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代中晚期“苏式”工艺美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结合明代中晚期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考察“苏式”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从其孕育的历史传统、生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成熟的表现来探询“苏式”工艺美术形成的具体过程;剖析“苏式“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揭示“苏式”工艺美术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考证“苏式”工艺美术与其他区域的互动关系;廓清“苏式”工艺美术的传播渠道和影响等等,从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展开研究,以期探寻其发生和演变的规律,重在剖析其风格形成的动力机制,以及这些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代中晚期是“苏式”工艺美术形成的关键时期。苏州工艺美术不仅已由地方工艺美术生产重镇上升为全国工艺美术生产中心,品类齐全、规模宏大,而且显示出鲜明的风格特征,具备了典范意义;同时,其工艺美术理论也已成熟。由此可见,“苏式”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应古趋新是“苏式”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动力核心;“苏式”之美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是时代和地方文化的产物,其恬淡秀美、雅俗相渗、文心画境和材精工美的独特风格,更使“苏式”工艺美术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同时,“苏式”工艺美术的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也表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色,他们合力推动了“苏式”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壮大。
     由于“苏式”是一种开放的样式,所以她还与其他地方工艺美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徽州和北京这两个地区,在“苏式”的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藉多层次和范围广阔的传播渠道,“苏式”工艺美术的影响日弥月高,在引领明代社会风尚的同时,形成了对其他区域的强力辐射,不但造就了清初工艺美术发展的高峰,还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区域文化地位的提升。
     总之,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新因素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苏式”表现出强有力的时代性和地方特征;见证了中国官方的、经典的工艺美术向民间的、地域的工艺美术流动的过程;代表了明以后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她卓尔不群的精神价值,更是创造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典范。
This thesis which combines the particular background of Mid & late Ming Dynasty, has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Su-style" Arts & Crafts, seeking the concret formation of "Su-style" from three aspects as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estation, the social economic basis and the mature representation; anatamyed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illuminated the manufacture and management; textual research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style" Arts & Crafts and other areas; revealed the spead methods and influence, etc,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multiaspects, multidimensionaly, to find out the rules of transformation ,emphasis on anatamying the momentum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Mid &Late Ming was found as the key formative period of the "Su-style" Arts and Crafts by this research. While Suzhou has been promoted as the nationwide hub for Arts & Crafts manufacture with complete varieties and large scale. Whose charactaristic style can be looked as an apotheosi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ory of the Arts&Crafts has matured. After deepening the research, three culture connotations has been presented as: the achivements of predecessors and seeking innovation is the momentum of "So-style". The formation of "Su-style" easthetics wa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local culture. The gracefulness & peacefulness, refiness & popularity, artistic conceptions and exquisiteness composes the enchantment of "Su-style". The manufaturing organization and means of management of "Su-style" was endowed with a time spirit, which accelerating its development and grandness. For the sake of its the openess, "Su-style" got close ralation with the Arts & Crafts from other areas, especially Huizhou and Beijing which played important role. Moreover, the influence of "Su-style"was getting deeper and deeper by means of its dimensional spead, which represented the public good of Ming Dynasty, encouraged the coming of the peak of Arts& Crafts in Qing Dynasty, enhanced the position of Suzhou regonal culture.
     All in all, effected by commodity economy and new culture factors, "Su-style" shows a strong time spirit and reginal charactar; witenesses the flowage from officialy classical Arts & Crafts to folk regonal Arts & Crafts; represents the mainstream of Arts & Crafts after Ming Dynasty. Its unparalleled spiritual valu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most accomplished apotheosis.
引文
1[美]白谦慎.傅山的世界:17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中译征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导言,4.
    2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4.
    3[明]《建昌府志》卷1“风俗”.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台北: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影印,28页.
    4 “焚香煮茗,从来清课,至于今讹曰‘苏意'.天下无不焚之煮之,独以意归苏,以苏非着意于此,则以此写意耳.”(参见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传奇一》“秣陵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61):1236.)
    5 参见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5.这方面的探讨,还可参见吴智和.明人饮茶生活文化[M].台北明史研究小组,1996:74;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M].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37-83等.
    6[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下卷)“晨昏怡养条·怡养动用事具·靠几”[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212.
    7[正德]《姑苏志》卷14“造作”[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 店,1990.
    8 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苏州属吴国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苏州称为吴县。有时或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所以也就有了姑苏指代苏州的说法).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元还一度改为平江路.到明代时,在苏州设府,属南直隶州,所属包括六县一州.
    9 参见余同元博士论文.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D].复旦大学,2005.但余先生未曾进一步考证南北匠之说出现的时间.而据笔者考证,文献中最早出现南北匠之说当在宋代,但作为社会流行话语是在明代.(《宋史》卷四百七十七有“又遣人泛江湖市桐油黏厚募南匠”之语,此当是正史中最早出现“南匠”的记录.(参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南宋建炎至德祐,湖山类稿,水雲集,卷一“宋宫人分嫁北匠”[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因此,南北匠之别在宋代已出现.而进入明代,“南匠”“北匠”同时出现在一起.如《明会典》“南匠北匠轮班工匠赴京营造”.(见《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卷15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 据王锜(1433-1499)记载:“吴中素号繁华,自张氏之据,天兵所临,虽不被屠戮,人民迁徙实三都城,戍远方者相继,至营籍亦隶教坊.邑里潇然.生机鲜薄.过着增感.正统,天顺间,余尝入城,咸谓稍复其旧,然尤未盛业,迨成 化间,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迥若异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闾檐辐辏,万瓦甓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罍盒,交驰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世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羞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屏,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至于人材辈出,尤为冠绝.”(见[明]王錡《寓圃杂记》卷5“吴中近年之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42)
    11 “朱氏《续记·城邑》条云:‘自唐季盗起……十余年间,民困于兵火,焚掠赤地,唐世遗迹殆尽.钱氏有吴越.稍免干戈之患.自乾宁至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凡七十八年.自钱俶纳土至于今元丰七年.百有七年矣.当此百年之间.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近郊隘巷悉甓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实太平盛事也.'又《桥梁》条云:‘吴郡昔多桥梁,自白乐天诗尝云‘红栏三百九十桥'矣,……逮今增建者益多,皆叠石甓甓,工巧致密,不复用红栏矣.'又《寺院》条云:‘唐季盗起,吴门之内寺宇多遭焚剽.钱氏帅吴。崇向尤至.于是修旧图新,百堵皆作,竭其力以趋之,惟恐不及,郡之内外,胜刹相望.故其流风余俗久而不衰,民莫不喜蠲财以施僧,华屋遂庑,斋馔丰洁,四方莫能及也.'此皆可见唐末之摧毁,钱氏之安民与北宋之兴盛.其云‘近郊隘巷悉甃以甓,'殆用砖筑路,如今东洞庭然,不用石子也.”(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08-109.)
    12 尚刚.唐代工艺美术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14-15.
    13 参见苏州市商业局编史组.苏州市商业志初稿(一)[G],1992,(2):1-3.
    14 苏州市商业局编史组.苏州市商业志初稿(一)[G],1992,(2):3-4.
    15 苏州市商业局编史组.苏州市商业志初稿,(一)[G],1992,(2):5.
    16[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物产”[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17 王友三.吴文化史丛(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65.
    18[宋]范成大《吴郡志》[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37):530.
    19[意]马可·波罗著,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M].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172-174.
    20 王卫平.从尚武到尚文-吴地民风嬗变研究之一[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85.
    21[正德]《姑苏志》卷十三“风俗”[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22[明]陈继儒.《妮古录》(四)[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4(4):2379.
    23 张朋川.苏州云岩寺塔北宋初年灰塑图像初析[C].2007年12月17日“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吴论坛”发言稿.
    24[明]洪武《苏州府志》卷42“土产”,明洪武十二年钞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72[1983].
    25 同上
    26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词典(金银玉石)[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6:143(159).
    27 苏州文物菁华编委会.苏州文物菁华[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78.
    28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词典(金银玉石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联合版,1996:143(161).
    29 黄云鹏.苏州历代碑刻名师录[J]//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苏州史志资料选辑(半年刊)[G],1992(1.2),(19,20):273,276.
    30[南宋]范成大《灯市行》//[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卷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35.
    31[南宋]周密撰《武林旧事》卷2“元夕”//《四库全书·史部》第590册三四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2 刘兴.镇江市区出土的宋代苏州捏像[J].文物,1981,(3):68.
    33 赵汝珍.中国古玩大观[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238.
    34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53.
    35 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96.
    36 清末民初的赵汝珍在其所著《中国古玩大观》中有语“按刻丝作品以宋代作者为精,较之元明所制,高出万历也.且元明以后,作品时有彩画补入,宋刻则无论巨细,完全刻制,无一彩笔羼杂,此亦为宋刻丝之独有优点也.”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241
    37 北宋时,汁梁出现的“摩睺罗”,是较早与民间风俗相结合的泥塑玩具.(《蒿庵闲话卷第一》:“宋绍兴中,立三殿于临安,以奉圣容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七夕设摩睺罗.尝疑摩睺罗各物,梦华录载京师,七月七日街上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疑即此.”)这种“摩睺罗”,江南又称“巧儿”.宋《醉翁谈录》:“京师是日勺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大小甚小,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北宋苏州人七夕也有造泥塑摩睺罗的习俗.清人顾禄认为苏州的彩塑泥人,始于“供神攒盆”之用.~(37)龚立本《常熟志》记道:“摩睺罗邑中,仿佛生动.”又有昭文县志引《方舆胜览》记道:“土人工于塑绘,所造摩睺罗尤精,抟土为人物,穷极工巧.”可知泥孩儿不特苏州府有名,常熟也塑得很精.
    38[宋]许裴在《泥孩儿》中写道:“木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所恨肌体微,金玉载不起.”《岁时广记》也有关于宋代泥人的评价“泥孩儿,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见[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26)“磨喝乐”[M].十万卷楼丛书本.)[清]顾禄《桐桥依棹录》中载:捏像“其法创于唐时杨惠之,……今虎丘习比艺者不止一家,而山门内项春江称能手.”又说苏州泥人:“其法始于宋代袁遇昌……”《苏州府志》更记述了当时泥塑艺人袁遇昌的泥塑技巧:“袁遇昌,吴县木渎人,以塑婴孩传名.每用泥搏埴一对,约高六七寸者,价值三数十缗.其齿眉发与衣褥襞绩,势如活动,至于脑卤,按之胁胁.”(参见姜彬.吴越民间信仰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537.)
    39[清]陈继儒《太平清话》(四)//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5(4):2598.
    40[清]王世祯《池北偶谈》//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8):4816.而元末明初的陶宗仪《辍耕录》卷三十《银工》条则载为嘉兴魏塘人。存疑待考。
    41[清]王渔洋《香祖笔记》(十二)//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8(5):3154.
    42 长37.8厘米,宽19.2厘米,高21厘米,“箱底垫有丝质物,外涂漆,各部边缘和接缝处都镶包银质鎏金花边,或作莲花或作凤尾,极为工细.箱口搭链上扣有鎏金镂花俗称爆仗锁一把,长10.6厘米:钥匙扣在锁上,长6.3厘米.箱盖中间分钉鎏金角行莲花四朵(一朵已脱落),中心有交飞凤凰一对,已佚失,只存痕迹.
    43 苏州博物馆编著.苏州博物馆藏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寺塔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0.
    4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90.
    45 如宋禁金彩,崇尚靓雅,无论为锦为绣,意匠所托,别饶逸趣……元世宗昭阿尼哥率匠织御容及诸天梵像又镇海于宏州,设厂聚天下名工得西域织金回匠同至宏州,世掌织作制度,为之一变,而刻丝名工之安居吴会者且耕且织,偶出机杼以供职贡,墨守成法得用高曾之规矩,不为毡褐气息所渐染,云间一线之传于兹未坠.(见朱启钤辑《存素堂丝绣录》弁言.1928年铅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46 邱紫华.东方美学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4.
    47 王世襄.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一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1.
    48 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张镛森)增编,刘敦桢校阅.营造法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本文据苏州科技大学复印本,20.页
    49 同上.
    50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79.
    51[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23(2):1101.
    52 这七道工序分别为:确定书迹;选配石材;油纸双钩;书丹上石;刻碑;拓碑.
    53 王金山,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经国家文化部确定的缂丝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54 朱启钤《丝绣笔记》卷下“淳化帖宋锦帙”//朱启钤《丝绣丛刊》[G].民国无冰阁排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55 沈从文.谈金花笺//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103.
    56 沈从文.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103.
    57 沈从文.谈金花笺//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104.金花笺纸工艺是苏州的特长,特别是洒金技术,尤为冠绝.“金花笺一般性加金技术处理。根据明清材料分析,大致不外三式:一,小片密集纸面如雨雪,通称“销金”,“屑金”或“雨金”,即普通“洒金”.二,大片分布纸面如雪片,则称“大片金”,又通称“片金”,一般也称:“洒金”.三,全部用金的,即称“冷金”(在丝绸中则称为“浑金”).冷金中又分有纹,无纹二种,并有布纹,罗纹区别.”这三式,“宋、明以来苏蜀工人都有贡献,贡献特别大的是苏州工人.”(沈从文.谈金花笺//沈从文全集[M],(31).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83.)
    58 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蕉窗九录》有“宋绣画”一节:“宋之闺绣,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风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加,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卷49)//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7):3970.)
    59 黄能馥,陈绢绢.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54.“蜀锦名及花样”一表.
    60 “惟蜀锦名天下,今吴中所织海马,云鹤,宝相花,方胜之类五色炫耀,工巧殊过,犹胜于古.”([正德]《姑苏志》卷14“土产”[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61 “古有樗蒲锦,又名闍婆锦,有楼阁锦,紫鸵花鸾章锦,朱雀锦,凤凰锦,斑文锦,走龙锦,飜鸿锦皆御府中物.有海马锦,龟文锦,栗地锦,皮毬锦皆宣和绫,今苏州有落花流水锦,皆用作裱首.([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卷49)“裱锦”篇//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7):3971.)
    62 紫大花无色箪丈,紫小滴珠方胜,鸾鹊青绿箪丈,紫口口口白花龙,紫口口紫竹口,紫曲水,紫口口花,红霞云鸾,黄霞云鸾,青楼阁,青大落花,紫口珠龙团,青樱桃,皂方团,白花方胜盘象,球路衲柿红,龟背樗蒲,宜男宝照龟莲,天下乐练鹊方胜,练鹊绶带,瑞草八花,晕银钩晕红细花盘雕翠色,狮子盘球水藻戏鱼红遍地杂花,红遍地芙蓉,红七宝金龙倒鲜牡丹,白蛇龟丈,黄地碧牡丹方胜,皂水其绫引首,及诧里,碧鸾皂鸾皂大花碧,花姜牙,云鸾樗蒲花杂花盘雕涛头水纹波仙纹,重莲双雁,方棋龟子方毂纹,鸂鶒枣花,金监花,叠胜,白毛,迥文,白鹫花贉
    63[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28)《锦褾褫》[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23(2):1101.
    64[明]佚名《天水冰山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6):3664-3675.
    65 黄能馥,陈绢绢.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155-158.
    66 沈从文.谈金花笺//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146.
    67 按照王世襄的理论,中国传统家具可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体系.无束腰家具如“几”和“案”,其制甚古,而“凡有束腰的家具,一般足下端都有增大或兜转部分,名曰‘马蹄'.束腰与马蹄二者密切相联,可以视为传统家具的一种造型规律”.“束腰”家具比无束腰家具形成要晚得多,是从宋代的须弥座上移植过来的.他研究了有束腰家具的造型和结构,发现确与壶门床及须弥座有许多相同之处.(参见王世襄.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69.)
    68 崔晋余.苏州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79.
    69 鲁恩·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2.
    70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4.
    71 研究江南士绅与社会的徐茂明先生认为:明初政治风暴,进一步造成了江南士绅的沉寂.“江南士人被置于一种出处皆危的窘境,无论出仕还是退隐都不安全,如何在仕与隐之间另辟蹊径已成为他们急待解决的难题.经过几百年的摸索,大约在成化年间(1465-1487),江南士人终于普遍认同于“市隐”这一生存方式.而从理论上加以系统整理,综合出“市隐”特征的整体认识,则要到文征明(1470-1559)这一辈.”(参见徐茂明.博士论文.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D].2001,4:43).据笔者所查,文徵明对江南“市隐”观念的内涵确有一个高度的概括:“或谓昔之隐者,必林栖野处,灭迹城市,而春潜既仕有官,且尝宣力于时,而随缘里井,未始异于人人,而以为潜,得徵有戾乎?虽然,此其迹也,苟以其迹,则渊明固曾为建始参军,为彭泽令矣,而千载之下,不废为处士,其志有在也.渊明在晋名元亮,在宋名潜,朱子于《纲目》书曰:‘晋处士陶潜',与其志也,余于春潜亦云.”(文徵明著,周道振校.文徵明集[G](18)《顾春潜先生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浓烈的市隐心态,使苏州文人士大夫大多不乐仕,即便为官者也多不恋位(如做到内阁首辅的申时行功成身退后,求田问舍,在苏州留下了重多精致的园林).他们纷纷效法元末明初时的顾瑛、倪瓒,屡拒朝廷征兆,优游山水.如王宾,韩奕,杜琼,沈周等,并因此成为吴中文人的楷模.杜琼,“每求贤诏下,有司辄首举,郡守况钟两荐之,固辞不出.……戴鹿皮冠,持方柱杖,出游朋旧,逍遥移日,归而菜羹粝食,怡怡如也.”吴门四家之一的沈周,“景泰间,郡守以贤良应昭,筮之的逊九五,乃决计隐逊.耕读于相城里,所居曰竹庄,休闲居奉母之乐.”(参见李双华.论明代吴中文人政治观念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6,(5):66.)在苏州,拒绝宦崖仕途,已成为被推崇的时尚,所以文徵明在1523-1526年来到北京,并没有享受到他理想中的待遇,很块就又回到了家乡苏州,在这里,境遇全殊,他受到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尊重.
    72[明]沈周《石田杂记》(十一)//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7):3762.
    73 赵士林.心学与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五章,第六章.
    74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63.
    75 乾隆《吴江县志》卷33《人物十》“隐逸”.《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地方志集成》(20)《江苏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20).
    76 吴智和.明人山水休闲生活[J].汉学研究.民国91(2002),20:1:101-129.
    77[清]陈继儒《晚香堂集》(卷)《梅花楼记》[M]//《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066册[G].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78[清]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校《牧斋初学集》卷45“耦耕堂记”[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1985.
    79 暴鸿昌.明清时代书斋文化散论[J].齐鲁学刊,1992,(2).
    80[明]吴宽《匏翁家藏集》卷74“隐士史明古墓表”//《四部丛刊初编·集部》228册.上海: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重印,1989.
    81[清末民初]叶昌炽著,王欣夫补正《藏书纪事诗》卷4“盛王赞君宁顾君墓志铭“//张思孝《顾生玉书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458.
    82[明]黄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878.
    83 他们分别是:吴县的徐有贞、都穆、王鏊、王延喆、王宠、王延陵、黄姬水:长洲的李应桢、沈周、吴宽、祝允明、陆完、陈金监、朱存理、文徵明、文彭、文嘉、陈淳:吴江的史鉴;嘉定的马愈:太仓的王世贞、王世懋:以及原籍常熟,后迁往吴县的徐桢卿.
    84 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M].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48-54.
    85[明]黄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878.
    86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8.
    87 吴智和.明代苏州乡土生活史举隅-以文人集团为例[J]//东吴大学历史系.方志学与社区乡土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G].台湾:学生书局,1998:23-24.
    88 范金民,夏爱军著.洞庭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2005:160.
    89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9.
    90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J].清华学报,1(1),1924:20.
