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代妇女婚姻生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强调重视普通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新社会史学的兴起和欧美妇女运动的发展,妇女研究逐渐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领域。宋代妇女作为中国古代历史转折时期的特殊群体,也日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但目前学界的研究大都关注宋代妇女之社会家庭地位、经济法律权利等方面,而在宋代妇女婚龄、婚年(婚姻持续时间)、年寿、生育年龄、生育数及子女性别比等关乎实际日常生活的系统分析还很不充分,甚至留有不少空白点。因此,本文即基于宋代妇女日常生活情况展开探讨、研析,依据的主要史料为近年编纂的《全宋文》所收之4802篇男女墓志,通过以宋人婚姻状况为视角,提取其中妇女婚姻生活方面的各种数据,来分析说明其婚姻家庭等日常生活状况、变化及其社会文化背景与内在原因。
     第一章即第一部分,考察宋代男女婚姻缔结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择偶价值观、婚姻社会圈、婚姻地域圈及初婚年龄。宋代社会交错并存的种种择偶价值观不仅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古代婚姻结构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宋代婚姻社会圈反映了当时择偶过程中身分的界限、中表婚的普遍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力。通过一南一北两个家族婚姻缔结网络的个案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家庭背景与婚姻选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墓志所载标有配偶籍贯的553对夫妻为例,统计得出宋代婚姻的地域圈仍具有近距离婚姻的特色。对418位妇女的确切初婚年龄作统计,将之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女性初婚年龄作比较,可以发现,宋代呈现晚婚的趋势。
     第二、三、四章共同构成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宋代妇女在实际日常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人际交往、年寿与生育状况。本部分重点关注宋代妇女结婚以后进入夫家生活的现实状况。
     第二章使用墓志中包含的夫妻年龄差异、婚年、夫妻关系模式等数据来做分析,试图衡量宋代婚姻制度的稳定性及主要夫妻关系模式。同时客观呈现墓志中有关妾的记载资料,努力还原宋代家庭中的妾室生活。并在赘婿地位、妻妾问题上,全面考察夫(赘婿)、妻、妾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讨论宋代婚姻中妇女的人际生活圈,逐一梳理其与夫家亲属的关系、与本家成员的关系及社会交往关系。第四章分别从年寿与生育两方面来考察宋代妇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第五章为第三部分,阐述宋代婚姻关系的解除与当时社会的贞节观念。南宋虽是程朱理学的形成时期,但因为其形成以后并非立刻发展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所以对妇女实际生活影响有限。而通过对宋代妇女守节与再嫁的人生选择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妇女再嫁现象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这种再嫁的选择与完全平等、自由意义上的权利仍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结语探讨了宋代墓志中妇女婚姻生活资料的丰富性以及本研究的可延伸之处。
     附录收录有两宋时期婚姻缔结的地域情况表、宋代男女初婚年龄表及宋代夫妻婚年表。
Since the 1960s, researchers have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women with a new upsurge of social history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women movement. However, the academic world's systemic study related to women in the Song dynasty on daily life such as marriage, marital duration, years of life, reproductive age and child sex ratio is still quite inadequate.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blank spots on these. It uses 4802 men and women epitaphs from the Complete Works of Song, extracting various data about marriage life to illustrate the minor history changes in the lives of women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underlying causes.
     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5 chapters, and 3 parts.
     Chapter 1 is part 1. It observes the values in mate selection, social marriage circle, geographical marriage circle and the age at the first marriag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coexistence spouse staggered values in the Song society not only reflect the economic an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ructure in ancient Chinese marriage. The marriage phenomenon in the Song dynasty reflects the boundaries in mate selection process, and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background. Through the study of marriage examples of two families in south and north, this part tries to further analys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the marital choice. Taking 553 pairs of couples in the Song dynasty for example, statistics show that it's a close distance marriage feature. Compared the statistics of 418 women's first marriage age with other historical periods, it shows the late marriage tendency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Chapter 2、chapter 3 and chapter 4 constitute part 2. This part researches on the couples'daily lif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years of life and fertility in daily life. It focuses on the realities when women have went into the husband's family after the marriage.
     Chapter 2 uses data about husband and wife's age difference, marital duration, the husband-wife relationship model in epitaphs, trying to measure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 and the main couples'marriage relationship models at that time. Besides, it presents the information about concubine in epitaphs objectively and restores the concubine's life in families. And it comprehensive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wife and concubine.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daily interpersonal life of married women in the So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husband's relatives,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own family members and soci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Chapter 4 studie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women's married life from two aspects: years of life and fertility.
     Chapter 5 is part 3. It describs the divorce and the concept of chastity in the Song dynasty. Although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the formation of Neo-Confucianism, it didn't immediately develop to nationwide ruling will. Therefore, the impact on women's real life was limi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omen's widowhood and remarriage life, we can see that the phenomenon of women's remarriage is widespread, but the choice of remarriage is different from the full equality and freedom.
     The ending discusses the richness of women's marriage life data in the epitaph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tudy.
     Appendix contains the tables of geographical marriage circle, men and women's first marriage age and the marital duration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引文
①《宋史》卷一一五《礼志十八》,第2711页。
    ②柳立言:《浅谈宋代妇女的守节与再嫁》,载《宋史研究集》第25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143页。
    ③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139页。
    ④[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页。
    ①高世瑜:《发展与困惑——新时期中国大陆的妇女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②[美]南希·弗雷泽、琳达·尼科尔森:《非哲学的社会批判——女性主义与后现代的相遇》,收入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49页。
    ①例如史凤仪的《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祝瑞开主编的《中国婚姻家庭史》,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年;任寅虎的《中国古代的婚姻》,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9年;汪玢玲的《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②马斗成、马纳:《宋代眉山苏氏婚姻圈试探》,《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王育济:《宋代王安石家族及其姻亲》,《东岳论丛》2001年第3期。
    ③田同旭:《论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李子广、袁和平:《宋元南戏中的士人婚恋主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①《中国妇女生活史》,第129页。
    ②《中国妇女生活史》,第141页。
    ③《仰素集》,第402页。
    ①《宋代法制研究》,第472页。
    ①屈立超:《从宋代婚姻立法和司法实践看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收入《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刘春萍:《南宋婚姻家庭法规范中的妇女地位刍议》,《求是学刊》1996年第6期;宋东侠:《宋代妇女的法律地位论略》,《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②例如宋东侠:《宋代士大夫的贞节观》,《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吴旭霞:《试论宋代的贞淫观》,《江汉论坛》1989年第5期;舒红霞:《宋代理学贞节观及其影响》,《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等。
    ①《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第272页。
    ②《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第282页。
    ③例如梁凤仪《宋代妇女的独立意识》,《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中的多篇文章;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①例如程民生《宋人婚龄及平均死亡年龄、死亡率、家庭子女数、男女比例考》(《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87页)一文有类似的做法,但其取样数仅三百余人。
    ②例如周迪人、刘晓祥《北宋萨氏夫人墓志考释》,《南方文物》1994年第3期;于联凯、马庆民《(宋赠尚书驾部员外郎傅府君墓志铭并序)考释》,《临沂师专学报》1997年第19卷2期;吴磐军《宋常祜墓志铭浅说》,《文物春秋》2005年第4期;赵振华《北宋窦仪墓志疏证》,《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③例如胜成居士《人敬朝云高品德——读苏轼(朝云墓志铭)》,《文史杂志》2001年第1期;铁爱花《宋代社会的女性阅读——以墓志为中心的考察》,《晋阳学刊》2005年第5期;柳立言《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所反映的历史变化》(《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1期)主要侧重是从该篇墓志铭的笔法和内容管窥当时的士人家族的变化以及苏轼个人历史的一个转折,对任采莲女性本身着墨不多; 胡荣明、宋三平《论朱熹笔下的官宦家族女性——以女性墓志铭为中心》,《南昌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宋冬侠《浅议宋代墓志中的多元女性类型》,《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高楠《宋代富民的婚姻网络——从“女必嫁士人”说起》,《宋学研究集刊》第一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另,徐秀芳《宋代士族妇女的婚姻生活——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台湾师范大学2000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在史传、宋人文集的基础上探讨了宋代妇女婚后与家族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且所用墓志资料还有进一步补充的空间。
    ④(明)吴讷著、于北山点校:《文章辨体序说》,收入郭绍虞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53页。
    ⑤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20-425页。
    ①翁育瑄:《唐宋墓志的书写方式比较——从哀悼文学到传记文学》,见台湾东吴大学“宋代墓志史料的文本分析与实证运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2003年。
    ②王德毅:《宋代墓志铭的史料价值》,《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2期。
    ③曾枣庄:《(全宋文>是宋代百科的资料宝库》,《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3期。
    ①陈柏泉:《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②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③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浙江宋墓》,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①(战国)孟子著;杨伯峻、杨逢彬注释:《孟子》,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第101页。
    ②(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卷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52页。
    ①(宋)廖刚:《太宜人萧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五,第一三九册第253页。
    ②(宋)谢逸:《彭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八七八,第一三三册第272页。
    ③(宋)蔡襄:《葛处士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一,第四六册第245页。
    ④(宋)王安石:《高阳郡君齐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二○,第六四册第243页。
    ①(宋)李之仪:《姑溪居士妻胡氏文柔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四三○,第一一一册第262页。
    ②(宋)范祖禹:《权孟州节度推官妻田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九,第九八册第90页。
    ③[芬兰]E.A.韦斯特·马克著,李彬、李毅夫等译:《人类婚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40页。
    ①(宋)苏颂:《长安郡太君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71页。
    ②(宋)司马光:《故玉城县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二五,第五六册第268页。
    ③(宋)苏轼:《张文定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九五,第九二册第55页。
