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小说湖南与当代中国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社会主义政治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危机,让劫后余生的中国改革势在必行。莫应丰与古华两位湖南作家分别以《将军吟》、《芙蓉镇》两部长篇小说传递了“改革”中国的早期先声:前者在社会主义政治危机层面回应了政治改革的迫切,政治危机在《将军吟》中主要表征为“由谁指挥枪”。而综合创作时间和发表时间来看,《将军吟》也是第一部揭露否定文革的长篇小说;后者则从社会主义社会危机角度直面中国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社会危机在《芙蓉镇》中主要表征为传统风俗的溃败,因此,我们看到小说后来有一节的标题就叫“新风恶俗”。
     八十年代中期,在面向世界开放的全球化竞争语境中,“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当代文学首当其冲遭遇了“走向世界”的身份危机与文学话语危机,在此背景下,敢为人先的韩少功以后撤的步调寻根当代文学的中国文化身份,而残雪则以激进的姿态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尘。两位湖南作家各自以其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试图建立起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精神关联。
     90年代中后期,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社会则陷入了深刻的双重“断裂”危机之中,王跃文与阎真两位湖南作家再次当仁不让,率先发难。第三章首先要分析的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一个概念的把握。90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既然有别于历史的民国时期的市场经济,也有别与当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为社会主义的政治规定性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提。即从政治角度或许才是我们讨论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可行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当代中国每次大的社会或文学的“危机”时刻,为湘楚文化精神的凸显提供了恰逢其时的发生机制,秉持经世致用与理想浪漫的湘楚文化精神的湖南作家,每次都是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践履当代文人的责任担当,积极参与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学的重建。
     论文最后一章在共时的层面,围绕乡土中国和市井中国来阐释湖南小说的乡土叙事与市井叙事。在乡土中国的湖南景观中,本文以“碾坊”和“集镇”为讨论对象,剥离出乡土中国的湖南地方特色。在市井中国一节中,主要以何顿与何立伟两位长沙作家为例,首先以麻将为考察中心,试图阐明90年代以来中国这样一个市井文化空间的存在,继而以长沙市民的主要日常生活为考察对象,勾勒出市井中国的长沙风情。
     在本文中,小说湖南与当代中国的逻辑关联表述为,在当代中国的整体问题视域下,湘楚文化的危机感应意识,有效地缝合贯穿国家/社会现代性与美学现代性间的遥相呼应,而与此同时,本文又是以文学/美学言说为支点来完成(小说湖南)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的反思重构。换言之,区域文学的审美叙事,在当代中国的认知框架中,转化为文化政治意义的“地方性知识”,而“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叙述,则在区域文学文化视角的讨论下,逐渐显明出自身的歧义与复杂,矛盾与裂痕。
Of socialist political crisis in the late1970s, as well as the turn of the economicand social crisis, and s for survivors of China's reform, mo should be abundant andche two hunan writers on general "Yin","furong town" two novels passed "reform" ofChina's early stage: the former is a socialist political response to the crisis level ofpolitical reform urgently; The lat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ist society crisisface to face with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reform in China, the social crisis inthe "furong town" main characterization for the defeat of traditional customs, so wecan see the title of the novel and then one day is called "fresh air is unfamiliar.
     In the mid-eighty-s, open to the world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ompetition,"everything duck prophet" bear the brunt of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the "world"of the identity of the crisis and the crisis of literary discourse, in this context, dare tohan shaogong to retreat the pace of roots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f China's culturalidentity, while cx to follow western modernism literature's aggressive stance. Twohunan writers respectively with its unique novel creation, trying to build up the spirit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In mid and late90s,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the contemporarysociety fell into deep "rupture" crisis, Wang Yuewen with yan zhen two hunan writerscame out, took the lead. The third chapter will first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marketeconomy in China, for China's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do a grasp of the concept.Since the90s since market economy is different from the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republic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also different with the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y.Because of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stipulation is the precondition of China's marketeconomy. That is, from the political Angle may be we are talking about a feasible path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In a sense, it is contemporary Chinese each big momentof society or the "crisis" of literature, as xiang chu culture spirit of highlight providestimely mechanism, grasps ethos connoted and ideal romantic spirit of xiang chu culture of hunan writers, stand up every time is in "crisis", emphasizing thecontemporary literati's responsibility to bear,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reconstruction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nd literature.
     The last chapter in the synchronic level, around the local China and ordinaryChinese to illustrate hunan vernacular narrative the common narrative of the novel. Inrural China hunan landscape, taking "grain mill" and "town" as the discussion object,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from rural China. In ordinary Chinese section, mainlyfor any meal and He Liwei two changsha writers, for example, first examine themahjong as the center, trying to clarify China since the90s the existence of such acivic culture space, and then to changsha citizens living as investigation object, drawthe outline of the changsha of ordinary Chinese amorous feelings.
     In this article, a novel hunan are express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logic ofcontemporary China, the overall problem of horiz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crisis of xiang chu culture consciousness effectively stitching throughout thecountry/echo each other at a distance between social modernity and aestheticmodern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is to literary/aesthetic expression as thefulcrum to complete (novel) in hunan province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deological reflection refactoring () in contemporary China.Aesthetic narrative, in other words, the regional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scognitive framework, into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local knowledge",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is under the discussion of regionalliterature culture Angle of view, gradually revealed its ambiguity and complex,contradiction and cracks.
