involvement, has been developing to a potential solicitude. The modern sense of realism of the fiction has began.
     The Conclusion Section evaluat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Late-Qing Fiction in the final decade. During this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ction is a complex and changeable process,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entertainment wrestling with each other. But its development wasn't without a major clue, nor was the fiction without its own specific objectives and trends. From the Intervention to the Solicitude, although everything is still in searching, the realis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te-Qing Fiction become apparent gradually.
引文
1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2 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2卷1期,1915。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3-485页。
    3 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2卷1期,1915。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3-485页。
    1 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2卷1期,1915。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3-485页。
    2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1 数据来源于以下诸书。樽本照熊:《(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1988年出版《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1997年10月10日出版增订本《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樽本照雄《中国近代小说发表数量一览表》,《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第二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3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平:北平图书馆,1933年版。
    4 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 江苏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6 樽本照熊:《(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1988年出版《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1997年10月10日出版增订本《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
    1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80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4 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 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 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 魏绍昌编:《老残游记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8 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9 魏绍昌总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两卷),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
    10 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 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 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 方正耀:《晚清小说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 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8 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中国文学史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1 本段参考王宜瑗:《独辟蹊径 成一家言——读袁进的〈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社会科学》,1996年第10期。
    2 魏绍昌:《晚清四大小说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3 刘德隆:《刘鹗散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 刘瑜:《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5 李瑞腾:《老残梦与爱——〈老残游记〉意象研究》,台北:九歌文库,2001年版。
    6 王祖献:《孽海花论稿》,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版。
    7 时萌:《曾朴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8 颜廷亮:《黄世仲与近代中国文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田若虹:《陆士谔小说考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0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 此类著作主要有:任翔:《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谢庆立:《中国近现代通俗社会言情小说史》,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汤哲声:《中国现代滑稽小说史略》,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民国81年)。
    1 常征:《晚清小说理论外部规律学说初探》,《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1 蒋智由:《卢骚》。转引自钱理群、袁本良注评:《二十世纪诗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1 欧阳建:《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2 梁启超:《本报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100期,光绪二十七年(1902)十一月十一日。
    1《论语·里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7页。
    2《论语·泰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0页。
    1《论语·子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2页。
    2《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春秋三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380页。
    3 曹丕:《典论·论文》,转引自李景华:《建安文学述评》,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136页。
    4 姚铉:《唐文粹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第七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52-254页。
    5 姚铉:《唐文粹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笫七册),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版,第252-254页。
    6 范仲淹:《上时相议制举书》,周鸿度等编著:《范仲淹史料新编》,沈阳: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第77-78页。
    1 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周敦颐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4页。
    2 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5页。
    3 刘知几:《史通·杂述》,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4 刘献廷著,汪北平、夏志和标点:《广阳杂记》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7页。
    5 曾慥:《类说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6 静恬主人:《金石缘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29页。
    7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37页。
    1 罗烨:《醉翁谈录·舌耕叙引》,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页。
    2 瞿佑等著、周楞伽校注:《剪灯新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序二。
    3 纪昀著,汪贤度校点:《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姑妄听之》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4 纪昀著,汪贤度校点:《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滦阳消夏录》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13页。
    5 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页。
    6 陈继儒:《叙列国传》,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
    7 峥霄主人:《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凡例》,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0页。
    1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49-550页。
    2 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8-53页。
    3 季野:《开明的迂腐与困惑的固执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说观的现代观照》,《小说评论》,1997年第4期。
    4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47页。
    5 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5页。
    6 蔡景康:《从孔子的“小道观”到梁启超的“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3期。
    7 纪昀、永瑢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018页。
    8 纪昀、永瑢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938页。
    1 这是季理斐1900年应李提摩太的请求加入了广学会后,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所说的话。源自“No Speedier Way:A Volume Commern the Golden”,Jubilee of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in China,1887-1937,Shanghai,1938,p.20.
    2 韩南认为,《回头看纪略》对中国小说构成直接的影响,导致新的小说子类的建立;其他即1819年至19世纪80年代之间传教士创作和翻译的小说虽为发生直接影响,但确实在傅兰雅和梁启超的小说倡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他还认为傅兰雅的竞赛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晚清小说的总体方向。参见[美]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101页。
    3 同上,第168页。
    4 袁进认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近代翻译创作的中文小说,在小说理论上的一些主张,在中国近代对中国小说的变革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在小说观念、小说功能、小说内容、小说语言、小说形式、形式理论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了变革的导向。参见袁进:《论西方传教士对中文小说发展所作的贡献》,《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5 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在上海创刊,月刊,美国人林乐知主编。光绪十九年(1893)十一月停刊,共出三十五册。光绪二十八年(1895)十二月复刊,成为广学会刊物,册数另起。担任主编的先后有美国人卫理、英国人高葆真、华立熙、莫安仁、季理斐等。宣统三年(1912)十一月从第234期起,改名《教会公报》,1917年2月停刊, 共出294册。以上材料参见史和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1 李提摩太:《引路者》,《中西教会报》,光绪十九年(1893)十月。
    2 林乐知口译、任申甫笔录:《先升不失》,《中西教会报》,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
    3 袁竹一:《国旗护身》,《中西教会报》,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
    4 冯活泉:《遇难思神》,《中西教会报》,光绪十七年(1891)八月。
    1“Christian Literature in China”&”Perioaical Literature”,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e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May7-20,1890,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pp.551-559.
    2 前者典型地表现在米怜的《张远两友相论》(1819年);而后者则突出的表现在郭实猎及其门生叶纳清身上:他 们的写作语言来自中国章回小说而非现实口语,在叙述时使用回目、楔子,并大量且熟练地运用章回小说套语,诸如“欲知后事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话说”、“且说”之类,中国章回小说中骈散结合的特点也被有意运用。
    1 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中文启事刊登在1895年5月25、28、30及6月4、8日的《申报》与 1895年6月第77期的《万国公报》上,英文启事登在The Chinese Recorder,(June,1895)底页。
    2 萧詹熙:《花柳深情传·自序》,上海广雅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
    3《求著时新小说启》,《申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初二。
    4 韩南教授曾认为傅兰雅征集的162篇手稿全部佚失,但最近,韩国学者吴淳邦,在加州柏克莱分校东亚图书馆书库发现了应征傅兰雅征文小说的书稿,并在其论文《新发现的傅兰雅(John Fryer)征文小说〈梦治三瘫小说〉》中介绍了应征者及其应征篇目,本文所引数据来源于此。
    1 关于韩南教授对傅兰雅征文的研究,参见[美]韩南:《新小说之前的新小说——傅兰雅的小说竞赛》,《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徐侠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168页。
    2“Notes and Items”,The Chinese Recorder,(July,1895),pp.330-331.
    3“It's on the last page of The Chinese Recorde”,The Chinese Recorde,(June,1895).
