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论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进入新世纪,蓬勃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可能性和彼此碰撞的激烈程度都大大提高了,文化作为一种“软力量”相较于军事和经济等“硬力量”在国家间的竞争中也无疑占据了更加显要的位置,同时全球化的主导者所拥有的强势文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弱势文化碰面,还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势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面对新世纪我国文化安全的现状,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和最高典范,领导和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重任便无可争议地落在了它的肩上。作为执政党,能否领导和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也是对其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事实上,中共及其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通过不断吸取理论养料并不断结合时代特征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它有着一脉相承的理论特色:毛泽东时代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反对和平演变的高度重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方针政策的提出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奠定了中共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的基础;邓小平时代实现了文化战略上由封闭防御向开放竞争的转变、明确了建设高度精神文明对文化安全的重要作用并树立了“三个面向”和“四有公民”的长远目标,从而使中共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初步形成;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面对冷战后变化了的国际国内形势,完成了文化建设的话语转变、奠定了新安全观的广泛基础并指明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中共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进一步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和实践、确立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构想,从而丰富了党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思想。
     在实践中,要进一步确保我国的文化安全,就必须对我国文化安全所具有的内部优势和劣势,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有一个确切的把握。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新世纪我国的文化安全优势主要来源于客观上国家综合国力的持续不断增强、主观上从国家层面到普通民众层面对文化安全认识程度的提高和实践上国家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与优势共存的劣势主要是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非主流文化的大行其道和淡化意识形态倾向的泛滥。从外部来看,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给中国的文化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同时,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袭、霸权国家有意的“西化”策略以及外国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掠夺又给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凡此种种,我们必须予以极大的重视和认真的分析,如此方能进一步制定出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对策。
     文化安全重在建设,只有先进的文化才是安全的文化。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文化安全方面提出的“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理应成为制定我国文化安全战略对策的最高纲领。在建设先进文化视阈下,着眼于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内外情形,新世纪我国文化安全战略对策便有了明确的目标所指,即通过夯实国家文化安全基础、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积极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来强化优势,抓住机遇,打牢先进文化根基;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各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有益经验并践行文化发展上的综合创新来强化优势,直面威胁,引领先进文化创新;通过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促进文化的先进性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来弥补劣势,抓住机遇,促进先进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党对国家文化安全工作的领导、全方位保护国家文化资源并建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来弥补劣势,直面威胁,保证先进文化发展,最终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In the new century, the booming globalization is making the possibility of exchange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the intensity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m keep increasing. As a kind of "soft power" compared with "hard power" such as military and economy, culture is no doubt reaching to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ncounter of the strong culture of the leaders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weak cultur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lso inevitably results in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problems of the comparatively weak nations, including China. Facing the status of China's cultural security in the new centur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the main inheri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and the highest style of it, is undoubtedly responsible for leading and ensuring the country’s culture security. As the ruling party, it is also a major test for its governance capacity to lead and ensure the country's cultural securit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CPC and its leaders have gradually formed and developed their own strategic thinking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by continuing to draw theoretical nourishment and constantly integrating their theory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e long practice of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is thinking has a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same strain. During the Mao Zedong era,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and the fight with peaceful evolution were highly valued, a series of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n building a socialist new culture were proposed as well as the lessons were learned o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of safeguard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which all had laid a basis for the CPC’s strategic thinking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During the Deng Xiaoping era, the strategy on culture had been changed from closed defense to open competiti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high spiritual civilization for cultural security had been defined and the long-term goals of“three orientations on education”and“citizens who have high ideals, moral integrity, a good education and a strong sense of discipline”had been set, which gave the CPC’s strategic thinking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a rudimentary form.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Party's third generation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JiangZemin at the core further developed the CPC’s strategic thinking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by completing the words change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laying a broad base of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indicating the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through their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changi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after Cold War. In the new centur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HuJintao as general secretary enriched the CPC’s strategic thinking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thinking, which develope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further ensure the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established the goal to promote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vision to buil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 practice, to further ensure the safety of our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our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Through analysis that in the new century China’s strength on cultural security are: objectively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our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subjectively the higher awareness of cultural security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o the general public level; the great achievements made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practice aspect. The coexistent weaknesses with the strengths above are the lagging behind of the cultural reform, the popularity of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spread of the less ideological tendency. From an external point of view, globalization, market and information have brought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the Chinese cul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ern strong culture, the intentional "Westernization" strategy of the Hegemonic countries and the robbery by foreign countries of China's cultural resources also posed great challenges and threats to China's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Great attention and careful analysis should be paid to all of the above, and only so can further develop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trategy and measures meeting the actual needs of China.
     The key point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i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only the advanced culture is the safe one. In the new century,“Adhere to the orientation of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and "Improve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which were put forwar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HuJintao as general secretary on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should be followed as the maximum program to develop China’s cultural security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advanced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focused on both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ituation of China's cultural security, the strategy countermeasure will be clear. Firstly, a solid found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should be laid by strengthening the strength and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such as consolidating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vigorously developing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 Secondly, the innova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should be led by strengthening the strength and facing the threats, such as carrying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 drawing useful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n safeguarding national cultural safety and implementing a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Thirdly,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should be promoted by making up for the weaknesses and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such as furthe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hardly promoting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ulture and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he last,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should be ensured by making up for the weaknesses and facing the threa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the work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fully protecting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Ultimately the security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can be ensured.
