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宏观场景,指出对当下的行政执法方式进行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执法主体如何适应社会新形势,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执法方式变革,是一个紧迫性、现实性的问题。本文提出,在执法风险、执法服务、执法多元、执法民主理念的指导下,在行政法治、正当性原则、公众参与、比例原则的统率下,构建建立科学的执法方式选择库,包括执法前信息系统、执法中选择系统、执法后反馈系统,以期实现行政执法方式变革。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分为: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与思路。正文分为以下六章。
     第一章为“行政执法方式概述”。对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是科学研究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研究行政执法方式,首先必须明确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方式等基本范畴的界定、特征、功能等基本内容。本章主要对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初步阐释,进而梳理行政执法方式的功能、类型以及与相关范畴之间的基本关系,力求对行政执法方式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总体掌握。行政执法方式即为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行政许可、行政救助、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都是常见的执法形式。
     第二章为“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的社会场景”。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论述行政机关的职能定位;接着,论述社会管理创新对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只是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个子系统,二者之间区别明显。但是,社会管理创新与行政执法方式变革具有内在契合性:首先,论述行政执法方式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行政执法方式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其次,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述行政执法方式变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向和依托;再次,行政执法变革与社会管理创新存在诸多共通之处,行政执法方式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第三章为“我国行政执法发展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与发展,探究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中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离不开对我国行政执法发展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以期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我国行政执法发展的演变历程,总结共性的规律与经验,完善其不足与缺陷。本文梳理了我国行政执法发展的历史阶段,归纳了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反思了行政执法方式的现状,得出了行政执法方式确有改进变革之必要的结论。
     第四章为“行政执法方式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启示”。行政执法方式作为当代法治社会一项重要的行政法制度,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西方行政执法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西方不同国家行政执法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运作概况作比较法的考察,包括法国法、德国法、美国法、英国法和日本法,以期充分认识并借鉴其有益经验。本文分析指出,各国的行政执法发展在以下方面对我们有所启示:执法权力的行使手段方面,从主要依靠强制转变为主要依靠相对人的合作;行政执法主体方面,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在行政执法权力的作用领域方面,从规制转变为放松规制;在行政执法的具体方式方面,从刚性转变为柔性。
     第五章为“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的理性思考与路径分析”。大力开展行政执法方式变革是法治社会的呼唤,是时代的选择。行政执法机关理应成为变革行政执法方式的主体力量,理应在行政执法中掀起创新管理的高潮。本文主要从理念更新、原则指导和构建系统三个层面探讨行政执法变革的路径。本文主张行政执法方式必须树立执法风险、执法服务、执法多元、执法民主的基本理念;必须遵循行政法治原则、正当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比例原则;必须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体系、构建科学的执法方式备选库,包括执法前信息系统、执法中选择系统、执法后反馈系统。行政执法方式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我们必须结合我国行政执法的实际,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稳健推进。
     第六章为“新型行政执法方式的实证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行政执法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大大改变了行政执法和行政法治的面貌。行政执法方式正由单纯的刚性执法向刚柔并用方式转变,一些体现参与性、互动性、协商性和可选择性的执法方式,如行政约见、行政承诺、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柔性执法方式,在执法实务中运用得越来越多,更加符合民主化、协商化、多元化等世界发展趋势。这些新型执法方式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的合法权益,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文明执法的本质。本章即着眼于我国当前行政执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型执法方式,意图抽象出其共性与规律,构建适合我国行政执法实际的执法制度,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行政执法的创新发展。
     结语为“行政执法方式变革的展望”。行政执法方式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大潮中的一条小流,变革之路任重道路远。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宏大场景下,行政执法方式变革面临发展的机遇,也将遇到实际的阻力。
Based on the macro scenario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present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hall be reformed. In a sense, the life of laws lies in enforcement. In the practice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ere is an urgent and realistic issue on how the subject of law enforcement adapt to the new social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changes in ways of law enforcement with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guided by concepts of law enforcement risks, services and democracy and led by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government by law, legitimacy,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roportion, a selection library of scientific law enforcement ways which include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before law enforcement, the selection system during law enforcement and feedback system after law enforcement shall be established to realize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main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cludes:problem introduction,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 and framework and train of thought of writing this paper. The main text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Summary of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 nt".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ts related concepts are a n essential part of a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y. To study the administrative la w enforc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irst make clear about the definitions, charact eristics, functions and other basic content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 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ways and other basic categories. This chapter ma inly offers preliminary explanations on several basic concepts involved, and furt her clears up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s, types and relevant categ ori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rying to get a general mastery of ad 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 way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s a pa ttern of manifestation of administrative act. Common ways of law enforcement include administrative licensing, administrative relief, administrative arbitrariness,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administrative imposition,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a nd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etc.
