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及其反思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漫长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1980年代是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它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年代。伴随着这一转折的是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它大致经历了以电影的“戏剧性”、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等涉及电影艺术本体的激烈辩论;以广泛译介西方现代电影理论成果、邀请西方电影理论家来华集中授课等“援西入中”形式加速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建构;以80年代中后期影戏美学理论的提出、娱乐片讨论、以及“谢晋模式”辩论等几个重要阶段。
     伴随着这一场电影观念的大辩论,中国电影出现了举世瞩目的“新浪潮”,并改变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电影创作观念,以及以革命历史题材和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流创作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了90年代由主旋律电影、艺术片和商业片三分天下的中国电影的新格局。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电影这一转折过程中,80年代电影观念的辩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的变革走在了电影创作的前面,直接引导和加速促成了这一转变的完成。与当时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一致,中国电影界展开了电影观念的全面辩论。从旨在冲破“文革”文化专制主义的禁锢、崇尚和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的、关于电影的“戏剧性”、“文学性”等的辩论,到全面译介、学习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完成中国电影学术话语的现代转型,再到面向现代市场与商业的娱乐片讨论和以激进现代性的名义打破传统的“谢晋模式”争鸣,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的主导倾向表现为对于传统电影观念的否定和对于现代电影观念的选择。这些与电影观念转折密切相关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让80年代在整个中国电影史中确立了它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今天,我们回顾80年代这一场电影观念大辩论,不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重温历史,厘清思路,汲取历史的有益资源,反思其偏颇与不足,正可以为我们重新出发找准方向。因此,本文重回80年代中国大陆电影学者关于电影观念辩论的历史现场,重新解读那一特定历史时期涉及中国电影观念的重要文献,在兼顾80年代“现代化”的历史语境和中国电影研究的自身发展逻辑的前提下,在梳理、辨析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文本的基础上,试图厘清80年代电影观念大辩论中的主要焦点、各方立场、历史贡献和不足,以及这些重大电影学术辩论背后所集中呈现的中国电影观念的现代转型特征。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本文认为:80年代,以现代性为主导的电影观念转型冲破了政治教条对于中国电影创作的刚性束缚,注重电影的艺术本体,客观上推动了以中国第四代、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电影艺术探索,形成了80年代中国电影的新浪潮;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影观念辩论又因过分偏重西方现代电影理论资源,忽视中国传统电影观念中的合理成分,以及中国传统电影观念现代转换的某种可能性,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偏激和狭隘之处。这是今天我们重读80年代中国电影观念辩论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的。
In the long history of Chinese movie development, the1980s is a unique historicalperiod. The uniqueness is embodied in that this period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vie development, with which there was a great debate ofthe movie concept. This period experienced several important stages such as theintense debates on the dramatic, literariness, modernization and art ontology ofmovie, the extensive translation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movie theories, theinvitation of many western theorists to China to give lessons which speeded up themodern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movie concept, the proposal of aesthetic theoryin the late1980s, the discussion of entertainments and the debate on "Xie Jin Mode".
     With this debate on the movie concept, the Chinese movie witnessed a remarkable"new wave".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art serves politics" and the phenomena that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revolutionary realism dominated the movie market wereseriously challenged. Since then, the new pattern of Chinese movie consisting ofmain melody movie, art movie and commercial movie has been formed. In thisturning process of Chinese movie, the debate on the movie concept in1980s playeda significant role.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revolution of Chinese movie concept in1980s get ahead of the movie creation, which directly leaded and speedsed thisturning process. The Chinese movie field developed the comprehensive debate onmovie concept, which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rn transition of the wholesocial and culture. From discarding the culture absolutism brought by The CultureRevolution, returning to the ontology of movie art and debate on the "dramatic"and"literariness" of movies, to the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western modern movietheory resource, accomplish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ovieacademic discourse, and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business and entertainment moviesfacing the modern market, contending of breaking the "Xie Jin Mode" in the name ofmodernity, modernization or modernity has become the leading tendency of debate of Chinese movie concept.These collisions of the movie concept and the discussionsof movie theories which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ransition of movieconcepts make1980s the irreplaceable historical position in the whole Chinesemovie academic history. Today, the retrospect of the debate on movie concept in1980s has both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vie is in anew crossroad. Reviewing the history, clearing our thinking, making use of thebeneficial resources and reflecting the defects can point to a new direction forChinese movie. This dissertation turns back to the live history of the debate onmovie concept in1980mainland China and re-reads the significant literaturereferring to Chinese movie concept.Und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modernization"and the logic of Chinese movie study development and in the base of collection anddiscrimination the most typical academic text in1980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generaliz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ovie conception represented bythese debates and reflect the gain and loss of this transformation in1980s.
     In the perspective of academic history, this dissertation believes that in this processof transformation which takes modernity as the direction, the Chinese movieemphasized the art ontology, breaking through the political dogma. Thistransformation pushed forward the movie exploration on behalf of the fourth andfifth generation directors, which formed the new wave of Chinese movie in1980s.On the other hand, the debate in this period dependented too much on western movietheories to ignore the reasonable part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in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hinese movie so that it had some negative compositionswhich aroused the review and reflection for us while re-reading the debate ofChinese movie concept in1980s.
引文
4査建英主编:《80年代访谈录·李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第278页。
    5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6页,张卫语。
    15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文汇报》1986年7月18日。
    17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90页。
    18参见《电影艺术》2013年第2期,卷首语。
    19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
    20参见白景晟:《丢掉戏剧的拐棍》,载《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79年第1期。
    21载钟惦棐:《一张病假条》,1980年3月导演会议召开期间,钟惦棐向丁峤同志请假信件,后经钟惦棐先生补充完善,发表在《电影通讯》1980年第10期。
    22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作作法>》,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
    24具体表述参见陈犀禾:《中国电影学术发展史纲》,《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5査建英主编:《八十年代:访谈录·陈平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第134页。
    26査建英主编:《80年代:访谈录》,“写在前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第11页。
    27关于“中国电影研究”,参见本文绪论第二部分“研究方法”。亦可参见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8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37-38页。
    29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31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上海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4期,第42页。
    34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载《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版,第65页。
    36参见许纪霖主编:《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总论”,第4页。
    3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1983年版,第183页。
    38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版,第2页。
    40西方电影理论通常被划分为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参见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46.页。
    41许纪霖主编:《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社2007年版。
    42甘阳主编:《80年代文化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原版序第1页。
    44详见陈犀禾:《在文研院读研——30年前的印象点滴》,载丁亚平主编:《电影史学的建构与现代化——李少白与影视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227-228页。
    45[美]韦勒克、奥斯丁·沃伦著:《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三联出版社1984年版,第31页。
    47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9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上海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4期,第37页。
    50[德]韦伯:《学术与政治:韦伯的两篇演说》,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1陈平原著:《学科史丛书总序》,《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页。
    52参见许纪霖主编:《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总论”,第19页。
    53《二十一世纪》(香港),1994年6月号总第23期“三边互动”栏目。
    54陈平原著:《学科史丛书总序》,《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第1页。
    55参见余三定:《学术史:“研究之研究”(代序)》,载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版,第3-4页。
    56陈平原:《“当代学术”如何成“史”》,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
    57刘曙光在《关于“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
    58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上海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4期,第37-38页。
    59陈平原:《“当代学术”如何成“史”》,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
    60《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Post-Theory:Reconstructing Film Studies》由大卫·鲍德维尔(David Bordwell)、诺埃尔·卡罗尔(Noel Carroll)主编,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Reinventing Film Studies》由克里斯汀·葛兰希尔(Christine Gledhill)、琳达·威廉姆斯(Linda Williams)主编,Hodder Arnold出版社2000年出版。
    61参见【美】大卫·鲍德维尔、诺埃尔·卡罗尔主编:《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前言”部分的论述。
    62【美】大卫·鲍德维尔:《当代电影研究与宏大理论的嬗变》,参见【美】大卫·鲍德维尔、诺埃尔·卡罗尔主编:《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52页。
    63孙绍谊:《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理论与方法》,《当代电影》2009年第4期,第82页。
    64参见许纪霖、罗岗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9月版,“总论”第3页。
    65详见张英进著:《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
    6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着重号为本文所加。
    68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1979年10月30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4页,第269页。着重号为本文所加。
    69参见许纪霖著《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0月版,第5页。
    75参见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42—43页。另参见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897—2001》(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George S. Semsel,HongXia,Jianping Hou,Chinese film theory: a guide to the new era,Praeger,New York:1990,p.24—96.
