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传媒、现代性与工人阶级主体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以《工人日报》、《中国工人》为代表的工人媒介进行跨度为近40年的话语分析,力求对大众传媒再现的工人阶级主体性作一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此探查新中国建国以来“官方”媒介公共性发展的可能,以及“复线”写作计划在中国情境运用的适用性问题,由此纠正西方学术界对新中国工人阶级研究所含藏的冷战思维与预设的奇观视角。
     第一章《报刊与主体性的共识:革命的火炬》描述了十七年时期的工人报刊如何在国家、工会以及工人阶级之间平衡力量,并持续将国家意识形态对工人一体双面任务的召唤持续注入工人主体性的锻造之中。在《传媒与政治表达:主体性四重奏》里,中国的大众传媒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新闻产制时期,毛泽东时代的大众传媒一直维持着一种奇妙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代表了共产党政权的政策在现代性的历史叙事中的空前一致,并由此证实了证实了大众传媒新闻实践的悖论与中国现代性内在的历史矛盾的贴合,并构建了在革命造反之外的,超越后毛时代企图赋予“文革”以“闭合的记忆政治”的代群文化。1980年代以来,新的现代性发展计划与毛泽东时期产生明显的断裂,而个人追求财富的渴望得到来自官方的肯定与鼓励后,毛泽东时期的“政治性光荣”逐渐淡去而被新的社会价值观念所取代,以《工人日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介(而不是民间媒介)从延续性与社会性别两个方面对新闻产制做了巧妙的修正,以维系一个同质性的媒介工人图景。这是第三章《大众传媒的分野——被延迟的渴望》中主要探讨的内容。
     虽然90年代以后并不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却想由此带出前三章分析媒介逻辑的一条线索,即媒介产制、现代性与工人主体性的锻造三者之间的链接,由此能清晰的看到,工人主体性在官方媒介的新闻及其他产品的起落沉浮,而媒介的公共性也在工人主体性的得失之间悄然转换了具体内容。而民间媒介的介入,反而成就了毛泽东时代的政治主体——工人阶级在新的现代性项目中的发声权利,以及参与、影响政治生活的可能性。本文志不在铸就一本新中国以来工人阶级的发展史,却想透过大众传媒,探查出曾经一度辉煌的工人阶级主体性的形成及其必然性是如何再现于工人报刊为首的官方传媒之中,不论是“革命的火炬”还是“红色运动”,工人阶级的主体性透过媒介“公共性”平台,帮助完成了内在于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重)工业化与扩张的任务,这段历史成为了挥之不去也无法回避的意识形态的宝贵遗产,后毛时代的国家政权与“下属”工人阶级都从中吸取资源作为各自历史叙事与代群记忆的思想贮存库。当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官方传媒中不再一如既往凸显他们的身影时,民间媒介的“另类”叙事作为“复线历史”的珍贵材料却成就了工人们矢志不渝的历史记忆,以及对国家政权的依旧拥护!
This article,by means of a discursive analysis of the workers' media such as Workers Daily and The Chinese Workers within 40 years,aims at a deep insight in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ity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in the mass media since 1949 in a perspectiv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therefore the general estim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a publicity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C China a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ifurcated ways of writing in China will not be in the air.
     In Chapter 1,The Press and The Consensus on Subjectivity,I have described how the workers' press balanc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tate,the trade union and workers and helped to forge a homogeneous subject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with one-body-two-side tasks from the state ideology.Chapter Media and the Political Expression wants to inform us of a gorgeous practice of consistency in the mass media of the Maoist Era,which represented the consistency of the CCP policies in the different projects of modernity,hence the proof of the concord of the paradoxical practices of reproduction with the internal historical paradox in the Chinese modernity,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que memory of cohort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Since the 1980s when the personal desire of pursuit of fortune has got the official permission,which meanwhile shows the varnishing of the political glory in Maoist era,Workers' Daily then began to modify the cleavage within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using tactics of gender and consistency rhetorically and discursively,attempting to maintain a media scenery of the united Chinese working class without any contradictions and fighting! that's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in Chapter 3 The Divergence of the State-Owned Media and the Documentary Media.
     The 1990s is not my focus of attention,but a clue has subsequently been found out that the connection of media reproduction,modernity and the forg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from where we can see the ups and downs of subjectivity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the news or other products in the state-owned media,and even the publicity of those media.Undoubtedly,the once-glorious-in-the-Maoist-era working class has made their voices through the documentary media.This Article is not to write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since 1949,but to probe how the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 of the working class that have become a valuable legacy of history and ideology not only to the state but to the cohort of workers in the Maoist era,who have no longer appeared in the mass media but have preserved their memory of cohort and expressed their loyalty to the state and the party through the documentary media,were and are represented in the mass media in the three successive historical period.
引文
[1]具体可参见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1999年人民大学出版社)。该书主要以通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作为蓝本,或者说中国政治发展的脉络成为了书写中国新闻史的主要脉络。
    [2]具体可参见黄瑚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黄瑚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线索,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以新闻专业主义(又称为新闻职业化)成为了本书树立中国新闻事业史发展除党报之外的另一条线索。此外孙玮所著《现代中国的大众书写——都市报的生成、发展与转折》(2006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则提供了另外一种书写报纸研究的视角、理论、方法。
    [3]罗丽莎(Lisa Rofel).Rethinking Modernity[J].Cultural Anthropology,1992,7(1):93-114.
    [4]具体可参见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译,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他对于“霸权”的动态性分析成为了上世纪中期英国文化主义流派的重要思想支柱。
    [5]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Shanghai's Strike in 1957[J].The China Quarterly,1994,137(3):1-27.以及 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State-Society Relations[J].The China Quarterly,1994,139(9):707-713.
    [6]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7]格雷厄姆.默多克,彼得.戈尔丁.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A].见: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64-70.
    [8]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译).传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3-10.
    [9]杜赞奇(著),王宪明(译).退族护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16.
    [10]本尼迪克·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像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20.
    [11]费正清.中国的再统一[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0.
    [12]Bauman,Z.Communism- A Postmortem[A].In:Intimations of Postmodemity[M].London:Routledge,1992:24.
    [13]齐格蒙.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2004:1-24.
    [14]“酸性试验”(acid test for the enlightenment utopia,Peter Beilharz,2002)按照鲍曼的意思,是指俄国苏维埃制度的确立翻转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根本前提:个人理性与自律。但鲍曼的预设前提是,布尔什维克.苏维埃也是一种现代性模式,这种模式与以西欧为中心的现代性模式在价值与文化模式上产生了根本分野,是对后者中心主义的一种挑战与试验。
    [15]Peter Beilharz.Modernity and Communism:Zygmunt Bauman and the Other Totalitarianism[J].Thesis Eleven.2002,70:89.
    [16]罗芙芸(著),向磊(译).卫生的现代性[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301.
    [17]在这里,笔者并没有冒冒然使用在葛兰西主义层面上“下属群体”一词,但贺萧在《危险的愉悦》(2003年中译本)一书中认为之所以不用官方话语“被压迫阶级”,而使用“下属群体”来描述草根大众,是因为这一词语包含了社会性别和其他诸多因素,从这一层面而言,笔者赞同在近代中国使用该词作为治史的修辞之一:但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毛泽东时期,工人和农民的社会地位不论在官方定义还是生产实践中,都与过去的封建奴役与资本主义剥削有了根本性的割裂,贺氏使用具有次要地位与下等意涵的“下属群体”便稍显不妥;进入后毛时代,工人阶级的命运再次发生逆转,官方叙事与现实境遇产生难以弥补的裂痕,“下属群体”一词已然具备了可兹应用的现实情境(具体可参见注释50)。
    [18]费正清.中国的再统一[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3.
