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身体、知识、叙事—《金瓶梅词话》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认为作为当时社会生活与思潮变化发展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金瓶梅词话》以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对时代中正在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巨变,作出了罕见的“深描”。本文努力的方向,是尝试将这部小说文本中的身体呈现与晚明《五车拔锦》、《三台万用正宗》等民间日用类书及其背后更为广阔的晚明商业出版业之间建立联系。此类书籍的诸多门类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身体的知识,与“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金瓶梅词话》存在深层关联:首先,二者因分享了共同的传统知识母体而存在共生与同构关系;其次,在晚明民间日用类书中以知识的面目出现的身体信息在小说中以叙事形式出现,并发挥不同的叙事作用,参与小说的身体建构;再次,小说家以叙事的方式提出了身体、欲望、人的身份与局限的问题,并拓展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艺术表现的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首先,因本文需从身体维度入手,一方面解读小说情节,另一方面发掘晚明民间日用类书中的身体材料,因此身体理论将成为本文最重要的理论资源。西方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围绕身体进行的思考都成为必不可少的“他者”,经由它们,为从身体角度对作为中国传统小说文本的《金瓶梅词话》进行解读、在晚明民间日用类书中重新发现原本习以为常的资源,打开了思路。二是注意自觉运用身体视角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三是尝试跨学科的研究路径。
     绪论介绍金学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金瓶梅词话》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明确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梳理论题背后的理论与材料支持。
     主体共三章。第一章《晚明商业出版与<金瓶梅词话)》为总起。第一节尝试分析这部小说的题材转向发生的原因,即这种转向可视为小说叙事对私人生活领域—身体的入侵,就文学与明代中晚期社会发展状态而论,小说表现领域的转变与小说由口头流传、世代累积而成转到书面表达、作家个人创作有关,背后是小说创作与接受都由公共转为私人隐秘领域这一变化的影响,而这一变化得以形成的过程中发达的印刷出版业的因素不可忽视。第二节尝试借用福柯的“知识型”概念来解释属于晚明中下层百姓知识来源的通俗日用类书和被称为“众书之书”的《金瓶梅词话》的关系,指出这部小说与晚明民间日用类书分享共同的、晚明中西交流发生之前的传统知识系统,对于身体的叙事表现与利用与当时关于身体的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同时背后还隐藏着知识的快速增长与人的欲望的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章《身体经济、作为知识的性与家庭危机》分三节。第一节《(金瓶梅词话>中的身体交换与金钱逻辑》通过探讨晚明日用类书中风月场知识体现的金钱逻辑如何在小说中得到体现,既塑形了小说中关于妓院关系的描写,更将这一特定空间的身体交换与金钱逻辑渗透入了家庭关系,揭开金钱力量对原有社会等级和家庭生活的冲击。第二节《从晚明生育知识看(金瓶梅词话)的求子之战》借助晚明日用类书和其他医学材料中的生育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小说中围绕生育问题展开的情节和叙事设计,认为小说中提出了对求子手段正当性的质疑。第三节《小说中身体与药之隐喻关系》围绕小说中西门庆获得胡僧赠药的情节展开,指出“药”这一元素在小说中对于叙事具有结构性的作用,并且体现了小说中国家、人物以病体形象出现的隐喻。
     第三章《(金瓶梅词话)中的疾病叙事》考察小说中人物的疾病死亡问题与晚明医书和民间日用类书中的正规医学和民间医疗知识的关系,以及小说在描摹身体这一维度时进行的叙事开拓。第一节《李瓶儿的病症及其医学阐释》是将小说中对李瓶儿所得怪病的阐释放在明代医学材料背景下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包含两种不相容的医学理念和阐释话语,而这在作者笔下发挥了特定叙事作用。第二节《病体的文学呈现及其医学合理化》认为李瓶儿与西门庆由病入死的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充足的明代医学知识,而且可能借用了明代医学案例的叙事模式,并运用人类学观念来看待二人流失型的死亡。第三节《惊风症与官哥之死的人为性》分析官哥因惊风症夭折这一事件中致病与诊疗中的人为性,鬼魅叙事与晚明日用类书中法病门的同构关系,《金瓶梅词话》描写婴儿死亡对于小说叙述的开拓。第四节《小说的疾病死亡设计和叙事学意义》考察小说家设定人物结局的方式,与之前的三大奇书相比,《金瓶梅词话》的特点一是制造死亡日常氛围,二是拥有理性叙事和鬼魅叙事或神秘性叙事两个层面,三是既遵循正统道德的要求对某些人物设计惩罚性结局,又试图开辟摆脱正统思想控制的可能途径。
     本文认为《金瓶梅词话》中身体语言的爆炸是当时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小说对身体的表现使小说叙事的边界发生了改变。
This study aims to illustrate that as an intrinsic part of the social and mental changes, Jin Ping Mei cihua(金瓶梅词话) creates a rare "thick description" of the vicissitudes of its time.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relate body exposures in this text to daily encyclopedias in Late Ming such as Wu che ba jin (五车拔锦) and Santai wanyong zhengzong (三台万用正宗), as well as to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n this period, in order to illuminate the episteme relationship of them. Daily encyclopedias in Late Ming, which provide much information about the human body, have a deep connection with this encyclopedical novel Jin Ping Mei cihua. Firstly, the two are isomorphic since they share the same tradition of knowledge. Secondly,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human body in daily encyclopedi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narrative. Thirdly, the novelist tries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body, desire, identity and limitations by narrating, opening up new ways of writing saga novels in ancient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is dissertation employs multipl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novel Jin Ping Mei, among which body theori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s. We need to draw from these theories both to explain the plots of the novel better and to dig out information about the human body in daily encyclopedias in Late Ming. All reflections on the human body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philosophy, history,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are essential to our survey. Only through these perspectives from the "other" could we find new ways to interpret this traditional text Jin Ping Mei cihua, and take notice of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in daily encyclopedias which we used to ignor. In the second place, this dissertation peruses the text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about the human body. And in the last place, we have tried to employ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The introduction part outlines the research which has been done to Jin Ping Mei cihua,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issue of body, making clear the research subject, methodology, theoretical resources and reference materials.
     The main part has been seperat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one is "Publishing industry in Late Ming and Jin Ping Mei cihua". Focusing on body narratives, this chapter reexamines the position of Jin Ping Mei cihua in the history of zhanghui novels in Ming and Qing; and how is it related to the issue of its turn of theme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sperous publishing industry in Late Ming, the privatization of vision and read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urn of the themes made by Jin Ping Mei cihua, and the latter has a profound episteme relationship with daily encyclopedias in Late Ming. The first section tries to explain why the themes of this novel has changed. And a tentative answer is that this turn can be seen as an intrusion of the narrative novel to people's private life and body.
     The second chapter entitled "Body economics, sex as knowledge and family crisis" includes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Body exchange and money logic in Jin Ping Mei cihua" focuses mainly on money logic reflected by knowledge about brothels in daily encyclopedias in Late M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life both in brothels and one's household. The second section is about "Endeavors to conceive an heir in Jin Ping Mei cihu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rtility knowledge in Late Ming". And the third section deals with the "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medicine in Jin Ping Mei cihua".
     The third chapter "Narratives of diseases in Jin Ping Mei" investigates how people get sick and die in this novel. The focus 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nowledge in medical books, daily encyclopedias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novel. The first section "The symptom of Li Pinger' disease and its medical interpretation" explores two sorts of contradicting medical ideas and interpreting discourses. The second section "Literary expression of disease and its justification in medicine" indicates that the deaths of Li Pinger and Xi Menqing can be totally explained in accurate medical terms. The third "Infantile convulsion and the human interference with the death of Guange"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superstitions in Late Ming and the actual cause of the baby's death. The fourth section "Plots of disease and death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narratives" explores how people end their lives in this novel. Compared to three other master works before Jin Ping Mei cihua, people's life are ended in more reasonable way in this latter one. It has created an appropriate ambience, furnishes with both reasonable narratives and ghostic narratives, and incorporates moral didactics while defiant from moralistic bias subtly.
     This dissertation has shown that the language explosion of body in Jin Ping Mei cihua is part of the changes happening in its society. The description of body in this novel has explored the frontier of narrative for Chinese novels.