    ④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6页。
    ⑤(宋)朱熹:《外大父祝公遗事》,《全宋文》卷五六七二,第二五二册第367页。
    ⑥(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王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114页。
    ①唐利平、黄希庭:《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②需要说明的是,可能墓志主人在缔结婚姻时的择偶取向与墓志撰写者的想法有出入,墓志撰写者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标准对逝者的婚姻进行记载,但这同样反映了宋代士人们的择偶取向。
    ③何忠礼:《科举制与宋代文化》,《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
    ④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75页。
    ①(宋)刘一止:《宋故太孺人朱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二八一,第一五二册第281页。
    ②(宋)曾巩:《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六九,第五七册第260页。
    ③(宋)张方平:《秦国太夫人相里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二七,第三八册第298页。
    ④(宋)宋綬:《张密学秉传》,《全宋文》卷四○○,第一九册第266页。
    ⑤(宋)葛胜仲:《徐太令人葛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七八,第一四三册第101页。
    ①(宋)苏舜钦:《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全宋文》卷八八一,第四一册第127页。
    ② (宋)李之仪:《夫人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四二○,第一一一册第325页。
    ③(宋)邹浩:《提点刑狱崔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八四五,第一三一册第33页。
    ④(宋)程俱:《承议郎信安江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三四三,第一五五册第397页。
    ⑤(宋)范正敏:《遯斋闲览》,收入(明)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卷三十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54页。
    ⑥(宋)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49页。
    ①(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第51页。
    ②(宋)杨僳:《故王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四六,第七五册第285页。
    ③(宋)司马光:《故玉城县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二五,第五六册第268页。
    ④(宋)黄裳:《夫人林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五○,第一○三册第211页。
    ⑤(宋)徐铎:《承议郎李子平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五一,第一○八册第378页。
    ⑥(宋)员兴宗:《夫人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四八四九,第二一八册第345页。
    ⑦(宋)王珪:《丹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一五七,第五三册第240页。
    ⑧姚兆余:《论北宋世家大族的择偶标准》,《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①柳立言:《宋代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②(宋)王十朋:《赠少保王公墓志》,《全宋文》卷四六三八,第二○九册第172页。
    ③《宋史》卷一一五《礼志十八》,第2372页。
    ④(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7页。
    ⑤宋东侠:《宋代厚嫁述论》,《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⑥《宋史》卷一一五《礼志十八》,第2373页。
    ⑦邢铁:《宋代的奁田和墓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①(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五十二引韩维《请不泛于诸家为颖王择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孔平仲:《青神程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八,第一○七册第140页。
    ③(宋)吕南公:《傅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七四,第一一○册第352页。
    ④(宋)强至:《桂州司法参军赠太子中允叶公墓铭》,《全宋文》卷一四五五,第六七册第169页。
    ⑤(宋)郑獬:《慎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八册第211页。
    ⑥彭卫:《汉代婚姻形态》,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第40页。
    ⑦(宋)司马光:《温公书仪》卷三《婚仪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26页。
    ②史凤仪:《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③(汉)扬雄:《方言》卷三,《四部丛刊》本。
    ①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20页。
    ②《宋史》卷一一五《礼志十八》,第2739页。
    ③(宋)窦仪等撰;吴翊如点校:《宋刑统》卷一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226页。
    ④(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⑤(宋)石介:《赵延嗣传》,《全宋文》卷六三四,第三○册第15页。
    ①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研究室点校:《名公书判清明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以下简称《清明集》),卷之七《户婚门·孤幼·官为区处》,第230页。
    ②柏文莉:《宋元墓志中的“妾”在家庭中的意义及其历史变化》,《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2期。
    ③(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外书》卷第十二《传闻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34页。
    ④《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婚嫁·士人娶妓》,第344页。
    ⑤(宋)韩元吉:《桐阴旧话》,《说郛三种》卷二十,第375页。
    ⑥(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二十《台妓严蕊》,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75页。
    ①(唐)杜佑著;[日]长泽规矩也、尾歧康校订:韩异译订:《通典》卷六十《内表不可婚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三册第302页。
    ②(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卷六《武帝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103页。
    ③(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八《姑舅为婚》,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21页。
    ①《宋刑统》卷一四,第218页。
    ②《排韵增广事类氏族大全》卷三。参见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31页。
    ③郑县档案馆编:《三苏坟资料汇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12页。
    ④朱东润:《陆游传》,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⑤尹奎友、秦艳华等评注:《中国古代家训四书》,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第365页。
    ①《宋史》卷二九一《李若谷传》,第9740页。
    ②(宋)刘攽:《乐安郡君范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四四,第一二七册第106页。
    ③(宋)晁补之:《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四四,第一二六册第106页。
    ④(宋)汪应辰:《枢密院计议钱君嫔夫人吕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七八二,第二一四册第280页。
    ⑤(宋)李石:《钱太孺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五七一,第二○五册第133页。
    ⑥(宋)葛胜仲:《樊宜人蔡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七八,第一四三册第100页。
    ⑦(宋)祖士衡:《向公神道碑铭》,《全宋文》卷三六三,第十七册第367页。
    ⑧《宋史》卷三○六《张去华传》,第10107页。
    ①《宋史》卷二五五《宋偓传》,第8905-8907页。
    ②《宋史》卷二五○《王审琦传》,第8816-8817页。
    ③(宋)张方平:《宋故密州管内观察使惠节向公神道碑铭》,《全宋文》卷八二二,第三八册第222页。
    ④(宋)范祖禹:《右监门卫大将军嘉州刺史妻永安县君向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二,第九八册第136页。
    ⑤(宋)杨时:《向太中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九九,第一二四册第84页。
    ⑥(宋)陈文尉:《向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六○九,第二九○册第412页。
    ⑦(宋)杨万里:《朝请大夫将作少监赵公行状》,《全宋文》卷五三六一,第二四○册第91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8页。
    ①(明)冯梦龙:《情史》卷二十《邵太尉女》,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454页。
    ②《宋史》卷二九九《狄棐传》,第9925页。
    ③《宋史》卷二九九《祖士衡传》,第9931页。
    ④(宋)陆佃:《长乐郡君贺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一○,第一○一册第249页。
    ⑤(宋)王珪:《丹阳郡夫人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一五七,第五三册第240页。
    ⑥(宋)司马光:《温公书仪》卷三《婚仪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⑦(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十之二《安定胡先生瑗》,《四部丛刊》本。
    ⑧《中国古代家训四书》,第364页。
    ⑨(宋)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收入《东坡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第178页。
    ⑩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六册第3254页。
    ①(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769页。
    ①(宋)毕仲游:《丞相文简公行状》,《全宋文》卷二四○三,第一一一册第116页。
    ②(宋)杨亿:《宋推忠协谋佐理功臣毕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一,第一四册第80页。
    ③(宋)苏颂:《寿昌太君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76页。
    ④(宋)毕仲游:《起居郎毕公夷仲行状》,《全宋文》卷二四○三,第一一一册第131页。
    ⑤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历史文献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第302页。
    ①(宋)苏颂:《苏魏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5页。
    ②(宋)苏舜钦:《太原郡太君王氏墓志》,《全宋文》卷八八一,第四一册第127页。
    ③(宋)苏颂:《寿昌太君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76页。
    ④《宋史》卷二八一《毕士安传》,第9522页。
    ①骆巧凤:《家谱:补充订正史实的特殊档案》,《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②(宋)王应麟:《城南楼先生传》,《全宋文》卷八二○四,第三五四册第347页。
    ③(宋)楼钥:《叔祖居士并张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九九四,第二六五册第21页。
    ④包伟民:《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大陆杂志》第九十四卷,1997年第5期。
    ①(宋)楼钥:《叔祖居士并张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九七六,第二六五册第131页。
    ②(宋)周必大:《敷文阁直学士宣奉大夫赠特进汪公大猷神道碑》,《全宋文》卷五一八四,第二三三册第1页。
    ③(宋)楼钥:《太孺人蒋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一,第二六六册108页。
    ④(宋)楼钥:《从妹楼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一,第二六五册第111页。
    ⑤(宋)楼钥:《从兄楼府君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五,第二六六册第174页。
    ⑥(宋)楼钥:《绩谷县尉楼君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一,第二六五册113页。
    ⑦(宋)楼钥:《先兄严州行状》,《全宋文》卷五九七七,第二六三册第138页。
    ⑧(宋)袁燮:《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全宋文》卷六三七八,第二八一册第255页。
    ⑨(宋)周必大:《华文阁直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居仁神道碑》,《全宋文》卷五一八一,第二三三册第369页。
    ①(宋)楼钥:《赠金紫光禄大夫姜公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四,第二六六册第145页。
    ②《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第8940页。
    ③(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五,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2196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三,第10865页。
    ①参见朱瑞熙:《宋代官员迴避制度》,《中华文史论丛》第48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5-163页。
    ②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42页。
    ①黄怀信、张懋镕等:《逸周书汇校集注》卷四《大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398页。
    ①刘增贵《汉魏士人同乡关系考论》,载邢义田、林丽月主编《社会变迁》,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②(宋)韩维:《端明殿学士银青光禄大夫致仕范公神道碑》,《全宋文》卷一○七一,第五十册第49页。
    ③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以隋唐五代家庭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8页。
    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33页。
    ②《宋刑统》卷一四,第229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11页。
    ④《清明集》卷之七,《户婚门·立继·立继有据不为户绝》,第217页。
    ⑤(宋)司马光:《温公书仪》卷三《婚仪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⑥(宋)朱熹:《朱子家礼》,见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七册第895页。
    ⑦谭晓玲:《冲突与期许:元代女性社会角色与伦理观念的思考》,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①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第144页。
    ②陈高华、徐吉军:《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62页。
    ③程民生:《宋人婚龄及平均死亡年龄、死亡率、家庭子女数、男女比例考》,载《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87页。
    ④《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第65页。
    ⑤《十三经注疏》,第1471页。
    ①《十三经注疏》,第970页。
    ②姚平:《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③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83页。
    ①参见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7页;张国刚、蒋爱花《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②(宋)赵师恕:《宋故黄氏墓铭》,《全宋文》卷六九四八,第一五册第254页。
    ③(宋)李中:《宋彭城钱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三六,第七五册第130页。
    ①《宋史》卷三五五《李南公传》,第11190页。
    ①薛泽瑞:《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②《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10页。
    ③盛义:《中国婚俗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84页。
    ④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02页。
    ⑤(清)赵翼:《陔余丛考》卷四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53页。