    [19]贺萧(著),韩敏中等(译).危险的愉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8.
    [20]史书美(著),何恬(译).摩登的诱惑: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写作(1917-1937)[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5.
    [21]感谢罗丽莎《另类的现代性》(2006中译本)导论中对中国现代性的梳理之于我的启发。
    [22]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5.
    [23]刘康.中国现代性的不同选择的再反思[A].见:刘康.文化、传媒与全球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4.
    [24]具体可参见白鲁恂的著作《中国政治的精神:一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权威危机的心理文化研究》(HUP,1968)。在本书中他认为个人对政治权威认知的过程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尤 其重要。
    [25]杜赞奇(著),王宪明(译).退族护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
    [26]同上:16-17.
    [27]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6.
    [28]杨美蕙(Mayfair Mei-Hui Yang).The Modernity of Power in the Chinese Socialist Order[J].Cutural Anthropology.1988,3(4):415-421.
    [29]同上:411-413.
    [30]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46-348.
    [31]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8.
    [32]Michel Foucault.The Birth of Biopolitics[A].In:Paul Rabinow,Nikolas Rose(ed).The Essential Foucault[M].New York:The New Press,2003:202-207.
    [33]根据福柯在1979年的讲座《The Birth of Biopolitics》可以得见,“生命政治”是政治在身体上的运作,即生命的政治化。在生命政治里,没有民主政治与极权政治的区分,所以阿伦特在探讨极权主义的起源时,从难民出发,讨论了人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转变。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将人与公民视为一体,因此福柯的“生命政治”其实是国家对公民身体的监查机制,人必须是公民才具备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则标志着另外一种“生命政治”的出现,国家重新定义并转化了人与公民的关系,国家对公民的义务转化成国家对“人民”的义务,远非人与公民的统一体,“人民”被赋予了意识形态色彩,其操作原则除了从阶级出生外,关键是拥护党/国意识形态的正确性,符合线形历史叙述的需要,维持社会主义的团结,这才是国家施与“生命政治”的真正对象(具体可参见本章第三部分)。
    [34]杨美蕙(Mayfair Mei-Hui Yang).The Modernity of Power in the Chinese Socialist Order[J].Cutural Anthropology,1988,3(4):412.
    [35]杜赞奇(著),王宪明(译).退族护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2-104.
    [36]同上:20.
    [37]吕新雨.乡村建设、民族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纲要[M].2007未发表中文版.
    [38]白鲁恂(Lueian W.Pye).Communication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J].Asian Survey,1977,18(3):222-223.
    [39]Chris Berry.China on Screen:Cinema and Na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40]这一点上感谢赵瑜以及陈婷与我的讨论并给予的启发。
    [41]在这里,笔者并没有把网络放在研究对象里,一方面网络在民间社会的受落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本文的时间范围,重点是,网络在中国发展的多重性与不确定性是制约本文进行话语与叙事分析的重要因素。
    [42]具体法规可见国务院1997年8月1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8号)》关于《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以及中国新闻出版总署1988年11月24日颁布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与1990年12月25日颁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中对于个人与单位创办广播电视以及报刊的规定。
    [43]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实则拉开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启动了新中国后革命时代经济全球化之进程,工人队伍内部再次分化,经理人阶层、白领工人、技术工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各色工人群体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逐渐拉开距离,开始出现了工人新富阶层与赤贫群体两极,而后者的大部分却拥有在毛泽东时代劳动者当家作主的辉煌 的历史记忆。由于国家取消了“单位”制度,意味着国家卸下了在毛泽东时代对工人个体“生命政治”的责任,让工人视之理所当然的国家包干“婚丧嫁娶育性”之事实已成昨日黄花,同时对技术的占有强调了“知识经济”的意义并同时排斥了毛泽东时代的工人创造工业成就的途径。工人阶级队伍里的管理阶层一跃成为劳模之典范,而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下层工人表达的真实性。在此使用“下属群体”意在形容当下从工人队伍中分化出来的这大部分成员,处于在财富积累的弱势位置以及社会地位的边缘境况。葛兰西使用“下属阶级/集团”服务于他的霸权学说,它与统治阶级相对,在市民社会中导致了霸权的冲突性特质。而贺萧征用了南亚历史学家古哈对“下属群体”的定义,并着重于它的“社会性别”层面。这里,在后毛泽东时代使用“下属群体”极其生动的表现出从毛泽东时代过渡到后革命时代的现代性,工人群体的成分、型构、社会性别、社会地位的反转以及内部分化的真实性。中央电视台栏目《中国工人》1997年创办初期,旨在表现出当代工人的精神风貌,内容涉及各个行业与领域,可问题在于,他们所再现的工人群体的集体发声,是依旧如同毛泽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平衡与整齐化之性质,还是真正属于“下属群体”的对现代性的想象以及与国家崭新的新的现代性计划的碰撞却在新的整齐化做法里淡去了?
    [44]格雷厄姆.默多克,彼得.戈尔丁.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A].见: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9.
    [45]具体可参见乔姆斯基所著《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Panthoan,2002)。该书探查了大众传媒在型塑事件,而非报道事件过程中所扮演的政治性角色,审视了媒介以及资助并控制它们的集团之间的关系,在新闻与宣传之间做了很好的区分。
    [46]恩格斯(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7]詹姆斯.库兰(著),刘昌德等(译).有权无责:英国的报纸与广电媒体[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
    [48]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生产的社会学[A].见: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69.
    [49]卡尔.博兰尼(著),黄树民等(译).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50]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1]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52]同上.
    [53]杜赞奇(著),王宪明(译).退族护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1-42.
    [54]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23.
    [55]本尼迪克·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像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1-32.
    [56]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1-204.
    [57]安东尼.葛兰西(著),曹雷雨(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0.
    [58]同上:23.
    [59]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9-170.
    [60]托德·吉特林(著),张锐(译).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92.
    [61]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04.
    [62]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6.
    [63]同上:12.
    [64]韩丁(著),韩倞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文献[A].见: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转引自:黄旦.党组织办报与“手工业”工作方式——“全党办报”的历史学诠释[J].新闻大学,2004(秋).
    [66]中共西北中央局关于《解放日报》工作问题的决定[N].解放日报,1942,9(14):1.
    [67]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96-97.
    [68]给党报的记者和通讯员[N].解放日报,1942,11(17):4.
    [69]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话[A].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70]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文献[A].见: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转引自:黄旦.党组织办报与“手工业”工作方式——“全党办报”的历史学诠释[J].新闻大学,2004(秋).
    [71]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81.
    [72]同上:149.
    [73]Louis Althusser.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A].In: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M].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134-136.
    [74]同上:128.
    [75]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68.
    [76]Louis Althusser.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A].In: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M].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145-146.
    [77]同上:143-144.
    [78]Paul Willis.Learning to Labour: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M].Farnborough:Saxon House,1977.
    [79]Louis Althusser.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A].In: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M].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128-131.
    [80]同上:158-159.
    [81]同上:162.
    [82]同上:170.
    [83]同上:171.
    [84]同上:178.
    [85]同上:180.
    [86]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126.
