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江苏民众教育馆研究(1928-193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众教育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政府建立并主导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它与学校教育有别,是在城乡广泛设立的、面向社会民众、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和“综合机关”。1928年,江苏首先建立民众教育馆,随后逐渐由城市扩展至乡村,对基层民众进行比较全面的现代化改造。1937年抗战爆发后,江苏民众教育馆或停闭或迁移,受战争的影响,事业基本停顿。
     在1928~1937年的十年间,江苏民众教育馆先后致力于改良民众文化、改善民众生计、塑造公民观念的社会改造活动。江苏民众教育馆建立之初,对基层社会的现代化改造,主要着眼于举办识字教育;到了20世纪30年代初,鉴于民众生计的凋敝,事业的重心转移至生计指导方面;1935年以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江苏民众教育馆对基层社会的改造以塑造公民观念为中心。整体而言,江苏民众教育馆改良民众文化具有基础性和教育性的特点,改善民众生计具有应急性和指导性的特点,塑造公民观念具有草根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总体上看,社会改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如此,江苏民众教育馆模式,还曾作为“范例”被推向全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作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方改造模式,在政府基层力量捉襟见肘的环境下,曾被政府赋予在基层社会的“权威”角色,这样的角色便利了它自上而下强势推动现代化改造,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改善民众的生存状态、追求基层社会自治、传播现代文明理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学术界一般认为,抗战之前,政府的权力所能达到的边界止于县级,县以下的控制只能通过民间力量间接实现,然而江苏民众教育馆模式表明,民众教育馆以其“权威”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政府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缺位”。
     当然,由于政治环境、国民素质以及民众教育馆自身存在的缺陷等因素,江苏民众教育馆的社会改造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制约,影响其绩效。而且,这种官方色彩的改造模式,用“制度变迁”理论观察,其兴其衰,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的态度。再者,这种改造模式是以现存政治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为前提的,属于改良主义的模式,其对基层社会的现代化改造,必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不过,它虽然最终因政府不断地高度集权所导致的现代化终结而破产,但是这并不能抹杀它对江苏乃至全国现代化改造探索的历史性贡献。
The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which was created and led by the government was a kind of social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It was different from school education.The Public Education Museum,known as the “central organ” and “comprehensive organ”, was widelyestablished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to implement the social education, facing to the public. In1928,Jiangsu firstly established the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and then gradually extended to rural areasfrom cities, giving the grass-roots more all-round modernized transformation. After the outbreak ofAnti-Japanese War in1937, the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which was affected by the war wasclosed or migrated, so the business was basically stopped.
     In the decade from1928to1937, the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committed to socialtransformation activity to improve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nd also to shape thecivic concep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themodernized transformation for grass-roots was focused on the literacy education. In the early1930s,because of the de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s, the emphasis was transferred to the guidance oflivelihood. After1935, with the deepening of modernization and national crisis, the modernizedtransformation was focused on shaping the civic concept. Overall, for the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Museu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roving the popular culture were foundational and educational. Thecharacteristics of improv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ere of emergency and directive. The characteristicsof shaping the civic concept were grass-root and social. Generally speaking,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activities have achieved certain effects. Moreover, the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pattern wasspread to the whole country as a “paradigm”, making a great social impact. The Public EducationMuseum, as the longest one of the official transformation models implemented during the NanjingNational Government period, was empowered with the “authority” role in the grass-root society whilethe grass-root power was very weak for the government. This role was convenience for it to promotemodernization strongly from the higher levels to the grass roots. At the same time, it played a positiverole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ople’s culture and living condition, on the pursuit of the grass-rootsocial self-governance and on spreading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concept. In addition, the academiccircle generally believe that, before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boundary of the government’s powercould reach ended at the county level, the control under the county level could be achieved onlyindirectly through the non-government forces. However, the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patternindicated that to a certain extent it made up for the “absence”of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for grass-root society with its“authority”role.
     Of course, due to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national quality and the defects of the PublicEducation Museum,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Jiangsu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inevitably hasbeen restricted, which affected its performance. Furthermore, observed with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theory”, the official color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success or failure depended on the government’sattitude to a great extent. Moreover, the transform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xistingpolitical economic system, belongs to the improvement social pattern. Also its modernizedtransformation to the grass-root society inevitably had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However, although itfinally bankrupted due to the end of modernization caused by the high centralization of state power, itcouldn’t obliterate what the Public Education Museum has contributed to Jiangsu and even the wholecountry in exploring the modernization.
引文
①林宗礼:《民众教育馆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页。1933年2月,教育部召集民教专家会议议决,在普遍设民众教育馆的省份,以馆为社会教育施行中心;在尚未设馆的省份,以民众学校为施行中心。顾良杰:《民教专家会议之经过及其结果》,《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6期,1933年2月,第1101页(卷页)。
    ②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139~140、70页。
    ③不过,私立民众教育馆为数甚少。以江苏而言,据1931~1932年度官方的统计,仅有1所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二十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南京大陆印书馆1934年刊印,第52页;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二十一年度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南京大陆印书馆1935年刊印,第66页),此馆即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该馆由钮永建于1929年11月在上海县俞塘乡创办,次年5月正式开馆,中央党部及江苏省教育厅虽有经费贴补,然经常费主要由创办人捐助(《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概况》,见《社教通讯》第1卷第4期,1935年5月,第1~2页)。1933年夏,俞塘民众教育馆改为省立(《昨省府议决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改归省办》,《新江苏报》1933年6月28日,第5版)。此后,未见江苏有私立民众教育馆。
    ④彭大铨:《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1~3,9页。
    ⑤杨佩文:《民众教育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9页。
    ①《对于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29年3月),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636页。
    ②陈礼江:《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79页。
    ③中华图书馆协会编:《全国图书馆及民众教育馆调查表》,1935年版,封三。另据官方统计,十七年度(1928年8月至1929年7月),江苏民众教育馆有84所,位居各省第一,占全国总数的1/2以上(教育部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8、37页);至1936年度,江苏民众教育馆353所,占全国总数的1/4以上,数量仍遥遥领先(彭大铨:《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页)。
    ④董渭川:《县民教馆任务之考虑》(1935年),董乃强编:《董渭川教育文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
    93页。
    ⑤渊:《听陈果夫先生谈民众教育》,《民教通讯》第11期,1944年11月1日,第2页。
    ①杨汝熊:《本馆的大概情形》,《新民之路》第5、6期合刊,1933年5月25日,第2页。
    ②詹栋樑:《社会教育理论》,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版,第1~3页。
    ③蒋维乔:《清末民初教育史料(续)》,《光华》第5卷第2期,1936年11月,第9页。
    ④《教育部行政纪要》(1912年4月至1915年12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0辑(97),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页。
    ⑤吴学信:《社会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页。
    ⑥吴学信:《社会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陈序”,第1、3页。
    ①林宗礼:《俞庆棠先生》,《浙江省民众教育辅导半月刊》第3卷第1期,1936年10月16日,第41页。
    ②1926年3月,广东国民政府设教育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指导教育的行政机关。1927年6月,随国民政府迁至南京。是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学术教育行政机构,教育行政委员会裁并。1928年10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改大学院为教育部。
    ③《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二)》,《申报》1927年7月5日,第3张第10版;
    ④《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区通俗教育馆开幕典礼》,《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6期,1927年8月29日,第
    23页。
    ⑤陈升侨:《民众教育与社会教育》,《民教研究通讯》第11期,1935年11月,第2~3页;汤茂如:《民众教育概论纲目》,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9年版,第3页。
    ⑥瞿葆奎主编:《孟宪承文集》卷四(民众教育·民众教育辞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页。
    ①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3页。
    ②高践四:《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民众教育》,庄俞、贺圣鼐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71~172页。
    ③马宗荣:《从社会教育说到民众教育》,《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期,1933年9月,第72~74页;陈礼江:《社会教育的意义及其事业》,《教与学》第3卷第1期,1937年7月,第14~16页;赵冕:《我所认识的民众教育》,《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5期,1932年1月,第830页(卷页)。
    ④杨佩文:《民众教育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页。
    ⑤甘豫源:《民众教育》,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10~11页。
    ⑥俞庆棠:《民众教育的研究》(1934年),茅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
    124页。
    ⑦清末民初的通俗教育,如清末推行的简易识字学塾、宣讲所以及各类半日学堂、传习所等;民初设立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以及通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露天学校、阅报所等。
    ①高践四:《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1~32页。
    ②《学务纲要》(1904年),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
    98页。
    ③高践四:《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民众教育》,庄俞、贺圣鼐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63页。
    ④《学部奏陈本部官制折》,《东方杂志》第3年第7期,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1906年8月14日),第
    160页。
    ⑤《学部奏陈各省学务官制权限等事宜折》,《东方杂志》第3年第7期,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1906年8月14日),第166页。按,光绪三十四年八月(1910年8月),清廷将各省学务公所六课改称六科。
    ⑥《苏抚瑞奏开办简易识字学塾片》,《教育杂志》第1年第10期,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五日(1909年11月7日),第37页。
    ⑦《学部奏遵拟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折》,《教育杂志》第2年第1期,宣统二年正月初十日(1910年2月19日),“教育法令”,第9~11页。
    ⑧庄泽宣、徐锡龄:《民众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1~32页。
    ⑨徐芳田:《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6期,1931年5月,第9页。
    ①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93~94页。
    ②甘豫源:《民众教育》,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56页。
    ③《通俗教育研究会》,《教育杂志》第4卷第3号,1912年,“大事记”,第22页。
    ④伍受真:《博纯先生传记》,《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7期,1931年7月,第6、9~10页(文页)。
    ⑤《章太炎等发起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5月),李桂林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页。
    ⑥《陈宝泉祝椿年等组织成立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1912年11月),李桂林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页。
    ⑦杨佩文:《民众教育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1页。
    ⑧徐锡龄:《中国民众教育发展之经过》,《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6期,1932年2月,第1092~1093页(卷页)。按,关于巡回演讲团,原文缺合计数字,笔者据文中附表逐省统计得出943团;关于简易识字学校,原文合计为3067校,现据表格逐省统计后改为4587校。又,俞庆棠将巡回演讲团的合计数字记为942团,简易识字学校为3067校,似误录,见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63页。
    ①傅葆琛:《民众教育的真义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续)》,《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9号,1930年4月,第3页(文页)。
    ②杨佩文:《民众教育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页。
    ③晏阳初:《平民学校教材问题》(1927年),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98页。
    ④傅葆琛:《华工教育的追忆》(1931年),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16页。
    ⑤平民教育运动之前,我国许多知识分子即提出“平民主义的教育”,如陈独秀提出“惟民主义”的教育方针,李大钊强调劳工的教育权利,蒋梦麟提过“平民主义之教育”等。不过,“平民主义”是一种教育思潮,而“平民教育”则是有规划、有组织的运动(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602页)。在平民教育运动中,除晏阳初等组建的“平教会”外,著名的还有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1919~1925)和北京高师平民教育社(1919~1924)。前者宗旨是“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主要特点是借助露天讲演等进行平民教育的宣传;后者宗旨是“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主要是利用刊物进行理论宣传(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8页)。总之,这些平民教育,与晏阳初及“平教会”推行的平民教育有很大不同。本文所指的是晏阳初及“平教会”所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
    ⑥汤茂如:《平民教育运动的经过》,《教育杂志》第19卷第9号,1927年9月20日,第5页(文页)。
    ①不过,“平教会”亦设有乡村部,晏阳初、傅葆琛等都逐渐认识到乡村平民教育的重要性。1924年,晏阳初和傅葆琛前往保定,提倡乡村平民教育,提倡约半年,创设的平民学校已散布于12县境,招生6000余人。在保定工作不久,晏、傅又到宛平县,以该县“清河集”为实验区。傅还应获鹿县知县及官绅之邀,前往获鹿主持讲习。两人曾步行走过保定、宛平许多乡村。1925年,“平教会”创刊《农民旬刊》,供各地乡村平民学校读完《千字课》的人阅读(吴相湘:《晏阳初传》,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61~62页)。傅葆琛晚年回忆说,1925~1926年,他在“平教会”编《农民识字课本》及《农民报》,1926~1927年曾两度赴保定各县考察,随行带去几百部《农民识字课本》,受到欢迎(傅葆琛:《我与平教会》,《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420页)。当然,这一时期“平教会”的工作重心仍在城市。
    ②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真义》(1927年),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
    113、112页。
    ③傅葆琛:《民众教育的真义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续)》,《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9号,1930年4月,第1页(文页)。
    ①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第1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
    132页。
    ②《训政时期民众训练方案》(1930年),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796页。
    ③甘豫源:《民众教育》,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68~70页。
    ④关于“平民教育时期”起止年份,说法不一。汤茂如认为,1918~1922年为平民教育的胚胎时代,1922~1925年为提倡时代,1925年后为研究实验时代(汤茂如:《民众教育运动史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8年版,第4、14、35页);马宗荣认为,1922~1927年为平民教育中心时代(马宗荣:《社会教育纲要》,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40页);庄泽宣、徐锡龄认为,1918~1926年为平民教育时期(庄泽宣、徐锡龄:《民众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3页)。此依1918~1926年说。因为,1918年晏阳初等已在法国开展劳工教育,实为平民教育之先声;而1927年北伐胜利以后,此项运动基本归于停顿。
    ⑤俞庆棠:《〈中央大学区扩充教育概况〉序》(1929年),茅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①《关于大学区之存废及建设委员会之归并问题案》(1929年),《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第1分册,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无出版日期,第326页。
    ②《江苏省最近教育概况》,江苏省教育厅1930年编印,“教育行政概况”,第4页。
    ③《扩充教育讨论会演辞纪要·俞部长庆棠演辞》,《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25期,1928年1月9日,第26页。
    ④赵如珩:《江苏省鉴》第3册,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教育”,第64页。
    ①齐思和:《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109页。
    ②[英]约翰·托什:《史学导论》(吴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①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
    ②林宗礼:《民众教育馆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③彭大铨:《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1年渝初版,1947年沪1版。
    ④沈吕默:《民众教育馆》,中华书局1948年版。
    ⑤彭大铨:《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7年版,“编辑凡例”,第1页。
    ⑥彭大铨:《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7年版,“陈礼江序”,第1页。
    ⑦在彭大铨《民众教育馆》出版之后的稍晚时候,教育部编纂、行政院出版、青年书店发行《社会教育人员手册
    (一)民众教育馆》(1941年10月),这本书名称“手册”的著作,其篇幅略小于彭书,虽未标注具体执笔者名姓,然观其纲目内容,与彭书极其相像,似为彭书改写而成的出版物。
    ①林宗礼:《民众教育馆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李序”,第1页。
    ②林宗礼:《民众教育馆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庄序”,第1页。
    ③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
    ④陈礼江:《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⑤孟宪承:《民众教育》,世界书局1933年版。
    ⑥庄泽宣、徐锡龄:《民众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
    ⑦许公鉴:《民众教育实施法》,大东书局1934年版。
    ⑧杨佩文:《民众教育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⑨顾岳中:《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⑩陈礼江:《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序”,第1页。
    11庄泽宣、徐锡龄:《民众教育通论》,中华书局1936年版,“序”,第3页。
    ①许公鉴:《民众教育实施法》,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自序”,第1页。
    ②该书原为作者于2008年完成的博士后报告,2012年2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③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刘正伟:《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⑤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⑥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⑦陈乃林、周新国主编:《江苏教育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⑧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⑨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①张蓉:《中国现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②谷小水:《1927~1937年中国民众教育研究——以江苏为中心》,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4~5、153~154页。
    ③李冬梅:《抗战前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事业活动述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④周慧梅:《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变迁的制度分析》,《教育学报》2008年第2期。
    ⑤周慧梅:《关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馆研究的思考》,《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⑥毛文君、赵可:《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实施效果有限的原因探析:以民众教育馆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⑦毛文君:《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发展及活动述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毛文君:《社会教育的兴起与城市文化的变迁:以成都市民众教育馆为中心的考察》,《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⑧李建兴:《社会教育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李建兴:《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
    ①戸部健:《民衆教育館による「社会教育」の変容過程——1920年代後半から1940年代天津の事例を中心に》,《近きに在りて》第50卷,2006年。
    ②新保敦子:《中国における民衆教育に関する一考察——兪慶棠と江蘇省立教育学院をめぐって》,《早稲田教育評論》第15卷,2001年。
    ③大约在1934年,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周佛海曾兴奋地说,比之1930年、1931年度,江苏各县民众教育馆、农民教育馆“均有显著的增加”,“这两年来,很有进展”。周佛海:《江苏教育之过去与未来》,《苏声月刊》第2卷第1期,1935年,第64~65页。
    ④江苏省教育厅编:《江苏省最近教育概况》,江苏省教育厅1930年刊印,“社会教育”,第8页。
    ⑤不过,有研究认为,民教馆多趋向于城市而轻视农村,位于乡镇的民教馆数目寥寥(周慧梅:《近代民众教育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8~93页)。这个结论似欠妥。或许,有一些省份的城市民教馆数量多于乡镇民教馆,但并不尽然。据《江苏省各县市民众教育馆一览表》(可能统计于1932年至1933年10月前),全省有县立民教馆(含农民教育馆、工人教育馆)共220所,其中标明位于“某某镇”的27所,可以判断设在乡镇的21所,名称为“农教馆”的87所(有4所设在城里),不详9所。如果将不详的9所除外,那么,设于乡镇或以农民为主要施教对象的135所,而城市民教馆为76所;如若再算上1934年前成立的省立民教馆,则城市民教馆为80所(包括省立南京民教馆、省立镇江民教馆、省立徐州民教馆、省立清江民教馆4所),乡镇民教馆为137所(包括省立俞塘民教馆、省立汤山农教馆),乡镇民教馆的数量占总数的65%,比城市民教馆略多(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社会教育概况”,第713~717页)。
    ①朱考金:《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版。
    ②[美]孔斐力:《地方政府的发展》,[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页。
    ③王奇生:《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三○年代的中国》上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180页。
    ④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
    361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致力于地方政权的现代化、正规化,力图使基层社会与政府之间保持明确的隶属关系。1934年,政府将民初的自治机构乡镇定为一级行政单位,规定它直接受县政府的指挥监督;将“区”定位为县市政权的分支机构,一切进行事业均须受县市长的指挥监督(内政部:《改进地方自治原则》和《各省县市地方自治改进办法大纲》,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6、198页)。然而,这是就行政系统而言的,肩负意识形态宣教重任、对民众进行思想训练的党务系统则日趋弱化。