    4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107页。
    1 据王清源、牟仁隆及韩锡铎编《小说书坊录》统计。王清源、牟仁隆、韩锡铎编:《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2 据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统计。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陈大康:《“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 唐逸:《中国基督信仰本土化之类型》,《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1 钱维乔:《竹初文钞》(卷三)。转引自杨旭辉:《清代经学与文学——以常州文人群体为典范的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308-309页。
    1 粱启超:《戊戊政变记》,附录一《改革起原》,《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12-113页。
    2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168页。
    3 语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99页。
    1 梁启超:《天演学初祖达尔文之学说及其略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2 王飚:《近代文学观念理论基础的变动》,《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3 杜书瀛、钱竞主编,王飚著:《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第一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4 上海:上海书店,编:《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版,第3页。
    5 黄遵宪《〈明治名家诗选〉序》说道:“居今日五洲万国尚力竞强,攘夺搏噬之世,苟有一国焉,偏重乎文章,国必弱。故论文至今日,几疑为无足轻重之物;降而为有韵之声诗,风云月露,连篇累牍,又益等诸自郐无讥矣。……然则诗之兴亡与国之盛衰,未尝不相关也。……余闻欧罗巴固用武之国也,而其人能以诗鸣者,皆绝为当世所重。东西数万里,上下数千年,所以论诗者何必不同……抑有为之言,不必无用;而无用之用,又自有故欤?”,参加黄遵宪:《〈明治名家诗选〉序》,《黄遵宪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49页。
    6 严复:《救亡决论》,《严复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2页。
    1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康有为诗文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5页。
    2 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谭嗣同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68页。
    3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45页。
    1 丁守和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哈尔滨出版社994年版,第800页。
    2 李兴华、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2页。
    3 李兴华、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4 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页。
    5 梁启超:《沈氏音书序》,《时务报》第四册,光绪二十二年(1896)。
    6 刘体智著,刘笃龄点校:《异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2页。
    7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页。
    1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9页。
    2《清议报》第二十五册,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十九日。庄子原文作:“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文作“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从梁文。
    3 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4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71页。
    5 陈华新:《康有为与〈日本变政考〉的几个问题》,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4页。
    1 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55页。
    2 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2003年版,第6页。
    3 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时务报》第21册,收入上诲图书集成印书目1898年版《日本国志》。
    4 梁启超:《三十自述》,李兴华、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8页。
    5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0页。
    6 梁启超:《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5。
    1 参见[日]班玮:《梁启超的日本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 梁启超:《汗漫录》(即《夏威夷游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6页。
    3 吉田精一:《日本现代文学史》,长春:吉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4 吉田精一:《日本现代文学史》,长春:吉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1 夏晓宏:《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1-202页。
    2 吉田精一:《日本现代文学史》,长春:吉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
    1 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1-42页。
    2 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页。
    3 梁启超:《吾今后所以报国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1-54页。
    1《变法通议·论幼学》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蒙学报、演义报合叙》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6-57页。《译印政治小说序》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35页。《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载《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告小说家》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8页。《饮冰室自由书》载《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页。《〈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九年(1902)十月十五日,载《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八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0页。《新小说第一号》刊于《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刊于《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2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1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2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3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4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2页。
    1 夏晓虹也认为任公早年的理念是所谓的“文学救国”,到了晚年则是“情感中心”。参看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页13-39。
    2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3《绍介新刊——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4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5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1 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所提出的“诗界革命”的提纲也可以拿来印证他在小说上的看法:“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新内容、新语句优先,但是形式还是沿袭旧有。
    2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3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4《新小说第一号要目豫告》,《新民丛报》第十七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一日。
    5《新小说社征文启》,《新民丛报》第十八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十五日。
    6《新小说第二号之内容》,《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1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2《介绍新刊·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3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4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5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6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7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1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2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时务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第十八册。
    3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4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5 饮冰室主人:《〈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九年(1902)十月十五日。
    6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7 夏晓虹:《觉世与传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9页。
    1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2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3《介绍新刊·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4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1 梁启超:《新民说·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新民丛报》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元月一日。
    2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3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4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5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1 梁启超:《新民说》,《新民丛报》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元月一日。
    2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3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4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1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2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3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4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5《本编之十大特色》,《清议报全编》卷首,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6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7 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2卷1期,1915。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3-485页。
    8 李春青:《文学理论与言说者的身份认同》,《文学评论》,2006年第2期。
    1 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2 如梁启超编《新小说》,李伯元、欧阳巨源编《绣像小说》,陈景韩编《新新小说》,吴趼人、周桂笙编《月月小说》,曾朴、徐念慈编《小说林》,黄小配编《中外小说林》,包天笑编《小说时报》、《小说大观》,恽铁樵编《小说月报》,徐枕亚编《小说丛报》,李定夷编《小说新报》等。
    1 刘良明等著:《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2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0页。
    3 小说作家并不一定都是小说理论家,但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他们关于小说的议论往往与创作密切相连,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所以他们的议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以将他们关于小说的议论归入小说理论范畴之内。
    4《中国新闻年鉴》从1983年起介绍新闻界名人,共辑录19世纪80年代以前出生的晚清报人约百余名,其中绝大部分兼有政治家身份。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编:《中国新闻年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人民日报出版社1984年版。
    1《小说丛话》中饮冰(梁启超)之语,《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
    2《小说丛话》,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3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页。
    1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2 别士:《小说原理》,《绣像小说》第三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闰五月初一日。
    3 楚卿:《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十五日。
    1 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228页。
    2 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228页。
    3 陶祐曾:《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游戏世界》第十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6-228页。
    1 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新小说》第二年第五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
    2 天僇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东方杂志》第二卷第八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1-153页。
    3 秋白:《鬼门关以外的战争》,《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页。
    4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5《冷眼观二编》,孙楷第著:《中国通俗小说书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6页。
    6《小说丛话》中定一之语,《新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
    7 觉我:《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
    8《小说管窥录》,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18页。
    9《小说丛话》中定一之语,《新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
    10《小说丛话》中定一之语,《新小说》第二年第三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
    1 天僇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十五日。
    2《小说丛话》中定一之语,《新小说》第二年第三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
    3 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新小说》第二年第五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
    4 章炳麟:《〈洪秀全演义〉序》,光绪三十四年(1908)香港中国日报社版《洪秀全演义》。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8-339页。
    5 黄世仲:《〈洪秀全演义〉例言》,光绪三十四年(1908)香港中国日报社版《洪秀全演义》。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344页。
    5 痛哭生第二:《仇史·凡例》,《醒狮》第一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初一日。
    7 章炳麟:《〈洪秀全演义〉序》,光绪三十四年(1908)香港中国日报社版《洪秀全演义》。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8-339页。
    8 蛮:《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二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
    1 民报社:《代理斧军说部》,《民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四年(1908)三月二十五日。
    2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3 蛮:《小说小话》,《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4 觚庵:《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一卷,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
    5 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6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7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8 觉我:《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
    9 觉我:《小说林缘起》,《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
    1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页。
    2 薛正兴:《李伯元全集》第一册,“序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3 魏绍昌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辞典》,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10页。
    4 魏绍昌总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二),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180页。
    1 例如,《碰和解》表明了对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深深忧虑,对清政府奴颜媚外的辛辣讽刺:光绪二十六年(1900)二月的《庚子蕊宫花选序》明确地表达了李伯元对国势与朝政的义愤填膺的不满:“矧今日璇闱煽焰,琼台辉,万口不声,众气斯郁,外而虎眈逐逐,乾坤而不宽,蚕齿骖骖,缩朝廷而欲小;内而悬刀待谏,东市凄惨以飞霜,韬甲设防,西宫巍峨以压日。悲哉,悲哉,无复言矣!”《庚子国变弹词》的写作目的是出于对“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世道人心的忧虑,带有总结一段历史的意味。参见薛正兴:《李伯元全集》第5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2 薛正兴:《李伯元全集》第5卷,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页。
    3 李伯元:《活地狱·楔子》,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5 周桂笙、吴趼人:《新庵笔记》,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
    1 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1906)九月十五日。
    2 我佛山人:《〈上海游骖录〉识语》,《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八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十五日。
    3 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1906)九月十五日。
    4 我佛山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1906)九月十五日。
    5 吴趼人:《吴趼人哭》,魏绍昌:《吴研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0页。
    6 我佛山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1906)九月十五日。
    7 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1906)九月十五日。
    8 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1906)九月十五日。
    1 我佛山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1906)九月十五日。
    2 残夫(阿英):《〈痛史〉跋文》,魏绍昌编:《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87页。
    3 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1906)九月十五日。
    4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12页。
    1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2 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3 邯郸道人:《〈月月小说〉跋》,《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二号,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908年1月18日)。
    4 耀公(黄伯耀):《小说与风俗之关系》,《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五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1-304页。
    5 老伯(黄伯耀):《曲本小说与白话小说之宜于普通社会》,《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十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7-309页。
    1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2 方汉奇著:《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9页.
