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模式”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学术价值的概念开始引起广泛关注。中国的崛起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中国模式”概念虽然最先是由国外学者所阐发,但一方面,它立足于中国古老文明和历史实践,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特征。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使中国在全球化舞台上拥有叫得响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中国模式”论题的凸显,也是中国在经历长期的危机、革命和建设后,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作为一个拥有古老传统的后发国家,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只有始终立足于固有传统,创造性地转化外来模式,谋求与自身社会条件和历史传统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才能获得成功。中国模式的凸显深刻反映了人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反思与自觉,标志着中国在现代化路途上告别了“学徒”时代,开始更加自觉地向着自主的方向转型。
     论文主要从两个层面对中国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界定。首先,作为一个特称概念,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产物。换言之,中国模式并不是指中国任何时期的社会发展模式,而仅仅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其次,虽然中国模式在内涵上特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但从兴起的逻辑上说,它又绝非凭空而生,而有其远为漫长的历史,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在资本横决天下,民族面临灭亡的全面危机背景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浴血奋斗的总结果。中国模式成就的取得,与其对现代西方文明、社会主义传统,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巧妙继承和整合等因素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论文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对中国模式兴起的逻辑进行了交叉考察。所谓纵向维度,也就是历史维度。对中国模式兴起逻辑的考察,与单纯政治考察和事件罗列不一样,它必然要侧重于体现历史行进的方向。论文从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去探寻中国模式兴起的线索,在历史的进程中去理解它的问题与困惑所在,分析它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所谓横向维度,指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等并列因素的横向交织作用。“中国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领域的概念,它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不同范畴。中国模式的兴起,既包括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夺取统治权的武装斗争,一种政治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的政治革命,也涵盖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长期过程中,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经历的伟大变革。论文认为,从横向维度来看,中国模式的兴起总体来说受到四大逻辑的综合推动,第一大逻辑是国家整合和民族复兴的逻辑,第二大逻辑是社会主义的逻辑,第三大逻辑是市场经济的逻辑,第四大逻辑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逻辑。正是这四大逻辑的合力推动,才有中国模式今天的面貌。
     按照中国模式兴起的上述基本逻辑,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大历史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模式兴起的历史背景。认为中国模式的兴起,是延续了两千年的传统模式在遭遇西方挑战而面临全面危机后的产物。这种全面危机既有传统模式自身运转失灵导致的老问题,也有面对西方现代化挑战时发生的新问题。要使中国摆脱全面危机,唯一的道路就是与过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以完成模式的彻底转换。论文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以意识形态重建、上层政权重建、基层组织重建为主线,提纲挈领地分析了自辛亥革命以来不同政治团体在传统模式崩解之后为中国探寻发展新路所作出的努力,它们的成败得失,以及这种成败得失在中国模式兴起过程中的意义。论文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模式兴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模式的曲折奠基。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彻底告别传统模式,开始正式探索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崭新模式的开端。在从模仿苏联模式到探索本国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国模式在奠基阶段的挫折。论文对造成中国模式奠基阶段这种曲折性的相关问题作了一分为二、较为深入的阐释和解读。第六章着重阐发中国模式在经过百年探寻之后的全面兴起。论文详细阐发了中国模式全面兴起的生成逻辑、实践路径、经济特征、政治特征与价值诉求,并在这种阐发中对中国模式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与辨别。论文认为,随着中国模式的全面兴起,在推动中国模式兴起过程中的四大基本逻辑动因: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理想、市场经济、现代化与全球化等都有望得到最终实现,但中国模式的内部仍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它的未来前景有待历史的进一步检验。
With China’s peaceful rise,“China model”as an independent concept of academic value has begun to attract attention. The rise of China requires both“hard power”and“soft power”. Although the concept of“China model”was first expounded by foreign scholars, However, i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history, with unique values and cultural identity. On 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 the Chinese model will help enhance China's“soft power”.In addition, it’s also the sign of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of China after long-term crisis, th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With ancient traditio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n the pursuit only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tradition,and only always been creatively converted foreign model, seeking with its own soci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model, its success may have possibility. Chinese model highlights the profound reflection of the people of China's development road of reflection and consciousness, marked the farewell on the road in the modern of“Apprenticeship”era, and began to more consciously in the direction toward self-transformation.
     This thesis has defined the meaning of”Chinese model”on two levels: Firstly, as a special called concept, the Chinese model of social development only refer to the age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roads in China.It’s a produc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or world view to look at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In other word, the“Chinese model”does not refer to any period of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in China, but simply refers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ge in China. Secondly, althoug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model of development especially refers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roads an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but the logic of the rise has a long history of far.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in modern times must the world capital across the nation facing the demise of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to fight for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bloody struggle for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overall results. Achievements the Chinese model, with its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socialist tradition, as well a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ve a clever integr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an inseparable relationship.
