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股东派生诉权的行使阻却及其法律救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公司法》原来仅规定了不完整的股东直接诉讼制度,2005年12月1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公司法》作了大幅度的修订,这次修订除进一步完善了股东直接诉讼外,还首次正式引入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这堪称本次修订的一大亮点。
     股东派生诉讼的重要意义在于: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公司又因故未能提起诉讼时,法律授权公司股东代位行使公司的诉权,以期通过股东的诉讼达到维护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追究侵权人责任的目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国外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法律规范日趋合理、完善,在维护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公司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日益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国《公司法》引入该制度,使我国的公司立法更加科学合理,权利救济体系更加完整,顺应了公司法律实践的世界潮流。研究股东行使派生诉权的阻却因素及其法律救济,可以为进一步健全我国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提供有益的思路。
     然而,我国《公司法》第152条仅仅是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基础性规定,构建了该制度的框架,但却存在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的缺点。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在我国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股东行使派生诉权会遇到诸多阻却因素的影响。这些阻却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公司法》的规定过于粗疏,远未达到周延的状态。关于派生诉讼的一系列实体性和程序性规定尚处于空白状态,《民事诉讼法》也未针对派生诉讼的特点作出立法上的回应,按照现行规定,司法审判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题。立法上的不完善是阻却股东行使派生诉权的法律原因。其次,从股东自身来看,受传统厌讼法律文化的影响,加之“搭便车”心理的流行,在比较保护自身利益不同方式的成本后,我国公司股东可能会弃派生诉讼而求其它救济途径。最后,股东派生诉讼的对象一般是较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与行政权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派生诉讼中,为了避免诉讼给公司带来声誉及其它负面影响,行政权力有可能干预司法审判,使审判结果发生扭曲。一些腐败行为更可能使中小股东的努力付诸东流。
     美、英、德、日等国的股东派生诉讼既有共通的法理,在制度内容上又各具特色,在公司法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些国家成熟的立法例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要真正使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起到应有的作用,就应当在立法、司法方面作出必要的改进。一方面,在立法上,通过比较研究成熟立法例,进一步健全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明确各种实体性的规定,完善相应的程序性配套措施。既要认真考量、取舍成熟立法例的法理和具体内容,又要重视我国公司实践的本土环境,使引进的派生诉讼制度能够契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避免制度和现实发生脱节。另一方面,应当净化法治环境,彻底消除政企之间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牵连,使派生诉讼能够固守民商事案件的性质,确保法院能够独立、公正的审判。同时,在坚持法院中立裁判的前提下,应当适当发挥法院在调查取证、协调原告股东行动方面的积极作用,平衡双方当事人的诉讼能力。
Our company law just prescribed the shareholder direct action incompletelly before its modifying. The 18th meeting of T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Standing Committee modified the”company law”greatly on December 17, 2005. In addition to further perfecting the shareholder direct action, but also firstly official constracted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which can be a highlight of this revision.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When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are infringed, and the company is unable to initiate lawsuits, authorized by law,shareholders can take the subrogate right of action.,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and its shareholders ,and investigate the infringers’responsibility.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abroad,and legal regulations become more and more perfected,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safeguarding the company’s and small shareholders’rights and interests. Our "Company Law" introduce the system,can afford a complete system of rights protection for shareholders. Study on this topic is good for perfecting our relative law.
     But,the article 152 of our "Company Law" just construct the framework of the system,still too principled to operating in practice.When shareholders exercise their rights ,there will be a lot of obstacles . These obstacles include:firstly,the regulation about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is too simplistic,and "Civil Procedure Law"is also not involved in,so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will inevitably face many troubles.
     Imperfect legislation is the reason which will prevent shareholders exercising the right to take derivative action..Secondly,from the aspect of shareholders, impacted by th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of tired of disgusting suits,and the prevalence of "free-rider" psychological,after comparing the cost of the different ways to protect their own interests,shareholders of our country maybe abandon the shareholders derivative action and seek other means of relief. Finally, the targets of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generally are big companies, which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executive powers.In order to protect the company’s reputation, administrative power maybe interfere with the justice,and resulted in a miscarriage of justice.
     Th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Germany, 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 don’t only have common principle,but alao have special system separately. In practice, their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achieve good social effects.These countries’legislation provide us with a useful reference to further perfect our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If we want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to play its role fully,the legislation and justice must be necessary improved.In one hand,by studying representative legislations,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should be perfected from substantive aspect and procedural aspect. We should seriously consider and choose different legislations’principle and specific content, but also emphasize the native environment of our country’s companies,in order to enable shareholder derivative action to match with China's market economy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and avoid that legal system is disjointed with status.In the other hand,government and company should be seperate with each other thoroughly,to ensure that the courts can make independence and fair adjudgements.Meanwhile,the court sh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investigation of evidence and coordinating shareholders’cooperation,based on its neutral standpoint,to balance the parties’capacity of the proceedings.