引文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另,在赵汀阳看来,梁漱溟是“重思中国”运动早期最具思想力度的人物。见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2美国前国防部长柯慕理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到,“研究当代中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是一个极度复杂的,有时甚至存在内在矛盾的社会,局外人很难解读清楚。一些分析家强调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善,另一些人则强调中国政府对人权的压制和威权政治控制……中国崛起将带来机会与风险、实力与脆弱共存的复杂局面”。见王文《大国的幻象》,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232页。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76页。
    2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88页。
    3埃德加·莫兰:整体性的挑战,陈一壮译,《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l期。
    4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54页。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1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阐释》,韩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版,第56页。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方针,经邓小平多次阐发,1987年中共十三大正式概括为改革开放总方针。
    2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前言,《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4页。
    4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页。
    5参见《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宋健,1985)、《关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葛努力,2001)等。
    1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
    1孟繁华: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当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2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
    1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2毛泽东:《讲堂录》,《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587页。
    3张育仁:《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2页。
    4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5张育仁:《鲲鹏之梦—毛泽东诗化哲学评传》,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页。
    6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信,《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7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2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上海文学》,2009年第5期。
    3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黑格尔的变奏——论<精神现象学>》,王逢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页。
    2钱穆:《中国文化精神》,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3钱穆:《中国文化精神》,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1汉书·地理志》引《礼记·王制》
    2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页。
    3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页。
    4朱汉民,蔡栋:湖湘文化的二重渊源,《湖湘文化访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0页。
    1同上,第2页。
    2《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1页。
    3朱汉民,蔡栋:湖湘文化的二重渊源,《湖湘文化访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4《崇实重行宏大湘学—专家学者热议湘学及其当代价值》,《光明日报》理论实践版,2013年5月30日。
    1顾颉刚:《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见《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2张正明:《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7—269页。
    3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4闻一多:《离骚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5韩少功,施叔青:鸟的传人,《韩少功研究资料》,廖述务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5页。
    6凌宇:《重建楚文化的神话系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7张正明:《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1张正明:《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页。
    2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3《礼记章句》卷三十一,《船山全书》第4册,第1256页。
    4《张子正蒙注》卷五,《船山全书》第12册,第199页。
    5萧蓵父,许苏民:《王夫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32页。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89页。
    1魏源:《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2魏源:《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3刘增杰,关爱和主编:《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海文艺出版社,第105页。
    4《曾国藩全集·诗文》,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42—443页。
    1凌云岚:《五四前后湖南的文化氛围与新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3页。
    2陈宝箴:湖南巡抚陈宝箴奏设湖南时务学堂折,《湘报》第25号,1898年4月3日。
    3刘少奇:《湘中最近风俗迁变论》,《公言》一卷三号,1915年6月20日。
    4杨度:湖南少年歌,《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5兼公:《似应……》,长沙《大公报》1920年9月24日。
    1沈从文:新湖南精神—新废邮存底廿六,《沈从文全集》(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2陈独秀:《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3转引自伍豪主编:《可怕的湖南人》前言,《可怕的湖南人》,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版。
    1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128/10/2886427_168022392.shtml。
    1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黄正东、唐少杰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20页。
    2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0—11页。
    3“湘中的作家”系指湖南湘潭籍作家黎锦明,著有中篇小说《尘影》,鲁迅曾作《〈尘影〉题辞》为序。见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页。
    1沈从文:湘人对于新文学运动的贡献,《沈从文全集》(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163页。
    2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湖南教育出版社。
    3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1阿英:《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1917—1927),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
    2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良友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影印。
    3《湖南新时期10年优秀文艺作品选·文艺理论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4本文取学界共识的1949年为现、当代文学的时间分界。从两位作家的生平来看,沈从文与周立波均横跨现当代文学学科意义的“现当代”。当代以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尤指小说创作)基本上已经终结;而周立波30年代就加入“左联”,以一部《暴风骤雨》成名。虽然建国后,也创作了具有经典意义的农村题材小说《山乡巨变》,但其文学观念、文学品味与基本的文学价值观,事实上在现代(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已趋于成熟定型,因此本文认定周立波主要也是一位现代作家。
    5谭桂林:寻求与创作主体的精神共振,《芙蓉》,1991年第4期。
    1[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论文》,卞之琳,李赋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2李健吾:《咀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3沈从文:习作选代序,载《沈从文选集》(第5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4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72页。
    1凌宇编:《沈从文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页。
    2凌宇编:《沈从文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页。
    3凌宇编:《沈从文作品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1页。
    4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第3卷第3期,1934年9月。
    1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版,第41页。
    2古华:《芙蓉镇》后记,《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3古华曾多次去沈从文家拜访,第一次见面是在1981年秋天,古华回忆,“从1981年秋天其,到1986年春天止,我每逢进京,都必定成为他家常客。……沈老则称我们是‘乡下人的会面’。”,见古华《一代宗师沈从文》,收入《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
    4何立伟:一本影响我的书,《当时明月当时人》,地震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307页。
    5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湖南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19页。
    1蔡测海:太阳底下静悄悄,见《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先生》。
    2朱衍青:湘西乡土的艺术启示—与《死街》、《猖鬼》的作者孙健忠的谈话,《芙蓉》,1991年第5期。
    3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湖南教育出版,1997年版,第20页。
    4胡良桂:《新湖南文学史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3页。
    5胡光凡:《周立波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84—385页。
    1孙健忠:关于《甜甜的刺莓》,载《我的创作经验——少数民族作家创作》,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胡光凡:《周立波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82页。
    3茅盾: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人民文学》,1960年第8期。
    4艾斐:“茶子花派”的美学形态与艺术风格——《中国当代文学流派论》第二十章(节选),见蒋静编著:《茶子花流派与中国文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王光东:十七年小说中的民间形态及美学意义——以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为例,《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
    1F.R.利维斯:《伟大的传统》,袁伟译,北京三联书店,200年版,第4页。
    2叶蔚林:一株美丽、稚妙的花—浅谈《风吹月季》,《芙蓉》,1983年第5期。
