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是一个关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事关民族关系和谐、国家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其中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资源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加快民族地区资源潜力转变为经济实力,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而科学发展,是民族地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保证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切实为民族地区人民造就福祉、为保障当地少数民族权益提供利益基础、为各民族利益关系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这成为当下理论与实践共同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民族政治视角下的资源开发所牵扯的利益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资源利益关系,而是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生存发展和权益保护等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综合体。现实的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当地居民(包括少数民族)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资源开发利益的实现与当地居民的生存发展需要存在距离感,资源开发项目的利益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形成二元结构;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对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并且对其利益损失未能进行合理的补偿,从而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速度在加快,广大少数民族的权利意识、权益意识和民主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自身利益观念和维权思想与日俱增,这也足近几年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纠纷此起彼伏的一个显著原因。因此,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益保障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有其紧迫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是社会的重要利益群体。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利益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社会现实。党和国家也越来越关注人民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和诉求就有更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里所有成员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发展。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民族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各个民族成为不同的利益群体,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既不能回避,亦不能否定。《宪法》第一百一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资源,建设企业的时候,应当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利益。”作为国家基本大法的《宪法》,也对民族利益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可以作为我们进行思考的理论依据。对民族利益来说,因为构成民族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民族利益的构成要素也是十分丰富。我们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将其分为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三方面。其核心是要求多民族国家对本民族在制度、法律和政策上提供倾斜和优惠。并据此在稀缺资源的分配中享有更大的份额。因此,保障少数民族利益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益保障存在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促进、互为前提。民族地区居民,特别足资源地聚居的少数民族对当地资源开发的利益益实现及分配具有优先受益权,这一权益具有获得《民族区域自治区法》的法理支持,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必须以当地居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能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也是我们防止各种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的关键所在:能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不仅需要进行制度设计,也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研究探索,这也是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
     本文的宗旨是探究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开发民族地区资源,加快民族地区将资源潜力转变为提升经济实力的步伐,保障少数民族利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其意义,并对涉及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研究的资源开发及目前补偿政策、经典理论家关于民族利益保障研究、利益分析和利益理论及民族利益保障、利益协调和民族权利保护等核心内容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综述;另外,导论部分还介绍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分别以满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期问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发以来等时间点为节点,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历史变迁进行了考察,重点梳理了近代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历史冲突、新中国成立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演变情况和改革开发以来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的演进和变化。
     第三章着重对当代国外原住民地域资源开发中对原住民利益保障的实践进行了探索。主要归纳和总结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及前苏联在资源开发中保障原住民利益一些具体途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国外资源开发与原住民利益保障的实践分析,可以为我们正确处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利益保障汲取经验、吸取教训,为保障少数民族民族利益路径提供思路和方法。
     第四章是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少数民族利益表达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着重对利益、少数民族利益和民族地区整体利益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少数民族现实利益表达和其特点以及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各利益受惠群体的利益博弈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是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分配与价值关照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依据、民族地区资源开发的价值关照和利益分配的诸多关系及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
     第六章是着重研究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冲突和协调,分析了导致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利益冲突的经济、政治及文化诱因,指出了对利益冲突进行协调的相关思路,特别是对利益协调的条件、对象和原则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诱发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的一系列措施。
     第七章是本论文的重点和升华。在指出当下保障民族地区资源中少数民族利益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社会转型、利益协调和社会管理创新等诸多现实意义之后,分析梳理了当下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做法并对这一系列的做法进行了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民族地区资源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的更进一步的政策思考。
     最后为本文的结论部分。总之,本文坚持利益的观点,运用利益分析、制度分析、文献研究、历史分析及实证推演等方法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利益保障进行了研究。运用利益分析中的逻辑分析,分析利益本质、利益矛盾和利益调节。同时立足实践,梳理目前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及少数民族利益保障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现实中的少数民族利益保障为核心,把落脚点放在少数民族利益保障上,分析当下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现行做法,提出了自己的相应想法。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overall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a matter of harmonious ethnic relations, national social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issues, and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in ethnic regions is the basic way to realize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s in ethnic regions for potentially economic strength, promote all-r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ll work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the foothold. How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resources effectively for the minority people's well-being, contribute to provide interest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local minority rights for ethnic relations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problems that the current theory and practice of joint face and the urgent need to solve.
