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两种模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古代中国,共有包括秦、汉在内的9个王朝实现了文化中心区的统一,历时1499年。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案例研究及统计实证的方法,论证了历代大一统中央王朝在不同区域内同时推行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外关系模式。在东南方向的朝贡体系中,这些王朝普遍推行一种非扩张性的和平主义对外关系模式:尽管中国在物质力量(军事力量)上处于单极地位,却没有追求一种以消灭或彻底控制朝贡国为目的、最终实现霸权的对外政策,战争在彼此关系中不居于主导地位,和平共存成为常态。而面对西北方向的游牧民族政权,这些王朝则共同推行一种典型的现实主义对外关系模式:将对方视为敌人和对手;最终目标是消灭或彻底控制对方;进攻成为优先考虑的手段,战和之间,实力对比是决定因素。任何以单一模式概括中国传统对外关系行为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错误。
     为了分析这两种模式背后的根源,本文首先建立了理解国家对外关系行为的理论框架,即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受两类基本因素驱动和制约:国家对自身利益的认知(主要包括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及其所处的国际体系结构(物质力量分布、共有观念分布)。依据这一理论框架,本文论证后得出结论:在古代中国,“重农抑商”思想建构了独特的国家经济利益认知:粮食是国家财富本身,农业是国家财富的唯一来源,商业必须加以抑制。这种利益认知使得东亚朝贡体系内那些农业生产条件不利的半岛、群岛国家对中央王朝统治者缺乏吸引力:“得其地不足供给。”在国内大行抑商政策的同时,海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更不会为此进行大规模武力扩张,这与重商主义思想驱动殖民体系建立过程中,一些西方国家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在安全无虞的状态下,尽管历代中央王朝在东南方向的国际体系结构中处于单极地位,但仍仅满足于推行一种维持现状的“不治主义”政策。而在西北方向,自然选择导致了汉匈之间长期处于霍布斯式国际关系状态。在一种军事力量的两极结构中,“内不足”而“力有余”的游牧政权对中央王朝的安全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当国家面临敌人的时候,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实行赤裸裸的权力政治。”
     对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的研究表明,昔日支撑这两种基本模式的具体因素均已不复存在,因此,简单照搬历史模式无法真正昭示未来。相反,只有根据当代中国对自身利益及其实现方式的认知,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体系结构特征,才能正确理解、判断其对外关系走向,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
In ancient China, nine dynasties beginning from Qin and Han achieved the unification of central Huaxia Area,altogether accounting for 1499 years out of China’s alleged 5000 years history.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case study and statistical method, this paper expounds and proves that these dynasties simultaneously carried out two entirely different foreign relations models. In southeast tributary system, these dynasties mainly carried out a non-expansion and irenical foreign relations model. Although these dynasties always possessed a monopole power over South Asian states, none of them ever tried to militarily conquer or control these tributary states to achieve hegemony for long. Wars and conflicts seldom took place. Peaceful co-existence characterized the long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its tributary states. In contrast, towards the northwest nomadic tribes, these dynasties carried out a typical realpolitik model with a preference for offensive strategies: seeing the tribes as enemies or adversaries, these dynasties tried to eliminate them through the use of force. The choice between offensive and accommodation depended upon the comparative strength between two parties.
     Therefore, any attempt at generalizing about the behavior of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from only one single model risks bias and one-sidednes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ot of these two models, the paper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 country’s behavior: a country’s foreign policy is driven and limited by two kinds of factors: national interests cognition (mainly including security interests and economic interests) and systematic structure (mainly inclu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 capabiliti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hared ideas).
     Based on this framework, the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in ancient China, the thought of emphasizing agriculture while restraining commerce constructed particular national economic interest cognition: food production is national wealth, with agriculture being the only source of national wealth; in order to develop agriculture, commerce must be restrained. This cognition made peninsula or island states in tributary system unattractive to the emperors of ancient China because their lands were not good for farming. Restraining commerce at home, the emperors also strictly limited overseas trade. In Chin’s history, they never invaded the tributary states in order to seize commercial profit. This made a sharp contrast with Western countries’behavior in colonial system in 16th-19th centuries. Therefore, as the weak tributary states were not threats to the dynasties’security, the emperors were satisfied with a non-expansion and irenical foreign relations model. A Kantian-like systematic structure appeared between the dynasties and other tributary states.
     Secondly, in northwest direction, natural selection resulted in a lasting Hobbesian systematic structure between the dynasties and northwest nomadic tribes. These tribes,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military and deprived economy, posed a grave threat to the dynasties’security.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Hobbesian anarchy, what states facing an enemy must do, in sum, is engaging in no-holdsbarred power politics. So the dynasties’foreign policy in this direction embodied a typical realpolitik model.
     Th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also suggests that the special factors underlying the two fundamental historical models have diminished over the years. Therefore, directly copying historical models cannot predict the future of rising 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order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like“whither china?”people must analyze contemporary China’s cognition about its own core interes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systematic structure in which China places itself.
引文
①Robert B. Zoellick,“W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September 21, 2005, New York City.
    ②李华锋:《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东疆学刊》,2004年第1期,第98页。
    ③关于和平主义对外关系模式及现实主义对外关系模式的具体内容,本文将在以下文献综述及具体论证过程中阐明,见本文第8、14、15、111、155页。
    ④就本项研究的时间范围而言,历史上处于大一统时期的中央王朝对应于当代基本实现统一的中国。研究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对外关系模式,显然比探讨分裂时期各政权之间的对外关系模式更具借鉴意义。
    ⑤“传统对外关系模式”是指中国近代史(1840年)之前历代大一统中央王朝所推行的对外关系模式。同时为了消除不必要的误解,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些参照今天中国版图看来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的历史事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典型的国际关系特征——双方同处于国际无政府状态,彼此之间
    ①刘宏煊主编:《中国睦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②同上书,第10页。
    ③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44页。
    ①[英]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167页。
    ②[英]罗索:《中国问题·前言》第1页。
    ③[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65-66页。
    ④[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日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宫玉振:《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129页。
    ②[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页。
    ③《礼记·礼运》。
    ④《礼记·礼运》。
    ⑤《老子》第31章。
    ⑥宫玉振、赵海军:《书剑飘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⑦张振祥、鲍刚:《试论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及其时代价值》,《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0页。
    ⑧《论语·学而》。
    ⑨《孟子·尽心下》。
    ⑩Author Waldron,“Chinese Strategy from Four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in Williamson Murray, Macgregor Knox, and Alvin Bernstein, eds. The Making of Strategy Rulers, States, an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101.
    11《孟子·梁惠王上》。
    ①《论语·季氏》。
    ②Rlaph D. Swayer, The Art of The Warrior: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from the Chinese Military Classics, (Boston: Shambhala, 1996), p. 3.
    ③魏汝霖、刘仲平:《中国军事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436页。转引自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100.
    ④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314页。
    ⑤何芳川:《“华夷秩序”论》,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30页。
    ⑥陈洁华:《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①转引自宋四辈《:古代中国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两重性及其现实意义》《,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42-43页。
    ②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第315页。
    ③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第546页。
    ④同上书,第546页。
    ⑤[日]信夫清三郎:《日本政治史》第1卷,周启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转引自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第547页。
    ⑥Mark Mancall, China at Center: 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Free Press, 1984), p. 14.
    ①《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7页。
    ②[意]利玛窦、[比]金尼阁:《利玛窦日记》,第55页。
    ③本书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本书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④武国卿:《中国战争史(三)》,北京,金城出版社,1990年版;武国卿:《中国战争史(四)》,北京,金城出版社,1992年版;武国卿:《中国战争史(五)》,北京,金城出版社,1992年版。
    ①《韩非子·五蠹》。
    ②《商君书·靳令》。
    ③《商君书·开塞》。
    ④《商君书·画策》。
    ⑤《管子·参患》。
    ⑥《管子·立政》。
    ①《汉书·元帝纪》。
    ②秦晖:《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248页。
    ③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④周雷、刘云:《中和:我国新时期和平外交思维中的传统哲学方法论底蕴》,《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第4页。
    ⑤《论语·宪问》。
    ①转引自刘成:《和平学》,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73-74页。
    ②袁方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2-93页。
    ①[法]迪尔克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②同上书,第73页。
    ③关于朝贡体系的历史渊源、建立及延续过程,详见本文第3章第1-2节。
    ①黄枝连:《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美]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一种初步的构想》,陶文钊选编,林海等译:《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③Yuan-Kang W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Ph.D.di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1, preface, p. xi.
    ④[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洪允息、蔡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8页。
    
