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港地区近60年的庄子美学阐释取得了丰富的成就,不仅是20世纪庄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现代美学整体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美学视野下的庄子阐释”属于学术史研究,以1949年来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的庄子美学阐释成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脉络、发掘其问题,考察庄子思想如何被现代阐释并有效植入台港地区美学建设的经验。本论文章节设计注重整体考察和个案分析的结合,在整体回顾近60年台港地区庄子美学阐释成果,勾勒其发展迹线及主要论题的同时,以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叶维廉等学者为个案进行深入论述。方东美、唐君毅从哲学美学的视野阐释庄子,尤其重视庄子美学之生命精神的阐扬,他们是庄子美学从大陆到台港的过渡性人物;徐复观从“人性”主体建构庄子“艺术精神”,并系统整理了庄子思想对“中国山水画论史”的影响,其阐释有着儒道汇通的倾向;叶维廉是道家美学的实践者,不仅把庄子阐释融入其现代诗论的思考中,还在比较诗学视域下揭示出道家美学对西方学界的影响,有力彰显了道家美学的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台港及海外华人学者独特的阐释思路及所开拓的理论命题都为中国现代美学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
In recent 60 years, a rich achievemen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uang-tzu Aesthetics has been obtained by Hong Kong/Taiwan an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Chuang-tzu not only in the 20th century but also throughout the whol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 This dissertation is a kind of academic history study, with the accomplishment of Chuang-tzu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by the scholar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and overseas Chinese as the study object,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explore how the Thoughts of Chuang-tzu has been illuminated and effectively implanted into the aesthetic foundation in the regions by tracing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inquiring into its problematic issues. This study is featured for overal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elated accomplishments illuminated by the case study, such as studies done by scholars like Fang Dongmei, Tang Junyi, Xu Fuguan, and Wai-lim Yip, etc. Fang Dongmei and Tang Junyi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transitional figure in introducing Chuang-tzu Aesthetics from mainland China to Hong Kong and Taiwan, since they successfully explicate Chuang-tzu from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perspective and highlight the life spirit of Chuang-tzu. Xu Fuguan not only constructs Chuang-tzu's "the essence of arts"in the view of "On Humanity", but also straightens out the Chuang-tzu thoughts exerted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us, his explanation bears the tendency of conne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Wai-lim Yip puts taoistic aesthetics into practice who infuses the explications of Chuang-tzu with modern poetics. It is him who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taoistic aesthetics upon western academic field in comparative poetics in various perspectives, thus convincingly demonstrating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aoistic Aesthetics worldwide. Hong Kong/Taiwan an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particular Interpretation methods and theories proposition provide for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aesthetics the available resource.
引文
1 刘绍瑾,《“以世界性的知识和眼光”看庄子——海内外庄子与西方美学比较研究述评》,《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刘绍瑾、侣同壮,《二十世纪庄子文艺思想研究回顾》,《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包兆会,《近三十年来港台庄学研究回顾与反思》,见《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之附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 参考刘纲纪,《略论徐复观美学思想》、张法《徐复观美学思想试谈——读<中国艺术精神>》,二文均见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李维武,《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 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张节末,《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5期
    1 龚鹏程编著,《美学在台湾的发展》,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版,第20页
    2 《庄子哲学》编辑部编,《庄子哲学讨论集·编者说明》,中华书局,1962年8月版
    1 龚鹏程编著,《美学在台湾的发展》,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版,第68页
    1 申奥摘译,《外国学者论朱光潜与克罗齐美学》,《读书》,1981年第3期
    2 郭沫若,《生活的艺术化——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讲》,见《郭沫若全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1页
    3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4 闻一多,《庄子》,见《闻一多全集(第9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17页
    1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第134页
    2 钱穆,《比论孟庄两家论人生修养》,见《庄老通辨》,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8、292页
    3 钱穆,《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见《庄老通辨》,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页
    4 唐君毅,《中西文化精神之比较》,见《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1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122页
    2 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版,第209页
    3 牟宗三译著,《康德判断力之批判(上册)》,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第72页
    1 1974年3月,以台大哲研所为主的学者,如沈清松、项退结、傅佩荣、邬昆如等,将《现代学苑》杂志改为《哲学与文化》重新发行。新刊旨在沟通中西文化,建设未来中国所需之新文化;而其哲学关怀,概以方东美、唐君毅之为思想宗旨。
    2 1975年8月,以台湾师大国研所为主的学者,如杨祖汉、廖钟庆、王邦雄、曾昭旭、万金川、李正治等人,创办《鹅湖月刊》。该刊强调实存体证,综合文学、宋明理学、西洋新知而冶之。其思想渊源,实本于唐君毅、牟宗三诸先生,尤以牟先生之影响最巨。
    3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7月初版,第55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1 陈鼓应,《庄子哲学》,由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初版。大陆版本改书名为《庄子浅说》,三联书店,1998年版。陈鼓应1984-1997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讲授老庄哲学。《老庄新论》虽为1992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但里面亦收入作者在台湾期间写作的关于庄子的文章,且陈鼓应受教、任教于台湾的学术语境,本文认为其庄子研究更多是台湾庄学研究的一部分。
    2 陈鼓应,《庄子的悲剧意识和自由精神》,见《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29页
    3 陈鼓应,《庄子浅说》,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1页
    4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修订版序》,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 陈鼓应,《庄子浅说》,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0、78页
    2 陈鼓应,《(养生主):精神生命的阐扬》,见《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3 陈鼓应,《(大宗师〉:“天人合一”的境界及“死生一如”观》,《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页
    4 陈鼓应,《关于庄子研究的几个观点——序刘笑敢博士〈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见《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5 陈鼓应,《庄子的悲剧意识和自由精神》,见《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页
    6 陈鼓应,《庄子浅说》,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8页
    1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256页
    2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287页
    3 高柏园,《庄子思想中的唯美性格——以劳思光、徐复观为中心之讨论》,见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主编,《文学与美学》(第五集),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第142页
    1 曾昭旭《充实与虚灵——中国美学初论》,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85页
    2 曾昭旭《充实与虚灵——中国美学初论》,第121页
    1 曾昭旭《充实与虚灵——中国美学初论》,第123页
    2 曾昭旭《充实与虚灵——中国美学初论》,第88页
    3 曾昭旭《充实与虚灵——中国美学初论》,第190页
    4 萧振邦,《老庄美学思想析论》,见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主编,《文学与美学》(第二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第40、84-85页