引文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修订版,第186-195页。
    2 黄庆萱:《<金瓶梅审探>序》,魏子云:《金瓶梅审探》,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第1版,第1页。3 据2014年5月19日的检索结果,以“金瓶梅”为主题的论文有2837篇,篇名包含“金瓶梅”的有2809篇。笔者注意到:专著类以文学研究为主,而近年引用率较高的“金学”研究论文中,语言研究占了不小的比例。再如,114篇以“金瓶梅”为研究主题的硕博论文中,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只有3篇,分别是:霍现俊《<金瓶梅>艺术论要》(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张明远《<金瓶梅>诠释史论》(山东大学,2010年)和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另有国家图书馆收藏海内外以《金瓶梅》为主题进行文学研究的硕博论文37篇,其中博士论文7篇,除霍现俊之外,另有叶桂桐《<金瓶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杨彬《崇祯本<金瓶梅>研究》(复旦大学,2002年)、刘耳《<金瓶梅词话>成书过程新探》(哈尔滨师范大学,2003年)、[日]木村淳哉《中国明代四大小说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复旦大学,2009年)、李欣伦《<金瓶梅>之身体感知与性别辩证:一个跨文本与汉字阅读观的建构》(台湾“中央大学”,2009年)和辛银美《<金瓶梅>中的婚嫁礼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4 笔者对国外金学研究的关注集中在英语写作的研究成果,尤其是美国学界的动向,可惜未能涵盖法语、德语等其他西方语种对《金瓶梅》的研究。
    5 据2014年5月19日的检索结果,篇名包含“金瓶梅”的专题论文有238篇,专著28部,如[日]荒木猛:《金瓶梅研究》,京都:思文阁,2009年3月第1版;[日]日下翠:《金瓶梅:天下第一の奇书》,东京:中央公论社,1996年7月第1版。
    6 吴敢:《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7 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学术评论》,2003年第1期,第60-70页。
    1 张翠丽、张进德:《<金瓶梅)研究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黄霖、杜明德主编:《<金瓶梅)与临清-第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6月第1版,第44页。
    2 宁宗一:《我对近年(金瓶梅)研究方法之反思》,《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第86—93页。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6—39页。
    2 参见候会:《食货金瓶梅——从吃饭穿衣看晚明人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王启忠著:《(金瓶梅)价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跃进著:《金瓶梅中商人形象透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许建平:《(金瓶梅>货币流通质态与成书年代补证》,《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第141—143页;郑铁生:《(金瓶梅>与白银货币化》,《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第267—279页;张准:《从(金瓶梅>看明代后期白银流通及购买力》,《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37—40页,等。
    1 对西方传统中身体观念演变的清晰梳理,参见汪民安、陈永国:《身体转向》,《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第36-44页。
    2 [法]乔治·维加埃罗主编:《身体的历史(卷一):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张竝、赵济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第126页。
    3 汪民安、陈永国:《身体转向》,《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第36-44页。
    4 [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第1 版,第3页。
    1 [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第5页。
    2 [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第54页。
    3 参见Punday, Narrative Bodies:Toward a Corporeal Narratology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3); Rene Girard, Deceit, Desire, and the Novel:Self and Other in Literary Structure, trans. Yvonne Freccero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Peter Brooks, Reading for the Plot: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eter Brooks, Body Work: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 参见汪民安、陈永国主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著如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月第1版;李白芬:《现代性体验与身份认同:中国现代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3月第1版。
    5 参见魏红艳:《<金瓶梅>身体文化研究》,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冯文楼:《身体的敞开与性别的改造——(金瓶梅)身体叙事的释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2—39页;刘衍青:《(金瓶梅>身体书写的生命内涵——以潘金莲、李瓶儿为例》,《名作欣赏》,2010年第10期,第59—61页;刘衍青:《(金瓶梅>身体书写的文学价值,《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第36—38页;魏红艳、高益荣:《论(金瓶梅>中服饰与身体的文化关系》,《渭南师 范学报》,2008年第1期,第47—49页。
    1 孙逊、詹丹:《漫说金瓶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8—14页。
    2 杨宗红:《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疾病叙事的理学隐喻》,《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2期,第71—80页。
    3 张玉平:《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疾病描写》,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Naifei Ding, Obscene Things: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
    4 李欣伦:《<金瓶梅>之身体感知与性别辩证:一个跨文本与汉字阅读观的建构》,博士论文,台湾“中央大学”,2009年。
    1 Ning Ma, "From Material to Romantic Egoism:A Comparativ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European Novels, 1500-1800" (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2008).
    2 这一章经缩写已发表于《比较文学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并获得了2007-2008年度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和《比较文学研究》评选的A·欧文·奥尔德里奇奖。Ning Ma,“When Robinson CrusoeMeets Ximen Qing:Material Egoism in the First Chinese and English Novel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6, no.3 (2009):443-466.
    1 Sarah Dauncey, "Bonding, Benevolence, Barter and Bribery:Female Gift-Giving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the Jin Ping Mei" Nannu: Men, Women & Gender in Early & Imperial China 5, no.2 (2003):203-239.
    1 Sophie Volpp, "The Gift of a Python Robe:The Circulation of Objects in Jin Ping Me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5, no.1 (2005):133-158.
    2 Tina Lu, "Jinpingmei and the Bounds of Community," in Accidental Incest, Filial Cannibalism, 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175-200.
    1 关于这批民间日用类书的书名、收藏处、卷册数、类目内容版等信息,详见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7月第1版,第641—659页。这批书籍之所以被划为一类,是从刻印者、书名、排版方式、印制质量、类目内容等方面来判断所得出的结论。其中主要书籍的介绍,详见[日]酒井忠夫:《中国日用类书史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2011年1月第1版,第101—144页。
    2 详见[日]酒井忠夫:《中国日用类书史の研究》,第103页;吴蕙芳:《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10月第1版,第34页。
    3 关于这类型书籍的目标读者群的讨论,可参见商伟:《口常生活世界的形成与建构——<金瓶梅词话>与口用类书》,王翎译,胡晓真、王鸿泰主编:《口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第1版,第367页注17。
    4 吴蕙芳:《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第11页。
    1 关于民间日用类书的渊源与发展,参见吴蕙芳:《民间日用类书的渊源与发展》,《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8期,2001年5月,第1—28页;吴蕙芳:《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第一章《“日用”与“类书”的结合——从<事林广记)到<万事不求人)》,第11—54页。在这一章中吴蕙芳还对“日用类书”与“民间日用类书”两个概念做了梳理,认为二者涵盖的书籍种类不同,前者涵盖明清至民国所有专科性和综合性的日用生活内容书籍,后者专指其中综合性的家庭百科全书式书籍。本文因此采取后一名称来指称所讨论的这自成一类的特殊印刷品,更确切地讲:即现存的35部福建版日用类书。此类书籍清代起统称为“万宝全书”,吴氏亦用该词来指称所有明清至民国的所有民间日用类书,但鉴于明代此类书籍的命名情况更为复杂、并未统一,因而在本论文中不采用这一说法。
    2 [日]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研究:奴隶农奴法·家族村落法》,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岩波书店,1962年3月第1版。
    3 [日]酒井忠夫:《元明时代の日用类书とその教育史的意羲》,《日本の教育史学》,1958年第1期,第67—94页;[日]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类书と庶民教育》,林友春编:《近世中国教育史研究:その文教政策と庶民教育》,东京:国土社,1958年3月第1版,第25—154页。
    4 [日]小川阳一:《明清小说研究と日用类书》,《东北大学教養部纪要》,第54号,1990年;《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东京:研文出版,1995年10月第1版。
    5 [日]坂出祥伸:《明代[日用类书 医学门について》,《中国思想研究:医藥养生·科学思想篇》,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1999年9月第1版,第297页注1。
    6 除了上述两位学者分别在法制史和教育史领域的研究外,还可参见:寺田隆信:《明清时代の商業书について》,《明代史研究》,第22期,1994年4月;寺田隆信:《山西商人の研究:明代にぉける商人ぉょび商业资本》,京都:京都大学文学部内东洋史研究会,1972年11月第1版;本田精一:《宋元明代にける童算术教育》,《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第22号,1994年1月,第37—72页;本田精一:《[三台万用正宗]算法门と商业算术》,《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第23号,1995年1月,第87—125页;谷井俊仁:《路程书の时代》,小野和子编:《明末清初の社会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6年3月第1版,第415—455页;斯波羲信:《新刻客商—竟醒迷天下水陸路程について》,《东洋学论集》,京都:朋友书店,1979年12月第1版,第903—918页。其他学者还有森田明、水野正明、山根幸夫等。
    7 美国学界研究者主要有罗友枝(Evelyn Sakakida Rawski)、许舒(James Hayes)和商伟,参见:Evelyn S. Rawski, "Economic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Late Imperial Culture,"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3-33; James Hayes, "Specialists and Written Materials in the Village World,"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75-111; Shang Wei, "Jin Ping Mei and Late Ming Print Culture," In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ed. Judith T. Zeitlin, Lydia Liu, and Ellen Widmer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187-238; Shang Wei, "The Making of the Everyday World:Jin Ping Mei cihua and Encyclopedias for Daily Use," in Dynastic Crisis andCultural Innovation,63—92。台湾学除吴蕙芳外,还有王尔敏、王正华、罗丽馨等。参见王尔敏:《传统中国庶民日常生活情节》,《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第149—176页;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7月第1版;王正华:《生活、知识与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类书”与其书画门》,胡晓真、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第283—358页。大陆学者主要有韩大成、杨止泰、陈学文、王振忠、尤陈俊等,参见陈学文:《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3月第1版;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间日用类书(目录十六条)为例》,胡晓真、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第389—470页;尤陈俊:《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1 [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东京:研文出版,1995年10月第1版。
    1 商伟:《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与建构——(金瓶梅词话)与日用类书》,胡晓真、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第359—388页。
