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审美关照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变化,那就是对审美问题的自觉关注。本文试图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审美关照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这一审美关照的谱系进行梳理,进而阐释其文化哲学意义。
     本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自觉关注审美问题,不仅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发达工业社会新的时代问题时遇到了理论困境,而且因为受到了西方哲学审美现代性思潮的影响。另外,这一审美关照也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旨趣,对发达工业社会人的全面异化,即政治经济、技术理性和大众文化的异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揭示了其给人生存带来的压抑性后果,以此为基础,提出和建构了摆脱压抑、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审美路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审美关照,是对西方哲学审美自觉的进一步展开和验证,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重要维度,对于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必须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审美问题的理解带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cal Marxist philosophy,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 hasan important transition of theoretical bar center in its conscious attention to aestheticissu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aesthetic contemplation, and tease pedigree of this sort of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thento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cultur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 consciousattention to aesthetic issues is not only because of those theoretical difficulties that theclassical Marxist philosophy met in solving problems that encountered in the new era of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aesthetic modernity thought. In addition, this is als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classical Marxist philosophy aesthetic thought.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 is based on human liberation theories purport. Itsin-depth analysis and criticism about the overall alienation in developed industrialsociety, that is political, economic, technical reasoning and mass cultural alienation,reveals the repressive consequences to human existence, on this basis, to put forwardand construct aesthetic path for getting rid of repression and achieving humanliberation.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i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verification of Western Marxist philosophy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s an importantdimension to highlight contemporary Marxist philosophy, and has significant referencevalue to address practical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know the certain utopian vision on Western Marxistphilosophy aesthetic issue.
引文
①Georg Lukacs,在我国常被译做捷吉尔·卢卡奇,但也有译做卢卡契的,本文除引文外,皆采用卢卡奇的译法。
    ②Waleter Benjamin,在我国常被译做瓦尔特·本雅明,但也有译做本亚明、班杰明的,本文除引文外,皆采用本雅明的译法。
    ③Theodor W.Adorno,在我国常被译做特奥多·阿多诺,但也有译做阿多尔诺、阿道尔诺的,本文除引文外,皆采用阿多诺的译法。
    ④Henri Lefebwre,在我国常被译做亨利·列菲伏尔,但也有译做勒菲弗、勒菲弗尔、列菲弗尔、列斐伏尔的,本文除引文外,皆采用列菲伏尔的译法。
    ⑤Fredric R.Jameson,在我国常被译做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但也有译成詹明信、杰姆逊、詹姆森的,本文除引文外,皆采用詹姆逊的译法。
    ①佩里·安德森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高铦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97页.
    ②佩里·安德森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高铦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118页.
    ③本·阿格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380-381页.
    ①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主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81-182页.
    ②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主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89页.
    ③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第43页.
    ①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50页.
    ②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174页.
    ①理查德·沃林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8页.
    ②斯文·克拉默著.本雅明[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61页.
    ③洛伦茨·耶格尔著.阿多诺:一部政治传记[M].陈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284页.
    ④马丁·杰著.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M].胡湘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204页.
    ①肖恩·霍默著.弗雷德里克·詹姆森[M].孙斌宗成河孙大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第224页.
    ①邓晓芒.西方美学史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第180页.
    ②叶秀山.美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02页.
    ①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第3页.
    ①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第3期.
    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51-61页.
    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5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47-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74页.
    ②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105-106页.
    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61页.
    ②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2页.
    ③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1页.
    ①列菲伏尔赫勒著.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陈学明吴松远东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9页.
    ②本·阿格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70页.
    ③本·阿格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372页.
    ①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56页.
    ①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90页.
    ①欧内斯特·曼德尔著.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M].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33页.
    ①佩里·安德森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高铦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第117页.
    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58页.
    ②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28页.
    ③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146页.
    ④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34页.
    ①杨耕.马克思哲学与“生存论转向”[J].哲学研究.2001.第12期.