    ⑤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村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2—1945)》,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9、474~475、
    479~481页。此外,旅美学者李怀印以获鹿为研究对象,探讨华北村治问题时指出,1928年后,国民党确实放弃了传统的乡村控制模式,努力去削弱士绅精英在地方政治中的作用。[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12页。
    ⑥[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51、
    180页。
    ⑦对江苏民教馆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知识分子,如俞庆棠、高践四等人,大多有留学美国的教育背景。
    ①周慧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②参见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页。
    ①《训政纲领》,《中央党务月刊》第3期,1928年10月,第1页。
    ②刘觉民:《四权训练与民众》,《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3号,1929年10月,第2页(文页)。
    ③赵冕:《训政时期民众教育方针之商榷》,《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2号,1929年6月,第5、3页。
    ④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1928年5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3辑(429),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385页。
    ⑤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年,第7~8页。另据刘志伟研究,清末以后,广东番禹县本善乡(沙湾社区),曾有家族开办过民教馆、医院、贫儿院、工艺传习所等福利机构,但具体时间未明确交代。刘志伟:《边缘的中心》,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
    42页。
    ⑥沈吕默:《民众教育馆》,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页。
    ⑦虽然1927年夏秋以后,在政府主导下,民众教育家就开始推行“民众教育”,但是直至1929年夏,使用较多以及比较正式的称呼则是“扩充教育”。1929年8月以后,“扩充教育”之称逐步退出,随之,“民众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称谓,为官方所认可。见《教部令扩教改名社教》,《申报》1929年8月28日,第5张第17版;《教部促进民众教育》,《申报》1930年1月12日,第3张第12版。
    ①《全国教育会议第三日》,《申报》1930年4月18日,第3张第11版。
    ②《十九年度各县社会教育设施注意要项》,《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3期,1930年6月25日,“特别要件”,第
    1页。1935年,江苏省教育厅下令,除了实验农民教育馆及有特殊性质的实验区外,全省农民教育馆、民众教育实验区等一律改称民众教育馆。见《转知各民众教育机关一律改称民教馆检发修正组织规程仰遵照办理具报》,《武进县政府公报》第11期,1935年5月1日,第13页。
    ③《对于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务报告之决议案》(1929年3月),《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
    1分册,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无出版日期,第259页。
    ④[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19页。
    ⑤易劳逸的观点认为,只有动员相当大部分的民众起来支持政府的政治目标,才能建立强大的现代国家,而国民党政权没有这样做,因此它缺乏稳固的社会基础(参见[美]易劳逸:《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
    载[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页)。不过,笔者以为,南京国民政府不是没有相关尝试,只是采取的是改良的、渐进的诸如民众教育这样的动员形式,实际的效果或许不很理想,但是这不能遮掩国民党政权进行的努力。
    ⑥《训政时期民众教育训练方案》,《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07期,1930年4月9日,第6~7页。
    ①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87页。
    ②俞庆棠:《全国教育会议与社会教育》,《申报》1928年5月16日,第3张第11版。
    ③《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1929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④《对政治报告之决议案》(1929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
    (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
    ⑤谅一:《民众教育之使命》,《教育与民众》第1卷创刊号,1929年5月,第15~17页。
    ⑥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二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⑦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04~105页。
    ⑧《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1929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①国民党中央训练部:《三民主义民众教育具备的目标》(193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00页。
    ②赵冕:《训政时期民众教育方针上之商榷》,《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2号,1929年6月,第3页(文页)。
    ③《中央大学区各县通俗教育馆暂行规程》见《中央大学区教育行政周刊》第84期,1929年3月11日,第8~10页。1929年7月,中央大学区训令各县,通俗教育馆更名民众教育馆,该规程随之易名。关于通俗教育馆更名之事,见《中大区通俗教育馆更名》,《申报》1929年7月28日,第3张第12版。
    ④李蒸:《民众教育的途程》,《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3号,1929年10月,第6页(文页)。
    ⑤刘绍桢:《江苏省训政时期内实施全民教育计划草案》,《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2期,1929年12月,第3~7页。
    ⑥参见徐朗秋:《实施民众教育的划区问题》,《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4期,1930年2月,第51页;张庆霓:《民众教育之目标与实施》,《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5期,1930年3月,第44页。
    ①赵光涛演讲,苏鸿铨笔记:《民众教育馆的重要》,《武进教育月刊》第35期,1930年9月,第12页。
    ②林宗礼:《民众教育馆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6页。
    ③李云亭讲,王璋、杨汝熊合记:《民众教育馆概论》,《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19~20页。
    ④关于启蒙的涵义,参见米歇尔·福科:《什么是启蒙?》(汪晖译),载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25页。
    ⑤如陶行知在《挽赵叔愚院长》(1929年)中,将“做工、求知、管政治”列为人生在世三大事。见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70页。
    ⑥俞庆棠(1897~1949),祖籍江苏太仓,生于上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院毕业,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主持江苏省的社会教育,手创省立教育学院,倡议建立中国社会教育社,新中国成立后,出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一生致力于民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事业。
    ①徐朗秋:《实施民众教育的划区问题》,《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4期,1930年2月,第51页。
    ②李蒸:《最近一年来之社会教育》,《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5期,1932年1月,第997页(卷页)。
    ③《苏教厅检发社教设施注意要项》,《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期,1930年11月,第131页。
    ④《国立四中大改名江苏大学》,《申报》1928年2月20日,第2张第8版;《中央大学正式改名命令送达》,《申报》1928年5月4日,第3张第11版。
    ⑤《中大区通俗教育馆更名》,《申报》1929年7月28日,第3张第12版。
    ①《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区通俗教育馆开幕典礼》,《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6期,1927年8月29日,第
    22页。
    ②《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概况》,1931年刊印,第1~2、26页。
    ③馆内人员时有进退,处于变动之中,但一般在30余人的规模。见《三年来职员进退统计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插页。
    ④《国立中央大学直辖各扩充教育机关十六年度概况表》,《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40期,1928年5月,第
    13页;《民国十七年第一次全体职员会议》,《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本馆会议录”,第3页。
    ⑤《二十年度苏省教费预算》,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8月24日,第3张第2版。
    ⑥赵光涛:《纪念南京省民教馆二十周年》,《教育辅导》第2卷第8、9期合刊,1936年12月,第6页。
    ⑦刘季洪:《教育生涯漫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61页。
    ⑧《中大区立通俗教育馆之活动》,《申报》1929年1月15日,第3张第11版。
    ①李邦权:《二十年来之本馆》,《教育辅导》第2卷第8、9期合刊,1936年12月,第75页。
    ②朱坚白:《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实验事业概述》,《苏声月刊》第1卷第5号,1934年1月,第212~213、
    225页。
    ③《筹备经过》,《农民教育》第2卷第4、5、6期合刊,1932年6月,第1页。
    ④《中央大学区立农民教育馆筹备概况及进行计划》,《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97期,1929年6月,第14页。
    ⑤《中大区农民教育馆筹备处之活动》,《申报》1928年12月27日,第3张第11版;《中大农民教育馆最近工作》,《申报》1929年4月1日,第3张第10版。
    ⑥《汤山民众茶馆开幕》,《申报》1929年2月5日,第5张第17版。
    ⑦《中大农民教育馆成立礼》,《申报》1929年7月24日,第3张第11版。
    ⑧《本馆现任职员一览表》,《农民教育》第1卷第1期,1931年1月15日,第1页。
    ⑨《二十年度苏省教费预算》,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8月24日,第3张第2版。
    ⑩《江苏各地农教馆概况》,《农民教育》第2卷第4、5、6期合刊,1932年6月,第118~119页。
    ①《本馆设立经过》,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8—1—291,第1~2、6页。
    ②陈桥升:《一个实验区二年半来努力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2期,1933年4月,第55页。
    ③赵鸿谦:《本馆工作之回顾与前瞻》,《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4、5期合刊,1933年9月,第3页。
    ④《徐州省民教馆将成立》,《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1年12月1日,第165页。
    ⑤《本馆现任工作人员》、《本馆之经费及设备》,见杨汝熊、陈增善主编:《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第90~91、93~94页。
    ⑥《苏省立徐州民教馆开幕》,《申报》1932年5月7日,第3张第12版;《本馆史略》,《教育新路》第102期,1936年3月,第2页。
    ①《本馆概况·沿革及组织》,《民教半月刊》第19、20期合刊,1935年2月25日,第3页。
    ②《从筹备到成立》,《民教研究通讯》第16期,1936年11月,第5~6页。
    ③《教厅对于民众教育之规划》,《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25页(栏页)。
    ④《本馆重要消息》,《农民教育》第4卷第7期,1934年9月,第99页;《迁馆公函》,《农民教育》第4卷第8期,1934年10月,插页。
    ⑤《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年刊印,第1~3、229~230页。
    ⑥《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概况》,《社教通讯》第1卷第4期,1935年5月,第2、31~34页。关于俞塘民教馆改为省办的时间,李冬梅在《抗战前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事业活动述评》一文中说,该馆“于是年秋(按,指1934年秋),征得钮氏同意,改归省立。”这个时间可能源自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第3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969),然其不确。李文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91页。
    ⑦郁瘦梅:《五个月的实验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1931年版,第12、148页。
    ①此处原文为21,但是根据县馆总数及由多到少的排序,这里不可能是21,唯一合理的数字是11,故径改之。
    ②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第17~18页。
    ③《江苏省教育厅训令字第839号》(1935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01—甲—369,第2201页。
    ④《江苏社教事业两个重要统计》,《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6期,第1149页(卷页)。
    ⑤《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1辑(107),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1096、1470页。
    ①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暨总务司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十七年度),中华书局1931年版,第37页;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十九年度),南京京华印书馆1934年版,第24~25页;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二十年度),南京大陆印书馆1934年版,第32~33页;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二十一年度),南京大陆印书馆1935年版,第44~45页。
    ②《全国社会教育统计》,见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1051),大象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第308~309页。
    ③彭大铨:《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4页。
    ④《四中大扩充教育之两条》,《申报》1927年12月26日,第3张第10版。
    ⑤《中央大学区各县通俗教育馆暂行规程》,《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84期,1929年3月11日,第8页。
    ⑥《十九年度各县社会教育设施注意要项》,《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3期,1930年6月25日,第1页。
    ⑦《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87页。
    ⑧《江苏省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36页。
    ⑨《中大区教育馆预预〔算〕增加》,《申报》1929年8月1日,第3张第11版。
    ①《苏教财厅修正各县普教亩捐保管动用办法》,《申报》1930年1月10日,第3张第9版。
    ②《教费不得任意挪用》,《申报》1930年5月21日,第3张第12版。
    ③《江苏省各县社会教育设施标准》,《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31页。
    ④《江苏省各县社会教育整理及推进应注意之要点》,《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32页。
    ⑤许牟衡:《民众教育馆实施问题谈片》,《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1页。
    ⑥林宗礼:《改革现行农民教育馆的几种意见》,《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47页。
    ⑦《中央大学区各县农民教育馆办法》,《无锡教育》第54期,1928年11月,第26~29页。
    ⑧《中大令知农民教育馆支费办法》,《申报》1928年11月30日,第3张第11版。
    ①数据系笔者依据中华图书馆协会编《全国图书馆及民众教育馆调查表》(1935年)逐项统计得出。
    ②在1934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各县社教机关统计表》中,各县民教馆总数151所,农教馆总数141所
    (均未标明馆址)。两项统计的时间可能同年不同月,而民教馆处于动态之中,因此调查表中数字应该基本可信。江苏省教育厅统计表见《江苏教育》第3卷第8期,1934年8月,插页,无页码。
    ③黄竞白:《五年来的民众教育馆》,《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8期,1934年4月,第1482页(卷页)。
    ④《苏大民众校长提倡识字运动》,《申报》1928年4月1日,第3张第11版。
    ⑤《无锡举行识字运动之热烈》,《申报》1928年4月18日,第3张第11版。
    ⑥《大学院订定训政时期施政大纲(二)》,《申报》1928年7月9日,第5张第19版。
    ⑦《教部提倡识字运动》,《申报》1929年2月16日,第3张第12版。
    ⑧《江苏教育厅长注重民众教育》,《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3号,1929年10月,“民教消息”,第3页。
    ⑨张锡昌、钱俊瑞:《参观通讯》(续),《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7号,1930年2月,第2页(文页)。
    ⑩《上海民教馆最近事业》,《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6期,1930年4月,第103~104页。
    ①《崇安寺前: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概况报告》,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1年编印,第13~28页。
    ②王育诚:《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概况调查》,《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56~57页。
    ③[美]费维恺:《经济趋势:1912—1949年》,[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④[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⑤黄竞白:《五年来的民众教育馆》,《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8期,1934年4月,第1482页(卷页)。
    ⑥《依据训政时期约法关于国民生计之规定确定其实施方针案》(1931年),《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2分册,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无出版日期,第9页。
    ⑦《确定教育设施之趋向案》(1931年5月2日),《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1分册,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无出版日期,第389页。
    ⑧《苏省社教机关推行生计教育(上)》,《申报》1933年3月9日,第4张第13版;《苏省社教机关推行生计教
    育(下)》,《申报》1933年3月10日,第4张第14版。
    ⑨《镇江民教馆之灾民教育实施》,《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4期,1931年12月,第808页(卷页)。
    ⑩宗秉新:《一年来民众教育概观》,《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8期,1933年4月,第1381~1383页(卷页)。
    ①王凤桐:《标准工作施行后苏常十县之民教机关》,《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9期,1935年5月,第1732~1735
    页(卷页)。
    ②裴邦佐:《我们对于民众教育馆的做法》,《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258页(卷页)。
    ③《江苏民教要闻三则》,《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7期,1935年3月,第1383~1385页(卷页)。
    ④《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普及民众教育标准工作实施方案》,《新江苏报》1935年4月27日,第2张第6版。
    ⑤《令知丹阳县社会教育机关应行改进各点仰转饬遵照》(1934年4月7日),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01—甲—339,第1247~1250页。
    ⑥《省镇民教馆举行公民基本知识学习会》,《新江苏报》1935年2月15日,第2张第5版。
    ①王凤桐:《标准工作施行后苏常十县之民教机关》,《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9期,1935年5月,第1739~1741
    页(卷页)。
    ②《镇江县文盲统计》,《新江苏报》1935年12月23日,第2张第5版。
    ③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教育”,第35页。
    ④《江苏全省户数及人口统计》,《新江苏报》1935年11月25日,第2张第5版。
    ⑤《实施成年补习教育初步计划草案》,《申报》1929年10月28日,第3张第11版。
    ⑥《实施成年补习教育计划》,《申报》1930年4月27日,第3张第12版。
    ⑦《江苏省各县实施强迫识字教育初步办法》,《新江苏报》1935年6月16日,第2张第5版。
    ⑧茅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4、102页。
    ①许牟衡:《民众教育馆实施问题谈片》,《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3页。
    ②许公鉴:《民众教育馆究应怎样办》,《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10期,1935年12月25日,第13页。
    ③《各县通俗教育馆暂行条例》,《申报》1927年12月26日,第3张第10版。
    ④《中央大学区各县通俗教育馆暂行规程》,《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84期,1929年3月11日,第8~9页。
    ①许公鉴:《民众教育馆究应怎样办》,《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10期,1935年12月25日,第14~15页。
    ②俞庆棠:《论民众教育馆》(1935年),茅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09页。
    ①数据是笔者据《中央大学区各县社会教育机关调查表》(1929年2月)统计得出。该表见《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102期,1929年7月15日,插表,无页码。
    ②《苏教厅通令十九年度社教设施要项》,《申报》1930年6月23日,第3张第10版。
    ③王育诚:《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概况调查》,《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54~55、61页。
    ④茅仲英:《办理民众教育馆的八个要点》,《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264页(卷页)。
    ⑤《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1932年2月2日),《教育法令汇编》,教育部1933年印行,第639~640页。
    ⑥《江苏省各县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1932年10月),《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36~137页。
    ①参见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第26~27页。
    ②1932年10月,江苏省政府通过《江苏省各县县立农民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与民教馆组织暂行规程同时公布。该规程与民教馆规程在组织设计上的主要区别之一,即在于它规定设有推广部,从事面向乡村民众的各种讲演、宣传、举办民众学校及职业补习学校等。见《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38页。
    ③梁容若:《民众教育馆的组织问题》,《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第2期,1934年3月25日,第61~63页。
    ④《修正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1935年2月8日),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1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96~397页。
    ⑤《江苏省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1935年4月),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01—甲—369,第2201~2202页。
    ⑥朱若溪:《江苏各县民众教育馆之检视》,《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10期,1935年12月25日,第217页。
    ①《二十二年度本馆事业进行计划大纲》,《金山县教育季刊》第2卷第2期,1933年12月31日,第36页。
    ②《无锡年鉴》,收入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无锡年鉴资料选编》,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291页。
    ③《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8月版,“本馆行政概况”,第1页;《全县社会教育机关概况表》(1934年6月),《无锡教育周刊》二十二年度第二学期概况专号,第55页;《无锡县立社会教育机关概况》,《无锡教育周刊》二十三年度概况专号,1935年2月,第58页。
    ④《无锡概览》(1935年),收入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无锡年鉴资料选编》,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470~473页。
    ⑤《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723期,1934年7月23日,第6~7页。
    ⑥《修正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54—1—63。
    ①《廿三年度组织之变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6期,“消息”,第23、27页(栏页)。
    ②赵鸿谦:《本馆工作之回顾与前瞻》,《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4、5期合刊,1933年9月,第7页。
    ③郁瘦梅:《五个月的实验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1931年版,插页,无页码;王育诚:《民众教育馆组织的商榷》,《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8期,1933年4月,第1499~1502页(卷页)。
    ④茹錬儒:《民众教育馆与民众教育实验区》,《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34页。
    ①1930年5月,教育部颁布《社会教育机关主任人员之任免办法》,只是笼统地说要遴选“合格人员”,并无具体标准(教育部编:《社会教育法令汇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24页)。之后1932年的《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1935年的《修订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均无相关聘用标准的说明。直至1939年,教育部公布《民众教育馆规程》,才首次对省(市)立及县(市)立民教馆馆长、各部主任及干事的聘用条件定有详细标准(教育部编:《社会教育法令汇编》第2辑,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22~23页)。
    ②《各县通俗教育馆暂行条例》,《申报》1927年12月26日,第3张第10版。
    ③《馆长任免及待遇暂行规程》,《申报》1929年3月1日,第3张第12版;《通俗教育馆馆员聘任及待遇暂行规程》,《申报》1929年3月2日,第3张第12版。
    ④《江苏省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馆长任免及待遇暂行规程》,《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41页。
    ⑤《江苏省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馆员聘任及待遇暂行规程》,《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48~149页。
    ①参见《江苏省各县县立农民教育馆馆长任免及待遇暂行规程》、《江苏省各县县立农民教育馆馆员聘任及待遇暂行规程》,《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43、150页。
    ②参见《江苏省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馆长任免及待遇暂行规程》,《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988期,1935年6月5日,第2页。
    ③《江苏省各县实验农民教育馆馆长任免及待遇规程》,《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020期,1935年7月,第7页。
    ①《崇安寺前: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概况报告》,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1年版,第7、72页。
    ①王育诚:《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概况调查》,《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60页。
    ②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第34~35页。
    ③另一份1935年对武进、镇江、江都、丹阳、泰兴等县20个民教馆78位职员的调查显示,曾受民教专业训练的18人,占23.1%;未受民教专业训练的54人,占69.2%;未详6人,占7.7%。从中亦可见,民教馆创立虽已有七八年的时间,但是从业人员未受相关专业训练者仍然居多。汤桂林:《县民教馆职员生活的调查》,《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41页。
    ①《本馆筹备委员一览表》,《教育新路》第122、123期合刊,1937年4月30日,第13页。
    ①《本馆历年职员进退统计表》,《教育新路》第122、123期合刊,1937年4月30日,第16~17页。
    ①《本馆二十五年度职员一览表》,《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135~139页。
    ②如省立南京民教馆1931年职员32人(《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概况》,1931年刊印,第26~28页),1937年为43人(刘镜如等:《鲁皖苏浙沪社会教育考察报告》,1937年刊行,第60页);镇江馆1930年29人,1936年
    45人;徐州馆1932年23人,1937年34人。
    ③《朱廷佐先生的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70页。
    ④赵冕:《农村民众教育馆人员问题之研究》,《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314页(卷页)。
    ⑤《令丹阳县教育局据查该县实验农民教育馆办理有方成绩卓著仰转饬继续努力藉为全县社教机关楷模》(1934年4月),《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41期,1934年4月16日,第11页。
    ⑥《嘉奖丹阳县农民教育馆馆长舒广智刻苦耐劳得众信仰》(1934年1月),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01—甲—337,第143~144页。
    ①《嘉奖丹阳农民教育馆长舒广智》,《江苏教育》第3卷第1、2期合刊,1934年2月,第19页。
    ②《嘉奖泰兴县民众教育馆成绩卓著》,《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44期,1934年4月19日,第16页。
    ③金宗华:《如皋县教育特殊视察报告》(续),《江苏教育》第2卷第7、8期合刊,1933年8月15日,第37、
    39页。
    ④顾克彬:《视察盐城县教育报告》,《江苏教育》第2卷第1、2期合刊,1933年2月,第26页。
    ⑤《港口农民教育馆筹备近况》,姜堰市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3月20日,第3版。
    ①易作霖:《视察金山县教育报告》(1935年11月),金自诚、倪一鸣编:《金山县教育年报》第1期,金山县教育局1935年编印,第429~431页。
    ②《据本厅督学易作霖呈送视察该县教育报告仰即分别遵办具报由》(1935年11月8日),金自诚、倪一鸣编:《金山县教育年报》第1期,金山县教育局1935年编印,第417页。