     Two papers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of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was cross-examine the logic. The so-called vertical dimension, which is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of 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 simple list of political visits and events are different, it is bound to reflect the history of focusing on the direction of travel. Paper from China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lead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o understand its problems and confusion lies, analyze the path and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so-called horizontal dimension, referring to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ideological, and so intertwined role of the lateral side by side factors. "China model"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of economic sectors, not just a simple concept, which covers the economic,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and other different areas.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including not only the one class overthrows another armed struggle to win the right to rule, a political system to replace another system of political revolution, but also covers since the Opium War,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 long-term process in China's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other areas have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 Thesis that the horizontal dimens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by the whole logic of the integrated promotion of the four, the first major national integration and the logic is the logic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e second logic is the logic of socialism, and the third Great logic is the logic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fourth largest logic is the logic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t is this logic of force to promote the four, only the face of today the Chinese model.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logic of the above,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of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rom the big rise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model. That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a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two thousand years of Western challenge in the event of a comprehensive crisis facing the product.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comprehensive crisis in both its old problems caused by dysfunctional, but also the challenges facing modern Western issues that occur when new. To get rid of overall crisis in China, the only way is with the most radical break with the past in order to complete a thorough convert mode. Chapter II, III and IV, respectively ideological reconstruction, upper regime r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line of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 brief outline of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groups since the Revolution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development after the new road to China to explore efforts, their success or failure, and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is model in China, the rise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ocess. Chapter V discusses the thesis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cess - the Chinese model of the twists and turns found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Chinese bid farewell to the traditional model, formally explore a new model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beginning. From imitating the Soviet model to explore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ir mode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foundation stage of the Chinese model of frustration. China model paper foundation stage cause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relevant issues that were divided into two, more in-depth 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hapter VI focuses on elucidation of a century after the Chinese model, after exploring the full rise. Thesis expounded in detail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generates a comprehensive logical, practical path,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the appeal, and, in expounding the Chinese model in the presence of a certain extent the reality of Reve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Paper that with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of comprehensive, in promoting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model of the four basic logic of the process of motivation: the country's prosperity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socialist ideals, the market economy,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re all expected to be ultimately, but Chinese model, there are still quite a lot of internal problems, its future prospects for further examination to be history.
引文
①常欣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
    ②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③[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8页。
    ①卢荻:《浅说“中国模式”》,《读书》,2000年第6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③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3-414页。
    ④“软实力”(Soft Power)又称“软国力”、“软力量”、“软权力”。其提出者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意识形态等因素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它是“一种吸引力,让别的国家不由自主跟随你”。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4页。
    ①卢衍昌:《中国模式:概念、历史及理念》,《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
    ②陈忠升:《自然有之,不必求之——也谈对“中国模式”的一点思考》,《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
    ③蔡拓:《探索中的“中国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④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读书》,2007年第6期。
    ⑤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①余金成:《和谐社会目标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①邹东涛:《北京共识”与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金融》2006年第6期。
    ②赵曜:《中国模式影响深远》,《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
    ③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社会观察》,2010年第2期。
    ④徐觉哉:《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⑤林春《承前启后的中国模式》,《读书》2006年第4期。
    ⑥卢衍昌:《中国模式:概念、历史及理念》,《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
    ①路爱国:《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海外对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些看法》,载张星星主编:《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页。
    ②景凯旋:《“中国模式”前景》,《人民论坛》,2009年第22期。
    ③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开放年代》2009年第4期。
    ①《“中国模式”的理论诉求——衣俊卿教授专访》,《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1日
    ②[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田春生:《“中国模式”:如何理解——从制度转型的视角》,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2页。
    ②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甘阳:《通三统》,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①参见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