     Resource development from the angle of national political interests is no longer a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ource interests, but including the minorities, the nati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erplexing interests complex. The main problems to the reality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and local residents (including ethnic) which exis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in:the need for resources development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ense of distance,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oject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local residents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formation of dualistic structure; advers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externality resource developmen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residents, no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for the loss of interests, thu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resources is faster, rights consciousness, interest consciousness and democracy consciousness to the majority of minority is rising, its idea of interests and rights thoughts grow with each passing day, a significant cause of this is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interest dispute as one falls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to study the ethnic minority interests in resource development has not only important theory meaning, but more urg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and ethnic minorities is important interest groups to our society.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terest of diversification has become a social reality.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problems of different interests of people to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In this context,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aspirations have mor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ll members of the ethnic entity is the same, is the ethnic equality and unity, to jointly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o realize the common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of the nation. In the basic interest consistent premise, all ethnic groups have their own different interest demands. Each nation has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it is a kind of objective existence, which can not be avoided, also cannot deny."The constitution"118th stipulates:"the st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resources in ethnic autonomou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should take care of the interests." As the basic law of the state, the "constitution" also has a full descrip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rest, and the theory basis as we think. On the national interests, because 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the many factors. Therefore, elements of minority interests are also very r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tructure we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of economic interest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cultural interests. Its core is the requirement of multi-ethnic country which provides tilt and preferential treatment in the system, law and policy of the nation. And then enjoy a greater shar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scarce resources. Among them, economic interests is related to nati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but also easily lead to key national disputes and ethnic friction. In a word, minority interests is an organic unity, which is the essence of economic interest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undeniable, the nation is a kind of interest group, national activities is the nation to strive for,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the interests of their activities. And because of historical reasons, the current national minority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s still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is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herefor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 is not only an economic problem, but also a political issue.
     National reg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 i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mutual promotion, and mutual prerequisite. Minority area residents, especially the real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has the priority right of resources of minority inhabit on the loc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rests, the interests of "legal method" has won the regional,ethnic and autonomous regions support,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resources must be fundamental interests to local resi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regions of resourc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ights of ethnic minorities, determines the nationality relations harmony and social stability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also we prevent the key to various hostile infiltration and destruction;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anticipated goal, not only need to design the system, but also need the general theory workers unremitting efforts and exploration which is the purpose of the topic.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rational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ethnic groups and regions,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accelerate the resource potential and enhance economic strength pace, protect minority interests, and promote all-r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The specific content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aper, and the related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of minority interest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compensation policy, the classic theories about core national interests of security, interest analysis and interest theor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coordination of interests and rights of ethnic and other related research reviewed systematically; in addition, this part also introduces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inno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to the Qing government, the Northern Warlords and the Kuomintang period and the early years of new China, and tak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ime points as node, using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analysis of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and minority interests of historical changes are investigated, focusing on c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resources and minority interests conflict, the new histo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national area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minority interests since the evolution and reform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regions resources and minority interests security evolution and change.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resources and indigenous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the practice and summarizes in the contemporary. Mainly o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anada,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for the indigenous interests of some specific way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failure lessons. By other's faults, wise men correct their own. Through prac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resources and Aboriginal interests, can we correctly handle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resources and minority interests security lessons, lessons learned, to provide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ethnic interest path.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use of interest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express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 exploitation in ethnic regions, and mainly defines the overall interests, minority interests and minority areas; the interests of the game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express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nalysis to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beneficiary popul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o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of interests distribution and the value of care. This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y value and interests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basis,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of minority areas and the protec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
     The sixth chapter is focused on the interest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region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onflict interest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points out the relevant ideas coordination for a conflict of interest, especially discusses the interest coordination condition, object and principle. On this basi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s of minority area resource development which is induc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coordinate.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and sublimation. This part points out minority interes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e present security resources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erest coordina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other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tec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 and the practice of this series which is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proposal that the minority areas resources in the minority interest protection can propel further policy thinking.
     The last parts is the conclusion of all this paper. In a word, this paper adheres to the interests of view, by interest analysis, system analysis, literature research,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deduc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research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of minority interests. Use of the interest analysis of logical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essence of interest, interest conflict and interest adjustment.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practice analysis comb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regions resources and minority interests security. In the entire research proces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reality of the minority interests as the core, focus on the interests of ethnic minority protection, analyze of the current practices about protection of minority interest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ideas.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9页。
    ② 王文长:《西部资源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和皆建构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① 王建娥:《世界体系:解读现代民族问题的一个视角》,《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② 程人乾:《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第23-24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9页。
    ④ 《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64页。
    ⑤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59年,第675页。
    ① 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1页。
    ②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79页。
    ③ 潘卫杰:《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研究》,《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④ 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⑤ 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3页。
    ① 转引自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6页。
    ② 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6页。
    ③ 朱伦:《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④ 张复明、景普秋:《矿产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9页。
    ① K.J.Brewer,Managing Canada's Mineral Resource Revenu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TADXII,2008 (1),http://www.unctad.org/sections/wcmu/docs/ditc_comb_08brewer_en.pdf.