    91 绢本设色,纵三十点五公分,横九百八十七点五公分;清代时被收入内府,后被溥仪连同“宋本”一并偷运出宫,后为东北解放军截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在《清宫散佚国宝特集》“清明上河图”前言中这样道“此卷以‘清明上河'为题,以苏州城为对象,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明代江南城乡景色与社会生活.构图严谨有序,人物刻画入微,设色明快,为作者代表画卷之一,款署‘仇英实夫制'.卷中钤明项元汴‘檇李项氏士家宝玩'印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藏印.(辽宁省博物馆《清宫散佚国宝特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而日本经济史学者加藤繁也断定所绘为苏州.参见其《仇英笔就清明上河图(上),(下)》[J].美术史学,1944,(5):201-202:1944,(6):232-240.新近上海博物馆《世貌风情-中国古代人物画精品展》就展出的此卷《清明上河图》也直言为描绘的明代苏州城市风景.
    92“福建许姓者尝佑于姑苏,过文徵仲玉阑堂,见案上一砚,文珍重之,许曰,此砚广东是处有之,文叹曰,此宋贡砚也,乃端谿坑,今岂可得哉,许知其说,逾岁即携宋贡砚二十片,过姑苏,文见乃大骇之,因叹至宝何若是之多也,文买其四,士大夫争贸之,颇得厚价,至嘉靖乙卯,许复载三十片欲往姑苏,以觊厚利,时海上倭寇猖獗,乃客於金陵为都中,士夫所贸,询其所自,皆自古寺中得之,或见於村卿训塾,是宋室将哀迁於南海,故广东往往是处遗之.”参见[明]王兆云《白醉璅语》[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年),37(1):398.
    93[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一“石田为卖骨董门对”.北京:中华书局,1982.
    94[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一“吴中绝技”[M]//中国文学珍本丛书[G].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6.苏州大学图 书馆特藏部藏.
    95[明]屠隆《由拳集》卷19《沈嘉则先生传》(卷六)//明代论著丛刊.万历八年冯梦桢刻本.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66年(1977).
    96[明]徐复祚《花当阁丛谈》(四)《三张》[M]//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M],苏州卷,张凤翼年谱.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225.
    97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3《士人》“张幼予”//明季史料集珍(23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65年(1976).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98 同上
    99[明]李乐《续见闻杂记》//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年),10(8).
    100[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1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41-42.
    102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5.
    103[Holland]M.Martini,Novus.Atlas Sinensis.Amsterdam:Blaeu,1655:101.
    104[清]钱泳.履园丛话(上)卷7“骄奢”[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5[清]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八)“苏州府”[Z]//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588[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6 《吴江县志》卷38《崇尚》“邑在明初,风尚诚朴,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若小民咸以茅为屋,裙布荆钗而已:即中产之家,前必土墙茅盖,后房始用砖瓦,恐官府见之以为殷富也.”这主要是因为“元世邑多豪家,雅尚文辞,骚人墨客,虽远必致,而淫侈戚凌细民,时政宽驰,不之禁也.明兴,芟夷豪族,诛求巨室,于是人以富为不祥,以贵为不幸.或举秀才,辄相仇雠,故多废诗书而略典礼:又畏触法,习尚俭素.男子不檀党,妇人不市游……”.
    107 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张子石六十寿序,牧斋有学集[M](23).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929.
    108[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卷22“祭张言雅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9[明]王錡《寓圃杂记 谷山笔麈》卷5《苏学之盛》“吴中近年之盛”[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0 范金民的统计和系统分析显示:明代江南八府得中进士数,苏州为1025人,松江为424人,常州为636人,镇江为187人,江宁为357人,杭州为477人,嘉兴为471人,湖州为287人.而从1448年殿试至1505年毁试,苏州就出了272个进士.有明一代,苏州出会元与状元十三人,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可见明代苏州科举之盛.
    111 “且概观寓内,若南都之苏,淞,常,浙之杭,嘉,湖,宁,绍,豫章之南,吉,闽之漳,泉,乡,会入彀之士廷往一邑而当一郡,一郡而当数郡,岂干禄支干尽产东南诸邑哉?正以东南诸郡家弦户诵,父兄师友之所渐磨,虽中材亦显成就。”([明]祝以豳《命说》[M]//[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108[G].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2[清]张廷玉《明史》卷287“文苑”(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3 吴晗.灯下集[M].北京:三联书店,1960:96.
    114[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3“三夸三豪”[M].北京:中华书局,1982;乾隆本《苏州府志》卷56“人物”:王涣,字涣文.少与文徵明齐名.吴俗礼神必祝云:“生子当如陆南,王涣,文徵明.”(参见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三):155.)
    115[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6 “迎春日啖春饼,春糕,竞看土牛,集千卧龙街,老稚走空里.元日饮屠苏酒,作生菜春盘,节糕,士女集佛宫道观,烧香答愿.正月八日,昏时看参星,占岁水旱.十三日以糯粒投焦釜,老幼各占一投,以卜终岁之吉凶,谓之“爆孛娄”,亦曰“米花”,又曰“卜流”.上元作灯市,采松竹结棚于通衢,下缀花灯,灯有楮练,罗帛,琉璃,鱼鱿,麦丝,竹缕诸品,皆彩绘,刻饰人物故事,或为花果虫鱼,动植之像.其悬剪纸人马,于傍以火运之,曰“走马灯”,藏谜者曰“弹壁灯”.……二月始和,楼船载箫管游山,其虎丘,天平,观音,上方诸山最盛.山下竹舆轻窄,上下如飞.寒食戴麦扫墓.清明插柳.四月八日,浮屠氏浴佛,偏走闾巷.端午饷角黍,作雄黄昌阳饮,儿女辈彩索缠臂,长者簪艾叶,榴花以辟邪.夏至复作角黍,食李以解注夏之疾.七月七日为乞巧会,以青竹戴绿荷系于庭,作承露盘,男女罗拜月下,谓之“小儿节”.饤果皆曰巧,又以绵刺针孔辨目力.明日视盘中蜘蛛,含丝者谓之得巧,余皆举露饮之.十五日,僧舍多营斋供,举村荐亡作盂兰盆会,亦谓之“鬼节”.重九饮鞠酒,用面裹肉饮之,曰“重阳糕”,一曰“骆驼蹄”.十月朔,再拜墓,谓之“烧衣节”.是日不问寒燠炽炭开炉.尤重冬至,三日罢市,驰贺等一如元旦.入腊,并力春一岁粮,藏之藁囤,经岁不蛀坏,呼为“冬春米”,微黄曰“囤心黄”.十二月十六日,妇祭厕,男子不至.二十四日,男祀灶,女子不至.祀用糖饼,以为灶神言人过于天帝,取胶牙之意.祀灶之明日,用赤豆杂米为粥以辟瘟,家之大小皆遍餐,家人或出外者亦覆贮待之,名曰“口数粥”.是夕,爆竹观傩,各燃火炉于门外,焰高者喜,古谓之“籸 盆”.田间燃长炬,名“照田蚕”.二十七日扫屋尘,曰“除残”.除夜复爆竹,焚苍术及辟瘟丹,饮曰“守岁酒”,饧曰“胶牙饧”,夜分祀瘟,易门神,桃符,更春帖,画灰于道,象弓矢以射崇,其祝词为“打灰堆”.一岁风俗大略如此.”(见[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117[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4《锦帆集之二》“岁时纪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82-184.
    118[明]张岱《陶庵梦忆》卷17“葑门荷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6):3429.
    119[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34《锦帆集之一》“迎春歌合江进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0 姜彬.吴越民间信仰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610.
    121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213-224.
    122 “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曰“会”.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觝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香风花蔼,迤逦日夕,翱翔来去,云屯雾散,此则会之大略也.会有松花会、猛将会、关王会、观音会、松花、猛将二会,余幼时犹及见,然惟旱、蝗则举之,关王会则独盛于昆山,观音会亦间一行之.今郡中最尚曰“五方贤圣会”.见[明]王稚登撰《吴社编》[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4(6).
    123[明]殷聘尹纂《外冈志》卷1“时序”[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2).
    124[清]钱肇然纂《续外冈志》卷1“时序”[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2).
    125[明]殷聘尹纂《外冈志》卷2“游赏”[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2).
    126 “吴俗奢僭”引起了士伦阶层的不满([清]龚炜著《巢林笔谈》卷5[M]//《清代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1.),万历年间,孟一脉也曾疏陈“东南财赋之区,糜于淫巧”,“民间习为丽侈”([清]张廷玉.《明史》(卷235)《孟一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明清之际,归庄犹慨叹“今日吴风汰侈已甚”([清]归庄《归庄集》卷6“太仓顾氏宅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51.)可见苏州风俗之奢侈靡丽已到士伦惶恐的程度了.
    127 巫仁恕.妇女与奢侈-一个明清妇女消费研究史的初步检讨[J]//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第一辑)[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6.
    128 巫仁恕.妇女与奢侈一一个明清妇女消费研究史的初步检讨[J]//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第一辑)[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88.
    129[明]黄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878.
    130[明]张岱.陶庵梦忆(5)[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6):3455.
    131 周振鹤.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的形成[C]//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学术研讨会,台北:国家图书馆,2000.4
    132[清]张大纯.吴中风俗论[M]//[清]袁景澜.吴郡岁华纪丽[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33 单强先生的研究可为精辟“在唐末至北宋这三个世纪中,相对复杂的城市体系集中在扬州,使其成为中心性都市.南宋迁都杭州,在杭州周围出现了经济的高涨.此后,浙北城市结构向都城标准发展,逐渐把杭州推向地区性大都市的位置.明初,以南京为都城,取代杭州,成为江南区域城市群的中心角色.明朝末年,苏州崛起,在此后3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江南市场上的区域性大都市的地位,经久不宏…….在区域性大都市中,杭州、南京、苏州、上海相继崛起.前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地位的促进,后二者则完全凭藉优越的自然、经济环境,而成为区域性市场体系的中心.”(参见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1)
    134 正如沈寓所言“长江绕於西北,大海环於东南,苏郡为奥区耳.山海所产之珍,外国所通之货贝,四方往来.千万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参见沈寓《治苏》//求是斋校辑.《清经世文编》(卷23)//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濒临长江和大海,为苏州提供了优越的水运条件,国内外物产都可以透过水运和海运 的联接运至苏州(参见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97),苏州可以透过娄河的连络,直通东北方的太仓州,从而以太仓州与海外市场取得联络.而当时的太仓州已有“六国码头”之说(“太仓州城外,有一处地名六国码头.土人犹能举六国之名,曰:大小琉球、日本、安南、暹罗、高丽也.前(明)朝以来,浏河、吴淞江皆广阔,六国商贩聚集.”参见郑光祖《一斑录》(卷1)《六国码头》页20下21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G].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而具有“南粮北调”和“南货北运”功能的大运河也以苏州为重要转运中心,配上苏州近郊太湖流域的绵密水运网,不仅缩小了太湖流域农工产品的运输成本,也扩大了当地农工产品的行销腹地.再加上明代坐镇苏州的地方官致力于河道梳理,城市交通系统的完善,这也为商业和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参见廖志豪等.苏州史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1980年:21):另外,[美]林达·约翰逊,成一农所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0)对明初政府主持的苏州水利活动有详尽地描述.
    135 重商思潮的出现,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又反过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虽然,重商思潮弥漫于全国各地,但在江南地区,包括苏州,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明人张瀚所言:“余尝总揽市利,大都江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纾,而三吴为最.即余先世,亦以机杼起家,而今三吴之以机抒致富者尤众.”(参见其《松窗梦语》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不仅普通百姓经营工商,即一向为人清高、视工商为贱业的缙绅士大夫,亦为利所引、转而从事工商业,尤有甚者,竟出现了弃儒从贾的新奇现象.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常热陈墓志铭》中即说:“余出游四方,……谓生子不能读书,宁为商贾为百工技艺食力之流,而不可求仕”(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亨林余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这样的事例在史料中并不难见到.比如常熟毛晋是明末著名的文人和富翁,他把数千亩土地和几处店铺变卖,改营印书工场,翻印了大量文史著作.其书坊雇佣工人达数百人,“计叶酬钱”,成为名闻大江南北的书坊主.以致广泛流传着“三百六十行,不如鬻书于毛氏”的谚语.(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7)《明毛晋汲古阁刻书之二》[M].长沙:岳麓书社,1999:160.)
    136 明初新政,对于苏州的赋税非常苛重,正德年间苏郡人王鏊道:“天下财赋多仰于东南而苏为甲”(王鏊主纂《姑苏志》卷十五).谢肇淛更言:“三吴赋税之重甲于天下,一县可敌江北一大郡”,重赋之下,为求生计,苏州人不得不开始逃避,以致朝廷都要派重臣督责.“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調也,安足尽周君,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稹逋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麓之乃用大學士楊榮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明史.卷153).而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土地,从事手工生产和商业贸易.1559年至1563年吴县地方官曹自守强调:“今生齿繁而利源薄,盖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阊阛 之间望绣锦,丰筵华服竞侈相高,而角利缁铢,不偿所费.征科百出,一役破家.说者谓,役累土著而利归商人,亶其然乎?故外负富饶之名,而内实寞困.”(曹自守.吴县城图说[M]//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5):11-12.)
    137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上)[J].清史研究,2001,(3):10.
    138[明]王錡《寓圃杂记》卷5“吴中近年之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42.
    139 宫崎市定.明清时代的苏州与轻工业的发达[J]//宫崎市定论文选集(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内部出版).
    140[明]《海城县志》[Z]//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M],144-145//傅崇兰.论明清时期杭州城市的发展[J].中国史研究,1983(4):69-79.
    141 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镇吴录”.
    142 朱大可.16至18世纪中国远距离贸易和全国性市场的形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43 弘治《吴江县志》卷2“市镇”.明弘治元年(1505)刊本.
    144 “这里税收所得的白银,主要来源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其中一部分的财富,通过商人购买“南货”流回城市.没有被税收抽走的财富成为所谓的“高利贷商人”的资本,用于购买奢侈品.资金被花费在艺术,文化上,偶尔也会用于公众的娱乐和福利上.”(参见[美]林达·约翰逊,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100.)
    145[明]曹家驹《说梦》卷2“纪松江园亭之兴废”//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4(8).
    146[清]萧爽.永宪录(二),下[M]//清代笔记史料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59(8):135.
    147 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火册029)[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899.
    148 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火册82、50、7)[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618、569、507.
    149[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150[明]张萱撰《西园闻见录》卷13//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1168.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据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学社印本影印.
    151[明]范守己《曲洧新闻》卷三[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349
    152[明]陆楫《蒹葭堂稿》卷6“杂著”,《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靖四十五年刻本.
    153[明]张翰《松窗梦语》(四)“百工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97.
    154 李伯重.江南早期工业化(1550-185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87.
    155[明]黄(日韋)撰《蓬轩吴记》卷下//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39(1).
    156 巫仁恕.妇女与奢侈-一个明清妇女消费研究史的初步检讨[J]//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99.
    157 梁庚尧.宋元时代的苏州[J],文史哲学报,1982,(31):1-45.
    158 刘石吉.明清苏州城市经济研讨:纪念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5):27-29.
    159[明]吕坤《实政录》卷三“民物”//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0 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3).
    161[明]万历《长州县志》卷1“地理志·风俗”,万历二十六年刊本,崇祯八年印本,392页.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162 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95.
    163 牛建强.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31.
    164 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1)
    165 《万历野获编》卷25//明季史料集珍(23册).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65年(1976).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166 丁祖荫《虞阳说苑》甲篇“河东殉家难事实”所载“孝女揭”.民国虞山丁氏初园铅印本.
    167[清]归庄《归庄集》卷3“送顾宁人北游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68[清]钱泳《登楼杂记》//洪焕椿编.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87.
    169 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二[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2):163.
    170[清]潘永因《续书堂明稗类钞》卷10引《泾林续经》[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352.
    171[明]林有麟《素园石谱》[M]//《考古图…[等]》//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5):470.
    172[清]张霞房《红兰逸乘》卷四“琐载”[M]//[明]杨循吉等著,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G].扬州:广陵书社,2004:144.
    173 王春瑜.论明代江南园林[J].中国史研究,1987(3):409.
    174 “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剧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24“经制之义下”).大学士丘浚(1418-1495年)的层层论断,与稍后的大学士,苏州昆山人顾鼎臣(1473-1540年)的“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供输甲天下”,乃“东南财赋重地”之说颇为相符(顾鼎臣.顾文康公集(1)《陈愚见划积弊以裨新政疏》).
    175[万历]《大明一统志》记录全国税粮最多的前6府分别为:苏州府(2502900石),松江府(959000石),常州府 (764000石),嘉兴府(618000石),湖州府(470000石).杭州府(234200石).
    176 樊树志.明代江南官田与重赋之面面观[J].明史研究沦丛(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00-120.樊先生认为当时人所谓“江南重赋”或“苏松重赋”,并非统治者随心所欲的意志的体现,而是这一地区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
    177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徽(附录部分)“明代江南市镇分布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478.
    178 参见樊树志.晚明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9:类似的研究还有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J].中国史研究,2003,(4):53-54:其它相关研究还很多,观点基本相似,不再赘言.
    179 参见方旭红《集聚·分化·整合:1927-1937年苏州城市化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二章,38页.
    180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G],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8.
    181[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生业”[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3)《江苏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23).
    182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G]//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7.
    183[万历]《嘉定县志》卷六“田赋·物产”[Z]//刘兆佑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G].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6年(1987).
    184[正德]《练川图记》卷上“物产”[Z].民国十七年徐光五先生校正本.
    185[嘉庆]《南翔镇志》卷一“疆里·物产”[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13)《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3).
    186[嘉庆]《安亭志》卷二“土产”[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13)《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3).
    187[崇祯]《外冈志》卷一“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乡镇志专 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2).
    188 崇祯《外冈志》卷二“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2).
    189[清]沈云《盛湖杂录》//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69.
    190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6
    191[康熙]《吴江县志》卷16“风俗”.吴江市图书馆藏本.
    192[乾隆]《盛湖志》卷上“沿革”//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2).
    193 乾隆《吴江县志》卷4“镇市村”//《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0)《江苏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20).
    194 梁庚尧.宋元时代的苏州[J].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1),1982//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G].台北:允晨文化,1997:318.
    195 梁庚尧.宋元时代的苏州[J].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1),1982//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G].台北:允晨文化,1997:307-309.
    196 Angela Ning-jy His,"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 Merchant Class of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Ph.D.diss,University of Illinois,1972),p.31//[美]林达·约翰逊,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7.
    197[正德]《姑苏志》卷18“乡都”[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198[正德]《姑苏志》(二)卷17“坊巷”[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2[Z],上海:上海书店,1990:58
    199[明]郑若曾《江南经略》“浒墅险要说”(二)下[M].台北: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珍本(二)影印本,1971:15.
    200 对阊门的商业中心地位,文献记载颇多.“阊门外,为水路卫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於此,居民稠密,街衡逼隘,客货一到,行人几不能掉臂([清]纳兰常安《宦游笔记》(18)[M].台北:广文书局,1971:8).昆山人郑若曾(1505-1580)写道“自阊门至枫桥将十里.南北二岸.居民栉比.而南岸尤甚.凡四方难得之货,靡所不有.过者灿烂夺目.枫桥尤为商舶渊薮.上江江北菽粟,棉花大贸易咸聚焉.南北往来之客,停桡解维俱在于此”(民国《吴县志》卷53).
    201[正德]《姑苏志》卷14“土产”[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202[崇祯]《吴县志》卷10“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据崇祯刻本影印.
    203 祝允明.祝氏集略(19).台北:1971.明嘉靖三十六年张景贤刻本.
    204[崇祯]《吴县志》卷10“风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据崇祯刻本影印:[正德]《姑苏志》卷14“土产”[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205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地区的专业市镇(下),食货(8),1978:371//[美]林达·约翰逊,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9.
    206 周德华.盛泽丝绸贸易[J].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吴江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吴江文史资料(10),工商史料选辑,1990,(12):55-56.
    207 关于苏州地区在明代频繁的水利活动及其影响,美国学者迈克尔·马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详细内容可参看其:人间天堂:苏州的崛起,1127-1550.[美]林达·约翰逊,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
    208 鲍彦邦.明代漕运的形成及其赋役性质[J].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第一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297.