    [87]具体参见:Hall Stuart.Rethinking the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Metaphor[A].In:Bloomfield,J.et al(eds.).Papers on Class,Hegemony and Party[M].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43-47 以及 Nicoa Poulantaz:State,Power,Socialism[J].New Left Review,119:60-69.
    [88]Louis Althusser.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A].In: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M].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1:181-182.
    [89]斯皮瓦克.下属群体能说话吗?[A].见: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0]贺萧(著),韩敏中等(译).危险的愉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4.
    [91]吕新雨.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J].读书,2004,1.
    [92]吕新雨.乡村建设、民族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纲要[M].2007未发表中文版.
    [93]对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发展做一分梳,不得不提及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森之巨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这本书描述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发展史,而这段历史却曾长期处于缺席状态。钱乘旦指出,在19世纪英国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辉格党史学流派一直着力发掘自光荣革命以来英国宪政史的鸿篇巨制,许多伟大政治家是值得歌颂与记载的主角,而人民群众是没有历史的“下属群体”,他们要么成为主角的点缀,要么完全隐而不见。在费边社历史学家的努力之下,下层人民的历史被引进历史大门。20世纪初以哈蒙德夫妇为代表的自由派历史学家也开始附庸风雅,开始注意下层工人阶级的历史,但是其史学观念依旧未能脱去辉格党的色彩,从根本上否定了工人阶级运动的暴力可能,而将托利党与辉格党之争的党派偏见融入英国劳工运动史之中(钱乘旦,2001)。在此学术背景下产生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承袭了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对下属群体的学术倾好。它从阶级斗争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探索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根源,还原了下层人民长期被缺席、扭曲或者污名化的历史。汤普森认为阶级意识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决定因素之一,他首先强调了“阶级”概念,“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把它看成一种结构”(汤普森,2001中译本),可见,阶级与阶级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进程”(莫里斯,缪勒,2002中译本),两者是同一的关系,这是汤普森整本书的逻辑起点。从此出发,汤普森指出“经历”是阶级与阶级意识之间的纽带,英国工人用了将近40年的时间去体验各色经历,从与资本家的无数次对抗,工人阶级演说家的出现,激进报纸的创办到后来的结社集会,譬如各种工人协会与互助社,以及街头小剧场等,这些活动的参与、共享知识与经历,让工业革命后的工人阶级逐步体认到“他们之间的共同利益,他们的利益与统治者与雇主对立”,“而在这一种认同感中,呼唤替代性社会制度的要求逐渐成熟”(汤普森,2001中译本),这样一种“生产性阶级”共同利益的认同感,或言之阶级意识一旦聚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便水到渠成了,重要的是“工人阶级自己锻造了自己,而不是被锻造了出来”(汤普森,2001中译本)。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汤普森式的“阶级形成模式”,是指“当这样一些人,感觉到这样一个认同感,即他们之间存在共同利益,而其他人的利益与他们的不同,并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2001中译本),阶级便开始形成了。而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的法国学者谢诺(Jean Chesneaux)在早于汤普森一年出版了著作《中国劳工运动(1919--1927)》,他对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求证却与汤氏模式几乎如出一辙,强调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武装罢工中所表现出来的“阶级团结的进步性”,之所以形成工人团结之局面,原因在于“由于现代工厂强加于工人身上难以忍受的工作条件,扫除了工人内部的一切分裂,个体开始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真正的团结的无产阶级同盟”(1968)。对此,诸多学者展开批判。沙弗(Lynda Norene Shaffer,1983)认为谢诺的局限性在于对近代中国工人的成分定义过于狭窄。由于谢诺仅仅关注脱胎于现代工厂里的工人分子的反抗意识,而忽视了占绝大多数的仍然属于传统工人。与此相应,贺萧在《天津工人:1900--1949}中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的现代工人着手,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劳动力市场流行的招工实践(labor recruiting practices,贺萧,1986),这是建立在农村劳动力基础之上的的一个庞大的招工网络。因此,在天津、上海或者湖南(Shaffer,1983)的现代工厂里:包工头(foreman)按照传统(譬如血缘、家族)关系控制着劳动力,而工厂管理者提供厂房以及原材料。彼时城市无产者被工头--厂主(foremen-bosses)系统所组织起来(White Ⅲ,1976)。从这个角度出发,1949年以前中国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人(Shaffer,1983),更遑论工人自身阶级意识的兴起。不管如何,众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工人阶级的研究提示着我们,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部力量的注入,这其中,中 国共产党抓住了时机,有力地动员起产业工人以及“工匠”(技术工人)为革命时期的队伍增加了不可多得的力量泉源。
    [94]具体可参见:裴宜理.序[A].见:于建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6:13.以及中国革命中的知识精英与底层教育[A].见:许纪霖(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98-201.
    [95]吕新雨.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J].读书,2004,1.
    [9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A].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97]杨丽萍.试论建国初期上海市民的翻身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2006,2:33.
    [98]同上:34.
    [99]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6-97.
    [100]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84.
    [101]Murdock,Nicholas.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Modernity[J].Media,Culture and society.1993,15:534.
    [102]梁漱溟.中国建设之路[A].见: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20-337.
    [10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04]费正清,费惟凯(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32.
    [105]致读者[N].解放日报,1942,4(1):1.
    [106]吕新雨.乡村建设、民族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纲要[M].2007未发表中文版.
    [107]具体可参见Lynn White Ⅲ.Workers'Politics in Shanghai[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6,36(1):107-111 以及Lowell Dittmer.Mao and the Politics of Revolutionary Mortality[J].Asian Survey,1987,27(3):322-369.
    [108]工人阶级联合起来[N].红旗杂志,1967,14.
    [109]吕新雨.乡村建设、民族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纲要[M].2007未发表中文版.
    [110]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6.
    [111]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7,2:12.
    [112]同上:12.
    [113]在此,特别感谢钱乘旦教授在2007年10月于复旦历史系的演讲给予作者的启发。工业革命让制造业工人群体里大型工厂工人一跃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主流,而传统的家庭与作坊工人却被机器大生产所排斥与侮辱。前者的经济地位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提升,而逐渐成为了新的工人精英群体,而后者的生活水平日渐低下,他们要求改变自己的经济地位,谋求政治制度变革,实现民主制度,最终发展成为工人激进主义运动,以英国宪章运动为高潮。而俨然处在工人阶级高层的那部分工人,始终不肯暴力与街头政治,而仅仅满足于在经济层面的小修小补。这种内部分化恰恰从经济发端,而演化成不同的政治要求,却长期处于历史学家的误读之中。
    [114]场所(place)、空间(space)、位置/置位(location)的概念稍有不同:场所主要强调某个地方的几何位置与特征,而空间,按照列斐伏尔的说法,是一组事物的社会关系的总合,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包含着主导/抗争的二元对立关系,位置则更接近场域(field)的概念,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类力量交织的场所。
    [115]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N].工人日报,1966,2(9):2.
    [116]严志.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促进派[N].红旗,1973,11:60.
    [117]理查德.马德森.共产主义统治下的农村[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63-664.
    [118]《文汇报》星火燎原革命造反总部.一定要把报纸的领导权夺回来[N].红旗,1967,3:49.
    [119]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54.
    [120]戴锦华.性别中国[M].台北:麦田出版,2006:126.
    [121]Wang Zheng.State Feminism?Gender and Socialist State formation in Maoist China[J].Feminist Studies,2005,31(3):519-551.
    [122]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8-148.
    [123]同上:214.