    ② 张复明、景普秋:《矿产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③ 同上。
    ④ 张复明、景普秋:《矿产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① 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10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0页。
    ③ 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10页。
    ④ 同上。
    ⑤ 鸟兰巴干、贺瑞:《列宁和邓小平民族利益思想研究》,《前沿》2000年第12期。
    ⑥ 《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9—240页。
    ① 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② 彭劲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关系的分析方法》,《探索》1999年第6期。
    ③ 同上。
    ④ 王伟光:《利益群体理论及利益群体分析方法》,《新东方》1998年第3期。
    ① 林宏宇:《利益分析: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② 祝灵君:《试论政治学研究中的利益分析方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杨超:《政治的功能分析:利益关系的视角》,《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第1期。
    ① 王文长:《西部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① 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 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14页。
    ① 朱伦:《政治因素依然是民族问题的首要原因》,《中国民族报》200了年6月22日,第6版。
    ② 关凯:《社会转型的文化变迁与政府和学界的角色》,《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① 周燕:《清朝的“移民实边”与美中西进运动》,《决策与信息》2000年第11期。
    ②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满族研究》2005年第3期。
    ① 杨学探:《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9页。
    ② 张腾:《刘锦棠边疆经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历史系,2008年,第23页。
    ③ 穆釜臣:《清代热河蒙地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5年,第27页。
    ④ 庄丽华:《清末“移民实边”政策对黑龙江地区发展的作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
    ① 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3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6—363页。
    ②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2006年,第81页。
    ① 李玉伟:《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2期。
    ② 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94页。
    ③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1931年,第326页。
    ①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博十学位论文,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2006年,第103页。
    ② 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贺扬灵:《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240页。
    ① 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4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5-38页。
    ①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68页。
    ② 同上。
    ③ 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3页。
    ④ 张红梅:《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研究一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第12页。
    ⑤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十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68页。
    ①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69页。
    ② 同上。
    ③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70页。
    ④ 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565页。
    ⑤ 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1956年9月16日。
    ① 张红梅:《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博十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第14页。
    ②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70页。
    ①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70页。
    ②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忆》(下),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28页。
    ③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2010年,第71页。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当代中国》编写组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第29页。
    ①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②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71页。
    ①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十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第133页。
    ② 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6页。
    ③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http://www.mlr.gov.cn/zwgk/flfg/kczyflfg/200406/t20040625_292.htm,2004年6月25日。
    ④ 参见《矿产资源补偿征收管理规定》,http://www.chinaacc.com/new/63/73/131/2006/5/zh2170151957121560022730-0.htm,1994年2月27日。
    ⑤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① 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② 胡丽君:《建国后我国民族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2010年,第18页。
    ① 孙科、张得让:《对西部大开发的开发机制和开发模式的思考》,《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① 汪诗明:《论澳大利亚支持<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的历史影响》,《学海》2010年第3期。
    ② 参见《Native Title Act》.
    ① 李晶:《新西产兰土著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
    ② 同上。
    ③ 李晶:《对新西兰土革毛利人历史与现状的探析》,《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05年9月,第5页。
    ④ 同上
    ⑤ 李晶:《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
    ① 李晶:《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
    ① Aboriginal Peoples of Canada: Highlight Tables, 2001 Census, 97F0024XIE 2001007, Aboriginal Identity Population, 2001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①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② 贺金瑞:《论多民族国家协调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① 李未醉、高伟浓:《加拿大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民族》2007年第12期。
    ② 韩家炳:《魁北克问题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
    ③ 李未醉、高伟浓:《加拿大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民族》2007年第12期。
    ④ 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6页。
    ① 刘章才:《西部开发与美国经济现代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① 哈罗德·W·蔡斯等编:《美国历史词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History),纽约:1976年,第3卷第404页。
    ① 徐晓玲:《从<道斯法案>看美国政府民族政策的转变》,《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第11期。
    ① 胡锦山:《同化与自决—20世纪美国印第安人政策》,《中国社会科学报》,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manage/Experience/201104/t20110425_107477.htm.2011年4月21日。
    ① 张锦冬:《原苏联的东部大开发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经济纵横》2001年第10期。
    ① 张健:《前苏联边疆经济开发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经济问题探索》20l1年第5期。
    ② 胡延新:《苏联开发中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教训和启示》,《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6期。
    ③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周邦新译,上海:三联书店,1982年,第309页。
    ④ 胡延新、阎英华:《苏联当年如何开发中亚地区》,《当代世界》2000年第5期。
    ① 秦止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第114页。
    ① 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第114页。
    ② 同上
    ③ 《斯大林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40页。
    ①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第325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65页。
    ① 常开霞:《利益与民族的关系透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1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第483页。