    209 同上
    210[同治]《苏州府志》卷33“桥梁”[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11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2001:131-133.
    212[明]李鼎《李长卿集》卷19“借箸编”//谢国桢等编.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下册),校勘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3.
    213[清]《婺源县志》卷30“孝友”[Z]//傅衣凌.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J].安徽史学通讯,1958,(2):6.
    214[清]《婺源县志》卷30“孝友”、“义行”、“赀行”[Z]//傅衣凌.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J].安徽史学通讯,1958,(2):3.
    215 许多徽州商人不远万里,将西南,福建,江西,徽宁的木材运往江南地区,因而江南地区各个重要城镇就成了徽州木商的据点及其木材的集散地.(《醉醒石》第4回)当时徽州贩运的主要线路分别为:川,贵,黔,湘的木材大都通过长江干流,见“凡楠木最巨大者,商人采之,凿字号,结筏而下,既至芜湖,每年清江主事必来选择,买供造舟之用,南部(南京工部)又来争,商人甚以为苦”(雍正《四川通志》(卷16)《榷政》)
    216 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Z]//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1.
    217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许多宫廷采办也都交由商人承担,主要也是安徽木商.明万历庚戌年进士贺仲轼在其《两宫鼎建记》中记载了其父贺盛瑞作为工部营缮司郎中,在万历二十四年主持乾清、坤宁两宫施工的过程,特别提到“惟有徽州府木商王天俊等千人,广挟金钱依托势要鑽求劄付买木十六万根,勿论夹带私木不知几千万根,即此十六万根木逃税三万二千余根,亏空国库五六万两”,虽有为其父辨冤之意,但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一条史料.参见贺仲轼《两宫鼎建记》(上)[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938.
    218 明末冯梦帧称,东山商人“定清源者其仗”.清源即山东临清的古称.洞庭东山商人正是主要集中于运河沿线特别是临清展开经营活动的.洞庭商人不但在棉布,丝绸行业极为活跃,而且在棉布加工业等行业中也相当有实力.如东山商人的蓝靛等经营,就是为布匹,丝绸的附属行业染业服务的.
    219 东山商人以翁氏,席氏,叶氏,严氏,万氏,郑氏,葛氏等望族为主:西山商人沈氏,秦氏,郑氏等家族名震四野,这些家族大都是宋元之际迁入,后以商发家,明中期之后声名大著.关于这些家族商帮的活动,详见范金民,夏爱军.洞庭商帮[M].合肥:黄山书社,2005:30-48.
    220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3.
    221 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中)[M].清史研究,2002(1):62.
    222 同上,另见傅崇兰的估计:十四世纪洪武年间苏州城人口约为10万,到18世纪乾嘉年间则达到高峰的50万人口.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0.
    223 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26.
    224[清]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八)《苏州府》[Z]:“梓人、甓工、垩工、石工,终年佣外境,某早办官课”//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13.
    225[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26[美]迈克尔·马默.人间天堂:苏州的崛起,1127-1550[J]//[美]林达·约翰逊,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1.
    227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87.
    228[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史九”//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29[明]张翰《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85.
    230[明]于慎行《谷山笔廛》卷四“相鉴”.北京:中华书局,1997:39.
    231 乾隆《杭州府志》//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据上海图书馆藏民国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学社印本影印.
    232 乾隆《震泽县志》卷4“镇市村”[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3)《江苏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23).
    233 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9.
    234[明]叶权《贤博编)[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G].南京:江苏人民出版杜,1982:179.
    235[康熙]《长洲县志》卷3//《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13)《江苏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13).
    236[明]朱国祯《皇明大事记》卷4“矿税”//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29册[G].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37 《古今图书集成)第115册“方舆汇编·职方典·苏州府部”,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华书局影印:26.
    238[清]章腾龙著,陈勰增辑.《贞丰拟乘》(卷上)《土产》,嘉庆十五年聚星堂刻本.
    239 《古今图书集成》第115册“方舆汇编·职方典·苏州府部”,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华书局影印:26.
    240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导论(5).
    241[美]艾维四.从国内外银产和国际贸易看明史的时代划分[A].“自宋至1900年中国社会及经济史”中美史学讨论会论文,1980年,北京.另参看[加拿大]安德烈·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04-205,477.
    242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8.
    243 “太仓州城外,有一处地名六国码头.土人犹能举六国之名,曰大小琉球,日本,安南,暹罗,高丽也.前朝(明)以来,刘河,吴松江皆广阔,六国商贩卖聚集”([元]郑光祖《一斑录》卷一“六国码头”[M]:20下-21上).
    244 陕西会馆碑记.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0下-21上.
    245[明]钱榖《吴都文粹续集》卷10//《四库全书·集部》1386册二三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46[清]王祖畲《太仓州志》卷末.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
    247[道光]浏河纪略(2)//传承文明 走向世界 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76.
    248 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4)[M],北京:中华书局,1983:338.
    249[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二“倭国事略”.北京:中华书局,2007.
    250 全汉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J].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2分.
    251 利马窦、金尼阁.利马窦中国札记[M]:124-125//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66.
    252[朝]崔薄《漂海录》//《燕行录选集》(卷1),1984年,成均馆大学校,1960:40,129.
    253 Isidore Hedde,Description methodique des produits divers(Paris:Saint-Etienne,1848)and L.B.O(liphant) "Excursion to the City of Suchau",Chinese Reposity,1845:584-587.//[美]林达·约翰逊,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9.
    254[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9.台北:华文书局,民国五十七年[1968].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255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8.
    256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4.
    257[明]曹昭著,王佐增编《格古要论》卷八“螺钿”.据《惜阴轩丛书》本.
    258 胡德生.传统硬木家具的木材“明初南洋进贡木料情况一览表”[J].文物,1989,(2):89.
    259[明]张燮《东西洋考》卷1“周起元序”//《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影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260[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四库全书·子部》872册,杂家类,杂品之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61 沈从文.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74.
    262 沈振辉.明代私人收藏家百例辨析[J].东南文化.1999,(2):103-112.
    263[明]屠隆《画笺》//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国朝画家
    264 陆宇澄.明代商品经济对吴门画派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6.
    265 计有沈周《万松图》、《吴中佳胜十景》、《溪山雪霁图》等15幅;文征明《赤壁前后赋》、《水墨云山图》等画8幅;仇英《汉宫春晓图》等2幅;唐寅《兰亭图》1幅;祝允明《秋兴八首》,《文赋》等书法4幅;《千字文》、《离骚九歌》等书法8幅.(张显清.严嵩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2:380-390.)
    266 王春瑜.明清史散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31-35.
    26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玩具·好事家”.北京:中华书局,1980:654.
    268 古代装裱的专称叫做“裱背”,亦称“装潢”,又称“装池”,根据明代方以智《通雅》所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根据宋代《齐东野语》,元代《装裭定式》,明代《装潢志》,清代《素心录》所载,装潢艺术起源极早,远在东汉初年,不论是“屏风”或是“经卷”都和装裱有密切关系.从“屏风”演变为“屏条”,从“经卷”演变为“手卷”都是着重于“装背”,所以隋唐更有发展,书画、绫锦制造相辅相成,促进了装裱艺术的发展.
    269[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38.
    270 “古有樗浦锦,又名阇婆锦,有楼阁锦,紫驼花鸾草锦,朱雀锦,凤凰锦,斑文锦,走龙锦,翻鸿锦(皆御府中物).有海马锦,龟纹锦,粟地锦,皮球锦(皆宣和绫).今苏州有落花流水锦,皆用作表首(参见屠隆《画笺》//潘运告.明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裱锦.)
    271[清]朱启铃撰《丝绣笔记》有“明陈继儒妮古录,吴中宣德间尝织昼锦堂记,如画轴,或织曲职为屏幛,又布紫白落花流水,充装演卷册之用”之说//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4年(1985),39(10).
    272[明]屠隆《画笺》[M]//潘运告.明代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藏画,画匣.
    273[明]陆容撰《菽园杂记》(《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5)“成化末年,太监梁芳辈导引京师富贾收买古今玩器进奉,启上好货之心,由是幸门大开,金夫子弟,各以珍异投献求进而无名,乃于各寺观聚写释道星命等书呈,遂得受职.……”
    274[明]顾起元著,张慧荣校点《客座赘语》卷8“鉴赏”.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252.
    27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8“籍没古玩”[M].北京:中华书局,1958:211.
    276 “严分宜势炽时,以诸珍宝盈溢,遂及书画古董雅事,时鄢懋卿以总差差江淮,胡宗宪,赵文华以督兵使吴越,各乘奉意旨,搜取古玩,不遗余力,时传闻有清明上湖图手卷,宋张择端画,在故相王文恪胄君家,其家钜富,难以阿堵,动乃托苏人汤臣者往图之,汤以善装潢知名,客严门下,亦与娄江王思质中丞往还,乃说王购之,王时镇蓟门,即命汤善价求市,即不可得,遂荐苏人黄彪摩真本应命,黄亦画家高手也,严时即得此卷,珍为异宝,用以为诸画压卷,置酒会诸贵人赏玩之,有妒王中丞者知其事,直发其为赝本,严世蕃大惭怒,顿恨中丞,谓有意从之,祸本自此成.或 云即汤姓弇州伯仲,白露始末,不知然否,以文房清玩,致起大狱,”([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三)补遗(一)《伪画致祸》//周光培.明代笔记小说(六)[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277[明]沈周《石田杂记》卷七//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7):4012.
    278[明]沈周《石田杂记》卷七//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7):3745.
    279 赵汝珍.中国古玩大观[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142.
    280[清]王棠《知新录)卷25//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310.
    281[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论古玉器”[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351.
    282 陈冠至.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与藏书生活[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9,(6):223.
    283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卷4《经籍会通四》//叶德辉.书林清话 书林余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267-268.
    284 张朋川.试论书画“中堂”样式的缘起[J]//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粹[11].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50.
    285 张朋川.试论书画“中堂”样式的缘起[J]//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粹[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53.
    286 蒋晖.金粉人间:明式苏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76.
    287 蒋晖.金粉人间:明式苏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78.
    288 同上
    289[清]丁佩《丁氏绣谱》//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15册,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二梅花连理楼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90 赫崇政,成昭平,蔡国声.竹木牙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41.
    291[明]沈德符《飞鬼语略》//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田73年(1984),6(7):4011.
    292[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田73年(1984),6(7):3946.
    293[荷兰]高罗佩.秘戏图考:附论汉代至清代的中国性生活(公元前二0六年至公元一六四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69.
    294[明]赵琦美《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本,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295 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长江地区丝绸业的历史地位[J/OL].中国经济史论坛,2004,2,27,22:51:38.
    296[明]顾起元著,张慧荣校点《客座赘语》卷9“戏剧”.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337.
    297 张继馨,戴云良.吴门画派的绘面艺术[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52,199,47,65.
    298[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4.
    299 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268.
    300[明]黄省曾《吴凤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879.
    301[正德]《姑苏志》“土产”[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302[嘉靖]《吴邑志》卷14“土产”[Z].扬州:广陵书社,2006.
    303[隆庆]《长州县志》卷1“土产”[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二三》,据明隆庆五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90.
    304[正德]《姑苏志》“造作”[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90.
    305 同上
    306 费普庆《垂虹识小录》卷1“镇市村”,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307[嘉靖]《太仓州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0)江苏,上海:上海书店,1990.
    308 乾隆三十七年,吴阊钱江会馆碑记//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G].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9.
    309 管骍.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D].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6,(4):50.
    310[万历]《嘉定县志》[Z]//刘兆佑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G].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6年(1987):458.
    311 管骍.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D].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06,(4):54.
    312 因为家具实物的年代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笔者附证一些文献和绘画资料.如文震亨《长物志》有“摺叠单靠,吴江竹椅,专诸禅椅诸俗式,断不可用”(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六)《几榻》10“椅”[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73.);明人王坎,王思义撰写的类书《三才图会》(器用篇),绘有竹椅的形象:明末苏州籍画家尤求《饮中八仙图》也画有禅椅的样式:另外,在一些版画作品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形象资料.
    313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012.
    314[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11)《工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15[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十一“虎丘耍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16 沈习康 朱奕编著.明清闲情小品(一)[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269.
    317 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雕琢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钐子硬度增加,苏州丰富的花岗石资源开始进入建筑装饰领域.
    318 崔晋余主编.中国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85.
    319 诸葛铠,单存德,冷坚.苏州手工艺生态区结构的历史变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4):58.
    320 分别见[宋]《吴郡志》卷1《土贡》;卷2《风俗》;卷29《土物上》;卷30《土物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321 保存至今的如正德《姑苏志》、嘉靖《吴邑志》、崇祯《吴县志》、嘉靖《昆山县志》、隆庆《长洲县志》、嘉靖《吴江县志》、嘉靖《常熟县志》、嘉靖《太仓州志》、明《新修崇明县志》等.
    322《长物志》提到椅子的式样时说“吴江竹椅、专诸禅椅诸俗式”,笔者据此推测.
    323[明]杨循吉《蓬轩吴记》卷下“陆化靴,居吴趋坊.吴人与商于吴者.制屐舄必之陆.陆值视他工倍.人趋之者,制之良也”//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4年(1985),39(1).
    324 15世纪后半期,即明代晚期,宫廷奢侈之风影响到了民间,苏州生产的高档产品的需求随之扩大,这一刺激很快传遍到整个生产领域,从而刺激了苏州经济的空前发展.
    325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第三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428.
    326[光绪]《嘉定县志》(卷8)《风土志·风俗》.光绪六年重修,尊经阁藏版.
    327[康熙]《嘉定县志》(卷4)《物产》[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7)《上海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7).
    328[崇祯]《吴县志》(卷29)《物产》[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5)[Z].上海:上海书店,1990:799.
    329[清]纳兰常安《爱宜室宦游随笔》(卷18)[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290.
    330 孙欣.手艺苏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3.
    331 立涛.五彩缤纷的吴县雕刻工艺//政协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吴县文史资料(吴县工商史料专辑)[G].1992:71.
    332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明清卷,明代篇,第三章,手工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419.
    333[明]朱田祯撰《皇明大政记》(卷44)《矿税》“万历二十九年六月”[M].济南:齐鲁书社,1996.
    334 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1.
    335 宁可.中国经济发展史(明清卷,明代篇,第三章,手工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445.
    336 乾隆《盛湖志》卷下《风俗》.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2).
    337[明]冯梦龙编著,郝力校点.醒世恒言[M].卷十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济南:齐鲁书社,1995:326.
    338 周秦.苏州昆曲[M].台北:国家出版社,2002:228.
    339[清]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M].北京:中华书局,1982:22.
    340[明]史玄《旧京遗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23.
    341[明]史玄《旧京遗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5.
    342[清]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6148.
    343[清]李渔著,王连海注释《闲情偶寄》[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64.
    344 翁同龢纪念馆.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1.
    345[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下)《晨昏怡养条》“怡养动用事具”;(燕闲清赏笺中)《论文房器具》“香几”[M].成都:巴蜀书社,1988:334,335,338,617,618.
    346[清]纳兰常安《爱宜室宦游随笔》卷18[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90.
    347[明]陈继儒《妮古录》(卷1)//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4(4):2333.
    348 中国历史档案馆藏.陈设,库贮类396项,《城内圆明园做钟处钟表细述清册》//郭福祥.关于清代的苏钟[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4,(1):67.
    349[徐珂]《清稗类抄》(五)《制漆器》[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74.
    350[咸丰]《顺德县志》卷3.郭汝诚1853年刊本.
    351 根据钱希言所说,“苏意”最初源于一段戏言,后以讹传讹,因吴俗脱略不拘,所以凡是不合常理的新奇之事,就都被冠以″苏意″之名了,这里也还是透出了时人对苏州的认识.″华亭宋孝廉懋澄,言其同乡许公,乐善,先年为西台御史时,方掌河南印,有新选驸马,诣台考论一篇,此命题于外,隔三日送进,盖国家虚设故事也,许遂千其论议。后批大有苏意四字,盖其称其文气得三苏意味耳,此批亦元无紧要,不虞一时为长班传出,传者听者并误作苏州之苏解。至是台省卿寺及馆中诸公无不交口称苏意,沿为常谈,后至闻于禁掖,至尊亦言苏意,六宫之中无不苏意矣,苏意者言吴俗脱略不拘也,今宾主分东西坐,又谓之苏坐,远近传讹,悉佣于此,伏猎弄獐,何代无之,可供团扇掩口。”([明]钱希言《戏瑕》//周光培.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明代笔记小说(卷三)[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352[万历]《建昌府志》卷1“风俗”.明万历四十年刊本.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影照:28.
    353[明]张翰《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85.
    354[明]王士性《广志绎》卷2“两都”[M].北京:中华书局,1981:33.
    355[明]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小序》[M].台北:明文书局,1991.
    356[明]王士性《广志绎》卷2“两都”[M].北京:中华书局,1981:33.
    357[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1“物部三”//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4154。
    358[清]邹枢《十美词记》//暴鸿昌.明末秦淮名妓与文人--读余怀《板桥杂记》[J].学习与探索,1998,(4):124.
    359[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16“时尚”.明崇祯二年武林佩兰居刻本.
    360[明]王錡《寓圃杂记》卷5“吴中近年之盛”.北京:中华书局,1984:42.
    361 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161.
    362[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85.
    363[清]邱维屏《邱邦士文钞》卷2//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2.
    364[明]叶盛《水东日记》卷21“小说戏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5.
    365 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张镛森)增编,刘敦桢校阅.营造法原[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9年1版1印:83.
    366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宝山明朱守城夫妇合葬墓[J].文物.1992,(5):68.
    367 苏州市志(一)卷11[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450.
    368[明]徐有贞《苏郡儒学兴修记》[A]//[民国]曹允源《吴县志》《舆地考》“文庙”.卷二十六.民国二十二年(1933)苏州文新书局铅印本.
    369[明]文徵明《翰林蔡先生墓志》//文徵明著,周道振校.文徵明集(卷3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35.
    370[明]文徵明《记震泽钟灵寿崦徐公》//文徽明著,周道振校《文徵明集》卷19“补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163.
    371 如沈周与吴宽是挚友,沈周和史鉴是儿女亲家:祝允明是祝颢的孙子,徐有贞的外孙,李应祯的女婿.
    372[明]卫泳《阅容编》[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5(5):2773.
    373[明]卫泳《阅容编》[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5(5):2775.
    374[明]张谦德《瓶花谱》[M]//[明]陶珽《说郛续》(四)卷31.《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92册,杂家类.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375[明]顾元庆《茶谱》[M]//[明]陶珽《说郛续》(四)卷37.《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92册,杂家类:14.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376 冯时可《茶录》[M]//[明]陶珽《说郛续》(四)卷37.《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92册,杂家类:17.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377 许次忬《茶疏》[M]//[明]陶珽《说郛续》(四)卷37.《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92册,杂家类:18.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378 徐官写《古今印史》[M]//[明]陶珽《说郛续》(四)卷37.《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92册,杂家类:703.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379 陈宝良.中国的社会与会-中国社会经济史.11.[M].香港:南天.1997:280.
    380 柳敬亭传,论文管见//黄宗羲全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381[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四十,政书类存目二,考工条.
    382 曹允源,李根源.吴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地宅园林志.
    383 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145.
    384[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85[明]张岱《石匮书》,《妙艺列传总论》,凤禧堂抄本//刘春玲.晚明社会风气异变述论[J].阴山月刊,2005,(6期):68-71.
    386[明]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M]//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卷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87[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诸工”卷一//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6).
    388[明]文震亨著,海军,田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6)“几塌”[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59-286.
    389[明]张谦德《瓶花谱》[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3(5):3013.
    390[明]梅纯《损斋备忘录》卷12[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7):3912.
    391[明]袁宏道《瓶史》(一卷)第12册“屏俗”//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69年(1980),5(4).