    ③梁容若:《民众教育馆的人员问题》,《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第3期,1934年4月25日,第122页。
    ④《茅仲英先生的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47页。
    ⑤《同里民教馆长辞职未准》,《吴江日报》1932年10月2日,第3版。
    ⑥《同里民教馆长继任有人》,《吴江日报》1933年2月5日,第2版。
    ⑦《靖江教育之整顿》,《江苏教育》第1卷第11、12期合刊,1932年12月,第40页。
    ⑧《令发视察靖江县教育状况报告指示应行改进各点仰分别遵照办理具报》(1934年11月23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832期,1934年11月30日,第11页。
    ⑨《令知丹阳江都两县社教机关应行改进要点》,《江苏教育》第3卷第4期,1934年4月31日,第21页。
    ①朱廷佐:《县民教馆之人员问题》,《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10期,1935年12月25日,第105~106页。
    ②《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组织大纲》,《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本馆三年来之规程”,第40~43页。
    ①《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723期,1934年7月23日,第6页;《修正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54—1—63。
    ②《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暂行组织大纲》,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8—1—291,第4页。
    ③《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办事通则》,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8—1—291,第5页。
    ④《职员服务规约》,《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规程”,第43页。
    ⑤《本馆办事顺序说明》,《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规程”,第56页。
    ①《各部职员服务通则》,《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规程”,第44页。
    ②《江苏省立清江民众教育馆馆务会议规则》(1934年8月),《民教半月刊》第19、20期合刊,1935年2月25日,第32~33页。
    ③《江苏省立清江民众教育馆工作会议规则》(1934年8月),《民教半月刊》第19、20期合刊,1935年2月25日,第33页。
    ④《江苏省立清江民众教育馆职员服务规则》(1934年8月),《民教半月刊》第19、20期合刊,1935年2月25日,第31~32页。
    ⑤《江苏省立清江民众教育馆办事通则》(1934年8月),《民教半月刊》第19、20期合刊,1935年2月25日,第31页。
    ①泰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的前身泰县县立通俗教育馆,成立于1928年11月。1929年改称泰县县立民众教育馆。刘庭树于1930年8月被江苏省教育厅委任为该馆馆长。见《泰县县立民众教育馆》档案,泰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54—1—1。
    ②刘庭树:《办理泰县民众教育馆半年来所感觉的几个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73页。
    ③茅仲英:《办理民众教育馆的八个要点》,《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261~262页。
    ④林宗礼:《怎样办理民众教育馆》,《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283页。
    ①樊仲云编:《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民国丛书”第5编69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602页。
    ②高瑾玉编:《高践四民众教育论著选》,1996年刊印,第5、11~12页。
    ③赵光涛:《民众教育馆的实施纲要》,《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0期,1930年8月1日,第16页。
    ④刘为霖:《宿迁民众教育馆概况》,《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0期,1930年8月,第153~157页。
    ⑤白懋宽:《镇江县立民众教育馆进行计划》,《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179~187页。
    ⑥刘述尼讲,华萼记录:《民众教育馆的意义与使命》,《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2期,1930年12月1日,第37~38页。
    ①《江苏省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最低标准工作》,《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375~378页。
    ②姜和:《江苏省社会教育七年来之史迹》,《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8期,1934年4月,第1534页(卷页)。
    ③周佛海:《江苏社会教育之设施(二)》,《申报》1935年1月16日,第5张第17版。
    ④《江苏省各县社会教育机关主任人员考核暂行规程》,《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33~135页。
    ①《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区中心机关标准工作》,见《江苏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八月份行政报告》,江苏省政府1933年8月刊印,“教育”,无页码。
    ②《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区中心机关标准工作实施情形考查办法》,《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35期,1934年4月
    9日,第6~7页。以下除特别注明者外,均引自此考查办法。
    ①《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普及民众教育标准工作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第4卷的5、6期合刊,1935年6月
    15日,第377~382页。
    ①相菊潭:《一年来江苏社会教育之回顾与展望》,《江苏教育》第2卷第1、2期合刊,1933年2月,第130~131页。
    ②《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141页。
    ③朱若溪原服务于江苏民众教育院,1935年调入江苏省教育厅为科员。朱若溪:《路途崎岖步履艰辛》,《艰苦的探寻》第3辑,苏州大学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会2000年编印,第11~12页。
    ④朱若溪:《江苏各县民众教育馆之检视》,《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10期,1935年12月25日,第221~222页。
    ⑤《现行县民教馆工作之批评及改进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81页。
    ①《各县社教机关实施最低标准工作之成绩及奖惩统计》,《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7期,1933年11月,第34~35页。
    ②姜和:《江苏省社会教育七年来之史迹》,《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8期,1934年4月,第1533页(卷页)。
    ③周佛海:《江苏教育之过去与未来》,《苏声月刊》第2卷第1期,1935年1月,第66页。
    ④《令发视察靖江县教育状况报告指示应行改进各点仰分别遵照办理具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832期,1934年11月30日,第11、23页。
    ①《视察泗阳县社会教育概况报告》,《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813期,1934年11月7日,第15页。
    ②徐朗秋:《实施民众教育的划区问题》,《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4期,1930年2月1日,第51页。
    ③《江苏省各县划区推行民众教育办法大纲》,《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87页。
    ④相菊潭:《一年来江苏社会教育之回顾与展望》,《江苏教育》第2卷第1、2期合刊,1933年2月,第130页。
    ①《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区中心机关普及民众教育办法》,《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期,1933年9月,第58页。
    ②《泰兴县立民教馆二十二年度基本施教区及推广区实施民众教育计划》,《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7期,1933年11月,第50页。
    ③《宜兴实验民众教育馆馆刊》,宜兴县立实验民众教育馆1934年刊印,第2页。
    ④赵鸿谦:《本馆二十三年度实施方案大纲》,《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6期,1934年9月,第2~3页。
    ⑤《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3页(文页)。
    ⑥《高资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2页(文页)。
    ①《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各施教区实施厅颁标准工作进行办法》,《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8期,1933年
    12月,第65~67页。
    ②赵鸿谦:《一年来工作之检讨》,《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5页。
    ③王凤桐:《标准工作施行后苏常十县之民教机关》,《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9期,1935年5月28日,第1744~1746
    页(卷页)。
    ①参见朱秉国:《民众教育辅导问题的研究》,《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2期,1935年10月28日,第308~309页
    (卷页)。
    ②《江苏省省立社会教育机关辅导各县社会教育办法》,《江苏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八月份行政报告》,“教育”,无页码。
    ③顾良杰:《教育部民众教育委员会会议经过及感想》,《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5期,1934年1月,第969页(卷页)。
    ①《教厅对于民众教育之规划》,《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25页。
    ②《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及教育学院辅导各县社会教育办法》,《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736期,1934年8月7日,第1~3页。
    ③《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及教育学院辅导各县民众教育办法》,《教育辅导》第3卷第2期,1937年5月15日,第36~38页。
    ①《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及教育学院辅导各县民众教育办法》,《教育辅导》第3卷第2期,1937年5月15日,第37页。
    ②翁有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探析》,《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第31页。
    ③杨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创设》,《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第87页。
    ①《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宣言》(1928年),《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1分册,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无出版日期,第213页。
    ②王怀良:《一年来之民众教育与文化事业》,《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8期,1935年4月28日,第1470~1471、1476页(卷页)。
    ③柳肇嘉:《江苏人文地理》,上海大东书局1930年版,第36页。
    ④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教育”,第35页。
    ⑤郑洪年:《实施成人教育案》(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报告》,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
    43辑(42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388~390页。
    ⑥傅葆琛:《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民众文字教育?》(1931年),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⑦俞庆棠讲,薛勤记录:《挽救中国——在苏州振华女中演讲》(1932年),茅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5页。
    ①一鸣:《提倡识字教育》,《镇江民众月刊》第33期,1934年4月30日,第13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该大纲于1928年6月4日经国民党中央第143次常务会议通过,同年7月9日第154次中常会修正。
    ③七项运动是指识字运动、造林运动、造路运动、合作运动、保甲运动、卫生运动和国货运动。见邱有珍:《七项运动中之民众教育观》,《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3期,1930年11月,第1页(文页)。
    ④钟灵秀:《二十年来我国之识字运动》,《教育辅导》第2卷第8、9期合刊,1936年12月,第34~36页。
    ⑤《江苏省识字运动实施办法大纲》,《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58期,1930年2月8日,第4~7页。
    ⑥《苏教厅通令十九年度社教设施要项》,《申报》1930年6月23日,第3张第10版。
    ⑦《三年来之教学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2~4页(文页)。
    ⑧《省立俞塘民众教育馆概况》,《社教通讯》第1卷第4期,1935年5月,第9页。
    ⑨郁瘦梅:《五个月的实验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1931年版,第35~36、54页。
    ⑩《泰兴县立民众教育馆调查报告》,《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1期,1934年4月,第2页。
    11朱坚白:《扫除文盲的几个问题》,《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4页。
    ①沈厚润:《民众语文教育》,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37页。
    ②储子润:《本馆二十二年度民众学校总报告》,《教育新路》第60期,1934年6月30日,第5~6页。
    ③姜龙章:《我的脚印子:一个民校教师的日记》,《教育辅导》第1卷第2号,1934年12月1日,第37~38页。
    ④姜龙章:《我的脚印子:一个民校教师的日记》,《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43页。
    ⑤储子润:《本馆二十二年度民众学校总报告》,《教育新路》第60期,1934年6月30日,第12页。
    ⑥《教部编订三民主义千字课讯》,《申报》1930年1月17日,第5张第17版;《教育部积极选编千字课》,《申报》1930年2月19日,第3张第11版。
    ⑦《三民主义千字课编成》,《申报》1930年7月4日,第3张第10版。
    ⑧《教部编辑三民主义千字课已出版》,《申报》1931年5月18日,第3张第9版。按,1932年又编成丙种,供乡村民众识字用。见马宗荣:《识字运动、民众学校经营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70~71页。
    ①《民众学校规程》(1934年6月),见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社会教育法令汇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36~37页。按,1932年7月颁布的《民众学校办法大纲》甚至规定,实验民校的课本,并不受是否教育部审定的限制。见《教育法令汇编》,教育部1933年印行,第625页。
    ②《民众千字课本》第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编辑大纲”,第1页。
    ③《民众千字课本》第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1页。
    ④《民众千字课本》第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3页。
    ⑤《民众千字课本》第1册,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26页。
    ⑥《民众千字课本》第3册,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第1~2页。
    ⑦例如教育部《三民主义千字课》乙种,第1册第2课“党旗国旗”:“这是什么旗?这是党旗。这是什么旗?这是国旗。我们大家都爱你。”第3课“中山先生”:“中山先生!我们看见党旗,就要想起你,我们看见国旗,也要想起你。中山先生!我们大家都爱你。我们大家都敬你。我们常常纪念你。”这样的叙述,单调乏味,漠视了成人的心理。见林宗礼:《我所主张的民众读本编制法》,《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3期,1934年11月28日,第
    473~474页(卷页)。
    ⑧1935年,上海大东书局在报上刊登印售《三民主义千字课》的广告,教育部认为其涉嫌垄断经营,予以制止。《教部欢迎各界仿印三民主义千字课》,《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9期,1935年12月,第71页。
    ①《教部检发三民主义千字课》,《申报》1931年5月22日,第2张第8版。
    ②姜龙章:《我的脚印子:一个民校教师的日记》,《教育辅导》第1卷第2号,1934年12月1日,第39页。
    ③储子润:《本馆二十二年度民众学校总报告》,《教育新路》第60期,1934年6月30日,第13~14页。
    ④《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年版,第21~22页。
    ⑤姜龙章:《我的脚印子:一个民校教师的日记》,《教育辅导》第1卷第7号,1935年6月1日,第41页。
    ⑥1933年3月,江苏省立镇江民教馆在范公桥城市实验区,曾举办活动民众学校。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5时,民众随来随教。课本用具由该馆发给,课本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识字课本及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编辑的妇女读本。不过这种活动民众学校形式,在当时并不多见,而且该馆的这种教育形式,效果如何,也不得而知,不过似乎并未在该馆所属各实验区推广。见陈升桥:《一个实验区二年半来努力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2期,1933年
    4月,第69页。
    ⑦姜龙章:《十四种扫除文盲方法之研究》,《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8~9页。
    ①范永祥:《本馆流动教导实施概况》,《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8期,1931年8月1日,“报告”,第9页。
    ②范永祥:《本馆流动教导实施概况》,《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8期,1931年8月1日,“报告”,第10页。
    ③范永祥:《试办流动千字课报告》,《民众教育月刊》第1卷第10期,1929年9月1日,第41、43~44页。
    ④范永祥:《试办流动千字课报告》,《民众教育月刊》第1卷第10期,1929年9月1日,第42、49页。
    ①范永祥:《试办流动千字课报告》,《民众教育月刊》第1卷第10期,1929年9月1日,第44~45页。
    ②范永祥:《本馆流动教导实施概况》,《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8期,1931年8月1日,“报告”,第9~10页。
    ①《高资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40页。
    ②《高资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108~109页。
    ①《本馆施教工作提要》,《教育新路》第102期,1936年3月20日,第10页。
    ②《举行各流动教学处同学联欢会》,《民教研究通讯》第3期,1935年4月25日,第19页。
    ③《泰兴县立民众教育馆调查报告》,《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1期,1934年4月,第2、4页(文页)。
    ④据说此制由林宗礼先生提倡,为了区别陶行知先生的小孩教大人的“小先生制”而称为“大先生制”。见姜龙章:《十四种扫除文盲方法之研究》,《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12页。
    ⑤《协助各实施区办理流动教学》,《教育新路》第71期,1934年12月10日,第9页。
    ⑥《扫除文盲大动员》,《教育辅导》第1卷第6号,1935年5月1日,第41页。
    ⑦《三年来之教学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3页(文页)。
    ①《本馆三年来之推广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52页(文页)。
    ②《三年来之教学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4页(文页)。
    ③云史:《本馆教学部十月份工作概况》,《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期,1929年11月1日,第59页。
    ④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71页。
    ⑤姜龙章:《十四种扫除文盲方法之研究》,《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9页。
    ⑥《民众学校与识字处》,《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2号,1932年,第144页。
    ⑦《两个民众识字处》,《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3号,1933年,第141页。
    ①《乡村实验区识字教育新设施》,《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4号,1933年,第122页;《识字处于询问处施教报告》,《民众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1933年8月15日,第154页。
    ②陈升桥:《一个实验区二年半来努力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2期,1933年4月,第59页。
    ③《高资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6页(文页)。
    ④《句容城中民教馆二年来之教导工作》,《教育辅导》第1卷第10号,1935年10月1日,第55页。
    ⑤《崇安寺前: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概况报告》,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1年,“本馆概况”,第28页。
    ⑥《五年来的教导部》,《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9页。
    ⑦顾仁铸:《扫除文盲团种种》,《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30页。按,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此前曾在基本施教区试行过间接流动教学,由该馆接洽大中桥附近的店铺,指导店中识字者教不识字者;还尝试识字者找学生及不识字者找先生的方法。这些虽有一些成效,但都未进行系统的组织。
    ⑧乔帚:《扫除城市文盲最有效的两种方式》,《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27~28页。
    ①姜龙章:《十四种扫除文盲方法之研究》,《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15页。
    ②顾仁铸:《扫除文盲团种种》,《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37页。关于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组织的扫盲团分团数,另一说是16团,计该馆所在地9团,西善桥实验区5团,下蜀实验区1团,土山实验区1团,团员共138人,学生358人。录此备考。《省立南京民教馆扫除文盲大动员》,《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
    10期,1935年6月28日,第2052页(卷页)。
    ①顾仁铸:《扫除文盲团种种》,《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39页。
    ②《最近本馆各项民众组织一览表》,《教育辅导》第3卷第2期,1937年5月15日,第53页。
    ③《两部会议民众教育》,《申报》1929年10月14日,第3张第12版。
    ④《实施成年补习教育》,《申报》1929年10月28日,第3张第11版。
    ①《成年补习教育之大概计划》,《申报》1929年11月10日,第3张第12版。
    ②《实施成年补习教育计划》,《申报》1930年4月27日,第3张第12版。
    ③高阳:《识字运动以后各界应有的努力》,《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9号,1930年4月,第2页(文页)。
    ④高阳:《建议励行强迫识字教育》,《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2期,1931年10月,第211~212页。
    ⑤傅葆琛:《我们怎样才能达到人人识字的目的》(1931年),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253页。
    ⑥傅葆琛:《民众识字教育与民众基本字》(1932年),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9页。
    ⑦《教育部推行注音符号》,《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8期,1931年8月1日,“消息”,第4页。
    ⑧调查显示,1935年,江苏省会镇江人口合计为388780人,文盲高达254398人,不识字者占全数的2/3。《读镇江文盲统计后》,《新江苏报》1935年12月24日,第2张第5版。
    ①《蒋通令各省市推广识字教育》,《新江苏报》1935年4月13日,第1张第3版。
    ②《江苏省各县实施强迫识字教育初步办法》,《新江苏报》1935年6月16日,第2张第5版。
    ③周佛海:《江苏教育最近之设施》,《教育杂志》第26卷第7号,1936年7月,第32页。
    ④吴大霓:《三十年代的镇江强迫识字运动》,《镇江文史资料》第37期,镇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3年编印,第208~210页。
    ⑤《无锡县实施强迫识字教育计划》,《无锡教育月刊》第1卷第1期,1935年11月,第18页。
    ⑥《县令限期完成本县实施强迫识字教育》,《无锡教育月刊》第1卷第2期,1935年12月,第56页。
    ①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教育”,第35页。
    ②《八区庙巷民教馆成立强迫识字教委会》,《无锡民报》1935年12月12日,第2版。
    ③《东海民教馆近讯一束》,《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114页。
    ④《令为强迫识字教育机关一律改称为民众识字班以资划一》(1936年1月15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179期,1936年1月21日,第5页。
    ⑤《民校识字班之推广》,《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1日,第53页。
    ⑥1936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召集镇江等八省立社教机构主管人员会议,议决省立民教馆应在所在县份择定一区,会同当地县政府办理中心民校一所,施行公民训练。见《集议非常时期社教事业推进方针》,《江苏教育》第5卷第5、6期,1936年6月15日,第372~373页。
    ⑦《壁垒一新之实验民校》,《教育辅导》第2卷第6期,1936年10月15日,第55页。
    ①《新型初试之中心民校》,《教育辅导》第2卷第6期,1936年10月15日,第55页。
    ②《城西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1936年8月,第126页。
    ③《春笋怒生的民众学校》,《教育辅导》第3卷第1期,1937年4月15日,第48页。
    ④所谓蓬户,即指以草棚为住家之户。20世纪30年代无锡的蓬户区多半是江北灾民聚集形成的贫民区。
    ⑤甘豫源、王凤桐主编:《民众教育新设施》,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1936年版,第239~240页。
    ①《江苏省会民众识字班设立办法》(1935年8月17日),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01—乙—857,第2579页。
    ②《城西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1936年8月,第127页。
    ③《识字运动的宣传》,《教育辅导》第2卷第7期,1936年11月15日,第64~65页。
    ④《努力前进的实验民校》,《教育辅导》第3卷第1期,1937年4月15日,第47~48页。
    ⑤《春笋怒生的民众学校》,《教育辅导》第3卷第1期,1937年4月15日,第48页。
    ⑥《民校识字班之推广》,《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1日,第53页。
    ⑦《高资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1936年8月,第140页。
    ⑧《城西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1937年6月,第92页。
    ⑨《民众学校和识字班的成立》,《教育辅导》第2卷第7期,1936年11月15日,第63页。
    ①《办理强迫识字教育定为县局长考绩之一》,《新江苏报》1935年11月17日,第2张第5版。
    ②《省会文盲已扫除百分之七》,《新江苏报》1936年2月6日,第2张第5版。
    ③《江苏省识字运动实施办法大纲》(1930年1月24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58期,1930年2月8日,第4~7页。
    ④《江苏省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组织大纲》(1930年1月24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58期,1930年2月8日,第7~8页。
    ⑤《江苏省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办事细则》(1930年10月16日),《江苏教育季刊》第2期,1931年1月,“社会教育”,第38~39页。
    ⑥《苏省识字运动委员会议纪》,《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3号,1930年11月,“消息”,第5~6页。
    ⑦《江苏省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名单》,《江苏教育季刊》第2期,1931年1月,“社会教育”,第39页。
    ①《江苏省识字运动进行程序》(1930年12月16日),《江苏教育季刊》第2期,1931年1月,“社会教育”,第31~35页。
    ②《县属识字运动周限期成立》,《申报》1931年3月25日,第3张第10版。
    ③《苏省各县举行识字运动奖惩办法》,《申报》1931年4月6日,第4张第14版。
    ④《松江县识字运动委员会成立》,《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7期,1931年3月,“消息”,第17页。
    ⑤《识字运动宣委会成立大会》,无锡《民报》1931年3月27日,第3版。
    ⑥《识字运动周昨日举行开幕典礼暨名人演讲》,无锡《民报》1931年4月21日,第2版;《识字运动昨日闭幕》,无锡《民报》1931年4月26日,第3版。
    ⑦《宝山之识字运动》,《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250页。
    ①《吴县识字运动委员会正式产生》,《申报》1928年4月21日,第3张第11版。
    ②《高邮之识字运动》,姜堰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3—1—15。
    ③《江都县识字教育近讯》,《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122页。
    ④《教部嘉许苏省识字宣传运动》,《申报》1931年8月20日,第5张第17版。
    ⑤《识字运动宣传周》,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8—1—291。
    ⑥《宝山之识字运动》,《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250页。
    ⑦《松江教局筹备识字运动》,《申报》1929年3月4日,第3张第10版。
    ⑧《上海民教馆最近事业》,《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6期,1930年4月1日,第103页。
    ①《县识运宣传第二日》,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4月22日,第3张第3版;《县识运宣传第三日》,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4月23日,第2张第4版。
    ②《本城民教馆识字运动会志》,姜堰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3月28日,第2版。
    ③《磨刀巷民教馆在焦东乡举行识字运动》,《新江苏报》1933年4月27日,第6版。
    ④《上海县识字运动昨日开始》,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9月3日,第3张第1版。
    ⑤《上海县识字宣委会昨开成立大会》,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4月1日,第3张第3版。
    ⑥《苏省识字运动》,《民国日报》1931年1月13日,第3张第3版。
    ⑦《县党部附设民众学校招生》,姜堰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7月5日,第2版。
    ⑧《县令各公安局所协办强迫识字教育》,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6年2月17日,第2版。
    ⑨自新:《强迫识字前途之成绩》,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6年2月27日,第2版。
    ①于栋成:《某塾师》,姜堰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4月25日,第4版。
    ②宋膺籙:《取缔私塾问题》,上海《民国日报》1929年2月14日,第4张第2版。