引文
①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4页
    ②刘伟胜在《文化霸权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中特别列举了对文化的几种权威定义,它们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定义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定义为:文化是人类知识、信仰和行为的整体,文化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品、礼仪、仪式以及其他有关成分;1982年联合国召集的“世界文化政策会议”上,与会的126个国家一致通过的《文化政策宣言》把文化定义为: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讲,现在可以看成是由一个社会或社会集团的精神、物质、理智和感情等方面的显著特点所构成的综合整体。它不仅仅包括艺术和文学,也包括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①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①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②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①胡惠林:前引书,第135页。
    ②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①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②关于国家安全的源生内容和派生内容的提法这里参考了刘跃进在《国家安全学》中的论述,但笔者认为在具体划分方面文化安全应归为国家安全的源生内容,而并非派生内容,因为它和国家同时产生,也不会先于国家而不复存在。
    ①《中国向东盟论坛提交新安全观立场文件》,《人民日报》2002年8月2日第3版。
    ①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①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②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234页。
    ③参见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三篇“文化霸权探源”。
    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7页。
    ①1964年8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社论。指出革命接班人必须具备5个条件:1.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2.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3.必须是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4.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5.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缺点错误。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①《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22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①前引书,第428-43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①《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⑤《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②单莹:《江泽民文化安全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摘要第1页。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30页。十二大报告同时指出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文化建设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它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是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是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等。概括起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①《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40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页。
    ②转引自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③《江泽民在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载《光明日报》1999年2月27日第一版。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8-559页。
    ①《解放军报》,2003年8月13日,第一版。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②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②前引书,第3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解放军报》,2003年8月13日,第一版。
    ②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3页。
    ①金泽:《肃清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理论视野》2008年第3期,第59页。
    ①分别是《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和《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
    ②《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载《人民日报》2010年7月24日第1版。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页。
    ②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①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②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①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①数据来源为江蓝生,谢绳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61页。
    ②数据来源为江蓝生,谢绳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38页。
    ③数据来源为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6页。
    ④转引自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①转引自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①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①李道湘,于铭松:《中华文化概要》,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②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①前引书,第112页。
    ①《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日报》2010年07月24日,第01版。
    ①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2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5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学概论》,书海出版社2006年版。
    27.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社会问题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9.巴忠倓主编:《文化建设与国家安全》,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30.刘跃进:《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刘静波:《21世纪初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32.方伟:《文化生产力:一种社会文明驱动源流的个人观》,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3.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4.刘伟胜:《文化霸权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5.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徳:《文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朱旭东:《全球化历史进程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38.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9.王缉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0.李津:《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常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41.李道湘,于铭松:《中华文化概要》,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42.涂成林,史啸虎等:《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以广州为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43.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4.张景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45.刘彦武:《发展文化学:一门建设中的学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46.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9)》,金城出版社2009年版。
    47.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8.冯天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0.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1.江蓝生,谢绳武:《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2.江蓝生,谢绳武:《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3.江蓝生,谢绳武:《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4.江蓝生,谢绳武:《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5.江蓝生,谢绳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6.江蓝生,谢绳武:《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7.江蓝生,谢绳武:《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58.江蓝生,谢绳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9.江蓝生,谢绳武:《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0.张泉:《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1.邓安庆,邓名英:《文化建设论——中国当代的文化理念及其系统构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2.邹广文,徐庆文:《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63.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 Keohane R O, Nye J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Inc.), 1977.
    65. Huntington S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Simon & Schuster, 1996.
    66. Buzan B, Waver O, de Wilde J,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8.
    67. Morgenthau H J, Thompson K W,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Brief Edi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93.
    68. Joseph S. Nye,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 Affairs, 2004.
    69. [英]刘易斯著,关世杰主译:《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0. [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1. [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 [德]哈拉尔德·米勒著,郦红那滨译:《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3.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4. [美]彼得·J·卡赞斯坦著,李小华译:《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75. [英]巴瑞·布赞,[丹麦]奥利·维夫,[丹麦]迪-怀尔德等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6. [美]罗伯特·基欧汉,[美]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利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7. [英]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8.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79. [美]福山著,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81.沈洪波:《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82.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83.曲文波:《中国文化安全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
    84.王思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变革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85.李梅峰:《论国家文化安全》,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86.纪少锋:《论美国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87.徐秋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研究》,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88.赖宏宇:《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安全策略》,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硕士论文。
    89.郝鹏:《非传统安全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安全情势及策略》,山东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90.单莹:《江泽民文化安全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91.张默:《文化安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92.刘国新:《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0期。
    93.刘国新:《新中国文化发展与国家的战略转变》,《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年第5期。
    94.刘国新:《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95.朱佳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5期。
    96.张星星:《中国当代国防史研究刍议》,《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1期。
    97.武力:《文化流变与经济发展——略论吴文化与苏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江南论坛》2010年第5期。
    98.李正华:《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99.陈东林:《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的历史考察》,载《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建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100.丁明:《对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回顾》,《北京党史》2009年第5期。
    101.罗燕明:《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102.祖海芹,李彦青,贾丽云:《邓小平文化安全战略思想初探》,《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5期。
    103.陈华:《试析邓小平的文化安全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6期。
    104.潘一禾:《非传统安全研究中的国家文化安全关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05.胡惠林:《论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管理系统与国家文化安全危机应急决策机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
    106.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美术》2003年第2期。
    107.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108.王素立,武树霞:《论毛泽东的国家文化安全思想》,《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109.刘春梅:《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提出的背景与得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0.马振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1.沈建良:《文化安全:文化生态的视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12.于炳贵,郝良华:《文化帝国主义与国家文化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13.解学芳:《1999年以来我国文化安全研究述评》,《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14.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第3期。
    115.耿超锋等:《全球化视野下的国家文化安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
    116.吴满意,孙程芳,谢海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