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区域视野中的乡村、学校与社会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逐渐加剧,一些有识之士发出了教育救国的呼声,并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兴办新式教育的兴学运动。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地方当局积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兴学运动。为了更深入细致地探讨这场兴学运动,本文采用区域性社会史的研究理论,关注的焦点回到社会底层的教育现场,来探讨近代东北社会的教育转型在广大乡村地区所引发的动荡与冲突。在积极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和广泛搜集论文资料、报刊资料、档案资料和一些外文资料的基础上,对1905至1931年间东北乡村地区的兴学运动进行细致的梳理。本文在分析乡村兴学背景的基础上,对于东北地区的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留学生的派遣、民族教育、民众教育、女子教育和私塾改良运动进行论述,并对东北乡村兴学运动的学堂事务管理与运作、教科书、考试方法与试题、学生与教师群体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东北乡村地区兴学运动的特殊性,并探讨其与近代东北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905—1931年东北乡村地区掀起的兴学运动是一场并不彻底的教育变革运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时期东北乡村地区的教育事业还很不完善。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新式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式人才。这些人才一经毕业立即涌进东北乡村社会,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和社会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东北乡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的近代化进程。当然,由于教育方针和教学内容的偏差,乡村兴学培养的人才往往留不在乡村,而流向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
From 1905 to 1931, with a series of disgraces derived from lost of battles and unprecedented national crisis, an educational movement aiming at "enlightening intelligence from people" and "stimulating new-style education" flourished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lessons drew from the superiors and materials widely collected from newspapers, magazines, local files, journal papers and academic publications, mirroring theories on regional history, beginning with the rise of education in the rural areas in Northeast China, this thesis presents the modernization of it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urthermore, it tries to brings out a justifiable evaluation on it.
     A certain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rise of education in Northeast China's rural areas have been achieved in academics. However, such problems as simplicity in method and model and limited extent exist in the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further research on it.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autho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rigin of the titl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sufficiency of research,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thesis, the collection and arrangement of materials, the research route and structure, and the difficulty, importance and creation of this thesi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some core concepts, the research time and space of the thesis are defined in this part. The definition of structure, concepts,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makes an academic foreshadow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sis.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ural social environment. To some extent, the condition of rural social situation has a direct effect on the education. Ever since a long time ago, the distinct location, the climate, resources, customs and cultures have given birth to a unique society of Guandong. Undoubtedly, this environment with dens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education of the rural areas in Northeast China. To have a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education rise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resent thesis begins with investigating the environment of it and elaborates from geographical position, politics, economics, social situation,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stimul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lonial education, show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flourishing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rural places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is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of all levels, so is the education in Northeast China's rural areas. The northeast society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a period of turmoil characterized with changes in political power, including the Qing Dynasty, Fengtian Clique and the Change of Banner Period. According to th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Northeast China education from these three stages. The Qing Dynasty is the beginning stage of the education rise in the rural areas in Northeast China, it is then the education rise in the rural areas of modern Northeast China has its first step. Fengtian Clique is the development stage when a climax of rise in education comes into being. During the Change of Banner Period,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is brought into a unity with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rise of education steps into a brand new period. From the rationalization on the rise of education in Northeast rural areas above,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it and the action of government of all levels are presented in this thesis.
     To understand Northeast rural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more intuitive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from liberal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industrial education, people's education, education for minorities, education aboard, woman education and improvement on private school in the old day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not o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every kind of education, but also analyzes their features, causes and evaluation. Moreover, the author illuminates some education cases in order to look into the new-style education in Northeast countryside from a viewpoint which is more concrete and more microcosmic.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n schools in the old days is an important point, which has a great effect on management on schools and education result. To have a further understand on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n schools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Midd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ortheast countryside, the author inspects the schools from teaching material, management on students, method of tests, and so on. Actually, the teaching material, method of tests and management on students is the key points in the education rise in Northeast countryside, which impacts greatly on the thorough development of it. The author elaborates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resolves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anagement and promotes the education rise in Northeast countryside.
     The education rise expanding the New-style education is a large scale social movement. Therefore it calls for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of all social circles. The author makes a special elaboration on the attitudes and actions of all social circles of the Northeast in the education rise. In fact, in this education rise, government of all levels, country gentlemen, social groups and the masses have a double relation of combination and conflict. They combine briefly when collecting money for education, mainta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running schools, which has common interest to them. On the contrary, they conflict when contesting resources for running schools, education rights or having different education notions. Undoubtedly, to some extent, the relation of combination and conflict restricts the width and depth of the education rise in Northeast countryside when promoting i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ise, two groups—teachers and students emerge.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 on these two groups' formation and feature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m from their origination, age, sex and region, and has a certain investigation to their entire states of mind and characteristic. At the same time, to reflect the true aspects of them, some cases are chosen to be analyzed in this chapter so as to reflect the words and deeds of the new-style scholars in this period from a micro viewpoint and its function in raising social changes.
     In the education rise as long as thirt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countryside education displays a regional feature of the Northeast. On the one hand, as a part of education rise of the whole country, it ha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it in this period, ie. advancement, duality, unbalanced feature and limi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distinguished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t has its particularity differing from that of Guannei, ie. the awareness of unexpected in teaching, paying attention to practicability and n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education rise, a large group of intellectual graduated from new-style schools emerge rapidly. This is bound to have an important and profound effect on Northeast countryside society. As soon as these new-style intellectual graduate, they step into all fields in Northeast society. Their wide publication and active advocacy gradually inspire the transitions of governance structure, changes in society, economics, education and social customs in the Northeast countryside. Of course, education rise in the countryside is also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caused the drain of the elite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crisis situation in Northeast countrysid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ise in the Northeast countryside is the result of all kinds of historical factors, reality condition and the effort of all social circles. This thirty-year education rise has an active effect on the society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ization. Moreover, it has an absolute effect on the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 society. However, there are some insufficiency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external effect of education in Northeast countryside, which influences the external effect of this education rise to a great extent. This research on this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countryside raise a deep-rooted thought from us----where is the way out to the countryside education, and is "education for agriculture" or "education against agricultu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Northeast countryside society? This not only is an important point related closely to the prospects of Northeast countryside education at that time, but also can be referr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side education today.
引文
①这时期一些期刊杂志刊载了一些关于东北教育方面的文章,主要有《最近黑龙江教育状况》,《教育杂志》7卷2期,1915年2月;《奉天省学务视察报告》,《教育公报》2卷1、2、6期,1915年6月10日;《吉林省学务视察报告》,《教育公报》2卷6期,1915年10月;《黑龙江省学务视察报告》,《教育公报》2卷7期,1915年11月;《吉林省教育厅规划全省教育行政报告》,《教育公报》6卷2期,1919年2月;《吉林实施平民教育之进行》,《教育杂志》15卷11期),1923年;推士博士,汤茂如译《奉天科学教育调查报告》,《新教育》6卷4期,1923年4月;《吉林实施平民教育之进行》,《教育杂志》15卷11期,1923年11月;《吉林全省教育经费之调查》,《教育杂志》17卷8期,1925年8月;《黑龙江地方教育概况》,《教育公报》5卷16期,1928年等文章。
    ②在这些中国教育通史类著述中,仅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版)中有东汉辽东太守陈禅“于学讲礼”,汉末三国时期管宁等辽东讲学等几处零星介绍东北教育发展状况的内容。
    ①高时良《辽金元清时代之中国学制》,《厦大周刊》14卷27期,1935年5月;赵公展《东北奴化教育现况》,《时代批评》2卷31期,1939年9月;陈硕彦《伪奉天市的小学奴化教育概况》,《东北》1卷2期,1940年4月;钟心《伪满奴化教育的剖析》,《东北》2卷3期,1940年11月;阿齐图《伊克昭盟之教育》,《益世报》1940年12月;海镜《清代东三省学制》,《东北》2卷6期,1941年2月;徐景贤《东北大学的过去与现在》,《青年之声》2卷2、3期,1941年5月;江应澄《东北之伪教育》,《教育杂志》,31卷7期,1941年7月;章学海《满洲国教育考察记》,《教育建设》2卷5期,3卷1期,1941年8月—10月;谢再善《伊盟的教育与文化》,《西北论衡》9卷10期,1941年10月;俞义节《满洲国之教育》,《教育建设》4卷6期,5卷6期,1942年9月—1943年3月;庄涛《伪满的奴化教育》,《解放日报》44期,1843年9月28日;陈国均《伊盟蒙旗教育》,《边疆通讯》2卷8期,1944年8月;贾凤翔《伊克昭盟教育》,《边疆通讯》2卷12期,1944年12月;陈党玄《战后我国的东北教育》,《学术与建设》1期,1945年8月;金辉等《介绍东北军政大学》,《知识》2卷3期,1946年12月;何鲁《漫谈东北的高等教育》,《凯旋》1947年7期;炳文《东北大学的生活(解放区学校介绍之二)》,《群众周刊》14卷9期,1947年3月;程宗宣《东北教育一瞥》,《教育通讯》3卷8期,1947年6月等。
    ②李文海等:《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
    ①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3—4页。
    ②李书源、杨晓军:《区域史研究理论与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史学集刊》,2008年第1期,第91—92页。
    ③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8月版。
    ④论文分别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和《清华学报》(新竹),新25卷4期,1995年12月。
    ①郝锦花:《新旧之间——学制转轨与近代乡村社会》,山西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6月。
    ②张济州:《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县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1914—2006)》,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4月。
    ③载王先明、郭卫民主编:《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力结构的变迁——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④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8页。
    ①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1995年5期。转自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①关于东北教育史的研究著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李瑛著《鄂伦春族教育史稿》中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王纯山著:《辽宁高等教育四十年》(上下册)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朴奎灿著《中国朝鲜族教育史》(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齐红深著:《东北地方教育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王鸿宾等著:《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齐红深等著:《东北民族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陶增骈著:《东北民族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齐红深等著:《辽宁教育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王贵忠等著:《东北职业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李喜平著:《辽宁教育史》辽海出版社,1996年版;袁绍莹著:《吉林省高等教育史》吉林社科院,2002年出版;隋丽娟著:《黑龙江教育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齐洪深著:《满族的教育文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单丽雪著:《黑龙江省教育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蒙)乌云达来著:《黑龙江蒙文教育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穆陵朝鲜民族教育史》编纂委员会编:《穆陵朝鲜民族教育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等30多部。此外,相关研究的论文也有数百篇之多。
    ②隗瀛涛主编、何一民等撰稿:《四川近代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前言。
    
    ①曹锦清著:《黄河边上的中国》,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54页。
    ②邰爽秋等编选:《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教育编译馆,1935年印行,第4页。
    ①布·马林诺夫斯基:“序”,费孝通著:《江村经济》,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6页。
    ①[美]樊德雯(Elizabeth VanderVen),熊春文译:《乡村—政府之间的合作——现代公立学堂及其经费来源(奉天省海城县:1905——1931)》,载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①贾振纲:《东丰县私塾的残存和消失》,《东北地方史研究》1985年3期;颜之江:《长春文化开发及养正书院》,《长春史志》1990年1期;马阿宁:《清末东北最有影响的书院——银冈书院》,《博物馆研究》2006年4期;刘志惠:《从辽南横山书院看我国南北书院的兴起与演进》,《辽海文物季刊》1995年2期。
    ①陈丕忠:《民国前期复县、庄河县教育》,《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华秀实等:《解放前白城教育概况》,《吉林百年》下册1990年等。张淑香:《日本统治大连时期的“皇国民”教育探析》,《辽宁大学学报》第33卷第4期,2005年7月;李萍:《日据大连时期的奴化教育实质》,《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5卷第4期,2002年7月。
    ②武殿福:《永吉县第一所私立中学》,《江城史志》1990年1期;张淑香:《新民公学堂的发展对清末民初新学与辽宁社会发展的影响》;高永君:《<癸卯学制>与奉天实业学堂》;李威,冯德华:《从奉天实业学堂的建立与发展看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变迁》;王小侠,杨小梅:《社会转型与教育理念更新续前注:——奉天实业学堂嬗变的历史考察》;毛英萍,白献竞:《东北实业教育的摇篮——纪念奉天实业学堂创建一百周年校史拾遗》;耿立言,张旭:《奉天实业学堂百年校址变迁之考证》;高晶:《关于奉天实业学堂初建时期几个问题的考证》等论文,这些文章都刊载在《沈阳大学学报》,第18卷5期,2006年10月。
    ③刘功成:《“五卅惨案”与大连的学生运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年1期;朱在宪:《吉林省民族关系史上光辉一页——记五四运动中的延边朝鲜青年》,《青年学研究》1989年4期。
    ①关于东北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著述主要有:李瑛著:《鄂伦春族教育史稿》,中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朴奎灿著:《中国朝鲜族教育史》,(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齐洪深主编:《东北民族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齐洪深著:《满族的教育文化》,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蒙)乌云达来著:《黑龙江蒙文教育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穆陵朝鲜民族教育史》编纂委员会编:《穆陵朝鲜民族教育史》,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等著作。论文方面有阿齐图:《伊克昭盟之教育》《益也报》1940年12月;谢再善:《伊盟的教育与文化》《西北论衡》9卷10期,1941年10月;贾凤翔:《伊克昭盟教育》《边疆通讯》2卷12期,1944年12月;陈国钧:《伊盟蒙旗教育》《边疆通讯》2卷8期,1944年8月;李瑛:《鄂伦春族教育三题》《北方文物》1987年4期;玛纳:《近代东北地区新式回族教育初探》《黑龙江民族学刊》1991年1期;隋丽娟:《清末民初的边疆危机与鄂伦春族教育》《北方文物》1997年1期;麻秀荣、那晓波:《清末民初鄂温克族新式教育初探》《民族研究》2000年6期;谷文双等:《黑龙江新式回族教育述略》《回族研究》2002年1期;王军:《黑龙江新式回族教育考论》《黑龙江民族学刊》2003年3期。刘金明,曾小玲:《论达斡尔族学校教育的特征及作用》,《黑龙江民族学刊》1998年1期;《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双语教育》,《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7期; 2006年10月;谢兰荣:《达斡尔族教育史述略》,《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1998年4期;腾绍箴:《达斡尔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1期等文章。
    ②关于图书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田吉春:《延吉市图书馆简史(初稿)》,《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年4期;田吉春:《延吉图书馆简史》,《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1980年4期;王洪生:《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简史》,《黑龙江图书馆》1981年1、2期;柳成栋:《巴彦县图书馆简史》,《黑龙江图书馆》1982年4期;张永伟:《“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辽宁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刊》1983年2期;王洪生等:《我省最早的图书馆——齐齐哈尔图书馆》,《奋斗》1983年11期等文章。
    ③关于教育界人物的相关研究,其成果主要有裴林:《林传甲》,《黑龙江史志通讯》1983年5月;裴林:《林传甲》,《黑河学刊》1983年2期;李铁汉等:《林传甲与近代黑龙江教育》,《北方文物》1989年4期;王文炳,王洪生、范佩卿:《教育家林传甲传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1期;李江晓,王月华:《略论林传甲的教育思想及实践》,《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3期;王桂云:《以修志为己任的林传甲》,《黑龙江史志》1994年2期;张静泰:《黑龙江音乐教育的先驱——林传甲》,《艺术研究》2003年4期;吴绍礼:《著名学者林传甲考》,《绥化学院》,1989年4期;刘欣芳、王秀兰:《黑龙江近代教育奠基人林传甲一家对黑龙江教育的贡献》,《教育探索》1997年5期;李江晓:《为开创黑龙江近代教育作出卓越贡献的教育世家》,《黑龙江史志》1995年6期;魏正书:《清末辽宁教育三(续前注)位杰出人物》《辽宁教育史》1993年4期。白献竞,毛英萍:《清末民初辽宁实业教育人物考》,《沈阳大学学报》18卷5期,2006年10月;刘树泉:《简论吴禄贞》,《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4期;汪稼复:《马骏同志在吉林》,《吉林日报》,1981年5月10日;王秀文等:《“五·四”运动后马骏在东北的活动》,《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4期;廖维宇等:《马骏烈士与吉林毓文史学的“周末讲演”》,《吉林史志》1985年3期等。顾明义:《辛亥革命在辽宁的领导人——张榕》,《理论与实践》1981年5期;马国晏:《林老辛亥革命前在吉林》,《吉林日报》1980年8月25日;徐凤晨:《杰出的民主革命家——熊成基》,《吉林师大学报》1980年2期;盛雪芬等:《张学良将军教育主张初探》,《沈阳师院学报》1988年2期等文章。
    ①参看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8月版,导论,第3页。
    