    5 赵卫民,《道家美学》,见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主编,《文学与美学》(第五集),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
    1 高柏园,《庄子思想中的唯美性格——以劳思光、徐复观为中心之讨论》,见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主编,《文学与美学》(第五集),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
    2 颜昆阳,《庄子艺术精神析论》,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85年版,第346页
    1 郑峰明,《庄子思想及其艺术精神之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
    1 李宣侚,《庄子的生命理境及其艺术精神》,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王邦雄教授指导,1990年6月,第140页
    2 董小蕙,《庄子思想之美学意义·自序》,学生书局,1993年版,第3页
    3 董小蕙,《庄子思想之美学意义》,学生书局,1993年版,第246页
    1 孙中峰,《庄子之美学意蕴新诠》,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版,第4页
    2 叶国庆,《庄子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153页
    1 黄锦鋐,《庄子之文学》,见《庄子及其文学》,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第45页
    2 黄锦鋐,《从感情理智科学的角度看庄子的文学》见《庄子及其文学》,第68页
    3 蔡宗阳,《庄子之文学·序》,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1 朱荣智,《庄子的美学与文学》,明文书局,1992年,第36页
    2 朱荣智,《庄子的美学与文学》,明文书局,1992年,第3页
    3 [韩]张昌虎,《孟子与庄子文论之比较研究·序》,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黄锦鋐教授,1993年6月
    1 丁旭辉,《台湾现代诗中的老庄身影与道家美学实践》,春晖出版社,2010年版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60页
    2 [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2月版,第45页
    3 [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第20页
    4 [美]刘若愚,《中西文学理论综合初探》,杜国清译,见《中国文学理论》附录,第213页
    1 [美]刘若愚,《中西文学理论综合初探》,杜国清译,见《中国文学理论》附录,第215页
    2 参考王万象,《中西诗学的对话——北美华裔学者中国古典诗研究》,里仁书局,2009年4月初版,第499-509页。(此书用了一大半篇幅用来讨论余宝琳的中西诗学研究。)
    1 郑树森,《西方理论与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哲研究通讯》,1992年,第2卷第1期
    2 叶维廉,《道家美学·山水诗·海德格》,见郑树森编《现象学与文学批评》,东大图书公司,2004年版,第155页
    3 叶维廉,《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叶维廉文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4 叶维廉,《比较诗学》,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第88页
    5 [美]刘若愚,《中西文学理论综合初探》,杜国清译,见《中国文学理论·附录》,214页
    1 叶维廉,《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72页
    2 此书在其由叶维廉指导的博士论文unspeaking, heaven and earth their great beauty:a study of the Chinese sublime(1980年)的基础上修订出版。
    3 王建元,《现象诠释学与中西雄浑观·序言》,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4页
    4 王建元,《现象诠释学与中西雄浑观》,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5页
    5 王建元,《现象诠释学与中西雄浑观·序》,第3页
    1 陈鹏翔,《主题学理论与实践》,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版
    2 王建元,《现象诠释学与中西雄浑观》,第39-74页
    3 王建元,《现象诠释学与中西雄浑观》,第149页
    1 成中英,《道家诠释学·序》,见赖贤宗著,《道家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经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和北京大学张祥龙教授推荐,赖贤宗“中国诠释学”丛书,包括《佛教诠释学》、《道家诠释学》、《儒家诠释学》、《意境美学与诠释学》四册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9-2010年在大陆出版。)
    2 赖贤宗,《论现象学诠释学美学在台湾的发展》,见《意境美学与诠释学》,国立历史博物馆,2003年版,第25页
    1 赖贤宗,《论现象学诠释学美学在台湾的发展》,见《意境美学与诠释学》,第38-39页
    2 赖贤宗,《浑之三义与道家意境美学》,见《意境美学与诠释学》,第174页
    3 奚密,《解结构之道:德希达与庄子比较研究》,见郑树森编《现象学与文学批评》,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84-185页
    4 廖炳惠,《晚近文评对庄子的新读法:洞见与不见》,《中外文学》,1983年4月,第11卷第11期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46页
    2 刘绍瑾、侣同壮,《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庄子情结》,《文史哲》,2003年第5期
    3 郑树森,《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前言》,见郑氏编《现象学与文学批评》,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1页
    1 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 龚鹏程编著,《美学在台湾的发展》,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版,第68页
    2 徐复观下一章有专论。牟宗三和钱穆二位虽亦涉及过庄子的美学阐释,但多点到为止。
    1 其早期弟子唐君毅1949年移居主办新亚书院,程石泉、陈康随方东美后迁台,后又移居海外。其中期、后期弟子,如刘述先、成中英、邬昆如、吴怡、陈鼓应、傅佩荣等等均受教方东美于台湾大学或辅仁大学讲坛。诸多弟子在台港及海外学界产生重大影响。梅贻宝先生1968年在维也纳国际哲学会,告知Lewis Hahn:“中国近数十年之哲学师资,多出自方东美门下”。[冯沪祥:《方东美生平大事与思想演进》,见冯氏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学生书局,2007年版,第204页]可见方东美的思想在台港及海外地区的影响之大。
    2 刘绍瑾、石了英,《宗白华“散步美学”中的“老庄艺术精神”》,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
    3 方东美著,《方东美先生演讲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初版,第99-100页。英文原文为:“I ama Confucian by family tradition, a Taoist by temperament, and a Buddhist by Religious inspiration; Moreover I am a westerner by training. "
    1 方东美《坚白精舍诗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3月版。《凄凉》154页、《书斋冥坐》356页、《台湾杂咏·飞机越温州渡海到台北》377页、《自题小照》431-432页、见方东美《坚白精舍诗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2 方东美,《诗与生命》,孙智焱翻译,见《生生之德》,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94页
    3 方东美,《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见《生生之德》,第272-273页
    4 方东美,《生命悲剧之二重奏》,见《生生之德》,第32页
    5 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献辞》,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2页
    1 怀德海,《思想之诸模式》,转引自方东美《诗与生命》,见《生生之德》,第394页
    2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0页
    3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国哲学十九讲》,学生书局,1983年版,第77页
    4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7月初版,第44页
    5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93页
    6 方东美,《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见《生生之德》,第299页
    7 方东美,《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见《生生之德》,第273页
    1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2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修订重排版序》,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页
    3 胡军,《方东美的道儒会通及其庄学精神》,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1-172页
    4 余秉颐,《方东美哲学思想的理论归趣——与胡军先生商榷》,《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
    5 目前学界对于方东美的学派归趋主要有四种看法:1、“新儒家”,以蒋国保、余秉颐为代表。[见蒋国保、余秉颐著《方东美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新道家”,以胡军、叶海烟、陈鼓应为代表。[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3、“世界主义者”,以宛小平为代表。[见宛小平著《方东美与中西哲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亦儒亦道、亦中亦西”,以杨士毅、冯沪祥为代表。见[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台北:学生书局,2007年版]这种学派之争对于明了方东美的学问的学统归属自有意义,但今看来,已遑论孰是孰非,应具体层面具体看待,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学派出发。本文从比较广义的新儒家来看,仍认为方东美属于新儒家学者。
    6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134页
    7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42页
    1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185页
    2 方东美,《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孙智焱翻译,见《生生之德》,第286页
    3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134页
    4 方东美,《从比较哲学旷观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见《生生之德》,第300页
    5 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6页
    6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184页
    1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212页
    2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214页
    1 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28页
    2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41页
    3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179-180页
    1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12页
    2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12页
    3 方东美,《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见《生生之德》,第287页
    4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43页