    ⑤ [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59-260页。
    ⑥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76页。
    ⑦ 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4页。
    ①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② 《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86页。
    ③ 常开霞:《利益与民族的关系透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11年第1期。
    ① 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 常开霞、杨俊生:《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③ 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内蒙古社会科(汉文版)学》2008年第5期。
    ① 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
    ② 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 赵俊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0年,第18页。
    ①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协调研究》课题组:《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实现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① 《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13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唐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利益协调方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⑤ 同上。
    ⑥ 陈栋生、陈吉无:《中国地区经济结构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⑦ 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656页。
    ① 唐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利益协调方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① 唐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利益协调方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② 同上
    ③ 李德洙:《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工作》,《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1期。
    ④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黄华均、刘玉屏:《非非均衡性、双重利益互动和地方性资源的产权激励—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为视点》,侯远高、刘明新主编:《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98页。
    ① 苗丽、原雅新:《民族地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利益补偿问题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① 张海洋:《公民、居民、城乡、贫富与族群——凉山彝族自发迁居农民困境的人类学分析》,侯远高、刘明新主编:《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① 侯远高、刘明新主编:《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0-231页。
    ②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协调研究》课题组:《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实现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① 葛忠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关系协调研究》课题组:《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实现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时期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2期。
    ③ 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①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关系协周研究》课题组:《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实现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② 蒋小捷、张瑞才:《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建构》,《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
    ① 蒋小捷、张瑞才:《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建构》,《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
    ① 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
    ② 塞缪尔·P.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1989年,第22页。
    ③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① 陈祖海、陈莉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清江水电资源开发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②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Pitman 1984.
    ③ 陈祖海、陈莉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清江水电资源开发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④ 同上
    ⑤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第3期。
    ① 濮玉东主编:《条块结合效应》,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年,第1页。
    ②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第3期。
    ① 韩有峰:《关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第3期。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338.htm,2005年7月29日。
    ① 黄惠妮:《调整视角——让文化人类学积极介入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① 王丰效:《定性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研究》,《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② 王雯雯、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椁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胡敬萍:《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调研报告之二》,《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① 李俊清:《试论民族地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② 姚文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 姚文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 张巨勇:《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2期。
    ① 祝阅武:《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http://www.xyshjj.cn/bz/xyjj/yb/201203/56699.html,2013年3月15日。
    ①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70235.html.
    ②常晓虹:《对口支援:跨区域帮扶民族地区发展》,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27510-1.htm.2008年7月22日。
    ① 常晓虹:《对口支援:跨区域帮扶民族地区发展》,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27510-1.htm,2008年7月22日
    ② 同上
    ③ 王文慧:《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开发优先权的法律保障》,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05年,第2页。
    ① 王文慧:《民族自治地主自然资源外发优先权的法律保障》,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05年,第4页。
    ① 姚文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 姚文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 龚学增:《止确处理民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8期。
    ① 金海燕:《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5期。
    ① 来仪:《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② 张卓梅、尹川梅:《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
    ③ 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0页。
    ①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② 参见http://www.seac.gov.cn/art/2008/12/15/art_2163_59582.html,2009年9月23日。
    ② 范生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止确处理民族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① 王兆峰、腾飞:《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① 贺炎林、唐代盛:《东西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师》2001年第8期。
    ①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年5月28日,第1版。
    ① 王维艳、林锦屏等:《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② 王维艳、林锦屏等:《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地理研究》2007年第 4期。
    ① 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会:《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建议》,《四川在线》,http://special.scol.com.cn/112hui/ta/20110117/20110117154044.htm,2011年1月17日。
    ② 王维艳、林锦屏等:《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民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③ 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黄映然:《试论西部民族地区的利益表达》,《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0期。
