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慈善伦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慈善逐渐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的社会事业。然而,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慈善乱象与慈善丑闻,不断冲击着大众的视觉神经,挑战着社会的道德底线,使人们陷入了对中国慈善事业的疑虑与迷思。本来,慈善是一种道德活动,然各种慈善乱象与丑闻却违背了慈善本然的道德价值,这一悖谬现象提醒我们:慈善呼唤伦理。面对慈善呼唤伦理的时代,慈善伦理成为了学界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慈善伦理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而又意义重大。
     本文以论证“慈善伦理何以可能”为理论逻辑起点,结合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方法,使用分析与实证的手段,站在本土和全球相结合的视角对中国慈善伦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其基本研究思路是:慈善伦理研究的背景——慈善伦理成立的理论论证——慈善伦理思想资源的历史考察与比较——当前中国慈善伦理的现实状况——中国现代慈善伦理体系的构建。
     文章的主体由四个部分组成,重点讨论了以下问题:
     一、关于慈善与慈善伦理的学理分析。首先,通过全面总结关于慈善概念的多维表述,以及比较分析慈善与公益之间的关系,科学界定了慈善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慈善和伦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慈善伦理的概念,分析了慈善伦理的层次和特点。最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证了慈善伦理何以成立。
     二、对慈善伦理的思想资源进行历史考察与比较。该部分分析总结了中西慈善伦理思想资源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同时,对中西慈善伦理思想资源作出比较分析,以挖掘出对构建中国现代慈善伦理和发展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有益启示。
     三、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伦理缺失的分析。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是良好的。这主要体现在各方参与慈善热情、慈善组织发展、慈善方式创新、慈善政策法规革新等方面。但是,中国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难题还是造成了一系列的伦理缺失。主要包括慈善活动中的诚信缺失、慈善资源配置缺乏公平、慈善制度缺乏公正、慈善主体的道德自觉性不高与动机不纯、慈善方式失调等。这些伦理缺失,可以说是理念落后、行为失范以及制度保障不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四、关于中国现代慈善伦理体系构建的探讨。这是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落脚点——构建中国现代慈善伦理体系。在清晰界定什么是现代慈善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现代慈善伦理的基本视角应包括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世界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市场经济与道德平衡相结合的三重视角。基于上述构建视角,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对中国现代慈善伦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以下创新性观点:一是提出中国现代慈善伦理的“资本精神、大爱无疆、契约精神、责权结合”四大基本理念。二是提出中国现代慈善伦理倡导的“动机合理、独立自主、诚实守信、平等相待、务实创新”的慈善主体行为规范和“感恩图报、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珍惜关爱、回报社会”的慈善客体行为规范。三是提出中国现代慈善伦理构建的制度保障。现代慈善制度重点包括建立国家层面的慈善制度和现代慈善组织制度,后者又集中表现为建立现代慈善基金会制度。总之,中国现代慈善伦理体系就是从现代慈善的“理念、行为、制度”三个方面加以总结、深化、提升的理论体系。
     笔者期待,构建中国现代慈善伦理体系能对解决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伦理问题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y, char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ocial cause that the public is widely concerned about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However, charitable events and scandals occurring endlessly in recent years have impacted continuously on the optic nerve of the public and have challenged the bottom line of social morality, bringing people into doubt and puzzle about Chinese charity.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charity is a moral activity, but charitable events and scandals of various kinds go against it. This absurd phenomenon warns that charity calls for ethics. In an era that charity calls for ethics, charity ethic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society, which makes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it become urgent and significant. This thesis takes the demonstration of "why charity ethics is established" as its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theor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and studies Chinese charity ethics from a perspective of a combination China and the world, by combining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such as ethical theory, sociological theory, historical theory, economic theory, etc, using a method of theory associated with practice, the use of analysis and the empirical approach. Its basic train of thought is as follows: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on charity ethics---demonstration of the theory for charity ethics---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thought resources of charity ethics---the reality of current Chinese charity ethics---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four parts and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issues:
     Firs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charity and charity ethics. To begin with, this thesis, by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ing multi-dimensional statements of the concept of charity and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ity and public welfare, scientifically defines the concept of charity.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thesis advances the concept of charity eth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ity and ethics, and analyzes the lev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rity ethics. Lastly, it demonstrates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why charity ethics is established.
