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英美陪审团制度演进的解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吸收普通公民参加司法审判活动的一项制度,英美的陪审团一直被视为是对司法民主与公民权利的重要保障。
     陪审团渊源古老,影响广泛。它最早萌芽于古希腊,是国家政体的组成部分,尽管和现代意义上的司法陪审团不同,但作为直接民主的表现形式,古典意义上的陪审团依旧体现了民众参与的本质。现代陪审团的母国是英国,直接起源于中世纪时期的王室宣誓咨审制度,为了满足加强王权的需要被引入司法领域,形成了大陪审团负责起诉,小陪审团审理案件事实的基本结构。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赋予陪审团保障个人自由、抵抗王权压迫的价值内涵,使它成为人权的壁垒。美国对陪审团的进行了成功的移植,并进一步发掘了它让普通大众分享司法权进而介入国家管理的民主作用。18世纪,陪审团迎来了黄金时代,成为各国追捧的对象。进入19世纪,陪审团在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中的应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质疑其有效性与代表性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加之英美的相关改革对传统陪审团制度做出了改变,当代陪审团的能否继续发挥作用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希望通过对陪审团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明确陪审团的价值,以此来说明陪审团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为陪审团的发展趋势做出解读。
     全文约3万字,共六个小节,除前言外,以陪审团发展的时间线索为轴,可分为三大部分:历史中的陪审团、当代陪审团、陪审团的未来。
     前言部分交待论文的整体背景,是对本论文的整体概括。
     “历史中的陪审团”部分包括第一至三小节,是对陪审团制度形成的回顾。将陪审团的形成分为概念起源、结构成型、与价值奠基三个时期,跨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美。此外还分析了其在各个时期的所起的不同作用——体现直接民主、维护集权与自由壁垒,而通过对不同作用的分析,能发觉陪审团在演进过程中的内在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正是其民主特征。
     第四、五小节构成“当代陪审团”部分。第四节表明了进入19世纪中后期陪审团制度在现代社会所遭遇到的应用受限、观念质疑的挑战,并对造成这种处境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对代表性案例的引用来总结为了应对挑战英美两国对陪审团作出的改革,并指明了这些调整会给陪审团制度带来的影响。根据第四节提出的现象,第五节针对由此引发的陪审团信任危机,提出陪审团并非衰落这一观点。主要从陪审团的重要性以及价值方面(包括外在的制度价值与内在价值)来探讨其力量是否因为挑战而削弱。
     第六节“陪审团的未来”相当于本文的结语部分,在总结上一部分确定陪审团制度仍将存在的基础上,指出它为了适用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出改革,并对其改革措施进行了简单归纳,分为学者意见与官方意见两种。
引文
①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 卷,第 42 页。
    ② [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92 页。
    ③ [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61 页。
    ① 蒋耀祖:《中美司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352 页。
    ② 陈业宏、唐鸣:《中外司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175 页。
    ③ 卡普兰:《陪审制度》,载于《美国法律讲话》,三联书店 88 年版,第 35 页。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日知、力野译,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第 103 页。
    
    ① 蒋耀祖:《中美司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350 页。
    ② R·C·范·卡内冈:《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4 页。
    ③ R·.J·瓦肯:《英国法律制度》(伦敦版) 1980 年,第 85 页。 转引自李昌道 董茂云《陪审制度比较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2003 年第 1 期。
    ① 何家弘:《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 年第 4 期。
    
    ①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 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第 43-45 页。
    ① 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上) 三联书店 1976 年版,第 88 页。
    ① 焦诸华:《英国陪审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存废之争》,载于《政治与法律》,2001 年第 5 期
    ② 托克斯伯里:《中世纪欧洲作为神之介入工具的神裁》,见[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94 页。
    ① 罗豪才 吴撷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7 页。 转引自焦诸华《英国陪审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存废之争》,载于《政治与法律》,2001 年第 5 期。
    ② 陈丽君 曾尔恕:《外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17-218 页。
    ①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 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第 40 页。
    ② 罗豪才 吴撷英:《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和政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27 页。 转引自焦诸华:《英国陪审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存废之争》,载于《政治与法律》,2001 年第 5 期
    ③ R·J·瓦肯:《英国法律制度》伦敦版 1980 年,第 135 页。 转引自李昌道 董茅云:《陪审制度比较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2003 年第 1 期。
    ④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311-319 页。
    ⑤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 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0 页。
    ② 参见[美]腓特烈·G·坎平:《盎格鲁——美利坚法律史》(英文本) 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8—71 页。