    [124]安东尼.吉登斯(著),汪民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7-55,63-81.
    [125]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69-175,181-184,248.
    [126]诺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8-9.
    [127]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译).传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9.
    [128]诺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4.
    [1]于建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6:457-458.
    [2]同上:460-461.
    [3]吕新雨.乡村建设、民族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纲要[M].2007未发表中文版.
    [4]吕西安.比昂科.农民运动[A].见:费正清,费惟凯(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民国 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13.
    [5]宣道华.毛泽东的政治思想[A].见:费正清,费惟凯(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89.
    [6]《中国工人》发刊词[J].中国工人,1940,2(7):1.
    [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A].见: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8]同上.
    [9]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A].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10]工人日报发刊词[N].工人日报,1949,7(15):1.
    [11]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出版《中国工人》月报的通知[J].中国工人,1950,2(2):2.
    [12]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风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50-157.
    [13]具体可参见白鲁恂的著作《中国政治的精神:一个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权威危机的心理文化研究》(HUP,1968)。本书中,他指出“中国政治文化的特色是仇恨的情感。...很少有国家的政治文化像中国那样的强调仇恨,这种情况到中共上台到了顶点。...中国共产党上台之后,更公开肯定仇恨的价值”(1968),这种说法充满冷战思维的个人价值判断不说,就“仇恨”一词而言,也具有了化约主义之嫌。
    [14]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15]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6]黄旦.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J].读书,2004,12:79-80.
    [17]刘少奇.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A].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8]E.P.汤普森(著),钱乘旦(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2,16.
    [19]罗兰.巴特(著),许蔷蔷等(译).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45.
    [20]具体可参见韩丁(著),韩惊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1]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8-147.
    [22]Judith Bult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London:Routledge,1999.
    [23]此处感谢上海倡导同志权益的著名律师周丹曾深夜电话与我的探讨,他对社会性别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我对朱迪思.巴特勒两本有些诘屈聱牙的著作《性别麻烦》以及《至关重要的身体》的理解。
    [24]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40.
    [25]毛主席,我们真幸福啊![N].工人日报,1952,9(27):3.
    [26]可参见汤森《中国政治》,2007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白鲁恂《传播与中国政治文化》(1978),载于《亚洲观察》18期第3卷。
    [27]具体可参见Lynn White Ⅲ.Workers' Politics in Shanghai[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6,36(1):107-111 以及 Lowell Dittmer.Mao and the Politics of Revolutionary Mortality[J].Asian Survey,1987,27(3):322-369,此外裴宜理在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State-Society Relations[J].The China Quarterly,1994,139(9)中也有详细的论述,尤其关于中国历史与政治的分析方法论方面,裴氏指出了社会--国家二元关系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局限性,原因在于共 产党政权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二元关系的一种倒置处理。
    [28]学哲学,用哲学,讲哲学[N].工人日报,1958,12(12):2.
    [2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0]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52.
    [31]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46-347.
    [32]马特.希尔斯(著),朱华瑄(译).迷文化[M].台北县永和市:韦伯文化国际,2005:2-43,301-323.
    [33]同上:15.
    [34]约翰.菲斯克(著),宋伟杰等(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5-44.
    [35]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7,2:31.
    [36]不能忘本[N].工人日报,1957,12(9):1.
    [37]坚决反对右倾思想--管庄“自由王国”问题的严重教训[N].工人日报,1958,1(15):1.
    [38]具体数据可参见Emerson,John Philip出版的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mainland China,1949-1958.里面对建国初前十年时间中国工业的各项指标,诸如不同性质的企业数量以及该企业里工人的数量、工资都作了详尽的统计,并对当时中国都市人口的增长作了具体的分析,这为分析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状况提供了相当好的参考材料。
    [39]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02-103.
    [40]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41]Hackett,Robert A.,Carroll,William K.Remaking Media[M].London:Routledge,2006:20.转引自: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42]卢卡奇(著),(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7.
    [43]同上:337.
    [44]于建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6:457-460.
    [45]尼古拉斯.R.拉迪.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年[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30-332.
    [46]使技术革新运动更加健康的开展起来[N].工人日报,1954,10(14):1.
    [47]同上.
    [48]技术必须为政治服务[N].工人日报,1957,10(28):1
    [49]同上.
    [50]《工人日报》在1958年开年献辞《贯彻整风,齐一步伐,向伟大的目标前进》中强调了整风运动对于个人以及工会组织的必要性: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福利与工资奖励的问题,是一个艰苦的长期的教育过程;而透过整风运动,才能把企业的民主集中制更加健全起来,要充分发扬民主,要严格的加强劳动纪律。具体可参见《工人日报》1958年1月1日社论。
    [51]盛景.越穷越革命[N].工人日报.1960,2(28):3.
    [52]马丽珍[N].工人日报,1960,1(18):2.
    [53]伟大的靠山[N].工人日报,1957,12(4):3.
    [54]坚持团结合作,亚非人民团结起来[N].工人日报,1958,1(3):1.
    [55]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7:84.
    [56]肯尼斯.利伯塔尔.“大跃进”和延安领导的分裂[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79.
    [57]王其余.“物”和“人”[N].工人日报,1959,1(6):3.
    [58]周宁.龙,你究竟是一种什么怪兽?[EB/OL].:文化研究网,2004-3-12:
    [59]同上.
    [60]Richard L.Walker.共产主义的中国:前五年[EB/OL].:南京大学“实践与文本”网站,2007-5-10:
    [61]尼古拉斯.R.拉迪.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年[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55.
    [62]同上:355.
    [63]沈集.又红又专[N].工人日报,1960,3(14):2.
    [64]发扬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N].工人日报,1961,1(6):1.
    [65]宋金凯.唐山建筑工程公司开展红色宿舍活动--政治进宿舍,人人思想红[N].工人日报,1961,1(8):3.
    [66]郑曼丽.红旗食堂[N].工人日报,1961,1(9):3.
    [67]把宿舍变成向职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杨家庄矿开展红旗宿舍活动[N].工人日报,1961,1(28):1.
    [68]在1955年《六亿蚂蚁》一书里,法国记者罗伯特.吉兰如是描述,中国是一座“蚂蚁山”,六亿民众就是“蓝蚂蚁”,因为大家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就好像从蓝墨水里洗澡出来一样。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共产主义政权下人民形象的歪曲式再现,而风靡西方,一度让“蓝蚂蚁”成为了中国人的代名词。在此特别感谢我在美国的朋友拉莫,帮我在网上搜寻到这本书,并以2美元的价格拍卖下一本二手版本,让我有机会一睹这位曾就职于法新社,历经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新闻记者,对共产主义中国的一种扭曲式解读。
    [69]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增订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8-49.
    [70]尼古拉斯.R.拉迪.重压下的中国经济:1958-1965年[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55.
    [1]方汉奇,张立华.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86.
    [2]同上:288.
    [3]尽管此时重要的传播媒介还有大字报以及样板戏和电影,但大字报的样本散佚于民间,难以获取。即便获得少数样本,仅从此窥见一斑难免流于化约主义之嫌。而本文主要关注的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内容在文革时期的转变与延续,所以从官方报纸的文本出发进行分析反倒是一种操作性极强也颇具成效的研究方法。
    [4]Lucian W.Pye.Communication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J].Asian Survey,1977,18(3).
    [5]同上:239-240.
    [6]同上:222-225,243.
    [7]同上:230.
    [8]方汉奇,张立华.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90.