    ② 黄映然:《试论西部民族地区的利益表达》,《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0期。
    ① 朱兵:《重构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学习时报》,2011年12月5日。
    ① 杨燕霞:《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及保护》,《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1期。
    ① 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30页。
    ① 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刑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35页。
    ② 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核心问题》,《黑龙江民族从刊》2008年第3期。
    ① 邱显平:《当代民族冲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06年,第46页。
    ② 孙代尧:《解释民族冲突的三种理论图式》,《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① 顾华详:《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路径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278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74页。
    ② 任维德:《社会转型与民族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第4期。
    ② 范铁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年,第17页。
    ③ 何玲利:《论建立健全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政治与社会》2005第11期。
    ① 蒋小捷、张瑞才:《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利益协调机制建构》,《学术探索》2008年第2期。
    ① 娜日苏、孟慧君等:《草原畜牧业新时期研究进展评述》,《北方经济》2012年第9期。
    ② 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① 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中南民族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① 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① 金海燕:《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5期。
    ① 金海燕:《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5期。
    ① 金海燕:《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5期。
    ② 连锁、冷俊霖:《关于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探讨》,《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年第12期。
    ① 金海燕:《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义民族法规体系》,《满族研究》1999年第4期。
    ② 杭栓柱、赵云平等:《资源税改革对内蒙古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北方经济》2012年第6期。
    ③ 吴奇修、邵敏等:《资源税改革政策效应分析、存在问题及建议》,《中国财政》2012年第4期。
    ① 吴奇修、邵敏等:《资源税改革政策效应分析、存在问题及建议》,《中国财政》2012年第4期。
    ① 曾贤刚、裴斐等:《公益环保基金怎样才能“不差钱”》,《环境经济》2009年第8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一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3].《列宁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一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江泽民文选(第一、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59年版。
    [8].《斯大林论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9].《斯大林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10].《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3].《矿产资源法及其关联法规》,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4].《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15].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1931年版。
    [16].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起草“规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17].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编:《生态补偿: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8].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世界银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项目课题组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开发社区受益机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0].《当代中国》编写组主编:《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21].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周邦新译,上海:三联书店,1982年版。
    [22].保健云:《经济转型、利益冲突与地方保护主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白志刚:《利益公平与社会和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24].包智明,任国英主编:《内蒙古生态移民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5].白桂梅:《国际法上的人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忆》(下),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7].曹永年主编:《内蒙古通史》第3册,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8].常开霞、杨俊生:《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年版。
    [29].程人乾:《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30].陈云生:《民族区域自治法:原理与精释》,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3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2].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变迁为研究对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关凯:《族群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葛忠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报告2004)),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35].郝时远:《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6].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7].郝云:《利益理论比较》,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贺金瑞:《中国民族发展:概念、途径和理论体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9].贺金瑞,苏日娜,熊坤新:《民族伦理学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贺扬灵:《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41].胡德平:《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2].侯远高,刘明新主编:《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黄华均、刘玉屏:《非均衡性、双重利益互动和地方性资源的产权激励—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为视点》,侯远高、刘明新主编:《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5].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6].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47].李玉伟:《内蒙古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8].李道湘:《西部大开发与西部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9].李俊清:《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0].李程伟:《社会利益结构—政治控制研究的生态学视角》,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52].吕康银:《利益分配、矛盾冲突与协调发展—区域开发动力机制理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3].刘文:《资源价格》,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4].刘燕:《西部地区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5].刘湘顺:《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6].刘惊海:《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7].莫纪宏:《国际人权公约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58].孟继民:《资源所有之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9].彭劲松:《和谐社会利益关系》,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60].彭劲松:《当代中国利益关系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1].濮玉东主编:《条块结合效应》,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8年版。
    [62].乔世明主编:《民族自治地方资源法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阮西湖:《加拿大与加拿大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4].任一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关系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5].桑冬莉:《可持续发展与中国自然资源物权制度之变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版。