    ①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邬文玲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②[美]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第44页。
    ③同上书,第59页。
    ①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 184.
    ①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p. 233-236.
    ②Yuan-Kang W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preface, p. xi.
    ③Ibid. p. 29.
    ①Yuan-Kang W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pp. 66-90.
    ②Ibid. p. 60.
    ①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 248.
    ②《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7大军事著作的合集,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七部兵书。宋神宗元丰时颁列此7种兵书为武学。南宋初,宋朝政府曾指定这7部兵书为选拔军官的考试内容之一。自宋以后,《武经七书》遂成为古代军事著作的主要内容,一直沿袭到近代。
    ③一种内容分析方法。根据文本内容,在不同的手段和最终目的之间确立因果逻辑关系是否存在,从而撇开具体的文本表现方式,探明作者的真实思想。
    ④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 249.
    ⑤Ibid. p. 100.
    ⑥Ibid. p. 100.
    
    ①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p. 216.
    ②Ibid.. pp. 245-246.
    ③Yuan-Kang W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pp. 6-7.
    ①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reface, p.x.
    ②相关研究可参见][美]林中斌:《龙威:中国的核力量与核战略》,刘戟锋等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美]彼得·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李小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计秋枫:《英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等。
    ③[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49.
    ①Yuan-Kang W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p. 219.
    ②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14、35页。
    ③Yuan-Kang W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p. 236.
    ④参见本文第97-98页。
    ①参见本文第96-97页。
    ②经常被引用的一个将内生变量(或称为伴随变量)误解为真正原因的例子是:在雷声响起之前,人们会看到闪电。但闪电不是打雷的原因,它只是一个内生变量。真正的原因是云层间的撞击,撞击产生了闪电现象,既而人们听到雷声。
    ③一种国家间彼此为敌,不承认他国生存权,不会自愿限制使用暴力的程度的国际关系状态。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28-349页。
    ④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进攻性现实主义的观点,参见Yuan-Kang W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pp. 45-47.
    ⑤[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70页。
    ①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在他重要的方法论著作《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曾这样指出了“求异法”面临的问题:“因为相同方法和相异方法是在众多的状况中仅仅比较事物某些相同或者相异情形的方法。我们不能说某种科学采用了相同方法或者相异方法就无法得出确凿可信的结论。不过,很难保证在应用这些种方法时,在一切或者相同或者相异的事实中,所有同一时期和同一性质的现象都能够一揽无遗地包括在内进行比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中,有时可以通过相同相异的比较知道某一现象的大致情况,社会学却不能像上述这些科学那样。社会现象错综复杂,要把所有相同和相异的事实全部区分清楚是不可能的。……在比较过程中,那些人们不知道或者不考虑在内的事实恐怕要比人们已经知道并且加以考虑的事实更多,甚至更为重要。因此,假设已经知道事物的相同和相异之处,采取这种比较方法去考察社会现象,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实在的、或者是缺乏科学价值的东西。”[法]迪尔克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第106-107页。
    ②“过程追踪”是指追踪最初的条件如何转化为结果的任何因果过程。这种方法被认为能够有力地控制第三变量的干扰性影响,从而为在无法全部控制其他变量(第三变量)的情况下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开辟出一条道路。[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9-50、61-64页。
    ①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同上书,第8页。
    ③[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王红缨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46页。
    ④国际关系学科另一个用得很频繁的名称是“国际政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政治关系。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8页。
    ⑤[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90页。
    