    ⑥(宋)韦骧:《崇德县君朱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七八○,第八一册第66页。
    ⑦(宋)晁补之:《罗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四四,第一二六册第112页。
    ⑧(宋)祖士衡:《文正李公魏国太夫人符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六三,第一七册第363页。
    ⑨(宋)刘挚:《吴郡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八二,第七六册第179页。
    ⑩(宋)程颐:《孝女程氏墓志》,《全宋文》卷一七五八,第八○册第357页。
    ①(清)厉鹗:《宋诗纪事》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8页。
    ②(宋)林季仲:《孝妇柳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九二一,第一七九册第129页。
    ③(宋)谢逸:《吴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八七八,第一三三册第268页。
    ④(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798页。
    ⑤(宋)惠洪:《先志碑记》,载《石门文字禅》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⑥《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第88页。
    ⑦《中国古代家训四书》,第408页。
    ⑧叶烨:《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
    ①(宋)李光:《庄简集》卷4《某近复得女补之有诗次韵为谢》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十三经注疏》,第1471页。
    ③(宋)郑獬:《慎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七册第211页。
    ④(宋)范祖禹:《左侍禁妻郭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二,第九八册第132页。
    ⑤(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①(宋)司马光:《温公书仪》卷三《婚仪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①《十三经注疏》,第1241页。
    ①程民生:《宋人婚龄及平均死亡年龄、死亡率、家庭子女数、男女比例考》,载《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87页。
    ②(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卷十八,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00页。
    ③(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乙志卷十《梦女属对》,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268页。
    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2页。
    ⑤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66页。
    ①(宋)欧阳修:《孙明复先生墓志铭》,《全宋文》卷七五一,第三五册第299页。
    ②(宋)黄庭坚:《刘咸临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五,第一○八册第156页。
    ③(宋)蔡襄:《尚书礼部侍郎郑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三,第四六册第282页。
    ④(宋)王安石:《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一七,第六三册第200页。
    ⑤(宋)范祖禹:《赠青州观察使北海侯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九,第九八册第94页。
    ⑥(宋)秦观:《李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五八九,第一一九册第180页。
    ⑦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993页。
    ⑧《中国婚俗文化》,第77页-78页。
    ①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②《十三经注疏》,第1456页。
    ③《十三经注疏》,第1455页。
    ④《十三经注疏》,第1499页。
    ①(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四《曹世叔妻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22页。
    ②(宋)胡瑗:《周易口义》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第二《周易上经下》,第789页。
    ④《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第四《周易下经下》,第979页。
    ⑤《中国古代家训四书》,第284页。
    ⑥(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18页。
    ⑦同上
    ⑧《十三经注疏》,第2367页。
    ⑨《十三经注疏》,第1456页。
    ⑩(宋)司马光:《温公书仪》卷三《婚仪上》,《丛书集成初编》本。
    11(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参见刘静贞《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见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载《宋史研究集》第25辑,台北:国立编译馆,1995年,第95-142页。
    ②《说文解字》,第618页。
    ③《十三经注疏》,第1267页。
    ④《十三经注疏》,第27页。
    ⑤(宋)杨亿:《宋故推忠协谋佐理功臣光禄大夫李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三○○,第十五册第61页。
    ⑥(宋)郑敏:《萨氏夫人墓志》,《全宋文》卷三二五,第十六册第93页。
    ⑦(宋)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二六,第五六册第286页。
    ⑧(宋)王十朋:《赠少保王公墓志》,《全宋文》卷四六三八,第二○八册第172页。
    ①《十三经注疏》,第96页。
    ②《二程集·周易程氏传》卷三《周易下经上》,第860页。
    ③(宋)胡瑗:《周易口义》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宋)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史》卷四《太宗纪》,第67页。
    ①《政和五礼新仪式》,转引自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89页。
    ②(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二十《嫁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6-188页。本节内容中所引《梦粱录》中文字皆出于此,不再加注。
    ①(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之五《娶妇》,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77-484页。本节内容中所引《东京梦华录》中文字皆出于此,不再加注。
    ①参见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88年,第203-214页。
    ①(宋)吕陶:《陇西李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一四,第七十四册第118页。
    ①(宋)杨时:《枢密郑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一,第一二五册第122页。
    ①(宋)魏了翁:《宣义郎致仕别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七一二七,第三一一册第344页。
    ①对此,高世瑜提到在中国传统社会,通过礼制规定男女地位,然后这些社会规范逐渐由“礼”入“法”,在唐代,性别制度就完成了法典化。参见高世瑜:《唐律:性别制度的法典化》,收入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329页。
    ②(宋)李觏:《亡室墓志》,《全宋文》卷九一七,第四二册第354页。
    ③ (宋)刘宰:《故澹轩先生艾公及其妻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八五三,第三○○册第268页。
    ①(宋)赵鼎臣:《孙令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九八五,第一三八册第282页。
    ②(宋)范祖禹:《长乐郡君尹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第九九册第327页。
    ③(宋)沈辽:《福昌县太君李氏墓铭》,《全宋文》卷一七二九,第七九册第256页。
    ④(宋)唐庚:《史夫人行状》,《全宋文》卷三○一三,第一三九册第42页。
    ⑤(宋)柳开:《宋故穆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八,第六册第404页。
    ⑥(宋)□应昌:《陈日严墓志》,《全宋文》卷三○五,第一五册第134页。
    ⑦《十三经注疏》,第2367页。
    ⑧《十三经注疏》,第1456页。
    ⑨(宋)郑敏:《萨氏夫人墓志》,《全宋文》卷三二五,第一六册第93页。
    ⑩(宋)余靖:《马处士墓表》,《全宋文》卷五七五,第二六册第148页。
    ①(宋)刘攽:《韩刑部妻程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五○八,第六八册第258页。
    ②(宋)范祖禹:《右班殿直妻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二,第九九册第139页。
    ③(宋)徐铉:《大宋故天雄军节度行军司马易府君神道碑》,《全宋文》卷二七,第二册第358页。
    ④(宋)陈著:《江阴教授史君妻陆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一一七,第三五○册第144页。
    ⑤(宋)李光:《胡府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三一八,第一五四册第253页。
    ⑥(宋)吴想:《宋故族姬赵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第一四一册第212页。
    ⑦刘燕俪搜集了972篇唐代夫妻相关墓志铭,归纳出体现“夫为妻天”的墓志数约占全部的72%,在数量、百分比上比体现“夫妻齐体”的墓志数多很多。参见刘燕俪:《唐律中的夫妻关系》,台中: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127页。
    ①(宋)范祖禹:《右监门卫大将军妻仁和县君曹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二,第九九册第137页。
    ②(宋)黄庭坚:《永安县君金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七,第一○七册第122页。
    ③(宋)汪藻:《孺人晁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三九四,第一五七册第383页。
    ④(宋)吴仪:《宋故夫人席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五七○,第一一九册第256页。
    ⑤(宋)孙觌:《宋故左朝请大夫秘阁致仕张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九二,第一六○册第71页。
    ⑥(宋)刘践:《夫人张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六三,第一二三册第260页。
    ⑦(宋)刘一止:《宋故太宜人莫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二八二,第一五二册第314页。
    ⑧(宋)韩驹:《安人慕容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五一一,第一六一册第30页。
    ①(宋)尹洙:《故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八九,第二七册第72页。
    ②(宋)程颐:《上谷郡君家传》,《全宋文》卷一七五八,第八○册第354页。
    ③(宋)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七五七,第三五册第386页。
    ④(宋)陈襄:《崇国太夫人符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一,第四九册第249页。
    ⑤(宋)吕陶:《夫人吕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一五,第七三册第128页。
    ①(宋)陆佃:《陈留郡夫人边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一一,第一○一册第265页。
    ②(宋)黄庭坚:《叔母章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七,第一○七册第121页。
    ③ (宋)文同:《文安县君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一一○,第四六册第203页。
    ④ (宋)范祖禹:《工部尚书致仕李庄公许昌郡夫人钱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四九,第九八册第320页。
    ⑤(宋)陆经:《宋故乐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七九,第二七册第225页。
    ⑥(宋)姚焕:《宋故度支郎中姚府君夫人米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七四九,第八○册第170页。
    ⑦(宋)范祖禹:《梁国郡君王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第九八册第336页。
    ⑧(宋)范祖禹:《太子右监门率府率妻张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六,第九九册第56页。
    ①(宋)范祖禹:《左承议郎妻崇德县君宋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七,第九九册第59页。
    ②(宋)胡宿:《宋故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蒋公神道碑》,《全宋文》卷四六九,第二二册第250页。
    ③参见铁爱花:《论宋代士人阶层的夫妻关系——秩序规范与实际形态》,《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通过士人阶层妻子悍妒与丈夫惧内类型示例、丈夫虐妻、弃妻类型示例两个表格,详细列出了宋代夫妻不能和睦相处的实例。
    ④(明)谢肇淛:《五杂俎》,收入周光培主编:《明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二十三册895页。
    ⑤(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40页。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五,第1462页。
    ②《容斋随笔·容斋四笔》卷一四《祖宗亲小事》,第795页。
    ③参见大泽正昭:《“妒妇”、“悍妻”以及“惧内”——唐宋变革期的婚姻与家庭之变化》,收入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844页。
    ④如浦江郑家的《郑氏规范》规定“若年四十无子,许置一人”。参见王晓清:《元代社会婚姻形态》,武汉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①吕思勉指出:“娶妾之人,多藉口子嗣,其实则为淫欲者多”。参见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3页。
    ②《唐律中的夫妻关系》,第152页。
    ③肖羽编:《中国音乐家趣闻轶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④(宋)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⑤《夷坚志》三志辛卷《舒榷货妾》,第1434页。
    ⑥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770页。
    ⑦(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马梁家姬》,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72页。
    ⑧(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程史》卷九《鲁公拜后》,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05页。
    ①(宋)张方平:《宋故龙图阁学士傅公神道碑铭》,《全宋文》卷八二○,第三八册第198页。
    ②(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乙编卷四《冯三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2页。
    ③《宋史》卷四一五《袁韶传》,第12451页。
    ④《十三经注疏》,第972页。
    ⑤《宋史》卷三一六《包拯传》,第10317页。
    ⑥(宋)杨信功:《宋故时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九七O,第一三八册第42页。
    ⑦《南村辍耕录》卷十三,第165页。
    ①例如刘宰:《故监镇江都税院李迪功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八五五,第二九九册第298页;叶梦鼎:《张正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七九三三,第三四三册第339页。
    ②例如刘克庄:《方子约墓志铭》,《全宋文》卷七六二二,第三三二册第198页。
    ③《宋刑统》卷第一三,第213页。
    ④(宋)楼钥:《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全宋文》卷五九八一,第二六五册第188页。
    ⑤(宋)沈遣:《尚书都官员外郎江君墓碣文》,《全宋文》卷一六二八,第七五册第351页。
    ⑥(宋)薛季宣:《袁先生传》,《全宋文》卷五七九六,第二五八册第48页。
    ⑦参见戴建国:《“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五,第1189页。
    ②(宋)苏轼:《朝云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九六,第九二册第85页。
    ③(宋)周必大:《芸香葬记》,《全宋文》卷五一七七,第二三二册第313页。
    ④胡明刚:《苏轼传》,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第318页。
    ①(宋)苏轼:《朝云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九六,第九二册第85页。
    ②参见陈尚君:《唐代的亡妻与亡妾墓志》,载《中华文史论丛》第82辑,2006年第2期,第43-81页。
    ③(宋)曹彦约:《王氏圹铭》,《全宋文》卷六六七○,第二九三册第140页。
    ①(宋)韩琦:《太夫人胡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五六,第四十册第65页。
    ①(宋)韩治:《宋故夫人艾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七六,第一二八册第258页。
    ①(宋)陆佃:《周氏夫人行状》,《全宋文》卷二二○八,第一○一册第225页。
    ①(宋)陆佃:《盛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一一,第一○一册第259页。
