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语言的嬗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雕塑1994”和“雕塑2012”两个展览作品语言所呈现的变化为主体线索。其中涉及到隋建国等五位雕塑家19年中,具有影响力、代表性的作品演化的历程。以及与此时期形成对比研究的雕塑现象与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嬗变,不仅指涉作品语言形式的方面,更涉及在此形式下隐含的问题意识、观念与创作方法的转变。
     整体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使用现代主义雕塑语言,表现为存在主义的象征方法。通过表现、隐喻、象征来传达个体的观念。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后期开始更多关注符号学、社会学语义,以及雕塑可能介入当代文化的价值。同时使用反形式、解构的方法。
     第三阶段,2000年中后期,雕塑语言逐渐过渡到对“材料”、“物性”等雕塑本体语言的重新深入。表现为现代主义精神的回归,对抽象、纯粹、本体的追求与当代观念价值的融合。构成“新”的语言观。同时形成一系列新的创作方法,不局限于固定的形式表层语言。伴随着对“材料”语言的持续扩展,以“非形式”、“无形式”逐渐替代之前的“反形式”语汇。尊重物体与人“自在”的价值,对雕塑本体语言研究的持续深入,将会形成一种更为本源和内在的语言观念。即“元语言”,雕塑语言的语言。需要强调的是它不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循环论。而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到今天,80年代末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个人价值和精神性与当代文化、观念嫁接的产物,以及由此形成作品语言的表述。
     由两次具体的展览,作为文章讨论的时间节点和事实材料依据,试图以点窥面,分析、概况中国当代雕塑从80年代末期至今语言演化的趋向,由此勾勒出中国当代雕塑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In this paper, the main clue lies in the language shift presented in the works fromthe two important exhibitions of "Sculpture1994" and "Sculpture2012", in whichinvolves the five sculptors as Sui Jianguo, the evolutionary histories of theirrepresentative works with great impact throughout the19year, as well as thecomparative study of language and sculpture phenomenon shifts in this period.Transmutation of language, not only lies in the form of the works’ language, the morecome to the changes of underlying questioning consciousness, concepts and creativemethods.
     Three stages can be divided for the all:
     The first stage is from the late1980s to the mid-1990s, in which modern sculpturelanguages to be used to represent a symbol method of existentialism language, toconvey individual concept through expression, metaphor and symbolism.
     The second phase is from the mid to the late of1990s, in which people paid moreattention to semiotics, sociology and semantics, as well as to the possibility ofsculpture to intervene in the valu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The third stage is in the late2000, when the study on sculpture language graduallytransferred to "material","properties" and "re-study" on sculpture language itself,presented as the modern spirit regression, the pursuit of abstract, pureness, andontology, as well as the reun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ncept value, whichconstitutes a "novel" language concept and a new creative method unlimited to certainform of abstratum. Follow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n "material" and“language”, it gradually replaced former "unti-form" morphemes in a "non-form" wayto respect a kind of “ego” form value both subjects (human) and objects. Thus, thecontinuous study on meta-language of sculpture will constitute to be a more originaland intrinsic language concept, that is "meta-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sculpturallanguage.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at it is not a universal value or cycle theory. However,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sculpture developing until today, it is the product comingout of one generation’s personal values, spirituality and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concept, grew up in the late1980s and early1990s. And it will form certainexpressions to convey "works" languages.
     Two specific exhibitions will be th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s time node andfactual material evidence. I try to analyze the whole structure through some specialpoints to describe and complete the very important developing clue of Chinesecontemporary sculpture since1980s, as well as the trend of language evolution.