    76査建英主编:《80年代访谈录·李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第278页。
    771980年3月导演会议召开期间,钟惦棐向丁峤同志请假信件,后经钟惦棐先生补充完善,发表在《电影通讯》1980年第10期。
    79邵牧君:《现代化与现代派》,《电影艺术》1979年第5期,第36页。
    81参见谭霈生:《“舞台化”与“戏剧性”——探讨电影与戏剧的同异性》,《电影艺术》1983年第7期,第1—15页。
    82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84白景晟:《丢掉戏剧的拐棍》,载《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79年第1期。
    85参见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87钟惦棐:《一张病假条》,载《电影通讯》1980年第10期,第34页。
    88钟惦棐:《“离婚”后话》,载《钟惦棐文集》,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91参见钟惦棐著:《起搏书·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44页。
    93郭青、王忠全:《戏剧性·文学性·电影性——近年来关于电影艺术本性问题的讨论综述》,《电影艺术》1983年第8期,第33页。
    941976年10月21日,文化部开始组织复审并恢复发行放映大批曾被“四人帮”诬为“毒草”的影片。参见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下),第638页。
    951978年6月6日—14日,文化部和中国影协联合在北京举办了“文化部电影系统揭批‘四人帮’罪行大会”。具体揭批文章参见《“四人帮”是电影事业的死敌——文化部电影系统揭批“四人帮”罪行大会发言汇编》(内部发行),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11月。
    961978年7月20日,文化部发出《关于加强对电影剧本审查工作的通知》。具体参见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下),第649页。
    97同上,第652页。
    98参见钟惦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言》,载《电影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64页。
    99参见钟惦棐:《“离婚”后话》,载《电影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88页。
    100即《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载于《人民日报》1967年5月29日。
    101载《文汇报》1968年5月23日。
    102于会泳:《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文汇报》1968年5月23日。
    103载《红旗》1969年第11期。
    107参见舒晓鸣著:《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
    108翟建农著:《红色往事:1966年——1979年的中国电影》,台海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82页。
    110参见北京电影制片厂《智取威虎山》摄制组:《还原舞台高于舞台》,原载《红旗》杂志1971年第3期。
    111邵牧君:《现代化与现代派》,《电影观念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原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5期。
    114钟惦棐:《“离婚”一案》,载《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237页。
    115参见钟惦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言》,载《电影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65-266页。
    116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6页,杨远婴语。
    117载《人民电影》1978年第1期、1978年第2、3期。
    118白景晟:《关于电影艺术的特性——从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谈起》,《人民电影》1978年第2、3期。
    119参见钟惦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言》,载《电影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66页。
    120参见钟惦棐:《王贵科出殡》,载《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390页。
    121参见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43页。
    123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文化》(丛刊)1980年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5页。
    124参见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文化》(丛刊)1980年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5-11页。
    125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文化》(丛刊)1980年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19页。
    126载《文艺研究》1982年第1期。
    127该文原载《电影剧作》1982年第1期,后收录在《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10月版。
    128荒煤:《不要忘了文学》,《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4页。
    131详见郑雪来:《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兼与张骏祥同志商榷》,载《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原载《电影新作》1982年第5期。
    132这些文章散见于1980年至1985年4月的《电影新作》、《电影文学》、《电影创作》、《银幕创作》、《文学评论》等刊物。后收录在《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133例如,张骏祥《电影新作》1983年第4期上发表《再谈电影文学与电影的文学价值——第三届金鸡奖发奖大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对张卫、郑雪来的质疑予以回应。郑雪来在《电影文学》1983年第12期、1984年第1、2期连载了《电影剧作理论探讨》,张卫在《电影文学》1986年第4期发表《电影与文学的交叉点和分歧点》。
    134朱玛:《论电影与电影文学的几个问题》,载《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34页。原载《电影文学》1984年第4期。
    135梁启超著:《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
    136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6页,张卫语。
    138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6页,张卫语。
    144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7页,张卫语。
    145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9月版,第825页。
    148《加强党对电影创作领导的决定》(1951年3月),此文为文化部呈中宣部的报告。载吴迪(启之)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81页。
    149张骏祥:《佳果庆国寿》,《电影艺术》1979年第6期,第10页,第37页。(1979年10月,根据在献礼片导演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
    154张卫:《“电影的文学价值”质疑——与张骏祥同志商榷》,《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71页。原载《电影文学》1982年第6期。
    155钟惦棐:《电影文学要改弦更张》,《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32页。原载《电影新作》1983年第1期。
    156张骏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根据在上海电影剧作所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载《电影艺术》1956年S1期,第50页。
    157张骏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续)——根据在上海电影剧作所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载《电影艺术》1956年S2期,第33页。
    161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文化》(丛刊)1980年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5页。
    162参见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8页,倪震语。
    163荒煤:《不要忘了文学》,《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25页。原载《电影剧作》1982年第1期。
    164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文化》(丛刊)1980年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11页。
    165张骏祥:《再谈电影文学与电影的文学价值》,《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35页。原载《电影新作》1983年第4期。
    166[港]林年同、古苍梧:《关于当前中国电影创作问题的意见》,载《电影通讯》(内部刊物)1980年第17期,第28页。
    167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通讯》(内部刊物)1980年第11期,扉页。该文是根据张俊祥在国庆三十周年献礼片第二次导演总结学习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168张骏祥:《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电影文化》(丛刊)1980年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1页。
    169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6页,倪震语。
    170马德波、戴光晰:《“非戏剧化”纵横论》,《电影观念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200页。原载《当代电影》1984年第3期。
    171杨延晋、薛靖:《电影美学随想》,《电影艺术》1980年第5期。
    173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43页。
    174戴锦华著:《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13页。
    175质疑和商榷的重要论文后均被收录进《电影观念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和《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
    176参见《二十一世纪》(香港),1994年6月号总第23期“三边互动”栏目。
    177参见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15页。郑雪来:《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程季华:《陈荒煤同志二三事》,《程季华自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9月版。
    178详见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与“洋务派”》,《电影艺术》1995年第3期,第29页。
    179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与“洋务派”》,《电影艺术》1995年第3期,第29页。
    182卷首语,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编,《电影艺术译丛》1953年第1号,中央电影局出版。
    183详见郑雪来:《感慨话当年——祝贺<世界电影>创刊50周年》,《世界电影》2002年第6期,第11页。
    184电影艺术译丛编辑部:《电影艺术译丛》1962年第1辑,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3月版,第270页。
    185参见郑雪来:《感慨话当年——祝贺<世界电影>创刊50周年》,《世界电影》2002年第6期,第11页。18680年代以后统一译作“巴赞”。