    ①[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43页。
    ②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帕默斯顿(Lord Palmerston)的名言,在不同场合被广为引用。
    ③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52页。
    ④Joseph S. Nye,“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Foreign Affairs,Vol.78 (July/August 1999) , p. 23.
    ①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年版。
    ②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58页。
    ③Stanley Hoffmann, Janus, and Minerva, Essay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7), p. 6.
    ④Hans. Morgenthau,“In Defense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s,”p. 34.转引自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58-259页。
    ⑤[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①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57页。
    ②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③秦亚青:《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批判》,《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2期,第141页。
    ④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141页。
    ⑤[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第63-123页。
    ⑥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52页;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第65页。
    ①叶章蓉:《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4期,第43页。
    ②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第38-40页。
    ③同上书,第40-41页。
    ①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第42页。
    ②[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108页。
    ③同上书,第108页。
    ④同上书,第108页。
    ①[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22页。
    ②[英]霍布森:《帝国主义》,纪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③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④[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译者前言》,第13页。
    ⑤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2.
    ①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兴起于1980年代。1989年,美利坚大学教授奥那夫出版了《我们缔造的世界:社会理论中的规则、规则治与国际关系》一书,首次在国际关系学意义上使用“建构主义”一词。建构主义有着复杂的理论渊源,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埃米尔·迪尔克姆及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语言哲学以及包括英国学派、新功能主义等在内的国际关系理论均为其提供了重要理论元素。建构主义内部流派纷繁,又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但各派均强调社会世界是人在客观世界基础上建构而成的、观念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从而与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坚持物质本体论的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划清了界线。在此基础上,依据其对观念的强调程度以及是否坚持实证主义方法等标准,秦亚青将其大致划为主流建构主义和后现代建构主义(参见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3页),也有学者称之为常规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前者在强调观念建构世界作用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性因素的存在和作用,而后者则认为物质力量对国际政治没有独立作用,即“观念无所不在”;前者承认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因此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坚持使用科学验证的方式,后者则认为对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只能以阐释和理解的方法加以认识,对国际关系只能阐明(interpret)不能说明(explain)。按照这样的标准,主流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可以包括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彼得·卡赞斯坦(《国家安全的文化: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约瑟夫·拉彼德和弗里德里希·克拉托赫维尔(《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理论回归》)等,后者的代表人物则以阿什利(《新现实主义的贫困》)最为著名。下文中出现的“建构主义”是指主流建构主义学派中温特的理论,其代表作《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为本项研究提供了主要理论基础。
    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44页。
    ③同上书,第150页。
    ④同上书,第149页。
    ⑤同上书,第145页。
    ①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8), p. 413.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57-162页。
    ②正是由于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承认利益的物质主义基础,因此巴尔金曾提出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可以相融合的问题,即所谓的“现实建构主义”或“建构现实主义”。参见Samuel Barkin,“Realist Contructivism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No.5 (September 2003), pp. 325-342.
    ③[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62-167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92-298页。
    ②齐菲斯曾批评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是没有政治内容的身份/认同理论。她说,温特认为国家的自生身份,即由国内政治形成的身份,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是先于国际体系的,是外生的和给定的。而实际上,国内政治提供了基本语境,没有这种语境,国家的身份/认同即推动了依托。Maja Zehfuss,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44.而罗伯特·基欧汉更是要求温特明确国家利益的国内建构机制:“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并非观念是否重要,更非它是否比物质重要,而是观念‘如何’重要。”Robert O. Keohane,“Ideas‘Part-way Dow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p. 129.
    ③秦亚青、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第9页。
    ④[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80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24页。
    ②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译者前言》,第23页。
    ③[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3页。
    ①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译者前言》,第21页。
    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62页。
    ①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145页。
    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44页。
    ③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④[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版序言》,第2页。
    ⑤[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2页。
    ①秦亚青:《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批判》,《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2期,第143页。
    ②各类结构分析方法的一个共识是,体系结构与国家对外关系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而非单向因果关系。本图只标明单向关系的目的在于本项研究的重点是论证体系层次原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
    ③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327页。
    ④[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93页。
    ⑤同上书,第95页。
    ⑥[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23-24页。
    ①Dvid Singer,“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orld Politics, Vol.14, (October 1961), pp. 77-92.
    ②[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57页。
    ③[美]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薄智跃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Charles McClelland, The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96).
    ⑤Stanley Hoffmann, Janus and Minerva: Essays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7).
    ⑥[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版。
    ⑦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第170页。
    ①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第170页。
    ②《人民日报》编辑部:《毛主席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6-17页。转引自楚树龙:《国际关系基本理论》,第171页。
    ③[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104-119页。
    ①[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124页。
    ②也有学者主张,沃尔兹认为国家是“以自我保存为最低目标,以争取世界主导权为最高目标的相同行为体。”[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③[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134、135页。
    ④同上书,第153页。
    ⑤同上书,第140页。
    ⑥同上书,第74页。
    ①沃尔兹认为:“有关国际政治的一般理论,必然是以大国为基础的。”[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85页。
    ①[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第132页。
    ②[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100-101页。
    ③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181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78页
    ②同上书,第178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30-331页。
    ②同上书,第331页。
    ③温特指出:“虽然自然选择可以解释霍布斯身份在3000年前的出现,但在解释今天的国家身份方面却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408页。
    ④[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55-357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72页。
    ②温特将三种不同结构中的无政府逻辑的另一种表述是:“改变现状国家之间的无政府逻辑可能意味着血战到底;对于维持现状国家来说,可能意味着军备竞赛和小型冲突;对于集体认同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就分担负担问题的激烈但最终可以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的争论。”[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37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408页。
    ②同上书,第417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416-417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147页。
    ①[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17页。
    ②张丽东、潘一禾:《国际组织建设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王逸舟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多视角透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③[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3页。
    ④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⑤黄枝连:《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⑥[美]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一种初步的构想》,陶文钊选编,林海等译:《费正清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⑦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自序》,邬文玲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30-32页。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第14页。
    ⑧熊义民:《略论先秦服制与华夷秩序的形成》,《东南亚纵横》,2002年3/4月号,第121-122页。
    ①杨军、张乃和主编:《东亚史》,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63-264页。
    ②John King Fairbank and Ssu-yu Teng,“On the Ch’ing’s Tributary System,”Harvard Journal’s Asiatic Studies 6, June 1941, pp. 135-264.
    ③张存武:《<清代韩中朝贡关系综考>评介》,《思与言》,1967年,第6期。
    ④《竹书纪年》卷上。转引自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第1页。
    ⑤《史记》卷2《夏本纪》。
    ⑥《周礼·夏官·司马》。
    ⑦《国语·周语上》。
    ①王树民:《畿服说考略》,《文史》第4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页。
    ②《周礼·秋官·大行人》。这里的服区名称和顺序与“五服制”略有不同,范围上有所扩大、内容上有所细化,反映了畿服理论的发展。此外,关于先秦畿服制度的记载颇多,可参见《周礼》中的《夏官·大司马》和《尚书》中的《禹贡》等篇。
    ③《左传·桓公五年》。
    ④《左传·僖公四年》。
    ⑤要服与荒服的蛮夷戎狄所受的控制是十分松散的,甚至只是象征性的。要服的蛮夷只需要交纳礼仪性的地方特产,就像楚国应当交纳用于缩酒的茅草一样;而荒服的戎狄则只需要在名义上认同天子是天下共主就可以了,即所谓的“王”。
    ①《礼记·中庸》中虽有“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但普遍认为,《礼记》最早成书于战国时期,虽然所记载的有关史官的情况可能反映了西周的部分史实,但其主要观点反映了后世儒家的思想。
    ②《礼记·中庸》。
    ①《汉书》卷100下《叙传下》。
    ②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第39页。
    ③《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④同上书。
    ⑤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第15页。
    ⑥《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
    ⑦同上书。
    ⑧《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
    