    ③[日]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编中),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519页。
    ④《上海县党部取缔私塾》,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8月29日,第3张第4版。
    ⑤《苏教厅解释取缔私塾之责权》,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1月30日,第3张第3版。
    ⑥献:《改进私塾》,上海《民国日报·首都市政周刊》,1930年3月10日,第3张第2版。
    ⑦戴子钦:《改良私塾的理论与实际》,《教育辅导》第1卷第5号,1935年4月1日,第5页。
    ①《江宁县政概况》,江宁自治实验县县政府1934年刊印,“教育”,第31页。
    ②《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年编印,第65页。
    ③《江苏省管理私塾暂行规程》(1930年5月16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42期,1930年5月20日,第2~4页。
    ④《江苏省各县塾师登记及检定暂行办法》,《江苏省政府公报》第531期,1930年9月1日,第2~3页。
    ⑤《江苏省各县私塾改进及取缔简则》,《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刊印,第122~123页。
    ⑥《整顿私塾》,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28年5月26日,第2版。
    ⑦《私塾恐慌》,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28年5月22日,第1版。据当时某塾师向教育局探听,塾师检定要考查《国语》、《算术》、《常识》及口试。《国语》考圈点句读、记述故事、论说;《算术》考笔算、整数四则、珠算、运用方法等;《常识》考历史、地理、公民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对塾师来说,许多知识比较陌生,因而引起全县塾师的关注。《关于检定塾师新闻一则》,《泰报》1928年7月11日,第1版。
    ①《私塾教师自行解散》,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28年5月21日,第2版。
    ②献:《改进私塾》,上海《民国日报·首都市政周刊》,1930年3月10日,第3张第2版。
    ③曹季鲁口述,胡曦雯、丁亚明整理:《学堂》,政协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泰县县志办公室、泰县工商业联合会编:《姜堰古镇风情录》,1990年刊印,第223页。
    ④《督学互换视导两要点》,《吴江日报》1934年3月12日,第2版;《县府奉令饬属协助改良私塾》,《吴江日报》1934年3月14日,第1版。
    ⑤《省教馆高资施教区组织改良私塾会》,《新江苏报》1933年12月5日,第6版。
    ⑥《高资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6页(文页)。
    ⑦《省民教馆中心施教区改良私塾会成立》,《新江苏报》1933年12月29日,第5版。
    ①《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30~32页(文页)。
    ②《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30页(文页)。
    ③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举办塾师训练班经过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5号,1935年4月1日,第36~37页。
    ①《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年编印,第65、67~69、71~75页。
    ②孙景源、吴汝琳:《四个月来之新浦实验区》,《东海民教》第1卷第7、8期合刊,1936年6月30日,第36~37页。
    ③《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年编印,第81~82、84~85页。
    ④参见孙景源、吴汝琳:《四个月来之新浦实验区》,《东海民教》第1卷第7、8期合刊,1936年6月30日,第
    37页。
    ①《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年编印,第83、85页。
    ②《八区大仪镇组织私塾促进会》,《新江苏报》1936年9月9日,第2张第7版。
    ①陈桥升:《一个实验区二年半来努力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2期,1933年4月,第60页。
    ②《城西第二年》,《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64页。
    ③《城西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29页。
    ④《城西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92页。
    ⑤《城西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95页。
    ⑥《铜山县民教馆举办特约改良私塾》,《教育新路》第55、56期合刊,1934年5月20日,第40~41页。
    ⑦《举行第三次辅导塾师会议》,《教育新路》第58期,1934年6月10日,第30页。
    ⑧《举办特约学塾整洁比赛》,《教育新路》第58期,1934年6月10日,第31页。
    ①《江苏省各县私塾改进及取缔简则》(1932年5月),《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22页。
    ②彭大铨:《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7年版,第8页。
    ③《江苏省指定宜兴、昆山、南通等县试以县立农民教育馆馆长兼任区长办法》,《江苏教育》第3卷第9期,1934年9月15日,第209~210页。另有资料显示,截止1936年,宜兴、昆山、南通、丹阳、宝山、阜宁、启东、涟水、宿迁、赣榆等县农教馆均为直属江苏省教育厅管理的实验农教馆。见《政教实施区下年度中心工作》、《苏教厅昨召开各县实验农教馆长会议》,《江苏教育》第5卷第7期,1936年7月15日,第193、194页。
    ④《民教馆归并一区所讯》,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4年1月21日,第3版;公言:《区公所与民教馆》,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4年1月28日,第2版。
    ⑤《塾师训练班第一次》,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4年3月25日,第3版。
    ⑥《农教馆欢送塾师班学员志盛》,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4年12月11日,第5版。
    ⑦《四区塾师班订期考试毕业》,姜堰档案馆藏,103-1-5,《江东》1934年10月2日,第3版。
    ①《港口塾训班逃去一个老学员》,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4年12月4日,第5版。
    ②《教导事业之广泛的与集中的实施》,《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8页(文页)。
    ③《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32~33页(文页)。
    ④《高资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7页(文页)。
    ⑤《高资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116~117页。
    ①《塾师训练班成立前后》,《民众教育季刊》第2卷第3号,1934年,第139~141页。
    ②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举办塾师训练班经过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5号,1935年4月1日,第13~16、33、37~38页。
    ③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举办塾师训练班经过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5号,1935年4月1日,第29页。
    ④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三年来工作报告》,《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1日,第28页。
    ①《城西第二年》,《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63页。
    ②《省镇民教馆城西施教区私塾书法比赛揭晓》,《新江苏报》1936年12月2日,第2张第6版;《城西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96页。
    ③《省镇民教馆高资施教区私塾学艺竞赛结束》,《新江苏报》1934年11月21日,第6版。
    ④《省民教馆私塾学生演说比赛》,《新江苏报》1935年5月27日,第2张第6版。
    ⑤《高资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40~141页。
    ⑥《举行私塾儿童习字比赛》,《教育新路》第58期,1934年6月10日,第29页。
    ⑦《举行民校及学塾学生说话比赛》,《教育新路》第78、79期合刊,1935年3月20日,第15页。
    ⑧《各改良学塾学生成绩展览比赛会》,《教育新路》第42期,1933年12月10日,第14页。
    ⑨《高资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41页。
    ⑩《城西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97页。
    11《私塾学生的训练》,《教育辅导》第2卷第1期,1936年4月1日,第56页。
    ①《私塾学生之集合训练》,《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1日,第52~53页。
    ②《私塾学生之训练》,《教育辅导》第2卷第3期,1936年6月1日,第60页;《私塾学生的训练》,《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1日,第59页;《继往开来之私塾学生训练》,《教育辅导》第2卷第6期,1936年
    10月15日,第56页;《私塾学生训练的近况》,《教育辅导》第2卷第7期,1936年11月15日,第63页。
    ③《改良私塾宣传周》,《教育新路》第21期,1933年4月20日,第19页。
    ④《改良私塾之种种》,《教育新路》第23期,1933年5月10日,第20页。
    ⑤《举行改良学塾纪念周》,《教育新路》第55、56期,1934年9月20日,第18页。
    ⑥《昨化装讲演盛况》,《新江苏报》1933年4月11日,第6版。
    ⑦《省民教馆教导部举行改良私塾扩大纪念周》,《新江苏报》1934年6月6日,第6版。
    ⑧《各改良学塾实验“导生制”》,《教育新路》第89期,1935年6月30日,第14页。
    ⑨《联合远足》,《教育新路》第57期,1934年5月30日,第24页;《举行联合春季远足》,《教育新路》第89期,1935年6月30日,第15页;《举行春季远足》,《教育新路》第105期,1936年5月20日,第14页。
    ①如1936年5月,南京市政府下拨一千五百元作为奖励优良私塾的经费。见《关于调查学龄儿童及私塾改良经费问题与市政府之来往文书》(1936年5月),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5—127,第9页。
    ②《王督学视察各教育机关意见》,《武进教育》第93期,1935年,第28、46页;《薛督学视察各教育机关意见》,《武进教育》第93期,1935年,第89、104页。
    ③《读苏省私塾统计数字》,《新江苏报》1936年9月29日,第2张第5版。
    ④许公鉴:《民众教育实施法》,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印行,第296~297、322页。
    ⑤《国民政府颁行新历废止旧历的有关文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425页。
    ⑥《苏民政厅令各县遵用阳历》,《申报》1928年1月1日,第3张第11版。
    ⑦《行政院秘书处致国民政府文官署笺函》(1928年11月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27页。
    ①《推行国历办法》(1930年6月),《教育法令汇编》,教育部1933年印行,第248~249页。
    ②《教部通令推行国历》,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8月7日,第2张第4版。
    ③《旧历节日一律改用国历计算》,《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63期,1930年6月13日,第1页。
    ④郁瘦梅:《五个月的实验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1931年刊印,第68~69页。
    ⑤陈升桥:《一个实验区二年半来努力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2期,1933年4月,第67页。
    ⑥《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9~20页(文页)。
    ⑦《教导事业之广泛的与集中的实施》,《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9~10页。
    ⑧铁君:《怎样去废除旧历》,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707),大象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第238页。
    ⑨《新年活动志详》,《教育新路》第13期,1933年1月10日,第13页。
    ⑩《江苏省立徐州民教馆施教区新年活动办法》,《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43页。
    11《组织新年活动委员会》,《教育新路》第49、50期合刊,1934年3月20日,第17~18页。
    ①《五年来的工作概要》、《兴国会》,《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12~13、39~42页。
    ②《国历运动及新年活动》,《教育新路》第78、79期合刊,1935年3月20日,第13~14页。
    ③《农民教育实验报告》,《南通农民》第5、6期合刊,南通县农民教育馆1931年刊印,第224~225页。
    ④《新年活动》,《教育新路》第103期,1936年4月10日,第14页。
    ⑤《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贺年通知单》,《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44页。
    ①杨汝熊:《办理民众教育事业的方法之商榷》,《教育新路》第15期,1933年2月20日,第5页。
    ②[美]易劳逸:《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李宝鸿译),[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4、163页。
    ③[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
    ④[美]杨联陞:《中国制度史研究》(彭刚、程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⑤《再行申令就各城市及乡镇中心地点安置作息钟仰遵办具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11期,1934年3月9日,第7页。
    ⑥《江苏省社会教育机关推行新生活办法大纲》,《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第1872页(卷页)。
    ①《乡村实验区作息钟》,《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4号,1933年,第130页。
    ②《梅兴设置作息钟》,姜堰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4月17日,第3版。
    ③《钟声相应》,《教育新路》第120期,1937年4月1日,第17~18页。
    ④《城西第二年》,《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66页;《城西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33页。
    ⑤《省镇民教馆城西施教区设置作息钟》,《新江苏报》1935年2月20日,第2张第6版。
    ①《城西第二年》,《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66页。
    ②《城西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33页。
    ③《设置作息钟》,《大众导报》创刊号,1935年3月16日,第1版。
    ④张秉一:《迎神赛会演戏之感言》,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6年2月25日,第2版。
    ⑤《内政部关于查禁道院及悟善堂等迷信机关致国民政府秘书处复函》(1928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页。
    ⑥《禁止迎神演戏》,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28年5月2日,第1版。
    ⑦《违禁演戏》,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28年5月22日,第1版。
    ①《乡民演戏酬神》,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2年10月30日,第3版。
    ②《港口演戏酬神》,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2年11月26日,第4版。
    ③《厅令查禁迎神赛会》,姜堰档案馆藏,103-1-5,《江东》1935年5月13日,第2版。
    ④《苏州人惯向神鬼乞灵》,《新江苏报》1935年12月9日,第2张第7版。
    ⑤《迎神赛会》,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4年6月13日,第2版。
    ⑥《三河口民教馆招集老妪讲解佛经》,《武进商报》1932年12月12日,第3页。
    ⑦《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第54~60页。
    ⑧《民教馆昨日举行之科学竞赛会志盛》,无锡《民报》1933年12月18日,第2版。
    ①参见余新忠:《清代江南的民俗医疗行为探析》,载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08页。
    ②徐逸舲、朱纯口述,杨永华记录:《庙俗与民情》,见政协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泰县县志办公室、泰县工商业联合会编:《姜堰古镇风情录》,1990年刊印,第352页。
    ③《本馆三年来之推广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63~65页(文页)。
    ④《民教馆施送防疫针》,姜堰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7月7日,第3版。
    ⑤《民教馆规定时间施种牛痘》,泰州档案馆藏,《泰报》1934年3月30日,第3版。
    ⑥《白米农教馆工作忙》,姜堰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4月23日,第3版。
    ⑦《省民教馆举行种痘运动》,《新江苏报》1933年3月2日,第5版。
    ⑧《种痘运动》,《教育新路》第129期,1937年6月20日,第8~11页。
    ⑨《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22页(文页)。
    ⑩《高资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8~19页(文页)。
    11徐逸舲、朱纯口述,杨永华记录:《庙俗与民情》,见政协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泰县县志办公室、泰县工商业联合会编:《姜堰古镇风情录》,1990年刊印,第358页。
    ①沙青青:《信仰与权争:1931年高邮“打城隍”风潮之研究》,《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第123、126~127页。
    ②《打毁神像与破除迷信问题》,《江苏省政府公报》第64期,1928年12月17日,第47页。
    ③如宝山县民教馆1931年春组织民众旅行团(《申报》1931年3月20日);1931年以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民教馆和无锡县立民教馆,曾组织多次民众游览团(《组织民众游览团》,无锡《民报》1931年4月2日,第3版;《南门民教馆民众游历团》,无锡《民报》1932年10月17日,第3版;《南门民教馆民众游历团》,无锡《民报》1933年9月30日);江苏省立镇江民教馆亦曾组织民众游览南郊、焦山等处(《省民教馆各民校旅行南郊》,《新江苏报》1933年4月9日,第5版;《省民教馆六民校昨赴焦山旅行》,《新江苏报》1933年11月5日,第6版);江苏泰县民教馆于1933年春组织民众赴镇江旅游(《民教馆组织民众旅镇参观团》,姜堰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3月26日,第3版)。
    ④杨兴梅认为,近代反缠足运动,基本不是由于官方的主导,而是出自知识分子的持续呼吁。见杨兴梅:《以王法易风俗: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干预缠足的持续呼吁》,《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第54页。
    ⑤《禁止妇女缠足条例》(1928年5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71页。
    ①《令民政厅认真查禁蓄发辫及妇女缠足》,《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38期,1929年9月16日,第2页。
    ②放足运动起于清末。最初称为天足运动,其后亦称放足运动。该运动由清末维新人士发动,教会及传教士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民国时期的戒缠、放足工作一直持续到抗战爆发前夕。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各地普遍将查禁缠足的效果作为地方官员考成之一,如将解缠脚布的多寡来评定县长的工作;此外,还有多种形式来查禁缠足,如组织放足考察团、召开放足大会、举行妇女运动会等等;各种政府出面组织的或民间组织的放足运动团体,如天足会、放足会等亦随处可见。高洪兴:《缠足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163、166~167页。高彦颐比较“天足”和“放足”这两个概念,认为天足是一种抽象朦胧的理论言说,放足则是一种务实的、落实于地方的社会议程。见[美]高彦颐:《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苗廷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③有一则材料形容缠足之后放足的不易。据说1931年,“某村有姑、嫂二人,以脚小冠一县。放足公差(县长派出督促放小脚的官差)将此二人提到公堂。县长为惩一警百计,正欲得一小金莲而解放之,以为倡导;否则严惩之。初不料求一获双也。乃升堂怒讯曰:‘本县功令早悬,尔等竟敢不解放!’并命令当堂松缠脚布。姑、嫂急止之曰:‘容民等一言,言之不当,弛之未晚。’即各就怀中取出一物,置诸公堂。县长见为油炸干麻花,因云:‘本县向不受民间一草一木,需此何用?其速放尔脚!’姑、嫂回答:‘正因县长强迫我们放脚,才带来这两个麻花。请县长细看看这两样东西。县长如是能把它解放了,使它伸直,恢复没炸以前的样子,而保它不损不断,那么,我们立刻当堂遵令放脚。’县长无言以对。”徐海燕:《悠悠千载一金莲:中国的缠足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④《妇女会举行放足宣传》,《教育新路》第73期,1934年12月30日,第17页。
    ①《放足运动》,《教育新路》第129期,1937年6月20日,第12~13页。
    ②《放足运动》,《教育新路》第129期,1937年6月20日,第13~17页。
    ③《放足运动》,《教育新路》第129期,1937年6月20日,第13~14页。
    ①《放足运动》,《教育新路》第129期,1937年6月20日,第15~16页。
    ②《放足运动》,《教育新路》第94、95期合刊,1935年10月10日,第21、28页。
    ③梁景和认为,妇女缠足陋俗的兴起及“流为种习”,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男尊女卑”的文化环境下,男子审视女子,存在“以小脚为美”的心理,以致见小脚女人走路姿势,有“令人销魂”的变态的“审美”感受,此其一;其二,小脚转变成诱发“性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男子甚至视“三寸金莲”为“性感带”;其三,小脚成为传统择偶的重要条件;其四,缠足还是身份和福气的象征,是家道富有的标志,因为缠足的“小姐”行动不便,必须依靠丫头;其五,缠足被认为有利于妇女保持贞操,因为“脚缠小了,行动不便,可以不会做那些丑事。”由于这些原因,缠足长期为男子所提倡,上千年延绵不绝。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209页。
    ④《放足运动》,《教育新路》第94、95期合刊,1935年10月10日,第21页。
    ⑤事载《采菲录续编》,见[美]高彦颐:《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苗廷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⑥徐海燕:《悠悠千载一金莲:中国的缠足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237页。杨兴梅的研究亦认为,“小脚美”并不一定仅仅体现了男权社会的观念,至少在近代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女性自身认为小脚才美的应非少数。见杨兴梅:《近代中国反缠足的努力与成效述略》(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年,第231页。
    ①杨兴梅:《南京国民政府禁止妇女缠足的努力及其成效》,《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第113~114页。
    ②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页。
    ③茅仲英:《城市劳苦大众教育之新努力——蓬户教育之实验》,《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28日,第1846~1850页(卷页)。
    ④例如,光绪5年,江苏布政使谭钧培公布20条禁令,第1条即不准开设烟馆,此后烟馆虽不敢公然开设,但私街僻巷,阳奉阴违者并不少见。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610页。又如,在1935~1936年间,无锡县公安局长陈育初对当地的禁烟,很是认真,曾抓获制造红丸(毒品)犯王桂卿,并执行枪决,烟馆相率停业,然而世界旅社等场所有时还偷偷摸摸地聚众吸毒,而且这种严厉禁烟,也仅是短暂的。见计锡林:《烟毒弥漫的旧无锡》,政协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7辑,1984年刊印,第117~118页。
    ⑤《厅令严禁烟赌》,泰州市档案馆藏,《泰报》1927年8月10日,第1版。
    ⑥《省政府委员会第59次会议记录》,《江苏省政府公报》第33期,1928年5月14日,第4页。
    ⑦《本省自七月一日起禁绝鸦片》,《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0期,1928年7月2日,第25~26页。
    ⑧《令民厅转饬严禁红丸》,《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37期,1929年5月17日,第10~11页。
    ①《吴县全县禁烟会议议案》,《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04期,1929年4月9日,第3页。
    ②《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第69页。
    ③《萧县民众教育馆近讯》,《教育新路》第49、50期合刊,1934年3月20日,第25页。
    ④《南通民教馆举行拒毒展览会》,《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9期,1935年12月,第83页。
    ⑤《城西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29页。
    ⑥《丰县赵庄集民众教育馆近讯》,《教育新路》第58期,1934年6月10日,第27页。
    ⑦《巡回施教车参加禁烟列车游行》,《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149~150页。
    ①《苏京民教馆提倡新式婚礼》,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9月16日,第3张第2版。
    ②《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第75页。
    ③《下蜀公墓之建筑》,《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1日,第58页。
    ④《改进婚嫁仪俗运动》,《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8期,1933年12月,第73页。
    ⑤叶南客:《人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核心》,见沙莲香等:《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⑥[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⑦[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⑧《全国各省市扫除文盲计划一斑》,《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8期,1935年4月28日,第1638页(卷页)。
    ①《镇江县文盲统计》,《新江苏报》1935年12月23日,第2张第5版。
    ②贾子彝编:《江苏省会辑要》,镇江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第14页。
    ③《江苏各县现有文盲数与肃清计划》,《教与学》第2卷第12期,1937年6月1日,第220~221页。
    ④[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⑤[美]英格尔斯等著,陆殷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
    26页。
    ①孟宪承:《教育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7页。
    ②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50、96页。
    ③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83页。
    ④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8页。
    ①舒新城:《教育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③杨树敏:《实施民众教育理论和方法》,《中央大学区立扬州中学旬刊》第32期,1929年3月,第2版。
    ①赵冀良:《乡村民众学校的失败原因与改进途径》,《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8期,1933年4月,第1433页(卷页)。
    ②张锡昌:《一三五四个民众学校学生家庭经济的调查》,《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10期,1936年6月28日,第2013页(卷页)。
    ③《确定教育设施之趋向案》,见《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1分册,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无出版日期,第389页。
    ④《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刊印,第375、378页。
    ⑤《苏省社教机关推行生计教育(上)》,《申报》1933年3月9日,第4张第13版。
    ⑥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3~14页。
    ⑦《苏省社教机关推行生计教育(上)》,《申报》1933年3月9日,第4张第13版。
    ⑧陆蓋:《社会调查和民众教育》,《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5期,1932年1月,第850页(卷页)。
    ①《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4页(文页)。
    ②《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3页(文页)。
    ③《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0~11页(文页)。
    ④参见李金铮:《收入增长与结构性贫困:近代冀中定县农家生活的量化分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第111页。
    ⑤所谓“蓬户”,是以草棚为住家之户,为都市的贫民窟,劳苦大众的栖身之所。见朱世达:《蓬户劳苦大众生计之调查及研究》,《教育与民众》第8卷第2期,1936年10月,第268页(卷页)。
    ①倪思谷:《蓬户生活之面面观》,《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第1859、1865页(卷页)。
    ②倪思谷:《蓬户生活之面面观》,《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第1868页(卷页)。
    ③朱世达:《蓬户劳苦大众生计之调查及研究》,《教育与民众》第8卷第2期,1936年10月,第294页(卷页)。
    ④倪思谷:《蓬户生活之面面观》,《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第1869页(卷页)。
    ⑤《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9页(文页)。
    ①《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1、14~15页(文页)。
    ②茅仲英:《城市劳苦大众教育之新努力——蓬户教育之实验》,《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第1833页(卷页)。
    ③茅仲英:《城市劳苦大众教育之新努力——蓬户教育之实验》,《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第1833页(卷页)。
    ④罗以:《为什么要有社会调查》,《民众教育周报》第9期,1932年7月6日,第3~4页。
    ⑤《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9页(文页)。
    ①高潮:《介绍这册专号》,《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30日,第1页。
    ②《本馆施教工作提要》,《教育新路》第102期,1936年3月20日,第15~16页。
    ③《八里屯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30日,第2页。
    ④《八里屯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30日,第3~5页。
    ①《八里屯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30日,第6~7页。
    ②《长安村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30日,第7~8页。
    ③《长安村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30日,第8、11页。
    ④《长安村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30日,第11~12页。
    ①雨林:《农村经济调查杂谈》,《教育新路》第12期,1932年12月30日,第15页。
    ②《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16页。
    ③杨汝熊:《玉花园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36期,1933年10月10日,第10页。
    ④《丰县店子民教馆基本施教区生计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80期,1935年3月30日,第9页。
    ⑤《丰县店子民教馆基本施教区生计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80期,1935年3月30日,第9页。