    187[美]尼克·布朗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翻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02页。
    188转引自[美]达德利·安德鲁著:《巴赞传》,张田、张立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4月版。该文载《克劳德·贝朗热在安德烈·巴赞葬礼上的演说》(达德利·安德鲁根据法文译成英文),是法国最大的日报《自由巴黎人》的创办者暨总编辑克劳德·贝朗热在1958年11月14日,法国诺让圣萨蒂南巴教堂,为巴赞其献上的一份正式颂词。
    189参见[美]达德利·安德鲁著:《巴赞传》,张田、张立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4月版,第1-3页。
    190罗艺军:《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初版序言,第25页。
    191I·泰洛夫的《意大利进步电影》(苏联《新时代》杂志1953年第52期),陈元珍译。该译文刊载于《电影艺术译丛》1954年第3期。
    196胡克著:《中国电影理论史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26页。
    197参见[美]尼克·布朗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页。
    198参见《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第46页,注释1。
    199参见《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第46页。该文的英文原文载于比尔·尼柯尔斯主编:《电影与方法论文集》,美国加州大学,1976年版,第388-400页(Movies and Methods: AnAnthology, Volume1,Bill Nichol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中文译文未正式公开发表,刊载于《西方关于两种理论的讨论》(国外电影参考资料单行本第36号,第1-18页),北京电影学院1980年1月。
    200该文发表在《影剧美术》1980年第4期,后收录在《白景晟文集》(内部交流资料,未公开出版)。
    201白景晟:《蒙太奇理论的建立与发展》,《白景晟文集》(内部交流资料,未公开出版),第81页。原文载《影剧美术》1980年第4期。
    202白景晟:《谈谈蒙太奇的发展》,《电影艺术》1979年第1期,第54页。
    203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第44页。
    205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第46页。
    208载《电影文化》(丛刊)1980年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4月版。
    209远婴:《现代性、文化批评和中国电影理论——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主潮》,载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210远婴:《现代性、文化批评和中国电影理论——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主潮》,载中国电影家协会编《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211参见张暖忻:《努力拍摄一部有追求的影片——<沙鸥>导演阐述节录》,《电影文化》(丛刊)1981年第3辑,第100-108页
    212载《文艺研究》1984年第1期。
    213载《当代电影》1984年第1期。
    214陈犀禾:《论巴赞的电影真实观念》,载《当代电影》1984年第1期,第130页。
    215美国当代著名电影学者J. Dudley Andrew今译达德利·安德鲁。
    217载《世界电影》1978年第1期(总第8期),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1978年10月版,“复刊词”第4-5页。
    220参见罗勃·科佩兰德:《评<主要电影理论>》,伍菡卿译,《电影艺术译丛》1978年第1期,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6月版,第290页。
    227李幼蒸:《电影理论和符号学:“80年代”忆往》,《电影艺术》2009年第4期,第119-120页。
    230李幼蒸:《结构主义与电影美学》,《电影艺术译丛》1980年第3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73页。
    231参见李幼蒸:《结构主义与电影美学》,《电影艺术译丛》1980年第3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6月版。
    232李幼蒸:《结构主义与电影美学》,《电影艺术译丛》1980年第3期,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第176页。
    233胡克著:《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第65页。
    236戴锦华:《学术自传》,载戴锦华著:《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3-4页。
    237胡克著:《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47页。
    238程季华、陈梅:《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综述》,载程季华著:《程季华自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9月,第488页。
    239胡克:《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第66页。
    240至全文完稿,笔者查阅了相关史料,也无法证明该文章之前是否被公开发表。
    241程季华、陈梅:《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综述》,载程季华著:《程季华自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481页。
    242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年纪事1949.7—1998.10》(征求意见稿),第144页。
    243具体讲课内容参见由崔君衍整理的《现代电影理论信息》,《世界电影》1985年第2、3、4期。
    244[美]尼克·布朗等:《中国近在咫尺》,郝大铮、陈犀禾译,《世界电影》1986年第1期,第233页。
    245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年纪事1949.7-1998.10》(征求意见稿),1999年8月,第153页。
    246参见程季华、陈梅:《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综述》,载程季华著:《程季华自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483-484页。
    248Nichols Bill, Movies and Methods: An Anthology(VolumeⅠ),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
    249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年纪事1949.7-1998.10》(征求意见稿),1999年8月,第210页。
    250参见程季华、陈梅:《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综述》,载程季华著:《程季华自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488页。
    251李幼蒸编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11月版。
    252邵牧君编:《电影理论文选》,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年12月版。
    253根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年纪事1949.7-1998.10》(征求意见稿)记载,1、2、3、5届参加讲习班的学员人数分别为:30名、51名、67名、70余名。第4届学员人数不详。
    254载《世界电影》1985年第2、3、4期。
    269载《世界艺术与美学》(第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12月版。
    270载《影视文化》(1),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
    271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6期。
    272载《影视文化》(1),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9月版。
    276参见[英]裴开瑞编:《西方电影研究主要著作介绍》(上、下),《电影艺术》1986年第5、6期。
    277胡克:《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第69页。
    278载《世界电影》1985年第2、3、4期。
    279载《当代电影》1988年第3期。
    280载《电影艺术》1988年第3期。
    281远婴:《现代性文化批评和中国电影理论——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主潮》,《电影艺术》1999年第1期,第20页。
    283许纪霖、罗岗等著:《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9月版,“总论”第6页。
    285戴锦华、李奕明、钟大丰:《电影:雅努斯时代》,《电影艺术》1988年第9期,第7页,钟大丰语。
    286钟惦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届年会上的引言》,载钟惦棐著:《电影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50页。
    287该文由戴锦华教授通过E—mail发给作者的《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未刊出版)。戴锦华、王炎:《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文景》2013年第1、2合刊,总第94期。
    288程季华、陈梅:《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综述》,载程季华著:《程季华自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483页。
    289邵牧君:《纯与非纯——当代电影理论走向辨析》,《电影艺术》1988年第3期,第8页。
    290贝·休斯顿、尼·布朗:《美国大学中的电影教学》,孙建秋、肖模译,《世界电影》1987年第3期。
    292详见贝·休斯顿、尼·布朗:《美国大学中的电影教学》,孙建秋、肖模译,《世界电影》1987年第3期,第248—249页。
    293赵国新:《新左派》,《外国文学》2004年第3期,第62页。
    294程季华、陈梅:《暑期国际电影讲习班综述》,载程季华著:《程季华自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482页。
    295该文由戴锦华教授通过E—mail发给作者的《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未刊出版)。戴锦华、王炎:《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文景》2013年第1、2合刊,总第94期。
    296[美]克·布朗等:《中国近在咫尺》,郝大铮、陈犀禾译,《世界电影》1986年第1期。该文译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研究院出版的《电影》第14期(1985年春季号),翻译时略有删节。
    297[美]克·布朗等:《中国近在咫尺》,郝大铮、陈犀禾译,《世界电影》1986年第1期,第233页。
    300[美]克·布朗等:《中国近在咫尺》,郝大铮、陈犀禾译,《世界电影》1986年第1期,第241页。
    301陈山:《回望与反思:30年中国电影理论主潮及其变迁》,《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35页。
    302胡克著:《中国电影理论史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48-249页。
    303陈山:《回望与反思:30年中国电影理论主潮及其变迁》,《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36页。
    304载《世界电影》1985年第2期。
    305详见北京电影学院院志编辑委员会编:《北京电影学院院志》,北京电影学院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09-310页。
    307[美]尼克·布朗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3页。
    309参见[美]尼克·布朗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2—4页。
    310崔君衍:《现代电影理论信息(第一部分)》,《世界电影》1985年第2期,第98页。
    311详见[美]尼克·布朗:《巴赞:当代电影理论的背景》,《电影艺术》1987年第5期。
    312陈山:《回望与反思:30年中国电影理论主潮及其变迁》,《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37页。