    ②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①对传统模式的上述概括,参考了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28、50-52页。
    ②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一成体,不可一无也。”而“明主贤君”是“奉天本”、“奉地本”、“奉人本”的关键环节。
    ①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②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①[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②[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66-71页。
    ③[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刘有成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汉书·元帝纪》中记载:“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④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①《曾国藩全集·奏稿一》,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7页。
    ②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费成康、王寅通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③[美]费正清编:《剑桥晚清中国史》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8页。
    ①三石善吉:《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余项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①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②参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③《皇朝经世文编》卷三九,参见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①[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②[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③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7页。
    ④Elvin M,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London: Eyer Methuen,1973,参见王渊明:《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59页。
    ⑤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②参见[美]彭慕兰:《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史健云译,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③参见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4页。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78页。
    ③[美]费正清:《美国和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7页。
    ①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167页。
    ③[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①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9页。
    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46页。
    ③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07-308页。
    ①杨念群:《“五四”九十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0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4页。
    ③参见[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①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出版者不详,第360-361页。
    ②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③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8页。
    ①当时地方洋务派的领军者曾国藩即说:“彼外国之所长,度不过机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以夷狄之不知礼仪,安有政治之足言。”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②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①《胡汉民先生在俄演讲录》,参见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②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③参见王德昭:《从改革到革命》,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5页。
    ①[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②[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1页。
    ③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9、723页。
    ①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2页。
    ②“传统有的是帝国的制度,只有封建帝王的关系,没有固定的边界,也没有限定的领土,一切都要看中央政权的强弱而定。另一方面,中国的民族,华化的中华民族,只守着中国,并没有去侵犯别的国家。反而是别的国家,别的文化,化外的民族,对中国有贪心的、也有侵略的。他们即是所谓的蛮夷戎狄等。中华民族则有文化国家或文明国家的称呼和概念。”《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③[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②《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217页。
    ①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1页。
    ②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页。
    ③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新青年》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15日。
    ④刘师培:《无政府主义之平等观》,李妙根编:《刘师培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⑤即使是以爱国相标榜的五四运动,其爱国主义诉求也并非得到全体一致的肯定。许德衍回忆说,1918年5月,北京高校的学生为反对中日军事协定举行了一次游行请愿运动,运动之后,北京一部分学生组织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最初的名称是“学生爱国会”,但当时许多学生以为“爱国”是落后的思想,乃将其改为“学生救国会”。许德衍:《五四运动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1-212页。
    ①严复:《与张元济书》,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25页。
    ②严复:《原强修订稿》,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7页。
    ③严复:《辟韩》,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2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53页。
    ①《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②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③当胡适于1922年在《努力周报》上发表了对当时敏感的政治问题的评论,有读者批评他没有坚持“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诺言,他回复道:“我们至今还认定思想文艺的重要。现在国中最大病根,并不是军阀和恶官僚,乃是懒惰的心理,浅薄的思想,靠天吃饭的迷信,隔岸观火的态度。这些东西是我们的真仇敌!他们是政治的祖宗父母。我们现在因为他们的小孙子——恶政治——太坏了,忍不住先打击他。但我们决不可忘记这二千年思想文艺造成的恶果。打倒今日之恶政治,固然要大家努力;然而打倒恶政治的祖宗父母——二千年思想文艺里的‘群鬼’更要大家努力!”胡适:《我的歧路》。
    ④参见刘再复:《共鉴五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①《张灏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6页。
    ②张隆溪:《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二十一世纪》,1999年第2期。
    ③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①[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1-5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5页。
    ③参见[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①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①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1卷),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5页。
    ②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孟子·万章》中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①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6页。
    ①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24页。
    ①从民国至今,一直有学者认为,尽管国民党改组是拜列宁主义所赐,但党治原则是孙中山“始创”的,其理由是在时间上,孙中山的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理论形成于1914年,而共产党俄国的革命则爆发于1917年。但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为正如李剑农所说:“事实上俄国的一党专政成了功,中山还是失败;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员能受他们的列宁的指挥,中国国民党却不能由中山指挥如意,并且生出陈炯明这种叛徒来;这不能不使中山对于自己的党的组织和革命方法加以反省,对于列宁应用的方法加以印证参考。”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6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3-104页。
    ③《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5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427页。
    ②参见[美]韦慕廷:《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页。
    ③王德昭:《从改革到革命》,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1页。
    ①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8页。
    ①《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6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55页。
    ③《总理关于民生主义之演说》(1924年1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3页。
    ①如邓中夏就认为:“中国将来的社会革命的领袖固然是无产阶级,就是目前的国民革命的领袖亦是无产阶级”,邓中夏:《我们工人阶级的力量》,原载《中国工人》第2期,参见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他和恽代英等人甚至主张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结束或干脆在期间便推翻资产阶级,将国民党送进历史博物馆。
    ②《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2页。
    ③参见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①姚金果、苏杭、杨云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4-435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8-459页。