     The second chapter is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is chapter st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to describe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 and then tells abou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s one of the basic content and a subsystem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internal conjunctions between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firstly,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vice versa; secondly, discussing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from the angle of methodology is a direction and base to strengthen and innovate social management; and thirdly,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 and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History Review and Current Situation's Refl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Development in China". Reality is the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us, exploring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t present stage depends on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evolution development course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 summarize common rules and experience, and to perfect insufficiency and defect. This paper clears up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tag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 summarizes different features at each stage, reflec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s definitely necessary.
     The fourth chapter is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n and Inspira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s a significant administrative law system of modern society with rule of law, the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have become a global issue, especially since the late 1970s when the field of western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changed greatl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basic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operation situation of different western countries'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rough comparison. The comparison shall involve French law, Germany law, American law, Britain law and Japan law, which can help us to get a full understanding and to learn some benefici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spire u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for the execution of law-enforcement power, it changes from mainly depending on enforcement into on people'cooperation; for the subject of law enforcement, it changes from simplification into diversification; for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power, it changes from regulation into deregulation; for the detailed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ey change from rigidity into flexibility.
     The fifth chapter is "Rational Thinking and Path Analysis of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e vigorously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s the call of the society ruled by law and the choice of the era.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organs should be the main force of this reform and are supposed to set off the climax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reform mainly from three levels, which are the concept renewal, the principle guid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This paper advocates that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must set up basic concepts of law enforcement risks, services and democratic;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administrative government by law, legitimacy,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proportion; establish and perfect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and build alternative selection library of scientific law enforcement ways, includi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 before law enforcement, the selection system during law enforcement and feedback system after law enforcement. The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re formed by several factors. In light of the reality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 we must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various factors to steadily advance the reform.
     The six chapter is "Empirical Analysis of New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the ways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have gradually changed, which greatly renews the fa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government by law. The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s transferring from the simple and rigid law enforcement to the couple hardness with softness. Some participatory, interactive, consultative and selective ways of law enforcement, such as administrative appointment, administrative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contract, administrative reward and other soft enforcement ways, have been adopted more and more in law enforcement practices. Those ways are more in line with democratization, negotiation principle, diversification and other world development trends. Such new law enforcement ways greatly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effectively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have a good effect on law and society, and fully show the nature of people-oriented and civilized law enforce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new ways of law enforcement appearing in the current practice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 and tries to find out concrete similarities and rules to establish law enforcement system really suitable for China,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in China.
     The conclusion is "Outlook of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reform is like a rill in the grand innovation tide of social management. It is an arduous task and the road is lo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reform on ways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has som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front of it, but will also be faced with some practical obstacles..
引文
1[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乂敬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贝。
    2[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3参见季明、李舒、陈冀:《李志强事件对城管执法者的影响》,《瞭望》2007年2月26日。
    ②参见谢建伟:《全民拍小偷,天下就无贼?》,《人民日报》2012年7月19日。
    ①参见杨宁:《城管举牌执法,温柔能否治本》,《人民日报》2012年5月23日。
    ①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参见曾洁雯、詹红星:《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②江必新:《WTO与行政法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③参见王士如等著:《中国行政法治与WTO规则的整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53—54页。
    ④参见陈应珍:《试论行政执法方式创新及其保障》,《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
    ⑤参见陈应珍:《和谐社会视野下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⑥叶必丰:《行政行为的效力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 Breger, M. J,1996,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Past and Prologue:
    Regulatory Flexibil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32 Tulsa Law Journal, p.325.
    ① Stephen G. Breyer&Richard B. Steward, Administrative Law and Regulatory Policy,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2. pp.4-5.
    ①Bernard Schwartz, Some Crucial Issues in Administrative Law, Tulsa Law Journal, Vol.28,1993, p.793.