    313详见[美]尼·布朗:《电影:意识形态的观点》,陈梅译,《电影艺术》1988年第3期,第64页。
    314[美]尼·布朗:《电影:意识形态的观点》,陈梅译,《电影艺术》1988年第3期,第64页。
    315参见[美]尼·布朗:《巴赞:当代电影理论的背景》,陈梅译,《电影艺术》1987年第5期,第61-63页;崔君衍:《现代电影理论信息(第一部分)》,《世界电影》1985年第2期,第92-97页;
    316胡克:《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当代电影》1995年第3期,第69页。该文在论及姚晓濛的《电影美学》时指出“查其理论渊源,是套用尼克·布朗先生在电影学院讲课的理论模式”。
    317邵牧君:《纯与非纯——当代电影理论走向辨析》,《电影艺术》1988年第3期,第8页,注释1。
    318张明堂:《审视目光的交融——“国际电影讲习班”漫笔之一》,《电影艺术》1987年第10期,第51-52页。
    319张明堂:《审视目光的交融——“国际电影讲习班”漫笔之一》,《电影艺术》1987年第10期,第52页。
    321胡克:《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当代电影》1995年第3期,第69页。
    322钟惦棐:《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18页。
    323钟惦棐:《<电影美学问题>序》,载郑雪来著:《电影美学问题》,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6月版。
    324张卫:《钟老电影美学思想初探》,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25页。
    325具体参见仲呈祥、陈犀禾、俞虹、钟大丰等的文章。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326参见俞虹:《四十年的探求》,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15页。
    327陈墨:《钟惦棐素描:宣传干部、文人和思想者》,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60页。
    328参见陈犀禾、潘国美:《钟惦棐的新美学和中国的新电影——论钟惦棐的美学思想和历史地位》,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53页“注释1”。
    329罗艺军:《陈荒煤与钟惦棐——重读一封旧信有感》,载《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第56页。
    330俞虹:《四十年的探求》,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15页。
    331陈犀禾、潘国美:《钟惦棐的新美学和中国的新电影——论钟惦棐的美学思想和历史地位》,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53页。
    333陈犀禾、潘国美:《钟惦棐的新美学和中国的新电影——论钟惦棐的美学思想和历史地位》,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59页。
    334钟惦棐:《起搏书·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45页。
    335钟惦棐:《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18页。
    336钟惦棐:《电影形式和电影民族形式》,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06页。
    337钟惦棐著:《电影策·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3页。
    338钟惦棐:《“名”的糊涂》,载《钟惦棐文集》(下),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704页。
    339甘惜分:《深深的怀念》,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49页。
    340钟惦棐:《白云下面是故乡》,《钟惦棐文集》(上),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667页。
    341参见钟惦棐:《白云下面是故乡》,《钟惦棐文集》(上),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670页。
    343参见钟惦棐:《不发灯油的一年》,《钟惦棐文集》(下),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642页。
    344钟惦棐:《延安回忆片段》,《钟惦棐文集》(下),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643页。
    345钟惦棐:《回延安唱歌》,《钟惦棐文集》(下),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167页。
    346钟惦棐:《从天心凼到延安》,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11页。
    348钟惦棐:《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19页。
    349钟惦棐:《<无罪的人>为什么不是消极影片》,载钟惦棐著:《陆沉集》1983年6月版,第127页。
    350钟惦棐:《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载钟惦棐著:《起搏书》1986年4月版,第139页。
    351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443页。
    352仲呈祥:《千古文章一生磊落——恩师钟惦棐先生逝世20周年祭》,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5页。
    353参见罗学蓬:《钟惦棐和<电影的锣鼓>》(节录),载吴迪(启之)主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中卷:1956-1965),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163页。原文载《炎黄春秋》2001年第12期。
    354钟惦棐:《白云下面是故乡》,载《钟惦棐文集》(上),华夏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671页。该文写于1980年11月21日,原载《几江》1981年第1期。
    355钟惦棐:《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载钟惦棐著:《起搏书》1986年4月版,第131页。
    356参见甘惜分:《深深的怀念》和仲呈祥:《“松竹梅品格皆备,才学识集于一身”——著名电影美学家、评论家钟惦棐晚年生活琐忆》,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46页和第308页。
    357钟惦棐:《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载钟惦棐著:《起搏书》1986年4月版,第131页。
    359载钟惦棐著:《陆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76页。
    360钟惦棐:《电影的锣鼓》,载钟惦棐著:《陆沉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6月版,第449页。
    361钟惦棐:《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40页。
    362陈犀禾、潘国美:《钟惦棐的新美学和中国的新电影——论钟惦棐的美学思想和历史地位》,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59页。
    363钟惦棐著:《电影美学:1982·后记》,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83年版,第348页。
    364钟惦棐:《<花枝俏>随想》,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77页。
    365钟惦棐:《电影美学的追求》,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50页。
    366钟惦棐著:《电影策·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2页。
    367毛泽东在《讲话》前言中的具体表述为“什么是我们的问题的中心呢?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参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9月版,第810页。
    368钟惦棐:《电影文学断想》,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33页。
    369钟惦棐:《电影文学断想》,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32页。
    370钟惦棐:《<电影美学问题>序》,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292页。
    371钟惦棐:《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140-141页。
    372钟惦棐:《起搏书·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445页。
    374钟惦棐:《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电影美学》,载钟惦棐著:《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第32页。
    376参见俞虹在《四十年的探求》,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实际回声》,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19页。
    377陈犀禾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90页。
    378Chen Xihe,Shadowplay:Chinese Film Aesthetic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Fundamentals,George S. Semsel,Hong Xia,Jianping Hou,Chinese film theory: a guide to the new era,Praeger,New York:1990, p203.
    379参见孙绍谊:《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历史与方法》,载《当代电影》2009年第4期,第82页。
    381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载《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
    382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其实,在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究竟有没有自己的电影理论体系?”的问题本身也存在巨大争议。
    383陈犀禾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钟大丰的《“影戏”理论的历史溯源》,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3期。
    384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83页。
    385李陀:《“看不见的手”——谈电影批评与深层文化心理》,《当代电影》1988年第4期,第34-35页。原载《影视文化》丛书第1辑。
    386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82页,编者按。
    387吴迎君:《中国“影戏”理论的语境及源流》,《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第38页。
    390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83页。
    392颜纯钧:《影戏美学的“呓语”》,载颜纯钧著:《与电影共舞》,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394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90页。
    395参见钟大丰:《论“影戏”——中国初期的电影观念及其银幕体现》,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396参见李少白:《怪人乎?常人乎?——说说我所知道的贾霁同志》,载丁亚平主编:《电影史学的建构与现代化——李少白与影视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212页。
    397参见陈犀禾:《在文研院读研——30年前的印象点滴》,载丁亚平主编:《电影史学的建构与现代化——李少白与影视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227—229页。
    398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载《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第44页。
    399关于这场论争的相关背景,详见本文第一章:“电影的‘戏剧性’:美学原则还是政治原则?”