    ②(宋)杨信功:《宋故时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九七○,第一三八册第42页。
    ①(宋)杨万里:《刘国礼传》,《全宋文》卷五三五八,第二四○册第38页。
    ②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43页。
    ③《唐律中的夫妻关系》,第78页。
    ①(明)宋濂;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278页。
    ②《清明集》卷之七《户婚门·立继·探阉立嗣》,第205页。
    ③《清明集》卷之七《户婚门·孤寡·宗族欺孤占产》,第236页。
    ①《夷坚志》三志壬卷十《解七五姐》,第1544页。
    ②(宋)范器:《赵牟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九七○,第二二四册第153页。
    ①赘婿有诸种特点,即贫男入居无子嗣之女家,来延续女家香火,或为寡妇招赘,帮助照养妇家,其所生子女从妻姓。参见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2-354页。
    ②《清明集》卷之十《人伦门·夫妇·缘妬起争》,第381页。
    ①(宋)赵鼎臣:《武氏姊传》,《全宋文》卷二九八三,第一三八册第253页。
    ①(宋)汪藻:《宋故宗正少卿董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三九四,第一五七册第396页。
    ②(宋)吕祖谦:《金华戚如圭母周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八九六,第二六二册第75页。
    ①(宋)龚鼎臣:《宋故仙游县太君龚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九三一,第四三册第257页。
    ②王绍玺:《小妾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0页。
    ①《十三经注疏》,第1109页。
    ②(宋)苏轼:《保母杨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九六,第九二册第84页。
    ③(宋)苏颂:《西上閤门使王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第六一册148页。
    ①(宋)李复:《恭人范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三○,第一二二册第112页。
    ①(宋)程颐:《上谷郡君家传》,《全宋文》卷一七五八,第八○册第354页。
    ②(宋)范纯仁:《比部杜君夫人崔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五五七,第七二册330页。
    ③(宋)林光朝:《桃支原李氏母窆铭》,《全宋文》卷四六五七,第二一○册第116页。
    ④(宋)黄庭坚:《朝请郎知吉州毕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四,第一○八册第45页。
    ⑤(宋)韩琦:《太夫人胡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五六,第四○册第65页。
    ⑥(宋)陆佃:《周氏夫人行状》,《全宋文》卷二二○八,第一○一册第225页。
    ①《夷坚志》丁志卷十四《蔡郝妻妾》,第659页。
    ②《夷坚志》支景卷九《姚宋佐》,第954页。
    ③《夷坚志》甲志卷九《惠吉异术》,第78页。
    ④《夷坚志》支甲卷四《蕲守妻妾》,第742页。
    ⑤《夷坚志》支甲卷五《刘氏二妾》,第751页。
    ①(汉)扬雄著;(清)戴震疏证:《方言疏证》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17页。
    ②古德著,魏章玲译:《家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145页。
    ③邢铁:《中国家庭史·宋辽金元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④柯昌基:《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4页。
    ①(宋)陆佃:《寿昌县君陆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一一,第一○一册第262页。
    ②(宋)苏颂:《福清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80页。
    ③(宋)苏颂:《长安郡太君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71页。
    ④《说文解字》,第615页。
    ⑤《十三经注疏》,第2593页。
    ⑥《十三经注疏》,第1462页。
    ⑦《十三经注疏》,第1463页。
    ①(隋)颜之推:《颜氏家训》第十六《归心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73页。
    ②[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663页。
    ③(宋)沈括:《蔡孝廉母胡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九四,第七七册第13页。
    ④(宋)杨时:《杨母朱氏墓志》,《全宋文》卷二六九五,第一二四册第34页。
    ⑤(宋)王庭硅:《故令人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一四,第一六○册第291页。
    ⑥(宋)尹洙:《故永安县君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八九,第二七册第72页。
    ⑦(宋)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二六,第五六册第286页。
    ⑧(宋)王硅:《魏国夫人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一六○,第五四册第290页。
    ①(宋)周必大:《伯母安人尚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一七七,第二二八册第299页。
    ②(宋)沈括:《故夏侯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九四,第七七册第10页。
    ③(宋)刘敞:《翰林学士吴君前夫人赵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九七,第五九册第10页。
    ④(宋)宋祁:《陇西郡君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二九,第二五册第157页。
    ⑤(宋)胡宿:《李太夫人行状》,《全宋文》卷四六七,第二一册第218页。
    ⑥(宋)蔡襄:《葛处士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一,第四六册第245页。
    ⑦(宋)苏颂:《寿昌太君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76页。
    ①(宋)刘宰:《吴夫人行状》,《全宋文》卷六八四九,第二九九册第203页。
    ②(宋)王庭珪:《故王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一四,第一六○册第298页。
    ③(宋)郑獬:《霍国夫人康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七册第203页。
    ④(宋)苏轼:《刘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九六,第九一册第81页。
    ①方燕认为在陈梦雷一书中,宋代入选的53名孝妇中有18名为割股者,这种记录的增加可以说明割股在宋代已经成为女性孝亲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方燕从方志、正史及陈梦雷一书的统计而列出的23位女性割股情况表,除一女的救治对象为空白外,共有15位女性的救治对象为父母,救治对象为舅姑的仅为7位。可参见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50页。
    ②(宋)朱熹:《曹立之墓表》,《全宋文》卷五六七七,第二五二册第61页。
    ③(宋)程颢:《程郎中墓志》,《全宋文》卷一七三六,第七九册第357页。
    ①(宋)郑侠:《谢夫人墓表》,《全宋文》卷二一七八,第九九册第32页。
    ②《十三经注疏》,第2593页。
    ③(唐)郑氏:《女孝经》之《广要道章》第十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宋)柳开:《宋故穆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八,第六册第404页。
    ①《中国古代家训四书》,第350页。
    ②(宋)王庭珪:《故令人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一四,第一四册第291页。
    ③(宋)吕陶:《静安县君蒲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一五,第七三册第131页。
    ④(宋)晁说之:《宋太令人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八二○,第一二九册第338页。
    ⑤(宋)刘敞:《先考益州府君行状》,《全宋文》卷一二九五,第五九册第385页。
    ⑥(宋)尹洙:《故夫人黄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八九,第二七册第89页。
    ⑦(宋)林亦之:《宜人姚氏墓志》,《全宋文》卷五八三九,第二五九册第367页。
    ⑧(宋)黄庭坚:《陈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七,第一○八册第120页。
    ⑨(宋)李彝:《宋故高平范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一三二,第一四五册第303页。
    ⑩(宋)徐铉:《大宋故处士赠太子少师李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六,第二册第370页。
    11(宋)余靖:《宋故冯翊县太君王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七四,第二六册第132页。
    ①(宋)张吉甫:《宋故平安县君崔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四八,第七五册第317页。
    ②(东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卷三《释亲属》,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03页。
    ③(宋)袁燮:《何夫人宣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三八八,第二八一册第28页。
    ④(宋)王安石:《宁国县太君乐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一九,第六四册第234页。
    ⑤(宋)刘攽:《永安县君张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五○八,第六八册第259页。
    ⑥(宋)洪适:《莱国墓铭》,《全宋文》卷四七四六,第二一二册第43页。
    ⑦(宋)黄灏:《宋故楚州宝应令应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七二○,第二五四册第366页。
    ⑧(宋)许景衡:《陈儒人述》,《全宋文》卷三○九七,第一四三册第92页。
    ①(宋)洪适:《先君述》,《全宋文》卷四七四四,第二一三册第5页。
    ②(汉)班昭等撰:《蒙养书集成(二)》,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48页。
    ③(宋)朱熹:《朝议大夫致仕赠光禄大夫黄公神道碑》,《全宋文》卷五六七六,第二五二册第40页。
    ④(宋)范祖禹:《长寿县太君聂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四,第九八册第29页。
    ⑤(宋)刘放:《聂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五○八,第六八册第260页。
    ⑥(宋)许翰:《龚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一一六,第一四四册第21页。
    ⑦(宋)吕陶:《静安县君蒲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一五,第七三册第131页。
    ⑧(宋)韦骧:《永寿县君史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七八○,第八一册第67页。
    ⑨(宋)刘宰:《孙府君行述》,《全宋文》卷六八四九,第二九九册第195页。
    ⑩(宋)杨简:《蒋秉信墓铭》,《全宋文》卷六二四二,第二七五册第32页。
    ①(宋)刘一止:《宋故太孺人朱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二八一,第一五二册第281页。
    ②(宋)胡宿:《李太夫人行状》,《全宋文》卷四六七,第二二册第218页。
    ③(宋)刘宰:《故张氏孺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八五二,第二九九册第248页。
    ④(宋)楼钥:《孺人俞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九九八,第二六六册第70页。
    ⑤(宋)朱熹:《夫人虞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六八一,第二五二册第126页。
    ⑥(宋)楼钥:《朝请大夫曹君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二,第二六六册第120页。
    ⑦(宋)黄公度:《颖川太夫人卓氏行状》,《全宋文》卷四五七八,第二○六册第314页。
    ⑧(宋)刘宰:《故孺人硕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八五四,第二九九册第284页。
    ⑨(宋)王令:《故屯田郎中张公夫人许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七四八,第八○册第160页。
    ①(宋)晁补之:《罗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四四,第一二六册第112页。
    ②(宋)黄庭坚:《单卿夫人张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七,第一○八册第116页。
    ③(宋)郑獬:《崔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七册第206页。
    ④(宋)刘攽:《乐安郡君范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五○八,第六八册第253页。
    ⑤(宋)吴仪:《宋故夫人席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五七○,第一一九册第256页。
    ⑥(宋)沈辽:《福昌县太君李氏墓铭》,《全宋文》卷一七二九,第七九册第256页。
    ⑦(宋)朱熹:《令人罗氏墓表》,《全宋文》卷五六七七,第二五二册第69页。
    ⑧(宋)苏颂:《福清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80页。
    ⑨(宋)宋祁:《故赠太师章公夫人追封邓国太夫人张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二九,第二四册第158页。
    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八,第4801页。
    ①陈弱水:《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23页。
    ②《十三经注疏》,第1106页。
    ③《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郑玄注“之子嫁子也,于往也,宜以有室家无踰时者。”参见《十三经注疏》,第279页。
    ④(汉)刘向:《列女传》卷一《鲁之母师》,《丛书集成续编》本。
    ⑤(宋)张无逸:《宋故武阳张府君夫人杜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五二六,第一一七册第227页。
    ①(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南部新书》壬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0页。
    ②(宋)李纲:《乐全居士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七六六,第一七二册第301页。
    ③(宋)赵令畴:《侯鲭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85页。
    ④(宋)孙汝器:《有宋周氏孺人圹记》,《全宋文》卷七四七二,第三二五册第205页。
    ⑤(宋)晁补之:《文安郡君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四二,第一二七册第82页。
    ⑥(明)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宋元学案》卷一《安定学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三册第29页。
    ①参见萧放:《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②《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之八《秋社》,第807页。
    ③(宋)李纲:《宋故龙图张公夫人黄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七六六,第一六九册第298页。
    ④(宋)陈襄:《祟国太夫人符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一,第四九册第249页。
    ⑤(宋)孙汝器:《有宋周氏孺人圹记》,《全宋文》卷七四六八,第三二五册第139页。
    ⑥(宋)李新:《任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八九六,第一三三册第170页。
    ⑦《十三经注疏》,第276页。
    ⑧(宋)朱熹:《太孺人邵氏墓表》,《全宋文》卷五六七七,第二五二册第66页。
    ①(宋)刘宰:《故公安范大夫及夫人张氏行述》,《全宋文》卷六八五○,第三○○册第212页。
    ②(宋)韩元吉:《祐甫墓志铭》,《全宋文》卷四八○五,第二一六册第330页。
    ③《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第116-130页。
    ④(宋)吕陶:《朝奉大夫知洋州杨府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一二,第七四册第84页。
    ⑤(宋)苏颂:《彭城县君钱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74页。
    ①(宋)黄庭坚:《湖州乌程县主簿胥君夫人谢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七,第一○八册第125页。
    ②(宋)韦骧:《德清县君胡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七八○,第八一册第71页。
    ③(宋)刘宰:《故孺人硕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八五四,第二九九册第284页。
    ④(宋)韩治:《宋故夫人艾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七五,第一二八册第258-259页。
    ⑤(宋)孙觌:《宋故左朝议大夫致仕孙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八九,第一六○册第31页。
    ①(宋)李纲:《宋故龙图张公夫人黄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七六六,第一七二册第298页。
    ②(宋)度正:《故太原王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八七二,第三○一册第183页。
    ③(宋)蔡襄:《尹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三,第四六册第272页。
    ④(宋)陈襄:《吴君唐卿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一,第四九册第247页。