    1 Shang Wei, "Jin Ping Mei and Late Ming Print Culture," 187-238.
    1 关于《金瓶梅》的版本研究,参见Patrick Hanan, "The Text of the Chin P'ing Mei," Asia Major, n. s.,9, no.1(1962):1-57。中译:[美]韩南:《<金瓶梅>的版本及其他》,见[美]韩南:《韩南中国小说论集》,王秋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61-222页。亦有学者将《金瓶梅》版本分为原本和改订本两个系统。
    2 参见笑笑生:明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影印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年8月第1版;《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台北:里仁书局,2011年9月修订1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闫昭典、王汝梅、孙言诚、赵炳南校点,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7月修订版;《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王汝梅校注,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2版等。
    3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东京:汲古书院,1998-2003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室编:《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因对“日用类书”概念的理解不同,此影印版收入的材料包括专科性和综合性的民间日用类书,而日本学者编辑的《中国日用类书集成》所选皆为综合性民间日用类书,且影印质量更佳。
    1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参阅刘天振:《明代通俗类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12月第1版。
    2 Kuriyama Shigehisa,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Zone Books,1999)中译:[日]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陈信宏、张轩辞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Charlotte Furth, A Flourishing Yin: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960-1665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中译:[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甄橙主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1 见吴晗:《(金瓶梅)的作者时代及社会背景》,周钧韬编:《金瓶梅研究资料续编: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第94—129页。
    2 吴敢:《(金瓶梅)研究的悬案余论争》,黄霖、杜明德主编:《(金瓶梅)与临清——第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6页。在其《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一书中,他列出了学界提出的57位可能人选,参看吴敢:《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第33—43页。
    1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参见[美]韩南:《(金瓶梅>探源》,《韩南中国小说论集》,王秋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242—245页。
    1 参见[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第227—242页;陈东有:《<金瓶梅词话)相而断语考辨》,《金瓶梅研究》,第4辑,1993年7月,第122—132页。
    2 李贽:《焚书》卷一,《答邓石阳》,《李贽文集》(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第4页。
    3 李贽:《焚书》卷三,《童心说》,《李贽文集》(第一卷),第92页。
    4 袁宏道:《觞政》,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79页。
    5 关于余象斗生平与刻书的概况,参见萧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上、中、下),《文献》,1984年6 月,第21辑,第230—245页:1984年12月,第22辑,第195—216页;1985年1月,第1期,第236—250贞;霍艳芳:《余象斗刻书考略》,《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06期,第28—30贞。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189页。
    2 [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黄晓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第97一111,180,193—197,164—165页。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1版,第1页。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1月第1版,第331页。
    2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第15页。
    3 邹建林:《肉身化的视觉——尼采与传统视觉理论以及19世纪生理学视觉理论的关系》,《美苑》,2004年第5期,第11—12页。
    4 [法]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方琳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第269—270页。
    5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第439页。
    1 张岱:《陶庵梦忆》,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第721页。
    2 [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307贞。
    3 [英]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第1版,第221—222页。
    4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364—365页。
    5 [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第307贞。
    6 瓦特提醒我们注意17—18世纪英国人住宅空间变化、城市郊区化和邮政能力提高、妇女读写能力的普及等因素与小说发展史上理查逊用书信体形式来表现私人生活和揭示人物心灵之间的关联。参见[英]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第196—235页。
    1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9页。
    1 胡道静:《元至顺刊本(事林广记)解题》,《农书·农史论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第236页。
    2 吴蕙芳认为明清各版综合性民间日用类书在书面大小上不一致。但根据她在《附录:明清时期各版(万宝全书>目录》中所提供的数据,笔者认为明代各版在大小上基本保持在(21.3-26.5cm)×(12.8-16.4cm)的水平,面积相近。入清以后此类书籍无论在外观上还是内容上均发生了变化,需要细致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而将晚明近五十年中生产的民间日用类书与有清一代生产的同类书籍放在一起,往往会忽略晚明类书的一些重要特点。具体可参看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第641—673页。
    3 关于《事林广记》发展至晚明民间日用类书的过程之深入梳理,可参阅[日]酒井忠夫:《中国日用颊害史の研究》,第5—8章。
    4 [日]酒井忠夫:《序言——日用类书と仁井田陛博士》,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口用类书集成》第1册,东京:汲古书院,1999年6月第1版,第1—2页。
    5 参见吴蕙芳:《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第1—32页。
    6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第383页。
    1 余象斗:《类聚三台万用正宗引》,[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3册,《三台万用正宗》(1),东京:汲占书院,2000年7月第1版,第5页。
    2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一一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月第1版,第185页。3 [日]酒井忠夫:《中国日用类书史の研究》,第8章。
    1 戴克瑜和唐建华以宋代的《太平御览》为例,认为该书内容大体承袭前代类书,取天、地、人、事、物的次序而成,见戴克瑜、唐建华主编,《类书的沿革》,第45页;吴蕙芳:《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第131页。
    2[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知识社会史——从古腾堡到狄德罗》,贾士蘅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66—167页。
    3 余象斗:《三台万用正宗》封面题辞,[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3册,《三台万用正宗》(1),东京:汲古书院,2000年7月第1版,第4页。
    1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2版,第249页。
    2 王民安:《福柯的界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第57页。
    3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第249页。
    4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第24页。
    5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第23—26页。
    [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第44页。
    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台北:里仁书局,2009年2月25日修订1版,第十九回,第261页。下文引小说词话本均只写明回目与页码。
    1 商伟:《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与建构——<金瓶梅词话>与日用类书》,胡晓真、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第366页。
    1 尤陈俊:《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讼学传播——以讼师秘本与日用类书为中心的考察》,《法学》,2007年第3期,第71—80页。
    1 [美]罗宾·R.沃霍尔:《新叙事:现实主义小说和当代电影怎样表达不可叙述之事》,[美] 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
    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41—256页。
    1 参见[美]宇文所安:《浪漫传奇》,《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陈引驰、陈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105—121页。
    2 之前学者对《金瓶梅》中身体与经济交换关系的研究,参见Katherine Carlitz, The Rhetoric of Chin P'ing Mei (Bloomington:U of Indiana P,1986),48-49; Indira Satyendra, "Metaphors of the Body:The Sexual Economy of the Chin P'ing Mei t'zu-hua,"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15 (1993):93-96; Ning Ma, "When Robinson Crusoe Meets Ximen Qing:Material Egoism in the First Chinese and English Novel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6, no.3 (2009):455-459。
    3 Shang Wei, "Jin Ping Mei and Late Ming Print Culture," In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ed. Judith T. Zeitlin et al.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217.
    1 第十二回,第151页。
    2 当时另有春宫图册亦以《风月机关》为名。
    3 [日]小川阳一:《明代の遊郭事情風月机关》,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3月第1版,序第2页,第155页。
    1 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第620页。
    2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东京:汲古书院,2000年9月第1版,第294、298、317、322、326、327、343页。《三台万用正宗》、《五车拔锦》、《万书渊海》、《五车万宝全书》、《万用正宗不求人》、《妙锦万宝全书》均有相同内容,偶有异文而已,本文只引第一种类书所载为例。
    1 第十一回、十二回,第144—151页。
    2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第312页。
    3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第321—322页。
    4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第332页。5 第十五回,第207页。
    6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第319页。
    7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第313页。
    1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一商旅门,第305—311页。
    2 第三十二回,第459页。
    3 具体章节在第八、六十一和七十八回。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415页。
    4 第八回出现这一情节时潘金莲与西门庆非婚姻关系。
    5 第三十八、三十九回,第558—570页。
    6 第六十六、六十七、七十四、七十五回。
    7 第三回,第39页。
    1 第二十二回,第313页:第三十九、第570页;六十五回,第1043页。
    2 第四十二回,第622页。
    3 第五十九回,第921页。4 这些情绪在第八回潘金莲让玳安转交西门庆的《寄生草》一曲中“你今果是负了奴心,不来还我香罗帕”和弹琵琶所唱《绵搭絮》中不断出现“负情”,以及见面后称呼西门庆“贼负心的”,赠西门庆的簪儿上级着的“奴有并头莲赠与君关髻。凡事同头上切勿轻相弃”诗句等等,无不体现这种对情人不可变心的要求。这在第三十八回潘金莲雪夜弹琵琶所唱曲子中又得到呼应。
    1 第四十回,第600—601页。
    2 谢肇淛:《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46页。
    1 第五十回,第744页。
    2 布尔迪厄提醒我们注意文化中具有社会等级区隔意义的标志,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文化实践和符号交流所体现的趣味倾向都表现出行动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品味是对分配的实际控制,它使感觉或直觉一个在社会空间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可能(或不可能)遭遇什么、因而适台什么成为可能。它作为一种社会导向、一种‘对个人位置的感知’而发生作用,引导社会空间中特定位置的占有者走向适合其特性的社会地位,走向适合位置占有者的实践或商品。考虑到被选择的实践或事物在社会空间中的分布,以及其他人所具有的商品和群体间对应关系的实践知识,品味意味着一种对它们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实际预期。”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in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466-467.
