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谭盾早期作品的技法与风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无法把其“内容”与“外在”机械的、彻底的分离开来,自20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将目光锁定在观念的新颖上,与之相辅的是现代音乐中技术与创作理念的贴合愈加的严丝合缝。在对此类作品分析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创作理念与创作技法的单一面,而更应该在对二者的认识中寻找“观念”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因此,贾达群教授根据20世纪后的音乐特点提出了“观念与形式化程序的对应”的分析手法,这也是他“结构分析学”中的一个子项目。
     谭盾是中国“先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极富创新意识,其作品有着多元化的特征,形成了东西方的交融、民族与世界的相合、文化与文化的对位。而交融的艺术手法、“有机音乐”与传统音乐的结合等等形式特征都源于他灵活新颖的创作观念与音乐文本间的对应。这种别具一格的特色在他早期作品就屡有显现,笔者从中选取四部以探索他风格的形成之路。
     论文分两个部分,绪论中是对贾达群教授“观念与形式化程序对应”的理念概述。第一章是对谭盾早期四部作品的分析,包括《道极》、《乐队剧场Ⅱ:Re》、《圆:为四个三重奏组、指挥和听众而作》、《死与火:与保罗·克利的对话》。第二章是谭盾作品中的人文理念与前卫性。
     本论题的研究,意图以观念与形式化程序相对应的分析手法,通过对谭盾早期作品的分析来透视其音乐风格的形成,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和理论建设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
It is not possible to mechanically and thoroughly separate content from form of any music composition. When it came to the20th Century, more composers started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novelty of perception,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growing fitness of technology and cative concept in modern music composition. When analyzing works of this kind, our attention should be put not only on perception and composing technique, but also on finding connection between perception and form during the process. Therefore, Professor Jia Daqun put forward an analyzing method called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erception and Formalized Process according to post20th century music, which is a sub-project of his Theory of Structure Analyze.
     Tan Dun, with his rich innovation, has been a key figure of Pioneer Music in China. His works are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fication-blending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combining of the National and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rresponding between cultures. His artistic expression, integration of Organic Music and Traditional Music are generated from the corresponding between flexibility and novelty of his creative perception and music composition. Such unique style can be found in many of his early works, and the author picked four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forming of his style.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wo parts and an introduction-briefing of professor Jia Daqun's theory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Perception and Formalized Process. Part One analyzes Tan Dun's early works:On Taoism, Orchestral Theatre Ⅱ:Re, Circle with Four Trios, Conductor and Audience, and Death and Fire:Dialogue with Paul Klee. Part Two disscuses the humanity ideal and progressiveness of Tan Dun's works.
     This dissertation intends to analyze the formalization of Tan Dun's style through his early works by adopting perception and formalized process correspondence method, in view of providing new clues and thoughts for music creation and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since the20th century.
引文
① 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音乐研究》,2010年01期
    ② 同上
    ③ 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① 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音乐研究2010年1月第1期
    ① 郑燮郑板桥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P142
    ② 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P105
    ① 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P103、P359
    ② 孔凡礼苏轼全集[M]中华书局1986年
    ③ 黑格尔美学[M]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P363
    ① 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第十章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P287