    1[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论文》,卞之琳,李赋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2哈罗德·布鲁姆:《总序:心灵之城》,第5页。杰西·祖巴:《纽约文学地图》,薛玉凤,康天峰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黄曼君、朱寿桐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48页。
    2靳明全:《区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1莫应丰:文以曲为贵,《文艺研究》,1983年第1期。
    2唐克龙:《中国现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3莫应丰:《半月塘传奇》,《莫应丰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页。
    1莫应丰:《半月塘传奇》,《莫应丰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9页。
    2莫应丰:《美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31978年冬,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的韦君宜去湖南组稿,登门拜访的莫应丰,向韦君宜推荐了自己珍藏的小说书稿。韦君宜将书稿拿回北京的时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万岁”的标语当时还遍布京城,两个“凡是”仍在广为坚持,政治情势依然十分严峻。后经5位编辑传看,两次开会研究,韦君宜最终拍板决定发表。1979年,《将军吟》发表于《当代》的第3期,并于同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值得一提的是,《将军吟》原来的书名叫《将军梦》,秦兆阳看过之后,觉得基调较为灰暗,拟改成《沉思》,或《将军的沉思》。第四次文代会期间,韦君宜接到莫应丰来信,莫希望小说发表时能采纳湖南作家的意见,改为《将军吟》,小说最终发表时采纳了莫的建议。见《当代》记者:关于《将军吟》,《当代》,1999年第3期。
    1转引自薛说:评长篇小说《将军吟》,《人民日报》,1980年10月29日。
    2叶蔚林:《“重振”口号之置疑》,《文学自由谈》,2000年第2期。
    3张扬的手抄本小说《第二次握手》成书于文革前的1963年,准确来说还未涉及到文革历史,文革发生后小说被禁。有意思的是,出生与河南的张扬,其成长生活主要是在湖南,后还担任过湖南作协副主席。41979年,《人民文学》主办评选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7—1978),刘心武揭露文革伤痕的《班主任》由此爆得大名,“伤痕”小说也由此命名。而首届茅盾文学奖则是在比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晚了3年的1982年开评。尽管是长篇小说的首次评奖,但就时效性而言,显然没有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来得直切。
    1叶蔚林:《“重振”口号之置疑》,《文学自由谈》,2000年第2期。
    2莫应丰:《文以曲为贵》,《文艺研究》,1983年第1期。
    3M.H.艾布拉姆斯:《以文行事:艾布拉姆斯选集》,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4Levin Ludwig Schücking,“Literaturgeschichte und Geschmacksgeschichte. Ein Versuch zu einer neuenProblemstellung”, in: Germanisch-Romanische Monatsschrift, Jg.5(1913),转引自方维规:“究竟谁能体现时代”——论许京的文学趣味社会学及其影响,《文艺研究》,2013年第5期。
    5莫应丰:关于《将军吟》的创作,http://www.cctv.com/culture/special/C11494/20031229/100550.shtml
    1黎之:致莫应丰同志——谈《将军吟》中彭其的形象,《读书》,1982年第2期。
    1莫应丰:谈彭其形象的塑造—给黎之同志的复信,《读书》,1982年第5期。
    2莫应丰:关于《将军吟》的创作,http://www.cctv.com/culture/special/C11494/20031229/100550.shtml
    1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5—616页。
    1杨小凯:文革不是前后一致的“十年浩劫”,参见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3080989474.html
    1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页。
    1莫应丰:《将军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104页。
    2《湖南时务学堂缘起》,《知新报》,1897年9月26日。
    1古华:《芙蓉镇》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8页。
    2谭士珍:湖南文坛“三剑客”,http://mt.rednet.cn/Articles/08/12/26/939693.HTM。
    3古华:冷水泡茶慢慢浓—自序,《古华中短篇小说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1据《芙蓉镇》当时的责任编辑刘炜撰文回忆,《芙蓉镇》在《当代》发表后,立即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数月内收到300多封来信;也得到文艺界友人的支持;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当代》、《文汇报》、《作品与争鸣》、《湖南日报》等报刊发表了有关消息、专访、评论。许多单位读者争相传阅,《当代》第1期很快就脱销了。一些前辈老作家如沈从文、沙汀,读后大加赞扬,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载《新文学史料》刘炜:名作诞生记:《将军吟》、《芙蓉镇》)。国内曾出版有《<芙蓉镇>评论集》,据文贵良《流变与坚挺—《芙蓉镇》研究现象及其反思》一文的统计,80年代,从全国的权威刊物《文学评论》到地方师专的学报,都有《芙蓉镇》的研究文章;《芙蓉镇》1982年就被翻译为英文,引起了海外学者的关注。
    2古华:话说《芙蓉镇》,《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3古华:话说《芙蓉镇》,《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1古华:《芙蓉镇》后记,《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8页。
    2雷达:一卷当代农村的社会风俗画,《当代》,1981年第2期。
    3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1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2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3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1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2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3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1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1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2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页。
    3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4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页。
    1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何锡章,黄欢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2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页。
    3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4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2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孙健忠:《甜甜的刺莓》,《文艺报》编辑部编:《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1—1342页。
    2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0页。
    1王伟文述何雯:文学湘军30年回眸,《中国文化报》,2012年1月4日。
    2唐徽:《天下湘军》,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张勤:湘、淮两军军系差异浅析,《安徽史学》,1995年第2期。
    2据罗尔纲先生统计,湘军各级将领及幕府、帮办主要人物共183人,其可考的179人中,书生出身的104人,占总数的58%;武途出身的75人,占总数的42%。
    3韩小蕙:“陕军东征”的说法是谁最先提出的?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1088/2507992.html。
    1孙荪:文学豫军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叶蔚林:“重振”口号之置疑,《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2期。
    3余开伟:反思文学湘军,《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年4月。
    41991年,湖南作家连续的评奖失利和文学队伍的严重分化,湖南文艺界再也坐不住了,大型文学丛刊《芙蓉》率先开辟专栏,邀约作家、编辑家和评论家参与“重振湘军雄风”笔谈;《理论与创作》杂志1992年第1至第3期连续开辟专栏,共刊登了9篇文章参与“重振湘军雄风”的讨论。
    1王伟文述何雯:文学湘军30年回眸,《中国文化报》,2012年1月4日。
    2叶蔚林:“重振”口号之置疑,《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2期。
    3海顺:湘军雄风今犹在,《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2期。
    4柏定国:关于“重振文学湘军”问题的综述,《云梦学刊》,2003年第1期。
    5余开伟:反思文学湘军,《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年4月。
    6叶蔚林:“重振”口号之置疑,《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2期。
    1张厚余:我省农村题材小说的症结,《晋阳学刊》,1985年第1期。
    2程德培:小说创作中的阳刚之美,《文艺评论》,1985年第2期。
    3魏丁:正在形成中的浙江乡土文学,《探索》,1985年第3期。
    4胡宗健:湖南小说家论—关于地域空间意识和艺术变革意识,《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1李丹梦:文学“乡土”的历史书写与地方意志,《文艺研究》,2013年第10期。
    2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由《人民文学》主办,事实上也是在中国作协的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的。
    3本刊记者:报春花开时节—记一九七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人民文学》,1979年第5期。
    4同上。
    5余开伟:“文学湘军”出路何在?《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5期。
    1余开伟:“文学湘军”出路何在?《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5期。
    1查询时间截止2013年12月31日。
    1胡宗健:《文坛湘军》自序,《文坛湘军》,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2刘起林:地域文化美质:“文学湘军”兴盛的根本优势,《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4期。
    3樊星:1990年代文学的神秘文化思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8期。
    4任孚先,王光东:《山东新时期小说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5“文化研究”最早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所(CCCS)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此即“伯明翰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等。
    6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332页。
    1http://www.jpwgla.com/page02/2013/20130720075414.html。
    2白烨:作为文学、文化现象的“陕军东征”,《小说评论》,1994年第4期。
    3不少人认为“陕军东征”是一种商业炒作,相关代表性文章有:五湖的《也炒“陕军东征”》(《小说评论》,1994年第1期)、旻乐的《赝品时代——关于“陕军东征”及当代文化的笔记》(《文艺评论》,1994年第3期)、张志忠的《陕军东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993:众语喧哗>选四》(《文艺评论》,1998年第3期)、何璐的“陕军东征”现象研究之一—文学与传媒的联袂自救(《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等。
    4宋剑华、陈丽红:现代文学的“地方味”,《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3期。
    1严家炎:《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理论与创作》,1995年第1期。
    2叶蔚林:“重振”口号之置疑,《文学自由谈》,2002年第2期。
    3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3-06/27/content_218038.htm。
    4梁鸿:所谓“中原突破”——当代河南作家批判分析,《文艺争鸣》,2004年第2期。
    1冯肖华:劲旅的换代与强势的消长—文学陕军创作流变的思考,《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第2期。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31页。
    2朱水涌:空间焦虑:当代文学60年的一种精神状态,蔡翔、张旭东主编:《当代文学60年:回顾与展望》,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8页。