    ①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第18页。
    ②《后汉书》卷78《萧望之传》。
    ③《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
    ④元朝例外。
    ⑤《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⑥“10+3”是指今天的东盟10国加中、日、韩3国。
    ⑦《史记》卷115《朝鲜列传》。
    ①《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
    ②《后汉书》卷85《东夷传》。
    ③《后汉书》卷86《南蛮西南夷列传》。
    ④同上书。
    ⑤同上书。
    ⑥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6页。
    ⑦《隋书》卷81《倭国传》。
    ⑧公元226年至231年,朱康二人奉命“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见《梁书》卷54《诸夷传》,并参见《三国志》卷60《吴书·吕岱传》。
    ⑨《隋书》卷82《南蛮传》载:“大业中,南荒朝贡者十余国。”
    ①赵汝适《诸藩志》,转引自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页。
    ②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第254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38。
    ②《明史》卷2《太祖本纪》。
    ③《明史》卷7《成祖本纪》。
    ④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第69页。
    ①参见费正清、邓嗣禹编:《清代的朝贡制度》中所记载的典章制度,第167-173页(重刊本第135-145 页),转引自[美]费正清:《费正清集》,陶文钊选编,林海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页。
    ②[美]费正清:《费正清集》,第8-9页。
    ①[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13页。
    ②同上书,第17页。
    ③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第318页。
    ①《隋书》卷81《倭国传》。
    ②同上书。
    ①《隋书》卷81《倭国传》。
    ②同上书。
    ①《旧唐书》卷84《刘仁轨传》。
    ②在历史上这两次战争进行期间,无论是唐朝还是明朝,其北部的安全威胁始终存在。其中唐朝与突厥的战争在“白江口之战”的663年前后均有发生;明朝与蒙古之间也曾在1592——1598年的“壬辰卫国战争”期间多次爆发战事。见《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第593-597页;《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下》,第399-404页。而这种北部安全威胁的牵制并没有防碍唐朝、明朝在东亚朝贡体系中拥有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这种军事优势使其具有对外扩张的能力。
    ①[美]费正清:《费正清集》,第4页。
    ②如果存在物质性权力的不平衡状态,社会行动将会趋向于朝着有利于权力较大一方的方向发展,物质性权力强大的一方行为方式将会极大地影响国际共有文化的性质。
    ①《汉书》卷94下《匈奴传下》。
    ②《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①“历代大一统中央王朝”指的是实现了当时汉文化中心区统一的封建王朝。按照这一标准,西晋和北宋列入,而东晋和南宋则处于分裂时期。
    ②前202年,汉军在“垓下之战”中全歼楚军,统一了中国。
    ③晋武帝司马炎立国号“晋”于265年;公元280年,晋灭吴实现统一。
    ④隋立国于公元581年,但直至589年才灭陈实现统一。
    ⑤北宋立国于960年,979年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⑥1279年,元灭南宋实现统一。
    ⑦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逊位,清王朝灭亡。但1840年之后中国进入近代史时期,其对外关系的性质不再属于本项研究所指的传统类型,故仅统计至1839年。
    ①公元前214年的秦击百越之战发生于东亚朝贡体系建立之前,故不纳入此表统计范围。
    ②江忆恩统计明朝卷入308次对外战争,这其中包括了与东南倭寇之间75次作战。而本文只计算明朝与其他独立政治实体之间的战争次数。倭寇属海盗性质,并未组成独立政治实体。
    ①含660-663年唐朝联合新罗对日本及百济作战。
    ①秦:2,汉:29,西晋:4,隋:2,唐:22,北宋:9,元:11,明:16,清:6(清朝帝系仅统计至1839 年)。
    ①梁志明主编:《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61页。
    ①梁志明主编:《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第78-87页。
    ②同上书,第109-124页。
    ①[美]费正清:《费正清集》,第17、18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24页。
    ②J.K Fairbank,“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Far Eastern Quartierly, Vol.1(2), (1942), p. 137.
    ③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第319页。
    ①相关论证可参见顾颉刚:《战国秦汉间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7:1,1994年6月;张守军:《中国历史上的重抑末思想》,北京,商业出版社,1988年版。
    ②《周礼·国语上》。
    ③《周礼·国语上》。
    
    ①《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②《商君书·农战》。
    ③同上书。
    ④《商君书·壹言》。
    ⑤《商君书·算地》。
    ⑥《商君书·外内》。
    ⑦《商君书·去强》。
    ⑧同上书。
    ⑨《商君书·外内》。
    ⑩《商君书·去强》。
    
    ①《商君书·外内》。
    ②《商君书·去强》。
    ③同上书。
    ④《商君书·画策》。
    ⑤《商君书·外内》。
    ⑥《商君书·农战》。
    ⑦《商君书·战法》。
    ⑧《商君书·垦令》。
    ⑨《商君书·外内》。
    ①《商君书·垦令》。
    ②《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01-202页。
    ③《晁错集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3页。
    ④《汉书》卷5《景帝纪》。
    ⑤《晁错集注释》,第36页。
    ①《晁错集注释》,第37-38页。
    ②《汉书》卷50《贾谊传》。
    ③《汉书》卷3《高后纪》。
    ④《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⑤《管子·轻重乙》。
    ⑥《论语·卫灵公》。
    ⑦《论语·子路》。
    ⑧《盐铁论·本议》。
    ⑨同上书。
    ①《盐铁论·本议》。
    ②《后汉书》卷2《明帝纪》。
    ③同上书。
    ④《晋书》卷3《武帝纪》。
    ⑤《太平御览》卷828。
    ⑥这种观点实际是对西汉时期晁错在《论贵粟疏》中主张的“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晁错集注释》,第35页。
    ⑦《宋书》卷82《周朗传》。
    ①《宋书》卷56《孔琳之传》。
    ②《南史》卷70《郭祖深传》。
    ③《晋书》卷113《符坚载记》。
    ④《旧唐书》卷89《王方庆传》。
    ⑤《唐会要》卷86“市”条。
    ⑥陈亮:《龙川文集》卷1《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转引自蔡泽琛、赵波:《重农抑商思想的历史演变》,《求索》,2004年第11期,第236页。
    ①《大学衍义补·总论理财之道》。
    ②《大学衍义补·市籴之令》。
    ③《大学衍义补·铜楮之币》。
    ④《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⑤《大学衍义补·市籴之令》。
    ⑥《明太祖实录》卷208,洪武二十四年三月癸亥。
    ⑦胡侍:《真珠船》卷2。
    ①《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57。
    ②《临澧史志》卷30《督抚、劝课农桑》。
    ③《明神宗实录》卷376。
    ④《唐会要》卷73《安西督护府》。
    ①梁志明主编:《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第40-41页。
    ②《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③《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条》。
    