    ③参见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
    ④以蒋介石为例,他既是民族主义者,又是一党专政主义者,还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在蒋看来,他个人就是革命与真理的化身,凡与他持不同意见或反对他的人都是“败类”或“反革命”,都需要加以“制裁”。1927年2月,当他和左派发生矛盾时,他就警告说,如果他一旦离开革命阵营,“中国革命根芽从此就要断绝了!”因此,谁也不能逼迫他放弃革命的责任,“我只知道我是革命的,倘使有人要妨碍我的革命,那我就要革他的命。”参见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更是对自己有着高度的道德上的自信,认为自己是人民与革命的化身,凡是不认同党的纲领和主义的,就不能排除其反对人民、反对革命之嫌疑。
    ①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③蒋介石说:“盖鼓吹之目的若成,则生产秩序为之破坏,若要求不遂,则阶级之仇恨益深,……若成若败,均逃不出共党之掌握,努力工作之结果,使共产党徒安坐而收获。共产党何其巧,而吾党同志何其愚乎?”蒋介石:《对于关税之感想》(1929年2月1日),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第573页。
    ①有学者统计,战前国民党有一百多万党员,剔除2/3的军人,非军事人员只有40—60万,这个数字只是维护乡村秩序的士绅人数的1/3,而且大多数还是在城市里,以农村人口占89%的山东省为例,每5000人中才有一名国民党员。“这种分布无法为县以下农村提供足够的干部”,“国民党的基层组织是区分部,……但是,国民党在农村党员的稀少,使得区分部在农村形同虚设,以党治国在农村根本没有实行者。”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8-319页。
    ②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③土地专家萧铮在其回忆录中说:当时“多数以军人主持省政,其中若干人对中央政令仍是阳奉阴违。”在城市,一些地主资本家“已买进大批土地,建筑大厦,甚至经营房地产生意,因此更牵涉到本身利害关系”。“中央及地方的环境如此,所以关于推行革命的土地政策,往往是‘推’‘拖’了之,缺乏实行的决心与能力,以至虽然公布(土地法)却不能实施”。萧铮:《土地改革五十年》,台湾传纪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
    ④“地主和军阀匪盗具有一种共生关系,征调劳动力和征收实物税的制度清楚地表明农村上层分子继续以强制手段迫使农民就范。商人们也在起作用,这就预示着商人集团和地主阶级的联合将成为国民党的基础。”[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①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编:《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1983年版,第22、14页。
    ②蒋介石:《中国教育的思想问题》,转引自《儒学在现代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第143页。
    ③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①高华:《革命年代》,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②蒋介石:《革命的心法——诚》,转引自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载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4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80页。
    ②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122页。
    ①参见[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159页。
    ②[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
    ③[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页。
    ①邹谠:《二十世纪中国革命》,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9-70页。全能主义与西方20世纪30年代流行的极权主义不同在于,它以社会革命为鹄的:“如果我们拿中国的全能主义与德意志的极权主义比较,我们立刻可以看到另一个要点,这就是从事社会革命必须以全能主义为手段,但是采用极权主义的政治集团却不一定从事社会革命。反之,它往往以防止或消灭社会革命运动为目的。”[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②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10-11页。
    ③《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0页。
    ①[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8页。
    ②农地产权是土地资源所包容的一切权利的总称,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
    ③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52页。
    ④[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54页。
    ①孙科:《筹划救济农村的方法》,载《孙科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140页。
    ②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③陶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力》(伦敦1937年版),第74页,转引自[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61页
    ①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65、285页。
    ②陈果夫:《苏政回忆》(台北1951年版),第39页,参见[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61-26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纪录》,参见[美]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87年,第6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84页。
    ③毛泽东曾总结说:“两党的争论,就其社会性质来说,实质上是在农村关系的问题上。我们究竟在哪一点上触怒了国民党反人民集团呢?难道不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吗?”他尖锐地指出:“两条路线:或者坚决反对中国农民解决民主民生问题,而使自己腐败无能,无力抗日;或者坚决赞助中国农民解决民主民生的问题,而使自己获得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最伟大的同盟军,借以组织雄厚的战斗力量。前者就是国民党政府的路线,后者就是中国解放区的路线。”《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7页。
    ①《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①[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页。
    ②参见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340页。
    ①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462页。
    ②陶文钊编选:《费正清集》,林海,符致兴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0页。
    ③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330页。
    ①参见[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页。
    ③参见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①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65页。
    ②[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页。
    ③《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1922年7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57-58页。
    ④有学者仔细考察了1927年—1932年华南的中共地下党,其状况是:组织松弛涣散,支部有名无实,党员缺乏教育训练,入党、脱党均甚随便;党的纪律无法执行,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意旨难以有效地贯彻到党组织的末梢。对大多数农民而言,拥护阶级斗争或革命并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农民的宗教地缘观念浓于阶级和革命意识,地方主义和宗族性渗透于党的组织中。党在力图改造农村的同时,农民也在改造和利用党。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页。
    ①参见[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页。
    ②[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9页。
    ①[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128页。
    ②陶文钊编选:《费正清集》,林海,符致兴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7页。
    ③[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2页。
    ①[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刘有成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②[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页。
    ③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25页。
    ①参见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10-517页。
    ①对于这一点,彭德怀有着深切的感受。他在“文革”期间所写的自述中说:“现在还想着,党中央路线错误,下级党在开始时不容易了解,因为它不容易了解全盘情况;即使了解了,也只能向中央建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只能抵制像打武昌那样的事(按:指1930年时红军在中央‘左’的指示下去攻打武昌的事件),如开始就采取对抗,那就会有分裂党的危险。这个问题究竟应采取怎样适当的办法,到现在我还没有肯定明确的观念。”参见《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1页。
    ②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③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86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②[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16页。
    ②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页。
    ①国内学者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分歧。一派学者认为马克思
    ①《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8-469页。
    ④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6页。
    ①[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92-93页。
    ②科尔奈指出,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国家,“如果当权者的政策遭到某些政治团体的反对,这并不意味着政策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那些反对派是内部和外部阶级敌人的代言人,他们愚蠢、恶毒或者根本就是公然敌对”。[美]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③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①杨君实:《现代化与中国共产主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②[美]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又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②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③毛泽东在1955年论证农业合作社必须大发展时说,最近几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在发展,新富农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许多贫农,则因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严重起来。而只有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才能“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关于农村合作化问题》,《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79页。而如果实行包产到户,就要“两极分化”,一边是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讨小老婆、放高利贷;一边是军(人)、烈(士)、工(人)、干(部)四(家)属,五保户贫困。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4)》,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①参见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页。