    ⑤(宋)章亿:《宋故夫人章氏祔葬埋铭》,《全宋文》卷六九三六,第三○四册第18页。
    ⑥(宋)曹彦约:《次女如璧葬记》,《全宋文》卷六六六七,第二九二册第85页。
    ⑦(宋)韦骧:《德清县君胡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七八○,第八一册第71页。
    ①(宋)杨万里:《夫人朱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三七○,第二四○册第235页。
    ②(宋)苏颂:《福清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80页。
    ③(宋)范祖禹:《右屯卫大将军妻吉安县君杨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二,第九八册第139页。
    ④(宋)叶之表:《宋方府君并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五九一,第一二○册第218页。
    ⑤(宋)刘跂:《夫人张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六三,第一二三册第260页。
    ⑥(宋)林之奇:《孺人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四六一二,第二○七册第100页。
    ⑦(宋)朱熹:《女巳埋铭》,《全宋文》卷五六八三,第二五二册第148页。
    ⑧(宋)曹彦约:《长女如范葬记》,《全宋文》卷六六六七,第二九二册第84页;《次女如壁葬记》,《全宋文》卷六六六七,第二九二册第85页。
    ⑨(宋)曾巩:《夫人曾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七○,第五七册第277页。
    ⑩(宋)楼钥:《从妹楼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一,第二六五册第111页。
    11 (宋)曹彦约:《姪女曹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六六七,第二九二册94页。
    12(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一五四,第二七一册第235页。
    ①(宋)韩琦:《录夫人崔氏事迹与崔殿丞请为行状》,《全宋文》卷八五五,第三九册第58页。
    ②(宋)黄裳:《夫人叶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六六,第一○三册第370页。
    ③(宋)周必大:《汀州田使君妻宜人尚氏圹志》,《全宋文》卷五一九二,第二三二册第136页。
    ④(宋)冯时行:《张吉甫墓铭》,《全宋文》卷四二六六,第一九三册第355页。
    ⑤(宋)郑侠:《刘公南墓表》,《全宋文》卷二一七八,第九九册第36页。
    ⑥(宋)孙觌:《宋故端明殿学士胡公行状》,《全宋文》卷三四八五,第一六○册第443页。
    ⑦(宋)胡宏:《赵监庙墓表》,《全宋文》卷四三九二,第一九八册第396页。
    ⑧(宋)杨时:《令人吴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九七,第一二四册第63页。
    ⑨(宋)晁公遡:《刘汲传》,《全宋文》卷四六九九,第二一一册第63页。
    ①(宋)杨万里:《夫人欧阳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三七一,第二四○册第245页。
    ②(宋)杨万里:《曾正臣妻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三七○,第二四○册第231页。
    ③(宋)杨万里:《孺人贺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三七四,第二四○册第289页。
    ④(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六《向氏粥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8页。
    ⑤(宋)郑獬:《李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七册第207页。
    ⑥(宋)黄庭坚:《左藏库使知宣州党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四,第一○八册第58页。
    ⑦(宋)吕祖谦:《大梁张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八九六,第二六一册第76页。
    ①参见刘静贞:《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见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妇女与两性学刊》1993年第4期;[美]鲍家麟,吕慧慈:《妇人之仁与外事——宋代妇女和社会公共事业》,收入《唐宋妇女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张文:《民间慈善: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宋朝的考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宋)范祖禹:《工部尚书致仕李庄公许昌郡夫人钱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四九,第九八册第320页。
    ③(宋)范祖禹:《长寿县太君聂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四,第九八册第29页。
    ④(宋)李昭玘:《仁寿县君蔺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一六,第一二一册第260页。
    ⑤(宋)朱熹:《建安郡夫人游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六七九,第二五二册第94页。
    ⑥(宋)王安石:《扬州进士满公夫人杨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一九,第六四册第226页。
    ⑦(宋)韩琦:《录夫人崔氏事迹与崔殿丞请为行状》,《全宋文》卷八五五,第三九册第58页。
    ①(宋)朱戬:《宋赠卫尉少卿黄公墓志》,《全宋文》卷二六三六,第一二二册第207页。
    ②张文:《两宋乡村民间慈善活动的多元结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③《中国古代家训四书》,第424页。
    ④(宋)范祖禹:《钦州防御使妻安康郡君柴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九,第九八册第96页。
    ⑤(宋)王庭硅:《故王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一四,第一五九册第298页。
    ⑥(宋)张吉甫:《宋故平安县君崔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四八,第七五册第317页。
    ⑦(宋)陆佃:《蒋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一一,第一○一册第264页。
    ①(宋)杨简:《钱子是请志妣徐氏墓》,《全宋文》卷六二四二,第二七五册第40页。
    ②(宋)孙觌:《宋故太淑人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九六,第一六○册第127页。
    ③(宋)程颐:《上谷郡君家传》,《全宋文》卷一七五八,第八○册第354页。
    ④参见[美]鲍家麟,吕慧慈:《妇人之仁与外事——宋代妇女和社会公共事业》,收入邓小南主编《唐宋妇
    女与社会》,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263-274页。
    ⑤(宋)文同:《文安县君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一一○,第五一册第203页。
    ⑥(宋)秦观:《蔡氏夫人行状》,《全宋文》卷二五八八,第一一九册第162页。
    ⑦《十三经注疏》,第1462页。
    ⑧《十三经注疏》,第50页。
    ①(宋)王珪:《魏国夫人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一六○,第五三册第290页。
    ②(宋)吕祖谦:《少仪外传》卷下引《治家十事》,《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夷坚志》乙志卷一二《成都镊工》,第287页。
    ④《夷坚志》丁志卷二○《陈磨镜》,第707页。
    ⑤可参见郭宏荣:《宋朝市民阶层妇女研究》(西南大学2007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对于市民阶层妇女的社会生活多有论述。
    ⑥(宋)范祖禹:《右千牛卫将军妻崇仁县君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三,第九八册第143页。
    ⑦(宋)杨简:《叶元吉妣张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二四二,第二七五册第38页。
    ⑧(宋)强至:《汝南周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五五,第六六册第172页。
    ⑨(宋)黄庭坚:《潘处士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八,第一○八第134页。
    ⑩(宋)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二六,第五六册第286页。
    ①《中国古代家训四书》,第363页。
    ②《梦梁录》卷一《正月》,第1页。
    ③《宋史》卷一一三《礼志十六》,第2342页。
    ④(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五《熬楸膏》,收入周光培主编《宋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十三册第164页。
    ⑤《梦梁录》卷四《七月》,第24页。
    ①《夷坚志》三志己卷四《萧县陶匠》,第1329页。
    ②(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十《飞驼》,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22页。
    ③(宋)王之望:《故万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三七一,第一九七册第11页。
    ①例如李燕捷《唐人年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冻国栋《中国人口史·隋唐五代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裴国成《试论6-8世纪吐鲁番地区人口平均年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张燕波《唐代科举出身者年寿问题研究》,《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蒋爱花《唐人年寿水平及死亡原因试探——以墓志资料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等。
    ②吴松弟:《中国人口史·宋辽金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③周腊生:《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④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⑤程民生:《宋人婚龄及平均死亡年龄、死亡率、家庭子女数、男女比例考》,收入朱瑞熙等主编《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87-307页。
    ⑥杨裕欣:《五云深护帝王家——两宋后妃的年寿、婚姻及其家庭情况考述》,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①参见蒋爱花:《唐人寿命水平及死亡原因试探——以墓志资料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②魏津生:《现代人口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第29页。
    ③中国传统年岁计算方法是“虚岁”制,与现代以周岁为标准不同,一般来讲虚岁比实足年龄大1岁。本文所涉及的年岁,除特别说明外,一般指虚岁。
    ④(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九九五,第九一册第46页。
    ⑤(宋)司马光:《范景仁传》,《全宋文》卷一二二四,第五六册第249页。
    ⑥《宋史》卷三三七《范镇传》,第10786页。
    ⑦(宋)刘克庄:《西山真文忠公行状》,《全宋文》卷七六○九,第三三一册第383页。
    ①《十三经注疏本》,第1232页。
    ②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7-9页。
    ③同上
    ④(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第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73页。
    ①(宋)姚勉:《丰城邹君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一四三,第三五一册第145页。
    ②(宋)姚勉:《梅庄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一四三,第三五一册第147页。
    ③(宋)郑刚中:《杨氏女弟墓石书丹》,《全宋文》卷三九一○,第一七八册第340页。
    ④(宋)魏了翁:《姪女端意墓志铭》,《全宋文》卷七一二五,第三一一册第311页。
    ⑤(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七五三,第三五册第339页。
    ⑥(宋)张格:《宋故章氏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八二四,第一三一册第36页。
    ⑦(宋)卫泾:《先伯知县先伯母孺人墓铭》,《全宋文》卷六六四○,第二九一册第56页。
    ⑧(宋)朱松:《杨遵道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一四八,第一八八册第328页。
    ⑨(宋)晁补之:《罗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七四四,第一二六册第112页。
    ⑩(宋)刘克庄:《方采伯墓志铭》,《全宋文》卷七六三二,第三三一册第361页。
    11(宋)吕陶:《李太傅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一四,第七三册第110页。
    12(宋)舒雅:《大宋楚王故夫人冯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四六,第三册第134页。
    13(宋)宋白:《大宋故冯继业妻墓文》,《全宋文》卷六○,第三册第417页。
    14(宋)张方平:《祁国公宗说第六女石记文》,《全宋文》卷八二四,第三八册第257页。
    15(宋)冯时行:《任全一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二六九,第一九三册第360页。
    16(宋)范浚:《右通直郎范公夫人章氏合祔志》,《全宋文》卷四二八二,第一九四册第178页。
    ①(宋)曹彦约:《王氏圹铭》,《全宋文》卷六六七○,第二九二册第140页。
    ②(宋)曹彦约:《长女如范葬记》,《全宋文》卷六六六七,第二九二册第84页。
    ③(宋)陈耆卿:《祝夫人圹志》,《全宋文》卷七三二一,第三一九册第154页。
    ④(宋)刘克庄:《亡室墓志铭》,《全宋文》卷七六二一,第三三二册第181页。
    ⑤(宋)张方平:《安德军节度使华原郡王允良第九女石记文》,《全宋文》卷八二四,第三八册第259页。
    ⑥(宋)陆游:《夫人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九四九,第二二二册第223页。
    ⑦(宋)洪适:《慈茔石表》,《全宋文》卷四七四六,第二一三册第37页。
    ⑧(宋)范仲淹:《滕公夫人刁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八八,第一八册第32页。
    ⑨(宋)孙觌:《宋故永嘉郡太君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九五,第一六○册第124页。
    ⑩(宋)王安礼:《故朝奉郎沈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八○五,第八三册第140页。
    11(宋)刘一止:《宋故右朝请大夫郑君墓表》,《全宋文》卷三二八一,第一五二册第294页。
    12关于其他朝代中的“因产而亡”的详细论述可参见《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313页。
    13(清)阮元:《经籍纂诂》,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76-78页。
    14[英]戴维·沃克主编,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94页。
    ①汤兆云:《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②费孝通:《生育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61页。
    ③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卷四《枢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44页。
    ④王肃注:《孔子家语》卷二《好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5页。
    ⑤商鞅:《商君书》卷五《弱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⑥(宋)叶适:《水心别集》卷二《民事中》,《丛书集成续编》本。
    ⑦(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8页。
    ⑧《十三经注疏》,第2723页。
    ①(宋)周必大:《文士庆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一七三,第二三○册第247页。
    ②《齐东野语》卷五《乔文惠晚景》,第87页。
    ③参见臧健:《浅议宋人子嗣观念变化及对妇女生活的影响》,收入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89-392页。
    ④刘爽:《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74页。
    ①梅尧臣:《宛陵集》卷一一《戏寄师厚生女》,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第325页。
    ②司马光:《温公书仪》卷三《亲迎》,《丛书集成初编》本。
    ③(宋)张栻:《训武郎赵公醇叟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七四六,第二五五册第472页。
    ④(宋)杨时:《蔡奉议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九五,第一二四册第36页。
    ⑤(宋)黄庭坚:《黄氏二室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七,第一○八册第113页。
    ⑥(宋)周必大:《益国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一九二,第二三二册第133页。
    ⑦(宋)王得臣:《麈史》卷上《惠政》,《宋代笔记小说》第四册第13页。
    ⑧《夷坚志》支庚卷十《江四女》,第1214页。
    ⑨(明)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参见吴宝琪:《宋代产育之俗研究》,《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陈广胜:《宋代生子不育风俗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1期。
    ①《鸡肋编》卷上,第20页。
    ②《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五《育子》,第503页。
    ③(宋)程遵彦:《宋中大夫宝文阁待制程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一四,第九七册第149页。
    ④参见方建新:《宋人生育观念与生育情况析论》,《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⑤(梁)陶弘景:《(?)中记》,《说郛三种》卷七三,第1073页。
    ⑥文天祥:《文天祥全集》卷一五《名妹吟》,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第255页。
