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国内文化遗产理念的进步和全民保护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2006年《“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颁布实施至今,河南省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进行了大遗址保护的实践和探索。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及时对河南省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对策,献计于下一步全省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全局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全文内容共分八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通过对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发展历程的总结,指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由单体保护走向综合保护的发展趋势,肯定了世界遗产管理的独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和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通过对国内文化遗产和大遗址保护发展研究现状的总结,指出河南省在大遗址保护利用研究领域的问题与不足。同时,本部分还对文章涉及的遗址、大遗址和大遗址保护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廓清。
     第二章对文章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通过借鉴系统论分析方法,尝试性地提出了对大遗址保护进行系统分析的思路。以全局的角度,将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考察,并对该系统内部的价值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经济体系、展示体系和环境体系等六个子体系进行解释和分析,阐述了子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整个“大遗址系统”的作用,阐明了综合评价方法的特点和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在大遗址保护评价中的作用。
     第三章对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的总体情况进行了阐述,认为河南省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区位优势是目前境内留存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大遗址的历史背景。鉴于河南大遗址保护工作在国家大遗址保护总体部署中的战略地位,我们从组织体系、科研机构、人才培养、展示利用和重要大遗址与文化线路的保护利用实践等方面对河南省大遗址保护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大遗址保护的行政管理部门的建制、基本建设项目中文物监管执法职能的发挥、防止文化遗产过度开发利用和远郊型遗址的保护等客观问题提出了的建议。
     第四章以洛阳片区为中心,对河南省内大遗址保护重点地区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实践进行了总体阐述,对洛阳片区大遗址的类型与分布、大遗址保护理论的发展以及重要大遗址保护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第五章以汉魏洛阳故城保护为典型案例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突出讨论了大遗址保护模式与方法的讨论、大型土遗址保护工程的施工问题、招标技术和取费标准等问题,并提出了独立的观点和建议。
     第六章对大遗址保护中“考古遗址公园”模式进行了分析,回顾和总结了国内典型地区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对西安片区和洛阳片区大遗址保护实践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两地区在大遗址保护利用方面的共性和差异。
     第七章就大遗址保护的评价标准、大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遗址保护护工作的发展路径、第三方独立检测监督机制的构建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大遗址保护必须以保护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和评价标准,从政策和经济层面保证大遗址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实行由城市建成区向城郊扩展的发展路径,构建第三方监督监测机制保障大遗址保护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八章为结语。通过全文研究和对全球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与国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总结,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文物保护者的责任,也是职能部门的历史使命,更是社会各界的重要责任。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全民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须全民共享。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ional awareness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public utility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creasingly. In recent years,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make breakthrough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theory, there is a development of the "conservation" to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is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but also in specific practice, state protections guide and support a large number of great sites to explore its use and protection, and achieve fruitful results, gained valuable experienc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Henan, as a big heritage province,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was very difficult. Especially in the use and protection of great site, ours great site protection has an important advantage of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In2006,"The Protection Plan of Great Site during "ShiYiWu Plan" has been promulgated and implemented. In this aspect, in response to national policy, Henan Province implemented a number of conservation practices and explored the great site actively. In the period, valuable experiences were gained, but some objective problems were also found. In this context,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eat site in Henan Province need b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and explore alternatives, offer advice on the next province-wide practice of site protection necessaril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1is Introduction.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ovement and its nationalized trends are reviewed briefly, and clarify the protection of our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he movement of Great Site Protection is linked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standards,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world's importa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 therefore there is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Second, we summed up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great site protection. And in academic aspect, there is summary of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in a large sit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research in Hena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Finally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Great sites and other related concepts are clarified involved in the article,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e dissertation are summarized briefly.
     In Chapter2,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great site protection in Henan Province is describ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great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large and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Henan. This paper analyzes a large strategic position of large site protection in Henan in the national deployment of the site protection, and tries to typ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On this basis, i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research institutions, personnel training, demonstration of great sites and cultural lin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ractices and others in Henan the the status quo of protection was summ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on of great site'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cultural regulatory department, and avoiding over-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suburban sites'protection were put forward, and made a superficial recommendation.
     Chapters3and4described the use of practices and cases of Henan Province protecting great site, especially Luoyang area.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Luoyang area,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great site were summarized,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ory from the "Luoyang way" to "Luoyang mode" to "Luoyang Declaration" in Luoyang Area. For Luoyang area, as the Han-Wei Ancient City, its natural background, value system, remains and the use and protection of practice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ully. Finally, we concluded useful experience and the main problem in conservation practices, and put forward my own's advice.