    ②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89页.
    ③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90页.
    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90页.
    ②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52页.
    ③范晓丽.马克思感性存在思想及其意义试析[J].理论学刊.2007.第5期.
    ①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94页
    ②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99页
    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15-16页.
    ②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147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24页.
    ①本·阿格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28页.
    ①列菲伏尔赫勒著.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陈学明吴松远东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27页.
    ①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84页.
    ②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214页.
    ③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394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2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79页.
    ②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69页
    ①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11页.
    ①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导言第8页.
    ②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54页.
    ③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137页.
    ①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69页.
    ②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76页.
    ①衣俊卿尹树广王国有车玉玲王晓东.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第154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13页.
    ③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0页.
    ①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0-31页.
    ②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7页.
    ①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54页.
    ②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91页.
    ①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162页.
    ②列菲弗尔著.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到毛泽东[M].李青宜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第22页.
    ③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213页.
    ④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90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15页.
    ②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69页.
    ③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6页.
    ①列斐伏尔.人类的产生.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94页.
    ②伊格尔顿著.理论之后[M].商正译欣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150页.
    ①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169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32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46页.
    ②列菲弗尔著.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到毛泽东[M].李青宜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第52页.
    ①列斐伏尔著.再谈异化理论[G].李常山译丁象恭校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第244页.
    ①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18页.
    ①勒菲弗尔著.勒菲弗尔文艺论文选[M].现代文艺理论译丛编辑部编.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第219页.
    ①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61页.
    ①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76页.
    ②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96页.
    ①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91页.
    ②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93页.
    ①本雅明著.启迪:本雅明文选[M].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273页.
    ②本雅明著.启迪:本雅明文选[M].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266页.
    ③本雅明著.启迪:本雅明文选[M].汉娜·阿伦特编.张旭东王斑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第272页.
    ①哈贝马斯.启发性的批判还是拯救性的批判.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G].刘小枫主编.魏育青罗悌伦吴裕康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第716页.
    ②Barbara Merker,"Wozunoch Adorno?" in Deutsche Zeitschr if t f r Philosop hie,vol.47,no.3,1999,S.492.
    ①阿多尔诺著.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23页.
    ②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79-180页.
    ③阿多尔诺著.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212页.
    ④阿多尔诺著.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89页.
    ①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85页.
    ②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142页.
    ①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168页.
    ②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42页.
    ③列斐伏尔.人类的产生.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99页.
    ①列菲伏尔赫勒著.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陈学明吴松远东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37页.
    ②列斐伏尔著.再谈异化理论[G].李常山译丁象恭校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第245页.
    ①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6页.
    ①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961年标准版序言第1页.
    ①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287-288页.
    ②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70页.
    ①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315页.
    ②伊格尔顿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2-3页.
    ①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372页.
    ②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75页
    ③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53页.
    ④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70页.
    ①伊格尔顿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82页.
    ①列斐伏尔.人类的产生.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90页.
    ②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144页.
    ③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22页.
    ①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31-132页.
    ②列斐伏尔著.美学概论[M].杨成寅姚岳山译.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第119页.
    ③列斐伏尔.人类的产生.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88页.
    ④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54页.
    ⑤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28页.
    ⑥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241页.
    ⑦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5页.
    ①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91页.
    ②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49页.
    ③列斐伏尔.人类的产生.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97页.
    ①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966年政治序言第3页.
    ②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353页.
    ③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第136页.
    ④④本·阿格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46页.
    ①列斐伏尔著.再谈异化理论[G].李常山译丁象恭校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第252页.
    ②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34页.
    ③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95页.
    ①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159页.
    ①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1页.
    ①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461页.
    ②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55页.
    ③列斐伏尔.人类的产生.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77页.
    ④列斐伏尔.人类的产生.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第199页.
    ①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211页.
    ②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263页.
    ③列菲伏尔赫勒著.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陈学明吴松远东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12页.