    ①王家范:《从难切入,在“变”字上做文章》,《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3页。
    ②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391页。
    ①罗杰斯、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①[清]龚柴:《满洲考略》,光绪17年(1891年),小方壶斋舆地丛抄本,上海着易堂印行,第139页。
    ②许逸超:《东北地理》,正中书局印行,1935年版,第4页。
    ①[日]远藤隆次,李文彬、李常益译:《东北的地质与矿产》,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1950年版,第2页。
    ②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印行:《东北经济小丛书·人文地理》,京华印书局,1948年版,第96页。
    ③国立东北大学:《东北要览》,三台:国立东北大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版,附表附图,插图三。
    
    ①[清]西清:《黑龙江外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页。
    ②吴振臣:《宁古塔纪略》,《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6页—237页。
    ③[清]方式济:《龙沙纪略》,《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页。
    ④魏毓兰,馨若氏:《龙城旧闻》,卷四,艺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94页。
    
    ①刘冠昭:《长春风俗谈》,《妇女杂志》,第一卷,第五号,调查,第2页。
    ②陈静生:《祖国的东北角》,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第23页。
    ①中国期刊汇编:《东北集刊》(第三八种),第一册,第二期,三台:国立东北大学编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民国三十年(1941)十月版,第405—406页。
    ②Ragmond Tmoyer. The Agricultural Potentjalilites of Manchuria , Foreigen Agriculture ,Vol.8,No8,1944.
    ③晓逢:《东省乡村状况之一般》,《村治》,第1卷,第6期,1930年。
    ④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东北经济小丛书(1)《资源与产业》(上),中国文化服务社沈阳印刷厂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版,第54页。
    ⑤[清]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实业,奉天省,农业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2页。
    ①[清]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实业,吉林省,农业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9页。
    ②[清]崇仁黄维翰(申甫)编:《呼兰府志》,卷11,物产略,民国四年(1915年)刊行,呼兰县志办1983年12月重印,第329页。
    ③作新社藏:《白山黑水录》,上海作新社,1902年版,第118页。
    ④陶炎:《东北林业发展史》,辽沈书社,1990年版,第118页。
    
    ①许逸超:《东北地理》,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印,正中书局,1950年版,第12页。
    ②[清]杨宾:《柳边纪略》,卷3,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③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民国)《黑龙江志稿》,卷16,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1—702页。
    ①张万明:《民国初期阜新煤田开发缓慢原因的探讨》,载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抚顺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东北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129—130页。
    ②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中国矿业纪要》(第三次),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联合刊行,1929年版,第204页。
    ③徐曦:《东三省纪略》,卷七,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351页。
    ④满铁奉天地方事务所地方课的报告,1918年1月10日。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马尚斌著:《奉系经济》,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27页.
    ①伪产业部大臣官房资料科编:《关于酒类调查书》(日),1938年。转引自田志和:《对东北高粱酒酿造业发展史的探讨》,载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抚顺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东北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33页。
    ②胡玉海主编、马尚斌著:《奉系经济》,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63页。
    ①李世谕:《清代科举制度考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199页。
    ②刘国平:《历史·地域·现代化——以吉林文化为中心》,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清]赵炳南:《辽源县乡土志·教育》,民国十九年抄本,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
    ②丁英蕤:《大赉县志》,第四章,教育,民国二年本,吉林大学馆藏,1964年版,第61页。
    ③许宁、李成主编:《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①吴必虎:《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第12页。
    ②《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二,雍正二年,七月甲子。转刘国平:《历史·地域·现代化——以吉林文化为中心》,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3页。
    ③刘锦藻撰:《十通第十种:清朝续文献统考》,第一册,九十五卷,学校二,考八五四九,载王云五总编纂:《万有文库》,第二集,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出版。
    ①[日]稻叶岩吉、杨成能译:《满洲发达史》,东亚印刷株式会社奉天支店,1940年版,第266—267页。
    ②[清]徐世昌编撰、李澍田点校:《东三省政略·民政·奉天省》(长白从书本),卷6,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923页。
    ①《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第2卷,顺治十八年五月丁巳,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第64—65页。
    ②[比利时]南怀仁、薛虹译:《鞑靼旅行记》,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38页。
    ③中东铁路局商业部编、汤尔和译:《黑龙江》,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译者弁言,第2页。
    ④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①王树楠等:《奉天通志·疆域二·盖平》,卷60,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版,第1255—1256页。
    ②[美]李约翰著,孙瑞芹、陈泽宪译:《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外交插曲》,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页。
    ①Louise Young.Japan’s Total Empire—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pp3.
    ②Micheal H. Hunt,Frontier Defense and the Open Door——Manchuria in Chinese American Relations 1895—1911,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22.
    ③Micheal H. Hunt,Frontier Defense and the Open Door——Manchuria inChinese American Relations 1895—1911,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34.
    ④王魁喜等著:《近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27—28页。
    ⑤王魁喜等著:《近代东北人民革命斗争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30页。
    ①徐珂:《清稗类钞·盗贼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总第5331页。
    ②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中国社会史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160页。
    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7页。
    ①[清]陈梦雷编纂、[清]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卷十七,《学校部》,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年影印版,第656册,第23页。
    ②清高宗敕撰:《十通第十种:清朝续文献统考》,第一册,卷七十,学校八,直省乡党之学二,考五五〇四,载王云五总编纂:《万有文库》,第二集,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出版。
    ③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第261—278页。
    ①李淑恩:《宾州府政书》,丙编,风土调查,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8页。
    
    ①刘爽:《吉林新志》,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页。
    ②刘爽:《吉林新志》,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81页。
    ③[美]E.A罗斯著,公茂虹、张皓译:《变化中的中国人》,时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页。
    ①姜君辰:《东北农村经济鸟瞰》,载陈翰笙、薛暮桥、冯和法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第117页。
    ②钟悌之:《东北移民问题》,上海日本研究社,1931年版,第6页。
    ③Boyd Robert Higginson、Waymakers in Manchuria:the Story of the Irish Presbyterian Pioneer Missinnaries to Manchuria, The Foreign Mission Office ,Belfast,1940,1st edition,p17.
    ④徐炳三:《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研究——以政教关系为研究视角(1867—1945)》,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4月,第128页。
    ①D.MacGillivray,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 in china(1807—1907),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p217.
    ②许敬文主编:《东沟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903页。
    ③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1992年版,第346—347页。
    ④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0页。
    ⑤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1页。
    ①李荣君:《日本统治时期大连市围绕中小学教材的选用和编写问题所进行的斗争》,《大连文史资料》,第7辑,第41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10页。
    ②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4719页。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
    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5页。
    ③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90页。
    ④刘海峰、李兵:《中国科举制史》,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第427页。
    ⑤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35页。
    ⑥John Isreac: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7—1937.Published for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ford, California 1966,pp1.
    ①陈学恂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584页。
    ②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0页。
    ③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3页。
    ④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3页。
    ①朱有瓛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60页。
    ②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1页。
    ③吉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教育大事记编写组编:《吉林省教育大事记》,第一卷(1957—1949),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①金毓黼:《奉天通志》,教育三,清下,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出版,1983年版,第3497—3498页。
    ②北镇满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镇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52页。
    ①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编:《昌图县志》,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出版,1988年12月(内部发行),第540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84页。
    ③光绪三十四年《奉天教育统计表》,奉天学务公所编印。转李治亭主编:《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627页。
    ④吉林省档案馆,1907年历史卷,转引自王秉祯、董玉琦主编:《长春市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2页。
    ⑤阿城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阿城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6页。
    ⑥阿城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阿城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96页。
    ⑦王秉祯、董玉琦主编:《长春市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3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1页。
    ②绥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绥化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341页。
    ③逯献青主编:《大安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613页。
    ④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00页。
    ⑤数据参照《附江省学务统计总表》(光绪三十四年),见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5页。
    ①王锡彤著、郑永福、吕美颐点注:《抑斋自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2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07—808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30—31页。
    ③《中国教育督导纲鉴》,转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65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67—68页。
    ②法库县志编纂委员会:《法库县志》,沈阳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428页。
    ①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编:《昌图县志》,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1988年12月版,第544页。
    ②参看《奉天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第49—50页。
    ③永吉县志编纂委员会:《永吉县志》,长春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51页。
    ④王秉祯、董玉琦主编:《长春市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4页。
    ⑤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4页。
    ⑥逯献青主编:《大安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613页。
    ①爱辉县修志办公室编:《爱辉县志》,北方文物杂志社,1986年10月版,第620页。
    ②宾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宾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839页。
    ③参看《黑龙江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第89—90页。
    ①教育部编(主任编撰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册,甲编“教育总述”,开明书店,1934年5月版,第8页。
    ②东北文化社编印处编:《东北年鉴》,东北文化社,民国二十年(1931年)刊行,第782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08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68—69页。
    ②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67页。
    ③东北文化社编印处编:《东北年鉴》,东北文化社,民国二十年(1931年)刊行,第804页。
    ④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营口市志》,第五卷,远方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93页。
    ⑤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编:《昌图县志》,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1988年12月(内部发行),第541页。
    ①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61页。
    ②和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龙县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448页。
    ③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榆县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607页。
    ④顾万春、李荣先主编:《长春市志·总志》,上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469页。
    ⑤吉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教育大事记编写组编:《吉林省教育大事记》,第一卷,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53页
    ⑥清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清原县志》(内部出版),1991年8月版,第488页。
    ⑦方正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方正县志》,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539页。
    ⑧宁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宁安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536页。
    ⑨宾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宾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839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9页。
    ②王野平主编:《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③教育部编(主任编撰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下册,丁编“学校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5月版,第125页。
    ④教育部编(主任编撰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下册,丁编“学校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5月版,第167页。
    ⑤《咨复黑龙江巡按使所拟施行义务教育章程尚属可行,希即饬属切实试办文》,《教育公报》,民国四年二月第九册,第一千三百二十四号,四年五月十八日,公牍,第14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63页。
    ②姜振卿:《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阜新教育》,《阜新文史资料》,第7辑,第5页
    ③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于泾校注:《长春县志·厅志》,长春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304—305页。
    ①教育部编(主任编撰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下册,丁编“学校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5月版,第167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5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5页。
    ③王树楠等编:《奉天通志》,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版,第3496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6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57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5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6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6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5页。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点校:《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411页。
    ②辽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阳县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550—551页。
    ③开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开原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513页。
    ④《学界调查确数》,《盛京时报》,1909年2月14日。
    ⑤安德才主编:《兴城县志》,辽阳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528页。
    ⑥参看《清末奉天省各类学堂及学生数目简表》(1908年度),载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1992年8月版,第328—330页。
    ⑦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84页。
    ①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通榆县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607页。
    ②王秉祯、董玉琦主编:《长春市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43页。
    ③《报告小学成绩》,《盛京时报》,1910年9月13日。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1页。
    ⑤宾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宾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839页。
    ⑥穆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穆棱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615页。
    ⑦《明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明水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第520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01页。
    ②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编:《盘锦市志·科技文化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6页。
    ③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营口市志》,第五卷,远方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93页。
    ④参看《奉天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五年八月至六年七月)》,第49—50页。
    ⑤集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集安县志》,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515页。
    ⑥逯献青主编:《大安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613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4页。
    ②绥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绥化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第341页。
    ③木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木兰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79页。
    ④参看《奉天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五年八月至六年七月)》,第89—90页。
    ⑤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营口市志》,第五卷,远方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93页。
    ⑥清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清原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488页。
    ⑦锦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锦西市志》,锦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发行,1988年5月版,第665页。
    ⑧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57页。
    ①桦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桦川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578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页。
    ③宝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清县志》,宝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行,1993年12月版,第518页。
    ④逯献青主编:《大安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613页。
    ⑤宁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宁安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563页。
    ⑥木兰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木兰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79页。
    ⑦参看《第四次满洲帝国文教年鉴》(1935年),转自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06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24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65页。
    ③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4页。
    ④辽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辽阳县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554页。
    ①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丹东市志》(9),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1月,第53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74页。
    ③参看《1931年东北沦陷前长春普通中学发展情况表》,载王秉祯、董玉琦主编:《长春县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第118页。
    ④集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集安县志》,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年10月,第518页。
    ⑤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25页。
    ⑥爱辉县修志办公室编:《爱辉县志》,北方文物杂志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626页。
    ⑦穆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穆棱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619页。
    ⑧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66页。
    ①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序言,第2页。
    ②王树楠等编:《奉天通志》,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版,第3498页。
    ③王树楠等编:《奉天通志》,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版,第3498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36页。
    ⑤《校旧校三笺:百年老校长春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史》,载杨子忱:《老长春》,下册,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页。
    ⑥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53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13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38页。
    ③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39—240页。
    ④参看《奉天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五年八月至六年七月)》,第49—50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36—237页。
    ②参看《吉林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五年八月至六年七月)》,第69—70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14页。
    ④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14页。
    ⑤参看《黑龙江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统计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五年八月至六年七月)》,第89—90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7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37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15—416页。
    ④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6页。
    ①《奉天省长公署档》,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6—247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39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1—242页。
    ③《奉天公报》,第2025号。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3页。
    ④《奉天公报》,第2028号。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1页。
    ⑤《第四师参观各校》,《盛京时报》,1928年12月20日。
    ①《奉天公报》,第2006号。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2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③王鸿宾、向南、孙孝恩著:《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1992年版,第327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02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02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09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10—第311页。
    ④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23页。
    ⑤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23页。
    ⑥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23—224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33页。
    ②《1929年调查的职业学校》,载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2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13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13页。
    ①栾学钢:《晚清吉林实业教育》,《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6期,2005年,第3期,第236页。
    