    [67].孙敬之:《中国经济地理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68].宋才发:《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自治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9].王红曼:《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1].王文长:《中国经济发展的B面—经济发展与民族利益的整合》,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72].王文长:《西部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3].王文长:《西部资源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和谐建构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4].王伟光:《利益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5].王晓琳:《社会发展机制优化论—关于现代社会发展机理的一种结构性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6].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7].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8].徐永志主编:《中国近现代民族政治与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79].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杨侯第:《中国少数民族人权述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1].乐奇主编:《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2].杨学探:《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3].赵小锁主编:《民族地区司法制度中的少数民族权益保障》,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4].张海洋:《公民、居民、城乡、贫富与族群——凉山彝族自发迁居农民困境的人类学分析》,侯远高、刘明新主编:《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5].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解决》,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6].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7].张文香:《中国少数民族生存权与发展权理论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8].张夏明,景普秋:《矿产开发的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社,2010年版。
    [89].郑玉敏:《作为平等的人受到对待的权利—德沃金的少数人权利法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90].周平:《民族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92].周恩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1956年9月16日。
    [1].[捷]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美]丹尼尔·W·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加]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公民权—一种有关少数族群权利的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5].[加]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6].[英]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7].[英]戴维·皮尔斯,杰瑞米,沃福德:《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8].[美]皮特·F·伯恩斯(Peter F. Burns):《仅有选举政治是不够的—少数群体利益表达与政治回应》,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9].[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英]斯蒂夫·芬顿著:《族性》,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版的“民族论”为中心》,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2].[瑞典]格德门德尔·阿尔弗雷德松,[挪威]阿斯布佐恩·艾德:《<世界人权宣言>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4].[美]罗伯特·康奎斯特主编:《最后的帝国—民族问题与苏联的前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6].[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7].[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8].[美]罗伯特·A·达尔:《论政治平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9].[美]西莫·马丁·李普赛特:《共识与冲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0].[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英]安东尼·史密斯著:《民族主义—期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版。
    [24].[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5].[英]休·希顿-沃森:《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6].[英]特德·C·卢埃林:《政治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英]埃里·凯杜里:《民族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8].[美]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29].[澳]菲利普·佩迪特:《人同此心——论心理、社会与政治》,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30].[英]约翰·格莱德希尔:《权力及其伪装—关于政治的人类学视角》,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31].[瑞士]弗莱纳:《少数人的权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2].[美]哈罗德·W·蔡斯等编:《美国历史词典》(Dictionary of American History),纽约:1976年,第3卷第404页。
    [33].[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34].[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常开霞,贺金瑞:《“多元一体”:中国民族利益协调论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常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民族利益协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09年,第1页。
    [3].常开霞:《利益与民族的关系透视》,《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1年第1期。
    [4].陈娥英:《前苏联、前南斯拉夫和中国三国民族关系格局比较》,《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5].陈克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几个问题讨论述略》,《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6].陈吉荣:《近代中国民族关系新发展论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7].陈玉屏:《新中国建立以来民族关系历史记忆建构的反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
    [8].陈波、卢志强:《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9].陈祖海、陈莉娟《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清江水电资源开发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0].戴小明:《论财政自治权的法律保护》,《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11].戴晓东:《当代民族认同危机之反思——以加拿大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
    [12].董晓川:《美利坚民族认同问题探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3].段超:《对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再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4].范生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15].方盛举:论西部大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
    [16].葛忠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7].郭军:《从利益的角度看民族》,《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8].郭松江:《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的阶层利益协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19].郭家骥:《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理论》,《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0].郭家骥:《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21].高鹏程:《斯宾诺莎的政治利益分析方法》,《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2].关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民族》2004年第9期。
    [23].关凯:《社会转型的文化变迁与政府和学界的角色》,《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24].龚志祥,金炳镐:《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与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5].龚学增:《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8期。
    [26].顾华详:《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治路径探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7].韩家炳:《魁北克问题与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缘起》,《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
    [28].杭栓柱、赵云平等:《资源税改革对内蒙古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北方经济》2012年第6期。
    [29].何生海:《论地理因素与民族关系》,《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0].何玲利:《论建立健全和谐社会的利益协调机制》,《政治与社会》2005第11期。
    [31].贺金瑞:《民族发展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2].贺金瑞:《论多民族国家协调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3].贺炎林、唐代盛:《东西部产业结构与与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师》2001年第8期。
    [34].胡鞍钢,温军:《西部开发与民族发展》,《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5].胡菊:《民族利益与民族地区利益的区别及其实现形式》,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36].胡沫:《和谐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构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7].胡延新:《苏联开发中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验、教训和启示》,《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6期。