    ①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87页.
    ②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10页.
    ③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25页.
    ①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5页.
    ②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1页.
    ③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136-137页.
    ④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144页.
    ⑤列斐伏尔著.美学概论[M].杨成寅姚岳山译.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第120页.
    ①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3页.
    ②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84页.
    ③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87页.
    ④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145页.
    ⑤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05页.
    ⑥本雅明著.单行道[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149页.
    ①勒菲弗尔著.勒菲弗尔文艺论文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5.第231-232页.
    ②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31页.
    ③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20页.
    ①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2-13页.
    ①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47页.
    ②列斐伏尔著.美学概论[M].杨成寅姚岳山译.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第41页.
    ①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27页.
    ②本雅明著.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许绮玲林志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66页.
    ③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88页.
    ①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95-196页.
    ①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95页.
    ②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366页.
    ①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144页.
    ②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98页.
    ③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288页.
    ①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84页.
    ②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第265页.
    ①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81页.
    ②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77页.
    ③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53页.
    ①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49页.
    ①Agnes Heller.Georg Lukács and Irma Seidler.Agnes Heller.Lukács revalued[C].Oxford:BasilBlackwell,1983.P27.
    ②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26页
    ③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36页.
    ④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67页.
    ①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441页
    ②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95页.
    ①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460页.
    ②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21页.
    ③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415页.
    ④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06页.
    ①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168页.
    ②詹姆逊著.单一的现代性[M].王逢振王丽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111-112页.
    ③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译者序第16页.
    ①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前言第2页.
    ②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212页.
    ③卢卡奇著.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下卷)[M].张西平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第576页.
    ①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201页.
    ②卢卡契著.审美特性(第一卷)[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449页.
    ①斯文·克拉默著.本雅明[M].鲁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第7页.
    ①本雅明著.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第258页.
    ②詹明信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269页.
    ①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37页.
    ②马丁·杰著.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M].胡湘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165页.
    ③马丁·杰著.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M].胡湘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168页.
    ④马丁·杰著.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M].胡湘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169页.
    ⑤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149页.
    ①哈贝马斯.启发性的批判还是拯救性的批判.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G].刘小枫主编.魏育青罗悌伦吴裕康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第709页.
    ②哈贝马斯.启发性的批判还是拯救性的批判.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G].刘小枫主编.魏育青罗悌伦吴裕康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第708页.
    ③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366-367页.
    ④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主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99页.
    ①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06页.
    ①列菲伏尔赫勒著.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陈学明吴松远东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73页.
    ②列菲伏尔赫勒著.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列菲伏尔、赫勒论日常生活[M].陈学明吴松远东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第38页.
    ③列斐伏尔著.美学概论[M].杨成寅姚岳山译.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第38页.
    ①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主义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93页.
    ①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98页.
    ②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4页.
    ③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09页.
    ④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32页.
    ①詹明信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510页.
    ②詹明信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514页.
    ③詹明信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7页.
    ①詹姆逊著.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63页.
    ②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300页.
    ③詹姆逊著.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14页.
    ④伊格尔顿著.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82页.
    ①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192页.
    ②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348页.
    ③伊格尔顿著.理论之后[M].商正译欣展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第156页.
    ①伊格尔顿著.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71页.
    ②伊格尔顿著.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72页.
    ③伊格尔顿著.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柏敬泽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91页.
    ①王国有.从美与真、善的关系看近现代哲学的审美自觉[J].学习与探索.2009.第6期.
    ②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28页.
    ①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59页.
    ①孙利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江苏社会科学.2008.第4期.
    ①孙利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江苏社会科学.2008.第4期.
    ②王国坛.近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进程——从物质本体论到马克思的感性思想[J].哲学动态.2008.第7期.
    ①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90页.
    ①列斐伏尔著.再谈异化理论[G].李常山译丁象恭校陆梅林程代熙编选.异化问题(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第229-230页.
    ②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78页.