    ②[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2-23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0贝
    ②许崇德、皮纯协:《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③罗豪才:《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
    ①应松年:《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页。
    ②杨惠基:《行政执法概论》,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①杨解君、蔺耀昌主编:《行政执法研究——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②行政相关人,不仅包括行政相对人、行政第三人,还包括利益相关者。
    ①需要说明的是,虽有学者提出“行政执法的主体具有多极性”,本文在此仍采用学界通说。参见杨解君、蔺耀昌主编:《行政执法研究——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②田文利:《非强制性行政行为及其法治化路径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
    ①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07页。
    ②参见朱维究:《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③参见王连昌、吴中林:《行政执法概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④蔡守秋:《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行政诉讼》,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7页。
    ⑤郎佩娟:《公共行政行为规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
    ⑥杨解君、蔺耀昌主编:《行政执法研究——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4页。
    ⑦王士如等:《中国行政法治与WTO规则的整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①潘乾、潘传广:《行政执法方式刍议》,载《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②参见宋大涵主编:《行政执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③参见陈应珍:《试论行政执法方式创新及其保障》,载《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
    ④参见陇夫:《向“运动式执法”说不》,何家弘主编:《法学家茶座》(第二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页;王腾生:《行政执法——运动式何时变全天候》,载《法制日报》2006年7月6日;罗许生、李容德:《论行政执法方式的改革》,载《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朱晓燕:《“欣弗”事件呼唤行政执法方式的转变》,载《法律适用》2006年第12期。
    ⑤参见肖金明:《论政府执法方式及其变革》,载《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⑥参见刘畅:《论行政执法方式创新的法治路径——以钓鱼执法方式视角》,载《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7期。
    ①崔卓兰、刘福元:《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行政机关及其行为》,载《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3期。
    ②[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566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568贝。
    ②莫纪宏:《法律行为的几重透视》,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3期。
    ①参见杨海坤、严久盛:《“新的视野”究竟新在何处?——对<行政法律关系新论>一文的商榷意见》,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5期。
    ②朱维究:《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③郎佩娟:《公共行政行为规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页。(查一下)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7页。
    ②杨解君、蔺耀昌主编:《行政执法研究——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①姜明安:《行政的“疆域”与行政法的功能》,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2期。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52页。
    ③吴易风:《市场经济与政府干涉》,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①参见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载《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②参见段红柳:《构建法治政府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5页。
    ③杨解君、蔺耀昌主编:《行政执法研究——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④唐明良、宋华琳:《行政法视野中的民营经济与政府规制》,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德]汉斯·J·沃尔夫等著:《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页
    ②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③周安平:《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原则与目标模式》,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2期。
    ①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①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②参见叶必丰:《行政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③曹康泰主编:《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34—135页。
    ①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宋大涵主编:《行政执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408贝。
    ③参见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6—67页。
    ④刘福元:《政府柔性执法的制度规范建构——当代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非强制行政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①石佑启等:《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②石佑启等:《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①李龙:《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与中国特色》,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
    ②[苏]奥马罗夫:《社会管理》,王思斌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
    ③史本林:《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①参见[德]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73—174页。
    ①李龙:《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与中国特色》,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
    ②参见牛凯、毕洪海:《论行政的演变及其对行政法的影响》,载《法学家》2000年第3期。
    ③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④参见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①杨解君、蔺耀昌:《行政执法研究——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②崔卓兰、刘福元:《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行政机关及其行为》,载《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第3期。
    ①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②肖金明、冯威:《行政执法过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参见张文显:《法学通论》,机械下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①参见[英]P.S:《法律与现代社会》,范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8-92页。
    ①刘恒、黄洋萱:《政府管制与行政执法的变革》,载《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1邓联繁:《社会管理概念的法规范分析》,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
    ①陈俊:《会管理创新与立法执法的完善》,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②陈俊:《会管理创新与立法执法的完善》,载《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③参见肖金明、冯威:《行政执法过程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l贝。
    ④杨建顺:《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范进学:《法学视野下的“创新社会管理”分析》,载《政治与法律》2012年第4期。
    ②李龙:《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与中国特心》,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2期。
    ③参见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①黄文艺:《论政府行政模式的转变》,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5期。
    ②参见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393页。
    ③夏勇:《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84页。
    ①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6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页。
    ②参见关保英主编:《行政法制史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贝。
    ①何海波编著:《法治的脚步声——中国行政法大事记(1978—2004)》,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②参见曹康泰主编:《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126页。
    ①曹康泰主编:《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①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②袁曙宏主编:《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读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页
    ③吴兢、黄庆畅:《基层依法行政呈现四大特点》,载《人民日报》2007年8月25日第5版。
    ④[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①参见张尚鷟主编:《走出低谷的中国行政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22页。
    ②参见方世荣:《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③参见肖金明:《论政府执法方式及其变革》,载《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4期。
    ①从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到南京城管的“沉默执法事件”无不揭示出执法方式小当引起的执法困境,备受社会质疑。
    ②参见王海燕:《“运动式执法”影响执法效果》,《解放日报》2011年9月23日。
    ①周佑勇:《论行政个作为》,《行政法论从》(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页。
    ②参见石佑启:《WTO与政府管理创新》,《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3期。
    ③参见[日]大桥洋一:《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吕艳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①[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贞。
    ②David M. Walke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law,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0, p.222.