    3据日本汉学家千野拓政介绍,“所谓的先锋小说当中,在日本影响最大的,不是格非,也不是余华,而是残雪”。据他在美国的一次经历观察,“2001年我去美国的Oregon,Portland,那儿有一个很大的书店,我就去那里看了一下有什么样的中国文学作品。因为正好是高行健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的书最多。除了高行健以为,我发现的是残雪,还有两本莫言。”引自“文学的当代性——上海大学‘当代文学
    60年’圆桌会议纪要”,见蔡翔、张旭东编《当代文学60年:回望与反思》,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59页。
    1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何立伟:忽然想起韩少功,《时代文学》,2008年第1期。
    1韩少功:听舒伯特的歌,《海念》,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22006年,韩少功以《山南水北》荣获2006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中最重一项奖项——“年度杰出作家奖”;2007年,《山南水北》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之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3韩少功:《学步回顾—〈月兰〉代序》,载《月兰》,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刘小枫:《那一代人的怕和爱》,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
    2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6期。
    3旷新年:“寻根文学”的指向,《文艺研究》,2005年第6期。
    1韩少功:《爸爸爸》,《领袖之死》,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七卷,三联书店版,1988年版,第2页。
    1韩少功:文学寻根与文化苏醒——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演讲,《新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
    2胡宗健:韩少功近作三思,《文坛湘军》,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1韩少功:圣战与游戏,《书屋》,1995年第1期。
    2陈晓明:《陈晓明小说时评》,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页。
    1韩少功:《在后台的后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2Grard Gen ette, Na rra tive D iscourse, Jan e E.L ew in tran s1, Oxford: B lackw el,l1980, p164。转引自王丽亚:“元小说”与“元叙述”之差异及其对阐释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3吴尔夫:《普通读者》,刘炳善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1廖述务编:《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84页。
    2韩少功:文体与精神分裂主义,《天涯》,2003年6月号。
    3韩少功:《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1韩少功:编纂者说明,《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2韩少功:编纂者说明,《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1韩少功:《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韩少功:《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15页。
    1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2韩少功:《想明白》总序,四川出版集团,2012年版。
    1韩少功李晓虹和歌:要捣乱,要狂飚,必是情理所逼,《黄河文学》,2012年第3期。
    2何立伟:忽然想起韩少功,《时代文学》,2008年第1期。
    1韩少功:《暗示》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廖述务编:《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1页。
    3吴尔夫:《普通读者》,刘炳善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4韩少功:《暗示》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
    2韩少功:《暗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234页。
    1廖述务编:《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页。
    1韩少功:《暗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4页。
    2韩少功:《暗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1同上,第146页。
    2王丽亚:“元小说”与“元叙述”之差异及其对阐释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
    3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韩少功:《日夜书》,《收获》,2013年第2期,第112页。
    1同上,第145页。
    2韩少功:《日夜书》,《收获》,2013年第2期,第120页。
    1韩少功:《暗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4页。
    2韩少功:《日夜书》,《收获》,2013年第2期,第95页。
    3韩少功:《日夜书》,《收获》,2013年第2期,第136页。
    1孟繁华:庸常年代的思想风暴,《文艺争鸣》,1994年第5期。
    2韩少功:《想明白》,四川出版集团,2012年版,第266页。
    1利奥·洛文塔尔:《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甘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8页。
    2韩少功:《面向空阔而神秘的世界》,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刘复生:《文学的历史能动性》,昆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4页。
    4刘复生,张硕果,石晓岩:《另类视野与文学实践:韩少功文学创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韩少功李晓虹和歌:要捣乱,要狂飚,必是情理所逼,《黄河文学》,2012年第3期。
    1韩少功:《想明白》,四川出版集团,2012年版,第283页。
    2俞吾金:哲学史: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互动的历史,《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3韩少功:《小说的后台》,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4韩少功:自述,《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
    1残雪:《最后的情人》封底,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2同上。
    3残雪:《五香街》封底,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4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5残雪:《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8页。
    6南帆:残雪的荒诞,《华丽的枷锁》,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66页。
    7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1以上外国媒体报道均摘录自日本汉学家近藤直子《吃苹果的特权》一文,见于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
    2日本的残雪研究会是日本唯一一个以作家名字命名的研究会,该研究会2008年成立,设在日本大学,每年发行《残雪研究》刊物。见谷川毅:《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5期。
    3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4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1残雪:《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2残雪:《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270—271页。
    3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据残雪自己的回忆,《黄泥街》的写作其实从1983年就开始了,比《污水上的肥皂泡》更早,不过小说的完成发表则迟至1985年。
    1残雪:《五香街》自序,《五香街》,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1残雪:《最后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2残雪:《苍老的浮云》,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3残雪:《阿娥》,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4残雪:《阿娥》,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2页。
    5残雪:《最后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1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2残雪:《山上的小屋》,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1残雪:《苍老的浮云》,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2残雪:《把生活变成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3牛汉口述,何启治等编撰:《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北京三联书店版,2008年版,第215页。
    4残雪:《黄泥街》,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
    5同上,第238页。
    1残雪:《黄泥街》,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2莫言:《酒国》,南海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46—147页。
    1残雪:《黄泥街》,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2同上,第214页。
    1残雪:《最后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2同上,第205页。
    1残雪:《在幽冥的王国里》自序,《在幽冥的王国里》,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2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残雪:《在幽冥的王国里》自序,《在幽冥的王国里》,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4一般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文明)为“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基督教传统、古希腊理性传统与古犹太文明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三大精神源头。
    5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1残雪:《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2页。
    2残雪:《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3《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印发,1989年版,第1页。
    1残雪:关于《最后的情人》,《最后的情人》代序,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1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2残雪:《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3残雪:《五香街》,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1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2残雪:《最后的情人》,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95页。
    3残雪:《吕芳诗小姐》,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4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1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3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4残雪:《残雪文学观》,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5残雪:《艺术复仇——残雪文学笔记》,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1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第29页。
    2残雪:《黄泥街》,小说集《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193页。