    ④ [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15 页。
    ① [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15-515 页。
    ② 胡玉鸿:《“人民的法院”与陪审制度——经典作家眼中的司法民主》,载于《政法论坛》2005 年第 3 期
    ①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 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2-83、86 页。
    ① [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12 页。
    ② 易延友:《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载于《现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③ 何家弘:《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外国法译评》1999 年第 4期
    ⑤ W. R. Cornish, The Jury,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68, P60
    ② [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78 页。
    ③ 数据来源于 http://www.uscourt.gov/judicialfactsfigures/table3.5.htm
    ④ Terence Ingman, The English Legal Process, Blackstone Press Limited, 1994, p205 转引自 焦诸华:《英国陪审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存废之争》,载于《政治与法律》2001 年第 5 期。
    ⑥ 李蓉:《美国陪审制度的两次重大变迁及成因探析》,载于《法律适用》1998 年第 12 期。
    ① 徐友军:《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司法体制的比较研究》,载于《法学论文集》,北大法律系、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年版,第 403 页。
    ② Albert W. Alschuler,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Jury: Voir Peremptory Challenges, And The Review Of Jury Verdicts, 56 U. Chi. L. Rev. 153(1989) p154-155
    ③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59 页。
    ④ 参见汤维建:《英美陪审团制度的价值论争——兼议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造》,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2年,第 2 辑。
    ⑤ [美]哈罗德·伯曼:《美国法律讲话》,陈若桓译,三联书店 1988 年版,第 39 页。
    ① 阮成毅:《陪审制度》,世界法政学社 1933 年版,第 68 页。
    ② 易延友:《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载于《现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③ 李蓉:《美国陪审制度的两次重大变迁及成因探析》,载于《法律适用》1998 年第 12 期。
    ①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第 395-396 页。
    ①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 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第 41 页。
    ② Williams v. Florida : 399 U.S. 78, 90 S. Ct. 1893, 26 L. Ed. 2d 446 (1970) 引用部分来自判决书。
    ③ Colgrove v. Battin : 413 U.S. 149, 93 S.Ct. 2448, 37 L.Ed.2d 522 (1973)
    ④ Ballew v. Georgia : 436 U.S. 962, 98 S.Ct. 3083 (Mem), 57 L.Ed.2d 1129 (1978)
    ① Johnson v. Louisiana : 92 S. Ct. 1620(1972)
    ② Apodaca et al. v. Oregon : 92 S. Ct. 1628(1972)
    ③ Harry Kalven&Hans Zeisel, The American Ju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London (1971 ), p490
    ④ 见英国《刑事司法法》对于非一致裁决适用条件的规定,以及 Burch et al. v. Louisiana : 441 U. S. 130 Decided April 17, 1979 该案认定路易斯安纳州 6 人刑事陪审团的非一致裁决违宪。
    ① 阿伯拉姆森:《我们,陪审团》,见[美]博西格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94-495 页。
    ② Batson v. Kentucky : 476 U.S. 79, 106 S.Ct. 1712 (1986)
    ③ 分别见 Powers v. Ohio : 499 U.S. 400 (1991); Edmonson v. Leesville Concrete Co. : 943 F.2d 551 (1991); Georgia v. McCollum : 505 U.S. 42 (1992)
    ④ J. E. B. v. Alabama ex rel. T. B. :114 S. Ct. 1419(1994)
    ⑤ Regina v. Ford: (1989) 3 All E. R. 445 (C. A. )
    ① W. R. Cornish, The Jury,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68 P.60
    ② 《所有的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改革研究室组织编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73 页。
    ③ W. R. Cornish, The Jury,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68, p10
    ① 相关案例见 Mark Curridm, Power Of 12, ABA Journal, August 2001, p36-41
    ② 仲相 司艳丽:《美国陪审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载于《政治与法律》,2002 年第 5 期。
    ② Harry Kalven, Jr & Hans Zeisel, Supro note (18) P.193 infra. p182-190 转引自易延友: 《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载于《现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③ 易延友:《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载于《现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晰 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7 页。
    ② 李义冠:《美国刑事审判制度》,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4 页。