    ①栾学钢:《晚清吉林实业教育》,《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6期,2005年第3期,第237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33页。
    ③谢岚,李作桓主编:《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第951页。
    ①吉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教育大事记编写组编:《吉林省教育大事记》,第一卷(1957—1949),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②陈学恂、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374页。
    ③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9页。
    ④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9页。
    ⑤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9页。
    ①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9页。
    ②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1992年版,第335页。
    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316页。
    ④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1992年版,第337页,
    ⑤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19页。
    ⑥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2页。
    
    ①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5页。
    ②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2页。
    ③黑龙江教育史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教育史料选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7页。
    ④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9页。
    
    ①陈学询、田正平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7月版,第72页。
    ②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影印版,第133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17页。
    ②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9页。
    ③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37页。
    ④(民国)《奉天通志》,卷151,东北文史丛书编委会,1983年影印本,第3502页。
    ⑤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9页。
    ①《留学生第二试志详》,《盛京时报》,1915年3月9日。
    ②《省长公署训令准教育部咨送录取留外学生榜示抄发原件仰遵照查复未经省试之林冠英籍贯文》(第3398号),吉林教育厅编辑:《吉林教育公报》,吉林图书馆发行,同行印刷局中华民国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版,第四年第四十七期,民国十年十月十八日。
    ①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各校学生履历清册》,台湾文海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第291—294页。
    ②参看《赴奉省东西洋官费游学生一览表》,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0页。
    ③参看《赴奉省东西洋官费游学生一览表》,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9—1400页。
    ④参看《附吉省官费游学生一览表》,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0页。
    ①《各省游学汇志》,《东方杂志》,第3卷,第13期。
    ②《各省游学汇志》,《东方杂志》,第3卷,第7期。
    ①本溪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本溪县志》,本溪县志编纂委员会发行,1983年6月内部版,第754页。
    ②《各省游学汇志》,《东方杂志》,第15卷。
    ③参看《赴奉省东西洋官费游学生一览表》,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9—1400页。
    ④文中相关数字主要参看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33页。
    ①文中相关数字主要参看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2页,第455页,第459页。
    ②参看《赴奉省东西洋官费游学生一览表》,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9—1400页。
    ①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5页。
    ②文中数字主要参看谢岚、李作桓主编:《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7页。
    ③文中数字主要参看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52页。
    ①[美]费正清著:《剑桥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页。
    ①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2月版,第1401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33,卷宗号:3—464。
    ③这些数字主要参看清政府三次(光绪三十三、三十四年和宣统元年)教育统计图表中统计的数字。这些统计数目只是一个粗略的统计,因为有些半日学堂旋设旋废,或旋设旋改,很难有固定数字。如黑龙江地区在1907年半日学堂尚有3所,而1909年减为1所。
    ④吉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教育大事记编写组:《吉林省教育大事记》,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3月版,第1卷(1757—1949),第16页。
    ⑤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1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3页。
    ②金毓黼:《奉天通志》,教育三,清下,沈阳: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出版,1983年版,第3553—3554页。
    ①参看《全国宣讲所历年比较表(1907—1909)》,转引自裴文玲:《清末新政社会教育述论》,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5月,第21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33,卷宗号:3—102。
    ③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2月版,第1392页。
    ④《批饬改良宣讲》,《大公报》,1908年12月20日。
    ①《顺天时报》,1907年3月13日。转引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河北教育出版社,第2001年11月版,第84页。
    ②崇仁黄维翰(申甫)编:《呼兰府志》(重印本),民国四年刊行,呼兰县志办公室,1983年12月重印,第119页。
    ③《阅报所渐有起色》,《盛京时报》,1907年10月1日。
    ④《女学将兴》,《大公报》,1906年12月29日。
    ⑤《热心教育之效果》,《大公报》,1906年2月27日。
    ⑥《来京调查学务》,《大公报》,1906年8月9日。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3—264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4页。
    ③《奉天公报》,第2885号。转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64页。
    ④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5页。
    ⑤《药王庙会详志》,《盛京时报》,1919年6月1日。
    ⑥佟冬:《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97页。
    ①《吉林教育厅为阿城县关于民国6年7月至12月,7年1月至5月讲演情形》,吉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J110,卷宗号:5—4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5页。
    ②《图书馆之告成》,《盛京时报》,1910年4月10日。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第三十卷,文化艺术·社会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10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6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第三十卷,文化艺术·社会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110页。
    ③刘经宇主编:《发展中的黑龙江图书馆事业》,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页。
    ④曲晓范著:《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11页。
    ①《教育普及宜多开半日学堂》,第46号,1907年11月3日,转引自丁守河:《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6页。
    ②《劝学说》,第61号,1907年12月5日。转引自丁守河:《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58页。
    ①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报刊》,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77页。
    ②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报刊》,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103页。
    
    ①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报刊》,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146页。
    ②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报刊》,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144页。
    ③程丽红:《晚清时期东北报业评述》,《东北亚论坛》,第14卷,第5期,2005年9月,第59页。
    ④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报刊》,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157页。
    ①转自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上册,中华书局,1960年5月版,第46页。
    ①燕少年:《女子出洋》,《盛京时报》,1907年1月19日。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7页。
    ③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8页。
    ④《创设改良书曲社》,《盛京时报》,1925年3月8日。
    ⑤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8页。
    ①孙乃民主编:《吉林通史》,第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320页。
    ②孙乃民主编:《吉林通史》,第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320页。
    ③《改良戏剧颇受欢迎》,《盛京时报》,1914年4月15日。
    ④《演剧筹储救国金》,《盛京时报》,1915年7月4日。
    ⑤孙乃民主编:《吉林通史》,第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320页。
    
    ①《满洲地方志草稿》,转引自张其卓编:《满族在岫岩》,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4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01页。
    ①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转引自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52页。
    ②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转引自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52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71页。
    ④项福生:《蒙古贞民族教育史话》,《阜新文史资料》,第7辑,第108页。
    
    ①白遇阳:《我对阜新蒙古族教育的回顾与构想》,《阜新文史资料》,第7辑,第82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04页。
    ①《吉林公报》,1918年第8期,吉林省档案馆民国时期档案。转引自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04—405页。
    ②满都尔图著:《达斡尔族》,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③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少数民族》,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85年5月,第177页。
    
    ①《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编:《达斡尔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页。
    ②徐世昌等编纂:《东三省政略·旗务·黑龙江省》(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5页。
    ①丁墨林:《清代讷河教育的地方特色》,《黑龙江史志》,1995年,第2期,第33页。
    ②《布特哈东路初等小学堂调查表》(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二日),载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少数民族》,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488页。
    ①索能苏荣:《索伦旗教育发展概况》,《鄂温克族自治旗文史资料》,第1辑,第52—54页。
    ②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少数民族》,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364—366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86页。
    ①刘世海主编:《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战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60页。
    ②黑龙江史志编纂委员会:《鄂温克族自治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8年,第53页。
    ③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少数民族》,哈尔滨1985年内部发行,第371—374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83页。
    ②孙东方:《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双语教育》,《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第19卷,第7期,2006年7月,第95页。
    ③黑龙江省教育史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8页。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83一384页。
    ②数字参看《附奉省学堂历年增减比较表》和《附奉省学堂学生历年增减比较表》的相关统计,载[清]徐世昌撰、李澍田点校:《东三省政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4—1395页。
    ③徐壮尤:《海城女子学校之兴起》,《海城文史资料》,第2辑,第32页。
    ①张鼎元:《建国前义县城区学校的演化》,《义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31页。
    ②数字参看《附奉省学堂历年增减比较表》和《附奉省学堂学生历年增减比较表》的相关统计,载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4—1395页。
    ③数字参看《附吉省各级学堂统计表》(宣统元年二月)和《附吉省各级学堂学生统计表》的相关统计,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4—1415页。
    ④《女学日渐发达》,《盛京时报》,1911年10月4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宣统卷(1909—1911),下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778页。
    ①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五集《吉林纪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67页。
    ②数据参看《附江省学务统计总表》(光绪三十四年分),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5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00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2页。
    ⑤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19页。
    
    ①张鼎元:《建国前义县城区学校的演化》,《义县文史资料》,第2辑,第31—32页。
    ②徐壮尤:《海城女子学校之兴起》,《海城文史资料》,第2辑,第32页。
    ③徐壮尤:《海城女子学校之兴起》,《海城文史资料》,第2辑,第33—34页。
    ①文中关于辽宁地区小学和中学的统计数字,主要参看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见第401—407页,第424—425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4页。
    ③参看《吉林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第69—70页。
    ④邱景云:《昔日扶余城区女子学校概况》,《扶余文史资料》,第11辑,第68页。⑤李无畏:《延吉县立第一女子初等小学校》,《延吉文史资料》,第1辑,第91—92页。
    ⑥文中关于吉林地区小学和中学的统计数字,主要参看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09—410页,
    ①参看《黑龙江省学务统计表》,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第89—90页。
    ②文中关于黑龙江地区小学和中学的统计数字,主要参看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14页,
    ③主要参考《1930年东省特别区中学一览表》统计数字,载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68页。
    ④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29页。
    ⑤李无畏:《延吉县立第一女子初等小学校》,《延吉文史资料》,第1辑,第91页。
    ⑥李建树:《敦化女校创办始末》,《敦化文史资料》,第8辑,第11页。
    ①徐壮尤:《海城女子学校之兴起》,《海城文史资料》,第2辑,第32—33页。
    ②《奉天公报》,第2006号。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2页。
    ③《日本实践女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规则》,《东方杂志》,第2卷,第6期,1905年。
    ④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9页。
    ⑤《实践女子学园八十年史》,第110—111页。转引自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42—43页。
    ⑥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9页。
    ①清末民初档案,长春市档案馆资料,卷宗号00180,转引自刘振生:《“满洲国”日本留学史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9页。
    ②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台北)青冈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七六年元月二十日出版,第404页,第406页。
    ③满蒙文化协会编:《满蒙年鉴》,1925年版,第594页。
    ④参看《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中国人留学生名簿》,载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20—322页。
    ⑤参看《东京女医学校·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中国人留学生名簿·1908—1942年》,载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1872—194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28页。
    ①刘振生:《“满洲国”日本留学史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28—29页。
    ②东北文化社编:《东北年鉴》,东北印刷局出版,1931版,第783页,第790页。
    ③刘盛:《龙江女学文苑》,转引自黑龙江省教委史志办单雪丽:《黑龙江女学教育溯源》,《教育探索》,1996年第6期,第57页。
    ①刘盛:《黑龙江省立女子教养院成立状况》,《齐齐哈尔文史资料》,1986年34合期,第25页。
    ②刘盛:《黑龙江省立女子教养院成立状况》,《齐齐哈尔文史资料》,1986年34合期,第25页。
    ③《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国女子学堂统计表》,载林林:《清末民初四川女子教育—以女子学堂(校)为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年5月,第152页。
    ④这些数据是笔者根据《东北教育通史》中的相关统计表格计算所得,见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02—414页。
    