    ②对于这种普遍的“左”倾心理,一位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后来进行了这样的反思:“早在1953年,我们就不顾中国当时各方面都极其落后的实际,不顾客观条件上除了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以外,急需通过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以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实力并尽速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却贸然地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铲除仅有的一点资本主义成分,在此关键时刻,面对这种严重的战略性错误,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就整体而言不仅毫无警觉,反而大为欢欣鼓舞,以为多年的夙愿即将实现。”李靖炎:《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炎黄春秋》2006年第4期。
    ①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载朱佳木主编:《当代中国和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②据当时的亲历者之一薄一波回忆说:到1951年年底,随着“一五”计划的编制,以什么为指导思想,从哪里入手,以什么为重点开始建设,成为难题。“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步建设成为工业国,从何起步?这是编制计划之初就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有关部门的同志也曾引经据典地进行过探讨,把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化的道路作过比较,提出过不同的设想。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必须从发展原材料、能源、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入手。”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90页
    ③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458页。
    ④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5页。
    ①英克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也即是人在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有能力适应现代生活的新状态。这种获得现代性的过程,是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页。
    ②参见《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94-702页。
    ①杨善民:《合作化运动与中国农民现代性的革命性发展》,载陆学艺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及其现代性——中国社会思想史论集》,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页。
    ②[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90页。
    ③[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④马克思曾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工人的机械力量的总和,与这些单个工人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例如升高重物、转绞车、清除障碍物等)所发挥的机械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些场合,共同劳动的结果是个人劳动所不可能达到的,或者只是在很长的时间或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提高个人生产力,而且是通过协作创造了一种只是作为集体力执行职能的新生产力。”《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6-327页
    ①[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5页。
    ③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农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02页。
    ④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
    ①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说,农民(主要是中农)本身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从农民是劳动者这种性质所发展的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表现出农民可以引向社会主义;从农民是私有者和农产品的出卖者这种性质所发展的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表现出农民的自发趋向是资本主义。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农村中产生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发展道路的斗争,而由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逐步上涨,这两条发展道路的斗争,就越来越带着明显的、不能忽视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第216页。
    ②参见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4-55页。
    ③所谓“一国两制”,即城乡居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公共卫生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严禁农村劳动力跨地区之间的流动,严禁他们向城镇流动,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意味着进一步扩大了计划经济的覆盖面,使指令性计划从工业领域扩大到农业领域,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与此同时,全国城市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度,这一制度加上后来实行的城乡户口制度,正式取消了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自由迁移。从国家垄断粮食等大宗产品到国家垄断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强化了中国“一国两制”制度的低效率、不公平和不合理。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6页。
    ①[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刘有成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页。
    ②吴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场对话》,载《同舟共进》1998年第2期。
    ③毛泽东的本意是要通过对整个社会的组织化,改变旧中国涣散的社会状态。他说:“我们应当将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无组织的状态。”《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0页。而且可以通过这种严密的组织,在建设过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0页。
    ①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第21页。
    ②毛泽东始终对技术专家治国保持警觉,认为“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4页。强调共产党的干部要“打掉官气,实事求是,同人民打成一片。”《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③萧延中:《晚年毛泽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5-126页
    ④参见甘阳:《通三统》,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6-27页。
    ①胡鞍钢:《胡鞍钢集:中国走向21世纪的十大关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199页。
    ②[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刘有成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5页。
    ①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5页。
    ②参见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8页。
    ③参见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出版者不详,第163-164页。
    ①[美]米尔顿·弗里德曼《天生平等》,载周为民、周熙明主编,《进步的常识》,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①1967年2月3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国客人时说,1962年七千人大会时,他“已经看出问题了。”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①[法]K.S.卡罗尔:《毛泽东的中国》,刘立仁,贺季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②但毫无疑问,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却是因为它对这种意识形态作了认真的鉴别,并突破了俄国革命的模式,找到了一种适合本国革命实际的崭新模式。
    ①[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0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720页。
    ③1958年3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开展反浪费反保守运动的指示,其中第二条说:“在运动中要防止‘见物不见人’的偏向。即只看到现有的物质条件,看不到伟大的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参见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④[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刘有成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①[美]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页。
    ②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4页。但这个判断的标准实际上仅仅是一种主观认定的态度问题,或者说是个“表达”问题。
    ③关海庭,吴群芳主编:《渐进式的超越:中俄两国转型模式的调整与深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1页。毛泽东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人民和敌人95%和5%的“划分论”,即人民占人口的95%,阶级敌人(指地、富、反、坏、右分子)占总人口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5-27页。如果按照当年全国总人口(67295万人)计算,5%的人口就是3365万人。如此之多的阶级敌人,说明了毛泽东进行阶级划分时的随意性、主观性,而且他对历次阶级斗争都是这样估计的。
    ①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见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6-95页。
    ②毛泽东反对西方的民主形式,认为“世界上只有具体的自由,具体的民主,没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有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08页。“我们对于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决不施仁政。我们仅仅施仁政于人民内部,而不施于人民外部的反动派和反动阶级的反动行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页。
    ③参见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页。
    ①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原文),1942年12月。