    1 第二十回,第284—290页。
    2 第七十二回,第279页。3 孟玉楼“心内暗度:“况男子汉已死,奴身边又无所出。虽故大娘有孩儿,到明口长大了各肉儿各疼归他娘去了闪的我树倒无阴竹篮儿打水。”又见月娘自有了孝哥儿,心肠儿都改变,不似往时。“我不如往前进一步,寻上个叶落归根之处,还只顾傻傻的守些甚么?倒没的耽阁了奴的青春,辜负了奴的年少。”第九十一回,第1546页。
    1 第三十九回,第588页。
    2 日本学者泽田瑞穗认为《金瓶梅》的这段十月成胎的说法引用了《五祖黄梅宝卷》的内容。小川阳一将《金瓶梅》与《五车拔锦》、民国版《五祖黄梅宝卷》三者内容异同进行进一步细致比照,认为后世的《五祖黄梅宝卷》是综合了《金瓶梅》和《五车拔锦》两个系统的《十月胎形说》而成的。参见[日]泽田瑞穗:《[金瓶梅词话]所引の宝卷について》,《中国文学报》,第5期,1956年10月;[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第37—41页。
    3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害集成》第2册,《五车拔锦》卷十九保婴门,东京:汲古书院,1999年9月第1版,第146—155页。4 第八十五回,第1459页。
    1 第四十回,第594页。
    2 第五十三回,第803—804页。
    3 [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第265—267页。
    4 “壬子丸:此丸服之,不过半月一月有孕。试之屡验。吴茱萸、白芨、白蔹、白茯苓各一两,牛膝五钱,细辛五分,菖蒲、白附子、当归各少许,厚朴、桂心、没药、人参各四两,乳香三X。右为系末、炼蜜丸、用壬子日修合,如红子大。每服十丸有效。若男子服,补益;若孕妇服之,即生双胎。空心好酒送下。无夫妇者,不可服。”[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2册,《五车拔锦》卷十九保婴门,第158-159页。
    5 诸晚明民间日用类书的此类具体内容大同小异,如《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八胎产门中有一栏目“种子奇方”。见[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八胎产门,第569-572页。 第五十三回,第807页。
    2 [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第269页。
    3 第五十九回,第929页。除“壬子日”这一日期之外,这段文字中还包含了其他明代流行的命理知识,与叙事设计密切相关。
    1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2册,《五车拔锦》卷十几保婴门,第131—132页。
    2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2册,《五车拔锦》卷十九保婴门,第144—145页。
    3 秦修容整理:《会评会校本金瓶梅》,第五十三回,第717页。
    1 [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第156、158-159页,第191页,第168注57。
    2 第四十九回,第736页。
    3 第五十三回,第811页。
    4 第五十回,第741页。
    5 第四十九回,第735页。
    6 张竹坡第五十回回评:“而薛姑子特于梵僧相对也。信乎!此回文字乃作者欲收拾以上笔墨,作下五十回结果之计也。上五十回是因,下五十回是果。”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第505页。
    7 第五十回,第742页。
    1 “补天丸;[治气血虚甚者]紫荷车[一其即胞衣。本草及古方不同,不分男女。今则男用女初胎,女用男初胎者为上。若壮盛妇人者,俱可用加以补肾丸药。川黄柏[酒炒]、龟板[煮各三两]、杜仲[炒]、牛膝[酒洗各二两]、陈皮[一两]、干姜[五钱],五味子[一两]。右为细末,将紫荷车洗净,布绞干,入药捣,匀焙干,再为末,酒打米糊为丸,将紫河车蒸熟捣末。但虚劳者,当以骨蒸药加减,下部虚用补血药犹妙。一方用侧叶乌药叶首乌叶,俱酒浸蒸热曝干为末丸,亦名补肾丸。同紫荷车为丸服之。”[日]酒井忠夫监修,坂陋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六医学门,《经验良方》,第489—490页。
    2 第五十回,第752页。
    3 谢肇淿:《五杂俎》,第91—92页。
    1 第五十回,第752页;第七十三回,第1204页。
    2 如何建军通过讨论烧夜香这一仪式在汉唐以来的文学传统中的色情意味,分析张竹坡对《金瓶梅》中吴月娘这一人物的评价的正当性和小说叙事在对其性格进行描写时所透露的弦外之音。参见Jianjun He,"Burning Incense at Night:A Reading of Wu Yueniang in Jin Ping Mei"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29(2007):85-103.
    3 第二十一回,第289—290页。
    4 第五十回,第751页;第七十三回,第1204页。
    5 第五十三回,第804页。
    6 第七十三回,第1204页。
    7 这种“转女为男法”具体方法是“受妊之后,用弓弦一条绛囊,盛带妇人左臂近肩,垂系腰下,满百日去之。”或“雄黄一两綘绛囊,盛带左边斧一把,置产妇床头,仍置刃床下,勿令人知。”[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害集成》第2册,《五车拔锦》卷十九保婴门,第159页。
    1 第七十五回,第1271—1277页。
    2 第七十六回,第1283页。
    3 第七十六回,第1284页。
    1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2册,《五车拔锦》卷十九保婴门,第132页。
    2 可见《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八《胎产门》,《妊娠脉诀歌》、《恶阻论治》等。[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害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八《胎产门》,第569—571页。
    3 第八十五回,第1460页。
    4 第三十三回,第478页。
    5 第八十五回,第1461页。 [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第153页。
    2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2版,第878页。
    3 第八十五回,第1459页。
    4 第四十六回,第689页。
    1 第三十回,第432—433页;第七十九回,第1391—1392页。
    2 第三十回,第431页。
    1 第四十九回,第735—739页。
    [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 第319—320页。
    [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沈亨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第1版,第115—128页。
    [美]韩南:《<金瓶梅)探源》,《韩南中国小说论集》,王秋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242—245页。
    2 [美]韩南:《(金瓶梅)探源》,《韩南中国小说论集》,261页。
    1 第四十九回回末诗“饶你化身千百化,一身还有一身愁”,绣像本眉评“细看此僧,却像何物”,“和尚举止,与阳物原差不远”,以及张竹坡的行评“一部万言人物,此僧独显然写出”,实际都点明了这一点。参见秦修容整理:《会评会校本金瓶梅》,第656页。
    2 第四十九回,第739页。
    3 张竹坡:第四十九回回评,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第505页。
    1 第五十九回,第919页。
    2 第五十三回,第811页。3 [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第264页。
    1 上述混乱情况实际上更适合称为拟乱伦(pseudo-incestuous)关系。参见[美]浦安迪:《(金瓶梅>与<红楼梦>中的乱伦问题》,《浦安迪自选集》,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2月第1版,第160—183页。
    2 第十七回,第230—231页。
    1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41页。
    2 第十七回,第234页。
    3 第十七回,第234页。
    [日]小川阳一:《口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第307—311页。
    [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第129—133页。
    [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第141页。
    1 江瓘:《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47页。
    2 俞震:《古今医案按》,卷五,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39页。
    3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第2793页。
    4 武之望:《济阴纲目》,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1—2页。
    1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第55页。
    2 张竹坡:第十七回回评,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第474页。
    3 第五十九回,第926页;第六十回,第938页;第六十二回,第978页。
    4 第七十一回,第1164—1165页。
    1 武之望:《济阴纲目》,第1页。
    2 江瓘:《名医类案》,第244页。
    3 武之望:《济阴纲目》,第1—2页。
    4 此处受桑塔格将肺结核视为“热情病”而将癌症视为“压抑病”的启发。见[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第20—24页。
    5 第十九回,第268页。
    6 张竹坡:第十七回回评,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第474页。
    1 [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第53页。
    2 第五十三回,第802页。此语在《金瓶梅》中亦多用在形容男女关系。
    3 第五十四回,第841页。
    4 第六十一回,第966页。
    5 第六十一回,第969页。
    1 江瓘:《名医类案》,第227页。
    2 第六十一回,第965页。
    1 第六十回,第937—938页。
    2 第六十二回,第977页。
    3 第六十二回,第995页。
    4 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第4页。
    5 不少研究者注意到李瓶儿与“瓶”这一物象的关系:她出生之时家中获赠鱼瓶,因而得名;怀抱宝瓶嫁入西门家;生卒日上应宝瓶宫等。见第十回,第133页;第十九回,第265页;第六十二回,第999页。
    6 [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第193页。
    7 第五十三回,第817页;第七十一回,第1165页;第七十八回,第1350页。
    8 对于中希医学传统中对于人体活力消散致病和过剩致病的不同传统的讨论,参见[日]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陈信宏、张轩辞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206—207页。
    1 [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第194页。
    2 第五十七回,第882页。
    3 第七十九回,第1389页。
    4 第八回,第107页。
    5 孙述宇:《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56页。
    1 第四十八回,第715页。
    2 第五十二回,第798页。
    3 第五十九回,第923页。
    4 第五十二回,第786页。小川氏的具体考证,见[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第253—258页。5 第五十九回,第922页。6 小说中成人生病找刘婆的只有第十二回潘金莲因剪了头发后不适,吴月娘找来刘婆看视,以及第三十三回吴月娘找刘婆寻了堕胎药。7 第五十九回,第925-926页。
    8[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第246页。由于医学知识的分散以及生病与治疗发生在家庭内部,女性可能更直接接触妊娠和经期的医学经验,有了参与进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医学领域中的可能。见同书第240页。
    1 第三十二回,第467页。
    2 第五十九回,第924页。
    3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2册,《五车拔锦》卷十九保婴门,第131页。
    4 [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4册,《三台万用正宗》卷二十七护幼门,第523—568页。
    5 第四十八回,第925页。
    1 大纶:《婴童类萃》,上卷“胎惊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71一72页。
    2 第九十回,第1534页。
    3 第五十三回,第812—816页。4 这一类甚至囊括安蚕、造酒等民间要事所需进行的仪式。日]酒井忠夫监修,坂出祥伸、小川阳一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第5册,东京:汲占书院,2000年7月第1版,《三台万用正宗》卷四十法病门,第499—505页。
    5 第二回,第31页;第十五回,第204页。
    6 第五十三回,第814页。
    1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1版,第412页。
    1 第十四回,第192页。
    2 第九十五回,第1619页。
    1 欣欣子序,第1页。
    2 欣欣子序,第1页。
    (一)《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王汝梅校注,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2版。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陶慕宁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兰陵笑笑生:《梦梅馆校本金瓶梅词话》,梅节校订,陈诏、黄霖注释,台北:里仁书局,2007年11月15日第1版,2009年2月25日修订1版。
    秦修容整理:《会评会校本金瓶梅》,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1版。
    笑笑生:明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影印本,东京:大安株式会社,1963年8月第1版。
    闫昭典、王汝梅、孙言诚、赵炳南校点:《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0年2月第1版,2009年7月修订版。
    (二)明清其他作品
    曹方人、周锡山标点:《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金圣叹全集》(第一、二册),
    扬州: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丁耀亢:《续金瓶梅》,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1月第1版。
    范濂:《云间据目钞》,1928年(民国17年)奉贤褚氏重刊铅印本。
    冯梦龙:《冯梦龙全集》,魏同贤主编,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江瓘:《名医类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日]酒井忠夫(Sakai Tadao)监修,坂出祥伸(Sakade Yoshinobu)、小川阳一(Ogawa Yoichi)等编:《中国日用类书集成》,东京:汲古书院,1998—2003年。