    ①葛剑雄:《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46页。
    ②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明宪宗实录》卷63。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44之24。
    ③《宋史》卷179《食货志》。
    ④《明太祖实录》卷70。
    ①《明太祖实录》卷139。
    ②《明太祖实录》卷252。
    ③《明太宗实录》卷10。
    ④《明宣宗实录》卷103。
    ⑤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第206页。
    ⑥《清世祖实录》卷102。
    ⑦《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20。
    ⑧《皇朝文献通考》卷33。
    ①《厦门志》卷5。
    ②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前言》,第1页;陈尚胜:《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①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第115页。
    ②《明成祖实录》卷77。
    ③《明成祖实录》卷97。
    ①[英]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11册《航海工艺》,金龙灵、杨传琪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1页。
    ①[美]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楔子》,邱仲麟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4页。
    ②郑和:《天妃灵应之纪》碑,转引自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③《明史》卷304《郑和传》。
    ④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第101页。
    ①郭首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1页。
    ③同上书,第450页。
    ①《荀子·法行》。
    ②《孟子·梁惠王上》。
    ③转引自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④[英]埃德蒙·惠特克:《经济思想流派》,徐宗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3页。
    ①转引自胡寄窗:《世界经济学说前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页。
    ②转引自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第87页。
    ③转引自巫宝三:《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2页。
    
    ①转引自巫宝三:《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选辑》,第13页。
    ②同上书,第13页。
    ③转引自胡寄窗:《世界经济学说前史》,第330页。
    ①撒切麦克尼尔(O.J.Thatcher and E. H.McNeal)《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集》,(A Source Book For Medieval History),第519-520页。转引自[英]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2卷,罗经国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3页。
    ②[英]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2卷,第51-52页。
    ③同上书,第118页。
    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文集(15世纪)》,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转引自王素色:《重商主义与人文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第29页。
    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文集(15世纪)》,第84页。
    ③同上书,第87页。
    ④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亲和关系。韦伯认为,勤勉工作,杜绝享乐以至禁欲,在经济活动中工于算计,因而积累了财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体现出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与宗教改革后出现的新教伦理分不开的。新教加尔文教派所信奉的“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救赎的并非全部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选民”。谁将要成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谁将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从表面上看,“预定论”的逻辑结果必然导致宿命论。但在韦伯看来,“预定论”认为个人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这就在新教徒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紧张和焦虑,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创造出自成了一种神圣的天职,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从而,“预定论”的宗教伦理就导致了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运用新教徒宗教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经验统计资料,论证了在加尔文教“预定论”威慑下,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工作视为自己已被上帝预先选择获救的确证,形成在世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上帝荣耀的“天职观”。祥见[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韦伯这种以精神、思想因素来解释历史进程的方法,深刻启迪了本项研究——即思想、理论不应仅被视为对现实的反映、对实践的追随,人类思维的意义也绝非限于对既成事实提出合理的解释。相反,在特定情况下,思想、理论本身也在引导实践,创造现实。例如,正是关于“什么是利益”的认知才从根本上塑造着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这种一直被简单地视为“唯心史观”的方法使韦伯看到了隐藏在制度背后的巨大精神力量,也使本文得以论证,在古代中国于东亚朝贡体系内推行和平主义对外关系模式背后,建构经济利益认知的观念因素所发挥的作用。事实上,以往那种过度强调存在决定意识,贬低甚至无视精神、思想作用(即其他参与交互作用的因素)的方法也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义。详见本文第111页引文。需要指出的是,韦伯本身也被视为建构主义——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的思想渊源之一。见Ruggie, John,“What Makes the World Hang Together? Neo-Utilitarian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2 (1998), pp. 855-885.
    ①作为一种经济理论,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曾在15-18世纪广泛地流行于欧洲,后被古典经济学所取代。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两种重要社会思想之一(另一种社会思想是人文主义),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追求商业资本的迅速增加和货币资本的不断积累的强烈愿望。尽管法国重农主义者此前曾偶尔使用过这一名词,但直至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发表他的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之后,重商主义这个概念才被正是称为一个经济学派。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同时也展示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根本的错误在于认为货币即财富。祥见[英]亚当·斯密:《国富论》,陈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英]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袁南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89页。
    ②张亚东:《重商帝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①[英]约翰·洛克:《论降低利益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德]汉斯·谊斯赫尔:《近代经济史——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下半叶》,王庆余、吴衡康、王成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28页。
    ②转引自张彦:《禁海与开海——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外贸政策试析》,《天府新论》,2003年第6期,第100页。
    ③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第258页。
    
    ①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第33页。
    ②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③《清代外交史料》嘉庆朝四,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版,第29页。
    ④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参见夏杰长、马胜杰、朱恒鹏主编:《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页。
    ②《致约·布洛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79页。
    