    392[清]钱咏《履园丛话》卷20[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2(5):3153.
    393[明]顾起元著,张慧荣校点《客座赘语》卷8“鉴赏八则”[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283.书中对其有注解,10:306.
    394[明]王鏊《震泽长语》卷下“杂伦篇”[M]//《宝颜堂秘笈》普集第四.民国21年(1932年),文明书局印行.
    395[明]沈野《印谈》//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06.
    396 黄惇.中国古代印论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28-32.
    397[明]孙慰祖.孙慰祖论印文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183-187.
    398[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1“物部3”[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4135.
    399 王世襄.论竹刻的分派[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3):15.
    400[崇祯]吴县志[Z].卷29,物产//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9.
    401 参见嘉靖《吴邑志》卷14“物货”[Z].扬州:广陵书社,2006;崇祯《吴县志》卷22“物产”//《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据崇祯刻本影印.等等.
    402 万历《嘉定县志》卷6“物产”[Z]//刘兆佑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G].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6年(1987).
    403 高霭贞.古代织物的印染加工[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82.这在《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681《苏州府志》“物产”一栏中也有记载:“弹墨,五色与素绢,成花鸟宫锦”.
    404[明]陶珽《说郛续》卷19[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90册,杂家类:635[G].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405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件.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既“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1991年在苏州吴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墓葬中, 出土了一件国内罕见的木漆古琴(七弦琴)(该古琴现收藏在吴县文管会)它对苏州民族乐器的研究等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实物资料.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蔡邕(约123-192)“亡命江河,远迹吴会”,在吴地寓居十二年之久.史籍中留下了他在苏州制作“焦尾琴”的记载.唐代,苏州一代造琴高手张越(见文震享《长物志》)与四川雷文齐名.而从诗人白居易“处处楼前飘管吹”(《登阊门闲望》)的诗句中,可以了解到苏州民族乐器的制造和使用,在唐朝时已颇具规模.
    406 康殿峰主编.毗卢寺壁面[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186.图144.
    407[清]刘廷玑《在园杂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8辑)[G].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
    408 苏华萍.吴县洞庭山明墓出土的文徵明书画[J].文物.1977,(3):65-68.
    409 苏州市博物馆.苏州虎丘王锡爵墓清理纪略[J].文物.1975,(3):53.
    410 濮安国.明清家具鉴赏[M].杭州:西泠印社,2004:49.
    411[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2[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南宋绢画已有枯木禅椅.
    412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57.
    413 陈薇.江南明式彩画[J].古建园林技术.1994,6-7.
    414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2年(1993):512.
    415 钱杜跋尾.文待诏拙政园图.诚蒙钱玉成先生提供资料.
    416 路甬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印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355.
    417 沈从文.金花纸[J].文物,1959.(2):12.
    418[明]高濂《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上卷)“论剔红倭漆雕刻镶嵌器皿”[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353.
    419 陈继儒(1558-1639)在其《妮古录》中记叙了他11岁时与“子冈”款玉器谋面的一段经历:“乙未(1547)十月四日,于吴伯度家,见百乳白玉,盖有环贯子把手上,几十三连环,吴门陆子冈所制.”
    420 崇祯《太仓州志》//周南泉明陆子刚及“子刚”款玉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3):85.
    421 赫崇政,成昭平,蔡国声.竹木牙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88.
    422 濮安国.明清家具鉴赏[M].杭州:西泠印社,2004:65.
    423 麦群忠、魏以诫.中国古代科技要籍简介[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47.
    424[清]邹漪《启祯野乘》卷6//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29.
    425 王友三.吴文化史丛(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37.
    426 参见陈尧明,苏迅.长三角文化的累积与裂变:吴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J]//王立人.吴文化研究新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40.
    427 王世襄.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壹,明式家具概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81-82.
    428 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3:264.
    429 “如果一种炫耀性竞赛在发展,那么在其他竞赛者面前的选择,显然是要么把这种特别的行动作为一种无效的怪僻而予以忽视,听凭它去:要么竭力仿效它并且盖过它.……只有这些‘胜人一筹的本事'的竞赛在一部分人当中比试起来,而这些人除了互相超越之外,便别无好事可做,那么其起伏波动便一定十分迅速,或许其波动的速度 之快使社会的其余部分都来不及卷入那些漂浮的涟漪.但是,偶尔这种竞赛会变得流行起来,并且达到了全体参与的临界规模.”(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98-99.)
    430[清]褚人获纂辑《坚瓠补集》卷六[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67(1978),23(10).
    431[明]李介撰《天香阁随笔》卷一//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67(1978),22(6).
    432[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杨园先生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2.
    433 范镰《云间据目抄》“妇人头譬,在隆庆初年,旨尚圆扁,顶用宝花,谓之‘挑心',两边用捧鬓.后用满冠倒插。两耳用宝嵌大环.年少者用头箍,缀以团花方块.身穿裙袄,袄用大袖圆领,裙有销金拖.自后翻出挑尖顶譬',‘鹅胆心譬',渐见长圆,并去前饰,皆尚雅装.梳头如男人直罗,不用分发,蝶鬓皆后垂,又名‘堕马譬'.旁插金玉梅花一二对,前用金绞丝灯笼替。两边西番莲俏替,插两三对.发股中用犀玉大答,横贯一二只.后用点翠卷荷一朵,旁加翠花一朵,大如手掌,装缀明珠数颗,谓之‘鬓边花',插两鬓边,又谓之‘飘枝花'.耳用珠嵌金玉丁香.袭用三领窄袖,长三尺余,如男人穿褶,仅露裙二三寸,梅条裙拖,膝裤拖,初尚缂丝,又尚本色,尚画,尚插绣,尚推纱,近又尚大红绿绣,如藕莲裙之类.而披风便服,并其梅条去之矣.” “余幼见前辈冠譬高逾二寸,大如拳,或用金银丝挽成之.若乌纱帽者。顶上装珠翠沿口,又另装金花衔珠如新月样,抱于譬前,谓之‘插梳'.其后变式,譬扁而小,高不过寸,大仅如酒杯,时犹以金银丝为之者,而‘插梳'之制遂废.银丝譬内映红绞。光采焕发,且别于素色也.崇祯之末,譬愈大而扁,惟以乌纱为质,任人随意自饰珠翠,不用金银.”“余幼见前辈内服之最美者,有缂丝,织文.领,袖,襟,带,以羊皮金镶嵌.若刺绣则直以彩线为之,粗而滞重,文锦不轻用也.其后废织文,缂丝等,而专以绞纱堆花刺绣.绣仿露香园体,染彩丝而为之,精巧日甚.”[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25-2627.
    434[意]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9-180,320-322,405-406.
    435 刘志琴.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323-324.
    436 小野忠重撰,莫小也译.利玛窦与明末版画[J].新美术.1999,(3):26-34.
    437 龙登高:江南市场史--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94-200.
    438[万历]《嘉定县志》[Z]//刘兆佑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G].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6年(1987):477
    439 辛斋.话说古典榉木家具[J].上海工艺美术,2002,(2):59.
    440 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363.
    441[明]吴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5):2877.
    442[明]谢肇淛《五杂俎》卷5“人部一”[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
    443 芙蓉.几座明代砖结构佛寺建筑典范[J].文物世界,2007:72.
    444 王世襄.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一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31.
    445 陈从周编.苏州旧住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446 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六)“台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72.
    447 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六)“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83.
    448[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卷49//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7):3982.
    449 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七)“袖炉”[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98.
    450[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卷1)//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33:39.
    451[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22(9):6060.
    452 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五)“装褫”[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27.
    453 元孔斋.静垒至正直记.卷1//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校勘本)(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35.
    454 苏州市商业局编史组.苏州市商业志(二)[M].1991:1.
    455 “古有戗金而无泥金,有贴金而无描金、灑金。有铁铳而无木铳,有硬屏风而无软屏风,有别红而无缥霞、彩漆。皆起自本朝,因东夷或贡或传而有也.描金、疆金,浙之宁波多倭国通史,因与情熟言话而得之,灑金尚不能如彼之圆,故假倭扇亦宁波人造也,泥金、彩漆、缥霞,宣德间遣人至彼,传其法,软屏,今围屏也,弘治间入贡来,使送浙镇守,杭人遂能,(即古步障).乌嘴木铳,嘉靖间日本犯渐,倭奴被擒,得其器,遂使传造物焉.”([明]郎瑛《七修类稿》卷45《事物类》“倭国物”//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33(1):662.)
    456 杨埙,字景和,吴中(今苏州)人.一说为宣德时人,一作天顺间名工(《七休类稿》).父为漆工,承父业,明漆理。成为著名漆工.
    457 邓之诚《骨董琐记》卷5“倭漆传入中国”[M].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
    458[明]郎瑛《七修类稿》卷45《事物类》“倭国物”//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33(1):687.
    459[明]慎蒙《皇明文则大成》卷十二张汝弼《义土杨景和埙传》,明万历刻本.
    460[明]蓝瑛,[清]谢彬合辑《图绘宝鉴续纂》//《画史丛书》卷二,上海美术出版社,1963.
    461[清]汪砢玉撰《珊瑚网》上下册.成都古籍书店,1985.
    462[明]陈霆《两山墨谈》卷18//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校勘本)(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03.
    463[明]陆深.春风堂随笔//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13(5):2947.
    464[明]郎瑛《七修类稿》卷45“事物类·倭国物”//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33(1):832.
    465 朱翌.生查子.此诗后被误收到《于湖集》中,事见(南宋)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1和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13.
    466 町田甲一.日本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80.
    467[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卷六“风俗杂志·日本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68[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29//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28(4):2211-2212.
    469[明]余永麟《北窗琐语》//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12(1):199-200.
    470[明]冯时可《蓬窗续录》//[明]陶珽《说郛续》卷17.《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90册,杂家类:505[G].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471[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补遗》//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校勘本)(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04.
    472[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五//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校勘本)(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03。
    473 王勇.日本折扇的起源及在中国的流播[J].日本学刊.1995,(1):129.
    474[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校勘本)(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05.
    475 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七“扇 扇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351.
    476[日]键和田务.设计史[M].台北:艺风堂,1992.
    477辽宁朝阳沟门子辽墓中发现了一把椅子,靠背呈曲线形.参见辽宁省博物馆李大钧.朝阳沟门子辽墓清理简报 [J].辽海文物学刊,1997,(1):另外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天开塔地宫中,现藏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一把椅子。搭脑、扶手皆出头,并有曲线.见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编委会,北京市文物局.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家具卷.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2003:44.仅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未见其他.
    478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24.
    479李允鉌.华夏意匠:中田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64.
    480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321.
    481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231.
    482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015.
    483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016.
    484[明]王錡《寓圃杂记》卷五“吴中近年之盛”/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485[明]唐寅《姑苏杂咏》∥《唐伯虎全集》卷二[M].北京:中国书店,1985:28.据大道书局1925年版影印.
    486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574.
    487[明]袁中道撰,钱伯城点校《珂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88“吴人顾四,刻桃核作小舸子,大可两寸许,蓬樯舵橹绛索,莫不悉具,一人岸帻,卸衣盤礴,于船头衔杯自若。一人脱巾,袒卧船头,横笛而吹,其傍有覆笠一人,蹲于船尾,相对风炉,扇火温酒,作妆舵不行状,船中壶觞饤案。左右皆格子眼窗,玲珑相望,窗楣两边有春帖子,一联是好风能自至,明月不须期,十字,其人物之细眉发机无不历历分明.又曾见一橄榄花篮,是小章所造也,形制精工细缕若析,其盖可开合,上有提当,孔之中穿僚,与真者无异.又曾见小顾雕一胡桃壳,壳色摩刷作橘皮文,光泽可鑑,揭开中间,有象牙壁,门双扇,复启视之,则红勾欗内安紫檀床一张,罗帷小开,男女秘戏,其中,眉目疑画,形体毕露,宛如人间横陈之状,施闭发机,皆能摇动如生,虽古棘刺木.猴无过也,其弟子沈子叙亦良工有名.”([明]冯梦龙《古今谭概》(下)(17册)“雕刻绝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489[清]林慧如《明代轶闻》卷3∥《明代野史丛书》(10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490周亮,高福民.苏州古版面[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035.
    491[明]谢肇淛《五杂俎》下(八卷)[M]∥周光培主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24).明代笔记小说(卷10)[G].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492[明]何良俊《何氏语林》[M].《四库全书·子部》1041册三四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93北京砖雕一般不加打磨,风格大气,端庄,租犷,充满皇家之气.而山西砖雕风格严谨,手法规范,刀法简练,构图讲究,以大枝大叶为主.(崔晋余主编.中国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4.)
    494《荀子·王制》云:“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古代儒家以雅乐为正声,而谓郑声为“俗”,为“淫邪之声”所以“雅”为正,“俗”为邪,可见雅俗是承载了儒家道德人格观念的审美判断.赵翼《陔余丛考·雅俗》云雅俗二字相对,“盖起于东汉之世”,见“王充《论衡·四纬篇》引田文问其父婴不举五月子之说.
    495自西汉末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其后与中国儒道结合熔铸为中国的“禅”,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种生命与生活的情调,这时期的“雅”存于入世与出世之际,既具儒雅之气,又有率真不滞之人格韵致,表现为艺术审美,则为淡雅、静雅与典雅.宋明理学一统天下之时,雅俗又有两种归途,恪守理学规范的士子,大都宗于先秦儒家“雅正”之论。斥非儒者为不雅。为俗.另一类颇受道、释思想影响的文人士大夫则以藐视礼法、自然天真、圆融无碍为雅.
    496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705-718.
    497赵士林.心灵学问-王阳明心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207.
    498吴门派艺术家出售作品、为雇主作画写字换取报酬相当普遍.即使像沈周、文徽明这样的家境不错的大名家。也经常出售诗文书画.至于唐寅、祝允明因为穷困潦倒不得不卖画讨生计的问题.姜士彬认为他们的收入远低于他们作官应得的俸禄.[参见David Johnson(姜士彬).Communication,class,and conscious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交流、阶级与意识于中华帝国晚期)∥AndrewJ.Nathan,EvelynS.Rawski.Popular Culture in latr Imperial China[M]。Berkely,1985:58-60.]本身出生于商人家庭的唐寅,父亲是经营餐饮业的老板,市井气息较浓。1498年进士考试中的不名誉事件,又使他与仕途永绝,所以不得不依靠卖画赚取收入.祝允明虽然出身名门,但中年功名失利后,人生态度大为转变,游戏人生,放浪形骸,到晚年经济困乏,文徽明次子文嘉得悉后,备好纸墨。请其作书,付以酬金.仇英也是跟市场联系紧密,受到项元汴的雇用和赞助,40岁左右为苏州昆山县的富户周六观作画,晚年又长期为苏州府长洲县的陈官作画.
    499陈瑞林.吴门绘画与明代城市风尚∥吴门画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181.
    500“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新,口极世间之谈,这是第一种‘快活'.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文文焉,烛气熏天,珠翠委地,金钱不足。继以士田,这是第二种‘快活'.箧中藏书万卷,书皆珍异版本.宅畔别置一馆,馆中再约真正同心朋友士余入。入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大,作为生大.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宋竟之篇,这是第三种‘快活'.乎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大,游闲数大,泛家浮宅,不知者之将至,这是第四种‘快活'.入生受用至此,不及士年,家资田地荡尽,然后一生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棱妓院,分餐孤老之盘。在宋乡亲,恬不知耻,这是第五种‘快活'.”([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71)
    501[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3“事部”∥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
    502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276.
    503[清]褚人获《坚瓠集》戊集卷4“酉斋”∥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261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504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中译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8.
    505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七)《器具》48“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356.
    506[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卷49“筋瓶”∥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7):3982.
    507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十)《位置》[M].济南:山东画报出社,2004:411.
    508如栏杆“卍”字者宜闺阁中,不甚古雅:驰道广庭,自然古色:鸱吻好望,其名最古,今所用者不知何物。须知古式为之。不则亦仿画中室宇之制∥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社,2004:9,23.29.
    509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卷六)《几榻》[M].济南:山东画报出社,2004:259.
    510参见巫仁恕.晚明文士的消费文化-家俱为个案的考察[M].浙江学刊.2005,(6):96.
    511[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Z].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1.
    512[明]陆粲,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庚己编 客座赘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7:24.
    513[清]叶梦珠《阅世编》卷8“冠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14[明]范濂《云间据目抄》[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22(5):2625.
    515管骍.剧舞台美术源流考[D].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博士论文.2006:95.
    516[明]陈继儒《妮古录》卷二∥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4(4).
    517[明]王錡《寓圃杂记》卷5“吴中近年之盛”[M].北京:中华书局,1997:42
    518[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Z].《四库全书·子部》872册,杂家类,杂品之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19[明]李贽《焚书》卷五“樊敏碑后”[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20吴海滨.“吴门画派”虎丘山图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92-93.
    521[明]黄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877
    522“朱动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垒山为业,游于王侯之门,俗呼为花园子.其贫者,岁时担花鬻于吴城.”[明]黄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877.
    52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四川供扇》“折扇”.北京:中华书局,1959:662-663.
    524吴县洞庭山明墓出土的文证明书画[J].文物,1977(3):65-68.
    525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县明华师伊夫妇墓[J].文物,1989(7):52.
    526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宝山明朱守城夫妇合葬墓[J].文物,1992(5):68.
    527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无锡县明华师伊夫妇墓[J].文物,1989(7):52.
    528唐力行等着.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22.
    529[明]冯梦龙《古今谭概》《酬嘲部第二十四》“儒匠”.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
    530“苏州戏园,明末尚无,而酬神宴客,侑以优人,辄于虎丘山塘河演之.其船名卷梢,观者别雇沙飞、牛舌等小船,把桨者非重髻少女.即半老徐娘.”([清]徐珂《清稗类钞》(戏剧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6148.
    531蒋晖.金粉人间:明式苏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151.
    532[清]张廷玉《明史》卷287“王世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33 RobertHatfieldEllsworth.ChineseFurniture:HardwoodExamplesoftheMingandEarlyChinaDynasties.HonKo ng:Magnum[Offset]Printingcompany.1997:27-42.(中文介绍参见胡文彦,于淑岩.中国家具文化[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80-82.).椅背板上镌有祝允明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一段文字“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 足”,文征明和董其昌也分别为其题字.
    534周道振,张月尊.文徵明年谱[M].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456,279,413,443,455,456.
    535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214.
    536金双.山水画与文人园[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6):83.
    537第一步“迎客”,时其子顾承延请江南名士于苏州铁瓶巷顾宅共商大计:第二步“聚议”,顾文彬亲拟造园要旨,浙吴两地书函频传,顾承于任薰,顾沄,程庭鹭等艺苑高手聚议切磋,悉心筹划:第三步“造园”,顾承召集能工巧匠疏池叠石,构园置景,一砖一木苦心经营,历时几载,于光绪八年始告落成.第四步“赏景”,怡园博取吴中诸园之长,花木掩映。楼台隐现,宛若画本,四方名流纷至沓来,听琴赏景,留连忘返.壬申年盛夏曾平大汗挥写于姑苏城南.
    538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168.
    539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154.
    540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288.
    541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300.
    542每一块方砖都要通过掘,运,晒,推,舂,磨,筛等七道工序得土:再经三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晾干,踩踏等6道工序使其成泥:然后用手,托板,木框,石轮等工具固定形状:然后在放置阴干,每日轻轻翻动,八个月后成胚入窑,再以窨水后出窑.每一块砖都需要达到表面色泽均匀,无任何裂缝,斑渍和缺角。敲击声震而清远.才算合格.
    543[清]张廷玉《明史》《食货志》“烧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44[崇祯]《松江府志》卷7“风俗习尚[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据日本所藏明崇祯三年刻本影印.
    545[崇祯]《嘉兴县志》卷15“政事志·里俗”[Z].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据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明崇祯十年刻本影印.
    546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宝山明朱守城夫妇合葬墓[J].文物,1992,(5):63-68.