    ①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43页.
    ①阿·麦克伦泰著.“青年造反哲学”的创始人——马尔库塞[M].詹合英译王益民审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109页.
    ②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233页.
    ①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M].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第
    110页.
    ②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第129页.
    ③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第93页.
    [1]Barbara Merker. Wozu noch Adorno?[J] Deutsche Zeitschrift f r Philosophie,1999,(47).
    [2]Georg Lukacs. The Theory of the Novel [M]. Cambridge: MIT Press,1980.
    [3]Georg Lakacs. Soul and Form,[M]. Cambridge: MIT Press,1971.
    [4]Susan Buck-Morss. The Dialectics of Seeing: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adesProject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London, England: The MIT Press.
    [5]David Frisby. Fragments of Modernity[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Press.1986.
    [1]康德著.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
    [2]谢林著.艺术哲学[M](上下).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3]费希特著.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4]黑格尔著.美学[M]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5]黑格尔著.美学[M]第二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6]黑格尔著.美学[M]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7]黑格尔著.美学[M]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8]马克思著.博士论文[M].贺麟译.人民出版社,1961年.
    [9]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马克思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马克思恩格斯著.德意志意识形态[M](节选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1-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3]席勒著.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
    [14]杜夫海纳著.美学与哲学[M].孙非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5]尼采著.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M].周国平编译.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
    [16]海德格尔著.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张汝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M](上下卷).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18]伽达默尔著.赞美理论[M].夏镇平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年.
    [19]杜威著.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20]梅内尔著.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敏译杨平校.商务印书馆,2001年.
    [21]韦尔施著.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22]佩里·安德森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高铦文贯中魏章玲译高铦校.人民出版社,1981年.
    [23]佩里·安德森著.后现代性的起源[M].紫辰合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24]戴维·麦克莱伦著.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第3版)[M].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本·阿格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6]卢卡奇著.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27]卢卡奇著.理性的毁灭[M].王玖兴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28]卢卡契著.审美特性[M].徐恒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29]卢卡契著.关于卢卡契哲学、美学思想论文选译[M].张伯霖等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0]霍克海默著.批判理论[M].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31]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著.启蒙辩证法[M].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
    [32]阿多尔诺著.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
    [33]阿多诺著.美学理论[M].张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4]阿多诺著.克尔凯郭尔:审美对象的建构[M].李理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
    [35]本雅明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在文化工业时代哀悼“灵光”消逝[M].李伟郭东编译.重庆出版社,2006年.
    [36]本雅明著.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许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37]本雅明著.德国悲剧的起源[M].陈永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38]本雅明著.启迪——本雅明文选[M],汉娜·阿伦特主编.张旭东王斑译.三联书店,2008年.
    [39]本雅明著.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40]本雅明著.经验与贫乏[M].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41]马尔库塞著.爱欲与文明[M].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42]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43]马尔库塞著.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马尔库塞著.现代美学析疑[M].绿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45]弗洛姆著.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46]哈贝马斯著.交往与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47]哈贝马斯著.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48]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M].译林出版社,2004年.
    [49]哈贝马斯著.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50]哈贝马斯著.对话伦理学与真理的问题[M].沈清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51]哈贝马斯著.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M].李安东段怀清译严锋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52]德里达著.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郭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53]列斐伏尔著.美学概论[M].杨成寅姚岳山译.朝华美术出版社,1957年.
    [54]勒菲弗尔著.勒菲弗尔文艺论文选[M].作家出版社,1965年.