     Second,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thought resources of charity ethics. This part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main content and basic features of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 resources of charity ethics. And furthermore, it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 thought resour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arity ethics so as to discover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Thir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urrent Chinese charity and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for the lack of ethic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ity is good,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enthusiasm of all par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charity,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e creation of new charitable patterns, the innovation of policies and legislation, etc. Howeve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blems that occur in the cours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ity into modern charity have brought about the lack of a series of ethics, mainly including the lack of integrity in charitable activities, the lack of fairnes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charitable resources, the lack of justice in the charitable institution, the weak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impure motivation of charitable subjects, the improper ways of charity, etc. All of these deficiencies result from a combined effect of backward ideas, misconduct and a shortage of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etc.
     Fourth, a discus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ical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It is the focus and also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thical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On the basis of clearly defining modern charity, this thesis advances that the basic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 should include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 combina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and a combination of market economy and moral balance. From the above perspective for construction, following the train of thought from the abstract to the concrete,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innovative view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 The first is four basic ideas for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the spirit of capital, great love without borders, the spirit of contract, a combination of responsibility and rights. The second is a code of conduct for charitable subjects advocated by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 i.e."reasonable motivation,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integrity and keeping words, equality, pragmatism and innovation" and a code of conduct for charitable objects, i.e."gratitude, self-reliance, integrity and keeping words, treasuring and care, rewarding society". The third is the institutional protec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 A modern charity system mainly includes a charity system at the national level and a system for modern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the latter being primarily a system for modern charitable foundations. In short, a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 is a theoretical one that is summarized, deepened and upgraded in the aspects of idea, conduct and system of charity.
     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expect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 system of Chinese modern charity ethics can provide som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olution to the ethical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charity.
引文
①[美]刘易斯:《发展计划》,何宝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页。
    ①杨胜良:《论儒家慈善伦理的现代转化》,《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
    ②陈继红、辛晓红:《从“亲亲“之爱到路人之爱——儒家“亲亲“思想与现代慈善伦理通约的可能性进路》,《江汉论坛》2012年第3期。
    ③夏明月、彭柏林:《论儒家公益慈善伦理思想》,《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3期。
    ④周中之:《当代中狗屁慈善伦理的理想与现实》,《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⑤程立涛:《爱心实现与慈善救助的现代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彭柏林:《当代甲国公益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①史竟艳:《人本价值——现代慈善事业的伦理基石》,《理论界》2011年第4期。
    ②李永华:《构建基于个人德性和社会正义的现代慈善伦理》,《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
    ③郑雄飞:《慈善事业的伦理根基和理性建构研究》,《学术研究》2011年第12期。
    ④武晓峰:《情感、理性、责任:个人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2期。
    ⑤毕索华:《义、利、爱:企业家慈善行为的伦理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⑥刘美玲:《感恩与责任:慈善事业伦理困境解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⑦刘美玲:《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伦理原则探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⑧参见卢德之:《资本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21页。
    ①谌娟:《当代中国道教慈善事业研究——以成都道教为样本》,《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②谌娟:《弄同慈爱,济世利人——成都道教界的慈善事业》,《中国宗教》2012年第1期。
    ③李玉用:《论道教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实践——以江苏茅山道院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中心》,《中国道教》2012年第5期。
    ④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郑碧强:《佛教慈善思想的内涵》,《中国宗教》2007年第6期。葛慧华、三卫平:《儒、佛、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⑤张国刚:《<佛说诸德福田经>与中国慈善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⑥余日昌:《佛教慈善的理论支撑》,《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⑦何建明:《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的现代传统》,《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3期。
    ①毕索华:《论基督教的慈善观》,《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②陈凯鹏:《试论中吉基督教的慈善观念》,《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③戚小村:《西方近代公益伦理思想主要流派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④杨龙波:《康德慈善伦理思想探微》,《学术界》2011年第10期。
    ①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第447页。
    ②陶海洋:《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功能》,《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2期。
    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②参见卢德之:《资本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以及卢德之搜狐博客:http://hmludezhi.i.sohu.com/
    ③参见徐永光:《走出西境、回归民间——关于中国慈善体制改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2期。
    ① David H.Smith.Good Intentions:Moral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
    ② Dwight F.Burlingame.The Responsibilities of Wealth:2nd Annual Symposium on Philanthropy: Papers,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2.