    3残雪:《五香街》,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4残雪:关于《最后的情人》,《最后的情人》代序,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1吴尔夫:《普通读者》,刘炳善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2残雪:关于《最后的情人》,《最后的情人》代序,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3残雪:《趋光运动—回溯童年的精神图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4廖述务编:《韩少功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5韩少功:生活是更大的文学——韩少功、胡仲明访谈录,《江南》2013第2期。
    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页。
    2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1995ian版,第3页。
    3《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3—174页。
    1王畿《王龙谿先生全集》卷十四,道光二年刻印本。
    2《魏源集》上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58—359页。
    3孟森:《明清史讲义》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18页。
    4王兴国:略论近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特点,《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1林增平、范忠程:《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2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页。
    3杨天石: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哲人与文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1杜威:《人的本性和行为》,1922年英文版,第116页。转引自欧阳英《重读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0页。
    2韩少功:《在小说后台》,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122页。
    1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2页。
    2孟繁华: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当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3延安文艺座谈会其实是三次会议的总称,即1942年5月2日、5月16日、5月23日召开的三次会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122页。
    1竹内实:《毛泽东的诗词、人生和思想》,张会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0页。
    2周扬: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红旗》,1958年第6期。
    1聂华苓,保罗·昂格尔:革命的领袖,浪漫的诗人,见《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三卷,第421页。
    2郭沫若:答《文艺报》问,《文艺报》,1958年7月。
    1孙立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2郑永年:《为中国辩护》,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页。
    3于建嵘: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冲突,《凤凰周刊》,2005年第7期,转引自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1993年8700起,1999年32000起,2000年50000起,2003年58000起,2004年74000起,2005年86000起,2006年90000起,2008年超100000起。相关数据见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387页。
    4据总部设在德国柏林的透明国际(the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发布的国际腐败洞察指数报告显示,1998年中国大陆得分3.5分(透明国际对腐败的定义是“滥用公权力为私人谋利”,最高10分,得分越低,腐败情况越严重。得分在6.0或5.5以下的国家都是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在所调查的8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52位,比1997年排名倒退11位;1999年在所调查的99个国家和地区中得分3.4,排第59位;2004年第68位,2005年第78位,2009年在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79位。
    5诞生于90年代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白鹿原》、《尘埃落定》、《丰乳肥臀》几乎都与当下社会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1郁达夫:《郁达夫全集》(卷十一),浙江大学出版社,第27页。
    2据经济史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长期存在商品和市场,但快速发展演变成市场经济,却是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已经基本成型。参见朱荫贵: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
    3市场,市场经济和市场社会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什么叫市场经济?不仅仅一般消费品,当劳动力、土地、货币也都变成商品,变成市场交易的标的物时,才能讲到市场经济……只有当要素市场也存在的时候,才存在市场经济;如果生产要素没有市场化,那么你只有市场,没有市场经济。”见王绍光著:《波兰尼<大转型>与中国的大转型》,三联书店版,2012年版,第17页。
    4时至今日,美国、欧盟、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即大多数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国家)都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1吴敬琏:建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吴敬琏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
    43页。21992年2月28日,中央以1992年2号文件的名义,向全党下发传达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4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40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1吴敬琏:关于社会主义的再定义问题,《吴敬琏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47页。
    2《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80页。
    3《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7页。
    1《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3—1364页。
    2许宝友,常欣欣主编:《从哈佛看中国——中国问题学术演讲集》,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1王梦奎:《王梦奎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2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可以预见的是,“中国梦”也必将是“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3约翰·奈斯比特,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魏平译,吉林出版集团,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62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页。
    2国内政经理论界一般不太看重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限定,比如,“要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于光远,1992)、“必须继续推进流通市场化和市场制度化”(李剑阁,1995)、“用市场经济激励群众用民主政治团结群众”
    (杜润生,1999)、“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高尚全,2003)、“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验”(林毅夫,2004)等。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1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2吴敬琏: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怎样才能够持续,《吴敬琏改革论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1王跃文:《亡魂鸟》,新世界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3刘起林:官场小说的价值指向与王跃文的意义,《南方文坛》,2012年第2期。
    1王跃文:《国画》再版后记,《国画》,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97页。
    2孟繁华:《文学革命终结之后—新世纪文学论稿》,现代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197页。
    1邓小平自己曾明确说过“不争论是我的一大发明”的话。
    2厉以宁石军等著:《中国经济改革警示录》,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页。
    1王跃文:《国画》,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31页。
    2同上,第361页。
    3同上,第362页。
    1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5页。
    2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
    3王先霈主编:《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春风文艺出版社,206年版,第93页。
    4王跃文:《国画》,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310页。
    1王跃文:《国画》,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345页。
    2同上,第163页。
    3同上,第154页。
    4同上,第483页。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1王跃文:《国画》,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64页。
    2王跃文:《国画》,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58页。
    1熊育群:《雄风劲起湘军再著风流》,见2002年9月4日《湖南日报》。
    1王跃文:《国画》再版后记,《国画》,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497页。
    1杨经建:是作家,又是学者——阎真访谈录,《创作与评论》,2013年第4期。
    2同上。
    3阎真:作为一个“艺术至上”论者(创作谈),《创作与评论》,2013年第4期。
    1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1常见的说法像“官商勾结”,而在扫黄打黑的相关新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保护伞”之类的说法。
    2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3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4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1孟繁华:政治文化与官场小说,《游牧的文学时代》,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2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7页。
    3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1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2董克用主编:《中国经济改革30年·社会保障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页。
    3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4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页。
    1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2同上,第313页。
    3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1同上,第155页。
    2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352页。
    3王安忆:小说课堂,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19页。
    4同上,第234页。
    1李敬泽:庄志蝶论,《废都》代序一,贾平凹:《废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2颜海平:“坚韧地横过历史”,《读书》,2013年第11期。
    1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江西高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283页。
    2刘擎:当代中国的知识场域与公共论争的形态特征,《悬而未决的时刻》,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288页。
    1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5页。
    2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3同上,第355页。