    5 方东美,《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见《生生之德》,第295页
    6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30页
    1 方东美,《生命情调与美感》,见《生生之德》,第131页
    2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222页
    3 方东美,《诗与生命》,孙智焱翻译,见《生生之德》,第397页
    4 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页
    5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246页
    1 郭绍虞集解,《诗品集解·续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2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第231页
    3 《东美纪念亭碑铭》,见冯氏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学生书局,2007年版,第263页
    4 1939年,方东美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时期,印度学者拉达克利新南到中央大学访问,曾向方东美挑战,“用西方文字讲中国思想”。[见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3页]
    1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248页
    2 侯敏的《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张毅的《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屈勇的博士论文《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文艺学博士论文,马龙潜教授指导);孙琪的博士论文《台港新儒学阐释下的“中国艺术精神”》(暨南大学2006年文艺学博士论文,刘绍瑾教授指导)
    1 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120页
    2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3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自序(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3页
    4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自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5 唐君毅,《人生三书之二: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3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1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80页
    2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第79页
    3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第80页
    1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2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第75页
    3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94页
    4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第80页
    5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第76页
    6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第81页
    1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221页
    2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224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版,第47页
    1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81页
    2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见《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
    3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第52页
    4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第563页
    5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第565页
    6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第579页
    1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第569页
    2 唐君毅,《中国文学与哲学》,见《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页
    3 唐君毅,《怀乡记》,见《人文精神之重建》,第515页
    1 刘纲纪,《略论徐复观美学思想》,见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511页
    2 张法,《徐复观美学思想试谈——读<中国艺术精神>》,见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514页
    1 张节末,《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2 参见徐复观,《瞎游杂记之六》,见胡晓明、王守雪编,《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徐复观自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254页
    3 李维武编,《徐复观著作编年目录》,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4页。
    4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6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序》,第2页
    7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222页
    1 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见《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78页
    3 徐复观,《心的文化》,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3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7页
    2 徐复观,《心的文化》,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35页
    3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234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7页
    5 王守雪,《人心与文学——徐复观文学思想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114页
    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281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0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1页
    2 张法,《徐复观美学思想试谈——读(中国艺术精神)》,见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第520页
    3 徐复观,《文化的中与西》,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26页
    4 谢林(Schelling)、左尔格(Solger)、费夏(F.T. Vischer)、文克尔曼(Win’ckelmann)、卡西勒、李普斯(Lipps)、海德格尔(Heidegger)、柯亨(Cohen)、黑格尔(Hegel)、达尔文、斯宾塞、席勒、康德、缪拉(A. H, Muller)、多特罕塔(Todhunter)、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哈曼(Richard Hamann)福多拉(Konnad Fiedler)、胡塞尔(Edmund Husserl)、哈特曼(N. Hartmann)、阿米尔(H. F. Amiclli)、奥德布李特(Odebrecht)、铿(H. Kahn)、派克(DeWittH. Parker)、弗尔克尔特(J. Volkeld)、柏卡(Oskar Becker)、杜威(J. Dewey)、斯坦诺(Max Stiner)、托尔斯泰、莫尔顿(R. G. Moulton)等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40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9-60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序》,第3页
    2 徐复观,《无惭尺布裹头归》,见胡晓明、王守雪编,《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徐复观自述》,第101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6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46页
    1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自序一》,第3页。
    2 李维武编,《徐复观著作编年目录》,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5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74页。《庄子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原连载于《民主评论》第15卷第11期,1964年6月1日;第15卷第12期,1964年6月16日;第15卷第13期,1964年7月1日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序》,第4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02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36页
    3 傅抱石撰,承名世导读,《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4 [日]内藤湖南著,《中国绘画史》,栾殿武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7页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序》,第5页
    1 张法,《徐复观美学思想试谈——读<中国艺术精神>》,见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第514页
    2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67页
    2 [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训》,见王伯敏、任道斌编《画学集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92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89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74页
    2 李文初等著,《中国山水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3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75页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69页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2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第48页
    3 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23页
    5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23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23页