    ③参见张正钊、韩大元主编:《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①[英] L·赖维乐·布朗等:《法国行政法》(第五版),高秦伟、王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译序第1页。
    ②参见张千帆等:《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和过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56页。
    ③参见石佑启:《化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的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①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贝。
    ②参见杨解君主编:《法国行政合同》,复口.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贝。
    ③杨解君主编:《法国行政合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④[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辽海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⑤参见莫于川等:《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⑥参见胡建淼:《比较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210页。
    ⑦参见张千帆等:《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和过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18页。
    ①[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法国行政法》,鲁仁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20—21页
    ②参见张千帆等:《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和过程》,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57页
    ③参见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273页。
    ④[德]汉斯·J.沃尔夫等著:《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页。
    ①[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2页。
    ②参见刘兆兴等:《德国行政法——与中国的比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3页。
    ③参见应松年主编:《比较行政程序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页。
    ④[德]汉斯·J·沃尔夫等著:《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8-149贝。
    ⑤[德]汉斯·J·沃尔夫等著:《行政法(第三三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77页。
    ①参见[日]大桥洋一:《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吕艳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24页。
    ②[日]米丸恒治著:《私人行政——法的统制的比较研究》,洪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4页。
    ③Mayer.a. a.0. (N.12),2. Aufl., S.431。
    ④参见[德]汉斯·J·沃尔夫等著:《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70—372页
    ⑤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页。
    ①参见[日]大桥洋一:《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吕艳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7页。
    ②[日]大桥洋一:《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吕艳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页。
    ③[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61页。
    ④[德]汉斯·J·沃尔夫等著:《行政法(第二卷)》,高家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9页。
    ⑤参见城仲模主编:《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台湾三民书局1997年版,第263页。
    ①[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37页。
    ①参见[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8贞。
    ②[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③参见[日]室井力主编:《日本现代行政法》,吴微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52页。
    ④[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⑤[日]根岸哲:《日本的产业政策与行政指导》,鲍容震译,《法学译从》1992年第1期。
    ①参见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910页。
    ②参见高小平主编:《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③吴东镐、徐炳煊:《日本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④参见吴东镐、徐炳煊:《日本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⑤罗豪才、湛中乐主编:《行政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3页。
    ⑥[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⑦[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⑧[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参见彭勃:《英美法概论——法律文化与法律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②何勤华主编:《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序第1页。
    ③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7页。
    ④参见王名扬:《英国行政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83页。
    ①敖双红:《公共行政民营化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5页。
    ②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③P. P. Craig(1994).Administrative Law.Sweet&Maxwell,p.112.pp.566-567.
    ④参见张越:《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1—523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5页
    ②参见[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2页。
    ③[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70页。
    ④参见[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88—90页。
    ①参见[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徐炳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页。
    ②詹中原:《民营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之分析》,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4页。
    ③参见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
    ④ DANIEL GUTTMAN. Public purpose and private service:the twentieth century culture of contracting out and e-volving law of diffused sovereignty,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52 (3); WILLIAM F. PEDERSEN. Contracting with the regulated for better regulation, 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53(4)。
    ①Ben Wildavsky, Jeff Pelline, and Jamie Beckett, "1-5 Closed—Freeway System Devastated, "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January,18,1994, A1.
    ②[美]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竺乾威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③[美]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竺乾威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④ See Gelhorn, "Alternative Means of Dispute Resolution in Government:A Sense of Perspective ", in Administrative Law Journal, pp.459-460(1987).
    ⑤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66页。
    ①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②[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译者序第7页。
    ③米健等:《当今与未来世界法律体系》,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51页。
    ④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⑤李听:《中外行政主体理论之比较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⑥郭道晖:《法治行政与行政权的发展》,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⑦薛刚凌主编:《行政体制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①石佑启:《论公共行政‘j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页。
    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政府改革——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330页。
    ③叶必丰、刘轶:《西方行政法治理论演进的经济学基础》,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④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①[美]汤姆斯·戴伊:《权力与社会——社会科学导论》,柯胜文译,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65页。
    ②参见刘莘、马怀德、杨惠基编:《中国行政法新理念》,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③史尚宽:《法律之理念与经验主义法学之综合》,刁荣华主编:《中西法律思想论集》,台北汉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262页。
    ①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②金自宁:《风险规制与行政法治》,《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第4期。
    ①参见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页。
    ②王学辉等:《行政权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140页。
    ①杨解君、蔺耀昌主编:《行政执法研究——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① [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27页。
    ②参见郭润生、宋功德:《论行政指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127页。
    ③参见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①参见[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27页
    ②参见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198页。
    ③参见[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④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117页。
    ⑤傅红伟:《行政奖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负。
    ⑥郭道晖:《法治行政与行政权的发展》,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1期。
    ⑦参见宋功德:《行政法哲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60页,原则支配与规则优先是有机的统一体。原则支配是执法方式变革的最低底线,任何方式变革都不得违背法治原则;规则优先是执法变革的必要保障,凡是有相关规则予以调整时必须遵守。
    ⑧[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杨建顺、周作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5页。
    ②郭渐强:《行政执法的伦理维度》,载《求索》2004年8月。
    ③章剑生:《现代行政法目的的新阐释——基于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载《求是学刊》2009年第6期。
    ④[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4页。
    ⑤参见城仲模:《行政法之基本原则》(二),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6页。
    ①参见王贵松:《试论行政行为之目的》,《浙江政法十部管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②伍劲松:《论行政执法解释的具体原则》,《当代法学》2010年第4期。
    ③王名扬:《法国行政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81页。
    ①[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页。
    ②参见姜明安:《公众参与与行政法治》,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①[英]J·S·密尔:《论自由》,程崇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5页。
    ②参见孙莉:《司法改革与程序意识》,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3期。
    ①肖金明:《原则与制度:比较行政法的角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① See, Nishihara Hiroshi, Constitutional Meaning of the Proportionality Principle in the Face of " Surveillance State" 26 Waseda Bulletin of Comparative Lawl,2008, pp.3.