    547[乾隆]《元和县志》卷10“风俗”[Z].《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48[明]王士性《广游志》卷下“物产”∥周振鹤点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3.
    549[明]谢肇淛《五杂俎》∥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4135.
    550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一17“刘用晖竹骨扇”[M].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551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101.
    552吴龙子犹《马吊脚类》∥《说郛续》篇31.《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89册,杂家类[M].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553[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1.
    554[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77.
    555[明]谢肇淛《五杂俎》卷三“地部一”∥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6):3378.
    556朱启钤.题补云小筑图∥崔晋余.苏州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29.
    557葛兆光.中田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93.
    558[明]项元汴《蕉窗九录》四八∥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7):3969.
    559[明]凌濛初编,冉休丹点校《初刻拍案惊奇》卷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60华人德.苏州古版画概述[M].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4):5.
    561吴门面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62.
    562朱启钤《丝绣笔记》卷上“刻丝作者之名款”∥朱启钤《丝绣丛刊》[G].民国无冰阁捧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563孙佩兰.明代刺绣欣赏品与文人画[J].丝绸.1993,(7):50.
    564[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下)[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7):3837.
    565[明]归庄《归庄集》“虎丘山三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66[明]张岱《陶庵梦忆》卷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67[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十“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68王染野.吴县历代艺坛点将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吴县文史资料[G].第二辑:190.
    569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97.
    570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中译增订本)[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181.
    571[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下.《四库全书·子部》872册,杂家类,杂品之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72沈从文.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73.
    573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宝山明朱守城夫妇合葬墓[J].文物,1992,(5):68.
    574[明]吴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5):2877.
    575唐振常.关于以西方之新复中国之旧的思考[J].历史研究,1988(2).
    576[明]吴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5):2877.
    577[清]张霞房《吴中小志丛刊之红兰逸乘》[Z].扬州:广凌书社,2004:150.
    578[清]顾禄《清嘉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13.
    579如祀灶神,轧神仙,蚕神会,盛泽“小满戏”等等.另外还有两种非常有特色的庙会:一是二月十二日的百花生日,是时黎民士庶纷集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闺中女郎要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二是六月二十四的荷花生日会,则要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参见赵亮.苏州道教史略[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4.)总之,当时的庙会名目繁多,内容庞杂.
    580[清]余怀.板桥杂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8.
    581“装塑佛像”是苏州唐宋以来的民间传统。如用直保圣寺罗汉塑像,东山紫金庵大殿泥塑彩绘,彩绘装銮工艺相当精湛.紫金庵后壁八尊塑像,据认为是邱弥陀在明代末年增塑的.从罗汉衣饰装饰来看,似还有清代修补的影子。而其中的一尊罗汉衣服衣服开光处。两两一组,绘有清晰的八仙形象.八仙图案在苏州民间工艺美术中运用非常多,多见于明末清初,反映了道教的影响.甚至被运用到罗汉身上,反映了民俗中道释合流的现象.同时,紫金案罗汉彩塑装饰图案中,还出现了“桃形”吉祥纹饰,在发现的明代玉器中,也出现了桃形器.
    582[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赛会奇观”[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83如人物则,包括装扮成伍子胥,孙夫人,姜太公,王彦章,李太白,宋公明,状元归,十八学士,十三太保,征西寡妇。十八诸侯,五龙堂王彦章以壮夫为之,铁枪金甲,凛凛有虎寅中郎之相。白莲桥寡妇则娇童十二,人即玉树,衣即香纨白苧,马即珠勒银鞍,斜阳之间。纷如积雪.缠结则又有篮斗亭,镜子亭,麦柴亭,五云亭,九层亭,锦毬门,鞧 架。採莲船,五龙之篮,长竿五丈,结为重峦,苍厓雪 干霄犯斗,虎丘之麦柴则雕簷曲楯,蝶架连楣,皆以麦柴为之,如黄屋琉璃,光射清旭,真奇玩也.珍异则,其实就是赛宝.所饰有金花铠,真珠带,飞鱼袍,蟒龙衣,犀角弓,紫檀筝,商金鞍。刻丝鞯,玳瑁笙,珠伞,水墨画伞,错金兵杖。螺钿兵杖,百斤沉香,百斤雄黄.闻洞庭会中黄白龙,衮金银掩鬓为鳞,复以金银指连环为长絙,维之为行,此尤骇心极目,所不及观睹也.祭器则南濠之瓜仁垒,花石牲牢尊壶俎 豆,皆以瓜仁订成,如雪团霜林,瑷筵玉席.东仓之五谷垒,则以稻黍之属,甓为楼观轩楹楣牖,动合准绳,光洁澄丽,濯濯可鉴,千灵百慧,穷精竭神.
    584[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赛会奇观》.北京:中华书局,1981.
    585据《乾淳岁时记》载,南宋皇宫里元霄节张挂的灯彩既以“苏灯为最”.当时最大的灯直径有三、四尺。灯上装配着五色琉璃,刻画着各种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又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杭州街坊元宵挂灯彩也有苏州的万眼罗灯和玉栅灯.
    586[明]陶珽《说郛续》(一)卷五[M]∥《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89册,杂家类:627[M]./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587[清]蒲松龄,柳泉甫著,雷树田点评《聊斋志异》卷二十一“晚霞”[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593.
    588[明]杨仪《垄起杂事》∥(明)陶珽《说郛续》(一)卷五.续修四库全书[M].1189,子部,杂家类:627/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589[正德]《姑苏志》据明正德刻本影印.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590[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交际”∥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35(5):191
    591[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文章”∥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35(5):190-191.
    592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339.
    593“(生员)略以吾苏一郡八州县言之,大约千有五百人.合三年所贡不及二十,乡试所举,不及三十.以千五百人之众,历三年之久。合科贡两途,而所拔才五十人.夫以往时人才鲜少,隘额举之而有余,顾宽其额.祖宗之意,诚不欲以此塞进贤之路也.及今人材众多。宽额举之而不足,而又隘焉.几何而不至于沉滞也,故有食廪三十年不得充贡。增附二十年不得生补者.其人岂皆庸劣弩下,不堪教养者载?顾使自首青衫,羁穷潦倒,退无营业,进无阶梯,老死牖下,志业两负,岂不诚可痛念哉!”(周道振辑校.文徵明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84-585.)
    594张岱《陶庵梦忆》卷一“吴中绝技”[M]∥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6.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595 Stephen leelittle在讨论杜堇时提及同时代的唐寅与仇英,均可能为流行于当时的小说设计插图,虽然他同时指出这种推测尚存争议.但是透过唐寅《陶毂赠词图》中秦翦兰的的特殊姿态,与某些艳情小说插图的表现,不难看出二者在形象上有明显的联系.由此,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些视觉图像中,间接的说明唐寅对于艳情小说插图的影响.(见stephen lee little,du jin,tan cheng and shi zhong:three scholar-professional painters of the early ming dynasty[J].139-141∥朱龙兴.共赏春宵-唐寅《陶毂赠词图》的风格与意涵[J].中原学报.32(4).民国93年(2004):608∥吴门画派研究[G].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62.)
    59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假骨董”[M].北京:中华书局,1959:655.
    597[清]陆廷灿《南村随笔》卷六[M].济南:齐鲁书社,1995:73.
    598“而始画屋栋,要使尺幅中绘出阔狭浅深,高低尺寸,贴笺注明,谓之图说,然图说者,仅居一面,难於领略,而又必以纸骨接画仿制屋几问,堂几进,棋几条,廊庑几处,谓之烫样,苏杭扬人,皆能为之,或烫样不合意,再为商改,然后合工依样放线,该用若干丈尺。若干高低,一目了然,始能断木料,动工作,则省许多经营,许多心力,许多钱财.([清]钱咏《履园丛话》卷12∥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2(5):2928.)
    599同上
    600他的事迹见于江盈科《后乐堂记》:“里之巧人周丹泉,为叠怪石作普陀天台诸峰峦状,石上植红梅数十柱,或穿石出。或依石立,岩树相得,势若拱遇.”这是指他为东园(即今日的留园)设计的假山.〈袁宏道集笺校〉“园亭纪 略”可以为证:徐同卿园,在闾门外下塘,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罪客.石屏为周生时臣所堆,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周丹泉的另一作品惠荫园,则仿西山林屋洞所叠,故又名小林屋洞.
    601蒋晖.金粉人间:明式苏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119.
    603严迪昌.“市隐”心态与吴中明清文化世族[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87-88.
    604“笼罩漆方,用广德好真桐油入密陀僧无名异煎老,每熟油一两和入京山漆生者一两,耀绞十分净,漆在器物上于日色中矖干,须是四月至七月,日色方好,其余不宜.要漆两遭,初遭略以沙叶轻打过使漆.”“描锡方,锡一两。铁杓中热熬成查,筒底下以布衬将锡渣带热倾入,用两根木棍上下春捣,自然成细沙,罗过细者一面再炒,再捣之。后用十分好广漆,生用随意描花样在漆皿上,将锡沙糁上,待十数日,漆干老,用一石子捱平,以水银擦上,自然明亮。用水银须是锡匠镀床锡下,锡屑撞入水银则死可用,不然水银活动不能擦,得牢,如作锡,郑重可见,成在锡头筋铺里买他擦下细沙最好.”([明]沈周《石田杂记》∥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7):3742.)
    605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部.苏州史志资料选辑(半年刊)[G],1992,(1,2合辑):30.
    606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67.
    607[明]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一)十四“裱匠”.民国二十二年捧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608《大明会典》第189卷“工匠二”:“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所司点赍勘合,赴部批工;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留当班。”弘治十八年(1505年)又定,“南北二京班匠,每班征银一两八钱。”
    609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定后的数目,全国应班工匠142486人中(工匠银64117两8钱),浙江应班工匠39546人(工匠银17800两6钱5分),应天府应班工匠2595人(工匠银1167两7钱5分),苏州府应班工匠6601人(工匠银3978两),松江府应班工匠4286人(工匠银1928两7钱),常州府应班工匠2120人(工匠银954两),镇江府应班工匠1789人(工匠银805两5分)等江南各地共有应班工匠56937人(班匠银26634.6两,占总银数的41.5%),约占全国总工匠人数40%.(《考工典》第3卷·考工总部·汇考三∥中国历代考工典(第一册)[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31.)
    610正如[明]谢堃《金玉琐碎》言:“周翥以漆制屏柜几案,纯用八宝镶嵌人物花鸟,颇亦精致.遇贾利其珊瑚、宝石,亦皆挖真补假,遂成弃物.与雕漆同声一叹.余儿时犹及见其一者,曰周翥者,因制物之人姓名而呼其物也.”
    611如顾诒《禄志》所言:“从嘉定转徙于山塘,凡笔筒,棋植,界方,墨床之属,为文房雅玩,多以铁笔雕刻书面,有以竹里为之者,名曰翻黄.”(周南泉.明清琢玉、雕刻工艺美术名匠[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1):82-87.)
    612如封氏家族,世代相传多至五六代,单是有名的竹刻家就有12人之多,其中最有名望的封锡璋,封锡禄兄弟还于康熙年间被征调进造办处。以竹艺在清宫养心殿服务,这是竹刻艺人服务宫廷之始.封氏第二代的封颖谷,封始镐,封始岐,封始豳也都善承封氏箕袭.另外一个有影响力的家族就是沈氏家族,以沈大生为领头人,其兄沈汉川,习艺朱三松,沈谦则直接得自其父沈汉川衣钵.沈尔望,沈兼之弟,也是清初嘉定竹刻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有一个家族来自王鉴,王之雨兄弟.另外,杨褒,杨谦也是父子相承.以这些家族为首,再加上一些个体名师如吴之璠,张希黄。周文友等.共同构成了明末清初嘉定竹刻规模巨大的后续地域群体,使正德嘉靖以还形成的嘉定派竹刻,得以发扬光大.
    613陈从周.世缘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177.
    614如春秋时期,吴国伟丽的宫廷建筑馆娃宫、姑苏台就建在香山附近,香山工匠理所当然会参与.隋唐时期,苏州城曾有过一次重大的大迁徙.据史志记载,隋开皇十年(590年)杨素平定江南后,因“苏城尝被围,非设险之地,奏徙于古城西南横山之东,黄山之下”,“欲空其旧城”.(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为了尽快建造苏州城,杨素征集了大批工匠和民工.但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又因离大运河较远而不便。重新迁还旧城址.这样大规模的来回迁徙,其建筑工程之浩繁艰巨是可想而知的.随后的后梁,以及吴越王钱镠都重修过苏州古城.为此,征集了大批工匠,香山帮匠人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建造玉清昭应宫,由苏州人丁谓(966-1037年)担任修使,为此在全国征召大批工匠到汴京,香山帮匠人自然也在应昭之列.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驻跸,命漕臣在平江城(今苏州城)营造富室,大兴土木.绍兴四年(1134年),宋高宗正式驻跸平江城。至七年才去临安。三四年间建造署堂宇亭台楼馆共30多处.特别是府治齐云楼,“不惟甲于二浙,吴蜀之西楼,鄂之南楼,岳阳楼。庾楼,皆在下风”.(范成大《吴郡志》卷六)建于宋代的玄妙观原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有祖师殿等三十处.据民间相传,这些建筑都是由一个叫范作头的香山帮匠人带领工匠建造的.(崔晋余主编.苏州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82.)
    615“蒯祥者,苏州人,永乐中,父福,能主大营,缮为木工首,以老告退,祥代之,丁酉扈从,至北京,凡宫殿庙社皆所从事,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效劳尤多,天顺末,奉玺书,作裕陵,成化间,委任,尤专自工部营缮所,丞进所副,遂陟工部营缮司主事,员外郎,历擢太仆少卿,遂为工部右侍郎,转左侍郎,其禄累加至从一品,成化辛丑三月卒。年八十四,尝赐及祖父母.父母,其子为锦衣千户,又荫为园子生,其禄寿,盖为木工者所罕见也.”([明]黄瑜《双槐岁钞》卷七“木工食一品俸”[M]∥周光培主编.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明代笔记小说(二十六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616[明]程敏政辑《皇明文衡》卷27“与行在户部诸公书”.《四部丛刊初编·集部》332册,上海:上海书店,1962.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617崔晋余主编.苏州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84.
    618冀叔英.谈谈版刻中的的刻工问题[J].文物.1959,(3):5-10.
    619[崇祯]《吴县志》(四)卷48//《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5.上海:上海书店,1990:611.
    620华人德.苏州古版画概述[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4):6.
    621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M].济南:齐鲁书社,2006:164.
    622[清]叶梦珠《阅世编》卷八[M]//周汛,高春明编著.中国衣冠服饰大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276.
    623“女红”一词,史料所见有三种书写方式:女红、女工或女功,以“女红”一词最常见,内容包括“黼黻文绣”、“锦绣纂组”之类,也就是以纺织、刺绣、缝纫等手工艺为主.当城市纺织业发展,对于男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女红刺绣开始上升为家内女子的主要手工艺,女工习俗深入到了民间各个层次.但是,明末清初,女红又包含了新的含义--制作艺术品和商品.
    624[美]高彦颐.闺墅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83.
    625王友三主编.吴文化史丛(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255.
    626[明]汪柯玉撰《珊瑚网》卷42.《四库全书·子部》818册一二四,艺术类,书画之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27邓之诚《骨董续记》(卷一)21“薛素素手绣大士”[M].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62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58.
    629[正德]《姑苏志》卷八“风俗论”[Z],据明正德刻本影印.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630[崇祯]《吴县志》卷10《风俗》[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据崇祯刻本影印.
    631[明]冯梦龙编著,郝力校点.醒世恒言(下)卷25“独孤生归途闹梦”[M].济南:齐鲁书社,1995:507.
    632[清]钱谦益撰《牧斋有学集》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编委员会编.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15.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63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六.北京:中华书局。1959.
    634[明]孙凤撰《孙氏书面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35朱启钤.题补云小筑图//崔晋余.苏州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30.
    636崔晋余.苏州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78.
    637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M](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13.
    638赫崇政,成昭平,蔡国声著.竹木牙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41.
    639[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九.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40此碑长约五尺,阔约二尺半左右.石上端镌“织染局图”字,下端为工匠之人数,中为原图.
    641“自明永乐中(1413年),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据[明]张问之撰《造砖图说》(浙江巡抚采进本).
    642据正德《姑苏志》“窑作”载:“出齐门陆墓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
    643“到明代嘉靖时,营造尤繁.嘉靖十六年(1573),作七陵,造内殿,醮坛.”《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明史》卷八十二《仓货志》“烧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44据宋应星《天工开物》载,用料之泥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为上,然后吸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泥练好后,“填满木框之中.平板盖面,两人足立其上,研转而坚固之.”再将砖坯阴干,大约要60天后才入窑烧制.烧制时须用大窑,每窑只有窑中央可装100块左右金砖坯,四周得用杂砖坯围护,以防害水时水滴直接滴到金砖上,产生白色斑点.烧窑时的用火也是非常讲究,火温要求逐渐升高,先用糠草熏一月,而后用片柴烧一月,再用棵柴烧一月,最后还要用松枝柴烧四十天,共用一百二十日,方可“富水出窑”.[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208-209.
    645宋磊.明十三陵建筑用砖考//首届明代帝王陵寝研讨会,首届居庸关长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46据《明会典》记载,苏州窑烧造二尺,一尺七细料方砖.经测量长陵棱思殿内铺砌“金砖”尺寸为61.5×61.5cm.由于施工时,铺砌砖面要求“磨砖对缝”,估计实际砖的尺寸与烧造时砖的尺寸有区别,应当略小些,因此我们可以断定长陵用“金砖”规格应为二尺砖.
    647尚刚.唐代工艺美术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10.
    648“七月先是上从言官,请停止杂派工役,工部移文停浙江苏州织造而要。上用袍服错行混停,太监吴勲以为言上以袍服,非杂派工役,比责工部,朦胧停止,尚书刘麟自劾,因责其欺慢勒令致仕,原任侍郎何诏及营缮司官,俱夺俸五月.”[明]王世贞撰《弇山堂别集》卷99[M].《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75年(1986).
    649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6.
    650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9.
    651在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中,有124匹匹料,腰封题记记载了织品的名称,产地,长度,织造年月,以及各类匠作的姓名.或者在匹料两端的机头部分写有相同的墨书题记,其中有匹匹料(J57)一端上部为“钦差督理三省织造御马监太监鲁保,右佥都御史周孔教,监制苏松兵备副史杨询”,下部为“苏州府织完万历年分坐派急缺,长肆丈尺阔贰尺,提督知府李右谏,督造通判周官机户”:另一端上部是为“右佥都 御史周孔教……史杨廷筠,苏松兵各副史杨询”,下部与上述另一断的下部文字相同.这就是由苏州织造的属于加派的急缺缎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65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53自万历三年至三十九年的37年中,前后派织改造共696920匹(其中改造45390匹),平均每年为18836匹,为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加派的3倍,也正好等于浙江全省,南京,苏州和松江的岁造总数.
    654范金民,金文对各地派织的情况有绘表,参见他们的《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21.
    655[明]周孔教《江南疏稿》卷3《地方困极织造难支疏》[M].《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4册,影印本,济南:齐鲁书社,1996.
    656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23.
    657[明]李逊之《三朝野纪》卷4《崇祯朝纪事》//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4(7):4283.
    658[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32《列传》120“魏允贞(弟允中 刘廷兰)王国 余懋衡 李三才”.[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59《明太祖实录》卷144“洪武十五年夏四月癸巳”[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95.
    660[明]杨循吉.吴中故语[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25(4):2415.
    661《王端毅奏议》卷5“纠劾奸人拨置中使扰乱地方奏状”//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27.
    662《明实录》卷17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62.
    663《明熹宗实录》卷3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95.
    664如万历七年(1579),神宗就曾“从中发银五千两只孙隆织造”.(《明神宗实录》卷89)但是由于这次是临时性的加派,局巾匠役一时难以增加,孙隆便召募民机进局织造.到万历十四年,孙隆奏请“内帑袍服阳并五府织染局四千匹数丸通令食粮额匠织造,则前项见行民匠可免顾募,而每岁工费可省数干余两.得旨:内帑织造袍服每运三百匹,准并大运四千匹内派织解进”.(《明神宗实录》卷17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95.)