    李渔:《闲情偶记》,江巨荣、卢寿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李贽:《李贽文集》(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陆容:《菽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12月第1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月第1版。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1版。
    王大纶:《婴童类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
    文震亨:《长物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5月第2版。
    武之望:《济阴纲目》,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谢肇淿:《五杂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夏咸淳译,程维荣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室编《明代通俗日用类书集刊》,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一)金学研究
    1.工具书
    白维国编:《金瓶梅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3月第1版。
    方铭编:《金瓶梅资料汇录》,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9月第1版。
    侯忠义、王汝梅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黄霖、张兵、杨彬编著:《金瓶梅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3月第1版。
    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石昌渝主编:《(金瓶梅)鉴赏辞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词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
    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吴敢:《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长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张鸿魁编著:《金瓶梅字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周钧韬编:《金瓶梅资料续编: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2.专著和论文集包振南、寇晓伟、张小影编选:《<金瓶梅>及其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蔡敦勇:《<金瓶梅词话>剧曲品探》,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蔡国梁:《金瓶梅考证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蔡国梁选编:《金瓶梅评注》,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蔡国梁:《金瓶梅社会风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曹炜、宁宗一:《<金瓶梅>的艺术世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陈维昭:《世情写真金瓶梅》,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陈诏:《金瓶梅小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程良胜:《金瓶梅封建官场文化解读》,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杜维沫、刘辉编:《金瓶梅研究集》,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1月第1版。
    费振钟:《堕落时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金瓶梅>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傅光明主编:《插图本点评金瓶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何良昊:《世情儿女——<金瓶梅>与民俗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侯会:《食货金瓶梅——从吃饭穿衣看晚明人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侯文咏:《没有神的所在——私房阅读<金瓶梅>》,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黄吉昌:《<金瓶梅>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黄霖:《金瓶梅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黄霖、杜明德主编:《<金瓶梅>与临清——第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6月第1版。
    黄霖、吴敢、赵杰主编:《<金瓶梅>与清河——第七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黄霖、王国安编:《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第1版。
    霍现俊:《金瓶梅新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编:《金瓶梅艺术世界》,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李时人:《金瓶梅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
    罗德荣:《金瓶梅三女性透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梅节:《瓶梅闲笔砚:梅节金学文存》,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孟超:《(金瓶梅)人物》,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牧惠:《金瓶风月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宁宗一、罗德荣等编:《金瓶梅对小说美学的贡献》,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宁宗一:《金瓶梅可以这样读》,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宁宗一:《宁宗一讲金瓶梅》,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沈天佑:《<金瓶梅><红楼梦)纵横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石昌渝、尹恭弘:《金瓶梅人物谱》,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石昌渝、尹恭弘编:《台港(金瓶梅>研究论文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孙述宇:《金瓶梅——平凡人的宗教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孙逊、陈诏:《(红楼梦)与(金瓶梅)》,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孙逊、詹丹:《金瓶梅概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陶慕宁:《<金瓶梅)中的青楼与妓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田晓菲:《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王利器主编:《国际金瓶梅研究集刊》(第一辑),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王启忠:《(金瓶梅)价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王汝梅、李文焕、仲怀民主编:《金瓶梅女性世界》,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王汝梅:《王汝梅解读<金瓶梅)》,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王行之:《话说<金瓶梅)》,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魏崇新:《说不尽的潘金莲:潘金莲形象的嬗变,台北:业强出版社,1997年8月 第1版。
    魏子云:《金瓶梅审探》,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6月第1版。
    魏子云:《(金瓶梅)余穗》,台北:里仁书局,2007年1月第1版。
    吴晗、郑振铎等:《论金瓶梅》,胡文彬、张庆善选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
    吴红、胡邦炜:《金瓶梅的思想和艺术》,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10月第1版。
    徐朔方、刘辉编:《金瓶梅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徐朔方编选:《金瓶梅西方论文集》,沈亨寿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徐匋、王景琳:《金瓶梅中的佛踪道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许建平:《王世贞与<金瓶梅>》,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许建平:《许建平解说金瓶梅》,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余匋、解庆兰:《(金瓶梅)与佛道》,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跃进:《金瓶梅中商人形象透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曾庆雨、许建平:《商风俗韵——(金瓶梅)中的女人们》,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詹丹、孙逊:《漫说金瓶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张国风:《话说金瓶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张金兰:《金瓶梅女性服饰文化》,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3月第1版。
    张士魁:《<金瓶梅>趣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
    章培垣、卞建林:《笑笑生的金瓶梅》,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智喜君:《<金瓶梅)与欲》,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一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二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
    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四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六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七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中国金瓶梅学会编:《金瓶梅研究》(第九辑),济南:齐鲁书社,2009年3月第1版。
    周钧韬:《周钧韬金瓶梅研究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3.硕博论文
    霍现俊:《<金瓶梅)艺术论要》,博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日]木村淳哉(Kimura Junya):《中国明代四大小说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李欣伦:《<金瓶梅>之身体感知与性别辩证:一个跨文本与汉字阅读观的建构》,博士论文,台湾“中央大学”,2009年。
    刘耳:《(金瓶梅词话>成书过程新探》,博士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03年。
    孙志刚《(金瓶梅>叙事形态研究》,博士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魏红艳:《<金瓶梅)身体文化研究》,硕士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辛银美:《<金瓶梅>中的婚嫁礼俗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杨彬:《崇祯本<金瓶梅)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2年。
    叶桂桐:《<金瓶梅)研究》,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1994年。
    张明远:《(金瓶梅>诠释史论》,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张玉平:《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疾病描写》,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论文及其他
    卜键:《美丑都在情和欲之间——<牡丹亭>与<金瓶梅)比较谈片》,《文学评论》,1987年第5期,第142—148页。
    陈东有:《<金瓶梅>文化意义刍论》,《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1期,408—420页。
    陈辽:《论<金瓶梅)中儒释道的双重效应,《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1期,第96—105页。
    [日]大塚秀高(Otsuka Hidetaka):《从玉皇庙到永福寺——(金瓶梅)的构思(续)》,柯凌旭译《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2期,第92—114页。
    [日]大塚秀高:《(金瓶梅)的构思——<金瓶梅)与<封神演义><三国志演义>的关系》,胡德友译《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第4期,第108—118页。
    杜贵晨:《关于“伟大的色情小说<金瓶梅)”——从高罗佩如是说谈起》,《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1期,第133—149页。
    冯文楼:《身体的敞开与性别的改造——<金瓶梅)身体叙事的释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2—39页。
    冯文楼:《由色生情,自色悟空:<金瓶梅)书名试释》,《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3期,第59—66页。
    高小康:《交叉视野中的(金瓶梅>——与夏志清<金瓶梅新论>对话》,《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第86—97页。
    耿春红:《庸众的沉沦与哲人的悲哀——<金瓶梅>读札》,《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第70—75页。
    梁归智:《(金瓶梅)的欲中之情》,《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2期,第131—137页。
    刘孝严:《社会、家庭和人生的全景观照——也谈<金瓶梅)的思想意义,《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第106—117页。