    ②费正清认为,如果对“大跃进”稍微反思一下的话,就可以看出,它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是一种模式的一部分。[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53页。
    ③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0页。
    ①参见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5-56页。
    ②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年版,第124-125页。
    ①《老子·二十三章》。
    ②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原文),(1942年12月)
    ③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①1917年,毛泽东在致老师的书信中说:“今日变法……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而宇宙真理才是“大本大源”,这“大本大源”也就是“思想道德”,“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洁,遍地皆污,盖二者之势力无在不为所弥漫也”。所以,“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则沛乎不可御矣”。《与黎邵西书》1917年8月23日。
    ②还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深感传统体制对人的压抑和束缚,并严厉批评传统学校制度的弊端,“在与社会打成两撅,犹鸿沟之分东西。”而在新式学校受教育以及有留学经历的人,一旦在学校中谋得职位,就会形成封闭式网络,“一入学校,俯视社会犹如登天,社会之于学校,亦视为一种神圣不可捉摸之物”。毛泽东:《夜学日志》,《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③[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刘有成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①毛泽东说,“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是从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的。有些人即使是出身于工人农民的家庭,但是在解放以前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他们还是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09页。“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毛泽东给彭真、刘仁的批语,手稿,1963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331页。
    ②[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4-25页。
    ①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页。
    ②马克思曾对那种认为只要通过教育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提出尖锐批评:“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上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①参见林春:《家国沧桑:改革纪行点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6页。
    ①毛泽东认为,邓小平“永不翻案”的话是靠不住的。毛泽东说,(邓小平)说教育危机,学生不读书,他自己就不读书,他不懂马列,代表资产阶级。说是“永不翻案”,靠不住啊。见《伟大的胜利》,载《人民日报》,1976年4月10日。毛泽东批评邓小平的“猫论”,不搞阶级斗争为纲。毛泽东说,邓小平这个人历来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那一套)啊,不管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因此毛预知邓小平要算“文化大革命”的账,而这等于否定了毛泽东本人的伟大历史功绩。见李健编著:《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291页。
    ①参见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5,288-290页。
    ②《顾准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2页。
    ③戴震说:“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维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礼杀人。”以法杀人。人犹得而怜之,以理杀人,人谁能怜之乎?所以,“君子之治天下也,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勿悖于道义;君子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于道义。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绝情去智,充塞仁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页。
    ①甘阳:《通三统》,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③这里所谓的伦理主义,是指一切以伦理、道德、理想、原则等等为中心,来指导现实社会的各种实践的行事方式;所谓历史主义,是指一切从历史现实出发,将生产力的提升、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等等作为评判实践得失的首要标准的行事方式。
    ④邓小平1992年6月在上海告诫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时说:“我叫一些人把帽子工厂快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3页。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②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①客观地说,社会主义的理想从来是和公有制的要求相联系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一切形式的空想社会主义就都主张公有制,而摒弃公有制也无所谓社会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它将公有制放在了高度发达的、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顾客观条件,将社会主义简单地等同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正是毛泽东时代问题的症结所在。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③《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39页。
    ①黄仁宇认为,以大历史的眼光看,中国的当代史可以简明地叙述为:国民党和蒋介石制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中共与毛泽东创造了一个新的低层机构,并将之突出于蒋之高层机构之前。现今领导人物继承者的任务则是在上下之间敷设法制性的联系,使整个系统发挥功效。”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25页。
    ②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是以经济学家帕累托的名字命名的一个概念,它指一种变化,即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③毛泽东指出,在革命的统一战线中,“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耗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3页。这可谓革命的“帕累托改进”原则。
    ④[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②参见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③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3页。
    ④王绍光:《学习与适应: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①黄宗智:《跨越左右分歧:从实践历史来探寻改革》,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②黄宗智:《跨越左右分歧:从实践历史来探寻改革》,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③参见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①黄宗智:《跨越左右分歧:从实践历史来探寻改革》,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②关于激进和保守这两种转型模式,有学者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界定两种转型模式的区别,也有学者从政治角度进行界定,认为“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两种不同方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宪法性秩序转换的方式不同。苏联和俄罗斯与东欧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宪法性秩序的中断、原有秩序的崩溃和社会秩序的混乱;而中国的转型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宪法性秩序的变化是一个连续和平滑的过程。”周冰、靳涛:《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③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④参见樊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与趋势》,载吴敬琏等著:《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⑤吴光炳:《中国转轨的经济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①参见曹子坚:《重新审视“渐进式改革”》,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1995)》,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7-88页。
    ③参见马凯:《从宏观调控实践看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载《求是》2005年第8期。
    ①关于“发展”的界定,理论界有多种观点。本论文认同这样一种定义: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体制的演进和变革,特别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和变迁。”庞元正、丁冬红等主编:《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③参见关海庭,吴群芳主编:《渐进式的超越:中俄两国转型模式的调整与深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285页。
    ①邓小平在70年代末就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我们所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要发展自己。”1986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70页。使中国“更加发展起来,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4页。
    ①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6页。
    ②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页。
    ③这恰如黄宗智所说:“和‘右派’的市场主义的解释不同,改革三十年的经济发展绝对不简单来自市场化的动力。正是经过旧体制的分权,结合新的市场化,激活了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了他们之间的竞争,并且建立、形成了以扩增GDP为主要审核‘政绩’的制度。中国经济之与一般资本主义不同,主要是因为地方政府在其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黄宗智:《跨越左右分歧:从实践历史来探寻改革》,载《开放年代》2009年第12期。
    ④《邓小平年谱》(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2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①参见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1-103页。
    ②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①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②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和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
    ②《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69页。
    ③路爱国:《中国改革的成败得失——海外对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些看法》,载张星星主编:《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页。