     Chapter5analyzed site protection, especially for "Archaeological Park model", and summed up domestic us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successful models about sites protection in typical region.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s of great si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Xi'an and Luoyang area, there we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t use of large sites in two regions make.
     Chapter6consists of two parts. First, through study of the great site's protection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author tries to put forward a theory of systematical inspection on great site protection. That is to say, the site protection system as a whole were inspected, and analyzed organizational system, institutional system, economic system, display system, environmental system in its practices, discussed the interdependence and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mong five sub-systems and the role to the whole "great site system", and clarifi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ssues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theory and the role to site protection.
     Second, the East-West cultural heritage, 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differences'causes were summed up and analyzed.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the causes of the East-West differences existed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mainly.
     Finally, the global movement and China's mov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re summed up, and we propos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not only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government, and so is research, but also to all the community.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needs all th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consciously; the achievements need be shared by all the people.
引文
[1]杜晓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25-27
    [2]单霁翔.让大遗址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文化遗产[J],2009,4:12-14
    [3]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年6月
    [4]单霁翔.携手共创大遗址保护的美好明天.中国文化遗产[J],2010(6):51-52
    [5]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博上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6]赵宇鸣.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外部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6:
    [7]刘军民·中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6
    [8]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博士学位论文].江苏:东南大学,2006
    [9]肖金亮.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9
    [10]刘俊伟.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秦皇陵遗址保护区社会调控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11]董欣.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4
    [12]李海燕.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5
    [13]张祖群.汉长安城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5
    [14]王征.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15]蔡超.两周时期齐鲁两国聚落形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
    [16]崔明.江苏省大遗址保护规划与利用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苏:东南大学,2006
    [17]王东.大遗址的可持续性保护研究[D].[硕士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
    [18]王陵茜.论大遗址文化的保护与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06
    [19]陈稳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区域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7
    [20]张强.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
    [21]刘佳.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城市建设与更新发展钩沉[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7
    [22]马娜.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遗址保护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华侨大学,20)07
    [23]任保平.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4]刘宗刚.唐大明宫遗址公园边界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5]李嵘.整体性原则在唐陵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8
    26]马云超.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8
    [27]白海峰.大遗址环境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互动[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8
    [28]吴荔.基于价值取向的陕西省大遗址资源管理体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8
    [29]所萌.城市边缘区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30]陈玛莉.大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
    [31]李维.汉长安城遗址标识系统设计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2]孟青.良渚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8
    [33]张峰.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农业景观演化引导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4]金田子明.城市大遗址区整体保护与更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9
    [35]廖荣.历史文化名城中设立大遗址“保护特区”现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6]沈力源.唐大明宫遗址在西安城市中的角色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7]张圣辉.唐大明宫遗址西侧九仙门至右银台门段更新与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8]唐智华.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08
    [39]陈扬.唐太极宫与大明宫布局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
    [40]司军敏.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体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科技大学,2010
    [41]吴翔雁.定鼎门钢结构仿古建筑组成及力学性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长安大学,2010
    [42]汤诗伟.“金沙模式”---成都金沙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3]王乾.元上都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44]曹楠.城市建成区内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10
    [45]刘卫红.大遗址士地用途分区管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10
    [46]张韵.我国大遗址管理机构现状及功能分区[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10