    ①陈枫:《近代福建私塾的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第11页。
    ②贾国静:《清末民初改良私塾述略》,四川大学2002年,第6一7页。
    ①《续报江省推广小学情形折》,徐世昌《退耕堂政书》卷13,第702页。
    ②《满洲教育史》,转引自齐洪深主编:《日本侵华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6页。
    ③赵廷福:《木兰县私塾教育》,《木兰文史资料》,第5辑,第2页。
    ①宋超:《回忆我读私塾的时候》,《明水文史资料》,第1辑,第63—65页。
    ②付百臣、刘信君主编:《吉林建省百年纪事(1907—2007)》(东北史地研究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9—40页。
    ③付百臣、刘信君主编:《吉林建省百年纪事(1907—2007)》(东北史地研究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1页。
    ①《奉天公报》,第3837号,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16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3页。
    ③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822页。
    ④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3页。
    ⑤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3页。
    ⑥东北年鉴编印处:《东北年鉴》,东北文化社,1931年5月初版,第794页。
    ⑦《考试塾师揭晓》,《盛京时报》,宣统元年正月十五日。
    ⑧《宾州府政书》,转引自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03页。
    ①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94页。
    ②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营口市志·第五卷》,远方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94页。
    ③《取缔乡间私塾》,《盛京时报》,1918年5月24日。
    ④延吉市市志编委会编著:《延吉市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10月版,第390页。
    ①《考试塾师办法简章》应改为《双阳县取缔塾师暂行简章,载吉林教育厅编辑:《吉林教育公报》,第七年第七十六期,吉林图书馆发行,同行印刷局出版,中华民国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出版,命令,第24—25页。
    ②佟冬:《中国东北史》,第6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76页。
    ③付百臣、刘信君主编:《吉林建省百年纪事(1907—2007)》(东北史地研究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41—42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3页。
    ⑤徐日明:《民国时期木兰县的改良私塾》,《木兰文史资料》,第5辑,第10页。
     ①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77页。
    ①国务院文教部编纂:《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国务院文教部,康德元年出版,第233页。
    ②国务院文教部编纂:《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国务院文教部,康德元年出版,第151页。
    ①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卷,第422页。
    ②《教育部颁布审定教科图书暂行章程》(1912年5月),李桂林等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36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98页。
    ②刘金明、曾小玲:《论达斡尔族学校教育的特征及作用》,《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1998年第1期,总52期,第106页。
    ③《教育所购列书籍》,《盛京时报》,1928年2月22日。
    ④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98页。
    ⑤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39页。
    ⑥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50页。
    ⑦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19—220页。
    ①《各学堂改用新教科书》,《盛京时报》,1917年9月7日。
    ②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营口市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269页。
    ③郭铁桩、关捷主编:《日本殖民统治大连四十年史》,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649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40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89页。
    ③锡良:《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发行教科书札》,辽宁省档案馆藏,1910年。转引自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59页。
    ④宝玉柱:《清代蒙古族社会转型及语言教育》,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260页。
    ①《热河阜新县立高小学校民国十一年六月造送本年度第九班学生毕业教科书目起止表》,辽宁省档案馆藏,热河省公署,全宗号:J149,卷宗号:781。
    ①闽侯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序》,私立奎垣学校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年二月修正再版,第1页。
    ①闽侯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历史编》,私立奎垣学校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年二月修正再版,第18—19页。
    ②闽侯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地理编》,私立奎垣学校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年二月修正再版,第19—20页,第37页。
    ①闽侯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格致编》,私立奎垣学校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年二月修正再版,第56页。
    ②姜振卿:《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的阜新教育》,《阜新文史资料》,第7辑,第3—4页。
    ①庄俞、沈颐编纂,高凤谦、张元济校订:《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12年初版。
    ②黎锦辉、陆费逵编辑,戴克敦等校:《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初级第二册,中华书局,1924年版,第42页,第三十一课《国旗》。
    ③杨澄华:《解放前的黑山教育概述》,《黑山文史资料》,第2辑,第31—32页。
    ①《各校报教科书目、讲授提纲、讲义及教育厅指令》,吉林省档案馆藏:全宗名称:教育厅,全宗号:J110,卷宗号:5—18。
    ①《各校报教科书目、讲授提纲、讲义及教育厅指令》,吉林省档案馆藏:全宗名称:教育厅,全宗号:J110,卷宗号:5—18。
    ②杨澄华:《解放前的黑山教育概述》,《黑山文史资料》,第2辑,第32页。
    ①东亚经济调查局编:《支那排日教材集》,东京,1929年(昭和四年)。第12页,第15—16页,第88页,第108页,第130—131页。引自齐红深:《日本侵华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411—412页。
    ①《宗教·教育斗争》(朝鲜文),汉城民族文库刊行会,1982年版,第214—215页。转朴文灿:《延边朝鲜族教育史稿》,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25—26页。
    ②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5月。绪言,第1页。
    ③《吉省整顿学风八条规则》,《盛京时报》,1931年2月26日。
    ①《校规严肃》,《盛京时报》,1928年4月29日。
    ②《整顿学风》,《盛京时报》,1923年1月16日。
    ③张连:《黑山县立第六高级小学校(一九二四~一九四五年)》,《黑山文史资料》,第10辑,第74页。
    ④张连:《黑山县立第六高级小学校(一九二四~一九四五年)》,《黑山文史资料》,第10辑,第74—75页。
    ⑤张连:《黑山县立第六高级小学校(一九二四~一九四五年)》,《黑山文史资料》,第10辑,第77页。
    ①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营口市志》,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第322页。
    ②《注重道德教育》,《盛京时报》,1919年3月18日。
    ③《告诫学生》,《盛京时报》,1928年5月9日,
    ④《禁学生干政,教厅转令各校》,《盛京时报》,1931年8月26日。
    ⑤《禁止学生干涉国事》,《盛京时报》,1928年12月1日。
    ⑥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营口市志》,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版,第332页。
    ①《吉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各学期各科教授起讫一览表及转学证书》,吉林省档案馆藏:全宗号:J110,卷盘号:3—7,卷宗号:804。
    ②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营口市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32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藏:《吉林县立中学学生吴庆远毕业证》,全宗号:J110,卷盘号:3—12,卷宗号:0973。
    ①《裙不得过短:整顿校风学生忙的王厅长对女师生之训示》,《盛京时报》,1931年5月31日。
    ②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营口市志》,中国书籍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332页。
    ③《禁止女学生艳妆》,《盛京时报》,1925年8月4日。
    ④《限制中学生早婚》,《盛京时报》,1922年5月12日。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25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58—59页。
    
    ①《半日学堂规程》,吉林省档案馆藏,《吉林省长公署档案》,全宗号:J110,卷宗号:187。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90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429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409—410页。
    ③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413—414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23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91页。
    ③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97—198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62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44页。
    
    ①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92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410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11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324—325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52页。
    ①日本《小学校令》,《教育世界》,第一、二册。转引自钱曼倩、金林祥主编:《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09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5页。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41—142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5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325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64页。
    ④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19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42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01页。
    ③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1—272页。
    ④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2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4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01页。
    ③杨澄华:《解放前的黑山教育概述》,《黑山文史资料》,第2辑,第31页。
    ①房守志:《新宾教育概略》,《抚顺文史资料》,第7辑,第165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53页。
    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25页
    ④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5页。
    ⑤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5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01页。
    ②张云鹏:《满清及民国时期明水县的文教卫生与体育概况》,《明水文史资料》,第1辑,第71页。
    ③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222页。
    ①《中关官立高、初两等小学堂月考示照录》,《盛京时报》,1909年5月15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光绪卷(1906—1908),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②《中学堂整顿考试》,《盛京时报》,1909年5月15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光绪卷(1906—1908),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523页。
    ③《长春府模范小学堂章程》(省档案馆藏),转引自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88页。
    ①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327—328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239页。
    ③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6—277页。
    ④(民国)杨宇齐修、张嗣良纂:《铁岭县续志》,卷十一,艺文,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影印版,第228页。
    ①望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望奎县志》,望奎县人民政府1989年11月发行,第547页。
    ①《专门第三场试题》,《盛京时报》,1923年1月17日。
    ①《师范生考试揭晓》,《盛京时报》,1924年4月20日。
    ①《热河省立中学校呈送学生考试试卷及成绩并省政府教育厅令》,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省长公署档案》,全宗号:JC23,卷宗号:28740。
    ①《热河省立中学校呈送学生考试试卷及成绩并省政府教育厅令》,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省长公署档案》,全宗号:JC23,卷宗号:28740。
    ②《考试乙种商校生》,《盛京时报》,1916年12月8日。
    ③《奉天省长公署国际公法试卷(二本):补习班第一学期期考》,辽宁省档案馆藏,全宗号:JC10,全宗名称:奉天省长公署,案卷号:30382,卷轴号:不详,保管期限:永久。
    ①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缩微卷片:《奉天省庄河县立中学小第四学级第三学年操行成绩表》,全宗号:JC10全宗名称:奉天省长公署案卷号:30220卷轴号:2123保管期限:永久。
    ①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缩微卷片:《奉天省通化县立第一小学校造送第二十二级学生毕业分数表》全宗号:JC10全宗名称:奉天省长公署案卷号:不详卷轴号:不详保管期限:永久。
    ②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缩微卷片:《奉天省通化县立第一小学校造送第二十二级学生毕业分数表》全宗号:JC10全宗名称:奉天省长公署案卷号:不详卷轴号:不详保管期限:永久。
    ①(民国)高文垣修,张鼒铭纂:《双城县志》(全二册),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影印, 1973年台一版,第286—287页。
    ①[美]樊德雯、熊春文译:《乡村—政府之间的合作——现代公立学堂及其经费来源(奉天省海城县:1905—1931)》,载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①《开原县兴学告示》,《盛京时报》,1906年10月13日。
    ②《出示劝学》,《盛京时报》,1907年4月7日。
    ③陈元慎:《巴彦劝学所章程》(光绪三十四年),载姜世忠主编:《呼兰史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234—235页。
    ①吉林省档案馆编:《清末林伯渠吉林视学史料》,《历史档案》,2001年4期,第74—75页。
    ②《县视学视察各校》,《盛京时报》,1928年5月28日。
    ③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702页。
    ④《中学毕业余兴观》,《盛京时报》,1917年4月17日。
    ⑤《留学生热心讲演》,《盛京时报》,1919年1月8日。
    ⑥《女学界中之第一人》,《盛京时报》,1917年10月2日。
    ①《振兴学务》,《盛京时报》,1906年12月6日。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71页。
    ②《东北最近状况——在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的讲话》,载毕万闻主编:《张学良文集》,新华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381页。
    ③陈崇桥、车维汉:《张学良将军与教育》,《辽宁文史资料选辑》,第33辑,第20页。
    ④《学董热心教育》《盛京时报》,1908年5月25日。
    ⑤《富绅捐资办学呈请奖励》,《盛京时报》,1908年19月12日。
    ⑥《富绅慨助学款》,《盛京时报》,1917年8月7日。
    ①《捐助学费之踊跃》,《盛京时报》,1908年7月8日。
    ②《捐产助学之热心》,《盛京时报》,1910年2月12日。
    ③《各界捐助教育费》,《盛京时报》,1929年6月5日。
    ④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292页。
    ①海城县公署档案·大路沿设立初等小学校卷,沈阳,辽宁省档案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国二十年(1931),卷宗号1776页。海城县公署档案·劝学员王泽如禀莲花泡等屯不办学堂卷。沈阳,辽宁省档案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国二十年(1931),卷宗号18107。
    ②[美]樊德雯、熊春文译:《乡村—政府之间的合作——现代公立学堂及其经费来源(奉天省海城县:1905—1931)》,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③李澍田主编:《珲春史志》,卷九,教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13页。
    ④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203页。
    ①延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延吉市志》,中华书局,2003年4月版,第399页。
    ②海城县公署档案·八家子村长等禀请与韩家堡分立学堂由,辽宁省档案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国二十年(1931),卷宗号18281。
    ③海城县公署档案·劝学员王泽如禀莲花泡等屯不办学堂卷,辽宁省档案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民国二十年(1931),卷宗号18107。
    ④[美]樊德雯、熊春文译:《乡村—政府之间的合作——现代公立学堂及其经费来源(奉天省海城县:1905—1931)》,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页。
    ①《父母官二传——父母官李澍恩传》,载杨子忱:《老长春》,下册,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71页。
    ②肖锡文:《玉树校的创建者——陈炳南》,《肇东文史资料》,第1辑,第7页。
    ①《办学灰心》,《盛京时报》,1910年5月20日。
    ②《回教兴设学堂》,《盛京时报》,1907年8月25日。
    ③李树基:《锦县僧侣私立国民学校》,《锦州文史资料》,第8辑,第40页。
    ④李树基:《锦县僧侣私立国民学校》,《锦州文史资料》,第8辑,第42页。
    ①《女传·边荒奇女阎慕昭传》,载杨子忱:《老长春》,下册,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85页。
    ②《女传·边荒奇女阎慕昭传》,载杨子忱:《老长春》,下册,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84—485页
    ①陈耿秋:《锦西农村第一所女学》,《锦西文史资料》,第2辑,第28—29页。
    ②《简易识字学堂招生之难》,《盛京时报》,1910年4月23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宣统卷(1909—1911),上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页。
    ③《应考无人》,《盛京时报》,1907年3月29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孙彦平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光绪卷(1906—1908),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④李文畏:《延吉县立第一女子初等小学校》,《延吉文史资料》,第1辑,第91页。
    ①张连:《黑山县立第六高级小学校(一九二四~一九四五年)》,《黑山文史资料》,第10辑,第74页。
    ②杨满堤:《忆教育前辈王悦海先生》,《康平文史资料》,第4辑,第51页。
    ③张荣显:《柳河公办教育的先驱宋召南》,《柳河文史资料》,第3辑,第51页。
    ④《求学踊跃》,《盛京时报》,1917年11月19日。
    ①《小学生冒险求学》,《盛京时报》,1915年9月19日。
    ②《女子勤学》,《盛京时报》,1917年11月19日。
    ③《女传·边荒奇女阎慕昭传》,杨子忱:《老长春》,下册,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485页。
    ④李树基:《锦县僧侣私立国民学校》,《锦州文史资料》,第9辑,第40—41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871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25—126页。
    ①《呈覆吉林省长为奉令据五官屯旧佃户卢永德等呈为学田纠葛一案恳令确实查究仰查覆文》,吉林教育厅编辑:《吉林教育公报》,吉林图书馆发行,同行印刷局,中华民国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版,第三年第二十五期,公牍,第6—8页。
    ①《新民王福昌等为霸卖学田累害教育由呈为霸卖学田累害教育投在其署控迫村正反被陷押恳请详情》,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省长公署档》,全宗号JC10,卷宗号22385。
    ②《教育厅为复新民王福昌控李恒兴霸卖学田由》,辽宁省档案馆藏:《奉天省长公署档》,全宗号JC10,卷宗号22399。
    ①杨效震:《解放前辽阳教育概况(1904—1946年)》,《辽宁文史资料》,第12辑,第175—176页。
    ②《对于奉天教育愿进一言》,《盛京时报》,1928年11月10日。
    ①《新视学之提议被驳》,《盛京时报》,1910年12月19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宣统卷(1909—1911),下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323—324页。
    ②《学界之小冲突》,《盛京时报》,1909年3月20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卷(1909—1911),上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③《教员被殴》,《盛京时报》,1928年5月29日。
    ④《教员受辱》,《盛京时报》,1928年10月6日。
    ⑤《开学董村长会议》,《盛京时报》,1929年4月27日。
    ①《教员受辱》,《盛京时报》,1928年10月6日。
    ②《商会捣毁学堂》,《盛京时报》,1912年7月11日。
    ③《教员知见机而作》,《盛京时报》,1909年8月17日,第3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卷(1909—1911),上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④《学校耶战场耶》,《盛京时报》,1917年9月26日。
    ⑤《和尚被押》,《盛京时报》,1906年12月13日。
    ①《乡学阻扰》,《盛京时报》,1906年11月29日。
    ②杨效震:《解放前辽阳教育概况(1904—1946年)》,《辽宁文史资料》,第12辑,第157页。
    ③《教员与村长之涉讼》,《盛京时报》,1928年4月13日。
    ④《教员为学生之母所窘》,《盛京时报》,1917年12月5日。
    ①何小明:《百年忧患—知识分子命运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东方出版社中心,1997年版,第18页。
    ②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647页。
    ③《吉林将军达桂奏为省城开办师范学堂折》,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二十日。载吉林省档案馆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1981年9月版(内部发行),第380页。
    ①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3—1394页,第1414—1415页,第1425页。
    ②《教育部编(主任编撰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下册,丁编“学校教育统计”,开明书店,1934年5月版,第104页,第165页。
    ③赵汝梅、德寿修、朱衣点纂:《宾县县志·教育略》,吉林大学图书馆藏,1962年油印本,第202页。
    ①《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9页。
    ②《各省游学汇志》,《东方杂志》,第3卷,第13期。
    ③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成庆等整理:黑水丛书第二集《黑龙江志稿·学校志》,中,卷二十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104页。
    ④卢秀彬:《二十年代辽阳留学生》,《辽阳文史资料》,第1辑,第91页。
    ⑤[民国]高文袁修、张鼒铭纂:《双城县志》,第八卷,教育志,民国十五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影印版本,第273页。
    ⑥《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湖北学务处本,第1—26页。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2卷,1981年版,第423页。
    ⑦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646—647页。
    ①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437页。
    ②国务院文教部编纂:《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国务院文教部,康德元年出版,第195页。
    ③《热河阜新县立高小学校学生一览表》,辽宁省档案馆藏:热河省公署,全宗号:JC10,卷宗号:149。
    ①赵国信:《民国时期的依兰学校教育》,《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4辑,第96页。②李建树:《敦化女校创办始末》,《敦化文史资料》,第8辑,第12页。
    ③陈耿秋:《锦西农村第一所女学》,《锦西文史资料》,第2辑,第29页。
    ④《简易识字学堂招生之难》,《盛京时报》,1910年4月23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光绪卷(19096—1911),上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419页。
    ⑤桦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桦甸县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684页。
    ①这些统计数字参看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5页,第1425页,第1414—1415页。
    ②文中关于学校和学生数量的统计数字主要参考《东北教育通史》中的相关统计数字,其中也有笔者根据书中数字计算所得。详见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01—429页。
    ①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编:《昌图县志》,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出版,1988年12月(内部发行),第544页。
    ②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丹东市志》(9),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100页。
    ③《双阳县通俗教育讲演所附设民众学校新招学生一览表》,载《长春县、永吉县、阿城县等呈各校附设民众校招生毕业表》,吉林省档案馆藏,J110—5—1。
    ①王洁珊:《从我的经历看黑山女子教育》,《黑山文史资料》,第10辑,第114—115页。
    ②《令设立村屯小学》,《盛京时报》,1928年7月15日。
    ③教育厅编辑:《吉林教育公报》,第三年第三十期,吉林同行刷印局中华民国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出版,纪载,第2页。
    ①教育厅编辑:《吉林教育公报》,第三年第二十五期,吉林同行刷印局中华民国九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版,纪载,第6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60—161页。
    ①赵国信:《民国时期的依兰学校教育》,《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4辑,第98页。
    ②《学生团组织崇俭会》,《盛京时报》,1917年9月20日。
    ③王魁喜著:《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370页。
    ①《吉林留日学生会自治意见》,《盛京时报》,1922年6月2日。
    ②菊池秋次郎:《奉天二十年》,转自常诚等著:《现代东北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21页。
    ③《各学校发起抗俄运动》,《盛京时报》,1929年10月2日。
    ①赵国信:《民国时期的依兰学校教育》,《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4辑,第99页。
    ①秉忱:《咏雪》,吉林省立第三中学校学生自治会月刊编:《吉林省立第三中学》,吉林双城县西大街路北精益印书局印刷,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出版(第七八两期合刊),第51—52页。
    ①姜世忠著:《呼兰史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38页。
    ①关民生:《我国当该注重社会教育》,吉林省立第三中学校学生自治会月刊编:《吉林省立第三中学》,吉林双城县西大街路北精益印书局印刷,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出版(第七八两期合刊),第29—30页
    ①马永吉:《我对于双城城内交通之不满意》,吉林省立第三中学校学生自治会月刊编:《吉林省立第三中学》,吉林双城县西大街路北精益印书局印刷,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出版(第九十两期合刊),第17—18页。
    ①王笛著:《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中华书局1993年初版,2001年再版,第627页。
    ①崔良璧:《“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县的乡村教育》,《沈阳文史资料》,第6辑,第156—157页。
    ②法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法库县志》,沈阳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448页。
    ①桦甸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桦甸县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689页。
    ②永吉县志编纂委员会:《永吉县志》,长春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672页。
    ③康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康平县志》,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74页。
    ④文中相关数字是参考《奉天省辉南县各级学校、文化机构教职员情况调查表》的数字,见吉林省辉南县县志编委会编:《辉南县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59—61页。
    