    400参见陈犀禾:《在文研院读研——30年前的印象点滴》,,载丁亚平主编:《电影史学的建构与现代化——李少白与影视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年版,230页。
    401参见陈犀禾的《在文研院读研——30年前的印象点滴》和钟大丰的《严谨与开放——李少白老师带我
    402参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20—40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1983年7月。该书为活页函套装。
    403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载《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第44页。
    407参见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载《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第44页。该文后来绝大部分发表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
    408参见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载《电影艺术》2008年第4期,第44页。
    410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412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作作法>》,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
    413钟大丰:《“影戏”理论历史溯源》,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3期。
    414侯曜:《影戏剧本作法》,重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3期。侯曜的《影戏剧作作法》由上海泰东书局于1926年出版。
    419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90页。
    420参见李陀:《“看不见的手”——谈电影批评与深层文化心理》,《当代电影》1988年第4期。原载《影视文化》丛书第1辑。
    421参见陈平原:《学术史研究随想》,载《学人》第1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422参见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423Chen Xihe, Shadowplay:Chinese Film Aesthetic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Fundamentals,George S. Semsel, Hong Xia, Jianping Hou, Chinese film theory: a guide to the new era, Praeger, New York:1990.
    424Chen Xihe, Shadowplay:Chinese Film Aesthetic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Fundamentals,George S. Semsel, Hong Xia, Jianping Hou, Chinese film theory: a guide to the new era, Praeger, New York:1990.p203.
    425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钟惦棐等序:《探索电影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87年5月版。426
    428参见陈犀禾:《第五代意识——<猎场扎撒>漫议》,载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钟惦棐等序:《探索电影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87年5月版,第260—264页。
    429陈犀禾:《第五代意识——<猎场扎撒>漫议》,载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钟惦棐等序:《探索电影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87年5月版,第261页。
    434参见许纪霖主编:《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社2007年版,“总论”第7-12页。
    435参见林毓生著:《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49页。
    436李陀:《“看不见的手”——谈电影批评与深层文化心理》,《当代电影》1988年第4期,第34-35页。原载《影视文化》丛书第1辑。
    442颜纯钧:《影戏美学的“呓语”》,载《与电影共舞》,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445陈犀禾:《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电影美学——论电影美学的对象和方法》载《当代电影》1987年第6期
    446Chen Xihe, Shadowplay Chinese Film Aesthetic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Fundamentals,George S. Semsel, Hong Xia, Jianping Hou, Chinese film theory: a guide to the new era,,Praeger, New York:1990.
    447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
    449郑雪来:《<看不见的手>质疑——答<影视文化>记者问》,《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
    450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82页。
    451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43页。亦可参见英文版Chen Xihe, Chinese Film Scholarship in Chinese, YingjinZhang,Acompanion to ChineseCinema, Malden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12, p474.
    452査建英主编:《80年代:访谈录·陈平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第139页。陈平原语。
    453査建英主编:《80年代访谈录·李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第278页。李拓语。
    454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当代电影》2008年第11期,第9页,张卫语。
    455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载《当代电影》1986年第1期,第90页。
    456参见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232页。
    463本社编、钟惦棐等序:《探索电影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5月。
    464参见钟惦棐:《电影美学:1982·后记》,中国文艺联合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50页。
    465转引自饶朔光:《走向多元分化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时期电影理论批评回顾》,《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第78页。原文《论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载《西部电影》1987年第1、2期。
    468宋崇、郑洞天、饶曙光、沈及明:《对话:娱乐片》,载《当代电影》1987年第2期,第8页。
    469《影坛二骗——不可容忍的<浅影>》,《中国青年报》1982年5月9日。
    470郑洞天:《关于电影商品性的再认识——在“电影导演艺术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载《电影艺术》1984年第10期,第27—30页。
    471谢飞:《电影观念我见——在“电影导演艺术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电影艺术》1984年第12期,第11页。
    472参见《文艺报》1986年2月1日。
    473参见“探索电影的拷贝发行纪录列表”,载张卫:《新时期大众观影心理变迁(1979—1989)》,《电影艺术》1999年第2期,第17页。
    474李陀、陈犀禾、郝大铮、孔都、姚晓濛等:《对话:娱乐片》,载《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第56页。
    475《当代电影》1987年第1-3期连续刊发了三期《对话:娱乐片》。参与讨论的除了电影理论家、电影批评家,还有电影创作者。
    477李陀语。参见李陀、陈犀禾、郝大铮、孔都、姚晓濛等:《对话:娱乐片》,载《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第56页。
    478陈犀禾语。参见李陀、陈犀禾、郝大铮、孔都、姚晓濛等:《对话:娱乐片》,载《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第56页。
    479饶曙光语。参见宋崇、郑洞天、饶曙光、沈及明:《对话:娱乐片》,《当代电影》1987年第2期,第15页。
    481一思:《电影和时代——回顾建国三十五年来的故事片创作》,载《电影艺术》1984年第10期,第6页。
    482成谷在《“文学创作”讲座上的讲话——电影艺术应该有更大的繁荣》,载《电影新作》1984年第3期。
    483参见《电影艺术应该有更大的繁荣》,载《电影艺术》1984年第11期,第17页。
    484李陀语。参见李陀、陈犀禾、郝大铮、孔都、姚晓濛等:《对话:娱乐片》,《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第57页。
    485姚晓濛语。参见李陀、陈犀禾、郝大铮、孔都、姚晓濛等:《对话:娱乐片》,《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第58页。
    486参见饶曙光语。参见宋崇、郑洞天、饶曙光、沈及明:《对话:娱乐片》,《当代电影》1987年第2期,第13页。
    487陈犀禾语。参见李陀、陈犀禾、郝大铮、孔都、姚晓濛等:《对话:娱乐片》,《当代电影》1987年第1期,第56页。
    488饶曙光语。参见宋崇、郑洞天、饶曙光、沈及明:《对话:娱乐片》,《当代电影》1987年第2期,第13页。
    490参见李道新著:《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月版,第426页。
    491参见章为:《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述评》,《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第4页。
    492章为:《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述评》,《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第4页。
    493陈昊苏:《关于娱乐片主体论及其他》,《电影通讯》1989年第3期,第13日。该短话是陈昊苏于1989年1月11日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494例如,施加明的《梅朵认为,多拍娱乐片不宜提倡》,《电影评介》1988年第12期、卢卫平的《论娱乐片主体与电影发展——兼与陈昊苏同志商榷》,《电影艺术》1989年第8期。
    495卢卫平:《论娱乐片主体与电影发展——兼与陈昊苏同志商榷》,《电影艺术》1989年第8期,第32页。
    496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郝建、杨勇:《类型电影和大众心理模式》,《当代电影》1988年第4期、江浩、张卫:《关于娱乐片的通信》《当代电影》1989年第3期、汪天云、祭光的《娱乐片的性格组合》,《当代电影》1989年第4期、花建的《游戏中的生存和选择——娱乐片本质探讨》,《当代电影》1989年第4期、王云缦的《娱乐片的主体创造和接受心理》,《当代电影》1989年第5期、杨剑明的《论电影的商品性》,《当代电影》1989年第5期。宫宇、祭光:《正名:类型电影作为艺术》,《当代电影》1989年第5期。
    497贾磊磊:《皈依与禁忌:娱乐片的双重选择》,《当代电影》1989年第2期,第28页。
    498参见李道新著:《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月版,第431页。
    499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发展史纲》,《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44页。
    500参见胡克著:《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12月版,第233页。
    501章为:《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述评》,《当代电影》1989年第1期。
    504参见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文汇报》1986年7月18日。
    506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香港中文大学廿五周年纪念讲座第四讲(一九八八年九月)》,载余英时著:《钱穆与中国文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188页。
    507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载《文汇报》1986年7月18日。以上“”内容均出自该文。亦可参见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谢晋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91—93页。
    508参见:《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亦可参见《八十年代谢晋电影研讨篇目》,《电影艺术》1990年第2期。
    509载《文汇报》1986年8月1日。
    510载《文汇报》1986年8月9日。
    511参见邵牧君:《为谢晋电影一辩》,载《文汇报》1986年8月9日。
    512载《电影艺术》1986年第10期。
    513参见夏衍在《要大力提高电影质量——在中国影协主席团委员座谈会上的讲话》,《电影艺术》1986年第10期,第6—7页。
    514参见钟惦棐:《谢晋电影十思》,《中国电影时报》1986年9月13日。
    515参见杨远婴:《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主潮》,载胡克、张卫、胡智锋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26页。
    516参见陈犀禾、黄望莉:《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载《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第15页。
    517详见金冠军、聂伟:《影像启蒙、想象中国与跨地阐释(代序)》,载金冠军、聂伟主编:《谢晋电影:中国语境与范式建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版,第2—8页。
    518参见萧功秦著:《超越左右激进主义——走出中国转型的困境》,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总论”第1页。
    519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载《文汇报》1986年7月18日。
    520朱大可:《缅怀钟惦棐、记住尊重人文价值的时代——80年代“谢晋电影模式大争鸣”回忆》,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世纪回声——钟惦棐逝世2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8页。
    521朱大可:《缅怀钟惦棐、记住尊重人文价值的时代——80年代“谢晋电影模式大争鸣”回忆》,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世纪回声——钟惦棐逝世2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8页。
    522参见王志敏、赵楠:《历史的讽刺力——谢晋遭遇了蝴蝶效应之后》,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26页。
    523详见许纪霖主编:《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总论”,第22页。