引文
①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14页。
    ②施天涛著,《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431页。
    ①施天涛著《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435页。
    ①施天涛著《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433页。
    ②焦津洪,《论对持少数股份股东的法律保护》,载《中外法学》,1995年第4期,第38页。
    ①吴丽,《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及完善》,青岛大学法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胡滨、曹顺明,《股东派生诉讼的合理性基础与制度设计》,载《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第90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2条。
    ①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35~436页。
    ①施天涛著《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435~436页。
    ②参见《台湾“公司法”》第214条第1款。
    ③参见《德国股份公司法》第147条第1款。
    ④[韩]李哲松著,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518页。
    ①参见《日本国商法》第267条第1项。
    ②张民安著,《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504页。
    ③刘俊海著,《论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载王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7~104页。
    
    ①蔡立东,《论股东派诉中被告的范围》,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1期,第153页。
    ②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33页。
    ①刘凯湘,《股东代表诉讼的司法适用与立法完善—以<公司法>152条的解释为中心》,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第160页。
    ①蒋建湘著,《公司诉讼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96页。
    ①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350页。
    ②施天涛著,《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462页。
    ①[美]罗伯特·C.克拉克著,胡平,林长远,徐庆恒等译,《公司法则》,上海:中信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②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第69页。
    ①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第75页。
    ②许美丽,《论股东代位诉讼之和解以及撤回》,载《政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61卷,第340页。
    ③[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著,李存捧译,《公司法概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347页。
    ④吴建斌著,《日本公司法规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12页。
    ①周剑龙著,《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页。
    ①吴丽,《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及完善》,青岛大学法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参见《南方周末》,第1309期,2009年3月19日,A4版,《谁投了两高的反对票?》。
    ①施天涛著,《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455页。
    ①葛伟军著,《英国公司法原理与判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35~241页。
    ②葛伟军著,《英国公司法原理与判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第248页。
    ①刘俊海著,《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61~262页。
    ①施天涛著,《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469页。
    ②施天涛著,《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474页。
    ①胡晓静,《德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评析》,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3期,第137~138页。
    ①胡晓静,《德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评析》,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3期,第139页。
    ①胡晓静,《德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评析》,载《当代法学》,2007年第3期,第139页。
    ②关于日本商法典的条文,均引自卞耀武主编,付黎旭、吴民译,《日本国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①周剑龙,《日本公司法制现代化的股东代表诉讼》,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45页。
    ②梁德东,《论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刘俊海,《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比较研究(四)》,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977。
    ②刘俊海著,《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67页。
    ③刘俊海著,《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71。
    ④赵旭东主编,《新公司法制度设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433页。
    ①袁楠,《试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完善我国派生诉讼程序》,北京大学法学院2008硕士学位论文。
    ②刘俊海著,《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59页。
    ①刘俊海著,《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65~266页。
    ②白伶,《防止股东滥用代表诉讼的法律思考》,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刘俊海.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北京:2006
    [2]刘俊海.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刘俊海.论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王宝树.商事法论集(1),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施天涛.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赵旭东.新公司法制度设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6]赵旭东.公司法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张民安.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张民安.现代英美董事法律地位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蒋建湘.公司诉讼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0]周友苏.新公司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1]曹富国.少数股东保护与公司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艺出版社.2006
    [12] [美]罗伯特·C.克拉克.公司法则.胡平,林长远,徐庆恒等译.上海:中信出版社,1999
    [13] [美]罗伯特·W·汉密尔顿.公司法概要.李存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吴建斌.日本公司法规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5]葛伟军.英国公司法原理与判例.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16] [德]莱塞尔、[德]吕迪格·法伊尔,高晓军、单晓光、刘晓海、方晓敏,等.德国资合公司法(第3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7] [韩]李哲松.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8]沈四宝.最新美国标准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9]左羽.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0]付黎旭、吴民.日本国商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1]于敏、杨东.最新日本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2]贾红梅、郑冲.德国股份公司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3]周剑龙.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4]胡滨、曹顺明.股东派生诉讼的合理性基础与制度设计.法学研究,2004,4:92~103
    [25]刘凯湘.股东代表诉讼的司法适用与立法完善—以<公司法>152条的解释为中心.中国法学.2008,4:157~166
    [26]许美丽.论股东代位诉讼之和解以及撤回.政大法律评论(台湾),1999(61):340
    [27]蔡立东.论股东派诉中被告的范围.当代法学.2007,21(1):153~159
    [28]蔡元庆.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的地位和作用—以美国特别诉讼委员会制度为中心.中外法学.2006,4:455~458
    [29]甘培忠.论股东派生诉讼在中国的有效适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9(5):18~25
    [30]周剑龙.日本公司法制现代化的股东代表诉讼.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3:43~48
    [31]胡晓静.德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评析.当代法学.2007,3:137~138
    [32]曾培芳、盛建明.英国公司法中的派生诉讼初探——少数股东的权利救济之一.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68~74
    [33]焦津洪.论对持少数股份股东的法律保护.中外法学.1995,4:34~40
    [34]石少侠.论股东诉讼与股权保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2:60~63
    [35]王海蓉.股东诉权的程序保障.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24~129
    [36]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03,2:75~87
    [37]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法学研究.1998,2:69~75
    [38]梁德东.论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
    [39]袁楠.试论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完善我国派生诉讼程序.[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法学院.2008
    [40]林建权.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的原理与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
    [41]侯海燕.我国股东派生诉讼机制完善研究——以美国派生诉讼为视角.[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2008
    [42]王刚.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7
    [43]陶渊.公司治理视角中的股东派生诉讼.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07
    [44]吴丽.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及完善:[硕士学位论文].青岛:青岛大学法学院,2007
    [45]王稚群.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法学院.2006
    [46]白伶.防止股东滥用代表诉讼的法律思考.[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6
    [47]张新国.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6.
    [48]谢海波.论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原告.[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2006
    [49]徐纯先.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05
    [50]刘俊海.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比较研究(一) .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842
    [51]刘俊海.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比较研究(二) .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843
    [52]刘俊海.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比较研究(三) .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863
    [53]刘俊海.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比较研究(四) .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977
    [54]刘俊海.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比较研究(五) .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978
    [55]王欣新.股东代表诉讼的资格问题. http://www2.ccelaws.com/int/artpage/2/art_1879.htm
    [56]李寿双.寰岛雄鹰诉兴安证券案(中国首例司法认可的股东代表诉讼)评析. http://www2.ccelaws.com/int/artpage/3/art_4419.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