    ①时人曾将贷种、贷款作为民教馆生计教育的治标之法,而将农业推广、副业指导、职业训练、合作业务等,视为生计教育的治本之策。见华延昌:《从今年旱灾说到我们当前的生计教育工作》,《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9~11页。
    ②《筹办手工品展览会》,《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9期,1935年12月,第97页。
    ①华绪之:《城西施教区家庭副业手工品展览经过》,《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70~74页。
    ②《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事业概况”,第12页。
    ③《磨刀巷民教馆昨举行生计讲演》,《新江苏报》1933年4月3日,第5版。
    ④《社桥实验民众教育馆概况》,《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9、10期合刊,1931年6月,第5~6页(文页)。
    ⑤《无锡螟虫展览会》,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6月16日,第2张第3版。
    ⑥《三河口民教馆举行农事展览会》,《武进商报》1932年12月18日,第3页。
    ⑦《县立农教馆麦作展览会开幕》,姜堰档案馆藏,103-1-6,《江泰日报》1933年7月14日,第3版。
    ①《省农教馆农业展览会》,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11月27日,第3张第3版;《省农教馆农业展览会盛况》,《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3期,1930年11月,“消息”,第8~9页。
    ②《汤山稻作比赛》,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12月8日,第3张第1版。
    ③《本馆施教工作全貌》,《教育新路》第83、84期合刊,1935年5月10日,第19页。
    ④《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9页。
    ⑤郁瘦梅:《五个月的实验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民众教育馆1931年刊印,第63~66页。
    ①《宜兴实验民众教育馆馆刊》,江苏宜兴实验民众教育馆1934年刊印,第26~29页。
    ②《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事业概况”,第12~13页。
    ①《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15页。
    ②《北新镇民众教育馆近况》,《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消息”,第41页。
    ③黄桂馥:《试办贫民贷款处的简略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22~24页。
    ①《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8页。
    ②《灌云县立板浦民众教育馆施教区贫民贷款所实施报告》,《东海民教》第1卷第2期,1935年12月31日,第
    30页。
    ③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续)》,《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7期,1933年11月,第15~16页。
    ④黄桂馥:《试办贫民贷款处的简略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20~22页。
    ⑤孙文甫:《丰县城市民教馆一年半之生计教育》,《教育新路》第91、92期合刊,1935年9月10日,第10页。
    ⑥《北新镇民众教育馆近况》,《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消息”,第41页。
    ⑦《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8页。
    ⑧《省立民众教育馆试行小本借贷》,《新江苏报》1933年3月17日,第5版。
    ⑨《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25页(文页)。
    ⑩《五年来乡村实施区专号·生计指导》,《教育新路》第120期,1937年4月1日,第22页。
    ①《本馆施教工作提要》,《教育新路》第102期,1936年3月20日,第15页。
    ②黄桂馥:《试办贫民贷款处的简略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21页。
    ③《北新镇民众教育馆近况》,《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消息”,第41页。
    ①黄桂馥:《试办贫民贷款处的简略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25~26页。
    ②《民教馆小本借贷暂行结束》,《无锡民报》1936年1月11日,第2版。
    ③《历年来各地借款人营业统计表》,《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9~30页。
    ④《灌云县立板浦民众教育馆施教区贫民贷款所实施报告》,《东海民教》第1卷第2期,1935年12月31日,第
    30页。
    ⑤《城西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36页。
    ⑥华延昌:《从今年旱灾说到我们当前的生计教育工作》,《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10页。
    ①黄桂馥:《试办贫民贷款处的简略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21页。
    ②《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8页。
    ③《灌云县立板浦民众教育馆施教区贫民贷款所实施报告》,《东海民教》第1卷第2期,1935年12月31日,第
    30页。
    ④《启东县第四民众教育区北新镇民众教育馆贫民贷款所贷款办法》,《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
    2月,“消息”,第41页。
    ⑤《城西第二年》,《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65页。
    ①《丰县城市民教馆一年半之生计教育》,《教育新路》第91、92期合刊,1935年9月10日,第10页。
    ②黄桂馥:《试办贫民贷款处的简略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21页。
    ③《启东县第四民众教育区北新镇民众教育馆贫民贷款所贷款办法》,《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
    2月,“消息”,第41页。
    ④《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26页(文页)。
    ⑤《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8页。
    ⑥黄桂馥:《试办贫民贷款处的简略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24页。
    ①《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8页。
    ②黄桂馥:《试办贫民贷款处的简略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26页。
    ③胡超吾:《生计教育与失业问题》,《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7期,1930年5月1日,第63~64、66页。
    ①《本馆一年来之实施概况》,《民众教育通讯》第1卷第4、5期合刊,1931年8月,第128~130页;《四年来之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4年编印,第16页。
    ②《省民教馆添办染织科》,《新江苏报》1933年10月8日,第6版;赵鸿谦:《本馆二十三年度实施方案大纲》,《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6期,1934年9月,第9页(文页)。
    ③《省民教馆生计部添办刺绣传习班》,《新江苏报》1934年5月11日,第6版。
    ④《刺绣班改并工艺传习所》,《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6期,1934年9月,“消息”,第25页。
    ⑤《二十年度之教导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4、5期合刊,1932年7月,第28页。
    ⑥《省民教馆工艺所招收新生》,《新江苏报》1933年2月4日,第5版。
    ⑦《生计事业·工艺传习所》,《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49页。
    ⑧《二十年度之教导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4、5期合刊,1932年7月,第28页。
    ⑨《二十年度之教导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4、5期合刊,1932年7月,第28页。
    ⑩《省民教馆工艺所招收新生》,《新江苏报》1933年2月4日,第5版。
    ①《扩充后之生计教育》,《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1934年8月,第1~2页(文页)。
    ②《扩充后之生计教育》,《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1934年8月,第2页(文页)。
    ③《生计事业·工艺传习所》,《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49页。
    ④《扩充工艺传习所》,《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6期,1932年9月,第247页。
    ⑤《生计事业·工艺传习所》,《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55~56页。
    ①《扩充后之生计教育》,《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1934年8月,第3页(文页)。
    ②《四年来之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4年版,第18~19页。
    ③《省民教馆生计部设立工艺出品零售处》,《新江苏报》1933年10月20日,第5版。
    ④《生计事业·工艺传习所》,《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49页。
    ⑤绮雪:《江都等县社教机关对于生计教育推行之概况》,《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第51~52页。
    ⑥《二十年度之教导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4、5期合刊,1932年7月,第24页。
    ①《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生计教育”,第22~24页。
    ②《协办织布工艺班》,《教育新路》第55、56期合刊,1934年5月,第28页。
    ③《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生计教育”,第20~21页。
    ④《工艺出品销路畅旺》,《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8期,1933年12月,“消息”,第65页。
    ⑤《省民教馆推销工艺品》,《新江苏报》1933年4月14日,第5版。
    ⑥《城西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期,1934年8月,第24~25页(文页)。
    ⑦《省立南京民教馆最近之工作》,《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6期,1932年9月,第200页。
    ⑧《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生计教育”,第21页。
    ⑨《本馆二十四年度工作计划》,《教育辅导》第1卷第9号,1935年9月,第9页。
    ①如泰兴县立民教馆1934年的调查,当时泰兴城内男子或经商或做工,均有相当职业,无职业者多为妇女。《泰兴县立民众教育馆调查报告》,《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1期,1934年4月,第1页(文页)。
    ②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1932年12月第56次馆务会议上划定“基本施教区”。该区域的范围“北以中山路为界;西以铁路为界,并由铁路经西八府塘,致和街,至濯清桥;南自濯清桥起以秦淮河为界,至大中桥与大中实验区界相接;东以原实验区东界为界,并由第一公园经东厂街,西华门,而抵中山路。”记者:《三月来之本馆》,《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3号,1933年,第130页。
    ③记者:《三月来之本馆》,《民众教育季刊》第2卷第1号,1933年8月15日,第158~159页。
    ④《教导事业之广泛的与集中的实施》,《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合期,1934年8月,第8~9页(文页)。
    ⑤敬:《卷头语》,《民众教育周报》第24、25期合刊,1932年10月26日,第2页。
    ⑥宋宾祚、殷鉴寒:《南汇农民教育馆耕牛比赛会的报告》,《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3号,1930年11月,第1~3、6~8页(文页)。
    ⑦记者:《三月来之本馆》,《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3号,1933年,第115页。该实验区其后改划为京郊实验区,包括西善桥、花神庙、土山镇、岔路镇等四处。二十五年度改名为乡村实验区。李邦权:《二十年来之本馆》,《教育辅导》第2卷第8、9期,1936年12月,第76页。
    ⑧“表证”,就是表演证明的意思。该法可能源于定县设立的“表证农家”,但平教会是以挑选农家试验的方式进行的,而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则是自己设立表证农场为农户示范。关于定县的“表证农家”,参见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224页。
    ①《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乡村工作概况》,江问渔、梁漱溟编:《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上海中华书局1937版,“民国丛书”第4编第16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141页。
    ②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三年来工作报告》,《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第23、31~32页。
    ③编者:《最近三月来本馆工作纪要》,《教育辅导》第2卷第10期,1937年2月,第105页。
    ④《五年来之生计指导事业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6~8页。
    ⑤《溧阳民农二馆九月来之生计教育》,《教育辅导》第1卷第7号,1935年6月,第48页。
    ⑥《五年来之生计指导事业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11页。
    ⑦孙文甫:《丰县城市民教馆一年半之生计教育》,《教育新路》第91、92期,1935年9月10日,第12页。
    ⑧郑大华对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无锡实验区,推广优良稻麦品种,采用特约农田的情形,有所论述。见《民国乡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344页。
    ①《社桥实验民众教育馆概况》,《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9、10期合刊,1931年5、6月,第7~8页(文页)。
    ②《一月来本馆各种重要活动事业进行概观》,《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8期,1933年12月,第73页(栏页)。
    ③《五年来之生计指导事业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17~18页。
    ④《五年来之生计指导事业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0~21页。
    ①《五年来乡村实施区事业》,《教育新路》第120期,1937年4月1日,第23页。
    ②《五年来乡村实施区事业》,《教育新路》第120期,1937年4月1日,第23页;《五年来之生计指导事业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1页。
    ③《高资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合期,1934年8月,第8~9页(文页)。
    ④汪期增:《一种生计教育的小尝试》,《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期,1933年3月,第47~54页。
    ⑤邱有珍:《七项运动中之民众教育观》,《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3期,1930年11月,第14页(文页)。
    ①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农村经济月刊出版社1936年版,第4页。
    ②陈礼江:《民众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75页。
    ③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农村经济月刊出版社1936年版,第381~382页。
    ④《本馆三年来之推广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53、63页;
    ⑤《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概况》,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1931年版,第14页。
    ⑥《一年半来之范公桥实验区》,《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2期,1932年4月,第94页。
    ⑦《扩充后之生计教育》,《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合期,1934年8月,第4页(文页)。
    ①《省民教馆消费合作社昨日成立》,《新江苏报》1933年11月17日,第5版。
    ②《生计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57、59页。
    ①《生计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59~61页。
    ②《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2页。
    ③《黄包车夫合作社》,《教育辅导》第1卷第2号,1934年12月,第43~48页;《本馆现有各项民众组织一览表》,《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第63页。
    ④《缝纫合作社的成立》,《教育辅导》第2卷第1期,1936年4月1日,第57页。
    ⑤《五年来之生计指导事业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2页。
    ①《本馆直接指导之各种合作社现状一览表》,《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插表,无页码。
    ②《生计指导·合作社》,《教育新路》第120期,1937年4月1日,第19~20页。
    ③张鸿典:《本馆合作事业办理经过及现状》,《教育新路》第55、56期合刊,1934年5月12日,第2~4页。
    ④张鸿典:《本馆合作事业办理经过及现状》,《教育新路》第55、56期合刊,1934年5月12日,第13页。
    ⑤《本馆施教工作全貌·生计指导》,《教育新路》第83、84期合刊,1935年5月10日,第13页。
    ⑥张鸿典:《本馆合作事业办理经过及现状》,《教育新路》第55、56期合刊,1934年5月12日,第15页;《本馆施教工作全貌·生计指导》,《教育新路》第83、84期合刊,1935年5月10日,第13页。
    ⑦张鸿典:《本馆合作事业办理经过及现状》,《教育新路》第55、56期合刊,1934年5月12日,第14~15页。
    ①《本馆施教工作提要·生计指导》,《教育新路》第102期,1936年3月20日,第13页。
    ②《本馆施教工作提要·生计指导》,《教育新路》第102期,1936年3月20日,第13页。
    ③张鸿典:《本馆合作事业办理经过及现状》,《教育新路》第55、56期合刊,1934年5月12日,第18页。
    ④《五年来之生计指导事业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23页。
    ①《江苏省第七民教区合作讨论会记录》,《教育新路》第64期,1934年9月13日,第17页。
    ②王训仁:《西善桥实验区合作事业之推进》,《教育辅导》第1卷第7号,1935年6月,第11~12页。
    ③王训仁:《西善桥实验区合作事业之推进》,《教育辅导》第1卷第7号,1935年6月,第12~13页。
    ④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三年来工作报告》,《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第33页。
    ⑤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34~235页。
    ①《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之人力车利用合作社》,甘豫源、王凤桐主编:《民众教育新设施》,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1936年版,第315页。
    ②茅仲英:《城市劳苦大众教育之新努力——蓬户教育之实验》,《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28日,第1832页(卷页)。
    ③倪思谷:《蓬户生活之面面观》,《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28日,第1862页(卷页)。
    ④倪思谷:《蓬户生活面面观》,《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0期,1934年6月,第1868、1869页(卷页)。
    ⑤朱世达:《蓬户劳苦大众生计之调查与研究》,《教育与民众》第8卷第2期,1936年10月28日,第283~285
    页(卷页)。
    ①茅仲英、倪思谷:《人力车利用合作之新实验》,《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10期,1936年6月28日,第1961
    页(卷页)。
    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之人力车利用合作社》,甘豫源、王凤桐主编:《民众教育新设施》,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1936年版,第316~317页。
    ①《南门民教馆指导改进人力车夫生计》,《无锡民报》1935年6月14日,第3版。
    ①《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之人力车利用合作社》,甘豫源、王凤桐主编:《民众教育新设施》,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1936年版,第322页。
    ①《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之人力车利用合作社》,甘豫源、王凤桐主编:《民众教育新设施》,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1936年版,第334~335页。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②胡超吾:《生计教育与失业问题》,《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7期,1930年5月1日,第63~65页。
    ③邱有珍:《七项运动中之民众教育观》,《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3期,1930年11月,第10~11页。
    ④《确定教育设施之趋向案》,见《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第1分册,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无出版日期,第389页;黄季陆主编:《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革命文献》第54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年版,第279页。
    ①茅仲英:《丽新路工人生活抽样调查统计》,《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9、10期合刊,1932年6月,第1816页。
    ②龚骏:《各地农民状况调查·武进》,《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1927年8月25日,第107页。
    ③江苏农民银行成立后,向江苏农民提供贷款为其业务之一,并且以贷给农民组织的合作社为主要形式。见《第二年之江苏省农民银行》,载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475),大象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第26、62页。
    ④华延昌:《从今年旱灾说到我们当前的生计教育工作》,《教育辅导》第1卷第3号,1935年1月1日,第9~11页;朱坚白:《生计教育的认识》,《教育辅导》第1卷第4号,1935年3月1日,第10~11页。
    ⑤朱若溪:《民众教育馆生计教育应有的设施》,《教育通讯》第2卷第40、41期合刊,1939年10月21日,第16~17页。
    ①陈大白:《中国民众之经济生活与民众教育》,《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4期,1932年12月,第610页(卷页)。
    ②杨坚:《民众生计教育》,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5页。
    ③参见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第2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5~386页。
    ④参见许涤新:《农村破产中底农民生计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第56页。
    ①高阳:《江苏省普及民众教育计划第二次修正草案》,《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4号,1929年11月,第1页(文页)。
    ②朱元懋:《三民主义教育实施下之公民训练》,《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1页。
    ③卢绍稷:《现今公民教学应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教与学》第2卷第2期,1936年8月1日,第17页。
    ④逸民:《公民训练理论与设施的研究》,《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13~14页。
    ⑤《中央民运指委会规定公民训练实施纲要》,《东海民教》第1卷第6期,1936年4月30日,第29~30页。
    ⑥《省社教机关主任人员会议议决要案一束(续)》,《新江苏报》1935年2月24日,第2张第6版。
    ⑦《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普及民众教育标准工作实施方案》,《新江苏报》1935年4月27日,第2张第6版。
    ①参见熊子容:《公民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序”,第1页。
    ②花寿泉:《公民训练之重要性及其实施方法》,《教育新路》第87、88期合刊,1935年6月20日,第2页。
    ③逸民:《公民训练理论与设施的研究》,《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14页。
    ④卢绍稷:《现今公民教学应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教与学》第2卷第2期,1936年8月1日,第3页。
    ⑤秉钧:《乡村青年的组织与训练》,《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1日,第11页。
    ⑥逸民:《公民训练理论与设施的研究》,《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13页。
    ⑦《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普及民众教育标准工作实施方案》,《新江苏报》1935年4月27日,第2张第6版。
    ⑧“九一八”事变后,江苏省立镇江民教馆举行了一系列动员民众的活动,如9月26~27日,前往高资、桥头、新丰、渣泽等乡村,张贴标语挂图,散发传单,并以抗日内容编成民间小调,携带乐器,进行宣传(《反日!!救国!!省民教馆到乡村宣传》,镇江市档案馆藏,C2—2—740);10月5日,该馆在省会反日宣传周第一日,担任晚间化装演讲,与警官学校在镇江的闹市区大市口一带宣讲,听众“莫不为之动容”(《省民教馆加紧救国反日工作》,镇江市档案馆藏,C2—2—740);10月20日,成立义勇军,分成人队、童子队、妇女看护队,以该馆全体职员、各研究会会员以及民校学生为基本团员,进行军训,并动员民众踊跃加入(《省民教馆义勇军行宣誓礼》,镇江市档案馆藏,C2—2—740)。
    ①《二十年度之教导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4、5期合刊,1932年7月,第31~34页。
    ②《二十年度之教导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4、5期合刊,1932年7月,第34页。
    ③杨汝熊:《本馆的大概情形》,《新民之路》第5、6期合刊,1933年5月25日,第3页。
    ④《五年来的工作概要》,《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10页。
    ⑤在基层社会建立改进会组织,当时在乡村建设运动中已经出现。如192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徐公桥成立乡村改进会,即为一例。见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刊印,第9页。不过,由民教馆建立的改进会,尤其是市民改进会,并不多见。
    ⑥郭萃章:《三个月来之壩子街实验区市民改进会》,《教育新路》第2期,1932年9月20日,第11页。
    ⑦会员人数是动态的。成立时公布的会员名单共99人;后来人数增加,1937年的统计,为173人。分见《壩子街实验区市民改进会全体会员一览表》,《教育新路》第6期,1932年10月30日,第10页;《五年来的教导部》,《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10页。
    ①后来公布的《改进会简章》,规定城乡改进会会员的入会年龄为30岁以上。见《江苏第七民教区集团训练之章则纲要及办法》,《教育新路》第87、88期合刊,1935年6月20日,第24页。
    ②郭萃章:《三月来之壩子街实验区市民改进会》(续第6期),《教育新路》第10期,1932年12月10日,第2~6页。
    ③郭萃章:《本馆办理军民合作筑路的经过》,《教育新路》第8、9期合刊,1932年11月30日,第5~6、9~10页。
    ①郭萃章:《三月来之壩子街实验区市民改进会》(续第6期),《教育新路》第10期,1932年12月10日,第3~5页。
    ①《励志团简章》,《教育新路》第87、88期合刊,1935年6月20日,第26页。
    ②《五年来的教导部》,《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11页。
    ③《五年来的工作概要》,《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11~12页。
    ④《五年来的工作概要》,《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12页。
    ⑤《本馆施教工作全貌》,《教育新路》第83、84期合刊,1935年5月10日,第6页。
    ①《公民训练》,《教育新路》第83、84期合刊,1935年5月10日,第6~10页。
    ②林霜:《本馆三个实施区的中心工作》,《教育新路》第24、25期合刊,1933年5月30日,第11页。
    ③赵光涛:《本馆今后的新动向》,《教育新路》第15期,1933年2月20日,第1~3页。
    ④《苏省公民训练将于三月中开始》,《新江苏报》1936年2月5日,第2张第5版。
    ①《本馆二十五年度事业进行计划》,《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1日,第17页。
    ②江苏省立徐州民教馆虽在此前即有改进会等公民训练组织,然直接以“公民训练”、“市民训练”为名号的,却是1936年以后新出现的,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公民训练”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①《八里屯指导区公民训练班》,《教育新路》第101期,1936年3月1日,第11页。
    ②《市民训练》,《教育新路》第108期,1936年8月31日,第20页。
    ③1937年春,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的公民训练队,改称为壮丁队。
    ④《守法训练之实施》,《教育辅导》第2卷第3期,1936年6月1日,第63页。
    ⑤《青年团的训练与服务》,《教育辅导》第2卷第1期,1936年4月1日,第55页。
    ⑥《谒陵团》,《教育辅导》第2卷第3期,1936年6月1日,第62页。
    ⑦如“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江苏省立镇江民教馆组织平剧研究会彩排抗日剧本《亡国剧》等,对抗日宣传不遗余力。见《镇江省民教馆重要事业》,《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1年12月1日,第165页。又如,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的儿童读书会,在1931年12月举行抗日救国演说竞赛会,以资唤起儿童抗日救国的责任感。见《儿童读书会举行抗日演讲》,《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1年12月1日,第169页。
    ⑧《少年团事业的勃兴》,《教育辅导》第2卷第7期,1936年11月15日,第62页。
    ⑨《妇女看护训练班的举办》,《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1日,第58页;《理论与实际并重之妇女训练班》,《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53页;《继续努力中之第二期妇训班》,《教育辅导》第2卷第6期,1936年10月15日,第55页。
    ①《积极活动的妇女队》,《教育辅导》第2卷第10期,1937年2月15日,第100页。
    ②《纪念日活动》,《教育辅导》第2卷第1期,1936年4月1日,第56~57页;《纪念节之活动》,《教育辅导》第2卷第3期,1936年6月1日,第64页;《万分沉痛之“九一八”五周年纪念会》,《教育辅导》第2卷第6期,1936年10月15日,第56页;《两个庆祝会的举行》,《教育辅导》第2卷第7期,1936年11月15日,第
    64页;《活跃着的纪念节》,《教育辅导》第3卷第1期,1937年4月15日,第49~50页。
    ③《湖熟民教馆宣传抗日》,《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1年12月1日,第166页。
    ④《民众唱歌教学》,《教育新路》第105期,1936年5月20日,第19页。
    ⑤《铜山县立民教馆举行主妇谈话会》,《教育新路》第59期,1934年6月20日,第15~16页。
    ①《王庄实施区召开桥南头户长谈话会》,《教育新路》第98、99期合刊,1935年11月20日,第22页。
    ②《萧县民教馆鞋工谈话会》,《教育新路》第49、50期合刊,1934年3月20日,第25页。
    ③伯秋:《公民训练的识字课程与教材》,《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22页。
    ①沈登杰:《太平洋上不太平》,《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4期,1935年12月28日,第778页(卷页)。
    ②茅仲英:《铁鸟和毒弹》,《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4期,1935年12月28日,第784页(卷页)。
    ③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
    ①张锡昌:《忘不了的》,《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4期,1935年12月28日,第793、797页(卷页)。
    ②《各会团通力合作之先声》,《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1日,第54页。