    [47]孙博.土遗址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及预报模型[D].[硕士学位论文].甘肃:兰州大学,2010
    [4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Z],2004
    [49]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2007(3):127-139
    [50]《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0月16日在巴黎通过
    [51]蔡站泉.“文化遗产”析义.中国文化遗产[J],2007:8
    [5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三十二届会议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
    [53]郭旃.世界遗产在中国.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
    [54]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35
    [55]司上[54]
    [56]国际公约、国内主要工具书、高校考古专业教材以及有关研究论文对“遗址”一词都有不同的定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遗址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章程》认为遗址应包括一切地貌的风景和地区,人工制品或自然与人工的合制品,包括在历史、考古、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方面具有价值的历史公园和园林;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认为“可识别出人类活动重要迹象的地方”;《中国文物考古词典》指出遗址是古代人类居住过的,或曾经从事过生产活动和战斗过的地方,如城址、宫殿址、村落址、洞穴址、工场作坊址、道路桥梁址、矿山冶炼址以及古代战场址等;喻学才《遗址论》认为遗址是“前人留下的具有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等人类活动遗迹,是历史的化石、文明的碎片、文化的载体、旅游的对象。”;张宏彦《中国 史前考古学导论》中认为“遗址是指古代某—社群居民日常居住和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一书认为“遗址是人类遗物、遗迹或自然遗物在空间上的集合体,无论其具体形式和内容如何,所有的遗址都能表明人类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57]方酉生.田野考古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36
    [58]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司---基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探索[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0
    [59]陈同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下的中国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主要规划对策[N].北京:中国文物报,2005,10(14):7
    [60]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问题、现状及政策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20-126
    [61]陈稳亮.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基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探索[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0
    [1]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邮政大学出版社,2004:1
    [2]贝塔朗菲著,林康义,魏宏森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周珊刚,黄麟雏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同[2]
    [6]吴元樑.社会系统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徐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学译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315
    [10]张文焕,刘光霞,苏连义编著.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191
    [11]孙纪成.系统论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河北学刊[J],985(6):50
    [12j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邮政大学出版社,2004:28-41
    [13]张义焕,刘光霞,苏连义编著.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197
    [14]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中国邮政大学出版社,2004:51-61
    [1]《周礼·职方》及《尔雅·释地》曰:“河南曰豫州”
    [2]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J],1981,10-17
    [3]单先进,曹传松.洞庭湖区史前考古又获重大成果,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被确认.中国文物报[J],1929年3月15日
    [4]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0-24
    [5]蒋迎春.考古学家在京论址确认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中国文物报[J],1997年8月10日
    [6]天室即太室,也就是河南嵩山。参见林沄:《天亡簋“王祀于天室”新解》,《史学月刊》1993年3期
    [7]王星光,贾兵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4-57
    [8]周坤叔,张松林,张震宇等.论嵩山文化圈.中原文物[J],2005(1):12-20
    [10]河南省文物局公布河南省文物事业统计数据
    [11]王巍,杜金鹏.中国大遗址保护调研报告(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25
    [12]根据2011年9月三杨庄考古工地领队刘海旺先生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座资料整理
    [13]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文化遗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9-210
    [1]文中图八至图十一,图十三至图十五由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提供。
    [2]郭引强.洛阳大遗址[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3]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22
    [5]杨茹萍,杨晋毅等.“洛阳模式”评述:城市规划与大遗址保护的经验教训.建筑学报[J];2008,12:30-33
    [6]杨茹萍,杨晋毅等.“洛阳模式”评述:城市规划与大遗址保护的经验教训.建筑学报[J];2008,12:112-126
    [7]该课题是2003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课题(课题号2003011),笔者曾参与该课题调研。课题针对东汉帝陵的考古发现、研究及收获,东汉帝陵相关研究,东汉帝陵研究相关考古调查、发掘简报,东汉帝陵研究相关资料统计,两汉帝陵综合研究等在课题成果报告书(内部资料)第四、五、六、七、八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述,在邙山陵墓群东汉帝陵相关难点、疑点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8]王石斌.北方土遗址的病害成因与环境区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甘肃:兰州大学,2009
    [1]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11-112
    [2]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汉魏洛阳故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i-ii
    [3]段鹏琦.汉魏洛阳与自然河流的开发和利用.汉魏洛阳故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73-482
    [4]洛阳市文物局,洛阳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汉魏洛阳故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序
    [5]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洛阳故城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M],7-11
    [6]同[5]
    [7]洛阳市文物管理局.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16-128
    [8]《帝王世纪》载洛阳“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故俗称“九六城”。
    [9]《后汉书》载:“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辟雍以水周其外,以节观者。
    [10]熹平石经,也称《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建议在太学建立正定的六经标准文字,以免贻误后学,为此而立。传为蔡邕所书。碑石共46个,碑立太学门前。
    [11]曹魏正始二年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新发现北魏宫城二号建筑遗址.考古[J],2009,5:3-7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发现北魏宫城三号建筑遗址.考古[J],2010,6:3-6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发现北魏宫城5号建筑遗址.考古[J],2012,1:3-6
    [15]1954年,由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阎文儒先生带队,于6月2日开始勘查魏晋时代洛阳城遗址。先由城
    [1]王仁湘.唤醒沉睡的废墟——大遗址记忆的中国大历史扫描.中国文化遗产[J].2010:30-31
    [2]部分大遗址,如高句丽王成王陵及贵族墓葬群遗址包含两种以上遗址类型,故本文按照类型单独统计总数超过100处。