    ③ 汤维建:《英美陪审团制度的价值论争——兼议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造》,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2 年第二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6 页。
    ①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320 页。
    ② 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第 205 页。
    ③ [美]哈罗德·伯曼编:《美国法律讲话》,陈若桓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 年版,第 42 页。
    ④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312 页。
    ⑤ 蒋耀祖:《中美司法制度比较》,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第 380 页。
    ① [日]小岛武司等著:《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汪祖兴译,田安平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4 页。
    ②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317 页。
    ③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315 页。
    ① 易延友: 《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载于《现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② 张洁:《陪审制度价值之研究——兼论我国人民陪审的困惑与出路》,西南民族学报 2001 年第 4 期。
    ③ 汤维建:《英美陪审团制度的价值论争——兼议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造》,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2 年,第 2 辑。
    ④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第 316 页。
    ① Peter Duff and Mark Findlay, Jury Reform: of Myths and Moral Panics, 2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w 363-384(1997) 转引自易延友:《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载于《现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② Harry Kalven, The Dignity of the Civil Jury 50VA. L Rev. 1072(1964)
    ③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 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第 39 页。
    ① Hans &Vidmer, Juding the Jury, C.L.J. (1987), 46(1) p171-173
    ② [美]理查德·A·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晰 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 页。
    ③ Gordon Van Kessel, Adversay Excesses In The American Criminal Trial, 67 Notre Dame L. Rev. 403(1992) p459,461
    ① 参见 Akhil Reed Amar,Reinventing Juries: Ten Suggested Reforms, 28 U.C, Davis L. Rev. 1169(1995) p1181,1174 以及[美]理查德·A·波斯纳 《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晰 徐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3-76 页。
    ② 见《所有的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改革研究室组织编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版。
    1. 陈丽君 曾尔恕:《外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2. 蒋耀祖:《中美司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1976 年版
    3. 何勤华主编:《英国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4. 何勤华主编:《美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5. 谭世贵:《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第 1 版
    6. 周欣:《欧美日本刑事诉讼》,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7. 陈业宏、唐鸣:《中外司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8. 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9. 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上) 三联书店 1976 年版
    10. 阮成毅:《陪审制度》,世界法政学社 1933 年版
    11. 李义冠:《美国刑事审判制度》,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2. 《所有的人的正义——英国司法改革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改革研究室组织编译,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 年版
    13.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14. [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59 页
    15.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 张文镇译 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第 1 版
    16. [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李克强 杨白揆 刘庸安译 法律出版社 1999年第 1 版
    17. [美]哈罗德·伯曼编:《美国法律讲话》,陈若桓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年版
    18. [美]理查德·A·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晰 徐昀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19. [美]博格西诺:《法律之门》,邓子滨译 华夏出版社 2002 年版
    2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日知、力野译 商务印书馆 1965 年版