    ① 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音乐研究2010年1月第1期
    ① 陶思炎祈禳:求福·除殃[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3第6——12页
    ① 贾达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及技法》音乐研究2006年12月第4期
    ① 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① 杨和平《谭盾歌剧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① 谢霜“双重概念: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交融与追寻——谭盾音乐作品《地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艺术百家2008年第2期总第101期
    ① 张薇《你能理解谭盾的音乐吗》时代文学2009年第02期
    ② J.Peter Burkholder. Collag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 London:Grove,2001.11
    ③ 陈晓黎《灵感源自深厚文化底蕴——谭盾获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金奖》文汇报2001年3月27日6版
    ① 金湘《谭盾,我在“牡丹亭”等到了你!》人民音乐1999年第一期
    ② 侯太勇《谭盾:解构与重组》2007届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① 何农《陈其钢谈谭盾和现代音乐》人民音乐2002年12期
    ② 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编《杨澜访谈录(2)周小燕、谭盾、田浩江》第108-1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① 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控股有限公司编《杨澜访谈录(2)周小燕、谭盾、田浩江》第1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② 李应华《角色的转换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听谭盾的作品谈起》人民音乐1996年第5期总第367期
    1、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4、李泽厚、刘绪源:《该中国哲学登场了?——李泽厚2010年谈话录》,上海译文出版社
    1、徐晴:《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观》,2005届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2、张予阳:《情结与艺术创造力》,2009届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3、兰超:《艺术与梦想——浅析艺术创作中的想象与造境》,2009届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4、温展力:《音乐视野中的观念艺术研究》,2011届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5、侯太勇:《谭盾:解构与重组》,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6、安娜:《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音乐》,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7、罗世民:“谭盾现代歌剧《马可·波罗》的美学特征与演唱风格探析”,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8、杨玲:《谭盾有机音乐研究》,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9、燕飞:《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融合》,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0、杨和平:《谭盾歌剧研究》,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
    1、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音乐研究》,2010年01期
    2、贾达群:《结构分析学导引》,《音乐艺术》,2004年01期
    3、林华:《音乐符号的内涵文法与外延文法》,《音乐艺术》,2011年02期
    4、林华:《音乐中的时空幻象与时空维度》,《音乐艺术》,2011年04期
    5、林华:《即兴演奏的心理活动机制》,《音乐艺术》,2012年03期
    6、贾达群:《结构对位——一种重要的结构现象与结构思维及技法》,《音乐研究》,2006年04期
    7、王晓玲:《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争议之述评》,《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8、辛琳琳:《关注艺术语言在艺术创作中的特性》,《美术界》,2011年07期
    9、戴前锦郭辉:《黑格尔论艺术创作主体的创造性》,《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10、黄海澄:《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辨微》,《南方文坛》,2004年05期
    11、刘勇李香会:《艺术创作过程心理分析》,《美术大观》,2008年第08期
    12、唐骅:《艺术语言的结构阐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01期
    13、张晶:《艺术语言作为审美创造的媒介功能》,《文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01期
    14、毛娜:《“灵与肉”的碰撞——论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美与时代》,2004年03期
    15、陈宏:《论荣格“集体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2期
    16、戴桂斌:《论无意识和民族无意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7、谭旭红:《论新媒体艺术的“不确定性”特征》,《装饰》,2010年11期
    18、左克厚:《论艺术创造的技巧》,《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9、李春倩:《论艺术创作中的形式美因素》,《美术大观》,2008年01期
    20、杨太:《论艺术创作中的主体能动性及其实现》,《辽宁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1、刁颖:《论艺术创作中情感与形式的关系》,《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22、毛娜:《论艺术的形式与内容》,《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23、马龙潜:《论艺术的主客体关系的结构特性》,《中华艺术论丛》,2008年00期
    24、魏毅东:《论艺术语言的特性》,《美与时代(下)》,2010年05期
    25、和红军:《论艺术语言意象的内在生成及外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6、顾祖钊:《论艺术至境观》,《文艺争鸣》,1992年02期