引文
15《易碎的制品》,姜杰,50个婴儿雕塑制品,纱布、蜡,不规则尺寸,1994年;
    16《操纵器》,傅中望,木制装置,75cmX75cmX33cmX4个,1996年;
    17“恐龙系列”:《中国制造》#1,隋建国,玻璃钢喷漆雕塑,高310cm,1999年;《中国制造》#2,隋建国,玻璃钢喷漆雕塑,钢,玻璃钢喷漆、钢,230×250×460cm,2000年;《中国制造》#3,60cm‐80cm,合成树脂,2001‐2003;
    18《熊猫垃圾箱》,隋建国,玻璃钢喷漆,40×55×150cm×28个,2004年;
    19《卫生肖像》,隋建国,雕塑,石膏、纱布、铁丝网,1989年;
    20《盲人肖像》,隋建国,雕塑,钢筋、泥,高5.5米,2008年;
    21《空灵·空—诱惑》,展望,中山装等综合材料,1994年;
    22《假山石》系列,展望;
    24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路线图》,来源《中国雕塑》,2008‐6‐26,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diaosu‐1391‐6952067.shtml
    25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P9页;
    26[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P275;
    27薇拉穆希娜(Vera Mukhina):薇拉·伊格娜吉耶芙娜·穆希娜(1889年-1953年),苏联时代最出名的女雕塑家之一。1937年为巴黎博览会创作了大型纪念雕塑《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成为苏联的标志性雕塑,紧接着创作了《粮食》,《小高尔基像》,《游击队女队员》以及一大批的肖像雕塑。
    35关于1979‐1984年国内主要艺术期刊和出版社公开发表的有关介绍国外现代艺术的文章和书籍列表,详见《中国当代雕塑》,孙振华著,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P20;
    38“星星美展”王克平作品,《沉默》是王克平最早期的作品,创作于1978年底与1979年初;《沉默》、《万万岁》木雕作品,创作于1978年底与1979年初;
    40陈延生的作品《陨》,1980年,参加“星星美展”作品;
    42孙家钵,《屈原》,80×30×30cm,柏木1982;
    43殷晓峰,《古通斯》,石雕,高57cm,1989;
    44吴少湘,《澜沧江的春日》,大理石,33x26x78cm,1985年;
    45朱祖德,《阳光》,青铜,1989年;
    46李秀琴,《驰骋》,金属,焊接,1986年;
    56详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词条解释,中国大百科编写委员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57详见许正龙,《雕塑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8弗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nTatlin,1885—1953)是构成主义运动的主要发起者,《第三国际纪念碑》作者;
    59德国雕塑家施威特(Schwitters)1920年创作的作品《默兹结构》,材料是以废品为材料,作品由火车票、旧报纸、烟卷等垃圾建构起来;
    60详见顾丞峰,《雕塑何为?》,文章收录于范迪安著,《20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
    61莫衡等主编,《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63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252;
    67孙振华著,《中国当代雕塑》,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P2;
    68殷双喜,《重要的转折——关于雕塑家1994系列个人作品展》,《江苏画刊》,1995年第2期;
    69刘骁纯,《解构与建构的统一—关于隋建国等五人作品展》,《美术潮流》,1995年第1期;
    78摘自《牛津当代百科大辞典》,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1741;
    81隋建国,《呼唤与回应》,《美术研究》,1992年第2期;
    82高名璐,《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39;
    83摘自《自然的诱惑》,《楚天艺术》1994年;
    87[美]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沈语冰、张晓剑译,《艺术与物性》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P155;
    91摘自巫鸿,《展望的艺术实验‐‐漂流的突破》,《美术界》,2000年第3期;
    101宋冬,《物尽其用》,北京798艺术区的东京画廊2005年9月20日;
    105[日]铃木大佐,《禅学入门》,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1]孙振华,《雕塑:从1994到2012—关于五人雕塑展》,《美术研究》2013年第1期;
    [2]何桂彦,《当代雕塑语言学转向和青年雕塑家的崛起》,《山花》2012年6月刊;
    [3]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
    [4]钱绍武,范伟民主编,《中国雕塑年鉴2001》,北京:中国雕塑杂志社,2001年版;
    [5]钱绍武,范伟民主编,《中国雕塑年鉴2003》,北京:中国雕塑杂志社,2003年版;
    [6]钱绍武,范伟民主编,《中国雕塑年鉴2005》,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7]钱绍武,范伟民主编,《中国雕塑年鉴2007》,北京:中国雕塑杂志社,2007年版;
    [8]范伟民主编,《中国雕塑年鉴2009》,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9]范伟民主编,《中国雕塑年鉴2011》,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10]殷双喜主编,《走向现代——20世纪中国雕塑大事记》,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1]殷双喜主编,《回望沧海——20世纪中国雕塑文选(上下册)》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12]孙振华,《中国当代雕塑》,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13]何力平,《论雕塑的控制形》,《美术研究》,1986年第3期;
    [14]朱青生主编,《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15]朱青生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6]朱青生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7》,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7]朱青生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8》,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朱青生主编,《中国当代艺术年鉴2009》,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高名潞,《雕塑的空间功能及类型》,《美术杂志》,1987年第6期;
    [20]林为民,《雕塑的凝聚力》,《美术杂志》,1987年第11期;
    [21]徐志强,《形体空间——兼谈当前的雕塑创作》,《美术》,1987年第6期;
    [22]孙锡麟,《转折——形体的本质》,《美术研究》,1988年第4期;
    [23]宋晓山,《雕塑作为语言》,《美术》,1989年第10期;
    [24]孟禄丁,《纯化的过程》,《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18期;