    刘衍青:《<金瓶梅>身体书写的生命内涵——以潘金莲、李瓶儿为例》,《名作欣赏,2010年第10期,第59—61页。
    刘衍青:《<金瓶梅)身体书写的文学价值》,《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第36—38页。
    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顾》,《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第60—70页。
    聂绀弩:《谈<金瓶梅)》,《读书》,1984年第4期,第55—62页。
    宁宗一:《古代小说研究方法论刍议——以<金瓶梅)研究为例证》,《文史哲》,2012年第2期,第57—65页。
    宁宗一:《我对近年<金瓶梅>研究方法之反思》,《文史知识》,2011年第1期,第86—93页。
    孙犁:《(金瓶梅>杂说》,孙犁:《孙犁书话》,姜德明主编,金梅选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104—112页。
    吴敢:《(金瓶梅)研究的悬案余论争》,黄霖、杜明德主编:《(金瓶梅>与临清—
    第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36页。
    吴晗:《(金瓶梅>的作者时代及社会背景》,周钧韬编:《金瓶梅研究资料续编: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第94—129页。
    吴组缃:《关于(金瓶梅>的漫谈》,吴组缃:《中国小说研究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44—146页。
    吴组缃:《论<金瓶梅)》,《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 134—144页。
    谢真元:对男权中心的文化批判——略论<金瓶梅>(肉蒲团>性描写的象征意义,《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6期,第124—128页。
    徐朔方:《论金瓶梅》,《浙江学刊》,1981年第1期,第105—114页。
    徐朔方:《再论<金瓶梅)》,《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4—120期。
    许建平:《<金瓶梅>流通货币质态与成书年代补证》,《文学遗产》,2006年第5期,第141—143页。
    杨义 《<金瓶梅)世情书与怪才奇书的双重品格》,《文学评论》,1994年第5期,1994第5期,第86—97页。
    伊永文:《(金瓶梅)对“子弟书”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2期,第30页。
    袁世硕《袁宏道赞<金瓶梅>“胜于枚生《七发》多矣”释,《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第120—124页、第246页。
    魏红艳、高益荣:《论(金瓶梅>中服饰与身体的文化关系》,《渭南师范学报》,2008年第1期,第47—49页。
    张翠丽、张进德:《<金瓶梅)研究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黄霖、杜明德主编:《金瓶梅>与临清——第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6月第1版,第37页—44页。
    张进德:《<金瓶梅>的世俗品格——兼论(金瓶梅>的地位》,《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第3期,第101—115页。
    张进德:《(金瓶梅)人欲描写新论——兼与张兵先生商榷》,《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4期,第149—158页。
    张进德:《明清人解读<金瓶梅>》,《明清小说研究》,2000第4期,第172—186页。
    张明远:《论明清时期对<金瓶梅)艳情描写的评价与诠释》,《齐鲁学刊》,2010年第4期,第145—148期。
    张蕊青:《<浮生六记>与<金瓶梅)》,《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第2期,第110—117页。
    张准:《从<金瓶梅>看明代后期白银流通及购买力》,《中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37—40页。
    章国超:饮食场面描写在<金瓶梅)中的作用》,《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2期,第137—144页。
    郑铁生:《(金瓶梅>与白银货币化》,《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4期,第267—279页。
    周永祥:《(金瓶梅>创作主旨探》,《齐鲁学刊》,1994年第2期,第16—19页。
    1.中日文专著
    [俄]巴赫金(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巴赫金全集》(第三卷,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德]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实践感》,蒋梓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法]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乔治·巴塔耶文选》,汪民安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第1版。
    [法]乔治·巴塔耶:《文学与恶》,董澄波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法]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第1版。
    蔡国梁:《明清小说探幽》,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陈大康:《明代商贾与世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陈洪:《中国小说理论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陈学文:《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陈学文:《明清时期商业书及商人书之研究》,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3月第1版。
    陈秀芬:《养生与修身:晚明文人的身体书写与摄生技术》,台北:稻乡出版社,2009 年08月第1版。
    [法]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历史与心理分析:科学与虚构之间》,邵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法]米歇尔·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方琳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2月第1版。
    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方志远:《明代城市与市民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8月第1版。
    冯文楼:《四大奇书的文本文化学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福柯读本》,汪民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1月第2版。
    傅承洲:《明代文人与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4月第1版。
    [加]高辛勇(Kao, Karl S. Y.):《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张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8年3月第1版。
    葛兆光:《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美]韩南(Patrick Hanan):《韩南中国小说论集》,王秋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何满子:《中国爱情与两性关系》,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年4月第1版。
    [德]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1月第1版。
    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9月第1版。
    胡道静:《农书·农史论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胡晓真、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第1版。
    [日]荒木猛(Araki Takeshi):《金瓶梅研究》,京都:思文阁,2009年3月第1版。
    黄霖、袁世硕、孙静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姜椿芳:《从类书到百科全书》,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日]酒井忠夫:《中国善书研究(增补版)》,刘岳兵、何英莺、孙雪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日]酒井忠夫:《中国日用类书史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2011年1月第1版。
    康正果:《重审风月鉴:性与中国古典文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康正果:《身体和情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法]阿兰·科尔班(Alain Corbin)主编:《身体的历史(卷二):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杨剑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法]大卫·勒布雷东(David Le Breton):《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圆圆译,上
    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李桂奎:《元明小说叙事形态与物欲世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李舜华:《明代章回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李孝悌:《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李自芬:《现代性体验与身份认同:中国现代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3月第1版。
    [意]利玛窦(Matteo Ricci):利玛窦中国札记》,保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月第1版。
    刘剑梅:《革命与情爱: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的女性身体与主题重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月第1版。
    刘天振:《明代通俗类书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12月第1版。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修订版。
    茅盾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写》,张国星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2月第1版。
    孟昭连、宁宗一:《中国小说艺术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法]马赛尔·莫斯(Marcel Mauss):《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法]马塞尔·莫斯:《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林宗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日]仁井田陞(Niida Noboru):《中国法制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岩波书店,1962年3月第1版。
    宁宗一:《名著重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宁宗一主编:《中国小说学通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
    [美]浦安迪(Andrew Plaks):浦 安迪自选集》,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2月第1版。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齐裕煜:《明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钱锺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6月第1版。
    [法]热拉尔·热奈特(G6rard Genette):《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日]日下翠(Kusaka Midori):《金瓶梅:天下第一の奇书》,东京:中央公论社,1996年7月第1版。
    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严蓓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9月第1版。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2月第1版。
    [美]斯特拉森(Andrew J. Strathern),[美]斯图瓦德(Pamela Stewart):《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梁永佳、阿嘎佐诗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田晓菲:《留白——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第1版。
    汪民安:《福柯的界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汪民安、陈永国主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汪民安:《身体、空间和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10月第1版。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王齐洲:《四大奇书与中国大众文化》,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王日根编著:《明清小说中的社会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法]乔治·维加埃罗(Georges Vigarello)主编:《身体的历史(卷一):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张竝、赵济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8月第1版。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时期江南妇女的消费文化》,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1月第1版。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吴蕙芳:《明清以来民间生活知识的建构与传递》,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有限公司,2007年10月第1版。
    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第1版。[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1年7月第1版。]