    ③参见余凌云:《论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载《法学家》2002年第2期。
    ④关于比例原则在欧(共体)盟、《欧洲人权公约》、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国家或政治体法律秩序中扩展的研究参见Evelyn Ellis(ed.),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the Laws of Europe, Hart Publishing Ltd. 1999;Margherita Poto,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8 German Law Journal 835,2007。
    ⑤沈开举、程雪阳:《比例原则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15页。
    ②章剑生:《论司法审查有限原则》,《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③熊文钊:《现代行政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527页。
    ④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第337页。
    ①[美]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孙艳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19页。
    ②参见刘福元:《政府柔性执法的制度规范建构——当代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非强制行政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38—139页。
    ③[美]伊丽莎白·麦吉尔:《行政机关的自我规制》,安永康译,姜明安主编:《行政法论从》(第13卷),第506页。
    ①鲁鹏宇:《行政自制理论的反思》,《“行政自制与中国行政法治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②参见刘福元:《行政自制——探索政府自我控制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导言第5页。
    ③[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贝
    ④ Bruce. Wyman:The Principle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governing the Relations of Public Officers Minnesota Minn. Keefe-Davidson Co.1903.p22.
    ①林明锵:《论型式化之行政行为与未型式化之行政行为》,《当代公法理论——翁岳生教授六秩诞辰祝寿论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56—357页。
    ②转引自陈爱娥:《行政上所运用契约之法律归属》,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86页。
    ③陈淳文:《公法契约与私法契约之划分——法国法制概述》,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契约与新行政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139页。
    ④[日]南博方:《行政法》(第六版),杨建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①参见邓火林、钱广辉、黄昌金:《德阳行政约见制度效果好》,载《中国工商报》2008年3月26日第3版。
    ②参见夏珺、于猛:《2009年十地卫片执法检查问责启动——国土部约谈违法用地5市7县12名地方一把手》,载《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7日。
    ①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106页。
    ②参见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第175页。
    ③杨建顺:《关十行政行为理论问题的研究》,载《行政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④公务法人原为大陆法系的基本范畴,这里特指我国行政执法实践中,一些社会组织并未得到法律、法规授权,但其行使的是公共管理的权力的社会组织。如中国银监会、电监会等及一些社区组织、行业组织等。
    ⑤林纪东:《行政法》,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290页。
    ①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②从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到南京城管的“沉默执法事件”无不揭示出执法不当引起的执法困境,备受社会质疑。
    ②参见李秀普、李斯成主编:《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中国税务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6页。
    ③参见公茂志、马腾飞:《蒙阴地税完善执法风险评估机制》,载《经济导报》2011年11月14日C3版。
    ②参见黄庆畅:《北京探索“民意主导警务”》,载《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1日第19版)。
    ②参见艾君:《警察应在多长时间内出警》,载《江南时报》(2002年09月22日第十版)
    ③章新生、关保英:《行政执法承诺制研究》,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2期。
    ①李婷婷:《规范行政承诺的几方面思路》,《理论探索》2012年第1期。
    ①[美]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②[日]原田尚彦:《行政法要论》,学阳书房1984年全订版,第163页。
    ③莫于川:《行政指导要论——以行政指导法治化为中心》,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参见莫十川等:《柔性行政方式法治化研究——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185页。
    ②参见莫于川等:《柔性行政方式法治化研究——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①参见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培本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80贞。
    ②参见《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2012年工作要点》
    ③包万超:《转型发展中的中国行政指导研究》,《行政法学论从》(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②参见余凌云:《行政契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②参见史金贵:《市工商局运用行政合同推进执法监管》,载《宿迁日报》2011年4月19日:时猛:《一纸合同掀起诚信之风——宿迁推行广告行政合同式管理提升监管效能纪实》,载《中国工商报》2012年4月10日。
    ③参见孙笑侠:《契约下的行政——从行政合同本质到现代行政法功能的再解释》,载《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3期。
    ①史尚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页。
    ②步兵:《行政契约履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8贝。
    ③参见崔建远主编:《合同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95-97页。
    ④参见步兵:《论行政契约的效力状态》,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4期。
    ⑤余凌云:《行政契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3页。
    ①参见余凌云主编:《全球时代下的行政契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9页。
    ②参见杭仁春:《行政合同不完全履行及其法律后果》,载《行政法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③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判案大系(行政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170页。
    ④莫于川等:《柔性行政方式法治化研究——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①参见湖北高院:《允诺引资有奖,政府言而无信》,《人民法院报》2010年1月29日,第03版。
    ②傅红伟:《行政奖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③姬亚平:《行政奖励法制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④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⑤袁曙宏:《治理一下“乱奖励”如何》,袁曙宏:《社会变革中的行政法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①参见傅红伟:《行政奖励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206页。
    ②参见《如何表彰见义勇为行为应有“说法”》,载《法制日报》2001年3月27日。1999年,成阳市沣东镇数村民见义勇为将翻船中的落水者解救,该镇政府给予其中5位村民颁发证书并发放200-500元不等奖金,对另9位村民予以口头表扬。2000年,9位村民中的一位起诉镇政府的不合理奖励行为。
    ③姜明安:《行政裁量的软法规制》,《法学论坛》2009年第4期。
    ①参见楼启军、唐洋文:《金华警方要对执法随意性说不》,《都市快报》,2004年02月24日。
    ②参见陈娟:《云南公安厅红头文件规定超速驾驶罚款引争议》,《人民日报》2008年4月2日。
    ①参见郑雅方:《行政裁量基准法律属性研究——一个类型化视角的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②王锡锌:《自由裁量权基准:技术的创新还是误用》,《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