    ①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普遍接受的是,现代民族国家体系起于1648年的欧洲,之后逐步扩展到全世界。因此这里就涉及到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理论是否适用于分析1648年之前的国际政治现象的问题。结构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肯尼思·沃尔兹认为:“国际结构是根据某一时期主要的政治行为体——无论是城邦、帝国还是民族国家——来定义的。”([美]肯尼思·沃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这表明在国际政治理论中所研究的国际结构、国际关系现象并不仅限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了古代城邦、帝国等政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在当代中国学术界,诸多学者已经将对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关系的研究纳入外交关系、国际关系研究的范畴,如何茂春著《中国外交通史》第四章:“秦汉时期的外交关系”中,即专门论述了汉朝同匈奴的关系(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7-110页);《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8期也刊载论文《西汉时期东亚国际体系的两极格局分析——基于汉朝与匈奴两大政治行为体的考察》。(孙力舟:“西汉时期东亚国际格局的两极体系分析——基于汉朝与匈奴两大政治行为体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8期,第17-25页)。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现有的研究实践中,均可将西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作为对外关系处理。这里的关键在于,当时无论是西汉王朝还是匈奴,均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沃尔兹所称的“政治行为体”,将双方之间的关系作为对外关系处理,并不影响对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的认定。
    ②[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前言》,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页。
    ①[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45页。
    ②金观涛在其《兴盛与危机》一书中,具体论述了一种“超稳定结构”的形成、延续过程,从而解释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秦汉以来的长期停滞现象。参见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①《草原帝国》描述了上至公元前750至700年间来自突厥斯坦和西西伯利亚的斯基泰人到18世纪后期最后一批蒙古帝国消亡的历史过程。这些昔日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统治欧亚大陆的马上弓箭手们尽管名称不同——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但他们都采取游牧生活方式,自然条件决定了其整体文明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换句话说,这里也存在着另一个“超稳定结构”,只不过文明层次低一个等级。参见[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4-7页。
    ①《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①白登之围中,匈奴出动骑兵四十万。匈奴部族实行兵民合一体制,“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贾谊《新书》卷4《匈奴》谓“五口而出介卒一人”。以此推算,匈奴在西注初期共有人口约二百万。
    ②《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③关于西汉初期人口数量的估计向来存在较大差异,从六百万至两千万不等。葛剑雄深入研究后认为,比较可靠的数字应该在一千二百万以上,本文从此说。详细内容可参见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①《汉书》卷43《娄敬传》。
    ②《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③同上书。
    ④同上书。
    ⑤《汉书》卷2《惠帝纪》。
    ⑥《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⑦同上书。
    ⑧同上书。
    ⑨同上书。
    ⑩同上书。
    11同上书。
    12同上书。
    13同上书。
    ①《史记》卷108《韩长孺列传》。
    ②《汉书》卷6《武帝纪》。
    ③《史记》卷90《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汉书》卷24《食货志》。
    ⑤《史记》卷57《绛侯周勃世家》。
    ⑥《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
    ⑦《汉书》卷24《食货志》。
    ⑧同上书。
    ①《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年表序》。
    ②《汉书》卷1《高帝纪》。
    ③余从荣:《反秦农民起义军中的兵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17页。
    ④《汉书》卷24《食货志》。
    ⑤《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载:“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⑥《汉书》卷34《韩彭英卢吴传》。
    ①《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②《汉书》卷43《叔孙通传》。
    ③《汉书》卷48《贾谊传》。
    ④王国维:《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9页。
    ⑤《汉书》卷13《诸侯王表》。
    ⑥同上书。
    ⑦同上书。
    ①《史记》卷9《吕太后本纪》。
    
    ①[梁]萧统:《昭明文选》卷53。
    ②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第208-212页。
    
    ①《汉书》卷94上《匈奴传上》。
    ②同上书。
    ③同上书。
    ④同上书。
    ①《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①《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①五大战役的具体过程,参见《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汉书》卷55《卫青霍去病传》等史籍。
    ②《汉书》卷96《西域传》。
    ①《汉书》卷23《刑法志》。
    ②《汉书》卷3《高后纪》。
    ③《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④《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
    ⑤《史记》卷56《陈丞相世家》。
    ⑥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第47、72页。
    ⑦《史记》卷30《平准书》。
    ①《汉书》卷24《食货志》。
    ②同上书。
    ③同上书。
    ④转引自刘昭祥、王晓卫:《历代兵制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6-57页。
    ⑤同上书,第59页。
    
    ①《汉书》卷24《食货志》。
    ②同上书。
    ③《汉书》卷5《景帝纪》。
    ④郭岳:《西汉战胜匈奴的重要措施:养马》,《文史杂志》,1985年第1期,第35页。
    ⑤《汉书》卷24《食货志》。
    ⑥郭岳:《西汉战胜匈奴的重要措施:养马》,《文史杂志》,1985年第1期,第35页。
    ⑦《史记》卷30《平准书》。
    ⑧《汉书》卷14《诸侯王表》。
    ①《汉书》卷64上《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上。
    ②《史记》卷17《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③同上书。
    ④同上书。
    ①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并立,只计1位。
    ①《史记》卷52《窦田灌韩传》。
    ②同上书。
    ①《后汉书》卷90《班固传》。
    ①本文的这种替代性操作方法也参考了江忆恩在分析明蒙战争数据时所采用的方法。参见Alastair Iain.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 pp. 235-241.
    ①以十年为一期主要是以双方之间发生的战争频率为考虑,力求每一期均有战争数据,同时又能反映不同时期战争次数的变化过程。
    ②内乱次数统计数据源自《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
    ①祥见江忆恩对明蒙关系的研究:、Alastair I. Johnston, Cultural Realism;王元康对宋辽、宋金关系的研究:Yuan-Kang W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
    ①孙建民:《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2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5页。
    ①《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②[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6页。
    ①《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
    ②同上书。
    ③《唐会要》卷73《安西督护府》。
    ④任洪生:《游牧经济的机动性分析—以古代蒙古族的游牧经济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年第2期,第1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6页。
    ⑥《资治通鉴》卷22。
    ①[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何高济译,呼合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0-31页。
    ②《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③[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页。
    ④《蒙鞑备录》第13篇。
    ①《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②《辽史》卷33《营卫志》。
    ③《元史》卷100《兵志》。
    ④《资治通鉴》卷211。
    
    ①《隋书》卷84《突厥传》。
    ②同利军:《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③《汉书》卷49《爰盎晁错传》。
    ①[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359页。
    ①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31页。
    ②同上书,第407-408页。
    ③同上书,第408页。
    ④参见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近期学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赵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11月,第6期。
    ①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近期学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页。
    ②[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149页。
    ①[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7页。
    ②《史记》卷112《平津侯主父列传》。
    ③《晋书》卷103《刘曜传》。
    ④林显恩:《突厥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74页。
    ⑤王小甫:《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第16页。
    ①王小甫:《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第16页,第16页。
    ②《明史》卷327《鞑靼传》。
    ③《盐铁论》卷38《备胡》。
    ①[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4页。
    
    ①[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5页。
    ②[瑞典]多桑:《多桑蒙古史》,冯承均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①[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第5页。
    