    ① David Wagner,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A Critical Look at American Charity,New York: New Press,2000,p94.
    ② Robert S.Ogilvie.Voluntarism,Community Life.and the American Ethi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4.
    ③ Robert L.Payton.Michael P.Moody Understanding Philanthropy:Its Meaning and Mission,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8.
    ① Thomas Adam.Buying Respectability:Philanthropy and Urban Society in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1840s to 1930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
    ② Dwight F. Burlingame.The Responsibilities of Wealth:2nd Annual Symposium on Philanthropy:Papers.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2.
    ③ Dwight F.Burlingame.The Responsibilities of Wealth:2nd Annual Symposium on Philanthropy: Paper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2.
    ① Marilyn Fischer.Ethical Decision Making'in Fund Raising,NJ:John Wiley & Sons Inc.2000.
    ② William Damon.Susan Verducci.Taking Philanthropy Seriously:Beyond Noble Intentions to Responsible Giving,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6.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02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5页。
    ④ charity译为同情心,仁慈,慷慨,慈善机构philanthropy翻译为“慈善之心”(尤指表现在积极助人上)。Arley Gray.Della Summers主编:《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郑荣成、王瑞、段世镇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和第896页。
    ①刘太刚:《非营利组织及其法律规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② Encyclopedia Judaica (Volume5),keter Publishing house Ltd.Jerusalem,Israel,1972,p338.
    ③ The Encyclopedia of Juda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71.
    ① The Charities Act 2006:A Practitioner's Guide, Bloomington:Legalease,2007,p23.
    ② Payton.R.L.,and Moody.Understanding Philanthropy:Its Meaning and Miss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8,p35.
    ③[德]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21页。
    ④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_5年版,第28页。
    ①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页。
    ②周秋光、曾桂麟:《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③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① Bremner.Roabert H.American Philanthrop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p7.
    ② Payton.R.L.Philanthropy:Voluntary Action for the Public Good,New York:Macmilla,1988,p32.
    ③ Boorstin.D."From Charity to Philanthropy."In B.O'Connell (Ed.),America's voluntary spirit,New York:foundation center,1963,pp129-141.
    ④ Wolpert J.Parterns of Generosity in America,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press,1993,p5.
    ⑤ Schneewind,J.B(Ed.).Gving,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p54.
    ⑥ Bremner,Roabert H. American Philanthrop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p3.
    ① Kelly,K.Effective Fund-Rasing Management,New T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8,p5.
    ②韦炜:《中国慈善基金会法人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3页。
    ③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①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①参见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设2012年版,第68-69页。
    ①参见朱贻庭:《伦理学大词典》,上海:土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肖雪慧等:《守望良知——新伦理的文化视野》,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①唐凯麟:《财富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①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张柏健、陆大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3页。
    ①董必荣:《财富:社会存在本体论追问》——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①此部分参考了上海师范大学王银春博文学位论文相关内容。
    ②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①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②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③[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20页。
    ④[英]休谟:《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①[美]保罗·库尔兹:《21世纪人道主义》,肖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①[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①[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①《汉书·董仲舒传》。
    ②《老子》第七十七章。
    ③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①《论语·颜渊》。
    ②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1页。
    ③《论语·述而》。
    ④《论语·颜渊》。
    ①《论语·雍也》。
    ②《孟子·离娄下》。
    ③[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版,第420页。
    ④《孟子·公孙五上》。
    ①《论语·颜渊》。
    ②《孟子·离娄上》。
    ③《苟子·王制》。
    ①《论语·里仁》。
    ①《礼记·礼运》。
    ②《论语·季氏》。
    ③《论语·公冶长》。
    ①《延寿·万善同归集》。
    ①《老子》第十八童。
    ②《老子》第六十九章。
    ③《老子》第二十七章。
    ①《抱朴子·内篇》卷六。
    ②《老子》第二章。
    ①《墨子·兼爱中》。
    ②《墨子·兼爱中》。
    ③《墨子·兼爱上》。
    ①《墨子·兼爱下》。
    ②《墨子·尚贤下》。
    ①《墨子·天志中》。
    ②《墨子·天志上》。
    ③《墨子·鲁问》。
    ①《墨子·七患》。
    ①《论语·颜渊》。
    ①《墨子·鲁问》。
    ②《墨子·非命》。
    ①《论语·季氏》。
    ①[古希腊]柏拉图:《申辩篇》,苗力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6页。
    ②参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吉希腊罗马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6页。
    ① Alfred North 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Cambridge:Simon & Schuster,1929,p53.