    ①参见王天华:《裁量标准基本理论问题刍议》,《浙江学刊》2006年笫6期。
    1 《政府购买NGO服务是个伪命题》,载《公益时报》,2010年8月3日。
    ②参见吴晓菁、黄谦:《思明城管开微博直播执法过程》,载《厦门商报》,2012年3月21日第十版。
    ①参见崔卓兰:《行政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8页。
    ②[美]盖瑞·查普曼、詹妮费·托马斯:《道歉的五种语言》,吕海霞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参见《吴仪副总理“道歉”,让谁如坐针毡?》,人民网2007年3月12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5460981.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12月6日。
    ④参见《上海浦东新区区长为钓鱼执法道歉》,腾讯网2009年10月27日,http://news.qq.com/a/20091027/000074.htm,最后访问时间:2012年12月6日。
    ⑤参见邹斌:《武汉市民拒乘黑车遭暴打,公安局长向其道歉》,载《楚天金报》2012年6月29日。
    2参见卢杰、周斌:《实名曝光酒驾者被质疑侵犯隐私》,载《法制日报》2012年2月15日,第5版。
    1参见应松年主编:《当代中国行政法》(下册),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3页
    ②参见林园、海宣:《双方互致兼达成和解》,载《羊城晚报》2013年3月8日。
    ③涂怀艳:《行政执法和解初探》,《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①朱伟一:《与大师对话——“德沃金法哲学思想国际研讨会”侧记》,《清华法学》第1卷2002年第1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孙笑侠.程序的法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
    [6]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7]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11]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2]于安.德国行政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3]吴庚.行政法之理论与实用[M].台北:三民书局,1998.
    [14]翁岳生编.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15]陈新民.行政法学总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7.
    [16]张千帆等.比较行政法——体系、制度和过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7]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8]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9]秦前红.宪法变迁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0]秦前红主编.新宪法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1]陈晓枫主编.中国法制史新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2]叶必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3]叶必丰.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林莉红.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5]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叶必丰.行政行为效力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7]杨解君,蔺耀昌.行政执法研究——理念引导与方式、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28]王连昌,吴中林.行政执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29]蔡守秋.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行政诉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30]郎佩娟.公共行政行为规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31]朱维究.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32]王士如等.中国行政法治与WTO规则的整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3]江必新.WTO与行政法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34]许崇德,皮纯协.新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综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35]罗豪才.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
    [36]杨惠基.行政执法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
    [37]宋大涵主编.行政执法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38]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39]曹康泰主编.政府法制建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40]刘福元.政府柔性执法的制度规范建构——当代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非强制行政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41]薛刚凌上编.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2]石佑启等.论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法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3]史本林.社会管理创新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44]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45]肖金明,冯威主编.行政执法过程论[M].济南:出东大学出版社,2008.
    [46]杨海坤,章志远.中国行政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7]石佑启.论公共行政与行政法学范式转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8]胡建淼.比较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9]应松年.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50]皮纯协主编.行政程序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51]金国坤.行政程序法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52]王万华.行政程序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3]季卫尔.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54]胡建淼主编.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5]张越编著.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6]蔡定剑主编.公众参与欧洲的制度和经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7]莫于川等.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8]杨解君主编.法国行政合同[M].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02.
    [59]敖双红.公共行政民营化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0]李龙主编.法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61]詹中原.民营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论与实务之分析[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62][法]莫里斯·奥里鸟.行政法与公法精要[M.]龚觅等译.沈阳:辽海出版社、春风出版社,1999.
    [63][日]盐野宏.行政法[M].杨建顺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4][日]室井力.日本现代行政法[M].吴微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
    [65][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又敬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6][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M].高家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67][英]威廉·韦德.行政法[M].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68][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9][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M].潘汉典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0][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M].徐炳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6.