    ③《各会团领袖的联欢》,《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1日,第60页。
    ④朱佐廷:《乡村公民教育的实施问题》,《教育新路》第110期,1936年9月30日,第6页。
    ①1935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训令规定,各县除实验农教馆及有特殊性质之实验区外,其余各农教馆应一律改称民教馆。见《江苏省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966期,1935年5月10日,第
    3页。
    ②陆蓋:《从史的检讨农民生活学校的意义及其办法的商榷》,《社教通讯》第2卷第7期,1937年4月15日,第
    12页。
    ③钟暮文:《提供当前江苏省壮丁训练的诸问题》,《社教通讯》第2卷第6期,1937年3月15日,第3页。
    ④钮长耀:《江苏民众教育转型期中的新设施》,《江苏教育》第6卷第3期,1937年3月,第4页。
    ⑤俞庆棠:《现阶段中国所需的教育》(1936年),见茅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38~339页。
    ⑥傅葆琛:《民众教育与地方自治及社会生产的关系》,《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4期,1935年12月28日,第614~615
    页(卷页)。
    ⑦孙枋:《对于非常时期民众教育的一些意见》,《江苏教育》第5卷第1、2期合刊,1936年2月15日,第113页。
    ①俞诏麒:《农民生活学校理论和设施的纲领》,《社教通讯》第2卷第7期,1937年4月15日,第18~20页。
    ②“养成现代农村健全之农民”是江苏省教育厅规定的举办农民生活学校的根本宗旨。见《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附设农民生活学校办法》,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01—乙—883。
    ③钮长耀:《江苏民众教育转型期中的新设施》,《江苏教育》第6卷第3期,1937年3月,第7页。
    ④《民众生活学校设立旨趣》,《教育新路》第115期,1937年2月10日,第5~6页。
    ①《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附设农民生活学校办法》,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01—乙—883。
    ②江苏省立俞塘民教馆馆长钮长耀曾揭示:农民生活学校,广义的目的是要培养爱国爱民族的“良民”,就狭义的目的言,在养成“农村的领袖”。见钮长耀:《江苏民众教育转型期中的新设施》,《江苏教育》第6卷第3期,1937年3月,第8页。钮氏是在阐述农民生活学校高级班特征时,做这样的说明的。很显然,高级班是以培养“爱国”的“农村的领袖”为“鹄的”,而与仅将培养“爱国”的“良民”作为目标的普通班是有区别的。
    ③这份法规的公布日期不详,见《社教通讯》第2卷第8期,1937年5月15日,第54~56页。
    ①这份“简则”规定,实验农民生活学校的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有:国文、党义、算术、中国历史、中国地理、农业概论、自然、合作、作物育种学、农业仓库、农村副业、园艺、军事训练、农田实习、音乐、卫生、地方自治;选修课程有:农村教育、社会调查、森林学、生物学、农场管理。见《省立民众教育馆附设实验农民生活学校简则》,《社教通讯》第2卷第8期,1937年5月15日,第55页。
    ②《农民生活学校行政组织》,《教育新路》第115期,1937年2月10日,第14~15、22~23页。
    ③“教、养、卫”之说,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共根据地所在的赣、闽、皖、鄂、豫五省民众施行的所谓“特种教育”。“特种教育”以“教、养、卫”兼施为重心,“教”是指“纠正民众思想”,“养”是指“推进农业生产”,“卫”是指“训练地方自卫”(见程其保等编:《教养卫合一之新教育》,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2~4页)。1935年后,在国难危局下,“教、养、卫”的民教政策,在其他各省推行(卢绍稷:《非常时期的公民训练》,《教育杂志》第26卷第6号,1936年6月10日,第102~103页)。
    ①《农民生活学校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教学时数一览表》,《教育新路》第115期,1937年2月10日,第25~26页。
    ②《农事实习办法》,《教育新路》第115期,1937年2月10日,第31~32页。
    ③《军事学课程进度草案》、《军事术科进度表》,《教育新路》第115期,1937年2月10日,第33~40页。
    ④《农民生活学校立校精神》,《教育新路》第115期,1937年2月10日,第7页。
    ⑤《农民生活学校立校精神》,《教育新路》第115期,1937年2月10日,第8页。
    ①关于这一时期的“展览史”,学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党政机关、国货团体举办的国货展览会方面,代表性成果如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5、39页)、潘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6页)、马敏、洪振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货展览会述论》(载《一九三○年代的中国》下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39~854页)、傅海晏《“跑调”的国货展览会:1935年无锡国货流动展览会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125~138页)等,对民教馆举办的展览或展览会,目前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②孙希复:《民众教育实施方法的研究》,《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1日,第26~27页。
    ③常导之:《由国难说到民众教育》,《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0期,1931年10月1日,第4页。
    ④赵光涛:《国难中民众教育的自觉运动》,《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0期,1931年10月1日,第5~7页。
    ⑤《苏社教机关为抗日救国通电》,《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2期,1931年10月,第378页(卷页)。
    ①李邦权:《二十年来之本馆》,《教育辅导》第2卷第8、9期合刊,1936年12月15日,第71~72页。
    ②1931年9月29日,第二次反日宣传委员会会议议决,将“反日宣传委员会”改称为“抗日宣传委员会”。
    ③崔炎君:《本馆两月来之抗日救国工作》,《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0期,1931年10月1日,第93~98页。
    ④编者:《现阶段的民众教育》,《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1号,1932年7月31日,第217~219页。
    ①《省立南京民教馆最近之工作》,《民众教育通讯》第2卷第6期,1932年9月,第200~201页。
    ②《九一八国耻纪念》,《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2号,1932年,第148、150页。
    ③《镇民教馆之民众抗日救国运动》,《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3期,1931年11月,第599~600页(卷页)。
    ④《本馆救国教育实施方案》,《教育新路》第36期,1933年10月10日,第11~12页。
    ⑤《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第68页。
    ⑥仝菊圃:《“九一八”国难展览会经过概述》,《教育新路》第3期,1932年9月30日,第2页。
    ①仝菊圃:《“九一八”国难的民意测验》,《教育新路》第4、5期合刊,1932年10月20日,第1~4、6~7页。
    ②见仝菊圃:《“九一八”国难的民意测验》,《教育新路》第4、5期合刊,1932年10月20日,第3、5、6~8页。
    ③尼沁:《从古北口战事说到本馆航空救国展览会》,《教育新路》第24、25期合刊,1933年5月30日,第18~20页。
    ④《布置防空与防毒展览会》,《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7期,1933年11月,第69页。
    ①《怵目惊心:盛民教馆画片展览》,《吴江日报》1932年10月12日,第3版。
    ②《援义书画展》,《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4号,1933年,第134~135页。
    ③《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第71~74页。
    ④《展览事业新设施》,《民众教育季刊》第2卷第3号,1934年,第150页。
    ⑤《国防教育展览会报告》,《教育辅导》第2卷第10期,1937年2月15日,第1页。
    ①《国防教育展览会报告》,《教育辅导》第2卷第10期,1937年2月15日,第2~3、9、11页。
    ②高有鹏认为,庙会既有祭祀信仰、净化心灵的一方面,又有通过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娱乐神灵,实际上娱乐自己身心的一方面,还具有增进友谊、促进贸易、教育民众等方面的功能。见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2~86页。
    ③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8、123、
    125页。
    ④赵光涛:《展览事业与庙会调查》,《教育新路》第23期,1932年5月10日,第1页。
    ⑤起初,庙会是纯粹崇敬神灵的表示,但后来在此之外,添加了新的内容,其一就是“迎神赛会”,亦即抬着神像奏乐击鼓游行的宗教活动。本来,古代宗教上的祭祀礼节,常同时伴有好多歌舞娱乐,以敬神祇,以彰盛典,但后来的“迎神赛会”虽仍存宗教或民间信仰的内容,然不少这类活动已“异化”为社会上民众的娱乐表演了。
    ①杨汝熊:《徐海十二县庙会调查报告》,《教育新路》第23期,1933年5月10日,第4~7页。
    ①《本馆施教工作提要》,《教育新路》第102期,1936年3月20日,第19页。
    ②《流动展览开始举行》,《教育新路》第8、9期合刊,1932年11月31日,第26页。
    ③《利用五毒庙会作新五毒挂图宣传》,《教育新路》第27、28期合刊,1933年6月30日,第31页;尼沁:《本馆的展览会》,《新民之路》第5、6期合刊,1933年5月25日,第27页。
    ④《利用泰山庙会作抗日宣传》,《教育新路》第27、28期合刊,1933年6月30日,第31页。
    ⑤《现阶段的民众教育》,《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1号,1932年7月31日,第211页。
    ①《推行江苏民众教育计划纲要(续)》,《申报》1927年11月16日,第2张第8版。
    ②《钮惕生先生致高践四先生函》,《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8号,1930年3月,第2页(文页)。
    ③《四中全会通过之改进人民娱乐方法俾寓教育之精神案》,《申报》1930年11月20日,第3张第10版。
    ④俞庆棠:《论民众教育馆》(1935年),见茅仲英、唐孝纯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⑤徐卓呆:《民众读物》,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2页。
    ⑥天游:《民众读物与民众教育》,《教育与民众》第1卷创刊号,1929年5月,第45页。
    ⑦北洋政府时期虽设通俗教育研究会,其属下的小说股执掌小说的编辑改良事宜,但1924年以后,由于经费困难,该会名存实亡。此时,中华平教会重视编辑千字课等平民读本,而中华职教社则注意编印“平民职业小丛书”,成绩不俗。然而,这些读物或偏于识字,或囿于职教,民众读物的编辑或审查,实际上多半停顿了。1928年秋,教育部成立后,该部负责编辑、审查教科用书及补充读物,而通俗小说等图书的审查则划归内政部。见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社会教育概况”,第660~674页。
    ⑧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3辑(42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第597页。
    ⑨杨寅初:《民众读物之现状与其趋势》,《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7期,1935年9月,第33页。
    ①朱允宗:《编辑民众读物经验谈》,《教育新路》第39期,1933年11月10日,第3页。
    ②杨寅初:《民众读物之现状与其趋势》,《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7期,1935年9月,第16页。
    ③孙錡明:《编辑民众读物计划》,见《民众教育论文集》,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第一届同学会1929年编印,第115~120页。
    ④《民众读物编辑科》,见《民众教育实验报告》(第三次),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1930年版,“民众读物编辑”,第7~8页。
    ①《三年来之编辑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4页(文页)。
    ②《本馆出版刊物价目一览》,《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1号,1932年7月31日,插页。
    ③徐芳田:《民众教育中的一个紧要问题——民众读物》,《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2期,1929年12月1日,第
    56页。
    ④1930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的《社会教育设施注意要项》,虽提到“民众娱乐”事项,然仅简略地用“应就各地情形,详订适宜办法,积极实行”一句带过,并没有很具体的要求。见《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3期,1930年6月25日,第2页。
    ⑤《教厅对于民众教育之规划》,《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9期,1934年1月,第13~15页。
    ①《组织改良民众读物委员会》,《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9期,1934年1月,第15~16页。另见《苏教厅改良民众读物》,《申报》1933年12月9日,第3张第12版。
    ②《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制定之〈通俗文艺运动计划书〉》(1932年8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322页。
    ③《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整理民众读物办法》,《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第68~69页。
    ①朱佐廷:《中国民众读物之检讨》,《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7期,1935年9月,第7~8页(文页)。
    ②《四年来之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4年编印,第69页。
    ③《教学部二十二年度计划大纲》,《教育新路》第37、38期合刊,1933年11月10日,第9页。
    ④《编印民众连环画册》,《教育新路》第43期,1933年12月20日,第20页。
    ⑤《编印乡土常识及救国教材》,《教育新路》第55、56期合刊,1934年5月20日,第39页。
    ⑥如朱佐廷关于“民众读物的分野”没有将民众课本纳入(见《中国民众读物之检讨》一文,《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7期,1935年9月,第2~3页,文页),而王泽民则将读本包括在民众读物中(见《民众读物研究》一书,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0~11页)。
    ⑦陈礼江:《建设中的中国社会教育系统及现阶段的民众教育事业》,《教育与民众》第8卷第2期,1936年10月28日,第199页(卷页)。
    ①张炯:《民众学校课本改编之我见》,《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3期,1934年11月28日,第462~463页(卷页)。
    ②《教部改良民众读物》,《教与学》第2卷第5期,1936年11月1日,第226~227页。
    ①近代扬州的茶园,大致分为荤茶园、清茶园、书茶园。荤茶园,既卖茶水,也卖点心菜肴,以富春茶社为代表;清茶园,又称素茶园,主要供人们在此会友交际、娱玩消遣,所以仅卖茶水、各种糖果蜜饯等。教场就是扬州清茶园最集中的地方。清早,这里的茶客多为悠闲的老人、盐商、破落子弟等,下午茶客中有走街串巷收买旧货的,有放高利贷的,还有前来“吃讲茶”评定事理的,更多的是做“陆陈行”(陆陈指越冬农作物)生意的;至于书茶园,最密集的地方也在教场,这里上午接待饮茶的客人,下午则让茶客在此听扬州评话和扬州弹词,老板既可收茶水费,又可收听书钱。见曹永森:《扬州风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9页。
    ②苏州的茶园,聚合了许多“闲人”,终日泡茶园,成为这些人日常生活的固定公式。随着评弹的兴起,一些茶园还兼营书场。商人在茶园洽谈生意,报人在茶园猎取信息,文人在茶园高谈学术,苏州人称之为“茶会”。最著名的是玄庙观的三万昌米业茶会,米行、米店的老板、经理或代理人,他们每天像上班那样准时去那里吃茶谈生意。有人来茶园理论是非曲直,即“吃讲茶”。还有破落子弟前来兜售古玩书画,贩卖小吃的、卖香烟的在此做买卖。见小田:《苏州史纪(近现代)》,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241页。
    ③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470页。关于旧时茶园的“评劝”(“吃讲茶”),清末民初丹阳县城曾专开一家“评劝茶馆”,百姓之间发生纠纷,常到该茶馆辩是非。当纠纷发生后,当事人中有一方认为自己有理,便早几天发送茶贴,邀对方去吃茶评理,并请当地士绅及有关证人到场评理作证。经过评劝,理屈的一方,主动向对方斟茶,表达歉意,或赔偿损失,并承担茶资,纠纷是非就此了结。见《镇江掌故》,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1996年刊印,第294~295页。
    ④郁瘦梅:《两年来的崇安寺民众茶园》,《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9、10期合刊,1932年6月,第1967~1968页
    (卷页)。另外,凤天鸟也指出民间茶园中的恶习,提出举办民众茶园的重要及实施方法。见凤天鸟:《民众茶园之理论与实际》,《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7期,1931年3月,第2~12页(文页)。
    ⑤叶楚伧:《江苏的政治》,上海《民国日报》1931年3月27日,第2张第1版。
    ①华萼:《一年来的民众茶社》,《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3期,1930年1月1日,第65页。
    ②崔炎君:《民众茶社》,《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1年12月1日,第115~116页。
    ③《中央大学区通俗教育馆最近设施》,《教育与民众》第1卷创刊号,1929年5月,第105页。
    ①华萼:《一年来的民众茶社》,《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3期,1930年1月1日,第70~71页。
    ②《民众茶社最近一年来概况》,《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85、92页
    ③崔炎君:《民众茶社》,《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1年12月1日,第118页。
    ④在设崇安寺民众茶园之前,1928年,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前身),已在徐巷、荣巷开办两处民众茶园(朱秉国:《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的实验》,《中华教育界》第21卷第6期,1933年12月,第71页);次年春,农教馆建立后,在乡镇设民众茶园六处(陈瑞璋:《农民教育馆馆内实习事业》,《民众教育实验报告》第三次,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1930年版,“第二编”,第73页)。
    ①张羽裳:《本馆范公桥实验区民众乐园之过去现在与未来》,《民众教育通讯》第1卷第3期,1931年6月,第
    37页。
    ②《宜兴实验民众教育馆馆刊》,江苏宜兴实验民众教育馆1934年编印,第136~137页。
    ③郁瘦梅:《两年来的崇安寺民众茶园》,《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9、10期合刊,1932年6月,第1970页(卷页)。
    ④张羽裳:《本馆范公桥实验区民众乐园之过去现在与未来》,《民众教育通讯》第1卷第3期,1931年6月,第
    37页。
    ⑤郁瘦梅:《五个月的实验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1931年刊印,第45~46页;郁瘦梅:《两年来的崇安寺民众茶园》,《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9、10期合刊,1932年6月,第1970~1972页(卷页)。
    ①郁瘦梅:《两年来的崇安寺民众茶园》,《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9、10期合刊,1932年6月,第1970页(卷页)。
    ②曾也鲁:《办理茶园时所遇到的困难》,《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28日,第1075~1076页(卷页)。
    ①同样的情形在无锡也上演过。南门民教馆起先也想设立特约茶园,可一接洽,经营茶馆的人,有的以为原来的营业很好,用不着替他“改弦易辙”;有的以为民教馆藉着官方的势力,去取缔他的营业。郁瘦梅:《两年来的崇安寺民众茶园》,《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9、10期合刊,1932年6月,第1969页(卷页)。
    ②仇良燧:《特约茶社》,《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1年12月1日,第120~121页。
    ③朱小田在研究近代江南乡镇闲暇生活方式时,揭示一个现象:上海江湾民众茶园,以前生意很旺,20年代末,因为革除了滩簧、说书一类娱乐的事情,增加了劝人读书、识字、勤俭、做工一类的训诰,茶客反而大大减少,弄得主事者愁眉蹙额。见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①例如,从1929年3月至1931年4月,江苏无锡县先后开办了堰桥、下庄、秦巷、连杆、礼社、周新镇、南方泉等七处乡镇民众茶园,均为私人开办,园内有改良说书、娱乐、演讲、比赛、书报阅读等各种固定及活动事业。这些活动经费由教育局、区镇公所、私人茶资拨充。这些茶园虽无“特约”名号,实质即为特约茶园。可见私人乐意创设民众茶园,来获取官方资助,改善茶园条件,以达“名利双收”的目的。见《全县民众茶园概况统计表》,《无锡教育》第175期,1931年11月30日,第116~117页。
    ②徐烈扬:《民众教育生活谈片》,《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1年12月1日,第101~102页。
    ③瞿葆奎主编:《孟宪承文集》卷一(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7~269页。
    ④韦瑞墀:《民众戏剧与乡村改进》,《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4期,1931年12月,第665页(卷页)。
    ⑤《教部拟具提倡农民娱乐办法纲要》,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1月18日,第2张第3版。
    ⑥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页。
    ⑦韦瑞墀:《民众戏剧与乡村改进》,《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4期,1931年12月,第666页(卷页)。
    ⑧石叔明:《戏剧在教育上的价值》,《教育通讯》复刊第6卷第3期,1948年10月1日,第7页。
    ①邹民达:《谈谈休闲教育》,《浙江民众教育》第3卷第1期,1935年1月,第2~3页(文页)。
    ②石叔明:《戏剧在教育上的价值》,《教育通讯》复刊第6卷第3期,1948年10月1日,第10~11页。
    ③《三年来之艺术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第6页(文页)。
    ④崔炎君:《民众剧社的组织与演出》,《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期,1931年1月1日,第49~51页。
    ⑤高潮:《红灯笼》(独幕剧),《民众教育月刊》第3卷第1期,1931年1月1日,第105~110页。
    ⑥《大众剧社》,《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3号,1933年,第123~124页。
    ①《大众剧社首次公演》,《民众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1933年8月15日,第154~155页。
    ②《省立南京民教馆教育戏剧每周上演》,《新江苏报》1934年11月6日,第7版。
    ①邱杰尔:《我们的教育戏剧》,《教育辅导》第1卷第7号,1935年6月1日,第5、7~10页。
    ②《教育戏剧的编演》,《教育辅导》第2卷第1期,1936年4月1日,第56页。
    ③《教育剧场之新姿态》,《教育辅导》第2卷第3期,1936年6月1日,第64页。
    ④《教育戏剧集之编印》,《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57页。
    ①《南峰剧社》,见郁瘦梅:《五个月的实验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1931年刊印,第104~107页。
    ②《筹备民众剧社》,《教育新路》第72期,1934年12月20日,第15页;《壩子街实施区民众剧社简章》,《教育新路》第77期,1935年2月28日,第10页;《民众剧社》,《教育新路》第83、84期合刊,1935年5月10日,第7页。
    ③陈沂:《电影教育》,福建省教育厅1942年编印,第9页。
    ④谷剑尘:《教育电影》,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58页。
    ⑤除民教馆外,还有一些社会机构举办教育电影,如南京市社会局与金陵大学理学院合作,于1934年3月开始办理南京市教育电影(《办理教育电影案》,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47—30—51),从1934年起至1948年共摄制一百多部教育电影(《金陵大学六十周年纪念册》,金陵大学1948年刊印,第34~35页),社会局每月补助该院二百元,所有影片须送社会局“听候选映”,然后提供给民教馆、民校、中小学等轮流放映(《二十四年度南京教育》,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5—219,第76~77页);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获得南京党政当局允许,于1935年2月起,在南京八家影院加映教育电影(鲁觉吾:《南京市推行教育电影概况》,《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五届年会特刊》,1936年刊印,第58页)。但这些活动,或囿于南京一地,或偏于影片制作,就江苏全省而言,推行教育电影主要依赖民教馆之力。
    ⑥社村:《七分教育三分娱乐》,《教育电影研究集》第1集,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5年编印,第49页。
    ⑦宗秉新、蒋社村:《教育电影实施指导》,中华书局1937年版,第26页。
    ①孙月平:《中国电影教育之回顾与前瞻》,《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第7页。
    ②吴明:《公民训练的教育电影教材》,《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23~24页。
    ③《在发动中之中国电影教育事业》,《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5期,1932年1月,第1027页(卷页)。
    ④徐逸樵:《电影应该就是教育电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五届年会特刊》,1936年刊印,第33页。
    ⑤关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事业概况,参见朱敬:《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⑥当时除南京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及上海分会外,江苏省内教育电影事业尚付缺如。《令为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开映教育电影饬派警维持秩序》(1933年12月),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号1001—甲—337。
    ⑦《社教机关注重电影教育之一个提案》,《电影教育的实际和设施》,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3年编印,第97~99页。
    ⑧储志、王璋:《中国社会教育社第二届年会之原原本本》,《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1期,1933年9月28日,第
    157页(卷页)。
    ⑨《一百四十一日之教育电影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2~3页。
    ⑩《省民教馆积极筹备电影教育》,《新江苏报》1933年12月12日,第5版;《元旦日省民教馆教育电影场开幕》,《新江苏报》1933年12月29日,第6版。
    11蒋社村:《本馆教育电影场开映一月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第154~156页。
    ①《电化教学讲映场》,《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5页。
    ②《大众教育场》,《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18~19页。
    ③《教厅相科长昨赴沪接洽摄制电影教育片》,《新江苏报》1934年1月30日,第6版。
    ④赵鸿谦:《本馆实施电化教育之概述》,《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1期,1937年3月,第2页。
    ⑤《开映教育电影》,《教育新路》第62期,1934年9月10日,第11页。
    ⑥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教育”,第38~39页。
    ⑦《江苏省各民众教育区辅导机关巡回协动施教办法》(1934年6月),《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92期,1934年6月15日,第3~5页。
    ⑧《各省市实施电影教育办法》(1936年8月22日),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2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4~85页。
    ①《公布实施电影教育办法》,《教育与民众》第8卷第7期,1937年3月28日,第1207~1208页。
    ②《省镇民教馆开映〈共赴国难〉影片》,《新江苏报》1935年1月17日,第6版;《开映救国影片》,《大众导报》第6期,1935年6月1日,第1版。
    ③《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电教处教育影片一览表》,《教育新路》第124、125期合刊,1937年5月10日,第36~38页。
    ①《教育电影〈民族生存〉》,《新江苏报》1935年12月16日,第2张第6版。
    ②《教育电影之巡回》,《教育辅导》第2卷第2期,1936年5月1日,第57页;《教育电影的巡回》,《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1日,第61页;《教育电影之巡回》,《教育辅导》第2卷第5期,1936年9月1日,第57页。
    ③《电化教育的推进》,《教育辅导》第2卷第7期,1936年11月15日,第65页。
    ④蒋社村:《教育电影辅助教材之选用与自制》,《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23页。
    ①蒋社村:《本馆教育电影开映一月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第154~155页;周凯旋、陈仁璇:《参观镇江、无锡、上海电化教育设施报告》,《民众教育辅导》第3卷第11、12期合刊,1937年4月1日,第695页。
    ②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教育”,第39页。
    ③1934年,法国天主教堂在徐州壩子街区购地拟建教堂,市民改进会领导民众予以抵制,11月中旬,风传该教堂又有重新建筑之意,民教馆壩子街施教区乃协同改进会于18日分别向铜山县政府、县党部请愿,并赴东关天主教堂,表达民意,警告切勿擅自动工,以免激起公愤。结果该教堂动工之议搁置,是为第一次交涉。11月28日,罗马教皇所派驻华蔡主教来徐视察,该区闻讯,又同改进会领导民众约500人,赴车站高呼口号,表示民众反对教会在壩子街建筑教堂,情绪极为热烈。29日晨,复由改进会执委再次向铜山县政府、县党部及第三军司令部请愿,并见蔡主教,此为第二次交涉经过。该教建筑壩子街教堂的动议,就此暂时打消。见《续映教育电影》、《市民改进会继续反天主教堂运动》,《教育新路》第73期,1934年12月30日,第16页。
    ④《电影教育工作报告》、《电影教育设施的概况》,《教育新路》第124、125期合刊,1937年5月10日,第33~36、
    38页。
    ①倪有祥:《电影教育与民众教育》,《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第54~56页。
    ②刘之常:《一年来本馆教育电影实施纪要》,《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2期,1935年4月,第28~31页。
    ③《本馆要闻》,《大众导报》第9期,1935年9月1日,第1版。
    ④《本馆要闻》,《大众导报》第11期,1935年10月1日,第1版。
    ⑤《本馆要闻》,《大众导报》第13期,1935年11月1日,第1版。
    ⑥《本馆要闻》,《大众导报》第15期,1935年12月1日,第1版。
    ⑦《巡回施教》,《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21、23、25页。
    ⑧《电影巡回赴杭》,《大众导报》第4期,1935年5月1日,第3版;《电影巡回由杭归来》,《大众导报》第5期,1935年5月16日,第1版。
    ⑨《电影教育工作报告》,《教育新路》第124、125期合刊,1937年5月10日,第33页。
    ⑩方舟:《巡回施教车》,《申报》1937年5月19日,本埠增刊。
    ①陈果夫:《题巡回施教车周年纪念刊》,《陈果夫先生全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第154页。
    ②《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电教处教育影片一览表》,《教育新路》第124、125期合刊,1937年5月10日,第36~38页。
    ③《创制国光影片》,《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132~133页。
    ④徐公美:《非常时期的电影教育》,正中书局1937年版,第84页。
    ⑤《关于举办巡回乡区“电影教育”经常及临时费问题与市政府之来往文书》(1936年2月),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5—131,第8~9页。
    ⑥1933年底,江苏省政府训令省会警备司令部、保安处、省会公安局,要求在省立镇江民教馆“所有开映电影时之公共秩序”,“应逐日派警维持,以免滋扰。”《令为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开映教育电影饬派警维持秩序》(1933年12月),江苏省档案馆藏,缩微胶卷1001—甲—337。
    ⑦天侨:《略谈民教电影》,《新江苏报》1937年2月22日,第2张第8版。
    ①严复:《原强》,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页。
    ②俞政:《严复著译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①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4页。
    ①渊:《听陈果夫先生谈民众教育》,《民教通讯》第11期,1944年11月1日,第2页。
    ②《对于一年来民众教育之感想与未来之展望》,《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5期,1936年1月28日,第907~908
    页(卷页)。
    ③参见钟灵秀:《民众教育馆之重要及其办理概况》,《教育通讯》复刊第3卷第11期,1947年8月1日,第11、
    14页。