    2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自序三》,第4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63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79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46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37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37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40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42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61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60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03页
    1 宗白华,《徐悲鸿与中国绘画》,见《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2 张法,《中国美学史》,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179页
    1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2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第325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94页
    1 转引自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295-296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02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17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57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26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37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36页
    3 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53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28页
    1 刘纲纪,《略论徐复观美学思想》,见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第511页
    2 刘桂荣,《徐复观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页
    1 徐复观,《无惭尺布裹头归》,见胡晓明、王守雪编,《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徐复观自述》,第101页
    2 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142页
    1 徐复观,《远奠熊师十力》,见徐复观著,陈克艰编《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
    2 徐复观,《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2卷),第102页
    3 徐复观,《〈学术与政治之间〉甲集自序》,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352页
    4 徐复观,《心的文化》,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39页
    5 杜维明,《徐复观先生的人格风范》,见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5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1 徐复观,《程朱异同——平铺地人文世界与贯通地人文世界》,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2卷),第296页
    2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自序》,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373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01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5页
    1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01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4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35页
    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序》,第2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0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1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3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序》,第5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序》,第23页
    3 牟宗三《四因说演讲录(节选)》,见李景明、唐明贵主编,《儒道比较研究》,中华书局,第420页
    4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再版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 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见《中国文学精神》,第12页
    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第244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5页
    2 [美]李淑珍《徐复观论现代艺术——就台湾文化生态及儒家人性论双重脉络的考察》,见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第559-560页
    3 刘桂荣,《徐复观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1版,第205页
    4 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见《中国文学精神》,第9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2 张法,《徐复观美学思想试谈——读<中国艺术精神>》,见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版,P515
    1 叶维廉,《秩序的生长·序》,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19-20页
    2 金恒炜访问,《寻访叶维廉文学的根》,《书评书目》,第66期,1978年10月
    3 叶维廉,《致廖栋棵信(2000年9月14日)》,《叶维廉教授手稿资料·书信底稿》,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2003
    4 叶维廉,《从现象到表现——叶维廉早期文集·序》,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第1页
    1 此书1969年以《现象、经验、表现》为书名由香港文艺书屋出版,1970年以《中国现代小说的风貌》为书名由台湾晨钟出版社出版,1977年由台湾四季出版公司再版
    2 叶维廉,《王维与纯粹经验美学》,《纯文学》第10卷第3期,1971年9月
    1 叶维廉,《三十年诗·序》,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5页
    1 张汉良,《语言与美学的汇通——简介叶维廉的比较诗学方法》,见廖栋樑、周志煌编,《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3页
    2 陈芳明,《秩序如何生长?——评叶维廉〈秩序的生长〉》,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35、346页
    3 张汉良,《语言与美学的汇通——简介叶维廉的比较诗学方法》,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72-374页
    1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298-302页
    2 叶维廉,《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中国诗学(增订版)》,第109页
    3 叶维廉,《严羽与宋人诗论》,《叶维廉文集(三)》,第131页
    4 萧水顺访问,《纯粹经验与诗》,《幼狮文艺》第32卷第10期,1970年10月
    5 叶维廉,《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72页
    6 叶维廉,《庄喆的画像札记》,见《叶维廉文集(四)》,第236页
    1 叶维廉,《现象·经验·表现》,见《叶维廉文集(一)》,第334页
    2 叶维廉,《维廉诗话》,见《中国诗学(增订版)》,第374页
    3 萧水顺访问,《纯粹经验与诗》,《幼狮文艺》第32卷第10期,1970年10月
    4 叶维廉,《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72页
    5 叶维廉,《语法与表现——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美学的汇通》,《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88页
    1 叶维廉,《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72页
    2 据《叶维廉年表》记载,叶维廉1970年“开始探讨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道家思想体系)在诗中的呈现及西洋现代诗之间的一些融汇的问题。”且叶维廉此前所发表的文章,主要在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诗两大领域。1971年的《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他首次探讨了道家美学与中国诗的关系。而他最早专门论述道家思想体系的文章,是1979年的《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一文。
    3 叶维廉,《王维与纯粹经验美学》,《纯文学》第10卷第3期,1971年9月
    1 叶维廉,《诗的再认》,《叶维廉文集(三)》,第181、182页
    2 廖炳惠,《洞见与不见——叶维廉对(庄子)的新读法》,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413页
    3 叶维廉给予陈秋宏的回答。参见陈秋宏,《道家美学的后现代传释——叶维廉美学思想研究》,台湾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柯庆明指导。
    1 李丰楙,《山水·逍遥·梦——叶维廉后期诗及其诗学》,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214页
    2 纪弦,《现代派信条》,《现代诗》,第13期,1956年2月
    3 叶维廉,《论现阶段中国现代诗》,《叶维廉文集(三)》,第193页
    1 叶维廉,《论现阶段中国现代诗》,《叶维廉文集(三)》,第203页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3 刘若愚,《中西文学理论综合初探》,杜国清译,见《中国文学理论·附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1 叶维廉,《视境与表达——(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补述之一》,见《叶维廉文集(三)》,第228页
    2 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叶维廉文集(三)》,第214-224页
    3 叶维廉,《漏网之鱼:维廉诗话》,见《叶维廉文集(三)》,第303页
    1 柯庆明,《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述论》,大安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2 叶维廉vs.萧萧,《诗是活泼泼的生命》,《创世纪杂志》,1999年秋季号,总第120期
    3 萧水顺访问,《纯粹经验与诗》,《幼狮文艺》,第32卷第10期,1970年10月
    1 叶维廉,《严羽与宋人诗论》,《叶维廉文集(三)》,第131页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第302页
    3 [宋]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35页
    4 刘绍瑾,《饮之太和——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生态美学精神的开掘与阐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 《叶维廉年表》,见《雨的味道》,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67页
    2 叶维廉,《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44页
    1 叶维廉,《〈比较文学丛书〉总序》,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5页