    ①黑龙江省龙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江县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577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901页。
    ③黑龙江省龙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江县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1年10月版,第577页。
    ①宾县地方志办公室:《宾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879页。
    ②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65页。
    ③满洲国地方事情编纂会:《海龙县地方事情》,满洲国地方事情编纂会出版,出版时间不详,第91—92页。
    
    ①赵国信:《民国时期的依兰学校教育》,《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6辑,第86页。
    ②崔良璧:《“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县的乡村教育》,《沈阳文史资料》,第6辑,第157页。
    ①《世界上最老之小学教员张咸熙》,《时事月报》,第2卷,第1期,1930年2月。
    ②杨振坤:《开创辽中教育的李植嘉》,《辽中文史资料》,第5辑,第135—137页。
    ③贾振刚、任岳山:《艰难的开拓者丰收的硕果——记郎恩凯先生平事略》,《东丰文史资料》,第8辑,第1页。
    ①满洲国地方事情编纂会:《海龙县地方事情》,满洲国地方事情编纂会出版,出版时间不详,第92—93页,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②张玉英:《我在明水女校读书的那些年》,《明水文史资料》,第3辑,第5—6页。
    
    ①《专件:署农安县李司马季康上朱抚军条陈(一)》,《盛京时报》,1907年6月25日。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904页。
    ③宝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清县志》,宝清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年12月版,第532页。
    ①宾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宾县县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879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904页。
    ③《女教员请假回家》,《盛京时报》,1911年10月1日。
    ④爱辉县修志办公室编:《爱辉县志》,北方文物杂志社出版,1986年10月版,第648页。
    ⑤爱辉县修志办公室编:《爱辉县志》,北方文物杂志社出版,1986年10月版,第645页。
    ⑥《学生挽留日教员》,《盛京时报》,1908年11月13日。
    ①《学生挽留日教员》,《盛京时报》,1908年11月13日。
    ①安泉溥、张玉璇、张鸿翮:《张学良再办同泽中学》,载方正、俞光茂、纪红民:《张学良和东北军》(1901—1936),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版,第281页。
    ②满洲国地方事情编纂会:《海龙县地方事情》,满洲国地方事情编纂会出版,出版时间不详,第91—92页,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①《1911年学部奏定小学经费暂行章程折》,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①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丹东市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51页。
    ②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912—913页。
    ①林振镛:《小学教员之生计(调查)》,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35页。
    ①岫岩县志编辑部:《岫岩县志》,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528页。
    ②《教育所会议学务》,《盛京时报》,1926年7月16日。
    ③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丹东市志》,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71页。
    ④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473页。
    ⑤杨效震:《解放前辽阳教育概况(1904—1946年)》,《辽宁文史资料》,第12辑,第159页。
    ⑥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474页。
    ⑦辽宁省档案馆编:《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7册,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242页。
    ①林振镛:《小学教员之生计(调查)》,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35页。
    ②崔良璧:《“九·一八”事变前沈阳县的乡村教育》,《沈阳文史资料》,第6辑,第157—158页。
    ③张翠:《民国初期的台安中小学教育》,《台安文史资料》,第2辑,第48页
    ①房守志:《新宾教育概略》,《抚顺文史资料》,第7辑,第167页。
    ②李元东、杨万久整理:《老百姓怀念史先生——记抚松县教育事业奠基人史春泰》,《抚松县文史资料》,第4辑,第3—4页。
    ③李钟兴:《坎坷曲折的办学历程——东兴中学》,《延边文史资料》,第6辑,第6页。④《高等小学校热心国民捐》,《盛京时报》,1917年9月8日。
    ⑤《校长之腐败》,《盛京时报》,1917年8月30日。
    ①赵国信:《民国时期的依兰学校教育》,《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4辑,第95—96页。
    
    ①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9—400页。
    ②《林伯渠与楚图南在吉林的留诗》,载杨子忱:《老长春》,中册,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页。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5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0页。
    ②《女教习提演三大要件》,《盛京时报》,1909年11月17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宣统卷(1909—1911),下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
    ③《教员提倡剪发》,《盛京时报》,1917年10月30日。
    ④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年版,第175页。
    
    ①《论学务不见起色之二大原因》,《大公报》,1903年12月8日。
    ②《论今日开学堂之注意》,《申报》,1905年4月28日。
    ①张东霞:《清末学堂师资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4月,第34页。
    ②沈颐:《普及教育议》,《教育杂志》,1912年4期,第4页。
    ①王学曾:《清末民初的乡村私塾》,《锦西文史资料》,第2辑,第27页。
    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3月版,第207页。
    ③《优待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教员章程》,《教育杂志》,第2年,第1期,1910年1月;《学部奏遵拟检定小学教员及优待小学教员章程折并单》,《教育杂志》,第3年,第3期,1911年3月。
    ④白光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⑤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盘锦市志·科教文化卷》,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69页。
    ①文中数字主要参看《清末奉天省各类学堂及学生数目表(1908年度)》,载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28—330页。
    ②主要参看《清末吉林省各级学堂及学生统计表(1909)》,载王鸿宾、向南、孙孝恩主编:《东北教育通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335页。《附江省普通学堂统计表》(光绪三十四年分),载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九,学务,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9—1430页。
    ①[日]福富八郎著:《满洲年鉴》,满洲日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1944年)版,第591—592页。
    ②《省视学鄙视乡间子弟》,《教育杂志》,第1年,第5期,1909年。
    ③《民国18年(1929年)辽宁省部分县分各类学校、学生分地区统计表》,载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辽宁省志·教育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881—882页。
    ①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第41页。
    ②《私塾尚多》,《盛京时报》,宣统元年二月二十七日。
    ③张向凌主编:《黑龙江历史编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7页。
    ①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教育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107页。
    ②董维权、闻实整理:《蛟河的私塾》,《蛟河文史资料》,第4辑,第44页。
    ①Elizabeth Ruth Vander Ven:Educational reform and village society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northeast china, Haicheng county,1905—1931[J],University of the California,,Los Angeles,2003,pp951.
    ②庄俞:《论小学教育》,《教育杂志》,第1年,第2期,1909年。
    ③《取缔乡间私塾》,《盛京时报》,1918年5月24日。
    ④《抚民府公私立学堂之冲突》,《盛京时报》,1909年2月25日。
    ⑤《省视学鄙视乡间子弟》,《教育杂志》,第1年,第5期,1909年。
    ①Louise Young:Japan’s Total Empire—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pp3.
    ②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档案资料选编·黑龙江少数民族》,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235页。
    ③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编:《档案资料选编·黑龙江少数民族》,哈尔滨1985年内部版,第204页。
    ①黑龙江省档案馆档案,56—01—422,转引自赵玉杰、谭美君:《清末新政时期的东北文化教育改革》,《学习与探索》(哈),2003年第1期,第127页。
    ②王季平编:《吉林省编年纪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
    ③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重庆等整理:黑水丛书第二集《黑龙江志稿》,卷24,中册,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91页。
    ④齐洪深:《日本侵华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145页。
    ⑤孙荫轩:《敲钟问耻》,《四平文史资料》,第1辑,第62—63页。
    ①《奉天公报》,第1664号。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4页。
    ②《奉天公报》,第2624号。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4页。
    ③奉天省教育厅辑印:《教育法令汇存续编》,下册。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4页。
    ④王树楠等编:《奉天通志》,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版,第3529页。
    ⑤《奉天公报》,第2061号。转引自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 ,第264页
    ⑥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43页。
    