    [38].胡延新、阎英华:《苏联当年如何开发中亚地区》,《当代世界》2000年第5期。
    [39].胡敬萍:《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民族地区资源开发调研报告之二》,《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40].黄丽,袁波澜:《论民族利益》,《社科纵横》2005年第4期。
    [41].黄映然:《试论西部民族地区的利益表达》,《改革与战略》2007年第10期。
    [42].郝时远:《在差异中求和谐、求统一的思考——以多民族国家族际关系和谐为例》, 《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6期。
    [43].侯万锋:《多元一体与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44].韩家炳:《加拿大和美国学者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评论》,《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45].韩有峰:《关于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1997年第3期。
    [46].黄惠焜:《调整视角——让文化人类学积极介入云南旅游资源的开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47].蒋小捷,张瑞才:《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利益协调机制建构》,《学术探索》2008年第4期。
    [48].经纬:《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稳定》,《云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4期。
    [49].金海燕:《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5期。
    [50].金海燕:《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法规体系》,《满族研究》1999年第4期。
    [51].来仪:《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52].连锁、冷俊霖:《关于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探讨》,《农村财政与财务》2007年第12期。
    [53].李德洙:《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工作》,《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1期。
    [54].李俊清:《试论民族地区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0期。
    [55].李龙海:《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56].李荣:《论自然资源管理中利益群体分析方法》,《林业与社会》2005年第4期。
    [57].李占荣:《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8].李筱文:《民族关系与民族区域自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9].李强,闫丽娟:《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新解读》,《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1期。
    [60].李未醉,高伟浓:《加拿大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世界民族》2007年第6期。
    [61].李凤玉:《和谐社会视角下少数民族利益的法制保障》,《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62].李玉伟:《北洋政府的民族政策与内蒙古的民族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第2期。
    [63].李晶:《新西兰土著毛利人的历史与现状》,《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
    [64].李晶:《对新西兰土著毛利人历史与现状的探析》,《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05年9月,第5页。
    [65].林宏宇:《利益分析: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方法》,《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66].刘章才:《西部开发与美国经济现代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67].雷振扬:《论社会发展与少数民族权益保障》,《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第4期。
    [68].雷振扬:《少数民族经济利益探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69].雷振杨:《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文化利益保障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70].雷振扬:《民族利益与民族关系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71].缪文辉:《浅析加拿大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2期。
    [72].梁卫东,徐永志:《近年来国内近代中国民族政治史研究概述》,《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73].吕庆广,骆洪:《反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的忧患情节》,《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74].马平:《少数民族利益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75].马尚云,李婧:《从利益集团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利益的特殊性》,《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年第3期。
    [76].苗丽,原雅新:《民族地方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利益补偿问题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77].娜日苏、孟慧君等:《草原畜牧业新时期研究进展评述》,《北方经济》2012年第9期。
    [78].潘卫杰:《少数民族利益表达研究》,《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79].彭劲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关系的分析方法》,《探索》1999年第6期。
    [80].彭萍萍:《民族主义与苏联解体》,《民族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81].任维德:《现状、原因、对策:地方政府间竞争视野下的民族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证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82].任维德:《社会转型与民族发展——中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第4期。
    [83].孙浩生:《要重视利益分析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84].孙长青:《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利益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5].孙懿:《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民族关系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6期。
    [86].孙科、张得让:《对西部大开发的开发机制和开发模式的思考》,《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87].孙代尧:《解释民族冲突的三种理论图式》,《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
    [88].施兴和:《加拿大民族政策的嬗变》,《世界民族》2002年第1期。
    [89].宋才发:《论保护少数民族利益与西部大开发法治化建设的一致性》,《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90].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内蒙古社会科(汉文版)学》2008年第5期。
    [91].唐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利益协调方式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92].唐复柱:《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利益协调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7年第5期。
    [93].佟明忠:《利益分析: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方法》,《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94].田孟清:《试论民族关系的调节方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1期。
    [95].田钒平,王允武:《从权力虚化、利益失衡到权益均衡的路径选择——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开发权益分配机制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6].王建娥:《世界体系:解读现代民族问题的一个视角》,《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97].王建伟:《文化多元化——美国黑人种族与民族关系的神话》,《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第4期。
    [98].王红艳:《加拿大政府与印第安土著民族关系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99].王文长:《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100].王伟光:《利益群体理论及利益群体分析方法》,《新东方》1998年第3期。
    [101].王丰效:《定性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研究》,《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第6期。
    [102].王雯雯、吴忠军:《百色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研究》,《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03].汪诗明:《论澳大利亚支持<土著人民权利宣言>的历史影响》,《学海》2010年第3期。
    [104].王宗礼:《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关系发展的回顾与思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5].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106].王兆峰、腾飞:《西部民族地区旅游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机制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107].王维艳、林锦屏等:《跨界民族文化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整合机制》,《地理研究》2007年第4期。
    [108].温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09].乌小花:《试恰西大开成进程利益调整下的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1年第1期。
    [110].乌兰巴干,贺瑞:《列宁和邓小平民族利益思想研究》,《前沿》2000年第12期。
    [111].吴奇修、邵敏等:《资源税改革政策效应分析、存在问题及建议》,《中国财政》2012年第4期。