    665据顾炎武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给各监局充匠,余为编户,置都城之内外,爰有坊厢.”([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14卷“江南应天府”.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666《明英宗实录》卷317“天顺四年七月癸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95.
    667[明]《明会典》卷201《工部》21.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668[明]叶绍裘《崇祯记闻录》卷7.台湾文献史料丛刊52第三辑(52)台北:大通书局,1984.
    669[明]《大明会典》卷121《军器》[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
    670[明]《大明会典》卷189《工部九·工匠二》[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
    671如嘉靖四十四年内织染局遇织造冬至大祀,“上用十二章衮服皮弁服,题行钦天监择日礼部题请谴大臣祭告其工匠,间有於外府取用者,嘉靖四十四年题行苏松二府各取织罗匠二十名,随带家小赴部审实送行.”见《古今图书集成》781册“经济汇编·考工总部·第一卷·考工典”。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华书局影印
    672[正德]《姑苏志》卷十五“田赋”据明正德刻本影印.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67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84《食货》6.北京:中华书局,1974.
    674[明]贺仲轼《两宫鼎建记》(上)[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5):2937.
    675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重修苏州织染局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社,1981:2.
    676[明]贺仲轼《两宫鼎建记》(上)[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6(5):2941.
    677[清]陈起龙.题请整顿段匹军器疏//[光绪]《富阳县志》卷22《艺文上》上海:上海书店,1993.
    678《明光宗实录》卷104,卷155[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
    679《明会典》卷201《工部》21[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680《明武宗实录》卷172[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95.
    681罗仑主编.范金民,夏维中著.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38.
    682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校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211.
    683[明]张翰《松窗梦语》卷6“异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84[明]张翰《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85.
    685周亮.苏州古版画概要//周亮,高福民主编.苏州古版画[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011-012.
    686宁可.中田经济发展史(明清卷,明代篇,第三章,手工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445.
    687王敏毅编著.吴地丝绸文化[M].出版不详,113.
    688[明]胡应薜《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266.
    689傅璇琮,谢灼华主编.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522.
    690[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叶德辉.书林清话 书林余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267-268.
    691[乾隆]《苏州府志》卷三[Z].乾隆十三年(1748)刊本.
    692[明]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浙江巡抚采进本)[M].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66[M],1998.
    693[明]冯梦龙编著,郝力校点.醒世恒言[M].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济南:齐鲁书社,1995.
    694祝慈寿.中国工业劳动史[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13.
    695[乾隆]《吴江县志》卷38《风俗》“生业”//《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0)《江苏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20).
    696叶德辉.书林清话 书林余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154.
    697[万历]《长洲县志》卷五“县治”[Z]//刘兆佑主编.中国史学丛书三编[G].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七十六年(1987).
    698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M].“重修苏州织染局记”,南京:江苏人民出社,1981:2.
    699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乃服,第二,分名条[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0.
    700洪焕春.关于明代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1958,(4):11-15.
    70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9.
    702[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纸录”之五“国朝纸”[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7).
    703[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五“木棉”.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九年(1930).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704[明]于慎行撰《谷山笔麈》卷四.济南:齐鲁书社,1995.
    705邝璠《便民图纂》卷一《剪制》诗,1959年石声汉、康成懿整理排印本.邝璠(1465-1505),字廷瑞,今河北任丘人,明弘治六年(1493)进士,翌年任苏州府吴县(今江苏吴县)知县,历官瑞州(今江西高安县)知府,河南右参政.此书大约是邝璠知吴县时所编印,首刻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后又多次翻刻.
    706[明]《大明会典》卷十七《户部四·田土》[M].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
    707[乾隆]《震泽县志》卷4《镇市村》[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3)《江苏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23).
    708[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世经堂刻本.
    709[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五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710[清]顾公燮.消夏闲记摘钞[M]//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208.
    711[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第十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712祝允明.祝氏集略[M].台北:1971,19:10b//(美)林达,约翰逊主编,成一农翻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7.
    713[明]陆粲《说听》卷上//笔记小说大观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6(5).
    714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85.
    715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20.
    716《陆尚宝遗文·友松胡翁墓志铭》//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12.
    717[明]《太平府志》“风俗考”.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G].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718[嘉靖]《河间府志》卷七“风俗考”//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河北省1,嘉靖河间府志[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
    719[万历]《宣府镇志》“风俗考”[Z].明嘉靖刻万历增修本.
    720《纪录汇编》卷213“奇遇类记摘抄三·程宰相遇辽阳海神”[M]//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49.
    721[清]纳兰常安《宦游笔记》卷十八“江南三”8[M]//笔记四编[G].台北:广文书局。1972.
    722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05.
    723[明]冯梦龙编著,郝力校点《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M].济南:齐鲁书社,1995:381.
    724[明]冯梦龙编著,郝力校点《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M].济南:齐鲁书社,1995:382.
    725现在一般认为,弘治以前,私人海外贸易只能在暗中艰难进行,其规模较小,正德嘉靖以后,走私贸易得到较快发展:隆庆至明末,走私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参见晁中辰.论明代的私人海外贸易[M].东岳论丛,1991,(3).)
    726[清]张廷玉等《明史》卷204“列传第九十二”(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
    727[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3“洋税”[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728安双成,关嘉录.清代的两起中日民间贸易活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1):31.
    729李伯重教授在其《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年)》一书中所指出的苏州(含太仓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等八府地区,或称为八府一州地区,在唐宋时期已开始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伴随着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太湖地区的文化地位越来越突出,终究成了全国文化重心所在.……透视文化重心的南移的过程,可以发现,其轨迹又有移往东南的倾向.换言之,南方地区文化占着主导地位.”参见王卫平.论太湖地区文化重心的确立[J].史学月刊.1993,204(4):1-7.
    730谚曰:“一轻诳,圆头扇骨揩得光浪:二清诳,荡口汗巾摺子挡;三清诳,回青碟子无肉放:四清诳。宜兴茶壶藤当;五清诳,不出夜钱沿门跄:六清诳,见了小官递帖望:七清诳,剥鸡骨董会摊浪:八清诳,绵绵直??盖在脚面上:九清诳,不知腔板再学魏良辅唱:十清诳,老兄小弟乱口降.”[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35“记正俗”(2)“松江风俗”//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5(7):323.
    731夏咸淳,何满子.明清闲情小品(四)[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61.
    732[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29-2630.
    733“细木家伙如书桌,禅椅之类,余少年曾不一见.民间止用银杏金漆方桌.自英廷韩与顾,宋两家公子,用细木数件,亦从吴门购之.隆,万以来,虽奴隶快甲之家,皆用细器,而徽之小木匠,争列肆于郡治中,即嫁妆杂器,俱属之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30.
    734上古九州传说中。二者同属扬州之域:春秋时期。徽州一度归属于吴:此后,二者统属时有分合.三国时同属吴国:南朝时,同辖于扬州:唐初同归浙西节度:宋朝同隶江南道,两浙路:元朝同属江南行省:明朝同归南直隶.清初同归江南省.直至康熙六年,安徽建省,徽州分属安徽.参见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世纪-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5.
    735广义的江南泛指长江以南,但不包括四川盆地.狭义的江南是指长江下游南段的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省的南部.浙江省的北部和安徽省的东南部.
    736赵农注.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5.
    737洪振秋.徽州古园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35.
    738[民国]吴吉祜《丰南志》“艺文”[Z].《中图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17)《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17).
    739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327-328.
    740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168.
    741同上
    742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M].合肥:黄山书社,1985:82.
    743郭继生.明代吴门绘画对新安画派的影响(摘要)//吴门面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361.
    744唐力行等.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318.
    745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J].文物.1962:19.
    746谢肇淛.五杂俎.卷13“事部一”[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4233-4234.
    747周心慧,王致军撰集.徽派及武林苏州版画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7.
    748关于徽籍刻工流寓苏州的人员情况。在第三章第一节第二个问题“来源广泛的造作群体”中已经有所交代,此地不再多赘。
    749周心慧,王致军撰集.徽派及武林苏州版画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27.
    750建筑科学院,南京工学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张仲一,曹见宾,傅高杰,杜修均合著.徽州明代住宅[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24.
    751张廷玉等《明史》卷68志第44“舆服”[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52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彩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1.
    753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四卷,对明代南方建筑彩画的调查,计有綵衣堂,程梦州宅,明善堂,凝德堂,罗东舒祠宝伦阁等27处.主要分布在苏州东山,常熟,宜兴以及安徽的呈坎,屯溪等地.
    754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等级规范,彩画专家意见不同:如马瑞田先生认为上五彩作,即所有图案的线路均作沥粉贴金,线内各式纹饰,采用五彩平涂或碾玉作.中五彩作,满贴金,但整个图案不加任何颜色.下五彩作。对整个图案采用墨线作,不沥粉,不金饰;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中国古代建筑彩画》是将沥粉贴金的都认定为上五彩.不贴金但拉出较厚的白粉线者,称为中五彩.一般仅用颜色描涂者称下五彩.这个观点与东南大学陈薇教授的相同,见陈薇《常熟綵衣堂及其彩画》.
    755执行主编周立人.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9.
    756许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J].史林,2002,(3):56.
    757周芜编著.徽派版画史论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13.
    758杜丹.试论明代苏州城市商业化对私人刻书业的影响[D].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5:29.
    759[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2上“苏州府总论”[M].《四库全书·子部》728册三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60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501-502.
    761[明]周晖《二续金陵琐事》//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16(4).
    762[明]《珊瑚网》“法书题跋”卷14//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五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836.
    763[康熙]《苏州府志》卷21“风俗”.清康熙三十年刻本.
    764[清]纳兰常安《受宜堂宦游笔记》卷18//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27-228.
    765《詹东图玄览编 》2//卢辅圣编.中国书画全书[M]第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25.
    766[明]张岱《石匮书》“妙艺列传总论”,风禧堂抄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
    767[明]《袁中郎随笔》“时尚”//袁中郎全集.上海: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
    768[清]徐世溥《与友人书》//周亮工辑《尺牍新抄》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1936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769[明]于慎行《毂山笔尘》卷三“国体”29[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70《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钦定热河志》卷四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71王友三主编.吴文化史丛(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516.
    772[明]史三玄.旧京遗事[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9(8):5122.
    773[明]史三玄.旧京遗事[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9(8):5102.
    774[明]史三玄.旧京遗事[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9(8):5125.
    775管骍.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M].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122-123.
    776[明]张翰《松窗梦语》卷四“百工纪”[M].据武林往哲遗著本.
    77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定陵(上,下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354.
    778《工部厂库须知》卷9//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13.
    779朱启钤.题补云小筑图//崔晋余.苏州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29.
    780崔晋余.苏州香山帮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30.
    781[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82[明]王稚登《吴社编》载陶珽《说郛续》卷28.续修四库全书[G].1192,子部,杂家类.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783[明]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4《西城内·城隍庙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66.
    784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71.
    785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74.
    786在2003年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行动指南》修订计划的讨论稿(2003年5月30-31日)里,对文化线路有如下定义:“文化线路是一种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它自身具体的和历史的动态发展和功能:它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地得到体现”.
    787水运较陆运便宜许多,大运河的航运运费为陆路运费的70%,因此而成为当时中国南北货运最重要的运输管道.
    788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M].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136.
    789[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百工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97.
    790[明]郑若曾《苏松浮赋》,收于同氏《郑开阳杂著》,《四库全书·史部》584册三四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90苏州市商业局编史组.苏州市商业志初稿(一)“苏州商界组织”[M].1982:1-7.
    791苏州市商业局编史组.苏州市商业志初稿(一)“苏州商界组织”[M].1982:1-7.
    792例如《石点头》卷6“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无声戏》“连鬼骗有故倾家,受人欺无心落局”等等.
    793[明]王士性《广志绎》卷5“西南诸省”.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1.
    79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江苏省(10)万历《通州志》卷2《疆域志·风俗》[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
    795据[明]黄汴《一统路程图记》卷七,江南水路:[明]程春宇《士商类要》卷一;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八册:杨正寨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天下路程图引·客商一览醒迷》等综合而成.
    796“出太湖石,黑质白理,高逾寻丈,峰峦窟穴,胜有天然之致,不胫而走四方,其价佳者百金,劣者亦不下数金,园池中不可无之物而吾闽中尤艰得之,盖阻于山岭,非海运不能致耳,昆山石类刻玉,然不过二三尺,而止案头物也,灵璧石扣之有声,而佳者愈不可得,宋叶少林自言过灵璧得石四尺,许以八百金市之,其贵亦甚亦,今时灵璧无有高出四尺者,亦无有八百金之石也.”[明]谢肇涮《五杂俎》(上)八卷第23册卷三“绀珠集云”.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
    797[明]顾起元,张慧荣校点《客座赘语》卷1“花木”22则[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16.
    798《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江苏省(10)万历《通州志》卷2《疆域志·风俗》[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1.
    799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4)[M],北京:中华书局,1983:238
    800[美]海斯,穆思,韦兰著.中民院研究室译.世界史[M].北京:三联书店,1975:64G.
    801[西班牙]门多萨撰,何高济译.中华大帝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370.
    802[英]布莱尔,罗伯逊.菲律宾群岛.第12卷[M].W·C.福布斯,1945:255.
    803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J].古今农业,2003,(4):61.
    804蓝达居.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J].历史月刊.2004.(1):56.
    805顾希佳.吴越蚕丝文化向日本的流播及其比较[J].农业考古,2002,(3)92-133.
    806[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7//后智钢.略论17世纪前后中日贸易及其日本银输入问题//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3.
    807如史略词话,西游记杂居,平妖传,古今小说,喻世明言,醒世恒言,石点头,警世通言.拍案惊奇,墨庄书言故事。隋史遗文,鼓掌绝尘,李评西游记.//日本藏中国古版画精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808日本学者成濑不二雄在其《试论苏州版画》一文中指出:“江户时期的长崎,输入很多苏州版画.由于长崎位于中国江南地方的对岸,侨居的中国人中亦多来自苏州,苏州版画之输入,开始应由于供应侨居长崎的中国人对年画的需要.随后因爱好者之留意而推广至日本各地,而且早先传入京都,大阪和江户.宝历五年(1755)左右。圆山应举以《姑苏万年桥》为范本作眼镜绘,活动于享保年间(1716-1736)的江户浮世绘师羽川冲信,模仿桃花坞木版年画《寿字吉祥图》制作了《寿字江户名胜》图,苏州版画对江户时代的英大影响,仍有待日后详加讨论.”参见王友三主编.吴文化史丛(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590.
    809有关苏针运往日本的记载有“嘉靖十八,十九,二十七年间,日本使臣周良也指阿苏州购买铁器.其中苏针一项,仅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一月即购苏针三六0本,十六日购一,三五0本,又一五0本,十八日购五000本.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又遣人到针工之家商洽针的买卖.”[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4:33.《四库全书.史部》584册三四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10 “吴之苏、松,浙之宁、绍、温、台,闽之福、兴、泉、漳,广之惠、潮、琼、崖,狙侩之徒,冒险射利,视海如陆,视日本如邻室耳,往来贸易,彼此无间.”谢肇淛《五杂俎》卷四//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4135.
    811 “闽越人颛贩海,今延及浙直.自太仓,崇明出洋,载淡水,入日给六瓯,泊岛亦可汲,或未易泊.抵日本对马岛或早弥岛,将至,舟声三炮,岛人出迓,登贷于邸主.延款一日,听岛主定直.华人多杂居者,亦好花木书籍.”参见(明)谈迁《枣林杂俎》和集[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校勘本)(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49.
    812 《明熹宗实录》卷五十八“天启五年(1625)四月戊寅福建巡抚南居益之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95.
    813 杨永生编.哲匠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7.
    814[清]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5):2927.
    815 此扇一面为“柳荫赏花”,一面为“松下读书”,扇面纵五十九点五厘米,横逾一点五米,诚为巨制.
    816[明]谢肇淛 《五杂俎》卷十一“物部三”[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 (1984),8(7):4143.
    817 如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六“蛐蛐罐”:石虎胡同蒙藏学校上年掘土种花得蛐蛐罐极多,有姑苏彩山窑常德胜制十一,永乐制也,淡园主人制外青内紫者一,秋雨梧桐夜读轩制者三十四,康熙制也,赵子玉制署恭信主人之盆,凡四,署西明公凡一,署古燕赵子玉制或造者凡六十,书制者较精美,又敬斋主人之盆一,彩胜主人之盆二,韵亭主人之盆一,寄敬堂制一,清溪主人珍秀外史各一,相传校为吴三桂旧邸,即周延儒宅为京师四大凶宅之一,居者率不安此,不知何人埋藏,闻故老言,道光时,长安贵人斗虫之风极盛,今淡园等制流传尚夥,且有识虫名者,予数见之或有之,永乐宣德吾未之能信,又闻贵人蓄虫率同式二十四罐列之几案,呼为一棹蓄多者,数百棹,今此风消失歇久矣.(邓之诚.骨董琐记[M].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818 赵园在其《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中论及东南文化特点时,认为它不但体现在经济过程中,也是经由表述行为实现的.为说明问题,在此特引述赵园先生的观点.
    819[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16《时尚》[M].明崇祯二年武林佩兰居刻本.
    820 万历时,谢肇猘指出:传统舆论认为天下“九福”中燕赵有“衣裳福”之说不对,实际情况是“衣裳福则燕赵远逊吴越”见[明]谢肇猘《五杂俎》卷4“地部二”//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4135.
    821[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百工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77.
    822[明]温纯《温恭毅公文集》卷11“明永寿府辅国中尉友槐公墓志铭”;温毅.雅约序.收于(乾隆)《三原县志》卷16“艺文”[Z]//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6-217.
    82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6“玩具?假骨董”[M].北京:中华书局,1959:655.
    824[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二“两都”[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1.
    825 《工部厂库须知》卷9//范金民,金文著.江南丝绸史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113.
    826 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载(明)陈子壮《昭代经济言》卷二,见《岭南遗书》三集,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827[明]张本斯《五湖漫闻》卷上[M]//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159.
    828[明]韩浚修,张应武篡《嘉定县志》卷2《疆域考》“风俗”[Z].万历三十三年刻本.
    829 万历十九年,山东巡按御史何出光提议将《孔子圣迹图》木刻改为石刻,并于孔庙隙地创建“圣迹殿”加以保存.次年,山东按察副使张应登按部都曲阜,又建议增加7图,将原稿增至112图.石刻各宽60厘米,高38厘米,上面既有孔子事迹画面,又有标题及文字说明,由毛凤羽汇校,杨芝(维扬)作画,章草刻石,至万历二十年十二月告成.相传.其画图底稿为宋人画本.今孔庙圣迹殿内仍陈列有120块刻石,其中,总题目“圣迹之图”(篆书)1石,文字9石,画幅110石.
    830 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05.
    831 阁帖肃府本重摩于明朝后期.明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模为皇肃庄王,赐宋本淳化阁帖一部,以为传代之宝,秘藏内府,不肯示人,万历年间,甘肃洮岷道兵备张鹤鸣得阁帖别本,向肃宪王绅尧借藏帖校对,因请姑苏温如玉,南康张应昭双钩,次年,宪王乃令摩刻,未成而薨,士子识宏踵成之,先后历时七年,用富平铜磐石一百四十四块刻成,各卷末除照刻宋本款式外,新镌“万历四十山年乙卯岁(公元1615年)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潘令旨,重摹上石”隶书三行,藏于肃府东书园殿遵训阁,视为珍宝,倪苏门《古今书论》云:“淳化帖在明朝,唯陕西肃王府翻刻石最妙,谓之肃本.从宋拓原本双钩上石,所费巨万,今市本相去天渊,”陈奕禧<皋兰载笔>称:“初拓用太史纸,程君房墨,人间难得,拓工间有私购出者,值五十千,”载明代翻刻阁帖中居于首位.//秦明智,徐祖蕃编选.淳化阁帖[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前言.