    [7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72][德]汉斯·J·沃尔夫等著.行政法[M].高家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3][苏]奥马罗夫.社会管理[M].王思斌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75][英]P·S.法律与现代社会[M].范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76][英]L·赖维乐·布朗等.法国行政法(第五版)[M].高秦伟、王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7][法]让·里韦罗,让·瓦利纳.法国行政法[M].鲁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8][日]大桥洋一.行政法学的结构性变革[M].吕艳滨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9][日]米丸恒治.私人行政——法的统制的比较研究[M].洪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0][美]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M].竺乾威等译.上海:复口.大学出版社,2007.
    [81][美]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82][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李克强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83][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84][美]菲利普·库珀.合同制治理——公共管理者面临的挑战与机遇[M].竺乾威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85][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M.]刘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86]Breger, M. J,1996,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Past and Prologue:Regulatory Flexibility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tate,32 Tulsa Law Journal.
    [87]Stephen G. Breyer&Richard B. Steward, Administrative Law and Regulatory Policy,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2.
    [88]Kenneth Culp Davis, Discretionary Justice:A Preliminary Inquiry,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69.
    [89]H. W. R. Wade, Administrative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90]Ben Wildavsky, Jeff Pelline, and Jamie Beckett, "1-5 Closed—Freeway System Devastated,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January,18,1994, A1.
    [91]Lord Acton, Essays on Freedom and Power, The World Publishing Co.,1955.
    [1]黄文艺.论政府行政模式的转变[J].政治与法律,2000,5.
    [2]范进学.法学视野下的“创新社会管理”分析[J].政治与法律,2012,4.
    [3]李龙.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与中国特色[J].中国法学,2012,2.
    [4]陈俊.社会管理创新与立法执法的完善[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5]杨建顺.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
    [6]邓联繁.社会管理概念的法规范分析[J].中国法学,2012,2.
    [7]刘恒、黄泽萱.政府管制与行政执法的变革[J].江苏社会科学,2012,4.
    [8]牛凯,毕洪海.论行政的演变及其对行政法的影响[J].法学家,2000,3.
    [9]曾洁雯,詹红星.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J].湖南社会科学,2011,4.
    [10]陈应珍.试论行政执法方式创新及其保障[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11]陈应珍.和谐社会视野下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1]潘乾,潘传广.行政执法方式刍议[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2]朱晓燕.“欣弗”事件呼唤行政执法方式的转变[J].法律适用,2006,12.
    [13]罗许生,李容德.论行政执法方式的改革[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2.
    [14]肖金明.论政府执法方式及其变革[J]行政法学研究,2004,4.
    [15]刘畅.论行政执法方式创新的法治路径——以钓鱼执法方式为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11,7.
    [16]崔卓兰,刘福元.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的行政机关及其行为[J].社会科学辑刊,2012,3.
    [17]莫纪宏.法律行为的几重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3.
    [18]杨海坤,严久盛.“新的视野”究竟新在何处?——对《行政法律关系新论》一文的商榷意见[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5.
    [19]姜明安.行政的“疆域”与行政法的功能[J].求是学刊,2002,2.
    [20]吴易风.市场经济与政府干涉[J].中国社会科学,1993,2.
    [21]陈振明.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J].政治学研究,1999,1.
    [22]唐明良,宋华琳.行政法视野中的民营经济与政府规制[J].法治研究,2007,2.
    [23]周安平.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原则与目标模式[J].比较法研究,2004,2.
    [24]罗豪才,苗志江.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软法之治[J].法学杂志,2011,12.
    [25]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J].中国法学,2012,2.
    [26]李龙,朱兵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若干理念辨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27]郭道晖.我看社会管理的创新方向[J].炎黄春秋,2012,1.
    [28]莫于川.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J].法学论坛,2010,6.
    [29]应松年.社会管理当中的政府职能[J].行政管理改革,2012,1.
    [30]应松年.社会管理引论[J].法学论坛,2010,6.
    [31]高鸿.行政承诺及其司法审查[J].人民司法,2002,4.
    [32]张基奎.行政承诺的法理学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33]宁清华.论行政承诺及其法律救济[J].广西社会科学,2004,6.
    [34]邓晔.论行政权的扩张与控制[J].法学杂志,2008,2.
    [35]杨建顺.关于行政行为理论问题的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1995,3.
    [36]张富.论公共行政权力的属性、异化及其超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37]章新生,关保英.行政执法承诺制研究[J].法商研究,1998,2.
    [38]潘彦宏.论行政权的异化与治理[J].行政与法,2003,1.
    [39]季涛.行政权的扩张与控制——行政法核心理念的新阐释[J].中国法学,1997,2.
    [40]谭智华.权力的法律控制:从实体走向程序[J].湖湘论坛,2000,5.
    [41]李婷婷.规范行政承诺的几方面思路[J].理论探索,2012,1.