    1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4-135页。
    2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3 张静庐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76页。
    4《申报馆书目》,申报馆,光绪三年(1877)。
    1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小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2页。
    3《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小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页。
    1 方晓红:《试论晚清小说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笫4期。
    2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编辑杂志之始》,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3 蛟西颠书生:《宁波小说七日报发刊辞》,《宁波小说七日报》第1期,宣统元年(1909)六月。
    4 当时二十五种专门小说期刊的基本情况可参见文后附录1。
    1 据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新中国未来记》共五回。但阿英《晚清小说史》提到“仅成四回”,有误。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3页。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5页。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页。
    2 孙玉声:《小说入报》,《报海前尘录》十五,《新夜报》,1934年4月20日。
    3《沪报》出至第七十三号,光绪八年(1882)改名为《字林沪报》。
    4“搜访异书”,《字林沪报》广告,光绪九年(1883)十月。
    1 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第12号。
    2《书同治十三年〈申报〉总录后》,《申报》,1875年2月4日。
    3《本馆告白》,《游戏报》,光绪二十四年(1899)重印本第2册。
    4 何宏玲:《晚清上海小报与近代小说关系初探》,《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5 指当时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日报:《申报》和《新闻报》。
    6《记本报开创以来情形》,《游戏报》,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1898年1月16日)。
    7 何宏玲:《晚清上海小报与近代小说关系初探》,《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1 以下所列报纸终刊时间不详,但大多延至宣统二年(1910)前后,发行时间有十年或更久者。
    2 后来曾先后易名为《同文消闲报》、《同文消闲录》等。
    3 海上漱石生:《报海前尘录·小说入报》,《新夜报》民国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
    4 海上漱石生:《报海前尘录·小说入报》,《新夜报》民国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
    5《寓言报》,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
    6 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小报刊载小说的具体情况可参加附录2。
    1 据王清源、牟仁隆及韩锡铎编《小说书坊录》统计,王清源、牟仁隆、韩锡铎编:《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2 据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统计,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出版社,2002年版。
    1《阅本报者注意》,《新闻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初一。
    2《申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初六。
    3《发刊例》,《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廿九日。
    4 关于此文首发于何报,曾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阿英《晚清小说史》中提到《官场现形记》为繁华报馆印行。但在《小说三谈》中则云:“《官场现形记》初发表于《游戏报》,后有《繁华报》馆刊本”。据最新考证,已确知此文发表子《世界繁华报》。《上海新闻史》云:“1901年4月李宝嘉(伯元)……另办《世界繁华报》……续刊《官场现形记》。《官场现形云》一炮打红,奠定了李宝嘉不仅在‘小报'界同时在小说界盟主的地位。”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阿英:《小说三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3页。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1996年版,第289页。
    5《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二十四日,未完。
    6《时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未完。
    1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十九日,《时事画报》开始连载《廿载繁华梦》(又名《粤东繁华梦》),四十回,题“禺山黄小配撰”。
    2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又名《绣像太平天国演义》、《洪秀全》),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二十五日开始连载于《有所谓报》附页,刊至第二十九回,《有所谓报》停刊,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初六改由《少年报》附页从第三十回起续刊。载至第五十四回,《少年报》停刊,书未完。
    3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二十一日,《南方报》开始连载《新石头记》,至本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止,标“社会小说”,此书共四十回,报上连载仅至第十一回。作者署“老少年(吴沃尧)”。《南方报》本年七月于上海创刊,蔡钧主办。
    4 宣统元年(1909)《中外日报》连载《最近社会龌龊史》(初名《近十年之怪现状》),共二十回,刊载起讫日期待考,标“社会小说”,署“我佛山人(吴沃尧)”撰。
    5 本书初刊于光绪二十九年《绣像小说》第九期至第十八期,然经编者窜改。后重在《日日新闻》连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刘鹗应《天津日日新闻》主持人方若(药雨)之邀,续写《老残游记》十五至二十卷六回,并改写原作卷十后半部分及卷十一全部。《老残游记》卷一至卷二十在《天津日日新闻》上逐日发表。该报已散佚,小说连载准确时间尚难考订。是年秋,刘鹗作《自叙》刊于《天津日日新闻》,云:“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此后,天津日日新闻社出版单行本,线装二册,活版印刷,上册为卷一至卷十二,下册为卷十三至卷二十,其封三署“印刷所天津日日新闻社”、“发行所天津孟晋书社”,“每本定价大洋三角半”。无出版年月。现存最早单行本为光绪三十三年上海神州日报馆刊印本。现代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刘鹗:《老残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6 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二十日,《民报》开始连载《狮子吼》,自第二号知第八号,共连载五回,至“第五回:祭忘友叙述遗德,访良友偶宿禅房”止,未完,作者署“过庭”。另外,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初一日,《女子世界》第六期开始连载《狮子吼》,至第十期毕,作者署“觉佛”。
    7 笔者根据现有资料统计的272种报刊登载小说情况可参见附录3。
    1《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初九。
    2 新小说社:《绍介新刊·〈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
    3 新小说社:《绍介新刊·〈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丛报》第二十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2 张春帆:《宦海》第一回。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4 文迎霞博士学位论文:《晚晴报载小说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中国各报存佚表》,《清议报》第一百号,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一日。
    6 耀公(黄伯耀):《小说与风俗之关系》,《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五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1-304页。
    1 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2 邹振环:《上海出版业百年历程》,《档案与史学》,2001年第2期。
    3 邱崇丙:《民国时期图书出版调查》,《出版史研究》第2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4年版。
    4 指道光二十年(1840)至宣统三年(1911)。
    5 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
    6 以上数据资料来源于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1 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2 下文关于这些出版机构所出小说的文字,参考自潘建国:《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3 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 林纾的主要合译者之一,除上述作品外,还林合译小说50余种。
    1 新小说社,光绪二十八年(1902)成立于日本的横滨;广智书局,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立于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同乐里,名义上由华侨冯镜如全权负责,实际上由梁启超幕后主持;新民丛报社,光绪二十八年(1902)成立于横滨,由冯紫珊为名义上的发行人,主编与总撰稿人仍是梁启超。这三者的关系,颇为特殊,它们既各自独立运作,又相互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出版集团。因此,本文将其放在一起论述。
    1 阿英:《晚清小说中》,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1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8页、第83页。
    2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29页。
    3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新闻记者开场》,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18页。
    4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1980-1982年版。
    5 文迎霞博士学位论文:《晚晴报载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第11页。
    6 解弢:《小说话》,北京:中华书局,1919年版,第116页。
    1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十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3《小说丛话》中侠人之语,《新小说》第十三号,光绪十一年(1905)二月。
    4 紫英:《新庵谐译》,《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五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十五日。
    5“以西例律我国小说”出自《小说丛话》中定一之语,《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
    1 此处论述,参考谭帆:《“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2 纪昀:《四库全书》第886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5页。
    1 最典型的影响表现在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所说的:吾以为人类于重英雄、爱男女之外,尚有一附属性焉,日畏鬼神。以此三者,可以赅尽中国之小说矣。见《小说丛话》中饮冰之语,《新小说》第七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
    2 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1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2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1 成之:《小说丛话》,《中华小说界》,第1年第3-8期,1914年。载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页。
    2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3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小说丛话》中定一语,《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
    4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5 衡南动火仙:《小说之势力》,《清议报》第六十八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
    6《小说丛话》中定一之语,《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
    7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1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2 周树人:《〈月界旅行〉辨言》,日本东京进化社版《月界旅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1页。
    3 周树人:《〈月界旅行〉辨言》,日本东京进化社版《月界旅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1页。
    4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5《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1-52页。
    1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2《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五十五号,1904年。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页。
    3《小说丛话》侠人语,《新小说》第十三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6页。
    4 陈熙绩:《〈歇洛克奇案开场〉叙》,《歇洛克奇案开场》,上海: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7-328页。耀:《学校教育当以小说为钥智之利导》,《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213页。
    5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6 统计数据来自日本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北京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7 沈惟贤在《万国演义序》,光绪二十九年(1903)作新社《万国演义》。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8-89页。
    1《小说丛话》中平子之语,《新小说》第八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
    2 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1 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2 文迎霞博士学位论文:《晚晴报载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五大小说杂志小说类型的统计情况可参见附录4。
    1 由卸职上海道台蔡钧所办的中英文合刊报纸。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二十三日创刊,光绪三十三年除夕(1908年2月1日)宣布停刊,在上海出版。总经理胡枚仙。每日出版三至六大张。本埠每月售价四角五分。馆址在四马路18号。载史和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249页。
    2 未见第四种和第五种小说分类。
    3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1 棣:《小说种类之区别实足移易社会之灵魂》,《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十三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8-221页。
    2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1 倡导先声的第一篇标志性文章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几道(严复)、别士(夏穗卿、夏曾佑)在天津《国闻报》上刊载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2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编辑杂志之始》,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57页。
    3 老棣:《文风之变迁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六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4-207页。
    4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1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150。