    21. [英]R·C·范·卡内冈著:《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李红海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1 版
    22.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 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
    23. [美]腓特烈·G·坎平:《盎格鲁——美利坚法律史》,(英文本) 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
    24. [美]伯纳德施那茨:《美国法律史》,王军 洪德 杨静辉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5. [美]哈罗德 J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 高洪钧 张志铭 夏勇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版
    26. [日]小岛武司等著:《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汪祖兴译 田安平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27. [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 郭美松等译 法律出版社2001 版
    28. [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来新 刘荣军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29. L.W.Levy, The Palladium of Justice, origin of Trial By Jury, Ivan R. Dee, 1999
    30. Rita J. Simon, The Jury: Its Role in American Society, Lexington Books, 1980
    31. John W Cairns&Grant Mcleod, “The Dearest Birth Right of the people of England”——The Ju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on Law, Oxford-Portland Oregon, 2002
    32. Harry Kalven, Jr &Hans Zeisel, The American Ju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London, 1971
    33. W. R. Cornish, The Jury, Allen Lane the Penguin Press 1968
    1. 孙斌:《英国陪审制度今昔》,载于《比较法研究》,1991 年第 4 期
    2. 李昌道、董茂云:《陪审制度比较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2003 年第 1 期
    3. 高尚:《美国陪审制述评》,载于《20 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4. 易延友:《陪审团在衰退吗?——当代英美陪审团的发展趋势解读》,载于《现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5. 饶艾、蒲娜娜:《论我国陪审制度及其完善——兼与西方两大法系比较》,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1 期
    6. 李利军:《英美陪审制的历史和现状——兼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
    7. 罗智勇、冯浩:《对我国陪审制的理性思考——从比较两大法系国家陪审制生存条件的视角》,载于《时代法学》,2004 年第 3 期
    8. 谢运策:《陪审制度的基础性价值论略》,载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 6 月期
    9. 何家弘:《陪审制度改革断想》,载于《中国律师》,1999 年 4 月期
    10. 何家弘:《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的历史沿革——对西方证据法的再认识》,《外国法译评》1999 年第 4 期
    11. 胡玉鸿:《“人民的法院”与陪审制度——经典作家眼中的司法民主》,载于《政法论坛》2005 年第 3 期
    12. 徐友军:《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司法体制的比较研究》,载于《法学论文集》,北大法律系、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7 年版
    13. 王敏远:《中国陪审制度及其完善》,载于《法学研究》,1999 年第 4 期
    14. 焦诸华:《英国陪审制度的历史嬗变及存废之争》,载于《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 5 期
    15. 李蓉:《美国陪审制度的两次重大变迁及成因探析》,载于《法律适用》1998年第 12 期
    16. 徐国鹏:《英国陪审制度改革及其走向》,载于《行政与法》2004 年第 9 期
    17. 张亚辉:《英国陪审团的没落——小议英国司法改革中的陪审制度改革》,载于《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 年第 6 期
    18. 左卫民、周云帆:《国外陪审制度的比较与评析》,载于《法学评论》1995 年第 3 期
    19. 廖初民:《对抗式诉讼制度功能的异变——英国民事诉讼制度变革探究》,载于何勤华主编《20 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
    20. 汤维建:《英美陪审团制度的价值论争——兼议我国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造》,载于《人大法律评论》2002 年 第 2 辑
    21. 仲相、司艳丽:《美国陪审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载于《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 5 期
    22. 张洁:《陪审制度价值之研究——兼论我国人民陪审的困惑与出路》,西南民族学报 2001 年第 4 期
    23. [美]本杰明·卡普兰:《陪审制度》,载于《美国法律讲话》,〔美〕哈罗德·伯曼编,陈若桓译,三联书店 1988 年版
    24. Akhil Reed Amar, Reinventing Juries: Ten Suggested Reforms, 28 U.C, Davis L. Rev. 1169(1995)
    25. Albert W. Alschuler, The Supreme Court And The Jury: Voir PeremptoryChallenges, And The Review Of Jury Verdicts, 56 U. Chi. L. Rev. 153(1989)
    26. Gordon Van Kessel, Adversay Excesses In The American Criminal Trial, 67 Notre Dame L. Rev. 403(1992)
    27. Harry Kalven, The Dignity of the Civil Jury, 50 VA. L Rev. 1072(1964)
    28. Mark Curridm, Power Of 12, ABA Journal, August 2001
    29. Hans&Vidmer, Judging the Jury, C.L.J. 1987
    30. Gerald Casper&Hans Zeisel, Lay Judges in the German Criminal Courts, 1 J. LEGAL STUD. 175(197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