    ④[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89页。
    ⑤顾岳中:《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32~33页。
    ①《全国教育会议报告》(1928年5月),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3辑(429),台北,文海出版社1977年版,第385、394页。
    ②《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案》(1929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02页。
    ③高阳:《社会教育实施目标及方法之商榷》,《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6号,1930年1月,第1~2页(文页)。
    ④《教案委员会确定社会教育目标及实施方法》,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3月7日,第3张第3版;《教案委员会确定社会教育目标及实施方法(续)》,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3月8日,第3张第3版。
    ①《十九年度各县社会教育设施注意要项》,《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3期,1930年6月25日,第1页。
    ②《训政时期民众训练方案》,《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07期,1930年4月9日,第6~7页。
    ③《中常会通过社教实施之原则》,《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2期,1931年10月,“消息”,第362页(卷页)。
    ④《实施成年补习教育计划》(1930年),黄季陆主编:《革命文献》第54辑《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年编印,第98页。
    ⑤高阳:《推行民众教育办法草案》(1933年),高瑾玉整理:《高践四民众教育论著选》,1996年刊印,第54页。
    ⑥《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普及民众教育标准工作实施方案》,《教育与民众》第6卷第10期,1935年6月,第2034页(卷页)。
    ①《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初步计划草案》,《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7期,1930年5月,第76~88页。
    ②赵鸿谦:《本馆二十二年度实施方案》,《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第72页。
    ③《本馆三年来之推广部》,《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1、12期合刊,1930年10月1日,“推广部”,第4页。
    ④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丙编“教育概况”,第700页。
    ⑤《本馆二十三年度工作计划》,《教育辅导》创刊号,1934年3月11日,第39页。
    ⑥《本馆概况》,《民教半月刊》第19、20期合刊,1935年2月,第4页。
    ⑦《我们的路线》,《教育新路》第32期,1933年8月30日,第10页。
    ⑧郑一华:《摆开在我们眼前的省立民众教育馆》,《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393页(卷页)。
    ⑨《本馆施教工作之原则及步骤》,《教育新路》第102期,1936年3月,第3页。
    ⑩《俞塘民众教育馆计划大纲》,《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9号,1930年4月,第1页(文页)。
    ①《南汇县立民众教育馆计划草案》,《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97页。
    ②《淮阴县民众教育馆进行计划》,《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0期,1930年8月,第89页。
    ③《武进县立民众教育馆改进计划》,《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118页。
    ④《卜弋桥民众教育馆二十年度进行计划书》,《武进教育月刊》第48期,1931年10月,第1页。
    ⑤《农民教育馆近讯》,无锡《民报》1930年7月11日,第3版。
    ⑥《萧县农民教育馆计划书》,《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周刊》第76期,1929年1月,第13页。
    ⑦《青浦县农民教育馆进行计划》,《民众教育月刊》第1卷第12期,1929年10月,第41页。
    ⑧《江苏省立汤山农民教育馆进行计划大纲》,《农民教育》第1卷第1期,1932年1月,第3页。
    ①鲁品越编译:《社会组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页。
    ②傅葆琛:《为什么我们要努力民众文字教育?》(1931年),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219页。
    ③按,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对1932年12月22日设立的西善桥民校成人班学生人数记为43人,但与文中所附学生职业统计表和学生年龄统计表中的数字不符,应为48人。见《实验区民校半年来之回顾》,《民众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1933年8月15日,第149~150页。
    ④《实验区民校半年来之回顾》,《民众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1933年8月15日,第151页。
    ①《城西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1936年8月,第127页。
    ②《城西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91页。
    ③吴大霓:《三十年代的镇江强迫识字运动》,《镇江文史资料》第37期,镇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3年编印,第211页。
    ④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教育”,第37页。
    ①范永祥:《试办流动千字课报告》,《民众教育月刊》第1卷第10期,1929年9月1日,第39~50页。
    ②云史:《本馆教学部十月份工作概况》,《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期,1929年11月1日,第59页。
    ③张锡昌、钱俊瑞:《参观通讯》(续),《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7号,1930年2月,第2~3页(文页)。
    ④《流动教学之近况》,《教育辅导》第2卷第6期,1936年10月15日,第57页。
    ⑤《城西第二年》,《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71页。
    ⑥《高资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50页。
    ①《两个民众识字处》,《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3号,1933年,第141页。
    ②《乡村实验区识字教育新设施》,《民众教育季刊》第1卷第4号,1933年,第122页;《识字处于询问处施教报告》,《民众教育季刊》第2卷第1期,1933年8月15日,第154页。
    ③《扫除文盲大动员》,《教育辅导》第1卷第6号,1935年5月1日,第41页。
    ④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举办塾师训练班经过报告》,《教育辅导》第1卷第5号,1935年4月1日,第33、
    39页。
    ⑤教育部:《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教育统计”,第165、169页。
    ⑥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三编第11辑(108),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教育统计”,第64、66页。
    ⑦贾子彝:《江苏省会辑要》,镇江江南印书馆1936年刊印,第124页。
    ①《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乡村工作概况》,《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16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141页。
    ②王育诚:《下蜀自治实验区三年来工作报告》,《教育辅导》第2卷第4期,1936年7月1日,第31~33页。
    ①周嘉祚:《溧阳民教馆办理农业仓库之经过》,《教育辅导》第1卷第6号,1935年5月1日,第20~23页。
    ②《高资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50~151页。
    ③《赣榆实验农教馆麦作推广之概况》,《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128页。
    ④《最近一月来本馆工作纪要》,《教育辅导》第2卷第7期,1936年11月,第66页;《最近三月来本馆工作纪要》,《教育辅导》第2卷第10期,1937年2月,第105页。
    ⑤《民教馆理发班毕业生筹开女子理发馆》,姜堰档案馆藏,103-1-5,《江东》1935年5月14日,第3版。
    ⑥《五年来之生计指导概要》,《教育新路》第118、119期合刊,1937年3月21日,第17页。
    ⑦《教育生产贫畅销》,《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9期,1935年12月,第93页。
    ⑧《工艺传习所成绩统计》,《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134页。
    ①《城西第二年》,《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71页。
    ②《城西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105~106页。
    ③《壩子街指导区三年来经济辅导事业统计》,《教育新路》第104期,1936年4月20日,第20页。
    ④《两合作社举办结算》,《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1期,1936年4月,第134页。
    ⑤茅仲英、倪思谷:《两个消费合作社经营的指导》,《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3期,1935年11月28日,第501
    页(卷页)。
    ①倪思谷:《改进蓬户生计的实验》,《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10期,1936年6月28日,第1638页(卷页)。
    ②孙枋:《地方自治中生计教育的实施》,《教育与民众》第7卷第4期,1935年12月28日,第692页(卷页)。
    ③朱若溪:《民众教育馆生计教育应有的设施》,《教育通讯》第2卷第40、41期合刊,1939年10月21日,第16~17页。
    ④参见屈凌汉:《江浙民众教育印象记》,《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5卷第2期,1934年3月25日,第115页。
    ①《五年来的工作概要》,《教育新路》第116、117期合刊,1937年3月1日,第16页。
    ②郭萃章:《本馆办理军民合作筑路的经过》,《教育新路》第8、9期合刊,1932年11月30日,第19页。
    ③侍实夫:《下淀实验区提倡筑路运动的始末》、郭萃章:《本馆办理军民合作筑路的经过》,《教育新路》第8、9期,1932年11月30日,第19、21页。
    ④《纪念日活动》,《教育新路》第120期,1937年4月1日,第10~11页。
    ⑤《王庄实施区二十四年度儿童自治团训练实施概要》,《教育新路》第106期,1936年6月10日,第13~18页。
    ⑥朱若溪:《三年来的高长岸》,《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9、10期合刊,1933年6月,第1606~1608页(卷页)。
    ①《社桥实验民众教育馆概况》,《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9、10期合刊,1931年5、6月,第15~23页(文页)。
    ②朱若溪:《乡村民众教育实施方法的探索》,《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政协无锡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编印,第69页。
    ③张羽裳:《本馆范公桥实验区民众乐园之过去现在与未来》,《民众教育通讯》第1卷第3期,1931年6月,第
    45页。
    ④郁瘦梅:《两年来的崇安寺民众茶园》,《教育与民众》第3卷第9、10期合刊,1932年6月,第1973页(卷页)。大致处于同一时期的两个民众茶园,为何从两份资料所显示的数字看,茶客人数比较悬殊?我以为地点、季节的不同,可能是影响民众踏入民众茶园的重要原因。无锡的民众茶园处于崇安寺菜场内,地处十分喧闹的市中心,统计数字反映的又是夏季情形,估计有许多人就是“凑热闹”、“好奇”、“纳凉”而进入茶园的。而镇江的民众乐园,虽然也地处城区,然而毕竟位于街巷之中,与镇江著名的商业中心“大市口”不能比肩,加之数字反映的是冬春季的情形,因此来园人数相对要少。此外,茶园人来人往,人数也难以精确统计。
    ⑤邱杰尔:《我们的教育戏剧》,《教育辅导》第1卷第7号,1935年6月1日,第6页。
    ⑥赵鸿谦:《本馆实施电化教育之概述》,《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1期,1937年3月,第3~4页。
    ⑦蒋社村:《本馆教育电影场开映一月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第156页。
    ⑧赵鸿谦:《一年来工作之检讨》,《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4页。
    ①《高资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112~113页。
    ②钮长耀:《江苏民众教育转型期中的新设施》,《江苏教育》第6卷第3期,1937年3月,第4页。
    ③《城西第二年》,《民众教育通讯》第5卷第4、5期合刊,1935年8月,第59页。
    ④《高资第一年》,《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4、5期合刊,1934年8月,第14页;《高资第三年》,《民众教育通讯》第6卷第4、5期合刊,1936年8月,第139页。
    ①储子润:《本馆二十二年度民众学校总报告》,《教育新路》第60期,1934年6月30日,第19、22~24页。
    ②盛文浩:《本院五年来民众学校事业之得失成败》《,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9、10期合刊,1933年6月,第1662~1663
    页(卷页)。
    ③赵启凤:《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困难问题的商榷》,《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第1091页(卷页)。
    ④顾仁铸:《扫除文盲团种种》,《教育辅导》第1卷第8号,1935年7月1日,第47~49页。
    ⑤赵冀良:《乡村民众学校的失败原因与改进途径》,《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8期,1933年4月,第1431页(卷页)。
    ⑥《高资第四年》,《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123页。
    ⑦菊逸:《睢宁县农民教馆生计调查所遇困难》,《教育新路》第81期,1935年4月10日,第6页。
    ①赵启凤:《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困难问题的商榷》,《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第1086~1089页
    (卷页)。
    ②《生计事业》,《民众教育通讯》第7卷第4、5期合刊,1937年6月,第61~62页。
    ③都小峰:《民教困难一束》,《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28日,第1073(卷页)。
    ④张文元:《展览事业在目前民众教育趋势上之估价及今后动向》,《民教研究通讯》第11期,1935年10月25日,第10页。
    ①蒋社村:《本馆教育电影场开映一月记》,《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10期,1934年2月,第156页。
    ②赵启凤:《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困难问题的商榷》,《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第1093~1094页
    (卷页)。
    ③陈泊萍:《中国社会教育的检讨》,《上海教育界》第5期,1933年6月1日,第35页。
    ④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教育”,第35页。
    ⑤《二十五年度苏省教育计划》,《申报》1936年6月1日,第5张第20版。
    ⑥1937年6月江苏省政府还颁布《江苏省各县实验农民教育馆馆员聘任及待遇暂行规程》,见《江苏省政府公报》第2616期,1937年6月25日,第2~4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②[美]易劳逸:《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李宝鸿译),见[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5页。
    ③[美]孔斐力:《乡村建设运动》(丁于廉译),见[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58页。
    ④[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
    ⑤卢绍稷:《现今公民教学应以三民主义为中心》,《教与学》第2卷第2期,1936年8月1日,第15~16页。
    ⑥《取缔各种社会教育机关违背党义教育精神通则》,《无锡教育》第43期,1928年9月12日,第30页。
    ⑦《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区中心机关标准工作推进方案》,《江苏教育》第3卷第9期,1934年9月,第89页。
    ⑧《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普及民众教育标准工作实施方案》,《江苏教育》第4卷第5、6期合刊,1935年4月,第378页。
    ⑨1932年8月,“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的《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其内容有清查户口、建立保甲、协定规约、明确保甲长责任等项,察其核心在于借此严密控制民众。此亦标志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正式出笼。参见黄强:《中国保甲实验新编》附录,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326~337页。
    ①钮永建曾在1929年先后借自己的六十岁生日以及为父母筹办“百年冥寿”之机,捐出上海县俞塘乡的宅基地6亩、房屋2间,集资建设俞塘民众教育馆,并于次年5月正式开放,此举曾轰动全国。参见张乃清:《钮永建与俞塘民众教育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3~74页。
    ②周佛海:《江苏教育之过去与未来》,《苏声月刊》第2卷第1期,1935年1月,第64页。
    ③陈果夫:《社会教育实施方案》,《民众教育通讯》第4卷第6期,1934年9月,第1~4页(文页)。
    ④《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122页。
    ⑤《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126页。
    ⑥《现行县民教馆工作之批评及改进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48页。
    ⑦杨汝熊:《我所遇到的民众教育困难及其解救方法》,《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第1009页(卷页)。
    ①《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126页。
    ②陈礼江:《民众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8期,1934年4月28日,第1376页(卷页)。
    ③实夫:《灌云教育一瞥》,《江苏教育通讯》第2卷第1期,1934年1月15日,第22页。
    ④朱若溪:《民众教育馆设施方法之讨论》,《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273页(卷页)。
    ⑤《省督学沈祓视察泰县教育报告(十八)》,泰州市档案馆藏,《泰报》1935年8月16日,第3版。
    ⑥《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100页。
    ⑦《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122页。
    ①梁启超:《新民说》(宋志明选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②[美]英格尔斯等著,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
    8页。
    ③《京市有文盲卅万人》,《申报》1936年9月17日,第3张第9版。按,1936年南京市人口为1006968人,见《南京社会》,南京市社会局1937年编印,第29页。
    ④《各县文盲统计》,《教育与民众》第8卷第7期,1937年3月28日,第1208页(卷页)。
    ⑤倪有祥:《我之民众教育服务琐谈》,《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6期,1933年2月,第1034页(卷页)。
    ⑥赵冀良:《乡村民众学校的失败原因与改进途径》,《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8期,1933年4月,第1437页(卷页)。
    ⑦杨汝熊:《我所遇到的民众教育困难及其解救方法》,《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6期,1934年2月,第1005~1006
    页(卷页)。
    ①徐阶平:《乡村教育辅导记》,上海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16页。
    ②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1、73页。
    ③徐阶平:《乡村教育辅导记》,上海黎明书局1936年版,第222、224页。
    ④[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页。
    ⑤《民众教育实验报告》(第三次),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1930年刊印,“第二编”,第77页。
    ⑥杨佩文:《民众教育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3页。
    ⑦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引言”,第5页。
    ①《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99~100、108页。
    ②许公鉴:《民众教育馆究应怎样办》,《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10期,1935年12月25日,第19页。
    ③沈本千:《松江县民众教育馆概况》,《民众教育月刊》第2卷第10期,1930年8月1日,第149页。
    ④武宝琛、徐植壁:《嘉定县民众教育概况》,《教育与民众》第1卷第4号,1929年11月,第5页(文页)。
    ⑤刘庭树:《泰县县立民众教育馆概况》,《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133页。
    ⑥王育诚:《江苏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概况调查》,《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60~61页。
    ⑦《现行县民教馆工作之批评及改进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54页。
    ⑧曹书田:《视察句容县教育状况报告》,《江苏教育》第2卷第3期,1933年3月,第27页。
    ⑨林宗礼:《怎样办理民众教育馆》,《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280页(卷页)。
    ①《现行县民教馆工作之批评及改进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54~55页。
    ②《令知江都县民众、农民教育馆应行改进各点仰转饬遵照》(1934年4月7日),《江苏省政府公报》第1639期,1934年4月13日,第10页。
    ③《现行县民教馆工作之批评及改进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40页。
    ④《仪征教育馆长不谙民教》,《江苏省政府公报》第527期,1930年8月27日,第14页。
    ⑤《省督学沈祓视察泰县教育报告(十八)》,江苏泰州市档案馆藏,《泰报》1935年8月16日,第3版。
    ⑥《现行县民教馆工作之批评及改进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75页。
    ⑦《现行县民教馆工作之批评及改进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41页。
    ⑧《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109页。
    ①许公鉴:《民众教育馆究应怎样办》,《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10期,1935年12月25日,第16页。
    ②茅仲英:《办理民众教育馆的八个要点》,《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262页(卷页)。
    ③《现行县民教馆工作之批评及改进意见》,《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53页。
    ④陶行知:《我的民众教育观》,见《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90~691页。
    ⑤博比特将人类活动分成十项:语文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社交活动、休闲活动、智力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普通技能活动、职业活动。
    ⑥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180页。
    ①高阳:《三年来江苏省民众教育设施的经过》,《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6期,1931年2月,第1~2页(文页)。
    ②李蒸:《民众教育讲演辑要》,文化学社1931年版,第3、8~9、46~47页。
    ③李云亭讲,王璋、杨汝熊合记:《民众教育馆概论》,《教育与民众》第2卷第8期,1931年4月,第19页。
    ④瞿葆奎主编:《孟宪承文集》卷四(民众教育·民众教育辞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59、62~63页。
    ⑤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9页。
    ⑥[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⑦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⑧《现任民教馆长工作上之困难》,《山东民众教育月刊》第6卷第9期,1935年11月25日,第108页。
    ⑨陈礼江:《民众教育的回顾与前瞻》,《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8期,1934年4月28日,第1397页(卷页)。
    ①[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
    ①李秀林等主编:《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②[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韦森译审),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3、
    6页。
    ③参见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①[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7页。
    ②《十九年度各县社会教育设施注意要项》,《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3期,1930年6月25日,第1页。
    ③《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编印,第187页。
    ④《厉行民众训练》(1936年),黄季陆主编:《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革命文献》第54辑,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年刊印,第471页。
    ⑤韦森:《再评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见[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韦森译审),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代译序”,第41~43页。
    ①朱若溪:《民众教育馆设施方法之讨论》,《教育与民众》第5卷第2期,1933年10月,第269~270页(卷页)。
    ②费孝通:《中国士绅》(赵旭东、秦志杰译),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5~68页。
    ③参见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机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455页。
    ①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机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182页。
    ②参见[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366页。
    ③朱坚白:《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实验事业概述》,《苏声月刊》第1卷第5号,1934年1月,第215页。
    ④《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乡村工作概况》,乡村工作讨论会编:《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中华书局1935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16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144~145页。
    ⑤朱若溪:《乡村民众教育实施方法的探索》,《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政协无锡市委文史资料委员会1991年编印,第69页。
    ①俞庆棠:《对讨论乡村建设具体方案的意见》(1934年),茅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②高阳:《〈教育与民众〉发刊辞》(1929年),高瑾玉编:《高践四民众教育论著选》,1996年刊印,第1页。
    ③参见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5页。
    ④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机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185页。
    ⑤费孝通将之称为“法定的体制”,以区别于基层村落由士绅领导的“事实上的体制”。见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4页。
    ①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118页。
    ②江问渔:《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刊印,“叙言”,第1页。
    ③《农教馆与自治区合并办理》,《新江苏报》1934年7月19日,第6版。
    ④参阅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9页。
    ⑤《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事业概况》(1935年),见《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
    16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217页。
    ①《十九年度各县社会教育设施注意要项》,《江苏省政府公报》第473期,1930年6月25日,第1页。
    ②赵鸿谦:《本馆二十二年度实施方案》,《民众教育通讯》第3卷第6期,1933年10月,第72页。
    ③倪有祥:《我之民众教育服务琐谈》,《教育与民众》第4卷第6期,1933年2月,第1033页(卷页)。
    ④《中华职业教育社组织大纲》(1917年),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84页。
    ⑤黄炎培等:《宣言书》(1917年),《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年编印,第6~7页。
    ⑥江恒源:《十六年来之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年),《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年编印,第18页。
    ⑦《中华职业教育社十年小史》,中华职业教育社编:《中国职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1页。
    ⑧参见《1917—1947年社办重要事业一览》,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6~317页;《民国十八年之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刊印,无出版日期,第38~43页。
    ⑨江恒源:《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工作》,见《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15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39~40页。
    ①黄炎培:《从六年半的徐公桥得到改进乡村的小小经验》(1934年),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
    ②《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事业概况》(1935年),见《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
    16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217、221页。
    ③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120~121页。
    ④《民国十八年之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刊印,无出版日期,第20~21页。
    ⑤江恒源:《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工作》,见《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15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40页。
    ①江恒源:《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工作》,见《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15册,上海书店影印本,第50页。
    ②黄炎培:《从六年半的徐公桥得到改进乡村的小小经验》(1934年),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78页。