    [3]国家文物局.中国大遗址: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中国文化遗产[J].2010:8-9
    [4]曹佳中.无锡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0):42
    [5]王忠林.认真搞好金沙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积极引领成都市新发展.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文集[C].文物出版社.2010,10:92-98
    [6]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大遗址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62
    [7]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大遗址保护[M].文物出版社.2009:105
    《雅典宪章》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保护受到公众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物建议案》
    《历史地区保护及其当代作用建议案》
    《马丘比丘宪章》
    《佛罗伦萨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保护景观及遗址风貌与特性建议案》
    《各国保护文化及自然遗产建议案》
    《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
    《考古发掘国际原则建议案》
    《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最佳方法建议案》
    《保护考古遗产欧洲公约》
    《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物及非法转让其所有人公约》
    《文物国际交流建议案》
    《保护可移动文物建议案》
    《保护与保存活动图像建议案》
    《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长城保护条例》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
    《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十一五”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河南省古代大型遗址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批复的通知》
    《河南省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洛阳市汉魏故城保护条例》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范哗.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0]左丘明撰,李学勤等整理.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十三经注疏·诗经》台北:艺文印书馆,1993
    [12]吕不韦著.陆玖注译.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萧统.文选[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
    [14]王先谦.庄子集解[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1
    [15]刘熙撰,王先谦撰,祝敏彻,孙玉文点校.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郦道元撰,王国维校.水经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7]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8]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9]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2]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3]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7]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9]欧阳友权.文化产业通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0]刘红婴,王健民.世界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1]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12]彭顺生.世界遗产旅游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13]孙清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和谐共生[A].国家文物局.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城市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论文汇编[M].2007
    [14]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15]王传忠,郭日生,黄晶.地方可持续发展导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16]王德刚,王素洁.经营遗产—齐文化开发与齐故城遗址公园建设研究[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17]王景慧,阮仪在,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8]王星光,贾兵强.中原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9]魏小安,王洁平.创造未来文化遗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0]徐嵩龄.第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1]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2]杨巨平.保护遗产造福人类—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3]叶正波..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4]张成渝.真实性与完整性是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5]张松.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选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26]张晓.加强规制--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管理与利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7]郑向敏,麦继强等.文物古迹的保护与旅游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8]钱耀鹏.考古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9]周双林.土遗址保护材料探索—非水分散体材料研制及土遗址加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30]杜晓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1]单霁翔.让大遗址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文化遗产[J],2009
    [32]单霁翔.携手共创大遗址保护的美好明天.中国文化遗产[J],2010(6)
    [33]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博十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34]赵宇鸣.城市区大遗址保护中外部性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6
    [35]刘军民冲国文物大遗址保护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6
    [36]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博士学位论文].江苏:东南大学,2006
    [37]肖金亮.中国历史建筑保护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方法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9
    [38]刘俊伟.良性互动、和谐共生---秦皇陵遗址保护区社会调控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39]董欣.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4
    [40]李海燕.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5
    [41]张祖群.汉长安城文化、经济价值分析与遗产保护[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5
    [42]王征.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43]蔡超.两周时期齐鲁两国聚落形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
    [44]崔明.江苏省大遗址保护规划与利用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苏:东南大学,2006
    [45]王东.大遗址的可持续性保护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大学,2006
    [46]王陵茜.论大遗址文化的保护与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四川大学,2006
    [47]陈稳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区域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7
    [48]张强.大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7
    [49]刘佳.魏晋南北朝时期邺城城市建设与更新发展钩沉[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7
    [50]马娜.隋唐洛阳城洛南里坊区遗址保护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华侨大学,2007
    [51]任保平.基于生态旅游理念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52]刘宗刚.唐大明宫遗址公园边界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53]李嵘.整体性原则在唐陵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8