    1阎真:《沧浪之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9页。
    1《湖南新时期10年优秀文艺作品选·文艺理论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2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1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2蒋静编著:《茶子花流派与中国文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吴晓东:边城世界的虚构性,《中华读书报》,2011年6月22日。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七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0页。
    1湖南省统计局:http://www.hntj.gov.cn/fxbg/2013fxbg/2013jczx/201312/t20131224_106367.htm。
    2费孝通:《小城镇四记》,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3详见湖南地名网:http://www.hndmw.gov.cn/。不妨再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地名最早出现于明代早期(1410年),在原居民的传统理解上,只是指现今东门市场一带,即“深圳圩”。
    1古华:《芙蓉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古华:《“九十九堆”礼俗》,《浮屠岭》,中原农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7页。
    1莫应丰:《美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2莫应丰:《美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
    3赵冬梅:《溯源与比较:当代海峡两岸的小城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1孙健忠:《甜甜的刺莓》,《文艺报》编辑部编:《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1332页。
    1莫应丰:《美神》,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1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归去来》,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2韩少功:《日夜书》,《收获》,2013年第2期,第120页。
    1孙健忠:《醉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60—61页。
    1凌宇:神酣意热话《醉乡》,《读书》,1985年第8期。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七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0页。
    2曹文轩:作坊情结,《南方文坛》,1997年第3期。
    1孙健忠:《水碾》,《乡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0—261页。
    1古华:《蒲叶溪磨房》,《浮屠岭》,中原农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6—177页。
    2同上,第179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4页。
    11981年10月,时任国家农委主任的杜润生提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念,用以概括改革之初的农村所实行的各种诸如包产到组、联产到劳、包产到户、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干到户等的联系产量计算报酬的责任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的土地是要承担沉重的责任的:第一是对国家承担的责任,即农业税;第二是对乡镇承担的责任,即五项统筹,包括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水利道路费等;第三十村提留,包括管理费、计划生育费、公积金、公益金,还有义务工。土地属于债权。
    2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局编:《当前农民队伍状况的调查》,农村读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3湖南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促发展三相儿女创辉煌》,http://www.hntj.gov.cn/zhuanlan/reform_and_opening_30_anniversary/200812050030.htm
    1孙健忠:《醉乡》,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143页。
    1何立伟:《石匠留下的歌》,《跟爱情开开玩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285页。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重刊序言,《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我们发现,或许也正是在对“循环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吉登斯表现出了对后现代性知识学的不满与不屑。因为作为一种知识话语,现代性本身也带有可不断“修正”的循环性特征。因此之故,吉登斯才断定,在整个社会科学中,人们对现代性的理解仍然极为肤浅。他认为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迈进一个所谓的后现代时期,而是正在进入这样一个阶段,在其中现代性的后果比从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剧烈化更加普遍化了。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2011年版,第154页。
    2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2页。
    3邓正来: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吉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3期。
    4杜赞奇:“封建的谱系”: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叙述,《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等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在90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市井中国”这一生活—文化空间的形成,盖源于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井中国”的文学表达,在新写实小说那已初见端倪,而到90年代最初则是以“新状态”写作这一比较含混的术语来表征的。1994年4月,《文艺争鸣》和《钟山》杂志联袂推出了“新状态”的概念,用来指称何顿、韩东、陈染、林白、述平、张欣等人的小说创作,欲以此区别于新写实小说;1994年7月,《上海文学》与《佛山文艺》联合推出“新市民小说联展”,“市井中国”的文化意涵再次得以凸显。
    21985年,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公安机关不再干预麻将、纸牌的制造、销售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麻将、纸牌虽然容易被用来进行赌博活动,但又是我国传统的娱乐活动工具,我们要严格禁止赌博,但不必禁牌”,通常称这一通知为“麻将解禁”;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编写《中国麻将竞赛规则》,标志着麻将从单纯的休闲游戏向竞技运动迈进了一步。
    1陈熙远:《从马吊到马将——小玩意与大传统交织的一段因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八十一本,第一分。
    2麻将的玩法全国各地不一,如有北京麻将、天津麻将、上海麻将、成都麻将、江苏麻将、广东花牌麻将、台湾麻将、贵州麻将、苏州老式打法等等。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中国民众至少有2亿多人对麻将运动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实践和喜好。600多万市民的香港,有近五分之二的人是麻将爱好者,打麻将已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力活动。见皮建英:中国麻将将何处去,《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12月。
    3何顿:《无所谓》,《太阳很好》,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1何顿:《无所谓》,《太阳很好》,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1何顿:《黄泥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页。
    2韩少功:《暗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2页。
    1“消费”的英文单词consume,consume本身即包含有“耗费”、“打发”的意思。
    2鲁尔·瓦纳格姆:《日常生活的革命》,张新木,戴秋霞,王也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1张爱玲:《金锁记》,《色·戒》,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2何立伟:《天堂之歌》,《跟爱情开玩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1何立伟:《天堂之歌》,《跟爱情开玩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2黄卓越:快乐的光阴(代序),黄卓越,党圣元主编:《中国人的闲情逸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囿于条件限制,笔者无法统计长沙有多少家麻将室。根据笔者在网上搜索到的相关资料,在2006年11月28日的《沈阳今报》上有一篇记者历经10天采访调查形成的报道。记者通过对沈阳部分棋牌室的调查统计,在铁西区爱工南街一段不足50米的马路上,就有5家棋牌室。在棋牌室玩的人,下岗职工占30%,退休人员占30%,附近居民占20%。在铁西区某工商管理所辖区内,记者了解到只有3家棋牌室办理了营业执照,但根据记者走访观察,这一带至少有8家像模像样的棋牌室在营业。并且还不算设在家里、小卖店里的黑麻将社,这类麻将社的数目一点都不比“开业”的少。在税务部门,关于沈阳到底有多少家麻将社,税务部门认同工商部门所言:很难统计出沈阳市到底有多少家麻将社。对于麻将社的管理,铁西齐贤派出所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赌博我们也管,但是,有执照的,玩的都是小麻将,不属于大赌、豪赌,去了我们没办法处理人家;没执照的,家庭式的,若是有人举报,我们去了,也只能是驱散牌局而已。因为取证来证明人家是真正的赌博,那可太难了。”一位在文化部门工作的朋友这样对记者说“以前文化局、体育局都可以管辖这块业务,现在都管不着这事了,人家有执照,就可以经营,你有什么权力管人家?”。
    1杨念群:《“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页。
    2转引自刘建彬:城市民间的独特言说—何顿城市小说简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何顿:《我们像野兽》,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59页。
    2龙长吟:《关注现实人生始终是湖南文学的基本走向——新世纪初湖南长篇小说高潮思味》,《理论与创作》,2002年第6期。
    1何立伟:《跟爱情开玩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2陈晓明:回到生活现场的叙事,《太阳很好》跋,《太阳很好》,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
    1何立伟,《北方落雪南方落雪》,《跟爱情开玩笑》,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2何顿:《太阳很好》,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112—113页。
    3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1张颐武:何顿:在新的状态之中寻觅,《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1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3页。
    2再以抗日战争为例,在侵占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之后,1939到1942年间,日军先后三次大规模进攻长沙,以期尽早结束战争。但始料未及的是,在长沙战场上,日军充分领教了湖南人的血性与勇猛,遭遇了侵华战争以来最顽强的抵抗,也第一次在中国战场吃下败仗。
    3尤尔根·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曹卫东选译,2009年版,第270页。
    1杨念群:“危机意识”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历史观念变迁,《“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203页。
    2余英时: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32页。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2011年版,第152页。
    2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3其实这种“现代性”的研究自觉,并非西方学者所独有,中国当代学者刘小枫在其《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一书中也有这种自觉。如题目所示,《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是“从社会理论的位置来审理西语和汉语思想学术的‘现代现象’”。涉及言语、修辞、意象等形式与内容的新变的美学/文学现代性并非著者讨论的内容。
    1吉尔德勒兹等:《什么是哲学》,张祖健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93页。
    2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王杰、强东红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3Raymond Wiliams,Marxism and Lierra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p205.