    832[明]曹昭著《格古要论》.《四库全书·子部》871册一七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33[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卷77倪岳《止夷贡疏》[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34 《明会典》卷113“给赐番夷通例”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1936).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835 《明成祖实录》卷236.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上海:上海书店,1995.
    836 《明史·西域四》//晁中辰.论明代的朝贡贸易[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1989,(6):84.
    837 吴兆清.清内务府活计档[J].文物,1991,(3):91.
    838 蒋晖.金粉人间:明式苏州[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147.
    839[崇祯]吴县志(四).卷48“人物”[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5.上海:上海书店,1990:612.
    840[明]黄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877-2878.
    841[明]田艺衡《留青日记》[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0(4):2152;另:《天水冰山录》中登录抄没严嵩家的苏州文具有三副,每副内文具一百五十三件副.
    842[明]王稺登《黄翁传》//沈习康,夏咸淳等编注.明清闲情小品(一)[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843[明]陆深《菽园杂记》[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4(2):1160.
    844 其中,特别标明的有本朝刻丝翎毛六轴,以及刻丝东方朔,刻丝仙桃,刻丝牡丹,刻丝彩风,刻丝仙人图等等.另外还有宋绣观音一轴,绣满娇池一轴,刻丝龙井牡丹六轴,元刻丝蚤朝四四轴,刻丝翎毛牡丹十轴,刻丝楼阁山水二轴,织锦佛像小景三轴,纳绣寿仙一轴等等,见《天水冰山录》//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6):3664-3675.
    845 赵汝珍.中国古玩大观[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276.
    846[明]李日华著,屠友详校注.味水轩日记(卷七).宋明清小品文集辑注(第二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481.
    847 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147.笔者对此观点比较认同.笔者统计了一下,《天水冰山录》中注录的屏风围屏中:大中小大理石屏风共计56座,灵壁石屏风8座,白石素漆屏风5座,祈阳石屏风5座:大理石螺钿等床有17张.另外看唐伯虎《韩希载夜宴图》,也绘有大理石台屏和床塌.再加上传世的实物,足以说明这种风尚的流行.
    848 周时奋.市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11.
    849[明]谢肇淛《五杂俎》(下)卷十二“物部四”[M].北京:中华书局,据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
    850[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35[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5(7)
    851[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77.
    852[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35(影印版)[M].台北:鼎文书局,1977.
    853[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864(影印版)[M].台北:鼑文书局,1977.
    854[明]顾炎武《肇域志》“山西二”//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M](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05-106.
    855[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据明正德刻本影印.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又[崇祯]《吴县志》卷10“风俗”,文字稍异.
    856[清]龚炜.巢林笔谈[M].卷5“吴俗奢靡日甚”.北京:中华书局,1981:113.
    857 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光绪十九年刊本.
    858 康熙《吴郡浦里志》卷3《风俗》,康熙四十一年刊本.类似的说法还见于万历《昆山县志》卷1《风俗》“人情之易流于奢也,在昔已然,而今又非昔比较矣.邸第从御之美,服饰珍羞之盛,古或无之,甚至仆隶卖佣亦泰然以侈靡相雄长,往往僭礼逾分焉.”
    859[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25-2626.
    860 陈宏谋《风俗条约》//[清]贺长岭等《清经世文编》卷68“礼政十五”[G].北京:中华书局,1992:1684.
    861[明]范守已《曲洧新闻》卷二.明万历十八年侯廷佩刻公文纸印本.
    862[明]谢肇淛《五杂俎》(上)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据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
    863[明]归有光《震川集》卷11“送昆山县令朱侯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54.
    864[明]张翰《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77.
    865[佚名]《启祯记闻录》卷1:张岱《陶庵梦忆》卷5“范长白”条对范园也有记述.
    866[明]谢肇淛《五杂俎》(上)卷三“地部一”[M].北京:中华书局。据上海编辑所1959年排印本.
    867[清]潘永因《续书堂明稗类抄》卷10引《泾林续记》//张振雄.瑞云峰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51-55.
    868 “肆筵没席,吴下向来丰盛.缙绅之家.或宴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羞,多至数十品.即士庶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矣.然品必用木漆果山如浮屠样,蔬用小磁碟添案,小品用攒盒,俱以木漆架架高,取其适观而已.即食前方丈,盘中之餐,为物有限.祟祯初始废果山碟架,用高装水果,严席则列五色,以饭孟盛之.相知之会则一大瓯而兼间数色,蔬用大铙碗,制渐大矣.顺治初,又皮攒盒而以小磁碟装添案,废铙碗而蔬用大冰盘,水果虽严席,亦止用二大瓯.旁列绢装八仙,或用雕漆嵌金小屏风于案上,介于水果之间,制亦变矣.苟非地方官长,虽新亲贵游,蔬不过二十品.若寻常宴会,多则十二品,三四人同一席,,其最相知者即只六品亦可,然识者尚不无太侈之优.及顺治季年,蔬用宋式高大酱口素白碗,而以冰盘盛漆案,而一席兼数席之物,即四五人同席,总多谈余,几同悬珍.康熙之初,改用宫式花素碗,而以露茎盘及洋盘盛添案.二四人同一席,庶为得中.然而新亲贵客仍用专席,水果之高,或方或圆,以极大磁盘盛之,几及于栋.小品添案之精巧,庖人一工,仅可装三四品.一席之盛,至数十人治庖,恐亦大伤古朴之风也” “近来吴中开卓,以水果高装徒设不用,若在戏酌,反掩撤去,并不陈设卓上,惟列雕漆小屏如旧,中间水果之处用小几高四,五寸,长尺许,广如其高,或竹梨,紫檀之属,或漆竹,木为上,上陈小铜香炉,旁列香盒筋瓶,值筵者时添香火,四座皆然,薰香四达,水陆果品俱陈于添案。既省高果,复便观览,未始不雅也,”[清]叶梦珠《阅世编》卷9“宴会”//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35(5):193-194.
    869[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30.
    870[明]张瀚《松窗梦语》卷7“风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7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续编小序,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7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续编小序,卷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8.
    873[清]钱泳撰,张伟点校《履园丛谈》卷七“骄奢”[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74[隆庆]《长州县志》[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二三》,据明隆庆五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90.
    875[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28.
    876[明]张瀚《松窗梦语》卷七《风俗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
    877 如庶民房屋不许超过三间,即使富人可以有许多房舍,但每所房舍都不许超过三间,更“不许用一斗拱,饰彩色”(《明史》卷六十八《與服志》).家俱不许用朱漆描金的细木桌椅,只能用锡,银或漆器作酒具等等.
    878[乾隆]《震泽县志》卷25《风俗序》[Z]//《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23)《江苏府县志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23).
    879[明]顾起元著,张慧荣校点《客座赘语》卷5“建业风俗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170.
    880[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30.
    881[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34[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5(7).
    882[明]文秉等著,中国历史研究社编.烈皇小识[M].上海:上海书店,1982:285.
    883 诸葛铠,单存德,冷坚.苏州手工艺生态区结构的历史变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4):57.
    884[罗]尼·斯·米列斯库.柳凤运,蒋本良译.中国漫记[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29.
    885[明]张翰《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商贾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77.
    886[明]顾起元,张慧荣校点《客座赘语》卷1“花木”22则[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
    887[明]张岱.又与毅儒八弟//琅嬛文集.卷3[M].长沙:岳麓书社.1985:2.
    888 刘乾先校注.园林说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23-24.
    889[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校点《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卷16.
    890[清]王世祯《池北偶谈》 卷十二[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8):4758.
    891 转引自扬州工艺美术学会.扬州工艺美术(内部资料)[M].1986:109.
    892 天启《平湖县志》卷7“礼仪”.《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7[Z],上海:上海书店,1990:449-450.
    893[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25-2627.
    894[明]于慎行《谷山笔尘》卷3“国体”.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4.
    895 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从江南区域空间看苏州城市的经济功能[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265-273.
    896[乾隆]《广州府志》卷48“物产”引嘉靖《广州府志》[Z].乾隆二十四年刊本.
    89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5“贷语言·绵布”[Z].北京:中华书局,1985.
    898 邓淳.岭南丛述(卷23)[M]//王友三.吴文化史丛[M](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43.
    899 由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多为家族传承方式,创作手法,技术经验不太会因时代的突然改变而马上发生变化,除非因家族人口的绝灭而失传.如清初吴郡德麟,号顾道人,读书未就。工琢砚,名重于世.其死后,艺传于子,子又不寿,由其媳邹氏袭业,俗称顾亲娘娘,顾亲娘娘效仿宣德炉之意,所作即古雅又兼能华美.当时实无其匹.因邹氏无子,传于螟蛉二人,可惜其一早夭,其二名顾公望,乃顾亲娘娘之侄,后成为名重一时的顾家砚大师,但因其也无子,后来此技艺逐渐失传.邓之诚.骨董琐记(卷7)20“顾道人砚”[M].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900 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
    901 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
    902 建总织局记.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4.
    903 张淑英.清宫戏衣材料织造及其来源浅析-兼谈戏衣衬里的几方印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2):60-61.
    904[明]王錡《寓园杂记》[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4:42.
    905 佚名.天水冰山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6):3664-3675.
    906[清]沈初《西清笔记》卷2[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M](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99.
    907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
    908[清]常衣云《兰舫笔记》称:“有苏捏者,住虎丘山塘,余尝于游山坐观之,泥细如面,颜色深浅不一,有求像者,照面色取一丸泥,手弄之,谈笑自若,如不介意,少焉面像成矣,即其人也.其有皱纹疤痣桑子者,毫无差,惟须发另着焉……细观须眉如活,形神通肖,即面手传神,无以过也,真绝技矣.”
    909 王友三主编.吴文化史丛[M](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617.
    910[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10“市廛“[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99.
    911[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卷11“工作·像生花”[M]//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M](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99.
    912 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00.
    913[明]陆深《菽园杂记》//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14(2):1158.
    914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317.
    915[明]张岱《陶庵梦忆》卷9“诸工”: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16[明]张岱《陶庵梦忆》“吴中绝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17 周枕.与行在诸公书//陈子龙(1608-1647)等.明经世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2:卷22.
    918 其各“作”有铸炉处,如意馆,玻璃厂,做钟处,舆图房,珐琅作,盔头作;金玉作所属之累丝作,镀金作,錾花作,砚作等等;油水作所属之雕作,漆作,等;匣裱作所属之画作,广木作;等等.
    919 朱家溍.清代漆器概述[J].文物,1994,(2):87.
    920 邓之诚.骨董琐记(卷1)7“装潢苏工”[M]//赵汝珍.中国古玩大观[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585.
    921 陈从周.环秀山庄//钦鸿编著.苏州烟雨记[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1.
    922 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38.
    923[明]王士性《广游志》卷下“物产”//周振鹤点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3.
    924[明]张瀚《松窗梦语》 卷4“百工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97.
    925[清]黄宗羲《余若水周唯一两先生墓志铭》//黄宗羲《南雷诗文集》(上)//《黄宗羲全集》(10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276-279.
    925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6.
    927[明]王世贞“大抵吴人溢觞,而徽人导之,俱可怪也.”(《觚不觚录》收入《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7):李乐:“今贵家子弟往往致饰精舍垆香瓶卉珍玩种种,罗列于前,而一经四籍,未尝触手.”([明]姚士麟《见只编》收入《丛书集成初编》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据盐邑志林本影印,1936:61.)
    928 “苏州扇,明代后期与蜀扇齐名,制作精致,产销俱旺.”“吴中泥金,最宜书画,不胫而走四方,差与蜀笔垺,大内岁时每发干余,令中官书诗以赐官人者,皆吴扇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12《物部四》//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4135.)“松江大街小巷,也是苏扇充斥.”(《云间杂识》卷2“松郡杂摊”)入清之后,苏扇制作亦甚为发达.苏州兔毫笔,正德时己“行于四方”,至道光时仍如此”,数百年畅销不衰.([正德]《姑苏志》卷14《物产》:道光《苏州府志》卷18《物产》).
    929[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卷6[M].济南:齐鲁书社,1995.
    930[明]张鸿磐《西州合谱》“檀园”[M]//[明]陶頲编《说郛续》四十六卷.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
    931[明]顾起元,张慧荣校点《客座赘语》卷9“服饰”[M].南京: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
    932[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2(5):2626-2627.
    934 谭正壁,谭寻辑.评弹通考[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338.
    935[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82:10.
    936 邓之诚.骨董琐记(卷7)25“马湘兰薰炉”[M].民国二十二年排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
    937[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下“珠玉第十八”[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452.
    938[乾隆]《苏州府志》卷十二“物产”[Z].乾隆十三年(1748)刊本.
    939[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四川贡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940[清]周嘉胄《装潢志》[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7):4249.
    941[清]饯咏《履园丛话》卷十二[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5):2925.
    942[清]饯咏《履园丛话》卷十二[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2(5):2926.
    943[明]陈献章《陈献章集》卷4“春日醉中书杯”[M].北京:中华书局,1987:364.
    944[明]袁宏道《瓶花斋杂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7):3857.
    945 赵汝珍.中国古玩大观[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241.
    946[清]宋起凤《稗说》//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275.
    947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42.
    948[明]张翰《松窗梦语》卷四//谢国祯.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81.
    949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G].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216.
    950[清]孙志熊《菱湖镇志》卷43“诗纪”.《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编辑.《中国地方志集成》(24)《乡镇志专辑》[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3(24).
    951 姚旅《露书》卷9“风篇中”[M].济南:齐鲁书社,1995.
    952[明]于慎行《毂山笔尘》卷三“国体”[M].元明史料笔记丛刊[G].北京:中华书局,1984:29.
    953[万历]《漳州府志》卷27“物产”.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收录於[明]彭泽修等编纂《明代方志选》[Z]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5.
    954[明]黄省曾《吴风录》[M]//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年(1984),6(5):2878-2879.
    955[明]王士性《广志绎》卷四“江南诸省”[M].周振鹤点校.王士性地理书三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3:97.
    956 秦佩珩.明代经济史述论丛初稿[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2-3.
    957[清]王应奎著,王彬,严应俊点校《柳南随笔 续笔》(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7.
    958[正德]《姑苏志》卷13“风俗”[Z].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Z].上海:上海书店,1990.
    959[清]叶梦珠《阅世编》卷81“内装”[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60[清]王应奎著,王彬,严应俊点校《柳南随笔 续笔》(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3:75.
    961 何满子编.明清闲情小品(四).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73.
    962[明]谢肇淛.五杂俎(上)八卷//笔记小说大观[G],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民国73(1984),8(7):4135.
    963[清]王应奎著,王彬,严应俊点校《柳南随笔 续笔》(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64 马祖铭.雕花赵[J]//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江苏省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整理委员会编.吴县文史资料(第一辑)[G]:73.
    965 刘莹.文徵明诗书画艺术研究[M].台北:蕙风堂,1995:1.
    1.(宋)李诫著(《营造法式》,北京:中国书店,2006年
    2.(明) 《漕船志》玄览堂丛书初辑第9册,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辑,民国七十年(1981年)
    3.(明)程敏政辑《皇明文衡》,《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332册,上海:上海书店,1962年,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二六年版重印
    4.(明)吕坤《实政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5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明)《明实录》,(台)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校印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
    6.(明)《明会典》,《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卷15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61-7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8.(明)姚之驷编《元明事类钞》,《四库全书·子部》88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明)郑若曾《江南经略》卷2《苏州府总论》,《四库全书·子部》第72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明)周孔教《江南疏稿》,《四库存目丛书·史部》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1.(明)朱国祯《皇明大事记》,《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29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12.(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3(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点校本
    14.(清)王鸿绪纂《明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1(1962)年
    15.梁思成《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1.(唐)陆广徵撰《吴地记》一卷,清乾隆《四库全书》台湾省影印本
    2.(宋)范成大《吴郡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3.(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4.(明)洪武《苏州府志》,明洪武十二年钞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5.(明)弘治《吴江县志》,明弘治元年(1505)刊本,《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6.(明)正德(《姑苏志》,《四库全书·史部》笫49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7.(明)正德《松江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5,据明正德刻本影印,上海:上海书店
    8.(明)嘉靖《昆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据明崇祯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
    9.(明)嘉靖《吴江县志》,《中国史学丛书三编》,据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10.(明)嘉靖《吴邑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0,据嘉靖刻本影印
    11.(明)隆庆《长州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23,据明隆庆五年刻本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2.(明)万历《长州县志》,万历二十六年刊本,崇祯八年印本
    13.(明)万历《大明一统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影印明天顺内府原刊本
    14.(明)万历《嘉定县志》,《中国史学丛书三编》,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
    15.(明)崇祯《常熟县志》,苏州图书馆1985年抄本
    16.(明)崇祯《吴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15),据明崇祯刻本影印,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
    17.崇祯《太仓州志》,明崇祯十五年刻清康熙十七年朱士华增刻本
    18.(清)顾炎武《肇域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5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9.(清)康熙《长洲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0.(清)康熙《吴江县志》,吴江市图书馆藏本
    21.(清)乾隆《(杭州府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7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2.(清)乾隆《吴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3.(清)乾隆《元和县志》,《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4.(清)乾隆《震泽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25.(清)孙佩《苏州制造局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6.(清)袁景澜撰,甘兰经,吴琴校点《吴郡岁华纪丽》,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27.(清)道光《震泽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28.(清)同治《苏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9.(清)金有理《太湖备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0.(清)《婺源县志》,《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2期
    31.(清)王祖畲《太仓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32.(清)王维德《林屋民风》,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3.(清)徐翥先纂《香山小志》杂记,苏州博物馆抄本
    34.(民国)《木渎小志》,民国十七年苏州(观前街利苏印书社)铅印本
    35.(民国)《吴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苏州文新书局铅印本
    36.(民国)叶承庆纂《乡志类稿不分卷》,民国二十二年《洞庭东山旅沪同乡会卅周年纪念特刊》
    37.《苏州市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38.费燕诒《洞庭西山文史志》,苏州市方志馆,档案号7-4-303
    39.薛利华主编《洞庭东山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40.苏州市昊中区西山镇志编纂委员会《西山镇志》,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
    1.(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笔记小说大观》28编4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2.(明)陈继儒《妮古录》,《笔记小说大观》14编4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3.(明)陈继儒.《太平清话》,《笔记小说大观》5编4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4.(明)范濂《云间据目抄》,《笔记小说大观》22编5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5.(明)冯梦龙编著,郝力校点《(醒世恒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6.(明)冯时可《蓬窗续录)),《说郛续》本,《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90册,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7.(明)顾起元著,张慧荣校点《客座赘语》,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年
    8.(明)何良俊《何氏语林》,《四库全书·子部》第10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0.(明)贺仲轼《两宫鼎建记》,《笔记小说大观》 6编5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11.(明)黄省曾《昊风录》,《笔记小说大观》6编5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3年
    12(明)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笔记小说大观》22编9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13.(明)郎瑛《七修类稿》,《笔记小说大观》33编1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14.(明)李乐《续见闻杂记》,《笔记小说大观》44编1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15.(明)李日华撰《六研斋笔记》,《笔记小说大观》38编1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5年
    16.(明)李诩撰《戒庵老人漫笔》,《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7.(明)陆粲,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庚己编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8.(明)陆粲《说听》,《笔记小说大观》16编5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19.(明)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20.(明)陆深《春风堂随笔》,《笔记小说大观》13编5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21.(明)史玄《旧京遗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
    22(明)沈德符《万历野荻编》,《明季史料集珍》,台北:伟文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6年.