    27、陈敦源:《形式美与美的形式辨略》,《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报》,1999年第04期
    28、李满:《美的形式和形式美》,《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1988年03期
    29、徐娟燕徐茵:《也谈美的形式与内容》,《艺术教育》,2008年第02期
    30、彭博:《浅论艺术创作中的无意识》,《美术大观》,2010年01期
    1、张依雪:“记录湘西文化的音乐——论谭盾的《地图》”,《歌海》,2010年01期
    2、李吉提:“中国现代音乐分析随记——评谭盾早期的音乐作品《南乡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01期
    3、林河:《谭盾与楚文化的缘分》,《书屋》1997年04期
    4、梁茂春:“Re的交响谭盾《乐队剧场Ⅱ:Re》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5、姚亚平:“谭盾与浪漫派:议现代派音乐的动向——观《鬼戏》所感”,《人民音乐》1996 年05期
    6、周润静、滕腾:“简析谭盾《地图》的音乐鉴赏与人文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7、王安国:“评谭盾《第一弦乐四重奏(风·雅·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第02期
    8、张建国:“全新的歌剧创作观念:‘1+1=1’——从《秦始皇》看谭盾的歌剧创作理念”,《人民音乐》2007年12期
    9、张煦阳:“水与《复活之旅》”,《视听技术》2006年12期
    10、吴荣:“谭盾的《乐队剧场Ⅱ:Re》的不同凡响”,《音乐研究》1994年03期
    11、程辉:《谈当代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谭盾电影音乐谈起》,《电影评介》2006年15期
    12、辛戈:《舞、纸、声、影的祭礼演绎跨世纪的情欲》,《音乐爱好者》1994年06期
    13、樊祖荫:“一首热情的悲壮的爱国主义颂歌——交响乐《离骚》简析”,《音乐爱好者》1983年02期
    14、吴叶:“谭盾与《地图》——记谭盾“音乐创作的新发展”讲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5、何农:《陈其钢谈谭盾和现代音乐》,《人民音乐》2002年12期
    16、孙谊:《浅谈谭盾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手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17、吴霜:“楚祭祀仪式的音乐化重现——谭盾《九歌》与楚祭祀仪式的对应关系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8、杨正君:“从《茶》、《门》和《秦始皇》看谭盾的歌剧创作理念”,《人民音乐》2010年02期
    19、龚莉雅:《从艺术流派的形成看谭盾的音乐现象》,《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0、张伯瑜:《芬兰初春的雪——谭盾在芬兰》,《人民音乐》1993年06期
    21、宋丽娜、任琳琳:《浅析谭盾音乐作品中的后现代元素》,《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8期
    22、吴苏宁:《他使音乐获得了新生——谭盾和他的现代音乐》,《福建艺术》1994年05期
    23、金湘:“谭盾,我在《牡丹亭》等到了你!”《人民音乐》1999年01期
    24、盛伯骥:“关于艺术思想的真实纪录——《根籁——谭盾与家乡的对话》编后感”,《当代电视》2002年02期
    25、棠昭妃:《谭盾:湘西离奥斯卡有多远》,《新闻天地:上半月刊》2001年第Z1期
    26、许朦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音乐的反思》,《歌海》2010年05期
    27、鲁赣:《谭盾:扬名海外的“鬼才音乐家”》,《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28、梁雷:《谭盾的“实用主义”及与凯奇之比较》,《音乐周报》2003年6周
    29、李应华:《角色的转换和传统观念的变化——从听谭盾的作品谈起》,《人民音乐》1996年05期
    30、孙惠柱:“杰出的‘表现艺术’——从谭盾《天顶上的一滴水》说起”,《音乐生活》2011年05期
    31、杨美爱:“具有时代性的中国传统音乐——民乐协奏曲《火祭》之我见”,《黄河之声》2006年06期
    32、杨燕迪:“跨时空对话:谭盾新作《复活之旅》观后”,《人民音乐》2004年01期
    33、李钰鹏:《谭盾电影音乐的艺术》,《电影评介》2006年11期
    34、王震亚;“谭盾歌剧《九歌》音乐简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35、李淑琴:《谭盾交响音乐会座谈会纪要》,《人民音乐》1994年06期
    36、卫立:《美国人眼里的谭盾音乐》,《人民音乐》1988年08期
    37、潘晴:《鸟和当代艺术——徐冰·谭盾对话》,《东方艺术》2007年03期
    38、钱仁平:《谭盾解读》,《音乐爱好者》2002年01期
    39、罗平冠:《谭盾音乐及其对中国音乐创作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5期
    40、李诗原:《谭盾音乐与后现代主义》,《中国音乐学》1996年03期
    41、项筱刚:《谭盾音乐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出路——由“谭卞之争”所想到的》,《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42、石峥嵘:《谭盾音乐作品标题的艺术》,《艺海》2006年02期
    43、李扬:“听谭盾《永恒的水》”,《人民音乐》2002年03期
    44、吕继勇、康瑛莹:《听谭盾的音乐作品有感》,《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3期
    45、唐建平:《听谭盾音乐会所想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46、王澎:《听音寻路——谭盾音乐会听后感》,《音乐爱好者》2003年10期
    47、越声:《现代音乐永远是:你去挑战观众,让观众挑战你——访作曲家谭盾》,《人民音乐》2002年07期
    48、李昆丽:《新民乐的融合之路与当前的审美缺失》,《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05期
    49、石田一志:《亚洲热风吹向二十一世纪——访谭盾、陈其钢》,《人民音乐》1999年05期
    50、山岚:《艺术没有国界——著名音乐家谭盾访谈录》,《音乐天地》1997年03期
    51、刘雪枫:“音乐,陷入概念的漩涡——观《茶》有感”,《歌剧》2008年第9期
    52、郭阳:“音乐乘着金色的翅膀飞向世界——从谭盾《地图》中所体味的20世纪音乐创作思想”,《黄河之声》2008年06期
    53、蔡仲德:《音乐创新之路究竟应该怎样走——从谭盾作品音乐会说起》,《中央音乐学院 学报》1994年02期
    54、明言:《应以开放意识观照“谭盾”现象——兼与蔡仲德先生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55、金笛、林静:《用感性个性表达民族性的作曲家——访谭盾》,《人民音乐》1990年04期
    56、苏夏:《与荷兰电影导演谈中国青年作曲家(上)》,《人民音乐》1995年第09期
    57、王安国:《在东西方的连接点上——为谭盾交响乐音乐会在沪首演而写》,《音乐爱好者》1993年06期
    58、向周俊:《噪音音乐并非音乐主流——关于谭盾音乐之我见》,《音乐研究》1994年03期
    59、刘元平:“直面传统与现代搭接历史与未来——析谭盾《交响曲1997:天、地、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0、李丽梅:“作曲家谭盾音乐创作研究——以作品《水的音乐》为例”,《黄河之声》2009年04期