    4钱穆:《中国学术通义》,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329—330页。
    1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4页。
    2同上,第65页。
    1钱基博:《近百年湖南学风》,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95页。
    1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第3页。
    1.[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爱德华·W·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M].李自修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9
    3.[英]安东尼·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M].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6.[法]保罗·利科.活的隐喻[M].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8.[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赵京华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3
    9.[日]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赵京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0.[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2.[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美]费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上下册)[M].钱佼汝,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
    14.[德]黑格尔.《美学》四卷本,商务印书馆,2011
    15.[美]海登·怀特.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M].陈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16.[美]汉娜·阿伦特.集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7.[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新编版)[M].陈周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8.[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19.[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0.[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21.[德]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2.[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
    23.[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M].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4.[美]理查德·罗蒂.哲学、文学和政治[M].黄宗英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6.[法]罗兰·巴尔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7.[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8.[德]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9.[德]马克斯·韦伯.韦伯作品集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0.[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1.[美]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M].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2.[俄]米哈伊尔·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刘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3.[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4.[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5.[英]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M].紫辰、合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6.[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7.[英]齐格蒙特·鲍曼.作为实践的文化[M].郑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8.[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9.[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0.[英]托·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文集·论文.[M].卞之琳.李赋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1.[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2.[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3.[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4.[德]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刘小枫编.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45.[加拿大]谢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学[M].陈永国,汪民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6.[英]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7.[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8.[德]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49.[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0.[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
    1.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2.胡宗建.文坛“湘军”[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
    3.刘洪涛.湖南乡土文学与湘楚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田中阳.湖湘文化与20世纪湖南文学[M].长沙:岳麓书社,2000
    5.蒋静编著.茶子花流派与中国文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胡良桂.新湖南文学史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7.凌云岚.五四前后湖南的文化氛围与新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董正宇.方言视域中的文学湘军——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现象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李阳春.湘楚文化精神与道德人格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11.张京华.湘楚文明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2.巫瑞书.荆湘民间文学与楚文化[M].长沙:岳麓书社,1996
    13.聂荣华.万里主编.湖湘文化通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罗昌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与荆楚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5.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85
    16.方吉杰.刘绪义.湖湘文化讲演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7.郑焱.近代湖湘文化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8.马昌忠.刘云波.湖湘文化与湖南精神[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9.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0.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1.陈平原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全五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2.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程光炜.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4.崔卫平.我们时代的叙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
    25.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26.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7.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8.洪子诚.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9.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0.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1.李劼.中国八十年代文学备忘录[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
    32.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
    33.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9
    3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36.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7.刘复生.张硕果.石晓岩.另类视野与文学实践:韩少功文学创作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8.孟繁华.梦幻与宿命——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历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9
    39.孟繁华.文化批评与知识左翼[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40.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最新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1.南帆.后革命的转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2.何锐主编.把脉70后:新锐作家再评析[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4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4.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5&e
    45.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6.王德威,陈思和,徐子东.一九四九以后——当代文学六十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47.汪晖.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全四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8.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9.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0.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51.许纪霖等.启蒙的自我瓦解: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52.杨冬.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3.杨小滨.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54.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55.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1985-2002)[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6.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7.廖述务.韩少功研究资料[M].天津:添加人民出版社,2008