    [9]Lucian W.Pye.Communication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J].Asian Survey,1977,18(3): 228-230.
    [10]赵月枝.中国传播产业与入世: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J].中国传媒报告,2005,3.
    [11]Lucian W.Pye.Communication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J].Asian Survey,1977,18(3):232.
    [12]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68.
    [13]虽然《工人日报》已经在1966年12月底停刊,但是我在复旦大学图书馆报库仍然查阅到了《工人日报》的1967年1月与3月。原来,在1967年文革初期各地夺权运动展开之后,《工人日报》也被当时革命造反派接管,1月出刊后2月1日休刊,3月9日再次复刊,但内容与版式已经与之前的《工人日报》大相径庭了。
    [14]方汉奇,张立华.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92.
    [15]感谢杨击老师针对拙文导言部分里关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的梳理所提出的意见,他指出,阿尔都塞从基督教入手论述意识形态的“召唤”功能,但基督教强调的是个体(或曰被召唤的主体)与那个所谓“大写的主体”之间关系的私人性、唯一性,这里的唯一性指的是,这种关系本身只适合人和上帝之间关系这一向度上,不能推而广之,面面俱到,或者说,只有在它的唯一性上才可以实现它的普遍性。这恰恰与阿尔都塞的意图背道而驰,阿尔都塞在文章中论述了现代性的国家(譬如法国大革命)正是在推翻原有的基督教(中世纪时期经院哲学的统治)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取而代之利用学校以及其他的规训机器将意识形态逐渐“去历史化”,从而使国民认同于国家线性历史叙事的合法性,这种认同的过程不正是意识形态召唤主体的结果吗?由此,笔者的理解是,阿尔都塞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新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只是接管与取代了基督教中上帝作为“大写的主体”对基督徒的“召唤”主体功能,前者是后者功能上的一种延续,如此这般,才能保证现代国家的建立。
    [16]于建嵘曾于2006年7月15日在北京参加了由其主讲的以“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与社会政治发展”为题的学术会议,该会议是“公民半月谈”系列讲座三周年纪念活动之一,于建嵘主讲的基本内容可在“学术批评网”上获取。
    [17]对这一经济发展情势的原因的探究,《国史纪事本末》之《文化大革命卷》(2003)提供了翔实的材料,除了恢复期时期调整外,1970至1971年的“冒进”也导致了重工业的失衡性发展。历经1972至1973年两年调整,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个过程中,工人阶级发挥了以往的作用,为国民经济形势的两度好转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同时也可参见德怀特.H.珀金斯文章《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其贯彻情况》.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81-487.
    [18]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78.
    [19]我们决心修正错误[N].工人日报,1967,3(9):2.
    [20]Lucian W.Pye.Communication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J].Asian Survey,1977,18(3):243-245.
    [21]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48-349.
    [22]谁反对毛泽东思想,我们就打倒谁!--拥护还是反对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和反革命的分水岭[N].工人日报,1966,6(8):1.
    [23]陈昌本.长无产阶级志气,灭牛鬼蛇神威风[N].工人日报,1966,6(16):1.
    [24]同上.
    [25]S.施拉姆.1949-1976年的毛泽东思想[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0:93-94.
    [26]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大闹技术革新[N].工人日报,1966,10(24):3.
    [27]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向32111英雄钻井队六位烈士学习[N].工人日报,1966,10(10):2.
    [28]誓死跟着毛主席闹革命[N].红旗,1967,1:39.
    [29]破“四旧”、立“四新”,朝阳新村传新事[N].工人日报,1966,10(30):2.
    [30]坚决把工厂办成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N].工人日报,1966,10(14):2.
    [31]夺取革命与生产的双胜利[N].红旗,1967,1:43-44.
    [32]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75.
    [33]哈里.哈丁.中国陷入危机[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3-116,118.
    [34]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73.
    [35]向尉凤英同志学习[N].工人日报,1966,10(24):2-3.
    [36]Wang Zheng.State Feminism?Gender and Socialist State formation in Maoist China[J].Feminist Studies,2005,31(3):548-551.
    [37]向尉凤英同志学习[N].工人日报,1966,10(24):3.
    [38]哈里.哈丁.中国陷入危机[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81-182.
    [39]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N].红旗,1968,2:3.
    [40]同上:3.
    [41]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N].红旗,1968,2:4.
    [42]同上:5.
    [43]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抓革命、促生产的十条规定(草案)》,《规定》指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为了促进人的思想革命化,带动生产的发展。”要求“坚持八小时工作制,遵守劳动纪律,完成生产定额”;“保证产品的质量,力求高质量”,并提出了由群众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负生产责任,但这些规划并未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的落实,许多工人已经偏向于“抓革命”而非“促生产”了,这也能解释为何在文革早期中国的经济状况持续低靡,不仅仅是造反派引发的全国政权的瘫痪,工人对生产的日渐放手也是不能旁落的因素。具体可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2中译本)、魏宏运、王金香等(编)《国史纪事本末》(2003)之第六卷《“文化大革命”时期》/刘景泉等(撰)以及李云峰(编)《二十世纪中国史》(2003)。
    [44]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A].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6):259.
    [45]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444.
    [46]Elizabeth J.Perry.Proletarian Power:Shangh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7.
    [47]Francois Gipouloux.Les Cent Fleurs a l'usine:Agitation Ouvriere et Crise du Modele Sovietique en Chine,1956-1957[M].Paris: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 Sociales,1986.
    [48]酒井直树.现代性及其批判: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问题[A].见:张京嫒(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80-385.
    [49]Francois Gipouloux.Les Cent Fleurs a l'usine:Agitation Ouvriere et Crise du Modele Sovietique en Chine,1956-1957[M].Paris: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 Sociales,1986:199-210.
    [50]Andrew G.Walder.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1949-1981[J].Modern China,1984,10(1):40-42.
    [51]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45.
    [52]同上:345-346.
    [53]陈明明.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A].见:陈明明(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一辑):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43.
    [54]刘康.中国现代性的不同选择的再反思[A].见:刘康.文化、传媒与全球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2.
    [55]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9-81,123-124.
    [56]Andrew G.Walder.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1949-1981[J].Modern China,1984,10(1):12-15.
    [57]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49.
    [58]Lynn White Ⅲ.Workers' Politics in Shanghai[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6,36(1):115.
    [59]在革命大批判的高潮中实现革命的大联合[N].红旗,1967,14:18.
    [60]同上:19.
    [61]全国革命造反派紧急行动起来,粉碎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新反扑,紧紧掌握革命和生产的领导权[N].工人日报,1967,1(14):2.
    [62]打回老家去,就地闹革命[N].工人日报,1967,1(14):1-2.
    [63]革命工人就是要夺权--记上海车站的新生[N].工人日报,1967,1(24):3.
    [64]痛击苏修混蛋们的疯狂挑衅[N].工人日报,1967,1(28):3.
    [65]刘康.中国现代性的不同选择的再反思[A].见:刘康.文化、传媒与全球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43.
    [66]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5:22-30.
    [67]Lucian W.Pye.Communication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J].Asian Survey,1977,18(3):244.
    [68]刘康.中国现代性的不同选择的再反思[A].见:刘康.文化、传媒与全球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8.
    [69]同上:46-47.
    [70]同上:45.