    2 叶维廉,《东西比较文学中模子的应用》,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39页
    3 郭象,《庄子序》,见[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页
    4 郭象,《齐物论注》,见[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第111页
    5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8页
    1 郭象,《逍遥游注》,见[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上)》,第1页
    2 叶维廉,《饮之太和——诗与自然环境札记》,《叶维廉文集(第三卷)》,第158页
    3 叶维廉,《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叶维廉文集(第二卷)》,第131页
    4 叶维廉,《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叶维廉文集(第二卷)》,第144页
    1 叶维廉,《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中国诗学(增订版)》,第119页
    2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3 叶维廉,《秩序的生长·序》,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19-20页
    1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79页
    2 应邀参加此次会议的共有13人,其中包括7位在美国诗坛居一席地位的诗人,如雷克罗斯、史乃德、布莱、孔尼兹、詹姆斯·乌莱特、莫纹等诗人,另有学者与译者共6位,包括叶维廉、约那森·查维斯(Jonathan Chaves)、汉斯·弗朗可(Hans Frankel)、大卫·拉提莫(David Lattinore)、黄金铭(Wong Kam Min)与钟玲。在会议中这七位美国诗人全都异口同声说他们很喜爱中国诗歌,也都异口同声地说他们阅读过中国诗歌,当然大多数是读中国诗的英译本,而且有些说他们自己写的诗很受这些译文的影响。可见中国诗歌对于西方诗人的影响之大。参见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34-35页
    3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1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2 钟玲,《史耐德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中国禅与美国文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
    3 叶维廉,《语法与表现——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美学的汇通》,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90页
    1 叶维廉,《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见《中国诗学(增订版)》,第114页
    2 叶维廉,《语言与真实世界——中西美感基础的生成》,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43页
    3 叶维廉,《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见《中国诗学(增订版)》,第115页
    1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页
    1 转引自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第70页
    2 叶维廉,《语法与表现——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美学的汇通》,《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21页
    1 参见叶维廉、冯国荣,《中国诗、诗学的民族原创及其对于美国现代诗的影响》,东方论坛,2005年第2期;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82页
    2 叶维廉,《语言与真实世界——中西美感基础的生成》,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56页
    3 转引自叶维廉,《语言与真实世界——中西美感基础的生成》,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26页
    4 叶维廉,《语言与真实世界——中西美感基础的生成》,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57-158页
    1 叶维廉,《意义组构与权力架构》,《叶维廉文集(第二卷)》,第210页
    2 叶维廉,《重涉禅悟在宋代思域中的灵动神思》,《中国诗学(增订版)》,第111页
    3 叶维廉,《如生活的艺术活动对生活的批评——后现代对艺术与生活的另一些思索》,《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95页
    4 林耀德访问,《诗在道中更醒——叶维廉专访》,《自由青年》,第78卷第4期,1987年10月
    5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第95页
    1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第95页
    1 张万民,《试论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下)》,《新亚论丛》第6期,2004年,第227页
    2 叶维廉,《现代到后现代:传释的架构——后现代现象与后现代主义的说明》,《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63页
    3 叶维廉,《如生活的艺术活动对生活的批评——后现代对艺术与生活的另一些思索》,《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89页
    4 叶维廉,《如生活的艺术活动对生活的批评——后现代对艺术与生活的另一些思索》,《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109页
    5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6 叶维廉,《如生活的艺术活动对生活的批评——后现代对艺术与生活的另一些思索》,《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115页
    7 叶维廉,《如生活的艺术活动对生活的批评——后现代对艺术与生活的另一些思索》,《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117页
    1 叶维廉,《如生活的艺术活动对生活的批评——后现代对艺术与生活的另一些思索》,《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72-73页
    2 叶维廉,《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创世纪杂志》,1999年夏季号,总第119期
    3 朱徽,叶维廉访谈录,《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4期
    4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第158页
    1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第161页
    2 乐黛云,《叶维廉文集·序》,《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2页
    3 王文生,《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下)》,《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1 夏志清,《钱钟书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新趋向》,见黄维樑、曹顺庆编《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台港学者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285页
    2 张万民,《试论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上)》,《新亚论丛》第5期,2003年,第222页
    3 张万民,《试论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下)》,《新亚论丛》第6期,2004年,第227页
    4 王文生,《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下)》,《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1 叶维廉,《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74页
    2 叶维廉,《中国古典诗和英美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叶维廉文集(第一卷)》,第185页
    1 陈世骧,《中国抒情诗传统》,见《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2 [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等译,中央编泽出版社,2004年版
    3 王文生目前并不被研究者列入“中国抒情传统”的谱系。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王文生先生为80年代在大陆成名后受聘赴美任教,而上列谱系中的学者除陈世骧外多为50年代后从台湾赴美求学并留美任教,所受的学术训练不同,导致研究方法存在极大的不同。虽然他们都在西方学术语境下努力彰显中国文学的抒情特质,建构中国文学的抒情体系,但高友工等更多用西方各类形式美学理论来重新阐发中国抒情理论,而王文生先生显然更致力于从中国文学、中国文论本身来阐明中国诗的情境结构、情味论。同时他们赴美时间上不同,其学术活动的场域也自然有不同。笔者以为,“中国抒情传统”本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派,也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学术纲领及组织上的联系,王文生与高友工等学者所做的工作虽然方法不同,但有着相同的学术关注取向,所以可以算作是这一传统中“特立独行”的一位。
    4 王文生,《论情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5 廖栋樑,《“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专题·导语》,《政大中文学报》,第10期,2008年12月
    1 叶维廉、冯国荣,《中国诗、诗学的民族原创及其对于美国现代诗的影响》,东方论坛,2005年,第2期
    2 叶维廉,《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略论》,《叶维廉文集(第三卷)》,第113页
    3 见文末附录,《道家美学精神与现代诗艺的融合——叶维廉教授访谈录》
    4 邵雍,《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第18页
    1 叶维廉,《“出位之思”:媒体及超媒体的美学》,《叶维廉文集(第二卷)》,第249-250页
    2 叶维廉,《现代到后现代:传释的架构——后现代现象与后现代主义的说明》,《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51页
    3 叶维廉,《走过沉重的年代·代序》,见《雨的味道》,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46页
    1 康士林(Nicholas Koss)访问,《叶维廉访问记》,见廖栋樑、周志煌编,《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版,第514页
    2 叶维廉,《散文诗——为“单面人”而设的诗的引桥》《叶维廉文集(第五卷)》,第232页
    1 叶维廉,《漏网之鱼:维廉诗话》,见《叶维廉文集(三)》,第303页
    2 叶维廉,《走过沉重的年代·代序》,见《雨的味道》,尔雅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 徐复观,《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东海大学建校十周年纪念学术演讲讲稿》,见《中国艺术精神·附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9页
    2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见《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11页
    3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
    4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第10页
    1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第14-15页
    2 梁新怡、覃权、小克访问,《与叶维廉谈现代诗的传统和语言——叶维廉访问记》,见廖栋樑、周志煌编,《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502页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02页
    4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第13页
    5 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