    ①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27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著:《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64—265页。
    ①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42页。
    ①李淑娟:《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1931—1945)》,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2页。
    ②[民国]陈国钧修,孔广泉纂:《安图县志》(全册),民国十八年铅印本,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4年出版,第161—162页。
    ①王黎:《东北爱国诗人王一叶》,《大连文史资料》,第6辑,第1页。
    ②《规定村长副资格》,《盛京时报》,1930年3月15日。
    ③《黑龙江省乡镇闾邻长推举应暂行办法》,《黑龙江省政府公报》,185号,1929年10月28日。
    ①《奉天全省谘议局呈准试办选举章程》,《盛京时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十五日、正月十八日、正月十九日、正月廿日。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三),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1页。
    ③王小明等:《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④王魁喜:《近代东北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页。
    ①焦润明等著:《近代东北社会诸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第46页。
    ②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3页。
    ③《第四次国会请愿之先声》,《盛京时报》,1910年11月3日。
    ④《奉天全省人民请锡督代奏明年即开国会呈稿》,《盛京时报》,1910年11月7日。
    ①愚公:《二十年之中国民》,《振兴五日大事记》,第6期,1907年5月11日。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五),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578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五),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537页。
    ①中国史学会主:《辛亥革命》(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版,第391页。
    ②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4页。
    ③John Isreac: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7—1937.Published for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ford, California 1966,pp2.
    ④中共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在长春活动大事记》(上),中共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第1页。
    ①中共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在长春活动大事记》(上),中共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出版,第2页。
    ①据中共宽甸县委地方党史编委会办公室1961年12月27日《综合报告材料》缩写)。转引自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丹东市志》(9),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128—129页。
    ②姜世忠:《呼兰史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49页。
    ①《附农事演说会章程》,载(清)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卷十一,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9页。
    ②《东北人物大辞典》编委会:《东北人物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9页。
    ③《东北人物大辞典》编委会:《东北人物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60页。
    ①《东北人物大辞典》编委会:《东北人物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24页。
    ②吉林行省档案,J(6—1)—285。转自石方著:《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1644—1911》,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539页。
    ③奉天省公署档案,捐4481号,转引自衣保中:《东北农学研究:中国东北农业史》(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466页。
    ①《吉林农业人才统计》,载吉林教育编辑:《吉林教育公报》第六年第六十八期,吉林图书馆发行,同行印刷局出版,中华民国十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出版。
    ②《实业生分途就职》,《盛京时报》,1921年4月12日。
    
    
    ①《创办瓷器厂》,《盛京时报》,1914年2月24日。
    ②《王女士弃学就商》,《盛京时报》,1929年6月9日。
    ①吉林省辉南县县志编委会编:《辉南县志·教育志》,吉林人民初版社,2000年9月,第59页。
    ①《东北人物大辞典》编委会:《东北人物大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09页
    ②望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望奎县志》,望奎县人民政府,1989年11月版,第542页。
    ①《长寿县乡土志·编修人员》,载柳成栋:《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465页。
    ②刘国平:《历史·地域·现代化——以吉林文化为中心》,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90页。
    ③《留学生拟创办民报》,《盛京时报》,1911年5月25日。
    ④《留学之热心祖国》,《盛京时报》,1907年2月17日。
    
    ①徐兴荣:《1840—1990辽宁文学概述》,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7月版,第3页。
    ②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华书局,2000年,第406页。
    ③蒋颂贤:《近代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148—149页。
    ④佟冬:《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15页。
    
    ①王黎:《东北爱国诗人王一叶》,《大连文史资料》,第6辑,第1—3页。
    ②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报刊》,黑龙江民族研究所,1985年版,第262页。
    ①严昌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①《杂俎:呼兰府礼俗志》,《黑龙江官报》,第19期,第1—3页。
    ②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0页。
    ③(清)杨宾:《柳边纪略》(辽海丛书本),辽沈书社,1985年影印本,第4卷,第258页。
    ④关荣珍:《回忆我结婚时的情景》,载孙邦:《吉林满族》,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页。
    ⑤桓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桓仁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793页。
    ⑥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⑦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11月版,第119页。
    ①何景珊:《请看家庭专制和早婚的结果》,吉林省立第三中学校学生自治会月刊编:《吉林省立第三中学校》,吉林双城县西大街路北精益印书局印刷,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出版,第七八两期合刊,第32—33页。
    ①吉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市志·文化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14页。
    ②丁世良、赵方:《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9年,第278页。
    ③《过渡时代之婚礼》,《盛京时报》,1912年10月1日。
    ④《文明结婚之仪注》,《盛京时报》,1913年3月6日。
    ⑤《文明结婚之热闹观》,《盛京时报》,1913年5月20日。
    
    ①《文明结婚》,《盛京时报》,1913年4月2日。
    ②《文明结婚》,《盛京时报》,1914年11月6日。
    ③《女生改嫁》,《盛京时报》,1915年2月7日。
    ④《女生赖婚》,《盛京时报》,1915年6月17日。
    ①《自由之罪恶》,《盛京时报》,1913年11月15日。
    ②《离婚未遂》,《盛京时报》,1914年11年14日。
    ③《离婚案何多》,《盛京时报》,1914年11月22日。
    ④《不自由毋宁死》,《盛京时报》,1922年9月26日。
    
    ①[民国]赵兴德等修,王鹤龄纂:《义县志·民事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②《临嫁自缢》,《盛京时报》,1916年12月8日。
    ③《离婚不允自剖其腹》,《盛京时报》,1914年3月26日。
    ①张宗文:《东北地理大纲》,中华人地舆图书社,1933年版,第129页。
    ②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社长室调查科:《满蒙全书》,第三卷,大连市满蒙文化协会发行,满洲日日新闻社出版,大正十二年三月,第185页。
    ③《宾县县志》,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32页。
    ④《双城县志),民国十五年印,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23页。
    ①《学部奏遵拟女学服色章程折》(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初十日),《大清法规大全》(光绪辛丑迄宣统巳酉)卷26,“学教育部·学堂服式禁令”,第3页。
    ②李长莉著:《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326页。
    ③刘志琴主编,罗检秋著:《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2页。
    ④《吉林新志》(1934年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72页。
    ⑤《学界新装》,《盛京时报》,1917年8月29日。
    ⑥《双城县志),民国十五年印,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23页。
    ①《剪发易服者日渐增多》,《盛京时报》,1917年9月7日。
    ②《义县志》(1931年本),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09页。
    ③《呼兰县志》,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11页。
    ④《妇女新流行:人造小狗掛胸前》,《盛京时报》,1930年7月12日。
    ⑤《呼兰县志》,转引自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11页。
    ⑥《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辨令》,《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7页。
    ⑦《内务部通告剪发理由书》,《盛京时报》,1912年6月30日。
    ①《内务部提倡剪发之文告》,《申报》,1914年7月20日。
    ②王继清:《民国三年海龙县成立剪辫子队》,《梅河口文史资料》,第3辑,第94—95页。
    ③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48—349页。
    ④《教员提倡剪发》,《盛京时报》,1917年10月30日。
    ⑤《教员提倡剪发》,《盛京时报》,1917年11月12日。
    ①《学生之剪发热》,《盛京时报》,1913年2月19日。
    ②《幼童剪发》,《盛京时报》,1917年12月28日。
    ③《女子剪发》,《盛京时报》,1915年8月28日。
    ④吉林市女中教研室:《吉林女子中学六十五周年纪实》,《吉林市文史资料》,第5辑,1986年10月版,第108页。
    ⑤《双城县志》,民国十五年印,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23页。
    ⑥《禁男子留发》,《盛京时报》,1929年11月12日。
    ⑦《妇女剪发》,《盛京时报》,1929年9月26日。
    ①朱寿朋编、张静庐校点《东华续录(光绪朝)》,卷171,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宣统三年(1909)版,第7页。
    ②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585页。
    ③《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32页。
    ④《武昌禁止缠足之章程》,《盛京时报》,1912年6月14日。
    ⑤《姚女士提倡天足会》,《盛京时报》,1917年11月29日。
    ⑥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六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48页。
    ①《双城县志》,民国十五年印,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23页。
    ②魏毓兰,馨若氏:《龙城旧闻》,卷四,艺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98页,第99页,第102页。
    ③《学校举办提灯会》,《盛京时报》,1928年1月7日。
    ①《小学校之提灯会》,《盛京时报》,1919年1月10日。
    ②王树楠等:《奉天通志·田亩志·田亩上》,卷107,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刊行,1983年版,第2386页。
    ③崔福坤修,丛绍卿纂:《讷河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本,第55页。
    ④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1644—1911》,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662页。
    ⑤孙茂宽:《关东搜异录》,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21—22页。
    ⑥《庙会志盛》,《盛京时报》,1919年5月24日。
    ⑦《迷信难除》,《盛京时报》,1919年5月30日。
    
    ①《中学毕业余兴观》,《盛京时报》,1917年4月17日。
    ②于文华:《瑷珲县立初级中学校简史(1922—1937)》,《黑河文史资料》,第3辑,第6页。
    ③《庙会盛况》,《盛京时报》,1929年6月1日。
    