    524陈犀禾、黄望莉曾撰文指出:“谢晋是中国现代电影(以第五代为代表)出现之前,中国经典电影的最后一位大师。”参见陈犀禾、黄望莉:《最后一个大师——论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当代电影》2004年第1期,第15页。
    525参见倪震:《谢晋——20世纪中国主流电影的杰出代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26参见《谢晋生平与创作年表》,载《当代电影》2004年的1期。
    527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论谢晋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余秋雨:《论谢晋电影·序》,第2页。
    528[瑞士]皮亚杰著:《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
    529査建英主编:《80年代:访谈录·陈平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第136页。
    530朱大可:《缅怀钟惦棐、记住尊重人文价值的时代——80年代“谢晋电影模式大争鸣”回忆》,载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世纪回声——钟惦棐逝世2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8页。
    531参见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载《文汇报》1986年7月18日。
    532戴锦华:《学术自传》,载戴锦华著:《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页。
    533杨远婴:《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主潮》,载胡克、张卫、胡智锋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25页。
    534雅努斯(Janus)是罗马人的门神,也是罗马人的保护神。本文此处是挪用了这个概念,本文中是指中国电影学者既面向西方,同时又面向中国电影。参见戴锦华、李奕明、钟大丰:《电影:雅努斯时代》,载《电影艺术》1988年第9期。该文指出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雅努斯时代”。
    535戴锦华:《学术自传》,载戴锦华著:《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页。
    537胡克:《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当代电影》1995年第2期,第66页。
    538戴锦华著:《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540査建英主编:《80年代:访谈录·陈平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6月版,第138页。
    1.陈播主编.《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上、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2.吴迪(启之)编.《中国电影研究资料1949-1979(上、中、下)》[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四人帮”是电影事业的死敌——文化部电影系统揭批“四人帮”罪行大会发言汇编》[C](内部发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
    4.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电影观念讨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5.中国电影艺术编辑室.《电影的文学性讨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6.《电影艺术》编辑部、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电影编辑部合编.《再创作——电影改编问题讨论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7.钟惦棐主编.《电影美学:1982》[C],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
    8.钟惦棐主编.《电影美学:1984》[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9.张红军编.《电影与新方法》[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0.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1.陈犀禾、徐红等编译.《当代西方电影理论精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12.胡克、张卫等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13.张卫、浦震元等主编.《当代电影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4.陈荒煤主编.《当代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5.章柏青、贾磊磊主编.《中国当代电影史》(上、下)[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6.倪震主编.《改革与中国电影》[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17.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18.丁亚平主编.《1987—2001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19.章柏青、陆弘石主编.《电影锣鼓之世纪回声——钟惦棐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0.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1.程季华著,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程季华自选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22.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室《影视文化》编辑部编.《影视文化》[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3.李幼蒸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4.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5.电影艺术研究部编.《电影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新时期电影10年》[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7.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钟惦棐作序.《探索电影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28.丁亚平主编.《电影史学的建构与现代化——李少白与影视所的中国电影史研究》[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
    29.邵牧君主编.《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1.夏衍著.《劫后影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2.荒煤著.《解放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钟惦棐著.《电影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4.钟惦悱著.《起搏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5.钟惦棐著.《钟惦棐文集》(上、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6.姚晓濛著.《电影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7.胡克著.《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8.李道新著.《中国电影批评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9.张智华、史可扬著.《中国电影论辩》[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
    10.饶朔光、裴亚莉著.《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11.雍青著.《转折与延伸——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理论的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2.[美]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M],徐建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13.[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14.罗艺军,徐虹.《中国当代电影:补阙与反思》[M],香港: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2012年.
    15.张骏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年.
    16.倪震.《探索的银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
    17.饶曙光,裴亚莉.《新时期电影文化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
    18.裴亚莉.《电影语言现代化再认识》[M],北京:大众文化出版社,1999年.
    19.颜纯钧.《与电影共舞》[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20.[美]达德利·安德鲁.《巴赞传》[M],张田,张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1.倪震:《北京电影学院故事——第五代电影前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1.《毛泽东文选》[C](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2.《邓小平文选》[C](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8.甘阳主编.《80年代文化意识》[C],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新京报.《追寻80年代》[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0.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C],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2.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文学研究室编.《新时期文学六年(1976.10——1982年.9)》[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美]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增订本)[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10.
    3.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陈平原著.《作为学科的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许纪霖、罗岗等著.《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6.刘禾著.《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7.查建英著.《80年代访谈录》[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6.
    8.洪子城等著.《重返80年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杨庆祥等著.《文学史的多重面孔:80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贺桂梅著.《“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程光炜著.《文学讲稿:“80年代”作为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2.赵敦华著.《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3.[美]托马斯·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M],范岱年、纪树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李宝恒等译,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15.许纪霖.《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6.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7.秦晓.《当代中国问题:现代化还是现代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8.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9.[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M],牛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0.[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1.[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4.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5.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6.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7.陶东风,和磊.《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8.程中原,夏杏珍.《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9.高瑞泉,杨扬.《转折时期的精神转折——“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及其走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0.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2》[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32.赵智奎主编.《改革开放30年思想史(上、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979年—1989年《人民电影》、《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新作》、《电影评介》、《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
    2、1979年-1989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汇报》、《文化报》、《解放日报》等国内主要期刊。
    3、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印.《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81、1982、1984、1988、1989).
    4、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世界艺术与美学》编辑部编.《世界艺术与美学》(第1——11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5、《电影艺术译丛》(1952—1958,1962—1964,1978—1981),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6、《电影文化丛刊》(第1——8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电影文化》(改刊1982年第1——3期,1983年第1——6期).