    ⑦廉布:《清尊录》,《宋代笔记小说》第十八册第104页。
    ①(宋)毕仲游:《奉直大夫千乘毕公师圣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四○五,第一一○册第163页。
    ②《东京梦华录笺注》卷五《育子》,第503页。
    ③(宋)杨(?):《故福昌县太君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四六,第七五册第281页。
    ④参见李小红:《计产育子:宋代南方家庭人口的自我调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①(清)乾隆官修:《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二《国用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103页。
    ②同上
    ③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丛书集成初编》本。
    ④[美]费侠莉著;甄橙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⑤黄怀信、孔德立等:《大戴礼记汇校集注》卷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第400-406页。
    ①(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求男论》,收入(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第九册第79页。
    ②(宋)刘一止:《宋故太宜人莫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二八二,第一五二册第314页。
    ③(宋)朱熹:《建安郡夫人游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六七九,第二五二册第94页。
    ④参见臧健:《宋代的家法与女性》,收入《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12-320页。
    ①(宋)姚勉:《梅庄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一四三,第三五一册第147页。
    ②(宋)洪咨夔:《钟孺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七○一三,第三○六册第266页。
    ③(宋)王道成:《宋故王夫人徐氏墓记》,《全宋文》卷八○九一,第三五○册第44页。
    ①(宋)姚勉:《梅庄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一四三,第三五二册第147-149页。
    ②《夷坚志》甲志卷五《蒋通判女》,第40页。
    ③《夷坚志》三志己卷第五《赵不刊妾》,第1342页。
    ④(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断产方论》,收入(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第九册第286页。
    ⑤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之十《催生论》,国家图书馆藏咸淳元年刊本。
    ①据统计,在已发表的六千篇唐墓志铭中,2916篇男性墓志铭提到墓志主有子女,占男性墓志总数的65%;849篇女性墓志铭提到墓志主有子女,占女性墓志总数的54%,具体可参见《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323-326页。
    ②(宋)陈亮:《周叔辩夫妻祔葬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三四四,第二七九册第92页。
    ①从10部文集凡443人的子女情况中统计得出宋代每个家庭平均5.54个子女的结果,参见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②(宋)郑獬:《霍国夫人康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七册第203页。
    ③(宋)范祖禹:《左武卫大将军贵州刺史妻渤海县君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第九八册第100页。
    ④(宋)范祖禹:《右监门卫大将军妻长寿县君李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六,第九八册第56页。
    ⑤唐宋时期的庶生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已经不像秦汉时期那样卑下了,已经有了法定的家产继承权,尤其是在墓志中,“不分嫡庶”作为推崇赞美善良行为被记载下来。可参见邢铁:《唐宋时期庶生子的分家权益》,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5辑,第45页。
    ①《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第152页。
    ②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0页。
    ③《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327页。
    ④ 刘翠溶:《1650-1850年间浙江萧山的两个宗族的人口统计》(The demography of two Chinese clans in Hsiao-shan,Chekiang,1650-1850),收入苏珊·B·汉利(Susan B.Hanley)、阿瑟·P·沃尔夫(Arthur P.Wolf)编《东亚史中的家庭与人口》(Family and Population in East Asian History),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8、31页。
    ①杨大文等主编:《婚姻法学》,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页。
    ①(明)施耐庵:《水浒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9-100页。
    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卷十三,第1388页。
    ③《大戴礼记汇校集注》卷十三,第1389页。
    ④杨一凡、田涛:《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95页。
    ①《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第922页。
    ②(宋)程颢:《程郎中墓志》,《全宋文》卷一七三六,第七九册第357页。
    ③(宋)郑侠:《谢夫人墓表》,《全宋文》卷二一七八,第九九册第32页。
    ④(宋)朱熹:《曹立之墓表》,《全宋文》卷五六七七,第二五二册第61页。
    ⑤(宋)胡宿:《宋故朝散大夫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蒋公神道碑》,《全宋文》卷四六九,第二一册第250页。
    ⑥《宋史》卷三○二《贾黯传》,第10015页。
    ⑦(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宋代笔记小说》第十八册第172页。
    ①《宋刑统》卷一四,第223页。
    ②《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第一册第923页。
    ③《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离婚·婚嫁皆违条法》,第352页。
    ①《齐东野语》卷八《义绝合离》,第147页。
    ②陈顾远:《中国婚姻史稿》,第608-612页。
    ③《宋刑统》卷一四,第224页。
    ④(宋)张抡:《故太尉威武军节度使提举万寿观李公行状》,《全宋文》卷五四○三,第二四二册第23页。
    ⑤《宋史》卷二八八《程琳传》,第9675页。
    ①(宋)李(?)撰;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7页。
    ②(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页。
    ③《夷坚志》丙志卷十四《王八郎》,第484页。
    ④《清明集》卷之十《人伦门·乱伦·妇以恶名加其舅以图免罪》,第387页。
    ⑤《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婚嫁·妻以夫家贫而仳离》,第345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五,第7185页。
    ⑦《清明集》卷之九《户婚门·离婚·已成婚而夫离乡编管者听离》,第353页。
    ①《中国婚姻史稿》,第595页。
    ②(宋)李昌龄:《乐善录》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0页。
    ①鲁迅:《我之节烈观》(一九一八年),收入《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第109页。
    ②《管子校注》卷十八《入国》,第1035页。
    ③(清)王夫之著;王孝鱼点校:《诗广传》,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02页。
    ④《十三经注疏》,第1456页。
    ①《史记》卷八五《吕不韦传》,第2513页。
    ②《史记》卷五《秦本纪》,第262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5页。
    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第五》,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9页。
    ⑤(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四三《羊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76页。
    ⑥(唐)房玄龄:《晋书》卷九六《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528页。
    ①(唐)李延寿:《北史》卷一四《后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508-531页。
    ②陈贻掀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二册第1763页。
    ③李娜:《唐代公主再嫁现象考释》,《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④(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卷一六三《列女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363页。
    ⑤《旧唐书》卷一八《武宗纪》,第230页。
    ⑥(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六,见《朱子全书》第十八册第4224页。
    ⑦《白居易集笺校》,第681页。
    ①《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下,,第303页。
    ②(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二○《论阿梁狱情箚子》,见《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第917页。
    ③(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九九《知南康榜文》,见《朱子全书》第二十五册第4579页。
    ④(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第二○《申严婚礼状》,见《朱子全书》第二十册第896页。
    ⑤(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二六《与陈师中书》,见《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第1173页。
    ⑥《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论》,第12709页。
    ①《宋史》卷二九二《李谘传》,第9735页。
    ②(宋)郑獬:《李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八册第207页。
    ③车吉心总编:《中华野史·辽夏金元卷》,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第759页。
    ④《齐东野语》卷八《义绝合离》,第147页。
    ⑤(宋)张载:《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98页。
    ⑥《中国古代家训四书》,第361页。
    ①《宋刑统》卷一四,第220页。
    ②(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之四十,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六十一册第2456页。
    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三,第1895页。
    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四,第10860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二,第1393页。
    ①《宋史》卷一一五《礼志十八》,第2739页。
    ②《宋史》卷二四八《秦国大长公主传》,第8771页。
    ③(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鸡肋编》卷中《范纯祐逸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5页。
    ④(宋)吕祖谦:《宋文鉴》卷八《义田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宋)苏颂:《职方郎中沈君墓表》,《全宋文》卷一三四五,第六一册第67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三,第1162页。
    ①(宋)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一○,第二八册第56页。
    ②《嘉靖河间府志》卷七《风土志·劝俗》,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影印宁波天一阁嘉靖本。
    ③《宋史》卷四六○《谢泌妻传》,第13488页。
    ④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1-155页。
    ⑤《夷坚志》甲志卷二《陆氏负约》,第15页。
    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八,第3820页。
    ⑦《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第4580页。
    ①《夷坚志》三志己卷一《长安李姝》,第1309页。
    ②《宋史》卷四六○《毛惜惜传》,第13493页。
    ③《东轩笔录》卷十,第114页。
    ④(清)范能浚编:《范仲淹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80页。
    ⑤《宋史》卷二九一《王博文传》,第9743页。
    ⑥《宋史》卷三○一《郭稹传》,第9998页。
    ①(明)黄宗羲:《黄宗羲全集·宋元学案》卷七四《慈湖学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五册第983页。
    ②同上
    ③郑克:《折狱龟鉴》卷四《议罪·苏寀》,收入周光培编《宋代笔记小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二十册第383页。
    ①(宋)周煇撰;刘永翔校注:《清波杂志校注》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78页。
    ①古代用于指称妇女第二次婚姻的称谓有“再嫁”、“改嫁”、“再适”、“改适”等几种。其中,妻死与“再娶”、夫死与“再嫁”往往对称。通常说来,“再嫁”多用于丈夫亡后妻子的第二次婚姻;“改嫁”常用于妻子离婚后的第二次婚姻,但把夫亡后寡妇再次结婚称为“改嫁”的也不少见(如《清明集》第344页、377页等)。
    ②《清明集》卷之十《人伦门·夫妇·官族雇妻》,第382页。
    ①《清明集》卷之十《人伦门·夫妇·女嫁已久而欲离亲》,第379页。
    ②《夷坚志》补卷十四《解洵娶妇》,第1675页。
    ③《夷坚志》补卷八《吴约知县》,第1616页。
    ④关于唐代的妇女贞节观,有人认为“守节的观念在有唐一世始终存在……但唐代并不视改嫁为邪端”。可参见赵超:《由墓志看唐代时婚姻状况》,载《中华文史论丛》第41辑,1987年第1期,第193-208页。
    ①(宋)郑敏:《萨氏夫人墓志》,《全宋文》卷三二五,第一六册第93页。
    ②(宋)黄榦:《郭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五六一,第二八八册第479页。
    ③(宋)邹浩:《德兴县君曾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八四七,第一三一册第69页。
    ④(宋)汪藻:《施氏节行碑》,《全宋文》卷三三八八,第一五六册第303页。
    ⑤(宋)黄榦:《方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五六○,第二八八册第458页。
    ⑥(宋)刘克庄:《刘君方氏圹铭》,《全宋文》卷七六二五,第三三○册第250页。
    ⑦(宋)刘克庄:《方君薛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七六三二,第三三一册第365页。
    ⑧(宋)章倧:《宋左宣奉大夫显謨阁待制致仕葛公行状》,《全宋文》卷四○九二,第一八六册第183页。
    ①(宋)苏颂:《寿昌太君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三五二,第六一册第176页。
    ②(宋)尹材:《尹次山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五一四,第六九册第334页。
    ③(宋)黄庭坚:《叔母章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七,第一○八册第121页。
    ④(宋)孙觌:《宋故文林郎梁府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九○,第一六○册第39页。
    ⑤(宋)许翰:《比部员外郎致仕沈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一一五,第一四四册第12页。
    ⑥(宋)叶梦得:《夫人慕容氏志铭》,《全宋文》卷三一八四,第一四七册第353页。
    ⑦(宋)王瑜:《宋故殿中丞钱君夫人寿昌县君高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一五,第一○一册第330页。
    ⑧(宋)赵抃:《徐夫人墓表铭》,《全宋文》卷八八九,第四一册第289页。
    ①(宋)杨亿:《刘氏太夫人天水县太君赵氏墓碣铭》,《全宋文》卷二九九,第一四册第37页。
    ②(宋)郑獬:《霍国夫人康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七册第203页。
    ③(宋)胡志忠:《宋故史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九,第九二册第340页。
    ④(宋)李觏:《先夫人墓志》,《全宋文》卷九一七,第四二册第353页。
    ⑤(宋)杨兴宗:《有宋宗室平江府都监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四二七,第二四二册第448页。
    ⑥(宋)范纯仁:《范府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五五七,第七一册第335页。
    ⑦(宋)李昭玘:《蓬莱县君赵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一五,第一二一册第243页。
    ⑧(宋)朱长文:《宋故宣德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二六,第九七册第178页。
    ⑨(宋)沈遘:《陶叔献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二七,第七四册第346页。
    ①(宋)袁燮:《通判平江府校书姚君行状》,《全宋文》卷六三八二,第二八一册第334页。
    ②(宋)王珪:《寇平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一五九,第五三册第269页。