    ①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②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⑤高寿仙:《制度创新与明清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读书》1996年第5期。黄宗智认为,“在中国80年代的改革中,具有长期的最大意义的农村变化是随着农村经济多样化而来的农业生产的反过密化,而不是广泛设想的市场化农业生产。……随着80年代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引进,农业产量停止了增长,而极少有农民沿着静电模式和官方宣传机器预言的道路致富。直率地说,80年代的市场化农业在作物生产上并不比在1350至1950年的600年间或集体化农业的30年间干得好。”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6页。
    ①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②摩尔认为,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在政治上,成功的现代化意味着在广阔的领域确立安定和秩序,这便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79页。布罗代尔也说,“一个处于迅速演变中的社会要求有一个比通常更加严厉的秩序。”[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553页。
    ③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页。
    ①[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14页。
    ②对“放权的强力型政府”特征的概括具体参见聂正安:《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组织的逻辑演进》,《中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③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④参见马德普:《渐进性、自主性与强政府》,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223页。邓小平对于转型期国家对于强政府的需要,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1988年他就明确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1989年2月他再次强调,“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国正处在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如果追求形式上的民主,结果是既实现不了民主,经济也得不到发展,只会出现国家混乱,人心涣散的局面。”他还说:“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但匆匆忙忙地搞不行,……民主是我们的目标,但国家必须保持稳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285页。
    ⑤“以集权主义、共产主义或是发展中国家模式来研究中国,在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们实际上转向把中国政治体制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类型来处理。尽管存在观点上的分歧,但这些观察家中大多数人接受这样的前提,即中国正在走一条自己的道路,并且只能用其自身的术语去理解。”[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①参见王辉耀主编:《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版,第19页。
    ②杨帆《中国资本市场的危机:权力资本恶性膨胀》,载周为民、周熙明主编,《进步的常识》,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第63-64页。
    ③杨帆《中国资本市场的危机:权力资本恶性膨胀》,载周为民、周熙明主编,《进步的常识》,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107页。
    ②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381页。
    ④1962年1月,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指出:有些党委,也发生了包办代替行政系统日常工作的缺点。为了应付这些日常工作,党委就过多地增设书记,党委包揽的事务越来越多,使行政系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8页。我们党是国家的领导,但是,不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用党的组织代替人民代表大会和群众组织,使他们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如果那样做,就违反了人民民主制度。《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3-404页。周恩来也在“七千人大会”上说:我们说党领导一切,是说党要管大政方针、政策、计划,是说党对各个部门都可以领导,不是说一切事情都要党去管。至于具体业务,党不要干涉。小权过多,大权旁落,党委势必成为官僚主义、事务主义的机构。《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56页。
    ①列宁很早就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社1995年版,第626页。毛泽东也早就指出,共产党不是一个特殊利益集团。“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②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刘建明《共产党宣言的误读与误读苏联》,载《北京观察》1998年第9期。
    ②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54页。
    ③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④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页。
    ①王长江:《政治体制改革:既得利益在作怪》,载《人民论坛》2010年第10期(上)。
    ②邓小平曾经强调,对于中国政治的未来发展,“重要的是坚持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中国也要实行普选。《邓小平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7、1178、1312页。他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突出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中心地位,强调要“实事求是”,强调改革要“渐进”,这或许可为未来中国模式的政治领导体制改革提供有益思路。
    ③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7-68页。
    ①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②参见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1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④王长江:《中国到了非大力推进民主不可的地步》,载《领导文萃》2010年第3期(上)。
    ①《萧功秦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③苏联模式的民主,“只局限于把政治权力作为革命的基本问题,并单纯致力于强化权力、强化官本位本身,而忘记了取得政权后革命的基本问题已转化为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政权必须创造出一套善于从宏观上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民主的政治操作系统、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民主法制秩序。不这样做,而以政治号令经济,甚至按行政组织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经济随着政治的高度集权也高度集中,这就窒息了经济自身的活力。这一套政治体制或政治运作方式以及相应产生的服从于政治体制运作的经济体制,其始作俑者为苏联,其他社会国家大多仿行或深受其影响。”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①韦森:《应给地方政府以充足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验空间》,载《学习时报》2010年10月26日。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③参见[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1页。
    ④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①崔秋锁:《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价值选择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4页。
    ③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页。
    ①林春:《家国沧桑:改革纪行点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③据王元化考证,我们的人民国家的建制来源于一九四八年九月八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村召开的九月会议。会上,毛泽东对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作了这样的规定:“政权制度采用民主集中制即人民代表会议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解放军叫人民解放军”等等。参见王元化:《沉思与反思》,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④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72页。
    ①武力:《建国以来我国道德和价值观演变中的经济体制因素》,载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0页。
    ②[美]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3页。
    ③[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234页。
    ③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2页。
    ④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①参见麦德维杰夫:《意识形态衰落是苏联解体的最重要的原因》,《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7年总第618期,
    ②[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③吴向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载《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④邓小平说:“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页。“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要向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努力宣传这种高尚的道德。”《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338页。
    ①“在中国人今后的国家建设中,新儒家也许会再次发挥重要作用。它将提高社会道德、促进政治统一、激发民族自尊,以建设性的、和平的方式支持民族主义。”《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在历史上,儒学和佛学之间的文化融合曾产生了丰富的宋明新理学,据此,我们可以设想出一种类似的情/况,即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文化交融,在今后会为人类创造出某种新的东西。如果过去是序幕的话,那么毛泽东喜欢把他自己看成是当代的秦始皇,比如开展批孔运动,这可能会导致同样的历史过程,即汉朝人反对秦始皇而拥护孔夫子。”[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刘有成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201页。
    ③《人民日报》1997年11月2日。
    ①《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0日。
    ②[英]佩里·安德森:《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和教训》,载《新华文摘》,2002年第9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4年版,第136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4年版,第1364页。
    ④参见俞可平:《“中国模式”:经验与鉴戒》,载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8页。
    ②[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③参见王辉耀主编:《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版,第2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4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82年.