    ②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①J.A.Stewart.Notes o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 Vol.1,Oxford:Clarendon.1892,p7.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苗力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0页。
    ①[法]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上册),徐庆誉、谢秉德译,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55年版,第343页。
    ②《圣经·马太福音》。
    ①《圣经·格林多前书》。
    ②《圣经·罗马书》。
    ①《圣经·路加福音》。
    ①[吉希腊]克莱门:《劝勉希腊人》,王来法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1页。
    ①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801页。
    ②[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21页。
    ③[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19-420页。
    ④参见唐凯麟主编:《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179页。
    ①[法国]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②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269页。
    ③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④[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7-59页。
    ①[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0页。
    ②[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8页。
    ①[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9页。
    ②[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③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Herber Spencer.Principle of Ethics,Volumes(2),New york,1896.p4.
    ①[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孕平沤译-北径: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页。
    ②[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上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6页。
    ①[意]康帕内拉:《太阳城》,陈大维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8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③《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① R.Bovson.Down with the door,London,1971,p9.
    ②[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言由选择》,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5页。
    ① See Taylor,Charles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Philosophical Papers II.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pp 187-210.
    ①[英]安东尼·言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8-117页。
    ①[古希腊]克莱门:《劝勉希腊人》,王来法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1页。
    ①参见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5页。
    ②参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公益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11页。
    ①参见基金会中心网首页,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2012年10月15日登入。
    ②参见方长春、陈友华等编著:《向死?向生?——甲国公益观察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1页
    ①参见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47-354页。
    ②参见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396-403页。
    ①参见《曹德旺捐赠股票考验政府智慧》,《京华时报》2011年5月9日,第三版.
    ①参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公董事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①参见《山东威海将单位募捐成绩纳入绩效考核引争议》,《新京报》2009年6月13日,第三版。
    ①参见《宋基放贷,捐款付息》,《南方周末》2011年9月1日,第五版。
    ①参见《江苏力联集团老总被指责侵占员工地震捐款》,《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24日,第四版。
    ②参见《中国慈善现象谓查》,《法制日报》2007年4月29日,第五版。
    ①参见《考上北大研究生为挣学费当“扁担”》,《现代快报》2008年1月17日,第六版。
    ①参见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264页。
    ①参见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6页;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捐赠百杰榜》。
    ②参见《无锡尚德“诈捐门”:假捐款真骗税?》,《中国经营报》2011年8月5日,第四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6-60页。
    ①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S页。
    ②郑功成等:《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7页。
    ①参见[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52页。
    ①参见徐永光:《走出困境回归民间——关于中国慈善体制改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2期。
    ①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杜1991年版,第86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2011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①参见卢德之:《资本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新约》,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32-33页。
    ②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新约》,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4-25页。
    ①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17-424页。
    ①姚俭建、Janet Collin:《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一种比较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第25-29页。
    ①刘美玲:《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伦理原则探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王振耀:《“微公益”是一场革命》,《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20日,第三版。
    ①《袁氏世范》卷二《处己》。
    ①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域变迁》,陈昕、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5-226页。
    ①范宝俊:《结社立法与社团管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1989年版,第337-338页。
    ①王锐:《慈善捐赠的财税激励政策缺陷探究——兼论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四大函局”》,《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第56-60页。
    ①此部分参考了复旦大学黄喜容硕士学位论文《论我国慈善组织的法律规制》相关内容。
    ①慈善基金会是慈善组织的典型代表,故本节中所谈及的建立现代慈善基金会制度亦可以理解为是建立现代慈善组织制度,在行文中可能会把慈善基金会和慈善组织交互使用,甚至理解为同一概念。
    ②[美]P.B.弗斯顿伯格:《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朱进宁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① Frank Emerson Andrews,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NewYork:Russell sage Foundatfon.1956,p11.
    ②有关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内容请见其网站,网址为;NSFhttp://www.nsf.gov/home/about/creation.htm
    ① Joseph C kiger,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port,connecticut:Gree Wood Press,2000,pp2-10.