    [71]所谓“正式”是指《工人日报》或者《中国工人》没有进行专门的关于城市与农村人口迁徙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的新闻报道,相反在文革时期,关于上山下乡的报道在《红旗》以及《人民日报》上层出不穷了。
    [72]具体可参见 Lynn White Ⅲ.Workers' Politics in Shanghai[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6,36(1):109-110.以及Andrew G.Walder.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1949-1981[J].Modern China,1984,10(1):12-28.
    [73]马丁.金.怀特.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90-691.
    [74]张泽厚,陈玉光.试论我国人口结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A].见:马洪(主编).中国经济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82-525.
    [75]Andrew G.Walder.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1949-1981[J].Modern China,1984,10(1):16.
    [76]许多西方学者曾对《人民日报》以及《新闻联播》等党报或者政党电视新闻节目里的结构性要素进行分析,譬如领导人的排列方式,甚至具体到领导人的新闻的字数或者出镜时间长短来判断与推测某些已然改变的政治局势,具体可参见白鲁恂《传播与中国政治文化》(1977)等相关文章,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在中国其政治传与传媒之间细微却又复杂的互动关系。
    [77]马丁.金.怀特.人民共和国的城市生活[A].见: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712.以及Lynn White Ⅲ.Workers'Politics in Shanghai[J].Journl of Asian Studies,1976,36(1):111.
    [78]蒋九霄,郁惟刚.锦绣前程[N].工人日报,1963,8(29):4.
    [79]公社社员的一家[N].工人日报,1963,9(28):3.
    [80]Clark,J.Subculture,Culture and Class[A].In:Hall,S.,Jefferson,T.(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London:Hutchinson,1976:10.
    [81]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理想和前途[N].工人日报,1964,1(9):3.
    [82]同上.
    [83]同上.
    [84]胸怀朝阳 扎根山村--访国庆观礼代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蔡立坚[N].人民日报,1969,10(23):3.
    [85]活着就要拼命干 一生献给毛主席--记为抢救国家物资英勇献身的金训华同志的光辉事迹[N].人民日报,1969,12(6):2.
    [86]草原新人--记在内蒙古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尉尚文[N].人民日报,1970,8(8):5.
    [87]杨慧锦.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广[N].红旗,1972,1:82-84.
    [88]刘康.现代性不同选择与文化革命--毛泽东与阿尔都塞的理论思考[A].见:刘康.文化、传媒与全球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7.
    [89]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54-155.
    [1]安东尼.葛兰西(著),曹雷雨(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
    [2]格雷厄姆.默多克,彼得.戈尔丁.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A].见: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77.
    [3]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4]Murdock,G.,Golding,P.For a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J].Social Register,1973:172.
    [5]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8-100.
    [6]同上:101.
    [7]R.W.康奈尔(著),柳莉等(译).男性气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08-109.
    [8]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18-238.
    [9]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10]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64.
    [11]戴锦华.性别中国[M].台北:麦田出版,2006:126.
    [12]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0.
    [13]Rosaldo,R.Culture and Truth:The Remaking of Social Analysis.Boston,Mass.:Beacon Press,1989.
    [14]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7.
    [15]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9.
    [16]怎样搞好新时期的青工教育?编者按.工人日报,1981,12(7):2.
    [17]同上.
    [18]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9.
    [19]同上:112-114.
    [20]同上:181-185.
    [21]庞文清.把平凡劳动和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赵梦桃小组认真学习文件制定规划努力开创新局面[N].工人日报,1982,10(4):1.
    [22]冯树良.分工虽不同,都是主人翁[N].工人日报,1983,1(11):1.
    [23]黄作仁,吴宁君,张兆银.新一代主人翁的兴起[N].工人日报,1982,1(12):2.
    [24]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03.
    [25]杨国辅.这不意味着降低工人的地位[N].工人日报,1983,1(25):3.
    [26]赤梅.是“过头”,还是开头?[N].工人日报,1983,3(8):3;陈学武.请把眼光放远些[N].工人日报,1983,3(8):3.
    [27]“铁饭碗”、“大锅饭”非改不可[N].工人日报,1983,1(13):1.
    [28]工人阶级要勇于破旧创新--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口[N].工人日报,1983,5(1):1.
    [29]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6.
    [30]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生产的社会学[A].见: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69.
    [31]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0,106-109.
    [32]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33]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2.
    [34]具体可参见 Andrew G.Walder.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1949-1981[J].Modern China,1984,10(1);
    Lisa Rofel).Rethinking Modernity[J].Cultural Anthropology,1992,7(1):93-114;
    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03以及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5]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36.
    [36]特别感谢明明在我休息时对我的一个没有期待的问题的回答而之于我的灵感一闪。
    [37]我冒昧借用了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里的“脱节”一词,它原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脱离出来,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标志之一,因此,该书的中译本又译成“脱域”,即现代性条件下时/空关系的重组(具体可参见《现代性的后果》2000中译本)。但本文使用“脱节”更加侧重的是现代性项目重心的转化与偏移,这种偏移要求意识形态在前后一致的前提下保证新的历史叙事的合法性地位,因此,将老工人代群的记忆、行为中已经难以与当前国家叙事不能保持同构性的部分从现代性的情境中小心的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就是我所使用的“脱节”之意。
    [38]于宪章.贫乏的文化知识拖住了我前进的后腿[N].工人日报,1978,12(16):2.
    [39]《工人日报》开辟类似的专栏,经过编辑与筛选后刊登青年工人的来信,所以类似于口述史的言说方式,访问者的缺席却恰恰证实了一个最大的访问者的在场,即新的现代性方案之于青年工人的一种心理“召唤”。有意思的是,十七年时期的“翻身”故事有很大程度也同样来自于工人的口述记忆,但他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只能采取自己口述找人代替记录的方式,与此时青年工人大多是文革中就已经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的文化水平有些许的差异了。
    [40]于宪章.贫乏的文化知识拖住了我前进的后腿[N].工人日报,1978,12(16):2.
    [41]“梦桃精神”开新花--介绍纺织战线先进集体赵梦桃小组[N].工人日报,1984,5(5):3.
    [42]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10-111.
    [43]刘国生,刘俊生.敢于冒尖的人[N].工人日报,1980,4(19):3.
    [44]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45]同上:12.
    [46]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47]Wang Zheng.State Feminism?Gender and Socialist State formation in Maoist China[J].Feminist Studies,2005,31(3):519-551.
    [48]安东尼.吉登斯(著),汪民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2.
    [49]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 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14.
    [50]约翰.迈克因斯(著),黄菡等(译).男性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15.
    [51]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17,221,246-248.
    [52]女工陈燕飞不顾身孕下河救人[N].工人日报,1982,5(8):1.
    [53]女工朱晶停薪留职,办起“小天鹅幼儿班”[N].1984,5(27):3.
    [54]葛洲坝女中三杰[N].工人日报,1984,3(7):1.
    [55]从女工到航天技术专家--记新型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王之任[N].工人日报,1986,3(8):1.
    [56]改革中的巾帼英雄[N].工人日报,1987,3(5):2.
    [57]继母[N].工人日报,1984,10(9):4.
    [58]Sonya Michel,Seth Koven.Womanly Duties:Maternalist Politics and the Origins of Welfare States in 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1880-1920[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0,95(10):1090.
    [59]张星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母性主义思潮及其社会影响探析[J].浙江学刊,2003,3:115-118.
    [60]Michel de Certeau.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61]张星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母性主义思潮及其社会影响探析[J].浙江学刊,2003,3:117.
    [62]Sonya Michel,Seth Koven.Womanly Duties:Maternalist Politics and the Origins of Welfare States in 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1880-1920[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0,95(10):1093.