    [54]马云超.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地方政府职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8
    [55]白海峰.大遗址环境整治与区域发展的互动[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8
    [56]吴荔.基于价值取向的陕西省大遗址资源管理体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8
    [57]所萌.城市边缘区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58]陈玛莉.大遗址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8
    [59]李维.汉长安城遗址标识系统设计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60]孟青.良渚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8
    [61]张峰.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中的农业景观演化引导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2]金田子明.城市大遗址区整体保护与更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09
    [63]廖荣.历史文化名城中设立大遗址“保护特区”现象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4]沈力源.唐大明宫遗址在西安城市中的角色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5]张圣辉.唐大明宫遗址西侧九仙门至右银台门段更新与发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66]唐智华.京杭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中南大学,2008
    [67]陈扬.唐太极宫与大明宫布局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
    [68]司军敏.西安大遗址保护与体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科技大学,2010
    [69]吴翔雁.定鼎门钢结构仿古建筑组成及力学性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长安大学,2010
    [70]汤诗伟.“金沙模式”---成都金沙遗址保护与利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71]王乾.元上都遗址调查与保护研究[D].[硕土学位论文].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72]曹楠.城市建成区内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10
    [73]刘卫红.大遗址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10
    [74]张韵.我国大遗址管理机构现状及功能分区[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大学,2010
    [75]孙博.土遗址表面温度变化规律及预报模型[D].[硕士学位论文].甘肃:兰州大学,2010
    [7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方法[Z],2004
    [77]贺云翱.文化遗产学初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J],2007(3)
    [78]蔡靖泉.“文化遗产”析义.中国文化遗产[J],2007(8)
    [79]郭旃.世界遗产在中国.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80]方酉生.田野考古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81]陈同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下的中国大遗址背景环境保护主要规划对策[N].北京:中国文物报,2005,10(14)
    [82]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问题、现状及政策思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3]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邮政大学出版社,2004
    [84]贝塔朗菲著,林康义,魏宏森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85]周珊刚,黄麟雏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86]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7]吴元棵.社会系统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8]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89]徐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90]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学译文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91]张文焕,刘光霞,苏连义编著.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92]孙纪成.系统论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河北学刊[J],985(6)
    [93]苏乘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J],1981
    [94]单先进,曹传松.洞庭湖区史前考古义获重大成果,澧县城头山屈家岭文化城址被确认.中国文物报[J],1929年3月15日
    [95]马世之.中国史前古城[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6]蒋迎春.考古学家在京论址确认城头山为中国已知时代最早古城址.中国文物报[J],1997年8月10日
    [97]周坤叔,张松林,张震宇等.论嵩山文化圈.中原文物[J],2005(1)
    [98]王巍,杜金鹏.中国大遗址保护调研报告(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9]河南省文物局.河南文化遗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0]郭引强.洛阳大遗址[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101]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大遗址研究与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02]杨茹萍,杨晋毅等.“洛阳模式”评述:城市规划与大遗址保护的经验教训.建筑学报[J]:2008,12
    [103]王石斌.北方士遗址的病害成因与环境区划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甘肃:兰州大学,2009
    [104]解耀华.交河故城的历史及保护修缮工程[A].见:解耀华编.交河故城保护与研究[M].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105]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servation of earthen Agriculture Las Cruse, New Mexico, U.S. A, October,14-16,1990
    [106]屈建军,王家澄,程国栋等.西北地区占代生土建筑物冻融风蚀机理的实验研究.冰川冻土[J],2002(24)
    [107]周双林.谈谈考古发掘中文物的现场保护.文物世界[J],1999(4)
    [108]潘别桐,黄克忠.文物保护和环境地质[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109]黄克忠.岩土文物建筑的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110]李最雄,王旭东,张志军等.秦俑坑土遗址的加固试验.敦煌研究[J],1998(4)
    [111]周双林,原思训,杨宪伟等.丙烯酸非水分散体等几种土遗址防风化加固剂的效果比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J].2003,15(2)
    [112]苏伯民,李最雄,胡之德.PS与土遗址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敦煌研究[J],2000(1)
    [113]范章.SV-Ⅱ灌缝胶及其在古建筑土坯墙体加固中的应用.西北建筑与建材[J].2003(5)
    [114]李最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5]洛阳市文物局,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汉魏洛阳故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6]段鹏琦.汉魏洛阳与自然河流的开发和利用.汉魏洛阳故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7][1]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魏洛阳故城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M]
    [1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新发现北魏宫城二号建筑遗址.考古[J],2009,5
    [11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发现北魏宫城三号建筑遗址.考古[J],2010,6
    [1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独立行政法人国立文化财机构奈良文化财研究所联合考古队·河南洛阳市汉魏故城发现北魏宫城5号建筑遗址.考古[J],2012,1
    [121]王仁湘.唤醒沉睡的废墟---大遗址记忆的中国大历史扫描.中国文化遗产[J].2010
    [122]国家文物局.中国大遗址: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中国文化遗产[J].2010
    [123]曹佳中.无锡大遗址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0)
    [124]王忠林.认真搞好金沙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积极引领成都市新发展.大遗址保护洛阳高峰论坛文集[C].文物出版社.2010
    [125]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大遗址保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