    ①[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第331页。
    ②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95页。
    ①[美]尼克松:《领导人》,白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转引自李景治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16-417页。
    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菲利普·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第二卷(罗经国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译),北京大学出社,2003年版。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彼得·卡赞斯坦:《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李小华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施康强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蔡泽琛、赵波:“重农抑商思想的历史演变——以唐宋时期为中心的讨论”,《求索》,2004年第11期,第235-237页。
    晁错:《晁错集注释》(《晁错集》注释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陈洁华:《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陈亮:《龙川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陈寿:《三国志》(文强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楚树龙:《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与国家战略”,《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 期,第13-18页。
    ———、王在邦:“关于国际形势和我国对外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8期,第1-6页。
    ———:“文化、文明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及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第11-16页。
    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迪尔克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多桑:《多桑蒙古史》(冯承均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埃德蒙·惠特克:《经济思想流派》(徐宗士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范晔:《后汉书》(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费正清:《费正清集》(陶文钊选编,林海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冯承钧:《中国南洋交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葛剑雄:《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台北,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宫玉振、赵海军:《书剑飘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战略文化解析》,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管仲:《管子》(梁运华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郭首田:《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郭岳:“西汉战胜匈奴的重要措施:养马”,《文史杂志》,1985年第1期,第35页。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汉斯·谊斯赫尔:《近代经济史——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下半叶》(王庆余、吴衡康、王成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韩非:《韩非子》(秦惠彬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30-45页。
    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皇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
    《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6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版。
    胡寄窗:《世界经济学说前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胡侍:《真珠船》,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桓宽:《盐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黄枝连:《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霍布森:《帝国主义》(纪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计秋枫:《英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贾谊:《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金德湘:“中国的和平外交传统与西方的黄祸论”,《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1期,第12-16页。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卡普兰:《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薄智跃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康熙起居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胡少华、王红缨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老子:《老子》(许啸天注),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版。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李彬:“绝对获益、相对获益与美国对华安全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1期,第17-21页。
    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
    李华锋:“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东疆学刊》,2004年第1期,第98-102页。
    《礼记》(崔高维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李景治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乐军:《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国际关系思维取向》,《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期,第23-25页。
    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邱仲麟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0年版。
    李少军主编:《国际战略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利玛窦、金尼阁:《利玛窦日记》(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延寿:《南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11册《航海工艺》(金龙灵、杨传琪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梁志明主编:《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梁廷楠:《粤海关志》,北京,文殿阁书庄,1935年版。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临澧史志》,http://www.llsz.cn/wenyuan/jiaozhu/200609/3995.shtml .
    林立民:“国际地缘战略形势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3期,第26-31页。
    ———:“中国:大时代大外交”,《瞭望》,2005年第24期,第11-15页。
    林显恩:《突厥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林中斌:《龙威:中国的核力量与核战略》(刘戟锋等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刘成:《和平学》,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刘宏煊主编:《中国睦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刘江永:“从日本宗教文化角度看靖国神社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刘武通:“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结构主义方法论质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1期,第45-48页。
    刘永涛:“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11期,第26-30页。
    ———:“当代西方建构主义取向评析”,《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9期,第37-40页。
    刘昭祥、王晓卫:《历代兵制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论语》(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迈克尔·斯温、阿什利·特利斯:《中国大战略》(洪允息、蔡焰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孟轲:《孟子》(王立民译评),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明神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明太祖实录》,北京,商务出版社,1994年版。
    尼克松:《领导人》(白枚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牛军:“中国外交伦理的历史参照与思想资源”,《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3期,第29-31页。
    ———:“论六十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52-65页。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乔万尼·阿里吉、滨下武志、马克·塞尔登主编:《东亚的复兴——以500年、150年和50年为视角》(马援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乔治·科恩:《世界战争大全》(乔俊山、许永仁、杨林庚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8年版。
    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秦亚青:“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理论”《,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第40-48页。
    ———:“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欧洲》,2001年第3期,第4-12页。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读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第135-145页。
    ———:“观念调整与大国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3期,第6-8页。
    ———:“权力制度文化——国际政治学的三种体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6期,第5-10页。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第10-15页。
    ———:“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第4-9页。
    ———:“从权力政治走向权利政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5期,第1页。
    ———、亚历山大·温特:“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1期,第12页。
    ———:“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批判”,《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2期,第138-166页。
    ———:“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3页。
    《清代外交史料》,北京,故宫博物院,1932年版。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丘浚:《大学衍义补》,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年版。
    《全明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任洪生:《游牧经济的机动性分析—以古代蒙古族的游牧经济为例》,《西北民族研究》,200年第2期,第165-169页。
    《人民日报》编辑部:《毛主席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桑贾伊·苏布拉马尼亚姆:《葡萄牙帝国在亚洲:政治和经济史(1500-1700 )》(何吉贤
    译),澳门,纪念葡萄牙发现事业澳门地区委员会, 1997年版。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尚书》(周秉钧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商鞅:《商君书》(章诗同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沈昫等:《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陈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
    司马迁:《史记》(梁绍辉标点),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版。
    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宋四辈:“古代中国所建立的国际秩序的两重性及其现实意义”,《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第40-43页。
    孙建民:《中国历代治边方略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力舟:“西汉时期东亚国际格局的两极体系分析——基于汉朝与匈奴两大政治行为体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8期,第17-25页。
    孙溯源:“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1期,第38-44页。
    唐小松:“建构主义:解读外交政策决策的一种方法”,《国际观察》,2002年第1期,第7-10页。
    同利军:《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袁南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脱脱等:《辽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王国维:《蒙鞑备录、黑鞑事略笺证》,北京,文殿阁书庄,1936年版。
    ———:《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缉思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王树民:《畿服说考略》,《文史》第4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王素色:《重商主义与人文主义》,《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4期,第?页。
    王天有、万明编:《郑和研究百年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先谦编:《乾隆朝东华续录》,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年版。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王小甫:《古代游牧部族入侵农耕地区问题的研究》,《史学情报》,1988年,第3期,第?页。
    王逸舟主编:《磨合中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多视角透视》,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回顾与前瞻”,《改革》,1999年第1期,第76-81页。
    ———:“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0-170页。
    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魏汝霖、刘仲平:《中国军事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