    6 叶燮,《赤霞楼诗集序》,《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4页
    1 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7页
    2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见《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页
    3 钱钟书,《中国诗与中国画》,见《七缀集》,第16页
    1 叶维廉,《致卞之琳信(1978年2月20日)》,《叶维廉教授手稿资料·书信底稿》,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2003年
    2 王文生,《“诗言志”——中国文学思想的最早纲领》,《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3期,1993年3月
    3 王文生,《论情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4 王文生,《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582页
    1 叶维廉,《致廖栋樑信(2000.9.14)》,《叶维廉教授手稿资料·书信底稿》,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2003
    1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12页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2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第246页
    3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0页
    4 方东美,《中国形上学中之宇宙与个人》,见《生生之德》,第300页
    5 徐复观,《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归》,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2卷),第102页
    1 叶维廉,《语言与真实世界——中西美感基础的生成》,见《叶维廉文集(一)》,第162页
    2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版,第231、55页
    3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4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03页
    1 叶维廉,《秩序的生长·序》,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20页
    2 黄俊杰,《儒学与现代台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1 唐君毅,《中国艺术与中国文化》,见《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5页
    2 徐复观,《现代艺术对自然的叛逆》,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269页
    3 徐复观,《现代艺术的永恒性问题》,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279页
    1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徐复观杂文〉自序》,见李维武编,《徐复观文集》(第1卷),第370页
    3 徐复观,《无惭尺布裹头归》,见胡晓明、王守雪编,《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徐复观自述》,第101页
    4 徐复观,《环绕李义山〈锦瑟〉诗的诸问题》,见《中国文学精神》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9页
    2 见[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231页
    3 叶维廉,《致萧乾信(1980年春)》,见《叶维廉教授手稿资料·书信底稿》,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2003年
    4 叶维廉,《致卞之琳信(1979年10月1日)》,见《叶维廉教授手稿资料·书信底稿》,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2003年
    5 夏志清,《陈世骧文存·序》,见《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7页
    1 见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987年),张法的《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等“中国美学史”著作。
    2 见刘绍瑾的《庄子与中国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张利群的《庄子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陶东风的《超迈与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包兆会的《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刘介民的《道家文化与太极诗学——〈老子)、(庄子)艺术精神》(广东人民出版
    社,2005年)等庄子美学专著。
    3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4 参见徐复观,《瞎游杂记之六》,见胡晓明、王守雪编,《中国人的生命精神——徐复观自述》,第254页
    1 本文的海内外区分以著者本人所属地域为标识,而不以文章发表的刊物所属地域为标识。
    2 此书收集针对叶维廉的诗歌的批评文章19篇、散文的批评3篇、文学理论的探讨8篇、翻译研究1篇、专访2篇,并附有叶维廉年表、著作书目及作品评论索引。其中收有两位大陆学者的评论文章,杨匡汉的《旅燕上云归紫塞——序(叶维廉诗选)》和屠岸的《读叶维廉的中国新诗英译随感》,按照本文以著者的身份归属来区分海内外的原则,故不放在此部分讨论。
    3 陈秋宏,《道家美学的后现代传释——叶维廉美学思想研究》,台湾大学,2006;陈信安,《叶维廉的山水诗》,佛光大学,2007;吴佳馨,《1950年代台湾现代文学系统关系之研究:以林以亮、夏济安、叶维廉为例》,国立清华大学,2008;朱天《诗与美感的交辉:叶维廉、杜国清诗学理论研究》,台湾大学,2009。
    4 均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一书。
    5 罗登堡(Jerome Rothenberg),《叶维廉的风景》,杜良译,《当代》,第102期,1994年10月
    1 钟玲,《介绍叶维廉的新书》,《幼狮文艺》,第33卷第4期,1971年
    2 洛夫《诗之边缘》,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17页
    3 王德威,《“游记”·“欧洲”——评叶维廉的(欧罗巴的芦笛〉》,《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30
    4 王德威,《乡愁的归宿——评叶维廉的(一个中国的海)》,《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31页
    5 颜元叔,《叶维廉的“定向叠景”》,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5页
    6 张默《飞腾的象征——试探叶维廉的(公开的石榴)》,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243页
    7 张默,《飞腾的象征——试探叶维廉的〈公开的石榴〉》,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243页页
    8 古添洪,《名理前的视境:论叶维廉诗》,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98页
    9 古添洪,《试论叶维廉(赋格集)》,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75页
    10 周伯乃,《古典的回响——兼评(叶维廉自选集)》,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109页
    11 萧萧,《论叶维廉的秩序》,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13页
    12 王建元,《战胜隔绝——叶维廉的放逐诗》,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122页
    1 洛枫《无言的焦虑——叶维廉早期诗歌的城市印象》,《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234
    2 张默《飞腾的象征——试探叶维廉的(公开的石榴)》,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243页
    3 李丰楙,《叶维廉近期诗的风格及其转变》,《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163页
    4 许悔之,《断层与黄金的收成——略论叶维廉的诗》,《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288页
    5 梁秉钧,《叶维廉诗中的超越与现象世界》,《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201页
    6 梁秉钧,《叶维廉诗中的超越与现象世界》,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210页
    7 柯庆明,《纯粹经验美学的主张者——叶维廉》,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429-430
    8 李丰楙,《中国纯粹性诗学与现代诗学、诗作的关系——以七十年代叶维廉、洛夫、痖弦为主的考察》,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438页
    9 李丰楙,《中国纯粹性诗学与现代诗学、诗作的关系——以七十年代叶维廉、洛夫、痖弦为主的考察》,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445页
    10 陈芳明,《秩序如何生长?——评叶维廉(秩序的生长〉》,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46页
    1 张汉良,《语言与美学的汇通——简介叶维廉的比较诗学方法》,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74页
    2 张汉良,《语言与美学的汇通——简介叶维廉的比较诗学方法》,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353页
    3 杜国清,《评介叶维廉论文集〈饮之太和)》,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404页
    4 廖炳惠,《洞见与不见——叶维廉对(庄子)的新读法》,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405页
    5 廖炳惠,《洞见与不见——叶维廉对(庄子〉的新读法》,见《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第416页
    6 翁文娴,《“定向迭景”时期的爆发能量——叶维廉60年代诗学与诗》,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7 [美]林惠玲《现代奥菲尔思之道——叶维廉与里尔克诗的(诗意)与奥菲尔思精神》,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8 [美]张明晖《叶维廉:诗人放逐者》,蒋登科译,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9 黄粱《从无声处扣问浮生——推敲的诗艺:叶维廉(雨的味道)索隐》,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10 林积萍,《同异全识——试析叶维廉的文学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第18期,2000年6月
    1 张万民,《试论叶维廉的比较诗学试论叶维廉的比较诗学研究研究(上)》,《新亚论丛》第5期,2003年
    2 张万民,《辩者有不见:当叶维廉遭遇宇文所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3 王文生,《论叶维廉的“纯山水诗”论及其以物观物的创作方法(下)》,《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4 参见《叶维廉教授手稿资料·书信底稿》,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2003年
    5 《叶维廉年表》,见《雨的味道》,台北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1 刘鹏,《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论文,2001;闫月珍,《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浙江大学博士后论文,2004;赵东,《“比较”与“汇通”——叶维廉比较诗学理论初探》,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论文,2004;张志国,《叶维廉:在隔绝与汇通之间》,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论文,2005;何文静,《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四川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俞平,《论叶维廉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杨贵章,《从目的论角度看叶维廉英译古汉诗》,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刘丽娜,《论叶维廉诗论中的自然观》,西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李水波,《“错位”与“回归”——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诗人叶维廉》,中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论文,2009;戴芝兰,《中国古典诗和英美现代诗美感意识的汇通》,中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9;于伟,《论叶维廉的道家美学思想与其诗学理论建构的关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论文,2009。