    2《读新小说法》,《新世界小说月报》第六期、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3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剧研究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3页。
    4“小说之言侦探、科学者,为吾国所无,非译不可”。恽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六卷第七号,1915年,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3-506页。
    1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2 周树人:《〈月界旅行〉辨言》,日本东京进化社版《月界旅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51页。
    3《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是十一日黄公度与饮冰室主人书》,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00-301页。
    4 东海觉我:《〈新法螺先生谭〉小引》,《新法螺》,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
    5 寅半生:《小说闲评·黑行星》,《游戏世界》第1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6 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敬爱拿过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六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7《读新小说法》,《新世界小说月报》第六期、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8页。
    8 曾慥:《〈类说〉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1 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2 俞佩兰:《〈女狱花〉序》,光绪三十年(1904)。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122页。
    3 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凡例》,光绪三十年(1904)。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132页。
    4 公奴:《金陵卖书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5 冷:《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时报》,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初八日(1905年月29日-7月10日)。
    6 公奴:《金陵卖书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7 恽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第六卷第七号,1915年,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3-506页。
    1 郭延礼先生指出:“中国职业作家的出现,其过程大体是这样:第一步是报人的出现,第二步是报人小说家增多,第三步才是职业小说家(作家)的诞生。”吴趼人正是循着这一发展轨迹运行的。郭延礼:《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2
    3 参见《晚清小说史》之目录,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 吴趼人:《吴趼人哭》,《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66页。
    5 周桂笙:《新庵谐译初编·自序》,《吴趼人全集》第九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
    6 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自叙》,《吴趼人全集》第三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7 胡全章:《〈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作者“抽丝主人”考》,《清末小说》,2004年第27号。
    8《论妓院与商务相维系》,《采风报》,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月十六日。
    1《游戏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廿八日广告。
    2《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弁言》,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页。
    3《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页。
    4《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弁言》,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页。
    5《吴趼人哭》,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0页。
    6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1 夏晓虹:《吴趼人与梁启超关系钩沉》,《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 吴趼人:《〈最近社会龌龊史〉序》,宣统二年(1910)。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59页。
    3 我佛山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十五日。
    4 饮冰室主人:《〈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九年(1902)十月十五日。
    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评语。《新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元月。
    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楔子》。《新小说》第八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五日。
    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楔子》。《新小说》第八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十五日。
    8《二十年目睹之现状》第十六回评语。《新小说》第二年第二号,光绪三十一年(1904)。
    9 罗辀重:《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十五日。
    10《发财秘诀·跋》。《吴趼人全集》第三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1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评语。《新小说》第十二号,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廿五日补印发行。
    12 公奴:《金陵卖书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1 新广:《说小说·恨海》,《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十五日。
    2 报癖:《说小说·恨海》,《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六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十五日。
    3 寅半生:《小说闲评》,《游戏世界》第十五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
    4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5 数据参照樽本照雄:《中国近代小说发数量—览表》、《清末民初小说年表》、《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此外,陈大康先生将晚清小说划分为两个阶段: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895-1902)共8年、光绪二十九年至宣统三年(1903-1911)共9年。两阶段小说的各项年均数量对比如下:通俗小说创作分为12.75种和158.00种,文言小说创作数量分别为0.63种和1.44种,翻译小说分别为6.00种和104.67种,总量分别为19.38种和264.11种。陈大康先生据此认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则是一个幅度更大的飞跃。数据和引文见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前言,第2页。欧阳健称晚清小说“出现了两次高峰,一次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39部,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13倍),一次是1907-1909年(1909年有104部,为光绪三十年(1904)的5.5倍,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34倍)”。(按,欧阳健的数据是依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统计而来。引文见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并且认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39部,几乎全是新型的小说,也就是说,这一年的小说创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确确实实有了一个极大的飞跃。”(引文见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新世界小说社报发刊辞》,《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二十五日。
    2 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十五日。
    1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2 其体数据为:发表或出版时标“侦探小说”者91种,虽未标而书名中含“侦探”、“包探案”者22种,共113种。侦探小说为晚清小说中重译、重刊比例最高的一个类型。这里一本多译者仅计为1种。统计显示这一类型在晚清最为盛行。艳情小说,包括“言情小说”48种、“哀情小说”24种、“写情小说”15种、“艳情小说”14种、“苦情小说”6种,共107种。(另有“侠情小说”14种、“奇情小说”12种,因其内容难于判定,未计入。若计入,则共有133种。)社会小说96种,历史小说38种,滑稽小说35种,政治小说22种,冒险小说21种,科学小说21种,教育小说17种,醒世小说15种,育言小说13种,家庭小说11种,理想小说8种,国民小说4种,哲理小说2种,法律小说2种,战争小说2种,心理小说2种。对这组数据需要作两方面的说明:第一,晚清小说对小说类型的划分缺乏统一的标准,对同一作品可从不同角度标出不同的类型,但标注的类型名称毕竟表现出作者的祈向。晚清小说类型名目众多,这里根据几个重要小说刊物中出现的名称进行统计,尚有其他类型未予统计。第二,某些作品曾被标注以不同的类型名称,则在每一类型中都计入。由于晚清众多作品在刊行时并未标注小说类型,因此这一统计数据仅属于抽样性质。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新闻报》,宣统元年(1909)正月十一日。
    2“何谓公性情?一日英雄,二曰男女。”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1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2 数据统计来源于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有《迦因小传》、《迦茵小传》两种。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月十五日《励学译编》第十二册连载《迦因小传》毕;光绪二十九年(1903)文明书局出版《迦因小传》,署“蟠溪子(杨紫驎)、天笑生(包天笑)译”;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十三日商务印书馆出版《迦茵小传》,标“言情小说”,署“(英)哈葛德著,林纾、魏易译”。
    4 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二十九日文明书局出版林纾、王寿昌合译之《巴黎茶花女遗事》。
    5 光绪二十九年(1903)笑林报馆出版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初集三十回排印本,题“古沪警梦痴仙戏墨”。
    6 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初一日,《自由花》,标“爱情小说”,连载于《女子世界》第五至七、十期,作者署“非想”。
    7 光绪三十年(1904)十一月上海时报馆出版《侠恋记》四十六回,标“多情之侦探”,署“上海时报馆记者(陈景韩)译述”
    8《游戏报》光绪三十年(1904)广告:“新刊新著言情小说《海天鸿雪记》全书出版。”
    9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二十五日小说林社出版《银山女王》上卷,标“写情小说”,署“(日)押川春浪撰,摩西(黄人)补译”。
    10 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三十日商务印书馆出版《忏情记》二卷,标“言情小说”,署“(日)黑岩泪香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
    11 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二十五日小说林社出版《妒之花》,标“艳情小说”,署“(英)洛克司克礼佛著,小说林社译述”。
    12 光绪三十一年(1905)五月二十五日小说林社出版《影之花》上卷,标“艳情小说”,署“(法)嘉绿傅兰仪著,竞雄女史译,东亚病夫(曾朴)润”,该书中卷于翌年三月出版。
    13 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十日上海时报馆出版《白云塔》(一名《新红楼》)四十九回,题“上海时报馆记者(陈景韩)译述”,封面题“写情小说白云塔”。徐念慈在《余之小说观》“小说之题名”中曾指出:“《白云塔》之即《银山女王》”。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14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1 松岑:《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新小说》第十七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
    2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页。
    3 吴趼人:《恨海·情变》第一回,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4《劫余灰》第一回,《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十五日。
    1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2 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宣统三年(1911)年言情小说目录详见附录5。
    3 曹雪芹:《红楼梦》卷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1页。
    6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351页。
    7《〈青楼梦〉题纲》。俞达:《青楼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8《海上花列传》第一回。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版,第1页。
    1 警醒痴仙(孙玉生):《〈海上繁华梦初集〉序》,《海上繁华梦初集》,笑林报馆,光绪二十九年(1903)。
    2 林纾:《〈英孝子火山报仇录〉译余剩语》,《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一年(1905)。
    3《新小说社征文启》,《新民丛报》第十九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初一日。
    4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初三《自由结婚》初编十回发行,题“犹太遗民万古恨著,震旦女士自由花译”。是书二编十回本年十月十三日发行,题“自由社藏板”,标“政治小说”,作者张肇桐。
    5 光绪三十年(1904)三月刊出,书首序署“光绪甲辰三月既望沧桑寄客”。
    6 光绪三十年(1904)六月东亚编辑局出版《女娲石》甲卷八回铅印本,标“闺秀救国小说”,题“海天独啸子著,卧虎浪士批”。书共二册十六回,第二册翌年二月出版。
    7 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6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484页。
    1 新广:《说小说〈恨海〉》,《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三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十五日。
    2 寒光:《林琴南》,北京:中华书局,1935年。
    3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严复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65页。
    1《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
    2《禽海石》,符霖撰,十回,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群学社刊行。
    3《情天劫》(又名《文明新小说自由结婚》),题“东亚寄生撰,四明陈小楼校阅”,八回。宣统元年(1900)上海蒋春记书庄石印本。
    4《鸳鸯碑》,作者小白,全书十章,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小说林出版。
    5《竟如何》,作者俗士,全书十回,宣统二年(1910)时务报出版。
    6《情变》,吴趼人著,连载八回,未完,宣统二年(1910)舆论时事报连载。
    7《断肠草》(一名《苏州现形记》,共五册,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改良小说社刊印。
    1《禽海石》第一回“恨海难填病中寻往迹”。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第6册,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224页。
    2《情天劫》(又名《文明新小说自由结婚》),宣统元年(1900)上海蒋春记书庄石印本。
    3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307页。
    4 张春帆:《九尾龟》第三十三回。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1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2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307页。