    《资本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全集》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列宁全集》第55卷[M],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1卷[M],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8卷[M],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9卷[M],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孙中山全集》第10卷[M],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1~8卷)[M],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89年版。
    《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毛泽东年谱》(上、中、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刘少奇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4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2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9年版。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3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3卷)[M],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3年版。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M],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册[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中华书局1982年版。
    《曾国藩全集·奏稿一》[M],岳麓书社1987年版。
    李华兴等编:《梁启超选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王栻主编:《严复集》第3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刘晴波主编:《杨度集》(二)[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李妙根编:《刘师培文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编:《戴季陶主义资料选编》[M],1983年版。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5卷)[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编:《中国农村:政策研究备忘录》[M],农业出版1989年版。
    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郑永年:《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M],郁建兴,何子英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潘维、玛雅主编:《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潘维:《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六十年》[100],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1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俞可平主编:《中国政治发展30年:1978—2008》[M],重庆出版社2009年。
    俞可平,黄平等主编:《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10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星星主编:《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10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甘阳:《通三统》[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甘阳主编:《中国当代文化意识》[M],(香港)三联书店1989年版。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陆学艺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及其现代性——中国社会思想史论集》[100],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M],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年版。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金春明:《大变动年代的探索》[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04)》[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超稳定结构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变》(第1卷)[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M],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M],费成康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贺渊:《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德昭:《从改革到革命》[M],中华书局1987年版。
    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王渊明:《历史视野中的人口与现代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M],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萧功秦:《萧功秦集》[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年版。
    费孝通编选:《费孝通选集》[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费孝通:《行行重行行》[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杨念群:《“五四”九十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董四代:《传统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刘再复:《共鉴五四》[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姚金果、苏杭、杨云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唐宝林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杨天石:《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张其昀主编:《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4年版。
    虞宝棠:《国民政府与民国经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萧铮:《土地改革五十年》[M],台湾传纪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高华:《革命年代》[M],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1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刘新宜:《社会主义国家演化简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杨君实:《现代化与中国共产主义》[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朱佳木主编:《当代中国和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论文集》[100],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胡鞍钢:《胡鞍钢集:中国走向21世纪的十大关系》[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于光远:《“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萧延中:《晚年毛泽东》[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萧延中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1—4卷)[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M],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周为民、周熙明主编,《进步的常识》[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9年版。
    吴冷西:《十年论战》(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林春:《家国沧桑:改革纪行点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李健编著:《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M],中国大地出版社1993年版。
    顾准:《顾准文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关海庭,吴群芳主编:《渐进式的超越:中俄两国转型模式的调整与深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敬琏等著:《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10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吴光炳:《中国转轨的经济学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庞元正、丁冬红等主编:《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王辉耀主编:《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版。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元化:《沉思与反思》[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岳麓书社1999年版。
    [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美]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M],葛剑雄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刘有成译,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革命》[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M],出版者不详。
    [美]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M],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张灏:《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谭嗣同思想的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美]张灏:《张灏自选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韦慕廷:《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中华书局1992年版。
    [美]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二辑)[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澳]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M],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费正清编:《剑桥晚清中国史》(上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陶文钊编选:《费正清集》[M],林海,符致兴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费正清:《美国和中国》[M],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革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张东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施拉姆:《毛泽东》[M],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
    [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美]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M],张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等:《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谢旭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美]西里尔·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M],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和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上)[M],郑明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K.S.卡罗尔:《毛泽东的中国》[M],刘立仁,贺季生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版。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日]三石善吉:《传统中国的内发性发展》[M],余项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中文版序。
    [日]伊藤诚:《现代社会主义问题》[M],鲁永学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卢荻:《浅说“中国模式”》,《读书》,2000年第6期。
    卢衍昌:《中国模式:概念、历史及理念》,《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4期。陈忠升:《自
    然有之,不必求之——也谈对“中国模式”的一点思考》,《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
    常欣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势》,《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
    蔡拓:《探索中的“中国模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甘阳:《中国道路:三十年与六十年》,《读书》,2007年第6期。
    余金成:《和谐社会目标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邹东涛:《北京共识”与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金融》2006年第6期。
    赵曜:《中国模式影响深远》,《人民论坛》,2008年第24期。
    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社会观察》,2010年第2期。
    徐觉哉:《国外学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林春《承前启后的中国模式》,《读书》2006年第4期。
    景凯旋:《“中国模式”前景》,《人民论坛》,2009年第22期。
    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开放年代》2009年第4期。
    黄宗智:《跨越左右分歧:从实践历史来探寻改革》,《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傅衣凌:《明代前期徽州土地买卖契约中的通货》,《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3期。
    张隆溪:《乌托邦:世俗理念与中国传统》,《二十一世纪》,1999年第2期。
    李靖炎:《老一辈左翼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炎黄春秋》2006年第4期。
    吴江《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场对话》,《同舟共进》1998年第2期。
    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王绍光:《学习与适应: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周冰、靳涛:《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曹子坚:《重新审视“渐进式改革”》,《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
    马凯:《从宏观调控实践看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求是》2005年第8期。
    高寿仙:《制度创新与明清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读书》1996年第5期。
    聂正安:《中国经济转轨进程中组织的逻辑演进》,《中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刘建明《共产党宣言的误读与误读苏联》,《北京观察》1998年第9期。
    王长江:《政治体制改革:既得利益在作怪》,《人民论坛》2010年第10期(上)。
    王长江:《中国到了非大力推进民主不可的地步》,《领导文萃》2010年第3期(上)。
    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崔秋锁:《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价值选择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吴向东:《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杨奎松:《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文兵编译:《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7期。
    俞可平:《美国德利克教授谈当代资本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外理论动态》1993年第9期。
    [比]博杜安·德克思:《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若干问题解答》,吕华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美]哈利·R.阿尔罗德汉,李冬梅编:《“中国威胁”论批判》,《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3期。
    李佑新、陈龙:《继承、创新与挑战——沃玛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的研究》,《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7期。
    [英]佩里·安德森:《新自由主义的历史和教训》,《新华文摘》, 2002年第9期。
    [美]彭慕兰:《世界经济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较与综合观察》,史健云译,《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俄]麦德维杰夫:《意识形态衰落是苏联解体的最重要的原因》,《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07年总第618期,
    Naquin,Susan,and Evelyn Rawski(1987).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New Haven,CT.Yale University Press.
    Byrd,William(1991).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New York:M.E.Sharpe.
    Economy,E.(2004).The River Runs Black:Th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to China’s Futur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night,John,and Lina Song(1999).The Rural-Urban Divide:Economic Disparties and Interactions in Chin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vallion,Martin,and Shaohua Chen(2004).“China’s(Uneven)Progress Against Poverty.”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408,September.
    Teece,David(2000).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Organizational,Strategic,And Policy Dimensio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