    [25]贾方舟,《回到艺术本体上来》,《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49期;
    [26]殷双喜,《灵魂的生命激情在何处显现——对艺术语言的追问》,《中国美术报》,1988年第52期;
    [27]孙振华,《“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评述》,《江苏画刊》,1993年第1期;
    [28]殷双喜,《重要的转折—关于雕塑1994系列个人作品展》,《江苏画刊》1995年第2期;
    [29]焦兴涛,《体验“过程”的意义——论雕塑的第四维空间》,《美苑》,1997年第12期;
    [30]王林,《当代中国雕塑的创作状态》,《美术观察》,1997年第7期;
    [31]展望,《观念性雕塑——物质化观念》,《美术研究》,1998年第3期;
    [32]高天民,《90年代中国雕塑的转型》,《20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
    [33]顾丞峰,《雕塑何为》,《雕塑》,2000年第1期;
    [34]孙振华,《走向世俗社会—中国雕塑的当代转型》,http://news.artxun.com,2008-3-24;
    [35]孙振华,《观念与中国背景》,http://news.artxun.com,2011-3-23;
    [36]盛葳,《雕塑VS装置》,艺术国际,2013-4-25;
    [37]盛葳,《装置艺术的审美基础——或再论装置与雕塑之别》,《山花》,2006年第2期;
    [38]何桂彦,《对符号化雕塑的批判》,《艺术评论》,2008年5月刊;
    [39]何桂彦,《波普和艳俗雕塑在中国当代雕塑界的泛化》,雅昌艺术网,2008-04-09;
    [40]巫鸿,《运动的张力》,《中国艺术》,2010年第1期;
    [41]顾振清,《2009年中国艺术现场新动向——以隋建国的个展“运动张力”为例》,http://guzhenqing.blog.sohu.com/139243524.html,2009-12-10
    [42]刘礼宾,《不立不破—找到进入自己的通道》,《美术文献》,2011年第3期;
    [43]隋建国,《身体,物质与语言》,隋建国给鲁明军的信,2010年8月31日;
    [44]刘礼宾,《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5][英]迈克尔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著,《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上下册》,陈卫和、钱岗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6]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美术》,1979年第5期;
    [47]吴冠中,《关于抽象美》,《美术》,1980年第10期;
    [48]张松鹤,《西方现代雕塑艺术观感》,《文艺研究》,1980年4月刊;
    [49]希尔顿·舍内(Hilton)著,《现代雕塑——形式主义、表现主义、抽象派》,《美术译丛》苏诚烈译,1981年1月刊;
    [50][英]乌基斯特拉琴著,张铨译,《亨利摩尔的石雕“斜倚的人”》,《美术》,1981年7月刊;
    [51][美]罗宾·达瑟著,徐波译,《亨利摩尔谈他的雕塑作品》,《美苑》,1984年6月;
    [52][美]William Tucker,《The Language of Sculpture》, New York: Thames&Hundson,2010;
    [53]王少军,《中国当代雕塑路线图》,博宝艺术:http://news.artxun.com/wangshaojun-1588-7936536.shtml,2011-03-16;
    [54]阿纳森(H.H.Armason),曾胡、钱志坚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5]杨奇瑞、曾成钢等,《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印刷;
    [56]姜杰,《放大婴儿一万倍》,成都:蓝色空间画廊出品,2006年印刷;
    [57]范迪安,《20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年版;
    [58]孙振华,《“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评述》,《江苏画刊》,1993年第1期;
    [59]袁矛,《中国当代艺术家·傅中望》,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60]鲁虹,《轴线》,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61]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2]展望,《新素园石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63]何桂彦,《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上下》,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64]王杰泓,《中国当代观念艺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65]刘建平,《西方现代艺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66]徐道斌,《冲突与选择——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文献》,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
    [67]展望,《我的宇宙》,北京: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2011年版;
    [68]王晓强李亚静;《中国当代雕塑》,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69]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70][美]威德默(Widmer,R.),黄诗云、杜昉编著,《历史之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当代艺术20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
    [71]吕鹏。《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2]鲁虹,《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73][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高明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4]鲁虹,《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75]鲁虹,《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观念艺术分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高名潞、赵璕主编,《现代性与抽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77]潘公凯,《现代艺术的边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
    [78][美]简罗伯森(Jean Robertson)、克雷格麦克丹尼尔(Craig McDaniel),《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版;
    [79]杨剑平主编,《中国雕塑1940——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80]巫鸿,《作品与展场——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81]高名潞,《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2]贺万里,《装置艺术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