    ①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②[清]佚名编:《辽宁新民府乡土志·实业》,光绪三十三年(1907),辽宁省图书馆铅印本,1985年影印。
    ③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①哈尔滨市道里区志编纂委员会:《道里区志》,黑龙江将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441页。
    ①陶行知:《陶行知全集》(一),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②文中数字为袁立春先生根据清末民初学校章程所列课程时数所作出的统计。见袁立春:《废科举与社会现代化》,《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第82页。
    ①鲍祖宣:《国难时期的妇女教育》,《女子月刊》,第4卷,第1期,1936年1月。
    ②《乡学阻扰》,《盛京时报》,1906 11月29日。
    ③《教习辞职》,《盛京时报》,1907年7月24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孙彦平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光绪卷(1906—1908),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11页。
    ①辽宁博物馆编:《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242页。
    ②辽宁博物馆编:《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21页。
    ③《教育界人材缺乏》,《盛京时报》,1923年3月6日。
    ④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97页。
    ⑤赵恭寅修,曾有翼纂:《沈阳县志》,民国六年铅印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①王树楠等:《奉天通志·民治三·灾赈》,卷144,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年版,第3300页。
    ②李澍田主编:《吉林乡土志》,长白丛书本,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页。
    ①《大绅被控》,《盛京时报》,1909年7月25日,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宣统卷1909—1911),上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①[日]野中时雄:《满洲农家之生产与消费》,黄越川译,满铁庶务部调查课,1923年,第7—8页。
    ②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上海观察社1949年版,第156—157页。
    ③杨开道:《我国农村生活衰落的原因和解救的方法》,《东方杂志》,1937年,第16号。
    ①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新中华杂志》,1933年第9期,第7—13页。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2页。
    ③伯:《农村教育与中国》,《小学教育》,1931年,第238页。
    ④《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始末记(1930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1971年版,第117页。转引自郝锦花:《20世纪前半叶乡村人口的识字水平》,《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6期,2004年11月,第116页。
    ⑤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教育统计”,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7年(影印本),第1649页。
    ①杨澄华:《解放前的黑山教育概述》,《黑山文史资料》,第2辑,第35页,第36页。
    ①费孝通:《写在<汶上县的私塾组织>的前面》,《费孝通文集》,第一卷,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393页。
    ①陈翊林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年版,第8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页。
    ①《论我国学校不发达之原因》,《申报》,1909年5月24日。
    ①《学款异常困难》,《盛京时报》,1910年11月27日,第5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宣统卷(1909—1911),下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②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0,第233页。
    ①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0年版,第233页。
    ②胡玉海主编、郭建平:《奉系教育》,辽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304页。
    ③《林伯渠视学史料》,《民国档案》,2001年第4期,第66页。
    ④《师范学堂倒塌》,《盛京时报》,1911年4月12日。
    ⑤《教习辞职》,《盛京时报》,1907年7月24日,第五版,载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编校:《<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宣统卷(1909—1911),下册,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11页。
    ①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七册,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页。
    ②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0年版,第121页。
    ③《监学之腐败情形》,《盛京时报》,1907年8月8日。
    ④《学界败类》,《盛京时报》,1928年6月10日。
    ⑤《吞没学款》,《盛京时报》,1908年2月13日。
    ①《教育长吞款被控》,《盛京时报》,1928年6月1日。
    ②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页。③杨效震:《解放前辽阳教育概况(1904—1946年)》,《辽宁文史资料》,第12辑,第157页。
    ④谢岚、李作恒:《黑龙江教育史资料汇编》,上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63页。
    ⑤张济州:《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县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1904—2006)》,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版,第247页。
    ①李小敏:《村落知识资源与文化权力空间》,载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②马秋帆主编:《梁漱溟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78页。
    ①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县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1904—2006)》,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版,第250页。
    [1]辽宁省公署档,全宗号:JC10,卷宗号:392,30220,30380,30382,22370,22385,22399,378,沈阳:辽宁省档案馆藏.
    [2]热河省公署档,全宗号:J149,卷宗号:7861,28740,7966,781,149,沈阳:辽宁省档案馆藏.
    [3]海城县公署档案,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民国二十年(1931),全宗号:JC23,卷宗号:18120,18121,18122,18130,沈阳:辽宁省档案馆藏.
    [4]吉林省公署档全宗号:J110,卷宗号:4,804,0376,7,0973,0573,18.全宗号:33,卷宗号:464,102,长春:吉林省档案馆藏.
    [5]辽宁省档案馆.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第4册,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地平线出版社,1990.
    [6]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辛亥革命,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7]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8]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报刊,哈尔滨: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85.
    [9]黑龙江档案馆编.档案史料选编·黑龙江少数民族,哈尔滨: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1985.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北平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线装本),卷70,故宫博物院民国21(1932).
    [1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上346海: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4]学部总务司案牍科.学部奏咨辑要(铅印本),北京:总务司案牍科出版,1909(宣统元年).
    [15]学部总务司.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光绪三十三年(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6]学部总务司.第二次教育统计图表,光绪三十四年(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7]学部总务司.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宣统元年(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第十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18]教育部总务厅统计科.中华民国第五次教育统计图表,北京:教育部总务厅统计科,19(?).
    [19]民国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上海:开明书店,1934.
    [2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辑:教育部行政纪要,丙编,专业教育,留学生事项,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21]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清末各省自/官费留学生姓名表,台北:文海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
    [22]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清末各省官费/自费留日学生毕业姓名表,台北:文海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
    [23]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各校学生履历清册,台北:文海出版社事业有限公司.
    [24]中华民国驻日留学生监督处.中华民国驻日留学生监督处一览,南京:中华民国驻日留学生监督处发行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10月.
    [1][清]贺简修.岫岩州乡土志[M],清宣统元年年本.
    [2][清]李绍纲、徐芳.康平县乡土志[M],清光绪三十四年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3][清]台隆阿修,李瀚颖.岫岩志略(辽海丛书本)[M],辽沈书社,1984.
    [4][清]赵炳南.靖安县乡土志[M],清光绪三十四年本.
    [5][清]朱佩兰.靖安县志[M],宣统元年版,1967.
    [6][清]张文治.广宁县志(辽海丛书本) [M],沈阳:辽沈书社,1985.
    [7][清]黄维翰.呼兰府志(黑水丛书本)[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8][清]王奕曾.锦县志(辽海丛书本)[M],沈阳:辽海书社,1984.
    [9][清]冯昌奕.宁远州志(辽海丛书本)[M],沈阳:辽海书社,1984.
    [10][清]长顺等.吉林通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1][清]刘清书.长寿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2][清]罗宝书.开原县志[M],1965年版抄本.
    [13][清]雷飞鹏.西安县志略(宣统三年) [M],东北乡土志丛编,1985.
    [14][清]管凤禾、陈艺等修,张文藻等.海城县志[M],宣统元年本.
    [15][清]赵丙南.辽源县乡土志[M],民国抄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16][清]赵宇航,程廷恒修,黎镜容等纂.抚顺县志略[M],清宣统石印本.
    [17][清]赵炳南.辽源县乡土志·教育[M],民国十九年抄本,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
    [18]严兆零修,张玉书纂.望奎县志[M],民国八年(1919)本.
    [19]赵兴德.义县志[M],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0]王介公.安东县志[M],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1]廷瑞修.海城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2]程廷恒.复县志略[M],民国9年石印本.
    [23]徐维淮.辽中县志[M],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24]李毅.开原县志[M],民国十八年铅印本.
    [25]裴焕星等.辽阳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6]孙维善等.台安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7]徐希廉.瑷珲县志[M],民国九年铅印本,吉林大学馆藏.
    [28]石秀峰.盖平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29]周铁铮.朝阳县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
    [30]张书翰.宾县志略[M],东北师大图书馆油印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31]王树楠等.奉天通志[M],沈阳: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32]杨步墀.依兰县志[M],民国九年铅印本.
    [33]崔福坤.讷河县志[M],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34]刘焕文.锦西县志[M],作新社民国十八年印刷铅印本.
    [35]于英蕤.大赉县志[M],1964年抄本.
    [36]赵恭寅修,曾有翼纂.沈阳县志[M],民国六年铅印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37]崔龙藩.珲春县志(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8]胡境海.绥化县志(民国九年)[M],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39]徐鼎霖.永吉县志(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40]刘爽.吉林新志(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41]张书翰等修,金毓黻等纂.长春县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2]杨步墀纂修.依兰县志[M],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43]林甸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林甸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44]明水县志编纂委员会.明水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5]阿城县志编纂委员会.阿城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铅年,1988.
    [46]饶河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饶河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7][清]徐世昌编、李澍田等点校.东三省政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48]许敬文.东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
    [49]北镇满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镇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50]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昌图县志[M],昌图:昌图县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出版,1988(内部发行).
    [51]哈尔滨市道里区志编纂委员会.道里区志[M],哈尔滨:黑龙江将人民出版社,1993.
    [52]绥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绥化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3]逯献青.大安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54]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教育志[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55]爱辉县修志办公室.爱辉县志[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1986.
    [56]宾县地方志办公室.宾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57]和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龙县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58]通榆县志编纂委员会.通榆县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59]顾万春、李荣先.长春市志·总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0]营口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营口市志[M],第五卷,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61]清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清原县志[M],1991年.
    [62]方正县志编纂委员会.方正县志[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
    [63]宁安县志编纂委员会.宁安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4]辽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辽阳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65]开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开原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66]安德才.兴城县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67]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盘锦市志·科技文化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68]集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集安县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
    [69]锦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锦西市志[M],锦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发行,1988.
    [70]木兰县志编纂委员会.木兰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1]宝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宝清县志[M],宝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发行,1993.
    [72]桦川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桦川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73]丹东市地方志办公室.丹东市志(9)[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74]穆棱县志编纂委员会.穆棱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75]本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本溪县志[M],本溪:本溪县志编纂委员会,1983.
    [76]法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法库县志[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77]桓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桓仁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78](民国)王文璞修、吕中清纂.北镇县志[M],民国十七年修二十二年石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影印本.
    [79]绥化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绥化地区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80]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教育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81]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志·教育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82]阿城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阿城县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83]望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望奎县志[M],望奎:望奎县人民政府,1989.
    [84](民国)杨宇齐修、张嗣良纂.铁岭县续志[M],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影印版.
    [85](民国)高文垣修,张鼒铭纂.双城县志(全二册)[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据民国十五年铅印本影印,1973年版.
    [86]李澍田.珲春史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87]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纂、崔成庆等整理.黑龙江志稿·学校志(黑水丛书第二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88]锦西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锦西市志[M],建平:建平印刷总厂,1998.
    [89]吉林省辉南县县志编委会.辉南县志·教育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0]黑龙江省龙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龙江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1.
    [91]爱辉县修志办公室.爱辉县志[M],哈尔滨:北方文物杂志社出版,1986.
    [92]岫岩县志编辑部.岫岩县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
    [93][民国]陈国钧修,孔广泉纂.安图县志(全册)[M],民国十八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4年出版.
    [94]康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康平县志[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
    [95]王秉祯、董玉琦.长春市志·教育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96]柳成栋.清代黑龙江孤本方志四种[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7]李澍田.吉林乡土志(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98]丁英蕤.大赉县志[M],民国二年本,吉林大学馆藏,1964.
    [1][清]锡良.锡良遗稿[M],中华书局,1959 .
    [2][清]程德全.程将军(雪楼)守江奏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七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46 .
    [3][清]闽侯林传甲.黑龙江乡土志,私立奎垣学校发行,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
    [4][清]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清]徐曦.东三省政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6][清]杨宾.柳边纪略(辽海丛书本)[M],沈阳:辽沈书社,1983.
    [7][清]西清著.黑龙江外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8][清]萨英额.吉林外纪(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9][清]方拱乾.绝域纪略(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10][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1][清]宋小濂.北徼纪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2][清]张凤台撰.长白汇征录(宣统二年) [M],民国铅印本.
    [13][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龙江三纪)[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4][清]方式济.龙沙纪略(龙江三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5][清]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清]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黑水丛书本)[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7][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8][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
    [19][清]宋小濂.宋小濂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20][清]陈梦雷编纂、[清]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选举典[M],卷十七,学校部,北京: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21]王慕宁.东三省实况[M],上海:中华书局,1929.
    [22]郭熙楞.吉林汇征(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3]徐曦.东三省纪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5.
    [24]许逸超.东北地理[M],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印,南京:正中书局出版,1950.
    [25]东北文化社.东北年鉴[M],沈阳:东北印刷局,1931.
    [26]闻钧天.中国保甲制度[M],重庆:现代书局,1933.
    [27]金毓黻.东北要览[M],沈阳:国立东北大学编印,1943.
    [28]张宗文.东北地理大纲[M],杭州:中华人地舆图学社,1933.
    [29]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4.
    [30]许兴凯.日本帝国主义与东三省[M],上海:昆仑书店,1930.
    [31]作新社.白山黑水录[M],上海:作新社,1903.
    [32]丁文江等.中国矿业纪要(第三次)[M],北平: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国立北平研究院地质学研究所联合刊行,1929.
    [33]黎锦辉、陆费逵、戴克敦等.新小学教科书国语读本[M],初级,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24.
    [34]庄俞、沈颐等.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M],第四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35]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印行.东北经济小丛书·人文地理[M],京华印书局,1948.
    [36]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东北经济小丛书(1)资源与产业(上)[M],中国文化服务社沈阳印刷厂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
    [37]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2.
    [38]吴晗、费孝通.皇权与绅权[M],上海:上海观察社,1949.
    [39]钟悌之.东北移民问题[M],上海:上海日本研究社,1931.
    [40]邰爽秋等.乡村教育之理论与实际[M],台北:教育编译馆,1935.
    [1]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齐洪深.日本侵华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郭铁桩、关捷.日本殖民统治大连四十年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5]何小明.百年忧患—知识分子命运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东方出版社中心,1997.
    [6]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M],1644—1911,中华书局,2001.
    [7]汪向荣.日本教习[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8]白光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9]李喜平.辽宁教育史[M],辽海出版社,1998.
    [10]李淑娟.日伪统治下的东北农村(1931—1945)[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11]王小明等.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衣保中.东北农学研究:中国东北农业史(长白丛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3]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1644—1911[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4]石方.黑龙江区域社会史研究(续)1644—1911[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5]徐兴荣.1840—1990辽宁文学概述[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
    [16]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蒋颂贤.近代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8]严昌鸿.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
    [19]孙邦.吉林满族[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0]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21]刘世海.内蒙古民族教育发展战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22]佟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23]陶炎.东北林业发展史[M],沈阳:辽沈书社,1990.
    [24]孟志东.达斡尔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25]魏毓兰.龙城旧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6]林传甲.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7]林传甲.龙江旧闻(黑水丛书本)[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8]常城.东北近现代史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9]王魁喜.近代东北人民革命运动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
    [30]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1]孔经纬.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32]马汝珩、马大正.清代边疆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