    61、张乐心:《“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座纪实》,《人民音乐》2005年03期
    62、刘鹤翔:《“黄金班:与严肃音乐:二十年变奏》,《财经时报》2006年
    63、候太勇:“从《鬼戏》看谭盾创作中的解构与重组”,《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64、李晶:“从钢琴作品《秋月》中探寻谭盾对东西方音乐的融合及弹奏创意”,《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65、张敏、康荣、郝胜:“从交响乐《道极》来解读谭盾音乐创作中的楚灵文化”,《名作欣赏》2011年第18期
    66、潘宏英:“从谭盾的《地图》看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完美结合”,《艺苑》2007年第08期
    67、余少华:“《交响曲1997:天地人》所带出的中西音乐创作观念冲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01期
    68、梁茂春:《“是报效祖国的时候了”——“写在谭盾交响音乐会”之前》,《人民音乐》1994年第01期
    69、王斯:“拼贴与伪民俗:谈谭盾《鬼戏》的人为戏剧化”,《艺术评论》,2008年10期
    70、高峰:《谭盾:中国文化最能触动我的心灵》,《中国艺术报》,2008年07月08日
    71、龚丽娅:《从谭盾的音乐现象看艺术流派的形成》,《电影评介》,2008年14期
    72、陈开颖:《对立独立统一——从“音乐要感动耳朵更要感动人”说起》,《民族艺术研究》,2008年05期
    73、张霞:《谭盾的“1+1=1”》,《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10月22日
    74、石峥嵘:《谭盾音乐的巫化倾向与现代巫术思潮》,《艺海》,2009年01期
    75、石峥嵘:《天地人同构的象征世界——试论谭盾音乐的生命哲学蕴含》,《艺海》,2005年06期
    76、高盼:《浅谈音乐艺术的个性与人类性——暨谭盾的音乐创作》,《黄河之声》,2010年02期
    77、卢艺:《浅析谭盾在作曲技法上的融合与创新》,《演艺科技》,2011年05期
    78、黄建龙:《试探谭盾音乐的三反》,《大众文艺》,2011年18期
    79、王帅红:《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谭盾的音乐创作》,《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6期
    80、谢霜:“双重概念:作为一种文化观念的交融与追寻——谭盾音乐作品《地图》的文化
    人类学解读”,《艺术百家》,2008年02期
    81、孙小文:《谈谭盾“水音乐”》,民族音乐,2011年01期
    82、石峥嵘:“谭盾《地图》的音乐人类学解读”,《中国音乐》,2006年03期
    83、钟峻程:《现代音乐创作的观念更新》,《艺术探索》,2005年S1期
    84、和鸣:《谭盾:流水青山皆作弦上梦》,《天津日报》,2007年04月27日
    85、李刚:《谭盾:我的“香水”就是中国文化》,《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08月29日
    86、万静,刘芳:《谭盾:我的哲学基础是禅宗文化》,《南方周末》,2008年07月31日
    87、刘琼:《谭盾形式前卫本质古典》,《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9日
    88、张洁:《谭盾:寻着音乐回故乡》,《人民论坛》,2005年02期
    89、黄飞武:《谭盾:一杯茶“喝”出颁奖音乐》,《新闻天地》,2008年09期
    90、李丽峰:《谭盾:音乐世界里的“马可·波罗”》,《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11期
    1、Diss.Tan Dun, "Death and Fire:Dialogue with Paul Klee". An analysis, (with Volume Ⅱ: Original compos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1993. 9412852
    2、Diss. Steward, Lee Alexander. A discussion of Tan Dun's opera, "Marco Polo".University of Miami,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2002.3071260.
    3、Diss.Xu Chunli. Early solo works for the piano by three contemporary Chinese-American composers: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 Temple University,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2007.3268226.
    4、 Diss.Chiu Kan. Voices from the East:Culture and express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piano mus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2009. 3394862.
    5、Diss. Wang, Hsin-Yi Susan. Volume I. The intercourse of water and fire:A critical analysis of selected orchestral works by Tan Dun, and Chen Yi. Tan Dun:"On Taoism" (1985); Chen Yi: "Ge Xu" ("Antiphonyrdquo;) (1994). Volume II. Shadow Mo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2003.3104356.
    6、 Diss.Levitov, Daniel. Narrative and program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cello concerto.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2005.3187407.
    7. Ellis, Stephen. Tan Dun:"On Taoism"; "Orchestral Theatre I"; "Death and Fire-Dialogue with Paul Klee". Fanfare- The Magazine for Serious Record Collectors 25.5 (May 2002): 133-134.
    8、Gimbel, Allen. Videos-Tan Dun:"Paper Concerto"; "Water Concerto". American Record Guide 73.1 (Jan 2010):301.
    9、McKinnon, Arlo. In Review:Video-Tan Dun:"Tea (A Mirror of Soul) ". Opera News 70.1 (Jul 2005):62. 10、Sullivan, Jack. Videos:Tan Dun-"The Map". American Record Guide 68.1 (Jan 2005):
    262-263.
    11、Ross, Alex. Musical Events:Stone Opera-Tan Dun's "The First Emperor" at the Met. The New Yorker 82.44 (Jan 8,2007):78-7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