    [55]勒菲弗著.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56]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7]伊格尔顿著.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58]伊格尔顿著.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59]伊格尔顿著.沃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M].郭国良陆汉臻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
    [60]伊格尔顿著.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61]伊格尔顿著.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62]伊格尔顿著.理论之后[M].商正译欣展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
    [63]赫勒著.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
    [64]赫勒著.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65]赫勒列菲伏尔著.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M].陈学明吴松远东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66]詹姆逊著.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
    [67]杰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M].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68]詹姆逊著.单一的现代性[M].王逢振王丽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9]詹明信著.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
    [70]詹姆逊著.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1]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72]异化问题[G](上下),陆梅林程代熙编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
    [73]阿·麦克伦泰著.“青年造反哲学”的创始人——马尔库塞[M].詹合英译王益民审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74]理查德·沃林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75]斯文·克拉默著.本雅明[M],鲁路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6]洛伦茨·耶格尔著.阿多诺:一部政治传记[M].陈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77]马丁·杰著.法兰克福学派的宗师——阿道尔诺[M].陈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78]肖恩·霍默著.弗雷德里克·詹姆森[M],孙斌宗成河孙大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9]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80]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5年.
    [81]衣俊卿尹树广王国有车玉玲王晓东.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82]衣俊卿丁立群李小娟王晓东.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83]衣俊卿.历史与乌托邦[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84]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M],魏育青罗悌伦吴裕康等译.东方出版社,1994年.
    [85]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M].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86]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经典美学文选[M].学林出版社,1997年.
    [87]叶秀山.美的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1年.
    [88]叶秀山.诗·史·思[M].人民出版社,1988年.
    [89]潘知常.诗与思的对话[M].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90]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91]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92]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5年.
    [93]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M].重庆出版社,1989年.
    [94]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7年.
    [95]冯宪光.在革命与艺术之间——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艺理念研究[M].巴蜀书社,2008年.
    [96]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0年.
    [97]傅其林.审美意识形态的人类学阐释——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审美人类学文艺理论研究[M].巴蜀书社,2008年.
    [98]姜哲军刘峰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与美学理论批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99]李健.审美乌托邦的想象——从韦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之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00]黄应全.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1]王国有.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2]王国有.日常思维与非日常思维[M].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孙琳琼.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关怀.王国有副教授指导.黑龙江大学.2006.
    [2]孙琳琼.自由理想何以实现——马克思哲学的审美之维.王南湜教授指导.南开大学.2012.
    [3]孙磊.法兰克福学派哲学观的生存论意蕴.王国有教授指导.黑龙江大学.2007.
    [4]胡长栓.文化哲学的悖论及其历史向度.丁立群教授指导.黑龙江大学.2001.
    [5]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赫勒美学思想研究.衣俊卿教授指导.黑龙江大学.2011.
    [6]李杨.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问题.蒋红教授指导.云南大学.2010.
    [7]颜军.马克思审美生存思想研究.李朝龙教授指导.贵州大学.2008.
    [8]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生存问题研究.邱运华教授指导.首都师范大学.2012.
    [9]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逻辑演进.夏之放教授指导.山东师范大学.2005.
    [10]王晓红.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转向.贺来教授指导.吉林大学.2007.
    [11]韩志勇.新时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论争及启示.马龙潜教授指导.山东大学.2009.
    [12]王林林.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戈士国副教授指导.河南大学.2010.
    [13]关健.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研究.胡海波教授指导.东北师范大学.2012.
    [14]陈全黎.现代性的美学话语:批判理论与实践美学.张玉能教授指导.华中师范大学.2007.
    [15]马新颖.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及其意义.胡振良教授指导.中共中央党校.2012.
    [16]周立秋.异化的生存论阐释.杨魁森教授指导.吉林大学.2009.
    [17]张群.“美”与人的自我生成——论马克思“美的规律”.胡海波教授指导.东北师范大学.2012.
    [1]徐崇温.美英等国学者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J].世界哲学年鉴,1988-1990.
    [2]冯宪光.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问题的对话[J].中外文化与研究,2009,(1).
    [3]冯宪光.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研究[J].中外文化与研究,2006,(1).
    [4]冯宪光.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四种模式[J].四川大学学报,1985,(5).
    [5]衣俊卿.异化理论、物化理论、技术理性批判——20世纪文化批判理论的一种演进思路[J].哲学研究,1997,(8).