    ①参见卢德之:《资本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21页。
    ①参见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①吴忠洋、李勇、刑军:《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180页。
    ②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2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马克思:《资本论》(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7]《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8]《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1]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韩非子》,《韩非子浅解》,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4]《论语》,《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5]《老子》,《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6]《礼记》,《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7]《孟子》,《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8]《南朝梁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尚书》,《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0]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版。
    [11]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2]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版。
    [13]《荀子》,《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14]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1]袁采:《袁氏世范》,《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6]《庄子》,《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7]朱熹:《四书章句集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18]《周礼》,《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版。
    [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1年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走向现代慈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陈瑛:《中国伦理思想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范宝俊:《结社立法与社团管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5]方长春、陈友华等编著:《向死?向生?——中国公益观察20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甘绍平、余涌:《应用伦理学教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2008年版。
    [8]胡鞍钢:《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黄伟合:《欧洲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
    [10]金锦萍:《非营利法人治理结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刘太刚:《非营利组织及其法律规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版。
    [12]卢德之:《资本精神》,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4]罗国杰:《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5]廖申白、刘须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理学名著27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李银河:《穷人和富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18]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
    [19]莫文秀、邹平、宋立英:《中华慈善事业思想、实践与演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0]马伊里、杨团:《公司与社会公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1]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2011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版。
    [22]彭柏林、卢先明、李彬:《当代中国公益伦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3]施昌奎:《转型时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2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5]唐凯麟:《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6]唐凯麟:《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与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8]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北京:商务印书局2004版。
    [30]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1]万俊人主编:《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2]三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3]王名:《中国NGO口述史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4]王正平、周中之:《现代伦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6]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武晓峰:《伦理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慈善》,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38]吴忠洋、李勇、刑军:《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39]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魏礼群主编:《社会管理创新案例选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1]韦炜:《中国慈善基金会法人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2]肖雪慧、韩东屏等:《主体的沉沦与觉醒》,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3]肖雪慧等:《守望良知——新伦理的文化视野》,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4]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版。
    [45]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6]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0年)》慈善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47]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1年)》慈善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8]杨团主编:《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年)》慈善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49]余涌:《道德权利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0]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1]周弘:《福利的解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
    [52]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3]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54]资中筠:《散财之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5]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56]张怀承:《无我与涅盘——佛家伦理道德精粹》,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7]张怀承:《天人之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8]郑功成等:《中华慈善事业》,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9]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0]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
    [61]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版。
    [1]毕索华:《义、利、爱:企业家慈善行为的伦理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2]毕索华:《论基督教的慈善观》,《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3]程立涛:《爱心实现与慈善救助的现代意义》,《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4]陈东利、邵龙宝:《当下中国慈善文化困境与原因探析》,《兰州学刊》2011年第11期。
    [5]陈凯鹏:《试论中古基督教的慈善观念》,《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22期。
    [6]陈继红、辛晓红:《从“亲亲”之爱到路人之爱——儒家“亲亲”思想与现代慈善伦理通约的可能性进路》,《江汉论坛》2012年第3期。
    [7]谌娟:《当代中国道教慈善事业研究——以成都道教为样本》,《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8]谌娟:《齐同慈爱,济世利人——成都道教界的慈善事业》,《中国宗教》2012年第1期。