    8、《世界电影》(1981第4期——1990年第6期)
    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1981—198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北京图书馆社会科学参考组、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合编.《全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1949-197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电影资料馆编.《全国报刊电影文章目录索引1980-198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3、北京电影学院编.《北京电影学院志(1950——1995)》.
    1、北京电影学院编.《西方关于两种理论的讨论》,(国外电影参考资料单行本第36号).
    2、北京电影学院编译:《电影结构主义专辑1》,(内部资料).
    3、北京电影学院编译:《电影结构主义专辑2》,(内部资料).
    4、白景晟.《白景晟文集》[C],(内部资料).
    5、季洪.《新中国电影事业建设四十年》[M],(内部资料).
    6、中国电影家协会艺术理论研究部编.《<城南旧事>资料》[C],(内部参考)
    7、中国电影家协会编.中国电影家协会编年记事(1949.7——1998.10)[Z],(征求意见稿).
    1、 Chen Xihe, Chinese Film Scholarship in Chinese, Yingjin Zhang, Acompanion to Chinese Cinema, Malden 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12.
    2、 George S. Semsel,Hong Xia,Jianping Hou,Chinese Film Theory: a guideto the new era,Praeger,New York:1990.
    3、 Bill Nichols,Movies and Methods: An Anthology, Volume1,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76.
    4、 Andrew,Dudley,The Major Film Theories:An Introduction,OxfordUniversity Press,1976.
    5、 Chen Xihe, Shadowplay:Chinese Film Aesthetics and Their Philosophicaland Cultural Fundamentals,George S. Semsel,Hong Xia,Jianping Hou,Chinese film theory: a guide to the new era,Praeger,New York:1990.
    6、 Robert Stam,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alden USA: BlackwellPublishing Ltd,2010.
    7、 Allen, Robert.C. And Douglas Gomery, Film History: 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85.
    8、 Andrew,Dudley, Concept in Film The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4.
    9、 Bordwell, David and Noel Carroll (eds), Post Theory: Reconstructing FilmStudie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6.
    10、Bordwell, David and Kristin Thompson,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5th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1.倪震、黄式宪、崔君衍、杨远婴、张卫、林锦爔,《80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J],《当代电影》2008(11).
    2.戴锦华、王炎,《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J],《文景》2013(1,2).
    3.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J],《电影艺术》2008(4).
    4.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J],《当代电影》1986年(1).
    5.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电影艺术》1979(3).
    6.钟惦棐.《一张病假条》[J],《电影通讯》1980年(1).
    7.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作作法>》[J],《当代电影》1986(1).
    8.陈犀禾.《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J],《上海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4).
    9.钟惦棐.《一张病假条》[J],载《电影通讯》(内部参考)1980(10).
    10.陈平原.《“当代学术”如何成“史”》[J],《云梦学刊》2005(4).
    11.刘曙光.《关于“当代学术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云梦学刊》2005(4).
    12.孙绍谊.《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理论与方法》[J],《当代电影》2009(4).
    13、白景晟.《丢掉戏剧的拐棍》[J],《电影艺术参考资料》1979(1).
    14、《第二次故事片导演创作总结学习会综述》[J],《电影通讯》1980年(10).
    15、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J],《当代电影》1986年(1).
    16、钟大丰.《影戏理论历史溯源》[J],《当代电影》1986(3).
    17、郭青、王忠全.《戏剧性·文学性·电影性——近年来关于电影艺术本性问题的讨论综述》[J],《电影艺术》1983(8).
    18、北京电影制片厂《智取威虎山》摄制组.《还原舞台高于舞台》[J],《红旗》杂志1971年(3).
    19、上海京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文章.《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对塑造杨子荣等英雄形象的一些体会》[J],《红旗》1969(11).
    20、白景晟.《关于电影艺术的特性——从电影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谈起》[J],《人民电影》1978(2,3).
    21、张骏祥.《谈谈电影质量、电影文学、电影评论问题》[J],《文艺研究》1982(1).
    22、荒煤.《不要忘了文学》[J],《电影剧作》1982(1).
    23、张骏祥.《再谈电影文学与电影的文学价值——第三届金鸡奖发奖大会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电影新作》1983(4).
    24、郑雪来.《电影剧作理论探讨》[J],《电影文学》1983(12)、1984(1,2).
    25、张卫.《电影与文学的交叉点和分歧点》[J],《电影文学》1986(4).
    26、张骏祥.《佳果庆国寿》[J],《电影艺术》1979(6).
    27、张骏祥.《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根据在上海电影剧作所座谈会上的发言整理》[J],《电影艺术》1956(1).
    28、[港]林年同、古苍梧.《关于当前中国电影创作问题的意见》[J],《电影通讯》(内部刊物)1980(17).
    29、I·泰洛夫.《意大利进步电影》[J]陈元珍译,《电影艺术译丛》1954(3).
    30、[法]安德烈·巴善.《蒙太奇运用的界限》[J],里新译,《电影艺术译丛》1962(1).
    31、[苏]爱森斯坦.《蒙太奇在1938》[J],[苏]普多夫金.《论蒙太奇》[J],[苏]罗姆.《简论蒙太奇》[J]、[法]安德烈·巴善.《蒙太奇运用的界限》[J]、[英]雷兹.《有声电影的蒙太奇》[J]、[波]伏兹尼亚考夫斯基.《儿童影片在蒙太奇处理方面的特殊问题》[J],《电影艺术译丛》1962(1).
    32、《电影艺术译丛》[J],1962(1)“编后记”.
    33、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J],《电影艺术》1979(3).
    34、白景晟.《谈谈蒙太奇的发展》[J],《电影艺术》1979(1).
    35、罗慧生的.《“总体现实主义”剖析——关于巴赞的电影美学思想》[J],《文艺研究》1984(1).
    36、陈犀禾.《论巴赞的电影真实观念》[J],《文艺研究》1984(1).
    37、杨延晋、薛靖.《电影美学随想》[J],《电影艺术》1980(5).
    38、胡克.《现代电影理论在中国》[J],《当代电影》1995(5).
    39、《8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回顾与今日电影理论策略》[J],《电影艺术》1994(5).
    40、郑雪来.《外国电影理论研究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J],《文艺研究》1999(3).
    41、罗艺军.《中国电影理论与“洋务派”》[J],《电影艺术》1995(3).
    42、郑雪来.《感慨话当年——祝贺<世界电影>创刊50周年》[J],《世界电影》2002(6).
    43、李幼蒸.《电影理论和符号学:“80年代”忆往》[J],《电影艺术》2009(4).
    44、皮·保·帕索里尼.《诗的电影》[J],桑重、姜洪涛翻译,《世界电影》1984(1).
    45、让·米特里:<电影美学与心理学>[J]》崔君衍译,《世界电影》1984(4、5).
    46、崔君衍整理.《现代电影理论信息》[J],《世界电影》1985(2、3、4).
    47、[美]尼克·布朗等.《中国近在咫尺》[J],郝大铮、陈犀禾译,《世界电影》1986(1).
    48、《现代电影理论信息》[J],《世界电影》1985(2、3、4).
    49、《巴赞:当代电影理论的背景》[J],《电影艺术》1987(5).
    50、《电影符号学:克里斯蒂安·麦茨》[J],《电影艺术》1987(9).
    51、《作者论的和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J],《电影艺术》1987(11).
    52、《电影:精神分析学观点》[J],《电影艺术》1988(1).
    53、《电影:意识形态的观点》[J],《电影艺术》1988(2).
    54、麦茨的《电影语言的符号学研究:我们离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远?》[J],《世界电影》1988(1).