    [112].徐琳:《利益分析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意义》,《求索》2006年第1期。
    [113.徐晓玲:《从<道斯法案>看美国政府民族政策的转变》,《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第11期。
    [114].于春洋:《略论利益分化对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双重影响》,《学术论坛》2008年第期。
    [115].袁明旭:《边疆多民族地区利益分化的成因、特点及影响》,《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16].杨莉:《少数民族生态利益与民族生态政策创新》,《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17].杨恕,李捷:《当代美国民族政策述评》,《世界民族》2008年第1期。
    [118].杨超:《政治的功能分析:利益关系的视角》,《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第1期。
    [119].杨超,杨书初:《当代政治发展中利益群体的双重效应及其制度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3期。
    [120].杨燕霞:《试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权利及保护》,《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31期。
    [121].姚文遐:《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22].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满族研究》2005年第3期。
    [123].张巨勇:《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2期。
    [124].张锦冬:《原苏联的东部大开发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经济纵横》2001年第10期。
    [125].张成兴:《试论利益分析方法》,《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26].张晓蓓,康晓卓玛:《论民族自治区域少数民族纠纷调解机制的建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27].张淇:《建国以来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经验》,《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28].张锦冬:《原苏联的东部大开发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启示》,《经济纵横》2001年第10期。
    [129].张健:《前苏联边疆经济开发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130].张卓梅、尹川梅:《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
    [131].张兴堂、中和:《民族关系核心问题》,《黑龙江民族从刊》2008年第3期。
    [132].周平:《促进政治发展维护政治稳定——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学术研讨会综述》,《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3期。
    [133].周燕:《清朝的“移民实边”与美中西进运动》,《决策与信息》2000年第11期。
    [134].宋鑫华、周玉琴:《民族利益:多民族国家政治秩序运行与维持的逻辑起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
    [135].朱伦:《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136].朱伦:《政治因素依然是民族问题的首要原因》,《中国民族报》,2007年6月22日,第6版。
    [137].朱新现:《苏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教训启示:以民族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蚌埠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
    [138].朱兵:《重构资源开发的利益分配机制》,《学习时报》,2011年12月5日。
    [139].祝灵君:《试论政治学研究中的利益分析方法》,《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40].庄丽华:《清末“移民实边”政策对黑龙江地区发展的作用》,《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
    [141].曾贤刚、裴斐等:《公益环保基金怎样才能“不差钱”》,《环境经济》2009年第8期。
    [142].“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利益关系协调研究”课题组:《少数民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利益实现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43].《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时期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期评估》,《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2期。
    [1].张腾:《刘锦棠边疆经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历史系,2008年。
    [2].穆釜臣:《清代热河蒙地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 系,2005年。
    [3].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民族学研究院,2006年。
    [4].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年。
    [5].张红梅:《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研究一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博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
    [6].胡丽君:《建国后我国民族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思考》,硕士学位论文,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2010年。
    [7].秦正为:《斯大林的国家利益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9年。
    [8].赵俊华:《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0年。
    [9].王文慧:《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开发优先权的法律保障》,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法学院.2005年。
    [10].邱显平:《当代民族冲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2006年。
    [11].范铁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年。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http://www.mlr.gov.cn/zwgk/flfg/kczyflfg/200406/t20040625_292.htm,2004年6月25日。
    [2].参见《矿产资源补偿征收管理规定》,http://www.chinaacc.com/new/63/73/131/2006/5/zh2170151957121560022730-0.htm,1994年2月27日。
    [3].胡锦山《同化与自决—20世纪美国印第安人政策》,http://www.chinareform.org.cn/society/manage/Experience/201104/t20110425_107477.ht m.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http://www.gov.cn/test/2005-07/29/content_18338.htm,2005年7月29日。
    [5].祝阅武:《要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http://www.xyshjj.cn/bz/xyjj/yb/201203/56699.html.2013年3月15日。
    [6].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270235.html.
    [7].常晓虹:《对口支援:跨区域帮扶民族地区发展》,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27510-1.htm,2008年7月22日。
    [8].参见:http://www.seac.gov.cn/art/2008/12/15/art_2163_59582.html,2009年9月23日。
    [9].参见:http://www.seac.gov.cn/art/2008/12/15/art_2163_59582.html,2009年9月23日。
    [10].参见:http://www.seac.gov.cn/art/2008/12/15/art_2163_59582.html,2009年9月23日。
    [11].农工民主党四川省委会:《在西部大开发中建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建议》,http://special.scol.com.cn/112hui/ta/20110117/20110117154044.htm,2011年1月17日。
    [12].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2006年10月18日。
    [13].参见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349674.html,2010年11月30日。
    [14].参见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421408.html.
    [15].参见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42582.htm.
    [16].参见中国网:《西部大开发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zhuanti/xbkaifa/2009-11/24/content_18946032.htm,2009年11月24日。
    [17].人民网:《详解十八大报告12大部分(七)—加强社会建设》,http://gs.people.com.cn/n/2012/1108/c345810-17694238.html,2012年11月8日。
    [18].参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问答》,http://www.kerqin.gov.cn/news_view.asp?newsid=8827,2011年12月9日。
    [19].胡春华:《一定要让转移进城农牧民享受到城镇化发展的成果》,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2/10/21/010851981.shtml2012年10月21日。
    [20].参见:http://www.ordos.cn/content/2009-02/05/content_183452.htm.
    [21].赵明龙:《建立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广西日报》,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070123/newgx45b5544d-937754.shtml,2007年1月23日。
    [22].参见:http://www.alashan.org.cn/.
    [23]. K.J.Brewer, Managing Canada's Mineral Resource Revenu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TAD Ⅻ,2008 (1), http://www.unctad.org/sections/wcmu/docs/ditc_comb_08brewer_en.pdf.
    [24]. Aboriginal Peoples of Canada:Highlight Tables,2001 Census,97F0024XIE 2001007, Aboriginal Identity Population.2001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25].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Pitman 19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