    吴士余:《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0月第1版。
    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
    [日]小川阳一:《中国の肖像画文学》,东京:研文出版,2005年3月第1版。
    [日]小川阳一:《明代の遊郭事情風月機关》,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3月第1版。
    [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东京:研文出版,1995年10月第1版。
    [日]小川阳一:《風月机关と明清文学》,东京:汲古书院,2010年7月第1版。
    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1版。
    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1999年修订1版。
    杨儒宾、[德]何乏笔(Fabian Heubel)主编:《身体与社会》,台北:唐山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
    伊永文:《明代衣食住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5月第1版。
    尤陈俊:《法律知识的文字传播:明清日用类书与社会日常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余英时:《儒伦理与商人精神》,《余英时文集》第3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田晓菲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乐黛云、陈珏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乐黛云、王宁主编:《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乐黛云、陈珏、龚刚编选:《欧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赵兴勤:《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4月第1版。
    周英雄:《比较文学与小说诠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台北:明史研究小组,2003年8月第1版。
    左东岭著:《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2.中日文论文
    [美]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 Elman):《明清间帝制中国的全球商业、儒家经典和艺术品位(1600—1800年》,邢科译,刘新成主编:《全球史评论》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286—307页。
    [日]坂出祥伸:《明代[日用类书]医学门について》,《中国思想研究:医藥养生·科学思想篇》,大阪:关西大学出版部,1999年9月第1版,第283—300页。
    [日]大木康(Oki Yasushi):《陈继儒与冯梦龙——明末出版文化史小考》,《中国学报》,第35辑,1995年7月,首尔:中国学会,第109—117页。
    [日]大木康:《关于明末白话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吴悦摘译,《明清小说研究》,1988年第2期,第199—211页。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における出版文化の研究》,《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第50期,1991年特刊1号,页1-176。
    葛兆光:《(时宪通书)的意味》,《读书》,1997年第1期,第43—48页。[美]何谷理(Robert Hegel):《章回小说发展中涉及到的经济技术因素》,《汉学研究》,第6卷第1期(1988年6月),第191—197页。
    [日]酒井忠夫:《元明时代の日用类书とその教育史的意义》,《日本の教育史学》,1958年第1期,第67—94页。
    [日]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频书と庶民教育》,林友春编:《近世中国教育史研究:その文教政策と庶民教育》,东京:国土社,1958年3月第1版,第25—154页。
    汪民安、陈永国:《身体转向》,《外国文学》,2004年第1期,第36—44页。
    王尔敏:《传统中国庶民日常生活情节》,《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1992年6月,第149—176页。
    王振忠:《清代前期徽州民间的日常生活——以婺源民间日用类书(目录十六条)为例》,胡晓真、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第1版,第389—470页。
    王正华:《生活、知识与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类书”与其书画门》,胡晓真、
    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第1版,第283—358页。
    吴蕙芳:《酒井忠夫,<中国日用类书史の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2年12月第74期,第184—191页。
    吴蕙芳:《民间日用类书的渊源与发展》,《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8期,2001年5月,第1—28页。
    吴蕙芳:《评小川阳一著(日用类书にょる明清小说の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集刊》,第28期,1997年12月,第253—257页。
    吴蕙芳:《(中国日用类书集成>及其史料价值》,《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30期,2000年9月,第109—117页。
    吴组缃:《关于古典作家的世界观》,吴组缃:《说稗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1—10页。
    萧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上),《文献》,1984年6月,第21辑,第230—245页。
    萧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中),《文献》,1984年12月,第22辑,第195—216页。
    萧东发:《建阳余氏刻书考略》(下),《文献》,1985年1月,第1期,第236—250页。
    [日]小川阳一:《明代小说与善书》,《汉学研究》,6卷1期,1988年6月,第331—340页。
    [日]小川阳一:《肖像畫の中の遗言状——<喻世明言)<滕大尹鬼断家私)ぬぐつて》,《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第421期,2003年3月,第199—215页。
    [日]小川阳一:《中国にぉける肖像と文学》,《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第44期,2005年3月,第1—29页。
    [日]小川阳一:《日用类书——[蓠用正宗] [万宝全书] [不求人]など》,《月刊しにか》,1998年3月,第60—65页。
    [日]小川阳一:《明清の肖像画と相术——明清小说研究の一嬛として》,《东北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第4号,1999年11月,第49—62页。(中译:[日]小川
    阳一:《明清肖像画与相术的关系》,李勤璞译,《美苑》,2002年第3期,第63—67页。)
    杨宗红:《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疾病叙事的理学隐喻》,《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2期,第71—80页。
    余英时:《明清小说与民间文化——(和风堂新文集>序》,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第1版,第100—122页。
    邹建林:《肉身化的视觉——尼采与传统视觉理论以及19世纪生理学视觉理论的关系》,《美苑》,2004年第5期,第10—13页。
    1.金瓶梅研究
    Carlitz, Katherine N. "Codes and Correspondences in Jin Ping Mei. "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8, no.1-2 (Jul.,1986):7-18.---. "Family, Society, and Tradition in Jin Ping Mei." Modern China 10, no. 4 (Oct.,1984):387-413. ---. "The Conclusion of the Jin P'ngMei." Ming Studies, no.10 (Spring 1980): 23-29.---. The Rhetoric of Ch'inp'ing mei.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Cass, Victoria Baldwin. "Celebration at the Gate of Death:Symbol and Structure in Chin P'ing Mei."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79.
    Dauncey, Sarah. "Bonding, Benevolence, Barter, and Bribery:Images of Female Gift Exchange in the Jin Ping Mei. " Nannu:Men, Women & Gender in Early & Imperial China 5, no.2 (2003):203-239.
    Ding, Fifi Naifei. Obscene Things: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 "Tears of Ressentiment; or, Zhang Zhupo's Jin Ping Mei." positions 3, no.3 (1995):663-694.
    Ge, Liangyan. "The Tiger-killing Hero and the Hero-Killing Tige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3, no.1-2 (2006):39-56.
    Hanan, Patrick. "Sources of the Chin Pi'ng Mei." Asia Major, n. s.,10,no.2(1963):23-67.(中译:[美]韩南:《(金瓶梅)探源》,见[美]韩南:《韩南中国小说论集》,王秋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223—264页。)---. "The Text of the Chin P'ing Mei. " Asia Major, n. s.,9, no.1 (1962):1-57.(中译:[美]韩南:《(金瓶梅>的版本及其他》,见[美]韩南:《韩南中国小说论集》,王秋桂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第161—222页。)
    Hsia,C.T.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duction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East Asia Program,1996.(中译:[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石晓林、单坤琴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Huang, Martin Weizong. 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1.
    Lu, Tina. Accidental Incest, Filial Cannibalism, 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8.
    Luo, Junjie. "Desire and Redemption:The Two Worlds in'Jin Ping Mei.'" PhD di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10.
    Ma, Ning. "When Robinson Crusoe Meets Ximen Qing:Material Egoism in the First Chinese and English Novels.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46, no.3 (2009):443-466.
    Plaks, H. Andrew, ed. Chinese Narrative: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Essay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The Chongzhen Commentary on the Jin Ping Mei:Gems Amidst the Dross."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8, no.1-2 (Jul.,1986): 19-30.---. 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中译:[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沈亨寿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第1版。)
    Roy, David Tod. "The Use of Songs as a Means of Self-Expression and Self-Characterization in the Chin P'ing Mei. "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20(Dec.,1998):101-126.---, trans.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Mei:Volume One, The Gathering.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trans.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Volume Two, The Rival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 trans.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Volume Three, The Aphrodisiac.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trans.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Volume Four, The Climax.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1.---, trans.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or, Chin P'ing Mei:Volume Five, The Dissolu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
    Rushton, Peter. "Aspects of Plot of Jin Ping Mei. " Ming Studies, no.22 (Fall 1986):33-54.---. "The Daoist's Mirror:Reflections on the Neo-Confucian Reader and the Rhetoric of Jin Ping Mei. "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8, no.1-2 (Jul.,1986):63-81.
    Satyendra, Indira. "Metaphors of the Body:The Sexual Economy of the Chin P'ing Mei tz'u-hua."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15 (Dec.,1993):85-97.