    [63]张星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母性主义思潮及其社会影响探析[J].浙江学刊,2003,3:119.
    [64]盖尔.鲁宾.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A].见:李银河(编).酷儿理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15-87.
    [65]Chodorow Nancy.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66]安东尼.吉登斯(著),汪民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
    [67]一只手的女工人开拖拉机[N].工人日报,1958,12(5):3.
    [68]不识字的妇女称为了科学人员[N].工人日报,1958,12(10):3.
    [69]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38-248.
    [70]一件新婚纪念品[N].工人日报,1982,1(21):4.
    [71]张星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母性主义思潮及其社会影响探析[J].浙江学刊,2003,3:116.
    [72]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73]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4-26.
    [74]城市美容师的爱情[N].工人日报,1983,1(11):4.
    [75]在大街上相遇以后[N].工人日报,1985,10(3):4.
    [76]矿工女儿爱矿工[N].工人日报,1983,10(31):3.
    [77]安东尼.吉登斯(著),汪民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6-84.
    [78]Radway,J.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M].London:Verso,1987.
    [79]Jeff Lewis(著),邱志勇等(译).文化研究的基础[M].台北县永和市: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381.
    [80]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
    [81]Radway,J.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M].London:Verso,1987:83.
    [82]安东尼.吉登斯(著),汪民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0.
    [83]同上:61-62.
    [84]Radway,J.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M].London:Verso,1987:90-121.
    [85]约翰.B.汤普森(著),高銛(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86]安东尼.吉登斯(著),汪民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50-258.
    [87]同上:51-52.
    [88]同上:57-58.
    [89]Jeff Lewis(著),邱志勇等(译).文化研究的基础[M].台北县永和市: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380.
    [90]安东尼.吉登斯(著),汪民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81.
    [91]同上:82.
    [92]Jeff Lewis(著),邱志勇等(译).文化研究的基础[M].台北县永和市: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381.
    [93]约翰.B.汤普森(著),高銛(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37.
    [94]吕新雨.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A].见: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92-298.
    [95]Nancy Fraser.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J].Social Text,1990,25/26:75.
    [1]杜赞奇(著),王宪明(译).退族护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63-64,70.
    [2]同上:55.
    [3]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3-114.
    [4]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9-30.
    [5]吕新雨.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J].读书,2004,1.
    [6]杜赞奇(著),王宪明(译).退族护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
    [7]贺萧(著),韩敏中等(译).危险的愉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
    [8]吕新雨.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M].2007未发表中文版.节选版见:吕新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J].读书,2006,5:12-23.
    [9]同上.
    [10]同上.
    [11]同上.
    [12]对此,吕新雨在其文章《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文中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九十年代初期,铁西区部分国营企业开始出现亏损,到1999年末大部分工厂陆续停产。2002年中共十六大开始重视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希望通过推进市场化改制,使东北的国有企业实现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但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本,中央政府却不再或无力承担,这意味着国家把这种“振兴”其实建立在对外资的期望和依赖上。在这个国家决策的背后是中国目前总体工业装备已经形成进口依赖,社会固定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已经依赖进口,东北的石油、煤等矿物资源严重枯竭,仅辽宁的失业工人就已经达到了250万,工潮此起彼伏。就业成为这个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中最痛的问题,它关联着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人阶级及其命运”(2004)。
    [13]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247.
    [14]吕新雨.当代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运动[A].见: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96-297.
    [15]Nancy Fraser.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J].Social Text,1990,25/26:74-77.
    [16]同上:76-77.
    [17]“商议式实践”来自于“商议式民主”一词,deliberative从罗尔斯《正义论》中发展而来,它强调了一种社会合作,即拥有不同甚至对立的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的观念的人们如何和平共处实现公平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了协商与相互尊重(mutual respect)两个方面。它并非一种与代议制或者直接民主并列的一种形式,前者包括在代议制之内,它所追求的是各种支持严肃而持续的道德论证的平等交换意见的代议制模式。具体参见John S.Dryzek,王大林等文章《不同领域的商议民主》(《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8]Nancy Fraser.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J].Social Text,1990,25/26:75-76.
    [19]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236.
    [20]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21]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236.
    [22]Nancy Fraser.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J].Social Text,1990,25/26:67.
    [23]同上:67.
    [24]James Curran,Nick Couldry.The Paradox of Media Power[A].In:James Curran,Nick Couldry(eds).Contesting Media Power:Alternative Media in A Networked World[M].New York: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3:3.
    [25]同上:4-5.
    [26]同上:7.
    [27]Chris Atton.Alternative Media[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8-9.
    [28]同上:9.
    [29]Nancy Fraser.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J].Social Text,1990,25/26:56,58,77.
    [30]文化多样性(multiculturalism)与自由多元主义(liberal pluralism)是值得区别的两个概念。在Jeff Lewis(2006)看来,后者是作为美国的一种文化与社会规范而运作。根据文化多样性的理论,自由多元主义是一种虚假和谐的形式,事实上,它将移民群体的多样性与尊严归纳在“同化”的文化精神之下。这样的区分我们才能理解弗雷泽关于“公共领域的排他性与同化效应暴露自由多元主义的局限性”的论断,而文化多样性强调将个人与群体从同质化与集体认同的极端中解放出来,产生一个对于文化差异更为开放与尊重他人的接受性(具体可参见《文化研究的基础》,Jeff Lewis著,2006中【台】译本)。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的核心“差异”旨在打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里被普世化的话语同质化现状,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形成了一个围绕在“多元整体”概念上的文化集合体。
    [31]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32]吕新雨.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M].2007未发表中文版.节选版见:吕新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J].读书,2006,5:12-23.
    [33]同上.
    [34]Williams,R.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n Marxist Cultural Theory[J].New Left Review 1973,82.
    [35]吉姆.麦克盖根(著),桂万先(译).文化民粹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
    [36]同上:27.
    [37]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236.
    [38]同上:237.
    [39]具体可参见Yuezhi Zhao.Who Wants Democracy and Does It Deliver Food?--Communication and Power in a Globally Integrated China[A].In:Robert A.Hackett,Yuezhi Zha(eds).Democratizing Global Media:One World,Many Struggles[M].New York: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crs,Inc,2005:57-81;
    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以及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40]赵月枝.中国的媒介、市场与民主[M].Chicago and 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181-182.转引自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41]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237.
    [42]于建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6:453-460.
    [43]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44]同上:242.
    [45]同上:242.
    [46]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47]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7,2:8-23.
    [48]同上:23-29.
    [49]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J].天涯,2006,1:70.
    [50]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246.
    [51]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7,2:12.
    [52]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237.
    [53]同上:238.
    [54]戴锦华.性别中国[M].台北:麦田出版,2006:128.
    [55]同上:130.