    2 刘圣鹏,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第5页
    3 李丽,《叶维廉诗学理论诱因分析》,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
    4 李丽,《跨文化比较中模子的确认及应用——叶维廉诗学理论支点分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5 向天渊,《叶维廉比较诗学的贡献与局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 刘绍瑾、侣同壮,《叶维廉比较诗学中的庄子情结》,《文史哲》,2003年第5期
    2 刘绍瑾,《饮之太和——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生态美学精神的开掘与阐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 闫月珍,《作为道家传统的以物观物与中国诗学的美感经验》,《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现象学与中国文艺理论沟通的可能性——以刘若愚、徐复观、叶维廉的理论探索为例》,《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叶维廉对道家美学的现代阐释》,《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叶维廉对道家美学抒情性的探寻》,《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艺道合一:中国美学品格的现代建构——叶维廉阐释道家自然论的历史语境》,《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4 张大为,《古典境界的现代生长——论叶维廉的学术理路及其启示意义》,《阴山学刊》,2007年第1期
    5 段俊晖、路小明,《洞见与盲视——对叶维廉中国文论思想的几点反思》,《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6 张志国,《传释学与“文化模子”理论——叶维廉诗学批评论》,《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3期
    7 邱熊熊,《叶维廉的诗与传统》,《台湾研究集刊》,1984年7月
    1 杨匡汉,《叶维廉诗选·序》,见杨匡汉编《叶维廉诗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2 叶维廉,《我的文学自传·DVD》,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10月
    3 屠岸《从深沉回归率真——序叶维廉诗选》、刘士杰《传统与现代熔于一炉,雄浑和婉约交相辉映——浅论叶维廉诗歌的艺术特色》,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4 龙扬志《郁结与突围——试论叶维廉70年代诗歌风格的转变》、王士强,《形式的“内容”与文化身份认同——浅析叶维廉诗歌的形式及其变化》、伟珺,《放逐与游心——浅论叶维廉诗歌创作意识的转向》,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5 章亚昕《跨文化体验与跨地域写作——论叶维廉的情怀与诗思》、王光明《“失养者”的追寻——叶维廉的诗学批评》、林喜杰《花开的声音——从“诗教”角度看叶维廉的诗歌》、邓程《论名词句》、叶烨、孟泽《叶维廉现代诗中的古典元素举隅》,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6 王珂《论叶维廉的诗形观及创作实践》、谭德晶《写景意境异境——论叶维廉的写景诗创作》,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1 北塔《“蝙蝠依声音飞翔”——谈叶维廉诗歌中的音乐或乐音》、张墨研《赋格的狂欢——叶维廉〈赋格)分析》,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2 张立群《“历史整体性”与中西诗学的汇通——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理论研究》、蒋登科,《论叶维廉诗论的学术品格》、古远清《学者化的诗人,作家化的学者——评叶维廉的诗论》,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3 陈亮《“郁结”:从文化心态到美学形态——读叶维廉〈雨的味道〉》、霍俊明《流年木马:母语乡愁,城市强权·历史除魅——关于叶维廉(雨的味道〉的阅读札记》,见《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2008.3.29-30
    4 屠岸,《读叶维廉的中国新诗英译随感》,《中国翻译》,1994年11月
    5 王家新,《从〈众树歌唱)看叶维廉的诗歌翻译》,《新诗评论》,2008年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6 罗选民,《解构“信、达、雅”:翻译理论后起的生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增1期
    1 蒋洪新,《叶维廉翻译理论述评》,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
    2 彭松,《文化困境中的诗性省思——叶维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 蒋述卓、郑焕钊《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浅析叶维廉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
    4 叶维廉,《秩序的生长·序》,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20页
    1 叶维廉,《语言的策略与历史的关联——五四到现代文学前夕》,中外文学,第10卷第2期,1981年7月;《有效的历史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哲通讯》,第1卷第4期,1991年12月
    2 叶维廉,《致柯庆明信》,《叶维廉教授手稿资料·书信底稿》,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2003年
    3 古远清,《努力向客观真理迈进——评叶维廉的(解读现代、后现代)》,当代文坛,1994年第4期
    1 乐黛云,《叶维廉文集·序》,见《叶维廉文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徐复观文集》(1-5卷),李维武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的生命精神》,胡晓明、王守雪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的学术精神》,陈克艰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徐复观,《石涛之一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4月增补三版
    徐复观,《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5月版
    徐复观,《徐复观文录》,台北环宇出版社,1971年版
    徐复观,《徐复观文录选粹》,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徐复观,《论战与译述》,志文出版社,1982年版
    方东美,《坚白精舍诗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方东美,《生生之德》,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版
    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版
    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
    方东美,《方东美先生演讲集》,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方东美,《新儒家哲学十八讲》,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道德自我之建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人生三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牟宗三讲述,陶国璋整理,《庄子齐物论义理演析》,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学生书局,1998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学生书局,1983年版
    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版
    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钱穆,《庄子纂笺》,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
    陈鼓应,《庄子浅说》,三联书店,1998年版
    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煜,《老庄思想论集》,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叶维廉文集》(1-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004年版
    叶维廉,《秩序的生长》,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6年版
    叶维廉,《饮之太和》,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0年版
    叶维廉,《比较诗学》,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版
    叶维廉,《与当代艺术家的对话——中国现代画的生成》,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
    叶维廉,《历史、传释与美学》,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
    叶维廉,《解读现代·后现代——生活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思索》,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叶维廉,《从现象到表现——叶维廉早期文集》,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叶维廉,《雨的味道》,尔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版
    叶维廉,《庞德与潇湘八景》,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版
    叶维廉演讲,《我的文学自传》(DVD),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10月版
    叶维廉演讲,《神思的机遇》(DVD),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4月版
    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叶维廉教授手稿资料·书信底稿》,2003年版
    Wai-lim Yip, Ezra Pound's Catha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Wai-lim Yip, Diffusion of distances:di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Wai-lim Yip,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55-1965:twenty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 La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70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Wai-lim Yip, Hiding the Universe:Poems of Wang Wei, Tokyo& NY: Mushinsha-Crossman,1972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Wai-lim Yip, Lyrics from shelters:modern Chinese poetry,1930-1950,New York: Garland Pub,1992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by Wai-lim Yip, Chinese poetry:an anthology of major modes and genres,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7