    ③(宋)尹洙:《故朝散大夫张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五九○,第二七册第100页。
    ④(宋)周必大:《华文阁直学士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居仁神道碑》,《全宋文》卷五一八一,第二三二册第369页。
    ⑤(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四九九,第二八六册第167页。
    ⑥(宋)范祖禹:《右屯卫大将军妻吉安县君杨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二,第九八册第139页。
    ⑦(宋)张峋:《宋故寿阳县君杨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七○四,第七八册第186页。
    ⑧(宋)李昭玘:《蓬莱县君赵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六一五,第一二一册第243页。
    ⑨(宋)司马光:《故玉城县君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二五,第五六册第268页。
    ⑩严耀中:《墓志祭文中的唐代妇女佛教信仰》,收入《唐宋女性与社会》,第467-480页。
    ①(宋)张方平:《徐国太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八二四,第三八册第245页。
    ②(宋)沈括:《蔡孝廉母胡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六九四,第七七册第13页。
    ③(宋)范祖禹:《长乐郡君尹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五○,第九八册第327页。
    ④(宋)黄庭坚:《叔母章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三三七,第一○八册第121页。
    ⑤(宋)王安石:《永嘉县君陈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二○,第六四册第246页。
    ⑥(宋)毕仲游:《田孺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二四○五,第一一○册第169页。
    ⑦(宋)王安石:《宋故赠尚书都官郎中司马君墓表》,《全宋文》卷一四二○,第六四册第252页。
    ①(宋)杨维:《宋故夫人苏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五六二,第一一九册第123页。
    ②(宋)李石:《龚汉卿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五六九,第二○五册第77页。
    ③(宋)朱熹:《承务郎李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六八六,第二四三册第200页。
    ④(宋)李彝:《宋故高平范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一三二,第一四五册第303页。
    ⑤(宋)孙觌:《宋故翰林学士莫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九四,第一六○册第97页。
    ⑥(宋)刘宰:《丁澹斋墓志铭》,《全宋文》卷六八五二,第二九九册第247页。
    ⑦(宋)郑刚中:《族兄巨中嫂王氏姚氏合葬铭》,《全宋文》卷三九一○,第一七八册第338页。
    ⑧(宋)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全宋文》卷六一○,第二八册第56页。
    ⑨(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全宋文》卷一二六六,第五七册第214页。
    ⑩(宋)郑獬:《崔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七册第206页。
    11 (宋)张九成:《龚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四○四三,第一八三册第174页。
    ①(宋)孙觌:《宋故孙夫人强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四九六,第一六○册第133页。
    ②(宋)范祖禹:《右屯卫大将军妻吉安县君杨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二一六二,第九八册第139页。
    ③(宋)杨万里:《中散大夫广西转运判官赠直秘阁彭公行状》,《全宋文》卷五三六一,第二四○册第87页。
    ④《清明集》卷之七《户婚门·立继·双立母命之子与同宗之子》,第217页。
    ⑤《宋刑统》卷一二,第196页。
    ⑥(宋)胡寅:《莢氏墓志铭》,《全宋文》卷四一九○,第一八九册第216页。
    ⑦(宋)汪藻:《令人施氏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三九四,第一五六册第391页。
    ①(宋)何澹:《故恭人慕容氏墓志》,《全宋文》卷六三九九,第二八二册第196页。
    ②(宋)郑獬:《崔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一四八二,第六七册第206页。
    ③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575页。
    ④《中国古代家训四书》,第360页。
    ⑤《清明集》卷之十《人伦门·兄弟·与义兄争业》,第374页。
    ①《清明集》卷之八《户婚门·归宗·子随母嫁而归宗》,第274页。
    ②《清明集》卷之八《户婚门·归宗·出继不肖官勒归宗》,第280页。
    ③《宋史》卷二六三《石熙载传》,第9103页。这种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很难处,甚至会发生一些凶杀的案件,例如《宋史》卷二○○《刑法二》就记载了几起继母杀前室子、前室子杀继父的诉讼案。
    ④(宋)吕祖谦:《金华曹君将仕墓志铭》,《全宋文》卷五八九七,第二六一册第91页。
    ⑤(宋)郑刚中:《外姑墓志铭》,《全宋文》卷三九一○,第一七八册第343页。
    ①(宋)张九成:《龚夫人墓志铭》,《全宋文》卷四○四三,第一八三册第174页。
    ②(宋)秦观:《蔡氏夫人行状》,《全宋文》卷二五八八,第一一九册第162页。
    ③参见《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第183-185页。
    ①《人类婚姻史》,第33页。
    ②《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28页。
    ①杨果:《宋人墓志中的女性形象解读》,《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1期。
    ②《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第97页。
    ③《唐律中的夫妻关系》,第125-130页。
    ①《中国婚姻史稿》,第723页。
    ②柏文莉:《宋元墓志中的“妾”在家庭中的意义及其历史变化》,《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2期。
    ③邢铁:《唐宋时期庶生子的分家权益》,《宋史研究论丛》第5辑,第45页。
    ①郑必俊:《儒学礼教与两宋妇女》,收入《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523页。
    《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陶晋生,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
    《白居易集笺校》,(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白虎通疏证》,(清)陈立撰;吴则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北宋文人的经济生活》,叶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年。
    《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诚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桯史》,(宋)岳珂撰;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朝野类要》,(宋)赵升编;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吹剑录》,(宋)俞文豹,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范成大笔记六种》,(宋)范成大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冲突与期许:元代女性社会角色与伦理观念的思考》,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东京梦华录笺注》,(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都城纪胜》,(宋)不著撰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姜彬主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娃,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道德与人性》,肖群忠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大戴礼记汇校集注》,黄怀信、孔德立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二程集》,(宋)程颢、程颐,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Family andpopulation in East Asian History(《东亚史中的家庭与人口》).Susan B. Hanley and Arthur P. Wolf, e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拂去尘埃:传统女性角色的文化巡礼》,胡元翎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妇女与传统道德》,郝润华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美]费侠莉著;甄橙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妇女:最漫长的革命》,李银河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方言疏证》,(汉)扬雄著;(清)戴震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癸辛杂识》,(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过庭录》,(宋)范公偁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陔余丛稿》,(清)赵翼,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古代社会》,[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
    《功利主义的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美]田浩著;姜长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王子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管子校注》,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闺塾师:明末清初的才女文化》,[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清)陈梦雷等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
    《婚姻与家族》,陶希圣,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婚姻法学》,杨大文等主编,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年。
    《汉代婚姻形态》,彭卫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黄宗羲全集》,(明)黄宗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8年。
    《婚变、道德与文学》,黄仕忠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挥麈录》,(宋)王明清,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红豆:女性情爱文学的文化心理透视》,王立、刘卫英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汉族风俗史》,徐杰舜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婚丧嫁娶》,左玉河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婚姻内外的古代女性》,常建华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经籍纂诂》,(清)阮元,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鸡肋编》,(宋)庄绰撰;萧鲁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家庭》,古德著;戴章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江西出土墓志选编》,陈柏泉,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宋)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张国刚主编,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家庭论》,[美]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著;王献生、王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法]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社,2005年。
    《剑南诗稿校注》,陆游著;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孔子家语》,王肃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可书》,(宋)张知甫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科举与宋代社会》,何忠礼,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龙川略志》,(宋)苏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伦理学》,[荷]斯宾诺莎著;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两宋史论》,关履权,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年。
    《历史文献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年。
    《乐善录》,(宋)李昌龄,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历代笔记小说》,周光培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张邦炜、刘复生等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历史研究法》,漆侠著,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尚秉和著;木东、杨晟盛点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两宋财政史》,汪圣铎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鲁迅全集》,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两宋文化史研究》,杨渭生等著,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郭松义,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历史中的性别》,[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著;何开松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
    《历史比较研究导论》,[德]凯博著;赵进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陆游传》,朱东润,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梦粱录》,(宋)吴自牧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名公书判清明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研究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高丙中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著;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孟子》,孟子著;杨伯俊、杨逢彬注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南部新书》,(宋)钱易撰;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甘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陈文和、张连生、曹明升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李新灿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女性生活》,[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萍洲可谈》,(宋)朱或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清稗类钞》,徐珂,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齐东野语》,(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清波杂志校注》,周烽撰、刘永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本书编委会,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情史》,(明)冯梦龙,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全宋文》,曾枣庄、刘琳等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人类婚姻史》,[芬兰]韦斯特·马克著;李彬、李毅夫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史记》,(汉)司马迁,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宋诗纪事》,(清)厉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刑统》,窦仪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说郛三种》,(明)陶宗仪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商君书》,商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张邦炜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宋代民妇的角色与地位》,游惠远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
    《宋史研究集》,国立编译馆主编,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