    [9]董必荣:《财富:社会存在本体论追闻》——全国财富哲学高级研讨会述评,《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0]《对话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中国慈善家》2011年第10期。
    [11]邓国胜:《政府以及相关群体在慈善事业中的角色与责任》,《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12]范宝俊:《慈善组织建设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杂志》2010年第3期。
    [13]顾骏:《慈善文化现代化的“门槛”》,《人民论坛》2006年第9期。
    [14]葛慧华、王卫平:《儒、佛、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慈善事业》、,《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15]何建明:《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的现代传统》,《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3期。
    [16]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17]卢德之:《试论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伦理学研究》2009年第1期。
    [18]刘美玲:《感恩与责任: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解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9]刘美玲:《当代中国慈善事业伦理原则探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20]刘国翰:《非营利部门的界定》,《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21]李怡心:《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22]李占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中的政府角色探析》,《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23]李玉用:《论道教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实践——以江苏茅山道院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为中心》,《中国道教》2012年第5期。
    [24]李永华:《构建基于个人德性和社会正义的现代慈善伦理》,《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8期。
    [25]吕鑫、王凌皞:《论慈善与正义》,《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9期。
    [26]彭定光:《论制度设计伦理》,《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
    [27]彭定光:《论制度伦理的立论基础》,《伦理学研究》2011年第2期。
    [28]彭柏林、李彬:《当代中国公益面临的两大伦理问题》,《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9]戚小村:《西方近代公益伦理思想主要流派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0]史竟艳:《人本价值——现代慈善事业的伦理基石》,《理论界》2011年第4期。
    [31]陶海洋:《慈善事业及其社会功能》,《社会科学家》2008年第2期。
    [32]陶海洋:《慈善、慈善事业及其“现代困境”》,《浙江学刊》2008年第4期。
    [33]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
    [34]王彩玲:《保护弱势群体:现代伦理秩序建构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哲学》2001年第3期。
    [35]王锐:《慈善捐赠的财税激励政策缺陷探究——兼论民间慈善组织面临的“四大困局”》,《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36]王银春:《“21世纪中国慈善事业与慈善伦理”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
    [37]武晓峰:《情感、理性、责任:个人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道德与文明》2011年第2期。
    [38]王兆斌:《美国慈善基金会的嬗变及其社会功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年第4期。
    [39]王婴、唐钧:《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苏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40]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2期。
    [41]肖国飞、任春晓:《论慈善文化的道德意蕴》,《中州学刊》2007年第1期。
    [42]夏明月、彭柏林:《论儒家公益慈善伦理思想》,《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3期。
    [43]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44]徐永光:《走出困境 回归民间——关于中国慈善体制改革》,《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2期。
    [45]杨团:《公办民营与民办公助——加速老年人服务机构建设的政策分析》,《人文杂志》2011年第6期。
    [46]杨团:《关于基金会研究的初步解析》,《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7]杨龙波:《康德慈善伦理思想探微》,《学术界》2011年第10期。
    [48]杨胜良:《论儒家慈善伦理的现代转化》,《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1期。
    [49]余日昌:《佛教慈善的理论支撑》,《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0]姚俭建、Janet Collin:《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一种比较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
    [51]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学海》2005年第2期。
    [52]郑功成:《慈善事业的理论剖析》,《慈善》1998年第2期。
    [53]郑功成:《论慈善事业的本质规律》,《中国社会报》1999年9月29日。
    [54]郑雄飞:《慈善事业的伦理根基和理性建构研究》,《学术研究》2011年第12期。
    [55]郑碧强:《佛教慈善思想的内涵》,《中国宗教》2007年第6期。
    [56]朱健刚:《慈善不应被资本逻辑左右》,《传承》2011年第1期。
    [57]朱健刚:《公益创新:中国社会转型的公民道路》,《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7月16日。
    [58]周秋光、曾桂林:《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59]周秋光、曾桂林:《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
    [60]周秋光:《民国时期社会慈善事业研究当议》,《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61]周中之:《慈善伦理教育:德育新的增长点》,《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9月上期。
    [62]周中之:《伦理学视阈中的当代中国慈善事业》,《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63]周中之:《当代中国慈善伦理的理想与现实》,《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64]张国刚:《<佛说诸德福田经>与中国慈善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65]张晓玲:《论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人权》2005年第5期。
    [66]张齐林:《美国的慈善立法及其启示》,《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4期。
    [67]《曹德旺捐赠股票考研政府智慧》,《京华时报》2011年5月9日。
    [68]《从权利伦理到公益伦理》,《学习时报》2000年10月16日。
    [69]《江苏力联集团老总被指责侵占员工地震捐款》,《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24日。
    [70]《美国2010年慈善再创新高》,《华尔街日报》2011年7月3日。
    [71]《无锡尚德“诈捐门”:假捐款真骗税?》,《中国经营报》2011年8月5日。
    [72]《微公益,汇聚草根慈善之力》,《光明日报》2012年3月22日。
    [73]《“微公益”折射的社会管理之道》,《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1日。
    [74]《“徽公益”是一场革命》,《中国青年报》2012年2月20日。
    [75]《中国慈善现象调查》,《法制日报》2007年4司29日。
    [1]《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10月25日)。
    [2]《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6月1日)。
    [3]《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0月25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9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2008年1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2008年1月1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1年9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2011年9月1日)。
    [9]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60号)。
    [10]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
    [11]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3号)。
    [12]卢德之搜狐博客:http://www.hmludezhi.i.sohu.com/
    [13]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jjh.chinanpo.gov.cn/index.html
    [14]基金会中心网:http://www.foundationcenter.org.cn/
    [15]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网:NSF http://www.nsf.gov/home/about/creation.htm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3][德]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5][德]马丁·路德:《路德选集》(下册),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57年版。