    ①[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5、
    19页。
    1、《大众导报》2、《第四中山大学教育行政周刊》
    3、《东方杂志》4、《东海民教》
    5、《光华》6、《江东》
    7、《江苏大学教育行政周刊》8、《江苏教育》
    9、《江苏教育季刊》10、《江苏省政府公报》
    11、《江泰日报》12、《教与学》
    13、《教育辅导》14、《教育通讯》
    15、《教育新路》16、《教育与民众》
    17、《教育杂志》18、《金山县教育季刊》
    19、《民教半月刊》20、《民教通讯》
    21、《民教研究通讯》22、《民众教育辅导》
    23、《民众教育季刊》24、《民众教育通讯》
    25、《民众教育月刊》26、《民众教育周报》
    27、《农民教育》28、《山东民众教育月刊》
    29、《上海教育界》30、《社教通讯》
    31、《申报》32、《苏声月刊》
    33、《泰报》34、《无锡教育》
    35、《无锡教育月刊》36、《无锡教育周刊》
    37、《无锡民报》38、《吴江日报》
    39、《武进教育》40、《武进教育月刊》
    41、《武进商报》42、《武进县政府公报》
    43、《新江苏报》44、《新民之路》
    45、《浙江民众教育》46、《浙江省民众教育辅导半月刊》
    47、《镇江民众月刊》48、《中华教育界》
    49、《中央大学区教育行政周刊》50、《中央党务月刊》
    51、上海《民国日报》52、无锡《民报》
    1、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甲—337,《嘉奖丹阳县农民教育馆馆长舒广智刻苦耐劳得众信仰》。
    2、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甲—337,《令为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开映教育电影饬派警维持秩序》。
    3、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甲—339,《令知丹阳县社会教育机关应行改进各点仰转饬遵照》。
    4、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甲—369,《江苏省各县县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
    5、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甲—369,《江苏省教育厅训令字第839号》。
    6、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乙—857,《江苏省会民众识字班设立办法》。
    7、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乙—883,《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附设农民生活学校办法》。
    8、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47—30—51,《办理教育电影案》。
    9、江苏省档案馆藏,档案号1054—1—63,《修正江苏省省立民众教育馆组织暂行规程》。
    10、姜堰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3—1—15,《高邮之识字运动》。
    11、姜堰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3—1—5,《民教馆理发班毕业生筹开女子理发馆》。
    12、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5—127,《关于调查学龄儿童及私塾改良经费问题与市政府之来往文书》。
    13、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5—131,《关于举办巡回乡区“电影教育”经常及临时费问题与市政府之来往文书》。
    14、南京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001—5—219,《二十四年度南京教育》。
    15、泰州市档案馆藏,档案号154—1—1,《泰县县立民众教育馆》。
    16、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8—1—291,《本馆设立经过》。
    17、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8—1—291,《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办事通则》。
    18、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8—1—291,《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暂行组织大纲》。
    19、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8—1—291,《识字运动宣传周》。
    20、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C2—2—740,《反日!!救国!!省民教馆到乡村宣传》。
    21、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C2—2—740,《省民教馆加紧救国反日工作》。
    22、镇江市档案馆藏,档案号C2—2—740,《省民教馆义勇军行宣誓礼》。
    2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陈果夫主编:《江苏省政述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7辑(96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2、樊仲云编:《十年来的中国》,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民国丛书”第5编69册,上海书店影印本。
    3、贾子彝编:《江苏省会辑要》,镇江江南印书馆1936年版。
    4、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年刊印。
    5、江苏教育厅编:《江苏教育概览》,江苏教育厅1932年刊印。
    6、江苏省教育厅编:《江苏全省教育统计图表》,江苏省教育厅1936年刊印。
    7、江苏省教育厅编:《江苏省最近教育概况》,江苏省教育厅1930年刊印。
    8、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八个月来之江苏省立东海民众教育馆》,1935年刊印。
    9、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院、劳农学院:《民众教育实验报告》(第三次),1930年刊印。
    10、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南京民众教育馆概况》,1931年刊印。
    11、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四年来之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4年刊印。
    12、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八月份行政报告》,江苏省政府1933年刊印。
    13、江问渔、梁漱溟编:《乡村建设实验》第3集,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16册,上海书店影印本。
    14、教育部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1辑(107),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15、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
    16、教育部编:《教育部行政纪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10辑(97),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
    17、教育部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十九年度),南京京华印书馆1934年版。
    18、教育部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十七年度),中华书局1931年版。
    19、教育部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二十年度),南京大陆印书馆1934年版。
    20、教育部编:《全国社会教育概况统计》(二十一年度),南京大陆印书馆1935年版。
    21、金陵大学:《金陵大学六十周年纪念册》,金陵大学1948年刊印。
    22、金自诚、倪一鸣编:《金山县教育年报》第1期,金山县教育局1935年刊印。
    23、刘镜如等:《鲁皖苏浙沪社会教育考察报告》,1937年刊行。
    24、南通县农民教育馆:《农民教育实验报告》,南通县农民教育馆1931年刊印。
    25、无锡市史志办公室、无锡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无锡年鉴资料选编》,广陵书社2009年版。
    26、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崇安寺前: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概况报告》,1931年刊印。
    27、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无锡县立民众教育馆二十一年度概况》,1933年刊印。
    28、杨汝熊、陈增善主编:《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
    29、宜兴实验民众教育馆:《宜兴实验民众教育馆馆刊》,1934年刊印。
    30、郁瘦梅:《五个月的实验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南门实验民众教育馆1931年刊印。
    31、章元善、许仕廉编:《乡村建设实验》第1集,中华书局1934年版,收入“民国丛书”第4编第15册,上海书店影印本。
    32、赵如珩:《江苏省鉴》,新中国建设学会1935年版。
    33、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第五届年会特刊》,1936年刊印。
    34、中华民国大学院编:《全国教育会议报告》,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43辑(429),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
    35、中华图书馆协会编:《全国图书馆及民众教育馆调查表》,1935年版。
    36、中华职业教育社:《民国十八年之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刊印,无出版日期。
    37、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史资料选辑》第3辑,中华职业教育社1982年刊印。
    38、庄俞、贺圣鼐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1、[日]多贺秋五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资料》(民国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黄季陆主编:《抗战前教育概况与检讨》,《革命文献》第55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年版。
    3、黄季陆主编:《抗战前教育政策与改革》,《革命文献》第54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71年版。
    4、江苏省教育厅编:《江苏省现行教育法令汇编》,江苏省教育厅1933年刊印。
    5、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教育部1933年印行。
    6、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7、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8、教育部编:《社会教育法令汇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9、教育部编:《社会教育法令汇编》第二辑,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10、李桂林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2、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13、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大象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
    14、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无刊印日期。
    15、朱有瓛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陈果夫先生遗著编印委员会编:《陈果夫先生全集》,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影印版。
    2、陈侠、傅启群编:《傅葆琛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董乃强编:《董渭川教育文存》,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高瑾玉整理:《高践四民众教育论著选》,1996年刊印。
    5、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
    6、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合编:《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7、瞿葆奎主编:《孟宪承文集》卷四(民众教育·民众教育辞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瞿葆奎主编:《孟宪承文集》卷一(论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梁启超:《新民说》(宋志明选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刘季洪:《教育生涯漫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1、马秋帆、熊明安编:《晏阳初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2、茅仲英主编:《俞庆棠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3、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4、苏州大学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会编:《艰苦的探寻》第3辑,2000年刊印。
    15、苏州大学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校友会编:《人民教育家俞庆棠与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87年刊印。
    16、唐孝纯:《人民教育家俞庆棠》,《江苏文史资料》第104辑,1998年刊印。
    17、田正平、李笑贤编:《黄炎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8、王栻主编:《严复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19、政协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专辑》,《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1991年刊印。
    2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曹永森:《扬州风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东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东海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3、董献吉总纂:《徐州市志》,中华书局1994年版。
    4、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苏省志·教育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李长傅编:《江苏》,中华书局1936年版。
    6、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连云港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版。
    7、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京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8、南京市社会局编:《南京社会》,南京市社会局1937年刊印。
    9、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苏州市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唐涵德主编:《无锡县教育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1、铜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铜山县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魏冰心、葛天纯等编:《民众千字课本》,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
    13、无锡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无锡市教育志》,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14、扬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扬州市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5、镇江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镇江掌故》,1996年刊印。
    16、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镇江市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17、镇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镇江文史资料》第37期,2003年刊印。
    18、政协泰县文史资料委员会、泰县县志办公室、泰县工商业联合会编:《姜堰古镇风情录》,1990年刊印。
    19、政协无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无锡文史资料》第7辑,1984年刊印。
    20、庄泽宣编:《人人读》,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陈礼江:《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陈青之:《中国教育史》,东方出版社2008年重排版。
    3、陈沂:《电影教育》,福建省教育厅1942年编印。
    4、程其保等编:《教养卫合一之新教育》,正中书局1936年版。
    5、甘豫源、王凤桐主编:《民众教育新设施》,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1936年版。
    6、甘豫源:《民众教育》,中华书局1932年版。
    7、高践四:《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8、谷剑尘:《教育电影》,中华书局1937年版。
    9、顾岳中:《民众教育》,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10、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
    11、黄强:《中国保甲实验新编》,正中书局1935年版。
    12、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编:《电影教育的实际和设施》,1933年刊印。
    13、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编:《教育电影研究集》第1集,1935年刊印。
    14、李蒸:《民众教育讲演辑要》,北平文化学社1931年版。
    15、林宗礼:《民众教育馆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6、柳肇嘉:《江苏人文地理》,上海大东书局1930年版。
    17、马宗荣:《社会教育纲要》,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8、马宗荣:《识字运动、民众学校经营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9、孟宪承:《民众教育》,世界书局1933年版。
    20、彭大铨:《民众教育馆》,正中书局1947年版。
    21、沈厚润:《民众语文教育》,中华书局1948年版。
    22、沈吕默:《民众教育馆》,中华书局1948年版。
    23、寿勉成:《合作指导》,正中书局1947年版。
    24、汤茂如:《民众教育概论纲目》,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9年版。
    25、汤茂如:《民众教育运动史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8年版。
    26、王泽民:《民众读物研究》,中华书局1948年版。
    27、吴学信:《社会教育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28、熊子容:《公民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29、徐阶平:《乡村教育辅导记》,上海黎明书局1936年版。
    30、徐卓呆:《民众读物》,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1、许公鉴:《民众教育实施法》,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版。
    32、杨佩文:《民众教育实施法》,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3、杨坚:《民众生计教育》,中华书局1948年版。
    34、俞庆棠:《民众教育》,正中书局1935年版。
    35、赵步霞:《民众教育纲要》,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
    36、郑厚博:《中国合作运动之研究》,农村经济月刊出版社1936年版。
    37、中华职业教育社编:《中国职业教育问题》,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38、中央大学区立民众教育院同学会编:《民众教育论文集》,1929年刊印。
    39、庄泽宣、徐锡龄:《民众教育通论》,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
    40、宗秉新、蒋社村:《教育电影实施指导》,中华书局1937年版。
    41、宗秉新:《江苏的民众教育馆》,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1933年刊印。
    1、陈乃林、周新国主编:《江苏教育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3、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费孝通:《江村经济》(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6、费孝通:《中国士绅》(赵旭东、秦志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7、高洪兴:《缠足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8、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1、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年版。
    13、李德芳:《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4、李华兴主编:《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李建兴:《社会教育新论》,台北,三民书局1984年版。
    16、李建兴:《中国社会教育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版。
    17、李伟中:《20世纪30年代县政建设实验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8、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李秀林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0、励雪琴:《教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2、刘正伟:《督抚与士绅:江苏教育近代化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3、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5、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6、孟宪承:《教育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7、潘君祥主编:《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8、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29、彭骄雪:《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0、齐思和:《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1、沙莲香等:《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版。
    32、申晓云主编:《动荡转型中的民国教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3、舒新城:《教育通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4、谭来兴:《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5、田本娜主编:《外国教学思想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6、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第2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7、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38、汪熙、魏斐德主编:《中国现代化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9、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0、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41、王树槐:《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江苏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
    42、王先明:《变动时代的乡绅》,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3、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44、吴相湘:《晏阳初传》,岳麓书社2001年版。
    45、吴增基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6、小田:《江南乡镇社会的近代转型》,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版。
    47、小田:《苏州史纪(近现代)》,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8、熊明安、周洪宇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9、徐传德主编:《南京教育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50、徐海燕:《悠悠千载一金莲:中国的缠足文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1、徐秀丽主编:《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53、杨国赐:《社会教育的理念》,台北,师大书苑1987年版。
    54、杨国荣主编:《现代化过程的人文向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55、杨念群:《中层理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6、余新忠主编:《清以来的疾病、医疗和卫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57、俞政:《严复著译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8、詹栋樑:《社会教育理论》,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年版。
    59、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0、张乃清:《钮永建与俞塘民众教育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1、张蓉:《中国现代民众教育思潮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62、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3、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64、郑大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三○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6、周慧梅:《近代民众教育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7、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68、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9、朱考金:《民国时期江苏乡村建设运动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年版。
    70、朱宗震、徐汇言主编:《黄炎培研究文集》(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傅海晏《“跑调”的国货展览会:1935年无锡国货流动展览会研究》(《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2、李冬梅:《抗战前江苏省立民众教育馆事业活动述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3、李金铮:《收入增长与结构性贫困:近代冀中定县农家生活的量化分析》,《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
    4、毛文君、赵可:《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实施效果有限的原因探析:以民众教育馆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5、毛文君:《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的发展及活动述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6、毛文君:《社会教育的兴起与城市文化的变迁:以成都市民众教育馆为中心的考察》,《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7、沙青青:《信仰与权争:1931年高邮“打城隍”风潮之研究》,《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8、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
    9、王奇生:《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0、翁有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探析》,《史学月刊》1997年第6期。
    11、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
    12、杨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创设》,《民国档案》2009年第1期。
    13、杨兴梅:《南京国民政府禁止妇女缠足的努力及其成效》,《历史研究》1998年第3期。
    14、杨兴梅:《以王法易风俗: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干预缠足的持续呼吁》,《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15、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6、周慧梅:《关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馆研究的思考》,《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7、周慧梅:《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变迁的制度分析》,《教育学报》2008年第2期。
    18、朱敬:《我国第一个电化教育组织——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1、谷小水:《1927~1937年中国民众教育研究——以江苏为中心》,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2、周慧梅:《近代中国民众教育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报告,2008年。
    3、周慧梅:《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众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美]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杭行译,韦森译审),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8、[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美]高彦颐:《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苗廷威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1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美]李怀印:《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岁有生、王士皓译),中华书局2008年版。
    14、[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营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5、[美]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杨联陞:《中国制度史研究》(彭刚、程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陈谦平、陈红民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18、[美]英格尔斯等著,陆殷君编译:《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英]菲利普·史密斯:《文化理论》(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1、[英]约翰·托什:《史学导论》(吴英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戸部健:《民衆教育館による「社会教育」の変容過程——1920年代後半から1940年代天津の事例を中心に》,《近きに在りて》第50卷,2006年。
    2、新保敦子:《中国における民衆教育に関する一考察——兪慶棠と江蘇省立教育学院をめぐって》,《早稲田教育評論》第15卷,200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