    刘若愚,《中国诗学》,杜国清译,幼狮文化公司,1977年版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郑树森编,《现象学与文学批评》,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版
    王建元,《现象诠释学与中西雄浑观》,东大图书公司,1988年版
    王建元,《文学文化与诠释》,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黄锦鋐,《庄子及其文学》,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
    蔡宗阳,《庄子之文学》,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版
    颜崑阳,《庄子艺术精神析论》,华正书局有限公司,1985年版
    颜崑阳,《人生因梦而真实——我读庄子》,汉艺色研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版
    颜崑阳,《人生是无题的寓言——庄子的寓言世界》,跃升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4年版
    郑峰明,《庄子思想及其艺术精神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
    朱荣智,《庄子的美学与文学》,明文书局,1992年版
    董小蕙,《庄子思想之美学意义》,学生书局,1993年版
    曾昭旭,《充实与虚灵——中国美学初论》,汉光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赖贤宗,《意境美学与诠释学》,国立历史博物馆,2003年版
    赖贤宗,《道家禅宗、海德格与当代艺术》,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版
    孙中峰,《庄学之美学义蕴新诠》,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黄淑基,《中国艺术哲学史——先秦卷》,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版
    黄汉青,《庄子思想的现代诠释》,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丁旭辉,《台湾现代诗中的老庄身影与道家美学实践》, 春晖出版社,2010年版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主编,《文学与美学》(第1-7集),文史哲出版社,1990-2002年版
    郭庆藩撰,《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版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鼓应著,《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谢祥皓、李思东辑校,《庄子序跋论评辑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三联书店,2003年版
    刘笑敢著,《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岳麓书社,2007年版
    张利群,《庄子美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杨安仑,《中国古代精神现象学——庄子思想与中国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陶东风,《超迈与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武汉大学出版,2003年版
    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介民,《道家文化与太极诗学——(老子〉、(庄子〉艺术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徐克谦,《庄子哲学新探——道·言·自由与美》,中华书局,2005年版
    罗安宪,《虚静与逍遥——道家心性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建疆,《淡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2006年版
    钟华,《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修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那薇,《天籁之音源自何方——庄子的无心之言与海德格尔的不可说之说》,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易小斌,《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岳麓书社,2009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史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下)》(修订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郭绍虞、王文生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上、下)》,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张法,《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中华书局,1947年版
    周锡山编校,《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林同华编,《宗白华全集》(1-3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朱光潜,《诗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朱光潜,《谈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钱钟书,《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王文生,《论情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王文生,《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傅抱石,《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邓乔彬,《中国绘画思想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与中国画学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陈世骧,《陈世骧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柯庆明、萧驰编,《中国抒情传统的再发现》,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9年12月版
    蒋述卓,《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岳麓书社,2007年版
    刘绍瑾,《复古与复元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伟,《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樊美筠,《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汝信、王德胜主编,《美学的历史: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袁济喜,《承续与超越:20世纪中国美学与传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平原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二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蒋述卓、刘绍瑾等,《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海明,《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春青等著,《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批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饶芃子等著,《中西比较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饶芃子,《比较诗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黄药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张隆溪,《道与逻各斯》,冯川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周发祥,《西方文论与中国文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
    古添洪、陈慧桦编著,《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76年版
    李达三,《比较文学研究之新方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李达三、罗钢主编,《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英]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振逢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版
    [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牟宗三译,学生书局,1992年版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德]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德]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龚鹏程编著,《美学在台湾的发展》,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版
    龚鹏程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研究(1950-2000)》,学生书局,2001年版
    柯庆明,《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述论》,大安出版社,2005年版
    李正治,《政府迁台以来文学研究理论及方法之探索》,学生书局,1988年版
    汉宝德等著,《中国美学论集》,台北南天书局,1989年版
    张毅,《儒家文艺美学:从原始儒家到现代新儒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朱传誉主编,《方东美传记资料》,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执行委员会主编,《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9年版
    冯沪祥编著,《方东美先生的哲学典型》,学生书局,2007年版
    宛小平,《方东美与中西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蒋国保、余秉颐,《方东美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朱传誉主编,《徐复观传记资料》,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曹永祥编,《徐复观教授纪念文集》,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8月版
    徐复观先生纪念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文史研究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
    《东海大学徐复观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2年版
    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维武,《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王守雪,《人心与文学——徐复观文学思想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刘桂荣,《徐复观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耿波,《徐复观心性与艺术思想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牟宗三、徐舒等著,《唐君毅怀念集》,牧童出版社,1978年版
    张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廖栋樑、周志煌编,《人文风景的镌刻者——叶维廉作品评论集》,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版
    刘圣鹏,《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詹杭伦,《刘若愚——融合中西诗学之路》,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美国现代诗里的中国文化模式》,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
    钟玲,《史耐德与中国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韩军,《跨语际语境下的中国诗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万象,《中西诗学的对话——北美华裔学者中国古典诗研究》,里仁书局,2009年版
    王晓路,《北美汉学界的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