    Scott, Mary. "The Image of the Garden in Jin Ping Mei and Hongloumeng. "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8, no.1-2 (1986):83-94.
    Shang Wei. "Jin Ping Mei and Late Ming Print Culture. " In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ed. Judith T. Zeitlin, Lydia Liu, and Ellen Widmer.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187-238.---. "The Making of the Everyday World:Jin Ping Mei cihua and Encyclopedias for Daily Use. " In 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ed. David Der-wei Wang and Shang Wei. Cambridge, MA: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n Center,2005,63-92.(中译:商伟:《日常生活世界的形成与建构——<金瓶梅词话>与日用类书》,王翎译,胡晓真王鸿泰主编:《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第1版,第359—388页。同文亦刊于《国际汉学》,2011年第1期,第88—109页)
    Tian, Xiaofei. "A Preliminary Comparison of the Two Recensions of Jinpingme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2, no.2 (Dec.,2002):347-388.
    Volpp, Sophie. "The Gift of a Python Robe:The Circulation of Objects in Jin Ping Mei."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5, no.1 (Jun.,2005): 133-158.
    Vucinic-Neskovic, Vesna. "Social Exchange and Power Relations in Jin Ping Mei:an Analysis of a Classic Chinese Novel. " Antropologija, no.2 (2012): 243-260.
    Zhang, Wei-hua. "Music in Ming Daily Life, as Portrayed in the Narrative Jin Ping Mei." Asian Music 23, no.2 (Spring-Summer 1992):105-134.
    2.其他研究
    Bal, Mi eke. 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Second Edition).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97.(中译:[荷]米克·巴尔《叙述学》,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Bersani, Leo. The Freudian Body:Psychoanalysis and Ar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中译:[美]利奥·博萨尼:《弗洛伊德式的身体:精神分析与艺术》,潘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4月第1版)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in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 Richard N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Brokaw, Cynthia J.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美]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张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and Kai-wing Chow, eds.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Brook, Timothy. Chinese State in Ming Society. London:Routledge,2005. (中译:[加]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陈时龙译,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6月第1版。)---.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Commerce and Cul ture in Ming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中译:[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方骏、王秀丽、罗天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月第1版。)---. 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Cambridge, MA: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1993. (中译:[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Brooks, Peter. Reading for the Plot: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Body Work:Objects of Desire in Modern Narrativ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中译:[美]彼得·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Burke, Peter.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Cambridge:Polity,2000.(中译:[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知识社会史——从古腾堡到狄德罗》,贾士蘅译,台北:麦田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Carlitz, Katherine. "Desire, Danger, and the Body:Stories of Women's Virtue in Late Ming China. " In Engendering China: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 ed. Christina K. Gilmartin, Gail Hershatter, Lisa Rofel and Tyrene Whit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101-124.
    Chang, Kang-i Sun, Stephen Owen,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 vol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美]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6月第1版)
    Chartier, Roger. The Cultural Uses of Print in Early Modern France. Trans. Lydia G. Cochran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 The Order of Books:Readers, 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Trans. Lydia G. Cochran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法]侯瑞·夏提叶著:《书籍的秩序: 欧洲的读者、作者与图书馆:14-18世纪》,谢柏晖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3月第1版。)
    Chia, Lucille. "Of Three Mountains Street: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Ming Nanjing. "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107-151.
    Chow, Kai-wing. 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Clunas, Craig. Empire of Great Brightness: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Ming China,1368-1644.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1368-1644. London:Reaktion Books,1997.(中译:[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黄晓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Superfluous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Corbin, Alain. Time, Desire and Horror:Towards a History of the Senses. Trans. Jean Birrell. Cambridge:Polity,2007, c1995.
    Darnton, Robert. The Kiss of Lamourette:Reflections in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Norton,1990. The Great Cat Massacre and Other Episodes in French Culture History. New York:Basic Books,1984.([美]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吕健忠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Dollimore, Jonathan. Sexual Dissidence:Augustine to Wilde, Freud to Foucaul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Death, Desire and Loss in Western Culture. New York:Routledge,2011, c1998. Sex, Literature and Censorship. Cambridge:Polity,2001.
    Elman, Benjamin. "Collecting and Classifying:Ming Dynasty Compendia and Encyclopedias (Leishu). " Extreme-Orient, Extreme-Occident, hors serie(2007):131-157. (中译:[美]本杰明·艾尔曼:《收集与分类:明代汇编与类书》,刘宗灵译,学术月刊》,第41卷5月号,2009年5月,第126—138页。)On Their Own Terms:Science in China,1550-1900.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Furth, Charlotte. A Flourishing Yin: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中译:[美]费侠莉:《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甄橙主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Geertz, C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2000, c1973.(中译:[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林振义校,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Girard, Rene. Deceit, Desire, and the Novel:Self and Other in Literary Structure. Trans. Yvonne Freccero.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6.
    Greenblatt, Stephen. Will In The World:How Shakespeare Became Shakespeare. New York:Norton,2004.([美]斯蒂芬·格林布兰特:《俗世威尔:莎士比亚新传》,辜正坤、邵雪萍、刘昊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Hanan, Patrick. The Chinese Vernacular Stor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美]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尹慧珉译,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The Early Chinese Short Story:A Critical Theory in Outline.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7 (1967):168-207.
    Hayes, James. "Specialists and Written Materials in the Village World. "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 75-111.
    Hegel, Robert E. "Distinguishing Levels of Audiences for Ming-Ch'ing Vernacular Literature:A Case Study, "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112-142. (中译:何谷理:《明清白话文学的读者层辨识——个案研究》,张新军译,乐黛云、陈钰编选:《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第439—476页。)The Nov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Ko, Dorothy. 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中译:[美]高彦颐:《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苗延威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中译:[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Kuriyama Shigehisa.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Zone Books,1999.(中译:[日]栗山茂久:《身体的语言:古希腊医学和中医之比较》,陈信宏、张轩辞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Li, Wai-yee. 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Ma, Y. W. "T’ ung-su lei-shu," in The Indiana Compan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ed. William H. Nienhauser, Jr.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841-842.
    McLaren, Anne E. "Constructing New Reading Publics in Late Ming China." In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 152-183.
    McMahon, Keith. "Eroticism in Late Ming, Early Qing Fiction:The Beauteous Realm and the Sexual Battlefield. " T'oung Pao,2nd ser.,73, no.4-5 (1987): 217-264.
    Mote, F. W.,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8: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Part2.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中译:[英]崔瑞德、[美]牟复礼编:《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下卷),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页第1版。)
    McMahon, Keith. Misers, Shrews, and Polygamists:Sexuality and Male-Female Relation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5.(中译:[美]马克梦:《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王维东、杨彩霞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0'Neill, John. Five Bodies:Re-figuring Relationships. London:Sage,2004.(中译:[加]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重塑关系形貌》,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Plaks, H. Andrew. "Where the Lines Meet:Parallelis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 Articles, Reviews 10, no.1-2 (Jul.,1988):43-60.
    Punday, Daniel. Narrative Bodies:Toward a Corporeal Narratolog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3.
    Rawski, Evelyn S. "Economic and Social Foundations of Late Imperial Culture."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and Evelyn S. Rawski.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3-33.
    Sakai Tadao. "Confucianism and Popular Educational Works." In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ed.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338-341.
    Sontag, Susan.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London:Penguin,2002.(中译:[美]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Strathern, Andrew. Body Thoughts.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中译:[美]安德鲁·斯特拉桑:《身体思想》,王业伟、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Turner, Bryan S. The Body and Society: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Los Angeles:Sage,2008, c1984.(中译:[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 海良、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Volpp, Sophie. "The Literary Consumption of Actors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 In Writing and Materiality in China:Essays in Honor of Patrick Hanan, ed. Judith T. Zeitlin, Lydia Liu, and Ellen Widme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133-186.
    Warhol, Robyn R. "Neonarrative; or, How to Render the Unnarratable in Realist Fiction and Contemporary Film." In A Companion to Narrative Theory, ed. James Phelan and Peter J. Rabinowitz. MA:Blackwell,2005,220-231.(中译:[美]罗宾·R.沃霍尔:《新叙事:现实主义小说和当代电影怎样表达不可叙述之事》,[美]James Phelan, Peter J. Rabinowitz主编:《当代叙事理论指南》,申丹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241—256页)
    Watt, Ian. The Rise of the Novel:Studies in Defoe, Richardson and Fielding.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1, c1957.(中译:[英]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6月第1版。)
    Zurndorfer, Harriet T. "Women in the Epistemological Strategy of Chinese Encyclopedia: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from Some Sung, Ming and Ch'ing Works. " In Chinese Women in the Imperial Past:New Perspectives, ed. Harriet T. Zurndorfer. Leiden:Brill,1999,354-3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