    《宋明理学》,陈来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著,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生育与村落文化》,李银河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宋代文化研究》,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资料中心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刘黎明著,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苏轼年谱》,孔凡礼,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苏轼传》,胡明刚,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年。
    《宋代婚俗研究》,彭利芸,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著,方健,何忠礼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宋史研究》,朱瑞熙、程郁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宋代历史文化研究》,张其凡、陆永强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宋代法制研究》,郭东旭,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宋濂全集》,(明)宋濂;罗月霞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水浒全传》,(明)施耐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苏魏公文集》,(宋)苏颂,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李斌城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宋代家庭研究》,邢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社会变迁》,邢义田、林丽月主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黄宽重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6年。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宋)徐铉等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宋代家庭和法律》,柳立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宋代物价研究》,程民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通典》,(唐)杜佑撰;[日]长泽规矩也、尾歧康校订;韩异译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通志》,(宋)郑樵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唐代妇女》,高世瑜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年。
    《唐宋女性与社会》,邓小南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唐代妇女地位研究》,段塔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唐宋法律文书的研究》,仁井田陞,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唐前婚姻》,邓伟志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唐代婚姻法与婚姻实态》,向淑云,台北,商务印书馆,1991年。
    《唐人年寿研究》,李燕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唐代人口地理》,费省,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律疏议笺解》,刘俊文,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姚平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代宦门妇女研究》,岑静雯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唐会要》,(宋)王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研究》,荣新江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唐律中的夫妻关系》,刘燕俪,台中,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唐代的妇女文化与家庭生活》,陈弱水,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宛陵集》,(宋)梅尧臣,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
    《文天祥全集》,文天祥,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文化传统与婚姻演变:对中国婚姻文化轨迹的探寻》,唐达,严建平等著,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年。
    《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方燕,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我国出生性别比问题研究》,汤兆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香国纪:中国闺阁文化简史》,唐明,北京,人民日报社,2007年。
    《斜阳嘉树·宋史随笔》,周膺著,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
    《新中国出土墓志》,中国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小妾史》,王绍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现代人口学》,魏津生,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
    《续文献通考》,(清)乾隆官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夷坚志》,(宋)洪迈著;何卓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颜氏家训》,(宋)颜之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李银河、郑宏霞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元代社会婚姻形态》,王晓清,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
    《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江晓原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
    《逸周书汇校集注》,黄怀信、张懋镕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张载集》,(宋)张载,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
    《中国妇女史论集》,鲍家麟编著,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年。
    《中国古代农村公社史》,柯昌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中国妇女史论集续集》,鲍家麟编著,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
    《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杜芳琴、王政主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顾鉴塘、顾鸣塘编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中国妇女生活史》,陈东原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中国婚姻史》,汪玢玲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国婚姻史》,陈顾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中国婚姻史稿》,陈鹏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中国婚姻性爱史稿》,戴伟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
    《中国古代妇女史》,刘士圣著,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
    《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美]曼素恩著;定宜庄、颜宜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美]白凯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
    《赵守俨文存》,赵守俨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中华名物考》,[日]青木正儿撰,范建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朱子全书》,(宋)朱熹撰;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等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朱贻庭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李银河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国人的幸福观》,[美]鲍吾刚著;严蓓雯、韩雪临、吴德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周作人民俗学论集》,周作人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中国婚俗文化》,盛义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中国人口史》,葛剑雄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支那身份法史》,仁井田陞著,京都,座右宝刊行会,1942年。
    《中国传统习俗中的性别歧视》,王庆淑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婚姻与婚姻管理史》,孟昭华、王明寰等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年。
    《中国古代的婚姻》,任寅虎撰,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分》,史凤仪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元代社会婚姻形态》,王晓清著,武汉,武汉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代的婚姻与家庭》,张敏杰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婚姻家庭史》,祝瑞开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的人口买卖》,马玉山著,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公司,1997年。
    《主流与边缘》,李小江、朱虹等编,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中国珍稀法律法律典籍续编》,杨一凡、田涛,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国古代家训四书》,尹奎友、秦艳华等评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年。
    《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李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以隋唐五代家庭为中心》,李润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国家庭史·宋辽金元时期》,邢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现象、原因及后果》,刘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宋代的妇女再嫁》,唐代剑,《南充师院学报》1982年第3期。
    《宋代婚姻论财》,方建新,《历史研究》1986年第3期。
    《宋代的婚姻》,吴宝琪,《历史知识》1986年第5期。
    《宋代的婚姻礼仪》,朱瑞熙,《文史知识》1988年第12期。
    《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袁俐,《探索》1988年增刊。
    《宋代产育之俗研究》,吴宝琪,《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宋代生子不育风俗的盛行及其原因》,陈广胜,《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1期。
    《浅论宋代的贞淫观》,吴旭霞,《江汉论坛》1989年第5期。
    《宋代士大夫的贞节观》,宋东侠,《中州学刊》1989年第5期。
    《试论宋代婚姻重科举士人》,吴旭霞,《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宋代的奁田和墓田》,邢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魏晋南北朝婚龄考》,薛泽瑞,《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女无外事——墓志碑铭中所见之北宋士大夫社会秩序理念》,刘静贞,《妇女与两性学刊》1993年第4期。
    《南宋农村“生子不举”现象之分析》,臧健,《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论宋代烈女的特质》,季晓燕,《江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宋代妇女的法律地位论略》,宋东侠,《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论宋代妇女改嫁不受舆论非议》,辛更儒,《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3期。
    《宋代明州楼氏家族研究》,包伟民,《大陆杂志》(第九十四卷)1997年第5期。
    《两宋妇女的历史贡献》,张邦炜,《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6期。
    《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妇女——以苏州为例》,邓小南,《国学研究》1998年第5卷。
    《社日与中国古代乡村社会》,萧放,《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宋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以大陆地区出土宋人墓志资料为例》,黄宽重,《新史学》1998年9卷2期。
    《两宋官绅家族妇女——千篇宋代妇女墓志铭研究》,郑必俊,《国学研究》1999年第6卷。
    《宋代家族政策初探》,戴建国,《大陆杂志》1999年第10卷。
    《宋代女子再嫁、贞节观与社会地位》,杜桂荣,《商丘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
    《宋代理学贞节观及其影响》,舒红霞,《西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宋代买卖妇女现象初探》,余贵林,《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3期。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程民生,《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对宋元家族制度、家法与女性的考察》,臧健,《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两宋提倡妇女改嫁说》,薛瑞生《文史知识》2000年第7期。
    《宋人生育观念与生育情况析论》,方建新,《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宋代厚嫁述论》,宋东侠,《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宋代状元的寿命及地理分布》,周腊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5期。
    《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王兆鹏、刘学,《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欧阳修笔下的宋代女性》,刘静贞,《台大历史学报》2003年第12期。
    《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计产育子:宋代南方家庭人口的自我调适》,李小红,《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戴建国,《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宋人墓志中的女性形象解读》,杨果,《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1期。
    《宋代墓志铭中的报偿表述法——以士人仕宦际遇及妇女持家生涯为探讨论中心》,黄繁光,
    《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2期。
    《宋代墓志铭的史料价值》,王德毅,《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2期。
    《宋元墓志中的“妾”在家庭中的意义及其历史变化》,柏文莉,《东吴历史学报》2004年第12期。
    《民间慈善: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宋朝的考察》,张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浅谈两宋之交妇女的生活状况》,秦燕,《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宋代社会的女性阅读一以墓志为中心的考察》,铁爱花, 《晋阳学刊》2005年第5期。
    《宋代女性经商探析》,张金花,《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全宋文>是宋代百科的资料宝库》,曾枣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3期。
    《两宋乡村民间慈善活动的多元结构》,张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唐人寿命水平及死亡原因试探——以墓志资料为中心》,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家谱:补充订正史实的特殊档案》,骆巧凤,《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论宋代士人阶层的夫妻关系——秩序规范与实际形态》,铁爱花,《兰州大学学报》2009 年第1期。
    《唐代公主再嫁现象考释》,李娜,《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宋代弱势群体法律地位探析——以寡妇、赘婿和养子为例》,石璠,中国政法大学2005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宋朝市民阶层妇女研究》,郭宏荣,西南大学2007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北朝墓志文献研究》,赵海丽,山东大学2007届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五云深护帝王家——两宋后妃的年寿、婚姻及其家庭情况考述》,杨裕欣,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