    [42]孙笑侠.契约下的行政——从行政合同本质到现代行政法功能的再解释[J].比较法研究,1997,3.
    [43]步兵.论行政契约的效力状态[J].法学评论,2006,4.
    [44]叶晓彬.论法治与村民自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45]杭仁春.行政合同不完全履行及其法律后果[J].行政法学研究,2012,4.
    [46]姜明安.行政裁量的软法规制[J].法学论坛,2009,4.
    [47]王欢,钱大军.自治与法治的契合——对行政解纷机制效能最大化基础之探讨[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6.
    [48]姜明安.论行政裁量权及其法律控制[J].法学研究,1993,1.
    [49]郁建兴.公平原则:一个历史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1995,9.
    [50]李彦.论公平观念的价值意义[J].中州学刊,1996,6.
    [51]郑雅方.行政裁量基准法律属性研究——一个类型化视角的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2]王锡锌.自由裁量权基准:技术的创新还是误用[J].法学研究,2008,5.
    [53]王天华.裁量标准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浙江学刊,2006,6.
    [54]涂怀艳.行政执法和解初探[J].法商研究,2008,2.
    [55]Bernard Schwartz, Some Crucial Issues in Administrative Law, Tulsa Law Journal, Vol.28, 1993.
    [56]Gelhorn, "Alternative Means of Dispute Resolution in Government:A Sense of Perspective ", in Administrative Law Journal.
    [1]谢建伟.全民拍小偷,天下就无贼?[N].人民日报,2012,7(19)
    [2]杨宁.城管举牌执法,温柔能否治本[N].人民日报,2012,5(23).
    [3]王腾生.行政执法——运动式何时变全天候[N].法制日报,2006,7(6).
    [4]邓火林,钱广辉,黄昌金.德阳行政约见制度效果好[N].中国工商报,2008,3(26):3.
    [5]夏珺,于猛.2009年土地卫生片执法检查问责启动——国土部约谈违法用地5市7县12名地方一把手[N].人民日报,2010,12(17).
    [6]艾君.警察应住多长时间内出警[N].江南时报,2002,9(22):10.
    [7]史金贵.市工商局运用行政合同推进执法监管[N].宿迁日报,2011,4(19).
    [8]时猛.一纸合同掀起诚信之风——宿迁推行广告行政合同式管理提升监管效能纪实[N].中国工商报,2012,4(10).
    [9]湖北高院.允诺引资有奖,政府言而无信[N].人民法院报,2010,1(29): 3.
    [10]如何表彰见义勇为行为应有“说法”[N].法制日报,2001,3(27).
    [11]公茂志,马腾匕.蒙阴地税完善执法风险评估机制[N].经济导报,2011,11(14):C3.
    [12]楼启军,唐泽文.金华警方要对执法随意性说不[N].都市快报,2004,2(24).
    [13]陈娟.云南公安厅红头文件规定超速驾驶罚款引争议[N].人民日报,2008,4(2).
    [14]邹斌.武汉市民拒乘黑车遭暴打,公安局长向其道歉[N].楚天金报,2012,6(29).
    [15]卢杰,周斌.实名曝光酒驾者被质疑侵犯隐私[N].法制日报,2012,2(15):5.
    [16]政府购买NGO服务是个伪命题[N].公益时报,2010,8(3).
    [17]林园,海宣.双方互致歉达成和解[N]羊城晚报,2013,3(8).
    [18]吴晓菁,黄谦.思明城管开微博直播执法过程[N].厦门商报,2012,3(21):10
    [1]徐金波.武汉警方回应日旅行者丢车事件,否认选择性执法[EB/OL].:中国新闻网,2012—2—21:
    [2]自贡市环保局实行行政执法约见制度》[EB/OL].:四川新闻网,2009—7—30:
    [3]宋君.30个热点部门一把手承诺报告整体展出[EB/OL].:胶东在线,2011—6—20:
    [4]天津市工商局法制部门调研行政合同实施加强推进执法方式创新[EB/OL].:中国法制信息网,2011—4—25:
    [5]创新执法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执法风险应对能力——山东省龙口市质监局行政执法工作风险防范经验介绍[EB/OL].:中国法制信息网,2011—7—11:
    [6]吴仪副总理“道歉”,让谁如坐针毡?[EB/OL].:人民网,2007—3—12:
    [7]上海浦东新区区长为钓鱼执法道歉[EB/OL].:腾讯网,2009—10—27:
    [8]环保总局通报82个项口,违法违规投资1123亿[EB/OL].:搜狐网,2012—12—9:
    [9]台灣微软公司與公平會连成行政和解協議[EB/OL].:微软网,2003—1—9:
    [10]上城区“城市管理智能管控”平台正式运行[EB/OL].:杭州文明在线网,2012—10—28:
    [11]港航水上执法实行“现场直播”[EB/OL].:嘉兴在线新闻网,2013—1—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