    55、让·米特里的《影像的美学与心理学(三篇)》[J],《世界电影》1988(3).
    56、雅·凯玛邦的《什么是符号语用学》[J],《世界电影》1990(1).
    57、奥·巴赫莱的《电影生成符号学》[J],《世界电影》1990(1).
    58、丹尼尔·达杨的《经典电影的指导符号》[J],《当代电影》1987(7).
    59、廉·罗思曼的《反对“缝合式体系”》[J],《当代电影》1987(7).
    60、刘云舟的《弗朗索瓦·若斯特谈——当代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符号学》[J],《当代电影》1989(3).
    61、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上、下)[J]、《当代电影》1987(3、4).
    62、让-路易·博德里的《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J],《当代电影》1989(5).
    63、E.安·卡普兰的《母亲行为、女权主义和再现——情节剧和妇女影片(1910—1940)中的母性》[J],《当代电影》1988(6).
    64、查·阿尔特曼的《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J],《当代电影》1989(1).
    65、裴开瑞编写的《西方电影研究主要著作介绍》(上、下)[J],《电影艺术》1986(5、6).
    66、齐隆壬.《1964-1985电影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与沿革》[J],《当代电影》1988(3).
    67、邵牧君的《纯与非纯——当代电影理论走向辨析》[J],《电影艺术》1988(3).
    68、远婴:《现代性文化批评和中国电影理论——八九十年代电影理论发展主潮》[J],《电影艺术》1999(1).
    69、戴锦华、李奕明、钟大丰.《电影:雅努斯时代》[J],《电影艺术》1988(9).
    70、邵牧君.《纯与非纯——当代电影理论走向辨析》[J],《电影艺术》1988(3).
    71、贝·休斯顿、尼·布朗.《美国大学中的电影教学》[J],孙建秋、肖模译,《世界电影》1987(3).
    72、赵国新.《新左派》[J],《外国文学》2004(3).
    73、陈山.《回望与反思:30年中国电影理论主潮及其变迁》[J],《当代电影》2008(11).
    74、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J],《影视文化》第1).
    75、[美]尼克·布朗.《巴赞:当代电影理论的背景》[J],《电影艺术》1987(5).
    76、崔君衍.《现代电影理论信息(第一部分)》[J],《世界电影》1985(2).
    77、[美]尼·布朗.《电影:意识形态的观点》[J],陈梅译,《电影艺术》1988(3),第64页.
    78、张明堂.《审视目光的交融——“国际电影讲习班”漫笔之一》[J],《电影艺术》1987(10).
    79、罗艺军.《陈荒煤与钟惦棐——重读一封旧信有感》[J],《当代电影》2004(1).
    80、孙绍谊.《电影研究的“历史转向”:历史与方法》[J],载《当代电影》2009(4).
    81、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J],《电影艺术》2008年,第4).
    82、吴迎君.《中国“影戏”理论的语境及源流》[J],《电影艺术》2008(4).
    84、李陀.《“看不见的手”——谈电影批评与深层文化心理》[J],《当代电影》1988(4).
    85、张振华.《我国“影戏”传统及其文化嬗变》[J],《北京社会科学》1997(2).
    86、孙炜炜.《后现代“影戏”——电影的当代身份》[J],《世界电影》2004(4).
    87、姚小亭的《中国电影的戏剧观念》[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88、胡文谦.《“影戏”:“影”、“戏”与电影艺术——中国早)电影观念研究》[J],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89、李晋生.《从“影戏”到“电影”——谈欧阳予倩对我国电影理论发展的贡献》[J],《电影创作》1996(1).
    90、马琳.《影戏说与观赏性》[J],《电影艺术》2006(4).
    91、吴迎君.《论胡金铨电影的“中国美学”体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8(3).
    92、吴迎君.《费穆之<生死恨>的“影戏”美学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的美学形式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4).
    93、吴迎君.《中国“影戏”表演理论的现代阐释——石挥表演理论的建构与重构》[J],《当代电影》2009(5).
    94、陆绍阳.《“影戏”传统对“十七年”电影叙事的影响》[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5、周丹.《新时)中国电影影戏观及其创作实践研究》[J],湖南大学2008年.
    96、郦苏元.《“影戏”辨析》[J],《当代电影》2011(1).
    97、郦苏元.《关于中国早)电影理论》[J],《当代电影》1994(4).
    98、钟大丰.《论“影戏”——中国初)的电影观念及其银幕体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1985(2).
    99、侯曜.《影戏剧本作法》[J],《当代电影》1986(1、3).
    100、陈犀禾.《中国电影艺术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电影美学——论电影美学的对象和方法》[J],《当代电影》1987(6).
    101、钟大丰的《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再论“影戏”》(上、下),载《电影艺术》1994(1、2).
    102、郑雪来.《<看不见的手>质疑——答<影视文化>记者问》[J],《当代电影》1989(1).
    103、贾磊磊.《皈依与禁忌:娱乐片的双重选择》[J],《当代电影》1989(2).
    104、饶朔光.《走向多元分化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新时)电影理论批评回顾》[J],《当代电影》1995(2).
    105、宋崇、郑洞天、饶曙光、沈及明.《对话:娱乐片》[J],《当代电影》1987(2).
    106、李陀、陈犀禾、郝大铮、孔都、姚晓濛等.《对话:娱乐片》[J],载《当代电影》1987(1).
    107、郑洞天.《关于电影商品性的再认识——在“电影导演艺术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J],《电影艺术》1984(10).
    108、杨剑明.《论电影的商品性》[J],《当代电影》1989(5).
    109、李陀等.《对话娱乐片》[J],《当代电影》1987(1),第59页.
    110、陈昊苏.《关于娱乐片主体论及其他》[J],《电影》1989(3),第12页.
    111、邵牧君.《中国当代娱乐片问题驳议》[J],《当代电影》1989(2).
    112、邵牧君.《在娱乐中获得审美享受》[J],《银海游》[J],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113、邵牧君.《怎么样看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J],《大众电影》1985(1).
    114、《商业文化中的好莱坞语言》[J],《世界电影》1986(6).
    115、郑向虹.《类型片的虚幻意识》[J],《当代电影》1989(6).
    116、王云珍访问、整理.《周传基邵牧君谈中国电影与好莱坞》[J],《电影艺术》1989(1).
    117、章为.《中国当代娱乐片研讨会述评》[J],《当代电影》1988(6).
    118、《电影专家会诊我们娱乐片徘徊谷底现象》[J],《光明日报》1988年12月25日第2版.
    119、郝建、杨勇.《类型电影和大众心理模式》[J],《当代电影》1988(4)
    120、花键.《游戏中的生存与选择》[J],《当代电影》1989(4).
    121、张立新.《惊险电影叙事结构分析》[J],《当代电影》1989(2).
    122、李超.《好莱坞与雷劈的观众认同机制》[J],《当代电影》1989(3).
    123、宫宇、祭光.《正名:类型电影作为艺术》[J],《当代电影》1989(5).
    124、贾磊磊.《皈依与禁忌:娱乐片的双重选择》[J],《当代电影》1989(2).
    125、邵牧君.《电影首先是一门工业,其实才是艺术》[J],《电影艺术》1996(2).
    126、钟惦棐.《论感性》[J],《当代电影》1984(2).
    127、饶曙光.《论电影的感性娱乐功能》[J],《西部电影》1987(1\2).
    138、秋田草.《电影主要是一种感觉的艺术:一个假说的提出及其初步验证》[J],《当代电影》198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