    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版。
    巫宝三:《欧洲中世纪经济思想资料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武国卿:《中国战争史(三)》,北京,金城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战争史(四)》,北京,金城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战争史(五)》,北京,金城出版社,1992年版。
    吴于廑等:《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近期学论文选》,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厦门志》,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
    夏杰长、马胜杰、朱恒鹏主编:《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
    萧统:《昭明文选》(秦克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1995》,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日本政治史》第1卷(周启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
    邢继盛:“试论建构主义结构观”,《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91-95页。
    熊义民:《略论先秦服制与华夷秩序的形成》,《东南亚纵横》,2002年3/4月号,第120-123页。
    许嘉:《权力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版。
    荀况:《荀子》(廖明春、邹新明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亚当·斯密:《国富论》(陈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杨军、张乃和主编:《东亚史》,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
    叶章蓉:“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4期,第43-48页。
    余从荣、周銮书:“反秦农民起义军中的兵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14-20页。
    ———:“汉匈和战与汉朝政治、经济之关系”,《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23-26页。
    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邬文玲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袁方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袁正清:“无政府状态的建构主义审视”,《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2期,第36-44页。
    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詹姆斯·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张存武:“<清代韩中朝贡关系综考>评介”,《思与言》,1967年,第6期,第34-38页。
    张建新:“建构主义国际体系理论及其社会结构观”,《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2期,第11-16页。
    张守军:《中国历史上的重本抑末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张亚东:《重商帝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妍:“传统文化与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第7-11页。
    张振祥、鲍刚:“试论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及其时代价值”,《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106-109页。
    赵林:“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冲突融合及其历史效应”,《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700-706页。
    赵适:《诸藩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赵晓春:“浅晰有关‘韬光养晦’战略的争论”,《国际关系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24-27页。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武经七书注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军事史·附卷——历代战争年表(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周宝根:“中国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一种建构主义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第23-27页。
    周谷诚:《中国通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雷、刘云:“中和:我国新时期和平外交思维中的传统哲学方法论底蕴”,《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第4-7页。
    《周礼》(钱玄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年版。
    周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何高济译),呼合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编:《观念与外交政策》(刘东国、于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左丘明:《国语》(鲍思陶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版。
    ———:《左传》(刘利、纪凌云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Alder, Hayward R.,“On Learning from Wendt,”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141-150.
    Andrews, Bruce,“The Domestic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Desir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8 (Summer 1984), 321-328.
    Art, Robert and Kenneth Waltz (1999), The Use of Force: Military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Ashley, Richard,“The Poverty of Neore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8 (Summer 1984), 225-286.
    Barkin, Samuel,“Realist Contructivism,”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No.5 (September 2003), 325-342.
    ——————,“Realist Contructivism and Realist-Constructivisms,”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No.6 (June 2004), 349-352.
    Checkel, Jeffrey T.,“The Constructivist Turn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World Politics, Vol.50 (January 1998), 324-348.
    Dvid Singer,“The Level-of-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orld Politics, Vol.14, (October 1961), p77-92.
    Desch, Michael C.,“Assessing the Importance of Ideas in Security Studie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Summer 1998), 141-170.
    Deutsch, Karl (1988),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oty, Roxanne Lynn,“Desire All The Way Dow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137-139.
    Fairbank, John King ed. (1968),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nditional Chin’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and Reischauer, Edwin O. (1989), China: Trad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 and Ssu-yu Teng,“On the Ch’ing’s Tributary System,”Harvard Journal’s Asiatic Studies, Vol.6 (June 1941), 135-264.
    ————————,“Tributary Trade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Far Eastern Quartierly, Vol.1(1942), 129-149.
    Finnemore, Martha(1996),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eorge, Alexander L. (1980), Presidential Decision-making in Foreign Polic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Hoffmann,Stanley(1987), Essay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Hopf, Ted,“The Promise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3 (Summer 1998), 141-170.
    Hume, David (1978),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Huntington, Samuel.P.“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Foreign Affairs. Vol.72 (Summer 1993), 22-49.
    Johnston, Alastair Iain (1995),Cultural Realism: Strategic Cultural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eohane, Robert O.,“Ideas Part-way Dow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125-130.
    Klotz,Audie (1995), Norm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Struggle against Apartheid,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Krasaner, Stephen D.“Wars, Hotel Fires, and Plane Crashe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131-136.
    Legro, Jeffrey W.“Which Norms Matter? Revising the‘Failure’of Internationalism,”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1 (1997), 31-56.
    McClelland, Charles (1996), The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Mancall, Mark (1984), China at Center: 300 Years of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Free Press.
    Mazarr, Michael.J.“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Review Essay,”The Wasington Quarterly, No.1 (Spring 1996), 177-194.
    Murray, Williamson, Macgregor Knox and Alvin Bernstein(1994),The Making of Strategy Rulers, States, an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ye, Joseph S.,“Redefin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Foreign Affairs, Vol.78 (July/August 1999), 22-35.
    ——————,“Neorealism or Neoliberalism,”World Politics, Vol.40, (October 1988), 235-251.
    Palan, Ronen,“A World of Their Making: An Evaluation of The Constructivist Critiqu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575-598.
    Putman, Robert,“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2 (Summer 1988) 427-460.
    Ruggie, John,“What Makes the World Hang Together? Neo-Utilitarianism and Social Constructivist Challeng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2 (1998), 855-885.
    Searle, John (1995),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imon Herbert,“Human Nature in Politic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9 (1985), 293-304.
    Smith, Steve,“Wendt’s World,”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151-163.
    Sofka, James,“American Neutral Rights Reappraised: Identity or Interest in The Foreign Policy of The Early Republic?”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599-622.
    Swayer, Rlaph D. (1996), The Art of The Warrior: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from the Chinese Military Classics, Boston: Shambhala.
    Talbott, Strobe.“Democracy and the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 Vol.75 (Nov/Dec 1996), 47-62.
    Waltz, Kenneth (1979),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alist Thought and Neorealist Theo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44 (Spring/Summer 1990), 21-38.
    Wang, Yuan-Kang,“Power Politics of Confucian China,”Ph.D.di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1.
    Wendt, Alexander (2005),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Summer 1987), 335-370.
    ————————,“Bridging the Theory/Metatheory Gap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17 (1991), 383-392.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 (spring 1992), 391-425.
    ————————, and Michael Barnett,“Dependent State Formation and Third World Militariz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19 (1993), 26, 321-347.
    ————————,“On the Via Media: A Response to The Critic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6 (2000), 165-180.
    Zehfuss, Maja (2002),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Zoellick, Robert B,“Wither China: From Membership to Responsibility?”Remarks to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September 21, 2005, New York Cit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