    3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页。
    4 秦瘦鸥:《小说纵横谈·闲话“狭邪小说”》,广州: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第73-76页。
    5《晨报》副刊,1923年1月5-1月9日。
    6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1-307页。
    1《小说丛话》中定一之论,《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
    2 据郭延礼统计,自1900-191年间,译入的科学小说有《八十日环游记》(光绪二十六年(1900)经史文社刊)、《海底旅行》(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小说》本)、《十五小豪杰》(光绪二十八年(1902)《新民丛报》本)、《铁世界》(光绪二十九年(1903)文明书局刊)、《月界旅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化社刊)、《空中旅行记》(1903《江苏》本)、《环游月球》(商务印书馆刊)、《秘密海岛》(光绪三十一年(1905)小说林社刊)、《地心旅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智书局刊)、《飞行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小说林社刊)。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183页。
    1 林纾:《〈歇洛克奇案开场〉序》,光绪三十四年(1908)商务印书馆。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8页。
    2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3《小说丛话》中定一之论,《新小说》第十五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
    4 康有为:《〈日本书目志〉识语》,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4页。
    1 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五十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
    2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3 觚庵:《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
    4 半侬:《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跋》,《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16年版。
    5 知新室主人(周桂笙):《毒蛇圈·译者语》,《新小说》第八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
    6 觉我:《电冠·赘语》,《小说林》第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
    7 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五十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
    8《小说丛话》中侠人之语,《新小说》第十三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
    9《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五十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十五日。
    10 陈熙绩:《〈歇洛克奇案开场〉叙》,光绪三十四年(1908)上海商务印书馆。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7-328页。耀:《学校教育当以小说为钥智之利导》,《中外小说林》第一年第八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0-213页。
    11 觉我:《余之观小说》,《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12 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五十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十五日。
    1 光绪二十五年至宣统三年(1899-1911)侦探小说单行本详见附录6,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1896-1911)报刊刊载的侦探小说详见附录7。
    2 中村忠行:《清末探侦小说史稿》(三),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3 觉我:《余之观小说》,《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4 中国老少年:《〈中国侦探案〉弁言》,《新世界小说报社》第二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
    5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17页。
    1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光绪三十三年(1907)。此系列包括如下:《猫眼石》、《骷髅饮器》、《兄弟会》、《银匕首》、《隔帘影》、《花中蠹》、《考林社》、《剧场弹》、《机器炉》、《瘢手印》、《惨爱情》等。
    2 仙友译,光绪三十三年(1907)。此系列包括《双尸记》、《断袖》、(珠宫合》、《情姬》、《盗马》。
    3 周桂笙译,光绪三十三年(1907)。包括《妒妇谋夫案》、《红痣案》二种。
    4 杨心一译,光绪三十三年(1907)。该系列包括的《剑术家被杀案》、《守钱虏再生案》、《墓中尸案》。
    5 华子才等译,光绪三十二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6-1908)。包括以下篇目:《银行主人被杀案》、《猪太拒捕案》(第1册)、《双生案》、《觊产案》(第2册)、《车尸案》、《蓄音案》(第3册)、《复仇案》(第4册)、《‘宝刀影案》(第5册)、〈奇窟案》(第6册)、《大里斯案》(第7册)、《戕姊案》(第8册)、《假面女子案》、《续假面女子案》(第9册)、《疯子劫杀案》、《飞刀案》(第10册)、《戕父劫女案》、《假王案》(第11册)、《雷护所案》、《炸弹案》(第12册)、《姓名名姓案》、《姓名名姓案解决案》(第13册)、《红面党案》(第14册)、《一钱酬劳案》、《五玉黍案》(第15册)、《飞箭案》、《飞艇案》(第16册)。参见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165页。
    6 参见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60页。
    7 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新民丛报》第五十五号,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十五日。
    8 中村忠行:《清末探侦小说史稿》(三),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9 世:《小说风尚之进步以翻译说部为风气之先》,《中外小说林》第二年第第四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301页。
    10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1 陈辽:《现代侦破小说的开端》,《东岳论丛》,1993年第1期。
    2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绣衣盗》,《申报》宣统二年(1910)四月二十一日。
    4《绣衣盗》,《申报》宣统二年(1910)四月二十一日。
    1《特别启事》,《神州日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七日。
    2《歇洛克来游上海第一案》,《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十一月十二日。
    3《某客栈》,《时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初二。
    4 此数据参考自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1 林纾:《〈歇洛克奇案开场〉序》,光绪三十四年(1908)商务印书馆。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8页。
    2 关于侦探小说的特点参考了郭延礼之《中国近代翻译侦探小说》中文字。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166页。
    1 这在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阶段,主要表现为对日本近代文学、对日本所有的西方文学的借鉴。
    2 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1 田涛:《清末市民文化的兴起》,《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4期。
    2《王韬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页。
    3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278页。
    4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280页。
    5 市民阶层人员的构成依据商务印书馆在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上海指南》。
    (一)供职于大中小各式学校的人员。
    (二)从业于报刊的人员。
    (三)上海有挂牌营业洋人律师雇佣的翻译、文案、帮办。
    (四)从业于藏书楼、博物院、天文台的人员。
    (五)从业于商务印书馆等出版机构与仪器馆的人员。
    (六)供职于医院的正式医生和辅助人员。
    (七)供职于有各类学会的专职人员。
    (八)从业于教堂的人员。
    (九)有挂牌卖画的画家。
    (十)在官府、海关、会审公廨、洋务局、电报局、保险、慈善等机构从业的人员。共计十类,合计4069人。
    6 参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页。
    1 熊月之:《上海在中国与世界的地位》,《上海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2 涂文学:《中国城市文化近代化的多重路径》,《浙江学刊》,1996年第4期。
    3《沪游记略》,《申报》光绪十四年(1888)四月三十日。
    4 报癖:《论看〈月月小说〉的益处》,《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初七日。
    5 恽铁樵:《〈小说丛考〉赘言》,《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1913。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6页。
    6 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
    7 报癖:《论看〈月月小说〉的益处》,《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初七日。
    8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光绪二十四年(1898)。
    9 邱炜萲:《小说与民智关系》,光绪二十一年(1901)。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1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八日。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2 陈光辉《陈光辉先生来函》,《小说月报》第七卷第一号,1916年。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34-535页。
    3 觚庵:《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
    4 觚庵:《觚庵漫笔》,《小说林》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
    5《读新小说法》,《新世界小说月报》第六期、第七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297页。
    6 俞佩兰:《〈女狱花〉序》,光绪三十年(1904)。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122页。
    7 公奴:《金陵卖书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1《申报》,同治十一年(1872)十一月十七日。
    1《申报》,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初五日。
    2 尊闻阁主人在报纸上刊登了对读者西泠梯霞馆主的回复信函:“昨荷西泠慕陶居士来函,云及大著有《续聊斋志异》八卷,闻见既广,笔墨弥佳,既承雅意,请即抄示劂墨,以便公诸同好,幸勿秘之枕中也。藉报奉复,即希鉴及。《答西泠梯霞馆主书》,《申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875年1月22日)。
    3《觅书》,《申报》,光绪元年(1875)九月二十日。
    4《有图求说出售》,《申报》,光绪三年(1877)十月十七日。
    5《求著时新小说启》,《申报》,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初二。
    1《本社征文启》,《新小说》,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2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时报的编制》,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49页。
    3《时报》,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二十一日。
    4《小说大悬赏》,《时报》,光绪三十三(1907)年二月十六日。
    5《月月小说征文启》,《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二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十五日。
    6《小说林》,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月。
    7《小说月报》,宣统二年(1910)七月二十五日。
    8“上海商务印书馆征文”广告,见《申报》,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三十日。
    9《本社征文启》,载《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
    2《募集小说》,载《小说林》第一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
    1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小说林》,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25页。
    2 他的同乡孙东吴在申报馆做编辑,薪水只有二十八元。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新闻记者开场》,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17页。
    3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小说林》,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25页。
    4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在小说林》,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325页。
    5 谢菊曾:《十里洋场的侧影》,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18页。
    6 王玉琦:《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传播模式转换研究1902-1927》,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页。
    1 王俊年:《吴趼人全集》第10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2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译小说的开始》,香港: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第174页。
    3 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4 儒冠和尚:《读〈闺中剑〉书后》,《闺中剑》,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二年(1906)。
    5 陆上谔《新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8页。
    6 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7 见《申报》宣统二年(1910)五月二十三日广告及《汉口中西报》宣统二年(1910)七月二十二日广告。
    8 魏绍昌:《“芋香印谱”和〈还我魂灵记〉》,《齐鲁学刊》,1980年第1期。
    9 吴趼人:《与梁鼎芬书》,《吴趼人全集》第八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212页。
    10 吴趼人:《与梁鼎芬书》,《吴趼人全集》第八卷,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212页。
    1 晚清时期,留学生在日本创办的刊物情况可参见附录8,留日学生刊物所载小说之目录可参见附录9。
    1《留学日本各省学生人数表》和《自六月十九日至九月十七日送学人数》,《四川学报》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2 早期赴法学生创办的《新世纪》在揭露帝国主义、批判清朝统治者、宣传革命形势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3《留美学生月报》(英文)和《留美学生季报》(中文)主要介绍留学生的情况以及西方文明;《科学》、《实业界》则以刊登一些科技方面的知识为主。
    4《日本留学生调查录》,《选报》第十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十一日。
    5 刘成禺:《先总理旧德录》,南京:《国史馆馆刊》创刊号,1942年12月,第46页。
    6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72页。
    7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61-172页。
    1《蔡星使致外务部书》,《新民丛报》第五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初一。
    2 云间陆规亮:《译〈日本维新之活历史〉序》,《政艺通报》第二十期,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朔日。
    3《东京留学生赵君世琅与曾君鹏云书》,《苏报》,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三十日。
    4 章开沅:《论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浙知识界的新觉醒》:“在辛亥革命的编年史上,癸卯(1903)是很值得重视的一年。”《章开沅学术论著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5 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页。