    [3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5.
    [34]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一1953) [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35]尹郁山.吉林满俗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6]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7]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98.
    [38]曲晓范.近代东北城市的历史变迁[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9]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中国社会史丛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0]许宁、李成.别样的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的边缘解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1]胡玉海主编、郭建平.奉系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42]李世谕.清代科举制度考辩[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43]刘国平.历史·地域·现代化——以吉林文化为中心[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44]陈静生.祖国的东北角[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
    [45]刘振生.“满洲国”日本留学史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46]顾明义、张德良、杨洪范、赵春阳.日本侵占旅大四十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
    [47]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8]王魁喜.近代东北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49]张其卓.满族在岫岩[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0]满都尔图.达斡尔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
    [51]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
    [52]《达斡尔族简史》编写组.达斡尔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53]李治亭.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54]陈玉申.晚清报业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55]黑龙江日报社新闻志编辑室.东北新闻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6]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57]隗瀛涛主编、何一民等撰.四川近代史稿[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58]姜世忠.呼兰史话[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0]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M],上海: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61]杨子忱.老长春[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0.
    [62]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
    [63]王野平.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64]沈殿成.中国留学日本百年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65]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66]李瑛.鄂伦春族教育史稿[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67]齐红深.东北地方教育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8]王鸿宾等.东北教育通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69]齐洪深.东北民族教育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70]周一川.近代中国女性日本留学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1]王贵忠等.东北职业教育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72]隋丽娟.黑龙江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73]齐洪深.满族的教育文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
    [74]单丽雪.黑龙江省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5]《穆陵朝鲜民族教育史》编纂委员会.穆陵朝鲜民族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4.
    [76]朴奎灿.中国朝鲜族教育史[M],延吉: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1.
    [77]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8]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79]李长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从传统到近代[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80]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81]苗春德.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2]张朋园.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8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84]焦润明等.近代东北社会诸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5]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晚清以降塾师研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朱有瓛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吉林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教育大事记编写组编.吉林省教育大事记,第一卷(1957—1949)[G],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5]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6]陈学恂、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G],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8]谢岚,李作桓.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G],上编,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9]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杨洪友.<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光绪卷(1909—1911)[G],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10]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G],第2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1]付百臣、刘信君.吉林建省百年纪事(1907—2007)(东北史地研究丛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2]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孙彦平编.<盛京时报>长春资料选编·清朝宣统卷(1909—1911)[G],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13]《东北人物大辞典》编委会.东北人物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14]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G],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5]长春市图书馆参考部.东北地方文献索引[G],长春:长春市图书馆,1980.
    [16]邰爽积等编订,彭仁山增订.教育论文索引[G],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丛刊书,1950年.
    [17]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七)[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G],第5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G],第3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20]中共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在长春活动大事记(上)[M],长春:中共长春市委党史研究室出版,1991.
    [2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C],第一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2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C],第二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23]马秋帆.梁漱溟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4]从佩远、叔鸣岐.曹廷杰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李鸿文、张本政.东北大事记1840—1949[M],长春:吉林文史出出版社,1987.
    [26]陈见薇.东北民俗资料荟萃[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27]东北三省中国经济史学会、抚顺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东北地区资本主义发展史[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8]丁守河.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G](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9]阿英.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G],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
    [3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C],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
    [31]毕万闻.张学良文集[C],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32]孙茂宽.关东搜异录[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C](一),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4]方正、俞光茂、纪红民.张学良和东北军(1901—1936)[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
    [35]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6]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C],第5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7]中国人民政协会议辽宁省大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大连文史资料[C],第七辑,大连:中国人民政协会议辽宁省大连市委,1990.12.
    [38]中国人民政协阜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阜新文史资料[C],第七辑,阜新:政协阜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10.
    [39]政协凤城满族自治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凤城文史资料[C],第三辑,凤城:1990.
    [40]辽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阳文史资料[C],第一辑,辽阳:1985.7.
    [41]政协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义县文史资料[C],第二辑,义县:1985.
    [4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海城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海城文史资料[C],第二辑,海城:1988.10.
    [43]扶余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扶余文史资料[C],第十一辑,扶余:1991.11.
    [4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黑山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黑山文史资料[C],第十辑,黑山:黑山县委机关,1997.
    [45]敦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敦化文史资料[C],第八辑,敦化:1992.10.
    [4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明水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明水文史资料[C],第一辑,明水:1985.6.
    [47]政协黑龙江省木兰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木兰文史资料[C],第五辑,木兰:1990.4.
    [4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桦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桦川文史资料[C],第三辑,桦川:1986.9.
    [49]政协抚顺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抚顺文史资料[C],第七辑,政协抚顺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抚顺:1986.
    [5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锦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锦州文史资料[C],第九辑,锦州:1990.6.
    [51]敦化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敦化文史资料[C],第五辑,敦化:1988.12.
    [5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辽宁文史资料选辑[C],第三十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8.
    [5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肇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肇东文史资料[C],第一辑,肇东:1984.9.
    [54]延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延吉文史资料[C],第一辑,延吉:1992.12.
    [5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锦西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锦西文史资料[C],第二辑,锦西:1984.12.
    [56]政协吉林省柳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柳河文史资料[C],第三辑,柳河:1988.
    [5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康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康平文史资料[C],第四辑,康平:1990.11.
    [58]辽宁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宁文史资料[C],第十二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8.
    [5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黑龙江文史资料[C],第十四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2.
    [60]政协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沈阳文史资料[C],第六辑,沈阳:1984.6.
    [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东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东丰文史资料[C],第八辑,东丰:1989.4.
    [62]政协辽中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编委员会.辽中文史资料[C],第五辑,辽中:1986.10.
    [6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明水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明水文史资料[C],第三辑,明水:1989.12.
    [64]政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延边文史资料[C],第六辑,延边:1988.12.
    [65]政协台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台安文史资料[C],第二辑,台安:1989.7.
    [66]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吉林市文史资料[C],第四辑,吉林:1985.10.
    [6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蛟河县文史资料委员会.蛟河文史资料[C],第四辑,蛟河:中国政协蛟河市文史办公室,1988.12.
    [68]四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四平文史资料[C],第一辑,四平:1988.10.
    [6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大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大连文史资料[C],第六辑,大连:19891.2.
    [7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大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大连文史资料[C],第七辑,大连:1990.12.
    [1][俄]马克.黑龙江旅行记[M],上海:商务出版社,1977.
    [2][苏]麦利霍夫.满洲人在东北(十七世纪)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6.
    [3][苏]莫柴也夫,沈玉昌译.中国的东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中东铁路局商业部编,汤尔和译.黑龙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5][英]G.拉文斯坦著,陈霞飞译.俄国人在黑龙江[M],上海:商务印书年版,1974.
    [6][比利时]南怀仁,薛虹译.鞑靼旅行记(长白丛书本)[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7][丹麦]曹诗弟,泥安儒译.文化县:从山东邹平乡村教育看21世纪中国[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8]中华续行委办公调查特委会编,文庸等译.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9][日]国务院统计处:《第一次满洲国年报》[G],社团法人满洲文化协会发行,株式会社满洲日报社出版,大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10][日]本村武盛:《满洲年鉴》[G],大连:满洲日日新闻社,昭和十二年.
    [11][日]国务院文教部编纂:《满洲帝国文教部第二次年鉴》[G],国务院文教部,康德元年出版.
    [12][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社长室调查科:《满蒙全书》[G],第三卷,大连市满蒙文化协会发行,大连:满洲日日新闻社出版,大正十二年三月.
    [13][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社长室调查.满蒙全书[M],大连满蒙文化协会,1922.
    [14][日]福富八郎.满洲年鉴[M],满洲日日新闻社,昭和十九年(1944年).
    [15][日]辽东兵站监部.满洲要览[M],奉天自卫社,1907.
    [16][日]满洲国地方事情编纂会:《海龙县地方事情》[M],满洲国地方事情编纂会出版,出版时间不详.
    [17][日]皆川丰治:《满洲国の教育》[M],满洲帝国教育会出版,1939.
    [18][日]岛田道弥:《满洲教育史》[M],大连文教社,1935.
    [19][日]山田丰君:《满洲教育史略》[M],南满洲教育会编印,1935.
    [20][日]荒川隆三:《满铁教育回顾三千年》[M],满铁地方部学务课,1937.
    [21][日]关东州厅:《关东州的教育》[M],关东州厅,1939.
    [22][日]稻叶岩吉著,杨成能等.东北开发史[M],辛未编译社,1935.
    [23][日]实藤惠秀,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3.
    [24][日]远藤隆次,李文彬、李常益译.东北的地质与矿产[M],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1950.
    [25][美]E.A罗斯著,公茂虹、张皓译.变化中的中国人[M],时事出版社,1998.
    [26][美]查尔斯·佛维尔.西伯利亚之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7][美]杨格.日本人在满洲[M],佛伦印书馆,1935.
    [28][美]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9][美]杜赞齐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0][美]李约翰著,孙瑞芹、陈泽宪译.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M]: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外交插曲,北京:中华书局,1982 .
    [31][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2][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3][美]罗杰斯和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4]Micheal H. Hunt:Frontier Defense and the Open Door——Manchuria in Chinese American Relations 1895—1911[M],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p22.
    [35]Boyd Robert Higginson:Waymakers in Manchuria:the Story of the Irish Presbyterian Pioneer Missinnaries to Manchuria[M], The Foreign Mission Office ,Belfast,1940,1st edition.
    [36]D.MacGillivrayA: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 in china(1807—1907) [M],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07.
    [37]Elizabeth Ruth Vander Ven:Educational reform and village society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northeast china, Haicheng county,1905—1931[J],University of the California,,Los Angeles,2003.
    [38] John Isreac:Student Nationalism in China 1927—1937[M].Published for the Hoover Institution on war, Revolution, and peace b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ford, California 1966.
    [39] Louise Young:Japan’s Total Empire—Manchuria and The Culture of Wartime Imperialism[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1]赵英兰.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王广义.近代东北乡村社会研究1840—1931[D],吉林大学,2007.
    [3]郭艳波.清末东北新政研究[D],吉林大学,2007.
    [4]徐炳三.近代中国东北基督教研究——以政教关系为研究视角(1867—1945)[D],华中师范大学,2006.
    [5]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
    [6]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县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1904—2006)[D],华东师范大学,2007.
    [7]张晓明.论清末东北的教育变革[D],辽宁大学,2007.
    [8]李红云.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教育交流研究(1905—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05.
    [9]陈枫.近代福建私塾的现代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0]张东霞.清末学堂师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11]魏正书.清末辽宁教育三(续前注)位杰出人物,辽宁教育史[J],1993(4).
    [12]裴林.林传甲,黑龙江史志通讯[J],1983(5).
    [13]李铁汉等.林传甲与近代黑龙江教育,北方文物[J],1989(4).
    [14]王文炳,王洪生、范佩卿.教育家林传甲传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J],1989(1).
    [15]李江晓,王月华.略论林传甲的教育思想及实践,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J],1996(3).
    [16]刘欣芳、王秀兰.黑龙江近代教育奠基人林传甲一家对黑龙江教育的贡献,教育探索[J],1997(5).
    [17]李江晓.为开创黑龙江近代教育作出卓越贡献的教育世家,黑龙江史志[J],1995(6).
    [18]白献竞,毛英萍.清末民初辽宁实业教育人物考,沈阳大学学报[J],18卷5期,2006(10).
    [19]王秀文等.“五·四”运动后马骏在东北的活动,黑龙江文物丛刊[J],1984(4).
    [20]廖维宇等.马骏烈士与吉林毓文史学的“周末讲演”,吉林史志[J],1985(3).
    [21]顾明义.辛亥革命在辽宁的领导人——张榕[J],理论与实践,1981(5).
    [22]徐凤晨.杰出的民主革命家——熊成基,吉林师大学报[J],1980(2).
    [23]盛雪芬等.张学良将军教育主张初探,沈阳师院学报[J],1988(2).
    [24]王家范.从难切入,在“变”字上做文章,历史研究[J],1993(2).
    [25]贾振纲.东丰县私塾的残存和消失,东北地方史研究[J],1985(3).
    [26]颜之江.长春文化开发及养正书院,长春史志[J],1990(1).
    [27]马阿宁.清末东北最有影响的书院——银冈书院,博物馆研究[J],2006(4).
    [28]刘志惠.从辽南横山书院看我国南北书院的兴起与演进,辽海文物季刊[J],1995(2).
    [29]陈丕忠.民国前期复县、庄河县教育,大连教育学院学报[J],1998(4).
    [30]华秀实等.解放前白城教育概况,吉林百年[J],下册, 1990.
    [31]李萍.日据大连时期的奴化教育实质,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J].第25卷,第4期,2002(7).
    [32]武殿福.永吉县第一所私立中学,江城史志[J],1990(1).
    [33]张淑香.新民公学堂的发展对清末民初新学与辽宁社会发展的影响,沈阳大学学报[J],第18卷,第5期,2006(10).
    [34]高永君.<癸卯学制>与奉天实业学堂,沈阳大学学报[J],第18卷,第5期,2006(10).
    [35]李威,冯德华.从奉天实业学堂的建立与发展看近现代中国教育思想的变迁,沈阳大学学报[J],第18卷,第5期,2006(10).
    [36]王小侠,杨小梅.社会转型与教育理念更新续前注:——奉天实业学堂嬗变的历史考察,沈阳大学学报[J],第18卷,第5期,2006(10).
    [37]毛英萍,白献竞.东北实业教育的摇篮——纪念奉天实业学堂创建一百周年校史拾遗,沈阳大学学报[J],第18卷,第5期,2006(10).
    [38]耿立言,张旭.奉天实业学堂百年校址变迁之考证,沈阳大学学报[J],第18卷,第5期,2006(10).
    [39]高晶.关于奉天实业学堂初建时期几个问题的考证,沈阳大学学报[J],第18卷,第5期,2006(10).
    [40]刘功成.“五卅惨案”与大连的学生运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J],1983(1).
    [41]朱在宪.吉林省民族关系史上光辉一页——记五四运动中的延边朝鲜青年,青年学研究[J],1989(4).
    [42]谢再善.伊盟的教育与文化,西北论衡[J],第9卷,第10期,1941(10).
    [43]贾凤翔.伊克昭盟教育,边疆通讯[J],第2卷,第12期,1944(12).
    [44]陈国钧.伊盟蒙旗教育,边疆通讯[J],第2卷,第8期,1944(8).
    [45]李瑛.鄂伦春族教育三题,北方文物[J],1987(4).
    [46]玛纳.近代东北地区新式回族教育初探,黑龙江民族学刊[J],1991(1).
    [47]隋丽娟.清末民初的边疆危机与鄂伦春族教育,北方文物[J],1997(1).
    [48]麻秀荣、那晓波.清末民初鄂温克族新式教育初探,民族研究[J],2000 (6).
    [49]谷文双等.黑龙江新式回族教育述略,回族研究[J],2002(1).
    [50]王军.黑龙江新式回族教育考论,黑龙江民族学刊[J],2003(3).
    [51]刘金明,曾小玲.论达斡尔族学校教育的特征及作用,黑龙江民族学刊[J],1998(1).
    [52]谢兰荣.达斡尔族教育史述略,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J],1998(4).
    [53]腾绍箴.达斡尔族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社会科学战线[J],1994(1).
    [54]田吉春.延吉市图书馆简史(初稿),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J],1980(4).
    [55]田吉春.延吉图书馆简史,吉林省图书馆学会会刊[J],1980(4).
    [56]王洪生.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简史,黑龙江图书馆[J],1981(1,2).
    [57]柳成栋.巴彦县图书馆简史,黑龙江图书馆[J],1982(4).
    [58]张永伟.“九一八”事变前后的辽宁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刊[J],1983(2).
    [59]赵明.论后金牛录屯田、计丁授田和分丁编庄与满族社会的农耕化,中国经济史研究[J],2000(2).
    [60]曲晓范.清末<长春日报>刊行考——兼论同盟会长春支部的早期活动,长白学刊[J],2006(1).
    [61]吴必虎.中国文化区的形成与划分,学术月刊[J],1996(3).
    [62]程丽红.晚清时期东北报业评述,东北亚论坛[J],第14卷,第5期,2005(9).
    [63]孙东方.论民国时期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双语教育,武汉科技学院学报[J],第19卷,第7期,2006(7).
    [64]刘金明、曾小玲.论达斡尔族学校教育的特征及作用,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J],总52期,1998(1).
    [65]张小莉.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对教育捐款的奖励政策,历史档案[J],2003(2).
    [66]罗志田.科举制度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中国社会科学[J],2006(1).
    [1]盛京时报[N],1906—1931.
    [2]申报[N],1905—1931.
    [3]大公报[N],1905—1931.
    [4]东方杂志[N],1901—1931.
    [5]妇女杂志[N],1915—1931.
    [6]教育世界[N],1901—1908.
    [7]教育杂志[N],1909—1931.
    [8]教育公报[N],1914—1931.
    [9]学部官报[N].
    [10]政治官报[N],1907—1911.
    [11]辽宁教育月刊[N].
    [12]辽宁教育公报[N].
    [13]吉林教育公报[N].
    [14]东北集刊[N],1941.
    [15]东北丛刊[N].
    [16]东北丛镌[N].
    [17]东北要览[N].
    [18]东北文献[N].
    [19]时事月报[N].
    [20]自强半月刊(长春自强学校)[N].
    [21]吉林省立第三中学[N],七八合期、九十合期.
    [22]东北中学[N].
    [23]同泽学校教育实施统计[N].
    [24]辽宁省立第二师范学校[N].
    [25]国文成绩合编(奉天)[N].
    [26]奉天警甲报告书[N].
    [27]学生与奉系军阀[N].
    [28]东大附中道尔顿制试验报告[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