    58.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9.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犁.第1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0.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胡光凡:大气·理想人格·艺术探索精神—湖湘文化与文学断想,《理论与创作》,1996年第4期2、谭桂林:论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含魅叙事,《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李云峰:论楚文化、楚湘文化对湖南文学的影响,《求索》,2002年3期
    4、涂昊:论湘楚文化对新时期湖南小说的影响,《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5、涂昊:论新时期湖南小说的边缘性特征,《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6、胡光凡:湖湘文化与文学“湘军”,《岱宗学刊》,1999年第3期
    7、彭石玉,王璇,柯昀含: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引力·张力·合力——兼论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的困境与出路,《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8、孟繁华:庸常年代的思想风暴,《文艺争鸣》,1994年第5期
    9、孟繁华:三十年中篇小说论略,《文艺争鸣》,2008年第12期
    10、孟繁华: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11、廖四平:《芙蓉镇》综论,《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2、刘卓:《将军吟》的悲剧特色,《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4期
    13、何先慧:关于小说形式美的美学意蕴—以何立伟作品为例,《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2期
    14、阎真:想象催生的神话——巴赫金狂欢理论质疑,《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15、段崇轩:官场与人性的纠缠—评王跃文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
    16、颜敏:论《芙蓉镇》,《文艺争鸣》,2009年第10期
    17、邱华栋:阎真:这部小说是刻出来的,《文艺报》2008年1月31日版
    18、田耳、马笑泉、于怀岸、谢宗玉、沈念:“文学湘军五少将”创作谈,《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5期
    19、段大明:但开风气不为师,《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
    20、朱文发起、整理: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
    21、许子东: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22、俞吾金:.历史大错位中的文化价值重建《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1期
    23、张未民:中国“新现代性”与新世纪文学的兴起,《文艺争鸣》,2008年第2期
    24、吴亮:韩少功的感性视域,载《鞋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87—298页
    25、吴亮:韩少功的理性范畴,载《鞋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307页
    26、宋世明、国丽芸:20世纪90年代小说思潮概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7、洪治纲:主体性的弥散—对90年代文学的一种反思,《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2期
    28、肖建国:怀念叶蔚林,《文学自由谈》,2007年第4期
    29、刘炜:名作诞生记:《将军吟》、《芙蓉镇》,《新文学史料》
    30、李兆忠: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突破——重读《芙蓉镇》,《理论学刊》,2009年第10期
    31、丁帆:新世纪文学中价值立场的退却与乱象的形成,《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32、彭继媛:韩少功小说创作研究述评,《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4期
    33、陈思和:《马桥词典》: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之一例,《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34、秦苏珏:《他们眼望上苍》中的恶作剧精灵意象解读,《国外文学》,2008年第3期
    35、管宁:转型社会语境下的欲望书写与美感形态——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一个侧面的考察,《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36、童庆炳、陶东风: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再评价,《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
    37、陈晓明:“历史化”与“去-历史化”——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多文本叙事策略[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38、陈晓明:去历史化的大叙事——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中国”的文学建构,《文艺研究》,2012年第2期
    39、陈晓明:三十年来文学变革的十大后果,南方文坛》,2008年第6期
    40、陈晓明:个人记忆与历史布景—关于韩少功和寻根的断想,《文艺争鸣》,1994年第5期
    41、柏定国:《新中国五十年湖南中篇小说巡礼》,《云梦学刊》,2004年第1期
    42、陈福民:文化传统与后现代言说,《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第5期
    43、南帆:《马桥词典》:敞开与囚禁,《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5期
    44、南帆:文明的悖论,《文艺争鸣》,2003年第1期
    45、南帆:历史的警觉——读韩少功1985年之后作品,《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46、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5期
    47、吴俊:《暗示》的文体意识形态,《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3期
    48、吴俊:走向世界:中国文学的焦虑,《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49、张颐武:精神的匮乏,《为您服务报》,1996年12月5日
    50、雷达: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审美精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51、雷达:现在的文学最缺少什么,《小说评论》,2006年第3期
    52、张炯:三十年来文学的回顾与思考,《文艺争鸣》,2007年第2期
    53、张炯:论90年代我国文学的走向与选择,《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3期
    54、张新颖:现代意识与中国主体——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的一个基本思路,《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1期
    55、张新颖:谐谑式的语调和时代性的精神分裂,《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56、程亚林:含蓄诗学诗学创新,《学术研究》,2002年第4期
    57、吴承学:文体形态:有意味的形式,《学术研究》,2001年第4期
    58、包承吉:也谈小说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
    59、张富昌:反映的实质与形式,《哲学研究》,1982年第11期
    60、张学昕:新世纪长篇小说写作的“瓶颈”,《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61、张学昕:长篇小说写作的文体压力,《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6期
    62、杨扬:《暗示》:一次失败的文体试验,《文汇报》,2002年12月21日
    63、郜元宝:90年代中国文学之一瞥,《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64、王蒙、郜元宝:谈谈我们时代的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5期
    65、郜元宝:话语、咒语、腔调与“现代性”,《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
    66、胡良桂:《从传统文化看几部当代湖南长篇小说》,《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67、汪名凡:《革命现实主义的新胜利——湖南作家群创作特色初探》,《湖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68、佘丹清:《湖南现当代小说发展史述略》,《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9、杨剑龙:“美的瞬间的破坏与毁灭”——论何立伟小说的悲剧意蕴,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2期
    70、李一安:不断超越的探索——莫应丰短篇新作小议,《当代文坛》,1987年第4期
    71、胡宗健:大家风范与“小家子气”——古华新论,《零陵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72、董小玉:先锋文学创作中的审丑现象,《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73、王岳川:90年代中国先锋艺术的拓展与困境,《文艺研究》,1999年第5期
    74、吴晓东:何谓“文学的自觉”,《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
    75、吴晓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76、黎之:致莫应丰同志——谈《将军吟》中彭其的形象,《读书》,1982年第2期
    77、叶蔚林:《“重振”口号之置疑》,《文学自由谈》,2000年第2期
    78、汪名凡:《已是山花烂漫时—从湖南作家群看新时期小说创作十年》,《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79、艾斐:《论“茶子花派”的创作思想、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中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4期
    80、陈一辉:《“海的渴慕者”—湖南作家群研究之一》,《杭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81、罗仕安:《“湘军”雄风楚人魂—湖南当代文学发展纵观》,《怀化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
    82、沈敦中:《深深眷恋土地的一群—论现当代湖南小说中的风俗描写》,《吉首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83、龚军辉:《湖南当代小说创作得失两题》,《益阳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84、魏怡:《关于“湖湘文化”与“文学湘军”的几个问题》,《武陵学刊》1997年第2期
    85、万莲子:《寻找人的定位的精神守望者—评说几部湖南长篇小说》,《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86、刘起林:《精神突围与审美定位—湖南长篇小说创作困境的考察》,《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87、张清华:话语与权力:一个戏剧性的演变关系——当代文学的一种读法,《文艺争鸣》,2000年第4期
    88、南帆:人生的解剖与历史的解剖——韩少功小说漫评,《上海文学》,1984年12月号
    89、严文井:我是不是个上了年纪的丙崽,《文艺报》,1985年8月24日
    90、李庆西:说《爸爸爸》,《读书》,1986年第3期
    91、张均,韩少功:用语言挑战语言,《小说评论》,2004年第6期
    92、吴义勤:变味的“遗产”——重评20世纪80年代新潮小说的叙事策略,《花城》,2006年第5期
    93、吴义勤:陷阱中的迷失—再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的美学风格,《扬子江评论》2006年第1期
    94、汪政,晓华:长篇小说:三十年的时间简史,《名作欣赏》,2008年第19期
    95、王彬彬:过于聪明的中国作家,《文艺争鸣》,1994年第6期
    96、王彬彬:愚弱者的强权—当代小说中的文化心理现象之六,《文艺评论》,1990年第3期
    97、古耜:文学三十年辩证观,《文艺评论》,2009年第1期
    98、张闳:从头脑到心灵——近三十年文学回顾及未来展望,《南方文坛》,2008年第6期
    99、李建军:自由的边界,《小说评论》,2003年第2期
    100、曾镇南:韩少功论,《芙蓉》,1986年第5期
    101、林家平:《芙蓉镇》的结构艺术,《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2期
    102、张先瑞《古华论》,《零陵师专学报》,1983年第1期
    103、龙长吟《湖南历史文化与当代小说的发展》,《理论与创作》,1993年第1期
    104、谢望新:《将军吟》的再认识,《当代作家评论》,1984年第5期
    105、陌生的叙述者——残雪的叙述法和时空结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06、叶向东;张越:残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
    107、孟繁华:尊严的危机与“贱民的恐慌”——评阎真的《沧浪之水》,《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1期
    108、赵树勤;黄海阔:开启梦魇的迷宫——残雪研究述评,《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09、戴锦华: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
    110、佘丹清:在场·典型·人本——王跃文、阎真、肖仁福官场小说论,《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艺研究》、《南方文坛》、《小说评论》、《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芙蓉》、《创作与评论》、《文学界》等。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