    [1]安东尼.葛兰西(著),曹雷雨(译).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安东尼.吉登斯(著),汪民安(译).亲密关系的变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本尼迪克·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像的共同体[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彼得斯(著),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5]陈明明(编).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一辑):革命后社会的政治与现代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6]戴锦华.性别中国[M].台北:麦田出版,2006
    [7]道格拉斯.凯尔纳(著),史安斌(译).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杜赞奇(著),王宪明(译).退族护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9]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恩格斯(著).英国工人阶级状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E.P.汤普森(著),钱乘旦(译).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2]方汉奇,张立华.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3]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4]费正清,R.麦克法夸尔(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革命中国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5]费正清,费惟凯(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6]盖尔.鲁宾.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A].见:李银河(编). 酷儿理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15-87
    [17]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8]黄旦.党组织办报与“手工业"工作方式--“全党办报”的历史学诠释[J].新闻大学,2004(秋)
    [19]黄旦.手拉手还是心连心:什么是交流?[J].读书,2004,12:79-80
    [20]韩丁(著),韩倞等(译).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1]Jeff Lewis(著),邱志勇等(译).文化研究的基础[M].台北县永和市: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6
    [22]卡尔.博兰尼(著),黄树民等(译).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
    [23]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4]梁漱溟.中国建设之路[A].见: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25]刘少奇.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6]刘康.文化、传媒与全球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7]吕新雨.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8]吕新雨.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J].读书,2004,1.
    [29]吕新雨.新纪录运动的力与痛[J].读书,2006,5:12-23
    [30]吕新雨.当代中国的新纪录运动[M].2007未发表中文版
    [31]吕新雨.乡村建设、民族国家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纲要[M].2007未发表中文版
    [32]卢卡奇(著),(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3]罗兰.巴特(著),许蔷蔷等(译).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4]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5]罗芙芸(著),向磊(译).卫生的现代性[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6]贺萧(著),韩敏中等(译).危险的愉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7]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8]马洪(主编).中国经济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9]马特.希尔斯(著),朱华瑄(译).迷文化[M].台北县永和市:韦伯文化国际,2005:2-43
    [4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1]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等(译).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2]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43]米歇尔.福柯(著),佘碧平(译).性经验史(增订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8-49
    [44]诺曼.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5]裴宜理(著),刘平(译).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46]齐格蒙.鲍曼(著),杨渝东等(译).现代性与大屠杀[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2004
    [47]Richard L.Walker.共产主义的中国:前五年[EB/OL].:南京大学“实践与文本”网站,2007-5-10
    [48]R.w.康奈尔(著),柳莉等(译).男性气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9]S.N.艾森斯塔特(著),旷新年(译).反思现代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0]史书美(著),何恬(译).摩登的诱惑: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写作(1917-1937)[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1]吉姆.麦克盖根(著),桂万先(译).文化民粹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2]托德·吉特林(著),张锐(译).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53]王斑.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4]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5
    [55]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江苏通裕集团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J].天涯,2006,1
    [56]汪晖,许燕.“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汪晖教授访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4
    [57]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J].开放时代,2007,2
    [58]文森特.莫斯可(著),胡正荣(译).传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9]许纪霖(编).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60]杨丽萍.试论建国初期上海市民的翻身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哲版,2006,2
    [61]于建嵘.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M].香港:明镜出版社,2006
    [62]约翰.菲斯克(著),宋伟杰等(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3]约翰.迈克因斯(著),黄菡等(译).男性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4]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5]约翰.B.汤普森(著),高銛(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6]赵月枝.中国传播产业与入世: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J].中国传媒报告,2005,3
    [67]赵月枝.全球视野中传播与权力的运作: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M].2006未发表中文版
    [68]张锦华.传播批判理论[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69]张京媛(编).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0]张星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母性主义思潮及其社会影响探析[J].浙江学刊,2003,3
    [71]詹姆斯·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2]詹姆斯.库兰(著),刘昌德等(译).有权无责:英国的报纸与广电媒体[M].台北:国立编译馆,2001
    [73]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编),杨击(译).大众媒介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74]詹姆斯.R.汤森(著),顾速等(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 集团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5]周宁.龙,你究竟是一种什么怪兽?[EB/OL].:文化研究网,2004-3-12
    [76]Andrew G.Walder.The Remaking of 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1949-1981[J].Modern China,1984,10(1)
    [77]BaumanZ.Communism-A Postmortem[A].In:Intimations of Postmodernity[M].London:Routledge,1992
    [78]Charles Taylor.Two Theories of Modernity[J].Public Culture.1999,11(1)
    [79]Chodorow Nancy.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
    [80]Chris Atton.Alternative Media[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2:8-9
    [81]Chris Berry.China on Screen:Cinema and Na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6
    [82]Elizabeth J.Perry.Shanghai's Strike in 1957[J].The China Quarterly,1994,137(3):1-27
    [83]Elizabeth J.Perry.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es:State-Society Relations[J].The China Quarterly,1994,139(9).
    [84]Elizabeth J.Perry.Proletarian Power:Shanghai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7
    [85]Francois Gipouloux.Les Cent Fleurs a l'usine:Agitation Ouvriere et Crise du Modele Sovietique en Chine,1956-1957[M].Paris:Ee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 Soeiales,1986
    [86]Hall,S.,Jefferson,T.(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London:Hutchinson,1976
    [87]Hall Stuart.Rethinking the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Metaphor[A].In:Bloomfield,J.et al(eds.).Papers on Class,Hegemony and Party[M].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
    [88]Nicoa Poulantaz:State,Power,Socialism[J].New Left Review,119
    [89]Ibrahim Kaya.Modernity,Openness,Interpretation:A Perspective on Mutiple Modernities[J].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004,43(1)
    [90]James Curran,Niek Couldry(eds).Contesting Media Power:Alternative Media in A Networked World[M].New York: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3:3
    [91]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London:Routledge,1999
    [92]Kolb,D.The Critique of Pure Modernity.Hegel,Heidegger and After[M].Chicago IL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3]Louis Althusser.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A].In: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M].New York and London:Monthly Review Press,197
    [94]Lowell Dittmer.Mao and the Politics of Revolutionary Mortality[J].Asian Survey,1987,27(3)
    [95]Lucian W.Pye.Communications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J].Asian Survey,1977,18(3)
    [96]Lynn White Ⅲ.Workers' Politics in Shanghai[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76,36(1)
    [97]Mayfair Mei-Hui Yang.The Modernity of Power in the Chinese Socialist Order[J].Cutural Anthropology.1988,3(4)
    [98]Michel de Certeau.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99]Michel Foucault.The Birth of Biopolitics[A].In:Paul Rabinow,Nikolas Rose(ed).The Essential Foucault[M].New York:The New Press,2003:202-207Raymond L.M.
    [100]Murdock,G,Golding,P.For a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J].Social Register,1973
    [101]Murdock,Nicholas.Communic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Modernity[J].Media,Culture and society.1993,15
    [102]Nancy Fraser.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rnocracy[J].Social Text,1990,25/26
    [103]Peter Beilharz.Modernity and Communism:Zygmunt Bauman and the Other Totalitarianism[J].Thesis Eleven.2002
    [104]Radway,J.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M].London:Verso,1987
    [105]Raymond L.M.Lee.Reinventing Modernity:Reflexive Modernization vs Liquid modernity vs Mutiple Moderni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Theory,2006,9(3)
    [106]Robert A.Hackett,Yuezhi Zha(eds).Democratizing Global Media:One World,Many Struggles[M].New York: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5
    [107]Rosaldo,R.Culture and Truth:The Remaking of Social Analysis.Boston,Mass.:Beacon Press,1989
    [108]Sonya Michel,Seth Koven.Womanly Duties:Maternalist Politics and the Origins of Welfare States in France,Germany,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1880-1920[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0,95(10)
    [109]Wang Zheng.State Feminism?Gender and Socialist State formation in Maoist China[J].Feminist Studies,2005,31(3)
    [110]Williams,R.Base and Superstructure in Marxist Cultural Theory[J].New Left Review 1973,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