    6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7《开智录》,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初十。
    8《开智录》,光绪二十六年(1900)九月初十。
    9《游学译编》第一册,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10《黑龙江》,《游学译编》第十册,光绪二十九年(1903)七月十五日。
    1《黄人世界》,《游学译编》第十二册,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十五日。
    2《湖北学生界简章》,《湖北学生界》第二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十五日。
    3《血泪痕》,《湖北学生界》第五期(《汉声》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十五日。
    4《天半忠魂》,《湖北学生界》第六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十五日。
    5《扬州梦》,《湖北学生界》第六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十五日。
    6 孙文:《发刊词》,《民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二十日。
    7《狮子吼》,《民报》第二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三十日。
    8《崖山哀》,《民报》第二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三十日。
    9《醒狮》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初一。
    10 痛哭生第二:《仇史·凡例》,《醒狮》第一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九月初一日。
    11《云南》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二十八日。
    1《死中求活》,《云南》第二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月十五日。
    2《豫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
    3《池上谈》,《豫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
    4《新三国》,《豫报》第四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二十六日。
    5 章炳麟:《发刊词》,《汉帜》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二月十二日。
    6《亡国余痛书》,《汉帜》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1907年1月25日)。
    7《清快丸》,《汉帜》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1907年1月25日)。
    8《恭祝立宪》,《汉帜》第二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
    9《河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十六日。
    10《巾帼魂传奇》,《河南》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十六日。
    1《狮子吼》,《民报》第二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三十日。
    2 杨度:《游学译编叙》,《游学译编》第一册,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3《狮子吼》楔子,《民报》第二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三十日。
    1 如《汉帜》就由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会馆、中国书局、富山房、三省堂、田中屋书店、同文书店、大华书局、启文书局、谭发洋服店、麟图阁代派。
    2 封底,《汉帜》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1907年1月25日)。
    3 封底,《游学译编》第一册,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4 封底,《湖北学生界》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
    5 封底,《江苏》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
    6 封底,《醒狮》第一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
    7 封底,《民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月三十日。
    8 封二,《中国新女界杂志》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907年2月5日)
    9 封底,《学报》第一号,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初一(1907年2月13日)
    10 封底,《河南》第一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十六日。
    1 封底,《夏声》第一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二十五日。
    2 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第137页。
    3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66页。
    4 据《天津学堂调查表》统计,《大公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初十日。
    5 据《直隶全省各学堂学生名数全单调查表》统计,《大公报》,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五日至廿七(1906年6月26日—7月18日)。上述有关晚清学堂材料均引自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3-274页。
    6 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6期。
    7《〈湖北学生界〉特别大广告》,《湖北学生界》第五期,(《汉声》第一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十五日。
    8《告本志紧要广》,《浙江潮》第六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六月二十日。
    9《浙江潮》第八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二十二日。
    1 郭沫若:《少年时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6-37页。
    2《江苏》第二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一日。
    3《云南》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八月二十八日。
    4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72页。
    5 宋教仁:《程家怪革命大事略),《国史馆馆刊》第1卷第3期,1948年。
    6 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11页。
    7 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图前革命史》上册,上海:中华文化服务社,1946年版,第38页。
    8《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第16-17页。
    1 任公:《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一百册,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十一日;《丛报之进步》《新民丛报》第二十六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二十八日。
    2《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页。
    3《中国新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七日(1907年1月20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4 杨度:《国会与旗人》,《中国新报》第七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初八日。
    5《大同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十九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6《宪政新志》,宣统元年(1909)八月初一在日本东京创刊。
    7《本会〈咨议局事务调查会〉开会记事》,《宪政新志》,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9-560页。
    8《远东见闻录》第一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初十。
    9《武学》第一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月初一。
    1《海军》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四月十四日年。
    2《英雄社》,《武学》第四期~第十期(残缺未完)。
    3《海军》第一期,宣统元年(1909)四月十四日年。
    4 据陈大康先生考证,晚清小说有标示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上海《求是报》第二册连载三乘搓客(陈季同)翻译的法国贾雨的《卓舒及马格利小说》,其标识为“泰西稗编“,但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反响,经过《新小说》的推广,直到光绪二十九年以后,各报刊刊载的小说才基本上都有了标示。参见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识》,《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5 笔者认为《关于“晚清”小说的标识》一文中所统计的世情小说164篇,实际上就是广义上的社会小说。该文归 为世情小说类的小说如下:社会小说(77篇)、改良社会小说(1篇)、醒世社会小说(1篇)、广州社会小说(5篇)、海内外社会小说(4篇)、讽刺小说(篇)、官场讽刺小说(1篇)、官场小说(2篇)、贬俗小说(1篇)、现形小说(1篇)、警世小说(29篇)、警世奇话(4篇)、醒世小说(10篇)、讽世小说(3篇)、惊世小说(1篇)、发奸小说(1篇)、风俗小说(1篇)、戒烟小说(3篇)、狡骗小说(1篇)、义愤小说(1篇)、义烈小说(1篇)、刑狱小说(1篇)、广东民族迁徙,绣像小说珠现巷(1篇)、录国语(1篇)、新年小说(2篇)。参见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识》,《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1 据《关于“晚清”小说的标识》一文统计,历史小说37篇、时事小说21篇。笔者认为,“时事小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类型,新小说家之所以另立名目,目的无非是强调其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就在眼前或刚刚发生不久,不同与以往历史小说的喜谈古事。
    2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1 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以“社会小说”为直接标示的小说作品目录可参见附录10。
    2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1 浴血生:《小说小话》,《新小说》第十七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3《申报》光绪三十年(1904)十月三十日。
    4《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正月初十日。
    5《民立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二十日。
    1 后又易名为《最近官场秘密史》,《民立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二十日。
    2 又名《四凶之恶史》,《民立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二十日。
    3《民吁日报》宣统朝元年(1909)九月二十一日。
    4《申报》宣统二年(1910)十月二十八日。
    5《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正月十五日。
    6《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五月二十二日。
    7《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六月初八日。
    1 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03页。
    2 实际上,李伯元、吴研人的作品也曾被视为黑幕小说。如罗家伦(志希)《今日中国之小说界)称:“第一派是罪恶最深的界幕派。这一种风气,在前清末年已经有一点萌蘖。……《官场现形记》、《留东外史》也是这一类的。”载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资料》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
    3 张春帆:《宦海》第一回。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4《申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九月初七日。
    5《申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十六日。
    6 李有琴:《〈新上海〉评语》,宣统二年(1910)改良小说社版。载陈平原、夏晓宏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2页。
    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8《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最初发表于上海《时报》创刊号至第172号。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至十月(1904)印行。未完。原不题撰人。
    9《人面兽》,《申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一月七日至十二月七日,撰者肝若,标时事小说。
    10《春梦痕》,《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七日。
    11《家庭痛》,《新闻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十日至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二十日,撰者化民,标社会小说。
    1《伤心人语》,《神州日报》宣统元年(1909)七月十五日至十二月二日,撰者僇,标社会小说。
    2《真因果》,《神州日报》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三日至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二十五日。撰者(?)叜,标警世小说。
    3 鲁迅称其为“嫖学教科书”,见《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2页;胡适称其为“嫖界指南”,见《胡适文存》第3卷,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367页。
    4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5 此等意图也可丛报馆书局售书广告中获知,如“《最近女界秘密史》……此书所叙事实……均从妪婢口中道出,极秘密,极新鲜,姓名从隐,阅者如确知其门第者,幸勿宣播,致乖本书隐恶扬善之深意。”《民立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二十日。
    6《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五月初十日。
    7《春梦痕》,《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七日。
    1 陆士谔自序“《新上海》主文谲谏,旨在醒谜;涉笔滑稽,岂徒骂世”,陆士谔:《〈新上海〉自序》,《新上海》,改良小说社,宣统二年(1910):彭俞自评《泡影录》“诙谐滑稽,顽皮无比”,儒冠和尚:《泡影录》弁言》,《泡影录》,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二年(1906)。
    2《天上春秋》,《新闻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一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
    3《新西游记》,《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十四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二十七日,未完。
    1《新西游记》,《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十四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二十七日,未完。
    2《易魂新术》,《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八日至五月三十日,未完。
    3《俏皮话》,《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十五日。
    4《民呼报》,宣统元年(1909)五月二十一日。
    5《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五月二十二日。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2 朱文华:《晚清各体文学的走向和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3 中国老少年:《〈中国侦探案〉弁言》,《新世界小说报社》第二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2页。
    1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2 详见第三章第三节《经久不衰的侦探小说》中相关文字的论述。
    3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8页。
    4《新小说社征文启》,《新民丛报》第十九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初一。
    5 鲁迅:《〈域外小说集〉序》。《鲁迅译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581页。
    6《〈宦海潮〉凡例》,《中外小说林》第五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二十一日。