    23.(明)沈周 《石田杂记》,《笔记小说大观》6编7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24.(明)王錡《寓圃杂记谷山笔麈》,《元明史料笔记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25.(明)王稚登撰《吴社编》,《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26.(明)谢肇淛《五杂俎》,《笔记小说大观》8编7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27.(明)项元汴《蕉窗九录》,《笔记小说大观》6编7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28(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笔记小说大观》23编2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29(明)卫泳《阅容编》,《笔记小说大观》5编5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30.(明)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小序》,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
    31.(明)杨循吉《吴中故语》,《笔记小说大观》25编4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32.(明)佚名《天水冰山录》,《笔记小说大观》6编6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33.(明)余永麟《北窗琐语》《笔记小说大观》12编1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34.(明)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5.(明)张岱《陶庵梦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6年
    36.(明)张翰《松窗梦语》,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7.(明)周晖《二续金陵琐事》,《笔记小说大观》,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38.(明)张萱撰《西园闻见录》,《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9.(明)张应文《清秘藏》,《四库全书·子部》第87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0.(清)褚人荻《坚瓠集》,《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41.(清)董含《三冈识略》,新世纪万有文库,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42.(清)龚炜《巢林笔谈》,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3.(清)顾禄《清嘉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44.(清)李清《三垣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5.(清)李渔著,王连海注释(《闲情偶寄》,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46.(清)钱泳(《履园丛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47.(清)王世祯《池北偶谈》,《笔记小说大观》2编8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48.(清)王应奎著,王彬,严应俊点校((柳南随笔续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9.(清)王渔洋《香祖笔记》,《笔记小说大观》28编5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50.(清)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51.(清)叶梦珠《阅世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2.(清)余怀《板桥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53.(清)朱启铃撰《丝绣笔记》,《笔记小说大观》33编10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5年
    54.(民国)邓之诚《骨董琐记》,民国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
    1.(宋)高承撰《事物纪原》,《四库全书·子部》92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宋)赵希鹄撰《洞天清录》,《四库全书·子部》8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宋)周窑撰《云烟过眼录》,《四库全书·子部》8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元)龙辅著(《女红余志》,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5.(明)蕾昭撰《格古要论》,《四库全书·子部》87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明)陈继儒编《宝颜堂秘籍》,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
    7.(明)陈献章《陈献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明)程君房撰《程氏墨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9.(明)方于鲁编《方氏墨谱》,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0.(明)高濂《遵生八笺》,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年
    11.(明)顾山介《海槎余录》,《说库》第35册
    12.(明)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13.(明)黄一正《事物绀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01册,台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年
    14.(明)林有辟撰《素因石谱》,《故宫珍本丛刊》《考古图……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15.(明)刘桐,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6.(明)钱毅《吴都文粹续集》,《四库全书·集部》23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明)陶珽《说郭续》,《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笫1192册杂家类,据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 本影印
    18.(明)屠隆《考槃馀事》,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
    19.(明)屠隆《文具雅编》,长沙: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八年(1938)
    20.(明)王鏊《震泽长语》,《宝颜堂秘笈》普集第四,民国21年(1932年)文明书局印行
    21.(明)汪石可玉撰《珊瑚网》,《四库全书·子部》第81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2.(明)王圻,王思义编辑《三才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3.(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65年(1976)
    24.(明)王穉登《吴郡丹青志》,(清)徐泌著《明画录》八卷,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
    25.(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
    26.(明)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7.(明)吴伟业《吴梅村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28.(明)徐纮编《皇明名臣琬琰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1970)
    29.(明)杨循吉谨苏谈》,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说郛续》四十六卷本
    30.(明)叶盛《水东日记摘抄》,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31.(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2.(明)袁中道撰《袁小修日记》,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5年
    33.(明)《袁中郎全集》,上海:世界书局,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
    34.(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四库全书·子部》第81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5.(明)赵琦美《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本
    36.(明)祝允明《祝氏集略》,台北,1971,明嘉靖三十六年张景贤刻本
    37.(清)艾衲居士《豆棚闲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8.(清)陈大微《古玉图考》,《续修四库全书·子部》110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39.(清)丁佩《丁氏绣谱》,《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0.(清)顾禄《桐桥倚棹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1.(清)谷应泰《博物要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2.(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校点《扬州画舫录》,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4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4.(清)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有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5.(清)张履祥著,陈祖武点校《杨园先生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46.(清)周嘉胄《装潢志》,《笔记小说大观》6编7册,台北: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
    47.(民国)朱启钤辑《存素堂丝绣录》弁言,阚铎无冰阁,1928年铅印本
    48.(民国)朱启钤辑《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阚铎无冰阁,1930年铅印本
    49.(民国)朱启钤辑《刺绣书画录》,艺术丛编本,台北:世界书局,1970年
    50.(民国)朱启钤辑《女红传征略》,《中国建筑营造学刊》(1-7卷)
    51.(民国)姚承祖原著,张至刚(张镛森)增编,刘敦桢校阅《营造法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
    1.(明)杨循吉等著,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
    2.(清)留云居士辑《明季稗史初编》,上海:上海书店,1988年
    3.(清)袁学澜《姑苏竹枝词》,清同治十一年(1872)序香溪草堂刊本
    4.(民国)朱启钤辑《存素堂校冩几谱三种》,中国营造学社石印,民国二十二年(1933)
    5.(民国)朱启钤《丝绣丛刊》,民国无冰阁排印本
    6.《不登大雅文库珍本戏曲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7.常熟市政协文史资科研究委员会编《常熟文史资料辑存(一-八辑)
    8.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9.范君博《关门因墅文献》,1985年抄本
    10.洪焕椿《明清苏州农村经济资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11.黄宾虹,邓实辑《美术丛书》,上海:神州国光社,民国36年(1947)
    12.马敏,祖苏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二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太仓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太仓县文史资料辑存(第一辑),1981年
    14.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戊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5.沈云龙选辑《明清史料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60年(1971)
    16.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17.苏州地区文物局、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苏州文物资料选编》,1980年
    18.苏州市档案馆《苏州丝绸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
    19.苏州市商业局编史组《苏州市商业志》,1991年
    20.苏州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21.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档案局,政协苏州市委员会文史编辑室《苏州史志资料选辑》,1988-2000年
    22.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总第二十八辑)《苏州文史资料》(总第三十六辑)
    23.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总第二十七辑)《(苏州文史资料》(总第三十三辑)
    24.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苏州史志资料选辑》(总第二十九辑)《苏州文史资料》(总第三十七辑)
    25.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6.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
    27.于安澜编《画史丛书》,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63年
    28.章开沅等主编:《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第一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9.赵明,薛维源,孙珩《江苏竹枝词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著《明史资料丛刊》(第1辑-第3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983年
    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吴县文史资料(吴县工商史料专辑)》,1992年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吴江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吴江文史资料》,工商史料选辑,1990年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苏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苏州文史资料》,第1-16辑,1983-1990年
    34.张宇橙编辑《香艳丛书》,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
    1.(德)安德烈·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刘北城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2.(美)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3.(美)白谦慎《傅山的世界:17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中译征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4.鲍义来著《徽州工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5.曹林娣《姑苏园林与中国文化》,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3年
    6.曹树基《中国移民史·明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7.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重庆:重庆商务印书馆,19年
    9.陈从周《苏州园林》,同济:同济大学建筑系,1956年
    10.陈从周编《苏州旧住宅》,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11.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
    1 3.程万里主编《中国建筑形耕与装饰》,台北:天南书局有限公司,1991年.
    14.崔晋余《苏州香山帮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15.《传承文明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6.(日)大庭修著,徐世虹译《江户时代日中秘话》,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7.段本洛、张圻福《苏州手工业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18.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范金民,金文《江南丝绸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年
    20.范金民,夏爱军《洞庭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
    21.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2.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23.樊树志《晚明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4.(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25.冯贤亮著《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
    27.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28.傅璇琮,谢灼华主编(《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年
    29.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0.(荷兰)高罗佩《秘戏图考:附论汉代至清代的中国性生活(公元前二0六年至公元一六四四)》,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1.高燮初、戈春源《吴地娱乐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32.(美)高彦颐《闺墅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33.(日)冈大路《中国宫苑因林史考》,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
    3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5.葛鸿桢著《论吴门画派》,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
    36.《古代中国--传统与变革(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37.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38.郭翰编《苏州砖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39.郭华瑜《明代官式建筑大木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40.郭绍虞编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41.(美)海斯,穆恩,韦兰著,中民院研究室译《世界史》,北京:三联书店,1975年
    42.韩大成着《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43.(美)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清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0年
    44.赫崇政,成昭平,蔡国声《竹木牙雕》,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
    45.何宗美著《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46.胡德生《中国古代的家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47.胡镜清、王芳禄、沈重辉《苏州旅游手册》(内部资料)
    48.胡敏《苏州状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
    49.黄能馥,陈娟娟《中国丝绸科技艺术七千年-历代织绣珍品研究》,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
    50.黄敦《中国古代印论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51.黄仁宇《明代的漕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52.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2001年
    53.(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54.(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55.姜彬《吴越民间信仰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56.蒋晖《金粉人间:明式苏州》,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
    57.建筑科学院,南京工学院合办,中国建筑研究室《徽州明代住宅》,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
    58.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59.李玫著《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60.李绍强,徐建青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61.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62.李砚祖《装饰之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3年
    63.李允稣《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美)林达·约翰逊,成一农译《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65.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年
    66.刘乾先校注,《园林说译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67.龙登高《江南市场史一一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变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68.(美)鲁恩·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69.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70.罗筠筠著《残阳如血》,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71.罗仑主编,范金民,夏维中著《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2.罗宗强著《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74.(意)马可·波罗著,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年
    75.马时雍主编《杭州的工艺美术》,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年
    76.(美)曼素恩《辍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77.(西班牙)门多萨撰,何高济译《中华大帝国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78.(罗)尼·斯·米列斯库,柳凤运,蒋本良译《中国漫记》,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
    79.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
    80.牛建强《明代中后期社会变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81.(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2.彭云鹤著《明清漕运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83.平燕曦著《商贾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
    84.濮安国著《明清苏式家具》,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
    85.钱公麟,徐亦鹏著《苏州考古》,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87.尚刚《唐代工艺美术史》,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
    88.单强《江南区域市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89.沈从文《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沈从文文物与艺术研究文集》,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年
    90.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91.沈习康,朱奕编著《明清闲情小品》[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92.(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93.宋执群著《丝绸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
    94.苏州民族建筑学会,苏州图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编著《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95.苏州因林管理局编著《苏州园林》,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
    96.《苏州园墅胜迹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
    97.苏州市戏曲研究室编印《昆剧穿戴》第一集,1963年
    98.《苏州市文物因林古建筑调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
    99.苏州市旧城建设办编《苏州胜迹重修记》,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100.孙欣等著《手艺苏州》,《中国文化遗珍丛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1.唐力行等著《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7年
    102.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校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03.(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3.童寯《江南园林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104.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
    105.汪涤《明中叶苏州诗画关系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06.王立人《吴文化研究新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107.王敏毅编著《吴地丝绸文化》出版不详,113
    108.江庆柏著《明清苏南望族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9.王世襄《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110.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111.王卫平著《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2.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3.魏采萍《吴地服饰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
    114.韦庆远著《明清史新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115.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长物志图说》,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
    116.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17.《吴门画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118.吴建华著《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
    119.吴仁安著《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0.(明)午荣编,李峰整理《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
    121 张志新等著《吴县文物》(内部资料),中共吴县县委宣传部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印,1987年
    122.吴新雷,朱栋霖主编《中国昆曲艺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123.徐建融著《明代书画鉴定与艺术市场》,上海:上海书店,1997年
    124.杨永生编《哲匠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25.严桂夫,王国健著《徽州文书档案》,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6.叶德辉《书林清话书林余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
    127.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28.张道一著《工艺美术论集》,西安: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129.张道一著《造物的艺术论》,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
    130.张海明《经与纬的交结一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论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1.张家骥《园冶全释-世界最古造园学名著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132.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粹》,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133.张墀山、叶万忠、廖志豪《苏州风物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134.赵汝珍《中国古玩大观》,海南:海南出版社,1993年
    135.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6.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137.郑文《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38.郑振铎著《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2006年
    139.(日)中川忠英编著《清俗纪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40.《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2年(1993)
    141.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
    142.周道振、张月尊著《文微明年谱》,上海:百家出版社,1998年
    143.周秦《苏州昆曲》,台北:国家出版社,2002年
    144.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145.周振鹤著《苏州风俗》,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
    146.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47.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148.祝慈寿《中国工业劳动史》,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49.诸葛铠《设计艺术学十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150.朱家谱编著《明清室内陈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安双成、关嘉录《清代的两起中日民间贸易活动》,《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第1期
    2.暴鸿昌《明清时代书斋文化散论》,《齐鲁学刊》,1992年第2期
    3.陈宝良《论晚明的士大夫》,《齐鲁学刊》,1991年
    4.陈从周《明代上海的三个迭山家与他们的作品》,《文物》,1961年第7期
    5.陈茂山《试论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气》,《史学集刊》,1989年第4期
    6.陈植《中国造园家考》,《造园研究》,17期,1936年
    7.陈左高《日记中的中国园林史料》,《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笫2期
    8.范金民《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4期
    9.范金民《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市镇经济》,《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0.顾希佳《吴越蚕丝文化向日本的流播及其比较》,《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
    11.华人德《苏州古版画概述》,《江苏图书馆学报》,1999年第4期
    12.洪焕椿《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及其作用(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剖析之一)》,《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2期
    13.冀叔英《谈谈版刻中的的刻工问题》,《文物》1959年第3期
    14.蓝达居《明清时期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月刊》,2004年第1期
    15.李伯重《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
    16.李伯重《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7.林淑心《从天水冰山录看明代染织业的发展》,《国立历史博物馆馆刊》1991年第2卷第10期
    18.刘石吉《明清苏州城市经济研讨:纪念苏州建城两千五百周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19.刘兴林,范金民《论古代长江流域丝绸业的历史地位》,《古今农业》,2003年第4期
    20.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21.罗筠筠《雅俗互补,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22.马学强《明清江南手工业品的制作、市场与消费群体-以苏州织造局特供服饰及上海顾绣为例》,《史林》2005年第4期
    23.牛建强《明代山人群的生成所透射出的社会意义》,《史学月刊》,1994年第2期
    24.王春瑜《论明代江南园林》,《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3期
    25.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26.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明清江南消费经济探测之二》,《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第2期
    27.王卫平《从尚武到尚文-吴地民风嬗变研究之一》,《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28.吴海滨《“关门画派”虎丘山图初探》,《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
    29.吴肇钊《计成与影园兴造》,《建筑师》第23期,1985年
    30.夏咸淳《明人山水尚趣》,《学术月刊》,1997年第4期
    31.许周鹣《论明清吴地妇女的经济地位》,《苏州师院学报》,1993年第4期
    32.许茂明《江南的历史内涵与区域变迁》,《史林》2002年第3期
    33.徐文琴《玩物思古-由杜堇(玩古图)看古代文物收藏与鉴赏》,《故宫文物月刊》九卷八期,1991年
    34.严迪昌《文化世族与吴中文苑》,《文史知识》,1990年第11期
    35.杨嘉佑《明代江南造因之风与士大夫生活》,《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
    36.杨新《明人图绘的好古之风与古物市场》,《文物》,1997年第4期
    37.杨宗荣《拙政因沿革与拙政因图册》,《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6期
    38.小野忠重撰,莫小也译《利玛窦与明末版画》,《新美术》1999年第3期
    39.藏丽娜《明清时期苏州东山民居建筑艺术与香山帮建筑》,《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
    40.张海鹏、唐力行《论微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41.张淑英《清宫戏衣材料织造及其来源浅析-兼谈戏衣衬里的几方印铭》,《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笫2期
    42.张燕《<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文艺研究》,1998年第6期
    43.周南泉《明清琢玉、雕刻工艺美术名匠》,《故宫博物院院刊》1983年
    44.周学军《明清江南儒士群体的历史变动》,《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
    45.赵士林《从雅到俗-明代美学札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笫3期
    46.郑利华《明代中叶吴中文人集团及其文化特征》,《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7.诸葛铠,单存德,冷坚《苏州手工艺生态区结构的历史变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第4期
    48.左勒《中国文人的生活雅趣》,《中国文物世界》,1996年
    1.陈冠至《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与藏书生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1999年硕士学位论文
    2.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3年博士论文
    3.杜丹《试论明代苏州城市商业化对私人刻书业的影响》,苏州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4.管骍《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苏州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5.黄长美,《中国文人思想与庭园关系之探讨》,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1981年硕士论文
    6.黄朋《明代中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博士论文
    7.居晴磊《苏州砖雕的源流与艺术特点》,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004年硕士论文
    8.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9.李双华《明中叶吴中派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0.刘巧楣《晚明苏州绘画》,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1989年硕士论文
    11.(美)派格·理查德·安德森《盛茂烨:晚明苏州的诗画(中国)》(《Shong maoyo:painting and poetry in late Ming Suzhou(China)》),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
    12.彭圣芳《晚明设计批评的文人话语》,苏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3.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4.王晓洋《明清江南文化望族研究》,苏州大学历史系2004届博士论文
    15.杨蕾《明清江南女红文化研究》,苏州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6.叶继红《手工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天津:南开大学社会学2004届博士论文
    17.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28.余同元《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1520-1920)》,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1.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古今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影印本
    3.(清)陈梦雷等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民国78年(1989)
    4.(清)永珞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5.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6.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台湾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8.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济南:齐鲁书社,1999年
    9.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
    10.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6年
    11.《中国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2.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金银玉石),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出版,1996年
    1.包铭新,赵丰《中国织绣鉴赏与收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2.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3.陈同滨等主编《中国古典建筑室内装饰图集》,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4.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国宝展》
    5.国家图书馆分馆编著《西谛藏珍本小说插图》,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
    6.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故宫藏画大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3-1998年
    7.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园林名画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7年
    8.郭磬,廖东编《中国历代人物像传》,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9.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10.故宫博物院编《明代吴门绘画》,香港;北京:商务印书馆;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
    11.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12.故宫博物院编《故宫藏日本文物展览图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13.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雕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14.故宫博物院《经纶无尽-故宫藏织绣书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15.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编《故宫博物院历代艺术馆陈列品图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16.故宫博物院藏画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历代绘画》,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983年
    17.金沛霖、周心惠主编《古本戏曲版画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年
    18.康殿峰主编《毗卢寺壁画》,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
    19.辽宁省博物馆《清宫散佚国宝特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0.林树中、周积寅编著《中国历代绘画图录》,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21.(日)铃木敬等编《海外中国绘画总合图录》,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22.鲁杰等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大观(石雕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23.鲁杰等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大观(木雕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24.路甬祥《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印染)》,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25.孟繁树、周传家编校《明清戏曲珍本辑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26.南通博物苑编《南通博物院文物精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27.濮安国《明清家具鉴赏》,杭州:西泠印社,2004年
    28.《日本藏中国古版画精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年
    29.单国强《故宫博物院珍藏大系:织绣书画》,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30.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上海考古精粹》,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31.王世杰主编《故宫名画》,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66年
    32.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北京:文物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年
    33.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34.翁同龢纪念馆《綵衣堂建筑彩画艺术》,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35.《吴中文物》,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36.周亮、高福民《苏州古版画》,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
    37.周积寅、王凤珠鳊著《中国历代画目大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9.周芜《中国版画史图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1988年
    40.周心慧,王致军撰集《徽派及武林苏州版画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41.周心慧主编《古本小说版画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年
    42.周心慧主编《新编中国版画史图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43.苏州博物馆编著《苏州博物馆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寺塔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44.苏州博物馆编著《苏州博物馆藏虎丘云岩寺塔瑞光寺塔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45.苏州博物馆藏《沈周画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46.《苏州博物馆藏画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47.苏州博物馆编著《苏州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48.苏州大学图书馆编著《中国历代名人图鉴》,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49.《悦怿风神-扇面集珍特展》,高雄市立美术馆,民国87年(1998)
    50.苏州文物菁华编委会《苏州文物菁华》,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
    51.张道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石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
    52.张道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木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
    53.张道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砖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
    54.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2000年
    55.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孙大章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5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定陵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定陵》(上,下册),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