    [6]衣俊卿.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审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9).
    [7]丁立群.文化哲学:问题与领域[J].哲学研究,2010,(9).
    [8]丁立群.文化全球化:价值断裂与融合[J].哲学研究,2000,(12).
    [9]丁立群.文化哲学何以存在[J].求是学刊,1999,(1).
    [10]韩秋红.现代西方哲学的多重转向[J].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11).
    [11]王海峰.交往·资本·共产主义——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的探索[J].晋阳学刊,2009,(5).
    [12]张亮.国内近期“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简评[J].哲学动态,2007,(2).
    [13]宋一苇.从本体论美学到生存论美学[J].辽宁大学学报,2008,(1).
    [14]郑祥福杨美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存论探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6).
    [15]姚建斌.马尔库塞人本主义美学思想的意蕴[J].广西师院学报,2001,(1).
    [16]陈学明.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0).
    [17]陈学明.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J].求是学刊,2004,(7).
    [18]陈学明.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9]程广云.马克思哲学当代性辨析[J].哲学动态,2004,(1).
    [20]俞吾金.美学研究新论[J].学术月刊,2000,(1).
    [21]李青宜.20世纪中末期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4).
    [22]王国坛.近3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进程——从物质本体论到马克思的感性思想[J].哲学动态,2008.(7).
    [23]张一兵.深度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卢卡奇[J].哲学动态,1999,(8).
    [24]欧阳康.异化理论、社会主义与人类未来——当前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瞥[J].江苏社会科学,2001,(1).
    [25]邹诗鹏.美的本质:消解、追问与回归[J].求索,1995,(3).
    [26]邹诗鹏.西方美学的内在化道路[J].西北师大学报,1995,(7).
    [27]邹诗鹏.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J].学术月刊,2003,(7).
    [28]邹诗鹏.生存论研究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6,(12).
    [29]张法.新世纪西方美学新潮对西方美学冲击和对中国美学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3,(3).
    [30]张法.美学:走向新的存在方式[J].哲学动态,2001,(5).
    [31]王柯平.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现代意义[J].哲学研究,2006,(12).
    [32]刘建恒.生存美学的三重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1997,(1).
    [33]姚站军.生存美学意义建构与境界追求——立足生活实践的生存论哲学内在走向[J].深圳大学学报,2012,(3).
    [34]王雨辰.论价值哲学视域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4,(2).
    [35]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三个维度[J].理论与现代化,2007,(3).
    [36]王雨辰.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J].哲学研究,2005,(4).
    [37]陈树林.启蒙的文化哲学沉思[J].哲学动态,2012,(1).
    [38]陈树林.当下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困境[J].思想战线,2010,(3).
    [39]王晓东.走出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误区[J].求是学刊,2003,(5).
    [40]王晓东.生存论视域中主体间性理论及其理论误区——一种对主体间类存在关系的哲学人类学反思[J].人文杂志,2003,(1).
    [41]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文化历史主义解读——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例[J].哲学动态,2012,(3).
    [42]吴宁.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J].哲学研究,2007,(2).
    [43]仰海峰.商品社会、景观社会、符号社会——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一种变迁[J].哲学研究,2003,(10).
    [44]马拥军.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意义[J].哲学动态,2012,(10).
    [45]马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8,(3).
    [46]马驰.对生态美学研究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2008,(2).
    [47]徐碧辉.艺术与人类解放之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02,(2).
    [48]孙利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认识论转向的意义——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江苏社会科学,2008,(4).
    [49]杨威王国有.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思潮、后现代思潮的比较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1).
    [50]王国有.文化批判及其维度[J].求是学刊,1997,(5).
    [51]王国有.生存论及其审美关照:21世纪人学理论方向所在[J].社会科学战线,2003,(3).
    [52]王国有.从美与真、善的关系看近现代哲学的审美自觉[J].学习与探索,200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