    1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2 见《飞花城主》标示,《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月初二。
    3《光绪万年》,《月月小说》第二年第一号,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初七。
    4 燕南尚生:《〈新评水浒传〉叙》,光绪三十四年(1908)。载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页。
    5《本馆特别启事》,《神州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月初九。
    6《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八月十八日。
    1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2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174页。
    3 严复:《原强》,周振甫选注:《严复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7-32页。
    4 李伯元在《文明小史》中分别以安绍山、颜轶回来影射康有为、梁启超。《文明小史》写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最初在《绣像小说》上连载,光绪三十三年(1906)由商务印书馆出了审行本,但不久即绝版。上述论述转引自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304页。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1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广智书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宣统二年(1910)。
    2《最近社会龌龊史·自序》,广智书局,宣统二年(1910)。
    3《贾凫西鼓词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七号,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十五日。
    4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至四月《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六至第八号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上海群学社出版单行本。
    5《剖心记》第一回。《剖心记》光绪三十三年(1907)竞立社《小说月报》第二期载,标“法律小说”。竞立社《小说月报》杂志出两期即停刊,吴趼人遂未续作。
    6《老残游记》,原署洪都百炼生著,光绪二十九年(1903)始发表于《绣象小说》,至十三回中断,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共计初编二十回,续编九回。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编单行本刊行,1935年,续编前六回单行本刊行。
    7《孽海花》最初版本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后来才改署曾朴著。小说林社,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版初、二两集,共二十回。1928年,真美菩书店出版初、二、三集,共三十回。《真美善》上发表的十五回中,后五回未收入。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1 连梦青:《邻女语》,《绣像小说》,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三十年(1904)。
    2《苦社会》48回,撰者佚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上海图书集成书局印行。
    3《黄金世界》,二十回,撰者碧荷馆主人,小说林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
    4《市声》二十五回,标“实业小说”,《绣像小说》第四十三期至第七十二期,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作者署“姬文”。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铅印单行本上下两卷三十六回。
    5《胡雪岩外传》十二回,署“大桥式羽著”,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行处则署“日本东京爱善社”。
    6“浙东市隐”序,《胡雪岩外传》卷首。《胡雪岩外传》十二回,署“大桥式羽著”,日本东京爱善社 发行,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
    7《发财秘诀》一名《黄奴外史》,载《月月小说》第一年第十一号和第十二号,及第二年第一号,自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8《黄绣球》三十回,初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梁启超主办的《新小说》第二卷,至二十六回中止;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新小说社印成单行本续完。
    9《新世界小说社广告》,《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三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10《凄风苦雨录》,作者署废物,《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二十七日至六月二十六日。
    1《凄风苦雨录》第一回,《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二十七日。
    2《添印新著小说启》,《中外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二十九日。
    3《碧血幕》,吴门天笑生编述,《小说林》,光绪三十三年十月至光绪三十四年正月(1907年11月-1908年2月)。
    4《新世界小说社广告》,《新世界小说社报》第三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5 南支那老骥氏编,上海冷眼人评点:《亲铿》,《小说林》第五期至第八期,光绪三十三年七月至十二月(1907年8月至1908年1月)。
    6《谨告小说林社最近之趣意》,光绪三十一年(1905)小说林社版《车中美人》。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56页。
    7《新舞台三》,《小说林》,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
    1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2《刀余生传》,著者冷血,批解冷血,《新新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初一。
    3《血海孤星录》,著者遯盦,《小说时报》第十期,宣统三年(1911)五月望日。
    4《结核菌物语》,吴门天笑生译述,《小说时报》第十四期,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二十五。
    5《蛇蝎恨》,《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十七日。
    1《邵飞飞》,著者微,《小说时报》第三期,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朔日。
    2《樱花恨》,著者慰元,《小说时报》第十一期,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初五日。
    3《老瘾》,《申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十九日。
    4《少妇泪》,《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十七日。
    5《黑籍部》,《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十八日。
    6《芙蓉镜》,《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初七。
    7《安乐窝欤黑暗乡欤》,《申报》,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初十。
    8《豪赌》,《申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十七日至十八日。
    9《博徒恨》,《申报》,宣统二年(1910)二月二十四日。
    10《新年之卖女哀》,《申报》,宣统二年(1910)正月初四。
    11《女骗》,《申报》,宣统元年(1909)六月初一至初四。
    12《仙人跳》,《申报》,宣统三年(1911)七月二十一日。
    13《念秧余孽》,《申报》,宣统三年(1911)八月初二至八月初四。
    14《活罗汉》,《申报》,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初六。
    15《美少年奇遇》,《申报》,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二十五日。
    16《巫师技穷》,《申报》,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二十五日。
    17《张天师》,《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四日至三十日。
    18《虚业学堂》,《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七日。
    19《历史教习》,《申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十三日至十四日。
    20《自由学堂》,《神州日报》,宣统二年(1910)十一月二十五日。
    21《新教育谈》,《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初四。
    22《学生之怪现状》,《申报》,宣统二年(1910)五月六日至七日。
    1《某学生与某教员》,《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二月二十一日。
    2《学生妻》,《神州日报》,宣统元年(1909)七月二十二日。
    3《志士之小影》,《申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十九日。
    4《法律家》,《申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二十九日。
    5《牺牲主义》,《申报》,宣统三年(1911)十二月初九。
    6《新槐安国》,《神州日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八月初五日至初九。
    7《新黄梁》,《时报》,光绪三十二年(1906)闰四月二十六日。
    8《魑魅镜》,《神州日报》,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
    9《冤狱记》,《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七日至八日。
    10《梅花女》,《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四日。
    11《文明鉴》,《神州日报》,宣统元年(1909)十月初十至十四日。
    12《颠倒鸳鸯》,《申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
    13 焦大:《〈血花一幕——革命外史之一〉后记》,《小说月报》第三年第四号,1912年。载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71页。
    14[美]郑清茂:《日本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影响》,贾植芳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1 新小说报社:《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第十四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十五日。
    1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97页。
    2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前言》,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3“近代意识”的说法参见上海书店编:《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轨迹》,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4 鲁迅:《三闲集·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09页。
    5 曾慥:《类说序》,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页。
    1 严复:《原强》,周振甫选注:《严复诗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7-32页。
    2 邓实:《正气集序》,《国粹学报》第二年第一期,光绪三十二年(1906)。
    3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4 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第九期,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
    5 详见其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创刊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6《时新小说出案》,《申报》,光绪二十二年(1895)二月。
    1 饮冰室主人:《〈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号,光绪二十九年(1902)十月十五日。
    2 吴沃尧:《〈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年第一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九月十五日。
    3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20页。
    无编改内容
    1、《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文学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2、刘世德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3、[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明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1、李伯元:《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吴趼人:《吴趼人全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3、王继权等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88-1993年版。
    4、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1—7卷,上海:上海书店,1992-1995年版。
    5、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6、孙玉声:《退醒庐笔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7、周桂笙:《新庵笔记》,上海,古今图书局,1914年版。
    8、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台北,大华出版社,1971年版。
    9、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郑逸梅:《书报话旧》,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
    11、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2、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13、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4、张静庐辑:《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15、魏绍昌编:《老残游记资料》,上海,中华书局1962年版。
    16、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7、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8、魏绍昌编:《孽海花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9、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0、魏绍昌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1—2卷,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
    2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49——1979)》(小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2、孔令境:《中国小说史料》,第25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3、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4、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二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史和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上海新闻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7、《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8、王清泉等编纂:《小说书坊录》,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2年版。
    29、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1、蒋瑞藻:《小说考证》,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3、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4、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阿英:《小说闲谈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6、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上海书店,1980年版。
    8、胡适:《胡适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9、郑方泽编:《中国近代文学史事编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