    [6][俄]克鲁泡特金:《互助论》,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7][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8][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9][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0][法]保罗·利科:《论公正》,程春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1][法]加尔文:《基督教要义》,徐庆誉、谢秉德译,香港:基督教辅侨出版社1955年版。
    [12][吉希腊]柏拉图:《申辩篇》,苗力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3][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4][吉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苗力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1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吉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张柏健、陆大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7][古希腊]克莱门:《劝勉希腊人》,王来法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8][美]刘易斯:《发展计划》,何宝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9][美]阿德勒著:《美国慈善法指南》,NPD信息咨询中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
    [20][美]保罗·库尔兹:《21世纪人道主义》,肖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版。
    [21][美]P.B.弗斯顿伯格:《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朱进宁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美]夏洛特·托尔:《社会救助学》,邻庆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版。
    [2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斯·弗里德曼:《自由选择》,胡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4][美]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域变迁》,陈听、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美]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7][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9][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0][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31][美]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保守主义令人称奇的富于同情心的真相》,王青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2][美]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33][日]留刚幸助:《慈善问题》,东京:警醒书社1898年版。
    [34][英]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版。
    [36][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版。
    [37][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夏勇、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版。
    [38][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9][英]约翰·穆勒:《功用主义》,唐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40][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上海:三联书店1956年版。
    [41][英]安东尼·言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约复兴》,郑戈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2][英]安东尼·言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版
    [43][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44][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5][英]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6][英]Arley Gray.Della Summers主编:《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郑荣成、王瑞、段世镇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47][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范亚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8][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9]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新约》,南京: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06年版。
    [1]Alfred North Whitehead:Process and Reality,Cambridge Simon & Sch uster,1929.
    [2]Bremner, Roabert H. American Philanthrop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3]Boorstin,D. "From Charity to Philanthropy." In B.O' Connell (Ed.),America' s voluntary spirit,New York:foundation center,1963.
    [4]Dwight F. Burlingam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Wealth:2nd Annual Symposium on Philanthropy:Paper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2.
    [5]David H. Smith,Good Intentions:Moral Obstacles and Opportunities,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
    [6]David Wagner,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A Critical Look at American Charity,New York:New Press,2000.
    [7]Encyclopedia Judaica (Volume5),keter Publishing house Ltd. Jerusalem, Israel,1972.
    [8]Frank Emerson Andrews,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New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56.
    [9]Herber Spencer, Principle of Ethics,Volumes (2), New York,1896.
    [10]J. A. Stewart. Notes o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of Aristotle,Vol.1,Oxford Clarendon,1892.
    [11]Joseph C kiger. philanthropic foundatio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2]Kelly, K. Effective Fund-Rasing Management, 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 shers,1998.
    [13]Marilyn Fischer.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in Fund Raising, NJ:John Wiley & Sons Inc,2000.
    [14]Payton, R. L. Philanthropy:Voluntary Action for the Public Good, New York:Macmillan,1988.
    [15]Payton, R. L. and Moody,Understanding Philanthropy:Its Meaning and Misson,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8.
    [16]Robert L. Payton, Michael P. MoodyUnderstanding Philanthropy:Its Meaning and Mission,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8.
    [17]Robert S. Ogilvie. Voluntarism,Community Life,and the American Ethi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4.
    [18]See Taylor, Charles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Philosophical Papers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19]Schneewind, J. B(Ed.). Gving,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
    [20]Thomas Adam. Buying Respectability:Philanthropy and Urban Society in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1840s to 1930s,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0.
    [21]The Encyclopedia of Judai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2]The Charities Act 2006:A Practitioner's Guide, Bloomington:Legalease,2007.
    [23]Wolpert, J. Patterns of Generosity in America, New York:The Twentieth Century press,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