    11、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钱中文:《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13、王俊年编:《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1919——1949)》(小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铎主编:《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4、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编:《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版。
    15、夏晓虹:《传世与觉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7、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8、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郭延礼:《近代西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0、郭延礼:《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学术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21、袁进:《中国近代小说的近代变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2、陈伯海、袁进:《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陈伯海主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袁进:《鸳鸯蝴蝶派》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版。
    25、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7、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28、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9、王旭川、马国辉:《中国近代小说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1、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32、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3、徐志啸:《近代中外文学关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5、陈平原、夏晓虹编:《图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36、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38、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9、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0、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王燕《晚清期刊小说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3、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范伯群、孔庆东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方正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7、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8、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9、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52、[捷克]米列娜编、伍小明译:《从传统到现代——19到20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3、[美]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54、[美]蒲安迪讲演:《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5、[美]杰罗姆B.格里德尔著,单正平译:《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美]夏志清著,胡益民、石晓林、单坤琴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美]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8、[美]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上海:申报馆,1923年版。
    2、申报馆编:《申报馆六十周年纪念》,上海:申报馆,1939年版。
    3、宋军:《〈申报〉的兴衰》,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徐载平、徐瑞芳:《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5、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6年版。
    7、杨光辉、熊尚厚、吕良海、李仲明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8、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朱联保:《近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
    10、马光仁:《上海新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陈昌凤:《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报纸副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陈彤旭:《出奇制胜——旧中国的民间报业经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版。
    14、来新夏:《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杨扬:《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版。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7、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18李白坚:《中国新闻文学史》,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周振鹤:《晚清营业书目》,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20、李谷诚:《香港中文报业发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1、[英]戴维·巴勒特著,赵伯英、孟春译:《媒介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2、[新]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卷、二卷、三卷),三联书店,1960、1963、1977年版。
    2、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汤志钧主编:《近代上海大事记》,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5、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台北,稻禾出版社,民国80年(1991)年版。
    8、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0、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3、吴汉民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
    14、周育民:《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陈明远:《文化人与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6、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17、马长林主编:《租界里的上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8、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9、周积明主编:《湖北文华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0、[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日]狭间直树编:《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背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3、[英]李提摩太著,李宪堂、侯林莉译:《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held at Shanghai,May 10-24,1877.
    2.Records of the Centeral Conference of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held at Shanghai,May 7—20,1890.Shanghai: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90.
    3.Records of the China Centenary Missionary Conference,held at Shanghai,April 25 to May 8,1907.Shanghai:Centenary Conference Committee,1907.
    1、袁进:《试论中国近代小说的两条发展线索及其高潮的“错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年第2期。
    2 方晓红:《晚清小说与报刊媒体发展之关系研究》,《江海学刊》1990年第2期。
    3、王学均:《小说界革命与古典通俗小说文学典范》,《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4期。
    4、李玉:《胡适并非“文学革命”的首倡者》,《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5、王中忱:《梁启超在日本的小说出版活动考略》,《清华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6、欧阳健:《介绍两部与云南有关的晚清小说》,《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7、欧阳健:《晚清新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3期。
    8、袁进:《试论民初小说理论》,《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9、袁获涌:《近代中日政治小说比较》,《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0 王学钧:《晚清“小说界革命”与小说市场》,《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11、周学军:《试论近代上海文化之特征》,《史林》,1998年第1期。
    12、程华平:《近代小说观念的转化与报业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3、方晓红:《报刊小说的产生与特点》,《新闻记者》,1998年第5期。
    14、张菊玲:《清末民初旗人的京话小说》,《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
    15、陈伟军:《世纪初的“小说”神话——论“小说界革命“和言情小说》,《晋阳学刊》,1999年第1期。
    16、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文史哲》,1999年第2期。
    17、李继凯:《略论清末民初文学与外国文学》,《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18、程华平:《梁启超报业思想对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19、郭延礼:《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20、王燕:《近代科学小说论略》,《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9期。
    21、袁进:《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明清小说袁进》,2000年第1期。
    22、旷新年:《现代文学观的发生与形成》,《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23、武润婷:《清代问题小说是国古代小说的高级形态》,《中州学刊》,2000年第4期。
    24、高玉:《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古代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5、包礼祥:《近代传播与文学的动程》,《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
    26、袁进:《试论中国近现代文化中心的北移与南下》,《社会科学》,2000年第8期。
    27、袁进:《中国近代文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极其作用》,《学术月刊》,2000年第8期。
    28、颜琳、于可训:《报刊的出现与连载小说的兴起》,《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
    29、张光芒:《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潮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2 期。
    30、严家炎:《“五四”批“黑幕派”一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刊》,2001年第2期。
    31、袁进:《试论近代作家的起》,《学术季刊》,2001年第3期。
    32、潘建国:《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33、王学均:《文学报刊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文艺报》2001年10月23日第3版。
    34、李舜华:《“小说”的释义——兼及中国古代白话长篇(章回)小说近代意义的思考》,《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35、陈文新、王同舟:《李伯元〈文明小史〉解读》,《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36、李世新:《中国近代侦探小说发生的意义及其现代性思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37、王晓光:《世俗化的理想与理性化的实效:浅析梁启超前期报刊文章盛行的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8、叶辉:《从〈新上海〉窥探近代上海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心态》,《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9、姚文放:《文学传统论的四大倾向及其现代转换》,《扬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0、鲍国华:《论鲁迅的清末民初小说观》,《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3期。
    41、范伯群:《通俗文学的现代化与现代文化市场的创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2、谷梁:《“小说界革命”与文化上海的崛起》,《文汇报》2002年6月29日。
    43、刘永文:《西方传教士与晚清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44、王群:《“五四”新文学运动前二十年文学理论批评文体的演进》,《复旦学报》,2003年第2期。
    45、马艳:《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46、刘勇强:《一种小说观与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响——20世纪“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现象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47、刘良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流派研究议》,《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48、杨早:《启蒙的新观念:晚清启蒙运动中的〈京话日报〉》,《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49、王铁仙:《中国文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50、王晓光:《文人角色的变化与近代文学的转变》,《东方论坛》,2003年第3期。
    51、刘勇强:《一种小说观与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20世纪“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现象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52、朱文华:《晚清各体文学的走向和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复旦学报》,2003年第5期。
    53、李九华《晚清文艺期刊与作家群的会集》,《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54、王兰:《反叛与复归:从“三界革命”看梁启超对启蒙与艺术的思考》,《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55、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56、潘建国:《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57、袁进:《梁启超为什么能推动近代小说的发展》,《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8、袁进:《试论民初政治小说的退潮与作家的抗争》,《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9、潘桂林:《读者意识的转型与晚清小说反讽意识的弱化》,《求索》,2004年第8期。
    60、管雪莲:《中国文学现代性萌端——清末民初小说理论中“写实”与“理想”的分立》,《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61、范继忠:晚清《申报》市场在上海的初步形成(1872-1877)》,《清史研究》,2005年第1期。
    62、宋莉华:《十九世纪传教士小说的文化解读》,《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63、高建青:《近代社会小说的复古趋势与崇古守旧的文化心理》,《江淮论坛》,2005年第2期。
    64、宋莉华:《第一部传教士中文小说的流传与影响:米怜〈张远两友相论〉论略》,《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